“功能性”下鼻甲手术及其疗效
作者:乐建新 檀慧芳 黄选兆
单位:乐建新(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 武汉,430022);檀慧芳(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 武汉,430022);黄选兆(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 武汉,430022)
关键词: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000915 传统下鼻甲手术包括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前者适用于下鼻甲粘膜肥厚或粘膜及骨质均肥厚者,后者适合于单纯下鼻甲骨肥大者,两种手术方式对下鼻甲的生理功能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根据下鼻甲解剖特点及鼻部的生理功能,于1996年开展下鼻甲粘骨膜分离加下鼻甲前端骨质切除加下鼻甲后部骨质部分切除和(或)外展骨折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 百拇医药
经耳鼻咽喉科门诊确诊为慢性肥厚性鼻炎38例,血管运动性鼻炎18例,已行鼻中隔偏曲矫正
术,下鼻甲仍代偿性肥大者22例,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17~63岁,平均32.3岁。均已排除下鼻甲明显水肿、息肉样变和明显“桑椹样”肥大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鼻塞程度分为:严重鼻塞(+++):鼻塞严重,张口呼吸,伴头痛及闭塞性鼻音;中度鼻塞():介于重度和轻度之间;轻度鼻塞(+):间断性鼻塞;无鼻塞(-)。每位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半个月及3个月分别记录鼻塞情况,同时用自动前鼻测压计记录鼻腔阻力变化情况。
手术方式及方法:1%利多卡因于手术侧下鼻甲作浸润麻醉,于下鼻甲前端作类似于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切口,但切口尽量靠下鼻甲前缘,自切口处用鼻骨膜分离器先分离下鼻甲内侧面的粘-骨膜,再分离下缘,使粘膜张力减小;然后再分离下鼻甲外侧面,分离深度直达下鼻甲后端;用下鼻甲剪沿下鼻甲骨根部剪断前端骨质,下鼻甲剪伸入深度一般不超过1 cm;用咬骨钳或筛窦钳取出下鼻甲前端骨质;然后根据下鼻甲后部肥大程度,酌情行下鼻甲后部外展骨折或下鼻甲后部骨质部分切除加外展骨折术。术毕,切口可缝合或不缝,鼻腔用凡士林纱条填塞,24~48 h取出。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观察症状复发情况。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后反应较轻,无一例术后发生严重出血,术后鼻塞改善情况及鼻阻力变化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鼻塞改善情况及鼻阻力变化例 鼻炎类型
例数
手术前
R
手术后
鼻塞
1周
半个月
3个月
, 百拇医药
+++
++
+
有鼻塞
无鼻塞
R
有鼻塞
无鼻塞
R
有鼻塞
无鼻塞
R
慢性肥厚性鼻炎
, http://www.100md.com 38
18
20
0
0.48
21
17
0.42
9
29
0.35
3
35
0.32
, 百拇医药
血管运动性鼻炎
18
10
6
2
0.42
12
6
0.38
6
12
0.36
4
, 百拇医药 14
0.34
下鼻甲代偿性肥大
22
4
15
3
0.39
17
5
0.35
19
3
0.33
, 百拇医药
0
22
0.27
注:表中R为总鼻阻力,单位为kPa.S/L,数值为平均值(±s) 从上表可知,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者35例(92.1%),余3例症状亦明显改善;总鼻阻力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血管运动性鼻炎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者14例(77.8%),余4例症状亦有不同程度改善;总鼻阻力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下鼻甲代偿性肥大者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者为100%,总鼻阻力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6例血管运动性鼻炎症状复发。
3 讨论
, 百拇医药
鼻塞为慢性肥厚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及下鼻甲代偿性肥大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目前鼻塞的手术治疗都是围绕下述3个方面来进行:①鼻腔内侧壁手术,即鼻中隔手术;②鼻瓣区手术;③鼻腔外侧壁手术。其中外侧壁手术主要是通过下鼻甲手术来完成,因为下鼻甲为一勃起组织,其肿胀或肥大能引起鼻塞及鼻阻力的明显改变。既往治疗下鼻甲肥大的方法,如冷冻、激光、微波、下鼻甲部分切除等均破坏了正常的鼻粘膜结构,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
鼻甲粘膜的特点是固有层内有海绵状静脉窦,由管壁富有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的扩张静脉组成,此种结构与来自鼻甲骨髓内、穿经骨膜并向粘膜走向、分支的小动脉吻合,形成海绵状血管窦。主要分布于下鼻甲全部、中鼻甲游离缘、中鼻甲和上鼻甲后端以及与中鼻甲前端对应的鼻中隔粘膜内。作者所使用的手术方式,将下鼻甲粘-骨膜与下鼻甲骨分离,切断了由鼻甲骨向粘膜层分支的小动脉及植物神经纤维,可减轻下鼻甲的肿胀,所以对血管运动性鼻炎有较好疗效(77.8%)。对慢性肥厚性鼻炎及下鼻甲代偿性肥大者亦有明显效果。因血管运动性鼻炎病因复杂,所以本手术方式并不是对所有患者有效。
, http://www.100md.com
Fanous(1986)及Grymer等(1991)报道,正常人鼻腔最狭窄部位位于下鼻甲前端附近,此部位的改变易引起鼻阻力的很大改变。下鼻甲肥大者此部位多明显狭窄,于下鼻甲前端作切口,去除下鼻甲骨前端,切口处瘢痕化后可明显改善此部位的狭窄程度,解除鼻塞和降低鼻腔阻力,其结论与作者观察一致。下鼻甲后部对鼻腔阻力影响相对较小,同时还存在中鼻甲及鼻中隔的影响。作者所使用的手术方式,将下鼻甲骨后部部分切除和(或)外展骨折,既基本保持了下鼻甲在鼻腔内的几何结构,避免因下鼻甲骨完整切除后,下鼻甲粘膜堆积于下鼻道内,影响粘膜的功能,又能扩大鼻腔后部空间,改善通气状况。
“功能性”下鼻甲手术对下鼻甲粘膜无明显损伤,所以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较少,反应较轻。由于术后下鼻甲后部骨质存在,起到了对下鼻甲粘膜的支撑及对术腔的自然填充作用,避免了因下鼻甲骨完整切除后术腔内积血而肿胀。一般术后1周基本恢复,术后半个月~3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
“功能性”下鼻甲手术虽有许多优点,但对于粘膜表面病变,如变应性鼻炎粘膜苍白水肿,下鼻甲后部息肉样变,下鼻甲粘膜明显桑椹样改变者不适用。对于这些患者,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收稿 2000-05-17), http://www.100md.com
单位:乐建新(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 武汉,430022);檀慧芳(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 武汉,430022);黄选兆(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 武汉,430022)
关键词: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000915 传统下鼻甲手术包括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前者适用于下鼻甲粘膜肥厚或粘膜及骨质均肥厚者,后者适合于单纯下鼻甲骨肥大者,两种手术方式对下鼻甲的生理功能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根据下鼻甲解剖特点及鼻部的生理功能,于1996年开展下鼻甲粘骨膜分离加下鼻甲前端骨质切除加下鼻甲后部骨质部分切除和(或)外展骨折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 百拇医药
经耳鼻咽喉科门诊确诊为慢性肥厚性鼻炎38例,血管运动性鼻炎18例,已行鼻中隔偏曲矫正
术,下鼻甲仍代偿性肥大者22例,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17~63岁,平均32.3岁。均已排除下鼻甲明显水肿、息肉样变和明显“桑椹样”肥大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鼻塞程度分为:严重鼻塞(+++):鼻塞严重,张口呼吸,伴头痛及闭塞性鼻音;中度鼻塞():介于重度和轻度之间;轻度鼻塞(+):间断性鼻塞;无鼻塞(-)。每位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半个月及3个月分别记录鼻塞情况,同时用自动前鼻测压计记录鼻腔阻力变化情况。
手术方式及方法:1%利多卡因于手术侧下鼻甲作浸润麻醉,于下鼻甲前端作类似于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切口,但切口尽量靠下鼻甲前缘,自切口处用鼻骨膜分离器先分离下鼻甲内侧面的粘-骨膜,再分离下缘,使粘膜张力减小;然后再分离下鼻甲外侧面,分离深度直达下鼻甲后端;用下鼻甲剪沿下鼻甲骨根部剪断前端骨质,下鼻甲剪伸入深度一般不超过1 cm;用咬骨钳或筛窦钳取出下鼻甲前端骨质;然后根据下鼻甲后部肥大程度,酌情行下鼻甲后部外展骨折或下鼻甲后部骨质部分切除加外展骨折术。术毕,切口可缝合或不缝,鼻腔用凡士林纱条填塞,24~48 h取出。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观察症状复发情况。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后反应较轻,无一例术后发生严重出血,术后鼻塞改善情况及鼻阻力变化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鼻塞改善情况及鼻阻力变化例 鼻炎类型
例数
手术前
R
手术后
鼻塞
1周
半个月
3个月
, 百拇医药
+++
++
+
有鼻塞
无鼻塞
R
有鼻塞
无鼻塞
R
有鼻塞
无鼻塞
R
慢性肥厚性鼻炎
, http://www.100md.com 38
18
20
0
0.48
21
17
0.42
9
29
0.35
3
35
0.32
, 百拇医药
血管运动性鼻炎
18
10
6
2
0.42
12
6
0.38
6
12
0.36
4
, 百拇医药 14
0.34
下鼻甲代偿性肥大
22
4
15
3
0.39
17
5
0.35
19
3
0.33
, 百拇医药
0
22
0.27
注:表中R为总鼻阻力,单位为kPa.S/L,数值为平均值(±s) 从上表可知,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者35例(92.1%),余3例症状亦明显改善;总鼻阻力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血管运动性鼻炎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者14例(77.8%),余4例症状亦有不同程度改善;总鼻阻力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下鼻甲代偿性肥大者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者为100%,总鼻阻力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6例血管运动性鼻炎症状复发。
3 讨论
, 百拇医药
鼻塞为慢性肥厚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及下鼻甲代偿性肥大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目前鼻塞的手术治疗都是围绕下述3个方面来进行:①鼻腔内侧壁手术,即鼻中隔手术;②鼻瓣区手术;③鼻腔外侧壁手术。其中外侧壁手术主要是通过下鼻甲手术来完成,因为下鼻甲为一勃起组织,其肿胀或肥大能引起鼻塞及鼻阻力的明显改变。既往治疗下鼻甲肥大的方法,如冷冻、激光、微波、下鼻甲部分切除等均破坏了正常的鼻粘膜结构,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
鼻甲粘膜的特点是固有层内有海绵状静脉窦,由管壁富有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的扩张静脉组成,此种结构与来自鼻甲骨髓内、穿经骨膜并向粘膜走向、分支的小动脉吻合,形成海绵状血管窦。主要分布于下鼻甲全部、中鼻甲游离缘、中鼻甲和上鼻甲后端以及与中鼻甲前端对应的鼻中隔粘膜内。作者所使用的手术方式,将下鼻甲粘-骨膜与下鼻甲骨分离,切断了由鼻甲骨向粘膜层分支的小动脉及植物神经纤维,可减轻下鼻甲的肿胀,所以对血管运动性鼻炎有较好疗效(77.8%)。对慢性肥厚性鼻炎及下鼻甲代偿性肥大者亦有明显效果。因血管运动性鼻炎病因复杂,所以本手术方式并不是对所有患者有效。
, http://www.100md.com
Fanous(1986)及Grymer等(1991)报道,正常人鼻腔最狭窄部位位于下鼻甲前端附近,此部位的改变易引起鼻阻力的很大改变。下鼻甲肥大者此部位多明显狭窄,于下鼻甲前端作切口,去除下鼻甲骨前端,切口处瘢痕化后可明显改善此部位的狭窄程度,解除鼻塞和降低鼻腔阻力,其结论与作者观察一致。下鼻甲后部对鼻腔阻力影响相对较小,同时还存在中鼻甲及鼻中隔的影响。作者所使用的手术方式,将下鼻甲骨后部部分切除和(或)外展骨折,既基本保持了下鼻甲在鼻腔内的几何结构,避免因下鼻甲骨完整切除后,下鼻甲粘膜堆积于下鼻道内,影响粘膜的功能,又能扩大鼻腔后部空间,改善通气状况。
“功能性”下鼻甲手术对下鼻甲粘膜无明显损伤,所以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较少,反应较轻。由于术后下鼻甲后部骨质存在,起到了对下鼻甲粘膜的支撑及对术腔的自然填充作用,避免了因下鼻甲骨完整切除后术腔内积血而肿胀。一般术后1周基本恢复,术后半个月~3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
“功能性”下鼻甲手术虽有许多优点,但对于粘膜表面病变,如变应性鼻炎粘膜苍白水肿,下鼻甲后部息肉样变,下鼻甲粘膜明显桑椹样改变者不适用。对于这些患者,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收稿 2000-05-1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