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90079
31例急性酒精中毒性昏迷急救分析
http://www.100md.com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洪汝涛 王立新 毕经彩

    单位:洪汝涛 毕经彩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合肥 230022;王立新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236033

    关键词:酒精中毒;治疗;急性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990441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595.5

    酒精中毒是临床常见急症,由酒精中毒导致的昏迷在临床上亦常见到。作者总结近年来我科31例急性酒清中毒性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酒精中毒性昏迷患者的血糖改变与昏迷关系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31例急性酒精中毒性昏迷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门诊急诊或住院患者,病史记录完整,无合并症,其中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26岁±7.0岁,饮酒时间为40~180 min。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31例急性酒精中毒性昏迷中,深昏迷3例,浅至中度昏迷28例,呕吐20例,尿失禁4例,低血压3例。

    1.3 实验室检查 31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清醒后即刻测血糖与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1.4 治疗方法 根据统计学可比性原则,参照患者年龄、性别、昏迷程度等将上述31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两组常规静滴50 g.L-1葡萄糖盐水1 000 ml,加大剂量Vit C和Vit B6,每例患者予以纳洛酮0.8 mg静注1次,半小 时后如不清醒,重复静注0.4 mg。31例病人除2例深昏迷者静注纳洛酮3次共1.6 mg外,其余患者均静注纳洛酮2次共1.2 mg。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另加500 g.L-1葡萄糖溶液60 ml静注1~2次(血糖高于正常者除外)。
, 百拇医药
    1.5 统计学处理 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血糖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昏迷状态下)血糖低于正常者均为8人,经治疗后神志清醒,两组血糖值均不低于正常者,两组患者神志清醒前后血糖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都为P<0.05,见表1。

    表1 31例酒精中毒性昏迷患者神志清醒前后血糖比较

    (mmol.L-1) 组别

    n

    治疗前

    神志清醒后

    <3.8
, 百拇医药
    >7.4

    正常

    血糖平均值

    (±s)

    <3.8

    >7.4

    正常

    血糖平均值

    (±s)

    治疗组

    16
, 百拇医药
    8

    2

    6

    4.14±2.12

    0

    1

    15

    5.27±0.94*

    对照组

    15

    8

    1

    6
, 百拇医药
    4.37±2.15

    0

    3

    12

    5.48±1.34*

    与治疗前相比,*P<0.05

    2.2 CO2-CP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检测二氧化碳结合力14例,共28例,显示轻中度酸中毒22例,重度酸中毒2例,这2例患者均呈重度昏迷。所有酸中毒患者经补液、补充碱性药物后,酸中毒迅速纠正,神志清醒后复查CO2-CP,均转为正常。

    2.3 结果比较 自治疗开始至神志清醒时间:治疗组为25~50 min,平均38 min±10.7 min,对照组为50~110 min,平均82 min±20.2 min。两组清醒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
, 百拇医药
    3 讨论

    本组病例治疗前低血糖(16例)明显多于高血糖(3例),其中2例血糖值为1.4 mmol.L-1和2.0 mmol.L-1,为全组最低,其昏迷程度亦最深;患者神志清醒后无1例低血糖。神志清醒前后血糖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据此推测低血糖可能是本组病例神志昏迷的重要原因之一。急性酒精中毒时,酒精可抑制糖原异生、肝糖原耗竭、体内酮体急剧增加,而引起酮症酸中毒,本文结果与有关报道相符。这种酸中毒在应用葡萄糖液治疗后可迅速改善。本组病例开始治疗至恢复清醒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其差异非常显著,说明注射高渗葡萄糖液是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安全而有显效的治疗,葡萄糖能提供酒精氧化所需能源,提高线粒体氧化NADH的能力,加速酒精氧化。此外,对低血糖亦有治疗作用。纳洛酮是β-内啡肽特异性拮抗剂,能解除β-内啡肽对大脑皮质及呼吸中枢的抑制,近年来广泛用于急性酒精中毒性昏迷患者的治疗,对酒精中毒的严重病例,葡萄糖和纳洛酮二者合并应用,可起到相辅相成、标本兼治的作用,能增加疗效。

    作者简介:洪汝涛,男,37岁,硕士,副主任医师

    1998-08-05收稿

    1999-06-18修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