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90141
承德地区614名孕妇糖尿病危险因素调查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2000年第6期
     作者:毛淑芳 王建华 张玉娟

    单位:毛淑芳(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067000);王建华(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张玉娟(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000614 妊娠期糖尿病(GDM),定义为妊娠期间发生或首次识别的严重程度不同的糖类不耐受,且不排除糖类不耐受在妊娠前已经存在的可能性[1]。GDM可导致妊娠结局不良及产科合并症,其后代发生青少年期肥胖及糖类不耐受的危险明显增加,GDM 妇女处于随后发展成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高危险中,一些学者认为,GDM是NIDDM的早期阶段[2]。因此,筛检出GDM 病例并对其实施干预可改善妊娠结局,减少产科合并症,同时避免或延缓其发生NIDDM。为了解一般人群的GDM患病情况,探讨GDM发生的危险因素,我们对河北省承德地区的614 例孕妇进行了调查。
, 百拇医药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自1998~1999年在承德市双桥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进行产前检查的妇女,共614人,年龄20~38岁,平均24.7岁±2.5岁。

    2.方法:对孕妇于首诊时进行无选择的登记,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内容包括流行病学询问、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询问包括一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产科史、疾病家族史、个人习惯、心理社会因素、孕前体重、孕前腰围等。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腰围、髋围、股围、血压等。按第3届国际妊娠期糖尿病学术研讨会推荐的方法[1],所有调查对象于孕24~28周进行50 g葡萄糖激发试验(GCT),服糖后1 h血糖≥7.8 mmol/L 者于1周内进行75 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按WHO标准[3]诊断GDM。血糖浓度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测定。

    3.统计学处理:连续变量以±s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以构成比表示,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检验GDM发病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所有分析均采用spss7.5统计分析软件完成,均采用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准定为0.05。
, 百拇医药
    二、结果

    1.GDM 患病率:本研究人群中,按要求进行登记并接受筛检的孕妇614人孕妇中,19人诊断为GDM,总的GDM患病率为3.1%。

    2.GDM者的临床特征及GDM的危险因素:GDM者具有高龄、高初孕年龄、孕前高体重、孕前高体重指数(BMI)、孕前大腰围(表1);GDM者糖尿病家族史、非意愿妊娠、个人身体曾患或现患重大疾患或受到巨大创伤的比例(分别为26.3%、57.9%、10.5%)高于非GDM者(分别为5.7%、32.6%、2.0%)(P<0.05)。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孕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非意愿妊娠、曾患或现患重大疾患或受到巨大创伤与GDM间有统计学关联(表2)。

    三、讨论

    本研究人群GDM患病率为3.1%,同国内报道的2.51%[4]及朝鲜报道的2.2%[5]近似,但明显低于西方国家报道的亚洲移民及华裔人群的GDM患病率,有报道提示,在澳大利亚,华裔人群的GDM患病率高达7.3%。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本研究人群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有关,本人群平均年龄较低,30岁及以上者仅占4.7%。此外,本研究人群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及工作性质同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可能是本人群GDM患病率低于西方国家华裔人群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 http://www.100md.com
    表1 非GDM者与GDM者临床特征比较(±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初孕年龄

    (岁)

    孕前体重

    (kg)

    孕前BMI

    (kg/m2)

    孕前腰围

    (cm)
, http://www.100md.com
    非GDM

    595

    24.7±2.5

    24.0±2.3

    53.7±6.6

    20.9±2.3

    69.3±5.7

    GDM

    19

    26.0±2.6

    25.2±2.8

    59.2±7.7
, 百拇医药
    23.5±2.8

    74.5±5.9

    t值

    2.145

    2.341

    3.554

    4.695

    3.883

    P值

    0.032

    0.020

    0.000

    0.000
, http://www.100md.com
    0.000

    表2 GDM危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危险因素

    β

    OR

    SE

    t值

    P值

    初孕年龄

    1.017 4

    2.765 9

    1.516 9

    5.968 8
, http://www.100md.com
    0.014 6

    糖尿病家族史

    1.591 9

    4.912 9

    1.869 0

    6.478 1

    0.010 9

    孕前BMI

    1.902 6

    6.727 8

    1.608 2

    16.098 4
, http://www.100md.com
    0.000 1

    意愿妊娠

    1.153 9

    3.170 5

    1.697 7

    4.753 1

    0.029 2

    (曾)患重大疾患或受到巨大创伤

    2.692 1

    14.763 0

    2.509

    8.560 3
, 百拇医药
    0.003 4

    注:OR为暴露比值比;SE为OR的标准误;β为回归系数;初孕年龄分为<25、25~、30岁~3组;孕前BMI分为<20、20~、25~kg/m-2

    糖尿病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25%~50% 的糖尿病患者有家族史[6]。GDM虽然只是发生或发现于妊娠期的糖尿病的一个类型,但已有学者认为,GDM是NIDDM的早期阶段,遗传因素在其发生中必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发生GDM的危险是无该家族史者的4.91倍,说明糖尿病家族史是GDM独立的危险因素。

    国外报道,孕前肥胖是GDM独立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人群中肥胖者较少,只有5.9%的调查对象孕前BMI达到25 kg/m-2,但发生GDM的危险是随孕前BMI升高而增大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BMI低于20 Kg/m-2 者比较,孕前BMI每增加5 kg/m-2,发生GDM的危险增加到6.73倍。这提示我们,中国妇女中肥胖频率如有增加,GDM患病率会稳固上升。心身医学[7]认为,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可诱发或加剧糖尿病。本研究显示,心理社会因素中的非意愿妊娠、曾患或现患重大疾患或受到巨大创伤可使发生GDM的危险分别增加到3.71和14.76倍。因此建议,为减少GDM的发生应做到按计划妊娠,尽量避免在患有重大疾患或受到巨大创伤的情况下妊娠,否则,孕妇应尽快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且家人及配偶应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提高其心理应激能力,把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此外,初孕年龄大亦可独立地增加发生GDM的危险,故选择适当的初孕年龄对于预防GDM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Summary and recommendition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Workshorp- Conference on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1991,40:197- 201.

    2,Kjos SL,Peters RK, Xiang A,et al. Preidicting future diabetes in Latino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Utility of early postpartum glucose tolerence testing. Diabetes,1995,44:586-591.

    3,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Care,1997,20:1183-1186.
, 百拇医药
    4,杨慧霞,赵瑞琳.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及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4:206-208.

    5,Jang HC, Cho NH, Jung KB,et al.Screening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in Korea. Int J Obstet Gynecol,1995,51:115-122.

    6,朱禧星.糖尿病.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28.

    7,梁宝勇,王栋,主编.医学心理学.第3版.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7.

    (收稿日期:1999-11-0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