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P内放疗治疗囊性颅咽管瘤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蔡玮 郑佳坤 林小聪
单位:521011 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000647 本科自1996年8月~1998年10月间,采用32P内放疗治疗难以手术切除的囊性颅咽管瘤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9~56岁,平均26岁。全部病例均经活检病理证实。术前经CT或MR检查,瘤体体积按经验公式π/6(长×宽×厚度)估算10~70 mL,均合并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脑积水,其中视力减退4例(2例单眼失明),2例青少年患者发育障碍(矮小、无第二性征发育)。
1.2 治疗方法 7例中有5例因严重脑积水入院,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经开颅探查活检后置管埋泵(Ommaya),其余5例经CT引导立体定向行瘤腔穿刺,取活检后瘤腔置管皮下埋泵,先缓慢抽取囊液,体积大者做分次治疗,再由泵体注入32P胶体(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提供),剂量依体积而定,按Tassan报告的剂量计算公式:注入量(μci)=27.47×瘤体积(ml),随后再注入1~2 ml生理盐水,使泵体及管腔内药液进入瘤腔。
2 结果
7例患者分别治疗1~2次,第2次32P用量依据复查瘤体积重新计算,随访1~38个月,CT定期复查。存活6例,头晕头痛症状消除,除术前已单眼失明的2例外,全部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例出现一侧动眼神经麻痹,予对症治疗,随访3个月未见好转。CT复查肿瘤消失1例,缩小5例。死亡1例,该患者本拟开颅切除,探查过程术区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经止血处理后改行置管埋泵,术后死于合并症(尿崩症、消化道出血及二重感染)。
3 讨论
颅咽管瘤一般位于颅底、鞍区,位置深在,邻近结构功能重要,手术全切除难度大,风险高,合并症多。随着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内放疗技术重新引起重视。
32 P为纯β射线,组织内穿透力为4 mm,放射率低(0.4~0.6 Gy/h),照射时间长(半衰期14.3 d)。穿透力弱利于保护正常组织;低放射率利于脑组织对放射损伤的修复,并且因氧增强反应小,更有利于杀伤肿瘤乏氧细胞;半衰期长,则具有对整个肿瘤细胞周期进行连续照射的生物学优点,逐渐累积的治疗放射剂量可达200~400 Gy。
本操作方法的主要并发症有颅内出血、颅神经损伤、感染等,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总结本组操作,我们认为治疗应注意:(1)立体定向手术时,应尽量将靶点定于瘤腔中心,选择的穿刺通道应避开脑重要功能区和大血管走行部位(本组5例选择额上回穿刺);(2)瘤腔穿刺要轻柔操作,避免过度牵拉瘤体,损伤邻近结构;(3)穿刺过程若发现新鲜血自穿刺针涌出,应迅速注入凝血酶(250 U溶于2 ml生理盐水中),插入针芯保留3 min,观察止血后再操作;(4)抽吸囊液应缓慢,以免囊内负压过大对瘤周围结构造成牵拉,体积较大者可间歇1个月分次抽液注药;(5)注药过程要防止药液外漏于头皮下,注药后用2 ml生理盐水冲入泵管;(6)内放疗后注意观察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脑水肿反应及神经损害症状。
(收稿日期:2000-02-03), http://www.100md.com
单位:521011 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000647 本科自1996年8月~1998年10月间,采用32P内放疗治疗难以手术切除的囊性颅咽管瘤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9~56岁,平均26岁。全部病例均经活检病理证实。术前经CT或MR检查,瘤体体积按经验公式π/6(长×宽×厚度)估算10~70 mL,均合并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脑积水,其中视力减退4例(2例单眼失明),2例青少年患者发育障碍(矮小、无第二性征发育)。
1.2 治疗方法 7例中有5例因严重脑积水入院,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经开颅探查活检后置管埋泵(Ommaya),其余5例经CT引导立体定向行瘤腔穿刺,取活检后瘤腔置管皮下埋泵,先缓慢抽取囊液,体积大者做分次治疗,再由泵体注入32P胶体(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提供),剂量依体积而定,按Tassan报告的剂量计算公式:注入量(μci)=27.47×瘤体积(ml),随后再注入1~2 ml生理盐水,使泵体及管腔内药液进入瘤腔。
2 结果
7例患者分别治疗1~2次,第2次32P用量依据复查瘤体积重新计算,随访1~38个月,CT定期复查。存活6例,头晕头痛症状消除,除术前已单眼失明的2例外,全部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例出现一侧动眼神经麻痹,予对症治疗,随访3个月未见好转。CT复查肿瘤消失1例,缩小5例。死亡1例,该患者本拟开颅切除,探查过程术区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经止血处理后改行置管埋泵,术后死于合并症(尿崩症、消化道出血及二重感染)。
3 讨论
颅咽管瘤一般位于颅底、鞍区,位置深在,邻近结构功能重要,手术全切除难度大,风险高,合并症多。随着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内放疗技术重新引起重视。
32 P为纯β射线,组织内穿透力为4 mm,放射率低(0.4~0.6 Gy/h),照射时间长(半衰期14.3 d)。穿透力弱利于保护正常组织;低放射率利于脑组织对放射损伤的修复,并且因氧增强反应小,更有利于杀伤肿瘤乏氧细胞;半衰期长,则具有对整个肿瘤细胞周期进行连续照射的生物学优点,逐渐累积的治疗放射剂量可达200~400 Gy。
本操作方法的主要并发症有颅内出血、颅神经损伤、感染等,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总结本组操作,我们认为治疗应注意:(1)立体定向手术时,应尽量将靶点定于瘤腔中心,选择的穿刺通道应避开脑重要功能区和大血管走行部位(本组5例选择额上回穿刺);(2)瘤腔穿刺要轻柔操作,避免过度牵拉瘤体,损伤邻近结构;(3)穿刺过程若发现新鲜血自穿刺针涌出,应迅速注入凝血酶(250 U溶于2 ml生理盐水中),插入针芯保留3 min,观察止血后再操作;(4)抽吸囊液应缓慢,以免囊内负压过大对瘤周围结构造成牵拉,体积较大者可间歇1个月分次抽液注药;(5)注药过程要防止药液外漏于头皮下,注药后用2 ml生理盐水冲入泵管;(6)内放疗后注意观察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脑水肿反应及神经损害症状。
(收稿日期:2000-02-03),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下丘脑-垂体疾病 > 颅咽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