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大学学报(医药卫生) >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编号:10290962
双孔鼓膜穿刺并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王永才 张爱君

    单位:王永才(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50031);张爱君(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50031)

    关键词:中耳炎,伴渗出液;双孔鼓膜穿刺;地塞米松;糜蛋白酶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000140 1995年4月至1998年3月我们行鼓膜双孔式穿刺术,并将药物注入鼓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中耳炎63例,男38例,女25例。5~81岁。单耳51例,双耳12例。病程1~28d,部分患者在他院行消炎、鼓膜穿刺和咽鼓管吹张治疗。就诊时检查见患者鼓膜内陷、光锥变形或消失、锤骨短突显露、鼓膜呈淡黄、橙色或琥珀色。部分患者透过鼓膜可见液平面或者气泡,全部患者鼓膜活动均受限。

    1.2 方法 患者取坐位,用2%丁卡因棉片贴于术侧鼓膜。5min后行穿刺术,以5ml注射器接5号磨钝的针头从鼓膜前下象限或后下象限穿入鼓室。有明显突破感时,轻轻回抽见有气体或液体抽出后拔出针头,另取鼓膜后下或前下象限处重新刺入鼓室回抽,尽力抽尽中耳腔积液。由助手固定针头,取下针筒,另取干净空针,抽取地塞米松和α-糜蛋白酶混合液,接于固定在鼓室内的针头,轻轻注入1~2ml,此时患者可感药液自鼻腔或咽部流出。术毕用酒精棉球填塞外耳道口,口服消炎抗过敏药物。本组63例均一次治愈。

    2 讨 论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等,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其基本病因。发病时,中耳腔呈密闭空腔,外界空气不能及时注入,中耳腔呈负压状态。如果行单孔鼓膜穿刺术,由于抽出部分液体,中耳腔负压进一步加大,积液不能完全抽出。行双孔穿刺时,外界气体可从第1孔随时注入中耳腔,积液能顺利抽尽。同时注入地塞米松和α-糜蛋白酶混合液,前者能够减轻中耳腔和咽鼓管粘膜的水肿以减少渗出,后者可使渗出的液体变稀薄,有利于排出。本法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好方法。

    (收稿日期 1999-09-0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