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处女膜闭锁11例误诊分析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李建宏 彭明惺 李福玉 谭欣
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 成都 610041
关键词:
重庆医学000534
处女膜闭锁是先天性女性生殖道膈膜的一种较常见畸形,多到妇产科就诊。但由于其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也可以此到泌尿、普外及儿外等科就诊[1]。非专科医生偶尔遇及此病时,较易误诊。故此,笔者收集了自1990年以来具有曲折误诊经过的该病病例共11例,着重探讨其误诊原因,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1 临床资料
11例中,除1例仅1月外,余10例均在12至14岁间,就诊次数2~8次,误诊时间1周至13年不等。其主诉多样化,1月龄者表现为烦躁、哭闹,其余10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腹坠胀或胀痛,其中4例有周期性加重的特点;以及反复发生的大小便困难,尿频和肛门坠胀感,但均诉从无月经来潮。体检:均可在下腹正中扪及包块,其中1例具有典型的腹膜刺激征。入院前误诊诊断包括盆腔肿块5例,原发性闭经2例,急腹症、先天性子宫、阴道缺如、阴道横膈及尿路梗阻各1例。其中误诊为闭经者院外曾行乙烯雌酚和黄体酮序贯治疗,1例误诊为肿块者曾行过剖腹探查术。11例均行B超检查,报告为盆腔内液体(8例)或实质性占位(3例),但后3例CT检查后提示仍为液体密度。
, 百拇医药
2 讨 论
胚胎发育过程中,泌尿生殖窦上皮增殖及管腔化障碍,未能向前庭贯穿,即可形成本病。本组11例大多在发病早期即就诊,但大多却未能早期明确诊断。分析误诊的原因有如下:
2.1 病史询问及查体欠认真,全面。该病早期症状很轻,甚至无明显症状,盆腔胀感或胀痛往往成为唯一的主诉,这种胀感系经血逐渐积聚于阴道、子宫所致,故常有随着月经而周期性加重的特点。但在本组误诊病例中,具有此特点者仅4例,其余则可能与病史收集不全有关。5例误诊为盆腔肿块中,无1例首诊时行过妇科检查,医生在扪及盆腔肿块后往往即依赖于B超检查,寄希望于B超能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1例13岁女孩以盆腔肿块就诊,其母亲诉从其无月经来潮,而被误诊为原发性闭经,其实病人家属已提供了这一本身就很具提示性意义的症状,若再就包块与月经的关系等内容注意检查外阴,发现发蓝的处女膜向外膨隆,按压下腹部则向外膨隆更加明显,即可明确诊断。但遗憾的是医师没做这些检查,就孤立地考虑为原发性闭经,甚至乙烯雌酚和黄体酮等治疗3个周期,治疗效果当然可想而知。殊不知,盆腔肿块正是鉴别原发性闭经的重要依据,忽视这个特征正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 百拇医药
2.2 对该病缺乏全面认识和足够警惕性,对该病和易误诊疾病的鉴别诊断缺乏全面的认识,仅注意其间的相似性,而未全面、认真、动态地比较观察,找出区别点,从而排除误诊疾病。该病易误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症状的多样化,而后者则与积血包块的解剖毗邻密切相关:积血扩张的阴道和子宫向前压迫膀胱出口部,可致尿路梗阻或尿频;向后推压直肠,可致排便困难,肛门坠胀感;向上通过输卵管伞端入腹腔,即可能有急腹症症状等等。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本组有1例12岁患儿反复排尿困难,急诊医生已扪及盆腔包块却将其误认为尿潴留,而未能动态对比导尿前后包块的变化,寻找导尿后包块仍不消失的原因,仅仅满足于缓解症状。且前后2次导尿,却未发现处女膜闭锁这一重要体征,这不能不说许多医生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和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该病发病极具特点,多于两个不同年龄组就诊,一为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期,为此年龄组子宫阴道积液最为常见的原因。除包块外,多无症状或仅有烦躁、哭闹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漏诊。为此,妇产科、儿童保健及儿外科等医师要提高警惕,检查时注意外阴,并多科协作,开展普查,即能早期发现此病,将其于新生儿期治愈。另一组则为大多数生后无症状,多延至青春期初发病(本组10例)。其临床表现虽多样化,但月经来临期第二性征发育,而月经未来潮,同时伴有逐渐加重的周期性下腹痛是本病最具特点的症状,具有提示性意义。儿外科医师遇到下腹盆腔肿块者,尤其是青春期初的女孩,诊断时要考虑到本病[2]。
, http://www.100md.com
2.3 B超是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包块都表现为囊性,有时B超提示为实质性,这可能与积血极为浓缩,回声增强有关[5]。本组即有3例,此时极易误导医生考虑实性肿瘤的可能。本组有1例在基层甚至曾因此剖腹探查,直至术中穿刺出积血,才想到此病。可见,B超探及下腹正中囊性占位固然为本病的重要特点,但探及实质性占位时也不能轻易否定本病,此时更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才能避免误诊。CT当然能分辨内容物密度特征,从而对本病作出正确诊断[4],但首要的还是查体。
总之,处女膜闭锁可以说是一“望而知之”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新生的0.1%[5],并不少见。只要提高警惕,多科开展协作普查,即可在新生儿期发现此病;而对新生儿期无症状漏诊者,则要注意掌握其发病年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B超特点,并依据详实的病史和仔细全面的检查,尤其是外阴检查和肛门指诊,后者可触及膨隆的阴道压向直肠。要善于从其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避免误诊误治,提高早期诊断水平。B超检查经济易行,是诊断该病、鉴别其它相似疾病及普查筛选的重要方法,但要注意不被假象蒙蔽。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Wort SJ, Heman AC, Davies A. Acute urinary retension in the young female. Br J Urol,1995,76:667
2,孙文榕,房志勤,胡银连,等.小儿女性内外生殖器畸形误诊的原因及其治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2):83
3,Banerjee AK, Clarke O, Macdonald LM. Sonographic detection of hydrometrocolps. Br J Radiol, 1992,65:268
4,Usta IM, Awwad JT, Usta JA, et al. Imperfoate hymen: report of an unusual familial occurence. Obstet-Gynec, 1993,82:655, 百拇医药
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 成都 610041
关键词:
重庆医学000534
处女膜闭锁是先天性女性生殖道膈膜的一种较常见畸形,多到妇产科就诊。但由于其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也可以此到泌尿、普外及儿外等科就诊[1]。非专科医生偶尔遇及此病时,较易误诊。故此,笔者收集了自1990年以来具有曲折误诊经过的该病病例共11例,着重探讨其误诊原因,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1 临床资料
11例中,除1例仅1月外,余10例均在12至14岁间,就诊次数2~8次,误诊时间1周至13年不等。其主诉多样化,1月龄者表现为烦躁、哭闹,其余10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腹坠胀或胀痛,其中4例有周期性加重的特点;以及反复发生的大小便困难,尿频和肛门坠胀感,但均诉从无月经来潮。体检:均可在下腹正中扪及包块,其中1例具有典型的腹膜刺激征。入院前误诊诊断包括盆腔肿块5例,原发性闭经2例,急腹症、先天性子宫、阴道缺如、阴道横膈及尿路梗阻各1例。其中误诊为闭经者院外曾行乙烯雌酚和黄体酮序贯治疗,1例误诊为肿块者曾行过剖腹探查术。11例均行B超检查,报告为盆腔内液体(8例)或实质性占位(3例),但后3例CT检查后提示仍为液体密度。
, 百拇医药
2 讨 论
胚胎发育过程中,泌尿生殖窦上皮增殖及管腔化障碍,未能向前庭贯穿,即可形成本病。本组11例大多在发病早期即就诊,但大多却未能早期明确诊断。分析误诊的原因有如下:
2.1 病史询问及查体欠认真,全面。该病早期症状很轻,甚至无明显症状,盆腔胀感或胀痛往往成为唯一的主诉,这种胀感系经血逐渐积聚于阴道、子宫所致,故常有随着月经而周期性加重的特点。但在本组误诊病例中,具有此特点者仅4例,其余则可能与病史收集不全有关。5例误诊为盆腔肿块中,无1例首诊时行过妇科检查,医生在扪及盆腔肿块后往往即依赖于B超检查,寄希望于B超能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1例13岁女孩以盆腔肿块就诊,其母亲诉从其无月经来潮,而被误诊为原发性闭经,其实病人家属已提供了这一本身就很具提示性意义的症状,若再就包块与月经的关系等内容注意检查外阴,发现发蓝的处女膜向外膨隆,按压下腹部则向外膨隆更加明显,即可明确诊断。但遗憾的是医师没做这些检查,就孤立地考虑为原发性闭经,甚至乙烯雌酚和黄体酮等治疗3个周期,治疗效果当然可想而知。殊不知,盆腔肿块正是鉴别原发性闭经的重要依据,忽视这个特征正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 百拇医药
2.2 对该病缺乏全面认识和足够警惕性,对该病和易误诊疾病的鉴别诊断缺乏全面的认识,仅注意其间的相似性,而未全面、认真、动态地比较观察,找出区别点,从而排除误诊疾病。该病易误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症状的多样化,而后者则与积血包块的解剖毗邻密切相关:积血扩张的阴道和子宫向前压迫膀胱出口部,可致尿路梗阻或尿频;向后推压直肠,可致排便困难,肛门坠胀感;向上通过输卵管伞端入腹腔,即可能有急腹症症状等等。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本组有1例12岁患儿反复排尿困难,急诊医生已扪及盆腔包块却将其误认为尿潴留,而未能动态对比导尿前后包块的变化,寻找导尿后包块仍不消失的原因,仅仅满足于缓解症状。且前后2次导尿,却未发现处女膜闭锁这一重要体征,这不能不说许多医生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和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该病发病极具特点,多于两个不同年龄组就诊,一为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期,为此年龄组子宫阴道积液最为常见的原因。除包块外,多无症状或仅有烦躁、哭闹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漏诊。为此,妇产科、儿童保健及儿外科等医师要提高警惕,检查时注意外阴,并多科协作,开展普查,即能早期发现此病,将其于新生儿期治愈。另一组则为大多数生后无症状,多延至青春期初发病(本组10例)。其临床表现虽多样化,但月经来临期第二性征发育,而月经未来潮,同时伴有逐渐加重的周期性下腹痛是本病最具特点的症状,具有提示性意义。儿外科医师遇到下腹盆腔肿块者,尤其是青春期初的女孩,诊断时要考虑到本病[2]。
, http://www.100md.com
2.3 B超是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包块都表现为囊性,有时B超提示为实质性,这可能与积血极为浓缩,回声增强有关[5]。本组即有3例,此时极易误导医生考虑实性肿瘤的可能。本组有1例在基层甚至曾因此剖腹探查,直至术中穿刺出积血,才想到此病。可见,B超探及下腹正中囊性占位固然为本病的重要特点,但探及实质性占位时也不能轻易否定本病,此时更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才能避免误诊。CT当然能分辨内容物密度特征,从而对本病作出正确诊断[4],但首要的还是查体。
总之,处女膜闭锁可以说是一“望而知之”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新生的0.1%[5],并不少见。只要提高警惕,多科开展协作普查,即可在新生儿期发现此病;而对新生儿期无症状漏诊者,则要注意掌握其发病年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B超特点,并依据详实的病史和仔细全面的检查,尤其是外阴检查和肛门指诊,后者可触及膨隆的阴道压向直肠。要善于从其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避免误诊误治,提高早期诊断水平。B超检查经济易行,是诊断该病、鉴别其它相似疾病及普查筛选的重要方法,但要注意不被假象蒙蔽。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Wort SJ, Heman AC, Davies A. Acute urinary retension in the young female. Br J Urol,1995,76:667
2,孙文榕,房志勤,胡银连,等.小儿女性内外生殖器畸形误诊的原因及其治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2):83
3,Banerjee AK, Clarke O, Macdonald LM. Sonographic detection of hydrometrocolps. Br J Radiol, 1992,65:268
4,Usta IM, Awwad JT, Usta JA, et al. Imperfoate hymen: report of an unusual familial occurence. Obstet-Gynec, 1993,82:655,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先天性畸形 > 处女膜闭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