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严德凤 赵学兰 伍国锋
单位:严德凤(贵阳医学院附院神经科 贵阳 550004);赵学兰(贵阳医学院附院神经科 贵阳 550004);伍国锋(贵阳医学院附院神经科 贵阳 550004)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护理
贵阳医学院学报000150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R743.35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位于颅内脑底部的先天性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脑表浅部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不稳定,容易再出血,死亡率较高。我科于1990年3月~1995年11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44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4例,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10~65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20岁以下者3例,20~50岁22例,50岁以上19例。
, 百拇医药
1.2 临床症状 44例中38例以突发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占86%,4例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并呕吐,占9%,2例则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占5%。有明确诱因者34例,其余10例无明显诱发因素。
1.3 治疗护理及结果 本组病人均采取保守疗法。入院后主要给予降颅压、稳血压、止血、解痉、预防感染等处理,并加强专科护理,经上述处理后,37例病人(84%)治愈或好转出院,7例因再次出血死亡,其中5例为外界不良因素所造成。
2 护理体会
2.1 预防再出血对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1.0%~15.3%,国外资料认为,若不进行治疗,则首次出血后4周内再出血的危险至少是30%。本组病人共44例,7例发生再出血,其中6例发生在病程的第5~14 d,1例在第28天发生。可见首次出血后第一个月内为再出血的高峰期,特别是出血后前2周内,纤维蛋白溶酶活性达高峰,易使破裂后的血块溶解,而此时破裂处的动脉壁尚未修复完毕,管壁薄弱,加之外界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主要征象是病情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或意识水平突然降低,并伴有呼吸暂停等。
, 百拇医药
再出血的常见诱因:头痛剧烈不能很好休息及焦虑不安、血压波动明显;过早下床活动、重体力劳动及咳嗽、打喷嚏、饮酒、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据报道,约有1/3~1/5的病例可发现有某些诱因[1]。针对上述诱因,护理上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2.1.1 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人安静 卧床时间应在4周以上,避免下床活动,让病人度过纤溶酶活性高峰期,以利于自然止血,使破损处血管得以充分修复,减少再出血的发生。
部分病人神志清楚,因头痛而烦躁不安,应适当给予止痛性镇静剂,减轻病人痛苦,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可用颅痛定口服或肌注,避免用影响意识的药物,如吗啡、度冷丁等。同时向病人说明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使他对自己的病情有较清楚的认识,能主动配合治疗。另外,这类病人尽量安排在安静的环境,减少环境因素的刺激,并限制亲友探视,避免患者突然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再次出血。
2.1.2 持大便通畅 病人因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少,或不习惯于床上排便,常常引起便秘,用力排便可使血压突然升高,再次出血。因此,应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排便,多吃高维生素、粗纤维饮食,锻炼床上大小便能力,可适当给予轻泻剂,如番泻叶等,切忌灌肠,以免腹压突然增加,病人烦躁不安,加重出血。
, 百拇医药
2.1.3 预防呼吸道感染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注意空气流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防止受凉,有上感症状者应及时处理,可给予抗生素,避免炎症扩散,咳嗽剧烈者给镇咳药。
2.1.4 稳定血压,遵医嘱给予止血剂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可有一过性反应性血压升高,应注意监测,血压过低会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过高则有再出血的危险,故应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通过上述处理,本组44例病人中,29例完全治愈出院,无任何后遗症,8例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好转出院。死亡7例中,2例因过早下床活动,2例因用力排便,1例因与家人生气,情绪激动,再次出血,只有2例是疾病本身变化。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脑血管痉挛发生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并发症,继发于出血后5~14 d,这是出血后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2]。临床上出现脑血管痉挛时意识水平下降,并伴有局灶性神经体征。因此,在病程的前2周要加强巡视,早发现早处理,血管痉挛1周以后,血管壁即出现不可逆性水肿坏死,此时任何处理都将无效,病人入院后应早期进行预防。本组44例均用钙拮抗剂进行预防,2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1例为13岁男孩,在病程第6天神志转清后突然不语,表情淡漠,四肢不同程度瘫痪,MRI示大脑广泛缺血性坏死,证实脑血管痉挛发生,给予积极扩容、解痉处理,病情逐渐好转,治疗2月余痊愈出院。另1例由外院转来,入院后已有明显局灶性体征,经治疗后仍无明显好转。
, 百拇医药
2.3 加强心理护理和卫生指导 护士要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耐心安慰病人,向其介绍疾病的特点和病程转归,使他对本病有正确认识,取得合作;同时,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突然用力。对于合并肢瘫患者,帮助其进行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张沅昌,等.脑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97
2,宋治综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3,1:211
(1998-08-09收稿,1999-01-05修回), 百拇医药
单位:严德凤(贵阳医学院附院神经科 贵阳 550004);赵学兰(贵阳医学院附院神经科 贵阳 550004);伍国锋(贵阳医学院附院神经科 贵阳 550004)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护理
贵阳医学院学报000150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R743.35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位于颅内脑底部的先天性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脑表浅部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不稳定,容易再出血,死亡率较高。我科于1990年3月~1995年11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44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4例,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10~65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20岁以下者3例,20~50岁22例,50岁以上19例。
, 百拇医药
1.2 临床症状 44例中38例以突发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占86%,4例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并呕吐,占9%,2例则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占5%。有明确诱因者34例,其余10例无明显诱发因素。
1.3 治疗护理及结果 本组病人均采取保守疗法。入院后主要给予降颅压、稳血压、止血、解痉、预防感染等处理,并加强专科护理,经上述处理后,37例病人(84%)治愈或好转出院,7例因再次出血死亡,其中5例为外界不良因素所造成。
2 护理体会
2.1 预防再出血对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1.0%~15.3%,国外资料认为,若不进行治疗,则首次出血后4周内再出血的危险至少是30%。本组病人共44例,7例发生再出血,其中6例发生在病程的第5~14 d,1例在第28天发生。可见首次出血后第一个月内为再出血的高峰期,特别是出血后前2周内,纤维蛋白溶酶活性达高峰,易使破裂后的血块溶解,而此时破裂处的动脉壁尚未修复完毕,管壁薄弱,加之外界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主要征象是病情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或意识水平突然降低,并伴有呼吸暂停等。
, 百拇医药
再出血的常见诱因:头痛剧烈不能很好休息及焦虑不安、血压波动明显;过早下床活动、重体力劳动及咳嗽、打喷嚏、饮酒、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据报道,约有1/3~1/5的病例可发现有某些诱因[1]。针对上述诱因,护理上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2.1.1 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人安静 卧床时间应在4周以上,避免下床活动,让病人度过纤溶酶活性高峰期,以利于自然止血,使破损处血管得以充分修复,减少再出血的发生。
部分病人神志清楚,因头痛而烦躁不安,应适当给予止痛性镇静剂,减轻病人痛苦,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可用颅痛定口服或肌注,避免用影响意识的药物,如吗啡、度冷丁等。同时向病人说明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使他对自己的病情有较清楚的认识,能主动配合治疗。另外,这类病人尽量安排在安静的环境,减少环境因素的刺激,并限制亲友探视,避免患者突然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再次出血。
2.1.2 持大便通畅 病人因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少,或不习惯于床上排便,常常引起便秘,用力排便可使血压突然升高,再次出血。因此,应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排便,多吃高维生素、粗纤维饮食,锻炼床上大小便能力,可适当给予轻泻剂,如番泻叶等,切忌灌肠,以免腹压突然增加,病人烦躁不安,加重出血。
, 百拇医药
2.1.3 预防呼吸道感染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注意空气流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防止受凉,有上感症状者应及时处理,可给予抗生素,避免炎症扩散,咳嗽剧烈者给镇咳药。
2.1.4 稳定血压,遵医嘱给予止血剂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可有一过性反应性血压升高,应注意监测,血压过低会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过高则有再出血的危险,故应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通过上述处理,本组44例病人中,29例完全治愈出院,无任何后遗症,8例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好转出院。死亡7例中,2例因过早下床活动,2例因用力排便,1例因与家人生气,情绪激动,再次出血,只有2例是疾病本身变化。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脑血管痉挛发生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并发症,继发于出血后5~14 d,这是出血后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2]。临床上出现脑血管痉挛时意识水平下降,并伴有局灶性神经体征。因此,在病程的前2周要加强巡视,早发现早处理,血管痉挛1周以后,血管壁即出现不可逆性水肿坏死,此时任何处理都将无效,病人入院后应早期进行预防。本组44例均用钙拮抗剂进行预防,2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1例为13岁男孩,在病程第6天神志转清后突然不语,表情淡漠,四肢不同程度瘫痪,MRI示大脑广泛缺血性坏死,证实脑血管痉挛发生,给予积极扩容、解痉处理,病情逐渐好转,治疗2月余痊愈出院。另1例由外院转来,入院后已有明显局灶性体征,经治疗后仍无明显好转。
, 百拇医药
2.3 加强心理护理和卫生指导 护士要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耐心安慰病人,向其介绍疾病的特点和病程转归,使他对本病有正确认识,取得合作;同时,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突然用力。对于合并肢瘫患者,帮助其进行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张沅昌,等.脑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97
2,宋治综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3,1:211
(1998-08-09收稿,1999-01-05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