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大学学报(医药卫生)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编号:10292796
应用桡动脉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4例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张卫达 蔡振杰 杨光 刘维永 赵荣 程云阁

    单位:张卫达(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陕西 西安 710033);蔡振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陕西 西安 710033);杨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陕西 西安 710033);刘维永(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陕西 西安 710033);赵荣(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陕西 西安 710033);程云阁(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陕西 西安 710033)

    关键词:桡动脉;冠状动脉旁路;血管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000563 中图号:R6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790(2000)05-0573-01

    0 引言
, 百拇医药
    应用桡动脉作冠脉旁路移植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其中远期通畅率良好,引起了人们对此新的研究和应用. 1999-09-10我院对4例冠心病用桡动脉作冠旁路移植,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4例男性,年龄49~69(平均59)岁. 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2例伴陈旧性心肌梗死. 选择性冠脉造影显示:4例冠状动脉均为3支血管狭窄75%~100%. 射血分数<40% 2例. 术前均频发心绞痛需持续滴注硝酸甘油类药物.

    1.2 方法 手术分3组,1组纵劈胸骨游离左侧乳动脉;2组取大隐静脉血管桥;3组取左侧桡动脉. 采取桡动脉术前作前臂Allen试验和指端SaO2测定. 切口自肘部肱二头肌腱外侧一横指,经肱桡肌内缘至腕部脉搏沟显露桡动脉,分支肽夹夹闭断离. 断离桡动脉后从近端插入套管针,远端夹闭,向桡动脉腔内注入婴粟硷肝素水作低压扩张,置肝素血中备用. 在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冷停跳下作冠脉旁路移植. 每例分别接受4支移植血管桥,前降支均用左乳内动脉旁路;桡动脉与右冠旁路3例,与后降支1例;大隐静脉用序贯式吻合:静脉桥→对缘支1 →对缘支2 (2例),静脉桥→对缘支→对角支(2例).
, 百拇医药
    2 结果

    心脏均自动复跳,阻闭时间60~94(平均75) min,转流时间115~157(平均136) min. 术后恢复平稳,3~4 wk出院. 术后2~3 mo随诊,4例均无心绞痛,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左上支无感觉与运动障碍.

    3 讨论

    1971年,Carpentier等[1]首先介绍用桡动脉作冠脉旁路移植. 几年后一些学者[2]发现移植桡动脉狭窄或阻塞的发生率很高,而被提出放弃用桡动脉桥作旁路. 然而,那些当

    初认为已经堵塞的桡动脉血管桥,15 a后造影发现仍然通畅良好[3]. 并且不少从临床或造影发现,术后早期至术后1 a,桡动脉桥通畅率在92%以上,5 a通畅率为83%[3,4],仅次于乳内动脉,明显优于大隐静脉桥. 本组选用桡动脉桥,从临床观察和随访,4例术后早期症状消失满意,心电图改善明显. 但桡动脉桥通畅情况尚待血管造影评价. 用桡动脉较大隐静脉有很多优点:①桡动脉本身习惯于承受动脉压;②内径大于乳内动脉(2.7/1.7 mm),与冠脉靶血管相比几乎不超过2∶1;③桡动脉无瓣膜结构,管径在整个行径是均质的,近端略粗于远端,其长度(20~22 cm)几乎可达任何靶血管吻合. 而大隐静脉直径较冠脉粗得多,直径比率能达5∶1. 而且大隐静脉富含静脉瓣,管径粗细不均,常在分支部位突然增粗. 这样会造成血流动力改变,与动脉桥相比术后早期血栓形成,闭塞率高.
, http://www.100md.com
    20世纪70年代初期应用桡动脉作冠脉旁路移植效果不佳的原因,普遍认为是桡动脉痉挛所致. 主要在于取桥方法不当,以及缺少有效的钙离子拮抗剂 . 因此预防桡动脉痉挛是保证手术效果和远期通畅率的根本条件之一 . 我们的体会是游离桡动脉时应包括其卫星静脉及周围少量脂肪组织,处理分支要用肽夹避免使用电灼,特别避免夹镊桡动脉本身. 游离过程中用40℃含婴粟硷温盐水沙布包裹血管蒂,断离桡动脉后从套管针注液将桡动脉低压扩张,冲洗液中还可加入少量异搏定注射液. 作吻合时可将近端与冠脉连接,将远侧较细多余部分截弃. 术后早期用钙拮抗剂等措施,可以减少桡动脉痉挛.

    采取桡动脉很少引起取血管部位供血不足或功能障碍. 而且桡动脉作为冠脉旁路移植适应于极大部分病例,只有极少数因糖尿病或粥样硬化等引起桡动脉钙化或术前经桡动脉做导管检查或测压造成桡动脉损伤,桡动脉的应用可使冠脉旁路全动脉化,以及对提高远期通畅率成为可能.

    作者简介:张卫达(1958-), 男(汉族), 江苏省启东市人. 硕士, 副教授. Tel.(029)3373736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Carpentier A, Guermonprez JL, Deloche A et al. The aorta-to-coronary radial bypass graft: A technique avoiding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raft [J]. Ann Thorac Surg,1973;16(1):111-121.

    [2] Fisk RL, Brooks CH, Callaghan JC et al. Experience with the radial artery graft for coronary bypass [J]. Ann Thorac Surg, 1976;21(3):513-518.

    [3] Acar C, Jebara VA, Portoghese M et al. Revival of the radial artery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J]. Ann Thorac Surg, 1992;54(4):652-660.

    [4] Acar Cramsheyi A, Pagny JY. The radial artery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results at five years [J]. An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8;116(6):981-989.

    收稿日期:2000-01-19; 修回日期:2000-01-3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