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的古代天文知识
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很早,到春秋战国时期,已达到较高水平。《黄帝内经》中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精确实用。
1.宇宙结构理论
我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有多种,战国时期产生了浑天说,《黄帝内经》中的文章,很多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所以文中有关宇宙结构的记载,也多以浑天说为主。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地球悬浮在宇宙之中,凭借大气托举着它。太虚,就是太空。《内经》又说:“太虚寥廓”,即太空辽阔无垠的意思。一切星辰,都在这无限的太空中存在、运动、变化着。
2.日月五星
日、月和木、火、土、金、水五星,总称为“七曜”。《素问·天元纪大论》说: “七曜周旋。”五星在《内经》中又有别名,即太白金星,荧惑火星,岁星即木星,辰即水星,镇即土星。七曜周旋,是指人站在地球上所看到日、月、五星等天体(在黄道上)的运动,又叫视运动。
, 百拇医药
(1) 太阳的视运动
太阳的视运动有周日运动、周年运动两种。周日视运动,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自东升起,向南、向西旋转;周年视运动,不易察觉,它是自西向南、向东旋转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八纪”,就是根据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中,在黄道上的位置而确定的。也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但是,太阳视运动的轨迹(确切的位置)没有办法直接标记在天空中,只能通过太阳的投影标示在地面上。《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了使用“圭表”观测的方法,说: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圭表这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表是直立的竿子(天安门广场有个特殊的表,叫华表);圭是平卧而标有刻度并与表相连的部分,二者垂直,便组成了简单而实用的天文仪器。表立在圭的南端,才会有日影投到圭上面,所以说“立端于始”。表的上端有一景符向外弯曲,景符中间有一圆孔。正中午时,太阳的影子经过圆孔射到圭面上。观察日影的长短周期变化,就可以测知太阳的行程,校正时令节气。
, 百拇医药
一年中,日影最长的那一天,说明太阳离我们最远,那天就是冬至节;日影最短的那一天,便是夏至。在冬至、夏至两边中间的日子,就应该是春分和秋分,这两天的日影长度是相等的。这样,根据圭表上日影长度的测量与推算,就是确定24节气最简便而且可靠的方法。
(2) 月亮的视运动
月亮在天空中的周期运动有两种:一是月相的朔弦望晦的变化,叫朔望月周期;另一种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运动,称恒星月周期。
对于朔望月,《内经》指出月郭满时,人的气血盛,月郭空时,人的气血虚。《灵枢·岁露》还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月郭空则海水东盛”,说明月亮是引起潮汐的主要因素。朔望月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日,平均日,一年以12个月计,为354日。但每年实为日,则余日。所以产生了闰月,三年而一闰,五年两闰,19年需置7个闰月,才能与周天的度数相合。
, http://www.100md.com 恒星月的周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日行一度,月行13度而有奇。”以36514为周天的度数,太阳每天运行一度,而月亮每天运行13719度。则恒星月周期应该是
36514÷13719=天
(3) 五星的视运动
木、火、土、金、水五星围绕太阳运行,观察者从地球上看它们在天上的位置移动,《素问·气交变大论》有较详细而具体的描述。主要是观察五星运行的轨迹、变化规律,每颗星的亮度和颜色改变等。《内经》将五星纳入医学的五行学说之中,因而认为五星的某种改变会与气象、气候有关系。
3.北斗星
北斗星是由北方天空中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颗较亮的恒星组成,古人用假想的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像酒斗形状,所以称为北斗。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组成方形像斗,叫斗魁,又称璇玑。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斗柄,叫斗杓,又称玉衡。天枢、天璇两星之间画一条连线,叫斗纲。将斗纲向天枢方向延长至五倍处,即靠近北极星。北极星,又叫北辰,《内经》中又称太一、天一,现代天文学称为勾陈一。
斗纲指向北极星,有指示方向的用途。《内经》还有北斗星围绕北极星回转不息的描述,叫作“太一游宫”。观察北斗星的斗柄,将其旋转一周的轨迹,设定为12个等分位置,称为12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斗柄指向某处,以此确定时令、月份,叫斗建。如:斗柄指向寅的位置,是正月,称正月建寅,以下分别是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十二月建丑。
《黄帝内经》关于天文知识的记载还有很多,所以它引起天文学家的兴趣,近年也有相关研究的论文发表。, http://www.100md.com
1.宇宙结构理论
我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有多种,战国时期产生了浑天说,《黄帝内经》中的文章,很多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所以文中有关宇宙结构的记载,也多以浑天说为主。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地球悬浮在宇宙之中,凭借大气托举着它。太虚,就是太空。《内经》又说:“太虚寥廓”,即太空辽阔无垠的意思。一切星辰,都在这无限的太空中存在、运动、变化着。
2.日月五星
日、月和木、火、土、金、水五星,总称为“七曜”。《素问·天元纪大论》说: “七曜周旋。”五星在《内经》中又有别名,即太白金星,荧惑火星,岁星即木星,辰即水星,镇即土星。七曜周旋,是指人站在地球上所看到日、月、五星等天体(在黄道上)的运动,又叫视运动。
, 百拇医药
(1) 太阳的视运动
太阳的视运动有周日运动、周年运动两种。周日视运动,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自东升起,向南、向西旋转;周年视运动,不易察觉,它是自西向南、向东旋转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八纪”,就是根据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中,在黄道上的位置而确定的。也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但是,太阳视运动的轨迹(确切的位置)没有办法直接标记在天空中,只能通过太阳的投影标示在地面上。《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了使用“圭表”观测的方法,说: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圭表这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表是直立的竿子(天安门广场有个特殊的表,叫华表);圭是平卧而标有刻度并与表相连的部分,二者垂直,便组成了简单而实用的天文仪器。表立在圭的南端,才会有日影投到圭上面,所以说“立端于始”。表的上端有一景符向外弯曲,景符中间有一圆孔。正中午时,太阳的影子经过圆孔射到圭面上。观察日影的长短周期变化,就可以测知太阳的行程,校正时令节气。
, 百拇医药
一年中,日影最长的那一天,说明太阳离我们最远,那天就是冬至节;日影最短的那一天,便是夏至。在冬至、夏至两边中间的日子,就应该是春分和秋分,这两天的日影长度是相等的。这样,根据圭表上日影长度的测量与推算,就是确定24节气最简便而且可靠的方法。
(2) 月亮的视运动
月亮在天空中的周期运动有两种:一是月相的朔弦望晦的变化,叫朔望月周期;另一种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运动,称恒星月周期。
对于朔望月,《内经》指出月郭满时,人的气血盛,月郭空时,人的气血虚。《灵枢·岁露》还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月郭空则海水东盛”,说明月亮是引起潮汐的主要因素。朔望月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日,平均日,一年以12个月计,为354日。但每年实为日,则余日。所以产生了闰月,三年而一闰,五年两闰,19年需置7个闰月,才能与周天的度数相合。
, http://www.100md.com 恒星月的周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日行一度,月行13度而有奇。”以36514为周天的度数,太阳每天运行一度,而月亮每天运行13719度。则恒星月周期应该是
36514÷13719=天
(3) 五星的视运动
木、火、土、金、水五星围绕太阳运行,观察者从地球上看它们在天上的位置移动,《素问·气交变大论》有较详细而具体的描述。主要是观察五星运行的轨迹、变化规律,每颗星的亮度和颜色改变等。《内经》将五星纳入医学的五行学说之中,因而认为五星的某种改变会与气象、气候有关系。
3.北斗星
北斗星是由北方天空中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颗较亮的恒星组成,古人用假想的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像酒斗形状,所以称为北斗。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组成方形像斗,叫斗魁,又称璇玑。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斗柄,叫斗杓,又称玉衡。天枢、天璇两星之间画一条连线,叫斗纲。将斗纲向天枢方向延长至五倍处,即靠近北极星。北极星,又叫北辰,《内经》中又称太一、天一,现代天文学称为勾陈一。
斗纲指向北极星,有指示方向的用途。《内经》还有北斗星围绕北极星回转不息的描述,叫作“太一游宫”。观察北斗星的斗柄,将其旋转一周的轨迹,设定为12个等分位置,称为12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斗柄指向某处,以此确定时令、月份,叫斗建。如:斗柄指向寅的位置,是正月,称正月建寅,以下分别是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十二月建丑。
《黄帝内经》关于天文知识的记载还有很多,所以它引起天文学家的兴趣,近年也有相关研究的论文发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