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心理健康 > 医治的心
编号:12070858
蒋敏为何不快乐(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25日 医治的心
     ∷引 子

    在面谈室里,我面前坐着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就叫她蒋敏吧。蒋敏28岁,毕业于名牌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一家企业做高级会计师。坐在她身旁的,是她的丈夫,年轻英俊,思维敏捷,在一个大学做讲师。蒋敏的父亲是企业老总。蒋敏新婚,在这个城市拥有一幢顶极住宅,装修得如同宫殿,她与丈夫都开高档汽车……

    在许多人眼里,蒋敏应该是生活中最快乐的人,但蒋敏说,她一点儿都不快乐。

    拥有这么多快乐的条件,蒋敏说自己不快乐,也没有人相信。

    对于一般人来说,看到别人的条件比自己差,会感到快乐一点,但蒋敏不是这样。在最近一次面谈中,蒋敏告诉我说,她想辞职,原因是害怕“触景生情”。我后来才弄明白,她所谓的“触景生情”是指她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都会看到清扫马路的环卫工人,内心里觉得不如他们:“看到他们活得那么开心,我自己一点儿都不开心,跟他们相比,我觉得活下去都没有什么意思。”
, http://www.100md.com
    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做了多年的心理咨询,我总看到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形:穷人中有快乐的人,富人中有不快乐的人。也有不快乐的穷人,以为一旦有钱了,就会快乐起来;有些不快乐的富人,发现金钱越多,快乐越少,想回到过去物质贫乏的生活中,找回失掉的快乐。就像蒋敏,自身有许多快乐的条件,却感受不到快乐;而像环卫工人,本来也没有什么好的物质条件,却能够快乐。

    那么,是什么让环卫工人快乐,让蒋敏不快乐呢?

    显然,不是外在的条件,因为,条件好,可以快乐,也可以不快乐;条件不好,可以不快乐,也可以快乐。

    那么,这个不依赖于外在条件却又在暗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人的内部有一种感受力,可以感受各种事物,从而获得各样的情绪体验,包括快乐。一个人出生之后,就要在生活中经历成长。我们的基本发现是,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充分的快乐,他的内部就会生发出感受快乐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并不依赖物质条件,它可以在贫穷的生活环境里生发出来,也可以在富足的生活环境里生发出来。不管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孩子都可以通过以下活动获得快乐:跟同伴玩耍,参与游戏,探索事物,尝试做事,跟自然相处,阅读,包括犯一些幼稚的错误……所有这些都会在孩子内心里累积成快乐的资源,培养出对快乐的感受力。
, 百拇医药
    那些自幼感受到更多快乐并且发展出感受快乐的能力的人,更爱生活,也更珍惜自己。他们的生命如同一棵树,扎根很深,能够承受生活的暴风骤雨。

    考察各类心理症状,我们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情绪,就是不快乐,而且不管怎样,都不快乐。这往往缘自当事人自幼在生活经验上受到太多保护,又在某个方面(如学习、礼貌等)受到过度强求,从生活中获得的快乐太少,感受快乐的能力受到削弱甚至摧残,以至于他们在现实中不管拥有多少快乐的条件,也不感到快乐。这样的人,不大爱生活,也不大爱自己,他们活得不真实,生命根基很浅,在生活的风雨中显得飘摇不定。

    蒋敏感到不快乐的根源是怎样的呢?

    谈话中发现,蒋敏自幼受到父母过度保护,一切由父母安排,所有她力所能及的事,都被父母包办代替。从小到大,她不用做任何事情,不用做任何决定,包括跟同伴交往,都受到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严格审核和掌控。可以这样说,蒋敏的生活完全是按照母亲的设计进行,她的整个生活环境简直就是母亲安装起来的一个保护网,她走到哪里,保护就延伸到哪里。母亲反复说:“你应该活在我们的保护之下。”母亲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女儿身上,对女儿的一切明察秋毫,包括班上哪个男生对女儿有意思,蒋敏自己都毫无觉察,她的母亲却一清二楚。从小到大,蒋敏唯一能决定的,就是按部就班地顺着母亲的安排去生活。,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