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体内阴阳对流情况(2)
其一:各脏腑之间的阴阳传递过程
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的关系与西医学有很多不同之处,许多学习中医的人,思想常常受西医学的影响,不能从中医的角度理解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而此图清晰地将这些关系标示了出来。
肾阴为一身之阴,肾阴就是肾水,肾水在肝的下方,能够滋养肝木,这样肝木才能条达,又不会过亢。
肝藏血,没有肾阴的充养,肝藏血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人体肾阴为肝阴之来源。
肾水借肝气升发,上达于心,其中精微物质能够借心火化赤生血,同时肾之阴寒也能救济心火之亢盛,使之不过亢。
心火能够下移于胃,为胃的腐熟功能提供热量,有了心火的照耀,胃的腐熟功能才能旺盛。
胃气以降为和,胃气下降的同时,胃中阴分为肾阴提供补给,同时心火也会随胃气下降,来温暖肾水,使肾水不至于过寒。
, 百拇医药
肾阳立根于下焦,肾阳能够温暖脾阳,有了肾阳对脾的温煦作用,有了心火对胃的热量补给,人体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健全,中焦如沤才能得以体现。
脾之功能健全,才能将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上输到肺,为肺提供营养,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功能,将营养物质中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人体的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敛降,滋养五脏六腑。
肺敛降浊性物质的同时,人体上焦的水气也被敛降,化为水液进入三焦,经三焦入膀胱而成小便。
膀胱为三焦水液所归,是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水液由此排出体外。其中一部分被再次吸收,入肾补养肾水。
从图中可以看出,心火的下移除了借助胃气的下降之外,还要靠肺气的收敛作用;肾阳除了温养脾阳之外,还能温暖肾阴(肾水)。
我们将上面这段话总结一下,可以这样来概括:
, 百拇医药
肾水寒,土下泉;养肝木,滋肝阴;
肝得柔,无以亢;性条达,水随升。
济心火,抗心炎;肝藏血,养心阴;
火生土,土得温;能化物,变化焉。
火透胃,交于肾;散水寒,万物成;
肾之阳,如潜龙;似开水,起白烟。
阳化气,脾来运;中焦沤,精气升;
上焦雾,肺细分;清宣表,降浊阴。
表得滋,皮肤润;浊阴降,养脏真;
气化水,三焦经;入膀胱,成小便。
, 百拇医药
其二: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是在脉管中运行的红色而黏稠的液态样物质。二者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但由于西医学的影响力,很多人无法从感官上来认识气与血,“人体如两轮”图正好将气与血的关系清楚地描绘了出来。
1.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属阳,血属阴。阳气的化生是以阴气为基础的,血液具有运载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的功能,故曰血载气;而血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作用。
2.气重于血:气为阳,血为阴,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在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气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血就好似一潭死水。
如果进一步理解这个图形,左边是血液系统,右边是经络系统;血液系统运行的是血,心主血,其力量来源于心;经络系统运行的是气,肺主气,其运行力量来源于肺,肺的开与合、心的搏动,使得人体的气血周流循环,相互影响。我们将上面这些话概括为:, 百拇医药
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的关系与西医学有很多不同之处,许多学习中医的人,思想常常受西医学的影响,不能从中医的角度理解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而此图清晰地将这些关系标示了出来。
肾阴为一身之阴,肾阴就是肾水,肾水在肝的下方,能够滋养肝木,这样肝木才能条达,又不会过亢。
肝藏血,没有肾阴的充养,肝藏血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人体肾阴为肝阴之来源。
肾水借肝气升发,上达于心,其中精微物质能够借心火化赤生血,同时肾之阴寒也能救济心火之亢盛,使之不过亢。
心火能够下移于胃,为胃的腐熟功能提供热量,有了心火的照耀,胃的腐熟功能才能旺盛。
胃气以降为和,胃气下降的同时,胃中阴分为肾阴提供补给,同时心火也会随胃气下降,来温暖肾水,使肾水不至于过寒。
, 百拇医药
肾阳立根于下焦,肾阳能够温暖脾阳,有了肾阳对脾的温煦作用,有了心火对胃的热量补给,人体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健全,中焦如沤才能得以体现。
脾之功能健全,才能将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上输到肺,为肺提供营养,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功能,将营养物质中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人体的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敛降,滋养五脏六腑。
肺敛降浊性物质的同时,人体上焦的水气也被敛降,化为水液进入三焦,经三焦入膀胱而成小便。
膀胱为三焦水液所归,是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水液由此排出体外。其中一部分被再次吸收,入肾补养肾水。
从图中可以看出,心火的下移除了借助胃气的下降之外,还要靠肺气的收敛作用;肾阳除了温养脾阳之外,还能温暖肾阴(肾水)。
我们将上面这段话总结一下,可以这样来概括:
, 百拇医药
肾水寒,土下泉;养肝木,滋肝阴;
肝得柔,无以亢;性条达,水随升。
济心火,抗心炎;肝藏血,养心阴;
火生土,土得温;能化物,变化焉。
火透胃,交于肾;散水寒,万物成;
肾之阳,如潜龙;似开水,起白烟。
阳化气,脾来运;中焦沤,精气升;
上焦雾,肺细分;清宣表,降浊阴。
表得滋,皮肤润;浊阴降,养脏真;
气化水,三焦经;入膀胱,成小便。
, 百拇医药
其二: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是在脉管中运行的红色而黏稠的液态样物质。二者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但由于西医学的影响力,很多人无法从感官上来认识气与血,“人体如两轮”图正好将气与血的关系清楚地描绘了出来。
1.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属阳,血属阴。阳气的化生是以阴气为基础的,血液具有运载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的功能,故曰血载气;而血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作用。
2.气重于血:气为阳,血为阴,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在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气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血就好似一潭死水。
如果进一步理解这个图形,左边是血液系统,右边是经络系统;血液系统运行的是血,心主血,其力量来源于心;经络系统运行的是气,肺主气,其运行力量来源于肺,肺的开与合、心的搏动,使得人体的气血周流循环,相互影响。我们将上面这些话概括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