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孕产&亲子 > 亲历产床29位分娩母亲访谈录
编号:11847346
在家生产(3)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14日 亲历产床29位分娩母亲访谈录
     胎儿是下午6时39分生的。当时我完全处在深度昏迷中。半个多小时后我睁开眼睛,当我清醒地看到灯下的大夫还在忙碌着,她穿的一件衬衣全被汗水湿透了,要知道这是隆冬季节啊!她脸上的汗水还在往下流。我冲着她一下子哭了,真的,我当时心情特别激动,就是表达不出。

    然后,好久我才从这种激动的情绪里出来。我就轻声问了一句:娃呢?大夫一闪身,我看见婆婆怀抱着一个小布包,小布包露一小肉团,婆婆在对我笑。

    起初,我真有点不太相信,偏远的小县城,我们这一代(40岁以下)产妇可以在家生产,最关键的是有助产医生陪产。这不是已经赶上了欧美最奢侈的潮流?而这正是每一位产妇内心最渴望的:既保障安全,又自然温馨。

    我一直以为,在家生产———这是我国目前城市妇女的奢望。实际的情况是,你在医院里保障了母婴平安(也未必!淑苹大嫂就没有得到保障,当然那是70年代。可80、90年代,手术“黑洞”还少吗?!)同时你也必须承受心理压迫的煎熬。抛开优质服务不谈,因为医院关注的是病,不是人,它同患者所共同考虑的是如何解除病痛。而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恰恰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自然生理现象。

    对偏远农村妇女来说,一直以来我们仍在努力做的,是把她们从自家撒着黄土的土炕上动员到乡、镇卫生院去。这是必须也是迫切要做的。因为不这样就会出现婆婆们那样的坐“空月子”。

    一代人有一代人生育的方式和苦恼;一个社会群体的妇女和另一社会群体的妇女面对生育,会有不同的渴望和压迫。我想一个社会的文明首先最应重视和体现的,应该是尽最大能力解除母亲内心的压迫,尽可能满足她们内心的渴望。

    在我的访谈中,凡经历过医院生产的母亲,都有共同的体验———生产如生病。在医院生产的经历就如同到白公馆、渣滓洞走了一遭,身心俱损。难道迎接新生命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两年前曾从一位妇产专家那儿知道“导乐陪产”的概念。这是1996年美国促进自然分娩的医学团体倡导,被世界卫生组织支持的一种分娩服务模式。即一个有爱心、有分娩经历的妇女,在整个产程中给产妇以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支持,使其在舒适、安全轻松的环境下顺利分娩。传统分娩中不良的医疗干预替代了对产妇心理和生理上的支持。这是针对医疗化分娩模式的一项改革和进步。最近从媒体上看到这种服务已在北京上海实施,我想这应该值得母亲们关注。

    还有最近一位男性学者的建议特别让我兴奋。他认为社会应该建立诞院。“诞院同医院是完全不同的。它以婴儿(包括母亲?———自加注)为最高原则,甚至它的工作人员也要由心理学系而不是医学系来培养。因为对医学系的学生,他将分娩看成医学上的问题,从而不顾母亲提出的任何要求,他采取的是“催产”而不是“接生”的态度。母亲不是患者,诞生的主动权应掌握在母亲而不是医生手里,医生仅仅是母亲的一位协助者……”

    这几天我一直陶醉在“诞院”里,时时有种把理想变为现实的冲动。我想象自己很有钱,马上去建一所诞院,然后马上辞工,去诞院做迎接新生命的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