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防线最容易出问题(5)
巨大的事件,如经历过或正经历着失业、亲人或自己患严重疾病、亲人亡故等不幸事件,这些事件带给我们巨大的、痛苦的、消极的心理感受,如紧张、焦虑、恐惧等,这正是应激的心理反应。而上班路上塞车,上班时不断被电话打扰等日常小事也会使我们产生应激。这些"小应激"虽然没有"大应激"那样强烈、来势凶猛,但却具有持久性,时时都可能发生。有研究指出,这些"小应激"比离婚、丧偶等生活变迁对疾病的影响绝不在大应激之下,因此也不能忽视。应激还会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让人疲劳、失眠、食欲降低等,于是疾病就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反应还会使人产生行为方面的障碍,如行为冲动、行为怪异等,从而影响家庭关系、社会功能,人如果长期面临应激,一些重大疾病(如心肌梗死、糖尿病、白血病)的发病率也会相应增加。
对于应对能力很强的人,巨大的事件也不一定形成应激;而那些应对能力差的人,即使是件极小的事也可能会产生应激。所以,不同的人对应激的感受阈值并不相同。
应激也有积极的一面。适度应激就像是一种挑战,它动员机体的非特异性适应系统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一个应激与效绩的研究证实,效绩和应激水平的关系就像一条抛物线,在到达某个点之前,效绩随着应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当应激水平处于这个最佳点时,其效绩是最高的,超过了这个最佳点,效绩就随着应激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可见,应激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效绩,只有适度应激才能使效绩达到最佳。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应激,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尽力减少或消除应激对我们心身的不良影响。首先,对应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承认应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要逃避应激,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应激。其次,要识别应激,重视应激,尤其是那些细小的、频繁的"小应激"。单个"小应激"对人的危害不会太大,我们可利用这些"小应激"来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第三,培养应对技能。① 调整期望值,使自己的期望值与客观条件相符合,这样从根本上减少了这类因期望值过高而引起的应激;② 学会放松,降低或消除紧张、焦虑,从而缓解应激所带来的心身不适感;③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当应激出现时如能及时得到亲人、朋友的情感及物质支持,往往能够大大减轻应激的不良影响;④ 必要时求助于心理医生,他们能够帮助识别、分析应激,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技术有效处理应激,使应激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使人最快、最成功地摆脱应激所带来的危机。
(七) 心理疲劳
人的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大类。如同体力劳动后人会产生疲劳一样,脑力劳动后人也会产生疲劳,如果程度严重,即可称为心理疲劳。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长期的精神紧张、反复的心理刺激以及恶劣的情绪逐渐影响而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长年累月,轻者会出现头昏、失眠多梦、厌倦、烦躁不安、思维迟钝、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降低,重者会出现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月经失调、性功能减退等身心疾病甚至精神障碍。心理疲劳也正在成为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心理疲劳不仅降低学习与工作效率,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的心理疲劳,使人心境抑郁、百无聊赖、心烦意乱、精疲力竭,进而引起心因性疾病,如神经衰弱,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不好、失眠、怕光、怕声音等。因此,脑力劳动者防止心理疲劳是一个重要的心理保健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心理疲劳不会在朝夕间就置人于死地,它就像慢性中毒那样,要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能引发疾病。为了防止心理疲劳,首先要讲究脑力劳动的心理卫生,在从事脑力劳动时要聚精会神,劳逸结合,重视积极性休息。其次要培养对所从事的脑力劳动的兴趣。人们从事感兴趣的事情不易疲倦,而从事没兴趣的工作易于疲倦。再次,脑力劳动的环境要力求避免噪音的干扰,要有合理的照明条件等。, 百拇医药
对于应对能力很强的人,巨大的事件也不一定形成应激;而那些应对能力差的人,即使是件极小的事也可能会产生应激。所以,不同的人对应激的感受阈值并不相同。
应激也有积极的一面。适度应激就像是一种挑战,它动员机体的非特异性适应系统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一个应激与效绩的研究证实,效绩和应激水平的关系就像一条抛物线,在到达某个点之前,效绩随着应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当应激水平处于这个最佳点时,其效绩是最高的,超过了这个最佳点,效绩就随着应激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可见,应激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效绩,只有适度应激才能使效绩达到最佳。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应激,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尽力减少或消除应激对我们心身的不良影响。首先,对应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承认应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要逃避应激,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应激。其次,要识别应激,重视应激,尤其是那些细小的、频繁的"小应激"。单个"小应激"对人的危害不会太大,我们可利用这些"小应激"来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第三,培养应对技能。① 调整期望值,使自己的期望值与客观条件相符合,这样从根本上减少了这类因期望值过高而引起的应激;② 学会放松,降低或消除紧张、焦虑,从而缓解应激所带来的心身不适感;③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当应激出现时如能及时得到亲人、朋友的情感及物质支持,往往能够大大减轻应激的不良影响;④ 必要时求助于心理医生,他们能够帮助识别、分析应激,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技术有效处理应激,使应激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使人最快、最成功地摆脱应激所带来的危机。
(七) 心理疲劳
人的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大类。如同体力劳动后人会产生疲劳一样,脑力劳动后人也会产生疲劳,如果程度严重,即可称为心理疲劳。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长期的精神紧张、反复的心理刺激以及恶劣的情绪逐渐影响而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长年累月,轻者会出现头昏、失眠多梦、厌倦、烦躁不安、思维迟钝、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降低,重者会出现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月经失调、性功能减退等身心疾病甚至精神障碍。心理疲劳也正在成为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心理疲劳不仅降低学习与工作效率,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的心理疲劳,使人心境抑郁、百无聊赖、心烦意乱、精疲力竭,进而引起心因性疾病,如神经衰弱,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不好、失眠、怕光、怕声音等。因此,脑力劳动者防止心理疲劳是一个重要的心理保健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心理疲劳不会在朝夕间就置人于死地,它就像慢性中毒那样,要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能引发疾病。为了防止心理疲劳,首先要讲究脑力劳动的心理卫生,在从事脑力劳动时要聚精会神,劳逸结合,重视积极性休息。其次要培养对所从事的脑力劳动的兴趣。人们从事感兴趣的事情不易疲倦,而从事没兴趣的工作易于疲倦。再次,脑力劳动的环境要力求避免噪音的干扰,要有合理的照明条件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