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养生保健3 > 保养法张国玺谈中医养生
编号:11839595
中医中的气与天人合一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26日 保养法张国玺谈中医养生
     中医学也有自己的物质论和构成论,这就是“气一元论”。古人认为,气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宇宙万物都由气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宇宙之间无非一气。也就是,说气小,是它比基本粒子还小;说气大,是它可以充满整个宇宙。自然界里的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是有温度变化的。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出于日月星辰的旋转。因此,有太阳的时候,气温高;没有了太阳,气温就降低。春天的气温暖,夏天的气炎热,秋天的气凉爽,冬天的气寒冷,一直在变化不停。

    古人很善于观察,也很善于总结。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四季的划分,而且,又把四季进一步细化,5天是一候,3候是一气,也就是15天一个节气,6气是一季(也叫时),把全年分成24个节气。在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就重视建立日历,“授民以时”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职责,违背了农时,就无法取得人民的信任,政权就不牢固。如何保证月亮十五圆,那可不是一般的学问。欧洲人不讲农历,只讲公历,所以,他们的月亮“随便圆”。

    中国的农历所以重要,24节气降临的早与晚,不仅与农作物生长有关系,中医认为与人体的疾病发生与否,发生什么病,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农历很注重远期预测,在夏至的时候,还没有数伏,正是酷热逐渐增长的时候,但古人知道“重阳必阴”,因为日晷的影子已经到了最短的时刻,马上就要发生转化了,因此在夏至的时候,就发出来第一份阴气增长的预报:“夏至一阴生”。冬至的时候,刚开始数九,天气最冷的时刻虽然还没有到来,然而,阳气已经萌动,日晷的影子已经达到了最长,此后必将一天一天地缩短,所以,又发出来一份阳气增长的预报:“冬至一阳生”。古人靠着多年的客观观测,得出来阴气、阳气变化的规律。年复一年,屡试不爽。因此,他们坚信自己的主张。阴阳气的变化,出现在气温的变化之前,是万物变化的动力。
, http://www.100md.com
    既然人是自然界自身发展而形成的,人体也要按着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节律。当然,知道这种变化规律,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就能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否则,逆时而动,就有可能生病、短寿。所以,《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讲的就是人体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密切关系。

    人体出生之后,要靠自然物质的补充与营养。人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交换物质,才能维持生命的状态,古人称之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的五气,就是风、火、湿、燥、寒,风火湿燥寒的五气,构成了四季自然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酸苦甘辛咸的五味,是一切食物的基本要素。五气入鼻,藏在心肺;五味入口,先入肠胃。五气、五味可以代表对人体有益的万物。人的生存离不开五气与五味,离开了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古人把气看得很重要,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具体到身体的内部,气的内容进一步丰富起来,比如把人划分为有形的物质与无形的功能,叫做形与气的关系。一个人必须形和气相平衡,才是健康的。如果一个人太肥胖,一动就气短,没有力气,活动不灵便,中医就称之为“形盛气衰”;如果一个人过度消瘦,虽然力气不小,行动灵活,但是不丰满,甚至是皮包骨头,就叫做“气盛形衰”。

    在气与形的关系之中,气为阳,形为阴。身体里的气进一步细化,就可以因为它分布的部位不同、作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名称,就有了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的称谓。,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