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9
编号:9010
01.《安士全书白话解》上卷《文昌帝君阴骘文》(上).pdf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21日
第1页
第5页
第12页
第23页
第44页
第166页

    参见附件(5107KB,175页)。

    

    《安士全書白話解》上卷

    周安士原著

    ·

    曾琦雲譯注

    文昌帝君陰騭文上目录

    印光大師重刻《安士全書》序 i

    又序 v

    安士大居士法像 viii

    像贊

    周安士居士傳 xiii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xiv

    天賜興儒

    補袞和衷

    惇睦親族

    初聞佛理

    情動入胎

    不愧孝友

    殛罰淫神

    降嗣赤帝

    邛池化龍

    遇佛得度

    幽明交理

    流矢集體

    隸掌桂籍

    當來證果

    未嘗虐民酷吏 26

    酷虐改行

    救人之難 28

    奇冤立判 除暴佑良

    濟人之急 31

    貧富富貧

    憫人之孤 34

    慰友重泉

    容人之過 36

    舉不避仇

    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39

    清河善政 雪山大仙

    人能如我存心 41論心心不在內

    心不在外

    心不在中間

    心非有在有不在

    心含太虛

    天必賜汝以福 45

    欲界六天

    色界十八天

    無色界四天

    附問答

    於是訓於人曰 49

    人種從光音天來

    人稟四大而生

    人為四生六道之一

    人有十時

    人面如地形

    人有六根六塵六識

    人須知十二因緣法

    人壽有古延今促之異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

    人福有古重今輕之驗

    人死有六驗

    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 58

    慎刑諸圖

    决狱平恕

    辨雪冤狱

    三子皆贵

    不逮妇女

    执法無后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66

    鬻田济人

    免死得元

    蠲租得第

    逆旨害民

    救蟻中狀元之選 71

    救蚁延龄 蚁王报德

    埋蛇享宰相之榮 73

    方便行杀 毙蛇抵命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75

    福田心地圖

    五里铜盆

    一月布施

    指上植福

    身小声宏

    十粒除貧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87

    世間善愿

    出世宏愿

    三童發愿

    號同古佛

    發愿先度

    四十八愿有愿易度 發心即勝二乘

    利物利人 91

    碎碑刻碑

    潛消弊政

    小常平倉

    修福修善 93

    廣置義田

    獨成勝舉

    樂施不倦

    正直代天行化 96

    檢校善惡

    慈祥為國救民 98

    設法救民 帝君示敕

    忠主 101

    鞠躬盡瘁 主為畫像

    孝親 103

    五母悲哀

    舉國孝養

    異香遠聞

    出家报父

    修懺遇母

    樹德資親

    敬兄 108

    愛敬交至 至性感人

    信友 110

    千里赴約 度友全信

    或奉真朝斗 112

    七星救焚

    禮斗免盜

    道藏源流

    道藏摘語

    或拜佛念經 116

    阿難結集

    此土聞經

    得免驢胎

    得免豬胎

    經救全城

    枷鎖自脫

    僧作天王

    盲者得視

    報答四恩 122

    禮塔度親 誠感父骨酬恩護法

    廣行三教 125

    論廣行之益助揚王化 127

    培植真儒

    潛消禍亂

    毀教現果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132

    免難济厄

    遙救堂崩

    免官救吏

    贖罪得子

    矜孤恤寡 136

    矜恤交至

    為主存孤

    逼孀現报

    敬老憐貧 138

    牛杀三人 鬼能止焚

    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 140

    餓夫酬德 速得贵子

    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 142

    掩骸現果 作子酬恩

    家富提攜親戚 144

    菜羹得名 大愉快事

    歲饑賑濟鄰朋 146

    因荒釀禍

    增價免饑

    種豆代穀

    抗疏救遼

    自諱其德

    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 149

    遭譴不悟

    作牛示罰

    幹蠱裕后

    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 152

    死無奴婢

    小奴為祟

    難忍能忍

    悍妇產蛇

    i

    印光大師重刻《安士全書》序 淫殺二業,乃一切眾生生死根本。最難斷者惟淫,最易犯者唯殺。二者之中,淫則稍知自愛者,猶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淨,了無絲毫蒂芥者,唯斷惑

    證真之阿羅漢,方能之耳!余則愛染習氣,雖有厚簿不同,要皆纏綿固結於心

    識之中,從劫至劫,莫能解脫。殺則世皆視為固然,以我之強,陵彼之弱,以

    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顧一時適口,誰信曆劫酬償?《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古德云:“欲得天下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又云:“欲知

    世間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則已,思之大可畏也!

    淫和殺二種惡業[01]

    ,是一切眾生生生死死輪回在六道[02]

    的根本原因。最難

    斷除的是淫,最容易犯的是殺。在這兩種惡業之中,只要稍微懂得自愛的人,淫業還能控制不犯。但是,想要心裡徹底清淨,沒有一絲一毫的欲念,只有斷

    惑證真[03]

    的阿羅漢[04]

    能夠做到啊!其他人雖然貪愛污染習氣有深淺不同,但都

    因習氣糾纏薰染意識,故無量劫[05]

    來得不到解脫。殺業則世上認為本來就是這樣,憑藉自己的強大,侵犯弱者,用眾生的肉,滿足自己的口腹,只顧一時的快活,誰相信無量劫以來改頭換面互相酬報?《楞嚴經》說:“因為人吃羊,所以羊

    死為人,人死為羊,互相吞吃,以至於十種生命[06]

    都是這樣,生生死死,互相吞殺,報應無窮,惡業惡習與生俱來,窮盡未來,永無休止。”古時候的大德說:“如

    果想要知道世上戰爭的原因,那就請去聽聽屠宰場裡半夜裡的叫聲。”既然造

    了殺生的因,必然要得被殺的果。不去考慮就不知道,一去深思才知道殺生實

    在可怕啊!

    安士先生,恭稟佛敕,特重哀湣,因著《欲海回狂》以戒淫,《萬善先資》

    以戒殺,徵引事實,詳示因果,切企舉世之人,同懷乾父坤、母民胞物與之真

    心,永斷傷風亂倫,以強陵弱之惡念。又欲同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將《文

    昌帝君陰騭文》詳加注釋,俾日用云為,居心行事,大而治國安民,小而一言一念,鹹備法戒,悉存高抬貴手。由茲古聖先賢之主敬慎獨,正心誠意,不至徒存空

    談而已。如上三種,文詞理致,莫不冠古超今,翼經輔治。因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聖賢之心法,而以雅俗同觀筆墨發揮之故也。雖然,已能戒淫戒殺,諸

    惡莫作,眾獸奉行,若不了生脫死,安能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則恒生善道,廣修福慧,不墮惡趣,彼此酬償者,有幾人哉?而下生脫死豈易言乎?唯力修

    定慧,斷惑證真者,方能究竟自由。余則縱令尊為天帝,上而至於非非想天,福壽八萬大劫,皆屬被善惡業力之所縛著,隨善惡業力之所輪轉耳!因是特依

    如來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薈萃淨土經論要義,輯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

    若能一閱是書,諦信不疑,生信發願,求生西方,無論根機之利鈍,罪業之輕重,與夫工夫之淺深,但能信願真切,持佛名號,無不臨命終時,蒙佛慈力,接引

    01. 眾生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好的思想行為叫做善業,壞的思想行

    為叫做惡業。

    02. 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03. 斷除一切貪瞋癡等煩惱,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04. 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中聲聞乘的最高果位,有三義:一、殺賊、殺盡煩惱之賊;二、無生、解脫生死不受後有;三、應供,應受天

    上人間的供養。

    05. 梵語 “劫簸” 的簡稱,譯為大時或時分,指通常年月日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

    06. 指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序

    ii

    往生。既往生已,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悟自心於當念,證覺道於將來。其

    義理利益,唯證方知,固非筆舌所能形容也。此系已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獲斯巨益,校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其難易奚啻天地懸隔而已!

    周安士先生,恭敬稟承佛力加持,特別垂跡東土,哀湣眾生,就寫了《欲

    海回狂》一書來說明戒淫的道理,寫了《萬善先資》一書來說明戒殺的道理。

    旁證博引,事實確鑿,詳細他說明了因果報應的道理,殷切希望全世界的人都

    滿懷著乾父坤母[01]

    、民胞物與[02]

    的大慈悲心,永遠斷除傷風敗俗,擾亂倫理,憑藉強大欺負弱小的惡習。他又想要所有的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把《文

    昌帝君陰騭文》詳加注釋,使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做人,怎麼存心做事,大到治國安民,小到一言一念,都有一定的尺度,都有借鑒。因此就使古聖先

    賢所說的主敬[03]

    慎獨[04]

    、正 心[05]

    誠意[06]

    就再不是空談了。以上三種書,文詞理義,都是冠古超今,補益群經,輔佐治國。因為他憑自己的天才和妙悟的智慧,繼

    承了佛祖聖賢的心法,並且用雅俗共用的筆墨把文理奧義發揮得淋漓盡致。雖

    然已經能夠戒淫戒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是,如果不能了脫生死,擺脫

    輪回,怎麼能夠保證他生生世世有道德、氣節?那麼要保證永遠生於善道 [07]

    ,廣修福慧,不墮落惡道 [08]

    ,互相報償的,又有多少人呢?了脫生死難道是那麼

    容易的嗎?只有勤修定慧[09]

    ,斷惑證真的人,才能擺脫輪回,徹底自由。其他

    的即使地位高到天帝 [10]

    ,再上推到非非想天 [11]

    ,福壽享受人萬大劫,都屬於被

    善惡業力[12]

    所束縛者,隨善惡業力而輪回啊!因此,安士先生特依靠佛力加持,帶業往生淨土的方法,彙集淨土經論要義,編輯成為一本書,叫做《西歸直指》。

    如果能夠閱讀這本書。仔細思考,堅信不疑,生出充足的信心,發出度生的大

    願,求生西方淨上,那麼無論他底子是好是壞,罪業是輕是重,工夫是深是淺,01. 《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天地是眾生

    之父母,萬物從天地生,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好象都是兄弟姊妹一樣。

    02. 民為同胞,物為同輩,應博愛一切人與物。宋·張載《張橫渠集》一、西銘: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03. 主張恭敬、端肅。《易》坤:“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論語》子路: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04. 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05. 出自《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要德化天下先從治國做起,要治好國,先從整理家庭孝悌之道做起,要整治家庭,就要先從自身做起,要搞好自身,就先要正心,不走彎路,要正心,就先要誠意,降私欲,不

    著一物。要想誠意,就要認識宇宙的本來面目,而字宙的真相在於以慈悲

    之心推及萬物,周遍法界而無所不窮也。

    06. 見 05 注。

    07. 指天、人、阿修羅。

    08. 指地獄、餓鬼、畜生。

    09. 指禪定與智慧,即三學(戒定慧)中的二學。收攝散亂的心意為定,觀察

    照了一切事理為慧。

    10. 忉利天的帝王。

    11. 非想非非想天的簡稱,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最高的一層天。

    12. 業的力量。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序

    iii

    只要能夠信心願力真切,持佛名號,沒有不在臨命終的時候,依靠佛力加持,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既然往生淨土了,那麼就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永不

    輪回了,就能在當下一念悟出自性,在不久的將來就成佛得道。這其中的含義、道理和好處,只有證道才會知道,本來就不是筆墨和口說所能形容的。這是已

    經相信發願,承佛慈悲之力加被,感應道交 [01]

    ,才獲得了這麼巨大的利益,比

    靠自力斷惑證真,了脫生死,其中難易何只有天地之隔呢?

    現今外洋各國,大戰數年,我國始因意見不同,竟南北相攻,加以數年以

    來,水風旱潦,地震土匪,瘟疫等災,頻迭見告。統計中外所傷亡者,不下萬萬。

    痛心疾首,慘不忍聞!不慧濫廁僧倫,未證道果,徒存傷世之心,毫無濟人之

    力。有同鄉芹浦劉在霄先生,清介之士也,世德相承,篤信佛法。今夏來山見

    訪,談及近來中外情景,慼然曰:“有何妙法,能為救護?”余曰:“此是苦

    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須令斷因,因斷則果無從生矣。故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遂將《安士全書》示之,企其刊板廣傳,普令見聞,同登覺岸。

    先生不勝歡喜,即令其甥趙步雲,出資七百元,祈余代任刊事。憶昔戊申,曾

    勸李天桂刊板於蜀,彼即祈余作序,後以因緣不縣,事竟未行。今蒙劉公毅然

    贊成,殆非小緣。

    現在世界各國大戰多年,我國南北兩方因意見不同互相攻擊,而且多年以

    來,水災風災旱災,地震上匪,瘟疫等災難,一個接一個,遍佈各地。統計中

    外所傷亡的人,不會少於萬萬。痛心疾首,慘不忍聞!弟子不才,濫竽充數,混在出家人中間,沒有證得道果,僅有為世界之苦而存悲哀之心,沒有一點救

    人的力量。有位同鄉是芹浦的劉在霄先生,是個清高耿直的君子,繼承先輩的

    德業,虔誠地信仰佛法。今夏來山訪我,談到近來中外情景,悲痛他說:“有

    什麼好的辦法,能夠救濟?”我說:“這是苦果,有果一定會有前因。如果想

    要救苦,必須斷除惡因,惡因一斷,那麼苦果再也無法生起來了。因此經上說:

    ‘菩薩害怕造惡因,眾生則只害怕惡果’。”說完我就把《安士全書》送給他

    看,希望他刊版印刷廣為流通,使大家都能見能聞,一起走向解脫的道路。劉

    先生非常歡喜,馬上就叫他的外甥趙步雲,出資七百元印刷流通,請我代為作

    序,製版刊印。回憶戊申年間,我曾勸李天桂在四川刊版流通,他也請我作序,後來因為因緣不具足,事情竟沒有實行。現在承蒙劉公毅然贊成,這真是非常

    殊勝的因緣[02]。

    竊以《袁了凡四訓》為改過遷善之嘉言,“俞淨意一記”,為至誠格天之懿行。

    其發揮事理,操持工夫,最為嚴厲純篤,精詳曲盡。因附刊于《陰騭文廣義》

    下卷之後。《蓮池戒殺放生文》為滅殘忍魔軍慈悲之帥,《省庵不淨觀等頌》

    為滅貪欲魔軍之淨行猛將,《省庵勸發菩提心文》為沈淪苦海眾生之普度慈航,爰附於三種法門之後,譬如添花錦上,置燈鏡旁,光華燦爛,悅人心目。果善讀之,則不忠不恕之念,忽爾冰消,自利利他之心,油然雲起,從茲步步入勝,漸入漸深,不知不覺,即凡情而成聖智矣,庶可了生脫死,永出輪回,面禮彌陀,親豪授記。

    我個人認為《袁了凡四訓》是改過向善的嘉言,愈淨意的淨心事蹟,是至

    誠感天的德行。他們寫自己的體會,出自肺腑,不僅把意思和道理充分表達出來,事理[03]

    圓融,而且在實際操持中有根深的工夫,要求最為嚴格純熟,精到詳細,01. 眾生之感與如來(佛)之應互相交流。

    02. 因是指主要的原因,如種子。緣是指次要的助緣,如水土陽光等等。由此

    因緣和合,便生出谷米來。

    03. 因緣所生有為法叫做事,不生不滅無為法叫做理。世間森羅萬象叫做事,序

    iv

    委曲盡致。因此就附印在《陰騭文廣義》下卷之後。還有《蓮池戒殺放生文》

    是消滅殘忍魔軍的慈悲主帥,《省庵不淨觀等頌》是消滅貪欲魔軍的淨行猛將,《省庵勸發菩提心文》為沉沒在苦海眾生作普度慈航,於是就附在三種法門之後,好象錦上添花,放燈於鏡旁,光輝燦爛,悅人心目。真正好好地讀一讀,那麼

    不忠不恕的念頭,好象冰遇到火一樣馬上消失了,自利利他的心,油然生起來,從此步步進入勝境,漸人漸深,不知不覺就凡情消失而最高智慧開發了,這樣

    很快就可以了脫生死,出離輪回,往生淨土,頂禮彌陀,親蒙授記,最後成佛。

    謹為閱此書者賀曰:久沈業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歸命覺皇。信真願切,執謝情亡。感應道交,覷無雖光。余詳戍申序中,茲不復贅。

    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六月十九日

    古莘釋印光 [01]

    謹述

    敬為讀這本書的人祝賀:長久以來沉沒在受業力牽引的苦海之中,忽然

    遇到了慈悲救渡的舟航。遵照實行忠恕之道,歸依頂禮最高的真理,走向涅

    槃[02]。信心真誠,願望切實,一切執著[03]

    斷絕,一切欲念消亡。我們的虔誠感

    通佛的加持 [04]

    ,親見彌陀佛無量光。其他的詳細寫成戊午年的序中,這裡不再

    重複。

    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六月十九日

    陝西合陽人釋印光敬述

    真如的理體叫做理。

    01. 印光大師(1861–1940),蓮宗十三祖租,名聖量,別號常慚愧憎。俗姓趙,名紹伊。陝西合陽人(周文王妃太女以是有宰之大,故址在合陽縣東南,故印光大師以古莘代合陽)。二十一歲出家於終南山蓮花洞寺,次年受具

    足戒,遍參南北叢林、歸心淨土宗。以後隱居終南入念佛三昧,又去普陀

    山閉關,朝夕念佛,深入大藏,幾達三十年。徐蔚如、高鶴年二居士得遇,取其文,刊行于《佛學叢報》,名聲大震。度生緣熟,龍天推出,弘揚淨

    土。以後又到蘇州報國寺閉關,初不見客,四方信眾,歸往日多,才延客

    開示。民國二十六年,避戰亂於靈岩山寺。雖德行聞名四方,仍粗衣淡飯,灑掃洗滌。開示四眾,不論等級,不厭其煩,至誠懇切,出自肺腑。遇有

    不檢者,雖顯貴仍直言相勸,胸無城府。創辦過南京念佛放生道場、佛教

    慈幼院、上海弘化社。流通法典這四、五百萬冊,著有《印光法師文抄》。

    民國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曉雞乍鳴,住世緣息,喚水盥漱,預知時至,蜘跌端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說完大聲念佛。沒有鄉久,又說:“蒙

    阿彌陀佛接引,我去了!”世壽八十,僧臘六十。百日荼毗,檢得五色合

    利珠百鄉顆,精圓瑩澈,光芒四射。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共一千餘粒。

    特別珍貴是頂骨裂成五瓣蓮花,齒全不休,三十二顆,為世稀有。臨終了

    然無礙,瑞相紛繁,足見大師是菩薩化身也!

    02. 譯為圓寂,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又譯災度,滅見思塵沙無明三

    種惑,度分段交易兩種生死。又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03. 堅持或固執。

    04. 虔誠祈禱懺悔則佛力加附於信者。佛日之影,現眾生心水,叫做加;信者

    心水,能感佛日,叫做持。《華嚴經》上說:“佛所加持無有邊。”序

    v

    又序(此系光緒戊申蜀士李天桂請作)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圓融,離念離情,不生不滅。謂之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謂之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生佛皆由此出,聖凡俱莫能名。類明鏡之了無一物,而複胡來漢現?猶太虛之

    遠離諸相,不妨日照雲屯。正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本覺心中;圓具諸法。

    乃如來所證之無上覺道,亦眾主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聖人,依此心性,各垂

    教跡,廣導群萌。自是尼山抉誠明之奧,作修齊冶平之軌。柱史說道德之經,陳長生久視之術。大覺世尊,稱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塵合覺之道,立不生

    不滅之宗。雖淺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間有異,要緣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發

    揮演暢之。普令含識,稱性起修,即修顯性,消原無之幻妄,複本有之天真,永出迷途,涎登覺岸而後已也。

    偉大周遍宇宙啊,我們自心本來具有的大道:微妙不可思議啊,我們自心

    本來具有的法性。真理之體與真智之用是沒有區別的,出世與入世是圓融在一

    起的,離開一切妄念,不為外境所轉,走入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叫做有又沒有,沒有又有,空又沒有空,沒有空又空。眾生與佛都從這裡面出來,聖人與凡人

    都不能說出。好象明鏡能照萬物而它裡面並無一物,怎麼能說誰來誰去呢?好

    象天空遠離各種事相,卻並不妨礙太陽普照,雲朵飄聚。這就是說真如 [01]

    本性

    之處,沒有一點塵土。本有佛性之心,圓滿具足萬法 [02]。這就是佛所證得的無

    上真理,也是眾生所迷失的常住真心。儒釋道三教聖人,根據這一道理,垂跡

    各方,廣泛引導愚癡眾生。於是孔子特出來演說“誠明”的奧義,作出“修齊

    治平”的軌則。老子說出《道德經》,陳述長生不老的辦法。釋迦牟尼佛,演

    說法界本性,指示常住真心,說出凡入聖的大道,立不生不滅的宗旨。雖然淺

    深大小不同,入世出世有差別,但都不外乎以我們自心本有的理性,去發揮演說。

    使一切眾生,識自本性,開始修行,一旦修行,則本性漸漸顯現,消除了本來

    就沒有的幻妄境界,恢復本有的天真,永遠出離了迷路,最後就登上了覺悟的

    彼岸。

    文昌帝君,於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於至善,功高德著,遂得職掌文衡。恐末學無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因作文廣訓,示

    吾一十六世之言。妙義無窮,誰測淵源?注解縱多,莫窺堂奧。致令上下千古,垂訓受訓,皆有遺憾,不能釋然。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願再來,博極群書,深入經藏。覺世牖民,引為己任。淑身變俗,用示嘉謨。以奇才妙悟之學識,取靈山泗水之心法,就帝君隨機說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觀之注。理本於心,詞得其要。徵引事實,祛迷雲於意地;闡揚義旨,揭慧日於性天。使閱者法法

    頭頭,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懲。直將帝君一片婆心徹底掀翻,和盆托

    出。俾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悉皆釋然,毫無遺憾。而又悲心無既,慈願莫窮。欲使斯民推忠恕以篤胞與,息刀兵而享天年,守禮義以敘彝倫,好

    令德而遠美色。因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欲海回

    狂》。良由世人殺業最多,淫業易犯,以故不憚煩勞,諄諄告誡。又以泛修世

    善,止獲人天之福,福盡墮落,苦毒何所底極!乃宗淨上經論,采其逗機語言,集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普使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或智或愚,若緇

    01. 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亦即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又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

    02. 指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不論大、小,有形無形,都叫法。有形的叫做色法,無形的叫做心法。序

    vi

    若素,同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超出輪回,直登不退。謝妄業所感之苦,享吾心本有之樂。前二種雖明修行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後一種雖明瞭生死法,而亦須修行世善。至於惠吉逆凶,縷析條陳,決疑辨難,理圓詞妙。其震聾發

    聵之情,有更切於拯溺救焚之勢。誠可以建無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

    允為善世第一奇書,與尋常善書,不可同日而語。不謂之菩薩乘本願輪,現居

    士身,說法度生者,吾不信也。

    文昌帝君,在他前世的時候,一心修行五常 [01]

    ,恭敬奉持三教,在實際行

    動中度化眾生,他的目的只是要使自己達到至善[02]

    的最高境界,功勞大,德望高,就被天帝任命掌管文昌府,主管人間功名、祿位等事。他恐怕後學無知,埋沒

    了自己無量劫來常住真心,就作文廣為訓誡,告訴大家我一十七世之事。微妙

    奧義無窮無盡,誰能測知他的淵源?注解即使多,也不能看出其中的奧妙。致

    使上下千古,流傳下去接受訓誡,都有根大的遺憾,不能解除疑慮。安士先生,宿根深厚,德本悠遠,乘願再來,博覽群書,深入經藏,自覺覺他,誘導世人,把注解這件事作為自己應盡的義務,並以自身的美德轉變世俗,為世人指示了

    一條最好的出路。憑他奇才妙悟的學識,取來釋跡孔子的心法,就帝君隨機說

    法的文章,寫出雅俗共用的注解。理源於心,措詞簡明扼要。旁徵博引,事實

    確鑿,解除了人們思想上的疑團。闡述發揮大義要旨,在自性的天空中高舉一

    輪智慧的太陽。使讀者一看,頭頭是道,有所仿效,起心動念,警覺戒備。徑

    直把帝君一片苦口婆心全部揭開,和盤托出。使上下古今,流傳開來,接受教

    誡,都能解除一切疑惑。安士先生又悲心切切,無有休止,慈願宏深,不知根底。

    想要使人民推廣忠恕[03]

    ,實行博愛,停息戰爭,樂享天年,遵守禮義,排定倫常,道德增長,不近美色。因此,就寫了戒殺之書,叫做《萬善先資》,戒淫之書,叫做《欲海回狂》。實在是因為世人殺業最多,淫業易犯,所以不畏麻煩勞苦,諄諄告誡。又因為泛泛地做些世間善業,只能獲得人天的福報,福報享盡,又

    會墮落,苦毒沒有窮盡啊!於是就遵照淨土經論的宗旨,摘取那些對機的語言,彙集為一本書,叫做《西歸直指》。普使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或智惑愚,若

    僧若俗,同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一旦擺脫輪回,從此道心不退,一往

    直前。斷離了妄業所感的痛苦,享受了我心本有的法樂。前二種書雖然說明修

    行世間善業,但其中也具備了解脫生死輪回的方法;後一種書雖然說明擺脫生

    死輪回的方法,但也離不開修行世善。至於吉凶順逆,一條條分析,一條條陳述,決疑解難,理圓詞妙。那種震聾發聵的感情,比拯救落於水火中的人更加迫切。

    確實可以驚天地,動鬼神,輔助六經[04]

    ,扶持名教[05]。應公認為世上第一奇書,與一般的勸善之書比,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安士先生不是菩薩乘願再來,現

    居士身,說法度生,我是絕對不會相信的。

    不慧少讀儒書,罔知孔孟之心傳;長學佛乘,未悟如來之性體。迄今年臨

    01. 指仁、義、禮、智、信。

    02. 《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說

    大人之學,在於回歸自己的本性,而本性周遍法界,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故當推己及人,廣濟眾生,以盡天理之極,再也沒有一毫私欲。

    03. 《論語》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的學問,就在於忠恕二字)忠即是做人竭心盡力,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恕即是推

    已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04. 指《易》、《禮》、《樂》、《詩》、《書》、《春秋》。

    05. 儒家學說 – 禮教。序

    vii

    知命,見等面牆。徒有樂善之心,毫無利人之力。欲將此書刊刻流布,無奈貧

    無卓錐,兼以懶於募緣。因是多年,未償所願。西蜀居士李天桂,夙具靈根,篤修善行,企得無上佛法。朝禮普陀名山,於法雨禪寺,偶然會遇。若非宿緣

    有在,何以邂逅如斯。乃屈膝問法,詢求出要。余因示以力敦倫常,精修淨業,自利利他,唯此為要。若能躬行無玷,方可感化同人。倘行不符所言,乃奉法

    反以壞法。彼世之德不加修,而善不力遷者,非無修德遷善之資,乃無良師益

    友以身率之故也。即的以此書,令詳悉披閱。務使己之動作雲為,與書之指示

    訓誨,相契相合,無少參差,庶幾可耳!彼遂若獲至寶,慶倖無已。發願刊板,用廣流通。又祈作序,普告同人。因不揣固陋,略述顛未。其有欲致君澤民,修身齊家,教子孫以希聖賢,悟心性以了生死者,請熟讀而力行之,當不以吾

    言為謬妄也。

    弟子不才,少讀儒書,不知孔孟的心傳;久學佛法,未悟如來的本性。到

    今年已臨五十歲,已經是近土的人了。僅有一點樂善的心,毫無一點利人之力。

    想要把這本好書刊刻流布,元奈貧無立錐之地,加上平常懶於化緣。因此多年,沒有完成自己的宿願。四川居士李天桂早具慧根,誠修善行,希望證得無上佛法。

    朝禮普陀山的時候,在法雨禪寺與我偶然相遇。如果不是前世有因緣,怎麼會

    有這樣的巧遇。他頂禮問法,徵求一條出門要道。我就說應在倫常中著力,精

    進修行淨宗,自利利他,只有這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夠親身實行,不受污染,就可以感化別人。如果言行不一致,那麼奉法反而是壞法。當今之世不能加緊

    修行道德倫常,善的力量不能轉化天下人心,並不是我們沒有修德轉善的資質,是因為沒有良師益友以自身作楷模來改變天下風氣啊!於是就把《安士全書》

    贈送給他,要他詳細閱讀。務必使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與書中的指示教誨,互相契合,沒有一點差別,這樣才可以的啊!他就如得到了珍寶一樣,慶賀有

    幸獲得,發願製版、廣泛流通。又請我作序,普告大家。因此我就不自量力,顧不得自己學識淺陋,略說頭尾。有關這些想要致君澤民,修身齊家,教子孫

    成聖賢,悟心性了脫生死等內容,請讀者仔細閱讀,並在生活中實行,就不會

    認為我所說的是謬論或虛妄了。序

    viii

    安士大居士法像 菩薩轉世,現居士身,恭敬禮拜,獲福無量

    像贊

    昆山安士先生,所著數種書,爾但讀而受其益者,誠非淺鮮矣!昔世尊為

    半偈故,猶捨身供養。若先生之恩,爾但則茫然不知何以報矣!汪子石心,以

    繪像索題,驚喜瞻禮之余,敬為四言二十韻,不足道先生之萬一,惟欲推廣著

    書之意,重為結往生淨域之緣,想先生在紫金台中,當遙為一笑矣!

    道光庚子季冬朔后一日虞山張爾旦(眉叔)

    安士先生法像贊

    昆山安士先生,寫了多種書籍,讀後得到利益的人,真是太多了!從前釋

    迦牟尼世尊為了半句偈,尚且能夠捨身供養。而安士先生著書利民,他的恩德

    如此廣大,我們真是不知怎麼來報答了!汪子石心,因為描摹安士先生法像,向道友索寫題辭,我驚喜禮拜法像之餘,敬寫四言二十韻,不足以說得先生萬一,只是要趁此推廣先生所寫的書,為後世眾生結往生淨土之緣,這樣的想法一定

    會使安士先生在西方紫金台中,露出欣慰的微笑了!

    道光庚子年冬末初一虞山張爾旦(眉叔)

    維大居士,生康熙時;辯才無礙,能以法施;筆舌並用,霆掣電馳;三教典籍,悉誦悉知;雲湧其氣,瀾翻其詞;為如來使,作大導師;嗟嗟末法,眾生愚癡;

    苟非菩薩,孰吼同師?沒歸安養,我生詎遲;著述萬言,啟發是資;昔聞論說,今瞻逸姿;筇笠西行,飄然雪髭;我于弟子,淑則稱私[01];稽首涕泣,名同佛持;

    凡我同志,敬而仰之;此雖圖像,因緣在茲;彼有願力,難可議思;繪形所現,湧蓮花枝;孰能頂禮,攝受以慈;億眾鹹趨,西方寶池。

    尊敬的安士大居士啊,您在康熙時出生;您的智慧博大無邊啊,用甘露大

    法遍灑眾生;筆下口中,妙語連珠,好象風馳電掣;讀盡三教典籍,遍知一切

    妙理;胸中湧出浩然正氣,筆下寫出壯觀篇章;您是諸佛如來的使者,能作眾

    生的大導師;末法眾生啊,愚癡難度;假如您不是菩薩化身,誰能這樣作獅子

    吼?如今您已往生淨土,我遺憾自己出生在後,不能親近;遺留萬言著述,啟

    發我們得解脫;從前看了您的著作,今天觀禮您的法像;您戴笠西行,白須飄

    然;我雖然沒有親聞法音,私下裡早以尊您為師;稽首禮拜,感動流淚,您的

    德名與佛相同;一切同道,都會萬分敬仰您;眼前雖是圖像,其中卻有大因緣;

    您有大願力,世人不可測量;目睹遺像,眼前湧出蓮花;誰能頂禮,您就會以

    慈悲力量接引他;無量眾生,得度苦海,往生西方淨土。

    脫屣歸安養,高風說至今;著書同佛偈,愛物寓婆心;身已超塵遠,情還

    度世深;圖摹遺像在,咳唾有余音。

    古吳朱兆庚吟白

    脫落凡塵,早歸淨土,高風亮節,流傳至今;皇皇巨著,等同佛經,愛護眾生,情意殷殷;身在塵世,心早出世,願力宏深,不離眾生;而今西歸,遺像仍在,音容笑貌,詡詡如生。

    古吳朱兆庚詠贊

    性月妙明,人人具足;矢誠積修,憬然先覺;一塵不染,在俗超俗;仰止居士,鹿城尊宿;運大悲心,造無量福;前攝龍舒,後引尺木;巍巍金台,獨標高躅;

    普願大千,脫離垢濁;善果圓時,同生極樂。

    01. “淑則稱私”,即“私淑”之意,指未能親自受業但敬仰其學說並尊之為師。

    ix

    元和邱洪業(幼遲)

    如來佛性,人人都有;精進修行,驀然覺悟;一塵不染,在世出世;敬仰

    居士,鹿城尊宿[01];發大悲心,造無量福;前接龍舒[02];後引尺木[03];巍巍金台,獨在高處;普願大千,脫離污濁;善果圓時,同生極樂。

    元和邱洪業(幼遲)

    愛河流日淺,苦海浪日深;哀哉閻浮提,五濁習難變;維公起鹿城,獨矢

    菩提願;手撰四種書,字字寓懲勸;譬如暗室中,光明燭流電;又如墜懸崖,援手垂白練;自度並度人,悲憫婆心現;一朝善果成,蓮台金百煉;後生失準繩,私淑空懷念;賢哉石心翁,公裔訪求遍;驚喜得真容,臨摹妙手倩;余生亦苦晚,道貌無從見;則效具素心,披書如睹面;況今睹此圖,頂禮生依戀;再拜默致詞,願借津梁便;接引娑婆眾,共登不退轉。

    元和朱兆杓(微卿)

    愛河流日淺,苦海浪日深;悲哉世間人,五濁習難變;安公出鹿城,發大

    菩提願;手撰四種書,字字寓警勸;譬如暗室中,燭光和閃電;又如墜懸崖,伸手垂白練;自度並度人,悲憫慈心現;一朝善果成,蓮台金百煉;後生失準繩,私淑空懷念;賢哉安士翁,後裔訪求遍;驚喜得遺像,妙手臨摹真;我生也太晚,道貌無從見;學道有誠心,讀書如見面;何況見此圖,頂禮生依戀;再拜默致詞,願借津梁便;接引娑婆眾,共登不退轉。

    元和朱兆杓(微卿)

    三複先生書,再拜先生像;仁言利以溥,道貌睟(sui)而盎;多生菩薩行,一現居士像;出入儒佛間,究竟歸安養;可憐閻浮提,生死苦流浪;遺書滿人間,振若天鼓響;我生恨已晚,未及侍幾杖;卌(xi,四十)年鹿城道,徒切高山仰;

    敬爇一瓣香,翹勤禮華藏;娑婆願回入,度眾生無量。

    笠水邱孫錦畫堂

    三讀先生書,再拜先生像;仁言利益廣,道貌見莊嚴;多生菩薩行,一現

    居士像;出入儒佛間,究竟歸西方;可憐世間人,生死苦流浪;遺書滿人間,振如天鼓響;我生恨已晚,不能親侍候;四十鹿城道,徒切高山仰;敬燃一瓣香,虔誠禮華藏;娑婆願回入,度眾生無量。

    笠水邱孫錦畫堂

    居士是吾鄉先生,高山在望敬仰止;吾鄉文筆秀玉峰,近代名人接踵起;

    莊渠理學得真傳,柏盧繼之各具體;文章獨數歸震川,考據亭林貫經史;居士

    更通儒佛關,覷破性命了生死;著書二種戒殺淫,當頭一喝聲震耳;度此眾生

    出迷津,後舉西方路直指;一心念佛向樂邦,十萬億土近如咫;七寶池內蓮花開,笑語家人佛來矣;我生已後六十年,恨不親見如來使;究竟私淑別無他,出世

    01. 中天竺波羅奈國,城外有鹿野園,是佛陀最早說法的地方。佛陀成道後,即來此處說四諦之法,度嬌陳如等五比丘。這裡說安士先生是佛陀的使者,大士重來,入世度生。

    02. 指宋王日休,龍舒人。端靜簡潔,博覽經史。有一天說:“世間書不是究竟法,我當專習淨土,往生西方。”從此精進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課千

    拜。作《龍舒淨土文》勸世。臨終三日前,遍告親友,有不復見之語。至期,讀書後,象平常一樣禮念,忽然厲聲稱“阿彌陀佛”,唱言:“佛來迎我!”

    就站著離開人世了,人象樹木一樣筆挺直立。

    03. 相傳龍要憑木才能升天,即龍頭上有一物名尺木,故能升天。此處有安士

    先生承前啟後之意。像讃

    x

    因緣在乎是;居士自號曰懷西,我之懷兮在居士。

    昆山方步瀛小湘

    居士是我鄉先生,高山在望敬仰止;我鄉文筆秀玉峰,近代名人接踵起;

    莊渠理學得真傳,柏盧繼之各具體;文章獨數歸震川,考據亭林貫經史;居士

    更通儒佛關,看破性命了生死;著書二種戒殺淫,當頭一喝聲震耳;度此眾生

    出迷津,後舉西方路直指;一心念佛向樂邦,十萬億土近如咫;七寶池內蓮花開,笑語家人佛來了;我生已後六十年,恨不親見如來使;究竟私淑別無他,出世

    因緣在於此;居士自號為“懷西”,我的“懷兮”在居士。

    昆山方步瀛小湘

    現居士身,為法施者,龍舒而後,唯我先生;彼勸淨土,開化初機,以欲鉤牽,令入佛智;先生直指,三根均被,因緣譬喻,乃住其中;汪子深心,繡像供養,為告世人,各各敬信。

    吳縣周孝垓心香

    現居士身,為法施者,龍舒以後,唯有安士;勸人修淨,開化初機,以欲鉤牽,令入佛智;先生直指,三根均度,因緣譬喻,就在其中;汪子虔誠,繡像供養,為告世人,各各敬信。

    吳縣周孝垓(gai) 心香

    善知識,大菩薩;冠儒巾,說佛法;扶木叉[01]

    ,戒淫殺;三乘教,意深括;

    將身心,奉塵刹;宏持名,揚蓮宗;魯陽戈,日再中[02];讀公書,如見公;拜公像,道氣充;前龍舒,後尺木;公中立,三鼎足;象教衰,公等作;息邪說,振頹俗;

    我後公,已百年;瞻遺像,撫遺編;心悲喜,涕泗漣;公懷西,我亦然;願加被,公瓣蓮。

    方外釋祖觀覺阿

    眾生的依靠,偉大的菩薩;頭戴著儒巾,宣講著佛法;重振戒律,勸莫淫

    殺;三乘教意,說得深入簡出;將全部身心,奉獻給大千眾生;宏揚念佛法門,宣傳淨土真諦;魯陽揮戈,麗日當天;誦讀您的書,就如見到了您;禮拜您的

    像,道氣充滿胸中;前頭接龍舒,後面引尺木;您在中間,承前啟後;聖教衰落,您來振作;平息邪說,扭轉世風;我出生在您後,已經有百年;瞻仰您的遺像,恭讀您的遺著;心中悲喜交加,眼淚漣漣;您自號為懷西,我的志向也相同;

    願您端坐在西方蓮台上,時時以慈力加被我!

    方外釋祖觀覺阿

    一榻茶煙揚鬢絲,幾年故步笑蠅癡;而今了卻周何累?長向寒林[03]

    禮導師。

    東泖朱大韻

    曩讀先生集,時懷尚友[04]

    情;仁言沾庶物,確論醒群盲;像喜今朝睹,心

    應夙世傾;他年清泰國,翹首望相迎。

    01. 木叉指“波羅提木叉”,譯為“戒律”。

    02. 即“魯陽揮戈”,《淮南子·覽冥》:“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揮之,日為之反。”(譯文:魯陽公與韓交戰,正打得難解難分時,天已黑了,拿戈往天空一揮,太陽就又出來了。)後用作人力勝天之喻。

    這裡指安士先生給眾生帶來了光明。

    03. 寒林本指秋冬的樹林,佛書稱西域棄屍鳥葬的地方,即屍陀林,這裡象徵

    安士先生去世之處。

    04. 尚友,上與古人為友。像讃

    xi

    杭州馮旭升

    曾讀先生書,時懷敬慕情;說法度眾生,高論醒世人;遺像今朝見,心已

    前世傾;他年生淨土,翹首望相迎。

    杭州馮旭升

    一紙傳圖像,欣然見我師;後塵懷景仰,素志願西馳;闡教遺書在,蘇民

    奏議垂;焚香瞻道範,矍鑠現龐眉;絲繡久成想,真容仔細看;迷津傳寶筏,末劫挽狂瀾;趨步摹猶易,頑廉感獨難;十年酬宿願,弁首付雕刊。

    余於十年前,識公之玄孫,少蓉茂才,得此遺稿。又于汪石心丈處,臨摹遺像。

    未幾,少蓉物故。余擬將此稿付梓,久而不果。今始得汪心持、沈濟之,助貲排印。

    仁和胡珽挺臣

    一紙傳圖像,欣然見我師;後生懷景仰,素志願西馳;闡教遺書在,故地

    有豐碑;焚香瞻道範,矍鑠[01]

    現龐眉;絲繡久成想,真容仔細看;迷津送慈航,末劫挽狂瀾;趨步摹猶易,頑廉 [02]

    感獨難;十年酬宿願,作序付雕刊。

    我在於十年前,認識安士先生的玄孫,少蓉茂才,得到這個遺稿。又在汪

    石心那裡,臨摹遺像。沒有多久,少蓉病故。我準備將此稿付梓,很久都不能

    如願。今天才得到汪心持、沈濟之,助資排印。

    仁和胡珽 (ting) 挺臣

    果遂懷西願,花開萬劫春;垂慈拯民物,普利到天人;幻夢憐誰覺,迷途

    許問津;如公山海度,擬議 [03]

    總涓塵 [04];

    尚友遺文在,刊行敢自怡;辨才雄不礙,潛德耀非遲;筆墨從心寫,煙雲

    向腕隨;一編三複讀,蓮種定含滋。

    校印遺文工竣,敬題二律。

    古吳汪鳳章心持

    自號懷西終如願,蓮花開後萬劫春;一片慈心度眾生,普降甘霖到天人;

    人生幻夢誰能覺?走進迷途許問津;學習安公度苦海,猶豫徘徊難跨步;敬慕

    古德遺著在,速速助印莫停留;雄才大略無比倫,高風亮節永流芳;皇皇巨著

    從心寫,人間煙雲聚筆端;一編遺文三複讀,蓮花種子定在此。

    古吳汪鳳章心持

    悲猛極矣,如從吾佛世尊金口宣揚,而得六種為之震動。

    汪大紳

    01. 矍鑠(jueshuo)形容老年人精神好的樣子。

    02. 出自《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意思是:

    “所以一聽到伯夷(一位高尚守節的典型。商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名伯夷、叔齊,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登位,先生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兩人曾叩馬諫阻。武王滅紂

    後,他們恥食周粟,逃到首陽山餓死。)的高尚節操,貪婪的人會變得廉潔,懦夫也會立志。”這裡說雖然頑固不化的人感化很難,但一讀安士先生的

    書也會有所醒悟。

    03. 《易·系辭上》:“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意思是:“用

    (《易》卦爻)來比擬事物而後說,來議論它而後行動,經過比擬議論來

    確定事物的變化。”注:“擬議以動則蓋變化之道。”本指事前的揣度議論,後稱設計、籌畫為擬議。

    04. 細流和塵埃,比喻微末。這裡比喻如果還在揣度猶豫的話,就永遠停滯不前,邁不開腳步。像讃

    xii

    慈悲願力偉大極了,說法如從釋迦牟尼世尊金口而出,使得大地六種震

    動[01]。

    汪大紳

    01. 有三種六種震動。一、為動之六時,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

    輪、入涅。二、為動之六方,即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三、為動之六相,即動、湧、震、擊、吼、爆。當

    地動時,我們如在小兒搖籃中,不覺籃動,惟覺舒服,故地動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種震動,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見,凡夫則毫不知情。像讃

    xiii

    周安士居士傳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諸生也。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

    號懷西居士。嘗以眾生造無量罪,唯淫殺二業,實居大半,因著戒殺淫二書。

    其戒殺書名《萬善先知》,言多懇切深痛。每過一切神祠,必祝願云:“唯願尊神,發出世心,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

    至壽盡,中間若殺一小魚蝦,乃至家中眷屬,若有一人傷蚊蟻,唯願尊神是糾

    是殛,迅雷擊碎,所著書板;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臨河見魚,仰面

    見鳥,不思救度,反萌殺機,亦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若夢

    寐中,見人殺生,不能至心稱佛名號,發救度心,而反歡喜贊成其事,亦同此誓。

    其戒淫書,名《欲海回狂》,勸諸淫者,先觀胎獄,了種種苦,是為息淫原始

    方便;次觀男女,膿血涕唾,惡露中滿,猶如溷廁,糞穢所都,是為息淫對治

    方便;次想死人正值仰臥,寒冰徹骨,黃水流出,臭不可聞,遍體生蟲,處處

    鑽齧,皮肉漸盡,骨節縱橫,乃至塚破骨出,人獸踐踏,而我此身,終亦如是;

    次念《法華》所說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是為斷淫窮原方便;次觀自身,在極樂世界,七寶池內蓮花之中,開敷,見阿彌陀佛,坐寶蓮花,及諸種種莊

    嚴瑞相,亦見自身,禮拜供養於佛,作是觀時,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永脫淫阱,是為究竟解脫方便。又著《陰騭文廣義》三卷,《西歸直指》四卷。乾隆四年

    正月,與家人訣,云將西歸,家人請以香湯沐浴,卻之曰:“我香湯沐浴久矣!”

    談笑而逝,異香郁然滿一室,年八十四。

    周夢顏,又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讀書人。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

    號為懷西居士。他認為眾生所造的無量罪過,淫和殺業占居了大半,因此就寫

    了戒殺戒淫兩種書。他的戒殺書叫做《萬善先知》,文字懇切深痛。每當經過

    一切神祠,一定祝願說:“唯願尊神,發出世心,莫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思仁自今二十四歲,一直到壽盡,中間若殺一小魚蝦,乃至家中眷

    屬,若有一人傷害蚊蟻,唯願尊神及時糾正,嚴厲懲罰,迅雷擊碎我寫的書板;

    思仁自今二十四歲,一直到壽盡,過河見魚,抬頭見鳥,不思救度,反而萌發

    殺機,也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歲,一直到壽盡,若夢寐中,見人殺生,不

    能至心稱佛名號,發救度心,反而歡喜贊成其事,也同此誓。他寫的戒淫書,名叫《欲海回狂》,勸一切犯淫的人,先觀想住母胎時的情狀,明瞭種種痛苦,這是停息淫欲的原始方便;再觀想男女身體,充滿膿血涕唾和惡露,猶如廁所,是聚集糞穢的場所,這是停息淫欲的對治方便;再觀想死人正直仰臥,寒冰透

    骨,黃水流出,臭不可聞,遍體生蟲,處處鑽齧,皮肉漸盡,骨節縱橫,乃至

    墳破骨出,人獸踐踏,而我這個身體,最後也是這樣;再思考《法華經》所說

    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這是斷除淫欲的根本方便;再觀想自己在極樂世

    界七寶池內蓮花之中,蓮花開放,見到阿彌陀佛,坐在寶蓮花上,以及種種莊

    嚴瑞相,又看見自己,向佛禮拜供養,作這樣的觀想時,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永脫淫阱,這是究竟解脫方便。又著《陰騭文廣義》三卷,《西歸直指》四卷。

    乾隆四年正月,與家人訣別,說自己就要歸西了,家人請以香水沐浴,他阻止

    說:“我已經香水沐浴很久了!”談笑而逝,奇異香氣非常濃郁,充滿了房間,時年八十四歲。

    xiv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發明)篇中所言,皆為帝君現身說法。故以“吾”字發其端,曰一個七世。

    特將吾身中亙古亙今,生生不壞之物,指示後人也。人惟生不知來,死不知去,便謂形神消滅,無複來生,所以四肆行罔忌。帝君深懼此種自誤誤人,流毒不

    淺。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曉然正告天下也。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則吾儕(chái)

    皆有一十七世。由是將為善,思及身後之福,必果;將為不善,思及身後之福,必不果。(人唯知道有來春,所以留著來春穀。人若知道有來生,自然修取來

    生福)。識得此篇開端語,亦思過半矣!

    (發明)[01]

    本篇中所說,都是帝君現身說法。因此以“我”字開頭,說我

    一十六世的事。特把我們身中過去現在都無損壞的東西,指示出來。人只因為

    生不知從那裡來,死不知到那裡去,就說人身體死了,一切都沒有了。於是他

    的行為就非常放肆,沒有一點顧忌。文昌帝君非常害怕這種思想既誤了自己又

    誤了別人,流毒不淺。故用自己一十七世的事,揭開來忠告天下的人。帝君既

    有一十六世,我們也都有一十六世。因此,現在種了善因,就知道下世一定會

    有福報;種了不善的因,下世就一定不會有福報。(人只知道有來春,所以留

    著來春穀。如果知道有來世,自然就會去修來世福。)理解了這篇開頭語,就

    等於已經懺悔了一半的過失。

    人讀善書,每心粗氣浮,不能沉思默會。即如“吾”字、“身”字,未有

    不朦朧混看者。若識得吾可為身,身不同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

    則曠劫長存,無生無死;客則改形易相,乍去乍來。譬如運行之人,或乘舟坐

    轎,或躍馬驅車,種種更變,人無變更。舟車轎馬,身也;乘舟車轎馬者,吾也。

    又如人作戲,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兒,種種改易,人無改易。帝王官

    吏乞兒,身也;扮帝王官吏乞兒者,吾也。以一身言之,其能視聽者,身也;

    所以視聽者,吾也。身唯有生死,故目至老而漸昏,耳至老而漸塞。吾唯無生死,故目雖昏,而所以視者不昏,耳雖塞,而所以聽者不塞。(若作視聽即吾,又

    是認賊為子。)是故大人從其大體,身能為吾用;小人從其小體,吾反被身用也。

    人讀善書,常常心粗氣浮,不能仔細思考,靜靜體會。例如“我”字、“身”字,沒有不模糊混看過去的。如果認得“我”可為“身”,“身”不能為我,才知道“我”

    是主人,“身”是客人。主人就無量劫來長存不變,沒有生死。客人就改頭換面,忽然去了忽然來了。好象遠行的人,或者乘舟坐轎,或者騎馬開車,種種不同,人卻無變化。舟車轎馬是“身”,乘舟車轎馬的人是“我”。又如人演戲,或

    者扮帝王,或者扮官吏,或者扮乞丐,種種改變,人無改變。帝王官吏乞丐是

    “身”,扮帝王官吏乞丐的人是“我”。從一身來說,那個能夠看和聽的,是“身”;

    能夠指揮看和聽的,是“我”。身有生有死,故眼睛到老了就昏花模糊了,耳

    朵到老就漸漸聽不清楚了。“我”就沒有生死,故眼睛雖昏花,但指揮眼睛者

    不昏花;耳朵雖然聽不清,但指揮耳朵者卻清楚。(如果認為眼睛耳朵的就是

    “我”的一部分,這是認賊為子)因此大人則得到大體,“身”能被“我”用;

    小人隨從小體,“我”反而被身用啊!

    補充:(譯者的發揮)世人都以四大(地水火風)的身體為我,而它僅是物質

    的組合,不是真我。如果物質組合就是我,那麼現在的科學可以製造物

    質,為什麼不能製造生命,連結構最簡單的生命(如螞蚁)也製造不出

    來呢?所以物質組合的身體不是我,只有能組合者才是“我”。這就是

    佛教所說的阿賴耶識,一切善惡的種子都種在裡面,驅使眾生六道輪回,01. 發明:啟發,闡明。

    1

    善惡报應,自作自受。眼耳並不會見聞,僅是細胞的組合,故不是真我,能聽能聞者,才是真我。雖然眼耳都壞了,但見性與聞性是不壞的。如

    果眼以明為見,黑也是見,黑了就什麼都看不見了,這“看不見”不正

    是見嗎?

    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無量無邊劫。帝君之吾無窮,則吾

    輩之吾亦無窮矣。即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龍八部地獄鬼畜身。帝

    君之身無定,則吾輩之身亦無定矣。旦托生既多,則宿世父母六親亦多。帝看

    宿緣既多,則吾輩宿緣亦多矣。然則吾者,主人也;一十七世,旦暮也;為者,機緣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羹也。誠難與俗人道也。

    一個人可以有十七世,就可以有十七劫,更可以無量無邊劫。帝君的“我”

    無窮,那麼我們的“我”也無窮了。帝君可以為常人身,也可以為貴人身,還

    可以為天龍八部 [01]

    地獄鬼畜身。帝君的“身”沒有一定,那麼我們的“身”也

    沒有一定了。輪回轉世既多,那麼前世的父母六親[02]

    也多。帝君前世的緣分多,那麼我們前世的緣分也多,這樣看來那麼“我”是主人,一十七世是早晚,投

    胎出生靠機緣,常人貴人等都是演員,身體是皮袋。這其中的道理確實很難與

    一般人說明白啊!

    前世後世,猶之昨日來朝,吾生合下自有,並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臟六腑,本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諸醫人之口,竟視為藥籠中物乎!

    前世後世,好象昨天和明晨一樣,來的快,去的快,我們生下來就存在的,並不是佛家的發明創造。例如五臟[03]

    六腑[04]

    在病人自己的腹中,自己卻看不見,但因為借醫生的口,就知道病在哪個部位,並作為用藥的地方。

    補充:佛只覺悟真理,並沒有創造真理。世界沒有第一因(神創之說),六道輪回,無始無終。

    人若無有後世,不受輪回,則世間便有多少不幹事,即聖賢議論,亦有無

    證不信者矣。且如孔子言仁者壽,力稱顏子之仁,而顏反夭矣。極惡盜蹠跖之

    不仁,而蹠偏壽矣。君子枉自為君子,小人樂得為小人,何以成其造物!唯有

    前世後世以為銷算,而後善有所勸,惡有所懲。上帝不受混帳之名,孔子可兔

    無稽之謗。大矣哉,一個七世之說也。

    如果人無後世,沒有輪回,那麼世上就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即使聖賢站出

    來講話,也會因為沒有證據,使人不相信了。孔子說有仁心的人一定長壽,經

    常稱讚顏子[05]

    之仁,但顏子反而很早就死了。無惡不作的盜跖[06]

    非常不仁,但

    他反而長壽。這樣一來,君子就冤枉作君子,小人就樂得作小人,天下造物怎

    麼能夠這樣不公平呢?只有前世後世互相加起來清算,互相抵償,我們才知道

    修善積德,不斷進步,惡念才會時加戒備提防。這樣上帝就不受混帳的名聲,孔子也可免除沒有根據的譭謗。

    01. 天龍八部: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02. 六親:父、母、兄、弟、妻、子。

    03. 五臟:心、肝、脾、肺、腎。

    04.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05. 顏子(西元前521–490),名回,字子淵,春秋魯國人,孔于學生。以德著稱,後世稱為複聖。

    06. 盜跖,春秋末期人,盜賊之王,惡名遠揚。《荀子·不苟》說他:名聲顯赫,象日月一樣,與舜、禹流傳不息。《莊子·盜跖》說他:帶領部卒九千人,橫行天下。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2

    補充:基督教說上帝要使好人上天堂,惡人下地狱。這只是表面上的現象。是

    否上天堂下地狱,要由因果來決定。種了善因才有上天堂的希望,種了

    惡因就有下地狱的趨勢。上帝好象世間的法官,沒有做壞事,怎麼會被

    捕入狱呢?再說上帝是純善的化身,他不會使好人下地狱,惡人上天堂。

    故命運由因果決定,掌握在自己手裡。

    虛無寂滅之學,非吾儒所以痛恨乎!即已恨之,不可身自蹈之。今之述佛

    理以勸世者,必曰作善得福,作惡得禍。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往者是前生,未來者為後世。步步據實。試問:虛無二字,如何可加而謗佛者?則以地獄天

    堂為荒涎,前世後位為渺茫。謂此身來無消息,去無蹤彤。靜言思之,恰虛無

    二字之病。學佛者之言曰:肉軀雖有敗壞,真性原無生死。而謗佛者輒云:無

    有前生,無複後世。夫曰捨一身複受一身,則是雖寂而下寂,雖滅而下滅也。

    若其捨一身不復受一身,則是一寂而長寂,一滅而永滅矣。平心自揣,試問:

    寂滅二字,畢竟誰當受之?嗟乎,身若株儒,而反譏防風氏為短小,亦已過矣。

    虛無寂滅的學問,不是那些迂儒所痛恨的嗎?既然痛恨它,就不能自己打

    自己的嘴巴。現在講佛理來勸世的,一定會說作善得福,作惡得禍。明有因果,暗有鬼神。已過去的是前生,還沒有來的是後世。步步證據確鑿。試問:虛無

    二字怎麼能夠拿來謗佛?如果認為地獄天堂為離奇虛妄,前世後世渺茫不見,說身體來無消息,去無蹤影。靜心思考,恰中虛無二字的病毒,學佛的人說:

    肉體雖有敗壞,真性原無生死。而謗佛的人就說:沒有前生,沒有來世。又說:

    捨一身又受一身,則是雖寂而不寂,雖滅而不滅。如果捨一身不再受一身,則

    是一寂就長寂,一滅就永滅了。平心自問,寂滅二字,誰當受它。可歎啊!自

    己是侏儒[01]

    ,反而譏笑別人矮小,不也是太愚癡了嗎?

    補充:佛于菩提樹下,入於甚深禪定,而得五眼六通。其中宿命通即是能看到

    三世因果輪回的實相,我們未得宿命通,當然看不到前世和后世。但是

    不能說看不到的東西,就不存在。如電波看不到,但我們知道它存在。

    以人類有限的肉眼,看不到的東西還很多。沒有看到不要緊,通過別人

    介紹就知道了。我們沒有到過外國,但到過的人可以給我們介紹。

    以刀殺人,不過斬人肉軀。若言無有後世,直是斷人慧命。斬肉軀者,害

    止一生。斷慧命者,殺及世世。故知勸人改惡修善,猶是第二層工夫。先須辨

    明既有今世,必有來生,方是根本切要語。

    用刀殺人,只不過殺害了人的肉體;如果說沒有後世,徑直斬斷了人覺悟

    的命。斬斷肉體,危害只有一生,斬斷覺悟之命,就殺及後世。因此勸人改惡

    修善,還是次要的工夫。先認識清楚,既有今世,必有來生,才是從根本處入手。

    補充:只有認識三世因果輪回,改惡修善才能從被動變為主動,才知修善是好

    自己,作惡是壞自己。

    無後世之語,出之兇惡小人,人皆輕而忽之。譬諸投鴆毒於臭食之中,啖

    者自少故,其之害淺。若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若置砒霜於膏之內,食者必多,故為害深。苟能侃侃鑿鑿,唯以救世為心,不作以順為正之妾婦,則其陰功大矣!

    沒有後世的說法,如果出自那些兇惡小人,人們就會輕視忽略這個問題。

    例如把劇毒放到臭食裡面,吃的人因氣味不好,就自然少吃,這種危害就較淺。

    如果沒有後世的說法出自正人君子,人們因為尊敬他就相信。這就好比是劇毒

    投進美食之中,吃的人必定多吃,這種危害就深了。如果能夠正直為人,旗幟

    01. 株儒:身材異常矮小的人。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3

    鮮明,一心以救世作為自己的責任,不作以偏為正的妾婦,那麼他的陰功就無

    盡無窮了!

    補充:這裡說了三種人,第一種人易辨,第二種人複雜,第三種人是境界最高

    的人。

    吾輩一介書生,即有書主習氣,聞三世輪回,無論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諸口。

    今悟一十七世之說,出自帝君寶訓,可明目張膽告人矣,何則?向惟不知有後世,所以屈指將來,光陰無幾。今悟肉軀雖死,真性不亡,可知當身壽算,原來地

    久天長。是能易短命為長壽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見天

    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覺自顧渺少。今知六道輪回,互為高下,則知豪貴之途,宿生何者不曆?是能籌貧賤于富貴者,此一個七世之說也。向惟昧於宿因,故

    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榮枯得失,皆宿業所招。則是橫逆相加,亦可安然

    忍受。是能消忿怒為和平者,此一個七世之說也。向惟不達禍福,所以無惡不

    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損人適以害己,則暗室屋漏之中,自有戰兢惕厲之想。

    是能化貪殘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見善人得禍,惡

    人得福,便謂天道難憑。今能參觀前世後世,則知福善禍淫,本是毫髮無爽。

    是能轉愚癡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識得此言真意味,何勞讀盡五車書。

    我是一介書生,自有書生習氣,平常聞三世輪回之說,無論信與不信,部

    不肯說出口。現在悟出一十六世之說出自帝君寶訓,就可以明目張膽告人了。

    為什麼呢?以前只因不知有後世,所以悠悠度日,屈指一算,光陰無幾。現在

    知道肉體雖死,真性不會消亡,可知生命原來地久天長。因此能把短命改為長

    命,是一十六世之說。以前只因不知有前生,所以看見天帝天仙、帝王卿相,就覺得自己太渺小。現在知道有六道輪回,互為高下,那麼豪貴的路,前世怎

    會不經歷過呢?因此,能把貧賤與富貴的差別看得很淡薄,是一十六世之說。

    以前只因不知道有前因,所以每逢失意,往往怨天尤人。現在知道貧富榮辱、利害得失,都是業力所招。那麼當入逆境之時,也能安然忍受。因此,能夠消

    除忿怒轉化為和平,是一十六世之說。以前不知道出現禍福的原因,所以無惡

    不作。現在知道行善正是庇護自己,損人正是損害自己。那麼在別人看不見的

    地方,也是戰戰兢兢,警惕戒備自己不要起動惡念。因此,能夠化貪殘為良善,是一十六世之說。以前只因不信因果,所以看見善人得禍,惡人得福,就認為

    天道不公平。現在能檢查觀察前世後世,就知道了福因作善而來,禍因作惡而來,是一絲一毫也不會有差離的。因此,能轉愚癡為智慧,是一十七世之說。

    補充:上面是安士先生的切身體會,下面具體徵引事實。

    下附徵事(二十二則俱出文昌化書)

    天賜興儒

    帝君曰:予方遊人間,至會稽山陰,見一隱者(即聖父),年五十許,焚

    香叩天析嗣。時仲春丙夜,天文煥爛,張宿昭然在上,而隱者適姓張,予於是

    生焉。然予鄉剪發文身,習為夷俗。于既成童,心甚不樂。乃尋冠履,自習禮文(儒

    服儒冠,自此而始)。內外莫不以予為異,及其久也,從予者什有七八。一日

    有耆(qi)舊謁予父,回誦唐虞大訓數篇(即成王顧命所成者)曰:“中國有

    使人傳此。”予好之,就彼習焉,隨口記授無遺。於是願學者,從而習之,皆

    以予為師焉。

    【按】孔子之生也,以聖母禱之于尼山;帝君之生也,以聖父祈之于蒼昊。誕

    生皆不凡矣!然孔子振木鐸于周之衰,而顯示微言于萬世;帝君揚文教

    于周之盛,而陰騭黜涉於千秋。豈非道不同、同歸於治者哉?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4

    天賜贵子,振興儒學

    帝君說:我的陰身正飄遊人間,來到會(kuai)稽山北,看見一個隱居的人(聖

    父),年紀五十歲左右,正燒香拜天求子。這時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燦爛,張

    宿星座清晰地掛在天空,而這位隱居的人正好姓張,我於是就投胎托生在他家

    裡。我鄉剪發文身 [01]

    ,成為落後民族的陋習。我長大之後,為這種舊習很不快

    樂。就找來鞋帽,自習禮文(儒服儒冠從此開始)。遠近沒有不認為我怪異,但時間一久,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跟隨我了。一位有德望的老人來拜訪我父親,口誦唐虞[02]

    大訓數篇(就是周成王臨終時所說的)說:“中國有人來繼承它。”

    我很喜愛,跟隨他學習,隨口記授沒有漏掉一點。於是有些願意學習的,都到

    我這裡來學習,我就成為他們的老師了。

    【按】孔子降生於人間,是因為聖母在尼山[03]

    祈禱,誠心所感;帝君降生於人間,是因為聖父于春夜祈告於蒼夭,出生都是不同凡響啊!孔子在周朝衰落

    時振興儒教,向萬世顯示了走向純善境界的微言大義;帝君則在周朝興

    盛時振興文教,他的陰德綿延傳於幹秋。難道不是道路不同,而目的都

    是要使天下太平嗎?

    補袞和衷

    帝君曰:予在周成王時,姓張,名善勳,成王置予于言路。時雖盛明,而

    憂君憂國,未嘗少懈。方王少時,聽政于周公,後常懷不平。予恐左右得乘間也,每以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而諫草屢焚,人無見者。故公之東徵,雖四國流言,召公不悅,而卒能保全者,予亦少有力焉。

    【按】張氏本黃帝後裔,帝君降生,在周武王乙已歲,其後示現每多姓張。世

    傳二月初三日,為聖誕者,止據帝君主于晉武帝太康八年之一位也。若

    論帝君多生以來,則自元旦以至除夕,何日而非聖誕耶?

    勸諫成王,調和關係

    帝君說:我在周成王時代,姓張,名善勳,周成王把我安排在他身邊向他

    進言。當時雖是盛世清明,但我憂君憂國的心從來沒有懈怠。周成王年少時候,聽政于周公,後常懷不滿之情。我恐怕左右有野心的人乘機作亂,就常常以君

    臣能夠始終共用苦樂禍福的人非常微少的道理進諫,但諫書的稿子經常被燒了,故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因此周公東徵,雖然四方諸侯流言蜚語,連召公也有

    懷疑了,但最後能夠保全,我在中間也出了一些力。

    補充: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傳位於周成王。成王幼小,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輔助,管理國事。其他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滿,造謠中傷,說周

    公有野心。商紂王之子武庚心懷企圖,他彼封為殷侯,常與三個弟弟勾結,煽動叛亂。這個時候,謠言太盛,連重臣召公也懷疑起來。周公很難過,披肝瀝膽與召公談了一席話,召公被感動,消除誤會。費了三年工夫,周公東徵平定了武庚叛亂。帝君為成王之臣,洞察秋毫;常進忠言,為

    保全大局作了貢獻。致使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史稱“成康之治”。

    【按】張氏本是黃帝的後裔[04]

    ,帝君出生,在周武王乙已年,以後托生常多姓張。

    世上流傳二月初三日是帝君生日,只根據帝君生於晉武帝太康八年的一

    01. 文身:在人身體上繪成或刺成帶顏色色的花紋或圖形。

    02. 唐虞:上古時代朝代名,唐為堯所建,史稱陶唐,虞為舜所建。

    03. 尼山:山東曲阜縣東南。孔子之母顏氏在此山祈禱而生孔子。

    04. 後裔(音意),後代子孫。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5

    世。如果要推廣到帝君多生,那麼從元旦到除夕,哪一天不是帝君的生

    日呢?

    惇睦親族

    帝君曰:予在京周十年,久違桑梓。一日,見周公鴟鴞詩,惻然有感,因

    告老乞骸。既歸里,見族人多貧,遂興義莊,困乏者,周急之,疾病者,療治之,男女長成者,婚嫁之,子弟俊秀者,教養之。聞風者翕然相效,義莊滋廣。

    【按】時帝君以歧黃之求濟人,經理義莊,皆帝君之子也。

    團結親族,大興義莊

    帝君說:我在京城十年,離別家鄉很久了。有一天,讀到周公鴟鴞 [01]

    詩,憂傷而感動,有懷鄉之情,就向朝廷告老還鄉,埋骨故土。已回家後,看見村

    裡人多貧窮,就倡議建義莊,有困難的就救濟他,有疾病的就幫助醫治,男女

    長大的就幫助嫁娶,聰明伶俐的就幫助讀書。這種風氣一推廣,大家都一致來

    仿效,義莊就越來越多了。

    【按】這時帝君用歧黃[02]

    醫術救治人民,經營辦理義莊,具體負責的都是帝君

    的兒子。

    初聞佛理

    帝君曰:予在朝時,聞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國(是天竺國,非極樂國),有大聖人(是釋跡牟尼佛,非阿彌陀佛),不言而自化,無為而自理。以慈悲

    為主,以方便為門。以齋戒為常,以寂滅為樂。視生死如朝暮,等恩仇如夢覺。

    無憂喜悲憤之情,蓋如浮生不久而求無生者也。予嘗慕之,及辭榮歸,道逢隱

    者,行歌於市,深契於衷。予乃下車拜懇,行歌子仰天而歎,指予以心印,授

    予以正訣,曰:“此西方聖人歸寂法也,子能念而習之,可度生死,證無量壽。

    若得到彼岸,則可成正覺。如中道而廢,猶不失為神仙。”予受教後,塵緣既畢,百慮俱灰。時至仲秋,會集親朋,留頌而逝(頌載化書)。

    【按】或疑佛教自漢明帝時,方傳東土,帝君當日,何自而聞方外之言。然曆

    觀記載,乃知西周之時,此間已有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為

    釋跡如來降誕之辰。其時但見日有重輪,五色祥光,入貫太微,遍照四方,宮殿震動,河井泛溢。王命太史蘇由筮之,得乾之九五,曰:“此西方

    聖人降誕之相。卻後千年,教法來此。”王命鐫石記之,置南郊祠前(出

    周書異記及金湯編)。至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全石,反山川,移城邑。穆王造中天台以居之(出列子)。故山西五台山及終南山,蒼頡造書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檀台山(在唐時玉華宮南)數處,皆有穆王所造佛寺古跡,而列子仲尼篇,亦引孔子之言曰:“吾聞西方

    有大聖人焉,不治而下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

    名焉!”(孔子又有一書,名《三備蔔經》,言西方聖人事,唐敬宗時,猶見人引及此書)。又嘗考秦繆公時,扶風得一石像,繆公不識,置馬

    廄中,公驟得疾,夢天神謫譴,問諸侍臣,由余答曰:“臣聞周穆王時,有化人來,雲是佛神。穆王信之,於終南山,作中天台,高千余尺,址

    基現在。又於蒼頡台,造三會道場。君今所患,得毋此耶?”謬公曰:“近

    得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今在馬坊,將非此歟?”由余見之,駭曰:“是

    矣!”(高麗、日本、昔年佛法未至時,土中有祥雲湧出,皆掘得阿育

    01. 鴟鴞(chi-xiao), 我國古代指一種似黃雀而小,嘴尖如錐的鳥。

    02. 歧黃:歧伯及黃帝,是醫家之祖。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6

    王塔)公迎置淨處,像忽放光,繆公以為瞋怒也,宰三牲祭之。時有善

    神,擎擲遠處。公大懼,以問由余,由余曰:“臣聞佛好清淨,不進酒

    肉。愛惜物命,如保赤子。君欲祠之,果餅而已。”公大悅,欲造佛像,而無其人,由余曰:“昔穆王造寺之側,應有工匠。”遂于蒼頡台南村,得一老人名王安者,年已一百八十,自言於三會道場,見人造之,今年

    老不能。於是複於他村,購得四人,造一銅像。公喜,於土台上建重閣,高三百尺,以供養之,時號為高四台(出《天人感通記》及《法苑珠林》)。

    而揚雄劉向,尋覓藏書,往往見有佛經。然則孔子所語,及帝君所聞,有自來矣。惜教未東來,言之略耳。

    初聞佛理,萌發善根

    帝君說:我在朝廷時,聽到修道人說:西方的國家(是印度,非極樂),有位大聖人(是釋跡牟尼佛,不是阿彌陀佛),不用言語就能自然感化眾生,不用法律就能自然治理國家。以慈悲為主導,以方便為法門。以整潔身心為入

    手,以離一切相,滅貪瞋癡,入於本體寂靜,不生不滅的最高境界為法樂。把

    生和死看成朝和暮,把恩和仇看成做夢,夢醒全無。不因外境干擾,而生憂喜

    悲憤之情。因知人生短促,故求無生無滅。我曾經很敬仰向往學習這些道理,等到我辭退官職,榮歸故里時,路上遇到一位隱居的人,在鬧市中唱歌,他的

    歌與我的心意很相吻合。於是我下車禮拜,誠心請教他,唱歌的人仰天歎息,把心印[01]

    指示給我,把要訣教導給我,說:“這是西方聖人歸向本體寂靜的大法,你能夠念它學習它,可以解脫生死輪回,證得無量壽。如果能走到大道的彼岸,就能覺悟一切而成佛。如果中途就停了,也不失做神仙。”我接受他的教導後,就知世間的緣份已盡,把一切想法都放下。時值中秋,彙集親朋,留頌而去(頌

    記載在化書上)。

    【按】有人認為佛教從東漢明帝時才傳到中國,就會懷疑帝君當時從什麼地方

    聽到僧道中人的話。但是,只要普遍地考察一下歷史記載,就知道西周

    的時候,我們這裡已經有了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

    佛的聖誕,這時只見太陽出現雙輪,五色祥光,射向太微[02]

    ,遮沒了星光,光明遍照四方,宮殿震動,河井之水猛漲。昭王叫太史蘇由占卜,得乾

    卦九五[03]

    ,說:“這是西方聖人誕生之相,過後千年,教法將傳來我國。”

    昭王叫人刻石記下這件事,放在南郊祠前(出自《周書異記》及《金湯

    編》)。到周穆王時,西方國家有神人[04]

    來到中國,出入水火,貫穿金石,翻轉山河,移動城邑。周穆王建造中天臺讓他住在那裡(出《例子》)。

    因此,山西五臺山,陝西終南山,蒼頜[05]

    造書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檀臺山(在唐時玉華宮南),幾個地方,都有穆王所建造的佛寺古跡。《列子?

    仲尼篇》也引孔子的話說:“我聽說西方有大聖人,不用治理而天下太平,不用勸說而自有信仰,不用教化而自然實行,廣大無邊啊,俗人無法來

    說明(孔子又有一本書,叫做《三備蔔經》,次篇幾章,也說西方聖人事,唐敬宗時還見有人引用這本書)。又曾考證秦繆公時,陝西扶風發現一

    01. 心印:彼此會意。禪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

    02. 星垣名,三垣之一。《史記》天官書:“南宮朱鳥、權、衡。衡,太微三

    光之廷。”索隱:“宋均曰:太微,天帝南官也。”

    03. 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龍飛在天上,見貴人有利。

    04. 原文作化人,即指菩薩化身,變化為人,化度眾生。又指會幻術的人。

    05. 始創文字的人。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7

    座石像,繆公不識,放到馬棚裡,纓公就得病,夢見天神譴責,醒來後

    就問身邊的臣子。由余回答說:“我聽說周穆王的時候,有神人來到我國,說是佛神。穆王信奉他,在終南山做中天臺,高千多尺,基址現在還在。

    又在蒼頡台建造三會道場。大王今天得病,原因是在這裡嗎?”繆公說:

    “最近發現一個石人,衣帽不是現在所制的樣子,正在馬棚,難道是因

    它引起的嗎?”由余一見,驚駭他說:“正是佛神啊!”(朝鮮、日本

    往年佛法沒有傳去時,土中有祥雲湧出,挖開獲得阿育王[01]

    塔)繆公恭

    迎到清淨的地方,石像忽然放光。繆公以為發怒,就殺三牲[02]

    祭拜它,這時出現一位善神,托起祭品高高地拋向遠處。纓公非常恐懼,就問由余。

    由余說,“我聽說佛好清淨,不吃酒肉。愛惜物命,就如保護自己剛生

    的孩子。大王想要祭供他,果餅就可以了。”繆公非常高興,想要塑佛像,卻找不到人。由余說:“從前穆王建造寺廟的旁邊,應該有工匠。就在

    蒼頡台南村,尋找到一位老人,叫做王安,已經有一百八十歲。他說曾

    經在三會道場,看見人塑佛像,但現在自己年紀大了,已經無力塑像。

    於是再到其他村子,懸賞徵招,找到四個人,塑造了一尊銅像。繆公看

    了很歡喜,在土臺上建樓閣,高三百尺,來供養銅像,當時叫做高四台(出

    自《天人感通記》和《法苑珠林》)。從前楊雄[03]

    、劉向[04]

    ,尋找藏書,常常看見佛經。這樣看來,則孔子所說,及帝君所聞,就有來歷了。可

    惜當時佛教還未東傳,說得比較簡略。

    補充:《列子》引孔子話:“商太宰噽問孔子曰:‘夫于聖人歟?’孔子對曰:‘丘

    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智勇,非聖人也。’又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義,亦非丘所知。’

    又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任因時,亦非所知。’太宰噽

    大駭:‘然則孰為聖人?’夫子動容有言曰:‘丘聞面方聖者焉……’” ?

    老子也曾談到佛,他說:“吾師號佛,覺一切民也。”《西升經》

    說:“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

    迦文。”這些內容在永明延壽憚師的《萬善同舊集》都已引用。?

    《起世界經》云:“佛言,我譴二聖,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葉菩薩,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薩。”可見三教本來同源,何有遲早之分!延壽禪

    師說:“但有利益於人間者,皆是密化菩薩。”懂得了這句話的含義,就沒有那些無意義的爭論了。

    情動入胎

    帝君曰:予既遷化,將往西方。適至洞庭君山,愛其勝境,因少留焉。予

    時上無君相臨制之威,下無骨肉系累之念,超然物外,此樂何窮!久之,有二

    仙童,自天而下,以予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一日,見一婦人,年三十余,呼號而來,祭且祝曰:“良人不幸,得罪於君,竄死南荒,家鄉萬里,旅櫬(chen)

    01. 古印度國王阿育王早年信婆羅門教,殘暴無常,後改信佛教,廣施仁政,建立八萬四千塔,又派人出國傳教,使佛教流布世界。

    02. 指牛、羊、豕 ( 音始,豬 )。

    03. 揚雄(前53年–後18年)西漢蜀郡成都人,成帝時拜為郎,王莽時為大夫,校書《天祿閣》,他博通群籍,多識古文奇字。

    04. 劉向(前77?–前6),高祖弟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任散騎

    諫大夫。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寫成《別錄》一書,為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8

    難歸。痛念堂有二親,身懷六甲。若山川神靈,察吾夫君以忠獲罪,憐吾姑嫜,暮景無依,使得誕一男以續張氏,縱妾命不保,亦無憾焉!”予在雲路中,不

    勝其悲,涕泗從出(謹【按】天人之身,無有涕泗,唯當命終之侯,五衰相現,腋下始有微汗耳。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忽身墮婦懷,懵然無覺。

    久之聞人語曰:“是男是男!”予開目視之,身在浴盆中,蓋已生世矣。

    【按】生死海中,一經耽染,便成墮落。苛非大修行人,未有獨往獨來,不迷

    真性者。帝君宿生聞道,本欲為西方之行,特以一念戀著山水,遂被洞

    庭君山粘住。縱意中絕無作山靈河伯之想,不覺已墮血食之神矣!至於

    心憐張婦之禱,本一片善念,豈料遂為其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墮其懷。

    迨見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帝君此際猶乃爾,何況茫茫

    業識人!

    情動入胎,為人作子

    帝君說:我已離開人世,正往西方走去。路過洞庭君山,被它的優美景象

    所吸引,就稍微停在那裡一會兒。這時候,上無君王管制的威勢,下無骨肉牽

    掛的念頭,真是逍遙自在,成為世外之人。過了一段時間,有兩個仙童,從天降下,擁戴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水治。有一天,我看見一個女人,年紀三十多歲,大哭而來。祭拜時說道:“我的丈夫不幸,得罪了國君,放逐死在南方邊遠荒

    涼地區,離家鄉有萬里之遙,棺材難以回去,不能埋骨故里。痛念家有雙親,我已身懷有孕。如果山川有靈,考察我丈夫因忠獲罪,可憐我的公婆,晚年無

    依,就請降生一個男孩來續張家之後,即使我的命不能保全,我也沒有什麼遺

    憾了!”我在雲中走過,看見這個情景,禁不住心中為她悲痛,同情之淚潸(shān)

    然而下(敬【按】天人的身體,已經沒有眼淚鼻涕,只有在命終的時候,現出

    五種衰相 [01]

    ,腋下才開始流微汗,帝君這時有眼淚鼻涕,可以推知他當時在神

    道),忽然身體墮落到這女人懷中,糊糊塗塗沒有知覺了。過了很久,聽到有

    人說話,說:“是男孩,是男孩!”我張開眼一看,身體已在浴盆裡面,我已

    經投胎出世了。

    【按】生死海中,一經沉溺污染,就會墮落。如果不是大修行人,從來沒有誰

    能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獨往獨來,不迷失自己的真性。帝君前世已聞

    出世之道,本來想要往生西方淨土,只因一念愛戀山水,就被君山拖住

    了。即使意識中絕對沒有做山靈河神的想法,就在不自覺中已墮落為血

    食之神了!至於心中可憐張婦的祈禱,本是一片善念,怎麼會料想到就

    成為她的兒子!可是情之所向,就落入她的懷中,等到發現身在浴盆中,即使想要毅然跳出來,已經不可能了,帝君這番遭遇尚且如此,何況我

    們這些沉沒茫茫業海的凡人!

    補充:臨終一念,最為重要,一心念佛,跳出生死.一有愛染,便入輪回。

    不愧孝友

    帝君曰:予皇考姓張,諱無忌,事周厲王,為保氏。時王恥聞過失,至於監謗,怒皇考諫諍,竄死番陽。時予尚幼,從母黃氏,迎喪歸葬河朔。十歲就外學,名予日忠嗣,追先志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日仲。母氏慈祥明辨,篤於教

    訓(帝君自言母氏日誦觀經,晚年無疾坐化,益信此時已有佛法)。值宣王繼

    位,詔先朝臣子,死于非辜者,鹹錄其後。予稟母命,詣京師,登肺石以自明。

    有詔複皇考官,諡曰獻,仍以予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世,母氏痛之,01. 五衰:一、頭上花萎;二、衣裳污垢;三、身體臭穢;四、腋下汗出;五、不樂本座(對自己的寶座生出不樂感受,眷屬也相繼離開)。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9

    遂以次子楙(mao)陽承其後,以慰母心。王母趙氏終,王父尋亦不起。予以

    孫承子,服斬衰三年,哀毀聞于中外,時以孝友稱予,字而不名。

    【按】此即詩所謂張仲孝友也。帝君母夫人乃前日禱於君山之婦,未為母之時,帝君受其拜,既為母子後,彼複受帝君拜矣。然畢竟誰當拜,誰不當拜?

    是故觀於儒,而後知五倫之方,通於釋,而後知五倫之圓。

    張家為子,盛稱孝友

    帝君說:我的亡父姓張.名無忌,作周厲王的臣子,任保氏 [01]

    職務。當時

    厲王不喜歡聽批評的話,以至於拘禁說他過錯的人。當時亡父直言勸諫,厲王

    發怒,放逐番陽而死。這時我還很小,跟著母親黃氏,回去送葬到黃河以北。

    十歲時出外讀書,取名叫做忠嗣,是繼承父親志向的意思。已經成年了,祖父

    把我作為兒子,取名為沖。母親黃氏心地慈祥、明察是非,全心全意教育訓導

    我(帝君自己說母氏每天誦觀經,晚年無病坐化,更信這時已有佛法)。等到

    宣王繼位,頒詔前朝臣子,無罪而死的人,都錄取他的後代為官。我稟承母親

    的指示,到京城登上肺石[02]

    來鳴冤。宣王頒詔恢復了亡父的官職,諡號[03]

    為獻,仍用我作保氏。我原有兄允思,不幸早亡,母親經常為他傷心,我就把我的次

    子楙陽,繼承作兄,以安慰母親的心。祖母趙氏去世,祖父也不能起床了。我

    因以孫承子,身穿重喪之服三年,哀毀[04]

    的名聲遠近聞名。當時大家以孝友[05]

    稱呼我,我的名字反而沒有人喊了。

    【按】這就是詩中所詠張仲孝友的事蹟。帝君母親就是先前在君山祈禱的女人,沒有做母親的時候,帝君受她拜,已作母子之後,她反受帝君拜了。但

    究竟誰當拜,誰不當拜?因此,從儒家方面來看,才知道五倫[06]

    的關係,從佛教方面來看,才知道五倫的圓融。

    補充:儒家五倫僅從一世來看,佛教則從三世因果來講,故所謂五倫關係,無

    不是互相替代。佛教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菩薩視一切眾生為

    父母,而能互為父子關係。所以真正的菩薩永遠把自己放在最低位置,不是我們拜菩薩,而是菩薩拜我們。所以佛教雖然重孝友、正五倫,但

    從出世來講又是互相圓融的。

    殛(jí)罰淫神

    帝君曰:予既為諸山之王(在周朝未年),凡所部山川,水旱豐凶,妖祥功過,皆得治之。青黎山神,高魚生,悅部民孫滌女,拘其魂而亂之(可以拘其魂而

    亂之,亦可以拘其魂而罪之矣。然則所謂銼燒舂磨,且無所施之說,豈非兒童

    之見?),為鄰封白池龍神所察。予覘(chān)之,與女俱訊,既伏其辜,歸

    其魂,女乃蘇。鞭魚生背三百,黜之,而山下有故孝子吳宜肩,嘗為父刺血寫《楞

    伽經》四卷(觀此,則揚雄、劉向所謂嘗見佛經之說,益有據矣),壽終三年,未有所受,予為保奏以代之,帝報曰:“可”。自是大小之神,鹹知敬畏。

    【按】六天皆有欲念,但天福愈重,則欲念愈輕耳。山川之神,大抵罪福參半者多,悅女拘魂,理所有也。

    01. 執掌教育貴族于弟的官員。

    02. 設於朝廷門外的石頭,民有不平,擊石鳴冤。

    03. 死後追加的封號。

    04. 居父母之喪非常虔誠,《宋書》張敷偉:“居哀毀滅,孝道淳至,”

    05. 孝敬父母,友愛兄弟。

    06.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間的關係。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10

    懲惡保善,賞罰嚴明

    帝君說:我已為各山的王(在周朝未年),凡屬我部下的山川,水旱、豐

    凶、妖祥、功過,都由我來管理。青黎山神高魚生,被民女孫滌(dí)所迷,抓走她的魂與她發生淫亂(可以抓到她的魂發生淫亂,也可以抓他的魂懲罰他。

    認為銼、燒、舂、磨沒有地方施加,難道不是小孩的想法嗎),被鄰居白池龍

    神知道。我暗中考察瞭解了這件事,把山神與女子都喊來,使他們低頭認罪後,把女子的魂送回去,那孫家女子就蘇醒過來了。鞭打了魚生三百下,罷了他的

    職。這時山下有已死孝子吳宜肩,曾經為父親刺血寫《楞伽經》四卷(從這裡

    可以看出,楊雄、劉向所說看見過去有佛經的事情,更有根據了),死後三年,還沒有授予職務。我為他保奏上帝代替魚生職務,上帝回報說:“可以”。從

    此大小神靈,都知敬畏。

    【按】六天[01]

    都有欲念,只不過天福越高,欲念越輕。山川神靈,大抵罪福參

    半的多,戀女勾魂,是應該會發生的事。

    降嗣赤帝

    帝君曰:予見秦任酷法,視民如草芥。乃飛章奏帝,願以化身,授天下於

    塗炭之中,吐痰躋(jī)斯民於和樂之地。奈何帝命予為赤帝之後,玉音可畏,予不敢抗。俄有九天監生大神,逼予受生。於雲宵間,下視人間,見火秦之後,宮闕鼎新,漢帝方與戚姬晤晤。監生謂予曰:“此即赤帝子也。”予縱目間,為監生所擠(此即中陰身矣,帝君特未知耳),墮于帝側戚姬之懷(凡人托生,必見父母會合。若是男胎,于父生瞋,於母生愛。若是女胎,反此。至於南洲

    生三洲,三洲生南洲,人間生天上,天上生人間,善道生惡道,惡道生善道,各有形相,詳載藏經,不能具述),恍然而覺。帝以予神骨相似,舉動不凡,甚鍾愛予,晚年欲以予為太子,既不果,帝萬歲後,卒為呂氏所殺。予母之死,尤被酷毒(須知張良四皓,宿生亦必有怨)。予深怨之,每思為率然(大蛇名)

    之相,盡吞諸呂而後已也(後果化蛇,可見一切唯心造矣)。

    【按】予初讀佛書,見怨親平等,及怨從親起之說,心竊訝之。迨靜觀事理迴圈,乃知此種議論,非出世聖人不能道也。就戚夫人言,未有不以呂後為仇,高祖為恩者。然呂後之恨戚姬,皆由高祖之寵眷,追寵眷漸深,至於欲

    易太子,而呂後之隱恨不可複解矣。向使高祖當日,以等閒待之,不至

    若此寵眷,則戚夫人被禍,何至於此極也!然則呂後固戚之仇,高祖亦

    豈得遂為恩耶?噫!此即怨從親起之說也(即此便是格物之學)。夫怨也,而從親起,即欲不作平等觀,不可得已!

    托生帝子,為呂所杀

    帝君說:“我看見秦朝使用酷法,把人民看作小草一樣任意踐踏。我就急

    忙報告天帝,願意用化身,出天下人水火之中,救人民到和樂之地。但只因為

    天帝命令我做漢高祖的後代,帝命可畏,我不敢違抗。不久就有九天監生大神,逼我去投胎托生。在雲霄間,看見秦朝戰火之後,漢宮鼎新,漢帝正與戚夫人

    親語。監生對我說:“到這裡你就是漢帝的兒子了。”我正張目望去,就被監

    生一把推下去了(這就是中陰身,帝君還沒有發覺),落在帝側戚夫人的懷裡(凡

    人托生,看見父母會合。如果是男胎,對父親生怒心,對母生愛心。如果是女胎,則與這種情形相反。至於南洲的人生到另外三洲,三洲生到南洲,人間生天上,01. 六天:欲界共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11

    天上生人間,善道生惡道,惡道生善道,都有不同的相貌。詳細記載在《大藏

    經》,不再一一敍述),不知不覺就變人了。漢帝以我神骨與他相似,舉動不凡,很鍾愛我,晚年想要立我為太子,沒有成功,漢帝去世後,我最後被呂氏殺害。

    呂氏加害我母,比我更加殘酷毒辣(須知張良迎四皓,前世與帝君母子也一定

    有怨)。我非常怨恨,常想自己變成一條大蛇,全部吞盡呂氏才心甘(後果然

    變為蛇,可見正如佛教所說“一切唯心造”)。

    補充:漢高祖晚年的時候,寵愛戚夫人及所生子如意,覺得呂后所生太子劉盈

    生性軟弱,不宜力帝,而如意很象自己,就想立如意為太子。但遭到呂

    后和大臣反對,連張良也幫助呂后,請了當時很有名的四個隱士叫做“商

    人四皓”(皓hào,白髮老人)來輔佐太子劉盈。“四皓”帶著太子見漢帝,漢帝說:“太子有了幫手,翅膀已經長硬了。”漢帝死后,呂后加緊纂

    權,劉盈立為漢惠帝,大權都掌握在呂后手裡。為了迫害戚夫人和如意,她先把戚夫人罰做奴隸,把趙王如意召回長安。漢惠帝知道知太后想要

    害死如意,就親自把如意接到宮裡,連吃飯睡覺都在一起。有一天清晨,漢惠帝出外練習射箭,見如意正在熟睡,不忍叫醒,就出去了。等他回

    來后,如意已死在床上。呂后杀了如意,又殘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腳全部

    砍去,挖出她的雙眼,迫她吃了啞藥,把她扔豬圈裡。漢惠帝見呂后如

    此殘酷,派人對呂后說:“這種事不是人幹出來的,我是太后的兒子,沒有能力治理天下。”從此不問朝政。

    【按】我初讀佛書,看到怨親平等和怨從親起的說法,心裡暗中驚訝。等到靜

    觀世事迴圈,才知這種議論,不是出世的聖人就不能說出來的。就戚夫

    人來說,不會不以呂後為仇,以高祖為恩。而呂後恨戚夫人,都因為高

    祖寵愛她,等到越愛越深,以至於想要改立太子,這時呂後的暗恨之情

    就再也不能解除了。但是,呂後固然以戚夫人為仇,難道高祖還會對呂

    後加恩嗎?這就是怨從親起的說法啊!(這裡就是格物[01]

    的學問)既然

    怨從親起,如果不作平等觀,就永遠也不能解脫了。

    邛池化龍

    帝君曰:予自罹呂禍後,思報宿憤,不顧已往修積。雖呂死後,冥間備受苦楚,孽尚未清。然此時已共於東海之濱,邛(qióng)池邑矣。邑令呂牟,呂後之後

    身也。予母夫人,亦生於彼,複為戚氏。以前享福太過,故至此貧悴。所嫁張子,老而乏嗣,以芟刈(shānyì)為業。一日至野外,自傷無子,泣而禱天,乃相

    與割臂出血,瀝石凹中,且祝曰:“若此石下有動物生焉,亦遺體也”。予方

    感母氏心,不覺神識已經托彼。明日揭石祝之,血化為蛇,金色寸長,余所為也。

    母收養逾年,頂上生角,腹下生足,能變化,每天欲雨,予為助之。身既長大,腹量寬廓,見羊豕(shǐ)犬馬,輒食之。邑令有良馬,呂產後身也。予拘而噬焉,令遂逮予父母人獄,限三日不得予,罪之以死。次日化儒生,謁(yè)令解之。

    令曰:“張老夫婦,家養妖蛇。食人六畜久矣,今又食吾馬。吾欲為民除害,而不肯放出。是彼自為妖也,必將戮之。”予曰:“物命相償,宿業所致,君

    欲為畜殺人,可乎?”令叱予使退。予曰:“君面有死氣,宜善自愛。”語畢,予隱形不見,左右皆以為妖。予乃奏天稱怨,陳前世母子無辜,死于諸呂,今

    01. 格物,即是認識宇宙人生的內在規律,從現象看到本質,從個性看到共性,從特殊性看到普通性。佛說怨親平等,是觀察眾生後的普遍性結論,不作

    怨親平等,則怨怨相報,永遠也沒有了結。沉轉輪回六道,永無解脫苦痛

    的希望。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12

    欲報之。詞上而未報,乃不勝其憤,遂變化風雨,呼吸雲霧,複借海水,灌注

    城邑,週四十里皆陷,予乃身載父母而出焉。時孝宣之世,今所謂陷河者是也。

    【按】帝君雖以累世孝友,積功勵行,然畢竟是人天小果,未修出世大法。是

    以一生帝王家,忽然立腳不住。幸得後來遭遇釋迦,終成解脫耳。不然,怨怨相報,正無已時;所以菩薩苟欲求度眾生,必得先乘般若之船,而

    後可人生死苦海也。

    邛(qiong)池化龍,水淹全城

    帝君說:“我自從遭遇呂氏之禍後,一心想報舊仇,顧不得廢止以往修行。

    呂氏死後,雖在陰間受盡痛苦,但餘孽還沒有清償,我與她就一起出生到東海

    之濱一-邛池邑。邑令呂牟是呂後的後身。我母親也生到了這裡,又為戚氏,因為過去享福太過份,所以到這裡很貧困。嫁給張家,老而無後,靠割草度生。

    有一天他們到山野,為無子而傷心,哭著向天禱告,以至於一起割臂出血,滴

    到石凹之中,說:“如果這石頭下有動物出生,就是我們的後代。”我正被母

    親的心感動,不知不覺神識已入她的血中去了。第二天揭開石頭一看,血已變

    成蛇,金色寸長,就是我的身體;母親收養了一年,頭頂上就生出角來,腹下

    長出腳來,能夠變化,每天要下雨時,我就從中幫助。身體長大後,食量也一

    天天增大。看見羊豬狗馬,就吞食了,邑令有良馬,是呂產的後身,我就把它

    咬住吃掉了。邑令就逮捕了我父母入獄,限三天不把我交出來,就要處以死罪。

    第二天我變為一個儒生,拜見邑令,要他釋放。邑令說:“張家兩個老混蛋,家養妖蛇,吃人的六畜已很久了。今天又吃了我的馬,我正要為民除害,怎能

    放出?這是他自養妖蛇所致,殺了應當。”我說:“物命互相抵償,這是前世

    的業報。您要為畜生殺人,可以嗎?”邑令喝令我退下去。我說:“您面有死氣,應該善自愛惜。”說後隱形不見,左右的人都認為我是妖怪。我於是就向天帝

    報告稱怨,陳述前世母子無罪,死于呂家人手裡,今天想要報仇。奏章送去還

    沒有等到回音,就忍不住心中憤恨,而變化風雨,呼雲吐霧,再借海水,灌注

    城邑,周圍四十里都淹沒了,我就背著父母出來。這時正是孝宣時候,今天聽

    說的陷河故事即是指這一件事。

    【按】帝君雖然多世以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積累功德,鞭策善行,但畢竟

    所得都是人天福報,沒有修出世大法。幸能後遇釋迎牟尼佛,才最後解

    脫啊!否則,怨怨相報,是永遠也沒有結果的。所以菩薩如果想要普渡

    眾生,必須先登上智慧之船,然後才可以出入生死苦海,隨機弘教度化。

    補充:帝君早遇佛法,本要往西方,只因一念停留,便入輪回。雖功德巍巍,但也是人天福报,不能究竟主宰生命,故反入沉淪。 后幸又得遇釋迦文佛,得究竟解脫。可見只有先有般若智慧,對能隨機度生。帝君如此,何況

    凡夫!故后文有直捷解脫之法 - 西歸直指。

    遇佛得度

    帝君曰:予以呂後怨懟(duì)奏帝,未報而擅行之。雖一時快意,然氣平即悔。

    翼日玉音薦降,以海神晁閎(hóng),劾予擅用海水,陷溺平民五百余戶,以口計之,三千余命,除予前身仇懟,八十幾人外,余俱夭枉。帝命賜譴,以予為邛池龍,羈囚積水之下。連年旱虐,水複為泥,身既廣大,無穴可容,烈日上臨,內外熱惱,八萬四千諸鱗甲中,各生小蟲,咂(zā)齧不已,宛轉困苦,不計春秋(地獄

    一晝夜,人間五百年)。一日晨涼,天光忽開,五色祥雲,浮空而過,中有瑞相,紺發螺旋,金容月瑩,現諸妙相,稀有光明。山靈河伯,萬聖稽首,歡喜讚歎,聲動天地。複有天香繚繞四合,天花紛墮,墮處生春。予乃耳目聰明,鼻觀通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13

    徹,心清口潤,聲音發揚,仰首哀號,乞垂救度。諸聖鹹謂予曰:“此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跡文佛也(大丈夫當如此矣)!今以教法,流行東土,汝既遭逢,宿業可脫。“予乃躍身入天光中,具陳往昔報應之理。世尊曰:“善哉!帝子,汝於向來,孝家忠國,作大饒益。特以人我之相,肆行殘害。汝今複有怨親之

    想與瞋恚癡之念否?”予聞至理,心地開明,無人無我,諸念頓息,自顧其身,隨念消滅(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

    懺悔),複為男子,得灌頂智,予歸依焉。

    【按】龍有胎卵濕化四種,其間苦樂相去不啻天淵。所以裟竭羅龍王雲:“龍

    趣之中,或有享福如天神者,或有受苦如地獄者,或有等於人畜餓鬼者,各隨宿業受報。”昔世尊與無量菩薩說法,有一盲龍,居熱水中,遍身

    鱗甲內,為小蟲所唼(shà)食,號呼望救。又有無量餓龍淚下如雨,各

    問宿世因緣。佛為一一開導,令其受三歸五戒,而後諸龍得脫苦趣(詳

    大集經濟龍品)。信乎!佛為三界大師,四生慈父,光之所燭,能使盲

    視聾聞跛行啞語也。帝君往昔因問歌有感,遂至下車投拜,則智慧靈根,植之良厚,宜其面睹慈容,頓捐宿業也。

    池龍受懲,遇佛得度

    帝君說:我把與呂後結怨的情況奏知天帝,沒有等到回音就擅自行動。雖

    然一時痛快,但氣平後就很後悔。第二天帝音連下,因為海神晁閎揭發我擅

    用海水,淹死人民五百多戶,以口來計算,共死二千多人,除去我前世的仇敵

    八十幾人外,其他的都是枉死。天帝命令懲罰我,以我為邛池龍,囚禁到積水

    之下。因為連年大旱,水干為泥,我的身體廣大,無處可躲,烈日暴曬,內外

    熱惱,無數鱗甲裡面部生了小蟲,吸血咬肉,沒有休止,輾轉困苦,不計春秋(地

    獄一晝夜是人間五百年)。有一天早晨突然變涼,天光忽開,五色祥雲,浮空

    飄過,中間現出聖人瑞相,黑裡透紅的頭髮象螺一樣旋轉交叉,從四面合攏起

    來,金色的身體象月亮一樣容光四射,現出各種微妙好相、稀有光明。山靈河

    神,萬聖稽首頂禮,歡喜讚歎,聲動天地。又有天香繚繞,從四面匯合起來,天花紛紛飄落,所落之處都成為春天。我於是耳聰目明,鼻息相通,心情口潤,發聲朗朗,仰頭哀號,乞求救度。大家對我說:“這是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迎文佛(大丈夫當如此),現要讓教法流行中國,你既然有緣相逢,前世罪

    業就可解除了。”我躍身到天光中,詳述過去因果報應的事情。世尊說:“好啊!

    帝子,你一向以來孝家忠國,作了很多利益眾生的事。只因為我執未盡,執著

    有我有人,不知眾生同體,怨親平等,就放肆殺害許多眾生。你現在還有怨敵

    仇人的想法和憤怒愚癡念頭沒有?”我聽到了真理,心裡豁然開朗,無人相,無我相,妄念頓息。回顧龍身,隨念消失(罪從心起將心仟,心若滅時罪亦亡。

    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仟悔),又為男子,受佛灌頂,智慧頓開,我就

    歸依了佛陀。

    【按】龍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01]

    ,他們中間的苦樂差別,相隔天遠。

    所以娑竭羅龍王[02]

    說:“龍道之中,有的享福如天神,有的受苦如地獄,有的等於人畜餓鬼,各隨前世善惡業力受報。”過去世尊與無量菩薩說法,有一條瞎龍,住在熱水中,全身鱗甲內被小蟲咬食,呼號望救。又有無

    01. 胎生:在母胎內成體後出生,如人。卵生:在卵殼內成體之後出生,如鳥。

    濕生:依靠濕氣而受形,如蟲。化生,無所依託,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

    如天人,地獄。

    02. 依所住之海而得名,或說依國而立名,又作娑伽咖羅龍。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14

    數餓龍,淚如雨下;各問自己前世因緣。佛為他們一一開導,叫他們授

    三歸五戒[01]

    ,使各龍都脫離苦道(見《大集經》濟龍品)。應該相信啊!

    佛為三界[02]

    導師,四生慈父,佛光所照之處,能使盲人得視、聾子得聞、跛子走路、啞巴說話。帝君過去,因聽到歌聲而感動,就下車拜師。智

    慧靈根,種植很深,必會有一天面睹慈容,頓時消去前世罪業。

    補充:帝君因善根深厚,故於沉倫中遇佛得度。凡夫則不能作此僥倖之想,只

    有發大菩提心,發往生淨土的大愿,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才能真正做到

    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最后究竟成佛。

    幽明交理

    帝君曰:予以先世有善政,天車甫盡,即生於順帝永和間,所謂張孝仲者,即予也。蓋猶不忘其故稱也。雖未登顯仕,然豪上帝旨,俾予日應世務,夜治幽冥。

    幾人隱微之事,予皆知而籍之,以至靈鬼邪祟,無不預焉。

    【按】太倉有人,曾見役於冥,每至丙夜,舉體僵冷。冥司授以一牌一杖,牌

    上皆列所拘人姓名,杖一人手,頃刻穿山人海,將所拘人負杖頭,雖多

    至幾十,其輕如羽。一至天明便與平人無異。心甚厭之,百計莫逃。有

    僧勸以出家,受菩薩戒。從之,而後其役遂絕。

    陰陽兼治,明察秋毫

    帝君說:我因為前世有善政,世壽才盡,就又出生在順帝永和年間,叫做

    張孝仲的就是我,大概是不能忘記自己前世的舊名罷。雖然沒有當大官,但承

    蒙上帝的旨意,命我白天應付世務,夜間治理陰間。凡是人細小難察的事我都

    知道並記錄下來,以至於靈鬼妖邪的意圖,無不事先就知道的。

    【按】太倉[03]

    有一個人,曾經被役使到陰間做事,每到三更,全身冰冷僵硬,陰府官署授給他一塊牌一支杖。牌上寫著所抓人的姓名,杖一到手,一

    瞬間就能穿山入海,將所抓人背到杖頭,即使多到幾十,也輕如羽毛。

    一到天明就與一般人沒有差別。他心裡很厭煩這件事,想盡了辦法也擺

    脫不開。有位僧人,勸他出家受菩薩戒。他聽從了,從此這種差使就沒

    有了。

    流矢集體

    帝君曰:予以善功世修,漸複神職。而命債未償者,猶不吾置,複生於河朔(經

    云:宿世身骨,過於須彌山;所飲母乳,多於大海水)。從鄧艾伐蜀時,予為

    行軍司馬,勸艾從間道出,省鋒鏑之禍。迨其深入,遇諸葛瞻,許以封王琅琊,瞻不聽。至於交綏,瞻之中堅,予所當也,流矢遍集予體,瞻方就擒,而予已

    創甚矣。蓋向者邛池未償之報也。

    【按】《楞嚴經》中,言殺業之報,縱使經於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輪轉,互為高下。然則那邛池之報,尚屬瞬息間事耳,遂謂從此帳清無欠,恐

    猶未有。

    亂箭中身,以償前命

    帝君說:我因為多世修行善功,就漸漸恢復神職。但還有命債沒有酬報,01.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殺、不偷,不淫、不妄語、不飲酒。

    02. 欲界:有淫食二欲眾生所住世界,上有六欲天,中有人畜所居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色界:無淫食二欲眾生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世界,四禪

    十八天都是。無色界:色相懼無,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世界。

    03. 大倉:江西太倉縣。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15

    還沒有因緣相會,就又生到黃河以北地區(經上說:前世身骨比須彌山[01]

    還高,所吃母乳,比大海水還多)。隨鄧艾[02]

    攻打蜀國,我作行軍司馬[03]

    ,勸鄧艾從

    小道出擊,避開鋒芒之禍。等到深入敵軍,遇敵將諸葛瞻 [04]

    ,答應封他為琅琊

    王 [05]

    ,他不聽從。兩軍交接,敵軍中堅力量,正與我相對,亂箭都向我射來,等諸葛瞻被捉住時,我已全身重傷。這大概就是以前邛池淹死人命的報應了。

    【按】《楞嚴經》中,說殺業的報應,即使過了數不清的長時間,還在互吃互殺,好象一個車輪一樣旋轉不息,互為高下。但是,邛池的報應,還是剛剛

    發生的事,就說從此帳清沒有欠缺,恐怕沒有這樣的好事。

    補充:經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报還自受。”一

    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是沒有辦法逃脫的。菩薩雖能使人走上解脫之道,但也沒有辦法改變人的因果。否則則菩薩就是萬能的了。只有先有求救

    之心,才有解脫之可能,斬斷惡因,廣種善因,就從此走上解脫之道了。

    故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故感應是眾生之感與菩薩之應結合於一體。只

    有自己才是自己命運解脫的主人。

    隸掌桂籍

    帝君曰:上帝以予累世為儒,刻意墳典,命予掌天曹桂籍。凡士之鄉舉里選、大批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皆隸 (lì) 掌焉。

    【按】世俗若聞有人將為試官,則鑽營者多方結納。雖昏夜乞哀,弗恤也。然

    彼試官者,止操一方之柄,不能攬天下之權,止管一任之中,不能及三

    年之外。且典司小試者,不能參鄉會之權。執掌科名者,不能任銓選之

    務。即或黜涉由我,而亦有時不效。夤緣,蓋若斯之難也。乃有一試官焉,至公至明,不病不老,不去任丁憂,不采擇門第,不必費錢財,不必仰

    情面,自縣試以至廷對,由典史以及台衡,無不經其進退予奪。而鑽營者,反不委心結納,投其所好。可謂明智乎哉?投其所好奈何?曰:仰學帝

    君而已矣!流通寶訓而已矣!

    位列天神,分管桂籍

    帝君說:上帝因為我多世是文儒,用盡心思,勤讀古書,就命我為神官,01. 譯為妙高山。因為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故稱妙;各山不能相比,故稱高。高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為各山之王。是宇宙中一

    個小世界的中心。

    02. 鄧艾(197–264)三國魏棘陽人,字士載。仕魏至城陽太守,都督隴右諸軍事,追封鄧侯。魏伐蜀,艾督軍自陰平道入,行無人之地七百里,至成都,蜀

    主劉禪降。進官為大尉。後鐘會誣謀反,被殺。

    03. 三國魏咸熙元年,司馬昭挾魏帝止長安,這時各王公都在鄴壞,就以山濤

    為行軍司馬鎮守鄴,行軍司馬一號從此開始。

    04. 諸葛瞻(227–263),諸葛亮子,字思遠。由騎都尉累官至尚書僕射、軍

    師將軍。蜀後主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魏將鄧艾伐蜀,瞻督各軍抗拒。艾送信誘降,瞻怒斬來使,戰於綿竹,兵敗,與其長子高

    都死。

    05. 原秦封郡名,在山東省諸城縣。後東晉司馬睿(元帝)為琅琊王,避居安

    徽滁縣,故琅琊又指此地。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16

    掌管桂籍[01]。凡讀書人鄉舉里選[02]

    、大批制科[03]

    、服色俸祿、封贈[04]

    等等,都

    要報告我,以至於二府[05]

    取落,都屬於我分管。

    【按】世間如果有人要做考試官,那麼投機鑽營的就會想盡辦法拉關係巴結。

    即使昏夜乞求哀告。也在所不惜。但是那考試官,只能管一個地方,不

    能把持天下之權,只能管一任,不能延及三年之後。而且典司小試,沒

    有權力參加鄉會。執掌科名的,不能任選拔之事。即使進退升降都由我,有時也有意外。拉攏關係,向上巴結,怎麼會這樣難啊!有一位考試官,最公最明,不病不老,不用去守喪,不選擇門第,不必費錢財,不必靠

    情面,從縣試到廷對,由典史[06]

    到台衡[07]

    ,一切進退升降的大權都由他

    主宰。但是那些投機鑽營者,反不去盡心盡意地結交,可以說是明智嗎?

    投其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沒有其他,只靠學習帝君的德行罷了,流通

    帝君寶訓以有益於世罷了!

    補充:今人認為,考試的好壞,要靠目己的努力和智慧。這活只說對了一部

    份。它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努力和有智慧,還由他的根器來決定。根

    器就是底子,就是前世是否積下了慧根。只要有慧根,今世就能努力

    而有智慧。但是,對於鈍根來說,正因為前世不努力,今世就愚鈍,於是就要警惕自己,急起直追。如果自暴自棄,則落后更遠,以至

    於墮落而不可知!所以,考取或不考取,既有前世的慧根,更有今世

    的努力。而今世的努力,又積下來世的慧根。靠拉關係或自恃有靠

    山,是萬萬不行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靠關係和勢力,用

    你的名額取代別人的名額,那就欠下別人一筆帳,不還是不行的。

    正好有人偷竊財物,抓到后不僅要贓物,而且還要作更重的處罰。?

    怎麼去努力積蓄自己的慧根呢?博讀多識,陶冶目己的情操,積德行

    善,理論付諸實踐。但更主要的是要弘揚真理,發大菩提心,才能到

    達最高的智慧境界。佛被認力,一切佈施,法施第一。施人以物,只

    解決眼前利益,施人以法,則出生死輪回。但是,弘揚真理,宣講大

    法,決不是容易的事。只有從小努力學習,一步一個腳印,精通一

    切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才能從世間法走向出世間法,才能作大法

    王,為眾生作大饒益。過間法與出世間法是不可脫離的,現在一般

    的學校都是世間法,它是很重要的,世間法沒有學好,何能企及出

    世間法?但是沒有出世間法,則世間法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世間法僅是謀生的工具。所以我們要努力辦中國自己的佛教大學。?

    好書是人類寶贵的精神財富,同帝君學習,流通《安士全書》,是改變

    01. 科舉人員登第人員的名冊。

    02. 讀書人的兩級考試。里是最基層行政單位,以縣統鄉,以鄉統里。

    03. 唐朝除地方貢舉外,由皇帝親自在殿廷詔試的稱制科舉,簡稱制科、制舉,以後沿用。

    04. 朝廷推舉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給本人父母。父母未死的稱封,已死的稱贈。

    起于晉宋,至唐始備,沿用到清,越到後來,封贈範圍漸廣,職位漸高。

    05. 本指漢代丞相和禦史的官署,也代稱丞相和禦史。宋代中書省和樞密院稱

    二府,把持文武大權。

    06. 縣官。

    07. 宰輔大臣。台(三台星)、衡(衡、玉衡、北斗杓三星)都位於紫微宮帝座前,此借喻宰輔大臣。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17

    世道人心,宣導世界和平的有力武器!

    當來證果 帝君曰:予從釋教,頓超不二法門,居清涼寶山,仍司民疾苦。時蜀患水

    災,人多漂蕩,又苦疫癘(lì)痼(gù)癰(yōng)疽(jū)之疾。予化里人,為作篙師,拯合溺者數千人。又化太醫生,親為診候,全活甚眾。會鷲(jiù)峰古佛,為予

    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安樂不動地、遊戲三昧定慧王菩薩,釋迦梵

    證如來(知帝君將來必成佛,則吾輩將來,亦必成佛矣)。”

    【按】鷲峰古佛者,即靈鷲山釋迦如來也。釋迦為現在賢劫千佛中第四尊佛,而曰古者,以其既入涅槃也。安樂不動聖號,乃帝君將來成佛之稱,正

    不知尚當經歷若干恒沙劫,供養承事若干佛,而後得證此位也,豈曰現

    今即具三十二相,人十隨形好,坐菩提而成正覺哉?帝君位次,尚在玉

    帝之下,夫以玉帝而望菩薩,猶遠之又遠,況帝君之於佛乎?若雲現今

    即證斯果,則欲尊帝君,而適以誣帝君矣。

    行菩薩道,得佛授記

    帝君說:我聽從了佛陀的教導,一下子就悟入了不二法門,身心清涼愉悅,仿佛登上了寶山。因為我悟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這個不二法門,所以關心人

    民疾苦,以眾生之苦作為自己之苦,救民於水火之中。當時四川一帶受水災,人被沖進洪水中,隨水漂沉,癆病、惡瘡等病四處泛濫。我變化為這些受苦人

    的同鄉,做了船夫,拯救了被洪水淹沒的幾千人。又變作醫生,親自為人民診

    病,使很多人都活下來了。有一次,我又遇見了釋迦牟尼佛,佛替我授記說:“你

    在來世,當能作佛,叫做安樂不動地、遊戲三昧定慧王菩薩,釋迦梵證如來(知

    道帝君將來必成佛,那麼我們將來也必成佛)。”

    【按】“鷲峰古佛”就是靈鷲山[01]

    釋迦牟尼佛,現在我們所處這一段時空叫賢

    劫,這段時間裡有千佛出世,已出世四尊 [02]

    ,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

    為什麼名為古佛呢?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逝世。“安樂不動”聖號是

    帝君將來成佛的名稱,還不知要經歷多少恒河沙[03]

    劫,供養護持多少佛,才會證到達個果位,不是說他現在就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04]

    ,坐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了。帝君地位還在玉帝下面,憑玉帝的資格看他

    的菩薩果位,還非常遙遠,,何況來說帝君成佛的果位!如果說帝君現

    已證果,那麼表面上是想要尊重帝君,而實際上卻敗壞了帝君的名聲。

    補充:佛為帝君授記成佛,只因為帝君行菩薩道,精進不懈。故得多次見佛。

    從理上講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佛也時刻不離眾生,時刻加持

    眾生。因此,我們向帝君學習,就要看得起自己,自尊自強,向成佛之

    道挺進。

    帝君成佛還很遙遠,《楞嚴經》說未證言證即是大妄語,終成狂魔。

    我們欲尊帝君,就應學他的菩薩行。若說帝君已成佛,則違佛經之旨。

    古時候常有亂臣賊子謊稱彌勒降世,興風作亂,有違佛教。今又有妄言

    01. 靈鴛山,舊稱耆闍崛山,新稱靈鷲山或靈山、鷲峰。因山形似鷲,而且山

    上有鷲鳥,故名。是釋迦牟尼佛說法之地。

    02. 第一佛名拘留孫佛,第二佛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佛名為迦葉佛,第四佛

    釋迦牟尼佛,第五佛名彌勒佛。

    03. 恒河是印度大河,兩岸多細沙,佛經中常以恒河的細沙喻最多的數。

    04. 佛的莊嚴相有 32 相、80 種好。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18

    吉凶者,說今已是彌勒佛掌權,快跟隨某某即可赴龍華三會,躲避劫難,這又是擾亂社會的狂魔,善男信女不可上當。學佛是老實做人,老實念

    佛,做人念佛兩不相違,即可入道。不可見異思遷,好高騖遠。弘一大

    師在抗戰時說:“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可作為我們的座右銘。

    人做不好,佛也念不好。象帝君那樣行菩薩道,成佛必定不遠。

    附問答五則

    問:輪回之說,現所固有,但出諸釋典,孔子未嘗明言耳。

    答:理之所在,便當信受,何論釋典?何論儒書?必待孔子之言而信,則孔子一生言語,得傳於後者,無幾矣!(一部《論語》不過一萬

    二千七百字,孔子所言者,止八千五百零三字)若因記載所無,使為

    儒者所弗道,則六經四子書中,孔子從無一言道及自己父母,將身為

    儒者,亦不當談及自己之親耶?況“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之說,即

    是輪回之理。《中庸》論誠,不曰物之始終,而曰物之終始。《周易》

    六十四卦,不終之以既濟,而終之以未濟,旨寓迴圈無窮之意。其不

    能如釋典之詳明者,只因入世聖人,不能洞見過去未來,及天上天下

    之事耳。《中庸》明明說,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何足為病!

    桃李雖遇春始花,然蔭芽初伏即在葉未黃落之時;暖氣雖遇春始見,然一陽初動,已在冬至凝寒之候。世間萬事皆然,何獨於人而疑之(此

    亦格物之學)?

    問:輪回的說法,是世上本有的普遍規律,但這種說法出於佛經,孔子未

    曾清楚他講過。

    答:只要是真理,就應該相信遵從,怎能還去分佛經和儒書呢?一定要等

    孔子說了才相信,那麼孔子一生言語,能夠傳於後世的,又有多少呢?

    (一部《論語》不過12700字,其中孔子所說的只有8503字)如果

    因為書上沒有記載,讀書人就不能說,那麼《六經》、《四書》[01]

    ,孔子沒有一句說到自己的父母,難道今天的讀書人也不應該談及父母

    嗎?況且“靈氣成為靈物,是神,游魂成為人的變化,是鬼”[02]

    的說

    法就是輪回的道理。《中庸》論“誠”,不說“物之始終”,而說“物

    之終始”[03]。《周易》64卦不以“既濟”為結束,而似“未濟”[04]

    為

    結束,都是說明迴圈無窮的道理。它們不能象佛經說得那樣詳細清楚,只是因為入世聖人(佛是出世聖人)不能洞察過去未來及整個宇宙的

    變化規律。《中庸》明明說過,到了最高的真理,即使是入世的聖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如此說來輪回的道理還有什麼值得指責呢?桃李

    01. 《六書》指《易》、《禮》、《樂》、《詩》、《書》、《春秋》;《四書》

    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曾子(參)、子思、孔子、孟子所著。

    02. 這句話出自《易》系辭上:“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

    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意思是:“考察萬物的開始,故知它之所以生,反求萬物所以終結,故知它的所以死。靈氣成為靈物,是神,游魂成為人

    的變化,是鬼,聖人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狀。”

    03. 《中庸》說“誠者物之終始”。意思是“誠是具體的、有過程的,萬物有

    它的結束,就有它新的開始。”

    04. 《易》卦六十四為“未濟”,《序卦》說:“物不可窮也,故受以來濟終焉。”

    即是說(事物是生生不絕的,因此用未濟為終”。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19

    雖然到春天才開花,但是它們在葉子還沒有變黃飄落的時候已經埋伏

    了新的生命。暖氣雖然到春天才感覺出來,但是陽氣複生正在冬至嚴

    寒之際。世上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為什麼對人來說就有懷疑呢?(這

    就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學問)

    補充:人類因為肉眼的局限而不知道輪回的事實,但是不能說我看不到的事物

    就是不存在的。磁場、電波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都看不列。今天,在

    物質生活上我們進步了,但正因為追求外在的物質享受,而忽略了內部

    潛能的開發,人心不古,精神面貌大大落后了。釋迦牟尼佛正因為注重

    內在潛能的開發,具備了最高智慧的佛眼,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

    三千大千世界的理論,指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還說“一杯水有人

    萬四千蟲。”這“蟲”正是微生物。今天發明了天文望遠鏡與顯微鏡,證明了佛陀所提的宏現世界與微現世界的理論完全正確。科學的發展為

    佛經提供了新的注腳。因此,作為與時空融為一體的佛陀,是一種絕對

    真理,世間聖人也不能望其脊背。只要按照佛的教導去實踐,開發自心

    的無限潛能,必能大徹大悟,發現宇宙的本來面貌。

    問:佛教之來,始于東漢。故輪回之說,多在漢後,唐虞三代時,未之前聞也。

    答:噫!可謂枉讀古人書矣。且而不聞鯀殛羽淵,其神化為黃熊乎?(出《史

    記正義》,熊音乃平聲)不聞衛康叔見夢于襄公之親妾乎?(出《史記》)

    不聞齊襄公所見大豕,從者以為公子彭生乎?(出《左傳》)不聞杜

    伯現形,挾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出《墨子》)不聞狐突遇太

    子于下國,老人報魏顆以結草乎?不聞二豎居晉侯膏肓之際,即向所

    殺之趙同趙括乎?(俱《左傳》)不聞吳王殺公孫聖於胥山,太宰三

    呼之而三應乎?(出《法苑珠林》)不聞越軍祭伍子胥,杯動酒盡乎?(出

    《吳俗傳》)若是者,試問在漢明帝前,抑在漢明帝後乎?吳季子曰:

    “骨肉複歸於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此言可以悟已。

    問:佛教傳人中國,開始于東漢。因此,輪回的說法,在東漢後才有,陶

    唐氏堯、有虞氏舜及夏商周三代,就沒有聽說過了。

    答:唉!你真是枉讀古人的書了。難道沒有聽說過鯀(gǔn)在羽山被殺,他的神識變為黃熊嗎[01]?(出《史記正義》,熊音乃平聲)難道沒有

    聽說過衛康叔死後投胎於襄公之妾,並托夢給她嗎 [02]?(出《史記正

    01. 《史記·正義》對“殛鯀於羽山”解釋說:“孔安國雲,殛、竄、放、流,皆誅也。括地志雲,羽山在沂州,臨沂縣界,神異經雲,東方有人焉,人

    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為人自用,欲為欲息,皆曰雲是鯀也。”

    鯀被殺變熊就可知了。

    02. 《史記·衛康叔世家第七》:“初,襄公有賤妾,幸之,有身,夢有人謂曰:

    ‘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衛,名而子曰元。’妾怪之,問孔成子。成子曰:

    ‘康叔者,衛祖也。’及生子,男也,以告襄公。襄公曰:‘天所置也’。

    名之曰元。襄公夫人無子,於是乃立元為嗣,是為靈公。”意思是:“當初,襄公有小妾,被襄公寵倖,懷了孕,夢見有人對她說:‘我是康叔,你如

    果有兒子一定是一個叫衛的人來投胎,可以取名為元。”這個妾覺得很奇怪,就問孔成子。成子說:‘康叔是衛國的先祖。’等到生下孩子後,是個男孩,報告給襄公。襄公說:“真是上天的安排啊!”把這個孩子取名為“元”。

    襄公夫人沒有兒子,因此就立元作繼承人,叫做靈公。康叔是周武王之弟,周武王死後,武庚在殷背叛周王朝,周公平叛後,把殷地及七族殷民分封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20

    義》)難道沒有聽說過齊襄公所見的大豬,跟從的人都說是公于彭生

    嗎 [01]?(出《左傳》),難道沒有聽說過杜伯無罪被殺,後來他變鬼

    現形,拿起紅色的弓箭射死了周宣王嗎[02]?(出《墨子》)難道沒有

    聽說過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了死去太子申生的鬼魂嗎 [03]?難道沒

    給康叔,建立衛國。襄公之妾既不知道康叔,當然也不知道有衛,這就更

    說明她的夢境可信。

    01. 《左傳》莊公八年:“冬十二月,齊候游于姑棼(fén),遂田于貝丘。見大

    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

    公懼,墜于車,傷足喪履。反,誅履于徒人費,弗得,鞭之,見血。”意

    思是:“冬季十二月,齊襄公在姑棼(fen)遊玩,就在貝丘打獵。看到一

    頭大野豬,隨從說:‘這是公子彭生啊!’齊襄公發怒說:‘彭生敢來見

    我!’就用箭射它,野豬象人一樣站起身啼叫。齊襄公害怕,從車上摔下來,傷了腳,丟了鞋。回去後,責令徒人費去找鞋,費找不到,齊襄公就鞭打他,打得皮開血出。”公子彭生死于齊襄公與魯國薑氏通姦之事。魯桓公帶姜

    氏到齊國,薑氏就與齊襄公私通,魯桓公責怪姜氏,薑氏報告給齊襄公。

    齊襄公就設宴招待魯桓公,宴後派公子彭生説明登車,桓公死于車中。魯

    國非難齊國,齊國就以殺死彭生了事。齊襄公荒淫,最後也死於內叛。(見

    《左傳》桓公十八年)

    02. 《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殺我而不

    辜,若以死者為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

    其三年,周宣王合諸侯而田于圃,田車數百乘,從數千人,滿野。日中,杜伯乘自馬素車,朱衣冠,執朱弓,挾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車上,中心

    折脊,殪車中,伏韜而死。當是之時,周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

    在周之《春秋》。”意思是:“周宣王殺了他的臣子杜伯,而杜伯並沒有罪。

    杜伯說:‘我的君主枉殺我,如果認為死後無知,那麼就罷了。如果死後

    有知,那麼不出三年,我就必定要讓君主知道後果。”第三年、周宣王會

    合諸侯在圃田打獵,獵車數百輛,隨從數千人,人群佈滿山野。太陽正中時,杜伯乘著白車白馬,穿著紅農,拿著紅色的弓箭,追趕周宣王,在車上射箭,射中周宣王的心臟,使他折斷了脊骨,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在這個時候,跟從的周人沒有人不看見,遠處的人沒有不聽到,並記載在周朝的《春秋》

    上。”

    03. 《左傳》僖公十年:“秋,狐突適下國;遇太子,太子使登,僕,而告之曰:

    ‘夷吾無禮,余得請於帝矣。將以晉畀(bì)秦,秦將祀余。對曰:‘臣聞之,神不歆(xīn)非類,民不祀非族。君祀無乃殄(tiǎn)乎?失刑乏祀,君其圖之。’

    君曰:“諾。吾將複請。七日新城西偏,將有巫者見我焉。’許之,遂不

    見。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許我罰有罪矣,敝于韓’。”意思是:秋季,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太子申生。太子讓他登車作為駕車的人,告訴他

    說:‘公子夷吾無禮,我已經請求上帝並得到同意,準備把晉國給予秦國,秦過將會祭祀我。’狐突回答說:‘我聽說,神明不享受外族的祭品,百

    姓也不祭祀外族,您的祭禮恐怕會斷絕了吧?而且百姓有什麼罪?處罰不

    當而又祭祀斷絕,請您考慮一下!’太子申生說:‘好,我打算重心請求。

    過七天,新城西邊將要有一個巫人表達我的意見。’狐突同意去見巫人,申生就一下不見了。到時候前去,巫人告訴他說:‘天帝允許我懲罰有罪

    的人,他將在韓地大敗。’”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21

    有聽說過魏武子愛妾的父親為報魏顆不殺女兒之恩,用草打成結絆倒

    了杜回,使魏顆俘獲了秦國這個大力士嗎 [01]?難道沒有聽說過晉景公

    病入膏(gāo)肓(huāng),那躲在他身體裡施病的兩個童子就是他

    先前殺了的趙同與趙括嗎 [02]?(都出《左傳》)難道沒有聽說過吳王

    夫差枉殺他的臣子公孫聖,丟棄在胥山,後兵敗路過這座山,叫太宰

    去墳前呼喊公孫聖,太宰三呼而公孫聖三應嗎[03]?(出《法苑珠林》)

    01. 《左傳》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

    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

    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意思是:“當初,魏武子有一個愛妾,沒有生兒子。魏武子生病,分咐魏

    顆說:‘等我死去以後,一定要嫁了她。’病危時,又說:‘一定要讓她

    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把她嫁了,說:‘病重了就神志不清,我

    聽從他清醒時候說的話。’等到魏顆打輔氏這一仗時,魏顆看到一個老人

    把草打成結遮攔敵將杜回,杜回絆倒在地,所以就俘獲了秦國這個大力士。

    夜裡夢見老人說:‘我是你所嫁女人的父親,你執行你先人清醒時候的話,我以此作為報答。’”

    02. 《左傳》成公十年:“晉候夢大厲,被發及地,搏膺而踴,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於室。又壞戶。公

    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醫子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

    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

    ‘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

    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意思是:“晉景公夢見一個厲鬼,披著長髮拖到地上,捶胸跳躍,說:‘你

    殺了我的子孫,這是不義,我請求為子孫復仇,已經得到上帝的允許了!’

    厲鬼毀掉宮門、寢門走了進來。晉景公害怕,躲進內室,厲鬼又毀掉內室

    的門。晉景公醒來,召見桑田的巫人。巫人所說的和晉景公夢見的情況一

    樣。晉景公說:‘今後怎麼樣?’巫人說:‘君王吃不到新收的麥子了!’

    晉景公病重,到秦國請醫生。秦桓公派醫給晉景公診病。醫生還沒有到達,晉景公又夢見疾病變成兩個小兒童,一個說:‘他是良醫,恐怕會傷害我們,往哪兒逃好?’另一個說:‘我們躲到肓的上邊(膈上面有一層薄膜叫做

    肓),膏的下邊(心下面有一小塊脂肪叫做膏),拿我們怎麼辦?’醫生

    來了,說:‘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邊,膏的下邊,灸不能用,針達不到,藥物的力量也達不列了,不能治了。’晉景公說:‘真是良醫生啊!’於

    是就贈送給他豐厚的禮物讓他回去。六月初六日,晉景公想吃新麥子,讓

    管食物的人獻麥,廚師烹煮。景公召見桑田巫人來,把煮好的新麥給他看,然後殺了他。景公將要進食,突然肚子發脹,上廁所,跌進糞坑裡死去。’”

    03.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七:“吳王夫差殺其臣公孫聖,而不以罪。後越伐

    吳,吳敗走,謂太宰噽曰‘吾前殺臣公孫聖,投之於胥山之下,今道當由之。

    吾上畏蒼天,下慚於地。吾舉足而不進,心不忍往。子試唱於前,若聖猶在,當有應。’噽乃向餘坑之山呼曰:‘公孫聖!’公孫聖即從上應曰:‘在!’

    三呼而三應。吳主大懼,仰天歎日:‘蒼天!蒼天!寡人豈可複歸乎吳主?’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22

    難道沒有聽說過越軍祭伍子胥時,杯子剛一舉動,酒就沒有了嗎?(出

    《吳俗傳》)以上發生的這些事實,請問是在漢明帝前,還是在漢明

    帝後呢?吳季子說:“骨肉軀體回歸於泥土,這是生命的必然規律。

    如果是神識,就不是這樣了。”這句話的含義我們應該瞭解了。”

    問:忠臣孝子,自當千古不磨。帝君十七余化,固無足疑。至庸夫俗子,一死之後,魂魄散矣,安在曠劫長存?

    答:形有大小靈愚,性無大小靈愚。若一為庸夫,遂爾磨滅,則帝君邛池

    方化時,不過寸許小蛇耳,散莫易散於此,今日何以複有帝君?

    問:忠臣孝子,自然應當千古不滅。帝君一十六世輪回轉世,本來不值得

    懷疑。至於庸夫俗子,一旦死了,魂魄就散了,怎麼能夠永世長存呢?

    答:六道眾生外形有大小靈愚,他們的本性並沒有大小靈愚。如果一做凡夫,就馬上磨滅了,那麼帝君邛池轉世時,不過是寸長的小蛇罷了,人散

    得快的沒有可超過它了,為什麼今天還有帝君呢?

    補充:不同的因果造成不同的命運,六道眾生面目不同,智愚懸殊,正是前世

    因果造成。否則,同是爹娘所生,為什麼命運不同呢?改變命運的方法

    就是行菩薩道,積德行善。帝君以一十七世現身說法,正是為了說明這

    個大問題。

    問:曆觀記載,信知三世必有,但近見《朱子小學》,謂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是以生疑耳。

    答:《小學》所引範文正公語,謂“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

    宗於地下!”此亦朱子之言乎?

    客曰:亦朱子之言也。

    答:然則既已形滅神散,更有誰人,羞見祖宗耶?且祖宗亦已散滅,誰複

    見此不恤宗族之人耶?前後所言,本相矛盾。(此段文義,本于空谷

    禪師直編)夫啖果者,先除莫核;食肉者,務去其骨。子讀《小學》,何乃偏取其骨而食之,取其核而啖之乎!且堯舜周孔,儒宗之山斗也。

    然在虞書,則曰祖考來格。周公告三王曰:“予仁若考,能事鬼神。”

    孔子則彈琴而晤文王,夢寐而親姬旦。明明皆以前人為不散滅也。謂

    先儒之言當信,則堯舜周孔愈當信。若謂堯舜周孔不足信,何有於先

    儒!況人死果若散滅,則先儒雖賢,今日亦在散滅之數。春秋二祭,可以不設。若現今尚行春秋二祭,則散滅之說,為後人者先不信奉矣!

    又何以服天下後世乎?孟子讀武成,尚止取二三策,何況小學!

    問:普遍地查閱歷史記載,確實有三世因果的事實。但是最近看了《朱子

    小學》[01]

    ,說死人軀體既然腐朽消滅,神識也就飄散了。因此就產生

    遂死不反。”意思是:“吳王夫差殺了他的臣子公孫聖,並不是因為公孫

    聖有罪。後越攻打吳,吳王敗逃,對太宰(官名)噽(pǐ)說:‘我過去

    殺了臣子公孫聖,投屍於胥山之下,現在我們路過這裡,我深感上畏蒼天,下面對不起地下魂靈,已經走不動了,內心不安,不敢前去。請你到山前

    喊公孫聖,如果公孫聖的魂靈還在,就會有回應。’噽就向山前留下來的

    墳坑呼喊:‘公孫聖!’公孫聖就在上面答應,“在!’三呼而三應。吳

    王非常恐懼,對天長歎說:‘蒼天!蒼天!我難道還能回去再做吳王嗎?’

    就死在這裡再也沒有回去了。”

    01. 古代兒童教育課本,宋朱熹、劉子澄編。共六卷,分內外篇。內篇包括《立

    教》、《明倫》、《敬身》、《稽古》,外篇包括《嘉言》、《善行》。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23

    疑惑了。

    答:《小學》所引範仲淹[01]

    的話說:“一人獨享富貴卻不去周濟他的親族,來日怎能有臉會見地下的祖宗啊!”朱子引用在這裡,應該也算朱子

    的話吧?

    客答:應該算朱子的話。

    答:但是既然說形滅神散,還有誰羞見祖宗呢?並且祖宗也散滅,誰又能

    見到這不周濟親族的人呢?前後所說,自相矛盾。吃果子應該除去它

    的核,吃肉應該除去它的骨。你讀《小學為什麼偏偏取了它的骨來吃,它的核來吞呢?況且堯舜周孔,才是儒家的泰斗。《尚書》說:“祖

    先、亡父的靈魂降臨了!”[02]

    周武王得了重病,周公向太王、王季、文王禱告,請求替代,說:“我柔順巧能,多材多藝,能侍奉鬼神。”[03]

    朱子即是朱熹,是一代理學家,他的理學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實來源於禪

    宗的啟悟,但他以繼承孔孟之道為己任,有排除佛老的言論,實則另立一派,其理論自然有矛盾之處。

    01. 北宋范仲淹(989–1052)諡文正,能夠在歷史上諡為文正的只有那麼幾個人,必須有很高的名望和德行,文治武功都要有所建樹。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潔,做了很多好事,是夠得上這個稱號的。他少時貧困力學,出仕後有敢言之名。

    仁宗天聖中任西溪鹽官,修建捍海堰,使大量土地不受海潮淹沒,後世稱

    為“範公堤”。寶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他與韓琦同任陝西經略副使,改革軍制,鞏固邊防。慶曆三年(1043)任參知政事,建議十事,主張建

    立嚴密的任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雖然他

    的政治理想最終沒有實現,但他的那種“先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見其作品《岳陽樓記》)的愛國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勇往直

    前為國捐軀。范仲淹本來就是一位佛教居士,他的一生正是菩薩精神的體

    現。

    02. 《尚書》虞夏書·益稷(jì):“夔(kuí)曰:‘夏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下管鞀(táo)鼓,合止柷(zhù)

    敔(y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蕭韶》九成,鳳皇來儀。”意思是:“夔

    說:‘敲起玉磐,打起搏拊,彈起琴瑟,唱起歌來吧。’祖先、亡父的靈

    魂降臨了,前代帝王的後裔,我們舜帝的賓客就位了,各個諸侯國君登上

    了廟堂互相揖讓。廟堂下吹起管樂,打著小鼓,敲柷作作為演奏樂曲的開始,笙和大鐘交替演奏,敲敔作為演奏樂曲的結束。扮演飛禽走獸的舞隊踏著

    節奏跳舞,韶樂變換演奏了九曲以後,扮演鳳凰的舞隊成雙成對地出來跳

    舞了。’”

    03. 《尚書》周書·金縢(téng):“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

    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於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多考,多材多藝,能

    事鬼伸。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子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今我即命子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壁與圭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意思是:“史官

    寫了策書,祝告說:‘你們的長孫姬發,遇到了危急兇惡的病。假使你們

    三位先王在天上現有助祭的職責,就用我姬旦來代替姬發的身子吧!我柔

    順巧能,多材多藝,能待奉鬼神。你們的長孫不如旦多材多藝,不能侍奉

    鬼神。他剛被上帝那裏任命,遍有四方,因能安定你們的子孫。天下的老

    百姓沒有不敬畏他。唉!不喪失上帝降給周國的寶貴使命,我們的先王也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24

    孔子彈琴與文王相會 [01]

    ,在夢中常看見周公 [02]。清清楚楚他說明了前

    人沒有散滅。如果認為先儒的話應該相信,那麼堯舜周孔的話就更應

    該相信。如果堯舜周孔都不值得信了,那麼哪裏還會有先儒呢?況且

    人死如果真的散滅,那麼先儒雖有德行,今天也在散滅之中。春秋兩

    次祭祀,就不需要了。如果現在還實行春秋兩次祭祀,那麼散滅的說

    法對於後人已不相信了,你又怎麼以理服天下後世呢?孟子讀《尚書》

    武成一篇,所取的都不過兩三片竹簡罷了 [03]

    ,何況《小學》?

    問:神明不滅,還複受生,既聞命矣!若謂以人化獸,以獸為人,吾不信也。

    答:形隨心變:一念仁慈,人天儕(chái)伍,一念兇惡,鬼畜胚胎。善

    惡既互為而不純,則人獸亦迭化而不恒。若云人定為人,獸定為獸,則初分人獸時,不亦偏枯之甚乎?有人問--僧云:“人之體何以直

    行?獸之身何以橫走?”僧曰“人之前世心直,故今世之身亦直;獸

    之前世心橫,故今世之身亦橫,”夫心直心橫,頃刻變異,其形為人

    為獸,豈非顛倒無常乎?又人唯有慚有愧,故人則有衣;獸則無慚無愧,故獸獨無衣。又人唯有福,故隨冬夏而遞更裘葛;獸因無福,故曆寒

    暑而此羽毛。又人于宿世常發善語、慈和語、利益語、誠實語、尊信

    三寶語,故今世隨心所發,口中能歷歷道之;獸于前世,常作惡語、妄語、訐(jié)人的隱私語、鬥構是非語、穢語、謗佛謗法語、不信因果語,故今世有口無言,縱饑渴垂斃,不能索食,白刃刺心,而不容置辯。(此

    亦格物之學)

    問:神識不滅,還會轉生,我已經聽到指示了。如果說人轉生為獸,獸轉

    生為人,我就難相信了。

    答:外形隨著內心變化,一念仁慈,就轉生人天道,一念兇惡,就投胎做鬼畜。

    善惡既然互相夾雜在一起,所以人獸變化也就沒有固定了。如果人一

    定是人,獸一定是獸,那麼初分人獸時,不是太不公平了嗎?有人問

    就永遠有所歸依了。現在,我來聽命於大龜,假使你們允許我的請求,我

    就拿著壁和圭回去等待你們的命令;如果你們不允許我,我就收藏壁和圭,不敢再請了。”因為周公捨身至誠祈禱,所以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01. 《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孔予向師襄子學彈琴,一連十天沒學新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學習新曲子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曲子了,但還

    沒有掌握彈奏的要領。’過了些時候,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了彈奏的

    要領,可以換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體察出曲作者是什麼樣的人。’

    過了些時候,孔子肅穆深思,隨後又心曠神恰,顯出視野寬廣、志向高遠

    的神態,說:‘我體察出曲作者是什麼樣的人了:他皮膚黝黑,身體高大,目光明亮,高瞻遠囑,好象統治四方諸候的王,除了周文王,誰能夠如此

    呢!”師襄子離開座位向孔子拜了兩拜,說:‘我老師原來說過,這曲子

    叫做《文王操》。’

    02. 《論語》述而第七:“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03. 《孟子》盡心章句下:“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

    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

    流杵(chǔ)也”意思是:“孟子說:‘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我對《尚

    書》武成一篇,所取不過兩三片竹簡罷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沒有敵手。憑

    周武王這樣很有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王這樣很不仁道的人,怎麼會使血流

    得那麼多,以致連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來呢?’”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25

    一位僧人說:“人的身體為什麼直走?獸的身體為什麼橫走?”僧人

    回答說:“因為人的前世心直,所以今世的身體就直;因為獸的前世

    心橫,所以今世的身體就橫。”因為心直心橫,頃刻間變化,所以變

    人變獸,互相顛倒,沒有固定的了。又因為人有慚愧的心,所以人有

    衣服;獸沒有慚愧的心,所以獸就沒有衣服。又因為人有福報,所以

    隨冬夏季節更遞而更換冬衣和夏衣;獸因為沒有福報,所以不管遇冷

    遇熱,都是一身羽毛。又人在前世常說善語、慈和語、利益語、誠實

    語、尊敬信仰三寶語,因此今世隨心所想,口中能夠清清楚楚說出來;

    獸在前世,常說惡語、妄語、揭露別人隱私語、斗爭結怨語、是非語、謗佛謗法語、不信因果語,因此今世有口無言,即使饑渴待死,,也

    無法討食,白刃刺心,也不容申辯。(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學問)

    補充:六道輪回,唯心所造。一念不善,即墮惡道,勤修十善,即生人天。因

    此修心向善,才能不造惡業,即不墮輪回。人獸不同全在心念區別,如

    果此生念念是惡,身雖未轉,心已先轉,人面獸心,情同禽獸,何能不

    變畜生!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26

    未嘗虐民酷吏 (發明)此下至上格蒼穹,皆帝君自言十七世以來功行,以為訓人張本也。

    下六句,是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此一句,是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民之稱吾也,如父母然,虐使之則不仁;吏之事吾也,如君長然,酷待之則非義,然所謂虐者,非必峻法嚴刑也。或徵取錢糧而摧科無術,或私加色目而羨耗有余,戲凶荒不

    能速報,或民陰壅于上聞,或決獄無聽斷之明,或兩造多株連之累,或因小事

    而化為大事,或限今日而改至來朝。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則皆虐矣。所謂

    酷者,非必恣情鞭撲也。或因小失而誅求,或以過誤而譴責,或任一時要怒而

    役使不均,或聽萋菲浮詞而厚薄唯我,或出遠二多隨人役,或驅使而罔察饑寒。

    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則皆酷矣。噫!當權若不行方便,如入寶山空手回。

    一十七世以來,帝君未嘗為者,獨此兩端乎哉?

    從來沒有虐待人民危害下吏 (發明)從這裡到“上格蒼穹”都是帝君自說一十六世以來功行,為教誡

    人們預設伏筆。下面六句是自己這樣,然後要求大家都這樣;這一句是自己沒

    有這樣,然後要求大家也不要這樣。老百姓尊稱吾,好象父母,虐待使喚他們,就是不仁。下吏們事奉我,就象君長,危害酷待他們,就是不義。虐待的意思,並不一定就是嚴厲的法律和刑罰。或者徵取錢糧沒有好辦法,或者氣勢凶凶、橫眉怒目、用度過量,或者凶荒之時不向上速報,或者堵塞人民的苦衷、隱情,不使上面知道,或者判斷獄訟不公平,或者株連多人,使無辜受累,或把小事

    化為大事,或限定今天就改卻拖延到以後。凡屬這類事情的,用帝君的話來說,都是虐待。殘酷的意思,並不一定就是任意鞭打,或者趁小小的過失而勒索,或者因一時的過失而加重責罰,或者憑一時喜怒而役使不平均,或者聽信讒言

    蜚語、浮誇之詞而憑主觀意志隨意獎罰,或者出遠門而興師動眾,或者驅使下人,而不瞭解體諒他們饑寒。凡屬於這一類事情的,用帝君的後來說,都是殘酷。唉!

    當權如果不行方便,就象入寶山空手回來。一十七以來,帝君從來沒有做過的,不正是虐待與殘酷這兩個方面嗎?

    下附徵事(一則)

    酷虐改行

    帝君曰:蜀之牛鞞(bēi)邑令,公孫武仲,治邑以廉,而待人不恕;左右

    小有過,輒笞之。蒞邑逾年,而胥吏無全膚,吏甚怨之。資本邑令賴恩,性貪

    吝,以苞苴為常。日用飲食,皆取資於民。恣吏誅求,民甚苦之。予以二邑吏

    民,遭此荼毒,乃化為蜀郡丞長孫義,行于諸邑,觀風俗,謐(mì)武仲之虐

    吏,賴恩之酷民。二令叩頭乞兔,予戒勵之,尋隱不現。後知郡丞初無行邑事,二邑鹹以為神,由是武仲改為忠恕,賴恩亦變為廉焉。

    【按】帝君疾人酷虐如此,則己之于吏民可知矣。讀蔣莘田先生,居官慎刑條,可謂字字藥石。居官者當刻於內衙屏牆上,朝夕寓目,永作韋弦,陰功

    無量。

    酷虐邑令,改過自新

    帝君說:蜀的牛鞞邑令公孫武仲,治邑非常廉潔,但是待人不寬恕,左右

    的小吏只要有小小的差失,就要受到鞭苔。治邑過了一年,沒有一個小吏有完

    整的皮膚,小吏們都很有怨苦。資水邑令賴恩,本性貪吝,經常索取賄賂,日

    用飲食,都取自百姓。放縱下吏勒索,人民非常痛苦。我因為這二邑吏民遭受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27

    殘害,於心不忍,就變化為蜀郡丞長孫義,在各邑巡視,體察民風民俗,揭發

    武仲虐吏、賴恩酷民罪狀,二令叩頭請求免罪。我警戒教導他們,過了不久就

    隱去不見了。以後大家知道了郡丞當初並沒有巡視各邑,這兩個邑令都認為是

    神來降世點化,因此武仲改為忠恕,賴恩也變廉潔了。

    【按】帝君憂慮別人酷虐如此心切,那麼他自己怎麼對待吏民就可知了。讀蔣

    莘田先生“居官慎刑”條,字字是良藥。當官的人應該刻在內衙屏牆上,早晚過目,永作韋弦[01]

    (規勸),功德無量。

    01. 韋弦:《韓非子》觀行:“西門貌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心緩,故欽佩弦以自急。”韋,柔而韌;弦,緊而直,亦作“絃”。佩帶韋弦,以隨時自警己所不足。後因用指有益的規勸。《三國志》魏·劉廙(yì) 傳:

    “且韋絃非能言之物,而聖者引以自匡,臣才智闍淺,願自比于韋絃。”《文

    選》南朝·粱任彥升·(昉fǎng)·王文憲集序:“孝友之性,既伊橋梓;

    夷雅之禮,無待韋弦。”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28

    救人之難 (發明)難有多端,約言之,不出七種: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盜賊、五刀兵、六饑饉、七疾病也。在水火者,以拯拔為救;在官非者,以昭雪為救;

    在盜賊刀兵者,以脫離為救;在饑謹,以財帛為救;在疾病者,以醫藥為救。

    救均發于至誠,見人之難,如己之難,盡共智謀,竭盡財力,使救之念,十分

    圓滿而後已。難至而救,救之有形者也,孔子所謂聽訟吾猶人也。複有一法,使人自然無難,其功更有倍焉,則孔子所謂使民無訟矣。何則?人之患難,皆

    前業所致,令世不種苦因,來生自無苦果。若能勸人不造殺盜淫妄之業,則救

    人之難亦多矣!是故救難於已然,所救有限;救難於未然,其救無窮;救難於

    已然,凡夫之善行;救難於未然;菩薩之修持。二者並行不悖。

    救济別人的苦難 (發明)苦難有多種,簡要來說有七種: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盜賊、五刀兵、六饑謹、七疾病。受水火之難的;把他從水火中拉出來;官司有冤的,就為他平反昭雪;遭盜賊刀兵之災的,就讓他脫離這種險境;饑荒歉收之時,多施財物去救濟;疾疫流行,惡病纏身,就多施醫藥去救濟。救苦救難都要誠

    心誠意,發自內心,看見別人的苦難就好象是自己的苦難,想盡辦法,盡己財力,使救難的念頭十分圓滿才甘休。但是,苦難降臨才去救濟,這種救濟之力就很

    有限度,是外在有形的救濟,正如孔子所說“審理官司的能力,我和別人差不多”。

    有一種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斷除苦難的起因,沒有起因自然就沒有後果了,這

    樣去解救人民苦難,他的功德就遠遠超過那種治標不治本的有形救濟,這就是

    孔子所說的“要使社會上沒有官司可打才好啊!”[01]

    為什麼呢?人的患難都是

    以前造的惡業所引起,今世不種苦因,來生自然沒有苦果。如果能夠勸人不造

    殺生、偷盜、淫亂、妄語的罪業,那就等於救人無窮的苦難了。因此,救難於

    已成事實之時,所救就非常有限;救難於未成事實之時,所救的力量就無窮無盡;

    救難於已成事實之時,是一般人的善行;救難於未成事實之時,是菩薩的修持。

    兩種並行不背,才能徹底解除眾生的苦難

    補充:這段話一針見血地揭示了解救人生苦難最根本的方法,字字珠璣,發人

    深省。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害怕造惡因,所以他永斷惡因,不入

    輪回。眾生因名利驅使,忘乎所以,不怕造惡因,等到惡果降臨,悔之

    晚矣!所以救眾生出苦難,要從斷除惡因入手,才能永斷苦果。忘羊補牢,未為晚矣。一旦覺悟,不再造惡業,永斷惡果,即入菩薩修持境界了。

    下附徵事(二則)

    奇冤立判

    帝君曰:龜山之下,有何志清者,生二子,長曰無方,次曰良能,長男娶

    侯釜女,逾年,釜疾,女請歸寧,與夫偕往,而忘其所欲持歸之金鐶(huán),正徘徊間,良能持至,且言母亦有疾,望兄亟歸。兄遂矚弟送去,而自亟返省母。

    移時,嫂悔曰:“吾家不數里可到,何煩叔送!”於是良能亦返。而是夜侯家

    望女不至,明晨候於途,見女死而無首。釜遂物故,而釜家疑良能之逼嫂不從

    而殺也,乃控於所治。良能不勝刑,遂誣服,將就戮矣。時龜山神艾敏,以冤

    夾告,予察之,蓋其夜有強賊牛資,與妻毛氏有隙,路逢侯氏,劫而逼之,取

    01. 《論語》顏淵第十二:“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意思是說:“孔子說:‘審理官司的能力,我和別人差不多。一定要使社

    會上沒有官司可打才好啊!’”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29

    侯之衣,與毛相易。毛與侯,年相若也。梟毛之首藏之,棄屍於道,而私攜侯

    氏歸,故人皆莫識。予為追毛之魂,附資之體,吐毛之口,吐毛之辭,自陳而得實,於是資戮於市,女歸於侯,而良能之冤始釋。

    【注】肉眼但能見人之身,鬼神則能見人之心。故陽法有枉而陰譴無逃。

    奇冤昭雪,兇手就範

    帝君說:龜山下麵有個叫做何志清的,生有二子,大的叫做無方,小的叫

    做良能。大的娶侯釜的女兒,過了一年,侯釜得病,嫁在何家的女兒請求回去,與丈夫一同前往,但是忘記了想要拿回去的金鐶,正在路上猶豫的時候,良能

    拿著金鐶到了,並且說家母也有病,希望哥哥快回去。兄就囑託弟弟送嫂嫂回去,自己回家看望母親。叔嫂走了一會兒,嫂嫂說:“我家沒有幾里就到了,怎能

    還麻煩叔叔相送!”於是良能也回去了。但是這天夜裡侯家等了一整夜,女兒

    竟沒有回家。第二天早晨到路上去等候,看見女兒死了沒有頭。侯釜因為良能

    送物的原故,就懷疑良能逼嫂不從殺害了她,於是向本地官府告狀,良能受不

    起刑罰,只能被迫認罪,馬上就要處決了。在這個時候,龜山神艾敏把冤情向

    我報告,我仔細一瞭解,原來是那天晚上有強賊牛資,與妻毛氏吵架,路上遇

    到侯氏,就搶劫她,威逼她就範,殺了毛,拿侯的衣服換了毛的衣服。毛與侯

    的年紀相似。牛資砍下毛的頭藏起來,把她的屍體偽裝成侯的樣子拋棄在路上,暗地裡把侯氏搶回,因此人們都不能知道其中原由。我就追回毛的魂,附到牛

    資身上,借牛資的口講毛氏的話,一番陳述案情大自。於是牛資被當眾處決,侯氏也回到侯家,良能的冤情也得伸了。

    【注】人的肉眼只能看見人的身體,鬼神不受肉體限制就能看見人的內心。因

    此世間法律制裁有冤枉,但陰間有神靈掌管,罪責難逃。

    補充:肉眼難辨,天眼難逃。天眼即是今天人體科學所提的特異功能,它具有

    遙視功能,透視功能。佛教把特異功能分為五眼六通等。三界之中,層次越高,特異功能就越高。處於另一時空的鬼神就具有人類沒有的

    許多功能。故瞞得了人卻瞞不了神,舉頭三尺有神靈,不可不慎。?

    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有陽必有陰,有正必有反,這是

    字宙的客觀規律。陽由粒子物質組成,陰則由非粒子組成。愛國斯坦相

    對論認為當物質運行速度超過光速就進入陰性世界。宇宙速度,什麼最

    快?意念力也。自然科學進一步發展,必然進入陰性世界,故牛頓最后

    皈依上帝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科學進入陰性世界,自然界許多不解之謎

    都將真相大白。

    除暴佑良

    帝君曰:北郭富室智全劄,仲春修祀,一室盡醉。翼客王才劫之,縛其男

    女九人,婢妾七人,唯全禮之妻與二女舜英、舜華未系焉:二女抱母而位,才

    欲逼之,幼女罵曰:“餓賊犯吾家,張神君知汝矣!”語畢,其家司命崔瑄與

    智之祖禰(mí)告急於予。予立遣功曹輔興,領陰兵百人治之。全禮以下,繩皆

    自解。盡執其賊,聞於郡而誅之。

    【按】王才所以敢於劫者,止因一室盡醉耳。一室所以盡醉者,必因全禮先自

    沉醉耳。向使主人惺能不亂,則家中文小,猶能警惕,何至自招外侮乎?

    甚矣!主人之不可不常惺惺也。人無正知正見,則六種劫功德賊(眼耳

    鼻舌身意)備引其徒(色聲音味觸法),自劫家寶矣。獨全禮乎哉?安 士 全 書 安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白 話 解

    安

    上

    30

    剷除暴徒,護佑良民

    帝君說:北郭富室智全禮,二月仲春的時候,全家大搞祭祀,一家人喝得

    大醉。暴徒王才趁機搶劫,捆縛男女九人、婢妾七人,只有全禮的妻子與二女

    舜英、舜華沒有捆縛,二女抱住母親哭泣,王才想要威脅她就範,幼女罵道:“餓

    賊侵犯我家,,張神君知道你了!”話剛說完,他家的司命神崔瑄(xuān)與智

    家祖先都來向我告急,我立即派遣功曹輔興領陰兵百人去處理這件事。於是全

    禮一家人,繩索自然解開,一齊抓住了強賊,向郡首報告,王受了極刑。

    【按】王才之所以敢於搶劫,是因為全家盡醉罷了。全家之所以盡醉,一定是

    因為全禮先已自醉。假使主人清醒不亂,那麼家中大小還會警惕,怎麼

    會引來外面的侵犯呢?引以為戒啊!主人不可不常清醒。沒有正知正見,那麼六種劫功德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5107KB,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