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9
编号:9017
04.《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万善先资集》(下).pdf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21日
第1页
第8页
第20页
第25页
第50页
第52页

    参见附件(2362KB,56页)。

    

    《安士全書白話解》下卷《萬善先資集》

    周安士原著

    ·

    曾琦雲譯注

    因果勸 謹微錄目 录

    釋疑集 1

    释生物养人之疑

    释俗见断杀之疑

    释业重难救之疑

    释宾燕违俗之疑

    释飨亲祭祖之疑

    释古圣教杀之疑

    释仁民爱物之疑

    释因果差别之疑

    释恶道有无之疑

    释持斋断肉之疑

    释佛理难信之疑

    謹微錄 30

    禁约部

    家政部

    庆贺部

    婚嫁部

    丧祭部

    营造部

    器用部

    树艺部

    卫生部

    方便部

    言语部

    劝戒部

    神咒部

    强恕部

    忏悔部

    发心部

    跋 52

    1

    釋疑集

    釋生物养人之疑(凡六辨)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

    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

    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

    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又为蚊虻虎豹耶?

    问:然则天何不禁人之杀?

    答:天固禁之,故累示杀报。其不能人人禁者,亦犹不能禁虎豹蚊虻耳。

    问:审如是,则鸟兽鱼鳖,皆可不生,今何充满于世?

    答:此等皆自业所致,若归其故于天,天亦不公甚矣。倘云得天地之戾气,所以为物,试问何以独得戾气?

    问:天下物类甚多,人人戒杀,则蕃息日盛,将来竟成禽兽世界,奈何?

    答:蚯蚓虫蛇,人所不食者也,岂见充满于天下?况世间禽兽之多,正因

    杀禽兽者多耳,冤冤相报,互为畜生,则成禽兽世界。若人人戒杀,则物类业报渐销,必人天增盛矣。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非明验乎?且子杀犹未戒,遂虞物类之多。与耕田未下种,先忧天下之胀满者,何异?

    问:天既恶杀,当使血肉之味,尽变为恶臭难堪。则普天之下,自然戒杀,不亦善乎?

    答:禽兽血肉,原系恶臭难堪。世人食之,见为美者,其故有二:一物类

    业报所致,二人类业报所致。物类之报,未当解脱,其身自然变成美

    味,引诱世人宰割。人类之报,未当解脱,其舌自然贪爱肥甘,多方

    借其重债。若彼此业习俱尽,自无饮血茹毛之事。譬如有人,前世为

    猫,念念捕鼠。前世为鹤,念念吞蛇。若转世为人后,不复思此二物。

    可见一种形骸,一种嗜好。嗜好不同,从形骸起。形骸不同,从业缘起。

    业缘不同,又从心起。天不能化其心之善,安能变其味之恶?

    问:杀生为业者,仰事俯育皆赖此,劝之改业,绝其生路矣。爱物不爱人,吾不取也。

    答:杀生为业,犹漏脯救饥,虽暂得衣食,而千万劫受苦,未有了期也。

    正惟爱之,故劝改业。反谓绝其生路,则细人之见矣。

    疑問解答释生物养人之疑(六辨)

    問:天地養育了萬物,而人是萬物之靈。飛禽走獸,本來就是供人食用的,現在禁止宰殺,要人吃素,這不是違背天意嗎?

    答:既然你知道天地生育了萬物,是萬物的父母,那麼萬物就是天地的赤

    子,不應該互相殘害,恃強淩弱,自以為高貴而欺侮卑下者,因為這

    樣會使父母傷心不愉快。如果你因為吃了眾生肉,就說天地是用這些

    生命來養育我,那麼以此推論,老虎、豹子吃人,蚊子、水蛭叮吸人血,就應該說天地之所以生人,是為了餵養蚊蟲水蛭虎豹了。

    問:既然如此,上天為何不禁止人殺生呢?

    答:上天本來就是不讓人殺生的,因此我們才經常看到世人殺生所受的惡

    報,這就是上天有意讓人見到並催人警醒的。至於不可能禁止所有的

    人殺生,就象無法禁止老虎豹子吃人,蚊子水蛭叮吸人血一樣。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2

    問:既如此,飛禽走獸及水中魚鱉之類就都可以不出生,為什麼它們偏偏

    又充滿了這個世界呢?

    答:它們是因為本身業力的關係才生為異類的。如果將原因歸之於天,那

    天就極不公平了。如果說它們是得了天地的戾氣才生為異類,請問為

    什麼它們單單只得戾氣呢?

    問:世上飛禽走獸的種類很多,如果人人戒殺,它們就繁殖越多,將來豈

    不成了一個禽獸世界?

    答:蚯蚓蟲蛇,人是不吃的,但是並未見滿世界蚯蚓蟲蛇。世界上畜生多,正是因為殺害畜生的人多,冤冤相報。今生殺畜生,來世變畜生還債,這個世界就真成了禽獸世界了!如果能人人戒殺,則人人不受來世變

    畜生的果報,那麼將來生人天界的就多,而淪為畜生的就少。楚國人

    不捕食青蛙,青蛙反而少了,蜀國人不吃螃蟹,螃蟹反而難得見到,這不就是證明嗎?你今天還沒有戒殺,就先擔心畜生會多起來,這不

    是與田裏還沒下種就擔心天下人吃脹肚子一樣荒唐嗎!

    問:上天既然痛恨殺生,就應該使畜生的血肉惡臭難聞,這樣人們不自然

    就戒殺了嗎?

    答:畜生的血肉本就惡臭難聞,但人們吃起來覺得味美,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這些畜生的業報所致,業報未盡,所以血肉自然變為美味,引

    誘人們宰割;第二是人類自身的業報,所以舌頭貪愛美味,使業債越

    積越多,如果業習除盡,自然不會再貪吃眾生血肉,以為美味了。正

    象有人,過去世為貓,念念都是捕鼠,過去世為鶴,時時想吞蛇,而

    一旦轉生為人,就不再想捕鼠吞蛇了。可見有某種形體就有某種嗜好,嗜好不同,是由於形體不同,形體不同,是由於業力因緣不同,業緣

    不同,是由於用心不同,或善或惡。上天尚且不能改變用心的善惡,又怎能改變血肉的惡臭難聞呢!

    問:屠夫獵戶等以殺生為業的人,就靠此養家糊口,你勸他們不殺生,不

    是斷了他們的生路嗎?愛物不愛人,我以為是不可取的。

    答:以殺生為業,雖然暫時得到了衣食,但卻千萬劫遭受業報,無有出期。

    我正是因為愛護他們,才勸他們另謀生計,而你反說我斷了他們的生

    路,這真是小人之見。

    釋俗见断杀之疑(凡八辨)

    问:牛可耕田,犬能司夜,固当怜之。猪羊一无所能,不食何用?

    答:戒杀放生,不过自全其恻隐耳,岂因物之有用、无用哉?因有用而不食,仍然自私之念矣。况蚖、蛇、蝠、蝎、蟏蛸、蜣螂,俱系无用,试问

    何以不食乎?

    问:鸡犬牛羊,皆哀鸣畏死,杀之固所不忍。水族无声泪者,安能尽戒。

    答:形有大小,性无大小。杀防风氏与婴儿,其罪均也。倘谓形小者可杀,则人身更小于牛,是杀牛反不如杀人矣。若云无声不痛,试于哑人就

    戮时察之。

    问:操刀自割,固害慈心。今携物至他所,使人杀讫,然后持归,不失远

    庖厨之义,足矣。

    答:此掩耳盗铃也。若使人代杀,即可嫁祸于人。则屈受笞杖者,但当怨隶人,不当怨官长。若他处就戮,即可迁怨彼处。则枉判流徙者,但当恨边地,不当恨刑官。岂物类可欺,自心可欺耶?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3

    问:所放之物,被人捕去,奈何?

    答:捕者自捕,放者自放。譬如良医疗病,不能保将来之不死。譬如凶年设粥,不能保日后之不饥。譬如工师构大厦,不能保久远之不坏。世间万事

    皆然,何独至于放生而疑之?无如今人当名利所在,则奋然勃然,略

    无顾虑。独至善事当前,则逡巡畏缩,百计求其弊端。宜乎酿成此苦

    娑婆界也!

    问:物既损伤,放之未必终活,何苦枉费钱财?

    答:物既损伤,尤可怜悯。若乘此而生,固莫大之功。倘不幸而死,使物

    类善终,不犹愈于鼎镬煎熬乎?譬如狱中之囚,明知其无辜而将纵矣。

    岂得因彼形容枯槁,反置之死地乎?

    问:行善以立心为主,心地苟善,何须戒杀?

    答:何哉?尔所谓“善心”者,为口腹之娱,使物类受弥天痛苦,究竟一

    入咽喉,遂成粪秽脓血。则天下凶心毒心,莫此为甚矣,试问善心更

    在何处?吾恐三恶道中,尽是此辈“善心人”也。

    问:吾则无可无不可,非戒杀,非不戒杀,置之无心而已。

    答:无心戒之,功固不浅。无心杀之,罪亦不轻。寇盗劫掠他家,飞矢误

    中于汝,汝能谅其无心乎?

    问:异类众生,不下恒沙之数,今所救有限,亦何济于事?

    答:上帝好生恶杀,生全一物,已合天心,况多命乎?譬之贫者,铜山金穴不可得,即斗粟亦足延命。

    释俗见断杀之疑(八辨)

    問:牛能耕田,狗能守夜,是應當加以愛護的,但豬羊等一無所能,如不

    作為食物,還有什麼價值?

    答:我們戒殺放生,只是為了保存我們的慈悲心,並不是因為那些畜生有

    用或無用。如果只是因它對人有用才不殺不食,這還是出於人類的自

    私心,就不是慈悲了。請問,蝙幅、蠍子、蟑螂之類,人們認為是無

    用的,可人又為什麼不吃,可見無用並不是人食其肉的正當理由。

    問:雞犬牛羊都哀鳴怕死,殺它們心中有所不忍,但水中魚蝦則無聲無淚,我們總不能連魚蝦都不吃了吧!

    答:物類的形體有大小之分,但貪生怕死的本性並沒有大小之分,因此殺

    一糾糾武夫與殺嬰兒的罪是一樣的。如果說形體小就可恣意殺害,人

    比牛小,殺牛就不如殺人了。如果說不會出聲的就沒有痛苦,試問啞

    巴被殺害時就沒有痛苦恐怖嗎?

    問:自己動手殺生是損害了慈悲心,如果我拿到外面,請別人宰殺之後再

    拿回家,也不失孟子的君子遠庖廚之義,這樣總可以吧。

    答:這不過是掩耳盜鈴。你請他人代你屠宰,殺生的罪過還是要你來承擔

    的。你想,那些受冤枉挨棍棒的人會只怨行刑的差役而不恨官老爺嗎?

    如果換一個地方殺生就能遷怒於別處,那被冤枉判刑而遭流放的人就

    只應該恨他所去的邊地而不恨在判他的官員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請不要自欺欺人了。

    問:我買放的那些生命又被別人捕捉去了,怎麼辦?

    答:他捕他的,你放你的。正如良醫給人治病,並不保證病人將來不死;

    又如災年施飯,並不保證這些災民以後就不再挨餓;又好比修建高樓

    大廈,也不保證它永遠不倒。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對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4

    放生就顧慮重重呢?今天的人爭名奪利毫無顧慮,唯獨做善事就左右

    畏縮,總覺得這樣做不好,那樣做也不好,裹足不前,要知道,我們

    這個娑婆世界就是因此而來的。

    問:那些畜生在遭捕捉時已有損傷,即使買來放生,也不見得能活命,又

    何必白白浪費錢財呢?

    答:既受了傷,就更加可憐了。如果因你買放而得以活命,這是大功德,萬一死了,也得一善終,不至受湯烹油炸之苦。正如牢中囚犯,知是

    無辜就要釋放,哪能因他形容枯瘦、一身病痛就反而置之死地呢!

    問:行善以培養善心為根本,只要心善,又何必戒殺呢?

    答:你所謂的這種善心人,為一己的口腹之欲,不惜讓其他生靈蒙受巨大

    痛苦,而從口中吃下的這些“美味”,很快就變成糞便膿血,天下還

    有什麼比這更殘忍的。請問這有絲毫善良之心嗎?只怕三惡道中儘是

    這類所謂善心人呢!

    問:畜類眾生多於恒河沙數,今天你能救的有限,只怕無濟於事。

    答:上天有好生之德,能救助保全一條生命也是合乎天意的,何況是保全

    許多生命呢!好比貧窮的人,你不能送他銅山金礦,但是一鬥粟米也

    能救他一命。

    釋业重难救之疑(凡六辨)

    问:物类烹割,势所难逃。我纵不杀,必有杀之者。不杀何益?

    答:物罪固不可逃矣,己罪独不可逃乎?因不可逃而杀之,与彼同受不可

    逃之罪矣。独不思物类前生,亦执不可逃之见,以致今日不可逃也。

    奈何处可逃之地,不思早自逃乎?

    问:世间物命,类多欠债相偿,杀之何罪?

    答:物命偿债,理所固然,但有对受杀果、不对受杀果之分耳。对受杀果

    者,前世彼曾杀我,今怨对相逢,理当酬我也。不对受杀果者,前世

    他人曾被其杀,今业报虽至,不当酬我也。世人一宴之时,牲肴数品。

    一盘之肉,细命百千。安得尽取对受者而杀之?故知取偿于宿世者,千中希得一二。而借债于来生者,比比皆然也。言念及此,良可畏矣。

    问:不对受者杀之,固当有报。若对受者,一往一来,杀报已尽,庸何伤哉?

    答:子不见市人相殴乎?此以杖来,彼以杖往,两拳迭下如雨。曾见一往

    一来之后,各各束手平心乎?菩萨于未来世因缘,洞若观火,所以遇

    怨仇而不报也。

    问:佛言有生之属,或多宿世父母六亲。有何证验,而忍作此想?

    答:六道众生,无量劫来,轮回不已。若以一劫论,其数无量。安见目前一切,与吾无关耶?汝作是想,犹且不忍。倘不知而杀,或见杀不救,独何

    忍乎?所谓不能三年之丧,而缌(sī)、小功之察矣。〖古代丧服依

    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称为五服。其中斩衰

    是子为父所服,服期三年,是五服中最重的。小功较轻,服期五个月。

    缌麻为五服中最轻的,服期三个月。〗

    问:宿世六亲既多,则堕于异类者亦多。但既为六亲,定然与吾有缘,纵

    堕异类,未必死于吾手。

    答:尔亦知六亲亦从怨对中来乎?吾蒙其惠者,彼酬吾债也。彼蒙吾惠者,吾酬彼债也。纵或至亲骨肉,得从善缘相聚,又因爱之过深,未免责

    望过切。责望不已,继以愤怒。愤怒不已,两生嫌隙。第一世少有嫌隙,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5

    即种第二世仇怨之本。第二世既成仇怨,即种第三世相食相诛之本,而其间强凌弱,大吞小,无所不至。须知仇怨之根,皆从亲起。人若

    无亲,即无怨。无怨,亦无亲。怨亲者,对待之势,轮回之本。如来

    教人怨亲平等,其旨微,其利溥矣。

    问:见人杀生,虽发救度之愿,而力不从心,奈何?

    答:默持一切神咒,或称佛菩萨名号,或代其发忏悔心、出世心,则被杀之物,自然受益。

    释业重难逃之疑(六辨)

    問:畜生遭屠宰烹煮是勢所必然,逃不了的,我不殺它,別人也會宰它,我戒殺又有什麼意義呢?

    答:畜生被殺固然是業報,罪不可逃,難道你就不能逃脫罪錯嗎?如果因

    它們罪不可逃就加以殺害,那你將來就會與它們一樣,遭受不可逃之

    罪了。你不想想今天遭果報的這些畜生,前世或許正與你一樣造了“罪

    不可逃就殺它”的業,因此今世它才逃也逃不了的。想想這個,你怎

    不考慮早早從製造殺因中逃脫呢!

    問:我是無可無不可,不起心念,非戒殺,非不戒殺。

    答:以這種無心態度戒殺,功德當然不少,但以無心態度殺生,罪也不輕。

    如果強盜搶劫鄰家財物時,誤傷了你,你能原諒他的無心嗎?

    問:畜類眾生很多是因為過去世欠了債,今世變盤中食物還債的,殺它們

    有什麼罪呢?

    答:變畜生還債是理所當然,但你宰殺它們,則有對受果報和非對受果報

    的區別。所謂對受果報,就是前世他曾殺我,欠我一命,今生仇家相逢,我便殺它,這是它應受的果報。所謂非對受果報,就是前世他殺了別

    人,今天該受報應,但他並非欠我一命,而是欠別人的,如果我殺了它,它受的就是非對受果報。世人天天殺生吃肉,往往一盤肉食就要犧牲

    許多生命,你哪能保證你殺的儘是對受的呢?實際上該還你命債的不

    過占其中千分之一、二,而本不欠你命的,因你而死,就是你反欠它

    的了。這些債未來世你都要一一償還的。想到這裏真令人毛骨聳然,太可怕了。

    問:非對受者殺生,將來固然是要受報的,但如果是對受者殺生,欠命還命,理所應當,這樣就不會再有殺報了,又有什麼不妥的呢?

    答:你沒有見過人在街上鬥毆嗎,你一棍打過來,我一棍打過去,兩人拳

    腳相加,落在對方身上,幾時見過你打我一下,我再還你一下就心平

    氣和住手的呢?冤冤相報,哪有終止的時候,菩薩正是因為對未來世

    的因緣果報洞若觀火,所以遇到怨仇一律不報,就是為了避免生生世

    世為仇。

    問:佛說畜類眾生多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眷屬,這話有根據嗎?

    答:眾生從無量劫來就在六道中輪回,若以一劫而論,我們就有無數父母

    眷屬,無量劫的父母眷屬那就真是多於恒河沙了,又怎能知道眼前這

    些畜生在過去的生生世世中與你不是眷屬呢?想到過去世的父母眷屬

    今天淪為畜生,心中就不忍,如果今天你因認不出他們而加以殺害,或見他們被殺害而不營救,就能忍心嗎。

    問:既然過去世的六親多,其中墮入畜生道的也就多,但既然都是六親,與我就有緣,縱然為畜生,也未必會死在我手中。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6

    答:你不知道六親也是從怨家對頭中來的嗎?受了我恩惠的,就要來還我

    的債;施了恩惠給我的,我就要還債給他。即使至親骨肉是因過去世

    的善緣才聚在一起的,也可能因愛得太深而期望過高,要求過嚴。一

    旦失望,自然產生意見與不滿,以至生了怨怒。這一世稍有怨怒不滿,就種下了下一世怨恨的因,到下一世就成了對頭。這樣就又種下第三

    世互相仇殺的因,以至恃強淩弱,以大吞小,無所不至。仇怨是由親

    而起,人如無親,就不會生怨,無怨也就無親,怨不離親,親不離怨,因為有親有怨,人就有了輪回的根本了。因此如來教導我們怨親平等,不生分別心,就是為了讓我們不再無休止地輪回於六道。

    問:見別人殺生,雖想救護,但力不從心,該怎麼辦?

    答:可在一旁默持任何一種神咒或念菩薩名號,或代它們發懺悔心,出世心,這樣被殺的眾生就能受益。

    釋宾燕违俗之疑(凡四辨)

    问:亲朋在座,蔬食不可成欢。胜友谈心,嘉肴方足明礼。为物类而废宴享,非通论也。

    答:其人而为善士,则必喜我戒杀,必不疾我之慢。其人而疾我之慢,则

    必口腹之小人,慢之亦无不可。冒重罪而奉他人之口,吾弗为之也。

    问:嘉宾燕会〖燕,通“宴”〗,大礼所关。肴核简略,其如礼教何?

    答:礼与其奢也,宁俭。食前方丈,仁人之所不为也。人而不仁,如礼何?

    问:燕会竞为奢靡,目下已成风尚,纵欲挽回,孤立无助,奈何?

    答:既不能挽回风化,独不可自善其身乎?举世皆浊,吾独清,众人皆醉,吾独醒,方称勇毅丈夫。若随俗迁流,以顺为正,则妾妇之道耳。

    问:宾至特杀,固当戒矣。倘亲朋猝至,不及取办于市廛,若何?

    答:既持杀戒,则肃宾〖招待宾客〗之物,自当早为储蓄。客至而忧失礼,皆平日轻视物命所致耳。愿云禅师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

    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宴客者宜书之座右。

    释宴請违俗之疑(四辨)

    問:招待親朋好友吃飯,如果只有蔬菜,氣氛就不太歡快,要有好酒好肉

    才算盡了主人的責任。如果為了不殺生而犧牲宴會享樂,這就不符合

    待客的規矩了。

    答:如果親朋好友心地善良,就一定高興我能戒殺,不會認為餐桌上沒有

    肉就是輕慢客人。如果認為我這樣做是待人不禮貌不熱情,那麼這個

    人肯定是貪圖口腹之欲的小人,即使是輕慢了他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冒著殺生的重罪而去滿足別人的口腹之欲,這樣的蠢事我是不會做的。

    問:盛情待客,這是禮節,如果菜肴過於簡單,在禮上是講不過去的。

    答:待客之禮與其奢侈不如節儉。擺了一大桌菜,魚山肉海,這也是仁義

    之人所不願意的。做人缺少仁義,在禮上也是講不過去的。

    問:現在社會風氣以奢侈為榮,宴會越來越講排場、規格,我即使想挽回

    這一風氣也孤掌難鳴,怎麼辦?

    答:沒有能力挽回風氣,難道就不能獨善其身,先從自己做起?“舉世皆

    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這才是大丈夫。如果隨波逐流,一味迎合,與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有什麼區別?

    問:為待客而殺生是不對的,但如果親朋不期而至,來不及上市場買菜,又怎麼辦?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7

    答:既然戒殺食素,待客的食物平常就應有儲備,以免客至而失禮,怕失

    禮而又殺生,這就是不注意愛護生命了。願雲禪師有一首偈:“千百

    年來碗裏羹,怨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半夜聲。”

    經常宴請賓客的人應將它作為座右銘。

    释荤血祷神之疑(凡六辨)

    问:祷神者,或求生子延寿,或求功名财货,舍牷(quán)牲〖纯色的牲畜〗,无以明敬,若何?

    答:天地神明,好生恶杀。使物类无子以求子,减寿以求寿,丧命以求名利,无论天理不容,自心亦不忍矣。求子得子,后自不绝也。求寿得寿,命自不尽也。求名利得名利,运自当亨也。不宁惟是,甚有本宜得子,反因杀生而绝后,未可知也。本当延寿,反因杀生而减算,未可知也。

    本有名利,反因杀生而折福,未可知也。未也,此犹现生业报也。至

    轮转三途,迭相酬报,更无穷期也。徇一时世俗之情,受万劫难偿之苦,其此之谓欤!

    问:假使父母有疾,医药既无片效,又不问卜求神,将束手待其毙耶?

    答:大限既尽,天地且莫奈之何,何况鬼神。杀生拜祭,徒增业障耳。若

    爱亲出于迫切,生死不能了然,则用蔬肴酌献,可也。听小人邪说,必欲用荤,不可也。

    问:凡持斋者,祭可用素。若出自食肉之家,慢神甚矣。

    答:鹊独吞一腐鼠,凤凰决不起而夺之。

    问:血食鬼神,后堕地狱,信有之乎?

    答:岂惟鬼神,纵生非想非非想天,福尽还受其报。昔摩耶夫人问地藏菩

    萨 言:“云何名为无间地狱?”菩萨答言:“不问女人男子,或龙或神,或天或鬼,悉同受之,故称无间。”(出《地藏菩萨经》)神福既尽,轮转三途,理固然也。

    问:均是神也,或血食,或不血食,何故?

    答:宿世正直,故为神明。就正直中,瞋心重者,必堕血食。慈心胜者,不堕血食。又因宿世布施作善,故为神明。若不知三宝,但修世间善事,则福胜于慧,必堕血食。若深信因果,于佛事门中布施,则慧胜于福,不堕血食。

    问:人寿修短,若鬼神不能为主,宜乎祷之无验。而世有患病之人,百药不效,迨去问卜求神,其疾顿除者。则修短之数,鬼神操之明矣。安得不群

    然奉之?

    答:前此之病,鬼神所致。后此之寿,非鬼神所延也。寿若未尽,不祷亦愈。

    命欲终时,祷亦无效。不过血食邪鬼,观衅而动,乘机索食耳。愚者

    但见适逢其会,遂深信不疑。见祷后病愈者,必曰此祷神所致也。见

    祷后随死者,又曰此不及早求神,故至此耳。呜呼!此等之人,吾决

    其世世为牷牲矣。《譬喻经》云:鬼神知人寿命罪福,不能生人杀人,不能使人富贵贫贱。但欲使人作恶犯杀,因人衰耗而挠乱之,得设祠

    祀耳。

    释荤血祷神之疑(六疑)

    問:祈求神靈保佑生子,或求功名富貴,不獻上犧牲,又如何能表達自己

    對神靈的敬意呢?

    答:天地神明,好生惡殺,你屠宰畜類的子息以求得子,減損畜類壽命以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8

    求長壽,犧牲畜類以求名利,不但天理難容,自己良心也應有所不忍。

    這樣做,不但得不到你所求的,還可能適得其反。命中本來有子,說

    不定反因殺生而絕了後,本可長壽,反因殺生而短命,命中本來有名利,反因殺生而折了福。這還只是今生的報應,更可怕的是因殺生而墮三

    惡道,與今世結的這些仇家冤冤相報,那就沒有出頭之日了。因一時

    順應世俗人情而將來遭此萬劫難出的惡報,真正令人嘆惜。

    問:如果父母重病,求醫問藥都沒有效果,不算卦求神,難道就眼看著父

    母病死嗎?

    答:如果是人壽已盡,老天也救不了,何況鬼神。你殺生祈禱鬼神,這又

    增了業債了。如果親情難舍,又不知是否還有救,可適當地用些蔬菜

    水果敬獻神靈,不要聽那些愚昧無知者的話而犧牲豬羊雞犬的生命。

    問:如果你家裏本來是食素的,用素菜祭鬼神是可以的,但如果自己吃肉,用素菜祭鬼神就不恭敬了。

    答:當喜鵲吞食一隻老鼠腐爛的屍體時,鳳凰是決不會與它爭奪的。

    問:享用血肉祭品的鬼神,將來會墮地獄,這是真的嗎?

    答:不但享用血肉祭品的鬼神將來會墮地獄,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福報享盡之後,也還要再受報的。昔日摩耶夫人問地藏菩薩,什麼是

    無間地獄,菩薩回答說,不論男女,或龍或神,或天或鬼,都在此地

    獄中受報,因此稱為無間地獄。(出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神的福

    報盡了,根據業債輪回三惡道,這是理所當然的。

    問:都是神,有的享用血食,有的不享用血食,這是為什麼呢?

    答:過去世為人正直,因此現世為神。雖然正直,但有的嗔心重,因此今

    世雖為神而嗜好血食。也有的是因過去世好佈施,做善事,因此現世

    為神,但如果過去世沒有接觸佛法,不知道三寶,只修世間善法,那

    麼就福多而慧少,必定墮入嗜血食一類。如果原來就深信因果,親近

    佛法,並做佛事回向佈施,那就慧多於福,也就一定不墮血食類了。

    問:人的壽命長短,如果鬼神做不了主,祈禱就不會應驗。但是世上有些

    生病的人,百藥無效,一去問卜求神,病馬上就好了,這就證明人的

    壽命長短掌握在鬼神手中。人們怎麼不紛紛敬奉鬼神呢?

    答:求鬼神而病癒,這就說明這個病是鬼神引起的。但病好之後享有的壽

    命,就不是鬼神所給予的了。如果人壽未盡,即使不求鬼神,病也會好;

    如果人壽已盡,就是求鬼神,病也好不了。病由鬼神而起,不過是那

    些嗜血食的邪鬼們見機而行,乘機賺些食物罷了。愚昧無知的人卻因

    為一祭鬼神病就好了,便深信這是鬼神的功勞。見祈禱後不久病人死

    了,又說沒有及早求神,以至病死。這種人,我相信他們將來會世世

    為畜生。《譬喻經》說,鬼神能知曉人的壽命長短及罪業福報,但鬼

    神並不能增長也不能減省人的壽命,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但卻能

    令人作惡殺生。鬼神在人身體衰弱,精神萎頓時擾亂人,不過是為了

    賺取些血食祭祀罷了。

    釋飨亲祭祖之疑(凡六辨)

    问:为祀神杀生,固知不可矣。为养亲杀生,未识亦有罪乎?

    答:殆有甚焉。善则归亲,过则归己,人子之道也。自则不杀,独为养亲

    而杀,是归过于亲矣。假令国家法网,自不敢冒,而独可使父母冒之

    乎?鬼神之福,享尽轮回。岂父母之福,享之不尽乎?倘父母不持斋,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9

    用三净肉可也,或求肆中熟食可也。倘谓必出于杀而后可,则是鸩酒

    止亲渴矣。

    客忿然作色曰:是何言与?孝为百行之首,杀物养亲,乃名正言顺事。上

    天必不肯以杀生之罪,加于孝养之人。物类谅不能以微细之怨,报于

    命终之后。

    答:以子一身观之,当奉养者,不过二人。若合天下观之,则当奉养者,河沙不足喻其数。若皆为养亲而杀,则虽积骨如山,流血盈海,亦不

    足为罪矣。杀如是无量众生,其中保无有宿世之六亲乎?杀过去眷属,供现在父母,颠倒固已甚矣。倘害过去父母,供现在父母,颠倒不更

    甚乎?若云出于养亲,天必见谅。试问上帝于此,独谅子一人之情乎?

    抑尽天下皆谅之乎?一言以蔽之,曰:弗思耳。

    问:人子报本,莫重于祭。父母生不持斋,没而用素,不顺乎亲矣。

    答:倘谓祖先藉祭而饱,则一岁设祭,不及数次,其三百五十日不其馁乎?

    若谓外此不至于馁,则设祭不过尽人子之心耳。岂宰割造业,而可称

    尽心乎?夫为子者,生时不能尽劳尽养,徒烦父母一世恩勤。死后仅

    以虚器虚名,又累父母多生业障。尚焉得为人子乎?曾元但养口腹,尚不及父之养志。〖曾参至孝,他奉养自己的父亲曾晳,能很好地顺

    从亲意(即养志)。曾元,即曾参之子,虽在饮食上奉养自己的父亲

    很尽力,但在养志方面却有所不及,见《孟子·离娄上》。〗奈何既

    没之后,反以口腹累之耶?孝子养亲,犹需仁者之粟。杀物命而陈鼎俎,何不仁如是!

    问:子孙设祭,祖宗来享乎?抑不来享乎?

    答:祖先若生鬼道,子孙能以精诚致之,则来享。若在天道,以受乐故,不肯来享。若在三途,以受苦故,不能来享。若生人道,别有六亲,不复来享。子孙虽极诚敬,不过自享其福耳,如《中阿含经》所说。

    问:祖先若不来,更有他神受祭否?

    答:有。《长阿含经》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优

    婆塞戒经》 云:若近树林,树神受祭。若近江河泉井,江河泉井等神受祭。

    问:梁武帝以面为牺牲,作史者皆谓其不血食之兆〖意指亡国绝祀之兆〗。

    故知祀先用素,非礼也。

    答: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则可知仁。武帝杀六贵,灌寿阳城,是

    其不仁也。若以面牲而论,则祷祀者,至今犹受其赐。倘此法不行,则物命伤残,民财耗匮,又不知若何?武帝以一念之慈,令天下后世,隐然消无边杀业,则面牲制度,较之成汤解网、子产畜鱼,其功倍之

    又倍也。至于天下之失,乃国运使然耳。如云面为牺牲之故,则陈、隋诸君,夫岂不用太牢,何亡之速哉?果若斯言,当日牲不以面,则

    侯景之兵必畏而避之矣,将谓帝王社稷安危,悬于畜生之去留耶?且

    圣如尧舜,不能保子之必类,安可以成败论乎?莲大师曰:“作俑者,象人以葬,仲尼讥其无后。则象牲以祀,仁人犹不满焉。必欲舍似用真,何其忍也!”

    【按】武帝即位后,断酒禁肉,节俭爱民,暗室必整衣冠,暑月

    未尝袒(tǎn)裼(xī)〖脱衣露体〗。每大辟,必持斋一月,临刑为

    之流涕。休兵息民,频书大有。自晋至隋,号称小康者,莫如武帝,享国四十九年,寿至八十有六,皆莫有如武帝者。厥后子孙仕唐,八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10

    叶宰相〖叶,世〗(俱见《唐书》)。史臣因其奉佛,以私意诋毁,没其所长,岂圣贤取善之公心乎?

    释孝亲祭祖之疑(六辨)

    問:為祀神而殺生,現在知道是不可以的,但為奉養親人而殺生,看不出

    有什麼罪錯。

    答:這樣做罪過更重。為兒女的,應該將善行歸於父母,將過錯歸於自己。

    現在你不為自己殺生,單單為父母殺生,這就是將罪過歸於父母了。

    譬如國家法律,自己不敢觸犯,難道就可讓父母去觸犯?鬼神在享盡

    福報後還要墮入輪回,難道你父母的福就享而不盡嗎?如果父母不能

    持素,可供給他們三淨肉,或者買熟食也行。如果一定要自己屠宰,就真是用鴆酒為雙親解渴了。

    問:聽了這番話,有人生氣地說,殺物奉養父母,天經地義,名正言順,上天一定不會以殺生之罪加于孝養父母的人。至於被殺的畜生,諒它

    們也不可能以細小的怨恨而于未來世進行報復。

    答:以你一個人的眼光看,應當奉養的不過是父母二人,若以天下人的眼

    光看,應當受奉養的人就多得數不清了。如果人人都為奉養父母而殺

    生,就會積骨如山,流血成海,難道這不是罪過?況且殺這樣無量的

    眾生,能保證其中就沒有過去世的父母眷屬嗎,殺過去世的眷屬奉養

    今世的父母,就已經是顛倒了,如果殺過去世的父母來供養今世的父

    母,不更是顛倒嗎?如果說,為了奉養父母,上天一定會諒解,請問

    在這件事情上是單單體諒你一個人的感情,還是對世上所有因孝親而

    殺生害命的人都予以諒解呢?看來只有糊裏糊塗不去想它了。

    問:祭祀去世的父母,是兒女的本份,父母在世時不吃素,今天以素食祭

    禮他們,就不隨順親情了。

    答:如果祖先要靠你的祭祀才飽,則一年之中,祭祖不過幾次,其餘350天,不會餓嗎?如果其餘350天並不餓,就說明祭祀祖先不過是盡子孫的

    一點心意罷了,盡心意並不一定要殺生造業。做兒女的,讓父母一輩

    子操心勞累,生前不能盡孝,而死後又以這些虛名虛利,害父母欠下

    多生業債,這就真不配做兒女了,孝順的兒女總是懷著一顆仁愛之心

    來奉養父母的,在父母過世之後,殺生害命,將眾生血肉呈獻于父母前,這就太缺乏仁愛之心了。

    問:子孫設祭,祖先會不會來享用呢?

    答:先人如果投生鬼道,子孫態度十分誠敬,就會來享用。如果祖先生了

    天道,在天上享受種種快樂,就不肯來了。如果祖先墮入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因正在受苦,也不能來。如果生在人道,另有親眷,也

    不會來享用。子孫雖極為恭敬,不過自己得到孝親的福報。這是《中

    阿含經》所說的。

    問:如果祭祀時祖先不來,是否有別的神靈來享用呢?

    答:《長阿含經》說,一切人所居住的房舍都有鬼神,沒有哪裏是空的。《優

    婆塞戒經》說,如果祭祀的地點靠近樹林,樹神會來受祭,如靠近江

    河泉井,江河泉井的神靈會來受祭。

    問:歷史上樑武帝蕭衍信佛,祭祀時,用麥面做成牛羊豬的形狀作為祭品,這大概是中國人以非血食祭祀的開始。後來梁武帝亡國,就是他祭祝

    缺乏誠敬的結果。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11

    答:梁武帝曾殺皇親國戚,水淹壽陽城,這都是他的不仁道處。但以麥面

    作為祭品,是開了好的風氣,至今祭祀祖先的人還從中受益。如果沒

    有這個辦法,又不知道要犧牲多少生命,耗費多少財物了。武帝因一

    念慈悲,於無形之中,令天下人消除無數殺業,這功勞不可謂不大。

    至於武帝後來亡國,這是國運如此。如果說是不用血食的緣故,那麼

    陳與隋都是用牛豬羊來祭祀的,為什麼國家亡得那麼快呢!可見國家

    安危並不寄託在祭祀用的犧牲品上。

    【按】梁武帝即位後,斷酒禁肉,節儉愛民,即使在暗室中也衣

    冠整齊,夏天不敢赤膊,執行死刑的那一年必定先齋戒一個月,為判

    死刑的犯人流淚。不興兵打仗,讓百姓休養生息,以天下為公,是從

    晉至隋這段時期少有的小康社會。武帝治國49年,享壽86歲,當時

    還沒有哪位國君能比得上。他的子孫在唐代為官,有八人當了宰相。

    寫史書的人因他信奉佛法而有意加以貶低,使他的功勞及長處不為世

    人所知,這真是太缺乏公正心了。

    釋古圣教杀之疑(凡六辨)

    问:伏羲氏制网罟,以佃〖打猎〗以渔,然则伏羲非与?

    答:捕鱼网鸟,村夫童子皆能之,何待伏羲教诏?盖洪荒之世,鸟兽繁殖,不为之防,人将大困,伏羲教民御之,或未可知。否则或佃渔之事,兴于伏羲之世,亦未可知。若谓其教人杀生,吾恐渔舟无赖,皆为伏

    羲功臣,而解网纵禽,馈鱼使畜,反开罪不浅矣。

    尸子曰:“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人以猎。”

    问:伏羲之事,余既知之。但西伯〖周文王〗养老,定母鸡、母彘之数,又何为?

    答:古圣之政,有当因者,有当革者。如结绳变书契,巢窟变宫室,正不

    嫌于判古也〖判,区别〗。往昔以子弟为尸〖尸,代表受祭者的活人〗,使父兄叩拜趋承于下,何等颠倒?今唯设虚位,何等相安。则知不畜

    鸡彘,未始非善体文王意也。况五鸡二彘之说,不过谓岐周家给户足

    耳。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指祭祀时各项礼仪的细节由主管官吏负责。

    笾(biān)豆,古代盛放祭品的器皿〗,圣人岂察及鸡豚耶?文王罔

    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岂鸟兽孳尾〖交配繁殖〗,而必核其数耶?〖文

    王善于任用贤才治国理政,不干预政令的发布(庶言)、狱讼(庶狱)

    及日常民事物用(庶慎)等各项具体事务,见《尚书·立政》。〗夫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又岂能截然五之二之耶?以理断之,未必有其

    事也。不然,文王泽及枯骨,枯骨无知者也,无知者泽犹及之,有知

    者反欲杀之,所见出于童稚之下矣。故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问:孔子戒杀,不过不纲、不射宿耳,未尝废钓弋也。并欲戒之,将仲尼

    不足法与?〖《论语·述而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钓,钓鱼。纲,网上的大绳,指撒网捕鱼。弋(yì),带有绳子的箭。宿,归巢歇宿的鸟。〗

    答:尔亦知钓弋之微意乎?钓者,所以引其不纲。弋者,所以化其射宿。

    后人谓因养与祭而为之,亦浅乎窥圣矣。且试问后世所以尊夫子者,为其长于钓弋乎?抑为其道德莫加乎?若重其钓弋,则渔夫、猎叟,贤于孔子者多矣。若因其道德莫加,敢问君之道德,已能及孔子否?

    倘谓道德不能及孔子,先以钓弋法孔子,是犹学颜子,而但学其短命,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12

    学曾晳,而但学其嗜羊枣矣。噫!折巾效郭〖东汉名儒郭林宗,一次

    遇雨,头巾的一角陷下。当时的人们仿效他,故意折巾一角,称为“林

    宗巾”〗,易名慕蔺〖汉代司马相如,因为仰慕战国时的蔺相如而更

    名为相如〗,不足以为郭、蔺。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始可以

    为鲁之男子,君其未之知耶?〖鲁国有男子独处于室,邻有独居的寡妇。

    一夜,暴风雨毁坏邻妇房屋,邻妇到鲁男子的房中避雨,男子闭门不纳。

    妇问为何不学柳下惠?答:“柳下惠之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见《孔子家语》。〗

    问:君子贵人贱畜。以贵杀贱,理所宜然。等而视之,迂腐甚矣。

    答:论圣贤大道,则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如人手足,虽分贵贱,不可以

    手断足。若止较眼前高下,则灶间奴婢亦知呵骂畜生,何待君子说贵

    说贱。

    问: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于何见之?

    答:不观子思之言乎?子思谓:尽其性,则能尽人性;尽人性,则能尽物性。

    细玩几个“则”字,其理自晓。不然,致中何以天地位,致和何以万

    物育乎?

    释古圣教杀之疑(六辨)

    問:伏羲[01]

    氏教人織網,捕魚打獵,那麼伏羲做得不對嗎?

    答:捕魚網鳥,村夫童子都會,何必伏羲來教呢?大概洪荒之世,鳥獸繁殖,不加以提防,人將無法生存。伏羲教民防禦,或未可知。否則,或佃

    漁之事,興於伏羲之世,也未可知。如果說他教人殺生,那麼漁舟無賴,都是伏羲功臣。而解網放生,反開罪不淺了。

    屍子 [02]

    說:伏羲之世,天下多獸,故教人以獵。

    問:伏羲的事情,我已經知道。但西伯[03]

    養老,定母雞母豬之數,又為什麼呢?

    答:古聖的政治,有的應當繼承,有的應當革除。例如,結繩變書契,巢

    窟變宮室,正是人們希望改變的。從前以後輩為屍 [04]

    ,使父兄叩拜趨

    承於其下,何等顛倒?今只設虛位,何等相安?那麼就知道不養雞豬,是善於體會文王的心意。何況五雞二豬的說法,不過是說岐周家給戶

    足罷了。“籩豆之事,則有司存。”[05]

    聖人難道還會去關心雞豬的數

    目嗎?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06]

    ,難道連鳥獸交配繁殖,也

    01. 又作宓羲、包羲、庖犧、伏戲、犧皇、皇羲,中國傳說人類的始祖,傳說

    人類由他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

    02. 屍佼,戰國時晉國人,為秦相商鞅的賓客,鞅被殺,佼逃入蜀,著《屍子》,共二十卷,六萬餘字。

    03. 商末周族領袖。姬姓,名昌,商紂時為西伯,也稱伯昌。曾被商紂囚禁於

    羑(yǒu有)裏(河南湯陰北),統治期間,國勢強盛,調解虞與芮(ruì銳)

    兩國糾紛,使兩國歸附。建立豐邑,定為國都。在位五十年。

    04. 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以臣下或晚輩充任。後世改為神主、畫像。

    《孟子》:“弟為屍則誰敬?”

    05. 出自《論語》泰伯,意思是“禮儀中的具體小事,有主管官吏去佈置”,“籩

    豆”,指祭祀。

    06. 《尚書》立政:“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茲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訓用違。庶獄庶慎,文王

    罔敢知於茲,亦惟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義德;率惟謀從容德,以並受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13

    一定要去核准數目嗎?動物多少不等,是常情,又哪能截然分為五、二呢?以理推斷,一定沒有這樣的事。不然,文王的恩澤施及死人,死人已無知覺,無知覺恩澤尚且施及,有知覺的反要殺害,那麼他的

    見識比小孩都不如了。故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01]

    問:孔子戒殺,不過“不綱不射宿” [02]

    罷了,未曾廢除釣和射,現在一併戒除,難道仲尼不足效法嗎?

    答:你知道孔子“釣”和“射”的深層意思嗎?作“釣”的樣子就是引導

    大家不要大肆捕魚;作“射”的樣子就是引導大家不要大肆打獵。後

    人說因養與祭而殺生,也太小看聖人了!試問,後世之所以尊敬夫子,是因為他擅長於釣弋嗎?還是因為他的道德無以復加呢?若尊重他鉤

    弋,則漁夫獵人,超過孔子的很多。若因他的道德高尚,請問您的道

    德已能趕上孔子嗎?如果道德趕不上孔子,先以鉤弋效法孔子,這就

    好像學顏子[03]

    ,只學他短命,學曾晳[04]

    ,只學他嗜羊棗。戴上頭巾摹

    仿郭氏,改名換姓摹仿藺氏,仍舊不是郭藺。學習柳下惠[05]

    的思想,才可以作魯國的大丈夫。

    問:君子以人為貴,以畜為賤,以貴殺賤,理所當然,等而視之,是否太

    迂腐了?

    答:聖賢大道都說,天地萬物,與我本為一體。例如,人的手足,雖分貴賤,但不可以手斷足。若只以眼前高下為貴,那麼灶間奴婢,也知訶罵畜生,何待君子說貴說賤?

    問:天地萬物,與我本為一體,在什麼地方說過呢?

    此丕丕基。”(“文王能夠度知三宅的思想,就能設立這些官員,憑藉這

    些官員能為老百姓大建功德。文王不兼管各種教令。各種獄訟案件各種敕

    戒的事,只由主管官員和牧民的人指示用否;對於各種獄訟案件和各種敕

    戒的事,他不敢過問這些。到了武王即帝位,完成了文王的事業後,不敢

    丟棄文王的善德,考慮順從文王寬容的德行,因此,文王和武王共同接受

    了這偉大的王業。)

    01. 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意思是:“完全相信《書》,不如無《書》。我對《尚書·武成》一篇,不過取兩三片竹簡罷了。仁者無敵。以周武王這樣極有仁道的人去討伐商

    紂王這樣極無仁道的人,怎麼會使血流得那麼多,以致連木杵都能漂流起

    來了呢?”文中所說的書是具體指《尚書》,後人引申為不要過於相信書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孟子在這裏只是就《尚書》展開議論,所闡揚的

    是非暴力主義精神,當然是非常正確的。

    02. 《論語》述而第七:“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用竹竿釣魚,不

    用大繩做網上綱來橫斷水流攔魚;用帶生絲的箭射鳥,不射歸巢歇宿的鳥。)

    03. 顏子(西元前521–490),名回,字子淵,春秋魯國人,孔子學生。以德著稱,後世稱為複聖。

    04. 曾晳(xī西),春秋魯國南武城人,名蒧(diǎn點),曾參之父,孔子弟子。

    05. 魯國的賢者。《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

    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孔子說:“臧文仲大概是個做官毫無責任

    感的人吧,他明明知道柳下惠賢能,卻不給他職位。”)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14

    答:沒有看過子思 [01]

    的言論嗎?子思說盡其性,則能盡人性,盡人性則能

    盡物性。細細體玩幾個“則”字,道理自曉。不然,致中何以天地位,致和何以萬物育呢?

    補充:《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和的最高峰,天地便各安居其位,萬物也依其本性而生長了。)中和就是平等心,有

    了這種平等心,眾生就无差別,天人也就合一了。“盡其性”,就是生

    起了平等心,平等心生起來了,人的本性就出來了,人的本性出來了,物性就出來了,萬物皆備於我,我在萬物之中,萬物即是一體,這就是

    如來境界了。參到山窮水盡處,山河大地是如來。

    釋仁民爱物之疑(凡五辨)

    问:君子亲亲、仁民,仁民、爱物,施之有序。戒杀放生,先务其末矣。

    答:孟子所言,是亲疏次第,非先后次第。若必尽此而后及彼,则幼失父母,而利济苍生;未登仕版,而放生修善者,反得罪于君父矣。孟子岂作

    此执滞之论耶?又况亲、仁、爱,理本相成,不宜分之为三。有子以

    孝弟为仁之本,是亲与仁不可分矣。孟子称以羊易牛为仁术,是仁与

    爱不可分矣。孔子谓断树杀兽非孝,是亲与爱又不可分矣。譬之元首、股肱,虽有高下之殊,然其间血脉贯通,相依为命,岂可过为区别耶?

    又问。

    答:政惟仁民之故,劝人爱物。子之爱人也以口腹,仁民之小者也。予之

    爱人也以心志,仁民之大者也。

    问:儒门戒杀,不过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佛教必欲一虫不伤,与墨子兼爱何异?

    答:墨子当日,何曾有戒杀之说?考之古书,皆未见也。况其学术之谬,在薄亲,不在兼爱。若以兼爱为非,则孔子谓“泛爱众”,孟子谓“仁

    者无不爱”,试问“泛”与“无不”,何异于“兼”耶?至于摩顶放

    踵之说,乃好仁不好学所致,与从井救人,同其流失。彼既杀身无补,势必反归其咎于仁。孟子极其流弊,所以斥言之,此语不可向无智慧

    人道也。

    问:孟子谓人爱其兄子,与邻之子,本有差等。而佛氏有平等之说,故谓

    其近于墨耳。

    答:孟子此言,论情也,非论道也。不观仲尼之言乎?仲尼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又曰:大道之行也,某未之逮,而有志焉。观此,则孟子所微言弹击者,正孔子所咨嗟叹慕,为不可及者也。充孔子之言,则如天之无私覆,地之无私载,日月之无私照。充孟子之言,则爱其

    兄子,又不若自爱其子矣。故孔子一念,可扩充。而孟子一念,不可

    扩充也。况名教所以坏者,皆由争名夺利,过于私之患,非过于公之患。

    则孔子所言,乃吾儒救时良药。而孟子所言,不过以水济水耳。论道者,当以孔子为正。

    问:然则夷子,反过孟子乎?〖夷子,名夷之,信奉墨家学说,曾与孟子

    辩论儒墨同异,见《孟子·滕文公上》。〗

    答:燕雀安能拟鸿鹄。爱邻犹兄子,孟子之言也。信为夷子实事,误已。

    01. 子思(前483?–前402),孔子之孫,子鯉之子,名伋,曾為魯繆公師,憂孔門心法失傳而作《中庸》。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15

    释仁民爱物之疑(五辨)

    問:君子親親仁民,仁民愛物 [01]

    ,實施起來有一定次序,提倡戒殺放生,不是先從最後做起嗎?。

    答:孟子所言,是親疏次序,不是先後次序。如果一定要按照此次序去做,那麼從小失去父母,而利濟蒼生,未入仕途,而放生修善的人,反而

    得罪于您的父親了!孟子哪裏會有這樣呆板的言論呢?又何況親、仁、愛,意義本來是一樣的,不宜分之為三。有子以孝弟為仁之本[02]

    ,這

    就是親與仁不可分了。孟子說以羊換牛是為仁術 [03]

    ,這是仁與愛不可

    分了。孔子說斷樹殺獸非孝,是親與愛又不可分矣。譬如頭與腿,雖

    有高下之分,但它們血脈貫通,相依為命,難道能把它們分割開來嗎?

    又問

    答:真正實行仁政,必然先勸人愛物。您以滿足百姓口腹為愛人,這是小

    仁小愛;我以愛心遍及一切生命為愛人,這是大仁大愛。

    問:儒門戒殺,不過說到見生不忍見死,聞聲不忍食肉。佛教必定要一蟲

    不傷,與墨子 [04]

    兼愛還有什麼差別呢?

    答:墨子在世時,何曾講過戒殺之說?考證古書,都沒有發現。何況他的

    學術錯謬的地方,在薄親,不在兼愛。若認為兼愛不對,則孔子說泛

    01.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

    民,仁民而愛物。”(君子對於禽獸草木萬物,愛惜它,卻不用仁德對待它。

    對於百姓,用仁德對待它,卻不親愛它。君子由親愛自己的親人,進而愛

    惜萬物。)

    02. 有子,魯國人,名若,孔子弟子。《論語》學而第一:有子曰:“其為人

    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但總喜歡觸犯上級,這是不多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總是反

    叛作亂,這是沒有的。君子致力於根本的工作,根本樹立了,人生的大道

    理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仁’的根本吧。”)

    03. 《孟子》梁惠王章句:“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

    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04. 墨子(約前468一前376年間)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

    名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後久居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其煩瑣的“禮”,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子反對儒家的“天命”

    和“愛有差等”說,力主“兼相愛,交相利”。其本人有“摩頂放踵,利

    天下為之”的實踐精神。他的“非攻”思想,體現了當時人民反對掠奪戰

    爭的意向,他的“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是對當權貴族“繁

    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生活的抗議。他重視生產,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

    其力者不生”。他還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主張,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企圖用上說下教的方法說服當時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勞動者、小生產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墨子學說對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現

    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16

    愛眾[01]

    ,孟子說仁者無不愛[02]

    ,那麼請問“泛”與“無不”異於“兼”嗎?

    至於摩頂放踵[03]

    之說,是好仁不好學所致。與從井救人[04]

    ,道理相同。

    自己雖死卻無補於救人,其結果反而會歸咎於仁。孟子看到了其中的

    流弊,所以予以斥責。這些話不可向無智慧人說。

    補充:墨子的兼爱,西方的博爱,佛家的慈悲,儒家的泛爱,在含義上都差不多。

    但下手處不同,其效果就完全相反。所以,就“兼爱”這個詞的本身並

    沒有錯,但如何去實現“兼爱”,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墨子“薄亲”,連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怎能再升級為“兼爱”呢?其結果必然是“无父

    无君”,天下大亂。因此,如果按照墨子的想法去做,社會必然也是倒退,國家永无安寧之日。如此看來,他的“兼爱”就是永遠也无法實行的烏

    托邦理想。

    佛家和儒家都重視孝亲,佛陀說父母恩重难報,所以早晚功課都有

    “上報四重恩”。儒家重視“禮”,“克己復禮”,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同樣也強調孝亲。佛家強調緣分,佛法无邊,不度无緣之人,而亲人朋友自然是緣分最深的人,不先度他們出苦海,還去度誰呢?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有先後次序的。

    首先自己不能以身作則,怎能去管好一個家庭呢?一個家庭都管不好,又怎能治理天下呢?一個國家是由无數家庭組合起來的,家庭不幸福,天下就不會太平。

    不管是儒家和佛家,其結果都是爱及萬物,趨於“天人合一”、“眾

    01.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說:“年輕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

    人誠實,博愛大眾,親近仁者。此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就可學習文藝了。”)

    02.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

    三年之喪,而緦(sī,思)、小功之察;放飯流歠(chuò綽),而問無齒決:

    是之謂不知務。”(智者沒有不知道的事,但總是以當前的重要工作為急迫。

    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自己的親人和賢者。堯舜的智慧不可能知

    道一切事物,因為他急於先辦理首要事務。堯舜的仁德不能普遍地愛一切

    人,因為他急於先愛自己的親人和賢者。如果不能實行三年的喪禮,卻仔

    細講求緦麻三月、小功五月的喪禮;在尊長面前用餐,大口吃飯,大口喝湯,粗魯無禮,卻講究不用牙齒啃斷幹肉,這就叫作不識大體。)

    03. 從頭頂到腳跟都摩傷。《孟子》盡心上:“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

    為之。”(墨子為推行兼愛,損傷身體,亦所不顧。)

    04. 《論語》: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

    “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據朱熹《四

    書集注》“井有仁焉”中的“仁”當作“人”解釋,那麼這段話就可譯為:

    宰我問孔子說:“有仁德的人,突然聽人告訴他:‘有人落井了。’他就

    馬上跳進井裏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救人奮不顧身,但不能作無謂的犧牲,險入井中,同歸於盡,于人於己都無好處。君子雖

    然可以被人欺騙,但也不應當如此愚蠢啊!”朱熹注:“身在井上,乃可

    以救井中之人;若從之于井,則不復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曉,仁

    者雖切於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應如此之愚也。”所以仁者必須智勇雙全,既要敢於救人,又要善於救人。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17

    生同體”的最高境界。所以,孟子不僅認為仁爱應當遍及萬物,而且這

    種爱是无條件的。不管對方怎麼對待我,我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孟

    子》說:“仁者爱人,有禮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

    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禮也;

    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

    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

    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难焉!’(仁德的人爱別人,有禮貌的人尊敬別人。爱別人的人,別人經常爱他;尊敬別人的人,別

    人經常尊敬他。假定這裏有個人,他對我橫蠻无理,那君子一定會反躬

    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禮,不然,怎麼會有這種態度呢?反躬自問

    以後,我實在是仁,實在有禮,那人的橫蠻无理仍然如此,君子一定又

    反躬自間,我一定不忠。反躬自問以後,我實在忠心耿耿,那種橫蠻无

    理仍然如此,君子就會說:‘這個人不過是狂人罷了,既然這樣,那同

    禽獸有什麼區別呢?對於禽獸又該責備什麼呢? )

    問:孟子說人疼愛自己兄長的孩子,與疼愛鄰家的孩子,本來是有差別

    的 [01]

    ,而佛氏有平等的說法,因此說佛家與墨家學說相近。

    01.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如下: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癒,我且往見,夷子不來。”

    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

    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

    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

    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

    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

    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

    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為間,曰:“命之矣!”

    譯文:

    墨家的信徒夷之借著徐辟(孟子弟子)的關係要求拜見孟子。孟子說:“我本

    來願意接見,不過我現在還在生病,病好了,我打算去看他,他不必來!”

    過了一些時候,他又要求來見孟子。孟子說:“現在可以相見了。不過,不說直話,真理就表現不出來,我姑且說說直話吧。我聽說夷子是墨家信徒,墨家辦理喪葬,以薄葬為合理,夷子也想用薄葬來改革天下風尚,難道認為不薄葬就是不尊貴

    嗎?但是他們埋葬自己的父母卻相當豐厚,那便是拿他所輕賤所否定的事情來

    對待父母了。”

    徐子把這話告訴了夷子。

    夷子說:“儒家的學說認為,古代的君王愛護百姓好象愛護嬰兒一般,這句話

    是什麼意思呢?我認為是,人與人之間的愛,並沒有親疏厚薄的區別,只是實

    行起來從父母親開始。(那麼,墨家的兼愛之說很有道理,而我的厚葬父母,也有著解說了。)

    徐子又把這話告訴了孟子。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18

    答:孟子這段話是從世情來說的,不是從道的本質來說的。沒有看過孔子

    的言論嗎?孔子說大道實行,天下為公。因此人們不單單是以自己的

    親人為親,而是以自己之親推及別人之親;人們不單單是以自己的兒

    子為子,而是以自己之子推及別人之子。現在大道已經漸漸隱沒,天

    下劃分成為一個個小家庭,各以自己的親人為親,各以自己的兒子為

    子。孔子又說,大道實行,我沒有看到,但有志去實現 [01]。從這裏就

    可以看出,孟子所微言抨擊的,正是孔子所慨歎仰慕的,所立志想要

    實現的。把孔子的言論進一步發揮,那麼就如上天無私地覆蓋大地,大地無私地厚載萬物,日月無私地照耀一切。把孟子的言論進一步發

    揮,那麼疼愛自己兄長的孩子,又不如疼愛自己的孩子了。因此,孔

    子一念,可擴充,而孟子一念,就不可擴充了。何況名教之所以被破壞,都是因為人人爭名奪利,過於自私,並非需要擔心此心太公。那麼孔

    子所言,正是我儒救時良藥,而孟子所言,不過以水濟水罷了!論道

    者應當以孔子為正。

    補充:面對人欲橫流的世界,孟子也感到大局难以挽回。所以從孟子當時說的

    那一段話的具體情況來看,他是怕世人被墨子“兼爱”所誤導,以至於

    尊長爱幼的基本禮節都沒有了。墨子“薄葬”,人們就不會尊重自己的

    父母。連父母祖宗都不要了,還談什麼兼爱呢?而孔子的話是從“道”

    孟子說:“夷子真以為人們愛他的侄兒,和愛他鄰人的嬰兒是一樣的嗎?夷子

    不過抓住了這一點:嬰兒在地上爬行,快要跌到井裏去了,這自然不是嬰兒自

    己的罪過。(這時候,不管是誰家的孩子,無論誰看見了,都會去救的。夷子

    以為這就是愛無等次,其實,這是人的惻隱之心。)況且天生萬物,只有一個

    根源,(就人來說,只有父母,所以儒家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夷子

    卻說有兩個根源,(因此認為我的父母和人家的父母,沒有分別,主張愛無等

    次,)道理就在這裏。大概上古曾經有不埋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抬了他拋

    棄在山溝中。過了一些時候,經過那裏,狐狸在咬吃著他,蒼蠅蚊子在咀吮著他,那個人額頭上不禁流著悔恨的汗,斜著眼睛望望,不敢正視。這種流汗,不是

    流給別人看的,實是由於內心悔恨而表達在面貌上的,大概他回家也去取了鋤

    頭畚箕把屍體埋葬了。埋葬屍體誠然是對的,那麼,孝子仁人埋葬他的父母,也一定有他的道理了。”

    徐子把這話告訴了夷子。夷子茫然地停了一會,說道:“我懂得了。”

    01.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

    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

    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孔子說:

    大道推行的時候,夏商周三代的盛況,我沒有看到,但我有志去實現。大

    道實行,天下為公。選拔賢才,薦舉能人,互相信任,和睦共處。因此人

    們不單單是以自己的親人為親,而是以自己之親推及別人之親;人們不單

    單是以自己的兒子為子,而是以自己之子推及別人之子。使老有所終,壯

    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的人,都有所養。男婚女嫁,各得其所。

    人們都不會隨意把財物丟棄在地上,也不會私藏而獨自享受。竭盡自己的

    全力辦事,並不是為自己。因此人們不用鎖門想法防備別人,從來不會有

    盜賊出現。這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社會,就是大同世界。)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19

    的本質來說的。“天下為公”,名之為大同世界,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

    孔子的話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從《禮記》孔子所感歎的那一段話來看,孔子希望爱心遍及一切眾生,一切平等,沒有分別,與佛家的大慈大悲

    又有什麼區別呢?實際上,孟子不也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話。所以孟子的下手處雖是從身邊的亲人開始,但最終

    也是要把爱心灑遍人間和眾生。

    問:夷子並沒有反對孟子的說法啊?

    答:燕雀怎能與鴻鵠相比?疼愛鄰居的孩子象兄長的孩子,是孟子的反問。

    認為是夷子所做的實事,就錯誤了。

    釋因果差别之疑(凡七辨)

    问:好生得长寿,好杀致夭亡,定理也。奈何有好生而寿短,好杀而寿长者?

    答:报有三。今世所为,一者今生受报,二者来生受报,三者多生多劫受报。

    好生寿短,宿世孽也,不好生,则愈短矣。好杀寿长,宿世福也,不好杀,则愈长矣。

    问:某某亦曾戒杀放生,诵经持咒。今不见有报,何与?

    答:报之迟速,视缘之熟与否耳。缘未至而求速报,是犹甫下种而望禾稼

    之登矣。况官非火盗疾厄,人所恒有,今不见此祸,亦即是福。安知

    不有默佑之者乎?

    问:现报示人,方知畏惧。迟至后世,皆谓渺茫。天何不使人速受其报乎?

    答:报之迟速,自业所招。善人前孽既至,不能先报其善。恶人宿福既临,不能先报其恶。譬如治圃之人,先植桃而后植李,虽巧于灌溉,不能

    使尺寸之李,先成于拱把之桃也。若必俟现报而信,亦愚之甚矣。

    问:某某未修福时,所求如意。作善之后,触向坎轲。将谓业报偶然相值乎?

    答:若非偶然,定是宿世有业,当受重报,因其修福之故,转重令轻耳。

    譬如大辟之囚,冬间方行就戮,未至其期,因有力贵人之请,杖而遣

    之也。

    问:布施者富,悭贪者贫,不必言矣。但今好施之人,类多穷困。富家巨室,鄙吝偏多。何为其然也?

    答:人处逆境则思,思则善心生;顺境则乐,乐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自然之理也。况轮回之事,互为高下。贫若悭吝,后世益贫。富若行施,来生愈富。不均甚矣。

    《业报差别经》云:若有众生,因劝布施,后还追悔,先富后贫。

    若有众生,因劝少施,施已欢喜,先贫后富。复有众生,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报微劣,随得随

    尽;以习施故,虽处贫穷,而乐行施。复有众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识,暂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胜故,资生具足;先不习故,虽富而悭。

    问:杀生之人,使物类不保其子,宜得绝嗣报。而渔舟杀业最重,何以子

    息偏多?

    答:世间子女,有以福致者,有以孽致者。渔人因衣食之计,广行杀害,故其业力所感,即有作恶眷属,分其衣食,使彼昼夜劬劳,不足供用。

    子愈多,累愈重也。君不见犬羊鸡豚,乳辄数子,而天仙列宿,永不

    产育耶?宜熟思其故矣。

    问:人生斯世,当学圣贤大道,上有益于朝廷,下有功于万姓,乃为可贵。

    至因果之说,何关世道人心乎?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20

    答:因果之理,即圣贤之道也。《书》言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作善、作不善,因也。降祥、降殃,则果矣。在《易》,为吉凶消长;在《洪范》,为五福、六极;在《无逸》,为寿夭;在佛教,为因果。其实一理而已。

    末世恣行恶业,不畏王法,不顾廉耻,然清夜一思,惴惴焉不敢为恶者,惟恐死后受报耳。噫!自有佛法以来,不知令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

    少巨慝豪强落胆。则因果之说,不可谓非有功儒教,有补王纲也。若

    谓善恶不复有报,死后不复受形,则世人更无所忌惮。彼见为圣为贤,徒然自苦。犯上作乱,反为得计。而天下有不疾趋于乱者乎?无如今

    人论及圣贤之理,辄以不谈因果为高,务欲别于二氏。只此便是好名

    之念,其于圣贤大道,未梦见在也。

    晋永嘉四年,天竺佛图澄至洛阳,见石勒好杀,欲往化之。勒问:

    “佛道有何灵验?”师知勒不达佛理,先示以神通,即取钵水烧香咒

    之,忽生青莲华。勒遂信服,由是每有所诛,师必开陈报应,蒙救济

    者甚众(出《晋书》)。又如南宋周颙(yóng),见明帝行多惨刻,不敢显谏,辄诵经中罪福因缘之事,明帝为之动容改悔(出《南史》)。

    呜呼!不赏而劝,不怒而威,使民日迁善,而不知谁为之者,吾于如

    来之大教见之矣!

    释因果差別之疑(七辨)

    問:護生救生的人得長壽,殺生的人命短,這是定理,但為什麼有的人護

    生戒殺卻命短,殺生的人反而命長呢?

    答:一個人為善或為惡,是一定有報應的,但報有遲早,歸納起來有三種

    情況:這一輩子所做的善事、惡事,有今生就受報的,也有下一世再

    受報的,還有多生多劫之後受報的。護生戒殺的人短命,這是過去世

    的業債所決定的,如果他不護生,命一定更短。殘忍好殺的人長壽,這是他過去世做了好事的善報,如果今生不是這般好殺,命還會更長。

    問:某人也曾戒殺放生,誦經持咒,但不見有福報,這是為什麼?

    答:果報有遲早,要看條件是否成熟。條件還沒有成熟就求馬上有報,就

    好象剛下了稻種就要收穫莊稼,當然不可能。何況是非官司、水火、盜賊、疾病這些人們經常遭遇的禍患,某某人今天統統沒有遇到,這

    就有福了。你怎麼知道這不是他戒殺放生、誦經持咒而在冥冥中獲得

    的福佑呢!

    問:只有今世作惡今世受報,人才知道畏懼,如果今世作惡後世才報,人

    們就以為渺茫不可信了。上天為什麼不讓作惡的人馬上受報呢?

    答:報應的或遲或早,這是自身業力決定的。善人雖今生為善,但過去世

    作惡所結的果今生已經成熟了,那就只能先受惡報;惡人雖今生為惡,但過去世所作善行之果今生已經成熟,也就會先受善報。這就好比果

    園裏先種桃後栽李,桃已成林,李不過盈尺,雖精心澆灌,也一定先

    結桃後結李。所以一定要現世報應才肯信因果,這是太愚蠢了。

    問:某人未修福時一切順利,行善之後反而事事不如法,這是因為過去世

    作惡的業報碰巧現前嗎?

    答:如果不是過去世作業的惡報碰巧現前,就是過去為惡,應受重報,因

    為他現在行善,所以轉重報而為輕報。正象判了死刑的囚犯,要到秋

    冬才執行,刑期雖沒有到,但因有得力的貴人相助,改判幾十棍棒,執行之後便獲釋放。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21

    問:佈施的人將來一定富貴,吝嗇貪心的人將來一定貧窮,這是當然之理。

    但今天樂善好施之人大多貧窮,豪富又多半吝嗇,這是為什麼呢,答:人處逆境則勤於思考,思考就能增長善心。人處順境則快樂,快樂多

    了,自然就忘了善。忘了善就會起噁心,這是自然之理。何況輪回之

    事,互為因果,貧苦而吝嗇,後世更貧苦,有錢而好施舍,後世更有錢,這樣貧富就更為懸殊了。《業報差別經》說,如有人經常佈施,但佈

    施之後又後悔,來生先富後貧,如有人勸人少佈施,但佈施之後心中

    歡喜,來生先貧後富。有人過去雖曾佈施,但未遇福田,所施不如法,因此果報微小,隨得隨盡,但由於有佈施的習慣,雖處貧窮仍好佈施。

    有人吝嗇,但遇善知識開導,偶然佈施一次,因佈施得法,種了福田,因此來生富有,但因為並沒有佈施的習慣,雖然富有卻很吝嗇。

    問:殺生的人,使畜類不能保存其子,應得到絕後的果報,漁民殺業最重,為什麼偏偏子女多呢?

    答:世間人的子女,有因福報而來,也有因孽報而來的。漁民為自己的衣

    食而廣造殺業,因業力所感,就有惡眷屬來討債。吃他的,穿他的,使他晝夜辛勞而入不敷出。子女越多,負擔越重。你不見豬狗羊這些

    畜生,一胎就生一窩,而天仙則永不生育,我們應該好好想想其中的

    道理。

    問:人生在世,應學古聖先賢,上效忠於國家,下造福于百姓,這樣自然

    能得到富貴。至於因果報應之說,與世道人心又有什麼關係呢?

    答:因果的道理就是聖賢之道。儒書上說,“作善降祥,作惡降殃”,為

    善為惡是因,降福降禍是果。《易經》說:“吉凶消長”。佛經中說

    因果。其實講的是一回事,道理一樣,說法不同。末法時代,人心敗

    壞,為非作歹,目無法紀,不顧廉恥,但夜深人靜時能息下心來想一

    想,心中不安,因此不敢再繼續為惡的,都是相信點因果,怕來生受

    報的人。如果說人死如燈滅,為善為惡沒有果報,世人就無所顧忌,以為聖人賢人自討苦吃,而違法亂紀無惡不作的則自以為得計,那麼

    天下人都將效法惡人了。現在的人談聖談賢,總以不講因果為高明獨

    到,這種人與聖賢之道相距不知幾千萬裏了!歷史上晉永嘉四年,天

    竺國佛圖澄來到洛陽,見石勒性格殘忍喜好殺人,便想感化他。石勒

    問佛法有什麼靈驗,佛圖澄知石勒不明佛理,只能先以神通令他信服,於是取一缽淨水,焚香念咒,缽中長出一朵青蓮花,使石勒敬服不已。

    以後每當石勒要殺人,佛圖澄便對他講因果報應,從刀下救人無數(出

    晉書)。又有南宋周顒(yónɡ 庸),見明帝殺人用刑非常殘忍,又不

    敢當面勸阻,於是讀誦經中因果故事,明帝聽了因害怕果報而有所改

    悔(出南史)。因果學說就具有這種威懾力量,不用獎賞就能勸化世人,不用懲罰就能使人畏懼。因為相信因果,漸漸走上正道,卻還不知因

    果學說出自何處,不知道這正是佛祖對世人的教誨。

    釋恶道有无之疑(凡四辨)

    问:人为万物之灵,恩怨犹或颠倒。畜生至愚,反能报怨酬德,何为者?

    答:恩仇报复,有可思议者,有不可思议者。知其恩怨而报之,可思议者

    也。不知其恩,而宿世有善缘者,见之自生欢喜。不知为怨,而往昔

    有恶缘者,遇之自生忿恚。此不可思议者也。盖杀业之报,有迟有速,业缘既至,不问天仙人鬼,无得而逃。假令未来之世,行杀者生于人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22

    中,被杀者生于畜中,则有蛇伤、犬咬、虎吞诸事。行杀者生于人中,被杀者生于鬼中,则有疠疫、奔尸、横夭诸事。行杀者生于人中,被

    杀者生于天中,则有灾殃、疾病、暴亡诸事。又使行杀者生为良民,被杀者生为官吏,则有牢狱、枷锁、枉死诸事。行杀者生为军士,被

    杀者生为将卒,则有刀伤、箭毙、阵亡诸事。又使行杀者生天中,被

    杀者生修罗中,或行杀者生修罗中,被杀者生天中,则有摇山、撼海、战斗诸事。世人一遇患难,辄怨天尤人,而不知所以致此者,各有由也。

    问:地狱之说,不过劝人为善耳,岂真有哉?

    答:阳间既有牢狱,冥府何独无之?佛虽劝人为善,岂作妄语欺人耶?王

    龙舒云:世人所以妄语,大抵非欲趋利,即欲避害。佛视天帝之位如

    敝屣,金玉之宝如瓦砾,何趋利之有?视刀剑割体如画空,猛火烧身

    如爇(ruò)影,何避害之有?不惟不妄语,且无所用其妄语。

    世尊在无量劫前,曾于此间为忉利天王,名善日光。此界名珊瑚

    池,举世好杀。世尊化为夜叉,向人索食。世人惊问,答曰:“但欲

    食杀生者。”每于杀生所,取化人食之。举世大怖,尽戒杀生。佛言:

    “我虽化导无量众生,然事出欺诳,仍受其报。”(出《大悲莲华经》)

    观此,佛岂妄言地狱?

    问:地狱之说,即在阳世。且如乞丐,枵腹鹑衣〖鹑(chún)衣,破旧的衣服〗,便同饿鬼。囚徒枷锁羁身,即成地狱。岂有剑树刀山?即畜生宰割之

    顷是。岂有镬汤炉炭?即畜生煎熬之顷是。

    答:此言似是而实非也。谓阳世亦有地狱,则可。谓地狱即在阳世,不可。

    且如下愚之流,人或比之畜生,岂得谓此人即是畜生,更无戴角披毛

    之畜生耶?昔司马温公〖宋代司马光,殁后追封温国公〗作《解禅偈》,以君子坦荡荡为天堂,小人常戚戚为地狱。而莲大师深讥之,以为其

    弊必至于拨无因果。倘子之说是,则经典所垂,皆妄语耶?

    问:地狱固有,但载在外书,儒者不当出诸口耳。

    答:口欲讳之,不如身先避之。得其避之道,虽逢人劝勉,可也。否则绝

    口不谈,有何益哉?

    释恶道有无之疑(四辨)

    問:人為萬物之靈,卻常常恩怨顛倒,畜生愚昧,反而恩怨分明,這是為

    什麼呢?

    答:報恩報怨,有想得到的,也有想不到的。知恩知怨而報,這是想得到的。

    不知有恩,但過去世與自己有善緣,今生見了自然覺得歡喜,與他不

    會生怨隙。而過去世與自己有惡緣的,今生遇到會自然生起怨怒不滿。

    這都是料想不到的。所造殺業的果報有遲有早,一旦業緣成熟,不論

    天仙人鬼,誰也逃脫不了。假使到了來生,造殺的為人,被殺的為畜生,就有蛇傷狗咬虎吞等事。如果造殺的為人,所殺的為鬼,就有瘟疫、僵屍、意外之傷等事。如果造殺的生為人,被殺的生為神,就有災殃、疾病、暴死等發生。如果造殺的生為良民,被殺的成為官吏,就有牢獄、冤案在死等事發生。造殺者生為士兵,被殺者為將軍,就有刀傷陣亡

    等事。如果造殺者生天界,被殺者生為修羅或造殺者生為修羅而被殺

    者生天界,就有地動山搖海陸戰爭。世人一遇患難就怨天尤人,而不

    知道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問:地獄之說,不過是勸人向善,哪裏就真的有呢?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23

    答:陽世間既然有牢獄,陰間為什麼就沒有地獄呢?佛雖勸人為善,但絕

    不撒謊騙人。王龍舒說,世人撒謊,大概不為圖利就為避害,佛陀將

    玉帝之位視為敝屣 [01]

    ,金玉等寶貝看成瓦礫,又圖什麼利呢?佛陀將

    刀劍切割身體看成割劃虛空,猛火燒身看成烈焰影子,又避什麼害呢?

    佛陀不撒謊,也用不著撒謊。世尊於無量劫前,曾於我們這個世界做

    忉利天王,名善日月光,這個世界名珊瑚池,全世界的人都好殺。世

    尊就變化為一個夜叉向人討吃的,世人驚問吃什麼,回答說吃好殺生

    的人。於是他次次於殺生的場所取佛力變化的人來吞吃,人們十分恐

    怖,紛紛戒殺。佛說,我這麼做教化了無數人,但還是因為撒謊騙人

    而受到報應。(見《大悲蓮華經》)由此看來,佛哪會亂說地獄的事呢!

    問:如果說有地獄,那麼世間乞丐饑腸轆轆,衣不蔽體,就是餓鬼,囚犯

    枷鎖在身就是陷於地獄,畜生被宰割,便是上刀山劍樹,畜生被煎熬,便是入鍋湯爐炭,哪裏真有地獄、餓鬼、刀山、劍樹、鍋湯、爐炭呢!

    答:這種說法似是而非。說人世就有地獄,這是對的。但如果說舍此之外

    別無地獄,那就錯了。譬如愚昧下流之人被喻為畜生,難道說這人就

    是畜生,此外就沒有戴角披毛的畜生嗎?昔日司馬溫公作解禪偈,以

    君子坦蕩蕩為天堂,小人常戚戚為地獄,蓮池大師嘲笑這種說法,認

    為它錯在破了因果。如果你所講的是對的,那佛教經典不就都是騙人

    之談嗎!

    問:地獄雖有,但儒書上沒有記載,因此讀書人不應經常宣講地獄。

    答:與其避而不談,不如在行為上避免種地獄惡報之因,這就真正獲得避

    開地獄的正道了。這樣,勸人不談地獄,也是可以的。否則閉口不談,于人於己有什麼益處呢?

    釋持斋断肉之疑(凡八辨)

    问:杀伤物命,罪固大矣。至于食肉,宜若无罪。而经言食肉必得恶报,则冥间法网太苛矣。

    答:非独冥间,世间法律,亦复如是。杀生譬之劫盗,食肉譬之窝赃。窝

    主与盗,相去几何?

    世尊告大慧菩萨云: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一切众生,展转常

    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臭秽不净,不应食肉。诸天厌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多恶梦故,不应食肉。入于空间林中,虎狼

    闻香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详载《楞伽经》)。

    问:衣食皆系前定,福多则所享亦多,持斋乃薄福耳。

    答:食则是君禄,不食是君福。持斋戒杀,适见其福厚耳。如谓但得入口,即名为福,则鸡吞蜈蚣,鹊啄蚯蚓,人反逊其福耶?

    问:信斯言也,必持斋而后可。试问孔子持斋乎?

    答:持斋。书言:“斋必变食。”〖见《论语·乡党篇》〗“子之所慎斋。”〖见

    《论语·述而篇》〗《礼》言:“致斋于内,散斋于外。”班班可考。

    必斋戒而后可交神明,则食肉为昏浊之法可知矣。今人事事不如孔子,而不持长斋,必欲藉口于孔子。将以食肉为入圣之门耶?

    问:儒者处世,当以远大为期。若拘拘于不饮酒、不茹荤,则近愚夫愚妇矣。

    答:愚夫愚妇中,持斋者什鲜一二,食肉者遍地皆是。岂持斋者愚,食肉

    者不愚耶?子试问古来大憝〖大憝(duì),恶魁〗、奸恶,有持斋者

    01. 敝屣(bìxǐ必喜),破舊的鞋,比喻沒有價值的東西。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24

    乎?无有也。试问魁刽屠儿、市井无赖,有持斋者乎?无有也。观此,则持斋者可知矣。

    问:持斋之善,余既知之。但形容枯槁,奈何?

    答:真身为重,假身为轻。

    问:世间五种辛菜,本从地中所产,何为并此戒之?

    答:为其辛臭故,能障菩提故,食之诸天厌弃故,熟食助淫、生食发恚故,邪魔饿鬼闻气常舐其唇故。

    问:有人谓吾虽不持斋,然胜于持斋而破。有人谓吾虽持斋而破,犹愈于

    不持。敢问优劣何如?

    答:譬之仕宦,其不持斋者,未登仕版者也。持之而破者,既登仕版而被

    黜者也。暂持而破,如甫入朝班,旋遭放逐。久持而破,如向居权要,忽赋归田。

    问:吾等甚欲持斋,但美味在前,便不能自主,奈何?

    答:当作五种不净观,则决定能持矣。何者为五?一者厥种不净,谓肉食

    皆畜生之精血故。二者所食不净,谓猪羊所食,无非糟糠粪秽故。三

    者住处不净,谓其设身于大小便利之中故。四者腹中不净,谓其革囊

    中满盛恶露故。五者死后不净,谓其腐烂时,与死人无异故。

    释持斋断肉之疑(八辨)

    問:殺生害命,罪過很大,但食肉應該是無罪的。經中說,吃肉一定得惡報,那陰間的法規就太苛刻了。

    答:並非只有陰間法苛刻,世間法也同樣苛刻。如果以盜竊比喻殺生,窩

    贓比喻食肉,窩贓與盜竊有多少差別呢?世尊對大慧菩薩說,有無數

    的理由不應吃肉。一切眾生在六道中輪回,互為眷屬,將眾生作親人

    想,不應吃肉。肉食腥臭骯髒,吃肉的人天神厭棄,因此緣故不應吃肉。

    吃肉的人口中濁臭,常做惡夢,因此緣故不應吃肉。吃肉的人氣味濃,在山林中虎狼老遠就能聞到香味,因此緣故不應吃肉。(詳見《楞伽經》)

    問:衣食等生活享用都是前世註定的,福多享用就多。持齋的人是自己福薄。

    答:吃肉是你的祿,不吃肉是你的福。戒殺持素正是因為福厚。如果說只

    要能入口就是有福,那麼雞吞蜈蚣,鵲啄蚯蚓,人就反而不如雞和鵲

    有福了。

    問:相信這些話,必定要持齋才可以。試問,孔子持齋嗎?

    答:持齋。書說,齋戒必定改變飲食,這是孔子非常謹慎的事。禮說,致

    齋於內,散齋於外。班班可考。必定要齋戒,然後才可以與神明感應,那麼食肉是昏濁之法就可知了。今人事事不如孔子,卻不持長齋,一

    定想要從孔子那裏去找藉口,是不是要以食肉為入聖之門呢?

    問:有學識明道理的人處世,應有大目標,幹大事業,如果拘泥於不飲酒

    不吃肉,與愚夫蠢婦就沒有差別了。

    答:愚夫蠢婦中能持齋的十人裏難得有一、兩個,吃肉的卻遍地皆是。難

    道只有持齋的人愚昧,吃肉的人就不愚昧嗎?請問從古至今那些大奸

    大惡的人有持齋的嗎?沒有。又請問,劊子手和屠夫以及流氓無賴有

    持齋的嗎?也沒有。由此可知持齋的是什麼人了。

    問:持齋的好處,我已經知道了。但營養不良,身體憔悴,怎麼辦?

    答:真身為重,假身為輕。

    問:五種辛菜是土裏長出來的,為什麼也要戒呢?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25

    答:因為它們有辛臭,能障礙修行。人吃了五辛,天神唯恐避之不及。五

    種辛菜熟吃助長淫欲,生吃易生惱怒。此外,邪魔餓鬼聞到氣味夜間

    舔人的嘴唇。

    問:有人說我雖不持齋,但勝於持齋而破的人。有人說我雖持齋而破,但

    還是勝過不持的人。請問優劣如何?

    答:譬如仕途當官,那些不持齋的人,就是未入仕途的人。持齋又破了的,就是已經走入仕途但又被罷免的人。暫持而破,如才入朝為官,馬上

    就遭放逐。久持而破,如先前大權在握,忽然賦閑歸田。

    問:我很想持齋,但面前擺著美味佳餚,總忍不住要吃,怎麼辦?

    答:作五種不淨觀,就能持了。第一,觀種子不淨,肉食都是畜生的精血

    變來的。第二,觀所食不淨,豬羊所吃的無非糟糠糞穢。第三,觀住

    處不淨,圈內欄內糞便堆積。第四,觀腹中不淨,腹中腥臭,屎尿充塞。

    第五,觀死後不淨,腐爛時與死人沒有什麼不同。

    釋佛理难信之疑(凡五辨)

    问:君论戒杀之道,动引佛经,则佛理似乎可信矣。而楚王英最先奉沙门法,何反罪废及祸耶?

    答:楚王遇祸,正坐不奉法之故耳。人既归心佛门,即当敬顺佛语。佛于

    为子者教以孝,为臣者教以忠,煌煌圣训,遍载琅函。楚王既敬其法,反谋不轨之事,则佛门之罪人矣,安得获佑于佛耶?说之不以其道,君子犹且不说,岂天中天,圣中圣,反因私党逆乎?浅人借以谤佛,适自形其所见之小耳。

    问:楚王遇祸,既闻命矣。但梁武奉佛,其后饿死台城,何故?

    答:饿死台城,迂儒之说也。考之《通鉴》,侯景攻陷台城,见武帝在太

    极东宫,神色不变。景不敢仰视,退告王僧贵,有“天威难犯,不敢

    再见”之语。后武帝每有所求,多不遂意,饮膳亦为景所裁节。王纶

    上鸡子数百枚,武帝口苦求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夫曰口苦,则非枵腹可知。曰求蜜,则非疗饥可知。饮膳仅云裁节,则非全无可

    知。帝王之家,虽残羹余粒,犹足以供数人之饱,岂若灶间奴婢,裁

    节之而即饿耶?鸡子至数百枚,他物必称是矣。焉有数百枚鸡子在旁,而可称饿死耶?噫!天下古今须眉丈夫,自以为是者甚多。然只此一

    段史文,不觉以耳为目,何况其他深经奥义乎?

    问:后之论者,皆谓武帝舍身,并其天下而舍之。吾是以不取耳。

    答:古今圣愚,从未有不舍其身者。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后人虽笑武帝舍身,不知自己之身,亦舍之久矣。只如足下今日,深

    以武帝为非,不知将来亦定有一日舍身在。毁谤佛者,舍身于地狱道。

    毁谤法者,舍身于饿鬼道。毁谤僧者,舍身于旁生道。恐求为同泰寺

    而不可得也。

    按《旧鉴》、《僧史》、《金汤编》等书,皆载大通元年造同泰

    寺成,帝幸寺,舍身三日,群臣皆舍财帛。中大通元年,帝复幸其寺,讲《涅槃》经题,非又舍身也。世传三次舍身,误矣。又加“为奴”

    二字,又曰群臣以金帛赎出,未免文致之辞,曲加诋毁。噫!仲尼之世,作史者已无直笔,安望末世史官,不随俗为毁誉乎?

    问:饿死之谬,固灼然无疑。但诸佛菩萨,救苦寻声,武帝如是舍身奉佛,奈何任之不救?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26

    答:舍在于心,不在于身。武帝身虽舍,而心未舍也。若纯心出世,则弃

    天下如敝屣。乃以垂暮之年,招纳侯景,图取中原,则知三日舍身,未免求福之念,非纯心出世也。然即其写经造寺,种种功德,亦有可取,所以虽遇叛逆,犹得以高寿令终,不可谓非福力所致也。春秋时,深

    恶孔子者,莫如盗跖、桓魋(tuí)。然彼二人者,一以寿终,一为司

    马。敬信孔子者,莫若颜渊、冉伯牛、子路。乃三人者,或短命、恶疾,或遇难菹醢〖菹(zū)醢(hǎi),剁杀〗。此何以说焉?定业难转,内典中具言之。台城之变,无容致疑也。

    志公禅师将示寂,诣内殿别帝。帝大惊,因问国祚修短。师不答,但指喉及颈示之,盖指侯景也。帝不悟,又问。师曰:“老僧塔坏,则陛下社稷亦坏。”师灭,帝为建塔于钟山。工既毕,帝忽思曰:“木

    塔其能久乎?”命易之以石,冀其久远。拆塔甫完,而侯景兵已入矣(见

    《护法论》、《金汤编》及《旧通鉴》)。数之前定如此。

    问:吾儒既诵法孔子,当以排斥异端为己任。子反欲左袒之,何耶?

    答:君亦未知异端之谓矣。异端者,其大端异乎圣人也。如恻隐为仁之端,无恻隐,则异端矣。羞恶为义之端,无羞恶,则异端矣。圣心无意必固我,有之,则异端矣。吾道一以贯之,不一贯,则异端矣。宋孝宗曰:“佛

    之五戒,即五常也。仲尼之道,夫何远之有?”今人不察其故,一闻

    慈悲之说出于佛氏,必反乎其说,而吾儒之仁,于斯而丧。闻盗淫之

    戒出于佛氏,必反乎其戒,而吾儒之义,于斯而亡。闻妄言之禁出于

    佛氏,必反乎其禁,而吾儒之忠信,于斯而灭。岂非欲卫道,而反害

    道耶?况圣贤之道,大公无私。尧则允恭克让,舜则舍己从人,夏禹

    不矜不伐,文王望道未见。何尝互相排击?孟子距辟杨墨,出于万不

    得已。譬如大黄巴豆,良医偶一用之,非日日必需之物。若谓孟子之功,全在距辟杨墨,则当年若无二子,孟子将无得而称耶?而孟氏俎豆,所以百世不祧者〖不祧(tiāo),灵位无有迁变,喻所立功业恒远〗,得毋反受杨墨之荫耶?宋儒不及孟子,其愤愤之气,反过于孟子。今

    人又不及宋儒,其愤愤之气,又过于宋儒。自今以后,不知何所底止?

    吾为此惧,不觉言及于斯。知我罪我,又何问焉!

    释佛理难信之疑(五辨)

    問:您論述戒殺之道,動不動就引用佛經,那麼佛理似乎可信了。但楚王

    英最先奉沙門 [01]

    法,為何反而遇禍呢?

    答:楚王遇禍,正因為不奉法的原故。人既然歸心佛門,就當敬順佛語。

    佛對為子的教以孝,為臣的教以忠。煌煌聖訓,遍載大藏。楚王既敬

    佛法,反謀不軌之事,就是佛門的罪人了,怎能獲得佛的保佑呢?不

    合正道的言論,君子尚且不說,何況天中天,聖中聖的佛陀,反因私

    黨而背叛自己的法嗎?淺陋的人藉以謗佛,恰恰可以看出他的見識短

    淺。

    問:楚王遇禍,已經聽說了。但梁武帝奉佛,最後餓死台城,為什麼呢?

    答:餓死台城是迂儒的說法。考證史籍,候景攻陷台城,見武帝在太極東

    宮,神色不變,侯景不敢仰視,退告王僧貴,說有天威難犯,不敢再見。

    後來武帝每有所求,多不如意,飲食也被侯景所裁減,王綸奉上雞蛋

    01. 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27

    數百枚,武帝口苦求蜜,不得,很生氣地說:“荷荷!”[01]

    就去世了。

    帝說口苦,則非饑餓可知,帝要吃蜜,則非療饑可知,飲食僅說裁節,則非全無可知。帝王之家,雖殘羹餘粒,也足以供數人之飽。哪能象

    灶間奴婢,一旦裁節就餓肚子呢?雞蛋至數百枚,其他食物也必定於

    此相稱。哪有數百枚雞蛋在旁,可稱為餓死呢?唉!天下古今鬚眉丈

    夫,自以為是的很多。但是,只此一段史文,卻以道聼塗説代替自己

    的眼睛,不去看看原文,何況其他深經奧義的大藏呢?

    問:後來的史論,都說武帝舍身,連帶他的天下也一併舍,我認為不可取?

    答:古往今來,不管聖愚,從未有不舍身的人。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

    常萬事休。後人雖笑武帝舍身,不知自己的身體,也早已舍了。只如

    自己今日健在,就以武帝舍身為非,不知將來自己也必有一天舍身於

    六道。譭謗佛者,舍身於地獄道;譭謗法者,舍身於餓鬼道;譭謗僧者,舍身於旁生道。此時,恐怕要想舍身於同泰寺已經不可能了。

    按:舊鑒、僧史、金湯編等書,都記載大通元年,雄偉的同泰寺建成,帝

    入寺,舍身三日,群臣都佈施財帛贖回。中大通元年,帝再入同泰寺,講《涅槃經》題,並非再舍身。世傳三次舍身,錯了。又加“為奴”

    二字,又說群臣用金帛贖出,未免誇張過分,矯揉造作,蓄意詆毀。噫!

    孔子之世,作史的人已無直筆,怎能希望末世史官,不隨俗為毀譽呢?

    問:梁武帝餓死的錯謬,已經清楚。但諸佛菩薩,救苦尋聲。武帝如此舍

    身奉佛,為何不救呢?

    答:舍在於心,不在於身。武帝身雖舍,但心未舍。若一心出世,則棄天

    下如敝屣[02]。為何還在垂暮之年,招納侯景,企圖奪取中原?如此看來,就知道三日舍身,未免求福之念,並非一心出世。儘管如此,可他寫

    經造寺,種種功德,已不可磨滅。所以雖遇叛逆,還能以高夀辭世,不可以說非福力所致。春秋時,最恨孔子的,莫如盜蹠(zhí,直)、桓魋(huántuí 環頹)。但他二人,一個壽終正寢,一個做了司馬。敬

    信孔子的,莫若顏淵、冉伯牛、子路,但此三人,或短命、惡疾,或

    遇難、菹醢(zūhǎi 租海)[03]

    ,這又怎麼說呢?定業難轉,佛典中已經

    說得很詳細。台城之變,無容致疑。

    志公禪師將要辭世,到內殿告別武帝。帝大驚,就問今後國運長短。

    禪師不答,只指著他的喉和頸暗示,實際就是指侯景。帝不悟,又問。

    師曰:“老僧塔壞,則陛下天下也壞。”禪師圓寂,帝在鍾山建塔。

    工程已經完畢,帝忽然想到:“木塔怎能長久呢?”命令重建,改以石頭,希望久遠不壞。拆塔未完,候景的兵已經打進來了。(見《護法論》、《金湯編》及舊通鑒)命數所定,難以逃脫。

    補充:佛說一切唯心造,怎麼梁武帝不能改造自己的命運呢?佛法認為,人是

    有定命,這是由三世因果來決定的。一個人一生要致力於改造自己的命

    運,這是佛教的本質。但是,沒有意志的人,往往都在跟著命運跑。特

    別是短期的大劫难,沒有大雄之力,是难以改變的。志公禪師入滅之前,已經看到梁武帝的劫难就在眼前,勢难改變,已成定局,所以能夠肯定

    01. 怒恨聲。《南史》梁武帝紀太清三年:“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

    荷!’遂崩。”

    02. 敝屣(bìxǐ必喜),破舊的鞋,比喻沒有價值的東西。

    03. 古代刑罰,將人剁成肉醬。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28

    在塔壞之時,武帝的江山即壞。

    問:我們讀書人既然既效法孔子,當以排斥異端為己任,您反而袒護,為

    什麼呢?

    答:您並未知道什麼叫做異端。異端的大方向是與聖人背道而馳的。例如,惻隱為仁之端,無惻隱就是異端了;羞惡為義之端,無羞惡就是異端了。

    聖心無意必固我[04]

    ,有就是異端了。吾道一以貫之[05]

    ,不一貫,就是

    異端了。宋孝宗曰:“佛家五戒就是儒家五常 [06]。”仲尼之道,離我

    們很近啊!今人不加辨別,一聽慈悲之說,出於佛氏,就一定要反對。

    而我儒之仁,就在此喪失了;一聽盜淫之戒,出於佛氏,就一定要反對,而我儒之義,就在此消亡了;一聽妄言之禁,出於佛氏,就一定要反

    對,而我儒之忠信,就在此而滅亡了。難道不是想要衛道反而害道嗎?

    何況聖賢之道,大公無私,堯則允恭克讓[07]

    ,舜則舍己從人[08]

    ,夏禹

    04. 《論語》子罕第九:“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沒有

    四種毛病:不憑空揣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是。)

    05. 《論語》裏仁第四: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

    “曾參啊!我的的道有一根線貫串。”曾子說:“是!”孔子出來,別的

    學生就問曾子:“夫子剛才說的是什麼意思?”曾子說:“他老人家的學說,只是忠和恕罷了。”

    06. 仁義禮智信。

    07. 《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

    被四表,格於上下。”(查考往事,帝堯名叫放勳,他處理政務敬慎節儉,明察四方,善於治理天下,思慮通達,寬容溫和,他確實對人恭敬,能夠

    讓賢,他的光輝普照四方,至於上下。)允:的確。恭:恭謹。克:能夠。

    讓:讓賢。

    08. 《尚書》大禹謨:帝曰:“俞!允若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稽於眾,舍己從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舜帝說:“是啊!

    如果真是這樣,好的意見就不致被埋沒,賢德的人也不會隱居在民間,萬

    國都會太平。參考眾人的意見,拋棄自己的錯誤部分,採納別人的正確部分,不虐待鰥寡孤獨沒有依靠的人,不拋棄困苦貧窮的人,只有堯帝能夠這樣

    做。)舍己從人:拋棄自己的錯誤部分,採納別人的正確部分。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29

    不矜不伐[01]

    ,文王望道未見,何曾互相排擠?孟子屏除批駁楊墨[02]

    ,出於萬不得已。譬如大黃巴豆,良醫偶然用它,不是天天必需之物。

    如果說孟子的功勞,全在屏除批駁楊墨,那麼當年若無楊墨,孟子就

    沒有功勞了,孟子也就不會流芳百世了。如此來看,孟氏薪火相傳,孟氏家廟歷代香火旺盛,永不衰落,不正是楊墨的福蔭嗎?宋儒比不

    上孟子,可他們憤憤之氣,反而超過孟子。今人又比不上宋儒,今人

    憤憤之氣,又超過宋儒。自今以後,不知還將怎樣墮落下去?我為此

    而恐懼,不覺說到這裏,瞭解我厭惡我,我又怎能計較呢!

    01. 帝曰:“來,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

    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

    可畏非民?眾非元後,何戴?後非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

    其可願,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舜帝說:“來

    吧,禹啊!洪水警告我們,你言行一致,完成了治水大業,這是你的賢能。

    能為國家大事不辭辛勞,居家生活儉樸,不自滿、不浮誇,也是你的賢能。

    你不誇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沒有誰與你爭能,你不誇耀自己的

    功績,因此,天下的人沒有誰與你爭功。我認為你有大德,讚美你的大功,帝王相繼的次序應在你身上,你終當登上大君之位。現在人心動盪不安,道心幽昧難明,只有精誠專一,實實在在地實行中正之道。沒有經過驗證

    的話不輕信,沒有徵詢過眾人意見的謀略不輕用。百姓所愛戴的不是君王

    嗎?君王所畏懼的不是百姓嗎?百姓沒有君王,還擁戴什麼人?君王沒有

    百姓,就沒有誰來保衛國家。君王同百姓的關係這密切,你要謹慎啊!謹

    慎行使你的職守,恭敬地施行你希望做的事,如果天下的百姓困苦貧窮,你的祿位就會永遠終結,至於口能讚揚善良言行,也能引起起兵爭,您很

    清楚,我就不再重複了。”)

    02. 即楊朱和墨翟。戰國時期楊墨兩派學說都很盛行,《孟子》滕文公下:“天

    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安 安 集

    30

    謹微錄

    禁约部

    累世行慈修德,今朝偶尔邀荣。仁民爱物本相通,莫负当前光宠。但谓禁

    屠便是,其中诡弊无穷。从来衙役惯欺公,明者多遭戏弄。

    △ 居官者,恭遇朝廷圣诞,及千秋令节,与夫国忌之辰,皆当先期禁屠。

    △ 禁宰耕牛,原系奉旨之事,凡属王臣,不得视为习套。故初下车时,乡城尽合晓谕。

    △ 屠牛禁其本户,不如禁其四邻。四邻畏罪,本户自然息刃。

    △ 皮骨角筋,济军需者,什止一二。民间用者,什居八九。需用既多,必至盗杀。故凡皮货、角货、骨货,可用竹木代者,谕各铺代之。

    △ 顺平之世,士民不宜多蓄弓箭。宜令所属地方,不得私造、私买。

    △ 司阍义犬,及水族微细众生,如鳝、蛙、龟、蛳等类,可以禁止者,亦当在禁约之列。

    △ 缉获吏役,宜择贤而能者,更番密访,捕得违禁之物,即罚其金赏之。

    △ 渔舟无赖,所以不能杜绝者,止因水泽之区,有河税若干耳。若能奏

    除河税,发一切渔人,开垦附近荒田,则田中之利,数倍于河,不惟

    永杜伤生,兼能饶裕国课〖赋税〗,一举两得。

    △ 好生者,操司牧之任,凡本属沿江带郭之处,俱当设放生河,勒石以

    垂后。

    △ 每年冬月,宜示本属乡民,不许无故竭泽。若已为放生河者,须不时

    严察。

    △ 水潦既降,村民往往张簖捕鱼。不知簖帘在河,水流为之迂缓,若张

    簖者多,则水退渐迟,纵有泄泻,一时不能奔赴,田禾大受其殃。故

    夏秋之交,宜日日稽查,见辄拔取。

    △ 深山旷野,多有奸宄(guǐ)潜伏,彼便于带军器者,不过以猎为名耳。

    苟能禁之,则护生也,而实弭盗矣。

    △ 牵犬纵鹰之辈,皆系游手游食之人,当谕其务本营生,再犯而后治罪。

    △ 禁屠善事,不厌其频,即遇小小水旱,及父母诞辰,亦当为之。

    △ 水陆神祇,君子宜敬而远之,不应拈香祭祷,动人杀生之想。倘有连

    名具呈,欲兴崇血食祠庙者,断断不可准。

    △ 诸神诞日,辄有市井小民,成群作会,广杀牲牷,以隆祷祭。祭毕,皆醉酒饱肉,共扛神像,招摇于市,致使老幼男女,纷至沓来。甚可

    痛恨。所贵严行禁止,勿使恶习成风。

    △ 师巫之流,并星卜之士,往往妄言祸福,判人祷祀。而小民偏信之甚笃,彼所判断,不敢不从,有病者未及痊安,无病者已先冻馁,比比皆是。

    好生者,宜以法网惩之。

    △ 忠孝廉节男女,建立祠堂,固足奖励风俗。但祠堂一设,即有春秋二祭,杀生无尽,岂爱人以德之意乎?好生者,宜载之简编,不必列之祠庙。

    △ 健讼之家,击鲜烹饪无虚日。讼少则杀业亦少,故好生者,不宜轻准

    呈状。

    △ 好生者,谢事之日,一应护生之法,皆当勤勤恳恳,以嘱后来官长。

    禁约部

    多世以來積德善,富貴榮華今朝享。仁民愛物本相通,莫負眼前好時光。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31

    禁止屠殺不容緩,識破詭計除弊端。明眼之人遭戲弄,從來貪官多伎倆。

    ○ ○ 在官位的人,凡遇國家慶典,節日佳辰,都應當預先發佈禁屠命令。

    ○ ○ 禁宰耕牛,本是奉命辦事。政府要員,不得視為習套。故一下基層,就要曉諭百姓。

    ○ ○ 屠牛禁本戶,不如禁四鄰,四鄰畏罪,本戶自然息刃。

    ○ ○ 皮骨角筋,作軍需用的,只有十分之一二,民間用的占了十分之

    八九。需用既多,必然增加盜殺。故凡皮貨、角貨、骨貨,可用竹木

    代替的,曉諭各製作者代替。

    ○ ○ 太平時代,百姓中不宜私藏武器,應當曉諭所管轄的地區,不能私造

    私買。

    ○ ○ 婚禮酒席所用水陸眾生,明令禁止捕殺的,一定要嚴禁捕殺。

    ○ ○ 辦事人員,要選擇賢能的人擔任。輪番密訪,捕得違禁之物,即將罰

    金獎賞辦事人員。

    ○ ○ 漁舟無賴,之所以不能杜絕,只因為水澤之區,有河稅若幹罷了。若

    能報告政府,免除河稅,發給一切漁人,開墾附近荒田,則田中之利,數倍於河。不僅僅永遠杜絕傷生,又能充實國庫,一舉兩得。

    ○ ○ 好生的官員,就要多辦戒殺放生的事。凡所管轄地區,都應當建放生河、放生池,刻石佈告以告誡後人。

    ○ ○ 每年冬月,應當通知所屬鄉民,不許無故幹水捕魚。若已建為放生河的,更加要不時嚴察。

    ○ ○ 洪水以後,村民往往拉網捕魚。不知魚網在河,水流因此迂緩。若魚

    網太多,則水退漸遲。縱有泄瀉,一時不能奔赴,田禾大受水害。故

    夏秋之交,應當天天稽查,見網就取。

    ○ ○ 深山曠野,常有盜賊潛伏。他們以獵為名,身帶武器。如果能夠禁止,表面是護生,實際上是消除盜賊,維護社會穩定。牽犬縱鷹者,都是

    遊手好閒之人。應當曉諭他們選擇正當職業,再犯就要治罪。

    ○ ○ 禁屠善事,要經常注意。即使遇上小小水旱,以及父母誕辰,也應當

    嚴防殺生。

    ○ ○ 水陸神靈,君子應當敬而遠之,不應當拈香祭禱,動人殺生之想。即

    使有人聯名呈上報告,想要殺生祭禱,也千萬不可批准。諸神誕日,就有市井小民,成群集會,大肆殺生,隆重舉行祭禱大會。祭禱完畢,個個酒足飯飽,共扛神像,招搖過市,致使老幼男女,紛至遝來,太

    可痛恨了!貴在嚴行禁止,莫使惡習成風。

    ○ ○ 巫婆仙娘,算命占卜之人,往往妄言禍福,要人殺生祈禱,百姓偏偏

    過分相信。對它們的胡言亂語,句句依從。其結果是,有病的人還沒

    有痊癒,無病的人已先凍餒。比比皆是。好生的領導幹部,應當以法

    律嚴懲。

    ○ ○ 宣傳忠孝廉節,建立祠堂,本意可以改善風俗。但祠堂一設,就有春

    秋二祭,殺生就不會間斷了。如此怎能宣傳人的美德呢?好生的領導

    幹部,應當把這些好人好事記載在史冊上,不必建祠宣傳。

    ○ ○ 好生的領導幹部,退下之後,原來一切護生之法,都應當勤勤懇懇囑

    託後來官長。

    家政部

    浊世慈祥门第,天宫福祉加临。曾闻一善敌灾星,何况恩施多命。祖父坚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32

    持杀戒,子孙方有观型。莫将细物视为轻,试就刍荛一听。

    △ 好生者居家,当以仁道化其门内,使家中长幼尊卑,自然无杀念为第一。

    △ 每遇诞辰、忌辰,宜设定例,买物放之。

    △ 世德之家,苟欲化其同族,莫若于族谱上,立一公约。凡族中贫而谋

    食者,不得为屠沽、贩肉、酒保、厨夫、网鱼、射猎等一切杀生之人,又复不得造罾网、簖帘、鱼枪、钓铒、蟹簏、屠刀、漆胶、弓箭、兽

    笼、火炮,伤害一切众生者。倘或犯此,凭族长于家庙中,公同合族,治以不孝之罪。

    △ 家中奴仆,有以伤生为业者,谕其速改。如或不从,即行遣逐。

    △ 村民敢于张簖,往往依附大家。大家利其所献,纵彼造孽。好生者,慎勿贪此。

    △ 近海沙镇,田主收租,每亩例取鸡鸭若干。当谕佃户,易他物品。

    △ 鸡、犬、鹰、猫、金鱼、蟋蟀等伤生之物,宜勿畜。

    △ 米粒未出于谷,经年不改气味,夏秋随碓随食,味同新米,且不生虫。

    故与其积米,不如积谷。

    △ 米内诸虫,多死于簸量淘煮。宜于两三日前,先量出若干,平铺于器,俟其窜去,然后淘净。其有存者,须投一废器之内。

    △ 米中又有一种极细之虫,如粉如疥者,千万亿数,此因湿柴近米而生。

    故最燥之薪,方可盖米。仓底所铺砻糠,亦复如是。

    △ 盖米之薪,宜另置一处,即为次年盖米之用。不惟薪内之虫,不遭烈火,且能使米色净白。

    △ 近米之处,不可积薪,缘米中细命甚多,近薪则诸虫皆入故。

    △ 贮麦最易出蛾,须于烈日中暴过三、四日,方可入廒。入廒后,切忌见风。

    若麦少,不须廒积,宜和矿灰少许,藏于燥器。

    △ 麦内若出小蛾,须挑动令去,然后淘净。倘麦少蛾多,置废器中,任

    之可也。

    △ 木柴宜积干燥之处,其下方少湿虫。又须每日暴过一次,然后供爨。

    若熄灭薪火,不可用有虫之水,亦不可在有虫之地。

    △ 夏月祀灶焚阡、享先烧纸、修斋化库,皆伤虫蚁。宜择坚洁之地,扫

    净一二次,速速燃火于上,则虫蚁不及赴于火所。

    △ 合酱若用梅花水,则味甘而不甚出虫。倘或有之,宜另置一败酱之器,挑出诸虫,皆入其内。醋中若有,亦用其法。(梅花水,即雨水节中

    所降时雨也。又收贮腊雪,以造酱醋,则不生虫。蒋宾嵎先生订。)

    △ 夏间面粉糕饼,及一切山珍海错,宜不时暴于烈日之下。

    △ 夏日药材内,亦出细虫,炮制者慎之。

    △ 剃下短发,切不可投于河,恐入螺蛳蚬蛤壳内,即时刺死故。

    △ 奴婢性恶灶蚁,见之必遭毒手。若临晚满贮锅水,则群蚁无由达灶。

    △ 僮仆婢媵,暑夜每有燃火烧帐内之蚊,因而失火者,宜痛惩之。

    △ 浴汤盥水,有热气者,不当即倾于地,因夏月遍地有虫故。

    △ 洗涤腌腊之物,及所弃盐卤,须以淡水解之,然后可倾于地。

    家政部

    在世慈祥福滿門,人間喜事常降臨。曾聞一善敵災星,何況恩澤施多命?

    先祖先父持殺戒,子孫在後有模型。莫將細物看得輕,試來靜心讀我文。

    ○ ○ 好生者在家,應當用仁義之道感化全家,使家中一切長幼尊卑,自然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33

    無殺念為第一。

    ○ ○ 每逢誕辰節日,買物放生,成為慣例。

    ○ ○ 世代積德之家,如果想要感化同族,莫如在族譜上,立一公約,凡族

    中貧而謀食的人,不得做屠夫賣肉,不得做酒保[01]

    廚師,不得網魚射獵,不做殺生之人。又不得造弓網籪簾[02]

    ,魚簍屠刀,木膠弓箭,獸籠火炮,傷害一切眾生。若有所犯,憑族長在家廟中,召集全族人,罰以不孝

    之罪。

    ○ ○ 家中奴僕,有以傷生為業的人,吩咐他速改。若有不從,就實行驅逐。

    ○ ○ 村民敢於捕魚,往往依附大戶人家,大戶人家受到他的賄賂,就放縱

    他造孽。好生的人,千萬不要貪此蠅頭小利。

    ○ ○ 近海沙鎮,田主收租,每畝照例取雞鴨若幹。應當吩咐佃戶,改換其

    他物品。

    ○ ○ 雞犬鷹貓金魚蟋蟀等傷生之物,不要養。

    ○ ○ 谷還沒有成米時,長年不改氣味,夏秋隨碓隨食,味同新米,並且不

    生蟲。因此,與其積米,不如積穀。

    ○ ○ 米內的蟲子,多死於簸量淘煮,要在兩三天前,先量出若幹,平鋪在

    器具中,等它們逃走後,然後才淘淨。剩下的米,必須存放廢器之內。

    ○ ○ 米中有一種極細的蟲,如粉如疥,千萬億數,此因濕柴近米而生。故

    最乾燥的柴,才能蓋米。倉底所鋪米糠,也是這樣。

    ○ ○ 蓋米的柴,要放在一個專門的地方,作明年蓋米之用。如此則不僅僅

    是柴內之蟲,不遭烈火,而且能使米色淨白。

    ○ ○ 近米之處,不可積柴。因為米中細命很多,近柴,則蟲子都會爬入。

    ○ ○ 貯麥最易出蛾,必須在烈日中曬過三四天,才可入倉。入倉後,切忌

    見風。若麥少不須入倉,要混和少許礦灰,藏在乾燥的器具裏面。

    ○ ○ 麥內若出小蛾,必須挑動使它離開,然後淘淨。若麥少蛾多,放在廢

    器中,任它離開。

    ○ ○ 木柴要堆放在乾燥的地方,使它的下方少濕蟲。又必須每天翻曬一次,然後供炊。若熄滅柴火,不可用有蟲之水,也不可在有蟲之地。

    ○ ○ 夏月祭祀灶神,在墳墓上焚燒紙錢,祭祀先祖,修齋化庫,都會傷及

    蟲蟻,要選擇堅潔之地,掃淨一二次,趕快在上面燃火,則蟲蟻就不

    會走進火裏來了。

    ○ ○ 做醬若用梅花水,則味甘並且不易出蟲。如果生蟲了,要另置一敗醬

    之器,挑出蟲子,放入裏面。醋中若生蟲,也可用這種辦法(梅花水

    就是雨水節中所降之雨。又收貯臘雪,用來造醬醋,則不生蟲。蔣賓

    嵎先生訂)。

    ○ ○ 夏天麵粉糕餅以及一切山珍海錯,要經常暴曬在烈日之下。

    ○ ○ 夏天藥材內,也易出細蟲,炮製者千萬要謹慎。

    ○ ○ 剃下的短髮,千萬不可投入河裏,恐怕進入螺螄蜆蛤殼內,使它們即

    時刺死。

    ○ ○ 奴婢脾氣厭惡灶上螞蟻,一見必遭毒手。若臨晚滿貯鍋水,則群蟻無

    法近灶。

    01. 舊時稱飯館、酒店裏招待顧客的人。

    02. 插在水裏捕魚的竹柵欄。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34

    ○ ○ 僮僕婢媵 [01]

    ,暑天之夜常在蚊帳內燃火熏蚊子,因此而失火而引起火

    災,一定要嚴厲懲罰。

    ○ ○ 洗澡洗腳水,有熱氣的,不要馬上就倒在地上,因夏月遍地有蟲。

    ○ ○ 洗滌醃臘之物,及所棄鹽鹵,必須用淡水分解,然後才可以倒在地上。

    庆贺部

    人类欣逢吉事,众生对泣哀鸣。微躯定是享嘉宾,一夜千翻凛凛。谁料业

    缘会遇,怨家次第相寻。披毛戴角口无声,俯首牵来就刃。

    △ 好生者,位居通显,遇当道吉庆事,可以他物代称觞者,代之。

    △ 远处绅宦来访,宜以字画古玩,及种种善书投赠。必难已于设席,勿

    害生命。

    △ 官府往来,所具敬仪,不宜将活物备用。

    △ 父母寿诞,亲友敛赀称贺,宜将众分,作一善事,仍列众友芳名。

    △ 祝寿一事,原系末世浇风。古者年逾甲子犹不称贺,况三四旬乎?苟

    不能违俗,必俟六旬以上,十年而后一庆,可也。

    △ 亲友或将应试,或将赴任,或将服贾,不无饯别之义。能以厚赆代宴〖赆

    (jìn),临别时赠送的财物〗,彼此得福。

    △ 遇亲友吉事,在于得已,不必奔走称贺。若吉事属己,亦勿遍扬于外。

    △ 士人应乡、会试,多有亲朋敛金,祷于文昌、关帝者。明理之士,宜

    固却之。

    △ 家中遇种种吉事,不得已设酌,宜定于几簋〖簋(guǐ),盛放食物的

    器皿〗。若适当朔望之辰,概用精洁蔬果。

    △ 江北宴客,席中必有三、四簋蔬,不惟取其惜福,兼之便于持斋亲友,此法最善。好生者,宜仿而行之,以维风俗。

    △ 远地亲友遇吉事,不得已而往贺,勿多随僮仆、舆人、舟子。

    △ 亲友特设相招,当于几日前,先向彼使说明。或托言斋期,或托言止

    食三簋,或托言特杀不食,亦免无量杀业。

    △ 赴宴他家,若为我广杀物命,好生者宜投箸而起,一揖而退。

    △ 亲友如遇疾病,好生者不必作醵敛分〖醵(jù),凑钱〗,杀生媚神。

    倘有他友敛分于吾,宜晓之以佛言,示之以因果,惧之以鬼神不享非礼,告以死生各有定分,令彼憬然自返为第一。

    △ 富贵之家纳妾,其往来无耻之徒,渐有设酌称贺者,此风慎不可长。

    庆贺部

    人逢喜事精神爽,眾生相對淚千行。微軀定是宴嘉賓,一夜輾轉心膽喪。

    誰料業緣會遇時,怨家次第來相尋。披毛戴角口無聲,俯首牽來身就刃。

    ○ ○ 好生的人,地位顯赫,遇上權貴吉慶喜事時,可以不殺生,用其他禮

    物代替賀禮,就一定要代替。

    ○ ○ 遠處紳宦來訪,要用字畫古玩,及種種善書作為贈禮。不得已要設席

    款待,千萬不要傷害生命。

    ○ ○ 官府往來,互送禮物,不要拿活物備用。

    ○ ○ 父母壽誕,親友集資稱賀,要用眾人的財禮,去作善事,仍列眾友芳名。

    ○ ○ 祝壽一事,本是末世陋習。古時的人年過甲子,都不稱賀,何況三四

    旬呢?如果不能違俗,一定要等到六旬以上,才可以十年一慶。

    ○ ○ 親友,或將應試,或將赴任,或將經商,按世情要飲酒送別。能用厚

    01. 媵(yìnɡ映),一指陪嫁之人,一指妾。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35

    禮饋贈代宴,就能彼此得福。

    ○ ○ 遇親友吉事,一人知道就行了,不必奔走稱賀。如果自己遇上吉事,也不要到處傳揚。

    ○ ○ 讀書人應試,常有很多親朋集資,向文昌關帝祈禱。明理之人,要堅

    決阻止。

    ○ ○ 家中遇到種種吉事,不得已設酒席,要定好幾桌。若遇上初

    一十五,一概用精潔蔬果。

    ○ ○ 江北宴客,席中必有三四桌蔬菜,不僅僅是惜福,兼之便於持齋親友。

    此法最善,好生者要模仿並廣泛推行,改善風俗。

    ○ ○ 遠地親友遇吉事,不得已前往祝賀,不要帶很多僮僕與隨從。

    ○ ○ 親友特別設宴招待,要在幾天前,先向他說明,或托言齋期,或托言

    止食三桌,或托言特殺不食,這樣也免除了無量殺業。

    ○ ○ 赴宴他家,若為我廣殺物命,好生者要丟下筷子起身,作揖而退。

    ○ ○ 親友如遇疾病,好生者不必集資,殺生媚神。如有其朋友集資到我這裏,要曉之以佛言,示之以因果,警戒他鬼神不享非禮,告訴他死生各有

    定分,使之翻然醒悟。

    ○ ○ 富貴之家納妾,往來祝賀的無恥之徒,漸漸有設酌稱賀者,此風萬不

    可長。

    婚嫁部

    两姓因缘乍合,百年偕老兹辰。重重瑞气蔼门庭,鼎镬烹炰侈盛。堪叹雄

    雌物类,亦同夫妇恩情。只缘宿世少慈心,今日双双填命。

    △ 子弟未完姻时,勿轻往外家。

    △ 富家宦室,每遇姻事,必设优觞,致男女混杂,为害非细。独不念婚

    姻吉礼,于发轫之初,竟作一场戏,何不祥如是?戒之哉。

    △ 娶妇之家,每具牲醴,祷祭五圣等神,祷献既毕,然后成婚宴客。作

    俑者只因五圣有采秀之说,故藉祷祭希免。今好好人家,何得如此?

    宜痛绝之。

    △ 成婚宴客,礼所难已,但风俗渐浇,故宾筵渐盛。有志维持风化者,宜一以俭约为归。

    △ 亲迎,三朝、弥月、归宁等日,在于得已,不必燕客。

    △ 亲戚故旧,非大不得已,切勿滥招。

    △ 媒妁、庖人辈,至男家,则侈陈女家之盛。至女家,又侈陈男家之盛。

    交煽两家,盛其筵宴。慎勿惑于其说。

    △ 司礼、司乐、司庖辈,宜俭其食,而丰其赐。

    婚嫁部

    兩姓因緣一和合,百年偕老在今辰。重重瑞氣藹門庭,杯盤狼籍多侈盛。

    可歎世間雄雌物,同于夫婦恩愛情。只因宿世少慈心,今日雙雙送性命。

    ○ ○ 兒女未結婚時,莫輕往外家。

    ○ ○ 富家大室,每遇婚姻之事,必定大擺筵席,男女混雜,為害非淺。

    ○ ○ 娶婦之家,照例准備酒肉,禱祭五聖[01]

    等神,禱獻完畢後,然後成婚宴客。

    01. 又名五通、五顯靈公、五郎神,鬼神名,自唐宋以來,即有此名。明清兩

    代吳中多祭祀之。清康熙時湯斌巡撫江南,盡毀蘇州諸處五通祠。五聖即

    為淫神。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36

    此風俗來源於五聖有采秀 [01]

    之說,故借禱祭希望免除。今好好人家,何得如此?要斷絕這種陋習。

    ○ ○ 成婚宴客,禮所難免。但風俗漸壞,賓筵漸盛。有志樹立新風的人,要使婚禮辦得節儉簡樸。

    ○ ○ 迎親、三朝[02]

    、滿月、歸寧[03]

    等日,在於表達心意罷了,不必宴請賓客。

    ○ ○ 親戚老友,不是萬不得已,就不要宴請。

    ○ ○ 媒人廚師等,到男家,就大談女家如何興旺,到女家,又大談男家如

    何興旺,鼓動兩家,大擺筵席。可千萬不要被這些人迷惑。

    ○ ○ 司禮司樂司庖等人,不要大肆吃喝,可以給予豐厚的贈禮。

    丧祭部

    笑语音容不再,秋霜春露含悲。击鲜荐俎望魂归,增却重泉孽累。孰若申

    严佛事,虔修五戒三归。亡亲未度子心亏,此语当铭五内。

    △ 父母没后,即宜不入闺房,并绝荤酒,令家中各持四十九日斋,诵经

    念佛。至于设祭,止用蔬果。

    △ 缙绅治丧,必有贵客祭奠,所杀牲牷无算。宜先书“荤祭不领”四字,粘于门首,来者坚意拒之。

    △ 古人居丧,小祥之后〖小祥,父母死后周年的祭名〗,始食菜果。期年内,尚不茹蔬食稻,岂得餍饫膏粱?故人子苟念劬劳之恩,宜持长斋三载。

    △ 节日、忌日,当虔修福事,或诵经施食,或装塑圣像,或买物放生,须量力行之,慎勿杀生设祭。

    △ 父母虽没,若遇诞期,亦宜修诸善事,以资冥福。

    △ 营建坟墓,其执役诸工,宜厚其犒赏,不可为彼杀生。

    △ 祭扫远祖之墓,但宜用纸帛,不可创祭献之议〖创,率先提倡〗。盖

    天子七庙,亲尽犹迁。庶人远祖,因祷祭而杀物命,所谓黩于祭祀矣。

    又况墓祭之说,古礼所无,今总随俗,何必荐牲。孝子爱亲以德,谅

    不如是。

    丧祭部

    笑語音容已難再,秋霜春露也含悲。殺生祭祀望魂歸,黃泉親人又加罪。

    不如學佛懷慈悲,虔修五戒和三歸。亡親未度子心虧,此語永記在心扉。

    ○ ○ 父母死後,即當杜絕夫妻生活,禁止葷酒,使家中各持四十九天齋,誦經念佛。至於祭祀只用蔬菜水果。

    ○ ○ 權貴大官治喪,必有貴客祭奠,所殺生命無數。要先寫“葷祭不領”四字,粘貼在門上,來者堅意拒絕。

    ○ ○ 古人居喪,小祥之後 [04]

    ,才食菜果,一年內,尚不吃蔬食稻,哪能大

    肆吃喝享受山珍海味呢?因此,人子若思念父母辛勤養育之恩,可以

    持長齋三年。

    ○ ○ 節日、忌日,當虔修福事。或誦經施食,或裝塑聖像,或買物放生,01. 選美。此處有五聖將新婦選為己用之意。

    02. 三朝(sānzhāo三召)舊風俗婚後、產後第三日。宋吳自牧《夢梁錄》二十“婚

    嫁”:“三日女家送冠花彩緞鵝蛋……並以茶餅鵝羊果物等合送去婿家,謂之送三朝禮也。”正月一日,是一年歲、月、日的開始,也稱三朝。

    03. 回家省親。

    04. 小祥,父母死後一周年的祭禮。《儀禮》“士虞禮”:“朞而小祥。”注:

    “小祥,祭名。祥,吉也。”父母死後二周年的祭禮,稱為大祥。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37

    要量力而行,切勿殺生祭祀。

    ○ ○ 父母雖亡,若遇誕期,也當修諸善事,用來增長父母的陰福。

    ○ ○ 修建墳墓,所請工人,多給工資,不可因他們而殺生。

    ○ ○ 祭掃遠祖之墓,只宜用紙帛,不可殺生獻禮。皇帝七廟,尚不常祭,百姓遠祖,因祭祀祈禱而殺物命,難道不是對祭祀的褻瀆嗎!又何況

    墓祭之風,古禮所無,今要隨俗,何必殺生?孝子愛親注重于美德,要好好想想啊!

    营造部

    大则城池宫观,小而茅舍竹篱。搬砖运瓦并挑泥,祸及昆虫蝼蚁。切莫杀

    生犒匠,休将蛰穴抛离。愚人闻此转生疑,智者须培心地。

    △ 修理宫室台观,及民间一切兴作,宜择冬间百虫消灭之时。

    △ 桥梁、寺院,苟非有关于三宝,有益于民生者,不宜兴造修葺。

    △ 凡有兴作,例多酌献土神,宜用蔬果。

    △ 开浚河渠,例应戽干积水,宜于未竭泽之前,预加禁约,不许邻近染指。

    △ 河泥之内,多伏蛳蚌蚬蛤,泥一出水,诸命皆枯。故修筑河岸,宜别

    处取土,如势所不能,随见随放。

    △ 修筑坟墓,宜于穴前埋一大方石,为焚化纸帛之地。因日后遍地皆有

    干茅,置火其内,瞬息燎原耳。近民房殡棺者,尤宜慎之。

    △ 竹排木筏,入水既久,每多螺蛳粘伏,须拂拭之,而后起水。

    △ 毁拆墙垣,及斫砍古树,见有蛇、蝎、蜈蚣等物,宜谕司役纵去。

    △ 拆卸旧屋,栋梁椽柱有枯朽者,多生蛀虫于内,不宜辄作薪用。竹篱

    枯者亦然。

    △ 水化石灰,须择无虫之地,宜用长流水,不可用停蓄之水,因停蓄之

    水多虫故。

    △ 发泥砌壁,泥内虫多者,不可用。视地坚洁处,穿下二尺,则无虫矣。

    若近井灶泥沟,尤不可用。

    △ 庭中四面,宜多设阴沟,方不积水。水不积,则虫不生。

    △ 砖瓦木石,偶近卑湿之处,辄丛微细昆虫,宜巧作方便以护之。

    △ 作灶之时,其底用七分矿灰,三分沙泥,捣和平铺于地,则灶上永远

    无蚁。

    △ 旧灶之内,必产灶蚁。修理时,宜将旧灶先拆一夜,俟诸虫遁去,然

    后兴工。

    △ 檐下盛水竹络,中间曲处,每多积水,夏时经宿即生虫。宜用直竹,低昂钉之。

    △ 近水之地,在于得已,不宜设厕,恐河内细虫,日毙于粪秽故。

    △ 供给匠役,腥酒固不可减,但鱼肉等类,宜多买腌者备用。

    营造部

    大則城池和宮殿,小而茅舍和竹籬。搬磚運瓦並挑泥,禍及昆蟲和螻蟻。

    切莫殺生請工匠,莫將動物穴拋離。愚人聞此轉生疑,智者靜思培心地。

    ○ ○ 修理宮室樓台,以及民間一切土木興作,要選擇冬天百蟲消滅之時。

    ○ ○ 橋樑寺院,若與三寶無關,非有益於民生,不宜興造修葺。

    ○ ○ 凡有興作,照例祭祀土神,宜用蔬菜水果。

    ○ ○ 疏通河渠,例應抽幹積水,要在河水未幹之前,預先發佈禁約,不許

    鄰近捕魚。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38

    ○ ○ 河泥之內,多藏螄蚌蜆蛤,泥一出水,都會枯死。故修築河岸,宜別

    處取土。如勢所不能,隨見隨放。

    ○ ○ 修築墳墓,要在墳前埋一大方石,作為焚化紙帛之地。因日後遍地都

    有幹茅,一點火,瞬息燎原。接近民房的墓葬,尢其要謹慎。

    ○ ○ 竹排木筏,入水已久,常常有很多螺螄粘伏,須拂拭後,然後起水。

    ○ ○ 毀柝牆垣,及斫砍古樹,見有蛇蠍蜈蚣等物,要告訴雇工放走。

    ○ ○ 拆卸舊屋,棟樑椽(chuán 船)柱,有枯朽的,多生蛀蟲於內,不宜

    馬上作柴用。竹籬枯者也是這樣。

    ○ ○ 水化石灰,必須選擇無蟲之地。要用長流之水,不可用停蓄之水,因

    停蓄之水多蟲。

    ○ ○ 發泥砌壁,若泥內蟲多,不可用。找到堅潔的土地,挖下二尺,則無蟲了。

    若近井灶泥溝,尤其不可用。

    ○ ○ 庭中四面,要多設陰溝,才不積水,水不積,則蟲不生。

    ○ ○ 磚瓦木石,偶近低濕之處,則微細昆蟲叢生,要想辦法加以保護。

    ○ ○ 作灶之時,灶底用七分礦灰,三分沙泥,攪拌平鋪於地,則灶上永遠

    無蟻。

    ○ ○ 舊灶之內,必產灶蟻,修理時,將舊灶先拆後,停一夜,等蟲逃走,然後才可興工。

    ○ ○ 簷下盛水竹絡,中間曲處,常多積水,夏時經宿即生蟲,宜用直竹,低昂釘之。

    ○ ○ 近水之地,不宜設廁,恐河內細蟲,斃於糞穢。

    招待工匠,腥酒雖不可減,但魚肉等類,宜多買醃者備用。

    器用部

    吾视阎浮器皿,炎天尽伏昆虫。朔风一起转成空,不待严寒冰冻。但是含

    灵尚在,贪生畏死皆同。莫言救护了无功,大小一般知痛。

    △ 庭中缸甏、酒坛,若无所用,宜倒覆于地,则不至积水生虫。

    △ 灶间多蚁,由于荤腥气味所致,宜令司庖者多方致洁,乃杜杀生之渐。

    △ 杯盘锅盏,曾贮油腻荤腥者,不宜置之低处。

    △ 酿酒之时,酒工例用沸水泡坛,其中若先积虫水,宜倾之入河。有小

    蜘蛛者,捞出。

    △ 蚊性嗜酒,往往溺死,故暑月酒壶、酒坛必须密盖。

    △ 热炉沸罐,不可置有虫之地、茂草之中。

    △ 沸水点茶,须以铜盆木桶等物,盛于壶底,然后沃以沸汤。

    △ 夏间冷炭之上,皆有细虫,宜先期暴之而后入火。

    △ 坛中汲水之碗,宜用洁白者。

    △ 雨水新入甏,纳以炽炭,不生水蛭。若已经出虫,宜用细密绸绢,蒙

    于小篮外,轻轻先置水中,汲篮中之水,其虫不至误入茶罐。

    △ 坛水若臭,不堪煮茶,河溪又远,不便输运,宜用绢篮,汲去篮中之水,则有虫者渐少,不难挈之入河。否则竟置一废坛中,任其化蚊。

    △ 废坛所积水蛭,宜以瓦盖之,并勿置檐水下,恐有暴雨冲出故。

    △ 锡罐磁瓶,若先贮小菜食物,气味未绝者,暑天必有细虫,不可即沃

    以沸水。

    △ 案头花罇、水盂,夏间若过两日,水中即生细虫,不可倾之于地。

    △ 灯盏之中,夏间多有飞虫扑入。宜置一小木架,丹漆朱其四围,以极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39

    轻之纱蒙之,罩于灯外。否则灯盏上,用一薄铜盖。

    △ 造竹木器皿,须先用川椒、硫黄汁煮之,不蛀。

    △ 新笔用青布裹之,不蛀。

    △ 貂狐裘帽,悬有风之处,不著杨花,不近米麦,不蛀。

    △ 毡衣用生芋擦之,不蛀。

    △ 竹器木器,若浸河中洗濯,宜先拂去其细虫,然后入水,浸时又不可

    经宿。

    △ 溺器洗涤后,不得满贮河水于中。

    器用部

    人間器皿仔細用,炎天盡伏微細蟲。北風一起轉成空,不待嚴寒和冰凍。

    只要含靈[01]

    命尚在,貪生畏死情相同。莫言救護了無功,大小一般都知痛。

    ○ ○ 庭中罎罎罐罐,若無所用,宜倒覆於地,不使之積水生蟲。

    ○ ○ 灶間多螞蟻,由於葷腥氣味所引起,要讓廚師想方設法保持廚房清潔,杜絕殺機。

    ○ ○ 杯盤鍋碗,曾經貯藏過油膩葷腥的,不宜放在低處。

    ○ ○ 釀酒之時,酒工一概用沸水泡壇。其中若先積蟲水,要傾到河裏,有

    小蜘蛛就要撈出。

    ○ ○ 蚊性嗜酒,往往溺死,故暑月酒壺酒壇,必須密蓋。

    ○ ○ 熱爐沸罐,不可放在有蟲的地方,放進茂密的草叢之中。

    ○ ○ 開水泡茶,必須用銅盆木桶等物托底,然後將開水灌進水壺。

    ○ ○ 夏間冷炭之上,都有細蟲,要預先曬一曬,才可入火。

    ○ ○ 壇中汲水之碗,宜用潔白的。

    ○ ○ 雨水剛入壇,放進熾炭,不生水蛭。若已經出蟲,宜用細密綢絹,蒙

    在小籃外,輕輕先置水中,汲籃中的水,蟲子不至誤入茶罐。

    ○ ○ 壇水若臭,不堪煮茶,河溪又遠,不便運輸,宜用絹籃,汲去籃中之水,則蟲漸少,不難攜帶入河,否則竟置一廢壇,壇中任其化蚊。

    ○ ○ 廢壇所積水蛭,宜用瓦蓋上,並勿置簷水下,恐有暴雨沖出。

    ○ ○ 錫罐磁瓶,若先貯小菜食物,氣味未絕,暑天必有細蟲,不可即灌進

    沸水。

    ○ ○ 案頭花樽水盂,夏間若過兩天,水中即生細蟲,不可傾倒在地。

    ○ ○ 燈盞之中,夏間多有飛蟲撲入,宜做一個小木架,紅漆漆滿四圍,用

    極輕的紗,蒙罩在燈外。否則,燈盞上用一薄銅蓋。

    ○ ○ 製造竹木器皿,必須先用川椒硫黃汁煮之,不蛀。

    ○ ○ 新筆用青布裹之,不蛀。

    ○ ○ 貂狐裘帽,掛在有風的地方,不接觸楊花,不接近米麥,不蛀。

    ○ ○ 氊衣用生芋擦之,不蛀。

    ○ ○ 竹器木器,若浸河中洗滌,宜先拂去上面的細蟲,然後入水,浸時又

    不可過夜。

    ○ ○ 溺器洗滌後,不得貯滿河水。

    树艺部

    灼灼名花遍地,纷纷艳卉盈庭。想来尽是杀生因,时值三秋尤甚。一遇红

    英烂熳,辄思置酒招宾。贪夫对此且欣欣,物类于斯丧命。

    △ 灌溉田禾,用河泥者居其半,伤生最多。有他物可代者,代之。

    01. 含有靈性的動物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40

    △ 近海之地,蟛蜞最多,彼处每舂杀田中,用以肥稻。苟力能禁,禁之可也。

    △ 植竹者每以河泥壅地,取其蕃竹。不知河泥之力,逊于湿灰,以灰能

    松土,而泥多生蛀耳。

    △ 竹笋新发,掘时亦宜小心,以春日之土,遍处有虫故。迁移花卉,亦然。

    △ 桃、梅、榆、柳,多出蛓毛虫,若清明日夜半时,以稻草缚之,其虫遂少。

    △ 桂树上束芝麻梗,不蛀。

    △ 修去树上繁枝,宜春冬,不宜夏秋。以夏秋花木叶上,背后皆伏细虫。

    叶生则虫亦生,叶死则虫亦死故。

    △ 树有鸟来巢,苟枝低难以防护,勿使其成。已成,宜加意卫之。

    △ 缸中所植莲花,泥内最多细虫,勿枯竭其水,勿狼籍其泥。

    △ 蔷薇花开后,其叶多生青虫,宜勿植。

    △ 菊花枝上,多生龌虫,触之,其膏如血,宜绝此玩。若蔬果上有,采

    时留之。

    △ 沟中淤泥,若将灌溉花卉,及堆拥萹豆瓜菽之根,秋间多生龌虫。

    △ 灌溉花木,不宜用有虫之水。

    △ 园圃若近池沼,从池内取水灌溉,须先用水杓搅动一番。

    △ 栽花之家,每渍鸡毛、腐豆之水,逾时用以灌溉。不知其中虫蜡甚多,一近花根,每能引诱群蚁,非惟伤生,又令花枝不茂。宜用小篮一只,将纱绢蒙于外,汲水时埋于水中,则水自然向内灌注,而一虫不入,用过,当即时挂起。

    △ 所积雨水,最多水蛭,若欲灌诸花木,亦宜用绢篮法。烹茶同此。

    △ 名花艳卉,最开赏玩之端,与其植之外庭,无宁植之内室。

    種植部

    灼灼名花遍地,紛紛豔卉盈庭。想來儘是殺生因,時值三秋尤甚。一遇紅

    英爛熳,就思置酒招賓。貪夫對此且欣欣,物類在此喪命。

    ○ ○ 灌溉田禾,用河泥者居其半,傷生最多,宜用他物代替。

    ○ ○ 近海之地,蟛蜞[01]

    最多,人常常就地殺死,用以肥稻。如果有力量能禁止,就要禁止。

    ○ ○ 種植竹子,常用河泥肥地。不知河泥之力,比不上濕灰。因為灰能鬆土,而泥多生蛀。

    ○ ○ 竹筍剛剛長出,發掘時要小心。因為春天的土地到處有蟲。遷移花卉,也要小心。

    ○ ○ 桃梅榆柳,多生毛蟲。若清明日夜半時,用稻草縛住,毛蟲就會減少。

    ○ ○ 桂樹上束芝蔴梗,不蛀。

    ○ ○ 修剪樹上繁枝,宜在春冬,不宜夏秋。因為夏秋花木葉上,背後都伏

    有細蟲,葉生,則蟲也生,葉死,則蟲也死。

    ○ ○ 樹有鳥來作巢,如果枝低難以防護,不要使之成功,已成,要注意保護。

    ○ ○ 缸中所種植的蓮花,泥內最多細蟲,不要讓水枯竭,不要將泥隨地拋棄。

    ○ ○ 薔薇花開後,葉子多生青蟲,不要種植。

    ○ ○ 菊花枝上,多生齷蟲,一接觸,就死,其狀如血,宜杜絕此玩。若蔬

    果上有,采時留之。

    ○ ○ 溝中淤泥,若將灌溉花卉,及堆擁萹荳瓜菽之根,秋間多生齷蟲。

    01. 蟛蜞(pénɡqí 彭其),螃蟹的一種,頭胸甲略呈方形,螯足無毛,紅色。

    穴居海邊或江河口泥岸。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41

    ○ ○ 灌溉花木,不宜用有蟲之水。

    ○ ○ 園圃若近池沼,從池內取水灌溉,須先用水杓攪動一番。

    ○ ○ 栽花之家,常用浸過雞毛腐豆的水灌溉。不知其中蟲臘很多,一近花

    根,就能引誘群蟻,不只是傷生,又使花枝生長不茂盛。宜用小籃一隻,將紗絹蒙於外,汲水時埋於水中,則水自然向內灌注,而一蟲不入,用過當即時掛起。

    ○ ○ 所積雨水,最多水蛭。若要灌溉花木,也宜用絹籃法,烹茶同此。

    ○ ○ 名花豔卉,盛開賞玩之時,與其植之外庭,無寧植之內室。

    卫生部

    谷气足以资神,肉味不宜多食。万病原来从口入,此理贪夫不识。但顾舌

    根三寸,不念身躯七尺。真是堪怜不堪惜,累及妻孥哭泣。

    △ 卫生者,不宜食牛肉,能发旧病故,疟后食之不起故。又不宜与韭薤、白酒、栗子同食,物性相反故。

    △ 犬肉能中毒发疽。怀胎者食之,生子无声。又不宜与羊肠、大小蒜同食。

    △ 孕妇食羊肝者,子多厄。不可与猪及椒同食。又羊肚不可与酸梅、小

    豆同食,羊肉不可与鱼脍、乳酪同食。

    △ 疟疾后食猪肉,能发旧病。同牛肉、芫荽食之,令人肠胃消烂。同荞

    麦面味食之,令人须眉尽脱。

    △ 嗜獐鹿者,多消瘦,胆小易惊。又鹿脂不可与梅李同食,鹿肉不可与

    鮠鱼及鰕同食。

    △ 兔肉能弱阳,孕妇食之,生子缺唇。同鸡食之,成泄痢。同姜食之,成霍乱。同芥菜食之,发旧病。

    △ 鹅肉及卵,能成痼疾。又家鸭与鳖,野鸭与胡桃、云耳、豆豉,皆不

    可同食。

    △ 鸡发风疾,不宜与葫、芥、柰同食。

    △ 雉能生疮发痔,有血疾痼疾者,尤宜慎之。又不可与鲫鱼、鲇鱼、麻菰、胡桃同食。

    △ 鸡肉同糯米,孕妇食之,子生寸白虫。鸡子同干鲤食,子多患疮。田

    鸡同鲜肉食,子多喑哑。又婴儿多食鸭卵者,胫骨渐软。多食虾者,脚屈难行。

    △ 孕妇食雀脑者,生子雀目。和酒食之,子患多淫。和豆酱食之,子多雀斑。

    又不可与李子同食。

    △ 鳖性多毒,间有赤蛇所化,孕妇食之,生子项短头缩。又不可与鸡肉、鸡子、苋菜同食。

    △ 孕妇食蟹者,子多横生。嗜鳗鱼鱒鳝者,子多难产。鸭卵与桑椹同食者,子多倒生。

    △ 河豚系大毒之物,宜永戒不食。

    △ 多食鲥鱼者,易染瘟疫。多食鲚鱼者,发痰火、疮疥。多食虾者,发

    疮动风。多食鳝鱼、黄颊鱼者,发病动气。皆水族味之无益者也。

    △ 鲤鱼不可与犬同食,鲤鱼子不可与猪肝同食,青鱼不可与葵菜、大蒜

    同食,石首鱼不可与荞麦面同食,鲈鱼不可与乳酪同食,鲫鱼不可与

    猪肝、鸡雉、芥、沙糖同食,皆水族性之相反者也。

    卫生部

    穀氣足以資神,肉味不宜多食。萬病原來從口入,此理貪夫不識。只顧舌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42

    根三寸,不念身軀七尺。真是堪憐不堪惜,累及妻兒哭泣。

    ○ ○ 要想保健,不宜食牛肉,因為牛肉容易引發舊病,病後食之則臥床不起。

    又不宜與韭薤 [01]

    、白酒、栗子同食,因物性相反。

    ○ ○ 犬肉能中毒發疽,懷胎者食之生子無聲。又不宜與羊腸、大小蒜同食。

    ○ ○ 孕婦食羊肝,子多有難。不可與豬及椒同食。又羊肚不可與酸梅、小

    豆同食,羊肉不可與魚肉、乳酪同食。

    ○ ○ 瘧疾後食豬肉,能發舊病,同牛肉、芫荽[02]

    食之,使人腸胃消爛,同

    蕎麥面味食之,使人鬚眉盡脫。

    ○ ○ 嗜麞鹿的人,多消瘦,膽小易受驚。又鹿脂不可與梅李同食,鹿肉不

    可與鮠魚及蝦同食。

    ○ ○ 兔肉能弱陽,孕婦食之,生子缺唇,同雞食之,得泄痢,同薑食之,得霍亂,同芥菜食之,發舊病。

    ○ ○ 鵝肉及卵,能成痼疾,又家鴨與鱉,野鴨與胡桃、雲耳、豆豉都不可同食。

    ○ ○ 雞發風疾,不宜與葫芥柰同食。

    ○ ○ 野雞能生瘡發痔,有血疾痼疾者,尤其要謹慎。又不可與鯽魚、鯰(nián,年 ) 魚、麻菰[03]

    、胡桃同食。

    ○ ○ 雞肉同糯米,孕婦食之,子生寸白蟲,雞蛋同幹鯉食,子多患瘡,田

    雞同鮮肉食,子多喑啞。又嬰兒多食鴨蛋,脛骨漸軟,多食蝦,腳屈

    難行。

    ○ ○ 孕婦食雀腦者,生子雀目,和酒食之,子患多淫,和豆醬食之,子多雀班。

    又不可與李子同食。

    ○ ○ 鱉性多毒,間或有赤蛇所化,孕婦食之,生子項短頭縮,又不可與雞

    肉雞蛋莧菜同食。

    ○ ○ 孕婦食蟹,子多橫生,嗜吃鰻魚、鰍鱔,子多難產,鴨卵與桑椹同食,子多倒生。

    ○ ○ 河豚系大毒之物,宜永戒不食。

    ○ ○ 多食鰣魚者,易染瘟疫,多食鱭魚者,發痰火瘡疥,多食蝦者,發瘡動風,多食鱔魚黃頰魚,發病動氣。這些水族味都無益於人。

    ○ ○ 鯉魚不可與犬同食,鯉魚子不可與豬肝同食,青魚不可與葵菜、大蒜

    同食,石首魚不可與蕎麥面同食,鱸魚不可與乳酪同食,鯽魚不可與

    豬肝雞雉芥沙糖同食,性相反。

    方便部

    天上人间胜事,勤修方便为先。今年错过待明年,可惜光阴荏苒。日里云

    为动静,宜思裕后光前。护生之术本无边,惟在随机自勉。

    △ 长途所乘驴马,乡村所驭耕牛,宜节省其劳,察其寒暖饥渴。

    △ 鱼虾跃于水面,每动愚夫结网之思。好生者见之,宜私自驱之入水,如脱眷属难,勿令人知。有人捕鸟,亦复如是。

    △ 秋间田亩既涸,其中深潭,犹有余水,聚集小鱼虾无算。见此涸辙之鳞,01. 薤(xiè謝),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長,開紫色小花。鱗莖和嫩葉可以吃。

    也叫藠(jiào叫)頭。

    02. 芫荽(yánsuī 延雖),俗叫香菜,又叫胡荽,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果實球形,有香氣,可以制藥和香料。莖葉可以吃。

    03. 菰(ɡū 穀),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淺水裏,開淡紫紅色小花。嫩莖經黑

    穗病菌寄生後膨大,叫茭白,果實叫菰米,都可以吃。另同“菇”。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43

    或出赀唤人,或随力自救,皆可积德。若出门预持一小杓,更善。

    △ 河岸有捞起螺蛳,宜投之中流。

    △ 暑天雨后,庭中倘有积水,宜即时扫去。

    △ 夏月泥沟内,细虫猬聚,一经烈日,真有屈伸无路之惨,宜障之。

    △ 夏间若晒有虫之物,宜于太阳初出时,即置庭中,待日光渐渐煏热,诸虫方可逃窜。若弃腐败之物,当投日光不至之所。

    △ 暑月夜饮,烛火之上,多有扑死飞蛾。宜于午后开筵,傍晚撤席。

    △ 宴会之后,地上所遗残羹剩骨,每能引诱群蚁,故案桌下,宜先置一

    废炉受之。不然,或于宾将退时,作速扫开,切勿经宿。

    △ 夏间食物果品,其子与壳,有甘味者,勿弃于地。

    △ 暑天腌制鱼肉,其盐不可减少。若风蹄腊品,须以火酒制之。

    △ 拾化字纸,宜理去其中细虫。

    △ 行路见聚蚁于道,宜指示人知。若以食物济其饿,须择无碍之所。

    △ 庭中所结蜘网,宜不时捞去。

    △ 真实好生者,见他人帐内饱血蚊虻,往往私自挥去。

    △ 近体衣服,宜不时入水浣濯,乃免生虱之患。又法,用白果肉捣烂,生入面浆内,浆著衣里。又法,收烟叶置席下。

    △ 暑天勿遗大便于干地。

    △ 好生之士,己虽不伤物命,然身没之后,不能必子孙之必从。故年高

    向善者,宜预立遗嘱一通,戒其断杀行慈,永绝荤祭。

    方便部

    天上人間勝事,勤修方便為先。今年錯過待明年,可惜光陰荏苒。日裏雲

    為動靜,宜思裕後光前。護生之術本無邊,惟在隨機自勉。

    ○ ○ 長途所乘驢馬,鄉村所用耕牛,不要使它過於勞累,關心它的寒暖饑渴。

    ○ ○ 魚蝦跳出水面,常常引起愚夫撒網的想法。好生者見之,宜偷偷驅趕

    入水,好像使自己的眷屬脫難一樣,不要使人知道。有人捕鳥,也是

    這樣。

    ○ ○ 秋閒田畝已經乾涸,其中深潭,還有餘水,聚集了無數小魚蝦。見此

    涸轍之魚,或出資喚人,或隨力自救,都可積德。若出門預先拿一小

    杓更好。

    ○ ○ 河岸有撈起螺螄,宜投之中流。

    ○ ○ 暑天雨後,庭中若有積水,宜即時掃去。

    ○ ○ 夏月泥溝內,細蟲彙聚,一經烈日,真有屈伸無路之慘,宜用物遮攔

    陽光。

    ○ ○ 夏間若曬有蟲之物,宜在太陽初出時,即放置庭中,等待日光漸漸火熱,蟲子才可逃竄。若拋棄腐敗之物,當投陽光不到之所。

    ○ ○ 暑月夜飲,燭火之上,多有撲死飛蛾,宜於午後開筵,傍晚撤席。

    ○ ○ 宴會之後,地上所棄殘羹剩骨,常常能引誘群蟻,故案桌下,要先放

    置一廢爐受之。否則,或在賓客將退時,趕快掃開,切勿過夜。

    ○ ○ 夏間食物果品,有甘味的子與殼,勿棄於地。

    ○ ○ 暑天醃制魚肉,鹽不可減少。若風蹄臘品,須用火酒制之。

    ○ ○ 拾化字紙,宜清理脫去其中的細蟲。

    ○ ○ 行路見聚蟻在路中,宜指示別人知道。若用食物濟其餓,必須選擇合

    適的地方。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44

    ○ ○ 庭中所結蜘網,宜經常撈去。

    ○ ○ 真正好生的人,見他人帳內有飽血蚊虻,往往偷偷趕走。

    ○ ○ 近體衣服,要經常入水洗滌,免生虱之患。又有一法,用白果肉搗爛,生入面漿內,漿到衣裏。又有一法,收煙葉放置席下。

    ○ ○ 暑天不要在幹地大便。

    ○ ○ 好生的人,自己雖然不傷物命,但自己死後,不能保證子孫會繼承遺志。

    故年高向善的人,宜預立遺囑一通,警戒後輩斷殺行慈,永絕葷祭。

    言语部

    禽兽临刑片刻,哀号最属堪怜。霜刀沸水在其前,一语无由置辩。想是宿

    生在世,口中不发嘉言。君今目击此奇冤,启齿须存方便。

    △ 好生者,侍食于主,勿言某味食之有益,某味食之无益,使其主营心

    于口腹。

    △ 戒杀之人,不应言某处河渠宜浚,某处淫祠宜修,某处神明宜献,某

    处官府宜交,某处田园宜改,广开种种杀业。

    △ 明理之士,勿言某人好生,应长寿而反夭亡;某人好杀,应夭亡而反

    长寿;某人茹荤,而色力康强;某人茹蔬,而形容憔悴。

    △ 父母眷属疾病,宜延名医疗治,兼劝以专心念佛,勿创问卜求神之议。

    △ 遇病患之人,宜以正理谕之,勿言某家因祷而生,某家不祷而死。

    △ 疗治诸般杂症,有害于生灵者,勿传其方。栽花种树之法,亦宜然。

    △ 伤生为业之人,纵家道颇丰,但当劝其改业,不应称其营生之善。

    △ 见人放生,宜赞叹以成其美,切勿发阻挠之言,退其善念。

    △ 亲友前,勿言我嗜某物。

    △ 烹饪之节,其职司之膳宰,不应言某物当若何调剂,某物当若何调剂。

    △ 见闻富家盛馔,勿出欣羡之语。

    △ 途中见水陆异类,但当发救济之心,勿量其轻重美恶、价值贵贱。

    △ 好生者,不应向人言某处河中有鱼,某物林中有鸟,某处市中有某物。

    △ 高楼废庙之上,见有雀巢生卵,宜方便庇护,勿向儿童言。草木上有蝉、蝶、蜻蜓等物,亦如之。

    △ 遇蜈蚣、蜥蜴、蜂虿、蚖蛇等物,不当向人言在某处。遇恶蚁者,勿

    言聚蚁之所。

    △ 毒鱼毒鼠之药,其法慎不可告人,见之即须灭其迹。谤佛之书,尤甚。

    △ 好生之士,不应劝人畜养鸡、鸭、羊、豕、鹰、猫、猎犬等伤生之物。

    言语部

    禽獸臨刑片刻,哀號最是可憐。利刀開水在眼前,不允一語分辯。想是宿

    生在世,口中不發好言。我今目擊此奇冤,啟齒須存方便。

    ○ ○ 好生的人,為主人做菜,不要說某味吃了有益,某味吃了無益,使主

    人注重于口腹。

    ○ ○ 戒殺之人,不應說某處河渠宜疏通,某處淫祠宜修建,某處神明宜祭祀,某處官府宜結交,某處田園宜改造,廣開種種殺業。

    ○ ○ 明理之士,不要說某人好生,應長壽而反夭亡,某人好殺,應夭亡而

    反長壽,某人茹葷,而色力康強,某人茹蔬,而形容憔悴。

    ○ ○ 父母眷屬疾病,宜請名醫治療,兼勸以專心念佛,不要問卜求神。

    ○ ○ 遇病患之人,宜用正理勸諭,不要說某家因禱而生,某家不禱而死。

    ○ ○ 治療各種雜症之方,有害於生靈的,不要流傳於人。栽花種樹之法,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45

    也是這樣。

    ○ ○ 傷生為業之人,即使家道很富裕,也當勸他改業,不應稱讚他營生有法。

    ○ ○ 見人放生,宜讚歎以成其美,切勿發阻撓之言,使他退心。

    ○ ○ 親友前,不要說我愛吃某物。

    ○ ○ 烹飪之節,廚師不應說某物當如何調劑,某物當如何調劑。

    ○ ○ 見聞富家酒席豐盛,不要出欣羡之語。

    ○ ○ 路途中看見水陸異類,只當發救濟的心,不要估量它的輕重好醜,價

    值貴賤。

    ○ ○ 好生的人,不應向人說,某處河中有魚,某處林中有鳥,某處市中有

    某物。

    ○ ○ 高樓廢廟之上,見有雀巢生卵,宜方便庇護,不要向兒童說。草木上

    有蟬、蝶、蜻蜓等物,也是這樣。

    ○ ○ 遇蜈蚣、蜥蜴、蜂、蠆[01]

    、蚖蛇等物,不當向人說在某處。遇厭惡蟻者,不要說聚蟻之所。

    ○ ○ 毒魚毒鼠之藥,其法千萬不可告人,見之即須滅跡,謗佛之書,更是

    這樣。

    ○ ○ 好生之士,不應勸人畜養雞、鴨、羊、豬、鷹、貓、獵犬等傷生之物。

    劝戒部

    蘧耻独为君子,舜思善与人同。发心度世贵含宏,在在期于感动。若藉一

    身一口,徒然舌敝耳聋。迭相化导易为功,可与言时休纵。

    △ 好生者,居近君之位,宜以仁慈之理,启沃君心,劝君修文偃武,薄

    赋轻徭。更诏天下各府州县,皆建放生之所,勒石题铭,永垂不朽。

    △ 亲友赴任,宜劝其方按临时,即禁屠戮犬牛。若其地有长河大泽,可

    为放生池者,劝民勒石,以垂永远。

    △ 血食神庙,祷祀者所毕集。宜将生死有命之理,鬼神堕落之原,杀业

    终偿之故,或引佛言,或述因果,勒一碑文于此。

    △ 城门庙寺,及众人属目之所,皆当以戒杀因果粘出。

    △ 亲友诞期,宜乘间劝之放生,且使永为定例。

    △ 求子求名之士,所求既切,宜以戒杀劝之。

    △ 远适他所,至亲友家,不妨先致戒杀文一首。

    △ 人穷反本,理势固然。故有病之人,宜极口劝其戒杀。

    △ 至星卜之家,宜劝其勿判人祷祀。

    △ 遇造伤害物命之器者,宜劝其改业。

    劝戒部

    蘧 [02]

    恥獨為君子,舜思善與人同。發心度世貴含宏,在在期於感動。若藉

    01. 蠆(chài),古書上說的蠍子一類的毒蟲。

    02. 蘧(qú渠),蘧瑗春秋衛人,字伯玉。衛大夫蘧莊子(無咎)子,諡成子。

    孔子在衛,常主其家。相傳蘧伯玉經常檢查自己過失,經常改正,力求上

    進。所謂“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衛大夫史鰌知其賢,屢薦於靈公,皆不用。他臨死前囑咐兒子,不要治喪正堂,殯我於室,以此勸告衛靈公

    進用蘧伯玉,斥退彌子瑕,古人稱為屍諫。

    《論語》子曰∶“直哉史鰌!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孔子說:“史鰌真正直呀!國家政

    治清平,他象箭一般直,國家腐敗黑暗,也象箭一般直。蘧伯玉真是位君子呀!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萬

    善

    先

    資

    安

    謹 微 錄

    46

    一身一口,徒然舌敝耳聾。迭相化導易為功,可與言時休縱。

    ○ ○ 好生者,處於近君之位,要用仁慈之理,啟發君心,勸君發展經濟,停息戰爭,薄賦輕徭,下詔通告天下各府州縣,都建立放生之所,刻

    石題銘,永垂不朽。

    ○ ○ 親友赴任,要勸他方不要殺生宴請。若當地有長河大澤,可做放生池,就要勸民刻石以垂永遠。

    ○ ○ 血食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362KB,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