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559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pdf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25日
第1页
第17页
第28页
第42页
第83页

    参见附件(2955KB,234页)。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是专业的养生大法指南,包含了各种疾病症状的分析,以及如何整治,还有具体的药汤熬制步骤,让你学会正确养生。

    什么是亚健康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如果你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上班族,就先来看看自己吧!是不是最近总是感觉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全身无力、容易疲倦、精力不集中、健忘、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睡眠不良、早晨起床有不快感、颈肩僵硬、手足发凉或手足麻木感、心悸气短、胃闷不适……这些症状提示你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了。在亚健康中,经常感到疲惫不堪是其典型症状。

    腹泻怎么治

    方法很简单:核桃仁、芝麻仁各30克,捣烂后用开水冲服。这两种食物均含大量油脂,有助于润肠,可消除便秘宿疾。如不捣烂,可直接口嚼少量,嚼极碎后吞下也可。

    养生从安心神开始

    心主神志,藏神。中医所说的“心”与西医的“心脏”略有不同,中医所说的“心”包括心脏和精神、脑力,以及与心相关的其他脏腑组织。《黄帝内经》认为,心为神明之官。平时我们在治疗各种疾病时,首先要安心神,只有把这个“君王”现代人如何宁心养神心明则神清,神清则身健。养生先养心,养心就要宁心养神。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截图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

    作 者: 尹燕武,覃松 著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字 数: 169000

    版 次: 1

    页 数: 189

    印刷时间: 2009-1-1

    开 本: 16 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122036896

    包 装: 平装

    定 价: ¥ 28.00

    所属分类: 图书 >> 保健心理健康 >> 中医保健

    编辑推荐

    两大专家联手解读中医国学经典《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智慧,京城四大

    名医孔伯华的嫡孙、孔伯华医馆馆长,孔令谦,北京四大名医学术研究中心研究

    员,赵宇宁,原北京中医医院院长,李乾构,联袂推荐,藏在时间里的养生秘密。

    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时。人体是一个讲究和谐与平衡的系统,五脏六腑皆有神

    明,如果偏离了它,就会生病。掌握了人体自身的秘密,也就掌握了长寿的秘密,一部好书,颐养天年。

    利用人体经络的养生规律保养全家健康

    本书从日常生活着手,帮助我们解读《黄帝内经》里的养生智慧。年有十二

    月,日有十二时,五脏六腑有神明。只要我们每天按照人体的本性好好生活,在

    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供养好我们的先天真元,养生就

    会变得非常简单!

    子时养生 照顾好胆经是最好的进补

    丑时养生 养肝如同养护树木

    寅时养生 娇生惯养的肺经可以这样养

    卯时养生 只有大肠经通了肠道才通畅

    辰时养生 辰时是胃经“瓜分”食物的最佳时刻

    已时养生 脾为后天之本

    午时养生 心经会告诉你有多棒

    未时养生 小肠经能治大病

    申时养生 膀胱经上有“灵药”

    酉时养生 肾主封藏

    戍时养生 心包经是一条让人快乐的经络

    亥时养生 三焦通则百病不生

    《黄帝内经》养生五项基本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内容简介

    一年有十二月之分,一天也有十二时辰之分。养生,不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

    变化,还要符合一日十二时辰的规律。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也是一部现代人应该了解的

    养生圣经。本书告诉人们如何借助《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利用人体的经络和

    生物钟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全书共分为十二章,每章对应一个时辰,每个时辰对

    应一条经脉,每条经脉又联系着相应的脏腑。全书每一章都向人们清楚地解析了

    应时养生的秘密,从而揭示了健康长寿的真谛。

    作者简介

    尹燕武,孔伯华医馆执业中医师,幼好歧黄,师承名家,得明师指点,临床

    针药并用、内外合治,用传统医疗技术治疗内科疾病、妇科疾病、颈肩腰腿痛、时间性疾病等方面略具心得。

    目录

    第一章 子时养生——照顾好胆经是最好的进补

    子时前入睡是对胆经最好的照顾 11

    胆经是诸经中最火的明星 13

    挠头其实是刺激胆经做决断 20

    附一 足少阳胆经知识简表 25

    附二 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32

    第二章 丑时养生——养肝如同养护树木

    肝经的时间一定要熟睡 34

    肝经诸穴是治妇科病的灵药 37

    有了脾气要发出来——生闷气比发脾气更伤肝 40

    久视伤肝血——电脑族更要养肝 44

    亚健康是肝疲劳的预警信号 46

    春季是最宜养肝的时机 49

    附一 足厥阴肝经知识简表 53

    附二 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56

    第三章 寅时养生——娇生惯养的肺经可以这样养

    寅时醒来寻大渊 58

    “窝囊废”其实是“肺窝囊” 62

    秋季养肺——该收的时候一定要收 66

    附一 手太阴肺经知识简表 68

    附二 手太阴肺经穴位图 71

    第四章 卯时养生——只有大肠经通了肠道才通畅

    卯时是最“方便”的时候 73

    合谷穴是大肠经最好的献礼 76

    让人不安的便秘和腹泻可以这样治 79

    “莫饮卯时酒”与“再三防夜醉” 82

    附一 手阳明大肠经知识简表 84

    附二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 89

    第五章 辰时养生——辰时是胃经“瓜分”食物的最佳时刻

    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 91

    早餐宜吃温热的食物养胃 92

    女人要在 35 岁之前养好胃经 95

    足三里是胃经最得力的干将 99

    附一 足阳明胃经知识简表 102

    附二 足阳明胃经穴位图 110

    第六章 已时养生——脾为后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12

    口唇是脾经的一面镜子 113

    思伤脾——思念也是一种病 115

    小病不求人,但求按脾经 116

    长夏最宜养脾 120

    附一 足太阴脾经知识简表 121

    附二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125

    第七章 午时养生——心经会告诉你有多棒

    脏腑有问题,舌头先知道 126

    午时小憩是对心经最好的回馈 129

    养生从安心神开始 130

    治病救人的心经腧穴 133

    “心腹之患”是大患 136

    夏季养心重在静 138

    附一 手少阴心经知识简表 140

    附二 手少阴心经穴位图 143

    第八章 未时养生——小肠经能治大病

    未时午餐午时吃 145

    小肠经穴位是最好的“按摩师” 147

    面如桃花也是病 151

    真的是“吃哪儿补哪儿”吗? 153

    附一 手太阳小肠经知识简表 156

    附二 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图 160

    第九章 申时养生——膀胱经上有灵药

    膀胱病的两大信号:遣尿和小便不通 161

    运动和学习的最佳时间在下午 4 点 165

    劳官寻天柱,解乏又明目 166

    附一 足太阳膀胱经知识简表 169

    附二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177

    第十章 酉时养生——肾主封藏

    肾经决定你的寿命长短 178

    为什么现代人多肾虚 180

    “我很笨”——其实是您的肾出了问题 183

    要做大事先保肾精 185

    常按肾经,健康一生 187

    冬季如何养肾 190

    附一 足少阴肾经知识简表 192

    附二 足少阴肾经穴位图 196

    第十一章 戍时养生——心包经是一条让人快乐的经

    代心行事同时又代心受邪的心包经 198

    心包经是快乐健康之源 200

    附一 手厥阴心包经知识简表 201

    附二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 204

    第十二章 亥时养生——三焦通则百病不生

    三焦是管理水道和主气的官儿 206

    亥时三焦通百脉 209

    阳池穴是手足冰冷的克星 211

    亥时性爱是身体最快乐的表达 214

    附一 手少阳三焦经知识简表 215

    附二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 219

    附录一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小秘密 221

    附录二 子午流注示意图及逐日按时定穴歌 224

    附录三 人体十二经脉饮食调养指南 226

    附录四 经络系统简表 228

    第一章 子时养生——照顾好胆经是最好的进补

    子时前入睡是对胆经最好的照顾

    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

    子时一阳初生,犹如种子开始发芽,嫩芽受损影响最大。这时不要熬夜,要

    及时上床睡觉。通常在子时前入睡者,第二天醒来后头脑会变得更加清醒,气色

    也显红润。子时前入睡是对胆经最好的照顾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当令?当令有“合时令、值班”的意思。比如,吃当

    令蔬菜,就是说要吃合时令的蔬菜,这时其义取“合时令” ;胆经当令意思是胆

    经值班,此时其义取“值班”。

    子时是指晚上 23 点到第二天凌晨 1 点,此时胆经最旺。这时我们该做什么

    呢?很简单,那就是睡觉。

    子时是一天最黑暗的时候。《灵枢·营卫生会》指出: “夜半为阴陇,夜半后

    而为阴衰。”夜半即子时,阴陇指阴气极盛。子时阴气最盛,过了子时阴气转衰,阳气开始生发。此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 ,正所谓“日入

    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阳主动,阴主静,此时

    最需要安静。因此,子时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子时阳气初生,这种初生的阳气是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

    荣不可缺少的力量。管理者更应该关心员工的睡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很

    多工作场合要求夜间工作,白天休息,这给人们的睡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虽不能强求一定要夜间睡眠,但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做好合理的安排:一

    方面不要倒班太频繁;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逆时相倒班,如三班倒的工人,以上

    午 12 时至下午 4 时为白班,下午 4 时至夜间 12 时为小夜班,夜间 12 时至早晨

    8 时为大夜班。白班工人应先上小夜班,再上大夜班,不要使其先上大夜班后上

    小夜班。

    按时起居似乎小事一件,但与工人的身体健康及工作效率关系密切,应引起

    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可以让我们的

    身体补充能量、恢复精力,有“养阴培元”之效。所以,掌握睡眠养生要领,便

    可踏上简单易行的养生之道。

    有人认为,睡眠方位与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古往今来,关于睡眠方

    位有不同的说法。

    有资料指出,由于地球磁场的影响,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方位,使磁力

    线平稳地穿过人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的干扰。而我国古代养生学家

    却认为,人的睡觉方向应该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而改变。 《备急千金要方》

    指出:“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意思是,在春夏季节头向东、脚朝西;

    秋冬二季头向西、脚朝东。

    为什么要这样提呢?这是依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

    论而提出的,春夏属阳,阳气上升、旺盛,而东方属阳主升,头向东以应升发之

    气而养阳;秋冬二季属阴,阳气收敛、潜藏,而西方属阴主降,头向西以应潜藏

    之气而养阴。

    尽管这些理论都有一定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受房屋朝向和家居布局的影

    响,而存在一定局限性,大可不必拘泥于这些理论,而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建议

    大家依照自己的感觉,不可照搬。平时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加班、不熬

    夜,入睡前安神定志,未睡眠、先睡心,或用温水泡脚,并辅以足底按摩等,这

    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问:生活中有一些老年人为什么在夜里易失眠呢?青年人白天精力充沛,晚

    上倒下就睡着,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 《灵枢·营卫生会》认为: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

    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

    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意思是说,年轻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气和卫气能正常运行,因此白天能保持精力充沛,夜里

    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因为阳气衰,阴血少,阴阳之气不平和,机体不能得到阴

    阳之气的滋养而使皮肤肌肉枯萎,经脉不通,五脏之气不协调,表现为白天精力

    不充沛,夜里易失眠。对于失眠,中医通常可以分为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胆郁

    痰扰、食滞内停等类型,并采用辨证论治原则,用汤药、针灸、按摩等方法进行

    治疗,对失眠常有很好效果。

    胆经是诸经中最火的明星

    为什么时下有的明星那么火呢?是因为有人捧他,公司捧他、观众捧他……

    捧的人多了自然就火了。为什么说胆经在诸经中是最火的明星呢?这是因为人体

    的其他十一脏也在“捧”它。《黄帝内经》说:“凡十一脏皆取于胆。”也就是说,其他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的少阳之气,这也恰恰说明了胆经的重要性。

    《灵枢·经脉》指出: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

    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如果你的胆经出现问题,则会出现口苦、时常叹气、胸胁部作痛以致身体不能转动等症状;病情严重时,面部像有灰尘一

    样毫无光泽,全身皮肤干燥而失去润泽,以及足外侧感觉发热等症状。

    如何甩掉这些问题呢?在胆经中,很多腧穴都是救命的法宝。

    胆经上的腧穴主治骨所发生的疾病,尤其是对头、腰、膝、关节疼痛有特殊

    疗效。 《灵枢·经脉》指出“是主骨所生病者” 。胆之味为苦,苦味入骨,故胆主

    骨所生之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因此胆腑有病则会

    伤于骨。

    在胆经的腧穴中,首先要想到胆经的合穴阳陵泉,也是筋的精气聚会之所,具有除痛祛风、舒肝理气的作用。阳陵泉的位置在哪儿呢?就在小腿外侧腓骨小

    头稍前凹陷中。经常按揉阳陵泉穴,对膝关节酸痛、胁肋痛、下肢痿痹、腿足麻

    木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此外,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此穴或此穴下方的压痛点,并持续按揉 2 分钟,可缓解胆囊炎疼痛。

    据报道,在X射线观察下,用胆囊造影剂研究针刺对胆囊动力的影响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的健康成年人的阳陵泉,可使大部分(75 7%)人的胆囊影像

    明显缩小,表明针刺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此种作用在有针感时即开始,而在起针后 10 分钟更加明显。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而上班族平时不能弯腰揉腿,那有

    没有简便的锻炼方法呢?有!

    不用按摩针刺就可刺激阳陵泉的小方法:

    坐在座位上,脚跟着地,脚尖尽量抬起,然后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外摆尽量转

    向身体左右两侧,即两脚跟并拢,脚尖外展成“一”字;前脚掌尽量抬起。等到

    阳陵泉、胆囊穴部位肌肉发酸发热即可放松两脚,休息片刻再练习。可两脚同时

    练习或单腿练习。

    说到胆经,风池穴也是一个功效卓著的穴位。风池穴位于颈部耳后发际下凹

    窝内,对偏头痛、感冒、鼻塞、头晕、耳鸣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有些老年人阳气不足,容易怕冷,有的老人颈部特别怕风,按揉风池穴会有

    酸痛感。可以每天坚持按摩双侧风池穴,对防治感冒有帮助。常用的几种按摩方

    法如下。

    ① 用大拇指按揉。

    ② 中指、食指并拢按揉。

    ③ 两手十指交叉于颈后掌心扣于风池,用掌根挤压如同“拿”法,使穴位

    稍感酸胀为宜。每次按压 30~50 次,感觉穴位发热就可以了。

    以下为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如果身上有点发冷、打喷嚏、流鼻涕、头后微痛,拿揉风池穴区、摩擦后项

    或用艾条艾灸大椎穴至皮肤转温,则畏寒头痛症状消失。

    此外,胆经上的带脉穴(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穴位。

    它是足少阳经与带脉的交会穴。带脉如带环腰一周,约束纵行诸经。带脉如果有

    病,会出现腹满、腰部以下凉冷如同坐在冷水里。选取带脉穴,配合按摩胆经足

    临泣(穴位)可立即使冷感消失。一位患者下肢怕冷发凉,针刺足临泣后,不一会

    儿患者诉两脚发热,其效果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刺之要,气至而有

    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还有自诉患肩周炎者,但肩周活动并未受限,仅是颈肩一线少阳所过处疼痛。

    经自己拿捏肩井穴(位于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一周后,肩部疼痛即可

    缓解。

    胆经上的腧穴是胆经上的舞者,如何让它们演绎健康而精彩的人生,全在于

    你是否照顾好它了。

    虽说按压穴位,可以有效止痛治病,但对于非学医的人来说,千万不要有“久

    病成医”的想法。 “久病成医”者是指一些患慢性疾病的人,因长年患病、就诊、用药、查阅有关医学书籍及刊物,对自己所患疾病有较多的了解,因而在疾病加

    重、复发等情况下,不但心中有数,而且知道如何处理和用药。但疾病的种类繁

    多,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有相似的现象,病人不可能有全面的医疗知识予以鉴别,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因其发病急、变化快,稍有耽搁就可能酿成大祸。比如,有报道患病 10 年的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每年要发作三五次,有一天晚上又出

    现右上腹和背部疼痛时,还按“常规”服抗生素和 654 2 后睡下,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猝死在床上,送医院尸检证实为心肌梗死。有的冠心病患者经消心痛等

    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仅每日坚持口服 50 毫克阿司匹林,当有胸闷头痛时,不

    是到医院请医生诊治,而是擅自将阿司匹林加量至每日 300 毫克,不料一日大便

    时突然跌倒,送医院便脑溢血而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发病急、变化快,生死之间往往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因此,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但令人遗

    憾的是,许多可以挽救的生命却因院外延误而死亡,其中很多就是耽误在“久病

    成医”的失误上。因此,“久病成医”者千万不要麻痹大意,尤其是当“复发”

    与以往稍有不同,或略微加重时,更应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治。

    非专业的中医爱好者,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自我保健治疗,解决一些小

    问题,这值得推广。但是,依法自疗不能取效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请专业医生

    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现代医学生理常识如下。

    胆汁由肝细胞生成。成人每日分泌量约 800~1000ml。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

    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许多微滴,利于脂肪的消化;胆盐还可与

    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并能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在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于胆囊中。

    在消化期间,胆汁则直接由肝脏及胆囊排至十二指肠内。

    长时间不吃早餐者无法有效诱导胆囊收缩,日久胆汁浓缩易产生结石。所以

    长时间不吃早餐者常发生胆结石。

    胆汁是在胆道中流动的一种特殊体液,由肝脏分泌。胆汁的生成过程非常复

    杂,肝脏产生的胆汁称为肝胆汁。肝脏不断生成胆汁,每天的生成量约为 100~

    200ml,随着人的活动、饮食的质和量,以及饮水量的不同而变化,进餐时肝脏

    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得多。

    胆汁味苦,肝胆汁呈金黄色,而胆囊内的胆汁因浓缩而呈深绿色。应用色谱

    分析、光谱分析等现代分析技术分析胆汁所含成分,发现胆汁中大部分是水(肝

    胆汁中水约占 97%),并溶有多种物质,其中包括能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汁

    酸,以及与消化无关的肝的排泄物胆红素,胆汁的颜色就是由胆汁中胆红素的含

    量所决定的。此外,胆汁中含有磷脂、胆固醇、钠、钾、钙、磷酸盐和碳酸盐等,以及少量蛋白质等成分。

    胆汁有两大作用:一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消化和吸收;二是将某

    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当胆汁中各种成分发生较大变化时,就会引起胆道疾病。目前,科学家正在深入

    研究和分析患有胆道疾病时,胆汁成分会发生哪些改变,以及各种药物对胆汁成

    分有哪些影响,从而探索胆道疾病的病因和有效的防治方法。

    胆汁在消化道的助消化功能主要是胆汁酸起作用,表现在:促进脂肪的消化

    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如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E、维生素 K

    等;促进微量元素铁和钙的吸收;经肠道吸收的胆汁酸,又能促进胆汁的分泌,起利胆作用;刺激小肠和结肠的蠕动;胆汁酸还有助于维持胆固醇再溶解状态。

    肝脏分泌胆汁是连续的,但胆汁产生后并不能立即经胆道流入十二指肠,而

    是在饮食刺激下周期性地进入肠内以助消化。平时,胆汁通过胆囊管进入胆囊,经过浓缩而在胆囊内储存,需要时胆囊奥狄括约肌和十二指肠的协调运动,胆汁

    才能流入十二指肠,只有这种适应性的生理反应,才能满足人们一日三餐的进食

    习惯。

    胆汁是由肝脏产生的,肝细胞不断分泌胆汁。平时,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

    人体吃了食物后,胆汁才直接从肝脏和胆囊内大量排至十二指肠,以帮助食物的

    消化和吸收。据研究,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能引起胆汁的大量分泌和排出,而碳

    水化合物类食物对其作用较小。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两种途径控制胆汁的分泌和

    排泄。

    (1)神经作用肝脏和胆道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刺激交感神经可抑制

    胆囊的收缩,并使奥狄括约肌收缩。而刺激迷走神经可使肝细胞增加胆汁分泌,并使胆囊收缩、括约肌松弛。进食之后,迷走神经兴奋,则使胆汁大量流入十二

    指肠。

    (2)体液的作用上段小肠黏膜在胃酸、脂肪和蛋白质的作用下,产生胆囊收

    缩素和促胰液素,这两种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可以作用于肝脏和胆道。胆囊收缩素

    会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和括约肌的扩张。促胰激素则有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的作

    用。在这两种激素的共同作用下,胆汁大量排至十二指肠内。

    此外,有些药物也可影响胆道的运动。如吗啡可使括约肌收缩,硫酸镁可使

    胆囊收缩和括约肌松弛,而阿托品、硝酸甘油等又能使胆囊和括约肌同时松弛。

    所以,这些药物常被用来处理胆道疾病。

    问:最近我天天坚持敲胆经,可是没多久却感觉头昏脑胀,而且有时晚上睡

    不着,还爱做梦,这是怎么回事呢?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

    答:敲胆经的方法非常好。但不可不分对象一敲了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根据您的症状,可以采用“实则泻之”的方法。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母子补泻是针灸医生经常使用的方法,临床使用

    五输穴效果显著。五输穴因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取穴方便,效果又好,所以临床

    经常使用。

    五输穴指十二经脉的井、荥、输、经、合五组穴位(详见下表)。

    最好请中医大夫结合舌、脉为您诊治。比如,到针灸科请针灸大夫为您进行

    针刺疗法,大夫会根据您的情况并结合自己习惯使用的针法(常用的有五输穴补

    泻、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给您治疗,常可改善或消除症状。

    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所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

    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同时,大夫还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提出改

    良的锻炼方法。时辰循行经脉井荧输原经合寅时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太渊经

    渠尺泽卯时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辰时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

    陷谷冲阳解溪足三里巳时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太白商丘阴陵泉午时手少阴

    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神门灵道少海未时手少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小海

    申时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京骨昆仑委中酉时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太

    溪复溜阴谷戌时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大陵间使曲泽亥时手少阳三焦经关

    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子时足少阳胆经窍阴侠溪足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丑时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太冲中封曲泉五输穴五行属性阴经木火土以输代原金

    水阳经金水木火土。

    问:我今年 46 岁了,最近 3 个月内,每天夜里 12 点左右都会出现胃疼,直

    到天亮后才有所缓解,凌晨 7 点后疼痛消失。用了很多西药治疗也没取得什么疗

    效。最近我的身体也变瘦了,面色也不如从前了,有时感觉肚腹胀满,还经常出

    现恶心、泛酸等症状。请问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对了,我曾经患过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近 10 年。

    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在胃及

    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十二点是子时胆经当令,胆经的输穴是足临泣,胃

    之合穴是足三里。所以,针灸医生对于像您这种有规律性发作或加重的病症,临

    床会首选“输”、“合”穴,即胆经的足临泣和胃经的足三里。您可以在这两个穴

    位上按揉或贴上有活血作用的膏药,如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说明取穴正确。我的

    个人经验是穴位疗法不是一听就能掌握的,稳妥的方法还是请您到医院让中医大

    夫当面四诊合参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用穴位疗法还是用药物治疗。对于临

    床发病有时间特点的疾病,根据其发病所在时辰,考虑相应的经脉,取其五输穴

    中的输穴进行针刺,常可取得满意效果。大家再遇到有规律的按时发作或加重的

    病症时试着按上面的五输穴表查找“输”穴,检查是否有压痛,不会自己针刺的

    就按揉穴位,或按揉后再贴上麝香壮骨膏之类的比较温和的有活血作用的药膏,验证体会一下古人的经验总结,或许您会因此而喜欢上经络。

    挠头其实是刺激胆经做决断

    胆具有决断功能。胆气充实,则行事果断,脏腑气血功能发挥正常。《素问·灵

    兰秘典论》 :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什么是“中正之官”?中正者,不

    偏不倚,维持公正。

    在古代, “中正之官”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社会通史》指出: “两汉

    实行察举制,对待选人士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魏晋以后,察举制渐被九品中

    正制所取代,各州郡有声望的人担任‘中正’,负责评定当地士人的品级,朝廷

    依照士人品级授官录用。”

    当时担任“中正之官”的,一般都是名门望族,高贵显赫,其自身的“中正”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充分说明了其在当时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对比而言,胆是“中正之官” ,是主决断的,是做决策的。所以说,胆的这

    个“中正之官”不是随便封的,要做到不偏不倚,处事公正。仅是泻而不藏,或

    仅是藏而不泻,都是不行的。不中正怎么能行决断呢?

    一般来说,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对行动的决心,都是从胆发出来的。俗话说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如果胆不清了,头脑自然一片混乱,头脑不清自然无

    法决断;胆清了,头脑也清醒,决断也容易做了。

    当我们难做决定时,会有反复挠头的动作,其实是胆经在帮助我们做决定。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挠头的地方就是胆经经过的地方,而挠头可以刺激

    胆经活络,帮助我们决断。很多年轻人在两耳上部出现白发,发为血之余,那是

    因为胆经气血不足所致,子时熬夜未及时休息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形容一个人有勇气,对事物不畏惧,称为“有胆量” 、“胆大”,从中可以看出,胆与人的决断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因素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胆小、多疑,做事没了主张。为此,我们有必要

    改善胆的功能,如何来改善呢?暂时把事情放下,子时安睡! “宁舍一顿饭,不

    舍子时眠”。

    问:俗话说,酒壮英雄胆,生活中有一些胆小、犹豫不决者饮了酒后会变得

    胆大,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答: 《黄帝内经·灵枢·论勇第五十》中有一段记述黄帝与少俞关于饮酒对

    人情志影响的对话。

    黄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脏使然?”

    少俞曰: “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

    大致意思是说,酒是水谷的精华,入胃后使胃胀大,气机上逆,壅滞胸中,使肝气上升,胆汁横逆,而胆主决断,饮酒后,人的行为自然与勇敢的人相同,但是这种人等酒醒气衰后,还会感到懊悔、沮丧。

    这样的人胆气不足,可通过武术练习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胆气,而不必借酒壮

    胆。

    问:每天什么时候梳理胆经最好?

    答:理论上说,在胆经最旺的子时效果最好。据说过去民间练武的,为了练

    胆量半夜到坟地去练功,但同时我们还强调子时前一定要睡觉。因此,可以退而

    求其次,在三焦经经气旺的亥时(21 点至 23 点)采用理三焦的方法。三焦经与

    胆经同属少阳经,有一个很有名的调理三焦的方法,那就是《八段锦》里的第一

    句口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关键在于“托天”二字。有点儿像伸懒腰的样子,但一定要有“托天”的意念,不论您是站着、坐着还是仰卧躺着,只要有意“托

    天”,则手少阳三焦经就可得到有效锻炼,手腕部的阳池穴会得到有效挤压、按

    摩。手指容易冰凉的人,如果做这个动作一会儿指尖就会变暖,周身发热。托天

    理三焦的同时,如果是坐位姿势,还可以同时练习两脚外摆勾脚尖的动作,刺激

    胆经的阳陵泉穴。如果到了子时还未睡眠,宜采用很安静的意念梳理法(对照经

    络循行图)。

    问:敲胆经能治少白发吗?

    答:理论上疏理胆经,应该是可以调理头部两侧耳朵上方胆经所过处的问题。

    如果您有经常过了子时还没睡的习惯,就要注意及时改变作息习惯,亥时(21:

    00~23:00)应及时安睡,在静卧安睡中静养子时初生的一阳。梳理胆经,还应

    该按揉阳明经的足三里,可以起到健脾胃的作用,从而使气血生化有源,加上合

    理使用养血药物和食物应该有效。

    问:我也想在晚上子时前入睡,可有时就是睡不着,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答:自己按摩足外踝下的申脉穴(此穴在骨缝之间,针刺效果较好)。

    问:我最近总在晚上 23 点左右发生偏头痛,痛苦至极,请问有什么好办法

    治疗吗?

    答:一般来说,少阳经头痛以偏头痛最为常见。手少阳三焦经亥时当令,足

    少阳胆经子时当令。《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上有一句话:“病时间时甚者取

    之输。”

    如果是 23 点前头痛,可取“中渚”穴(握拳,第四、第五掌骨小头后缘之

    间的凹陷中,三焦经的“输”穴)。

    如果您是在 23 点之后头痛,试试按揉胆经上的足临泣穴(在第四、第五跖

    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是胆经的“输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我在临床使用时常配合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 ,以疼痛能够忍

    受为度(如果用毫针针刺就不会疼痛了,而是一种酸胀感,等酸胀感消失后起针,再按揉检查此穴,会发现压痛减轻或者消失,同时相应的病痛也会减轻或消失)。

    是否有效一试便知,可知余言之不谬也,古人诚不余欺也。

    问:请问平时做哪些运动有助于养胆?

    答:要有利于胆,应该首先明确胆的生理,胆有储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胆

    附于肝,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

    作用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常言道肝胆相照,所以利胆重要的就是舒肝养肝,避免

    那些伤肝的事情就可以利胆。早晨要吃早餐。可以做柔和的伸展运动。自我按摩

    穴位很多,胆属于腑,“合主内腑” ,所以首选胆之合穴阳陵泉。据报道,在X射

    线观察下,用胆囊造影剂研究针刺对胆囊动力的影响,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的健

    康成年人的阳陵泉,可使大部分(75 7%)人的胆囊影像明显缩小,表明针刺

    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此种作用在有针感时即开始,而在起针后 10 分

    钟更加明显。步行是一项很好的养胆运动,有人和家人吵架后,就会外出溜达一

    圈,回来气也就消了。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方法,即柏树之气息调胆病。可每

    天面对柏树站桩,或面对着柏树冥想即可,时间为 15~45 分钟,有益胆、养胆

    的作用。

    传统武术中的形意五行拳有很好的调理脏腑功能。五行拳中的崩拳是形意拳

    中最简单的拳法,也是最实用的拳法,就是左右崩拳连环打出,其发劲直如贯矢,其形似箭,其性属木,在人身内通肝脏。崩拳回身动作起势为狸猫倒上树,落势

    为狸猫扑鼠,起势是截腿之劲,落势是踩踏之劲。经常锻炼崩拳能够舒肝利胆,并具有明目之功效。

    附一足少阳胆经知识简表

    足少阳胆经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

    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目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音

    zhuō ,颧骨),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

    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

    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语译: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 ,下行至

    耳后(风池) ,沿颈部行于手少阳经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

    入缺盆;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的支脉

    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向下覆盖于颊车部,由颈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属胆,沿着胁肋内

    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

    直行的脉从缺盆下行腋部,沿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环跳),向下沿大腿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

    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第二跖(zhí)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

    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按:目前《针灸学》经脉循行图穴位连线与灵枢经脉循行有些不符,笔者认

    为穴位挂图仅供理解参考,还是以阅读《灵枢·经脉》中的经脉循行原文为好。

    现在的经脉图基本上都是沿袭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 。张介宾及其前后的所

    有针灸经络学中的穴位分类都沿袭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而《针灸甲乙

    经》是首部从《黄帝内经》中归纳出来的针灸经络学专著。溯本求源,还是以《黄

    帝内经》为准

    续表主要病候。

    原文《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

    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hàn)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

    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口苦,善太息,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像蒙着微

    薄的灰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这是足少阳经气阻逆的阳厥证。本

    经穴主治“骨”所发生的病症:头痛、颔痛、眼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

    痛、腋下肿、马刀、侠瘿等症,及汗出战栗发冷、疟疾。胸部、胁肋、大腿及膝

    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酸痛,小趾侧的次

    趾(足无名趾)不好使用

    附注足少阳络脉足少阳经别足少阳经筋

    原文《灵枢·经脉》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

    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音僻,pì),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语译:足少阳络脉名叫光明,在距离外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向下联络足背。实证见足部厥冷;虚证见下肢瘫痪,不能起立,可取足少阳络穴

    光明穴治疗

    原文《灵枢·经别》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

    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语译:足少阳经别从胆经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外阴部,同足厥阴经别

    会合;分支进入浮肋之间,沿着胸腔,归属于胆,散布,上向肝脏,贯心中,挟

    食道,浅出于下颔中间,散布面部,联系眼后的目系,在外眦部与足少阳经脉会

    合

    原文《灵枢·经筋》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

    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qiú, 颧骨) 。支

    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

    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

    相交

    语译: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趾,上结于外踝;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

    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股四头肌部),后边结于骶

    部。直行者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者上

    出腋部,通过缺盆,走向太阳经的前方,沿耳后上绕到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

    走向下颌,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外眦成“外维”。其病症可见足第四趾强滞

    不适,掣引转筋,并牵连膝外侧转筋,膝部不能随意屈伸,腘部经筋拘急,前面

    牵连髀部,后面牵引尻部,向上牵及胁下空软处及胁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

    侧,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如果从左侧向右侧维络之筋拘急时,则右眼不能

    张开。因此,筋上过右额角与跷脉并行,阴阳跷脉在此互相交叉,左右之筋也相

    交叉,左侧的维络右侧,所以左侧额角受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叫“维筋

    相交”

    穴名 穴位 主治 特定穴

    1 瞳子髎 面部。目外眦旁 0 5 寸,眶骨外缘凹陷中头痛,目赤肿痛,目

    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2 听会 面部。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耳鸣,耳聋,齿痛,口,面痛,头痛

    3 上关 耳前。下关穴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斜,齿痛,口噤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4 颔厌 头部鬓发上。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的上 14 与下 34 交界处偏

    头痛,目眩,耳鸣,齿痛,癫痫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5 悬颅 头部鬓发上。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中点偏头痛,日赤肿痛,齿痛

    6 悬厘 头部鬓发上。头维穴至曲鬓穴连线的下 14 与上 34 交界处偏头

    痛,目赤肿痛,耳鸣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7 曲鬓 头部。耳前鬓发后缘直上,平角孙穴处头痛,齿痛,牙关紧闭,暴

    喑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8 率谷 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 5 寸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惊风

    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9 天冲 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 2 寸头痛,癫疾,牙龈肿痛足少阳与

    足太阳经交会穴

    10 浮白 头部。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横量二寸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

    气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11 头窍阴 头部。浮白穴直下,乳突根部头痛,耳鸣,耳聋足少阳与足太阳

    交会穴

    12 完骨 头部。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头痛,颈项强痛,齿痛,口,疟疾,癫痫

    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13 本神 头部。神庭穴(督脉)旁 3 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 23

    与外 13 连接点处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14 阳白 前额部。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 1 寸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

    睑动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15 头临泣 头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 5 寸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足少阳、足太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16 目窗 头部。头临泣穴后 1 寸头痛,目赤肿痛,青盲,鼻塞,癫痫,面浮

    肿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17 正营 头部。目窗穴后 1 寸头痛,目眩,唇吻急强,齿痛足少阳经与阳维

    脉交会穴

    18 承灵 头部。正营穴后1 5 寸头痛,眩晕,目痛,鼻塞,鼽衄足少阳经

    与阳维脉交会穴

    19 脑空 头部。风池穴直上1 5寸头痛,目眩,癫狂痫,颈项强痛足少阳

    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20 风池 项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鼽衄,耳鸣,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瘿

    气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21 肩井 肩上。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

    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22 渊腋 侧胸部。举臂,腋中线上,第四肋间隙胸满,胁痛,上肢痹痛

    23 辄筋 侧胸部。渊腋穴前 1 寸,第四肋间隙胸满,胁痛,气喘,呕吐,吞

    酸

    24 日月 上腹部。乳头下方,第七肋间隙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呕逆,黄

    疸胆的“募穴”。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

    25 京门 侧腰部。第十二肋端小便不利,水肿,腰痛,胁痛,腹胀,泄泻肾

    的募穴

    26 带脉 侧腹部。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腹痛,经闭,月经不调,带下,疝

    气,腰胁痛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27 五枢 侧腹部。在侧腹,髂前上棘之前0 5 寸,约平脐下 3 寸处腹痛,疝气,带下,便秘,阴挺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28 维道 侧腹部。五枢穴前下0 5 寸腹痛,疝气,带下,阴挺足少阳经与

    带脉交会穴

    29 居髎 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腰痛,下肢痿痹,疝

    气足少阳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30 环跳 股外侧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 与内 23 交

    界处下肢痿痹,腰痛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31 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 7 寸。患者以手贴于腿外,中指尖

    下是穴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

    32 中渎 大腿外侧。风市穴下 2 寸下肢痿痹

    33 膝阳关 膝外侧。阳陵泉穴上 3 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膝腘肿痛挛

    急,小腿麻木

    34 阳陵泉 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参考资料:据报道,在X射线观察下,用胆囊造影剂研究针刺对胆囊动力的

    影响,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的健康成年人阳陵泉,可使大部分(75 7%)人的

    胆囊影像明显缩小,表明针刺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此种作用在有针感

    时即开始,而在起针后 10 分钟更加明显胆经“合穴”,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

    泉

    35 阳交 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 7 寸,腓骨后缘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阳维脉郄穴

    36 外丘 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 7 寸,腓骨前缘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胆经“郄穴”

    37 光明 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 5 寸,腓骨前缘目痛,夜育,下肢痿痹,乳

    房胀痛胆经“络穴”

    38 阳辅 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 4 寸,腓骨前缘稍前处偏头痛,目外眦痛,瘰疬,脚气,腋下肿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胆经“经穴”

    39 悬钟(绝骨) 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 3 寸,腓骨后缘项强,胸胁胀痛?

    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痔疾八会穴之一,髓会绝骨

    40 丘墟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

    参考资料:据报道,在对胆总管引流者进行胆道造影时(在注射吗啡的条件

    下),发现针刺丘墟、阳陵泉、日月等穴后 30 分钟,胆总管出现明显的规律性收

    缩,蠕动明显增强胆经“原穴”

    41 足临泣 足背外侧。在第四、第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

    中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遗溺,乳痈,瘰疬,疟疾,足跗疼痛胆经“输

    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

    42 地五会 足背外侧。在第四、第五跖骨之间,当小趾伸肌腱内侧缘处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内伤吐血,足背肿痛胆经“原穴”

    43 侠溪 足背,第四、第五趾间缝纹端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肋疼痛,热病,乳痈胆经“荥穴”

    44 足窍阴 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 1 寸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

    痛,热病,失眠,胁痛,咳逆,月经不调胆经“井穴”

    足少阳胆经穴歌

    少阳胆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瞧,率

    谷天冲浮白次,(头)窍阴完骨本神邀,阳白临泣目窗辟,正营承灵脑空摇,风池

    肩井渊腋部,辄筋日月京门标,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风市招,中渎(膝)

    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宵,阳辅悬钟丘墟外,(足)临泣胆输通带脉,地五会

    穴接侠溪,第四趾旁(足)窍阴毕。

    附二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第二章 丑时养生——养肝如同养护树木

    肝经的时间一定要熟睡

    丑时——1:00~3:00——肝经最旺

    “卧则血归于肝” ,丑时保持熟睡是对肝最好的关怀。肝五行像木,日常养

    肝要如同养护树木。养肝就要及时梳理它的性情,性情暴躁只能助长它的暴脾气。

    要想养好肝,在精神上要保持柔和、舒畅,力戒暴怒和抑郁,以维持其正常的疏

    泄功能。肝经的时间一定要熟睡

    肝属木,据有关资料统计,地属亚热带海岛气候的中国台湾人,多数为湿热

    体质,多数人都得过肝炎。而失眠多梦、口干舌燥、神经紧张、眼睛干涩、目赤

    肿痛、脾气暴躁的肝火症状,以及关节肿痛、皮肤发痒、痔疮等肝热结合脾湿下

    注之病,得病率极高。

    肝脏实在很可怜,它从人出生开始就无怨无悔地替人做工,却天天受到伤害。

    也许你会说,我平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肝的事情,每天吃护肝的食物,每天都在

    做运动……

    的确,您做的这些都可以养肝,但是有一个伤肝的行为您没注意到——那就

    是为了学习、工作经常熬夜加班,这是现代人的通病。这样做很不好,为什么呢?

    因为人只有休息时,肝脏血流才充分,才能养好肝。“卧则血归于肝”,熬夜加

    班不但血不能养肝,还消耗营养、破坏人的好心情。

    曾有一位中年患者说一段时间内他总是会无缘无故发脾气,稍有一点不如意

    的事情就会大发雷霆,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夫人说男人也有更年期,问我是不是

    也更年期了。我问他平时的工作生活情况。他说他现在工作比较多,经常加班到

    半夜,每天睡眠不到 5 个小时,这样已经一年多了。

    我告诉他,说“更年期”也对,但这是现代医学的说法,男性也有更年期是

    这几年才有的提法。传统中医不讲更年期,主要是起居无常的加班让他变成这样

    的。他不解,难道加班还能让人的脾气变大吗?我告诉他,肝主藏血,人在睡眠

    时血可养肝,而长期加班,肝失所养,导致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所以就有了好

    发脾气的念头。

    《素问·五脏生成论》:“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意思是说,人躺下休息时血归于肝脏,眼睛得

    到血的滋养就能看到东西,脚得到血的滋养就能行走,手掌得到血的滋养就能把

    握,手指得到血的滋养就能抓取。

    当人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储藏于肝;当劳动或

    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排出其储藏的血液,供应机体活动需要。“人

    动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在半夜 1 点到 3 点的丑时还不休息的话,血液就要继续不停地“运

    于诸经”,无法归于肝并进而养肝,这就好像银行的存款,如果你一直不存,天

    天支出去花费,早晚有一天会变成空头。我们的肝脏就是人体的血液银行,需要

    随时存入,如果天天透支,还要接受一大堆的垃圾(因为所有的污染到了人体内,第一个要应付它的就是肝脏)。那么我们的肝脏在超负荷下运转难免会有闪失。

    所以要强调的是,丑时一定要睡眠,而且必须要“在这段时间内睡着” 。你

    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在子时前就寝,此时肝胆都需要养护。退而求其次,如果你在

    前一天晚上睡眠不好,就一定要在第二天找时间适当休息一会儿,这样才有助于

    强化肝脏。

    养肝其实很简单!对于肝最好的养生方式,就是每天找时间“卧”着。

    华山“睡仙”陈抟老祖,寿享一百一十八岁高龄,终生以睡功作为修炼手段,至今华山希夷洞内,犹存其卧功睡像。传有华山十二睡功总诀,大家可以参考。

    诀曰:

    夫学道修真之士若习睡功玄诀者,于日间及夜静无事之时,或一阳来复之候,端身正坐,叩齿三十六通,逐一唤集身中诸神,然后松宽衣带而侧卧之。诀在闭

    兑,目半垂帘,赤龙头抵上腭,并膝,收一足,十趾如钩,阴阳归窍,是“外日

    月交光”也。然后一手掐剑诀掩生门,一手掐剑诀曲肱而枕之,以眼对鼻,鼻对

    生门,合齿,开天门闭地户,心目内视,坎离会合,是“内日月交精”也。功法

    如鹿之运督,鹤之养胎,龟之喘息。夫人之昼夜有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万四

    千里,是应天地造化,悉在玄关橐龠。使思虑神归于元神,内药也。内为体,外

    为用。体则合精于内,用则法光于外,使内外打成一片,方是入道工夫。行到此

    际,六贼自然消失,五行自然攒簇,火候自然升降,酿就真液,浇养灵根,故曰:

    玄牝通一口,睡之饮春酒,朝暮勤行持,真阳永不走。凡睡功毕,起时揩摩心地,次揩两眼,则身心舒畅。

    问:我平时工作时间挺紧的,最近也有人说我的脸色发青,可能是平时加班

    的时间过多损害了肝所致,请问平时应怎样注意养肝啊?

    答:要养护肝,就要找时间多休息。戒酒,不乱服药。可以提两个穴位供参

    考:太冲穴、太溪穴。如有条件酉时安神定志片刻,按揉涌泉、太溪穴,或者做

    十趾抓地动作,同时做赤龙绞海、叩齿、鼓漱、吞津等动作。如有不适,应到正

    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及时进行调理。

    肝经诸穴是治妇科病的灵药

    肝主疏泄,疏就是疏通,泄就是发泄、升发。也就是说,肝具有维持全身气

    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什么是气机?气机就是指气的升降出

    入运动。我们的身体是一个不断发生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

    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肝主疏泄是通过调理冲任二脉实现的。为什么这样说

    呢?女性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与很多脏腑有关,其中与肝脏的关系

    最为密切,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冲任二脉

    与女性生理功能联系紧密。冲任二脉与足厥阴肝经相通,而隶属于肝,所以肝主

    疏泄,调节气机,又可调理冲任二脉的生理活动。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经之气调畅,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就会

    准时到来,带下也会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和分娩也会顺利。如果肝失疏泄,则可

    致冲任二脉失调,气血不和,从而引发月经、带下、胎产之类的疾病,严重者还

    会影响性功能和导致不孕症。

    此外,肝藏血可以调节血量,对女子月经和胎产也起重要作用。女性以血为

    本,其行血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下血,无不涉及血。冲任二肝阴虚者的调

    养阴虚是血虚+热象,肝阴虚可以理解为肝血虚兼见虚热现象。主要临床表现为:

    眩晕耳鸣,目涩干痛,胁肋疼痛,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或手足蠕动,舌红少苔,脉细数而弦。肝阴虚是以头晕耳鸣、胁肋隐痛、烦热目

    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本病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肝病、温

    热病后期耗伤,使濡养功能不足所致。肝阴虚者在治疗上应以滋阴养肝为主。

    人卧则血归于肝,暴怒伤肝,饮酒伤肝,久视伤血,所以要养肝阴、滋肝血,生

    活中不生气,戒酒,注意不用眼过度,不熬夜。脉隶属于肝,冲为血海,主月经,任主胞胎,孕育胎儿。肝藏血以调节血量,可根据妇女生理情况调节冲任二脉的

    血量,从而维持妇女的正常生殖功能。

    一位 40 岁左右的中年女性乳房经常肿痛,到医院检查证实为乳腺增生,吃

    了一些西药也不见好转,现在经前一周乳房胀痛越来越厉害,乳头痛痒不适,甚

    至不能触衣。月经来后情况会好一点。中医认为乳房属胃,乳头属肝,所以为其

    针刺肝经原穴太冲,采用泻法,或用母子补泻法泻其子穴行间后痛痒立消。

    肝经上的很多穴位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其中太冲穴就是一个值得推荐的代

    表。平时可以自己经常按摩太冲穴。

    有人会问,按摩太冲穴真有这么神奇吗?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有“发

    源、原动力”之意。 《难经·六十六难》有“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之

    说,可见其重要性。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经常按

    揉太冲穴,可疏肝解郁、调理气血、化湿通经,对胁腹满痛、头痛目眩、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等症有很好的效果。

    对于爱生气尤其爱生闷气的女性来说,生气了,一定要按摩一下太冲穴,这

    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方法。除了按摩太冲穴外,还要重点照顾以下几个穴位。

    (1)大敦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约0 1 寸处。常按摩大敦,对

    女性月经不调、闭经、崩漏有很好的疗效;除此之外,大敦穴还是自古以来被视

    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孕妇产前产后皆不宜艾灸此穴。

    (2)行间穴位于足背部第一、第二趾间缝纹端处。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

    痛、痛经、带下等症。五输穴所溜为荥,性属火穴,母子属性为子,对于肝经火

    旺需要泻肝火时,取行间是最好的选择。按摩点穴从轻重上说,轻柔的属补,刺

    激较强、力量较重的属泻。对于不会扎针者,此时可以放手按压此穴,痛一点没

    关系,但别按揉到痛不可忍。

    (3)蠡沟穴位于内踝高点上 5 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下肢痿痹,是肝经的“络穴”,属肝络胆,所以这一个穴位可

    以同时调理肝胆两条经脉。

    (4)中都穴位于内踝高点上 7 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疝气、崩漏、腹

    痛、泄泻、恶露不尽等,是肝经的“郄穴”。可治疗急症血证。

    (5)曲泉穴位于膝内侧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主治腹痛、小便

    不利、遗精、阴痒、膝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曲泉穴是肝经的“合穴”,五行属水,肝属木,按照五输穴的五行母子关系,曲泉属于母穴,虚则补其母。

    临床发现对于经常熬夜,自诉有颈椎病,属于肝经气血相对较“虚”的患者,按

    其曲泉穴多有压痛,针刺该穴(用补法)时,感到酸胀,随后颈项不适感可减轻

    或消失,起针后该穴压痛也可减轻或消失。很多伏案工作者不妨经常检查一下自

    己的曲泉穴。

    按揉有压痛时千万不要用力按压,轻柔的手法才是补法。学习传统医学经验,把我们的肝经照顾好,多数困扰就会没有了,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问:请问什么时候按摩肝经最好呢?

    答:从理论上讲,在肝经最旺的丑时按摩最好,但此时我们宜保持熟睡,以

    顺应自然。因此,可以将其改为在同名经手厥阴心包经当令的戌时(晚上 19 点

    至 21 点)按摩,或者采用酉时肾经当令之时按揉肾经原穴——太溪穴,同时按

    揉肝经原穴——太冲穴。

    有了脾气要发出来——生闷气比发脾气更伤肝

    俗话说,怒伤肝。人在发怒时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故伤肝。肝气上逆,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生气,人一生气没处发泄就会蕴怒,怒极必伤肝。

    《黄帝内经》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在体内是将军之官,是

    武将之首。作为将军之官,肝脏是专门为身体打仗的。任何不属于人体内的外来

    敌人,肝脏马上会去对付它。所以,人体有那么多的状况需要肝脏应付,肝当然

    就容易受到伤害。

    “谋虑出焉” ,肝脏怎么能出“谋虑”?谋虑就是计谋思虑,反复筛选思考

    方案。善于动计谋的人,肝气用得多,耗伤肝血也会影响人的视力,因为“肝开

    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

    肝经在丑时活动最强,有人喜欢深更半夜学习、想事情,因为这时效率高,计谋出得也好,道理就在于此,故一般的“大决断”都出自半夜。

    肝能调节人的情志,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如果肝失疏泄,气

    机不畅,则会引起两个方面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肝郁气滞和肝阳上亢。

    女性多是肝郁气滞的代表

    爱生闷气的人多为女性,主要表现为肝郁气滞。妇女乳腺增生很多是生闷气

    的结果。

    一家销售公司的业务员,业绩相当好。后来,由于同事不断地排挤她,她一

    气之下就跳槽到了一家新公司。但她却变得郁郁寡欢,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了,业绩也是大不如从前。一年下来,她感觉身心疲惫,面色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两年以后的身体检查显示,她患有中度乳腺增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对于女性来说,肝的经脉分布于两肋,乳房是肝脉必经之

    路。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就会出现胸闷乳胀、乳房

    疼痛。肝主气机的升降出入,脾升胃降也依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受纳降浊功能受阻,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影响津液

    的输布与血的运行,导致水液停滞,血行不畅产生痰淤等病理产物,形成肿块。

    肝阳上亢更钟爱男性

    肝主怒。一般男性容易把肝火发出来,表现为肝阳上亢。那些有火暴脾气的

    人,经常处于发怒状态,容易秃顶。

    与女性相比,男性更爱把脾气发出来,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肝气旺,更主要他

    们感觉心里有气不发出肝硬化病人更易发生溃疡病专家研究发现,肝硬化病人更

    易发生溃疡病,这种消化性溃疡病又称肝源性溃疡病,这也是发生肝硬化的明显

    信号。临床对照观察显示,肝硬化病人患溃疡病的发病率为 15%,而非肝硬化者

    的溃疡病发病率仅占 3 5%。经观察显示,肝硬化组的溃疡病发病率为 20%,而

    非肝硬化的对照组仅为 4%。大部分肝硬化的病人常会因肝功能失常、解毒功能

    低下、胃肠黏膜循环障碍、缺氧等因素破坏胃黏膜屏障,产生氢离子逆向弥散,损害胃黏膜,最终形成溃疡病。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食欲减退,出现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便血等溃疡症状,一定要注意检查一下是否伴有肝硬化。来会很憋闷。在大多数人看来,发脾气是

    有伤大雅的事情。事实上,有了气发出来要比闷在心里好得多。

    由于生气会给身体造成诸多问题,因此平时养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做到“不

    生气” 。所谓的不生气,并不是把气闷住,而是修养身心,开阔心胸,通过其他

    途径把“气”发出来,比如,可以多听一些悠扬和节奏舒缓的音乐,让优美的乐

    曲化解精神的焦躁,放松情绪;运动也是发泄的有效途径,只是别过度就行了。

    虽说生闷气比发脾气更伤肝,但是能够做到凡事不生气最好,气大总会伤身

    嘛!

    形意五行拳崩拳属木应肝,是形意拳中最简单的拳法,也是最实用的拳法,就是左右崩拳连环打出。生气郁闷不舒时,试试打几趟崩拳。经常锻炼崩拳能够

    起到舒肝利胆的作用。

    问:最近与老公因为一点小事吵了架,自己当时气得不行,后来连着两天自

    己也没吃什么东西。后来老公又是道歉又是劝的,总算心里舒服了一些。请问人

    为什么在生气后食欲就会下降?

    答:人生气时还会出现胃脘胀闷、嗳腐吞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主要是因为,生气或发怒是肝木过度旺盛的表现,肝木过旺则对脾土克制过度,导致脾的运化

    饮食功能下降,从而出现饮食不振的状况。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可以取太冲、足三里针灸。不会针灸可以用按揉的方

    法,让上升的肝气往下疏泄,按揉太冲穴时会很痛,此时要反复按摩,直到这个

    穴位不再疼痛为止。平时按揉太冲穴不方便,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如果在办公桌

    下面能脱鞋,就用一只脚的脚跟踩按另一只脚的太冲至行间一线,也可以踩按大

    脚趾,这里有肝经的大敦穴和脾经的隐白穴,可以起到调和肝脾的作用。在家伏

    案学习工作时最好能够光脚,边活动大脚趾边踩压脚背太冲穴,这是一个提供给

    没有时间专门锻炼者的小秘密。

    再说一个迅速舒肝理气的小窍门。如果在某些场合,有人说话交谈影响大家,用一个字和动作请其噤声,该怎么做呢?食指放在嘴上发出“嘘” 。食指螺纹面

    属肝,伸食指相当于舒肝,“嘘”字在六字诀里属木通肝,为什么通肝呢?大家

    体会一下做“嘘”字时舌头受到按压的地方,是不是舌头的两边正用力抵在两边

    的上牙齿上,熟悉中医舌诊的人都知道,舌尖属心、舌尖的两边属肺,舌两边属

    于肝胆,舌根属肾,脾其华在唇。熟悉舌头、口唇和五脏的对应关系,就容易理

    解为什么发一个音就能调理相应脏腑了。即使不知道六字诀练功方法,在生气时

    自己觉得需要迅速梳理一下肝气时,请做一个嘘声的动作试试看。

    附:六字诀歌诀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按:现在有六字诀的很多练功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了解和选择

    锻炼。

    问:为什么人一生气就会紧握双拳?

    答: 《素问·痿论》认为: “肝主身之筋膜。”肝主筋膜,筋拉动骨骼负责运

    动,膜用来隔离、划分器官组织的功能界限,肝气旺,手指、脚趾有力量,肝脏

    对应手指、脚趾,活动手脚能活动肝脏。肝的变动为握,愤怒时肝气一动,拳头

    就不自觉地攥紧了,并想大喊大叫。这就是为什么人一生气就会紧握双拳,做要

    打人之状的原因。

    平时不生气时,或者没有时间锻炼或者某些场合不宜做过大的动作时,抓握

    动作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手三阴、手三阳经络的方法,握拳时中指尖上的中冲穴

    (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正好点按在心包经的劳宫穴(心包经的荥穴) ,木火相

    生,可以起到补养心血的作用。那些手脚冰凉者,用搓手的方法也很难让手指转

    暖者,可握拳用中指点按劳宫穴,缓慢用力,尽力抓握几秒钟,然后缓缓放松稍

    停后再重复抓握,只需几下就可使手指转暖。在门诊碰到即使夏季也指尖湿冷且

    搓手也不易转暖的患者,令其采用该方法后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视伤肝血——电脑族更要养肝

    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丑时安心睡觉呢?

    无论是日夜奋战在电脑一线的上班族,还是那些贪于游戏的青少年,他们的身心

    仿佛与电脑融在一起。

    如果你也是这样,就请听听医生的忠告吧——久视会伤肝血!为什么这样说

    呢?肝开窍于目,目之所以具有视物功能,全依赖肝精、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

    泄。肝经上连目系, 《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肝的精血

    循肝经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灵枢·脉度》也说:“肝气通于目,肝和

    则目能辨五色矣。”肝的精血充足,肝气调和,眼睛才能发挥视物辨色的功能。

    “目受血而能视” , “肝藏血,主情志的疏泄”。过度用眼自然要耗损肝血,我们的肝脏就像身体里的一个血库,如果血库里的血不充足,就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不清、小腿抽筋、腰膝酸软、手足无力、手指不灵活、皮肤出现斑点、情绪

    不稳定、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症状。这一系列问题的祸首便是“久视”。

    生活中哪些人会久视呢?大家首当其冲会想到电脑一族。这些电脑族长期坐

    在电脑前,眼睛对着显示屏“望穿秋水”,显示屏却对他们大发辐射,长时间会

    出现头昏、头痛现象,此时肝也会受到冲击。如果肝气不舒,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症状。

    对于那些常使用电脑的人平时应怎样养肝呢?我的建议是,长时间在电脑前

    工作时,要时常适当换个姿势,要经常按摩穴位。如何按摩呢?伏案工作时可以

    采用脚踩大脚趾和太冲穴、行间穴的方法。如果可以放下手里的活儿,闭目待一

    会儿,那就一边踩按大脚趾和太冲穴、行间穴一边闭目,同时还可以用手揪自己

    的耳垂和耳尖后上方。睡觉前用热水泡脚时也可用指按压肝经上的太冲穴、行间

    穴。躺在床上后还可以用一只脚的外踝去按摩另一只腿上的足三里,也可以用这

    个办法按摩丰隆穴。

    只要熟悉了人体经络的穴位位置和功用,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好办法。但这

    些办法仅仅是一种辅助锻炼方法。《黄帝内经》中有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别忘了,养生的秘诀里有一句“不妄作劳” ,不妄也包含不要过度的意思。中医就讲究一个“中”字,中也就是适度。

    问:我最近眼圈发黑,而且面无光泽、神情憔悴、精神疲倦。我前几天加班

    时间较长,但是这几天我保持正常的睡眠,可还是这样,请问这与肝病有关吗?

    答:是否有肝病需要到医院做相应检查。根据中医理论,眼睑属脾,《灵枢·经

    筋》 : “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 ”所以,改善黑眼圈从经络理论来看,应

    梳理太阳经和阳明经。太阳经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经经气

    相接。阳明经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足阳明经经气相接。“阳明脉衰,面始憔” 。面色憔悴,要补阳明气血,用补法循经梳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

    经。再梳理手太阳小肠经和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重点是背部五脏俞穴。《素问·太

    阴阳明论篇》:“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

    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起居不时五脏受伤,五脏属阴,阴病取阳,背部属阳。五脏俞穴用补法。这样常可以很快缓解或者消除症状。其根本治法还

    是牢记《黄帝内经》开篇所强调的,要做一个知“道”者,尽量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从而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

    天年,度百岁乃去”。

    亚健康是肝疲劳的预警信号

    什么是亚健康?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

    态。如果你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上班族,就先来看看自己吧!是不是最近总是感觉

    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全身无力、容易疲倦、精力不集中、健忘、眼睛疲劳、视

    力下降、睡眠不良、早晨起床有不快感、颈肩僵硬、手足发凉或手足麻木感、心

    悸气短、胃闷不适……这些症状提示你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了。在亚健康中,经

    常感到疲惫不堪是其典型症状。

    亚健康最钟爱白领和高级知识分子等工作环境紧张、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上班

    族,而这种情况多存在于大都市。

    工作累吗?当然!干什么工作不累呢?可是累也要有个限度。为了健康,为

    了自己,你应该学会休息。

    亚健康在中医学中称之为“未病” ,也就说你到医院去检查也不会发现什么

    问题,就是感觉平时很累——身累,心也累。中医认为,亚健康的症状无不与“肝”

    的功能失调有关。也就是说,发生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你的肝很累了。为什么这

    样说呢?肝是人体最敏感、最脆弱的内脏器日常养肝 8 法① 晚上 23 点以前上床

    睡觉;

    ② 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并观察大便的形状及颜色;

    ③ 饮食要正常,不要暴饮暴食;

    ④ 早上一定要吃早餐;

    ⑤ 烹调尽量少用动物油;

    ⑥ 少吃油炸食品,用过后的油不要炒菜;

    ⑦ 不吃冰品,少吹冷气;

    ⑧ 常保持心情愉快。官,劳累、熬夜、酗酒都会伤肝。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保证脏腑气血的正常运行;如果肝失疏泄,就会导

    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筋脉失养,则产生疲劳。同时,由于肝失疏泄,肝气郁

    结,乘脾犯胃,就会导致所谓的亚健康状态,重者还会产生各种疾病。

    我们知道,人的阳气会随着四季更替出现“生、长、收、藏” ,其中由“长”

    转到“收” ,从“藏”转向“生” ,这是人体阳气变化的两个“极” ,这个极的变

    化,就是由肝负责管理的。因此,一般肝病多在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

    或冬春之交发作。就以一天为例,丑时是阳潜藏于阴的“极”(阳入阴叫做“寐”,阴转阳叫“寤” ,即醒来) ,此时又是肝经流注的时间。 “阳”是能量的释放,它

    不可能源源不绝,是需要休息的。只有通过休养,能量才可以储备,第二天才会

    有精神,所以“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如果经常熬夜或睡不好,肝失疏泄,应该潜藏的阳没有好好的休养,第二天醒来能量就会不够用,此时就会感到疲惫。

    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人卧血归于肝”,说明丑时是养肝血最佳的

    时刻。由于现代人无规律的夜生活、酗酒、沉迷于电脑网吧,使肝储藏和调节血

    液功能严重受损,肝阴血耗损。

    肝养目、柔筋、营爪的物质基础是营血。如果营血亏乏,则储藏于肝的血量

    不足,分布到全身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活动需要,不但经常感到乏力,而且也不

    耐劳累,且目无血养则会变得干涩,血不养筋则筋肉屈伸无力,血虚则肝木失其

    柔和之性。

    怎么发现自己的肝有问题呢?如果睡足 8 小时仍觉得累、眼眶黑暗或眼睛干

    涩、皮肤易过敏、整天疲劳气色差,甚至有的女性痘痘长不停,这些都是肝疲劳

    的表现。如果一个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的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造成免

    疫力低下,这种长期的伤害会转化成慢性肝损伤。如果你每天清晨在丑时醒来,这就表示肝在通过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向你发出信号了。在针灸治疗上,这种失

    眠患者,根据“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理论,取太冲穴针刺或按揉穴位常可取

    得满意效果。有经验的医生用穴位按压可以检查和治疗某些病症。如果担心自己

    的脏器有问题,还是认真做一个健康体检为好。如果检查结果正常,仅是自我感

    觉不适,可再用中医经络理论慢慢“研究”,要想快点解除不适,还是到医院请

    专业医生诊治吧。

    在所有肿瘤患者中,肝癌是最需注意保存体力、不能疲劳的,这包括体力上

    的、心理上的,有时也涉及性生活方面的。古代医籍中早已明确指出:房劳复发

    是许多虚痨及肝病复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肝癌及肝病患者一定要当心。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很多人一到春天就会“春困”呢?其实,主要

    原因在于这些人平时生活没有规律,工作超负荷,大脑思虑过度,导致肝失濡养

    所致。人体由冬寒进入春温,由“冬藏”转入“春生”,气血运行偏于外,如果

    冬季的“养藏之道”没有做好,就会“奉生者少”,就会导致心脑相对缺血,使

    人发困。而肝主藏血,养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劳,春天就不易发困。

    怎样养好肝呢?“凡病之起,多由于郁” 。肝性喜条达,恶抑郁,所以应顺

    肝性而为,肝五行应木,水可涵木,所以中医常通过“滋水涵木”的方法来养肝,水是哪一脏?肾脏!也就是要养肾。常言道:肝无补,补肝宜补肾。怎么补肾,当然还是顺脏性而为。肾主封藏,而怎么封藏?“不妄作劳” ,不“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以免“耗散其真” ,常“持满” 、 “御神” ,不“务快其心”,不“逆于生乐”,“起居有常”、“食饮有节”。

    问:我最近由于工作压力大,现在情绪特别低落,忧郁烦躁、焦虑不安、失

    眠健忘也成了家常便饭,请问这是不是太劳累了?

    答:想明白了就按照正确的生活方式去做,明知故犯,光说不练,结果可想

    而知。三思之后一定要有所行动,并要成为一种习惯。陶渊明曾言:“勤学如春

    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此言

    用在养生修身上也是一样。选择适宜的调养方法及时消除不适症状。

    职业司机都知道出车前检查车况,都知道如何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我们的

    身体也就如同汽车一样,年龄相当者好比同一年生产的汽车,出厂时车况都差不

    多,但到了车主手里,由于使用情况的不同,同年份的车也就出现了不同水平的

    车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使用身体这辆汽车,让这辆车带着我们在人生

    的道路上跑得更远。

    春季是最宜养肝的时机

    春季当心“发物”要了命到了春天,一些慢性病患者食用某种食物后会突然

    发病,这些食物就是我们所说的“发物”。因此,慢性病患者吃东西时应避免食

    用这些发物。

    ① 羊肉:阴虚火旺者及热病、传染病患者在春季吃羊肉易上火发病,最好

    避之。

    ② 猪头肉:此季节吃猪头肉有可能会诱发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偏

    头痛等疾病,一旦误食后出现头晕、胸闷、肢体及面目浮肿等症时,要及时就医。

    ③ 香椿:患过荨麻疹、湿疹、丹毒、中风、惊风、痹证等疾病的人,吃香

    椿易使旧病复发。

    ④ 竹笋:那些平时四肢发冷、泄泻、腹部冷痛、阳虚水肿等脾胃虚弱的人

    不宜食用竹笋。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相通应,肝与春气相通应,春天是一年的开

    始,阳气刚刚升发,自然界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调畅。《素

    问·诊要经终论》指出:“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所以

    说,春季养生应顺应肝气的畅达之性。

    养肝养什么?生血气,以振奋肝的生机,因为生血气是肝的主要作用。那么,如何生血气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夜睡早起,广步于庭

    “夜卧早起” ,就是说晚点睡、早点起。春天的生发之气刚刚起来,不要睡

    得太早,也不要睡得太晚,最好在子时前入睡,在肝经当令的丑时保持熟睡。不

    少人的肝病其实是熬夜“熬”出来的。一般人在熬夜后大都会双目赤红,这就是

    肝火上升的症状。

    早起就是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起床,起床后应多散步。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被发缓形”告诉人们,此时要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不要使身体

    受到拘束。

    “以使志生”,以便使精神随着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意思是说,对待事物,也要符合春天的特点,应当发生的就让它发生,而不

    要去伤害它;应当给予的就给予,而不要剥夺它;应当培养的就去培养,而不要

    惩罚它。否则会使肝脏之气受到损害,到了夏天还会发生寒性疾病。

    春季一定要避风

    肝恶风。恶是厌恶、讨厌的意思。肝属木,木生风,风为百病之长,风轻上

    行,外来邪风先侵犯头部,易造成头痛。人的脑后有一穴位叫“风池”, “风进风

    池掀巨浪”就会生大病。

    春宜省酸增甘

    现在很多人都爱吃醋,有的人每天早晨还喝一点醋,说可以降血脂、减肥、软化血管、美容养颜等,还有人推荐食用醋泡花生米、醋泡黄豆、醋泡黑豆、醋

    泡鸡蛋等。说这些方法用的都是厨房里的东西,绝对安全。笔者认为,中医的方

    法还是应以传统中医理论来指导,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偏方用了有效,有时用

    了就无效。关键是要了解所用食物或药物的性味归经,辨明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对证有效,不对证就无效。所谓“治病容易辨病难”。古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要先辨明病情阴阳属性,确定好治疗的大方向,然后选择合适的

    治疗方法。再者, “食饮有节”,五味不可过极和偏嗜。 《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

    春季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指出: “当春之时,食

    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 ”为什么要省酸增甘?酸性收敛,不利“发陈” ,有违

    春气之应,甘味入脾,脾属土,肝属木,肝木可以克脾土。春三月任肝木舒畅条

    达生长,符合“赏而勿罚,予而勿夺”的原则。为防止肝木过旺克伐脾土,可在

    饮食上增加甘味以“实其脾气” 。明白这个道理,其他季节的五味增减也就可以

    相应推衍出来了。

    知道了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那么,相应夏季就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

    夏当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季则宜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季则宜省咸增苦以养心

    气。也就是说春季宜少食酸味,多食甜味,以补养脾气;夏季宜少食苦味,多食

    辣味以补养肺气;长夏(长夏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少食苦味,多食咸味,以补养肾气;秋季少食辣味,多食酸味,以补养肝气;冬季少食咸味,多食苦味,以补养心气。这些理论是根据五行理论推衍而来,对于四季分明的地区可以作为

    参考,实际应用宜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为养生而照书养生,分析明白原

    理后还要应用有效,这才是硬道理。

    问:为什么春天最宜食韭菜呢?

    答:春季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韭菜性温,最宜人体阳气。李时珍

    说:“韭……乃肝之菜也。”春季与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相应。

    《本草拾遗》载: “在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 ”韭菜虽一年四季都

    可食用,但以初春时节品质最佳,晚秋的次之,夏季的最差,常言道“春韭香,夏韭臭”。因此,春季适当食用韭菜可以养护人体的阳气,从而增强人体抵抗力。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韭菜所含的挥发油及硫化物具有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

    化的作用。韭菜还含有较多的纤维素,每 100 克韭菜含1 5 克纤维素,比大葱

    和芹菜都高,可促进肠道蠕动,有效预防习惯性便秘和大肠癌的发生,故有“洗

    肠草”之称。便秘者可取新鲜韭菜 200~300 克,洗净切成小段备用,锅热加食

    用油 35 克,鸡蛋 12 个,或用猪瘦肉,最后放韭菜轻炒,炒韭菜窍门是先放韭菜

    根部,翻炒几下后再放韭菜叶,韭菜变色即可起锅,切忌长时间翻炒,每天一次

    当菜吃。一般 1 周左右便秘好转或痊愈,以后可每周间断做此菜,可保持大便畅

    通。此外,韭菜还被称为“起阳草”,对性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韭菜虽好,但并非人人皆宜。对于有口臭、口舌生疮、咽干喉痛等热性病证

    及手脚心发热、盗汗等阴虚火旺症状的朋友最好和韭菜保持距离。另外,孕妇最

    好不食或少食韭菜,以防助热引起胎动不安。

    附一足厥阴肝经知识简表

    足厥阴肝经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

    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

    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语译: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足跗(行间、太

    冲) ,距内踝前一寸(中封) ,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 ,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膝腘内侧(曲泉) ,沿股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

    极、关元),挟胃旁,属肝络胆(章门、期门),向上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

    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鼻咽部),连接目系(眼与脑的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目部支脉:从“目系”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从

    肝分出,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主要病候。

    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颓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腰痛不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女人可

    出现小腹部肿胀,严重的见咽喉干,面部像有灰尘,脱了血色。本经穴能主治肝

    所发生的病症,如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疝气、遗尿或癃闭

    续表附注足厥阴络脉足厥阴经别。

    原文《灵枢·经脉》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

    者循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语译:足厥阴络脉名蠡沟,在离内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其分支

    经胫骨部上行至睾丸结在阴茎处。其气厥逆则睾丸肿胀,突发疝气。实证见阳强

    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取络穴治疗

    原文《灵枢·经别》 : 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

    语译:足厥阴经别从足背上足厥阴经分出,向上到达外阴部,和足少阳经别

    会合并行

    附注足厥阴经筋。

    原文《灵枢·经筋》: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

    纵挺不收

    语译: 足厥阴经筋起于足大趾上,向上结于内踝前方,上沿胫骨内侧结于

    内辅骨(辅骨指膝两侧突出的高骨,包括股骨下端的内外上髁和胫骨上端的内外

    侧髁,在内名内辅骨,在外名外辅骨。)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而

    与各经筋相联络。其病症: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前部痛,膝内侧痛,大腿内侧

    痛、转筋,阴器不能运用。若房劳过度则阳痿不举,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

    热邪则阴器异常勃起不衰。

    (注: “纵挺不收”即中医文献中讲的阳强、强中、阳强不倒、茎强不痿等

    阴茎异常勃起现象,是一种长时间无性欲要求的海绵体痛性勃起,能持续数小时、数天,乃至逾月,具有病急、易留有永久性阳痿后遗症的病症,不可误认为是性

    欲亢进、肾气充盛、身体强壮的标志)

    穴名 穴位 主治 特定穴

    1 大敦 大趾外侧趾甲角旁约 0 1 寸疝气,遗尿,经闭,崩漏,阴挺,癫

    痫肝经“井穴”

    2 行间 足背,第一、第二趾间缝纹端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肝经“荥穴”

    3 太冲 足背,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参考资料:据报道,对施行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探查术的急性胆道疾病患者,针刺足三里、阳陵泉,或单刺太冲,都能使注射吗啡后胆道压力不仅停止上升,而且迅速下降。针刺太冲缓解胆道口(奥狄)括约肌痉挛的作用大于足三里、阳

    陵泉肝经“输、原穴”

    4 中封 足背侧,内踝前 1 寸,胫骨前肌腱内缘疝气,遗精,小便不利,腹

    痛肝经“经穴”

    5 蠡沟 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 5 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下肢痿痹肝经“络穴”

    6 中都 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 7 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疝气,崩漏,腹痛,泄泻,恶露不尽 肝经“郄穴”

    7 膝关 小腿内侧,阴陵泉穴后 1 寸膝部肿痛

    8 曲泉 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腹痛,小便不利,遗精,阴痒,膝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肝经“合穴”

    9 阴包 大腿内侧,股骨内上髁上 4 寸,缝匠肌后缘腹痛,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

    10 足五里 大腿内侧,曲骨穴旁开 2 寸,直下 3 寸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瘰疬

    11 阴廉 大腿内侧,曲骨穴旁 2 寸,直下 2 寸月经不调,带下,小腹痛

    12 急脉 又名“羊矢穴”。耻骨联合下旁开 2 5寸,当气冲穴外下方的腹

    股沟处小腹痛,疝气,阴挺

    13 章门 侧腹部,第十一肋端腹胀,泄泻,胁痛,痞块脾的募穴;八会穴之

    一,脏会章门;肝经与胆经交会穴

    14 期门 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肝的募

    穴;足厥阴、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足厥阴肝经穴歌

    一十四穴足厥阴,太敦行间太冲侵,中封蠡沟中都近,膝关曲泉阴包临,五

    里阴廉羊矢(急脉)穴,章门常对期门深。

    任脉经穴歌诀

    任脉三八出会阴,曲骨中极关元侵,石门气海阴交穴,神阙水分下脘临,建

    里中脘上脘配,巨阙鸠尾中庭对,膻中玉堂上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冲,廉泉颔下

    结下是,承浆穴在唇下中。

    附二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第三章 寅时养生——娇生惯养的肺经可以这样养

    寅时醒来寻大渊

    寅时——3:00~5:00——肺经最旺

    寅时经脉气血循行流注至肺经,肺有病的人经常会在此时醒来,这是气血不

    足的表现。《素问·刺法论篇》中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

    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

    无数。”寅时醒来寻太渊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如果把心比作

    一位君主,那肺就像一位辅佐君主的宰相,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调节气血营卫,沟通和营养各个脏腑。

    在时辰养生中,寅时是肺值班。这时大地阴阳开始发生转化,由阴转阳,这

    时人们需要保持熟睡。寅时睡得好的人,第二天清晨就会显得面色红润,精神也

    充沛。

    肺病自己查肺部出现疾病一般可以从咳嗽、咯血等典型症状辨病。

    ① 晨咳:一般多见于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

    ② 夜咳: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慢性左心功能不全。

    ③ 无痰咳嗽:多见于慢性咽炎或喉炎、胸膜炎。

    ④ 多痰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结核等。

    ⑤ 青壮年咯血:可能患有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病。

    ⑥ 中老年咯血:如果常反复发作,可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癌。肺主一

    身之气,它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寅时人体气血开始重新

    分配,心需要多少,肾需要多少,这个是由肺经分配完成的。如果此时醒来,多

    是肺气不足的表现。因此,过敏气喘、咳嗽等与肺经相关的疾病,通常会在这个

    时辰发作,尤其是过敏气喘的小孩,常在此时咳到醒来。

    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根据经络理论,可选取肺之“原穴”太渊穴。原穴是脏腑原气(即元气)经过

    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如下

    表所示。十二经脉原穴表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原穴太渊合

    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

    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

    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

    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对人体非常重要。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

    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

    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来治疗五脏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输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

    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所以,按五脏有疾当取之原的

    理论,肺有疾当取肺原穴即太渊穴。

    根据《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即对于按时

    发病或症状加重的,可以取此时当令经的“输”穴。肺经的输穴还是“太渊” 。

    因为阴经的输穴和原穴是同一个穴位,即“以输代原”。所以还是选择太渊穴。

    如果根据“虚则补其母”的理论,应用五输穴时,肺在五行属金,土生金,即土为金母。在肺经上穴性属金的穴位为“经渠”,穴性为土的穴位为“太渊”。

    所以培土生金,还是要选择“太渊”穴。

    个人经验对于寅时醒来难寐者针刺太渊穴,常可一穴见效。这是针灸的临床

    经验,对于不会针刺者,或没有条件针刺的患者,自己轻柔(轻柔属补,重按为

    泻)地按摩一下太渊穴,或许能够收效。因为民间中医的经验是,以指代针按揉

    穴位的效果取决于施术者是否练功。所以,如果自己按揉后不能取效,最好的办

    法还是到医院请医生诊治。

    此外,根据现代医学研究,人体在清晨寅时血压低,脉搏、呼吸次数也少,尤其是清晨 4 时左右,血压最低,脑部供血量最少,生命力最弱,尤其肺系病、心肌梗死、脑血管栓塞、婴儿猝死症……都易发病,特别是冬季,经常有意外发

    生。因此,有这些病人的家庭,一定要在寅时多照顾病人,以防意外。

    中医养生专家认为:大寒、大热、大风、大雾须避之。肺主皮毛,司肌肤腠

    理之开合,此时一定要做好防寒暑的工作,这当为首要保肺之道。

    平时那些肺部虚弱者,可学习按摩、导引等保健方法,以增强机能、改变体

    质。一旦察觉肺系病症状,急早治愈,以绝后患。

    寅时醒来后要是觉得睡不着的话,不妨披好衣服练习静坐。坐姿以自己能接

    受的动作,或散盘或单盘或双盘均可。道家认为“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

    寅” ,寅时乃肺经当令,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所以是练气的最好时机。两

    手握固或结印或掐诀置于腹前,存神内守,以舌于口腔中上下搅动舔揉牙齿牙床

    内外,术称“赤龙绞海” 。舌下系带两边有“金津” 、 “玉液”两穴,当津液满口

    时,叩齿鼓漱(次数自定,如果怕影响别人可以直接鼓漱) ,然后分数次咽下,意随吞咽动作转移至小腹。依法吞咽七次。应该注意的是,在行功过程中呼吸应

    始终保持自然舒畅,不论有无唾液或唾液多少,皆应做以上意想和吞咽动作。

    闭口绞海鼓漱可刺激唾液分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含有黏蛋白、球蛋

    白、淀粉酶、溶菌酶等有机物。因此,“赤龙绞海” 、 “吞津”是有充分科学依据

    的健体防病良方。

    此法是通过用舌抵口腔及漱口动作,刺激唾液腺分泌。这种导引方法始见于

    《黄帝内经》 。 《素问·刺法论篇》中记载道:“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

    下津令无数。 ”可“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也” 。 《太上黄庭经》中亦载:

    “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嵩山隐士太元先生亦于《太元气经》中

    著述: “天地有泉源,非雷霆功则气不能润荡万物。人身有津液,非咽漱则无从

    溉五脏、蒙五彩……”此法备受历代功家推崇,南北朝陶弘景、隋代巢元方、唐

    代孙思邈、宋代刘河间及明代高濂和汪昂、石室道人,以及清代方开,还有少林

    祖师达摩、大文学家苏东坡、明太祖朱元璋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等历代著名医学

    家、养生家、武功大师也都奉此法如瑰宝奇术,举不胜举。

    为什么肾有病,却在肺经当令的寅时来运功呢?这就是五行学说在养生上的

    运用,肾属水,肺属金,按照五行理论,金能生水,虚则补其母。补肾也就是用

    补金的方法,即“金水相生”法。

    那么,怎么补肺呢?土能生金,所以临床常用培土生金法。比如,肺气不足

    者,常用健脾益肺的方法,参苓白术丸就是在此原则下的组方。运动疗法以五行

    拳为例,五行拳横拳属土应脾,劈拳属金应肺。练拳时适当多练习一下横拳、劈

    拳,就是取培土生金、健脾益肺之意。知道了五行生克的关系和补泻原则,也就

    可以化生出很多的方法。

    问:经常吹冷气对健康是否有不良影响?

    答:中医认为, “形寒饮冷”皆有害于肺,因为肺主皮毛,皮肤是肺的对应

    部位。如果皮毛感受寒气,会直接影响浅表气血的运行和汗液的排泄,气血运行

    和汗液排泄一有问题,肺气的宣肃功能,也就是肺的气化功能马上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冷气吹得太过,不利于肺脏的气化功能。 “手太阴肺之脉起于中焦,下络

    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吃下凉的东西,寒气从内在肺经影响肺的功能,吹冷气则是由外在体表侵入,其致病结果是相同的。

    “窝囊废”其实是“肺窝囊”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指出: “五脏所藏……肺藏魄。 ” “魄”是什么?就

    是人的魄力、气魄、体魄。人的“魄”属于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代表一种势不可

    挡的力量。 《类经·脏象论》指出: “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

    说明人体一些知觉和动作是“魄”作用的结果。

    在生活中,常骂一个不成事的人为“窝囊废” ,是个废物、不中用的家伙。

    中医里将窝囊废也称为“窝囊肺”,那为什么不叫窝囊心、窝囊肝、窝囊脾呢?

    说一个人是窝囊肺,其实也就是说他的肺窝囊。肺有问题、肺气不足也常表现为

    缺乏“魄”力,就会变得很窝囊。人的肺气足,就会有“魄”力,常能做成大事;

    而肺气不足的人,连说话声音都很小,表现为缺乏魄力,自然就成了成事不足的

    “窝囊肺”了。

    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主要通道,与肺直接相连。《灵枢·五阅

    五使》指出: “鼻者,肺之官也。 ”如果肺气宣畅,则鼻窍通利,呼吸平稳,嗅觉

    也灵敏;如果肺失宣发,则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嗅觉也差。

    据说国外还有这样一句谚语:“大人物必有一个大鼻子。”中国在相面时也很

    讲究:女看眉毛,男看鼻。如果一个男人的鼻子位居中央,周正、挺拔、个大,就能成大事,这也是魄力十足的表现。

    魄力足,可不是脑子一热的蛮干,要有理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五行要平

    衡,弱的要补,太旺盛的要疏导,要把其多余能量往下传,不能让多余的能量克

    制其他脏器,所以遏制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就像治理洪水一样,要多疏导,多分

    流,实在不听话的再进行克制。

    肺气虚常见少气乏力,动则气喘,体虚易感等。临床根据“虚则补其母”的

    原则,常采用“培土生金”的方法,即健脾益肺法。补肺气的穴位有:肺的“原、输”穴即太渊,或肺的母经脾经的原穴即太白。

    五行拳的横拳属土应脾,劈拳属金应肺,可以经常练习以宣降肺之气机。如

    果练习劈拳的同时练习横拳,根据五行理论则属培土生金法。

    问:在什么时间按摩肺经最好?

    答:当然也是在肺经最旺之时按摩最好,但此时是早上 3~5 点,是睡眠的

    时间。因此,我们还可以从同名经上找其他穴位,如在上午 9~11 点足太阴脾经

    当令的时段进行按摩,“五脏有疾,当取之原”,选取肺经的原穴(也是输穴,穴性属土,土为金母,肺属金,虚则补其母,故取其母穴)太渊,再加上脾经原

    穴太白,则有培土生金、健脾益肺之意,有点像参苓白术丸的意味。

    问:根据西医的说法,气喘病人多是由于过敏体质所致;就中医立场来说,气喘与个人体质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呢?

    答:您说的应该是过敏性哮喘。喘证和体质有一定的联系,体质可以通过治

    疗和锻炼改善。现在各医院开展的冬病夏治对于哮喘就有很好的疗效。

    “气喘”只是指呼吸困难、气息急促的症状。多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或邪

    热炽盛,痰饮停肺,肺肾气虚所致。除肺、心疾病常见气喘外,咽喉或胸廓的病

    变、温热类疾病、腹内肿瘤或积水等挤压及虚劳类、脱证疾病等亦可见气喘。

    临床上对以气喘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常以气喘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辨证论治。

    病性有实有虚:实者病势急骤,声高息粗;虚者病势徐缓,气短息弱。

    气喘为肺系疾病的常见症状,如:哮病、肺胀、肺热病、肺痈、肺水、肺衰、气胸等病,气喘常是其主症之一。暴咳、久咳、肺络张、肺痨、肺痿、肺癌、肺

    尘埃沉着病等均可有气喘症状。

    临床根据病情表现综合分析如下。

    (1)发作性气喘,常见于哮病,必伴哮鸣。

    (2)劳作时发作或加重,或平卧时加重,常见于肺胀或由心衰等所致。

    (3)气喘属吸气性困难者,多为上呼吸道阻塞性病变。气喘属呼气性困难

    者,多为肺胀、肺痿、哮病等。

    (4)高热病人,一般都有呼吸迫促、息急气粗的表现。

    (5)呼吸深而规则,伴有鼾音者,常见于痰厥、脏厥、出血性中风等。

    (6)胸腹内肿瘤等挤压而致气喘者,可有胸腹腔癌、瘤及气胸、悬饮、支

    饮、肥气、晚期益虫病、鼓胀等病。

    (7)某些中毒,如杏仁中毒、煤气中毒等,均可有呼吸困难而见气喘的症

    状。

    (8)咽喉病变或窒息时,亦可见气喘,应有咽喉部病变指征,或喉间痰鸣

    等症。

    除在医院常规检查外,有时还会作胸部 X 射线检查、血气分析、CO2 结合力、血电解质测定等。

    其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有很多,具体如下。

    (1)风寒束肺证:咳嗽气喘,胸部胀闷,痰稀色白,头身疼痛,恶寒或有发

    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2)寒饮停肺证:气喘咳嗽,或喉中哮鸣,痰液清稀多泡沫,胸部胀闷,恶

    寒怕冷,舌淡,苔白滑,脉弦。治宜温肺散寒、化饮平喘。

    (3)表寒肺热证:气喘,咳嗽,胸部胀闷,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黄质

    稠,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治宜疏风

    散寒、清肺平喘。

    (4)痰热壅肺证:气喘息促,咳嗽,胸部胀闷,痰多黏稠色黄或夹血丝,胸

    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平喘。

    (5)痰气互结证:咳嗽痰多,气喘息急,胸闷,喉间痰鸣,舌淡或稍暗,苔

    白腻,脉弦紧。治宜化痰降气平喘。

    (6)气郁伤肺证: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作时突然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咽中如窒,苔薄,脉弦。治宜宣肺解郁、下气平喘。

    (7)肺气虚证:喘促短气,声低懒言,咳声低微,神疲肢倦,面色少华,自

    汗畏风,舌淡,脉弱。治宜补气益肺平喘。

    (8)肺肾气虚证:喘咳日久,动则更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神疲,自汗,肢冷,或有浮肿,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细。治宜补肾益肺、纳气

    平喘。

    (9)肺肾阴虚证:咳呛气喘,痰少质黏,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润肺平喘。

    (10)水气凌心证:气喘息涌,痰多且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畏冷肢凉,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弱而数。治宜温补心肾、化气

    利水。

    秋季养肺——该收的时候一定要收

    肺气与秋气相通应,肺气在秋季最旺盛。此时,肺的制约和收敛功效强盛。

    到了秋天,人体的气血运行也随“秋收”而衰落,逐渐向“冬藏”过渡。因此,人也应当顺应秋气而渐收。

    如果不收,肺脏很容易受到干燥气候的伤害而患上肺热病,此时病人右脸颊

    会显得通红,肺气过盛,面色枯槁,胸背和四肢都会感到疼痛,还容易引发上呼

    吸道感染,出现鼻塞和打喷嚏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慢性哮喘和肺气肿。如果肺

    脏阴气重而阳气弱,人的身体就会变得黝黑、虚弱、怕冷,很容易感到劳累,在

    情绪上表现为忧伤、悲愁,容易扰乱精神,人体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不适感。

    秋季养肺应以“收”为主,如何收呢?《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收敛神气,使

    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就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

    泄,奉藏者少。”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在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也就是说,要早睡早起,起床时间要比春季稍晚一些,大体以与鸡活动的时间一致为宜。鸡叫的时候也就

    是天刚刚亮的时候,所以人们一定把握好这个时机起床。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到了秋天,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秋冻要适度所谓的秋冻,就是“秋不忙添衣”,当然秋冻也要看情况。

    初秋时,暑热未尽,凉风时至,衣被要逐渐添加,但不可一下加得过多,捂

    得太严。晚秋时,“月落乌啼霜满天”,穿衣要少一些,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但要适度,以自己能接受为宜,这样可避免因多穿衣服致使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此时宜生肺病。

    “秋冻”是顺应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也为冬季藏精做好耐

    寒准备。平静,借以缓解秋凉之气对身体的束缚,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如果您秋天还一天到晚想事情,那您的肺就不够调和了,身体就会变得不好,所以您要开始收敛种种作为,保持平静。怎样才能做到安定平静呢?这就要求人

    们收敛思绪,控制心情,遇事不急不躁,平静自然,使肺气保持通利调畅。

    如果违背上面的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季还会发生顽固腹泻病。这是

    为什么呢?因为秋季的“收”是冬季“藏”的基础,秋天阳气应当收而未能很好

    地收,冬天阳气就会应藏而不能藏。

    肺是五脏中的娇脏,无论是在秋季,还是平时,我们都要善待它。

    问:秋季养肺吃什么样的食物好呢?

    答:秋季养肺最好是多吃白梨、白萝卜、百合、莲藕、白木耳等白色食物。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与五脏中的肝、心、脾、肺、肾和五色中的青、赤、黄、白、黑相对应。肺脏与白色都属金,白色应肺。

    因此,经常吃白色食物可收到养肺效果。

    附一手太阴肺经知识简表

    肺经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上

    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

    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语译: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胃上口贲门处,向上穿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气管、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

    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走手少阴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中,沿前臂内侧边缘,进入寸口,上大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的内侧端。它的支脉,从腕后一

    直走向食指桡侧,出其末端(商阳穴,交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病候

    原文《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

    手而瞀(mào) ,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 臑臂

    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shuò)

    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niào)色变

    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

    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而视觉模糊,这是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发

    生的臂厥。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

    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疼痛或厥冷或

    掌心发热。本经气盛有余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呵

    欠;本经气虚不足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颜色异常

    附注手太阴络脉手太阴经别手太阴经筋

    原文《灵枢·经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

    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

    半寸,别走阳明也

    语译:手太阴络脉名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后的分肉之间(在腕后

    一寸半处) ,走向手阳明经脉,与手太阴经脉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大鱼际

    部。其病症,实证则手掌和手腕部灼热;虚证则呵欠、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

    络穴治疗,本络络于手阳明大肠经;

    原文《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语译:手太阴经别,从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渊腋部位,行于手少阴经别之

    前,走向肺部,散布于大肠,向上浅出于缺盆部,沿着喉咙,由此再合入于手阳

    明经脉;

    原文《灵枢·经筋》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

    盆,下结胸里,散贯贲 ,合贲下,抵季胁。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其成息贲

    者,胁急、吐血

    语译:手太阴经筋起始于大拇指之上,沿大拇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

    口动脉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部,结

    于肩髃前方,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者从下方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与

    手厥阴经之筋在膈下会合,达于季胁。其病症,在本经筋循行处,可出现支撑不

    适、拘挛掣痛,重者可成息贲病,胁肋拘急,上逆吐血

    手太阴肺经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

    际少商如韭叶,左右二十二孔穴。

    穴名 穴位 主治 附注

    1 中府 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2 云门 胸前臂外上方,距前正中线旁开6寸,当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取穴

    咳嗽,气喘,胸痛,肩痛

    3 天府 臂内侧面。腋前皱襞上端水平线下 3 寸,肱二头肌外缘气喘,鼻衄

    (nǜ,指鼻出血),瘿气,臑痛

    4 侠白 臂内侧面。天府穴下 1 寸,肘横纹上 5 寸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5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肺经的“合穴”

    6 孔最 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 7 寸处咳嗽,气

    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痔疾肺经的“郄穴”。

    个人经验仅供参考:痔疮肛裂疼痛者此穴压痛,针刺可以有效止痛。一患者

    做痔疮手术后肛周疼痛,针刺后痛止。不会针刺者可以用有活血作用的膏药贴在

    穴位上再按揉至压痛消失。操作无效请找专业医生诊治

    7 列缺 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 5 寸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肺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

    之一,通于任脉。“头项寻列缺”指项部酸痛、头痛取该穴可快速缓解

    8 经渠 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 1 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咳嗽,气喘,胸

    痛,咽喉肿痛,手腕痛手太阴经所行为“经”。《针灸甲乙经》:不可灸

    9 太渊 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手太阴经所注为“输”;肺经“原穴”;八会穴之一,脉会太渊

    10 鱼际 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手

    太阴经所溜为“荥”

    11 少商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 1 寸咽喉肿痛,鼻衄,咳嗽,发热,昏迷,癫狂手太阴经所出为“井”。十三鬼穴之一,鬼信。指压少商穴可以治疗打呃。

    指压少商穴时,吞咽口水,如此数次即可止住,压时以有酸痛感为宜,持续 1 分

    钟左右即可见效。中指指背上的中魁穴、眉头的攒竹穴对治疗打呃也有效。不用

    穴位疗法,含一口水弯腰鞠躬 90°咽下也有效。如果打呃不止,自治无效则应

    到医院请医生诊治

    附二手太阴肺经穴位图

    第四章 卯时养生——只有大肠经通了肠道才通畅

    卯时是最“方便”的时候

    卯时——5:00~7:00——大肠经最旺

    卯时是大肠值班,此时要养成排便的习惯。起床后宜先喝杯温开水,然后去

    卫生间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排出体外。晨起一杯温水,可稀释血液,有防止血

    栓形成的作用。卯时是最“方便”的时候

    《素问·灵兰秘典》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与其他脏腑一样,中医也给大肠封了一个官儿,叫传导之官。什么是“传导”呢?从字面上理解,即传化和疏导的意思。

    根据以上意思,我们也概括出了大肠的两大功能——主传化糟粕和主津。什

    么是主传化糟粕呢?大肠上接小肠,接受小肠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

    外。大肠主津,意指大肠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大肠接受经

    过小肠泌别清浊作用后所剩下的食物

    大便形状和颜色可辨疾病一般来说,大便以黄色成形为原则,如果大便不成

    形可能是身体不够健康的警讯。此外,大便太硬或太软,颜色偏红、偏黑、偏棕

    色,甚至偏绿、带有油脂,都必须特别留意。

    一般而言,大便的颜色是很淡的黄色,有的甚至接近于白色,可能是消化不

    良;如果带有鲜红色,表示肛门或直肠处出血,暗红则可能是肠道出血,黑色则

    表明胃部有毛病。残渣和剩余水分,将其中部分水液吸收,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即常说的燥化作用。

    大肠主传化糟粕和主津的功能,什么时候发挥得最好呢?那就是卯时,也就

    是上午的 5~7 点,此时是这位传导之官在值班。它值班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

    排便。排便是大肠功能最直接的表现。卯时大肠工作勤奋,一觉醒来,正好如厕。

    由于大肠是身体的末端,负责的又是消化后的食物残余,通常气味不佳,因

    此经常被人们忽略其对健康的重要性。也就说,我们往往只顾享受口腹之欲,却

    让大肠承担痛苦。常有这样一些人嗜食麻辣火锅等辛辣食物,方便时却如火烧般

    痛苦;又如现代人嗜食膏粱厚味、肥软精细之物,却因缺乏纤维质,致使残渣不

    易排出,积留在大肠中,成为致病因子。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大肠,尤其是卯时这一

    时间段。

    在卯时怎么照顾大肠呢?按时排便是最好的方式。

    有一种做法就是,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空腹喝一杯盐水,其功效就

    是清肠排毒。现在很多人都在用这个经济方便的方法解决“方便”问题,也每天

    清晨饮一杯加盐的凉白开水。

    晨起喝一杯凉白开或者加盐的凉白开不知起于何时,笔者的建议是早晨起床

    后喝杯温白开水。

    当然,清晨喝盐水是否有益健康,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有人甚至将自己的亲

    身经历作现身说法。那么,清晨喝盐水真的有益健康吗?笔者的观点,淡盐水用

    来漱口,晨起饮水还是温开水为好。不仅如此,一年四季饮水都是这样。为什么

    呢?

    1 晨起饮用淡盐水没有必要

    晨起饮水的目的是补充前一夜丢失的水分,并稀释血液。研究和实践表明,白开水是承担这一任务的最佳选择。其他饮品,不论浓度高低,都不能起到白开

    水的保健功效。相反,可能造成血液的进一步浓缩。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对

    盐的需要量很小,仅为每日 2~3 克,自然饮食完全可以满足。如果没有大量出

    汗或其他特殊需要,没有必要饮用淡盐水,特别是没有必要养成饮用淡盐水的习

    惯。为了口腔消毒,或缓解咽喉肿痛,用淡盐水或饱和的浓盐水漱口是一种有效

    方法,但这与饮用淡盐水不是一回事。

    2 晨起饮用淡盐水有一定风险

    不论健康人、高血压病人或伴有高血压的其他疾病患者(如糖尿病等),增加

    盐的摄入量都可能升高血压。对健康人,血压升高的结果可能还不至于造成高血

    压,但对于高血压患者,则可能是雪上加霜,导致病情波动。通常,晨起是一天

    中血黏稠度最高的时候,血压也达到第一个高峰,对心脏病患者来说,清晨是病

    情波动最危险的时期。因此,任何促使血压升高的因素,如饮用淡盐水等都应尽

    量避免,高血压患者尤应注意。

    3 个体、群体不同

    在饮食上,个体和群体是两个概念。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

    吃盐较多,但血压并不因此升高。其实,这不奇怪——所谓“高盐摄入导致血压

    升高”的观点,是从群体角度得出的,是对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都适用的原则。

    但具体到个人,因存在个体差异,情况可能不尽相同,但不能因某个个体的特殊

    性否定适用于群体的普遍原则。从科学的角度看,个体采用群体的基本原则指导

    自己的饮食是最为安全和适宜的做法。个体如果能做到避免高盐摄入这一群体原

    则,那么,可以将导致血压升高的饮食危险因素降到最低。

    既然说到喝白开水,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喝白开水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高血压病人要保证每天三个时段有水喝。一是晚上睡觉前半个小时,防

    止晚上因为水分散发导致血液黏稠。二是半夜,如果醒来去厕所,也要再补充一

    杯水,或者喝上几口。三是一觉睡醒后,再来一杯水,避免血液黏稠时就开始一

    天的各种活动,以免引发血栓。

    有的高血压患者认为,夏天出汗太多,要多补充水才能保证健康。出门在外,很多人会买纯净水喝。多喝水没错,但是要防止一次喝下太多,尤其是纯净水,因其会很快进入血液,引起血压升高。最好的方法是用杯子接一杯开水,即使很

    渴也不得不等候水由烫转热、由热转温,这样就不会一次喝入很多,而是小口慢

    饮。

    补充身体水分的饮水方式也要点滴而入,不可用灌的方式,更不可饮用冷水。

    问:我最近排便不是很正常,也没有什么时间规律,有时是一天一排,有时

    两天一排,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到医院做一下检查,如果不是疾病原因引起的排便异常,那这种情况可

    能是由于饮食无规律或情绪波动大造成的,大可不必担心。最好养成每天在同一

    时间排便的习惯,这样即使没有很明显的便意也可以排出来。建议卯时不要仍躺

    在床上睡觉。问:请问清晨锻炼对大肠经有好处吗?

    答:清晨不宜过早锻炼,尤其是年老体弱、危重病人,此时更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扰乱了体内生物钟的正常运转。老年人总的锻炼原则是跟着太阳出没。日出

    后日落前锻炼最好。

    合谷穴是大肠经最好的献礼

    大肠经为手阳明经,在十二经中有独特的应用,有养阳、生津、通腑等作用。

    如果手阳明大肠经的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导致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等症状。

    大肠经上有一个支脉,是从缺盆走向颈部,通过脸颊,到下牙龈后回绕至上

    唇,分左右交会于人中,夹鼻孔两侧接足阳明经。所以,口角常出现溃烂的人,可以刺激大肠经以改善症状。如何改善呢?方法很简单,只要用指压或刺激经络

    上的穴位如合谷穴,经络本身就可以跟它相关的肌肉、骨头、血管、关节联络,改善循环不顺畅的问题,甚至还可以治疗远端的疾病。《四总穴歌》里的“面口

    合谷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合谷穴,它可是大肠经送给人体最好的礼物。

    合谷穴,也就是常说的虎口,它是大肠经的原穴。合,汇也,聚也;谷,两

    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就是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为

    什么还叫虎口呢?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意指穴内

    的气血物质的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合谷穴又名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意指本穴的气

    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因此,常按摩此穴还有健脾胃的作用。

    合谷穴位于手背上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下面是一个简

    单的取穴方法:用一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只手的虎口边,拇指屈

    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

    疾病减轻或消除。合谷穴的功效数不胜数。

    1 治痔疮

    痔疮发作、便血时,可以按摩或搓揉合谷穴,用指尖、笔芯按摩或搓揉都可

    以,只要有酸胀感就表示得气了。肺经的孔最穴也很有效。需要注意的是,指压

    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按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此穴的疗效。

    2 缓解下齿痛

    手阳明大肠经经过下牙龈,下牙疼时可以按合谷穴 5 分钟,疼痛会减轻。如

    果患牙龈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经常按压合谷穴也能收到意想不到

    的效果。上齿痛需要取胃经的内庭穴。

    3 救治晕厥

    合谷穴还是一个急救穴。如果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可用拇指

    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续二三分钟,晕厥一般可缓解。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按人中

    穴,醒脑回苏的效果更好。

    此外,平常鼻子过敏者,也可以常常按压合谷,以缓解症状。

    尽管按压合谷穴的好处很多,但是在实际操作时需要注意,孕妇不宜按摩合

    谷穴,更不要针灸,文献记载针刺合谷穴有可能会导致流产。

    问:我每年冬天都会感冒。一次闲暇时看到书上说按摩迎香穴可以预防感冒,可是我按摩了几次也没见效果,是不是我按摩方法错了?

    答:您可以从入冬开始,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双手的大拇指关节按揉迎香穴

    (在鼻翼最宽处的两边) ,从紧贴着鼻翼最宽的部位向上搓到鼻梁骨处,然后再

    回到鼻翼最宽处为一次,一般要按揉 100 次左右。注意按揉迎香穴时稍微抹点润

    肤油,动作不宜太大,以免弄伤皮肤。迎香穴是大肠经最后一个穴位,手阳明大

    肠经的第一个穴位是商阳,肺经的最后一个穴位是少商。少商、商阳都是井穴。

    您可以再配合一个小动作,就是点钞票的动作,还要捻一下,临床做头皮针行针

    时常用点钞票的手势迅速捻针,不过从经络理论上讲,这个动作可以有效调理手

    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

    井穴是五输穴之一。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称为五输穴。是以水流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

    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灵枢·九针十二

    原》 )” 。意指经气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头面躯干,像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

    入深。临床经常应用针灸疗法,因为取穴方便。

    五输穴又配属五行,《灵枢·本枢》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 “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

    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

    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意指各经的荥穴和

    输穴主治外行经脉所过处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难经》还将五输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法。

    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难经·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

    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井穴又是十二经脉的“根”穴。所以,如果您没有时间学习太极拳或各种导

    引经络的锻炼方法。在这里透露一个锻炼十二经络的秘法——手脚抓握伸展,就

    是手指尽量张开然后屈指作爪状,然后再伸开重复。脚趾也一样如此运动。此法

    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用剧烈运动即可迅速改变手脚冰凉的症状,健身球就是

    运动手指以起到调理手三阴手三阳的目的。

    让人不安的便秘和腹泻可以这样治

    便秘与腹泻,对于这二者来说,通常的说法是:体内有热时,造成的就是便

    秘现象;体内有寒时,就可能造成腹泻现象。但实际情况不只这些,要确定是哪

    些证型,还是要请医生诊断,这里暂不详述。

    便秘是百病之源

    现代人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大,有的人又吃了太多荤腥之食或不容易消化的

    精细食物,若新陈代谢不理想的话,就会出现便秘、口臭等现象。

    便秘是百病之源。短期便秘是肠道健康亮起红灯的警讯,长期便秘则是肠道

    健康的无形杀手。长期便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性便秘,会因体内产生的有

    害物质不能排出,而引起腹胀、口臭、食欲减退和易怒等身体中毒症状。还会使

    身体发胖、皮肤老化,引起贫血、肛裂、痔疮、直肠溃疡等疾病。

    食物是治疗便秘的最好药物。经常便秘的人,应该多吃润肠、滑肠、含纤维

    素较多的食物。其中,核桃就是通便的法宝。

    方法很简单:核桃仁、芝麻仁各 30 克,捣烂后用开水冲服。这两种食物均

    含大量油脂,有助于润肠,可消除便秘宿疾。如不捣烂,可直接口嚼少量,嚼极

    碎后吞下也可。

    如果平时常感口干舌燥,而且失眠、多梦,多是肝火旺所致,也常引发大肠

    病,引起便秘或热痢。因此,每天清早最好保证饮食清淡,甚至吃素食,或吃水

    果,有助于大肠排泄。

    腹泻

    一想到腹泻,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天冲进厕所好几次的情景。实际上,腹泻

    几乎与排便的次数无关。即使一天只排便一次,如果大便呈泥状或水状,就是腹

    泻;一天上五六次厕所,但如果是有形状的大便,就不能称为腹泻。

    中医论腹泻,是要辨证论治的。例如,因吃坏肚子而致的急性腹痛、腹泻,乃主张“通因通用” ,也就是通过吃泻药来排除体内毒素以止泻。有人在卯时天

    亮即习惯性肚脐痛,继而拉肚子,此称“鸡鸣泄”,也称“五更泄”,这是命门火

    衰造成大肠经不能提升而致的腹泻,需要补脾肾以止泻。针刺穴位时,常取大肠

    的下合穴上巨虚并配合中脘、关元、天枢以治疗腹泻。水样泻,取小肠的下合穴

    下巨虚。腹泻不很严重时,可以参考上述穴位按揉,有可能因为取穴不准或按揉

    不得法而无效,故应及时求医以免延误病情。慢性腹泻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一定

    由肠道炎症引起。其他一些疾病的早期表现不典型,有时可只表现为慢性腹泻,如糖尿病、甲亢、肝癌、大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大便次数、质地、形状改变(如变细)等,可到医院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肠道恶性病变。

    对于习惯性便秘或腹泻,我们不要去习惯它、纵容它,关爱健康就是关爱我

    们身体的点点滴滴!

    问:人到了老年,气血变得不旺,就会产生便秘,这是何原因呢?

    答: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都会发生便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有的老年人因为年纪大出现阴虚现象,阴虚就是津液不足。如果大肠津液不

    足,就会引发火气,进而引起大便干燥、困难。有的老年人并不一定是津液不足,而是肺气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出了问题,也会影响大肠的蠕动功能,进而造

    成便秘现象。

    此外,有些老年人的便秘习惯与精神压力、紧张有关,或因情志因素造成肝

    气郁结,或因情绪过度亢奋而化火,也会产生便秘。因此,人到老年,保持良好

    的心态也是对大肠的最好保养。

    问:请问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改善便秘情况?

    答:一代宗师王培生先生介绍过一种小功法:两手外翻使小臂外旋可治便秘,内旋治晨起腹泻,效果很好。王老先生总结过很多健身祛病小功法,大家可以有

    选择的学习。

    笔者也常推荐一些小方法,具体如下。

    自己按摩穴位,可以选择中脘、天枢、下巨虚、支沟等。这些穴位都是临床

    针刺治疗便秘的有效穴位。

    卯时及时起床,饮热水一杯,采取站桩姿势站立片刻,同时按摩脐两侧的天

    枢穴,以有温热感为宜,稍后如果感到肠蠕动明显,即可开始“方便”。

    也可饮水后用拇指轻捏食指,两足开立与肩同宽,腿微屈溜臀,用髋部缓慢

    地画平圆,用转带脉的方法调理纵行诸经,使肠腑得到柔和的“按摩” ,旋转过

    程中有时会出现非常轻微的腹痛,不一会儿就会有便意。

    或者饮水后面向西自然站立,两手交替做捻掌动作,意念关注拇指、食指,也很有效。其动作取自五行掌中的捻掌,捻掌在五行属金应肺,肺经脉起中焦、下络大肠。原练法的步法站立如形意拳的三体式步法,有些人不习惯如此站立,可采用普通的两足开立。

    “莫饮卯时酒”与“再三防夜醉”

    我们的祖先认为“酒为诸药之长” 。它性温,味甘苦辛,有散寒气、通血脉

    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指出“辛入肺” ,酒味辛,先入肺,肺与大肠相表里,饮

    酒应取其升阳发散之性,使阳气上升,肺气更强,促进气血流通。

    适量的饮酒对肺经、大肠经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饮酒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掌握一定的时间和方法。

    据说在浙江省平湖市城郊之北钟埭镇,过去沿袭一种早晨喝“卯时酒”的饮

    食习俗。在这里,喝“卯时酒”的一般多是老年人。以前没有电视,人们睡得早

    醒得也早,一般在早上 5 点钟就要起床上街,然后到小镇里选择一个固定小酒店,要一些猪头肉、猪耳朵、五香豆腐干、油盐发芽豆等小菜,来上一二杯散装烧酒,边吃边饮,此法便叫饮“卯时酒”。

    其实饮“卯时酒”这种做法古时就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常喝卯时酒,他

    在《卯时酒》中这样写道:“佛法赞醍醐(tí hú),仙方夸沆瀣(hàng xiè),未

    如卯时酒,神速功力倍,一杯置掌上,三咽入腹内,煦若春灌肠,暄如日炙背。”

    是说卯时酒有酒劲,一杯酒分三开饮下,肚子里热乎乎的,后背也像太阳烤一样。

    从中医角度来说,喝卯时酒其实是对健康不利的。“莫饮卯时酒,昏昏醉到

    酉”,也就是说早晨喝完酒会醉一天。白居易喝卯时酒也许是为了达到“醉到酉”

    的效果,他可能需要在醉酒中挖掘创作灵感吧!

    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你是一个上班族,喝卯时酒会影响你一天的工作效率,而且常喝卯时酒还会给健康带来危害。一日之“饥”在于晨,空腹饮酒会导致神

    志恍惚、损害肝脏功能、引发意外事故,甚至危及生命。 《琐碎录》论“莫饮卯

    时酒” 。 《备急千金要方》论“一月之忌者,暮无大醉”。这些都说明饮卯时酒对

    健康不利。

    为什么说卯时饮酒对人体伤害最大呢?这是因为,人体产生的有毒物质是依

    靠肝脏来清除的。肝脏的工作效率,晚上较高,清晨较低。若早点时饮酒,肝脏

    无力及时解毒,导致血液中酒精浓度提高,必然对身体有害。

    酒,不仅在卯时不可以饮,且在晚上也不要多饮。古人指出:“再三防夜醉。”

    《本草纲目》也指出: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

    拥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也就是说,到了晚上,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的害处;另一方面,酒本是发散走窜之物,会扰乱夜间人

    气的收敛和平静,导致人体生病。

    那什么时候饮酒好呢?《老老恒言》认为: “酒固老年所宜……午后饮之,藉以宣导血脉,古人饮酒,每在食后。”这说明饮酒的最佳时间,应在每日中午

    吃饭后。

    当然,饮酒一定要适度,这是关键。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宋代邵雍诗曰:

    “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饮多成酪酊,酪酊身遂

    疴;饮和成醺酣,醺酣颜遂酡(tuó 饮酒后脸色变红,将醉) 。”这里的“和”

    即为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伤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起不到养生作用。

    问:我爱喝啤酒,每天都会喝几瓶,以后喝酒还真要注意这些问题。可是我

    改不了喝酒的毛病,总想喝几口,请问饮酒的限度是多少?

    答:据有关资料称,正常情况下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千克体重

    1 克。所以饮酒的最佳饮量为:一个体重为 60 千克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

    应限制在 60 克以下。低于 60 千克体重者应相应减少,最好掌握在 45 克左右。

    如果换算成各种成品酒应为:60 度白酒 50 克,啤酒 1 千克,威士忌 250 毫升,红葡萄酒以每天 2~3 杯为佳。根据这个比例来算,你每天喝 1 瓶啤酒就可以了。

    在饮酒时最好选择理想的下酒菜,这样既可饱口福,又可减少酒精之害。从

    酒精的代谢规律看,最佳佐菜当推高蛋白和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鲜

    鱼、瘦肉、豆类、蛋类等。

    附一手阳明大肠经知识简表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

    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有阳溪穴)

    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髃读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

    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

    鼻孔

    语译: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沿食指桡侧缘,出第一、第二掌骨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

    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

    (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

    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

    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挟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主要病候

    原文《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

    栗不复

    语译:本经异常变动为牙齿痛,颈部肿胀。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液”

    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

    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活动不利。气盛有余时,经脉所过部位发热和

    肿胀;气虚不足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附注手阳明络脉

    原文《灵枢·经脉》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

    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其病,实则龋聋;

    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语译: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其支

    脉向上沿臂膊,经肩髃部位,上行至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其支脉进入耳

    中,与宗脉会合。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齿冷,经气痹阻不通畅,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注:

    “耳为宗脉之所聚” ,十二经脉皆通过耳,所以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

    变时,可通过经络反应到耳郭相应点上。经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人体各部位在耳郭的分布好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具体投射区按摩方法如下。

    ① 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内火上炎而致齿耳肿痛,或面部生疖时,可用双手

    拇指揉捏耳垂,直至双耳发红发热。每日 2 次,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的

    作用。

    ② 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此处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

    个部位,对心、脑、肺和血液系统有补益作用。具体做法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在耳的背面即可,每日 3 次。

    ③ 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处可助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④ 耳郭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耳轮顶端凹陷处叫足趾,颈肩腰腿痛

    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⑤ 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郭的上缘为上尖端处,按摩此处有退热、镇痛、消炎、降压的作用

    续表附注手阳明经别

    原文《灵枢·经别》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

    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语译:手阳明经别,在肩上部肩髃穴处分出,从第七颈椎处进入体腔,下行

    到达大肠,归属于肺脏,向上沿喉咙,浅出于缺盆部,脉气仍旧流入手阳明本经

    手阳明经筋

    原文《灵枢·经筋》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

    结于肘外,上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

    者上颊,结于;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

    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语译:手阳明经筋起于第二手指桡侧端,结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

    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髃部;分支绕肩胛处,挟脊柱两旁;直行的经筋从肩髃

    部上走颈;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行的走于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侧

    额角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颔。其病症:在所经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

    挛和疼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顾视

    穴名 穴位 主治 特定穴

    1 商阳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约0 1 寸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大肠经“井穴”

    2 二间 握拳,当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前凹陷中目昏,鼻衄,齿痛,口,咽喉

    肿痛,热病大肠经“荥穴”

    3 三间 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凹陷中目痛,齿痛,咽喉肿痛,身热,腹满,肠鸣大肠经“输穴”

    4 合谷 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

    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大肠经“原穴” 。

    别名:虎口

    5 阳溪 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头痛,目

    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大肠经“经穴”

    6 偏历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 3 寸处目赤,耳鸣,鼻衄,喉

    痛,手臂酸痛,水肿大肠经“络穴”

    7 温溜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 5 寸处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大肠经“郄穴”

    8 下廉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 4 寸处头痛,眩晕,目痛,肘

    臂痛,腹胀,腹痛

    9 上廉 在阳溪穴与曲池六连线上,曲池穴下 3 寸处头痛,肩膊酸痛,半身

    不遂,手臂麻木,肠鸣腹痛

    10 手三里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 2 寸处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11 曲池 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参考资料:据报道,在犬阑尾壁内直接注射β 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地”和“阑尾”穴,证明

    其对实验性阑尾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大肠经“合穴”

    12 肘髎 屈肘,曲池穴外上方 1 寸,肱骨边缘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

    13 手五里 在曲池穴与肩髃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上 3 寸处肘臂挛痛,瘟病

    14 臂臑 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 7 寸处,当三角肌下端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疾

    15 肩髃 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肩平举

    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疬手阳明大肠经

    与阳跷脉交会穴

    16 巨骨 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肩臂挛痛不遂,瘰疬,瘿气手阳明

    大肠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17 天鼎 扶突穴直下 1 寸,胸锁乳突肌后缘暴瘖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

    气

    18 扶突 喉结旁开 3 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瘖,瘰疬,瘿气

    19 口禾髎 水沟穴旁0 5寸, 当鼻孔外缘直下,与水沟穴相平处取穴鼻塞,鼽衄,口,口噤

    20 迎香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 5寸,当鼻唇沟中鼻塞,鼽衄,口,面痒,胆道蛔虫症手、足阳明经交会穴。《外台秘要》:不宜灸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

    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髎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附二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

    第五章 辰时养生——辰时是胃经“瓜分”食物的最佳时刻

    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

    辰时——7:00~9:00——胃经最旺

    辰时养胃就要按时吃早餐。如果你每天早晨都不给胃吃饱,时间久了,消化

    道溃疡病就容易找上门。饭后 1 个小时循按胃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启

    动人体的“发电系统”,以调节人体的胃肠功能。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

    胃是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人以胃气为本”,突出了它的重

    要性。

    胃在膈下,中医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

    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

    贲门是胃的上口,幽门是胃的下口。

    为什么说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呢?《素问·五脏别论篇》指出: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其意思是说,胃是储存饮食的器官,有“水谷之海”

    之称,是生成营养物质供给五脏六腑活动的源泉。

    胃是如何为人体提供能量来源的呢?这要从它的生理功能说起。

    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类经·脏象类》:“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 ”如何

    理解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呢?

    我们可以通过胃字的构造来分析:胃字下面的“月”表示胃的质地,上面的

    “田”则体现胃的功能。田是种植和出产粮食的地方,而在人体,这个“田”就

    是生产人体需要的各种养分的地方,是人体的能量之源。所以,胃在人体中的作

    用主要是容纳、消化食物,使之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的不断蠕动及胃中阳气

    的蒸化下,使水谷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腐熟。

    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缺少了脾胃的正常运

    转,饮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则不能正常进行,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也就没

    有了物质来源。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在完成受纳和腐熟水谷之后,还要将初步消化的食物传递到小肠,在那里

    完成对食物精华物质的吸收。所以,胃还必须具备向下传递食物的功能——主通

    降。精华被吸收后,剩下的下移大肠,形成大便,排出体外。

    通降是胃生理功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医称胃“以降为和”。如果胃失和

    降,饮食滞留于胃,就会出现胃脘胀痛、不欲饮食等症;如果胃气上逆,则发生

    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另外,胃气不降还会影响脾的升清作用。

    早餐宜吃温热的食物养胃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在五行中属土。要让土地化生万物,就一定

    要有适宜的温度。现在很多人喜欢在清晨醒来后饮凉白开以求通便,或喝蔬菜汁,说这样能直接摄取蔬菜里的营养并清理废物,有的还喝碳酸饮料。人体气血得热

    则行,遇寒则凝,晨起时吃喝冷的食物,必定使体内各个系统更加挛缩、血液流

    通更加不顺。因此早上第一口食物,应该是温热的食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955KB,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