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795
把力气花在你想要的生活上.pdf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29日
第1页
第15页
第25页
第41页
第100页

    参见附件(8720KB,126页)。

     把力气花在你想要的生活上,这是一本关于教你怎样更好生活的书籍,在这里你将学习到生活的技巧,让你的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值得一读。

    把力气花在你想要的生活上简介

    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享乐的权利,只要自己开心、自己觉得值,别人的质疑通通无关。选择去探寻未知,体验新鲜,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然后继续回归生活。为生活进行更好的点缀,但又不给当前带来太大的压力。把好高骛远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这才是稳定的进步状态,也是我们努力去寻找各种方法以换取更好生活的动力。大概这就叫生活方式。 而这些就是我想述说的更好的生活。

    把力气花在你想要的生活上作者资料

    朱宏

    人称朱老板,自由职业者

    豆瓣热门作者

    知乎 Live 高分主讲

    黑科技及生活方式意见领袖

    eicodesign品牌顾问

    前微软中国用户体验首席布道师

    前宝马MINI中国科技顾问

    前淘宝UED北京负责人

    豆瓣:ML朱老板

    知乎:朱老板

    微信公众号:大蛋疼家朱老板

    曾经有个做音乐人的梦想,后在互联网浪潮中迷失。

    现远离职场断续游历世界,写一些不痛不痒的小说,挑战很多之前不敢尝试的玩法,积极地体验生命中。

    把力气花在你想要的生活上目录

    第一章 美好物质,生命的伤

    1.1 三千块的电吹风和三万块的电熨斗

    1.2 眼镜是个好东西

    1.3 不用钱包也能实现理想

    1.4 笔和纸之间

    1.5 买买买和卖卖卖

    1.6 每个人都有一个收藏癖

    1.7 保时捷和新能源

    1.8 在时计里

    第二章 在路上发现自己

    2.1 到处去浮沉到处有床

    2.2 小樽之星

    2.3 带上自己去巴黎

    2.4 那时环游世界的梦也不再做了

    2.5 时间在布拉格停止

    2.6 飞机师的梦

    2.7 环冰岛后记

    第三章 不上班的理想生活

    3.1 裸辞之后

    3.2 没有iPhone的三十天

    3.3 贴膜的那些小事

    3.4 在岳各庄,在果蔬好

    3.5 玩“皮”

    3.6 堵在路上的浮华

    第四章 生命中的温暖与爱

    4.1 撞破南墙,才是老崔

    4.2 和渡边空的三个小时

    4.3 局长良良

    4.4 黎明与我

    4.5 明星

    4.6 吉他之神

    4.7 厨房与爱

    第五章 回望初心,再出发

    5.1 Kindle和书

    5.2 真正的创作

    5.3 人人都能拍照

    5.4 其实你可以记住

    5.5 如果每个月花两百块买书

    5.6 在暴雨中

    5.7 做个有趣的人

    把力气花在你想要的生活上截图

    加工、传播自负法律后果。

    本书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对本书有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任何对本书籍的修改、版式设计:潘雪琴

    封面设计:梁秋晨

    营销编辑:好红 雷清清

    特约编辑:张明慧

    特约策划:李颖

    监制:毛闽峰 赵萌 李娜

    责任编辑:薛健 刘诗哲

    出版人:曾赛丰

    作者:朱宏

    把力气花在你想要的生活上目 录

    序 不顾一切地去体验生活

    PART 1 美好物质,生命的伤

    1°1 三千块的电吹风和三万块的电熨斗。

    1°2 眼镜是个好东西。

    1°3 不用钱包也能实现理想。

    1°4 笔和纸之间。

    1°5 买买买和卖卖卖。

    1°6 每个人都有一个收藏癖。

    1°7 保时捷和新能源。

    1°8 在时计里。

    PART 2 在路上发现自己

    2°1 到处去浮沉到处有床。

    2°2 小樽之星。

    2°3 带上自己去巴黎。

    2°4 那时环游世界的梦也不再做了。

    2°5 时间在布拉格停止。

    2°6 飞机师的梦。

    2°7 环冰岛后记。

    PART 3 不上班的理想生活

    3°1 裸辞之后。

    3°2 没有iPhone的三十天。

    3°3 贴膜的那些小事。

    3°4 在岳各庄,在果蔬好。

    3°5 玩『皮』。

    3°6 堵在路上的浮华。

    PART 4 生命中的温暖与爱

    4°1 撞破南墙,才是老崔。

    4°2 和渡边空的三个小时

    4°3 局长良良。

    4°4 黎明与我。

    4°5 明星。

    4°6 吉他之神。

    4°7 厨房与爱。

    PART 5 回望初心,再出发

    5°1 Kindle和书。

    5°2 真正的创作。

    5°3 人人都能拍照。

    5°4 其实你可以记住。

    5°5 如果每个月花两百块买书。

    5°6 在暴雨中。

    5°7 做个有趣的人。

    后记 写一本自己爱看的书。序 不顾一切地去体验生活

    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重新写这篇序了。

    这事情对我来说着实很难,其实我之前写了一篇长长的、讲大道理的序,但是在审稿的过程中,自己

    读过几遍后愈发觉得不堪入目。我没有资格去讲那些人生经验,我所能代表的只是我个体的选择,我表达

    的也只是我个体目前的满足感。我主动放弃了很多人羡慕的外企高薪,选择了一种平淡却也忙碌的自由生

    活,我的行为让周围所有人不解:我不顾一切甩掉的那份工作,正是他们很多人拼死拼活求之不得的职业

    目标。

    重写这篇序的场景很有意思,《创业家》杂志约我拍一段短视频,用以传播自由职业的生活方式。现

    在我在创业大街的3W咖啡馆坐下,面对着摄像机和聚光灯,手边摆着咖啡杯,像模像样地表现出打字写作

    的状态。其实这一年多的生活状态大抵如此,遛完狗,背上包出家门,找个适合写东西的咖啡馆,一坐就

    是半天。看书,写字,聊天,太阳落山便去健身房游泳。

    赶一篇稿,赶一本书,然后赶下一本书;看一本书,然后看下一本书。每当这时候我都会想到毛姆的

    《刀锋》中提到的主人公拉里,在阅览室坐下看书八九个小时不动。如果我还在上班的状态中,断然是不

    可能拿出这么长的时间去静下心阅读的。

    离职后我刻意让自己摆脱了智能手机,于是也就摆脱了朋友圈,没有工作的束缚,也没什么要紧事需

    要随时看手机,不会有人找我,真有要找我的一定会打电话,所以手机不是那么要紧的东西了。

    我作为设计师工作了十多年,职业的最后几年的岗位是用户体验设计布道师,这份差事让我有机会接

    触到国内外一线的设计大师和专业设计公司,也让我离以前的偶像们更近,我原本想邀请他们中的一至两

    位为这本书写序(我之前出版的设计书都是这样),但是这本书,你们都看到了,和设计又确实没什么关

    系。

    我并不想灌输鸡汤,也不想再说多余的故事。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社会地位中,所追求的东西

    是不一样的。我也曾经有过非常非常卖力地去追逐名利的过程,但实际上它让我失去了更多可贵的东西。

    但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我可能还是会做出和当时一样的决定,毕竟那就是人,有血有肉有贪欲又有顾虑

    的人。而现在,我更希望生活安静一些,能随心所欲一些,能不想做什么事就不做什么事。

    人就得先工作赚钱,赚够了再量入为出过日子,似乎这是一种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活法。但实际上很

    多人把所有时间都耗费在赚钱之中,再也停不下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真正把自己的几十年活明白了。

    现在,我把所有能花的钱全都尽快花掉,因为只有把钱花掉,才实现了它的价值。如果能把每一天都当作

    最后一天来度过,每一天都让自己去积极实现每一个稍微抬点手就能实现的愿望,让自己积极地消费、积

    极地去看这个世界、积极地去体验稍微吃点苦吃点亏就能更快活的生活方式,这才叫真正不枉此生。

    世界上最宝贵的毕竟还是时间。

    无论你有多少钱,生活窘迫还是富得流油,你都可以寻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一种方法,只要你充分利用

    好了自己的时间,你都可以活得很好很精彩。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寻找快乐的过程。很多人在赚

    钱的过程中获得快感与满足,我承认这也是一种快乐的过程;而暴富后去享受那种挥金如土的感觉,这也

    是一种快乐;很多人在与女性交往的过程中收获快乐;也有人在教育孩子成功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千奇

    百怪但都是体验丰富人生的方式。谁都可以得到更富有的生活,但人世间的一切不过就是交换而已,拿你

    的时间和你的健康、你的家庭幸福去换取账户上更大的数字,这不一定是件好事。而我如今找到了更好的

    生活品质升级之路,那就是尽量为生活进行更好的点缀,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故事,但又不给当前带来太大

    的压力,这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说的事情,也就是我想说的更好的生活。

    我喜欢研究各种科技产品,也喜欢皮具、木工和文身,喜欢很多需要动手去创造的东西。我也热爱旅

    行,毕竟旅行是帮我们增长更多见识的途径,还有阅读,阅读更多的书,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再去创造

    一些什么专属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些都是每一个人能享受到的更好生活。更好的生活不单是自己活

    得自在潇洒,也存在于大家的社交网络之间,去了解其他人的生活,更宽容地对待生活中所有的遭遇,去理解那些原本我们不想不屑去理解的人。我把很多很多的小故事写在了这本书中,我不希望我的话题变得

    过于肤浅,我希望去挖掘一些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平静的内容。

    为这本书取名字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博集天卷的李颖编辑和毛闽峰总监的帮助下终于有了这个书

    名。我曾经一直想要个更短更意识形态的名字,但是毕竟不是畅销书作家,简短的书名不能帮助广大读者

    了解到我和我的故事,希望此刻拿起书来翻到此的你,原谅我的粗糙语言及片面观点。既然我们对生活有

    着同样的热情,我相信书中的故事你一定能感同身受,当你读到我描写我的朋友,我回忆那些萍水相逢又

    渐行渐远的人,你一定会把我当作一位可以诉说心事的久违老友。

    如果你也一样不顾一切地去投入生活,生活也将向你展示更色彩斑斓的一面,这绝不是上班下班那么

    枯燥无趣,也不只是买菜洗碗那么平淡真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更好的生活,不能轻易说做到最好,但

    是我们永远能通过不懈努力让自己比去年比上个月的自己活得更好。

    是以为序,去年给上一本书写序的时候窗外也一样飘着杨絮。

    朱宏

    2017年4月14日于北京PART 1 美好物质,生命的伤赚钱,消费,贷款,消费,无数人的青春时光,就耗费在刷卡和还款之中。

    人有物欲是个好事,很多年前我那无欲无求的表弟来北京找工作时,我无论如何都给他找不到去拼搏

    的动力,在他们这些家境较好的孩子眼里,为什么要那么拼命去赚那么多钱呢?吃饱喝足打打游戏不就足

    够开心了吗?无欲则刚。

    直到他有了女朋友。

    物质欲望能够刺激人类不断往前,尽管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资源交换,但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每个人

    都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力气去换成人民币,然后再拿人民币来填平自己的欲望,当然,也有一类人的欲望

    就是人民币本身而已。物欲不是坏事,控制不了的物欲才是坏事。1°1 三千块的电吹风和三万块的电熨斗。

    会议室里热火朝天,大家见我进来,纷纷问道:朱老板,我们接了个新案子要做,有个三万块的瑞士

    电熨斗你知道吗?特别适合你这种格调的人。

    我说:哦,我家有啊,LAURASTAR嘛,海外代购用不了三万。

    这天已经没法聊了。

    老实说我已经忘了这东西的低调存在了,毕竟是白老师买的,白老师用。我不光不太会熨衣服,而且

    白老师要把我满柜子衣服都熨一下的时候,我会大把抢回来。这个不用熨,那个也不用熨,这些天我反正

    不出去正儿八经见人也不上台讲话,这些短袖随便穿穿就行,不讲究。

    我家的LAURASTAR不是三万块的顶配熨烫系统,只是几千块的基本款。最贵的那款自带个熨衣板,熨衣服的时候,面板会充气拱起来,把衣服软软地托在半空中,看着还是很吸引人的。我们也是在商场看

    到LAURASTAR的销售人员演示这个熨衣板才决定要买他们家的东西的。

    几千块的基本款没有熨衣板,只是熨斗和底座的组合装,熨斗底板上的V字形3D喷气槽与众不同,箭

    头状的蒸气喷出来,似乎衣服轻松就被熨得光鲜亮丽。当然,或许只是心理作用而已。这么说你们可以明

    白,我不是给它打广告,这样的广告再怎么打你们也不会买。

    大家要我说说到底这熨斗有什么好的,卖这么贵,我想来想去,除了那个V槽之外,我还很喜欢它的工

    业设计,swish design,这几个字扔出来就够有说服力了。我从来没见过这类可有可无的家用电器有这么好

    的线条、质感,以及漆面。

    红色版的我最喜欢,白色的也不错,但是稍微便宜的就是黑色的,我家的就是黑色的。

    自从有了这台熨斗之后,熨衣服的过程就变得很有仪式感了。对,就是仪式感。五年前我买过一个松

    下的电熨斗,三百块,京东送来后扔掉包装然后就搁着了,一次都没用过,真的,一次都没。而用上

    LAURASTAR后每次我们都认真铺开熨衣板,装上纯净水,从洗衣机里取出烘干后皱皱的上衣裤子,一件

    一件正面反面熨好挂起。这个过程中最能体会到,什么叫“作家”。

    贵重的东西往往更有存在感,也会更让你珍惜,于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就会自然进入这种仪式感。

    后来dyson出了电吹风,我在涩谷西武百货看到,眼前一亮:dyson是誓要把与风有关的圆形东西做到极

    致啊。

    dyson的电风扇和吸尘器早已备上,加上电吹风就三件套齐活。家里电吹风不少,即使我头上没几根毛

    了,但是每天还是得吹吹。三千块的电吹风,同样是dyson的空心筒风格,设计语言也一致地极简,看着就

    赏心悦目,尤其是紫红色这款。吹头发时感觉不到传统电吹风的灼热,虽然风力比飞利浦2000W的吹风机

    要小一些,但是吹干速度却快很多,据说黑科技的实力就体现在这儿。但是有一点我不喜欢:电源线又长

    又粗又重,甚是奇怪。

    dyson是我非常喜欢的家用电器品牌,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独到的设计风格,都简直正中我心。它还推

    出了两款洗手间干手器,这倒是用不太上,在“什么值得买”的办公室里体验过方形挂墙款,在三里屯

    PAGEONE的洗手间里有dyson的水龙头及搭配一起的干手装置,每次不管要不要上厕所我都会进去玩玩那

    个启动时像飞机起飞般吓人的干手器。干手器这种东西安装要动装修,家里就不折腾了。

    三千块的电吹风和三万块的电熨斗,你又不是买不起,只是大部分人不会把钱花在这些东西上面。你

    舍得买西城区和五道口的学区房,动辄上千万,他坚持不买房赚多少钱都再投入自己的公司和事业中去;

    你能买奔驰AMG买奥迪RS,我的车虽然也不差但都是丐中丐配置,而还有人不买汽车去买十来万的摩托

    车;你周末加班熬年头等千万股权兑现,我随时休假两个月不要收入去海边待着;你逛街买潮牌不花一两

    万不高兴,泡吧喝酒不花小几千不尽兴,而三里屯太古里如今半价三块钱一小时的停车费已经足够让我开

    心的了。还有位朋友,车子房子都没有,花光几百万家当收集齐了全系列全新未使用过的索尼WALKMAN和Discman还有MD,每次在他库房里待着我都赖着不想走,这已经不是羡慕嫉妒恨的事了,我脑袋里一直

    策划怎么才能将他家洗劫一空(他说索尼董事长来参观的时候也这么想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享乐的权利,只要自己开心自己觉得值,别人的质疑都通通与我无关。活得比我好的

    我只有羡慕,比我差的我也不会指指点点,反正死的时候一切清零。

    大概这就叫生活方式。对我而言,家里每样东西都要有品质能被我真心喜欢,反正钱要都花掉才有价

    值,不然只是数字。何不在还能享受的时候积极享受,取悦自己。

    一辈子还长着,没什么花掉的钱是赚不回来的。1°2 眼镜是个好东西。

    2012年夏天,从西雅图飞拉斯维加斯的飞机上,他在我旁边坐下,第一句话就说:眼镜很漂亮。我

    说:你的也是。他叫Lee Haldorsen,他的五官像极了《越狱》里的T-bag,不过是高个绅士版的。

    看得出他对中国人很感兴趣,一路上抓着我聊个不停,问东问西。他告诉我他刚去过一次上海,那次

    收获很大,觉得中国不是他印象中的中国。后来我掏出了一台Windows Phone,他想到了什么,问我为谁工

    作。听我说完后他掏出手机,在相册里翻了很久,找到一张他和比尔·盖茨的合影,而且是在盖茨的家

    里:“看,我认识你老板!”

    他当然可以认识盖茨,他在西雅图UW大学城Village经营着一家叫作Market Optical的眼镜店,UW

    Village是大家公认的西雅图最舒适的逛街场所,干净整洁、四季花香,超市夜不闭户,不久前亚马逊的第

    一家实体书店也在这里开业。能开在这儿的,也就意味着是西雅图最好的眼镜店了,而且,盖茨的豪宅离

    这里差不多也就3英里路程。

    盖茨近几年的眼镜,都是Lee挑选推荐并且配置的。接下来我们聊了很久关于眼镜的话题,他邀请我回

    西雅图时去他的店里看看,他给我选一副新眼镜。

    当时我戴着的是一款2010年PRADA的设计师款运动黑红框,侧边镶嵌两道红色,前方顶部有一排灰色

    橡胶栅格设计,现在还想买同款怎么都找不到了。这副眼镜是在香港配的,加镜片也就合人民币两千多。

    后来和RIGO DESIGN的朱印碰面时,发现我们俩的眼镜是一样的,再后来和Snack Studio的Jason又撞了一

    次,看来那年这款眼镜着实很受设计师群体欢迎。

    在这之前我有一副ESPRIT戴了两年多,若不是那年夏天去京郊白河漂流,它也不会掉到湍急的溪水

    中,溪水不算深,但是没戴眼镜的我根本看不到它在哪儿。还好岸上车里有备用眼镜,不然都不知道怎么

    才能开回北京。

    说到车里救命的那副备用眼镜,是更早的时候在淘宝上配的,才两百块,拿到手就慌了。果然有种技

    能叫作摄影,和卖家店铺照片上的是一模一样,但是质感就是哪儿都不对。不敢戴出去,只好扔在车里备

    用,最终它倒是很好地实现了它的价值。

    非残疾人可能感觉不出来,近视眼镜对于我们这类人是最重要的一件配饰。两人见面,远看衣装,近

    了看脸,说句你好,眼神对视(眼神飘忽的都是心里有鬼)——这时候对方的焦点就在你的眼镜上了。我

    们对衣服鞋子早已有着正确的认知,尽量穿漂亮穿整齐穿出风格,搭配一些名牌和个性的元素在里面。但

    对于眼镜,很遗憾,大部分人都不太认真对待,而且这事情和有钱没钱并没多大关系(亮视点的朋友告诉

    我在亮视点配镜基本都会选择两千元左右的镜框,但更多的顾客还是会去潘家园挑便宜货)。

    前不久和一位老同事吃饭,他曾经在阿里位居要职,现在低调点说也是几千万身家。我们六年没见,他还戴着六年前那副眼镜,那还是我们当年一起去潘家园配的,印象中当时也就花了几百块。镜腿折了一

    只又修好了,鼻托处能明显看到绿色的锈,镜框多处磨掉漆了,正面看左右都不平衡,侧边拼音写的品牌

    名称倒是清晰如初。你要说他节俭吧,衣服很明显是ARMANI,拎的包也是TUMI。

    我和这位身家千万的朋友算了个账:最保守地算,每个季度添置一身衣服,夏天五百块算适中了吧

    (但夏天买一套衣服可不够)?冬天的稍微贵点,这样算一年下来衣服的花费最少是两千块,还没算鞋子

    帽子围巾什么的。鞋一双就一千左右,这样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三十多岁、收入正常的人每年在衣物上花

    费算五千,还不说稍好点的一件就这个价(不在一二线城市的朋友就不要来挑刺了,什么样的收入对应什

    么样的花费,吃饭打车房价都不一样呢)。那为什么对脸上这么重要的投资才几百块?一副一千块以下的

    眼镜,如果戴三年,合每天才花一块钱在脸上——这种我觉得不叫节俭了,只能叫作小气。

    当然,说小气是开玩笑的,谁都不差这个钱,只是没有上心而已。从戴眼镜开始,也就是从读书时代

    开始,我们对于眼镜的价格就定位在两三百块,随着物价飙升,我们的心理价位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以

    学生心态、无收入心态去潘家园眼镜市场,还是觉得几百块钱搞定眼镜的观念是对的。于是这个部分的品

    质一直没有随着收入增加而提升,哪怕只要每天少抽两根烟就能实现。眼镜这东西,不打球、不打架,基

    本就不会坏,但是如果你要等到它坏了才换新的,这就麻烦了。一副眼镜的寿命远远长过你换工作的周期,也就是说,你的收入也许翻番了,但是脸上还戴着当年那副破眼镜。但是别忘了,眼镜的样子,可能

    会给你换工作面试时的第一印象减分。

    我不认为眼镜是奢侈品,一它是必需品,可有可无的才叫奢侈品;二即使镜框单品很贵,但是平均到

    使用时间来算它比衣服鞋子手袋钱包都便宜;三是镜片的钱是活该要掏的,那叫医疗花费,谁让咱残疾

    呢。我也不认为有着大大的名牌LOGO的眼镜就是好的,要我脸上顶着个大牌招摇过市我也有压力,这东西

    还是低调点好,比如THOM BROWNE和alain mikli。GUCCI的标志性彩条很好看,但是也得讲究和着装的

    搭配,PRADA的红色是点睛之笔,但不是任何性格的人都适合在耳边装饰红色,就像不是谁戴着金边眼镜

    都显富贵。同样我也不觉得贵的就一定好,便宜的就一定不好,一千块以下也有不少好选择,比如

    LEVI'S,如果不是年龄已经不合适我还想配一副LEVI'S放着备用。不过,千万不要以为买个两百来块钱的

    眼镜就是省钱,一分钱一分货,亲民品牌的成本都体现在材质和工艺上,两三百块的眼镜的利润率说不定

    比LEVI'S甚至OLIVER PEOPLES还高。

    另外,日本有非常多不错的眼镜品牌,可惜我去日本那么多次,都没有好好研究。倒是在台北看到一

    家奥地利的眼镜叫Rolf非常有特色,木质的镜框、木质的关节,镇店之宝是深海木化石手工打磨的一款,灰

    白色石头框,合人民币八千块,非常令人心动,但是戴上确实不适合我的脸形,而且担心很容易碰碎,痛

    快地放弃了。前阵子在维也纳我去找了这个店,价格和在台湾没什么区别,不过生意确实不好。

    我收入过万之前也没买过好眼镜,都在我生活的城市的眼镜市场解决。后来从ESPRIT到PRADA,算是

    一个升级的过程,再后来在西雅图的MO配了洛杉矶一个设计品牌的钛合金架,然后再入了alain mikli的

    坑,就没再跳出去过。借用知乎上某答友的一句话:“mikli随便来一款都买对了。”mikli的店价都在四千

    多,在法国也差不多价格,同级别的大设计师STAR CK系列也差不多价位,算是正装近视镜中非常不错的

    品牌了,黄晓明在《中国合伙人》里戴的就是STAR CK设计的眼镜,不过淘宝上大多都是假货,眼镜这东

    西模仿成本太低。

    一年后我再去西雅图,去UW大学城逛街时光顾了Market Optical, Lee热情接待并且帮我试眼镜,最后挑

    中了一副特别轻的Entourage of 7,钛合金,店内都没标价,我估计不会便宜也就懒得问。验光配完镜片,Lee说很高兴我能来,这副眼镜他送给我,不用付钱。我客气地说哪能免费呢,应该我付钱。他说你说真

    的?我说当然。于是他痛快地拿出POS机按下七百九十五美元……

    我就一个想法:跟老美我装啥客气呢?

    后来他和妻子请我去家里吃饭,告诉我公司的医疗保险可以报销,我告诉他中国的医疗保险中可没配

    眼镜这项……

    故事讲完,毕竟我也不是这行业的专家,只能从用户角度来说说心得。真要提供参考意见的话,商务

    的选alain mikli、TAG Heuer、LINDBERG,文艺范的就THOM BROWNE和OLIVER PEOPLES。别问我贵点

    的镜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自己戴戴就知道,你会发现这是笔合算的投资,然后像我一样陆续买三四款囤

    着分场合配衣服。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钱多钱少量力而为,不给衣着手表拖后腿就行,关键是得好看,并且衬自己脸

    形,这是挑选眼镜的前提条件(天生丽质的请随便买)。另外再强调,上面提到的价格,都没包括镜片价

    格,都说了镜片多少钱都得花,这属于医疗复健,为了鼻梁轻松点还得多花一点。

    眼镜是个好东西,既然都残疾了,那就认了吧。1°3 不用钱包也能实现理想。

    先搬出那句很俗的台词:男人最帅的样子,就是掏出钱包的时候。

    怎么样,俗不可耐吧?但是这样的句子多少说明了经济能力和男性成功形象的绑定关系。从古至今,财富,一直都是判断一个男人形象的关键因素,你十恶不赦也好,长得矮小精悍抑或肥头大耳也好,那都

    不重要,只要钱包够厚,你说什么都好像有了点道理。

    这就是我们扭曲的价值观,“70后”“80后”的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出人头地,要光宗耀祖,要有出息。而

    这些鸡血十足的词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呢?钱。我多羡慕“90后”“00后”的晚辈,家长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转

    变:没什么要求,只要你活得开心就好。因为他们的家长就是我们这一辈过来的,多少懂得了潇洒活着的

    价值。

    昨天翻箱倒柜把那些没写过的手账整理到一起,吃惊地发现我还有几只没用过的钱包被收在包装盒里

    ——一只TUMI和一只RIMOWA。

    TUMI的钱包我记得是在美国买的,在美国用了几天挺合适,回北京后就傻了——放不下人民币。

    TUMI的很多钱包都这样,高度正好适合放美元,再高一厘米才能把人民币给藏好。

    而那只RIMOWA,我几乎都忘记了,去年在罗马买的。表面有着他们家经典货箱一样的立体纹路,大

    小放什么都可以。刚摸到它时我爱不释手,带回来后却又一直没打开盒子,直到它被我忘掉。

    确实,现在我用钱包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容我慢慢回顾一下吧,我的钱包们都是如何闲置下来的。

    印象中我是初中时在学校附近的精品店买的第一只钱包。严格说来那不叫钱包,是个钥匙包,三折的

    结构中间有一排钥匙钩。包面的角落上嵌着一朵带两片叶子的小花,老板急着向我推销说:“这个好,名

    牌,花花公子。”很多年后,我知道那叫梦特娇,不是LOGO是一朵花就可以随便叫花花公子。

    我花了五块钱买下来,当然不可能是真的梦特娇,尽管那已经是我身上所有的钱了。买了个钱包,却

    没钱可以放进去,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莫名的尴尬。那时候吃住都在家,爸妈也就在需要我去商店打个酱油

    救急时才会给我钱。这五块钱我都不知道是怎么省下来的。

    高中时住校了,每周从家里拿五十块当伙食费,总算是有了自己能支配的钱,起初都塞在口袋里,零

    零散散的一块两块。想想觉得也该买个钱包了,当时慢慢知道了真维斯、班尼路这些青春牌子,于是拉着

    室友一起去专卖店选了个班尼路的绿色帆布钱包,大概几十块钱吧。那个钱包,从高中用到了大学,里面

    最多放过两张或三张一百,放卡的位置塞了一张201电话卡、一张食堂的饭卡,还有两只用201电话卡剪成

    的吉他拨片,仅此而已。

    大学期间或许用过别的钱包,但是几乎都忘了。大二大三时在学校代理QQ周边产品(那时候还叫

    OICQ),其中就有款还不错的两折钱包,浅土黄色的帆布面,面上一只塑胶企鹅LOGO,那时候这只企鹅

    还没那么流行,这只钱包用到毕业工作时。

    拿了工资后换了一只ESPRIT,那些年ESPRIT在使劲打开中国市场,对于我们刚毕业的来说,已经算是

    很大牌了。白色的,能装很多现金,也能装不少卡。刚毕业时和同学们攀比的就是谁钱包厚,总有些人喜

    欢在钱包里塞十张以上的百元钞票,弄得整个钱包鼓鼓的,放在哪个兜里都很显形,现在也还有人这样,我一直不太理解。钱包本身已经足够占地方了,为什么还要把它装那么鼓,生怕贼不知道往哪儿下手?一

    天中需要用到那么多现金的机会有多少呢?如果一张卡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那么来两张行吗?

    这只白色的ESPRIT一直没有坏,毕竟是皮质的,做工也非常好。钱包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如果没有坏

    没有丢,你很难找到替换它的动机。当然身份地位变化是种更换钱包的重要原因,还有另一个常见原因就

    是,别人送了你新钱包。

    来北京后第一个生日,女朋友送了我一只杰克琼斯。当时还不知道其与ONLY背后的绫致集团,只当是

    欧洲大名牌。打薄的牛皮,极简的设计,同事看到都会赞叹时尚时尚最时尚,可比那谁谁谁的华伦天奴时尚多了。

    又一年生日,又被送了一只钱包,TOUGH。原因很多,一是女朋友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礼物可送了,二

    是大家都知道了原来杰克琼斯不过是天津企业持有的品牌,不是真正的洋品牌。说到电器大家还是尽可能

    想办法捧一捧本土品牌以表支持国货,但是说到以服装为代表的时尚行业,那还是务必得欧美血统才对得

    起花出去的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今用小米手机华为手机的比用苹果用三星的多得去了,甚至小米的

    MIX旗舰机都成了各路时尚人士炙手可热的玩具,但是如果真给你一件剪裁合身帅到没朋友的时装,胸口

    绣着小米或者华为的LOGO——不用我接着往下说,你也知道是怎么样的一种尴尬了。

    TOUGH的钱包就是tough,粗犷又威猛,一条粗金属拉链贯穿整个钱包一周,一分钱不放钱包就已经厚

    得塞不进口袋。无奈我五短身材,最终这只TOUGH只得沦落为卡包,被扔在包里不贴身带着,再后来干脆

    从包里拿出来搁在了家中抽屉里。于是这只并不便宜的钱包如今还塞满着当年那些早已过期作废的卡片,被挤在一堆旧物之中,每次搬家时被我找到,都如获至宝,翻翻看然后又放回原位。

    我已经受够了大钱包,那些年中手机也日渐变大,智能手机登上了舞台。左裤兜里一只大手机,右屁

    股兜里一只大钱包,这走起路来就活像个智障,我不能让这样的局面继续下去。

    刚好独自跑了一趟香港,没人管我如何花钱,我冲进COACH,买了一只女款小钱包。这可是我想了多

    少年想做的事情!我就想要一只小钱包,男款女款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不是特别娘。

    它刚刚好塞下几张一百块,也刚刚好插进三四张卡,然后就得很吃力才能扣上了。挺好,完美。这已

    经是这么多年来我最喜欢的一款钱包了,虽然我并不是很喜欢COACH这个品牌,但是不得不说那款钱包深

    得我意,况且它还是我最喜欢的白色皮面。

    白色的坏处就在于它随着使用时长的增加会变脏,每隔一段时间我会挤一点牙膏来擦一擦(也不知道

    这样的乡土保养方式正确与否),经过我的细心呵护它得以无限续命。

    而在我越来越喜欢女款小钱包的同时,我发现女人们的钱包越使越大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

    人们都揣着长条钱包上街了,这大概是CHANEL、PRADA这些大牌带的头,而女人们原本不管去哪儿都要

    挎着个小包,那么大钱包也总有地方可以扔,钱包太小的话扔到包里反倒找不到。

    在白老师还没成为我的白老师之前,我买了个大布钱包送给她。比我的皮质COACH还贵,其实这事情

    也没计划,只是那天去三里屯瞎逛,看到当年正流行起来的LeSportsac在屯里开了个专卖店,色彩缤纷,青

    春洋溢,于是一时冲动就消费了。而这个LeSportsac的花布包她喜欢得很,每天中午出去吃饭就揣在手中,摆在饭桌上。别忘了,它是布的,黑得很快,洗过之后也并没有恢复往日的灿烂,于是我现在偶尔能在她

    梳妆台的抽屉里看到这只塞满了估计三五十张卡的肥胖症钱包。

    这么说来,钱包这种东西,如果不是丢失或者被盗,好像一般没有人会把旧的给扔掉,想着都不太吉

    利。

    于是家里充斥着各种旧钱包,TOUGH用来放卡片,ESPRIT被我放在车里当备用钱包,还有后来我自

    己动手做的一只钱包,也放在了另一辆车里当备用钱包。

    说到自己做的这只钱包,我还是挺满意的。当时刚学会做皮具不久,我便很快给自己设计了一款完全

    符合我个人需求的钱包:首先它要和流行的钱包结构类似,那么就是横开两折的款式;其次它要很薄,所

    以放钱的隔断只能一层,而放卡的位置也要尽量少,四张足够;最后它得有品质,这个很难界定,要挑尽

    量好的皮,要有硬度,但皮本身不能太厚,要有光泽但又不能太光滑……

    我在冲绳找到了这张牛皮,它比常见的牛皮要干一点,也比厚牛皮薄,多少言语也不能描述亲手摸到

    它时的那种满足感。而且那块皮能用的部分不大,刚好够做个钱包还剩一点点。

    我先用小羊皮裁出同样的板型做了一个示例,然后调整了一些尺寸和细节设计,再一口气用这块冲绳

    牛皮做了这只我非常满意的钱包。另外我决定,这只钱包,面上不打任何LOGO。

    这只钱包用了几个月,终究不舍得糟蹋它,另外我还是觉得它不够小,当时的我已经被极简设计给冲

    昏了头,我就要最最最简单的钱包,简单到什么样呢?我在日本的无印良品买了几个折合人民币十块钱的纸质卡包,就放两张纸币两张卡,卡包当钱包用,反正是纸的,而且便宜,用坏了一个再换一个。可惜这款卡包在中国没有销售,而且一年后我再去日本补

    货时,日本也不卖这只卡包了,出新款了,新款完全不适合随身带着。

    还好我找到了DAYCRAFT的The Moneywrap作为替代。这是个做得极似卡包的钱夹,看它的命名也知

    道,人家就定位成钱夹。它由一块皮和一条皮筋组成,这块皮把钱和卡包住三折,然后用皮筋垂直捆住,done。

    要的就是这样,不拖泥带水,不分门别类,反正现代人出去很多支付交易都可以靠手机完成,各个商

    铺的会员卡优惠券都能绑定在微信上,钱包早已经失去了意义,卡包能够完美地满足大家对钱包的所有需

    求。我身上最多带一张信用卡、一张身份证、三张一百块,这些包在一起也就五毫米厚,在国外时多带一

    张信用卡再外加一张房卡,这个Moneywrap的厚度也不会超过一厘米,而且以它的大小,完全可以掌握在

    手心。

    尽管如此,看到好看的喜欢的钱包,我还是会忍不住想买,不然也就不会有我开头说到的全新没动过

    的TUMI和RIMOWA,我舍不得送人也舍不得卖掉,偶尔拿出来看看也足够开心。钱包在消费领域是个很

    有意思的产品,它管控着你所有的财富,但是钱包本身的价格基本不会太贵,谁都不会把它当成奢侈品来

    看待,即使顶着奢侈品的商标。

    面对钱包,人也是很有意思,没什么钱的时候总想从口袋里摸出个超大牌钱包,还往往看不上那些二

    线品牌。不管收入多少,都喜欢给钱包塞满钞票和卡,你希望熟人、陌生人包括小偷都知道你真的很有

    钱。而随着年岁渐长,却又不太在乎这些了,旧钱包擦擦继续用,或者干脆没有钱包,就一个不锈钢钱夹

    夹着几张纸揣兜里出门,有时候全身上下一摸,还真凑不出买口香糖的钱。话说现在可以整天整天用不上

    钱包了,但是出门时还是会默念“钱包钥匙手机”,万一真没有带钱包在身边,还真挺慌张的。

    几个月前在东京我又忍不住买了一只新钱包,三宅一生的BAOBAO系列。那个黑白格的设计我实在是

    无法抗拒,无奈国内背这款单肩包的人太多,我不打算买和大家一样的了,于是买了个同系列设计的卡

    包,用来当钱包使,才合人民币六百块,这还是在日元汇率很高的时候。差点忘了,我一直强忍着没买的

    BELLROY那几款设计得非常非常薄的真皮钱包也差不多是这个价。钱包这玩意儿,真是好玩不贵,分分钟

    实现理想。1°4 笔和纸之间。

    上周去支持朋友的一个大会,主办方很客气地给每位嘉宾送了一套凌美LAMY的套装,其中包括一支

    狩猎者钢笔、一盒五支一次性墨管、一瓶墨水和一支上墨器。我曾经在德国也考虑过买同样的套装回来送

    人,后来因为觉得太便宜送不出手而作罢。

    这样算来,我一共有四支凌美的钢笔了。加上其他品牌的笔,估摸着不止一百支了。

    我曾经在豆瓣上建过一个豆列,叫作“说到文具我可以算是土豪了”,也就随手取了这名,老实说也真

    不算花过太多钱在文具上,只是比正常人稍微多点。尤其堆出来拍完照,发现其实也真没多少。

    我买本子的数量远远多过买笔,毕竟我字写得很难看,对书写工具仅仅只能喜欢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

    用。我小时候系统地上过书法班,老师夸我的书法作品不错,让我当面写给大家看,结果我是用画画的方

    式,来来去去很多笔反复涂抹、一点一点修改完成了一个勉强还能看的大字,气得老师把我逐出师门。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买的第一本MOLESKINE,那两百块钱的一个小本子还是让我下了一阵子决心的。

    当时听说海明威、凡·高都曾经用它来书写和画画,便咬咬牙买下了,其实凡·高他们也只是用过“这种款

    式”的本子而已,但不可否认MOLESKINE的做工是真的非常之精致,无酸纸的质感尤其与众不同。后来我

    一发不可收,几年中慢慢地把MOLESKINE不同款式的硬壳本软壳本都快收集齐了,甚至假公济私地联系上

    其官方定制了一款小软皮本,作为Windows Phone 8.1在中国发布的纪念品,限量两百八十八本,在各种活

    动上作为赠品。不光是本子,他家的各款笔、各种大中小号背包和其他小附件也悉数购入。后来我想过,反正也买得差不多了,干脆把全套MOLESKINE都买齐收藏吧!还没来得及动手,这家伙就开始扩张线下店

    面,三里屯、国贸、芳草地、颐堤港到处开花,产品线突然拉长,什么都能出个纪念版,纪念版还分不同

    颜色不同大小……总之要想收藏齐全得花大价钱了。就说最近出的约翰·列侬纪念版,居然一版有五六款本

    子,真是想赚钱想疯了。物以稀为贵,MOLESKINE变得不再小众,这样做反倒让他们的产品失去了收藏意

    义。

    其实在这之前我粉过一段时间的DAYCRAFT,他们家的大小本子我买得也不少,和MOLESKINE的经

    典设计不同,DAYCRAFT更多时尚色彩,纸张侧面也都染上鲜亮的彩色。封面也有不少主题很夸张的立体

    设计,总之更富有年轻气质一些,价格较便宜一些,但也百来块一本。当年微博刚火的时候,DAYCRAFT

    官方还找到我,感谢我帮助他们在社交网络上宣传。他们每年年前给我赠送一本在封面上刻有我名字的皮

    面本,这项福利享受了三年,在2014年微博式微时大家都消失了。

    我现在每天带出街的卡包,还是DAYCRAFT的The Moneywrap,简洁到不能更简洁的设计,一张皮加

    一根绳,带上几张卡,不需要现金,也能过好一天。

    这两家的本子都形成了自有的设计语言,这是在文具品牌中比较难能可贵的,也不是没有其他品牌这

    么做过,只是其他品牌做出的东西都一模一样,那不叫设计语言。打个比方,保时捷有自有设计语言,而

    德国大众只是用同一款车型设计来放大拉高压扁就生出了其他系列。

    说回到笔,签字笔、圆珠笔是如今书写量有限的情况下大家最常用的笔,但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铅

    笔,画画更需要铅笔,而我小时候染上了自动铅笔情结,一直到今天,还会视那几支施德楼和红环为珍

    宝。而辉柏嘉的彩色铅笔也一直让我流连忘返,即使我根本用不上,根本不可能用得上,但我还是希望有

    朝一日能把那套数千块的多层彩铅套装扛回家。

    难道还要画《秘密花园》不成?

    MOLESKINE的无酸纸确实书写起来会很舒服,尤其是搭配他们自家的笔,而且奇怪的是,他家的笔在

    别家的本子上写着就很无感。MOLESKINE的笔截面都是方形的,不论铅笔、圆珠笔、签字笔,拿着写太多

    字手便不舒服,我还买了他家最贵的那只重金属签字笔,分量满满,看着虽然低调,但是确实很有握感。

    MUJI的签字笔很好写,就是看着寒碜了些,开会签合同拿出来不太合适。还有非常多好写的签字笔都

    败在外观上,它可以没有响亮的品牌,但是一定不能花花绿绿。这么看凌美就注定只能日常使用,大胆的

    颜色加简单的造型,即使是高价的签字笔,它的奔放形状也让人望而却步,确实,美貌有余,稳重不足。出乎意料的是,很多酒店客房的笔出奇地好用,比如香港朗豪坊的、西雅图四季酒店的,还有好莱坞

    罗斯福酒店的,这些我都厚颜无耻地顺了回来。虽然只是再普通不过的耗材级圆珠笔,却恰如其分地得心

    应手,大概是从那些特别的酒店带回来的特殊氛围在作祟吧。我不是专家也不是偏执狂,也懒得把每支笔

    拆开看看笔芯是谁家做的,既然好写,就留在手边眷顾。

    在朋友的推荐下买过一支国产的手工签字笔,黄铜加梨木外壳,施耐德笔芯,手感颇重,看得出匠心

    所至,但是拿着写字颇有压力,也不知为何。其实有一支圆珠笔非常好写,那就是一般只出现在国际航班

    的免税商品目录上的施华洛世奇水晶笔。原本我以为它空有看相,买了之后才发现尽管很少女心,但是书

    写起来确实让人爱不释手,虽然笔尖不细,但是笔身的粗细和重量都刚刚好,恰好重心平稳地划过纸张。

    我相信这只是在我手上的巧合,这样的人造水晶品牌应该不至于认真研究过笔的构造吧。

    钢笔是真正爱笔人的终极追求,我当然算不上,我只是凑凑热闹。2009年买了第一支凌美,当时觉得

    真是高大上啊,可现在,再看到有些号称文青的产品在新品发布的宣传图上辅之以凌美钢笔作为点缀,都

    觉得汗颜——那毕竟是最低端最入门的塑壳钢笔了,反倒有些弄巧成拙。

    喜欢钢笔的人至少会有一支万宝龙,不好意思,我只有万宝龙的表。万宝龙的大班笔在我看来都太过

    成熟,不签一张上百万的支票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拧开盖子,哪是我等能驾驭得了的。后来万宝龙也玩起了

    时尚,推出了M系列,看着是亲民很多,而且价格也很亲民,但是那个经典的勃朗峰雪顶给去掉了,变成

    了镶在侧边的LOGO。我想对很多人来说,没有了雪顶的万宝龙,也就不是自己真正喜欢过的那支万宝龙了

    吧?

    钢笔这东西,重要的是适合,再贵的笔,即使金笔镶钻,拿在手上而主人没有相应的气质,想想确实

    有点尴尬。

    读书时买过派克,长大了便再没关注过派克。辉柏嘉的各种不同款画笔买了一堆又一堆,在德国时,我徘徊在辉柏嘉专柜不肯走,总觉得我应该带走一支梨木钢笔外加笔盒才对,到最后忍住了。既然用不

    上,那就缓缓再买,我也不是那种真正花钱如流水的大款。在巴塞罗那,作为纪念品买了一支高迪同款蘸

    水笔,既然是纪念品,可想而知不可能好写,带回来供着就行。

    现在我随身一般带着四支笔一个本,MOLESKINE的米兰世博会纪念款圆珠笔(在米兰买的),施德楼

    的自动铅笔,PARAFERNALIA的圆珠笔,还有一支专用于iPad的53,都装在MOLESKINE的黑色笔盒里。

    另外我还亲手做过一个黑色NAPPA皮的笔袋,仿的施德楼款式,那个能装十来支笔,一般也不带出门,没

    什么使用场合。随身带的本子要么是MOLESKINE的小软皮记者本,要么是MIDORI旅行者长本,什么都能

    夹,但其实纸质写着并不舒服。

    刚才提到了iPad上用的触控笔53,这是个设计独特的玩意儿,在Apple Pencil出来之前这算是在iPad上最

    好用的一支笔,用其绘画手感很好,但是写字则一般。而在53之前,我买过另一款独特的触控笔叫作Jot

    Pro,笔尖有一个圆珠笔头大的小球套着一块圆形透明感应片,这样既照顾到了触控需要的面积,又没有遮

    住使用者的视线,而且笔头的感应片还能自如地随着书写角度而自由转动,实在是设计巧妙。而且这支笔

    还自带磁性,能吸附在iPad侧面,当然,也会和我其他的笔吸在一起。我包里一般带着个iPad mini,它不支

    持Apple Pencil,但是用着Jot Pro也完全媲美Pencil了。还有两支笔很有意思,一支是3D打印笔,其实并没什

    么卵用,另一支是Kensington的演讲笔,设计非常有档次,除了翻页红外等基本功能外,笔尖还能用在触屏

    上,笔盒也特别棒,所以我外出上台一般都用它。

    零零散散写了这些,抬头看到眼前书柜里那一排排的MOLESKINE、小协奏曲、九口山空本子和盒装的

    大牌小牌的笔,其中还乱入了很多莫名其妙由来的东西,知名设计师小火自己定制的设计师本、搜狐的年

    度本、SONY的1992年纪念本、马尔代夫的木头笔和本子套装、阿里的淘宝的雅虎的各种大本、时尚集团仿

    DAYCRAFT的纪念本(这太不应该了),还有封面是月之背面的不知什么牌子的小本子,看着喜欢就买

    了。还有一本光合作用的2011年绿色手册,被我疯狂地掏空了一台iPhone4的大小,用来装手机用。光合作

    用书店都早已经关门歇业了。

    如今字都敲在了电脑上,画都画在了iPad里,本子和笔只用来写To Do List,我曾经还抢注过一个域名

    benzi.com.cn,养了几年又任其过期了。这些囤货我估计有很多很多在有生之年都不会拆开来用,偶尔会挑

    其中一两件送人,但是总数仍有增无减。花在这些东西上的钱,光MOLESKINE应该就差不多两万,想想却

    没觉得肉疼。在文化上的投资,大概是人最容易说服自己坦然接受的一项投资——即使只是看起来好像是花在了文化上。1°5 买买买和卖卖卖。

    又是一年双十一过去,我吃惊地发现五年前还是六年前淘宝第一次做双十一的时候买的纸巾还没用

    完。

    这次我一件东西都没有买,完全没有了购买欲。没什么想要的,真想要的,也早就有了。就和上个月

    去巴黎一样,在眼花缭乱的老佛爷和香榭丽舍逛了几天,我就买了一双鞋,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兴趣。或许

    是因为这一年来太自由散漫,没有固定工作的状况下收入锐减,导致物质上跟不上来,不过好的一面是,自己居然能慢慢控制住物欲了,也算是进化到了更高尚的一个层面。

    买买买是正常人满足物欲的最直接途径,只要有能力(兜里有足够的钱),大家往往希望能消费掉

    (兑现价值);但是如果有其他的生存压力,比如房贷或者医疗开支,那么消费就会变得很谨慎;于是当

    高收入和低压力相搭配的时候,人就有了买更多东西、买更好东西的需求,现在流行称作消费升级。消费

    升级的问题在中国这种地方更迫切,因为我们的消费能力增长太快,但之前市场上的大部分产品都质量低

    下——我指的就是那些国货,低成本、高污染、零设计。

    最近写东西效率很低,因为在忙着一件事情:凑钱还款。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的回答都一样:不可能

    吧!朱老板你会没钱?

    我从来没表示过我很有钱,我是能赚钱,我也能花钱,所以如果“有钱”是一个表示高储蓄额的常态的

    话,我基本上从来没有过“有钱”的状态——更何况我还三番五次地和很多个能成为千万富翁的机会擦肩而

    过。

    喜欢就买,不行就分,多喝点水,重启试试。曾经这四大真理很有效地指导了我的生活,我是个不存

    钱的人,但我从不认为我是个乱花钱的人。我买的大部分东西都拿得出手、用得够久,基本上都对得起刷

    的每一次卡。

    其实我还是无比怀念之前高收入的在职状态的,那时候到手的现金多,房贷有公积金能撑一半,想买

    什么都能很潇洒,若有两件东西纠结的,干脆就都买了。还有一些类别是工作刚需或者可以报销的那就更

    不用说了,电脑和数码产品都挑高配买——而如今,很多东西都得计划着买了。我甚至发现了招行居然有

    十二期免息买苹果这么好的事情,以前可从没注意过!

    我从买买买的状态直接切换到了卖卖卖。还好之前囤积的物产丰富,已经帮我度过了几次旅行回来之

    后的青黄不接。每次为了还信用卡,我都要琢磨:这次卖些什么出去呢?

    这就要从1998年开始说起了,那时候我高三,就已经通过在校园里卖磁带赚到了一些钱,这么些年

    来,正儿八经地做过的生意居然近十种:磁带、企鹅公仔、手表、漫画书、MP3、移动硬盘、域名主机

    VPS……我说的正儿八经,自然是以代理身份进货销售的那种,不是一两个地卖。

    都是些小生意,如果没有垄断地位的话,低买高卖始终赚不了太多钱。买和卖只是物质交换的基本方

    式,也是因为以物易物的需要才催生了货币这种东西,直到现在货币居然成了人类衡量绝大多数东西甚至

    是一切的标准,可怕。

    镜头卖了,微单卖了,即使这样,还留下两台相机;电脑卖了三台,还剩三台;手机还有一堆,也都

    卖不出价,算了;最能换钱的当属耳机,但是任何一副都不舍得卖,与之搭配的几台无损播放器也都没舍

    得出……总之越到后头,剩下的要么就是单价不太高的,要么就是实在不舍得卖了的。这时候总是告诉自

    己,开源节流,钱,还是得去赚的,靠变卖窝里的东西始终不是个事。

    想到之前那些年卖掉的一些二手好东西,很多年后又以收藏的心态买回了同样款的全新未拆封的,它

    们被收进我的书柜里,仅仅用于满足占有欲。

    其实双十一也并不是什么聪明的花钱节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买一件东西是因为喜欢它,那

    么不管它多贵,只要你负担得起,你都没有亏;但是如果一件东西你只是因为它便宜而买它,那么花再少

    的钱都是亏的。很明显,双十一的绝大部分商品都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前者你都早买过了,不会等到这一天。

    无论如何,为物质所困的人还是可怜的,我说的是我自己。追求内心平静不是简单一句话能实现的,眼看着一年又过去了,年初的豪言壮志如今都在delay。世间的一切都是交换,当初我把时间都卖了用来换

    钱,而现在不上班的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可以干任何想干的事情,却发现了新的苦恼。但是如果让我回头

    再去上班赚钱,我始终是不太愿意。

    那些不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才真正叫作问题。1°6 每个人都有一个收藏癖。

    收藏是不是人的一个毛病?

    小时候我们收藏卡片画片不干胶,还有港台明星海报。到长大了物质资源富足了,我们开始收藏各种

    曾经想买买不起想摸摸不着的东西,喜欢就买,喜欢这个系列就买齐一个种类,喜欢一个品牌,就干脆把

    这个品牌的经典产品都收了,也不再管是不是真的喜欢产品本身,不管是不是需要它。

    需要?还谈什么需要,收藏本身就是件很盲目的事情。

    收藏是不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我想起一位大学时期的朋友,十多年前去他家玩时,看到他收集了满满一书柜的盗版盒装DVD(那时

    候正版DVD资源并不丰富,能买到国外DVD的渠道也不多)。他一本正经地向我介绍,他有收藏的喜好,他喜欢电影,但凡喜欢的影片他都会买DVD来珍藏,而且都是D9的。我没吭声。

    论收藏的话,好歹也应该收藏正版的吧,收藏盗版算什么爱好?

    我能充分理解有些人是有收藏癖的,比如我自己。我年幼的时候收集了几乎全部的黎明的正版磁带,费尽我年少的心思。而突然有一天我不再需要它们(时代也不再需要磁带),便任由它们在南方家里的某

    个角落里发霉。同时发霉和慢慢消失的还有当时我珍藏的一些电影光盘,那还是VCD的时代。

    当我有了第一块大硬盘的时候,我也想方设法各处下载各种我曾经喜欢的经典电影,就算不再看,也

    可以收着。再到后来,发现那些RMVB格式的影片清晰度都太差,于是又都替换成720P的继续收藏。再到

    然后,家里宽带到10M的标准了,于是开始把720P都替换成1080P。而如今,家里的光纤已经是200M的

    了。

    有几年我经常在香港过年,HMV则是必逛之地。看着琳琅满目的唱片和电影光盘,我突然觉得以如今

    的生活品质,我是不是应该把我喜欢的电影都买一张蓝光的收藏呢?或者如果有3D蓝光的也应该买上。

    我还算理智,那一瞬间想起我曾经收集过的那些东西,那些再也没看过但是一直存着等下一个版本来

    替换它们的各种精彩资源。我知道这些蓝光会再被替换成4K,4K也会在五年内被替换成更疯狂的东西。

    收藏的不光是这些,我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笔记本和笔,虽然我字写得并不好,但是我对于纸和笔这样

    的精致文具一直情有独钟,就是喜爱,没有办法。我的那些文具加起来也花了好多万了,买的那些书和漫

    画每次搬家时都让我非常着急。还有那些古老的索尼WALKMAN和老款全套全新的iPod们,它们有其价值

    但是却把资源白白占用。我把我从世界各地收集齐全的Apple Product Red系列的红色产品一字排开在书柜的

    展架里,自己时常抬头看看,朋友们来家里玩也能鉴赏一番。有一段时间我也把索尼经典的WALKMAN

    EX系列尽量多地收集,什么颜色的都要,也在书柜里摆满。毕竟EX系列代表着索尼在磁带随身听领域内的

    最高水准,那些机械在今天把玩起来仍然会被其创造力给震撼到。我甚至想过开一家以随身听为主题的咖

    啡馆,无论索尼还是苹果还是什么其他品牌的产品,只要有足够的文化沉淀和历史底蕴,都可以成为这个

    咖啡馆的展品一部分。

    直到我认识了另外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全球索尼随身听藏品最多的玩家,包括WALKMAN、Discman和MD。

    老实说我非常害怕去他家,因为一旦走进他的书房,那一天的时间就没了。我常常被困在那满屋的随

    身听中挪不动脚步,他所有的藏品都有完整的包装,都是全新未使用过的机器,他没有其他的产业,自己

    有一家公司,赚的钱全用来投入到收藏之中。偶有知己前来,他便不厌其烦地戴上白手套把珍爱的机器一

    台台拿出来,细心讲解其历史以及自己是如何得到它的故事。

    那近万台全新的宝贵收藏,可不是几天的时间就能讲完的。他把他在任何渠道能看到的全新随身听都

    收入囊中,不管自己是不是已经有了重复的,因为这些东西毕竟收一台少一台。所有型号他都已经收集了

    所有不同颜色,以及在不同国家发售的不同包装及配件。他的书房里,从地面到天花板全都是随身听盒子,每天他便沉浸其中,感受着自己的快乐。

    据他说全世界排名第二的收藏家远在北美,他们二人之间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互通有无,并且不哄

    抬价格。我想,这种无敌,多多少少也伴随着一些落寞吧。偶尔有朋友前来,或者媒体来采访,以及日本

    索尼总公司的高管来拜访,便是他家最热闹的时候。我若有一段时间不去,他便会在微信上撩一撩,说:

    朱老板,来玩玩吧?我又收了新的东西了。

    后来我又认识另外一位朋友,他在江苏,他手上的Apple产品非常丰富,其中iPod系列产品已经全部收

    藏齐全,而且是百分百全新没拆封过的。iPod和索尼随身听的最大的不同处在于:索尼所有的机器目前还

    能够运转,因为它们都是外置电池(条形电池或外接五号电池),而且由于机器可以被拆开,所以你能够

    看到内部机械的完整结构,去体会它们精妙的工艺。但是苹果的产品,都是一体化成型的外观,电池封装

    在里面不能轻松替换(出厂四五年后的机器内置电池本身已经无法充电了),打开机壳势必毁坏外观,而

    且iPod是电子化时代(2000年之后)的产物,内部只有电路板,没有会动的机械——索尼随身听和iPod的内

    部结构相比,就像机械手表和电子表。再有,收藏的最大的问题是,当年的索尼产品包装盒外面都是没有

    塑封的,那时候塑封不是生产和运输标准,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全套全新的索尼磁带机,你也是可以打开包

    装盒把机器拿在手上鉴赏的。在早几年,江苏的这位朋友手上收藏的都是已经打开塑封,但是未经使用的

    苹果产品,那时候他还能偶尔把机器拿出来看看。后来随着收藏欲望的慢慢增长,他渐渐开始收藏全新未

    拆塑封的产品,然后把那些已经开封的出售给真心需要的人,比如我。从此之后,这位朋友再也不知道自

    己满屋的iPod原封盒子里的机器长什么模样,他再如何心痒也不能打开那些塑封,打开之后这台藏品就折

    价一半。

    而我倒是能随时拿一台iPod出来看看,甚至插上电源开机听首歌。

    我们以各种爱好的名义占有资源,然后浪费资源,却很自豪地不知悔改,还自鸣得意。我们仅仅知道

    我们为什么要它们,但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充分地使用和发挥它们,凭着无知和盲目就陷入到了贪欲的

    旋涡里。

    我们会想方设法为收藏这种顽疾找借口,比如索尼的随身听现在看来就是实打实的硬通货,不管外汇

    行情如何波动,你总可以在ebay这样的全球化平台上卖出一个标准价格甚至抬高价格。不管明天会不会战

    乱,国家经济形势到底会怎么样,只要你收藏的东西具有全球价值,而且其价值能被明显观测到并且被广

    泛认可,你的财富就永远安全。当然一些可以被轻易再度量产和复刻的产品显然不属于这类价值收藏,但

    是无奈我们还年轻,我们收藏的东西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不是出于投资目的去做的。

    在我们这个年龄阶段,其实还真没太多能够拿得出手的。有一些价值收藏品摆在眼前我们也不屑一

    顾,因为毕竟我们对它们可能也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文物对我们来说不够潮流美观,古董家具你首先得

    有个大房子并且一家几口人都得同意,金器银器也变得俗不可耐,而最流行的数码产品却往往都不具备收

    藏价值。近几年很多人喜欢玩手串,甚至他们也收藏,这我就无话可说了。手串这样一种作坊产物,它在

    外观和设计上都完全算不上潮流,而且也是一种要多少就有多少能够不断量产出来的廉价产品,不管是大

    的流水线,还是小的个人作坊都能够轻松打磨出来,这样的东西哪儿来的任何价值?

    还有些人喜欢收集不同属相不同星座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这是另外的话题,这种怪癖,简直是莫名

    其妙了。

    我甚至更愿意把收藏给归纳为一种病,你耗费着你自己手上为数不多的资源,去抢占那些其实你收回

    来之后就再也用不着的东西,仅仅是为了满足你的个人私欲,这就是一种病。但是碰到喜欢的东西,确实

    让人难以克制,男人收藏数码产品,女人收藏衣服鞋子包,大家各自都要有一个奔头,似乎这样才能塑造

    个性、才能找到自我。其实这种病我们从小就被传染了,20世纪80年代生的人可能都经历过那段时间,突

    然而来的一阵热潮席卷了祖国大地——邮票。方寸之间的一块纸片,以及盖了戳的首日封,传递出那么多

    特别的信号及文化,更别说一张面值几分钱的猴年邮票能炒上好几万块,那是我周围人群的收藏意识的初

    次启蒙。邮票我不多,但我手上还留有我去过的无数个国家的硬币,这不太值钱,但在那么小的面积上以

    金属的铸造工艺把该国的特殊图案及故事凝聚其中,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我最喜欢的还是冰岛硬

    币,虽然其货币现在不太值钱,但是每一个不同面额的硬币之上,都雕琢着不同的各种鱼类,这比美国中

    国还有泰国的硬币有意思得多。美国的硬币基本上都是放着他们总统的各种头像,泰国的自然是他们永远

    英俊永远年轻的国王,政治意味都太过浓郁。一种货币代表一个国家,加上一些政治因素当然也无可厚

    非,不过作为游客来说看法就不尽相同,游客更希望这样一种东西能够传递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地理风貌,这样才更具保留价值。

    存钱也是一种收藏癖,收集着那些一般等价物符号,却不好好发挥它们的用途,任由这种贪欲操纵着

    我们盲目地过着每一天,还说服自己努力地实现了人生意义。别说你存钱买了房子,别说你创造了多大的

    企业提升了多少就业率,你只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只是在已经规划好的道路上一天天往前挺进,不能

    越轨不能倒退,一定要富甲一方并且听到万人欢呼,这根本算不上是对人生的追求。

    玩乐高也是一种收藏,收藏电影光盘也是一种收藏,买耐克鞋也是一种特别的收藏,只要你喜欢你有

    精力去折腾,你都能找到你的兴趣方向去大肆收集那些故事。其实你在豆瓣上把看过的电影看完的书标记

    出来,也是另外一种收藏,只是这样的收藏更节省资源和成本。这么说来拍照是不是也是一种收藏?我们

    把去过的地方见过的风景全都通过相机镜头收集到硬盘中,在回味的时候再拿出来。那么,所有创造作品

    的过程都是一种收藏,包括文字在内。写作也是一种收藏,我们把脑海中想到的各种各样的点子,通过文

    字和图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传播给其他人。我们通过不断地收藏,让自己的阅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自

    己的谈资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让自我的价值得到提升,人的一辈子也就是不断去体验各种传奇经历并且

    渲染成故事再分享给他人的过程。1°7 保时捷和新能源。

    一年半前,我决定把开了五年的旧车卖了,换辆新车。

    我居然直接跑到保时捷中心去了一趟,也是因为去了这么一趟,才知道保时捷的4S店不叫4S店,叫保

    时捷中心。我试驾了一圈保时捷的新SUV Macan,和销售聊了聊报价加配以及分期,俨然一副马上就要入

    手的样子。

    是的,和我之前估算的一样,我手上的钱,加上卖掉旧车能拿到的钱,刚刚好够这辆低配SUV的首

    付,一分不多,还差一两千块。

    我假装信心满满精神抖擞地告别了销售,留了个电话。如果我接下来半年能够不吃不喝不还房贷不出

    去旅行不买任何数码小玩意儿,我当天就可以下订单了。

    可我还得活啊。

    第二天和老朋友吃饭,和他说起这番雄心壮志,换来一副冷笑的表情。

    “你这没孩子要养的人啊,真是敢想。咱们又不是大富大贵,又不是富二代,你从本田升级到保时捷,敢想!也不怕太招摇啊?”

    那时候我刚翻译完frogdesign的创始人艾斯林格写的Keep it Simple,中文名确定为《极简设计》,已经

    在印刷了,马上要出版,书的内容说的是艾斯林格在20世纪80年代帮助乔布斯设计苹果电脑的故事。我提

    到这本书,不是因为书的版税够我买新车了,而是因为作者在原书中不断提到保时捷,他老人家认为保时

    捷是汽车中设计最精美的,其简洁的线条和优雅的弧度,才是现代设计该有的样子。似乎乔布斯也同意他

    的说法,他说,要把苹果电脑做成电脑产品中的保时捷。

    完成这几个章节后,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一定得买辆保时捷,我一定得在我肚子还没鼓

    起来之前买辆保时捷,我一定得在我还年轻时买一辆保时捷。

    或许这就叫作:执念。

    朋友对我说:“你怎么不考虑一下特斯拉?”

    我不是没有考虑过,虽然特斯拉的内部还算精美了,但是其外形还有待打磨。况且,特斯拉算下来不

    比保时捷便宜。

    没过多久,特斯拉中国找到我,把新改款的Model S和鹰翼门的Model X各借我开了一阵子,一是为了

    让我抢先体验,二是让我帮着做一些线上的传播。一般的汽车媒体和评测实验室都只能在特斯拉中国的工

    作人员陪同下试驾几圈,顶多开半天,而我却享受了无上待遇,直接开回家去了,过了一个礼拜才还。那

    时候Model X刚开售,街上几乎没有,那辆X我开到哪里都是众人的焦点,弄得我都不好意思开关车门——

    后面两个车门打开时就像要展翅高飞,实在是太招摇了。

    还了Model X后,我已经没法开自己的车了,虽然我后来换的新车也不差,另外家里还有一辆小

    MINI,但是这些车再开起来都嫌普通,不过是往前跑而已,在北京也加不起速度,为了不给交通添乱我也

    不爱超车,于是车真正变成了代步工具,无聊至极。

    我认真考虑起新能源,考虑起电动汽车。

    我曾经给MINI做过两年的科技顾问,对汽车行业有一些了解。车内中控的科技目前落后于互联网科技

    大约五年,当我们周遭已经泛滥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硬件各种产品时,各大品牌的汽车内部顶多也就是实

    现了蓝牙、U盘MP3和语音控制而已。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对于我们这一类科技行业从业

    人士,却是极大的悲哀。自己花了好几十万买回来的大玩具,竟然不如几百块的东西那么聪明。后来我和

    奔驰中国的一位高层聊到这个,她更是滔滔不绝,他们自己也对固化落后的行业模式感到担忧,如果不是特斯拉来搅局,这个状况还不会有任何改观。

    国内的电动汽车就不好说什么了,大部分都在骗新能源补助。即便真在研发电池的企业,在智能控制

    上能够实现的也很有限,所以新能源目前还只能看特斯拉。充电并不是问题,一辆特斯拉,低配能续航三

    百多千米,高配近六百千米,对于市内使用足够了,充电桩也越来越多,好一点的商场和写字楼的地库里

    多少都有几个充电桩,甚至还有些是免费的。我们就不扯什么环保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电动汽车的环

    保只是个伪命题,生产电池和回收处理的过程中,污染一样存在,并且不比汽油污染少。当然,放在中国

    来看,电池多少还是更环保一些,谁叫我们的汽油质量名不副实呢。

    不久后,那位朋友来找我吃饭,把他新换的白色保时捷Macan停在我眼前。

    “怎么,当初谁说过我敢想来着?谁说我不怕招摇来着?”我对他说。

    他让我总结一下对特斯拉Model X的驾驶感受,性能什么的我想不需要我多说什么了,至于整体体验

    上,我只能说:X办下来差不多一百万,如果一百万在手,我还是会选择买保时捷,不犹豫。

    不过还是不要SUV,得买个小跑车,911买不起,718就挺好,那线条才叫优雅。

    我知道电动汽车是大势所趋,也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而着迷,但它缺少踩下油门的轰鸣马达声。作为

    工业产物,汽车代表着一个燃油时代;作为交通工具,它又代表着身份和地位;作为科技产品,它又象征

    着速度;而如果从艺术品角度来看,它又代表着人类对金属的完美塑形。电动汽车是实用主义的产物,空

    间大能耗小,环保只是附加属性。而人类已经烧油烧了几个世纪,烧出了一种文化,商业和经济容易改

    变,文化却更加根深蒂固,所以才会有我这样的人,一直以为自己比较新潮比较前卫,但在汽车的问题

    上,向往高科技却又抛不掉燃油发动机。

    当然我不是真正的守旧派,我知道迟早有一天我会换一辆某品牌的电动汽车,但那不是现在,那一定

    是在我享受过自己的保时捷之后。毕竟,新能源才是未来,现在只是未来降临前的一阵黑暗时期。

    朋友驾着他的保时捷扬长而去,临走前说他家另一辆车打算换特斯拉了,我说这样是对的。

    人多少要好高骛远一些,那才叫追求,当然是在有能力好高骛远的前提之下,而生活也要务实一些,毕竟活着原本就是件很踏实的事情。如果能把好高骛远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这才是稳定的进步状态,这

    才是我们努力去寻找各种方法以换取更好生活的动力。为了那辆买不起的保时捷,为了那辆并不实用的保

    时捷。1°8 在时计里。

    过了一阵子没有手表的生活,起初觉得手上空空的,慢慢也就习惯了。

    刚开始工作不久,我买了一只swatch。也正是因为买这只表,我结识了“表哥”,他当时刚开始在网上卖

    瑞士手表,多年后他已经稳坐淘宝天猫京东等渠道的销量冠军。当年我买的那只是swatch的超薄新款,戴上

    几天发现男人的表还是得有点分量,不能太薄,于是把它搁在一边,渐渐也就淡忘了。

    那年swatch请了风头正劲的李宇春做代言,“表哥”安排我去参加和李宇春一起的滑雪活动,近距离接触

    了春春,从此路人转粉。一眨眼这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大家也都长大了,而在那之后我也没再买过

    swatch这个级别的手表。

    打小就看着父亲修表,我对手表一直有些小好奇和小追求。经济实力不够的时候我不太会去想这些东

    西,而随着职位越来越高,收入越来越丰厚,手腕上的东西似乎不能再随便对付了。我也开始去研究手表

    的品牌定位和价格水平,去学习月相和三问、陀飞轮,越研究越知道,这不是工薪阶层玩的东西。经常见

    到有人说成功人士的手表应该相当于月收入的三倍价格,而据我日常的观察,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怀疑

    这是手表商随口杜撰出来的伪信条。

    职场中大部分人佩戴着浪琴或雷达,而一般工作年限不长的人戴天梭,偶尔会看到有些资深人士佩戴

    欧米茄或者IWC,女性高层会佩戴卡地亚或者积家,但能戴着劳力士或者江诗丹顿来上班的,至少我曾经

    所在的几个行业都没出现过。粗略一算这些手表应该都只刚好相当于当事人的月薪或者不到两倍月薪,若

    是真按照三倍收入来买表,那得华丽到什么样子。

    很多人不赞同一定要追求名牌,我也不赞同凡事都迷信名牌。但如果是买手表,不买名牌还真不如不

    买。手表的名牌也不是一定都贵,香港及日本很多的银行职员和商超店员,佩戴的都是卡西欧,而且普遍

    是电子表。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似乎对日本表特别有偏爱,做工精致而且售价便宜,几百块就能挑选到称

    心如意的。日本品牌的手表普遍都没有能算得上奢侈级别的,而做工精细程度一点不差,这大概和这个民

    族的内敛认真有关。

    这个世界已经和十多年前我刚工作时不一样了,已经不会有在职人士佩戴swatch了,不知何时起它变成

    了一个略显幼稚的品牌。

    回想起自己对手表的深入了解,就想起了2008年的一次机缘巧合。那时候我沉迷摄影,阴错阳差被推

    荐给了瑞表集团华北的公司拍摄几个瑞士手表品牌的新产品照片。那个夏天每到周末我就跑到他们的仓

    库,库管员把大锁打开,总价值过亿的数千只手表就展现在我眼前。我依照事先计划的清单,把当天要拍

    摄的手表从库房领出来,完成拍摄之后再送回去。

    拍静物照的过程很无聊:把时间调到十点十分,在表架上固定好,再放进拍静物的小棚子,按照已经

    调好的光圈快门各个角度来一张,完事。

    把指针调到十点十分,这是手表拍照时最好看的角度,所以你会在各个海报和户外广告上看到每只表

    都恰好是这个时间。而拍摄的间隙,我都会把每只表戴在自己手上试试,看看自己到底适合多大的表盘,适合钢带还是皮带,机械表会不会太厚,陶瓷表壳会不会不够闪亮……

    那几个月中我把浪琴、雷达、雪铁纳、欧米茄等数个品牌的当年新款都仔细揣摩了个够,并且成功拔

    了一些草。当我这个兼职摄影师最终完成任务收钱走人时,我已经练成了瞟一眼就能估出别人腕上手表价

    值的本领。

    我说什么你都信,其实这本事并不那么难练出来,而且普通人练它也没有意义,谁都不希望自己变得

    越来越势利。

    自从白老师给我买了那只万宝龙后,我对手表似乎退烧了不少,尤其是机械表。机械表的背透是个很

    诱人的设计,透过这片玻璃看到手表内部的精细运作,让人平添了几分景仰和崇拜。但是佩戴在手上除了

    感受到沉甸甸,没有其他特别之处,尤其对于我这种经常使用键盘工作的人,在电脑前坐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手表摘掉。或许是设计师的职业使然,我对一些不那么贵但是外观庄重又别致的手表格外钟情,比

    如MOVADO的简洁到不能更简洁的黑色表盘,比如三宅一生的W系列腕表,尽管不贵却让我在橱窗前流连

    忘返,还有博朗的经典设计以及包豪斯风格的后起之秀NOMOS,不论旁人如何评价这些极简风格手表的质

    量经不起历练,我仍为之痴迷。另外让我痴迷的还有月相,和无价的陀飞轮比起来,我甚至觉得月相才是

    真正人性的设计。小小机芯里能塞下那么精妙的设计,让月亮的阴晴圆缺准确反映在方寸之间,除了让人

    惊叹之外还能泛起无尽的美好,它不像陀飞轮那样象征尊贵的地位,却代表着人对于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我给父亲买过一只精工表,虽然不贵但他非常喜欢。后来因为我自己喜欢德系表,又给他买了一只齐

    柏林飞船,但是似乎戴在他手腕上不如精工那么协调。几年前在欧洲我给白老师买过一只萧邦的石英表,我一直认为女款手表只要品牌分量足够并且好看就行,机芯什么的是其次。那块萧邦真是足够低调,低调

    到她戴了几年从来没有被人发现过,而对于这个品牌,我所偏爱的也恰恰就是它足够低调但又不失适当的

    华丽和优雅。

    而数码和运动类的手表手环我则是买一只玩一只弃一只,从最早的耐克Fuelband到Apple Watch,功能

    性有余而总觉得哪儿不对。也曾经在一次现场节目中被问及对于智能硬件手表前景的分析和判断,我的答

    案是:数码产品永远替代不了传统机械手表,它和汽车发动机一样,已经变成了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即使

    未来科技再发达,有能力消费得起的人群依旧希望自己有一辆真正的车,并且腕上有只真正的表。

    其实我一直觉得手表还有防身的功能,当然我说的不是像诺基亚那样挡子弹。很多电影及文学作品中

    都能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个走投无路的人依依不舍地取下他的手表,打通最后的救命通道。这并不算是文

    学创作中才会有的桥段,不信你去澳门转转,逛逛各大赌场前的临街店面,数以百计的当铺里,出售的都

    是被抵押的劳力士和百达翡丽,价格几乎都在六位数左右。

    去年年初我曾经计划,如果这一年收成不错,我就给自己买只积家的翻转表,或者不论什么品牌的月

    相表,都行。结果到了年底实现愿望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很久不戴手表了。

    那只万宝龙已经在转表器里待了半年,没再拿出来过。我的衬衫和正装也挂在衣柜里两年没有再穿

    过,自由的日子里我每天抓着什么穿什么,一身居家服到处跑,既然不用上台讲话也不用面对客户和高

    层,更不用面对媒体,随便怎么打扮都无所谓了。在时计里人们忙着追逐分秒,而在时计外我已经过得不

    知道今天是周几。

    何谓时间,你跑我就追,你追我就跑。那若是不追不赶,时间又在哪里呢?好友收藏的极其罕见的松下mini磁带机。万宝龙手表,拍摄时忘了把指针调到十点十分这一最适合拍照的角度。《我看见了幸福》,莫奈限量版,来自著名雕塑艺术家向京老师。索尼的金属磁带。PART 2 在路上发现自己最近四年里,或许我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旅行。

    在一场设计大会上,当以自由职业者身份登台的我说到我每年平均出去旅行十二次时,台下一片哗

    然。很多人一年能旅行一两次就已经很开心了,而我也有职位很高的朋友已经连续四年没有和家人一起旅

    行过了。

    走得更远,看得更多。不知不觉中,我对世界的认识、对消费的判断、对人际关系的把握、对历史人

    文和艺术的鉴别,都已经变得和早年不同了,我或许还是那副血肉之躯,但是心境已经天翻地覆。我没存

    下什么钱,它们都被挥霍在了机票和酒店上,但是要论收获,我仍然会认为让人倾家荡产的旅行才是最最

    好的一种投资。护照空白页越来越少,每当翻开这本伴随我久经沧桑的小本时,我都感到无比地骄傲,那些时间戳,代表着一段段精彩又亢奋的经历,象征着我远离办公室和电脑之外的那些小小成就。

    而其实我的第一个出境戳,不过是2008年才盖上的。2°1 到处去浮沉到处有床。

    最近颈椎疼痛难熬,朋友建议要睡硬床,医生也如是说。确实家里床垫太软,睡上去感觉屁股就完全

    陷下去了,还好我们有个次卧空着,爸妈近期也不在北京,于是我抱上枕头和床头的书搬了房间。

    事先没忘请示一下白老师,白老师说:怎么,我这大价钱买的金可儿床垫反倒让你不舒服了是吗?

    我和她好好解释了一番,床垫的好坏和价格不一定有关系,床垫得适合人的睡眠习惯、适合人体骨

    骼,等等等等。总之那几晚当我睡在之前给爸妈准备的宜家床垫上时,整晚都舒畅了。

    次卧的床垫是双面可用的,一面稍软,一面偏硬,父母亲睡习惯了硬床,一睡软床倒是腰疼。而我

    呢,以前是不太挑床的,软硬我都能习惯,不过我喜欢床体稍微矮一些,离地面越近我越安心,太高的床

    会让自己感觉像浮在半空,就像读书时睡在上铺一样。

    我是那位睡在上铺的兄弟,从高中到大学我一直挑上铺睡,原因简单,平时不会有人坐在我床上。学

    校的床都是简简单单一块木板,自己铺上棉被盖上床单,就是一张硬板床。靠墙放书,靠脚那头扔衣服,枕头边常备手电筒——那时候没有Kindle这么好的东西,我几乎每天都靠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书到凌晨。床

    靠外侧有个简易的金属护栏,每每我醒来时都是抱着护栏身子半翻几乎要掉下床,室友们为了试验我是不

    是真会摔下去,给我把护栏掰断扔了。结果发现没有了护栏之后,我仍旧抱着床外侧睡着,从没掉落,而

    另一位也拆了护栏的同学倒是真在半夜掉了下去。

    回想起这么多年来,也睡过不少的床,宿舍是其一,还有更多的散落在天南海北的高高低低大大小小

    的床。

    轮换得最多的,自然是酒店的床。以前出差很多,早些年住如家、汉庭、七天,后来WESTIN和万豪,偶尔四季,往往出差总是非常操劳,没太多心思去横向对比哪儿的床确实好多少。WESTIN的天梦之床应该

    是相对而言最舒服的,于是大部分能自己挑选的情况之下我尽量选择WESTIN。遗憾的是出差往往是赶项目

    或者准备第二天的会议,赶PPT到下半夜是很正常的事情,早上又得早起,再好的床,也都没时间睡够八小

    时。这么看来,这些都是浪费。

    北欧酒店里的大床经常是两张小床拼起来的,日本经常只提供小床,或者榻榻米。自己从壁橱里抱出

    棉被来铺榻榻米的时候,总会想到那壁橱其实就是机器猫的床。榻榻米的底下是草席,又有点像小时候外

    婆家的床,不过乡下的床铺的是晒干的稻草,好一点的也有棕垫,那时可没什么像样的弹簧床垫。而如果

    不是之前在大理的客栈里睡到要拉蚊帐的床,我都早已经忘了外婆家的床也是严严实实裹着蚊帐的,而即

    使那样,进出的时候也难免有蚊子尾随,得在帐子里把它们一个个消灭干净了才能安然入睡。

    成年以来,睡过不少五星级酒店,也没能逃掉在北京睡地下室的遭遇。当年生活窘迫时,也抠门地花

    二十五块钱住过一晚东三环边的地下室旅馆。那是永生难忘的一场经历,床铺上的一切我都不敢直接用手

    碰,我买了报纸铺满了硬床板,然后把自带的床单枕头铺上,还好那是夏天,我只需盖着薄薄的毯子。地

    下室的过道里不断有人走动,晚归的,还有去洗手间、淋浴房的。我一整晚不敢关灯,怕床下的蟑螂会爬

    上来。

    很多人怕光污染,我也一样,有任何光线在视线范围内都不能安眠。以前我也习惯在睡前开着音响,很小声地在床头放着午夜电台或者某些特定的CD。刚大学毕业时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这么过来的,在没有

    床的出租屋里,把床垫直接铺在地上,这样我可以把眼镜和书都摆在床边的地上,随手可得,这是我睡过

    的最矮的床,因为它就等同于地铺,床垫旁摆着一只小小的面包音箱,放一张CD,就是最好的夜晚。

    噢,不对,最好的夜晚不是自己一人独自入睡,应该还有人在身边陪伴。而最好的床却不一定是床,也说不定是沙发。

    我非常喜欢睡沙发,只要长度合适,不管什么面料的沙发我都能瞬间睡着。这或许和我的童年经历脱

    不了关系。小时候家里房子特别小,爸妈工厂里分配的宿舍房没有我的单独睡房,于是父亲买了一条能够

    展开成床的二手沙发。每晚母亲打开沙发,铺上床单,我就钻进被窝,第二天起床我们再把东西都叠起收

    拾进柜子,沙发依旧还原成沙发,客厅依旧是客厅。后来到初中我长个了,比沙发高出了一个头,于是父亲在沙发床的一头加上一条他亲手做的长板凳,我便把这条板凳当枕头,身体可以完整睡在沙发上。这样

    一直睡到我高中离开家住校,后来我偶尔回家,也依旧这么睡着,数月前回老家看望他们,已经三十六岁

    的我还不顾母亲的阻拦,坚持在沙发上过夜,睡得很香。而此前一天,我还在市中心喜来登的两米大床上

    翻来覆去找不到自己该待的位置。

    床太大总会让我无所适从,一米八和两米的大床总是让我感觉漫无边际,所以自己买床的时候我都要

    求买一米五就足够。也许我习惯了在宿舍的床上寻找危险的边缘,也习惯了在矮矮的床上去摸索放在地上

    的东西,抑或是睡觉时能直接握到床沿会让我有格外的安全感。一个人占用太多的空间是种资源浪费,一

    个人睡在酒店的两米大床正中间看着四处幽光浮动更显得极其不真实。

    我的人生也总是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不管如何劳累辛苦失望悔恨,一天结束时爬上床总能多少得到慰

    藉。我经常会想到黄耀明的《漂流睡房》,歌词中唱着:

    到处去浮沉到处有床,新鲜的寂寞新鲜的汗,转过了年轮转了床,想找到极乐登彼岸。

    然而爬上床的短暂宽慰并不能真正解决烦恼,我也有很多失眠的时候,床头柜里备着褪黑素和资生堂

    的助眠药,但是尽量不服用。每每看着天花板听着自己的呼吸耳鸣,我总会想到小时候爸妈家里的那张沙

    发床。不管发生什么,回到爸妈身边,回到小时候的房子,我总能一觉睡到天亮。

    即使屋外狂风、屋顶漏雨。2°2 小樽之星。

    有一个手机游戏我玩了很多年了,从iPhone 4到iPhone 6,它一直是我手机上的装机必备。iPad上也装

    了,后来iPad mini也装了,作为我这样的几乎不玩游戏的非重度玩家来说,这已经是大大的异象了。我说

    的不是数独游戏,数独Sudoku我是从iPhone 1就用Cydia安装开始玩的,那更久远。我这里说的是

    Zookeeper,动物园管理员,一个日本三消游戏。

    对我而言,世界上最好的游戏都是基于三的数学组合,比如数独、比如魔方、比如三消,我在高三之

    前都是小数学家,后来我念了文科,数学就只沦落到游戏的范畴了。

    我玩Zookeeper最沉迷的时候,腾讯还没有出“天天爱消除”,我在很多讲设计或者游戏、社交的会议和

    沙龙上,都把Zookeeper的截图和游戏模式放进PPT里介绍一番。它的玩法类似于天天爱消除,但是比后者

    简单,并且社交模式异常直接。两位选手在线上相遇,先互相敬礼问好,然后开打,典型日本人作风。我

    当时确定国内很快会有这种搭载社交的三消游戏,果然一年多之后天天爱消除风靡南北,而我也暂时放下

    了Zookeeper,在天天爱消除上每周争夺第一。天天爱消除的动效节奏稍快,玩起来会更痛快一些。因为有

    三年的Zookeeper经验,爱消除刚出来我便玩得很溜,左右手两只大拇指分管左半屏幕和右半屏幕,一左一

    右确保消除声永不停摆。爱消除的音效非常棒,后来才知道果然是我一位多年老友的作品。

    跑题很远,其实在去到北海道之前,我只是知道小樽这个地名,我甚至连岩井俊二的《情书》都没看

    过,半年前我补习了一次这部经典影片,看完又觉得似乎多年前看过。而在Zookeeper这个游戏中,我经常

    遇到一个叫作“小樽の星”的玩家,因为这是个日本游戏,所以日本玩家占绝大多数,我和小樽之星的成绩

    总是不相上下,五局三胜的比赛我们常常出现平局。按照他的作息时间猜测,我总是会想象对方是个小学

    生,晚上做完作业便可以玩几盘游戏,然后北京时间晚上十点(日本十一点)之后便再也碰不到他上线。

    我脑海中甚至会模拟出他的形象,一张圆脸、锅盖头、白衬衫、蓝色短裤,坐在榻榻米上抱着手机全神贯

    注。

    有段时间我和白老师玩爱消除去了,把Zookeeper扔在一旁几个月,回来再玩发现还能偶尔碰到小樽の

    星,看来他的成绩也一直在徘徊中。我几个手机和iPad上都装着这个游戏,所以自然有在练小号,玩小号的

    时候也偶尔能遇到他,我和白老师的小号名字取得各有千秋,什么“饭饭爱购物”“妞妞爱打牌”“鸡蛋羹”……

    这时候我总是痛恨这个游戏为什么不把社交再做强一点点,让我能发送消息给小樽の星,告诉他:靠你叽

    哇(你好)!是我啊,我是那个“扣肉”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越来越忙,慢慢地没有时间再玩游戏,每天开会、画图、做饭、开车、应酬,时间都在缝隙中慢慢没了,连好好看个电影的时间也没有,游戏也更没有时间玩。我每天大会小会

    外加各地出差,晚上的时间也多数用来看书和做PPT,白老师则在厨房里潜心研究厨艺。每次我想把两台闲

    置的iPad都卖掉时,就会突然想起还有各个小号的成绩在里面,于是又不舍得卖了。

    我终于辞掉工作,把时间都还给自己。我定好了去日本一个月的计划,从南到北,一站一站去体验。

    北海道定了三站,函馆、札幌、小樽,这时候我想起了小樽の星。我打开Zookeeper,玩上很久都碰不到

    他,我给闲置得早已空电的iPad充上电,登上小号,和白老师并肩两人一左一右玩一台设备,也再没有遇见

    他。我说也许他的级别涨得太高,我们再也碰不到他了。白老师说,也许这孩子要考试了,考试前一段时

    间妈妈不让他玩游戏了。

    我不甘心,又自己玩了一整天,未果。然后我把我的数据在Game Center备好份,重建了一个新账号,给自己取名“小樽の星”,我捧着手机拿给正在厨房的白老师看。

    “你看!这是谁!”

    “呀!小樽の星!”她喜笑颜开。

    不过很快她也就反应过来那是主场的名字,是我自己取的。

    半个月后,我独自拖着行李离开函馆,坐上JR往札幌去。我买的是非固定席车票,车厢里挤得满满

    的,过道里都站满了台湾旅行团,一路上聒噪无比。火车经过洞爷湖,经过登别,经过苫小牧,经过新千岁。沿途风光虽好,无奈我刚去过冰岛,这些尚不足以吸引我,不知道没机会去到的富良野花海是不是真

    能让我惊叹,但目前的时间并非花期。原本我在札幌订了房间,但到了札幌之后我并不想进市区了,我把

    行李箱寄存在札幌站,买了一张票直奔小樽。

    我觉得我来北海道的目的,就只是小樽而已。

    从札幌去小樽的铁道北面紧挨着海岸线,坐着平视窗外,就好像火车在海面上平稳驶过。走出旧旧的

    小樽站,一条大路直接通向海边,在接近水边时,我看到了著名的小樽运河,以往从照片上看到过各个季

    节的小樽运河,夏天冬天各有风味,尤其是冬天盖着厚厚的白雪时,难怪《情书》要在冬天选在这样纯净

    安宁的地方拍摄。而此刻眼前的运河其实短得可怜,都不如北京路边排队进站的公交车们长。从运河往

    西,小樽的手工艺街真不容小觑,小樽的特产,玻璃制品和木雕,每样都很精致,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

    暇,我买了不少手艺精细的木头制品,木制小辣椒简直能以假乱真。逛得正来劲,各个店铺开始收摊关

    门,那时才五点半。等到了六点,整条古色古香的商业街几乎只有我这一个游客了。太阳还没落山呢。

    我走在起了风的小街上,往市中心的旧银行建筑和旧铁道设施走去,那儿稍微多几个人,不至于寂静

    得恐怖。如血残阳把不高的建筑和铁轨上的锈印照出红光,似乎这一二十年来,小樽这个地方再没有往现

    代化发展。而这座城市,也和它低调的名字一样,藏着如同木雕那样的厚重文化,但是兀自躲在角落,孤

    芳自赏。我想,我应该冬天再来一趟。

    这时候白老师发来消息:“你找到小樽の星了吗?”

    我回复她说:“小朋友长大了,也许去东京上大学了吧。”2°3 带上自己去巴黎。

    列车从里昂车站开出,前往日内瓦,这时我才翻出了随身带着的那本书,在巴黎待了一周,居然还没

    翻开看过一页。

    这是一本老派文艺青年(如今应该是文艺老年)写的关于巴黎的游记,在从北京出发之前我翻了一

    下,不得要领。旧书质朴的装帧也没能吸引到我,反倒还显得有些土气。无论如何,现在想来我庆幸自己

    带上了它。

    窗外的田园风光不如新西兰南岛那般迷人,也不比美国西海岸一号公路两旁更辽阔,我发了一会儿

    呆,最终翻开了这本书。

    于是一发不可收。

    当我在老佛爷百货陪着夫人买包时,从没有想到过它和那位改变法国命运的拉法耶特侯爵的必然联

    系;而当我数次路过旺多姆广场再路过丽兹酒店时,也完全忘记了它们和那些经典的欧洲文学及其伟大作

    者的密切关系;因为逛多了教堂和类似教堂的建筑,我们略过了先贤祠没有进去,而这不仅是错过了一幢

    建筑。

    以手上这本书为入口,我居然能把掌握得不多的历史和这一周来见到的各个广场各道桥梁以及那些或

    大或小的柱子联系起来了。我突然发现,对于欧洲历史,我就像是个文盲,我也马上意识到,为什么那么

    多的画家和作家,在不同的时代中,不论他们原本生活在意大利还是英国美国,他们总会选择巴黎这座城

    市,作为一个长期的落脚点。

    我们沿着塞纳河徜徉,上奥赛、出圣母院、入拉丁区,最后在花神咖啡占到仅剩的一张户外空桌。在

    烈日的暴晒下面朝着车水马龙的街道喝着醇厚的热巧,像法国人那样点上莫名其妙的下午茶然后开怀大

    笑,我们感受了香榭丽舍大道的繁华,也感受了索邦和荣军院周围的宁静,我们花了六七个小时流连于卢

    浮宫里的惊艳画作,却忘了在夕阳下的街道去缅怀那些已被埋没的历史。

    关于巴士底狱、关于断头台,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东西还没有那么快被遗忘,但是那些暗黑的气

    氛在今天却已然感受不到。巴士底广场如今空空荡荡只有排队转弯的汽车,而曾经安置断头台的方尖碑前

    面,巴黎时装周的棚架已经搭建起来,各大品牌的标志及广告正被骄傲地固定在最恰当的位置。荣耀已经

    抹去了那过去的一切,即使脚下仍旧是同样一块石砖,两百年前砖缝里凝固着浓稠又无辜的黑血,今天名

    模们已能把高高的鞋跟巧妙地避开那些缝隙。周围的看客们表情从来没变,看杀人的和看走秀的,都一样

    那么既热闹又冷漠。

    我们一边讨论着罗伯斯庇尔到底是枭雄还是罪人,一边走出了圣母院对面的圣礼拜堂加古监狱建筑,时间早已经将那些都盖棺定论,作为另一个大洲来的观光客,我们看看就好反正没有切肤之痛。古监狱门

    口静谧得仿若时间凝固,警卫在岗亭里一动不动地站着,我举起相机拍了张照。

    后来当我查到这所监狱的资料时,我只感到皮肤一阵发冷:法国大革命期间,未经审判的数千人先后

    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了这所巴黎古监狱的地牢,这些人中几乎没有谁曾活着走出来过。

    而我淡定地游荡了一圈,然后从那个万人坑走了出来却不自知。

    读书时背过很多法国历史中的人名和事件,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弄懂过,而今理解它了,却只感觉到凄

    惨和心慌。至于当年为了应考而背下来的大事年份和革命意义,难道真的重要吗?

    离开法国后,在瑞士的每天我都睡得很晚。我在百科上翻阅了无数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史料,并且看完

    了雨果关于大革命的著作《九三年》,革命群众的嗜血狂欢让我心有不安,小路易十七的悲惨遭遇让我难

    以入眠。我更是进一步探寻了欧洲中世纪猎杀巫女的荒谬历史,那几百年中但凡稍有智慧及姿色的普通女

    性都被冠以“女巫”的罪名恶毒地凌辱并且杀害,原本我以为这样的事情只可能发生在更古老的蛮荒时代,没想到它却蔓延在当时算是最进步最文明的法国。而我曾经还一本正经地看过丑化女巫的电影,玩过恐怖

    的女巫游戏。“巫婆”一词已经在全球的各种字典里定了性,再难有平反的机会了。曾经我以为在一度闭关锁国的中国,普通百姓民智开启略晚,却不知欧洲也是一样。应该说,人类都

    一样,愚蠢,并且肮脏。

    有朝一日我得再访巴黎,这一次我带着对宗教的一知半解,把时间消磨在了缤纷的艺术品上,而下一

    次我要在那些古迹之间去探寻那段革命岁月,那段巴黎尚且愚昧和荒唐的岁月。百年前的血腥和百年后的

    浪漫,都集合在这一个满载故事的古老都市里,使得它的一砖一瓦似乎都变得更加厚重,每一道伤痕和每

    一处破损都尤其可怖。

    最文明之处,也是最险恶之处,这世界上的浪漫,都构建在不可告人的进化之上,人们在为一点点卓

    越而沾沾自喜时,就忘了时代巨轮下的那些羞耻往事。那些代表着羞耻的砖石,则在时刻警示着我们:人

    类不可能走入真正的文明,只能在香榭丽舍的浓妆艳抹和花枝招展中假装自己已经踏入了文明。2°4 那时环游世界的梦也不再做了。

    这一年的旅行计划也完全结束了。

    继2015年十七个国家之后,2016年元旦从新西兰开始,泰国日本又泰国然后法国瑞士奥地利,最后再

    以日本结束,我已经尽量控制了,从前几年的每个月出去玩,已经改成了两到三个月出去一次。老实说,有点玩疲了。

    不久前我在一场关于职业生涯的大会上分享了作为自由职业者的感受,从开始准备PPT到现场开口,我

    的感受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起初我想说说大家羡慕的东西,比如时间自由之后,你就可以到处玩了,可以环游世界了。当然,也得像我这样是自由职业还能保持高收入才能这么站着说话并且不腰疼。

    真到上台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旅行是件辛苦的事情,并不是真的值得羡慕的。

    每个人都有个环游世界的梦想吧?不管是做什么行业的,不管帅的妖艳的,不管城市的农村的,不管

    有钱没钱,不管平时吝啬还是挥金如土,你问他梦想的时候,他十有八九会告诉你:环游世界。2005年我

    重新回到北京定居时,朋友介绍认识了那个只花三千美金就环游世界的朱兆瑞给我认识,我们聊到了他办

    签证和坐廉航睡火车的经验,我听着不由得感叹:这多累啊。他说:累?那可是环游世界啊!

    环游世界,多么宽泛的一个概念。不上班的这一年半以来,总有朋友问我:你环游世界回来没?老实

    说我从来没有环游过世界,环这个字应该指的是绕一圈,这世界上我唯一环绕过一圈的只有冰岛。还有北

    京,那是开着特斯拉测试自动驾驶时完整地开了一圈四环。日本从冲绳到札幌都去到了,但那也是分了很

    多次完成的。我的旅行基本都是从北京出发,直达目的地,然后回到北京。然后过一两个月,又从北京出

    发,再回到北京。有时候会有多个目的地串起来,那也是为了方便顺路。我从来没有过环游世界的计划。

    为什么?累。

    在旅行的目的地是足够享受收获和新鲜感的,但是路途却不那么轻松,北京飞纽约、北京飞欧洲,都

    是非常辛苦的航程,十个小时以上的飞行时间如果不能躺下睡一觉,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且北京出发的航

    班,直接出境还好,不直接出境的多少都会晚点,天气不好晚多久就很难说了,有时大半天甚至整天耗在

    机场什么都干不成。我一直认为我和我的朋友们都还不算富人,真正的富人应该是毫不犹豫去哪儿都买头

    等舱,到点了就躺下好好睡觉。我们这些挤在经济舱的,仅仅只是打肿脸充胖子而已。很多年前我笑话穷

    游,都穷了,还旅游?后来我知道,我不也是穷人而已,飞美西的机票不打折到五千以下难道我会买吗?

    除了身体累之外,其他方面受的挫折也越来越多,心累。

    去东南亚玩是最让人开心的,因为当地落后,物价低廉,中国人怎么都有优越感,再不体面的中国人

    看着也比印尼菲律宾人矜贵。而在日本和欧洲可不一样,在日本,到处干净整齐得不像话,就连桥下的流

    浪汉都把废品和衣物码放得整整齐齐,看到这些我只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难过,为什么我必须得在满是雾霾

    和垃圾的城市里度过接下来的几十年(我不是个积极移民的人,饮食和社交圈导致)。而在西方国家又是

    另一番感受,建筑、艺术品和消费品足够熏陶人,但是入夜后走在巴塞罗那的街道上的那种惶恐,我至今

    都忘不了。在美国看到黑人成群地走来就提高警惕,虽然没有遭遇过真正的威胁,但是那种不轻松感让我

    记忆深刻,让我无比怀念家乡的小蜗居。

    见得越多,越难过。怪不得朝鲜人民是幸福感最高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绚丽多彩,不

    知道那么多欲望可以被挑起并且想想办法就能够快活地满足掉。在大农村般的皇后镇我抱怨没什么像样的

    地方能够买买买,而在巴黎我发现什么东西都买不起。那么多的未知在慢慢开发了之后,你发现其中很多

    根本不可能属于你甚至不可能被你触及,那种尴尬和自卑,不是再赚多少钱就能够修补得上的。

    旅行,不过是从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晃荡一圈,调整了心态,回来再面对苦逼

    的工作和生活。

    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先别像陈绮贞那样说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去探寻未知,体验新鲜,开

    拓眼界,丰富知识,然后回归生活,安于现状,再继续承受压力。很遗憾,我目前没什么太大压力,唯一的压力,倒是每次回来之后的信用卡账单。我想去的地方越来越少,买回来的东西也越来越少,无欲无求

    的生活反倒更让人沮丧,有些时候我甚至感觉连追求都没有了,就想找个海边躺着晒太阳。虽说知足是个

    好事,但是长久的知足势必会带来惰性,于是就荒废一年又一年。

    正如陈奕迅唱的:每次唱生日快乐,旧愿望还没发生,想不到什么新的更值得。

    冷暖自知。

    最近有一个大学同学的公司卖了,他打算退休一年好好玩一玩。他和我说了如下计划(他原本就是做

    运动社区的,出去玩也主要是为了滑雪和潜水):1月去犹他州,2月去加拿大,3月去阿拉斯加州,4月去

    马来西亚,5月去意大利,6月去巴黎和土耳其,7月去巴厘岛,11月去南美洲和南极,他问我有没有想一起

    去的,可以搭伙有个伴,计划一下。

    我听着都累了,我只想好好歇一歇,看看书遛遛狗做做梦,就挺好了。无论你是否环游了世界,终究

    还是要回家的。2°5 时间在布拉格停止。

    在Xbox上玩那款著名的赛车游戏Forza 2015,其中就有一个赛道地图是真实取材于布拉格老城。每当我

    抱着游戏手柄窝在沙发里,开着心仪的跑车穿过广场,越过查理大桥,沿着弯道爬坡上山,再冲回钟楼下

    沸腾的人群中,便会想起那年短暂的布拉格之行,和游戏里的速度与激情相比,当时我的亲身感受便是时

    间已经停止。

    我们在黄昏时降落在布拉格机场,待到真正脚踏在捷克的土地上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司机载着我们

    在空旷的大道上奔驰,这趟欧洲之行,头一次遇到这么彪悍的出租车司机。他哼着我们从没听过的歌曲,偶尔转过头问我们两句听不懂的话,大概说的是:爽不爽?我驾驶技术跩不跩?

    我瞎猜的。

    布拉格在我印象中原本是个温柔静谧的样子,怎么第一印象就如此彪悍?

    到达入住的酒店时,天色和刚才并无二致,天顶漆黑,靠近天际线的地方一抹红霞,似乎驾车过来的

    半个多小时里,时间没有流动,抑或是这里的黑色就一直是这样。

    中午我们还在意大利的时尚之都逛街,晚上就来到这个风格迥异的国度,这个欧洲曾经的社会主义国

    家,我努力在找寻它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然而一无所获。我们印象中的社会主义总是有

    着亚洲的痕迹,比如红砖房和大厂房,然而在建筑风格迥异的欧洲,满眼的波西米亚风,风情有余,秩序

    不足。

    由于入住时开玩笑回答前台说是来度蜜月的,我们被升级了套房,尽管只短暂停留一晚,套房的好处

    不一定能享受到,但是很意外地发现,卧室外有个大大的露台。

    “终于到了布拉格,这会儿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走出露台,凭栏而眺,那片红色黄色的屋顶,还有远

    处的一抹晚霞,它们都像静止在此,一愣就是数百年。唯有那黝黑的双顶火药塔,暗示着这里延续着的神

    秘岁月。她撑着栏杆,这么问我。

    “时间,我想到的是时间。”

    我来布拉格当然不是为了蔡依林的广场,我是为了一睹天文钟的真容。所以我会不由自主地把这个城

    市的一切,和时间关联起来。

    正午十二点,我们挤在人群的第一排,等着天文钟报时,等着十二使徒走出来。

    我之前只在朋友送我的明信片上见过这座天文钟,现实中的它比我想象中放置得更矮,也比我想象中

    小很多,但是还是那么精致。踏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仿佛跳起来就能触碰到它,当然这并不切实际。

    伴随着大家的欢呼和此起彼伏的相机快门声,我真正见识了一次想象过千万次的天文钟报时。由于之

    前对它的幻想太多,这时我甚至略有失望,原来并不如我想象的复杂。我还在望着它发呆,人群已经一哄

    而散,纷纷回到屋檐下躲避阳光。那些不怕晒晒不怕的人,则漫步到布拉格广场上围观各种卖艺者。一个

    扛着巨大物件吹出硕大肥皂泡的卖艺人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她高兴地混入孩童中,着红色的长裙翩翩起

    舞,肥皂泡折射着正午的阳光,绚烂迷离,我往卖艺者的盆子里扔了两枚硬币。

    中世纪的堡垒下,一切都那么不真实,穿着长裙的她似乎回到了该处的年代,而举着相机的我仿佛穿

    越自两百年后。

    我们沿广场往北走了几步,一些奢侈品店铺林立于此。卡地亚萧邦积家,橱窗里摆满昂贵的机械手

    表,而店铺中并没有游人,华丽的首饰珠宝和这样古老的城市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来这儿的人或许和我们

    一样,不那么容易被激起购物欲望。

    倒是在查理大桥上,我买了一只怀表。与其说是怀表,不如说是一堆零件。

    那是一个裱在相框中的古董表散件,里面附着这只表的介绍和艺术家的介绍文字。售卖这些钟表艺术

    品的小伙大概是制作者的儿子,他站在大桥上,支起一面货架,摆满各种拆散的钟表零件艺术品。我被那

    些细密的东西吸引,想起了小时候观察父亲修手表的事情,用镊子处理这些东西的过程,仿佛时间静止,父亲屏住呼吸,我也大气不敢喘,生怕吹飞了他手中和桌上的小物件。钟表被拆开时,时间就停下,钟表

    被修好安装上,时间又继续往前一秒一秒地走动,世界都恢复了生机。

    查理大桥上的雕塑略吓人,桥面上不通车,都是游人和小贩。中午气温略高,大家步伐缓慢,我们也

    走一段休息一段。我拉着她来北面的栏杆处,指着左前方略贴近水面的一处黑黑的低矮建筑给她看。

    那是卡夫卡的故居。

    来到布拉格,谁都爱提到卡夫卡,当然米兰·昆德拉也常被人想起,但街上无数的小店店名以及售卖的

    纪念品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这里最有名的人是卡夫卡。从北京出发之前我打算搜罗一些关于布拉格的书下

    载到Kindle上看,感兴趣的甚少,关联的搜索结果通通都是卡夫卡,甚至还有村上春树写的《海边的卡夫

    卡》。

    那个阴郁的公务员,在布拉格这样完全起伏的街道上,塑造出了扭曲的性格。

    这一刻我突然懂了,这是个只有情绪、没有故事的城市。

    过了桥,我们在星巴克稍事休息一下,便沿着陡峭的斜坡往山顶走。山顶有个哥特式的古堡,所以伏

    尔塔瓦河西岸的这座山也被称为城堡山。关于古堡我们所知甚少,在瑞士德国意大利各种古堡看下来,审

    美早已疲劳,我也懒得再去研究这么一座城堡的历史和典故。上山的路非常宽阔,无论如何都不会走错,而海拔越高,路人也渐少,而当我们最终站立在城堡的门口时,这座山头俨然被我们承包了。

    此刻更吸引我的是山脚风光,这里能俯瞰整个布拉格。原本上山来是为了探访城堡,没想到偶有所

    得。尽管太阳依旧刺眼,但在和煦山风的抚摸下,刚才登山的疲劳乏力竟也一扫而空。不远处的布拉格老

    城新城合二为一,辽阔壮丽。布拉格新城也并没有现代化建筑,于是脚下的红顶黄顶绿顶和谐相融,一派

    宁静。火药塔、钟楼、查理大桥……所有的标志性建筑清清楚楚,上一刻我们还容身于其中,这一瞬间又

    像在翻阅一本画卷,而画卷上形状各异的楼顶,早已把这里定格在20世纪末——捷克独立后,这里的人们

    就过上了恒久平静的寡淡生活。

    作家喜欢布拉格,政客们不喜欢布拉格。

    不论在山顶还是在大桥上,抑或是挤在狭窄拥挤的黄金巷,这里总能让敏感细密的人产生遐思,而那

    些功利分子在这儿找不到归宿,大概也会慢慢被同化到不愿意去破坏这种平静。

    若不是肚子饿了,我还真是不愿意离开山顶,我知道在河对岸的老街老巷里,德国大肘子在等着我,捷克百威啤酒也在等着我,我必须得让时间再次运转起来了。

    离开布拉格的时候,酒店帮我们订了车送去机场。这也是一辆黑色的奔驰,司机长得和来时的那位一

    样刚毅。他帮我们把行李提上后备厢,说了几句我不太听得懂的英文,从口音中我感受出他的果断和利落

    ——我做好了再次四轮起飞的准备。2°6 飞机师的梦。

    人类始终还欠缺一项技能,飞行。

    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命运安排,我出生在一个修飞机的军工厂。在那个隐秘的小山窝里,虽然父亲母

    亲不直接参与维修飞机零部件,但我从小到大进出各个工厂车间,对于飞机的构造及动力也就多少有些了

    解。很多年后我在西雅图参观波音工厂,看到大型客机的组装线,儿时的一些场景居然又浮现在眼前——

    尽管两者的复杂和专业程度相去甚远。

    由于小时候就在报废飞机上爬上爬下,我对飞行非但没有任何恐惧,反而充满了向往。大学毕业第一

    次坐飞机时,从舷窗往下俯瞰,透过云层看到地面的一切慢慢缩小,人慢慢地变成了蚂蚁,然后车辆也慢

    慢变成了微不足道的东西。这种上帝视角让我震撼,我头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人类会想要飞上天,那

    一定不是为了追求速度。

    2008年5月,我从北京飞成都,去汶川灾区,在飞机上看到山峦层叠,沟壑绵延,那些裂缝和河流,就

    像是在不断警告人类别忘了自己到底有多渺小。我再次有了头一趟飞行时的那种感受。

    而在这之前,我正冲上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那时我和后来见过的无数年轻人一样,正值精力旺

    盛斗志昂扬的阶段,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所向披靡,看不惯任何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中国式智慧,总是坚

    持依靠科技和知识就可以解决任何事情。

    后来才明白,这种想法多么幼稚,就在我越来越明白命如蝼蚁这句话的含义之后。然而人总是要经历

    那个年轻幼稚的过程,无法避免。

    在重复看过港片《玻璃之城》后,我突然萌生一个念头:为什么我不考个飞机执照呢?片中主演黎明

    和舒淇俩人驾驶双座小飞机在空中自由翱翔,宁静又广阔,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飞行,也就是跳脱于尘世之外的真正自由。我要这种自由。

    和朋友说起这个目标,有的人会觉得荒谬,有的人会说想做就去做。买一架固定翼飞机也就一辆好车

    的价格,当然如果预算百万左右可选择的就更多,这还指的是全新的飞机,二手的价格更合适。

    关键在于,你得有个地方放它,有地方保养它,在目前中国就不见得那么方便了。

    在这之前,我先买了很多飞机模型在家里,这些模型完全是随着性子乱买的,而且越买越随意,其中

    我最喜欢的,是宫崎骏动画片《红猪》中的那架红色的小飞机。

    我在国外上了飞机驾驶课程,已经能够在教练指导下自己操控起飞降落,仪表和机器维护还没着手,但是我并不认为那些会困难,最难的第一步我已经越过了。

    如今再有人问我,下一步的梦想是什么,我都会回答:买一架自己的飞机。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工程,不是掏钱买就能完成的干脆项目。

    当一个飞机师,有事没事看看渺小的生灵,享受片刻的逃离和宁静,即便是驾驶着它给农田洒洒农

    药,也都能简单地乐在其中。

    志存高远,才会有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目标,实现不了没有关系,梦想二字中虽然有百分之五十是

    梦,但好歹有另外百分之五十是可以去努力的。

    尽人事听天命,去天上看看,尝试去看懂自己的命运。自由,就是有一天能自己飞起来。2°7 环冰岛后记。

    去冰岛居然已经是一年半之前的事情了,而当我今天回想起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发生在一两周之

    前,那寒风刮过面颊的刺痛,仍旧能清晰回想起来。

    2015年夏天,我们纠集了十一个人,三辆奔驰SUV,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岛上逆时针方向开了一圈,走

    走停停,一共花了九天时间。

    这十一个人当中,大多是去创作摄影作品的,另有两位算是去蜜月旅行的,而我只能算是去感受世

    界,同时反思自己。

    间歇泉、大瀑布、冰川、峡湾……冰岛和我之前去过的那么多国家都不一样,它独一无二,真正的高

    冷,高纬度寒冷。后来我又去了新西兰去了北海道,但再也找不回冰岛的那种荒芜感觉。我在雷克雅未克

    的海边街道上晨跑,跑着跑着下起了雨,越下越大,而我也越跑越痛快,是的,即使那很冷。

    我不是一个喜欢生活在寒冷地方的人,我讨厌穿太多衣服。即使在北京的冬天,我也尽量地少穿衣

    服,一条裤子一件单衣再加羽绒服,这已经是我的日常习惯。除了滑雪时会包裹得比较严实,大部分的时

    间我能少就少。

    衣物让人感受到束缚,束缚就是不自由。

    也正是在冰岛回来,经赫尔辛基再飞北京的飞机上,我决定了,辞掉工作,不再上班。我想正是冰岛

    给了我这样决绝的勇气,当我感受过冰冷,感受过荒芜,便不再沉溺于职场的热闹。那些繁荣兴盛,于我

    而言什么都不是,我能感觉到自己心底的寂寞,而这些寂寞,在平时的周一至周五都被藏了起来,因为太

    忙,我没时间去找到它们。

    生命尚且有限,我却浪费时间在上班,有些可笑。

    我太渴望那种为所欲为,我解释不清楚为什么我希望走出这么一步,我不像周围朋友们说的那样理想

    主义和追求什么生活方式,我只是一时开了窍,你也可以理解是:一时冲动。

    直到后来有朋友告诉我,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自由是你不想做什么就

    可以不做什么。

    原来如此。

    回来之后我构思了半年,写了篇小说,名字就叫《环冰岛记》,这篇看似游记其实是短篇小说的东西

    在各个平台上吸引了不少关注。从那之后,豆瓣的首页上便经常性地推荐冰岛相关的文章、照片和游记,似乎越来越多的文艺青年飞去那片凄寥的土地感受生命。

    而我也开始像模像样地构建出自己所谓的生活方式,旅行、写作、做顾问、保持运动和阅读,诚然这

    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活法,也是足够令人羡慕的活法,尽管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些自我怀疑,怀疑这条路究竟

    是不是可以这么走,不过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到职场了。

    我和仍在职场的朋友们还是保持着亲密关系,我还是经常和各个公司的不同职能的好友吃饭喝酒小

    聚,邀请他们来家里玩,有事没事在线上唠叨几句,朋友间若有个三长两短家庭纠纷仍然会找我诉苦,我

    并没有远离社会。

    倘若在冰岛,走出首都之后四下无人,活个几年也许都只能对牛羊说话。难怪冰岛人见到我们都那么

    热情地交流,或许实在是很难得见到能够张嘴说话的东西。

    我又开始好奇,那趟我在冰岛到底获得了什么。我知道我一定会再去一次,或者数次,所以我在小说

    里提到了再次回到冰岛的场景。上一次去正好是6月二十几号,赶上了极昼,半夜十二点太阳在地平线擦着

    边又再次升了起来,天色就没有暗淡过,顶多是天边泛红。下次如果再去,我一定要在冬天极夜的时候过去,看看半夜时分天边突然亮起来又马上暗下去是什么样的奇妙体验。

    至于我在冰岛到底获得了什么,也可以说是什么都没获得,那就是一种万念俱空。于是我给小说中的

    女主人公取名叫“念”。这里没有有钱和没钱的区别,没有资深和外行的区别,没有老板和打工者的区别,没有摄影师和手机党的区别,更没有思想家和混混沌沌的人的区别,众生皆苦。除了天和地,什么都没

    有。一面向山,一面向海,冰山与海中间,就是一条奔向远方的路,而我们都知道,这条路跑完之后,一

    切回到起点,回到刚出发的首都雷克雅未克。

    而这就是人生,兴冲冲地出发,以为能有个好结果,殊不知最好的东西,都在过程里,而结果等待着

    的,只是死神和轮回,再来一次。

    而这个过程里,其实也没太多好东西,除了不断地感受到天地浩瀚和自身渺小之外。

    环冰岛记,也就是我以为的轮回,是我以为的一次又一次重复之前做过的事情。在有无限次机会的情

    况之下,下一轮,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让大家满意,也让自己满意?

    很多电影有表现过我描述的这一理念,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土拨鼠之日》,如果有无数个重来的机

    会,我们势必能够吸取经验教训,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而可惜的是,一模一样的人生只有这么一次。错过的就不会再有机会了,每一次我们只能紧紧张张地

    试图把握机会,而往往越紧张就越容易出错。

    在这样一个破产的国度,一个只有上好空气和不需要买冰箱、空调的国度,所有人只有一栋破房子和

    一辆旧车,还有无数的羊。他们不需要iPhone,也不需要最新款的弧面4K电视,他们即使想要,也买不

    着,他们无须攀比,反正邻居们也都没有这些东西,应该说,反正也没有邻居。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日不出他们就不作,但是日不落他们还是照常休息。

    如果我常年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我当然会疯掉,我是个世俗又功利的现代人,我已经进化成功并且就

    差在体内植入芯片了,我离那种原生态的环保生活已经飞出了两千年。

    我们会向往、会羡慕那种被迫超然世外的高冷,同时又会感慨自己猪狗不如的生活,感慨完毕又继续

    做着猪做着狗,吃着化学元素周期表,朝着给自己发钱的老板摇头摆尾。

    不过呢,有这趟旅程之后,至少知道了自己的嘴脸。再看看那些自鸣得意的人,也实在不知道评论什

    么好,只能说各人有各人的选择,每个人有自己的路要走,有的人走的是繁忙的华尔街,有的人走的是优

    雅的香榭丽舍,而有的人走的是空灵的黑沙滩。

    只是绕了一圈冰岛,却又荡漾起这么多思绪,这也多亏了我电脑上的这款自带凄美哀愁背景音乐的写

    作软件。现在我要合上电脑走出户外,去呼吸北京傍晚的干冷空气,把车开到只有两千米远的健身房,跑

    跑步或者游游泳,晚上吃点健康的,再看看书,把自己看困。

    这趟旅行若算开心,亦是无负这一生。这句是黄伟文写的。北海道二世谷滑雪场。矗立在雷克雅未克中心的大教堂。新西兰蒂阿瑙湖上。新西兰但尼丁。在冰岛。瑞士滑雪胜地马特洪峰的晚霞。PART 3 不上班的理想生活每个人都心心念念地想改变世界,但不是谁都有能力去做到。

    而我们能轻易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作为组成世界的不可或缺的一小部分,改变了自己,也就间接

    地改变了世界。

    一成不变的稳定生活曾经让我衣食无忧,却又带来了从来没有过的空虚无聊,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即

    将到来的中年危机对我意味着什么。但是,如果我能抛弃掉一些稳定但特别无趣的生活组成部分,比如辞

    掉工作,比如换个生活环境,或者干脆换个完全没体验过的行业,不再用自己曾经的特长来赚钱……

    我强迫自己对生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虽然有些冲动和冒险,但我马上开始了。开始改变。3°1 裸辞之后。

    这天是2016年8月6日,上午睡了个懒觉,下午给闲置了很久的iPad拍了两张照片发朋友圈打算卖掉,然

    后出门去朋友家玩了会儿大富翁,晚上回来带另一个朋友参观家里的装修并且分享经验,再看里约奥运开

    幕式回放,突然想起,八年前的北京奥运开幕式时,我正在搜狐加班做着首页奖牌榜。而去年的今天我正

    式告别了工作,连夜背着做皮具的装备出发去了日本,半夜这时候我正在首尔转机。

    一晃一年过去,现在流行把这种做法叫作Gap Year,大体上指的是忙碌工作中休息一年来思索一下人

    生的意义等。但是我这应该不算,因为不管是多少Years,我都不打算再上班了。

    去年离开的时候,我停用了Windows Phone,两个常用号码换成了一大一小两个iPhone,把Surface Pro

    也改成了备用机,主力使用Macbook。而有意思的是,这一年来前东家股价冲刺历史新高,苹果连续两季度

    财报惨淡,Windows 10装机量非常可喜,世界变化真快。

    这一年我去了十七个国家,虽然其中有几个之前早去过多次。如今旅行的心态已经完全不一样,我不

    用在雪山顶上考虑随时需要回复邮件,不用人在海滩却要配合别人的工作时间来安排电话会议,但是我要

    担心境外话费和网络费用不能报销,吃喝睡都要尽量节约,毕竟没有了之前的可观收入。

    这一年来不少人问过我为什么要裸辞不干了,外企有什么不好吗?我的回答都一样,工作挺好,但是

    在公司我除了赚钱之外,已经没有什么追求了。我不是天才也不是超人,我没有多厉害,我的能力,在工

    作岗位上已经发挥到头了,没有什么我能发挥作用的了,也没有什么我能撬动和改变的了。当然,我可以

    轻松混日子,但是那不是我。

    这一年来我不断在问自己我能干些什么。我也不是完全没有收入,好歹我还是这个行业的设计专家,我以部分时间加入了一家设计公司,帮助他们拓展一些新的方向,另外我还给另一位做神秘项目的朋友远

    程指导了一下设计,这些收入也就刚好够我还车贷房贷。去年10月的时候我尝试多扛几份顾问的事情,这

    样收入能比在职高很多,后来发现我根本不想那样做,我不工作就是为了闲下来。

    我的日常开销变得很紧张,如果我想买什么新玩意儿,必须得卖掉一个旧玩意儿才有闲钱。这一年来

    有十几家比较著名的公司找过我,有不少开价都超过百万,每次都让我很动心,但是白老师都会敲醒我:

    想想你辞职是为了什么。

    拿钱越多,卖掉的时间就越多。有个人在身边不要求我赚多少钱回来,并且随时监督我不忘初心不要

    走歪,我是真的很幸运。

    是的,我为的是有更多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思考的时间。我写很多东西,翻译的frogdesign创始人的

    《极简设计》(Keep it Simple)也终于出版了。我还写了数十篇短篇小说,另外两个长篇开了头,这些小

    说选题都已经有了出版计划,其中还有几篇已经被电影制片先占上了。还写了很多科技类的体验文章,在

    知乎集结成了一个专栏《中国式体验》,慢慢地有更多科技厂商主动找我来体验产品,并且让我随心所欲

    来表达感受——因为他们真的不打算付我钱,比如特斯拉。我随手写了一篇黑科技HoloLens的体验稿,结

    果无心插柳因此被奉为混合现实领域的专家。我认识了很多出版行业和娱乐圈的朋友,还有汽车行业的朋

    友,我在往我之前计划的方向发展:不做互联网,不做电商。

    对于写作,我一直有着很清醒的认知:因为我的资历和人脉资源,我的作品更容易被一些有影响力的

    人看到和传播,所以某些作品或许其实没有那么好,但是会被捧起来。我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受之有

    愧。

    说到人脉,有意思的是,我在职期间的很多合作伙伴,在我离开岗位之后,他们突然都人间蒸发了。

    那些有事没事请我吃饭、逢年过节送点小礼的合作伙伴,在我交出了手上的各种资源之后,他们就消失

    了。幸好还有少数人还一直真正把我当作朋友,在我吃饭不能再开发票报销了之后,我还一直能蹭到他们

    的饭,还有很多是随叫随到,让我也好生感动。其中还有几位在我工作时不太来往的朋友,后来反倒是经

    常吃饭聊天,也是蛮有意思的。

    这一年下来,生活丰富了很多,我练好了游泳,学了开固定翼飞机,练好了双板也会了单板,学会了骑摩托,练好了文身,也捡起了多年前做的皮具,还顿悟了如何打响指,可惜潜水证还没拿到,木工也没

    开始。我原本日渐稀少的头发也似乎长多长密了,但是生活远没有你们想象的轻松,只是因为我还没有孩

    子,所以自给自足,本命年的生活压力暂时被隔离了。

    还好我在房价最低谷时换了个大房子,在北京,没有什么比买房更值当的投资了。3°2 没有iPhone的三十天。

    2016年12月6日,我把手上的iPhone 6 Plus寄了出去。顺丰的小哥来得很快,便在门口等着我重置机

    器。我看他也挺忙的,于是赶紧给塞进包装盒里,请他帮忙过十来分钟彻底关闭电源就行。因为含电池不

    让空运,三天后这台iPhone才被远在珠海的朋友收到,他正创业得热乎,需要几台二手iPhone做测试机,我

    便随口作价卖了。

    从iPhone 1代开始用到6代,我已经完全习惯了iOS的各种操作体验,也习惯了从苹果商店里获取任何好

    玩的东西。因为有着三个以上的电话号码,所以手上一直保持着至少两台手机:用iPhone 1代的时候我还用

    着多普达钻石1代(Windows Mobile),用iPhone 3G的时候还在用着第一台安卓手机Google G1。在2012年

    之前几年,我一直用着一台iPhone一台安卓,在2012年到2015年间,一台iPhone同时一台Windows Phone,2015年下半年同时用着两台iPhone 6,一大一小。后来因为我不再工作了,所以电话联系的需求变得少到几

    乎没有,手机越来越没有存在必要,于是先把小的iPhone 6给卖了。这个冬天,随着低头写作的时间越来越

    长,再加上之前长期使用智能手机,导致积累下来的毛病都发作了:我的颈椎废了,随后腰椎,最严重时

    在趴着的情况下几乎无法起床,手臂完全不能使力。为了身体健康,我打算过一段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而且如果万一真离不开iPhone,也是该换个7 Plus的时候了。

    第一天。我找出收藏着的索尼爱立信X1,看了看又盖上了,毕竟还是全新的机器,继续收着吧。随后

    我从抽屉里摸出诺基亚N73和索爱T628,后者还能充上电,我找了张SIM卡小转大的卡托,把卡装了进去,有信号。就这样,朴素的生活开始了。

    对了,这天我生日,新生活啊。

    第二天。我只身来到颐堤港吃午饭,在煲仔皇点了个腊味煲仔饭,店员告知只能微信或者支付宝支

    付,不能刷卡。我身上就揣了一张信用卡、一张身份证,还有几张零钱,怎么都凑不够饭钱。当时特别尴

    尬,服务员在柜台里盯着我,非常纳闷这个人为什么就是不愿意拿手机出来扫一扫码呢?没办法,换了一

    家店,点了个二十块钱以下的吃的。

    十分钟吃完,掏出零钱付了停车费,回家宅着。

    第三天。我已经发现没有微信是不能活下去的,如今我妈都不会打我电话了,只会微信语音。我在没

    有iPhone的第一天就在朋友圈发了通知,说我不用智能手机了,要找我的话请电话联系。这才三天我就觉悟

    了,没有微信没法活。还好,我还有一台闲置的黑莓Passport手机,能兼容部分安卓软件,能装微信。测试

    微信能登录后,我把主号码换了过去。

    不过,这手机没有移动3G4G,只有2.4G的Edge网,看着右上角的“e”图标,我知道这玩意儿只能室内

    用了,凑合吧。

    微信近两千条未读信息,这才过了三天。不过这三天,我看完了两本书,纸质书。

    第四天。去三里屯某咖啡馆参加Google中国开发者聚会,主办者是我老同事,协办方是朋友的公司。

    入场后正好赶上大家拍合影,我便在大家对面拿出黑莓手机拍照,画质实在太渣,也不太想发朋友圈。

    后来的日子里,因为缺少了iPhone的优质摄像头,我不再像从前那样随处拍照了;既然不拍照,也就没

    什么发朋友圈的想法了;既然不发朋友圈,我也就不太看朋友圈了。

    挺好。

    第五天。我时不时看看苹果官网,想知道亮黑色的128G iPhone 7 Plus什么时候可以预约去苹果店取

    货。没戏,其他颜色都有预约,唯独亮黑色一直没有。尽管众所周知亮黑色非常不耐磨并且最小128G起

    售,我还是愿意当这个冤大头,我就喜欢这颜色,不为别的。

    研究了一下,新MacBook Pro还是不错的,Touch Bar我还蛮喜欢,可以入一台。第六天。我顺手把手上的灰色MacBook卖了,拿出了2011年的MacBook Air用着,只有2G内存,我日常

    也就打字和当浏览器,足够。

    第七天。我去了望京SOHO见朋友,朋友请吃午饭,所以无所谓用什么付款。我也始终没有把手机掏出

    来,实现了两人在饭桌上积极交流而不玩手机。吃完饭离开的时候去地库取车,突然想到望京SOHO地库使

    用Apple Pay支付停车费的话是有五折优惠的!

    亏大了。

    第八天。发现了一个问题:黑莓上的微信在一年多前已经停止了更新,这也就意味着有些功能它是没

    有的。这天有朋友在群里面发红包,而我这儿看到的提示是“该版本不支持”的信息。

    感觉错过了几个亿。

    第九天。揣着黑莓手机出去吃饭,想着我现在有微信了,我可以付钱了!我又到了那天我没有吃成饭

    的煲仔皇,坦坦荡荡拿出微信付款。结果……黑莓版的微信,没有收付款功能,它可以扫别人的二维码,但是正儿八经地生成商家的收付款二维码是没有的!

    还好我装了个支付宝,留了一手。我点开支付宝,等待loading,弹窗提示“请升级最新版支付宝客户

    端”……然后,然后它自动退出了。可我这已经是最新的了,黑莓商店里能适配的最新的了。

    我掉头就走,无脸见人。

    第十天。我不能藏着掖着,其实我还有个iPad mini,4G+Wi-Fi版,所以我有一张联通的SIM卡常年搁

    在里头。以前这个iPad只用来看视频和豆瓣阅读,大部分时间它被插在音响底座上,这天我把微信给装上

    了,找出了以前闲置的罗技蓝牙键盘,毕竟这样回复消息比用黑莓的键盘打字选字快得多。

    因为不太发朋友圈了,微信上的消息倒也少了,除了群之外(群也通通屏蔽了),几乎没什么人找

    我。有时候整天整天没有消息。我打算,每天午饭后看一眼微信,睡觉前再看一眼,而且尽量不点朋友

    圈。

    iOS的超级马里奥上架了,这个可以有,买了个,明天高铁上玩。

    第十一天。坐高铁去南京参加一个大会,得上台做演讲。前几天用那台老Air做PPT可折磨死我了,别

    看它打字写文章很顺,一打开Office或者Keynote就卡得半死,每一次操作都停顿半秒。

    在高铁上最后调整了一次PPT,然后开始玩马里奥,捧着iPad在半空中玩游戏并不轻松,但是我颈椎

    疼,不能长时间低头。

    话说iOS的超级马里奥做得不错,可玩性很高,完美过关的要求几乎变态。

    第十二天。演讲完后,回酒店游了一会儿泳,全身舒畅。打开iPad上的易到用车,叫车去南京南站,回

    北京。我站在街头,左手捧着黑莓手机随时接司机电话,右手捧着iPad看地图看车到了哪里。路人看着这个

    人在寒风中捧着iPad,想来也是蛮费解的。

    在车上,我举着iPad拍了几张南京的奇奇怪怪的新建筑,使劲加滤镜才能看。

    第十三天。开车去位于光华路的朋友公司串门。以往我习惯出门之前先看看路况,再决定走哪条路。

    如今没有iPhone,也没法看路况,开车上路就走。在朋友办公室待两小时后,我在下班前离开往家赶。没有

    路况的指导,我直接往前走,这一趟让我觉得异常轻松,因为我不需要去揣摩我到底该怎么选择,只是按

    照最常用的最直接的路线往前走就可以,至于它究竟是不是对的或者是不是走了最堵的路,天知道,反正

    既然选择了一条路,就不可能同时有另外的选择。

    不被百度和高德瞎指挥,随心所欲,不怨天尤人。

    真的,我很久没有这么自在地开过车了。第十四天。那台黑莓手机收到移动下发的短信通知:我本月还有10G流量没用。

    我哪里用得完,那就下月起改套餐吧。

    第十五天。听说了我最近的凄惨遭遇后,老同事看不下去了。他来找我吃午饭,顺便带了台戴尔显示

    器送给我,让我不要老低头用笔记本写作,另外还借了台手机给我,是一台诺基亚930,Windows 10。

    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带回去插上充电,开机,提示更新系统,更新了半小时,我便忘了它的存在。

    第十六天。去手机的疗效不错,自我感觉无比好。似乎时间变多了,用上了外接显示器,脖子也不疼

    了。

    因为腰椎问题,不能长时间坐着,这些天我都站在客厅吧台写东西,几乎每天能保证五千字产出。

    又看完了两本书。

    第十七天。我已经慢慢习惯了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的生活。我把相机找了出来充电,索尼的黑卡

    相机有个优点,能Wi-Fi Direct传输照片。这两天我又偶尔发发朋友圈发发豆瓣了,完全是因为相机出图比

    手机好太多的缘故。先用相机拍照,再用iPad连上相机的Wi-Fi拷出原片,稍微修一下图,然后发出去。

    我亲爱的RX1RII,真是冷落你太久了,大价钱买你回来,结果还不如小小的手机摄像头用得多,人都

    是怎么了。

    第十八天。周末,和白老师窝在沙发上看片,《鬼吹灯》电视剧的节奏太慢太慢,都赶得上韩剧了。

    我换上正火热的《西部世界》,面对那么多裸男裸女,白老师似乎兴趣不大,总有事没事抱着手机聊天,被我呵斥了数次,到底还能不能一起好好地看片。白老师说,你以前抱着手机的时间比我还多!只是你自

    己不觉得而已!

    是吗?这可是相当不益于家庭幸福的,我以前居然那样。

    第十九天。心血来潮又打开苹果官网看了看亮黑色7 Plus的预约情况。咦!离我最近的三里屯店和朝阳

    大悦城店都有现货!想了想,好像我也不是那么需要iPhone,顺手点了浏览器的叉。

    清净了。

    第二十天。看书,听歌,游泳,写字,逗狗。生活真是简单。

    我曾经习惯在iPhone上玩数独游戏,如今没的玩了,便又把魔方找了出来,重新温习公式。

    第二十一天。送狗去朋友家寄养,因为第二天我们要去日本。一路上专心驾驶,等红灯时才拿起iPad通

    知朋友我快到了,旁边一起等灯的小哥表情很吃惊,见过开车用手机的,没见过开车玩iPad的,我都能想象

    他的内心独白:你丫……心真大。

    第二十二天。出发去北海道,因为去日本要买当地的SIM卡用,出门前拿出N年前闲置的SONY Z1

    Ultra(6.4寸屏幕的大菜刀)充上电,开机,非常卡卡卡卡卡……简直没法用。想到了那天老同事给我的诺

    基亚930,就它了,Windows Phone必定比安卓流畅,放进箱子。

    第二十三天。日本的SIM卡插进诺基亚930没反应,无服务。我把中国移动的卡和中国联通的卡都试

    了,也没反应。思考良久,突然凭着一丝丝当年的职业素养回忆起来,这台手机是TD-SCDMA!也就是国

    产3G标准,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使用。

    废柴。

    第二十四天。在暴雪中泡着户外温泉,肩膀以下浸在汤里,鹅毛大雪扑在脸上和肩膀上,甚是痛快。

    想着这会儿如果有个iPhone在手上,能随手拍几张照片,纪念也好显摆也好,都行。不过也就是想想,哪能带手机进来,还想拍照,太不合规矩。还是老老实实享受当下吧。

    人啊,在旅行中往往花了太多时间去拍照,去分享,其实自己都没有认认真真看清楚风景,还没安安

    静静实实在在享受到,就忙着去分享给别人,图啥呢?

    第二十五天。约了碰巧也在北海道的朋友在二世古滑雪场碰面一起吃晚餐,2016年的最后一天,即使

    全年一事无成,也应当热闹点过。我在iPad的微信上留言给朋友说晚上八点联系,然后把iPad锁在储物柜

    里,上了雪道——我若是揣着iPad去滑雪,它一定会摔坏的。等到了八点雪场关闭,我打开iPad看到了他一

    连串的留言:五点半他们就下来休息了,一直联系不上我,就直接叫车回酒店吃饭休息了。

    没及时和人家说明如今微信不能正常联系到我,终究还是蛮误事的。

    第二十六天。2017年第1天,朋友圈各种新年好,谁谁发的并无区别,我没有发似乎也不缺少什么。这

    样信息爆炸的时代,到底有多少重复的内容在浪费着网络浪费着能量?多点一个赞少点一个赞,又有什么

    不同呢?

    我的一篇装修文章上了豆瓣首页的新年头条,评论通知炸了,粉丝数也爆了,知乎也推荐了,好兆

    头。来不及看评论,又匆匆上了雪道。

    大雪纷飞,总该干些该干的事情吧。

    第二十七天。逛店,采购些日常用品回国。每每看到好玩的商品,我都把白老师拉过来,说,借你的

    iPhone,帮我拍一张这个,你帮我再拍一张那个。她嘲笑我说,想拍啊?自己买个iPhone啊,想戒手机,就

    别总想着拍照啊。

    我咬紧牙关,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含着泪也要活下去。

    第二十八天。降落北京,雾霾蔽日,什么都看不见。飞机还没停稳,大家都忙着开手机,各种开机音

    乐绵延不绝,我偏不开,我开了也没什么东西可以看,我为什么要开,我开了也没人找我也不会有留言,我为什么要急着开。广播都在说飞机停稳前请不要打开手机,你们都没听到吗?

    如果我iPhone在手,我也早打开了。不是我吹,飞机轮胎着地那一瞬间我就打开了。

    第二十九天。一边吃晚饭,一边开了一场冷清的知乎Live,连一台手机钱都没赚回来,不过这已经

    比“在行”上的约见划算很多了。

    第三十天。看书,听歌,游泳,写字,逗狗。生活还是一样简单。

    睡觉前看了一眼微信,在苹果工作的朋友问我,他们内部员工代买iPhone 7是有八五折优惠的,特地留

    了个名额给我,现在可以买亮黑了,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亮黑色,问我要不要买。

    我回答他说,多谢,暂时不买了。我再想想。

    2017年已经过去了一周,告别iPhone的这一个月下来,我一共写下了近十万字内容,看完了近三十集美

    剧、十多部电影、七本书。在国内的时间我几乎每天游泳,在日本的时间每天泡温泉,在北京几乎没产生

    吃饭停车之外的消费,在日本也只买了些厨房用品和一盒乐高,这趟日本旅行只象征性地逛了十分钟电器

    店,以往至少逛一个小时。

    离开了原本以为根本离不开的iPhone之后,才发现真正的生活该是什么模样的。3°3 贴膜的那些小事。

    1992年,我和父母亲欢天喜地迎来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父亲舍不得拆掉遥控器外的塑料包装,他用

    透明胶带把塑料纸贴上绷紧,用来保护精致的遥控器。接下来的十年中,这台彩电坏了修,修了又坏,而

    遥控器一直崭新如刚刚出厂,无论操作如何不方便,无论手感如何受影响,父亲始终不愿意去掉那层保护

    套,只是每隔一年换上一个新的塑料套。一直到我工作了给家里换了新的电视机,旧的那台已经无法工作

    了,而遥控器一直保持着我第一次见到它时的样子。当然不光是我家,我们厂区几乎所有人家的遥控器都

    是同样的待遇。

    那台电视的品牌叫作创维,那是创维第一款电视机,用的还是旧商标。父亲和他的朋友们都笑称它:

    创造维修新纪录。当年的设计师工程师如果早知道遥控器会遭遇这样的命运,何必费尽心思去把这小小的

    东西上的按键材质、键程和分布距离安排得那么恰到好处呢。

    也许每个人成年前都在家里看到过各种贴了保护膜的东西,我印象最深的是遥控器,你最深刻的或许

    是盖着塑料膜的茶几、盖着玻璃板的书桌,还有覆着花布的洗衣机。

    长大后我有了收音机、索尼随身听,还有CD机,但是那些设备的屏幕太小,外形不太规则,所以没有

    贴膜的机会。但是我会把我所有的磁带封套铺平了,再用宽胶带或者塑料纸整齐地包好贴好,让它们不会

    被折皱,也不会在南方的空气中受潮褪色。去年我在老家打开当年收藏的那些黎明的磁带,封套和歌词纸

    一张张都新得刺眼。

    1999年我买了BP机,小小的单行液晶屏幕上的出厂膜一直没舍得撕,后来买了手机,诺基亚的3310,也在绿色屏幕上贴上了小块的保护膜。于是,我们的贴膜,正式进入了手机时代,一发不可收。手机屏幕

    越来越大,尺寸越来越多,贴膜也渐渐成为一项专业化的生意。(其实在手机贴膜繁荣之前,MP3播放器

    率先享受了这项福利,2006年到2007年我在淘宝开店卖MP3,iPod、索尼、三星Yepp、iriver和创新是卖得

    最好的一些产品,国产货我只卖魅族。那时候搭配不同MP3卖出去或送出去的贴膜也是无奇不有,也让我

    更了解到贴膜的成本及制造工艺。)

    智能机时代之前,手机屏幕不能触摸,所以对于膜的厚度及防刮没有太高要求。自从palm和Windows

    CE等PDA和商务通等玩意儿使用电阻屏之后,贴膜开始有了薄的要求,而不是越厚越耐磨越好,还要同时

    考虑压感和透光性了。以前买一块大膜可以按照手机屏幕不同裁剪成合适的大小贴上,后来每款手机都有

    了自己特定的膜,尤其是有了iPhone之后,那一块膜,不单上面要露出听筒网,下面还要露出Home键,贴

    的时候需要格外细心。手机贴膜再也不是只为了保护屏幕,而是保护整面机身。甚至在iPhone 1代的时期,我看到朋友的一台iPhone全身各个角落各个弧面都贴得严严实实,任何地方都不会被划伤。(我也看到

    iPhone 6还有这样贴全身膜的,丑得无法言喻。)

    也正是从iPhone 1和Google G1那时候开始,手机贴膜正式成了一个产业、一种职业被所有人认同。电

    脑城门口、天桥上、社区路灯下,到处都能看到“专业贴膜”的招牌,似乎贴膜成了大学的一门专业。一张

    成本几毛钱至两块钱的不同名目的金刚膜、钻石膜、炫彩膜、镜面膜,被卖到五块十块甚至一百块两百

    块。当然这其中也得计算贴膜师傅的手艺功夫,没有他那日理万机的经验,一般人不太能在贴废三张膜之

    前刷出精准无气泡的卓越成就。

    大家应该都能猜到膜的成本极低,但是愿者上钩,总希望去相信卖家宣传的有多高级。再随着贴膜的

    包装越来越好(甚至有的包装成本比膜本身还高),在这个看脸的年代也自然有更多人愿意为三五千块的

    手机贴上两百块钱的面子。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贴膜的硬度指标,在莫氏硬度中最硬的当属硬度为十的金刚

    石,现在大部分比较好的手机屏用的都是大猩猩玻璃,硬度为七以上。而现在正常的贴膜硬度都在六左

    右,有时候卖膜的人会拿美工刀来使劲划屏幕,以此说明他的膜有多厚,但是实际金属的硬度只有五,当

    然划不伤。但是如果拿砂纸试试,就知道什么是真正高硬度的玻璃膜了,因为砂纸、砂石的成分含石英,石英硬度有七点五,一划就花了。但是那些硬度达到九的玻璃膜也不一定是很好的选择,它毕竟为手机增

    加了比较多的厚度,当年乔布斯费尽千辛万苦把手机厚度减少0.1毫米,一张膜贴上,手机反倒厚了半毫

    米。让人家乔老爷子泉下有知情何以堪。

    前阵子也在微博上看到了个哭笑不得的照片,手机掉地上,高档玻璃贴膜果然完好无损,但是膜下面的屏幕完全粉碎了。我贴出这些数字,想表达的是:在如今这个年代,无论你的手机贴膜不贴膜,它都不

    会被指甲、钥匙或小刀划伤;而无论你的手机贴膜不贴膜,它都逃不过掉在地上碰到沙石的命运。关键就

    两个字:运气。是的,前年国庆前我的iPhone 6到手不到二十个小时就摔碎了,三里屯的苹果店员都来围观

    北京第一例碎屏6,都不知道该什么价该怎么修——官方售后都还没培训没准备。

    每次我在变卖二手数码产品时看到它们完好无损一如全新却并不能再被我享受时,我都情绪复杂。虽

    然能多卖一两百块,但是我会遗憾我没有去好好体验充分拥有它最完美的状态。我早已不再贴膜了,什么

    东西都不贴,不管是几千块的iPhone还是几万块的全副微单和黑卡(我甚至不给蔡司镜头装UV),不管是

    会在饭桌上沾到油渍的还是会在户外被喷上灰尘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既然为它花了钱,既然设计者

    让它以最完美的状态示人,那就应当让它活得堂堂正正潇潇洒洒。

    我看到有人为Apple Watch贴上膜的时候,并没有吃惊,他大概太心疼这玩具;我看到有人为手机背面

    和边框贴满钻的时候也没有吃惊,毕竟大家品位不同各有所好;我看到有商家在宣传贴膜防辐射的时候也

    完全不吃惊,因为这世界还有人信奉用路由器来养生……但当我看到有人在Macbook的键盘上铺上硅胶膜的

    时候,我惊呆了,键盘作为一台笔记本电脑(非Windows 8触屏电脑)唯一的输入接口,盖上这么一层厚过

    一毫米的颜色丑陋质感恶心的硅胶,你花一万块买来的Mac和四千块的惠普华硕有什么区别?我敢说后者用

    来打字还更舒服更快。

    好吧我承认,贴膜也许是中国现在生意最好的类别之一,无论是贴在手机上的、贴在脸上的,还是贴

    在车上的。中国人爱惜自己,爱惜自己的心血和面子,也借由这一层膜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要面子不要

    里子,只要好看了,好不好用没有关系。只要包好藏好了,好不好看又没有关系了,自己是不是享受得

    了,也没有关系。

    东西买回来是使用的,不是拿来供着的。

    那就把你手机的贴膜也撕了吧。3°4 在岳各庄,在果蔬好。

    那年冬天,总编收了两台烤箱,两台一模一样的烤箱。他转送了一台给我,一边笑眯眯地说,今年社

    里效益还是不太好,所以今年的年终奖也就没有了,再挺一挺,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的。过了一会儿他又

    拿了一个大盒子过来摆在我桌上,是刚上映的《变形金刚》电影版中的擎天柱,他说,这也收了两个,你

    拿一个去玩吧。

    我研究了几天烘焙,从工具到火候,从面粉到模具。我在单位打印了厚厚的一堆操作步骤,标注上时

    间、关键成分、克数和比例,带回家细细揣摩。周六,我拿着小本抄了一些必备品及品牌、价格区间,出

    门采购。

    我当时生活的万丰路和靛厂路路口就有一个不小的菜场,平常的青菜肉类在这儿都可以买到,但是说

    到烘焙,这里可什么都没有。那时候流行上55BBS,看到一些烘焙达人推荐的岳各庄批发市场离我住处大

    概就三千米,自行车轻松可达。我约上几个朋友来家里吃晚饭打游戏,然后蹬上了那辆旧自行车。

    沿万丰路往南一千米,再往西沿京港澳高速两千米就到。左手边是飞驰而过的汽车和大货车,右手边

    是一片树林,那是个难得的好天气,我指的是,在冬天。没有风,阳光和煦,虽然呼出的白气能看得清

    楚,但是脚下运动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冷。这一段是上坡,骑得并不轻松。

    一辆平板三轮车从我旁边跑过,骑车的大爷满面黝黑,头发蓬乱,大概也是赶去岳各庄采购的。他回

    头笑眯了眼,大喊道:小伙子!你胎扁了!

    果然,前胎几乎快不行了。出门时看着还好好的,这一小会儿就挂了。进入冬天来我一直没骑车,每

    天都赶公车上下班,这破车还在我家楼下没消失我就已经感恩戴德了。

    我推着车走到批发市场,全身上下都暖和了。市场分散大片的很多很多栋两层楼房,门前的停车场遍

    布大小货车和板车、面包车,尽管北京是个干燥的地方,这里的地面却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冲洗菜品、运

    输海鲜——从踩过的路边泥水我能很容易猜到这些水是从哪儿来的。

    随机逛了两栋楼,几乎没有和我一样来给自家买菜的客人,任何一家店里商谈的都是几十上百公斤的

    大生意,谈好了便把面包车车尾直接对着店门口开始搬货。搬完货的汉子掏出一沓钞票,沾上口水点好数

    递给店主,店主也在食指沾上口水,再过一遍那些纸币,完事再说一些下次还来的客套话。

    我在一栋还正在装修的楼的二层找到了卖烘焙用品的店铺,店里弥漫着新鲜的装修味道,相比之下似

    乎肉禽的血腥味更好闻一些。我半捂着口鼻挑齐了打蛋器、油刷、刮刀、量杯、烤盘、电子秤、黄油和锡

    纸,塞满了一袋子速速离开了这栋楼,另外找了一家店买上了低筋面粉和马苏里拉,才算是大功告成,这

    里的价格不比淘宝上贵,这也是我专程跑来的原因之一。

    离开的时候经过一家卖甲鱼的铺位,几十只面相狰狞的扁平动物在水缸里游来游去,店主在忙着称重

    算账,小孩在水缸边爬来爬去,一点也不顾忌裤子早已又脏又湿。看店主的表情喜笑颜开,估摸着这天生

    意不错。

    重回到阳光中,门口几辆板车在等着什么,几个老农聚在角落里抽烟,其中一个朝我指了个方向,说,那边有打气的。

    我把一袋子烘焙工具挂在左边把手,五斤面粉挂在右边把手,花两毛钱给前后胎都打足了气,歪歪扭

    扭地往回家方向骑。回家的路大半是下坡,不费力气,但是迎面而来的风吹得我鼻涕直流,太阳也渐渐西

    斜了。

    忙碌了两个小时,一锅一锅的蛋挞陆续出炉。朋友们挤满了那个三十平方米的小房子,供暖不足但是

    人多也就不冷。我架上Wii,四个人四个手柄一起玩超级马里奥,闹腾得鸡飞狗跳。由于我的蛋挞很舍得放

    黄油,并且买的动物黄油比较好,大家纷纷夸赞比肯德基的蛋挞好吃多了,尽管看相惨不忍睹。蛋挞是甜

    点,大家打游戏的过程中我又做了一张烤焦的比萨作为主食——这真不能怪我,总编给我的烤箱只是入门

    级别,腔体太小,温控粗略,仅仅够把食物做熟而已。从北京的西南边,搬到西边,再搬到北边搬到东边,最后搬到东北边,北京的生活,就是租房搬家的

    生活。我再也没去过岳各庄这样的农贸市场,烘焙也没再倒腾过。每种点心,我学会的第一次往往做得还

    比较好吃,再做第二次,就变了味道。大概是因为总在摸索的过程中揣摩改良和修正,反倒偏离了原本严

    谨的配比和时间,厨房这事情,我始终不是真的擅长。而《变形金刚》大电影也从一拍到了四,我的书柜

    里渐渐收集齐了MP系列的变形金刚玩具们,总编送我的电影版擎天柱,也早已不知被扔到哪儿去了。就连

    那台烤箱,也不知道留在了哪套房子里没有随家当搬走。

    而菜市场于我,也变成了BHG和果蔬好二选一,BHG菜价太黑,两个普通土豆十多块,所以自从知道

    了东湖湾的果蔬好之后,总是不远数里驱车前往。果蔬好自带停车场,人多的周末得排队入场。既然跑

    来,我们总是一次买够一周的菜,赶到晚上九点,蔬菜还有特价——十块钱三把或者四把。果蔬好里都是

    净菜,在明亮的灯光下看着似乎干净得能直接下嘴,菜品码放也整齐有序,服务员们着装整齐,并且时刻

    跪着把地板擦得一尘不染,即便是海鲜水产区域也窗明几净。称重的时候他们鞠躬敬礼,结账的时候他们

    热情道谢。我唯一不满意的是他们的背景音乐,总是重复着同样的那几首欧美榜单曲目,去得太多或者逛

    太久就耳朵起茧。逛着这样舒适的菜市场,我仍然会时刻回想起曾经去过的那些灯光昏暗、吆喝和争吵混

    杂的社区小菜场,那些沾满泥土仿佛刚从地里刨出来的青菜萝卜葱,似乎比这儿包在保鲜膜里的更有温

    度。

    后来,家附近的望京SOHO旁也开了一家新的果蔬好,品质和陈列及服务都一样,但是去过两次后,总

    是没有东湖湾的那家有感觉。于是我们什么都没买又出来了,开上车奔赴离家更远的东湖湾,去寻找熟悉

    的买菜体验。这时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会时常想起那些脏兮兮的菜场,因为它们曾经和我的生活建立了一

    种关系叫作熟悉,在熟悉的场所,我们非常明确我们要的那样东西摆在什么位置,我们知道走到哪个转角

    可以拿到什么,我们也很熟悉收钱的接受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

    生活既在岳各庄,也在果蔬好。生活就是你贫穷富有都得先伺候好自己的肚子,生活就是在不断的迁

    徙中和周围重新发现的一切建立起新的熟悉关系,生活是偶尔还能回味骑着破单车去岳各庄买最好的黄

    油,是晚上九点后开着宝马去果蔬好扫荡当日特价蔬菜和临近过期日的半价牛奶。3°5 玩『皮』。

    一晃又有一年没做皮具了。

    那年我背着全套制皮工具跑到涩谷住下,打算做个与世无争的匠人。关了几天,做了几个卡包、零钱

    包,然后……然后就满东京逛街花钱去了。

    涩谷,哪是匠人能待得住的地方。

    三年前我沉迷于这项爱好,几乎每两天都做一个新玩意儿出来,卡包钱包、工牌行李牌、单肩包女

    包。从小羊皮到牛皮植鞣革,还有袋鼠皮鳄鱼皮再加毛毡,家里囤了数千个金属件,很快也不满足在国内

    买皮,而专程跑到日本一捆捆地抱回北京来。同时也给家里的工具升级了数次,越用越顺手。

    工具对于玩手工皮具有多重要,不需要我多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有

    错,所以我一直就是装备党。

    十多年前我就想过自己动手做皮具,但是第一关就没能突破:皮具的各种刀、板、线、油及辅助工具

    太复杂,靠自己摸索很难入门。五年前我一个同事突然悟透了生活,辞去工作南下珠海安心做手工,我和

    他提到我曾经动过学皮具的心。两个月后,我毫无准备地收到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他送给我胁迫我入门

    的全套制皮工具及几张碎皮。就这样我踏上了手工皮具的漫漫长路。

    皮具最重要的工具是刀,除了裁皮刀之外,各种弧度的转角刀、打缝的十毫米刀以及各种打孔的菱斩

    平斩还有各种直径不同形状不同的打孔利器我都算在刀里——它们都能轻易划破你的皮肤留下伤口。各种

    刀用途不同,但如果是要做简单的东西比如基本款卡包,那其实不需要太多工具,所以最早我从卡包做

    起,几件简单的工具就能做出来各种款式的卡包。这里我想说的不是教程,自然不在制作工序上花太多口

    水。我想说的是皮具里的设计和心境。

    我自己做皮具之前,觉得一个手工包卖两三千太贵了,后来我明白,两千左右才是成本价而已(况且

    我一个小时光说话都能赚两千)。那些高端品牌的五位数的皮包,价格简直一点不过分,还能包治百病。

    很多做皮具的人都是参照一些经典款式学习和模仿,而我毕竟是设计师出身,再加上小时候看妈妈和

    小姨做衣服耳濡目染,于是一上来就自己设计皮具。我做了很多小东西送给朋友和同事,几乎各个都不一

    样,我不太想做相同的东西。再加上我那一段时间的本职工作是负责在中国推广扁平化设计风格,所以我

    做的各种皮包都走的是极简风格。总是有人问我做一个包需要多久,我说半天的时间是要的,但是看成品

    似乎觉得好像不需要那么长时间。我很享受在台灯照耀下对皮边的细致打磨过程,一丝一丝削薄,再一点

    一点磨平,再涂上边油反复磨光,那过程简直再陶冶情操不过了。

    我不敢滥用匠心这个词,因为我自认我做的东西的质量还不配,但是既然能享受这个过程,也大概具

    备向匠人发展的基本条件了。国内很多行业开始乱用“工匠精神”这个词,只不过是他们美化商业的另一种

    说辞。真正谈得上精神的,应该对作品极其苛刻,不计成本,并且怎么样都觉得不满意、不能见人,更别

    说招摇过市去招徕客户了。

    只送,不卖。我做的东西向来都是送人,朋友们让我批量制作可以卖个好价钱,但是批量生产确实是

    件极无趣的事情,虽然它高效。

    很多人有了技能就想赚钱,或者是赚钱的过程中觉得做得稍微认真一点就叫工匠精神,要我说:为了

    赚钱才成为匠人的那些人,从来都是没有精神的。真正的匠人精神,就应该像以前的很多艺术家一样,活

    着的时候不问商业,凄凉死去后作品才被炒出高价。很多事情,当你不以赚钱为目的去做它,会发现很容

    易就能做得更好。

    做一个包大概需要两个半天的工作时间,每半天两到三小时,暂且就算五个小时吧,其实做三个同样

    的东西,也就需要六个小时而已。我就这么尝试过一次,做了三个一样的护照夹,效率是很高,但是我并

    没有太多成就感。定制才是有意思的过程,比如我给当年我的老板做了个黑色行李牌,冲绳扛回来的

    NAPPA皮配RIMOWA箱子格调满满,行李牌搭配手链金属扣。行李牌里面还有玄机,我贴进了一张NFC芯片,芯片上记录了名字、手机号码和邮箱。这样如果有人捡到它,用带有NFC功能的手机贴上感应一下,就会自动给失主发送短信。当年NFC大有要红火起来的势头,我为此还得意了挺久。可惜后来,就没有后

    来了。

    一件皮具,如果真花了心思去思考它的设计,以及去想象将来用它的人会希望它长成什么样,由此反

    复推敲改良直至自己基本能接受,最后出来的成品才是无价之宝。以至于后来做的一些东西我舍不得送

    人,只留着自己用,因为那是为我自己量身定造的。后来我去冰岛买了几张鱼皮,爱不释手,不想做成任

    何东西送给别人,就想自己每天摸着。

    我欠了好几个朋友的包,要设计一款最适合他们的包并不容易,我虽然足够了解他们的品位和格调,但是还得从功能及美观上考虑,同时还得考虑——凭我的本事做不做得出来。很多行业流行定制,但是很

    少有产品定制得好,真正的定制是要深入认识这个人,而不是简单问几个问题就够了。比如摄影,如果摄

    影师今天刚认识你,你不要指望他能从你的动作神情中挖出什么表现力;比如婚礼主持,如果你婚礼的主

    持不是你的朋友,那无论他如何专业,这个环节都会非常俗套,因为他就说说套话念个模板而已;再比如

    说文身,如果文身师和你不熟悉,不知道你的行业、兴趣、喜欢的音乐,那你和所有的客人没有任何区

    别。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开始琢磨学习文身。

    女孩子文个单词文个小图案,男的在文身店的图册上翻出个不知道是什么只要霸气的图就行,躺在苏

    梅岛的海滩上也会有泰国农民随时跑过来用中文问要不要“画龙画虎”。如今文身早已不是什么禁忌,今年

    北京街上的大花臂激增,威风归威风,但不外乎是龙虎豹图腾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什么的,我看有些手

    上戴着佛珠蜜蜡的人应该并不太懂自己手臂上的浮世绘是什么含义。

    早些年第一个文身是我自己半画半改的,把手稿扔给文身师调整了一下便上了身。后来每次文身我都

    很谨慎,既然是要留一辈子的,一定该是自己非常喜欢及认同,并且和个人气质一致,而且要重新赋予了

    个人含义的。我不觉得一个陌生的文身师能帮我画上适合我个人风格的东西。只有自己会文身,才能确保

    自己画出来的文身手稿能被顺利实现,并且知道实现出来是什么效果。

    我这个装备党,又买齐了全套设备,开始倒腾。稍微入门之后,又把装备以价格乘以五倍的规格升级

    了一次,有了名牌马达机,还有限量版的文身手柄,以及上好的金属针托。我买了一些练习皮,从简单的

    字母形状练习到复杂的图案,但是一直没有真人上手,后来只能瞄准了自己的大腿。

    练着练着突然发现了这个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并不想通过给他人文身来赚钱——尽管这一招收

    入会不错,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了解文身图案,这个目的我已经达到了,就够了。从牛皮玩到人皮,这

    中间真的只是兴趣爱好和对知识技能的追求,很单纯,没有什么更伟大的精神在推动着。

    所以,好玩就行,扯什么匠人匠心。那些华丽的辞藻只不过是当事人想堂而皇之地卖个好价钱时使用

    的话术,工匠精神需要用一生的安静避世来沉淀,你我富足地活在世俗中都和它扯不上关系。李宗盛做手

    工吉他我也认了,那些创业的做个App就说工匠精神又算什么玩意儿呢?3°6 堵在路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8720KB,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