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1491
你必须了解的性与爱的经济学.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9日
第1页
第6页
第12页
第22页
第37页
第136页

    参见附件(1118KB,149页)。

     你必须了解的性与爱的经济学,这是一本关于当代人婚恋与性爱相关的书籍,作者在里面运用了经济学的原理,为用户概述了恋爱、性、亲密关系,非常值得一读。

    内容提要

    在公开市场上,你的性与爱价值几何?大多数人都同意,爱情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博弈,论及婚嫁时更会进一步涉及投资和合约理念。爱和性的所有层面都涉及成本和利益。

    本书运用经济学原理,结合统计数据和行为分析法,将有关恋爱、性、亲密关系和婚姻的问题诠释为一门性感的科学。

    本书将人类的两性关系分为三个阶段:情窦初开、寻觅伴侣阶段,稳定的恋爱关系阶段以及漫长的婚姻时期。

    以幽默的文笔讲述大量故事和匿名真实案例,剖析这股决定人类婚恋行为、想法和喜好的市场力量。

    让读者在经济学的框架之下,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在性与爱的问题上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决定和结果。

    作者

    玛丽娜·艾德谢德(Marina Adshade),经济学家,作家,知名博客作者,《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每日邮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撰稿人,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加拿大电视台和加拿大广播公司的出镜专家。毕业于皇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温哥华经济学院教师。2008年,她开设课程:性与爱的经济学,第一学期便引发国际媒体关注,《苹果日报》对此曾有报道。2010年,由此课程衍生的博客“美元和性”一举成名,她的多篇论文和博文也被译言网、《英语沙龙》、中评社等媒体翻译转载。

    主作者

    第一章 珍惜眼前人

    第二章 在大学校园里勾搭

    第三章 网络空间中的爱

    第四章 你使我完整

    第五章 婚姻是一项良好的制度

    第六章 挣钱养家

    第七章 下一代已经成年

    第八章 淘气是天性

    第九章 爱在日落黄昏时

    你必须了解的性与爱的经济学截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爱情市场:你必须了解的性与爱的经济学(美)玛丽娜·艾德谢德著;斯塔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5

    ISBN 978-7-5133-2585-1

    Ⅰ.①爱… Ⅱ.①玛… ②斯… Ⅲ.①爱情-通俗读物 Ⅳ.①C913.1-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70013号

    爱情市场:你必须了解的性与爱的经济学

    (美)玛丽娜·艾德谢德 著 斯塔夏 译

    责任编辑:冯文丹

    责任印制:李珊珊

    装帧设计:冷暖儿

    出版发行:新星出版社

    出 版 人:谢 刚

    社 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丙3号楼 100044

    网 址:www.newstarpress.com

    电 话:010-88310888

    加工、传播自负法律后果。

    本书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对本书有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任何对本书籍的修改、传 真:010-65270449

    法律顾问: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

    读者服务:010-88310811 service@newstarpress.com

    邮购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丙3号楼 100044

    印 刷:北京鹏润伟业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660mm×970mm 116

    印 张:17.5

    字 数:145千字

    版 次:2017年5月第一版 2017年5月第一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133-2585-1

    定 价:49.00元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如有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珍惜眼前人

    为什么我们不得不等待男性来避孕?

    性交易市场的价格风险是怎样的?

    为什么“爱你身边的那个人”不能让你觉得快乐?

    滥交能否使国家富强?

    第二章 在大学校园里勾搭

    与陌生人发生的随机性行为

    用性行为作为支持你完成学业的方法

    性感火辣的教授就是教室里行走的荷尔蒙

    在两性刺激中的男性迫不及待地想要消费

    在亢奋激动的那一刻,坏主意看起来更像是好主意

    第三章 网络空间中的爱情

    SLF——单身自由主义的女性——寻求同类男性共同谱写浪漫乐章

    女性大胆而挑逗的衣着是否助跑了经济发展呢?

    经济学家能否给在线约会用户一点指示,用以提高他们找到爱情的机会呢?

    外貌欠佳的人会更多地粉饰网上约会的简介

    第四章 你使我完整

    一个丈夫值多少钱?

    就算是好莱坞婚姻,教育因素也举足轻重

    婚姻巩固着经济等级体系

    接受教育有利于不同人种通婚

    第五章 婚姻是一项良好的制度

    婚姻简史

    何时卖淫活动变得比婚姻更可取

    一夫一妻制是否驱使我们酗酒?

    婚前同居

    第六章 挣钱养家

    妻子为冠夫姓支付代价

    危机中的印度婚姻市场

    设身处地体谅在工作岗位上的男性

    女同性恋者更加勤俭持家

    润滑剂来做指标?

    我的丈夫是垃圾债券

    第七章 下一代已经成年

    立法禁止青少年性行为

    避孕套在学校的推广使用却提高了青少年怀孕率

    非洲的禁欲程序导致了青少年中艾滋病风险升高卖掉她们最宝贵的资产

    第八章 淘气是天性

    换妻俱乐部正在窃取性交易市场的份额

    偷情是一个动态不一致的问题

    你会因为招妓而感到内疚吗?

    计划生育改变了女性对男性的偏好

    经济上的刺激是否可以减少女性婚外情呢?

    第九章 爱在日落黄昏时

    中个大乐透可以令单身生活轻松得多

    矮个子男人多娶到年轻妻子

    难道没有为中老年女性开设的妓院吗?

    丰胸术预示着经济的活跃

    真正的“尽情尽性”

    尾声

    鸣谢前言

    你有没有好奇过:是不是男性中那些“器大活好”的人要比只有普通尺寸的人生活得更好?或者,更确

    切地说,如果你发现“全球阴茎长度分布地图”是经济学家在寻求经济学问题答案时所得出的数据,你会不

    会感到吃惊呢?

    经济学被称为悲观科学,不过获得这一称谓并不是因为经济学家没能成功预测近期全球性的经济萧

    条,或者是历史上的每一次经济危机;而是因为从前有一位经济学家兼教区牧师托马斯·曼,他在18世纪末

    曾预测,只要大不列颠的村妇们一直“合不拢腿”,那么社会繁荣昌盛就遥遥无期。

    当谈到性行为,托马斯无疑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但并不是所有经济学家都对这一生命中最甜美的“极

    乐”抱持如此消极的态度。特别是过去十年间,井喷式地出现了大量学术性研究,这些研究活动都急切地使

    用经济学理论和数据来探索心灵问题——以及肉体问题。

    文献的内容和结论作为各项理论和例证的总结,确实给每个人带来了经济学的“雄起”。

    我致力于寻找的特殊反馈出现在四年前,当时我正在谈论性行为和爱情将是很棒的方法,它可以让我

    的大学学生们对未来经济学学习抱有极大的期待。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意识到着手进行有趣的话题设计和相关的数据收集可以帮助我的学生们理解市场

    运行方式,而这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奇的途径,能让他们明白自己在性行为与爱情市场中的自身地位。他们

    开始青睐这种方法并因此影响了寻找配偶的行为,逐渐将我们在课堂上引入的各种概念应用到他们的生活

    之中。

    不仅仅是我的学生们观念改变。当我开始以经济学角度探究性行为与爱情的原因时,纵观自己个人生

    活的每个细节,我意识到从经济学者的视角竟然可以洞察得如此清晰明了。

    下面给你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

    我从来不认为在线约会网站对我来说是个寻找配偶的好办法(晚一点我会谈谈原因)。但是我却开始

    思考交易稠密市场和交易清淡市场之间的区别。交易清淡的市场中其参与者相应较少,这造成买卖双方难

    以达成双方都认可的成交价格。而在交易稠密市场中,因为市场参与者众多,使得买卖双方达成互相认可

    的交易价格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

    在线约会网站就属于交易稠密市场。如果我阐明自己接受的“交易价格”——同时作为该市场中的买方

    和卖方,以此来约会最有可能匹配我的人的话,那么对我来说线上寻找爱情的确是可行的。不是单纯因为

    更简单易行(在许多方面它并不容易),而是因为在交易稠密市场可以提高可能性,让我更有可能找到对

    的人组成高质量的恋爱关系。

    这就是我的理论,至少,我已经验证过了。

    我所提出的几乎每个观点、每个决策以及每个有关性行为与爱情的结果,都是在经济学构架下进行过充分分析的。实际上,如果以经济学因素继续阐述,我完全可以把话题引申得更为深远,毕竟我们所了解

    的周遭世界错综复杂。这就是事实,比如当我们试图决策是否相信政府应该投资到计划生育上,还是应该

    支持政府去帮助大型企业财团走出困境;或者当我们评估是否去承担享受风流生活的成本,还是该承担多

    花上一年在学校深造的成本;又或者当我们选择是否愿意铤而走险去尝试婚外情,还是应该去冒险将继续

    投资到股票市场中。

    《爱情市场》意在收集不同类型的故事,借以阐述经济学理论是以怎样的方式构成当今社会上我们所

    认知的性行为关系。有些故事很简短,分散于全书各个部分,讲述经济学因素怎样影响个人性行为(所有

    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出于某些考虑,换掉了姓名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有些故事则是以数据说话。

    统计学拥有揭示选择的力量,就字面意义来讲,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以某种方式满足了经济学上的要求,经济学家们找到了特殊情况和在这些情况中人们做决策两者之间可测量的关系。最终,这些故事给我们描

    述出一个框架来理解我们在生活中各个方面做出的决策。而且这些通过经济学理论讲述的故事采用了性行

    为与爱情的市场经济模型。

    本书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每个部分表述我们生活的一个阶段,而每个部分又分为三个章节。

    在第一部分中,我侧重于年轻、奔放而自由的一代。大部分革命都始于经济学原因,谈到性的革命也

    没有什么不同;性开放化的价值覆盖了整个20世纪后半叶,在这一个经济学案例中,当每个人权衡婚前性

    行为的成本和效益后,对于问题“今晚我要不要做爱?”做出的决策是“为什么不呢?”热衷于性开放的人,很

    多都是大学在校生,但是他们的性行为与爱情市场却不均衡——现在女性学生人数远超男性学子。在大学

    校园里充斥着更多的一夜情,传统意义的约会逐渐变成了远古时代的产物。谈到传统意义的约会走到尽

    头,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是关于性行为与爱情网络市场的,以一个经济学者的身份,我想借此机会感谢很

    多人参与了大量的数据采集,而这大大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男性和女性是如何寻找爱情的。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人生阶段,在这个阶段会觉得那个在我们的住处有自己的牙刷

    达几个月之久的人,真的应该留下更久一些,这就把我们带到了本书的第二部分。在婚姻中,如同在生命

    里,我们并不能总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却满怀期待以自身的保留价值找到一位足够优秀的伴侣,使我

    们有充足的机会从婚姻这项交易中获取利益。我们得到那些需要的(我知道你觉得这很浪漫,等你看到我

    所写的经济学婚姻誓词你就懂我意思了!)婚姻并不总是一位男性与一位女性的结盟;在该项安排上尚有

    选择余地,而经济学因素则在左右这些安排的合法性、社会观念和认可度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书第

    二部分的最终章节是关于夫妻之间通过何种方式来决定谁在婚姻中占有主控权的。好吧,这有点过于简单

    化了,但是我之所以要讲述婚姻中的讨价还价是因为每位已婚人士都知道,这样的谈判绝不会因为签署了

    一纸婚约而终结。

    顺理成章,我们过渡到本书的第三部分。在我们人生的这一阶段,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

    性生活。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性教育。当您读完第三部分的第一章后,我相信您自然

    会认同经济学应被包含于性行为研讨课程中。当然我也会讲述关于这方面的经济案例:人们会权衡婚外性

    行为的成本和效益做出决策,有时伴侣是知情的,有时则不然;当回答“我要不要尝试婚外性行为?”答案

    是“为什么不?”——即使之后会为此后悔。而最后,在本书落幕之前,我们会谈谈快速增长的性行为与爱

    情市场——男人和女人通过这个市场相识,有时也随之稳定下来,共同度过后半生。

    当您阅读《爱情市场》时请记得以下几点。首先是实验性证据,多个案例通过数据告诉我们,经济学理论并非试图去描述社会上的每个人,而是

    去总结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平均行为。人类行为是复杂的,我们所做的各种选择基本上都带有个人偏好倾

    向。举个例子,平均来说证据显示女性有强烈的偏好,去约会与自己属于同一种族背景的男性。也许你读

    到这些时会觉得这不真实,因为你自己就不是这种偏好。那很可能是因为,现实中在那些从未与其他人种

    约会的女性和从未与自己同种族约会过的女性之间,分布上存在着这方面的偏好差异。通过研究观察发

    现,这种不同偏好分布的折中点更加靠近倾向于与自身同种族的女性偏好一边。这就是平均偏好,尽管这

    对你来说不一定准确,但仍然能帮助你理解其他人的行为。

    由此过渡到我要说的第二点,那就是本书中没有证据是通过民意测试得来的。经济学家们感兴趣于各

    人实际做出的决策,而不是每个人对于给出选项时回答的可能选择。我们坚信的理念称为“显示性偏好”,用来描述人们的案例;我们观察人们做的决策并通过这些信息推测他们的偏好。举例来说,我们不会去询

    问女性,要是和自己不同人种的男性约会会感觉怎样。如果我们这么做了,大部分女性出于某些原因会感

    到自己被迫表达没有种族歧视倾向。相反的,我们通过搜集线上约会网站或者快速约会的数据去观察女性

    愿意约会的男性类型。通过观察表明,女性通常对和自己同种族的男性约会更感兴趣,这就帮助我们判断

    女性平均水平上对此问题的偏好。

    本书中我们讨论的第三点完全集中在人们实际上是如何行动而不是人们“应该”如何行动上。我想从最

    开始就表达清楚,我无意去谈论“好”与“坏”,或者“对”与“错”的行为——不论是从个人还是从社会大众的角

    度。这并不是说我觉得那些评判不重要,但是身为一名经济学者,通过人们的行为来评价他们并不是我的

    职责所在。

    对了,在我们正式开始之前,你也许会想知道我在前言最开始提出那个问题的答案。答案既是yes也是

    no——男性生殖器的尺寸和经济意义上的幸福之间,可以这么说,是呈现分布差异的。在那些平均“丁

    丁”尺寸偏小的国家,情况可能比较糟糕。随着“丁丁”尺寸的增大,国民收入也会增加,但是增长有一个临

    界点,超过该临界点之后,随着“丁丁”尺寸的增加,国民收入会逐渐趋近于那些“小码”国家。就是说在那

    些“大尺寸”国家,平均来看,情况也会更糟,当然这不涵盖所有方面(显而易见)。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波

    纳曲线”。我是不太在意这种结果的,毕竟通过(经济学)模型演示,很容易就能告诉你正在寻找的答

    案。[1]

    [1]这些结果基于一篇论文,作者是赫尔辛基大学一位勇敢的博士生,塔特·韦斯特灵。第一章 珍惜眼前人

    ——卡萨诺瓦[1]

    用柠檬作为避孕工具

    时间回到2003年,这话出自一位杰出的宏观经济学家之口,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主讲嘉宾,刚刚说

    到“卡萨诺瓦用柠檬作为避孕工具”,这群一起吃午饭的人,都是些专心致志的经济学家,瞬间瞪大眼睛。

    屋子里95%的人(先生们)都在想,“天啊这是怎么做到的?”而余下的5%(女士们)则暗自思忖着,“哎呀

    这……”我呢,则是后者之一,着手记下关于这个不可思议的性相关事实在听众中进一步的反映。

    卡萨诺瓦这诱人的行为暂且放在一边,发言者引入一个很好的观点:20世纪以来,性价值观上的自由

    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学案例。在这个案例中,宾州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济学家提出,避孕措施

    上的技术革新,已经明显动摇了关于,好吧,关于性行为的成本效益分析。这项分析每天来自于成千上万

    的男男女女,简言如下:“我今晚到底要不要做爱呢?”

    这种新“技术”,起源于教育和平等的改变,继而逐步过渡到性领域。如果你质疑经济因素是否真的作

    用于这个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演变过程中,请思考如下证据:

    ● 在1900年,仅6%的19岁未婚女性有过性行为,而一个世纪之后,19岁未婚女性该项比例为75%。

    ● 避孕措施的技术在近五十年间使预防怀孕变得更为有效;即便如此,同期未婚女性的生育数值仍然

    从5%激增至41%。

    ● 尽管这种趋势导致了数量更为庞大的婚外生育,66%的美国人仍然相信婚外生育是对社会不利的。

    ● 婚前性行为与家庭收入紧密相关。最贫困家庭中的女孩子婚前性行为比例高出最富裕家庭的女孩子

    50%。

    ● 婚前性行为也许已经成为常态,但它并没有完全洗脱污名;35岁以下人群中仅有48%的女性和55%

    的男性认为婚前性行为不是道德上的错误行为。

    ● 针对青少年怀孕的态度与家庭收入相关。68%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女孩子表示,对于怀孕她们会感

    到“非常心烦意乱”,相比之下,有相同感受的女生在低收入家庭中仅占46%。

    ● 婚姻逐渐演变成富人的一项特权。在20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群体的结婚率与仅为中学毕业的群体

    基本持平(为76%对72%)。如今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结婚率滑落至48%,而大学教育水平的人群

    仍然保持着64%的相对较高结婚率。

    ●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美国调查机构)研究显示,在19岁到29岁年龄层之间的年轻成人中,超过其

    他任何年龄段的一代,不知道婚姻的意义何在。44%的报告表示婚姻制度已经过时了,仅30%的人

    认同观点“拥有成功的婚姻是生命中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为了阐明这些行为和信念是怎样共同作用,转化了人类整体的性行为的,让我们以一位女性的经历作

    为开头,她的人生大抵分为三个阶段。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简,在17岁那年她离家出走了。在此之前,简曾是女子寄宿学校的一名优等生。她

    所在的学校可不是那种毗邻贫民区、楼宇破败、学生毕业后就会以女服务员为业的地方。不过,当其他的

    学生毕业并进入大学深造后(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或者获得学位),简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简在这一年把时间花在和那些与她生活迥异的女性同伴相处上。与她不同,同伴们的成长之路都与贫

    困为伴。有些是性工作者,在幼年就开始从事这类交易,听命于她们这行的“老鸨”。有些则是从其他地方

    搬过来的,就为了能够和她们的男朋友住得近些——她们的男友正在本地监狱服刑。其他的一些在年龄很

    小的时候就陷入绝境并且再也没能逃出来。

    事实证明,简的朋友们(即使是那些并非性工作者)也是相当的鱼龙混杂;她们与很多男人保持着性

    关系,有些男人待她们还不错,有些则不然。她们淫乱的生活并不是因为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而是经济

    因素作用使然,于是她们在“今晚我要不要与他做爱?”的问题上,回答往往是“为什么不呢?”

    那么,这些经济因素是什么呢?

    好吧,首当其冲的,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劳动者希望在经济上成功就需要一纸大学文凭。

    这个不争的事实不仅仅体现在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收入更高、升迁更快,同时也在低教育水平的劳动

    者收入逐年降低上得到印证。实际上,简在贫民区待的这一年,大概是那些仅有中学学历或更低的人群,实际收入下降三十年区间的开始。这种下滑使得受过良好教育和缺乏教育的职员收入之间的小差距拉开成

    为鸿沟。

    也许当时这些女性对于其谋生机会因为缺少教育背景而变得越发局限还浑然不觉;但是对于第二个经

    济因素她们已经有了痛苦的认知:社会地位低下女性的婚姻前景黯淡。监禁率也在逐年攀升,实际上,简

    有三个以上的朋友,她们的男友都正在服刑。就算没有犯罪记录,纵观低薪资男性的收入前景也难以维系

    一个家庭的生活。在这个时代,即使是更加成功的男性也开始寻觅能够对家庭收入做出相同贡献的妻子,就是说连高收入男性也不再愿意考虑与缺乏教育又没有工作的女性结婚。

    因此,当大部分女性还在害怕性生活混乱会影响她们的终生收入和婚姻前景时,简的新朋友们感到自

    己根本没有什么指望,更不用说顾虑她们的性行为史了。她们那种令人绝望的生活理念是:一次不合时宜

    的怀孕或者“淫乱”的坏名声对于她们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水准几乎改变不了什么。

    于是,对于“我今晚该不该和他睡?”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当然了,为什么不呢?”她们也的确没

    有什么可失去的。

    简的故事的第二部分,是从与一名当地皮条客之间令人惊恐的对抗开始的:那人不择手段地拉她为自

    己工作。也正是这段艰难时光让简意识到,她偏离传统道路的决定也许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于是简抓起手

    袋(除此外一无所有)一路跑到某家航空公司,这家公司出于对她的怜悯,给她提供了一张机票,允许她

    飞越这个国家投奔她的姐姐——正是她姐姐给她提供了避难所和人生第二次机会。我们将在第六章回顾简这个人生阶段的细节,但现在我想先跳过这部分,讲述她人生的第三部分。这

    是她真正找到自我的阶段,巧合的是,她正与我一同坐在这个房间里,好奇着柠檬是如何充当有效避孕工

    具的。

    那些每天醒来都会发现起居室被室友搞得一片狼藉的日子已经远远地被简抛在身后。虽然目前她仍然

    单身,确切来说是离异,独自抚养一个幼子,另一个孩子也即将出生,但如今的她受过高等教育,独立自

    主,最近刚刚开始在一所知名大学深造哲学博士学位(简称PhD)。[2]

    同样是这位简,曾经一度认为自己与

    其他淫乱的女人一样,站在将被剥夺公民权的悬崖边;如今已经跻身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事实证

    明)二十多岁的性生活混乱不堪的女孩如今已走上了攀登经济阶梯之路。

    简所在学院的新朋友们都受益于逐渐拉大的工资差距,收于均远高于接受普通教育的女性,或男性,以及过去的自己。她们这个群体不仅隶属于接受过高等教育女性的新生代,也是第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较之平均水平,较之男性均更胜一筹的一代。寻觅受过相当或更高教育的丈夫变得难上加难——似乎所有

    女性都在为接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男性竞争。

    简的新朋友,时常徘徊于完美(例如受过高等教育且有高收入)男性或者同样性生活混乱的人之间。

    她们也许不像简人生第一阶段遇到的女性那么滥交,但比起前述女性她们简直是“更胜一筹”。这些女性的

    混乱私生活并非源于道德底线的缺失,这点雷同,但主因则是来自良好的成本效益分析,再没有什么其他

    显著原因可以阐述了。

    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非常简单:对于放荡淫乱,这些女性面对更少的不良影响。简的女伴们知道如何

    避免怀孕或染病,而且她们在男女关系中,具有坚持要求采取保护措施的议价能力。那么淫乱生活是否仍

    会导致一次不合时宜的怀孕呢?好吧,那就意味着独自抚养孩子或者终止妊娠。

    而最重要的是,这些女性不会感到羞耻或者担忧,她们不会再经历母亲和祖母那个年代未婚先孕所要

    面对的那些惨痛经历,所以结论是,她们在这些事情上没有成本。

    而这正巧把我们带回到卡萨诺瓦和他的柠檬上来。

    ——避孕技术简史

    大众对于婚内出生率的下降存在一种普遍误解:认为这种下降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避孕药开始被广泛

    应用之时。事实上,生育率下降却是早在两百年前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就开始了——众多夫妻为了得到技术

    工人的高工资而减少了生儿育女(这个话题我们晚一点再谈)。口服避孕药似乎使女性更容易控制她们的

    生育时间,不过她们其实已经有很多控制生育的方法达几个世纪之久了。

    举例来说,在美国,1800年代普通女性在她40岁之前生育七个子女。这个数字在19世纪的数十年间持

    续下降,直到20世纪30年代,普通女性人均生育仅为两名子女。所以说在避孕药投放市场之前的30年间,出生率已经降低到当今的低水平。

    纵观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性交并避免怀孕的唯一方法就是性交中断——亦称体外射精。晚婚也对

    缩短女性生育年限起到辅助作用(在私生子几乎闻所未闻的时期),这是由我在简介中提到的托马斯·曼积

    极促进的。高单身率也有助于降低平均出生率(而且,实际上,在生育高峰多生孩子的“贡献者”并非那些已经拥有四五个子女的家庭,而是那些从没有孩子到生育一名子女的女性)。肛交和不射精也被用来控制

    过多生育,但是显然这些技巧在性工作者中更为常见。

    避孕套的出现可以追溯至300年前,不过第一种切实有效的避孕技术却是子宫帽,自1838年开始启用。

    正如我们早已听闻的那样,卡萨诺瓦(1725—1798)想出一个类似的主意,使用柠檬作为屏障,不过这种

    方法并没有流行起来(也许因为只有像卡萨诺瓦这样魅力四射的男性才能说服女人把半个柠檬放进自己的

    阴道)。

    在19世纪50年代,查尔斯·古德伊尔研究出如何硫化橡胶,使生产更为舒适、价格低廉并且避孕更为有

    效的避孕套成为可能。价格大约为每打34美元(按照现今实际工资水平估算),频繁使用避孕套对于普通

    工人仍显昂贵。实际上,它们太贵了,以至于男性通常的做法是把避孕套进行清洗后反复使用。

    膜片的应用始于1882年,紧随其后,宫内避孕环(IUD)自1909年起开始应用。乳胶避孕套则在1912年

    开始生产,谢天谢地,这一次避孕套总算更加便宜,可以一次性使用了。为什么我们不得不等待男性来避孕?

    科学家们也许会争论说,控制十亿的精子要比控制仅一枚卵子困难得多,但是为什么长期以来都是

    男性避孕(缩写为MBC),从经济学原因来说,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词:供应与需求。

    一次意外怀孕所造成的成本,之于男性要远低于女性,即便是忽略掉生物学上的成本也是如此。不

    合时宜的怀孕常常导致女性错失继续深造的机会和资金,而相应在薪酬方面也会遭到惩罚般的减损。有

    些男性或许有过类似经验,不过意外成为父亲对一位男性事业的破坏往往要比女性成本低很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件事的发生增加了此类需求,于是男性愿意付出代价,以避免意外怀孕的发

    生。

    首先,一些男性在得知对方受孕后会选择彻底放弃组建家庭的计划,可政府方面却加大力度强制男

    性承担部分供养孩子的开销,于是这些男性要为这个决定度过一段相当艰难的日子。

    其次,随着女性投身职场的人与日俱增,不少夫妻都想少生孩子。这不仅仅意味着女性花费更多的

    时间在工作上增加了避孕的需求,也意味着女性在把避孕的责任推给她们丈夫的谈判中有了更佳的斡旋

    余地。

    那么男性是否真的愿意采用MBC呢?少数几个研究妄图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在要求男性回答“如果可

    以,你是否愿意使用MBC?”和回答“你是否愿意每三个月接受一次睾丸药物注射并为此支付300美

    元?”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我才说调查机构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过时了。

    制药公司目前似乎在投资于MBC,想必他们是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需求空间足够。而愤世嫉俗的我

    则想知道,是不是这些制药公司也同时预期从他们售卖的性传播疾病(STD)药物方面得到投资回报。

    看,这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策略,因为MBC的应用很可能减少在发生性行为时,女性坚持使用避孕套的

    力度。如果情况确实如此,两方面的终端市场都可以得到丰厚利润,这是可以断定的。

    ——所以,小药片的出现才是淫乱变得普遍的罪魁祸首,对吗?

    看起来自从女性可以更加容易地预先控制自己免于怀孕,越来越多的女性认为从婚前性行为中的获益

    远超过其所付出的代价。更易操作的避孕措施,独具实用性的避孕药,可以被轻易推论为需要直接为此类

    行为模式的改变负责——如果不考虑一些混合因素的话:如果女性现在能够更加轻易地进行性交,就是因

    为这么做的风险变小了,那么为什么婚外怀孕率却在避孕措施革新的同时期增长了呢?

    避孕技术的改进降低了混乱的性行为在概率意义上的“成本”。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婚前性行为的成本

    取决于女性怀孕和或患病的几率乘以其怀孕和或患病所引发的一系列成本。因此任何一个可以降低相关成

    本或者风险的因素都将降低婚前性行为的预期成本。

    例如,想象一下1930年女性在与丈夫以外的男性反复发生性关系时,有85%的几率怀孕。再想象一下一位女性如果怀孕就会失去嫁给一位有良好收入男性的机会(因为她现在要背负有私生子的坏名声),并

    且作为失去这个机会的后果,她将失去未来能够获得的50000美元收入——这是如果她没有怀孕并且嫁给一

    位有良好收入的男性的话她能获得的金额。那么这位女性无保护措施的婚前性行为成本,以此推算,即:

    怀孕概率0.85×放弃的婚姻收入50000=预期淫乱成本42500

    现在换种假设,乳胶避孕套已被广泛应用,这位女性可以坚持让她的性伴侣在发生性关系时使用避孕

    套。如果使用乳胶避孕套后怀孕的几率变为45%,这实际是1934年避孕套的避孕失败概率(据科普报

    告),那么预期婚前性行为成本为:

    0.45×50000=22500

    给她一个选择——使用避孕套进行性行为,便将婚前性行为的成本降低了20000美元。

    任何一位经济学家都会告诉你当价格下降时,对于优质服务的数量需求将上升,这就是为什么在画曲

    线图时,以数量为横轴,价格为纵轴,则该曲线表现向下倾斜。因此,当避孕措施能更有效地减少怀孕和

    疾病后,更多的女性(当然还有男性)选择在婚前发生性行为就不令人意外了。不过,理所当然的,这些

    女性中的部分人仍然会怀孕,因为即使采用避孕措施,怀孕的风险并未降至零。实际上,从统计学上讲,45%发生性行为的女性仍会怀孕。

    尽管避孕技术已经进步,未婚先孕的女性数量却没有下降;该数量反而上升了,这表明淫乱案例中的

    女性人数远多于在发生婚前性行为时能够理性选择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的女性人数。

    为了理解事情经过,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在社会上极力反对发生婚前性行为的人中,选一部分

    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组。第一组避免婚前性行为是因为他们担心计划外的怀孕而非对婚前性行为的谴责。而

    第二组参与者则是担心因婚前性行为遭非议而非担心意外怀孕。当然,现实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同时

    担心怀孕和谴责这两个方面,但是在分组上的这项区别将更能清楚地解释参与者是如何转变的。

    接下来,将有效的避孕措施介绍给这两组之前禁欲的人。婚前性行为仍是遭到谴责的,但现在有一小

    部分人,就是那些仅在意怀孕风险的人,开始变得更加大胆。他们形成了一个相当淫乱的小团体。随着时

    间的推移,其他人也开始加入这个团体。他们这样做并非因为怀孕的风险减少了,而是因为这个团体的行

    为已经改变了社会观念,使之变得可以被社会所接受。原先属于第一组的人加入进来是因为怀孕的风险下

    降了,原先第二组的人加入则是因为婚前性行为变得不再遭到过多谴责了。

    所以,每个人都开始在婚姻外发生性行为,因为这变得风险更小并且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不过当女

    性与男性发生性关系时,总是有可能怀孕的,而且在未婚情侣间发生的“性事”增加了,相应的非婚生子数

    量也就增加了。加之避孕的效力减少了婚内生育,那么未婚生育的女性形式上增多就不足为奇了——这是

    个数学性的必然。

    以杰里米·格林伍德和纳兹·吉(NezihGuner)这一章节所做的研究作为基础,避孕药的实用性在增加婚

    前性行为方面仅仅是个配角。他们推测2002年有75%的未婚青少年有过性行为,而其中使用避孕药的仅占

    一个百分点。他们提出,我们不能因此认定避孕技术不重要,不过相比药片仅是多种有效避孕手段之一,这些避孕技术共同导致了社会上滥交行为的激增。——你应该知道性行为的好处,但你知道它的成本吗?

    在简的故事里,我们了解到两种不同的女性。第一种是那些几乎没受过教育或者希望有个光明经济前

    景的姑娘,她们滥交是因为其成本并不高。第二组女性是那些既受过良好的教育又经济独立的女人,她们

    的性生活混乱并非因其成本低廉,实际上该成本相当高昂,不过她们承担得起此项成本。

    我所说的这些特定成本不包括日常穿着和独自养育孩子导致女性承受身心重负而造成的心酸眼泪;那

    些成本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千差万别。我所讲的成本非常特定——是由部分女性和男性承担,他们没能完成

    学业并且或者没有在事业上投入的那么多——像如果他们没有遭遇意外怀孕会投入时的程度。这类成本对

    于我们的故事非常重要,尽管在过去的五十年间性行为混乱逐渐变得司空见惯。

    首要的经济因素是大学教育重要性的攀升。根据美国国务院人口普查,18至24周岁登记在册接受高等

    教育的比率从1973年的24%上涨到2009年的41%。上升的大部分登记数来自于大学里增加的女性;在1999至

    2009年间,全日制女性学生的数量增长了63%,相比之下全日制男性学生仅增长32%。如此急速攀升的女性

    学生数量并非因为女性在追赶男性的水平:在1988年,女性已成为接受高等教育学子的主力军。在过去四

    十年间,大学女生的占比从30%增加至60%,而在2010年,36%年龄在25至29岁之间的女性完成了一个学士

    学位,同龄男性该项比例仅为28%。

    这种大学教育中的稳步增长对于那些没能跟上脚步的人来说具有重大影响。第一个影响是,当总人口

    中完成大学教育的比例加大,没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就逐渐遭遇更多的排斥,而且从一定程度上饱受非

    议。没有高学历的烙印延续到工作岗位上,雇主们逐渐变得更期望职员拥有大学文凭,即便很多工作本身

    由中学水平的员工已经完全可以胜任。结果就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被安排在低薪酬、低技术含量

    的工作岗位上。

    低技术含量的职位具有经济学家称之为极扁平化的收入特征——低技术工人的工资基本不随着工作年

    限的累积增长。正因如此,低技术工人不会因劳动力中断而受影响(比如中断工作去花时间照顾幼子),这与高技术劳动者不同。高技能工人,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其收入也水涨船高,当他们脱离工作岗位花时

    间照顾孩子后,其当时的收入和未来可预见的薪资都会减少。性交易市场的价格风险是怎样的?

    在那种性行为能够明确进行买卖的市场上,经济学家观察到,当性行为传播疾病的风险偏高时,不

    使用安全套进行的性交易价格相当低廉。这种观察似乎违背常理,毕竟,性工作者需要因暴露在传染的

    高风险下而自担后果不是吗?但是存在一个简单的经济学解释来说明为什么我们观察到这种存在于性交

    易市场风险和价格间的特殊关系。

    想象一下性交易市场的买家,他想购买不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有两个不同的卖家可供选择。他

    非常清楚第一个卖家没有性病,无保护措施地与其发生性关系不存在被传染的风险。他同时也知道第二

    个卖家患有性病,与其发生关系而不采取保护措施就会被传染。你认为他会为哪个卖家花更多的钱来完

    成一次不带避孕套的性交呢?很显然,是那个不会给他带来风险的卖家。实际上,哪个理性的人会愿意

    花钱因病上身呢?

    这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当一个买家在市场上为不采取保护措施的性交易讨价还价时,如果传染几率

    高,他就能得到一个该服务的折扣价格,来抵偿他自己承担的额外风险——尽管他才是那个反对采取保

    护措施的人。

    在供应方一边,看起来是增加的传染几率应该增加卖家的收入,以此鼓励她们提供不使用避孕套的

    性交易。这对于一个没有传染病的性工作者来说是事实;而现实是,她们不能因为承担该风险而得到补

    偿,因此宁愿仅提供使用避孕套的性服务。而对于已经感染的性工作者,她们则愿意提供不使用避孕套

    的性服务,且价格更低,因为对她们来说没什么成本——她们已经被感染了。

    性交易市场上的买家应该记住那句老话:一分钱一分货。或者应该更加贴切地说成,你不想为安全

    套付钱,那你将遭遇它原本能为你避免的事情。

    对于劳动者的第二个影响是,处于增长的教育分级底层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处境总体来看雷同

    于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拉大的薪酬差距。公司肯花费更多的钱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身上,来补充

    他们的技术才能——资金是从缺乏教育的员工的预算中抽取的。这意味着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工资增长了,同时缺乏教育的职工工资下降了。实际上,经过一些估算,自20世纪70年代中叶至90年代末期,仅有中学

    学历的普通劳动者,男性工资下降30%,女性工资下降16%。

    考虑到受过教育已成为找到工作和挣到最低生活工资的重要条件,也许你倾向认为年轻女性和男性应

    该小心地避免任何阻碍他们留在学校里的事情发生——比如怀孕。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随着教育变得愈发

    重要,在青少年和大学生之间的婚前性行为和滥交早就该减少了。事实并非如此的原因是,有很多年轻

    人,不论他们如何选择,他们都不可能留在学校了。这是实情,理所当然,因为高等教育并非人人都能负

    担得起。

    我们将在第七章讨论青少年的性行为时,回到糜烂的私生活和教育之间关系的话题。目前只要说明年

    轻人愿意变得性生活混乱正因其受制于大学的学费,这就够了——学费越高,年轻人越倾向于成为性行为投机者。这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较之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青少年怀孕率如此之高——那些国家提供的高

    等教育价格更加的平易近人。

    显而易见,学费并非一些学生不愿意继续深造的唯一合理原因。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他们预见不到

    一个光明的前景,滥交的成本就明显低得多——相比那些寄希望于得到良好教育和更高收入的学生来说。

    女性过去避免性行为的原因之一,是害怕有性行为史这一事实将向有可能成为自己未来丈夫的人传递

    不好的信号。它表明:这个女人将来不会是个忠贞的妻子。婚前性行为日趋成为社会常态,但是对婚姻的

    预期在未婚男女做性行为抉择时仍然发挥着作用。

    ——女性(或者男性)有孩子不适合

    在交友网站上花费十分钟就足以说服任何人——未婚先孕将会限制孤独的单身人士在婚姻市场上的选

    择。我不止一次地在在线约会概要中看到,正在寻觅爱人的人在描述中写道“‘不考虑有孩子的女性’这句话

    哪个部分你们看不懂?”

    我没有阅读很多女性的在线约会概要,所以不太清楚是否女性也像男性这样在她们的首页坦率地注明

    寻求无子女的对象,但是我的确知道很多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不会和有孩子的男人约会。作为一名父

    亲在女性眼中就表示:比起没有负担的追求者,一个有孩子的男人的财力和精力都要有限得多。

    这就像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起过的:“为什么我要和一个有孩子的男人约会?他会拿本该花在我身上的

    钱去给他的孩子买滑雪服。”(实话说来,我才不吃这一套。)

    如果孩子只是一夜风流的意外后果,而不是什么认真关系的结晶,也就是说这些为人父母的人其实并

    没有心理准备生命中会有这么一个孩子出现。而作为女性,无论是婚前还是认真的感情关系以外有了孩

    子,在可能成为未来丈夫的男人眼里都是淫乱的象征。而作为男性,有个自己都不想被牵扯的孩子,这在

    未来妻子眼中,就表示这男人即淫乱又没有担当。为什么“爱你身边的那个人”不能让你觉得快乐?

    永恒的话题,我们先假设性行为混乱有一些好处;毕竟如果没有好处,也就没必要去冒险。那么我

    们该去问:是不是有更多性伴侣的人就比没有的更快乐呢?经济学家大卫·布兰弗罗和安德鲁·奥斯瓦德对

    此问题得出了答案。他们询问了六万美国人,他们有多快乐(按照从一到三的数值范围)。结论是滥

    交,一般而言,并没有使人感到更愉快。

    别误会我的意思;性是令人愉悦的,人做爱越多就会越愉快。性尤其令女性快乐——实际上比其他

    任何活动都来得更加快乐。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能从性中得到快乐。年轻人并没

    有比年长者从性中得到更多的欢乐。作为女同性恋或者男同性恋性带来的欢愉也不会与其他人有什么差

    别,不过的确稍微意味着更多的性伴侣。

    重点是尽管多做爱令人更愉悦,但是有更多性伴侣却不会。最快乐的人们是那些仅有一位性伴侣的

    人,实际上,报告显示在过去十二个月里,拥有更多性伴侣的人反而更不愉快。

    当然,我们并不能真正了解如何度量愉悦感。例如,那些婚姻不幸福的人更不忠,于是导致有更多

    的性伴侣。他们不需要因为滥交不开心,但他们也许会因为不开心而滥交。那些在一年内发生过一系列

    不忠关系的人被视为滥交,但谁能责备他们的不开心呢?

    真正能够测试出拥有不止一个性伴侣是否使人快乐的,是人们所做的选择,频繁的。我们称这种证

    据为:显示性偏好。举例来说,选择多于一个性伴侣,表明比起他们可以做的其他选择,他们更倾向于

    负担这种经历的期望成本。

    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做这样的决定之后就不会后悔;这仅仅意味着他们有可能会面临失望的风险。

    人们应该因为害怕影响未来的婚姻前景而尽力避免性生活混乱。考虑到这点,对于日渐增长的滥交有

    一个合理的解释:人们觉得不太可能会结婚,于是婚前性行为就变得草率起来。或者至少,他们会在多年

    之后才可能步入婚姻殿堂,那么在自己年轻时先享受几年荒淫无度的日子也无伤大雅。

    正如我在简介中提到的,当代年轻人普遍观念是,婚姻并不能保证未来生活幸福。根据皮尤研究中心

    研究显示,年龄在19至29岁之间未婚未育的人中,仅66%表示在他们人生中某个时刻有可能会结婚。这些

    年轻男女可能会在他们有生之年的某时刻结婚。近几十年间,人口中结婚者的比例一直稳定地维持在占压

    倒性多数的90%左右。但是在过去50年中,结婚率(在任一时点已婚的人口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

    受婚姻率下降冲击最大的人群是那些低技术——当然因此也是底薪的人们。如果我们回顾我之前阐释

    乱交的经济成本时举的例子,并且假设我们的女主人公仅有48%的机会结婚,即使她没有意外怀孕,其真

    正的预期滥交的成本大概就是如下的样子:

    怀孕概率0.85成婚的概率0.48放弃的婚姻收入50000=预期滥交成本10800就算避孕措施的有效性没有提高,她的婚前性行为成本也下降过半,这导致她更加不会选择等到与所

    期待的高收入男性成婚后再开始性行为。

    当然,这是个简化观点,还有很多其他我们应该考虑进去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刺激了人们变得淫

    乱。比如,意识到他们在20多到30来岁才有可能结婚后,男男女女在他们遇到对的人最终步入婚姻殿堂

    前,就会和多个性伴侣发生婚前性行为,而不是仅仅一个。由于现代人可以离婚,缓解了我们寻觅具有忠

    贞属性伴侣的需求,比如处女;因为轻易便能终结的婚姻关系使人们在婚姻中不再必须保持忠诚。年轻一

    代可以独立地做决定,不再遭遇家长强迫他们违背自己的意愿,与发生过性行为的对象结婚。他们觉得和

    对方做爱会很愉快就会去做,不用顾忌对方是不是个糟糕的伴侣。

    事实就是年轻一代都希望在成年后结婚前,远离父母独自生活一段时间。比如在中学毕业后如果能继

    续在校深造,他们就脱离了父母的监管,也有了“志同道合”的同伴,丰富而混乱的婚前性行为自然也就增

    加了。

    这些经济因素,当然还有其他的,共同导致了更具风险的性行为趋向于社会常态。不过在两性之间的

    淫乱性行为日益增加的同时,另一群体却在经历着乱交现象的减少:男同性恋。

    ——同性相吸,一个爱情故事

    随着多个国家的婚姻法革新以及对同性恋情更大的社会接受度,似乎男同志们甚少选择草率性爱,取

    而代之,他们会建立正式地恋爱关系。

    在1996年,一项美国的民意测验显示,6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反对法律允许同性婚姻并拥有异性婚姻

    的同等权利。仅仅15年后,很多人已经改变了他们对于同性婚姻的态度;仅4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反对同

    性婚姻合法化。同样的,对于同性性取向的容忍度,普遍看来也提高了。例如,相信发生在两名同性成年

    人之间的性关系并不是犯错的人,其百分比自1991年的15%提高到2010年的43%。

    在美国,对于同性恋情的可接受性态度的转变,并非仅仅是从个人到个人,也是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

    的。我们将会在第六章具体讲解一下在是否支持同性婚姻的问题上,赞成和反对的都是谁。不过目前以州

    为单位的,对于同性婚姻法律上和社会接受度的变化为经济学家测试下面的假设创造了可能:在那些人们

    更加容忍并且或者对于同性婚姻没有限制的州,同性恋群体的成员性行为混乱的情况更少。衷心感谢我们

    检测这项假说的人,安德鲁·弗朗西斯和雨果·马龙,感谢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他们测试并证实了该假设:那些在公开场合更不能容忍同性恋爱的州,存在更多男同志们私会和混乱

    性交的场所(公园、海滩、盥洗室以及其他公共场所被男同志们当作可选地点)。他们发现对同性恋的容

    忍度每增加20个百分点,平均男同性恋发生那种私会的场所就会减少四个。如果这不足以说服你相信滥交

    现象减少,那么相似的容忍度增加(20个百分点)也同时伴随着减少达十万人的HIV患者。他们发现颁布同

    性婚姻禁令会导致每十万人中HIV患病率有三到五个百分点的增加。

    这一结果看起来有悖常理;毕竟我刚刚论述了婚前性行为的去污名化助长了异性恋的乱交。可是为什

    么同性之间的性行为的去污名化反而在其所在社区减少了乱交现象呢?究其原因,宽容度的增加不仅有益

    于现在已经“出柜”的男同志,也同样鼓励了那些先前害怕暴露自己性取向的男人们,可以这么说,他们终

    于能够“光明正大”的走在一起了。对于那些已经过着同性恋生活的男性,宽容和理解令其有可能确立正式的恋爱关系而不用承担太多成

    本,或者说因不被宽容而被施加的影响(包括有些时候,因为他们的性取向而只能拿到较低的薪水)。那

    些面对两难抉择的男性——不是过无性生活就是要装成异性恋的人,增加的宽容度使他们可以公开同性恋

    的身份,而不用去面对某些痛苦的代价(包括有些时候,不能结婚和组建家庭)。

    所以当施加于同性恋的耻辱柱被拿掉后,存在于同性恋群体里的滥交就减少了。因为那些过去流连于

    淫乱的人如今可以拥有被认可的同性恋爱关系,也因为有些本性就不喜好滥交的男性(例如居家型男

    人),他们愿意加入被合法化的州生活。

    ——本章结语

    我知道这项方法论看起来太过强加于本该是随机的行为,这种事通常始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酒吧

    相遇,止于她踩着高跟鞋迎着刺眼的晨光,伴着宿醉跌跌撞撞地回家。我并不是建议每个人在发生性行为

    或者这种类似事情之前,都算一笔关于这种淫乱的经济账。从经济学角度上说,所有此类事件里的人行事

    都如同他们已经解决了一个成本效益问题——他们不会去计算淫乱的期望成本,不过,要是经济因素改变

    了成本,男人们和女人们就会做出不同以往的选择。

    这种经济学方法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在20世纪经历的性行为开放化进程具有其价值,也同时诠

    释了富人与穷人直接逐渐拉大的收入差距是如何导致了穷苦女性过高的非计划怀孕率。究其原因,主要是

    这些女性表现得似乎已经鲜有可能找到一位可以养活妻子、支持家庭的丈夫,或者能够进入大学并拥有一

    份报酬客观的工作了。并且她们发现,随便的、有风险的性行为,其效益超过了预期成本。滥交能否使国家富强?

    不同国家种族的滥交产生了巨大差异。根据进化生物学家大卫·施密特的理论,举例来说,据他针对

    48个国家地区的研究,其中最为乱交的国家芬兰,程度达到淫乱程度最低的台湾的2.5倍。作为一名经济

    学家,我不禁好奇,是否不同国家之间的淫乱差异会影响其所在国家的收入水平。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发现,那些两性更加平等的国家也是滥交更加严重的国家,权衡依据

    有:更多的性伴侣,更多的一夜情,初次性行为更低龄化以及对于婚前性行为更加开放的态度。正因为

    性别平等与国家收入紧密相关(实际上最富有的国家都赋予了女性最大的独立性),该证据也证实了我

    的观点——最富有的国家其乱交程度也最高。

    为什么国家的富强程度会与其乱交程度紧密相关呢?或许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淫乱放纵是一件比较

    奢侈的事情,更富庶的国家才会有更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毕竟,在生存条件有限的环境下,比起花时

    间寻找性伴侣,你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去奔波不是么?

    这或许不算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所有的国家里都同时存在着穷人和富人。如果论点定位于淫乱是

    高收入的结果,那么我们该推测在同一国家的高收入个人,其乱交程度高于该国的低收入个人。可是事

    实并非如此。

    在我的脑海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归结为是什么首先促成了一个国家的富强。其主要原因就是,这样的国家拥有法律制度和社会规范,鼓励创新活动。

    比如说,一些国家的特点就是鼓励更加开放化和新创意,诚信度和对风险的接受能力都会更高。这

    种相似的文化特征促进了这些国家走向富强,同时也鼓励了淫乱现象。毕竟,比起与陌生人发生性关

    系,还有什么情况更需要信任,需要担负更大的风险呢?或许国家的高收入水平并未导致淫乱行为的更

    加普遍,但是比起一个自由化社会的其他特征,该特性的确同时导致了高收入水平和过度乱交。

    考虑到诸如收入和教育等的经济因素也可以使我们避免陷入错误的理念——把当今淫乱现象的责任全

    部归咎于避孕技术的应用。从历史角度看,避孕技术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会变革,把我们从过去带

    入了性解放的新时代——特别是女性,但是认为现代行为完全源于节育技术的应用就是以偏概全了。尤其

    是现代的节育技术已然发展到相当高效接近完美的程度,而经济因素却一直在不断改变——比如政府采

    纳、抛弃或计划的各项举措,都直接影响收入和高等教育的变动水平。

    谈到高等教育,我们要在学术领域范围内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人一样,深受日益

    增长的避孕药普及化和社会规范变革的影响。因为他们正在进行的是教育投资,必然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去

    尽力避免意外怀孕,或者其他任何可能导致他们不能完成学业的事件。那么这会使他们减少淫乱行为吗?

    当然不!实际上,如果说谁最懂得淫乱放荡的享乐,那一定是大学生……或者至少他们是这样告诉我的。

    [1]18世纪欧洲著名的风流才子。[2]一次,当时我还是一名调查助理(刚巧就是服务于现在提出卡萨诺瓦话题的这位杰出经济学家),我曾有幸目睹美

    国人口普查并得知有多少女性既是单亲妈妈又完成了PhD。你大概已经猜到答案了——一个都没有。第二章 在大学校园里勾搭

    ——我的学生认为是他们这一代创造了婚前性行为

    这不是夸大其词。即使我可以说服这些学生停止争论他们算不算有婚前性行为的第一代,他们也确实

    是在这方面最有行动力的一代。当我向他们展示证据以证明大学学子的性行为逐渐减少——平均水平上,比起同龄但不是学生身份的人来说——他们马上开始大声抗议。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呢?好吧,当然是所有

    人都知道的,大学学生才有更多的性生活。

    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我的学生们是出于什么动机来上大学的。

    针对他们的误解有两种可能的解释。首先,在我的性行为与爱情课堂里的学生们不能代表当今普遍意

    义的大学生;他们发生性行为的频率要远远超越校园里的其他学子。也许这是事实,不过实话实说,他们

    已经告诉我太多信息,所以我也不确定到底是不是这种情况。其次,更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我的班级里

    绝大多数学生是男性。[1]

    而且现在比过去更加明显,大学校园是年轻男性寻找发生性行为机会的绝佳场

    所。

    下面我要给读者讲个故事,来阐明经济学怎样帮助我们理解性行为市场是如何在大学校园里运转的。

    这是一个星期四的晚上,此刻每一个在大学校园的人都会告诉你星期四就是新的星期五(如果你问

    我,我想说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第五学年就是新的第四学年)。一群女孩子们相约来到校外酒吧消遣,那里

    面整晚都充斥着喝得烂醉的大学生们。这间酒吧允许年轻的学生们堂而皇之地进出并点饮品,但是不会给

    他们提供酒,所以我们说到的这群女生(其中有些人未到法定许可饮酒年龄,另一些达到了法定年龄)数

    小时之前就开始在酒吧前廊消磨着。她们都已经喝醉并且互相依偎跳着舞,因为这间酒吧和校园里的情况

    类似,女性数量远远超过男性。

    这群女孩子都是朋友,但是当她们周四晚上一起出来时,所寻找的目标却不尽相同。有些人想以喝醉

    的状态为借口来勾引任何对她们感兴趣的人。另外一部分则不去搭理那些贸然上前的登徒子,仅仅把兴致

    放在和朋友们一起玩乐上。余下的则享受着异性投来的目光,并非因为她们想勾引谁,而是因为她们期望

    得到一段超过一夜情的持续关系。

    萨拉,我们这个故事里的主角,正是这最后一种女生,她在寻求一个长久的男友。这不是说她对随意

    的性行为不感兴趣,而是她曾经付出惨重代价学到了经验:和朋友们在这种地方喝到烂醉之后发生的事

    情,可能对生活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这样的人生一课发生在一年前,那是她在校园里第一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在这间酒吧,她和大

    学里的新朋友们一起喝着酒并享受着愉快的夜晚。当她走去洗手间时,一个男人抓住了她的胳膊并把她带

    到酒吧后场,他夸莎拉长得漂亮,并邀请她一起喝上一杯。萨拉当时喝得太醉了,而这个男人长得又很

    帅,这导致她只是大笑作为回答。俩人又喝了几杯之后,他建议他们俩回莎拉的住处单独待一会,而莎拉

    觉得这主意不错。两个人在独处时耳鬓厮磨一番之后,莎拉发现自己正在寝室里做着她相信每个人在大学里都会做的事情——和一个陌生人发生一夜情。期间她有想起问对方是否使用了避孕套,那个男人告诉她

    大可放心,于是她就真的照做了。接下来莎拉出现了短暂的意识模糊,只恍惚记得隔天醒来,正瞥见那个

    男人在门口一边提着裤子一边往外走,并抱怨着自己把信用卡遗落在酒吧了。

    第二天一早,伴随着头痛欲裂,她意识到,自己既不知道对方的姓名,也从未在大学里见过他。莎拉

    试着自嘲,把这整件事情当作一个插曲就此忘记,因为没能记清楚那夜激情而略感遗憾,于是她告诉她的

    朋友们,那个男人是个运动员而且很迷人——所以她理所当然地享受了一晚美好时光。私下里她甚至有点

    沾沾自喜,因为能被较年长而且更加经验丰富的男子选中,要知道当时酒吧里到处都是身材火辣的女孩子

    们,莎拉感觉自己能够如此迅速地融入大学生活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在她第一次期中考试那天,莎拉醒来时感觉自己就像昨天刚刚跑完马拉松。她整个周末都在为考试做

    准备,所以没像她的室友那样放弃通宵突击学习的计划而美美地睡了一晚好觉。显然因为睡眠不足,莎拉

    仍然感觉疲惫不堪。一边从咖啡馆急匆匆出门一边喝着咖啡,莎拉坐在洒满阳光的长凳上,突然灵光一

    闪,她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疲劳,身体可能出什么问题了。距离考试尚有几个小时,于是莎拉抓起临床医

    学课用的婴儿床单,急匆匆地跑去找护士了。一小时后,她得知自己的麻烦大了。后来,她回想起那一

    刻,对那个不幸需要告诉自己怀孕这个消息的护士感到十分抱歉,因为面对这一事实谁都不会好过。

    在期中考试时已经有三周身孕的莎拉不得不等待做流产手术,这意味着她完不成作业更通不过考试,接下来的四周无比艰辛。她没有拿医疗证明来解释自己这学期的糟糕表现,不是因为她拿不到病假单,而

    是因为她实在羞于开口说出实情,所以她的导师对她丝毫没有表示同情。别的学生期末都是在准备期末考

    试和结课派对,而莎拉不同,她满脑子想的是这个医疗程序,并且感觉自己把一切都毁了。

    所以此时此刻,莎拉再次来到这间酒吧,还是与那群朋友一起,还是周四的晚上。她的朋友们已经开

    始了第二学年的课程,莎拉则好不容易得到重修第一学年的机会,这要感谢富有同情心的院长帮忙。现在

    的她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她所寻找的也绝不是醉酒后的一夜疯狂。不过因为莎拉仍然有生理需要

    ——当然是风险更低的——她真的很需要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男朋友,并且坚持使用避孕措施。

    现在她所需要面对的问题是,自己所在的大学里女生的人数远远多于男生。这一事实不仅令她难以找

    到男人;更让找到一个愿意保持长久关系并且谨慎地发生性行为的男人变得难上加难。就算她今晚能够遇

    见一个男人,如果不和他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发生性关系的话,莎拉知道这就会彻底毁了将来他愿意再

    与自己约会的可能性。毕竟男人对于一夜情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加之单身男性在莎拉所在的大学都十分

    抢手,愿意自担风险的姑娘是大有人在的——尤其是今晚,从她们醉眼朦胧还强打精神四处寻觅的眼神中

    就不难看出来。

    如果莎拉在性行为与爱情经济学课堂上有认真地听讲的话,那么她就应该知道,女性过剩的大学性行

    为市场会直接导致性行为的代价降低,交易市场基本上就是买方市场。她也应该知道酩酊大醉和学生滥交

    是直接导致怀孕的罪魁祸首。不过这最后一点,我猜想她是不需要我告诉她的。

    ——一个为淫乱的男学生成就的买方市场

    我的学生们笃信的另一个错误认知是:男性比女性更热衷于做爱。我从未试图说服你去相信这一论

    点,大抵是因为我自己也难以确信。所以我如何能够描述随意性行为市场是因为充满欲望的男性买方导致

    其价格下跌呢?这不是因为男性渴望做爱而女性需要物质上的鼓励去和男人们做爱,毕竟,女性是卖方;这是因为男性对于多个性伴侣的偏好要远超女性,女性更加偏向于不仅仅是一夜情的性关系。由于这种差

    异,相关“价格”被拉低到这样的水平:女性要求需要与之发生性关系的男性将来对自己好——不管这对一

    个单身女性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质疑男性是否对于有多个性伴侣有更大的欲望,我建议你可以尝试如下调查。去问问你的朋

    友、同事们和在街上随机遇到的行人:如果可以的话,在未来两年里你希望有多少个性伴侣?我可以告诉

    你,男性回答的预期性伴侣人数会远远高于女性。在过去进行此项研究调查时,平均起来女性回答说她们

    只想要一个性伴侣,而男性的回答是他们想要八个性伴侣。当被问及他们是否愿意同时拥有多个性伴侣

    时,在全国范围内42%的男性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相比之下女性受访者该项人数仅占8%。

    从统计学角度上看,女性显然不愿意与多个同性分享男人的爱。这一话题我们将在第八章进行阐述,届时我们会一并探讨婚姻不忠的问题。

    你也可以改问另一个问题:你认为从了解一个人到和他她发生性关系所需要的最短时间是多久?我猜

    不会有女性回答说五分钟,但是当这些问题在过去的调查中被问及时,很多男性都毫不迟疑地给出这个答

    案。而另一方面,女性惯常的答案则是,对一名男性的了解,理想时间需要六个月。在我刚刚提到的同一

    个全国性问卷调查中,31%的男性回答期待与陌生人发生一次浪漫的性行为,而女性则只有8%的受访者给

    出同样的答案。[2]

    大学校园里远超过男生的女生人数,不只是单纯地从数字角度上使女生难以找到伴侣(男生数量更少

    意味着分摊到每个单身女生,其所能找到合适的单身男生的可能性更低);而且从本质上改变了男女关

    系,男性因此获得了更佳的性行为市场上的主动权。

    根据对多个不同大学的众多大学生统计得到的数据,社会学家马克·斯蒂恩和杰里米·优客得出结论。如

    果大学里的女生对男生比率高(女生数量远超过男生),那么女生会对约会和基于性行为的关系抱有更加

    消极的态度,该情况比起那些女生对男生比率较低的学校普遍。

    相比那些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大学校园,男生数量超过女生人数的学校使得作者得到一个结论。他们

    发现:大学女性比例为47%的学校里,那些在大学期间从未交过男朋友的女性中有69%的可能是处女;相比

    之下,大学女性比例为60%的学校,处女比例仅为54%。当学校中可以交往的男生数量越少时,那些从没能

    有过一段认真感情关系的女生更有可能有过一次以上的性经验,这是相对学校里男生比例高的女生而言。

    有过性行为经历的女生和没有过的女生,是否在大学期间有过男朋友,报告显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那些男生较多的大学里,女生有45%的可能性是处女;而那些女生较多的大学里,女生是处女的可能性为

    30%。

    即使当下有男朋友的女生,当学校里的女生比男生少时,也更倾向于推迟发生性行为;在女生多于男

    生的大学里,她们有17%的概率是处女;而在男生多于女生的大学里,这类女生是处女的概率为30%。

    这项证据证明了当男生比女生少时,单身女生就失去了一部分谈判的资本,而不像情侣那样,可以一

    起讨论如何尝试两人的初夜。

    由此观之,你就不会再惊讶于听到如下事实:在女生人数超过男生的大学校园里混乱的性行为变得更

    加普遍。比如,那些曾经有过男朋友的女生现在却是单身状态,在高性别差的大学里,她们有27%的可能在近一个月内有过性行为;而低性别差的大学里,该概率为20%;在男生资源相对稀缺的大学里,相对那

    些男生资源丰富的学校来说,单身女生性行为更为频繁。

    当适合的男生更少时,传统意义的约会也就更稀少。这在情理之中,显而易见,因为随着可以约会的

    男生减少,传统意义约会的可能性就会成比例地急剧减少。事实上,女性学生的比例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女性能够有六次以上传统约会的比例就会上升3.3%,这确实匪夷所思。与陌生人发生的随机性行为

    男性的原始欲望就是拥有多个性伴侣,他们对于和陌生人发生性关系简直乐此不疲,这是全球整个

    性交易市场的助燃剂。但是在早期之所以形成性交易市场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女性与陌生人发生性关

    系是可以得到报酬的。而男性则不会因为要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而得到报酬,而且就算他们这么要求,大部分女性也不会乐意为他们的服务买单。

    这就是现实性交易市场上为什么女性买家基本不存在的原因。

    据我所知最好的研究是一项关于愿意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的男性和女性的匿名问卷调查,该调查第

    一次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第二次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大学校园中进行。这些证据也许看起来已经过

    时,但实际上选择那个年代是相当完美的;那时的性解放运动正达到高潮,而爱侣们还沉浸在性爱的快

    乐中,对即将面临的一种新型疾病毫无察觉——艾滋病(AIDS)——这种病彻底改变了我们认知的随机

    性行为。

    在这个课题研究中,有几分魅力的男性女性在大学校园里走上前来,对一位女士男士说,“我在学

    校里注意你一段时间了,我觉得你非常吸引人。你是否愿意……”接下来会对不明真相的被访者三选一地

    提问:“今晚与我共进晚餐?”;“今晚来我的住处?”;或者“今晚与我共度良宵?”不论目标是男性还是女

    性,面对有魅力的邀请者,超过50%会答应去吃饭(56%的女性和50%的男性)。有趣的是,越是帅气的

    男性发出这样的邀请,表示接受的女性就越少。值得一提的是,男性被访者中,比起50%的人愿意和对

    方共进晚餐,愿意与陌生的邀请者“直奔主题”的男性数量要高出50%。而且即使是那些当时说“不”的男人

    (仅有25%的案例)也表示对自己的这个决定反悔了。

    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受访者同意与英俊的陌生邀请者直接“共度良宵”,一个都没有。

    这并不表示真的没有女性喜欢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如同不是所有的男性都会这么做一样——但

    是其数量的确不足以促成为女性服务的妓院,比如某种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实体。毕竟,如果女性对于

    免费上门的性行为尚且抱持拒绝的态度,谁会想还要为此去付钱呢?

    这种现象支撑了一个论点——女人越多那么传统约会就越少,而更为常见的是“勾搭”。不仅如此,同

    作者新近出版的书中报告显示,他们采访的一部分女性表示,她们参与的性行为里,有的她们并不喜欢或

    者发生的性行为次数要远超过其内心选择。这在我看来是说,大学里的女性对于和她的性伴侣在商讨时机

    和自然而然的性行为时失去了主动权,这归咎于男生数量少时,她需要面对大量女生的竞争。

    ——纵情酒色

    莎拉的行为和她那晚在酒吧的朋友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关于男女之间对于性关系的博弈。大学校园里随

    处可见的淫乱行为一部分是伴随着酗酒发生的。这个经验性问题我们要如何去回答?这里要感谢经济学家

    杰弗里·德西蒙刚刚发表的研究成果。根据来自于136个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数据,德西蒙发现酗酒是导致大学校园内高风险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根据他的研究,在调查前的一个月内,46%的学生称他们至少有一次酗酒的经历,而60%的答称他们在

    之前的三个月内有过性行为,另有12%的表示他们有多个性伴侣。大多数学生承认发生性行为时并没有采

    取保护措施;仅一个月内有过性行为的人数中65%称自己没有使用避孕套。此外,为了防止万一你觉得我

    讲述的莎拉的故事是夸大其词,10%的报告显示他们有过未婚先孕或者导致对方怀孕至少一次。

    作为一名学生,发生怎样的性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什么?酒精消费。(超过)半数的学生在酗酒

    后,比起未酗酒的那部分来说,更加易于发生有风险的性行为。举例来说,相对于没有喝得烂醉的学生

    们,醉酒后有25%的人更可能发生性行为,20%更可能不使用安全套,94%更可能和多名伴侣发生性行为

    (这里不是说同时发生,如果你是在想这个问题的话)。

    酗酒增加了学生的滥交,正如我们所见,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酗酒的增加呢?莎拉和他们的朋友们在

    去酒吧之前已经在家里喝得酩酊大醉了,这是因为法定成年年龄的相关规定禁止很多大学生在酒吧喝酒,变相地鼓励了他们在家里大喝特喝,然后再晚上跑到外面鬼混。实际上,在2008年6月,135名大学校长和

    主席联名签署了请愿书,向政府要求降低最低饮酒年龄限制,因为他们相信21岁的法定最低年龄导致未达

    到年龄的学生偷偷酗酒躲避处罚,从而发生更多危险的行为。

    还有另一个经济学因素导致了过度饮酒:酒精的价格。酒精的价格不仅仅影响到人们如何消费,也同

    时影响了他们在该因素下的行为。

    ——一元酒水与高风险性行为

    在2007年12月,哈利法克斯所在的城市,新斯科特,认为已经受够了学生们的胡闹,开始推行全城范

    围的酒水最低限价,这一举措终结了酒吧盛行的一元酒水之夜。此项法令旨在减少酒吧打烊之后学生们涌

    向街头时的狂欢和打架。但是经济学家研究后指出,提高酒水的价格也能同时减少有风险的性行为。我就

    在想,这是否能够真减少大学生参与者的风险性行为呢?用性行为作为支持你完成学业的方法

    很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一名本科生时,我和我的朋友们频繁地光顾一家当地酒吧,因为那里售卖价

    格低廉的长岛冰茶。那里还常常有脱衣舞女郎,不过我们没有过多注意这个。(我们去那里纯粹是为了

    便宜的饮料。)这段经历终结于一个下午:我们这群人里的一个家伙一脸震惊地看见一个姑娘走上台

    阶,他灰溜溜地缩进椅子里低声说道:“那是我的实验室搭档!”

    靠性交易来支持自己完成学业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普遍得多;卖淫、跳脱衣舞、做皮条客、在陪护中

    心接听电话,为性工作者当司机保镖,这些仅仅是学生们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所做的一部分工

    作。

    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确认了这一观点。他们花费一年时间走访了300个英国的大腿舞者,发现四个人

    之中就有一个修完了大学学士学位,三个中就有一个在参加某种形式的教育(包括6%的人通过跳大腿舞

    完成她们的研究生学位)。不仅如此,柏林研究中心对3200名学生的调查访问报告显示,4%的学生通过

    性交易支付他们的教育费用。更有甚者,33%的柏林学生,29%的巴黎学子和18.5%的基辅学生考虑过通

    过性交易支付学费。

    美国的一些网站正是迎合了男性和女性双方面的需要,男人寻找成为“甜爹”的机会,给学生提供特

    殊的程序,包括升级的账户——如果使用一个学生电子邮件账户作为他们之间的合同来提供未来的“陪

    伴”的话。仅纽约市一地就显示在其八万名陪护者中有35%是大学学生,他们通过这份工作来支付自己完

    成学业的费用。

    如果滥交的风险会对一个学生的整体收入和婚姻前途产生严重的影响,参与到性交易之中,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是整整增加了一个维度的风险。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性交易的价格要远高于其他非技术性

    的工作——正是这种高薪才让学生们考虑铤而走险。

    为了通过提高酒水价格达到减少风险性行为的目的,就需要满足如下几点:

    1.有些人在酗酒后会发生更具有危险性的性行为。

    2.提高酒水价格可以导致部分人减少酗酒。

    3.上述因酒水价格上涨减少喝酒的人正是因醉酒发生危险性性关系的那部分人。

    第一点我们已经阐述清楚了:就学生群体而言,酗酒不仅增加了滥交行为,而且加剧了发生性行为时

    不使用安全套和计划外怀孕的情况。(顺便一提,我并没有忘记性疾病的问题;我们很快就会说到这个方

    面。)

    第二点则需要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如果人们因为酒精价格上涨而减少相应的消费,那么经济学家可以

    称酒精需求为价格弹性需求——尽管不是每个人对酒精的需求都是与价格紧密相关的。举例来说,那些拥有高收入的人是不会仅仅因为他们习惯的酒水价格上调而改变其消费习惯的。该弹性不仅仅取决于收入水

    平,也取决于酒吧对饮酒者提供的可供选择的酒水饮品种类,针对这种情况,就有了完美的替代办法——

    去商店买一些更加廉价的酒,在家喝到酩酊大醉之后,晚上再跑到街头闲晃。

    如果学生们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他们不必在意酒吧酒水的价格,或者他们干脆买了廉价的酒窝在家里

    喝上一通,酒吧酒水提高限价就不能减少醉酒的相关问题,那么也就没有理由去期待该项增幅可以减少寻

    衅滋事或者风险性关系的发生。

    最后一点是,因限价令减少了酗酒方面消费的人群必须是参与有风险性行为的那一部分人。正如我已

    经提到过的,我的学生们确信他们是比其他人更热衷于享受性爱的群体。不管这是不是事实,学生们,尤

    其是在那些女性比例远高于男性的大学校园,的确是在性爱方面乐此不疲。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学生会不会在酒水价格上涨后减少酗酒,当他们的酒精消费改变后对其性行为会

    产生怎样的影响?

    最近加拿大的经济学家阿尼亚·森和梅·隆通过测试一些问题得出了答案,这些问题用于确认啤酒价格与

    性传播疾病比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他们发现啤酒价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淋病和衣原体的发病率会

    相应地下降百分之0.8。所以看来在加拿大,更高的啤酒价格确实使有风险的性行为减少了。

    第二项研究来自于哈雷尔·切森,保罗·哈里森和威廉·卡斯勒,他们通过美国的数据同样找到了显著的

    证据,证实人们会因为酒精价格的增加而减少他们的酒精消费和有风险的性行为。归结于州与州之间不同

    的酒精税率,他们发现酒精饮料税每增加一美元,淋病发病率就相应降低两个百分点;每半打啤酒多征税

    0.2美元则淋病发病率会下降9%,衣原体发病率下降33%。

    结合以上结果,笔者计算后表示:在美国每半打啤酒多征收仅0.2美元啤酒税就可以减少新的艾滋病病

    例3400例,减少盆腔炎相关疾病8900例,以及宫颈癌新病例700例。

    最后是第三项研究,来自于毕莎卡·森,该研究发现增长的啤酒税并不影响未成年妈妈的生产率,但是

    啤酒税每增长一倍可使青少年流产率减低7到10个百分点——暗示着一个小幅度但仍然意义重大的意外怀孕

    数量。性感火辣的教授就是教室里行走的荷尔蒙

    男性和女性教授大都不会感到惊讶,大概是因为他们也都曾经经历过学生时代,当学生们看上去正

    专注于自己授课的内容时,其实也同时在暗自评判着他们的教授够不够火辣性感。实际上,真的有一个

    很受欢迎的在线教授评论网站,让学生们可以给教授的火辣程度打分,同时还会评价其公平程度和教学

    能力。

    通过这个网站的数据,加拿大的经济学家阿尼亚·森和弗朗西斯·沃利发现男性教授如果很性感可以获

    得经济上的回报,而女性教授则不然。

    沃利和森参考了在安大略省的经济学教授的教学能力和受欢迎等级,发现那些在评价我的教授网站

    上被标示为“火辣性感”的男性教授,其报酬要远高于未能享有此评价的人。有趣的是,这个受欢迎的附

    加值仅在男性教授的事业中期之后出现一次;因为受欢迎带来的额外奖励薪资不会发生在年轻的男性教

    授身上。这表示这种“漂亮”的附加值并非我们传统认知中对火辣性感的定义,而更应该称其为拥有自

    信、魅力和创造力的综合素质。

    就女性教授而言,不论她们正处于其事业的哪个阶段,其薪酬的多少都不会被自身的吸引力左右

    ——显然学生们不会评价50多岁的女教授为“火辣性感”,只是因为她具有的这种坚定而自信的个性。

    当物理特征不再起作用和散发性征时,学术水平便成为专业关键,尤其就女性来说,这实际对其事

    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女性教授通常不得不千方百计地达到仪表出众同时又不会显得过分修饰外貌两者之

    间的平衡。

    社会心理学家斯蒂芬·杰森,肯尼斯·帕德拉,罗伯特·狄博业和艾利·吉本斯通过研究得出一项结论。

    他们发现具有魅力的女性会被认为不适合从事那些偏男性化的和外貌无关紧要的职业。研究发现男性不

    会面临类似的负面影响,有魅力的男性往往被认为更加适合各项工作,甚至包括公认的女性化的职业。

    如果学生评价一位更具魅力的女教师为比较不适合当教授的话,那么女性被划归“惹火”会比担心学

    生发白日梦还要更加困扰。因为学生的评价在其任教大学里往往直接关系到晋升,她们会为此担心自己

    的工作问题。

    不过,在探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时,我们有理由去质疑增长的酒水价格是否能够对学生的性行为产

    生类同于普通大众那样的戏剧化改变。原因要回溯到我之前谈到的收入与价格弹性:当价格每增加一个百

    分点,对于酒水需求改变的百分比。

    学生们也许没有高收入,但是他们的消费习惯却趋向于比自身实际收入要高的消费群体。这种高消费

    习惯的原因是,比起当下,大学生们预期自己会在未来挣到更多的钱;结果就是他们比起相同收入水平的

    其他人消费更高。他们现在实际上是吃掉(某些时候是喝掉)部分未来的收入。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当酒

    水价格上涨时,学生们不会像其他相同收入水平的人群那样减少酒精类消费。如果学生不减少他们的酒吧消费,或者如果他们在出去闲晃之前就在家喝个烂醉,那么更高的酒水价

    格就不太可能影响他们的性行为。

    去年我在这里的其中一栋楼里授课,曾经看到一张海报,内容是招聘学生参与校内心理学研究。这张

    海报的大标题是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喝酒?”在这个标题的下方,大概是学生而非教职工的某个人——写

    道:“这样我就可以和人上床了。”

    这个故事昭示了第三种可能性:与其在清醒的时候做糟糕的选择,不如先喝个烂醉再做;所以学生们

    大多是主动去喝醉并借此来做糟糕选择。如果这是事实,那么问题就不是饮酒需求弹性,而是由于酒水价

    格增长而造成的性行为需求弹性。给出人们愿意在市场上为性行为支付多少钱(比方说那些可以公开进行

    性交易的市场),对于那些有此意愿并且能够负担这种事的人来说,需要花点钱买酒是不太可能有效地减

    少随机性爱几率的。

    ——以性行为作为对价支付“野格炸弹”

    我很喜欢和我的学生们玩一个游戏:我给他们出一个情境描述两个人发生性行为关系,而学生们来告

    诉我这两个人的行为是否涉嫌卖淫。我会从显而易见的行为开头:一方付给另一方钱来购买性行为。当

    然,学生们会认为这就是卖淫。之后我会转而描述比较微妙的情况:一个女人与她的房东发生性关系,以

    此代替房租。大部分的学生,男性和女性都是,觉得这也是卖淫。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发生性关系,以此

    作为男人带她去纽约度周末的代价。认为这是卖淫的学生就减少了,而且男生和女生之间也出现了分歧。

    这个游戏往往结束于:一个男人支付了一个女人在酒吧里整晚的开销,然后她和他发生性关系,因为她觉

    得自己有义务这么做。

    好吧,在这种情景下我的班级会变得一片哗然。女性学生们情绪激动地说着“不!”当我问她们为什么

    时,她们告诉我说这名女性并非合同义务性地去发生性行为,如果她愿意,大可以一走了之。我提醒她们

    道,在每一种情境下的女性都可以选择离开,但是这丝毫不能撼动她们对于这种行为完全不属于卖淫的信

    念。

    不过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我的男性学生们的反应。他们在回答此问题之前,大多数都表现得难以抉

    择;取而代之的,他们大抵上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晚的开销需要多少钱?

    在最近一次由心理学家苏珊·巴索和亚历山德拉·米尼耶指导的实验研究中,结果与我在课堂上进行的简

    易练习结论一致:在一次约会后是否有义务要发生性关系这一问题上,女性学生比男性学生更倾向于认为

    没有这个义务。如果你问我的看法,我觉得这项研究最有趣的结果是,虽然女性受试者认为一顿昂贵大餐

    不足以使自己必须与对方发生关系,她们却认为随着约会价格的提高,男方确实可以更有资格得到“补

    偿”。如果这是事实,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的男学生们想知道男人需要在酒水上花费多少钱,才能下结论说

    女人是否有义务与其发生性关系。在两性刺激中的男性迫不及待地想要消费

    一些市场学教授进行的研究显示,在受到衣着暴露的女性图片刺激后——这类图片如今每天充斥在

    我们身边——男性不仅急不可耐地需要消费,而且更愿意接受不公平的交易。

    研究员布拉姆·范·丹·伯格、齐格弗里德·威特和卢克·瓦罗德进行了这样一项研究,他们询问受访者,让其在今天收到15欧元或者一周之后收到另一金额之间进行抉择。对于未来所能收到金额的选择可以使

    研究者用来衡量受访者想要进行消费的迫切程度。比如说,部分特别迫切的人会要求在一周后拿到远远

    超过15欧元的数目——也许是30欧元。另外一部分人则更加有耐性,他们会要求很少的额外金额来奖励

    其付出的等待——也许很接近于0。

    学生总体来说更加迫不及待地去消费,因为他们预期未来可以得到更高的收入,因此他们甚少考虑

    在当下节省。这一事实诠释了为什么学生不太会对增加的酒精限价做出反应,这个现象与类似收入水平

    的其他人群背道而驰。

    该项研究中的男性参与者,在暴露于不同类型的视觉刺激后,被问及需要额外支付多少钱来鼓励他

    们延期一个月去消费。笔者发现这些男人暴露在女性胴体的图片前造成的刺激(泳装照和内衣照)使他

    们格外饥渴地要去消费,这是相对于其他视觉吸引力刺激——非色情图片,比如风景照——来说。换句

    话讲,当男性被性唤起时会更加趋向于冲动的消费行为。

    相同作者组合的第二项研究——通过一项实验来测试:哪些男性会选择接受或者拒绝一笔多支付10

    美元的交易,那些面对色情图片的男性更乐于接受这种不公平的交易。这对于具有较高睾丸素的男性来

    说尤为明显。该结果证实了,比起没有被性唤起的男性来说,被性唤起的男性更少地去考虑他们所支付

    的价格是否与交易相称。

    这就是男人,真的能在酒吧酒价上涨时少喝几杯吗?如果酒吧里美女如云,男人们很可能没心思去

    考虑酒水到底值多少钱。

    在这项实验里,大学学生被要求阅读如下梗概:一个男人(约翰)和一个女人(凯特)出去约会。在

    这个故事里,这个男人在当晚约会后随同女人回到她的公寓,并且与其发生了性关系,尽管女方事先已经

    明确地表示拒绝男方的性要求。

    在读过这个故事之后,参与的学生被要求填写一个问卷表格,包括“凯特应该预期到约翰会坚持性

    交”和“约翰预期凯特渴望性交”。列表中问题的答案被划分为从1到6的六档,这里的1档表示强烈不同意而6

    档表示强烈同意。

    为了回答约会的价格是否关系到凯特应该感到有责任与约翰发生性关系,以及是否约翰预期从凯特处

    得到性满足是正确的,学生们被划分为四组。这其中的两组被说明为,这场约会价格不菲,不是约翰支付

    就是凯特和约翰平分的账单。而另外两组则是,约会很便宜,依然是约翰支付或者两人平分。当被问及如果约翰支付了昂贵的约会费用,那么凯特是否应该预期和约翰发生性关系时,男性参与者

    的平均回答数据是3.21(此处的6为强烈同意),而女性参与者就同一问题回答的平均数值是1.85。毫无悬

    念的,男性比女性感觉更为强烈地认同,在约翰支付了昂贵的约会后,凯特应该预期约翰想要与其发生性

    关系。

    不过对于约翰是否应该认为有资格要求发生性行为的问题,男性和女性学生的答案相近:男性参与者

    为2.93,女性参与者为2.15。当约翰支付了昂贵的约会,研究中的男性参与者都明确认为当约会结束后,凯

    特应该感到她应该与约翰发生性关系。研究中的男性和女性受试者,在不同程度上,都认为这名男性有权

    利如此认为。

    当我们考虑到这些结果是随着约会价格变动而变动,尤其是当约会价格低廉,而且约翰和凯特平分了

    账单时,该项研究的经济学含义变得非常有趣。当被问及在二人平分了便宜的账单后,是否凯特应该预期

    与约翰发生性关系时,男性参与者的平均回答数据为2.27(比昂贵约会的数据3.21有所降低);女学生们的

    回答是1.37(比昂贵约会的数据1.85有所降低)。

    对于约翰是否应该觉得自己有资格发生性行为这个问题,其结果显示的数据是,如果费用低而且账单

    是分摊的,男性参与者数值为2.20(自2.93下降);女性参与者数值为1.53(自2.15下降)。

    该证据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虽然女性学生在平均水平上不认为凯特有义务与约翰发生性关系,或者

    约翰有如此预期是对的,其实她们也会大致考虑凯特的责任和约翰的预期都与约翰在约会上花掉多少钱直

    接相关。因此,男性和女性学生在对性行为的预期上的差别不是男方是否在为约会付账后就有资格进行性

    行为;这个分歧实际上是男方究竟需要花费多少钱才能获得这个资格。

    这就把我们带回到起点。

    当谈到大学校园是一个男性的买方市场时,就意味着在大学这个性行为市场中供大于求。如果情况属

    实,那么性行为的价格就会降低。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价格”这个词的使用并非指男性因需要女性与其发

    生性关系而直接支付对价;此处可以简单地诠释为男性不再需要为这段关系投入什么才能够上床。我也说

    过,在那些男生多于女生的大学里,女性学生会有更多的传统意义上的约会,这是相对女生多于男生的学

    校情况来说的。如果一次约会对于男方在时间和金钱两方面上均价格不菲,那么在买方市场下,传统约会

    变少也就不足为奇了。完全有可能是男性和女性双方面在这样的市场上降低了预期——男人应该支付多少

    钱才足够迫使女人与其发生性关系。在亢奋激动的那一刻,坏主意看起来更像是好主意

    在大部分实验中,参与者都是在实验室里被提问并做的决定。对于同样的问题,我们不清楚人们在

    这种环境下做出的抉择是否与他们在被性唤起时所做出的大相径庭。经济学家丹·艾勒里和乔治·勒文施泰

    因,据我所知,是仅有的我所在领域进行相关测试的学者。他们要求参与者(全部为男性学生)在做回

    答的同时自慰。正如听起来的一样奇怪,他们发现学生们在被高度性唤起时做出的选择与未被性唤起时

    做的选择迥然不同。

    举例来说,他们询问参与者是否会以一次昂贵的晚餐作为约会以鼓励女方和自己发生性关系。仅过

    半数的未进行手淫(未被性唤起)的参与者回答说他们会埋单,与此对应,70%的性唤起参与者会同意

    付账。当被问及是否会告诉他们的约会对象自己爱着对方,以便俘获对方芳心来和自己发生性关系时,回答是的比例从未被性唤起时的30%上升到被性唤起后的50%。63%的自慰中的参与者表示会鼓励其约会

    对象饮酒,以企增加与之发生性关系的概率,同问题下未被性唤起的参与者仅有46%作此回答。26%的被

    性唤起参与者表示他们想给对方下药,而45%的同状态参与者表示即使他们的约会对象拒绝,他们也会

    坚持与其发生性关系。最后,这当然也是意料之中的,自慰中的参与者比起未被性唤起的参与者,更加

    不会倾向于使用保护措施以避免怀孕或者疾病。

    事实证明当人们处于性唤起状态时,会做出不同的决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学生们

    (也包括其他人群)做出那种即便是自己,在未被性唤起的阶段也会认为是错误的决定。经济学取决于

    每个独立个人对成本与利益比所做出的合理化决策。在亢奋激动的那一刻,相应成本下降(因为它们发

    生在未来),同时收益升高(因为它们变为既得利益)。

    正如我已经说过的,我们理所当然地无法排除事后后悔的可能性。

    另外一点也许同样属实,即提高学生酒吧内的酒水价格实际上会助长淫乱行为,如果这意味着女性在

    男性为其买酒,并且是昂贵的酒后,就会感到强烈的义务要和对方发生性关系的话。

    在这一章的开头我提到过,自己曾花费了很大力气,只为说服学生们相信,比起那些与他们同龄但并

    没有上大学的人群,大学生在平均水平上性行为更加不频繁。虽然众所周知的是大学校园里有多么的淫乱

    不堪,但是这个看似匪夷所思的结论却是真真切切的实情。

    要解释这个其实很简单:那些多次尝试一夜情的人发生性行为的频率平均来说是低于那些有固定恋爱

    关系的人群的。我曾提到过德西蒙研究中的早期发现:那些在过去三个月中与多于一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学

    生,其性行为较为不频繁,而那些仅有一名固定伴侣的学生发生性行为的频率则相反。实际上,在近一个

    月内发生了超过二十次性行为的学生中,更多的是那些仅拥有一名性伴侣的人,而不是拥有多名性伴侣的

    学生。

    如果大学中女生数量远超男生,并且性交易市场本质上是封闭的(学生们仅仅和学生发生性关系,非

    学生只与非学生发生性关系),那么年龄在19至25年龄段的总人口中,非学生群体内的男性一定是多于女性的。我们已经证明过当男性数量超过女性时传统约会就会增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非学生人群比起大学

    里市场的运行来说会发生更频繁的性行为;极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比学校内的同龄人群拥有更加稳固的情侣

    关系。

    ——本章结语

    可怜的莎拉!非常遗憾的是她在遭遇这个灾难前,没有事先看到这些。不然她也许会明白,当她在开

    放市场中自由地做出性行为选择时,她也服从于那些超出她控制范围的市场压力。对于学生、家长、大学

    和政府机构来说,如果想要围绕大学校园内的淫乱行为做出知情决策的话,这倒是个有利信息。

    比方说,若有些家长担心淫乱会迫使他们的孩子在整个大学生涯中付出沉重代价,那么最好是建议他

    们选择男生人数远超女生的大学。这个论点在那些准大学生的父母眼中看起来很可能是违背常理的,但是

    从经济大环境角度来看,这的确可以有效地避免将你的女儿放在这样一个境地:女生多的大学是一个不得

    不去与众多女性进行竞争才能得到校内约会的市场。

    此外,大学也在忧虑学生淫乱会造成相关机构的高昂成本——比如说,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之间摩擦

    冲突的高发率——学校方面就需要考虑是否应该对申请入学的女生(译者注:此处当是笔误,据上下文判

    断应该是“男生”)进行优先录取。如果他们真这样做了,那么消除掉这个不均衡因素应该可以提高大学校

    园内发生性行为的“价格”(基于测量投资在稳固性关系方面的需要),这是通过消除男性成员的稀缺度实

    现的。淫乱行为的价格升高可以降低校园内随机性行为的普遍水平。

    于是经济学方法再一次提出了违背直觉的建议;为了在大学校园内降低随机性性行为的发生率和提高

    传统约会的比例,从经济学角度给出的建议是大学应该鼓励更多的天生乐于享受放荡生活的人申请入学,那就是男性。

    我的最后一个例子是,对于某些想做出知情决策的人来说,这种信息是多么有用的。他们会认识到大

    学校园并非完全自由的性交易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受制于国家政策这一外力影响。政府有能力通过

    法律来控制酒精的分配和税额,从而影响大学性交易市场。也许你会认定做爱这种自然天性跟国家统治是

    毫无瓜葛的。然而,如果特殊的酒精法令(像法定饮酒年龄限制为21岁以上)导致了纵酒狂欢,而且相应

    的,大学校园的淫乱程度也将激增,那么从市场角度来看,改革这些法律并不是在对个人的性行为活动进

    行干预,恰恰相反,这是在剔除掉现存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导致偏离自由市场平衡的因素。

    于是,借助经济学家使用的统计学工具又得出一个违背我们直觉的结论——禁酒令鼓励了纵酒狂欢,应该被废止——如果当局认为淫乱行为在学生中和社会上都代价高昂的话。

    最后,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是时候去寻求长久稳定的感情关系了(而且这样能带来更加频繁的性

    爱!)。为此很多人会考虑借助因特网寻找自己的伴侣。在这一点上我很感谢他们。在线约会为经济学家

    们提供了海量的虚拟化数据储备,这些数据已经充分显示了广大男性内心中最真实的欲望。我得承认这多

    少有点窥探他人隐私的意味,但是你也许会在下一章中或多或少地觅得自己的踪影——以经济学的角度看

    待网络时代的爱情。

    [1]仅有42%的加拿大大学学生为男性,但是出于某些原因,男性学生在我的性行为与爱情经济学班级居然占到66%。[2]唐纳德·考克斯的表格数据。第三章 网络空间中的爱情

    ——在线约会和买糖吃之间有着怎样的不同

    如果我告诉你,我已经单身很久以至于开始倍感尴尬窘迫的话,那我就是在撒谎——开始觉得尴尬是

    很早以前的事情了,现在不过是单纯的难为情而已。这类信息似乎是在初次约会时最羞于提及的,类似于

    饮食失调或者你实际上是个老烟枪。但是就像面试一样,未来的伴侣希望知道你会把什么样的经历带到这

    个“位置”上来。尽管不会有人在寻觅新伴侣时希望对方在最近半年有过一连串的情人,但是你不得不承

    认,在(非常)长时间内没有约会过令我看起来像是窝在整堆柠檬里的汽车那样尴尬至极。

    就我个人而言,我需要为在没有伴侣的空窗期拖拖拉拉想出一个好借口。我的朋友们告诉我说,由于

    我的理由(“我实在是太忙了”)实在缺乏说服力,这就需要我想出更有创意的理由,以便让买家觉得信

    服,比如“我就是很享受单身生活!”

    当然,我也可以直接告诉他们事实:我的传统思维观念导致我不太适应在线寻找爱情,虽然这几乎是

    每个我这样年纪的人都会做的事情,我的运气不是太好。

    这并不是说我批判在线上寻觅爱情的人;确实没有偏见,而且我也清楚很多人都在线上寻找爱情。我

    的问题是:当一个传统型的决策者作抉择却需要面对大量的选项时,我们更希望简单些。如何做到呢?他

    们使用排除法。

    让我用类比法来阐述为什么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个问题。

    寻找一名在线约会对象就像在蛋糕店寻找一款甜品。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一开始都无法确定自己真正

    要找什么,于是我会简单地使用排除法去除掉一些选项。当存在大量的选择,或者潜在伴侣时,我无法排

    除掉独立的可能个体,因为那非常消耗时间,但是可以按照大类进行排除。两种情况的区别在于,在蛋糕

    店,我所排除掉的大分类不会一起消失——它们依然会静静地待在我面前的柜台里,假装忽略掉它们的美

    味可口是不可能的。

    比方说,我不可能直直地走进蛋糕店然后说“我要一块巧克力覆盆子马卡龙!”取而代之,我大概会四

    处看看,然后决定我不想要饼干,因为在家我就可以自己做,所以饼干类就被排除出选择范围。然后我大

    概会喜欢巧克力脆皮焦糖,但是我这周已经买过了。于是我会把巧克力也排除出可选清单。我会继续这样

    排除大类直到仅剩下手指型酥卷和水果挞。

    如果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手指型酥卷和水果挞都不足以吸引我,我也不会就此离开商店,并为其他

    顾客都买到了中意的甜品但自己却空手而归而感到伤感。这不可能,我会再转一圈然后决定自己到底想要

    什么,最后,它会是巧克力覆盆子马卡龙,尽管之前已经否决了饼干和巧克力,但是我仍然会带着自己选

    的甜品开开心心地回家。

    在线约会中进行抉择时流程上同样延续了这种顺序,只不过做决定时更加狡猾罢了。线上的候选人甚

    至没有见到面就被淘汰掉了——不是因为他们是谁而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某些特征在广泛分类中被排除掉了,这样可以节省搜索的时间。

    如果商店的运营模式与在线约会设置一样的话,在我开始斟酌自己的选择之前,我就已经借助于精确

    搜索过滤掉饼干了(照字面意思,使用过滤搜索设置),像这样“不能在家制作的种类”。而且我可能会再

    筛选“最近没有购买过的种类”。于是,马卡龙和巧克力都会被列为不符合要求。在这个筛选程序运行后,我的可选项中仅仅留下两个选择,手指型小饼和挞,这都不是我今天感兴趣的。那么我该如何是好呢?也

    许会带着一无所获的挫败感走掉,认为没有一家蛋糕店会售卖非常适合我的甜品。

    当我回顾人生中那些我真正爱过的男人时,坦白地说,他们都不可能通过在线约会精确搜索的筛选。

    他们不是太过年轻就是教育水平太低;有的宗教信仰不匹配,有的则是身高不达标;还有的是无业游民或

    者住得太远。

    相对的,我严重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在他们的搜索中幸存下来。

    我猜测是这样的,经过一番小小的犹豫,你就会认同,你生命中大部分让你快乐的人——包括当下正

    陪伴在你身边的人——都不可能通过在线搜索“必须具备的条件”清单而呈现在你眼前。这是因为在线搜索

    鼓励我们去寻求那些容易量化的标准:年龄、体重、教育背景、收入,等等。可是对于一段感情的质量来

    说,“软性”品质要远远重要过这些“硬件”,但是前者却很难标准量化并应用于在线搜索。这就是为什么当今

    的线上约会模式也在试图通过运算法则来捕捉这类感性的品质。不过即便如此,这种搜索模式依然会导致

    搜索者错过那些不满足其量化标准却潜在相配的人选。

    从经济学角度讲,这种局限性使得搜索者本应“雄厚”的市场变成了“狭窄”市场。在线约会市场的这一现

    实问题预示着:至少在理论上,它不比较传统的约会市场更易于找到爱情,而且这样确立的情感关系质量

    也不会更高。

    当我们限制了自己的搜索,比如,我们只联系同一种族的对象,这就是在人为地制造狭窄约会市场

    ——一个买家和卖家都更少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达成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价格是很困难的。狭窄市场

    不仅仅使交易缓慢,这样的情形下,即使是找到的匹配,质量也较低。

    就我个人而言,我想把自己的搜索限制为“当清晨我翻身起床时,能感受到对方的柔软触感,嗅到他身

    上好闻气味的男性”。不过就算这样可行,如果我同时过滤掉那些“当我发现他们可笑的错误时,他自己却

    浑然不觉的男人”,恐怕这将导致我的可选列表中连一个名字都不会剩下了。

    而这充分解释了为什么经过这么多年,我依然是单身。

    ——在线约会是一场发现自我的旅程

    暂且将我对这种流程的恐惧放在一边,作为寻找伴侣的人们,在任何市场上面对数量庞大的选项时,我们的确应该缩小寻找范围。而这么做会造成一种寻找完美伴侣的错觉,其美好之处在于——从经济学家

    的观点——这些搜索一般都超过了用来了解个人偏好的原始数据。

    这给经济学家们提供了观察性与爱市场运行的良机,帮助我们了解市场中买卖双方是如何达成交易的

    (比方说终成眷属)。在线上约会形式开始令研究者能够得到有效数据之前,关于如何形成人际关系的可靠数据几乎无从获

    取。也许你认为我们可以观察现有的情侣,但这些信息远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因为我们需要观测到怎样

    成为“夫妻”,而不是已经从恋爱市场中脱离出来的结果。这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市场的特殊“均衡

    性”取决于那些仍在市场中的人,而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夫妻,其偏好是否与市场上其他成员的偏好(那些我

    们还未看见其结果的人们)相似,我们是无法判断的。

    就市场的这种“均衡性”我来举例说明一下是什么意思。假设(猜想)从已婚夫妇那里收集到的数据显

    示,胸部娇小的女性往往会嫁给光头男。那么我很天真地就会直接下结论说这证明了秃头男人更喜欢平胸

    女性。其实这根本不能证明这一点。

    大概这就是问题所在,比如说,大波妹对有头发的男人情有独钟,剩下的秃子们就只能和平胸女人结

    婚。又或者也许是女性根本不在乎男人有没有头发,我们看见这种特殊的匹配真正原因是有头发的男人更

    喜欢波霸,把平胸女人剩下给秃子们当老婆。

    不论是哪种情形,得知常见平胸女人与秃头男人结婚给不了我们任何关于乳房尺寸和头发多寡偏好性

    的参考信息。因为这种婚姻是市场终端结果,男女双方都没必要和其最初设定的目标对象类型成婚:他们

    会与既能够也愿意和自己结婚的对象成为夫妻。

    我并不是想说他们不喜欢自己的配偶而更喜欢其他人选,而是说在所有人选中那群原意嫁娶他们的这

    个子集里,他们更青睐现在的伴侣。而这个子集的形成则是由市场整体中每个人的决策所形成的。SLF——单身自由主义的女性——寻求同类男性共同谱写浪漫乐章

    在已婚人士中更为普遍的特征并非是与自己的伴侣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而是双方有共同的政治信

    仰。如果意识到已婚人士们共享他们的政治信仰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么单身汉们大概会仅仅搜索那些

    与他们有共同信仰的可选对象,同理他们也该仅仅去搜索那些与之学历相配的人群。

    政治学者凯西·科尔斯塔德、罗斯·麦克德莫特和彼得·哈特姆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提到大部分

    在线约会者选择不向潜在对象展示自己的政治信仰;而在那些少数愿意明确展示自己政治信仰的人群

    里,绝大部分(超过67%)把自己的政治信仰标识为“中立派”、“其他”或者“无”。

    也专门有一批约会者愿意表明他们的立场。年龄区别上,较年长的约会者比起年轻人更愿意表明自

    己的政治立场;受教育程度上,大学毕业的约会者比仅中学学历的人愿意表明政治立场的人数高出15个

    百分点。

    但收入划分上,可能不是你所预料的。收入介于75000美元至100000美元之间的单身人士比收入在

    25000美元至35000美元之间的人,将自己的政治信仰标为“中立”的人数要高出7个百分点。

    这里的问题是,搜索者想要决定约会偏好的唯一途径就是不去看对约会者个人档案的规定,而是去

    观察约会者在市场上作出的各种选择。

    当心理学家安德鲁·费奥雷,琳赛·肖·泰勒,杰拉尔德·门德尔松和库瓦·柴检验在线约会者发送消息的

    行为时,他们发现如果约会者设置选项去寻求与其同宗教信仰的伴侣,那意味着他几乎不可能搜索到自

    己实际要找的人选。

    比如,接近50%的大龄女性表示宗教信仰相同很重要,但真正去联系那些符合这个描述的男性的人

    数却少于30%。如果搜索者考虑的只是设置偏好,他们也许会推断多数大龄女性在单身男性人群里寻找

    与自己有同样宗教信仰的伴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各个年龄段的男人和女人都表达着寻求共同信仰伴侣来约会的意愿,然而结果是人们往往

    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结为伴侣。

    上述的例子看起来很傻气,那么让我从现实生活中略举一例。根据2006年美国统计局的数据,黑人男

    性娶到白人女性的比例(6.6%)要远远高于白人男性娶到黑人女性(0.2%)的比例。我们都清楚这种结果

    并不是因为单身黑人女性稀缺(黑人女性单身人数明显要多于其他任何肤色的女性;截至2007年,黑人女

    性的结婚率仅为33%)。所以说对于寻找伴侣的男女双方来说,其种族偏好为何,这个数据又能说明得了

    什么呢?

    根本是毫无意义。

    要想在约会中了解到种族偏好,我们需要从正在运行的市场中搜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研究,对此已经有了颇为高明的手段。比如,经济学家雷蒙德·菲斯曼、希娜·艾扬格、埃米尔·卡曼卡和伊塔马尔·西蒙森安排

    了一项速配约会测试,该测试是通过三到五分钟的“约会”让男女双方(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约见一系列

    潜在伴侣。在这项测试中,参与者有机会与那些希望能够再见面和正式约会的人互通联络信息(通过组织

    者)。这项实验旨在梳理出是谁的偏好导致了已为人所知的婚姻数据中的人种隔离现象。

    按图索骥,种种迹象表明种族隔离的婚姻市场几乎归咎于女性一致的同种族偏好性;男性在这次测试

    中表现出对于约会对象不同种族的包容性要大得多。白人女性,平均水平偏向于选择约会白人男性,不过

    黑人女性则更加执着于选择黑人男性作为约会对象。

    对于解释为什么白人女性与黑人男性结婚要比黑人女性与白人男性结婚更加常见的原因,以上测试提

    供了可靠的证据:并非是黑人女性对白人男性没有吸引力,而是因为黑人女性自身更乐于选择同种族男性

    作为约会对象。

    另一项约会市场研究是通过在线约会服务生成的数据来观察伴侣偏好,该数据包含了会员之间初次联

    系的电子邮件信息(例如,“你好,我看到了你的简介,感觉你我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等等),然后发

    现了与哥伦比亚大学的速配约会研究相似的结果。

    丹·艾勒里、甘特·西特许和阿里·赫特许发现:即使控制住导致发出第一封联络电邮这一个人决策的其

    他因素(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教育程度、孩子等。),每个种族分组中基于种族和同种族偏好的“歧

    视”,人数上女性远远超过男性。

    实际上,仅仅要测量白人女性对于种族的关注程度,这些专业研究员决定观测另一项男性特性来对比

    种族偏好,一项女性更为强烈关注的属性——男人的收入水平。

    要完成这项测量,他们本质上主张以一个问题的数据即可得出答案:假设一个女人关注她潜在对象的

    收入,无论对方的肤色是否与自己相同,那么这位男子的收入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使女性愿意主动地联

    系他,哪怕该男子是另一种族?

    在这项试验中,假设一名男性年收入水平为62500美元并且与女方是同一人种。另一名虚构的男性年收

    入水平为X并且属于与女方不同的三种人种之一。这两位虚构男士的其他所有显著特征一致。要测评女性在

    多大程度上介意种族差异,可以通过上述的X值需要是多少才能驱动女性联系不同种族的男性来进行比较。

    通过分析在线约会的数据显示的结果非常全面。对于白人女性来说,实验预测为黑人男性需要收入超

    过白人男性154000美元以上,才能吸引白人女性选择联系自己而不是其他白人男性;西班牙裔男性需要收

    入高出白人男性77000美元,亚洲男人,结果最为惊人,需要年收入额外247000美元才能得到白人女性递出

    的橄榄枝。

    黑人女性的研究结果更为鲜明。同样情景里实验预测结果为:白人男性需要收入超出黑人男性220000

    美元才能令黑人女性优先联系自己,西班牙裔男性则需要多挣184000美元。

    相对来说,亚洲女性似乎更倾向于选择白人男性,而不是她们同族的男子——当白人男性收入低于同

    为亚裔的男性24000美元时,亚洲女性仍然会优先选择联系他。

    这种收入的差异是巨大的,但请不要让数据愚弄了你,误以为所有的女性都只关心收入。实际上,如果现实中收入水平真的对女人如此重要,这个数字本应该很小:仅仅很少的额外收入就可以诱使女性去约

    会不同种族的男人。而实际上该差异数字如此可观,反而表明男人的种族与其收入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如果你想知道在这项实验中,男性是如何选择的,其结论是男性基本不在乎女性的收入,由此来衡量

    男性对不同种族的评判标准就变得毫无意义了。男人们的线上表现显示他们并不像女人那样在乎对方的肤

    色,在促使男性选择同种族还是非同族女性方面,额外收入增加的幅度变成无法预计的天价。这并不代表

    男人有极强的同种族偏好性,而只是表明男性对配偶的选择偏好与收入水平是不相关的。想要真正衡量男

    性对于人种的关注度,你需要另寻标尺——对男性来说真正在乎的标准——比如身材外貌。

    ——“约会”市场的经济学方法

    我所描述的上述实验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它向我们展示了线上约会是如何运作得像一个市场的,其中的每个参与者通过权衡各项特征去勾勒伴侣的“轮廓”,试图由此在整个市场上找到与他们自身价值最

    相匹配的优选项。

    约会市场与其他任何市场类似,均由买卖双方构成,而且和其它市场具有本质的共同特征:只有当所

    有价格调整到买卖双方都愿意达成交易后,市场才会趋于平衡。在大多数约会市场中并没有直接的现金交

    易;这不是我所说的价格。这个市场的价格是由做不同选择的同时所放弃的东西决定的——经济学家们更

    乐于称之为“机会成本”——意思是当人们最终选择约会一名对象并与之确立恋爱关系时,需要承受的成

    本。

    可以考虑参考以下例子:你在约会网站上浏览到一位外形很具有吸引力的男人女人的简介。事实上,如果罗列出你当前市场里的所有人选,他她应该是在整体外貌水平分布的前10%。现在这个极具吸引力的

    人变得相当“昂贵”,因为市场上几乎每个人都在为了得到他她的关注而进行竞争,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对方的价格自然会水涨船高。参与这场竞争的你能否成功地吸引这位(相当惹火的)人士,取决于你自己

    在这个市场的身价,因为在这个市场上的每个人都兼具买方和卖方的双重身份。

    当市场情形清晰时,我可以保证身价高的人会与相同的“昂贵”人士配对,中档人员会与其他的中档人

    员成功交往,如此顺序对应下去,直到剩下的“廉价”人士与其他同样低端的人员约会。

    当男人和女人与和自己相似水平的对象确立了正式的交往关系时,经济学家们称其行为为“选择性配

    对”。大量证据表明,在平均水平上,人们大都会选择与自身相似的伴侣类型——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

    及外貌特征比如身高、体重和颜值——这说明选择性配对是很普遍的。女性大胆而挑逗的衣着是否助跑了经济发展呢?

    在20世纪20年代,乔治·泰勒——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经济学家,宣称经济水平与短裙的长

    度直接存在反比关系。在经济形势良好时期,女性会穿着更短的短裙,露出长筒丝袜,但是当经济形势

    低迷时,她们会换上长裙以掩盖自己买不起丝袜的窘境。所以当经济迅猛发展时短裙更短,而进入经济

    缓慢停滞时期时,裙子会长得多。

    在很长一段时间,该理论都无法得到任何论据支持,不过最近,市场研究者金姆·汉森斯、马里奥·潘

    德拉埃尔、布拉姆·范·丹·伯格、科比·米列特、英格·伦恩和基思·罗发现在实验中,单身男性在穿着大胆

    的女性面前比起衣着保守的女性面前,会表现出对昂贵商品的偏好倾向。已经有稳定婚姻关系的男性则

    不会表现出类似倾向。这项结果的论据是:单身男性在吸引力十足的年轻女性面前,他对产品的兴趣会

    转到那些能帮助他把对方变成伴侣的事情上来。他会假设,也许是潜意识认为,那些商品会吸引对方,显示出自己很富有。

    这些结果衍生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女性这些年来的时尚变迁,是否因为更加展现出女性性感妩媚的

    特征而改变了男性对商品的偏好,以便彰显他们的富有和优越社会地位?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经济学上有一条基本原则是商品价格取决于其自身的相对稀缺

    性。如果衣着暴露的女性稀少,那么她们的价格就高(此处的“价格”表示男人所要花费的金额,以便达

    到向该女士展示自己的影响力的目的)。当穿着暴露的女性数量大量增加时,她们的价格必然会随之下

    降,因为男性不再需要相互竞争去购买相对稀缺的商品。实际上,随着底限的不断变动这一特定原因,购买高端商品的消费行为会明显地趋于减少。

    ——“情人眼中出西施”

    如何在线上约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我给你个建议,就是要靠漂亮外表。让我来介绍一项研究:

    研究数据来自网站,该网站允许用户给他人的吸引力评分,而且如果他们愿意,可以选择给对方发送信息

    以期开始交往。

    每名用户在惹火与否网站上(www.hotornot.com),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如果愿意还可以写上简短的

    几句话。网站上的访客对用户的魅力水平进行等级在10分内的评分,评分是基于随机出现的用户照片。如

    果访问者遇到自己心仪的对象,他们可以登录后点击“联系我”链接表示希望能与照片的主人取得联系。

    通过仅仅为期十天的数据,该项研究的作者们(伦纳德·李、乔治·勒文施泰因、丹·艾勒里、詹姆斯·洪

    和吉姆·杨)就可以观测16550名会员的行为——包含75.3%的男性和24.7%的女性。在这十天里每位会员浏

    览了平均144张照片,每超过两百万的浏览次数会有一名用户决定点击“联系我”链接。通过观察用户选择谁

    作为期待联系的对象,研究人员得到了测量个体对外貌吸引力偏好的独立测试机会。

    单身人士的竞争在寻求极具魅力对象约会的网页上是相当激烈的,此外这项研究还提供了一些证据:那些被评为“颜值最高”级别的会员同时也基本上是收到最多约会请求的人,相比之下,其他没那么“光鲜亮

    丽”的用户收到的请求数量要低得多。例如,当一名会员的吸引人指数增加一点(比如从受欢迎指数水平为

    5升高到6),那么浏览其照片后想与之约会的人数大致增长130%。而男性会员更愿意使用“短平快”的方式

    (比起女性会员,男性点击“联系我”链接的人数多出240%),当你发现男性尤其渴望与比自身魅力值高出

    很多的女性见面时,你也许不会感到很惊讶。从另一方面来说,女性就没有太多的雄心去试图约会那些比

    自己魅力值高出很多的帅哥。

    在热辣与否网站,聊天很廉价——字面意义上来说——因为这仅需要用户点击免费链接,但是在其他

    环境里,追求一个潜在对象就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当然有时也要花很多钱。出于对这些开销的考虑,大部

    分人都首选尽可能地花费更少的时间。寻找到伴侣并退出市场,最快捷的方式是精确估计我们自身在市场

    上的价值——我们需要为自己做合适的定价。要达到这个目的,了解我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的情况是非

    常有必要的。

    ——在线约会中,每个人都高出平均值

    人们通常都会对其自身估价存有偏见:我们都更幽默,更聪明,更友善,长相更漂亮而且床上功夫也

    比一般人更好。比如,当在线约会网站的用户被问到他们自己的外貌评级时,仅有低于1%的人回答他们的

    外貌“低于平均水平”。这种评估结果并不算令人吃惊——如果更多的人回答他们是“平均水平”的话;但是仅

    有29%的男性和26%的女性认为自己的长相“和走在街上的路人差不多”。仍有68%的男性和72%的女性觉得

    他们的魅力高于平均水平,这看上去和我叙述的基于热辣与否网站的研究结果类似,多方证据均表明人们

    要做到准确地评判自身在市场上是什么水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热辣网用户群对于正在联系的对象也是差别

    对待的,受欢迎度低的人根本联系不到很受欢迎的人——即使是那些被过高评价,已经远超其实际水平的

    人。

    实际上,越是缺乏吸引力(根据用户评分)的用户,他就越难联系到其他用户,而且他会更加乐于联

    系评分水平远高于自己的用户,尽管这种会面申请被接受的可能性相当有限。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那些缺乏吸引力的人不仅执着于追寻那些充满吸引力的对

    象,而且还会忽略掉那些与自己评级相当的用户。平均水平来讲,人们联系的都是那种肯定不会答复自己

    的会员,与此同时,完全不去理会那些差不多水平的用户发来的联络邀请。

    这一结果也许会使你猜疑,如果有谁在约会网站上对你表示出兴趣的话,那么你很可能脱离了他们那

    个圈子。我觉得有义务提醒你的是,事实上这仅仅在统计学上说得通;通常你可能是脱离了那些比较愿意

    联系你的用户群体。这件事在我看来可以这么说,线上约会很像格劳乔·马克斯的一句名言:“请接收我的辞

    职,我不想属于任何一个会接纳像我这样的人成为会员的组织!”

    ——钱是能够买到爱情的

    那么,外貌美丽的人在在线约会中价值几何呢?追溯到由艾勒里、西特许和赫特许对公制的开发——

    这两位学者是我们谈到种族划分时讨论过的——假设一个女人可以在两个男人之中进行取舍:其中一个相

    当有魅力,另一个则不然。第一名男士跻身于所有男人里外貌最具吸引力的那前10%之中(比如说大部分

    人会给他的外貌评级到9分,满分10分),并且其收入水平是年均62500美元。第二位男士的外貌则处于底部那10%(就是说大部分人给他的外貌评分不会超过1),而他的年收入为X美元。那么这个X要达到多少才

    能令这位女性倾心于这底部的10%,而放弃那令人赏心悦目的前10%的帅哥呢?

    答案是这位严重缺乏魅力的男士大概需要比那些吸引力十足的男性多赚186000美元才能使女性选择自

    己。这说明相对收入来说,外貌对女性是非常重要的。

    对一个男士来说,额外补偿多少对价才能使他去选择约会外貌分吊车尾的那10%女性呢?好吧,这根

    本就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因为男性太过于注重女性的外貌,还是太不在乎女性的收入,反正用金钱给予他

    们足够的补偿来鼓励男人做这样的选择是不可能的。

    我所谈到的具有魅力的人在市场上价格是高昂的,并且这个测试也恰好告诉我们这个类型到底有多贵

    ——一名女性愿意放弃多少未来伴侣的收入,就为了去约会一位魅力四射的帅哥。不过,人们在做约会抉

    择时也有其他权衡,而这些取舍更加难与用货币价值计量。例如,有些人会牺牲掉约会魅力对象的机会,而对有共同宗教信仰的某人青睐有加;也有些人会去选择与自己受教育水平相当的伴侣,并乐于为寻得与

    之眼界高度相称的另一半支付费用。据我们观察,男人们多会选择更加年轻的女士结婚,但是有些男性会

    放弃寻觅年轻妻子的机会——如果他能够觅得一位愿意保证他财务稳定的年长女性的话(将在第九章详述

    此点)。

    另一项研究,由阿巴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梅崔什·伽塔克和珍妮·拉福蒂纳合作完成,其结果

    显示,在印度人们对于自己同种姓对象结婚的偏好在男性和女性之中同样强烈,以至于宁可选择一位缺乏

    教育的配偶也要力求对方是同种姓的。经济学家能否给在线约会用户一点指示,用以提高他们找到爱情的机会呢?

    经济学家们很热衷于给出信号——一个人传递可靠信息给另一个人以吸引对方来进行交易——的能

    力。如果信号造成了发出者的成本的话,那么信号接收者会认为这个邀请是严肃认真的。例如,如果一

    位单身人士在线上约会网站上收到来自某人的消息,而这个人也许属于“他们圈子以外”,那么接收者大

    概是不会回应的,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如果想得到回应,他们就需要发出一个可以表达自己诚意的信

    号。

    在一项在线约会实验中,韩国经济学家李宋源,穆里尔·尼德勒,惠林·金姆和吴部·金姆发现,一个

    小小的几乎零成本的信号——发送一朵虚拟的玫瑰花——在线上约会实验里就能产生奇效。

    在线上约会的聚会中,单身男性和女性可以给最多十个人发送标准模式信息。等到聚会结束,参与

    者有四天时间去接受或者拒绝约会邀请。所有的约会者都能得到两朵玫瑰,每一朵都可以单独私下送给

    他们所感兴趣的对象。

    玫瑰的价值在于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附带玫瑰花,所以参与者需要选择他们所匹配的一个子集以

    期收到一支玫瑰。大体上他们会选择那些最令他们感兴趣的人。

    送出玫瑰这一信号提高了参与者申请约会被接受的概率,与不送玫瑰的邀约相比,送出一支玫瑰可

    以使他们的约会邀请被接受的几率提高20%。如果发送者在邀约里表达得更加真诚,那么这个策略就会

    非常奏效:在其他因素是恒定的情况下,邀请的发送者附上一支玫瑰后,收到邀请的一方表示接受的可

    能性会提高50%。

    并非所有的服务,尤其是免费的那些,能够像玫瑰花那样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这就需要发送者找

    到属于自己的信号方式——发出个性化的信息以表明心迹,例如,说明自己已经花时间认真阅读过受邀

    者的简介。

    我很好奇在现实中会有多少人照做,因为人们大概都认为并不需要发送特殊信号来鼓励对方答复

    ——恰恰对方就是那些在收到特殊信号后会更可能做出回应的人。

    在经济分析中,一个人愿意牺牲掉列在他们单子上的一项“必备”特性以换取另一项特性,这取决于他

    们自身的偏好、特性以及他们对对方某种特性的估价。另一方面,他们最终会牺牲掉多少取决于其自身在

    市场上的价格——该价格则是由那些竞争对手的市场价值属性分布情况决定的。

    ——“我不想安定下来,你最好也不要这么想。”

    试试做这样的练习:给自己一个诚实的打分——从1到10中选择在同年龄同性别的人中,真正代表你外

    貌分布的分数。比如,如果你觉得自己比同龄人之中70%的男性女性更漂亮,但是没能达到余下30%的高

    水平,那么你就给自己打一个7分。这就是你在市场中的自我估价。现在到线上约会网站上,搜索与你同龄同性别的人(你很可能需要做一份虚假的异性简历才能如愿搜

    索),接着随便你设定多大的搜索范围,然后去看看人们那些用来自我宣传的简历照片。我猜测如果你随

    机选择十个人的简介照片并且给他们的吸引力打分的话,就会发现你最初的自我评价是夸大了自己外貌水

    平的分布位置。也就是说,与你的自我打分相同吸引力水平的人们,他们的照片看起来显然要比你漂亮得

    多。

    造成这种差异,倒不一定是因为你最初过高地评价了自己的外貌(好吧,也许的确是,不过这不是重

    点啦),也不是因为只有那些外表靓丽的人们才在线上约会网站上出没。真正的原因是:每个人都可以找

    到至少一张拍摄效果非常出色的照片。如果每个人都把他们最好的照片放在线上约会网站上,那么每位凭

    借约会简介照片去评估吸引力级别的人,基本都会过高地估计线上搜索市场中人们的吸引力水平。

    如果这是实情的话,那么当你从线上约会进入面对面的现实,或者对方发送给你更多的照片时,你会

    因此去低估他们的价值,因为你已经在线上对对方的吸引力有了过高的预期——这是相对市场上的平均水

    平来说。

    我在这里描述的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家口中称之为“对比效应”。这种效应是指,当第一印象被过高

    预估时,之后再面对实际情况时会被人们低估,这是由于人们会把前后两个印象进行对比。该领域的研究

    表明当男性已经对极具吸引力的女性产生印象后,对平均吸引力水平女性的评价就会远低于其实际水平

    ——演变成一种不同类型的印象,或者如果男性先对平均水平女性产生了印象再见到漂亮女性,那么前者

    就被拉低为基准线。

    换言之,线上约会网站上的简介照片创造了“美丽的通货膨胀”;这驱使着每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偏

    移到高估的漂亮人群分布区。而且这不仅仅是美丽在通货膨胀,当人们在线上进行自我介绍时,也会对其

    他方面过分粉饰。

    自述报告留给每个人的印象是:整个线上约会市场领域充斥着具有吸引力、接受过高等教育、高收入

    的单身人士,在等待着去公园野餐或者漫步沙滩。这在刚刚开始搜索的人眼里看来很可能相当棒,然而从

    长远来看,每个人的预期都高于平均市场致使市场本身愈来愈难以明朗化,而且因此寻觅者们又会高估他

    们在市场中的表现。

    考虑到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包括男性)都属于贬值资产,那么我们在约会市场上的价值会随着年龄

    增长而下降,我们能够越早确定自己在市场上的准确价值,从长远看对我们就越为有利。实际上,如果我

    们希望在自己开始贬值之前退出该市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的。

    经济学上建议的方式是,约会市场的参与者们从开始就要如实告知自身的实际价值,而且去考虑与之

    相称的潜在匹配者,而不是填写满满一张列表,标明希望对方满足的条件。或许这样人们能很快地找到另

    一半,于是市场就会迅速变得明朗起来。

    ——你可能太过富有或者太瘦吗?

    尽管经济学家喜欢把人类行为以尽可能的方式进行描述,可是人类实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物。就像

    我已经说过的,找到一位完美伴侣更多的是需要经验而非反复检查清单上的项目。然而我们所做的却是后

    者,有时这是各种错综的轨迹结合而成,并非仅仅因为个人自身的行为。正如我所说,外貌的吸引力对于寻觅伴侣的女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女性也会同时在意男性

    在进行匹配中能带来的资源。心理学家西蒙·朱、丹尼尔·法尔、卢娜·米诺和约翰·莱西特指出:虽然比起外

    貌平平的男士,女性更加青睐英俊男性,而且女性也会选择相对更加富有的男性;但是如果让其做出选

    择,女性会更加倾向于英俊而低收入的男性,而不是潇洒多金的“高富帅”类型。

    这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但是可以与女性对忠诚伴侣的偏好性联系起来;如果一位女士可以与一位英

    俊男士为伴,那么她更愿意选择一位只属于自己的伴侣,而非那种英俊多金,也随之可能有多个女伴的男

    性。证据就在数据里。研究人员通过项目为20名虚拟的男士创建了在线约会简历,让他们具有各种魅力等

    级的外貌(评分为1至10的等级),分别被指派为不同职业:高端的(医生、建筑师),中端的(教师、社

    会工作者)以及低端的(邮差、客服中心话务员)。约会简历被展示给女性后询问她们会选择谁作为长期

    伴侣。

    结果显示,如果对方的外貌英俊(超过10分中的7分),女性会选择中端收入男士多过那些高薪男士。

    如果对方的外貌不那么吸引人(在4到6分之间),那么女性会选择高收入水平男士超过中档收入。这种结

    果在那些很难相信别人的女性和那些认为自己难以在伴侣市场上胜出的女性之中尤为突出。

    所以,可以概括结论为:女性担心自己的伴侣不忠,因此会去避开那些她们认为可能会吸引更多女人

    的男人。这大概是因为她认为对方会偷腥,也可能是因为要守住这样的伴侣实在是使人筋疲力尽,所以就

    与一位会不断吸引其他女性的男人建立情侣关系来说,女性宁可不去花费这份精力。

    ——地点,地点,地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确信在这里所讨论的是人们在网上寻找约会的方式,而社交网络模式比起传统约会模式在地域上更

    具优势,为新人们提供了更多可以见面的地点。

    例如,互联网研究所的几位专家伯尼·霍根、纳伊利和威廉·达顿的研究报告中发现,在1997年有30%的

    同居伴侣是通过社交方式在互联网上认识的;同期有28%的人是通过那种专门将人们聚在一起制造浪漫的

    方式相识(比如,在线约会网站)。考虑到在新千年来临之前,社交网络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这个数字

    还是相当地保守,那么当今有多少约会是发生于在线约会网站的就可想而知了。外貌欠佳的人会更多地粉饰网上约会的简介

    几年前,有一次我正在线上约会网站和一位男士聊天,对方声称拥有研究生学位。当我问起具体是

    什么学位时,他透露自己实际上在社区大学里待了六年,屡战屡败没能修完学业。他的原话是:“我现在

    本应该是个博士的!”得到的答复当然是:“再见。”

    没有人会乐意被人欺骗,尤其是预期有生之年与之发展到共度余生的那位。也许对于这个原因的研

    究已经说明了,与这个家伙不同,约会简介中的谎言程度会比较轻微。男人们把自己写得高一点点(大

    概一英寸)而女人们把自己写得苗条一点点(大概八磅)。但是除非你花费整个夏天去研究当地平均水

    平来推测人们的体重和身高,这种小谎言太过轻微,平均来讲,绝大部分人很可能无法在初次约会时揭

    穿它。

    一项来自传播学研究者卡塔丽娜·托玛和杰佛里·汉考克的最新研究发现,有一部分线上约会人更倾向

    于撒谎——他们正是欠缺外表吸引力的那一部分。

    这项研究显示魅力低的人会更倾向于去刻意选择一张简介照片——那种明显比其自身日常生活照要

    更具吸引力的照片,而且还会在客观衡量外在吸引力的因素诸如身高体重方面撒谎。

    有趣的是,欠缺吸引力的人似乎不会去尝试通过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来弥补他们外貌上的不足;他

    们不会像有高吸引力的人那样虚报收入、教育背景或者职业水平。

    这就引出一个更加普遍的问题,前提假设是男男女女都擅长依据自己的外貌吸引力水平去评估自己

    在市场上的位置。这往往是事实,因为低魅力的人花掉更多的时间在线寻找爱情,而且考虑到他们难以

    如愿,最终在档案建立初期就做点手脚以期吸引到较之前更好的回应。如果人们“修正”他们的简介太

    过,希望这样等到更多的关注,那么数据看起来就会显得缺乏吸引力的人更加爱撒谎。假如情况确实如

    此,那么欺诈程度和吸引力欠缺程度的正比关系就不单纯是因为人们对自身缺乏吸引力的自我评价的结

    果;它是由花费在市场上进行搜索的时间决定的。

    社交网络模式的价值在于它比现场约会模式拥有更多的经验。你仍然可以去感受现场约会的显著定量

    性特征(年龄、教育水平等等),但是你也可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像与其他人在网站上对于未来

    的约会进行观察和互动。在这些附加信息之中,通过观察可以得到很多其他人对当事人的评价。这种信息

    会帮助我们抉择出潜在伴侣在约会市场上所处的位置,这在当有人想觅得与自身价值相当的伴侣时意义重

    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社交网络网站变成互联网上寻觅爱情的主要场所,为什么还需要为互联网约会服

    务付费呢?免费的网上约会服务已经汇集了相当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潜在的匹配在付费服务约会中要比

    免费模式下少得多。这很可能是事实,但是搜索者并不是在寻找一打潜在伴侣——他们是在寻觅一个活生

    生的伴侣。而证据显示,如果你在线上约会网站上遇到某人,而对方已经为该服务支付过费用,那么此人

    会更加乐于和你相见。一项最近的研究——心理学家马丁·科尔曼通过一项模拟在线约会测试了该理论,即参与者为在线搜索

    潜在约会回答一系列用以描述其完美伴侣的调查问卷并“付费”。当搜索结束后,他们被告知已经找到了一

    位匹配人选,不过他她并没能满足参与者搜索的所有品质(我想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实验运行

    到这一环节时,参与者会被告知,有朋友想为他安排一次相亲,而对方正是各方面和其要求完美匹配的人

    选。因此参与者需要选择,他们愿意按一小时支付多少钱通过线上服务去进行那场不完美约会;或是花费

    多少钱去参加这次完美匹配的相亲。

    结果是个人选择花多少时间与线上约会对象见面是直接与他们为线上服务支付了多少钱相关的。那些

    为线上服务没有支付或者仅支付很低费用的人,对于选择线上约会就会缺乏动力,转而选择去相亲;反

    之,已经支付较高费用的人会更愿意选择线上约会。比如,当在线服务免费时,该研究中的男性参与者会

    选择花20分钟线上约会;而当成本变成50美元时他们绝大部分会为这种约会安排40分钟。女性方面,在线

    上服务0费用时会安排13分钟的线上约会;服务费用为50美元时则会安排28分钟。

    ——本章结语

    不久之前,有位朋友试图为我和一位她认识的男性安排一次会面。那人将近50岁,长期无业,正陷在

    难缠的牵扯着三个孩子的离婚官司里。于是我的答复是:“当然好啊!”(我是不是说过我单身已经很久

    了?)而当她告诉对方关于我是一位收入可观、具有学识的女士时,他的回答是:“不了,谢谢,我只对25

    岁以下的年轻女性感兴趣。”

    这就是一个男人关于市场中性与爱的清晰的经济学观点。

    我在这里分享的这些经济学约会市场故事,不仅仅是对于那些正在寻找爱情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它们

    同时也有助于解释当代社会广义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例如,它们帮我们了解到,为什么收入丰厚的家庭与收入很少的家庭,彼此间的差距在近几十年里越

    演越烈。关于这种现象的众多解释中,有一种解释是结合约会市场得出的,即个人往往会和与自己收入相

    当的对象结为夫妻。曾经有过那种时代——高学历、高薪的男人会娶个低技能、低薪酬、仅仅中学毕业的

    甜心妞儿,仅仅因为双方在同一个社区。而现在一位高收入男士更愿意与高收入女性结婚,这不仅是因为

    更多的女性收入水平提高了(当然,这的确是事实),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他如今可以在更大的约会市场范

    围内寻觅伴侣。匹配度提高是基于可以在更大范围的市场中进行搜索,这就意味着可以找到有相似教育背

    景和同收入水平的伴侣。此类婚姻——两个高收入者的结合,形成了更高收入水平的家庭,这是高收入者

    与低收入者结合的家庭所不能比的。

    线上约会市场的可能性使相互匹配的情侣增多成为趋势,这强化了现存的经济阶级分层,同时也拉大

    了不同阶级家庭的贫富差距。

    通过经济学途径所给出的第二种观点是,约会市场的低效率导致个人在找到理想人选前,会保持更长

    时间的单身状态。如果人们花费几年时间去寻找爱情,只是因为需要着实折腾一番来决定自己在市场上的

    价值,或是陷入那些容易度量的品质的无穷搜索中(比如年龄、身高、学历、种族和收入),而不是更加

    重要的经验品质,他们就错失了很多早些成婚能给整个人生带来的经济效益。

    我们将在下一章节了解这些经济效益,不过从社会的宏观角度看,当婚姻市场不够高效清晰时,可以导致生育率全面下降,未婚女性的生育率就会更高;同时当男男女女推迟到30或40多岁结婚时,花费在不

    孕治疗上的钱也会增加;更有甚者,彻底变成不婚族。

    正因为这些原因,部分国家的政府机构,比如说新加坡,只好接管和协助约会市场,通过提供免费的

    在线约会服务,为单身人士创造现实中会面的机会;并开设讲习班,教授有良好意愿的朋友们如何成为优

    秀的媒人。

    最后一个例子从经济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为什么在美国,黑人女性的结婚率出现了空前

    的下滑。黑人女性的学历成就相比黑人男性增长很多,而黑人男性的监禁率(同样,我们会在后续章节讨

    论这个话题)却日益增加,这两个原因就解释了黑人丈夫们为何如此稀少。但是这些因素仅仅对黑人女性

    的结婚率有影响,尤其是在与不同种族之间通婚的比例仍然极低的情况下。如果所有的单身人士都不重视

    潜在配偶的种族,那么我们有理由去预期黑人女性的结婚率会与白人女性的趋同。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研

    究证明了约会中强烈的同种族偏好,也支持了我们的经济学理解,解释了为什么黑人女性人口中结婚率是

    如此的差强人意。是什么促使我们步入婚姻殿堂?没有什么关于性行为与爱情的论题能像婚姻问题这样吸

    引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力。经济学的一项主要优势是理解变化,而且不管怎么说,婚姻是在持续变革的——

    不仅仅是婚姻的法律定义,而且是指左右我们选择结婚伴侣的种种因素,还有结为连理后,夫妻间是如何

    做出重要抉择的。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仅仅是脱离约会市场并不意味着该市场不在我们的性行为和爱情

    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第四章 你使我完整

    ——“你不可能总是心想事成,不过只要肯坚持努力,你就会得到所需要的。”

    迈克·贾格尔在自己年少懵懂时大概只花了两年时间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不过他看起来倒是在至少一

    个市场运作上颇有心得——爱情市场。

    在爱情和婚姻中,你无法一直顺心如意,原因是你自身的市场价值限制了你的伴侣的品质,对方只会

    是婚恋市场中与你价值接近的水平。市场理论显示与你结婚的对象,其价值与你自身对等;不过有部分人

    可以得到更好的——如果你耐心地等到价值更高的对象出现的话。从另一角度来说,经济贸易理论的意见

    是,绝大部分的生产匹配发生在市场中的差异个体足够多时,每个人都能从交易中谋得收益。

    所以当你无法得到你想要的时,很可能那位市场价值与你自己相当的人却正好是你需要的。

    在我们探索如何选择我们所期待与之共度余生的伴侣之前,我们应该先花上些许时间聊聊人为什么要

    结婚,因为这是理解缔结婚约能给两个人带来哪些好处的最好办法。

    顺便一提,这一章以及之后章节当中的观察所涵盖的不仅仅是法律意义支持的合法夫妻关系,也同样

    包括其他的同居关系——那种长期性质的情侣关系。为了简便起见,有时我会回归到传统意义的夫妻,新

    娘和新郎;大部分在这里我提及的也同样包含了同性别的情侣和婚姻。

    ——这可不是你司空见惯的那种爱情故事

    要说明我的观点就不得不从一整段经济学理论的新派婚礼誓言说起。这仅仅是略举一例;情侣们可以

    用自己的优缺点来填充这段真爱表白。正如你马上要看到的,我在这里所选择的这段誓词对于简(我们将

    在第六章继续讲她的故事)的婚姻简直再合适不过;如果她有先见之明那么她自己也会如此写的。

    新郎:“我,‘新郎姓名’,同意与你达成这项合约,‘新娘姓名’,共同经营我们的婚姻。我原本希望接受

    曾经遇见的其他女性成为伴侣,其拥有远超过我最低要求的多项素质,不过事实是对方认为我不够好,于

    是我就选择了你,我的爱,成为我的妻子。你所欠缺的是教育水平和收入,而你的年轻和美貌弥补了这些

    不足,所以现在我宣誓这笔交易足以让我选择你作为我的新娘。我承诺会保持忠诚,尽管搜索的成本低

    廉,而你必然持续下跌的价值也许会促使我在未来某天去寻找一位新妻子;我宣誓会与你合作共同达成目

    标,共同分配生产劳动力及日常生活用品,以使我们的家庭繁荣。我会继续投资于自身的人力资本来确保

    你对未来的预期与我们的日常收入相匹配。也许这并不理性,但我立誓投资于我们的孩子和资产组合,犹

    如我预期会与你相守到老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

    新娘:“我,‘新娘姓名’,同意与你达成这项合约,‘新郎姓名’,共同经营我们的婚姻。我原本希望接受

    曾经遇见的其他男性成为伴侣,其拥有远超过我最低要求的多项素质,不过事实是对方认为我不够好,这

    使我选择了你,我的爱,成为我的丈夫。你所欠缺的是俊朗身材和迷人外貌,而你的教育背景和职业规划

    充分弥补了这些不足,所以现在我宣誓这笔交易足以让我选择你作为我的新郎。我承诺我们婚姻存续期间出生的每个孩子都会是你的血脉,尽管我会受到来自拥有更优良基因并寻求短期关系的男性的诱惑。在确

    信你会为我们的家庭带来足够的资源来确保我们的生活品质的前提下,我会把我的全部人力资本都倾注到

    我们的孩子身上。也许这并不理性,我会压制自己处于风险规避模式的行为倾向,立誓投资于我们的婚姻

    和资产组合,犹如我预期会与你相守到老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

    这个时候,新娘和新郎会交换戒指,然后新娘的姐妹会走上前来,激情献唱一曲来自披头士乐队的

    《真爱无价》;或者来点时下更流行的——美国的另类摇滚乐队“Panic at the Disco”的《我写的不是悲

    剧》,歌中的明智建议是给即将成为新娘和新郎的:“面对这些事情最好要平衡和理性。”

    人们结婚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从经济角度来说,婚姻可归结为两个原因:高效生产的家庭产

    品和服务,以及萧条时期的保障。我将把关于保障的话题留到第六章再进行讲解,届时我们会谈到夫妻之

    间是如何在他们的婚姻里达成交易的。现在让我们先专注于那些最大化家庭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包括爱情、性和孩子。

    很多家庭产品和服务可以从个人或者市场上购得,但是当一个家庭里有两个人时,通常他们的生产会

    更高效(比如,成本更加低廉)。让我来给你略举几例:

    由婚姻所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居首位的是性和爱。性可以在市场上购得,爱则不然。在市场上购买性

    是很昂贵的,不仅仅是指它的明码标价,也同时包含感染疾病的风险,意外曝光后丢脸和被耻笑的风险,如果性交易是违法的则对应被逮捕的风险,遇到暴力的风险,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加上纯粹的麻烦,使

    得在市场上购买性远比从婚姻中获取性低效得多。当然,人们总能访问草率性行为市场(比如在酒吧里或

    者网上),但是这类市场也具有很多前述性市场的相同风险,再加上考虑到人的年龄层次,在草率性行为

    市场上找到性关系更加具有挑战性。

    尽管普遍认为已婚人士不会像他们未婚的朋友们那样频繁地发生性关系,但来自大卫·布兰奇福劳和安

    德鲁·奥斯瓦德的研究证据显示,已婚人士的性行为频繁程度要远超单身人士;76%的已婚人士表示每月至

    少有两到三次性行为,形成对照,达该频度的是57%的未婚人士和41%的离异、丧偶或分居者。此外,43%

    的离异、丧偶或分居者和24%的未婚者表示在近12个月内没有发生过性行为——具有同样情况的已婚人士

    仅为6%。

    你也许试图争辩说性行为的数量和质量是有本质区别的,也许你是对的,但是同一研究显示,在近12

    个月内仅有一名性伴侣的人要比那些有很多性伴侣的人感觉更加快乐。也许这并不能证明婚姻中的性关系

    质量更高,但是它的确证明了拥有更多性伴侣并不能给人带来更大的愉悦感。

    如果我们把性行为作为婚姻提供的一项“服务”,那么它显然是建立婚姻关系的几大原因之一,因为通

    过结婚明显可以用更低廉的成本获得这项服务,这是单身人士所不能比拟的。

    第二个关于婚姻中产品或服务的例子是血脉的延续。不是所有的夫妻都愿意生养自己的孩子,同时也

    有很多人想要生孩子却做不到。但是对于那些既想要孩子也有能力生养的异性恋来说,婚姻就是使之成为

    现实的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市场上也存在其他选择,而且对于女性也存在一些非市场性选择,不过这

    同样需要面对费用和种种不便。

    在婚姻中孕育孩子可以给女性一个保证,那就是孩子的父亲会确保提供他的时间、资源,或者同时提供这两样,同时男人们也能得到一些保证——他亲手抚养的是自己的血亲骨肉,而非他人血脉。

    婚姻也许不是获得血脉传承的唯一途径,但它确实是最为高效低价的使情侣孕育孩子的途径。实际

    上,对于年富力强并乐于享受性爱的夫妻来说,生孩子基本就是零成本。

    第三个例子也许更有经济学学术色彩,例子来自于家庭产生的产品和服务,比如食物、洗衣服和一个

    干净整洁的安乐窝。这些来自于婚姻的产品和服务价格更加低廉,其中原因,类似于两个国家合作贸易要

    远胜于单打独斗的进口和自给自足(例如实行全面封锁边境贸易)。

    人们,就像国家与国家,都有自己专长的项目。如果一个人能够比另一个人更加高效率地承担家务,那么让其充分发挥专长,高效完成家务,使对方能够全力从事其所擅长的领域,这样的分工协作显然可以

    让双方获益。

    这里我来举个实例,他们是一对我很熟悉的夫妻——乔丹和亚历克斯,他们有个20个月大的宝宝。乔

    丹和亚历克斯每天晚上都有两件头等大事需要料理:哄他们的宝贝睡觉和清洁厨房。据他们对我说,乔丹

    在这两样上都更加擅长,完成这两件事情花费的时间要比亚历克斯少很多。

    具体来说,乔丹可以用45分钟清理厨房,同样这件事亚历克斯则需要耗时60分钟,然后乔丹可以把他

    们的宝贝女儿在30分钟内哄睡觉,亚历克斯则需要60分钟才能完成这项艰巨任务。

    现在也许这对夫妻可以安排亚历克斯看电视,让乔丹花费总共1小时15分钟来清理厨房和哄他们的宝宝

    睡觉。不过按照这种职责分工,这对夫妻并没有从此项交易中获利;他们完全可以采用更加高效的方式来

    分配家务活。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需要决策对每件任务谁更具“比较优势”——谁在对应方面完成起来能够更加

    高效。乔丹也许能够比亚历克斯更迅速地完成两样任务,不过在乔丹把小宝贝哄睡着的时间里(30分

    钟),亚历克斯只能完成三分之二的厨房清理工作(总耗时需要45分钟)。而如果换种方式,在同等时间

    内,亚历克斯可以把宝宝哄睡着(60分钟),乔丹却可以把厨房完成收拾妥当。

    这就意味着乔丹在哄孩子睡觉这项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亚历克斯在打扫厨房这一项上具有比较优势

    ——这样的分工协作比其他的方式更具有高效率。

    最优的家务分配应该是让乔丹去哄孩子睡觉,同时亚历克斯清理厨房。假设这两件事是晚上唯一需要

    做的,那么乔丹会在亚历克斯完成厨房清理工作之前哄孩子入睡,然后帮亚历克斯打扫厨房。如果他们能

    够在厨房清理中进一步分工协作,使得清理工作能更加高效地完成,那么两人可以在这样的合作中进一步

    获利。比如,当一个人在收拾工作台面时,另一个人去搞定洗碗机,他们就可以更迅速地完成家务,在四

    十五分钟后一起放松,共度一个美好夜晚。

    我知道,如果你也已经为人父母,此时此刻一定会想:“这简直是太幸运了。”

    从交易中获利不仅仅表现在获得更多闲暇时光,就像上面的例子那样,有时也表现在更加高质量的家

    庭输出方面——房子更加干净整洁,孩子们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诸如此类。夫妻间从这笔“交易”中获利

    是因为两个人共同做出决策,不过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来说夫妻会选择二者兼得——消遣更多闲暇时光和

    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出。婚姻的比较优势不仅显现在做家务和抚养孩子方面。女性在怀孕和分娩方面有着显著的比较优势,因

    为男性显然无法像女性那样,以如此低廉的成本得到子嗣的。至于在相处中谁能在性爱方面博得比较优

    势,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留待你自行发掘了。

    从交易中挖掘收益不仅仅是人们放弃单身生活而投入婚姻的重要原因,也同时左右了人们在选择未来

    人生伴侣时的某些重要因素;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最为高效的婚姻就是两个人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合作

    无间。

    例如,如果有个高薪的人想要孩子,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被伴侣全天候地妥善照顾,那么他她应

    该会倾向于寻觅一位在照顾孩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伴侣,这样就能在工作日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赚钱的事

    业上,而伴侣可以保证其不再在照顾孩子的问题上有后顾之忧。

    这就清楚地解释了为什么传统婚姻演变成了所谓的“男性养家模式”,而大概同时期发生了工业革命;

    这并非因为女性天生被赋予“贤内助”的属性,而是因为体力劳动的辛苦同时赋予了男性在劳动力市场的比

    较优势和女性在照料家庭方面的比较优势。家务活的安排发生改变后,已婚已育女性开始加入外出工作的

    人群中,这要归功于脑力劳动获得的报酬超过了体力劳动,使女性可以得到并胜任工作,进而促使男性和

    女性在市场上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高效率婚姻中的两个人展现了不同的天赋,这解释了为什么传统意义上,年长的男性(那些在挣钱方

    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人)与年轻女性结婚(那些在多生育上有比较优势的)更常见,而较为年长的女性与较

    年轻的男性结婚不常见。不过,随着时代日新月异,当今女性教育水平更高,收入也水涨船高,有了质的

    飞跃,也逐渐出现嫁给更加年轻的男性的情况。

    这同样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收入较高的国家的男性寻找并且能够觅得异国配偶——来自那些男性女性收

    入都很低的国家。这样的男性比起他们的异国妻子更具有优势,因为他们有着很好的收入能力,在与异国

    男性竞争迎娶那些美艳女性的比赛中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而对这类妻子们来说,至少从长远角度考虑,在

    更好的经营家庭和生养孩子方面,要远比与贫困国家的男人成家要好得多。

    这个话题我们还是选择在第六章详述,届时我们会讨论在婚姻中的交易,当然比较优势学说不是如何

    在婚姻中分配家务的最终定论——这仅仅是给婚姻中的家务分配提出指导意见,如果夫妻双方均力求获得

    最大化收益的话。如果婚姻中的一方或双方仅对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感兴趣,那么真正重要的就是谁有权利

    决定一方去承担所有家务而另一方享受闲暇时光了。一个丈夫值多少钱?

    维多利亚·弗农的最新某些研究发现,比起单身女性来说,已婚妇女每天有三十四分钟或者更多的

    (很棒的)闲暇时光,这表示她们从家庭式产品的生产中汲取了更大的收益。不过只有高收入家庭里的

    女性才能享有此项福利;低收入家庭里的已婚女性每天需要额外工作15到34分钟——如果她们有孩子,如果没有孩子那么额外工作时间是37到48分钟。

    已婚男性是无法从婚姻中获得更多闲暇时间的,但是高收入家庭中的已婚无孩男性需要每天多工作

    30分钟赚钱,有孩子的则每天多工作35分钟。

    重要的是,尽管高薪家庭中的已婚女性比其他未婚女性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可实际上已婚女性要

    比那些单身女性承担了更多的家务活——多出来的休闲时间是她们放弃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时间所

    换来的。事实是相比单身女性,有孩子的已婚女性每天要额外花费31到41分钟进行清洁,41到51分钟烹

    饪,8到11分钟跑腿。

    这并不意味着已婚女性就很失策,而是说明她们可以开拓在家庭生产中的比较优势,与此同时她们

    的配偶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扩展自身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方面的原因也许对于无法作用于那些在

    家务方面具有非凡能力的女性;但却可以作用于那些在劳动市场上挣更多钱的男性身上。

    你也许会希望在家庭中另有其人可以为女性节省掉那额外的每天34分钟,但是这项研究也许可以解

    释为:已婚女性所属家庭的生产具有更高的质量。第二个可能的解释是一些已婚人士未能成功地从交易

    中获得收益,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比较优势,而是依赖于绝对优势去分配任务;谁比对方做某项工作更出

    成绩就由谁去做,而不是两个人各自去做更擅长的事情,同时也让其配偶参与进来。

    ——城市中的无性生活

    单身汉们出于两个原因在大都市中寻觅着爱情的脉动:在人口稠密地区的搜索成本较低,而且,潜在

    匹配人口数量多使得匹配对象质量更高。

    在人口稠密地区觅得伴侣的成本低廉,原因其实很简单——与人口稀疏的偏远地区比起来,大城市的

    单身人士步入婚姻殿堂更为稀松平常。大都市里的人们每天行色匆匆地走进咖啡厅、饭店和酒吧去面对不

    同的人——而不是同一群那种乡村工厂里能遇到的类型。你也许会质疑说在市中心的人更加谨慎而不太会

    和陌生人聊天,这也许是事实,但是数量庞大的人群预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搜索伴侣用时要短得多。

    让我给你一个关于这方面比较具体的例子。比方说你和另外五个人一起在一间办公室工作。一天你向

    你的同事们宣布自己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来寻找爱情,并询问他们是否有朋友现在是单身。在一个人口稠

    密的城市地区,如果每个同事提供一个单身朋友,那么你可能有五个潜在匹配机会。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是

    因为你的每位同僚可能参与不同的社交网络。然而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很可能你的同事们处于同一个社交

    网络之中,这样的话你可能只有一到两个潜在的匹配机会,因为你的同事们很可能介绍的是同一个人。在人口稀少地区的可能匹配数少,意味着在由你的同事们共同构成的匹配市场里,你更难于通过尝试

    找到“对的人”。于是你现在花费更长时间进行搜索,寻觅爱情的成本就更高。(如果搜索变得越来越昂贵

    这一概念不直观,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某位女性若是没能在最近几年结婚,那么她生育孩子的机会就明显

    减少了。对她来说,长期搜索的“代价”可以直接衡量为有可能无法生育孩子的价值。对其他人而言,这项

    成本也许仅仅是本该花费在与伴侣耳鬓厮磨却浪费在孤独中的时间。)

    第二个选项是当较少的匹配机会导致搜索停滞时,便会“安排”一个可接受的匹配,尽管这个匹配不尽

    人意,可是预见到继续搜索也会让人望而却步。

    这把我们指引到单身人士纷纷搬到城市里寻找爱情的第二个原因,也导致了城市中的匹配质量会更

    高,搜索成本会更低。

    让我们回到你去询问同事有没有单身朋友的例子上来吧。想象一下你已经对自己的未来伴侣有了最低

    要求的腹稿。这些要求即为你的婚姻伴侣的保留价值;你只会与在市场上寻觅到的某个水平超过这些要求

    的人结婚。

    如果你知道你的潜在约会范围中仅有一到两个人符合要求,就像之前的乡村例子那样,你将会把保留

    价值的标准降低以避免过高的搜索成本。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潜在约会范围很广,这就像之前的大都市例

    子,也许你会将保留价值标准再度提高,因为以较低的搜索成本就可以达到你的预期。

    当搜索成本较低时,配偶的保留价值会趋向较高,因为人们乐于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更高水平的匹配

    者。

    该论证也同样解释了为什么通过网络可以潜在提高婚姻的质量——因为在线搜索的低成本鼓励人们将

    保留价值定到较高水平。

    这意味着因为单身人士在人口更稠密的区域可以以更低廉的成本搜索到伴侣,他们就会增加很多自身

    偏好去寻找更高质量的伴侣,那么单身汉们蜂拥到城市里去寻找爱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一个考虑因素来自于已婚人士,他们已经不再搜索配偶,倾向于搬出城市,寻求房价更低,空间

    更足够来生养孩子。这就意味着城区不仅有更多的单身人士,这些单身人士进一步组成了比起乡村更广泛

    地共享资源的人口群落。

    所以在之前的例子中,你的同僚朋友们在城市里更可能有至少一个单身朋友,也是因为与乡村地区的

    朋友共享资源的人口大都已经成家。

    大城市是容易找到浪漫的地方,即便如此,仍有一个人群为了找到传统意义上的爱情而奋斗于城市市

    场: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

    根据罗德里克·邓肯的理论,城市市场中存在大量单身知识女性的原因只是一个数字和偏好的问题;知

    识女性的数量远超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是因为比男性数量更多的女性进入大学深造,加之知识女性更倾

    向选择比自身教育水平更高的男性作为伴侣,而男性则不会这样。

    我们从第一章已经了解到,女性地位日益得到重视和提升,升入大学的人口比例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

    起就远超男性。我们也知道女性寻找那种可以让自己发挥比较优势的男性,从历史上看,由于性别工资差异,男性拥有就业薪酬上的比较优势而女性拥有家庭生产上的比较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男性在就业薪酬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已逐步发展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导致女性希望

    找到比自己收入高的男性作为伴侣。如今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相对相同教育水平的女性变得稀缺,尽管如

    此,至少部分女性的婚姻还是可以达到预期目标。预期值也在与时俱进的变革之中,不过社会规范的发展

    是缓慢的,导致很多女性在同时努力寻找她们认为合适的结婚对象。

    在过去,当大量人口还没有达到中学教育水平时,大部分女性都下嫁于教育背景不如自己的丈夫。这

    主要是因为比起男性,有更多女性能够完成中学学业。我的双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的在美国受教育

    的母亲有中学学位,而在南非出生的父亲从未有机会读完中学,他14岁时就被送去军队服役。在他们结婚

    时,有中学教育水平的女性嫁给过早肄业参加工作的男性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根据罗德里克·邓肯的论文,在1940年,45%的女性拥有中学学历并且嫁给没有完成中学教育的男性;

    仅有20%嫁给了那些多少上过大学的男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118KB,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