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1602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3日
第1页
第4页
第11页
第26页
第36页
第136页

    参见附件(1065KB,199页)。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是关于逻辑思维的书籍,主要讲述了如何形成商业思维,经济学思维的作用以及意义,实现万众创新的途径等等。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内容介绍

    本书是罗振宇和《罗辑思维》全新洞见的集中表达:用经济学思维看世界: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越来越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禀赋和优势发挥出来。这个时代唯一限制我们的是什么?是认知。创新是升级认知的工具:只有放眼于整个人类的创造之网,独具慧眼地发现很多小创新之间的关系,然后把它连接起来,才是伟大的创新。什么是重要的革新和创造?它是一堆小革新、小创造的中间关系。商业思维的突破与升级: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做绝,“一针顶破天”,这才是未来个人和企业的成长方向。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作者信息

    罗振宇,人称罗胖,1973年1月生,安徽芜湖人,摩羯座。知识社群《罗辑思维》创始人。主讲的知识型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累计播放超过6亿次。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拥有900多万用户,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作品评价

    《我懂你的知识焦虑》里,在推荐王东岳的《物演通论》是,罗胖说我是很推荐,我也很受启发,我还觉得这本书非常难啃,所以我从我的角度、我的理解层面出发,来解释给你听。虽然他介绍了很多书里的内容,但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一本哲学书,他先是把里面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归纳了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讲出来,然后又从商业的角度去看挖掘了一些可能搞哲学的人不会讲,或者说,不会特意去讲的点,于是就和原作有了不同,读完之后再读原作,可能也会更容易入门。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原书的内容整理了照搬过来,未必能有这样的效果,当然也无法令人感受到真诚。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截图

    第一章 知识焦虑的时代

    01 只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

    张泉灵

    楔子:我的朋友张泉灵

    大名鼎鼎的央视前主持人张泉灵是我认识了很多年的朋友。我这辈

    子不嫉妒别人什么,我不嫉妒别人有钱有势、长得比我好看,但是我嫉

    妒别人成长得比我快。

    张泉灵是上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然后去中央电视台当了

    一个普通的采访记者,很快就成为中央电视台当红的女主播。但是,正

    当她烈火烹油、达到事业高峰的时候,她突然宣布辞职,进入了投资

    界。从一个播音主持人到投资界,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跨度啊。

    她决定做投资的时候,还跑来问我:“老罗,互联网我不懂,你得

    给我讲讲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个时候还是我给她讲,但是半年之后我

    就发现,最新锐的那些互联网现象、企业和事件,我必须请教张泉灵,而且她每次都能给我讲得出道道。这太让我嫉妒了,一个人怎么能成长

    得这么快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时长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谁利用得

    好,谁成长得快,就是把一辈子当几辈子活呀。

    当然了,从表面上看,我们只是嫉妒她有速度,但是她是怎样度过

    这半年快速成长期的?一定充满了各种煎熬和纠结。所以,我请她来分

    享一下成为投资人的这段生涯是怎么成长的。

    直播平台为什么这么火?

    成为投资人以后,我最大的变化在于,我看一件事情的角度、态度

    和方式发生了转变。比如,最近很多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直播平

    台这么火呢?我上去看了看,也没什么好看的。一堆漂亮姑娘说着一些

    不痛不痒的话,唱的歌也不好听,跳的舞也没那么好看,为什么有这么

    多人持续地看呢?大家第一天看能理解,第二天看也能理解,大家能持

    续地看,我就不理解了。而且,这么多平台同时火,这到底是为什么

    呢?是不是现在的人就喜欢这么无聊的东西?就喜欢看人吃饭、睡觉,是不是年轻人都很无聊呢? 以前,我看到这样一个内容平台的时候,我会用下眼角去盯着它。

    虽然李学凌(YY联合创始人兼CEO)是我们紫牛基金非常重要的

    LP(有限合伙人),但是我在半年前真的不好意思跟别人承认,我登录

    过YY直播平台。我觉得那个东西好low,一听到它就会皱起眉头。

    而现在,但凡我看到一个平台非常火,但是内容似乎还没有达到它

    应该达到的标准的时候,我会特别兴奋,因为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

    机会。我会静下心来认真考虑:这个内容真的low,还是我没有理解这

    个内容?举个例子,国外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直播平台,叫作

    Livecoding.tv。这是一个程序员的直播平台,点进去会看到每一个程序

    员的直播窗口。它的大页面上都是那个程序员的电脑,全是一行行的代

    码,外行根本就看不懂。它的页面右下角会出现那个程序员的头像,有

    时候整场直播一个小时,一句话都没有说,既不唱歌,也不跟观众互

    动,就在那里静静地编程,偶尔放点音乐。从内容的角度看,我们可能

    很难理解,这种直播有什么好看的。一堆程序员在那里写一些我们看不

    懂的天书,不跟我们说话,也不讲笑话,更不唱歌,为什么我们要上去

    看呢?

    但是,这个平台不仅获得了美国特别著名的孵化器YC的认可,成

    为他们加速器训练营当中的一员,而且还拿到了投资。它的用户上涨速

    度非常快。它的分类不是媒体,而是教育。有大量的程序员会慕名而

    去,也许刚好会看到别人编程中正在攻克的问题正是自己的难点,所以

    他们形成了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

    在相互学习的底层逻辑之下,还有一个更大的需求:程序员常常会

    觉得非常孤独,如果有一个直播平台,即便他们在上面不说话,也觉得

    自己是有同伴在一起的;有困难可以一起解决,有问题可以一起探讨,甚至还有人在上面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像这样的聚

    合,对这些程序来说,是有非常大的价值的。

    所以,当我们看不懂一个内容,也觉得没意思的时候,我们应该先

    听一听,它是不是对某个特定的人群来说有意思?这个特定的人群究竟

    是把它当一个媒体看,还是把它当一个交友的平台来看?这就是非常大

    的不同。

    Facebook(脸谱网)创始人扎克伯格说过,直播是未来,所以

    Facebook也开了直播平台。小扎一开始还担心UGC(用户原创内容)保

    不住,所以先对明星和一些媒体机构开放,希望能够保证这个直播平台内容的水准。一开始,明星在上面也有互动,但是没有火爆起来。

    Facebook直播平台上第一个火爆的内容是什么?

    是两个穿白大褂的男生,把一个西瓜摆在桌子中间,然后一根一根

    往上箍皮筋,让大家判断这个西瓜什么时候会爆。这个直播总共直播了

    45分钟,不干别的,就一根一根地往上箍皮筋,直到西瓜爆炸。这个直

    播在Facebook上获得了80万的同时在线数,而且它事后编成了一个视

    频,也获得了320万的上连续雄踞40多周,也就是说上榜将近一年,因此在主流人群中广为人知。

    为什么这套书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符合文科

    生的胃口:这四本书里面,没有一个数学公式,所以看起来不太像经济

    学著作。关于这一点,列维特自己是这么解释的:之所以没有数学公

    式,是因为我的数学太差。他讲了一个故事,说在一个社交场合,他突

    然看见了他以前的数学老师。因为当时已经成名了,他就上前去嘚瑟,问老师:“您还认识我吗?”数学老师说:“怎么不认识啊,我一眼就认

    出来你了!我教了一辈子数学,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微积分只考两分

    的。”可见,他的数学成绩之差。

    当然,这话也不能全信。史蒂芬·列维特本科读的是哈佛大学,博

    士读的是MIT(麻省理工大学),最后做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的终身

    教授,这样的人数学能差到什么地步?

    但是,在经济学界,他做学问的路数和其他经济学家确实很不一

    样。史蒂芬·列维特走了一条谁都不愿意走的路,就是专门研究一些跟

    经济学无关的问题。这套书里面的话题经常会吓到我们。比如,都说毒

    贩子能大发其财,但为什么他们还跟母亲住在一起?因为他们自己没钱

    买房。再比如,应该选择星期几去抢劫银行最合适?他还研究:妓女和

    百货商店里面装扮成圣诞老人的员工,这两个职业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3K党和房地产经纪人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去说服一个不愿意被说服

    的人……而且,史蒂芬·列维特得出来的每个结论都会让我们大跌眼

    镜。

    纽约的犯罪率为什么会突然下降?

    史蒂芬·列维特最为著名的一个研究,就是美国纽约的犯罪率为什

    么会突然下降。纽约的犯罪率,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缓慢爬坡,到了60年代突然开始飙升,到了80年代的时候,从民间到政府都已经被

    犯罪问题严重困扰。但是,1990年之后,尤其是2000年之后,政府发现

    犯罪率突然降下来了。这是政绩啊,所以各级行政官员包括政客都来争

    功:典狱长说,“是我们监狱搞得好,犯人都改邪归正了”;警察局局长

    说,“不对,是我们的破案策略正确”;议员们说,“是我们那条法案提

    得好”。市长更要争功了,因为犯罪率下降,是市民们普遍关心的问

    题。

    这个时候,史蒂芬·列维特站出来说:“别扯了,这些原因都不对。

    看我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来告诉你是什么原因,我一个数学公式都不

    用。”他给出的原因是:从1970年开始,纽约州宣布堕胎合法化。

    什么样的妇女会去堕胎呢?往往是底层的、因为贫穷养不活这个孩

    子的母亲,或者意外怀孕的妇女。堕胎的妇女家庭状况一般都不好。美

    国原来是不允许堕胎的,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被生下来后,成长环境非

    常恶劣,长大后就很容易变成犯罪分子。

    那么,史蒂芬·列维特的结论就出来了:不是犯罪分子被你们管好

    了,而是他们没有生下来就被自己的妈妈杀掉了。这个结论绝不是跟别

    人抬杠时仓促得出的,而是经过精密分析得出的结果。

    史蒂芬·列维特这一派经济学家,研究的不是我们惯常认为的那些

    经济学话题:什么央行该不该加息,国家的宏观经济的景气指数怎样,重金属的价格是不是偏离了正常值,股市会不会涨到6000点……这些问

    题他们一概不搭理,而是跑到经济学的门外,跑到其他学科去打、砸、抢。比如,社会学、犯罪学、刑侦学,甚至去研究怎么抓住恐怖分子,全部是“狗拿耗子”的事。

    所以在美国学术界,他们这一派经济学家有个外号,叫“经济学帝

    国主义”,因为对其他学科的学者来说,本来井水不犯河水,大家各研

    究各的话题,你们现在非要用经济学的方法跑来插一脚,这不是欺负人

    吗?这不就是帝国主义吗?史蒂芬·列维特和他那个著名的老师——诺

    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都是属于这个血统的。

    经济学的经典定义是什么?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读过,经济学是一门

    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简单地说,就是有一大堆钱,有一大堆人,还有一大堆资源,我们要让

    它们形成最优配置。 可是,史蒂芬·列维特在写这套书的时候,为经济学提出了另外一

    个定义:“经济学不是研究经济问题,而是研究人的行为。更具体地

    讲,是研究人在激励的前提下,怎样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就把经济学

    普世化了,要不怎么会被称作“经济学帝国主义”呢?

    借助这套书的视角,我们可以完成两个任务:第一,帮助大家进一

    步理解什么是经济学的底层思维;第二,帮助大家成为聪明人,或者至

    少让大家理解聪明人是怎么思考世界的。

    用经济学底层思维看相扑运动

    先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也是“魔鬼经济学”这套书里写

    的,日本有一项民族性的

    体育运动叫相扑,就是两个大胖子,仅仅穿块兜裆布就在那儿摔

    跤。

    为什么说相扑呢?因为它自以为在道德上和其他运动项目不一样。

    其他的运动项目,哪怕是足球、羽毛球这些奥运会项目,本质上都是娱

    乐项目。现代已经没有了战争,现代人怎么释放力比多(libido,即性

    力,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呢?到球场上看场比赛,喊上一阵子,然后就释放完了,所以它们本质上是娱乐项目。

    可是相扑不一样,它带有强烈的宗教性、情感性,甚至是神圣性。

    日本文化有一个特点:什么东西跑到日本人手里,他们都会整出一个

    道。比如,喝茶到他们那儿变成了茶道,插花变成了花道,甚至做个寿

    司都有道——九十一岁的老爷爷小野二郎把一辈子的生命都倾注在了这

    项手艺里面。他做的寿司看着很普通,一个饭团,上面加片鱼片,再刷

    一层酱就卖给你,而且贵得要死。但他说:“你们理解得不对,这是我

    的真心诚意。我把生命都放了进去,你们如果不理解道,就无法品尝出

    其中之味。”包括最普通的拉面,日本每年都会搞拉面大赛。最后的获

    胜者也会告诉你,这里面有道,他是把生命注入了给你做的这一碗拉面

    里。

    其实,各个民族都有摔跤这项运动,唯独日本人将其整出了一个

    道,就是相扑。在日本文化当中,它被称为“大相扑”。无论是平时的训

    练,还是在赛场上,相扑这项运动都充满了仪式感。比如,裁判身上会

    带着一把刀,这把刀叫“介错刀”。日本武士切腹自杀的时候,旁边的人怕他太痛苦,会一刀把他的头砍下来,帮他结束生命,这个人就是“介

    错”。裁判带介错刀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出现了错判,我就自杀给你

    看。”当然,现在带刀主要出于仪式感,但这就是日本民族文化圣坛上

    的东西。

    所以,相扑运动一直是日本自认为最干净的运动,其他运动比赛中

    都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作弊,什么贿赂裁判、运动员性生活不检点等,最要命的是兴奋剂和打假球。为什么这两个东西最要命呢?前面讲了,所有体育项目现在都是娱乐项目,大家买票都是要看真家伙的,你要跟

    大家玩假的,那不是在愚弄大家吗?

    但是话说回来,各项运动都很难根除这些不好的现象,而大相扑从

    来都认为自己没这个。用西方人的话说,这就是体育精神。日本所有相

    扑运动员在赛场上,一定会发挥那种叫“武士道”的精神殊死拼搏,绝对

    不会干那些肮脏的事情。每个相扑运动员都会跟别人讲:“我有×××样的

    哲学,我打到最高的段位不是靠体力,而是靠我的哲学。”这里面是有

    道德感的。

    日本的相扑运动跟围棋一样,也是分段位的,一共有十级,五级以

    上就算职业运动员了。第九级叫“大关”,上面还有一级,那是神一样的

    地位,叫“横纲”。到了横纲级别,即使输了也不会降级,连输两场的

    话,顶多宣布退休,依然可以终身保持这样的荣誉。

    到了横纲级别,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堪比贵族。日本曾有一个横纲

    叫贵乃花,跟家喻户晓的女明星宫泽理惠谈恋爱。宫泽理惠在日本是女

    神一样的存在,年轻的时候相当漂亮。后来,俩人订婚了,而后却取消

    了婚约。据说是因为贵乃花的父母反对,嫌宫泽理惠出身太卑微。这件

    事在当时的日本娱乐圈非常轰动。

    那么,相扑运动员的道德水准是不是真如他们所说的那么高呢?也

    有人爆过料,两个退休的横纲曾联手写了一本书,叫《赛场内外》。里

    面影影绰绰地说到相扑也不干净,我们指责别人的兴奋剂、打假球这些

    事,在相扑当中也大量地存在着。

    这本书出版之后,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说相扑是我们民族

    心中的圣坛,岂容你们俩信口雌黄?日本相扑协会也说,这两个人就是

    给“老同事”泼脏水,道德上很卑污,要告他们。 后来,这两个人死得非常惨,几乎是在同一天,因为同一种疾病死

    掉了。医院给出的解释是死于急性肺炎引发的呼吸衰竭,除此之外,我

    们也查不出别的什么原因。但我们用大脚指头想一想都知道,这肯定不

    是正常死亡,一定是得罪了什么人,妨碍了别人的利益,被黑社会做掉

    了。

    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怎么判断相扑运动到底在道德上是

    不是有问题呢?

    最后,这个案子被“魔鬼经济学”这套书的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给破

    了。他用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既不搞现场勘查,也不找一些人来问,而是做经济学家最擅长的事——大数据分析。他把几十年来相扑运动的

    资料全部调了出来,一共调出来32,000场比赛,然后找出关键场数。

    什么叫关键场数?相扑运动的规则非常复杂,但是有一个基本的规

    则是:在每场比赛中,每个运动员都要打够十五场,如果胜比负多,也

    就是赢了八场以上,就可以晋级。

    这种赛制其实非常原始和传统,因为它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到第十

    五场的时候,我已经赢了七场,那这一场就性命攸关,决定着我是不是

    能晋级。如果这一场我输了,那么前面的十四场全部都白打了;如果成

    功晋级,那么金钱、美女、荣誉就全来了。每晋一级,在相扑这个小圈

    子里的地位的差别很大,所以大家都会玩命。

    但是,对手可不见得会跟你玩命,因为他可能已经赢了八场,胜券

    在握了,或者只赢了六场,晋级无望了,干吗跟你玩命呢?他很可能会

    跟你私下达成一个交易,你只要给点银子或者给点别的什么好处,他就

    放水了,而且观众还看不出来。

    他在比赛时会龇牙咧嘴,显得非常使劲,但实际上又没使劲,一个

    大胖子来一个假摔谁也看不出来。裁判就算带着刀又怎样?能拿他们怎

    样?

    但是,用大数据一分析,简直就像看澡盆里的鱼一样清楚。史蒂芬

    ·列维特把32,000场的数据稍微做了整理,就发现所有选手到最后一场

    决胜战的时候,性命攸关的这一方的胜率突然提高了一倍。所以,相扑

    运动怎么可能是干净的呢?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任何道德上冠冕堂皇的,包括借助于精神、说教、传统的东西,在现实面前都不堪一击,人性的恶都会一点一点把

    它拱掉。

    经济学就是要剥除人类所有表面上的说辞,剥除那些道德的作用。

    它就是要绕到背后去看人在激励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到底是怎样的。

    为什么经济学家说的话有的人就是不爱听呢?正是因为他们绕过了

    大家天天放在嘴上的这一层,看到的往往是最后的真相,所以经常显得

    像一个魔鬼。

    在这里做一个补充,“魔鬼经济学”这套书的书名的翻译多少有点标

    题党,它的英文版书名是Freak Oconomics。Freak是搞怪的意思,所以

    若正儿八经地翻译,这套书应该叫“怪咖经济学”,因为史蒂芬·列维特

    曾说自己就是个怪咖,研究的都是怪咖的问题。

    可是说到相扑这件事,我又觉得“魔鬼经济学”这个翻译还挺合适

    的,因为经济学家在和其他普通人争论的时候,往往扮演的就是魔鬼的

    角色。

    如果我们现在去日本,告诉日本人相扑运动背后藏污纳垢。很多日

    本人一定会说:“呸!你个美国人,你个中国人,根本不懂我们的文化

    和我们日本人的道德操守。”日本人一直以此为傲。美国著名的社会学

    家本尼迪克特写了一本书叫《菊花与刀》,这本书里面说日本人有一种

    耻感文化。他们非常讲究羞耻心,怎么会干那种脏事呢?

    还是回到我们的主题——任何道德上的东西,也许都拦不住人性水

    滴石穿的一点点拱的力量。

    用经济学思维寻找恐怖分子

    相扑毕竟还是一个世俗的运动和游戏,那么恐怖分子呢?站在恐怖

    分子尤其是一些宗教极端主义的恐怖分子的角度来看,他们自认为是坚

    定的理想主义者,自以为在道德上是很圣洁的。为了真主,他们可以把

    命都豁出去,这样的人会不会也受这种经济学的人性规律的影响呢?

    在“魔鬼经济学”这套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例子。

    恐怖分子袭击案通常特别难破,因为它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一来只要几个人就可以杀掉好多人,二来总是搞突然袭击,我们在信息上是

    完全无法监控他们的。所以“9·11事件”发生之后,英国、美国这些国家

    也没办法,只能用重兵保护主要目标,什么美国白宫、英国首相官邸、法国总统府等。但是没用,恐怖分子不见得要到这些大目标中搞恐怖袭

    击,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起袭击,逮个剧院、地铁站就能干。

    后来,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觉得,得转换方法论,得提前把恐

    怖分子给识别出来,而不是保护一些重要目标。可是,识别恐怖分子太

    难了,传统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

    第一,通过情报来找源头。可是,恐怖分子往往都是在中东的山里

    和沙漠里,这个源头怎么找?世界上哪有那么多007?

    第二,监控信息和情报,就是电信监控。可是,现在的互联网这么

    发达,信息如海洋一般,怎么从中把恐怖分子的通信信息给识别出来

    呢?而且,很多恐怖分子根本不用这些现代化的工具,用的还是口耳相

    传的原始通信方式。

    第三,监控资金来往。可是,恐怖分子也不怎么花钱,比如,发

    起“9·11事件”的那个团队也就那么点儿人,一共花了30万美元,并非大

    宗的银钱来往。

    这就把搞恐怖分子防范的那些专家愁死了。后来,英国经济学家霍

    斯利(其实他也不算是经济学家,只是银行的一个码农)给破解了。他

    原来的工作是帮银行识别那些可能发生诈骗的账户,为此,他研发出了

    一整套方法。说白了,就是用大数据的方法判断一个人的银钱来往有什

    么异动。

    英国政府请霍斯利去帮忙,看他能不能通过查询银行账户来往的方

    法把恐怖分子识别出来。霍斯利识别了半天发现,很多数据都非常粗

    略。比如,当地的穆斯林肯定值得怀疑,他们的银行账户如果有一大笔

    钱存进来,然后动不动以小额现金的方式去领取,那么他们是恐怖分子

    的概率就比较高。再比如,星期五下午,他们一般不会到银行去做任何

    存、取款的操作。因为星期五下午,英国的穆斯林要举行一些宗教仪

    式,他们没有空。可是,这些条件不管列举出多少,都是在讲同一群

    人,我们并不能缩小怀疑的范围。

    霍斯利最后发现了一个条件,一下子把恐怖分子的怀疑范围缩小了。后来,英国警方根据这个条件果然抓到了恐怖分子。什么条件?就

    是这帮人不买保险,而一个二十多岁的英国公民或者长期居住者,不可

    能不买保险。对英国政治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左派国家的福利非常

    好,发福利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保险。只要买一份很便宜的保险,医疗

    问题基本上就会有保障了。而穆斯林普遍结婚比较早,孩子也比较多,20岁以上的男子不可能不买保险。

    但是,恐怖分子不会买。因为保险兑付的时候,即购买者死了之

    后,保险公司赔款给他的家人的时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人

    不能是恐怖分子。只要他是恐怖分子,就不会获得任何赔偿。这是保险

    业的行规。这只是蝇头小利,但恐怖分子就是会受这个蝇头小利的影

    响,最后被大数据识别出来了。

    可见,即使是自认为道德非常高尚的恐怖分子,其人性当中贪小便

    宜、规避损失、会做成本和收益核算的这一点点念头,还是会让他暴

    露。所以,人性是掩藏不住的,随时随处都有可能会暴露。

    用经济学底层思维看点球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也是这套书里的。懂足球的人都知道,罚

    点球的成功率是极高的,大概是75%,近乎于一罚就中。因为点球的速

    度极高,时速都在100千米小时以上,所以守门员在球飞过来的时候再

    去判断方向,根本就来不及。守门员这个时候唯一的策略就是,赌定一

    个方向,朝左边或者右边扑过去。

    对于罚点球的人来说,存在好多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往左边和右

    边踢,这实际上是跟守门员做概率上的对赌。第二种选择是左上角或右

    上角球门门框的位置,因为即使守门员方向判断准了,一般也扑不到那

    两个位置。但是,朝那个位置踢,需要很厉害的准头。为什么踢点球很

    容易踢飞?往往就是踢了那两个位置中的一个。

    还有一种选择,就是踢球门中间,直直地往守门员站的位置踢。按

    照大数据分析,守门员往左扑大概是百分之五十几的概率,往右扑是百

    分之四十几的概率,而留在中间只有百分之二的概率。就是说,如果你

    是一个非常性的、懂数学、懂大数据分析的被罚点球的运动员,你最理

    性的选择就是往中间踢。

    但是,为什么几乎没有人往中间踢呢?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因为这不符合踢球者本人的利益。往左上角或右上角踢,如果踢飞了,可以

    归结为运气不好。往左边或往右边踢,让守门员给堵出来了,也可以说

    运气不好。唯独往中间踢,万一这个守门员是个笨蛋,反应慢了半拍,没来得及扑出去,你的球让他扑住了,那么所有的观众,包括评论员都

    会觉得:你根本就没使劲,是一个没有出息的球员。

    输赢是全队的事,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名誉

    为代价,去赌一个更高的概率呢?我为什么不显示一下我的球技,选择

    一个即使输了还有推脱之辞的选项呢?所以,最理性的方案不见得是每

    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考量,最终会选择的方案。这就是经济学的魅

    力。

    为什么经济学家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不一样?

    为什么经济学家和我所提到的那种聪明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最

    终得出来的结论和普通人不太一样?而且,他们的结论往往很气人,往

    往很不道德,正如这套书的书名。

    这可不只在中国,在美国也一样。美国的工会也天天跟政府请愿,要求提高中国的关税,因为中国人太讨厌了,抢美国工人的工作。如果

    拿这件事去问美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他们基本上都会跟政府讲,千万不

    要提高中国的关税,因为自由贸易对中美双方都有利,包括美国的工

    人。再比如说,美国的底层群众希望政府发这发那,希望教育、医疗、住房、食物全部都免费。可要去问主流的经济学家,他们都会跟政府

    讲,不要过度提高穷人的福利。这不仅对富人没好处——要多交税,对

    穷人也没有好处。

    这话听着很气人,为什么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其实很简单,因为经济学家和聪明人看到的世界的复杂度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普通人

    看世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去判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简单的世界。

    什么叫现代人类社会?就是几乎每一个人都被卷入了一个全球化的

    协作网络之中,这种互动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而我们普通人看到的都是

    身边的协作关系,家人、亲朋、同事这些简单的关系,再隔几层我们就

    看不到了,所以我们的认知和世界的真实情况之间有一个落差。经济学

    家就是研究这个落差的。

    关于这个复杂度,我分三个层面跟大家简单做个交代。 社会结构的复杂度

    第一个层面,社会结构本身就是复杂的。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自鸣得

    意,觉得自己找到了思考这个世界的终极方法,就是推己及人。别人的

    想法我不知道,怎么办呢?我假设自己处在他的处境下会怎么想,虽然

    我嘴上不会说出来,但我知道他也是这么想的,然后以此为前提,来判

    断我应该怎样行动。这一招还真在年轻的时候帮了我,我变得更加倾向

    于跟他人协作,也更加尊重协作伙伴。

    可是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一套“推己及人”的思考方法完全没用了,因为所有人开始坐在一张桌子上说话,在一个锅里乱搅和吃饭。一个大

    学教授跟一个12岁的小孩在微博上辩论的时候,推己及人还有什么用?

    我们根本不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举个例子,世界骗局史上有一个著名

    的骗局,叫“尼日利亚骗局”,因为这个骗局最早发生在尼日利亚。这个

    骗局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到处跟人说:“哥们儿,你有没有银行账户?

    我是尼日利亚的,我们那个地方政局动荡,发生了政变。一群有钱人要

    把财产转移到海外,能不能借你的账户用一下?金额不多,大概五亿美

    元,从你的账上过一下,仅仅产生的利息你都赚了。”

    “可以啊,可以啊!”

    “好,那你能不能给我交点手续费?”

    这个骗局是多么拙劣,骗子先给你许诺一个大好处,但是你先得给

    骗子一个小好处。等你把这个小好处给了他,他就跑了。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在中国有一个很常见的骗局,叫“重金求

    子”,有时候贴在电线杆子上,有时候也在微信里传播。

    “我是一个美貌的少妇,嫁给了一个大富豪。但是很可惜,他没有

    生育能力,为了分他的家产,我必须要有一个孩子。怎么办呢?我现在

    需要一个年轻人,你长得好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有生育能力。

    我跟你做一次爱,把孩子生下来之后,我给你五百万元人民币作为酬

    谢。”

    有人相信吗?还真有人信,那些没太受过教育的人就觉得,既能跟

    少妇做爱、生孩子,还能挣钱,这么好的事哪里去找?他们就真信了。

    然后,对方就会要求他给点手续费或者什么东西,总而言之骗钱的方式多得很。因为向往一个巨大的利益,所以在小的问题上就放松了警惕,然后丧失底线,继而损失钱财,这是很多聪明人也会落入的一个陷

    阱。

    为什么这么拙劣的骗术却屡屡管用呢?这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时代的

    骗术。互联网时代有一种电信诈骗,会故意在行骗的邮件里面犯很多语

    法错误,因为这样一来上当的人一定是阅读能力不是很好、理解能力很

    差的人。骗子把这批人筛选出来后再施展行骗手法,就容易得手多了。

    像我们这种人,对语法问题通常很挑剔,一看有那么多错别字,就知道

    肯定是骗子,就不会轻易上当了。

    这就是社会结构的复杂度,千万不要推己及人。在这个世界上,一

    个动作引发的后果,我们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我们越聪明,往往就越没

    法想象。

    协作的复杂度

    第二个层面,协作的复杂度。人类其实始终处于战略猜疑的状态,就是我说的话你听进去了,但你的真实想法未必会直接说出来。你要顾

    及我的想法,加工之后再说出来一番话。每个人的智商不同、知识储备

    不同、情商不同,所以大家就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博弈网络中。一个行

    为出去之后到我们这儿,再到其他人那儿,最后会变得我们根本就不认

    得了。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司机肇事之后直接把受害者杀掉的新闻。他们

    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法律在这一点上不够完

    善。交通肇事把人撞死后,要赔多少钱都是有标准的,可如果把对方撞

    成了残废,而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险体制还不发达,司机一辈子还

    指不定要赔对方多少钱呢。所以,很多司机把人撞了以后,会选择倒车

    把人轧死。你不觉得这也是一个理性行为吗?虽然很不道德,但是司机

    避免了后半生家庭的财政状况落入地狱。这就是社会协作的复杂度带来

    的一个行为结果。

    再比如,“禁止卖淫嫖娼”这条法律很符合社会主流的道德标准,可

    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结果。前些

    年,我看到过一篇文章,说那些在中国底层生活的女子其实是非常可怜

    的一群人。中国底层的刑事恶性案件中,她们是被杀害最高发的一个人

    群。 为什么?对抢劫犯来说,最容易下手的可不就是她们吗?第一,是

    因为她们是女孩子,反抗力量比较弱;第二,更容易下手。可以借谈生

    意的名义说:“我们找个地方去成交吧!”然后,把她们带到没有人的地

    方下手。此类案件的犯罪高发时间是每天凌晨两三点,这些站街女此时

    正好做完第一单生意,兜里有点钱。而且,因为她们的生意本身就不合

    法,所以天生没有求助于警察的观念。再加上她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比较

    低,一旦被抢了钱,第一个念头不是保命而是保钱,所以会大声地喊

    叫。那些犯罪分子都是穷凶极恶、没有人性的,自然会把她们弄死,所

    以她们就成了一个杀害案件高发的人群。

    本来这条法律是想保护妇女的,但是却把这群人彻底踢出了法律的

    保护伞,这难道是设置禁令的初衷吗?

    再比如说,2016年4月,北京有家和颐酒店发生了一件事,在网上

    传得沸沸扬扬:一名男子突然对一个住店的女生实施拖拽并殴打,打得

    很惨。大家就觉得很奇怪,觉得这个社会戾气真重。后来才发现,这名

    男子其实是一个“鸡头”。什么叫“鸡头”组织?就是黑社会自发组织起来

    保护妓女,然后对妓女的收入进行抽成,也就是收保护费的一个组织。

    他们当然各有其势力范围,不是我这片儿的,就不能跑到我这里做生

    意。这名男子怀疑这个女孩是来抢生意的,所以打了她。

    可见,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之外,有的禁令就会逼出这种角落里非常

    肮脏的协作系统。这绝对不是禁令发布者的初衷,但是它就是作为一个

    复杂的协作网络存在着,所以立法者能不小心吗?

    人心的复杂度

    第三个层面,就是人心的复杂度。很多人都说经济学就是讲钱的,其实不是。人哪是用钱能够定义得了的?

    举个例子,美国有一家幼儿园一直为一件事特别头疼,就是家长接

    孩子的时候经常迟到。家长们应该每天下午四点就把孩子接走,可是有

    的家长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耽误了。怎么办?幼儿园总不能把孩子扔到

    大街上吧,所以不得不雇一些老师留守值班,这给幼儿园造成了财政上

    的负担。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显然不太可能,有人就给

    幼儿园园长出主意说:“罚款吧,用经济杠杆来促使他们早一点把孩子接走。”幼儿园园长说:“行,用经济杠杆来撬动一下,但也不能收费太

    高。这样吧,迟到一次罚3美元,好不好?”结果呢?迟到现象更严重

    了,本来一周只有零零星星的三四起,现在翻了好几倍,变成了二十

    起。

    幼儿园园长觉得非常奇怪。其实我们仔细一想,一点儿也不奇怪。

    比如说,您是一个家长,本来接孩子迟到了,给幼儿园的老师添了麻

    烦,害人家增加了财政支出,您会非常不好意思、会愧疚、会紧赶慢赶

    地去接孩子。可是,现在明文规定要罚款,那我交钱就是了,迟到一次

    交3美元,我愿意接受这个惩罚。这时,家长心中的愧疚感反而没有

    了,就会放心大胆地迟到了。

    后来,幼儿园取消了罚款的规定,可是迟到现象并没有好转。为什

    么?因为你罚过款,已经把大家的观念给扭转了,大家开始觉得,这件

    事本身是个买卖,至于是收钱还是免费,那是你们幼儿园自己的选择,我们管不着,总而言之迟到没事。

    这家幼儿园真是被伪经济学、假经济学给害惨了。经济学讲的是:

    要总体地体察人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就是什么收益都是收益,包括心

    理上的收益。我自己是个好人,我不麻烦他人,这也是收益,收益不仅

    仅指钱。

    总而言之,无论是社会结构、社会协作,还是我们的人心,都是复

    杂的。我们根据几百万年进化而来的直觉系统,对这么复杂的现代社会

    去做判断的时候,当然就是笨人。所谓的聪明人,无非是运用了一些经

    济学家搞出来的方法,对这种复杂度能够多看两层。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你搞混了吗?

    “魔鬼经济学”这套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讲的都是我们普通人日

    常可见的场景和事例。但是,把经济学的思维运用进去之后,我们会发

    现:怎么和我们普通人用直觉得出来的结论不大一样呢?有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就是普通人没有经过经济学的思维训练,容易把两类判断搞

    混,一类叫事实判断,一类叫价值判断。

    什么叫事实判断?就是事实本身是怎样就怎样。比如,中国古代历

    史上有一些皇帝、将军就不爱听事实,有探马来报说前线打输了,他就

    下令把探马给斩了。为什么?因为探马讲了一个他不爱听的事实。可是,事实这个东西就是钢铁般坚硬的存在,它会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吗?

    第二类判断叫价值判断。这就进入了人类的舒适区,因为我们都在

    做价值判断,就是它应该怎样,它的底层就是我的愿望。比如,我们觉

    得这个东西应该便宜一点,这个姑娘应该让我追一下等,这都是用愿望

    撑起来的一种判断。甭管是实现什么主义的理想,还是明天找到一个好

    工作,都叫愿望的价值判断。

    我们经常容易把这两类判断弄混。简单举个例子,前些年,中国有

    一个很重要的社会争议,就是一线城市的房价问题。我们听着好像有两

    派声音,一派就是那种讨人厌的如任志强这种人,天天说“房价一定会

    涨,你们赶紧买房,再不买房就来不及了”。可是谁会听他的?很多老

    百姓都恨上了他,因为他跟我们讲了个事实,而这个事实不符合我们的

    愿望。所以,任志强在演讲的时候会被扔鞋,而且位列“中国人最想干

    掉的前三名”之一。

    而另外一种人喜欢迎合我们的价值判断,比如有人说:“我代表穷

    人说话,我是有良心、有道德的经济学家。”这种人也好意思叫经济学

    家?什么叫学?学就是判断事实,但是他们天天去迎合大家的愿望。最

    后,信了这些话的人没有买房,白白受了损失,上哪儿去告他们,上哪

    儿去投诉他们?

    我们是不是经常把这两个判断搞混?是。我们普通人很容易把道

    德、愿望当作理解这个世界的终极工具,于是就失落了事实。那些聪明

    人为什么比我们聪明?就是因为他们关注事实,不关注愿望。

    从愿望到事实距离到底有多远?

    有一些环保主义者天天说一定要保护珍稀动物,要划定保护区,不

    准猎杀,谁杀了就判刑等。这些在道德上和愿望上当然成立,貌似也有

    结果,但是真的管用吗?

    有一次,美国人发现有种鸟类非常珍稀,于是就划定保护区要保

    护。结果呢?导致这种鸟类灭绝了。为什么?因为美国实行的是土地私

    有制,政府划定的鸟类栖息地周边的那些业主非常紧张,如果在他的私

    家领地上发现了这种鸟,一旦被那些环保主义者得知,这块土地就要被

    划分成鸟类栖息地,就要保护起来,那么这块土地就要贬值。所以,周边的人家只要在他的领地上看到这种鸟,“砰”的一下就给打死了。这种

    鸟本来就十分珍稀,它的栖息地又被严格限制在中央区,它的生态很容

    易就崩溃掉了,反而灭绝了。所以,一个愿望和一个事实之间差得有多

    远?

    还有一个例子,英国殖民者当年在印度搞殖民统治。他们发现这个

    地方的眼镜蛇太多,经常伤人,就花钱让人去捕蛇,然后收上来杀掉。

    多好的初衷啊,但是结果是什么?越收越多,永远也收不完。原来,印

    度的老百姓一算,出去逮眼镜蛇和在家养蛇,哪个成本低?他们没学过

    经济学,但是他们知道,养蛇卖给英国人可以挣钱。所以,一个好的愿

    望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在美国历史上可谓创巨痛深,因为这是美

    国唯一一个被撤销的宪法修正案——禁酒令。美国在开发西部的时候,很多牛仔都爱喝酒,导致世风日下。很多丈夫一喝酒就不是个人,回家

    打老婆,还不干活,所以20世纪初,女性拥有了投票权后,都把选票投

    给了那些支持禁酒的竞选人。

    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正式颁布了禁酒令。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的饮料皆属违法。自己在

    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最高可被罚款

    1000美元及监禁半年。21岁以上的人才能买到酒,并需要出示年龄证

    明,而且只能到限定的地方购买。

    禁酒令颁布前一天,全美国人都在抓紧喝酒。实行禁酒令的结果是

    什么?我给大家推演几个结果。

    第一,绝大多数爱喝酒的美国人都变成了伪君子。原来该喝就喝、想少喝就能少喝,可是现在不行了,只能回家偷偷喝,在外面跟别人却

    说自己从来不喝。禁酒令几乎把所有的美国男人都变成了伪君子,会出

    现一个道德滑坡。

    第二,因为酒变得稀缺,所以价格飙涨,会出现黑市,就会有很多

    人想方设法要得到酒。从哪儿得到呢?偷工业酒精。工业酒精是重要的

    化工原料,虽然它有毒,是不能喝的,但酒鬼才不管呢,美国的工业酒

    精一年会被偷掉5000万加仑。

    1926年,美国总统柯立芝认为,偷工业酒精来喝实在是太伤害身体了,对公众宣布,美国政府在所有工业酒精里面都加了毒药,谁喝下去

    谁就会死,然后通过报纸大规模地宣传。但是,政府的宣传难免会有不

    到位的地方,再加上有些人实在馋酒,根本就不信政府说的话,大家接

    着喝。仅1926年一年,纽约市就有1200人喝这种酒中了毒,其中有400

    人死亡。

    还有第三个结果,黑社会会发达起来。黑社会一看,既然走私酒有

    这么高的利润,我们正好可以带刀、带枪来保护。原来,美国的黑社会

    是不成气候的,正因为20世纪20年代的禁酒令颁布,黑社会成长壮大起

    来了,所谓的黑手党就兴起于这一阶段。

    黑社会上面自然要有政府做保护伞,他们会找个别官员去行贿,那

    么第四个结果就是,政府的道德也被败坏掉了。

    第五个结果是什么?任何一种实施为禁令的道德愿望,总会留一些

    例外。比如,医院里如果不让用酒精,就没办法消毒;基督教为纪念耶

    稣受难日,会不定期举行一种宗教仪式,会发放圣餐,而圣礼餐中不可

    或缺的就是红酒,这代表着耶稣的鲜血。既然有了酒,又怎么能阻止得

    了那些大夫、神父利用这一点点特权去卖酒呢?如果增加政府官员去监

    察,又会产生新一轮的贪污腐败问题。因此,罗斯福总统的竞选纲领之

    一就是废除禁酒令,他上台跟这件事也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从愿望到事实距离到底有多远?

    聪明人就是能看到更多事实的人

    最后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到底什么是聪明人?聪明人不是智商比

    我们高,而是在这个认知成为唯一的竞争壁垒的时代,能看到更多的事

    实。

    这句话稍微解释一下。互联网时代,大家变得越来越自由,谁也不

    能再用血缘、阶层、官职、学历来限制每个人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把

    自己的禀赋和特长发挥出来。这个时代唯一限制我们的是什么?是认

    知。如果你的认知仅仅是一个普通人根据愿望对世界做出那种直觉的判

    断,对不起,你就在认知的囚牢之中。

    为什么经济学思维特别重要?因为它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

    实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社会结构、社会协作和人心的复杂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只要我们带着这个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去认知更多的事实,那我们不就变成了一个聪明人吗?

    02 认知差距的本质

    经济学思维奇葩在哪儿?

    经济学思维虽然非常奇葩,但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非常之重

    要。

    为什么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来思考这些问题,得出来的结论会这么

    让人毁三观、大跌眼镜呢?为什么和我们通过常识、直觉得出来的结论

    不一样呢?

    首先,因为人类社会的协作体越滚越大,导致我们再从身边的事物

    来看待这个世界就很难看到真相。而经济学尽可能从人类的总体协作上

    来看这些问题,它的结论自然就不一样。

    那么,经济学思维到底奇葩在哪儿?

    经济学思维其实代表着人类正在进行的一次缓慢、坚定但是作用极

    大的思维切换。这不是哪一个人的思维切换,而是整个人类的思维切

    换,只有那些真正明白的人能切换得过去。

    为什么说将来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不是说穷人的生活越来越惨,其实穷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只不过跟那些精英的差距会拉大,这正是

    因为认知差距。而认知差距的本质就是我们能不能顺应这个时代的发

    展,完成这次思维方式的切换。

    这并非在吓唬大家,这道鸿沟确实存在,此岸是经济学思维,彼岸

    就是大多数人还在运用的那种非经济学思维。这么说好像有点晦涩,我

    借用一下万维钢先生(同人于野)的说法,他用了两个特别气人的词:

    一个叫理工科思维,这是他赞扬的、主张的;另一个叫文科生思维。

    我们为什么要补足经济学思维?

    究竟什么是文科,什么是理工科?过去,我们都认为只是学的课不

    一样,怎么能有贵贱之分呢?但是,落实到思维方式上,确实完全不

    同。文科生讲究形象、具体、情感抒发,比如只用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非常具象的东西,就能够堆叠出那种抒发不出来的情感。理工科学

    生则往往讲究冷静、理性、逻辑这一套。

    人类好像一直都有这两种思维方式,所谓大脑、小脑;左脑、右

    脑;系统一、系统二。从来都是这样分野的,为什么一定要分出高下

    呢?为什么说人类将要补足理工科思维,或者说经济学思维呢?

    这就得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

    首先,文科生思维不好吗?它太好了,因为它是几百万年来人类进

    化的结果,可以说它是上天对人类最大的恩赐。此话怎讲?这就要回到

    进化的现场,我们人类是进化而来的,由此上溯到每一代祖先,一直到

    猿猴时代。请问,每一代祖先、每一只猴的核心使命是什么?不是理解

    世界和宇宙的真相,而是活下来,而且把基因给传下去。

    既然生存下来是首要目标,那么其他目标就清楚了,主要是两个,第一个是节能,第二个是高效。

    为什么要节能?一方面,因为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我们的身体机

    能能够获得的能量是有刚性约束的,不能胡吃海塞。被吸收到身体里的

    能量在转化为机能的时候,得有所控制。比如,人类看不见红外线,也

    听不见次声波和超声波,为什么?因为没必要。能看见一段就够用了,不需要无限制地发展,跟当下的生存无关的事一概都会被删除。不像现

    代人类社会,我们会突然拨几十亿美元去发现、研究引力波。我们变成

    蝙蝠就可以听见次声波,但是我们的眼睛会瞎掉,因为它对我们没用。

    一切都是本着“节约成本”的刚性原则来设计的。

    而另外一方面,我们的速度得快。比如,这儿有只兔子你不抓,你

    就会饿死;这儿有条蛇你不躲,那么你就死了。所有不符合这个原则的

    人,他们的基因都传不下来。我们的基因之所以能传下来,就是因为我

    们的祖先反应更快。

    那么,什么东西反应快?难道是理性逻辑这些东西吗?如果我问

    你,73×78等于多少?你得想半天,恨不得再拿张纸出来算一算,所以

    理性逻辑是一个很慢的系统。对于人类的远祖来说,优先打造的思维模

    式当然就是感性、具体、情绪,这些形象思维来帮助他们做出快速的反

    应。形象思维当然好了,我们看到一个人,跟自己脑子当中存储的认知

    记忆一比对,马上就知道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不是可以信任他,就能迅速做出判断,不需要搞其他的调查研究。

    情绪也是一样。遇到一样东西,我们是因恐惧而马上选择逃跑,还

    是因愤怒而马上去攻击、去获得竞争的胜利?这都是我们调动自己的身

    体快速做出的反应。为什么说文科生这种情绪化、具象化、形象化的思

    维方式是上天的恩赐呢?因为没有这一招,人类根本就活不下来,就没

    有我们今天的人类。所以说到底,文科生思维很伟大。

    邓巴数字——150人定律

    但是,现代社会变化太快,我们这套东西还来不及转过来,有些刚

    性约束就把我们限死在当地了。互联网界有一个很著名的词,叫“邓巴

    数字”。这是英国人类学家邓巴提出来的。他发现,甭管是远古还是现

    代,甭管是那些太平洋的小岛上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部落还是现代社

    会,人们都在受150这个数字的约束。也就是说,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

    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一下,就是150人,很难突

    破这个上限。

    比如,他研究发现,在电子邮件诞生之前,英国人喜欢在圣诞节前

    夕给亲朋好友寄贺卡。即使再疯狂地寄贺卡、收贺卡,跟他们打交道的

    也不会超过150人。再比如,西方军队最基础的组织叫连,一个连大约

    就是150人;南太平洋小岛上那些狩猎采集民族,发展到最大规模也就

    是150人。

    其实,这个规律不仅体现在传统社会中,在互联网上也一样。很多

    人说,互联网就是扩大了连接数。没错,可是连接数扩大到150人以

    上,互动方式就不一样了。比如说《罗辑思维》,可能有100万人在

    看,但是我们没法互动,真正能互动的人数仍然受制于邓巴数字,不会

    超过150个人。

    为什么?因为在150人的关系中,我才能达成节能和高效这两个生

    存任务,多一个人我就得多理解多少事啊:你长什么样,你生日是哪

    天,你老婆长什么样,你跟我认识的另外一个朋友有什么瓜葛……多一

    个人,就会增加我们大脑带宽的负担,这个任务量我们承受不起。所

    以,它就变成了我们人类的一个刚性约束,跟我们不可能在两秒之内跑

    完100米、不能在水下呼吸是一个道理。除非若干年后,我们进化出别

    的能力,否则150人的邓巴数字就会把我们死死地限制住。 现代社会,我们的协作体远远超越了150人,怎么办?我们现在的

    办法是,依然用150人的行为方式、认知模式和思考方式来对待这个世

    界。所以,就出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反差。 比如,第一次海湾战争的起因,是伊拉克的萨达姆突然出兵,把科

    威特给灭了。接下来,老布什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跟国民说:“这可不

    行,中东是美国的石油来源,这会影响美国石油价格的稳定,对我们世

    界警察的位置也是一个挑战。我们有责任维护世界的秩序,萨达姆这不

    是胡来吗?所以,我们美国要出兵。”

    听他讲完,选民说:“石油价格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美国的老大地

    位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于是,老布什的幕僚就给他出主意说,得换一

    个说法。

    所以,老布什再跟老百姓讲的时候,就说:“伊拉克是个流氓,流

    氓欺负人家小弟弟算什么本事?科威特多可怜啊,人家没招他、没惹

    他。我们美国是谁?我们是有英雄的,我们有超人,有美国队长,我们

    能够容忍一个流氓欺负一个善良的少年吗?不行,美国必须拔刀相助,我们必须去当这个英雄。”大家听得热血沸腾,连连鼓掌。于是,美国

    就出兵了。

    老百姓根本无法理解美国、世界、石油安全、全球秩序这些宏观的

    概念,但是大家可以按照身边人的逻辑来理解:隔壁有一个流氓欺负一

    个弱小少年,这事我不能忍,我很气愤。这种事大家都理解。所以,我

    们仍然是用邓巴数字控制下的150人之内的那种交往方式、那种情绪反

    应方式来处理国家大事的。

    政治家后来就学会了,还总用这一套。比如,老布什的儿子小布什

    总共做了两届总统,第一届干得一塌糊涂,经济持续下滑,但是他也有

    招。他的竞选顾问告诉他一个词:恐惧。所以,他在第二次竞选的时候

    就拼命跟老百姓讲,萨达姆一定有化学武器,他还支持恐怖分子,我们

    一定要把他干掉,否则美国人的安全根本无法保障。老百姓听后都感到

    很恐惧,于是支持小布什连任美国总统。

    小布什竞选的时候还有一招:一般的政治人物都会把自己说得高大

    上,他却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没出息、成绩不好,还酗酒,有时候还抽点

    大麻,其实是一个问题少年;后来屌丝逆袭,才变成今天这样一个道德

    高尚、能力出众的人。选民都爱听屌丝逆袭的故事,自然就把选票都投

    给了他。奥巴马在竞选总统的时候,用的也是这一招。

    我举这些例子,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一点:即使我们在做那样大的

    框架的选择的时候,我们仍然是按照村里的思维模式来进行的。那些政治人物一旦洞察了我们这种心理,就会拿这种小故事来忽悠我们。老布

    什、小布什、奥巴马这些人的施政方针,能够给美国带来什么改变,选

    民有工夫去考虑吗?没有。老百姓听不懂,能听懂的都是跟在村里见过

    的那些情节类似的故事。

    再举一个例子,人类偏文科的知识分子往往对世界抱着一种悲观的

    态度。这可不只在中国,全世界都一样。在这些知识分子看来,只要谈

    到自己民族的未来、国家的经济、人类的命运,结局都是悲观的。但有

    的时候,这种悲观真的不符合事实。

    比如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一飞冲天,这是铁的事实,全世界都

    羡慕。可是,回溯到这三十多年的任意一个阶段,我们会发现最有市场

    的舆论就是看衰这个国家,说中国有前途的人是很少很少的。直到今

    天,演讲市场上标价最高的那批“所谓的”经济学家,还是一路唱衰中国

    的。把他们的言论串出来看,讲的就不是事实。但是不要紧,因为这种

    文科生思维非常契合我们的情感需求: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刻意

    地培养自己对危机的敏感度;如果危机没发生,反正我们也没什么损

    失;万一发生了,我们就得赶紧跑,这是我们的天性。文科生思维和这

    种天性是契合的,虽然它跟事实没有什么关系。文科生思维的缺陷

    我们得承认,文科生思维的历史贡献非常大,但是下面就是不好听

    的话了。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才一两百年的时间,就导致我们的思维模式

    不得不发生切换,要走向原有思维模式的反面。说白了,要矫枉过正或

    者大量地补足原来没有的东西。这个东西在万维钢先生看来,就叫“理

    工科思维”。在我们今天的话语环境当中,就叫“经济学思维”。

    我们原来习惯的那种形象化、情感化的思维方式的缺陷在哪儿?最

    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文科生思维缺乏一种用数字描述这个世界真相的

    能力。

    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慈善方面的实验:给一部分家庭寄去一封信,告诉他们非洲哪个国家有几百万儿童现在缺医少药,快要病、饿而死

    了,大家快来捐钱吧。给另外一部分家庭寄去的信说,非洲有一个小女

    孩,她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哪个村庄,她的父母都很爱她,她

    长得很美丽,非常上进好学,但是现在她缺吃少穿,马上就要死了,您

    捐点钱呗。想都想得到,肯定后一封信获得的捐款数额比较高,事实是

    高了一倍。这说明我们仍然容易被一些具体的东西打动,我们不容易被

    数字打动。 但是,这就导致了世界上很多真相在我们眼里是扭曲的,我们找不

    到真实的原因了。

    所以,即使文科生抱有善意,没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仍然没有办法

    了解世界的真相。这里并非是批判,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特征。

    再比如,很多人觉得坐飞机不安全,即使数字早就摆在面前,坐飞

    机是交通工具当中最安全的:飞机失事的概率是每年470万分之一,而

    被雷劈死的概率是190万分之一。说白了,飞机失事比被雷劈死的概率

    还要低。所以,有些航空专家说,坐飞机确实很危险,但是最危险的地

    方不是在飞机上,而是坐汽车去机场的路上。可是,很多人还是觉得坐

    飞机很危险,因为我们看到飞机失事的报道,而汽车撞死人或者哪条高

    速公路上发生了连环惨案,我们经常看到反倒熟视无睹了。这种信息传

    递的特征,以及我们培养出来的思维认知习惯,就导致我们扭曲了这个

    世界。

    “9·11事件”之后,美国人都觉得坐飞机不安全,普遍选择开车出

    行。结果在很短一段时间内,美国全境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就大幅度上

    升了。无法用数字来理解世界,这是文科生思维的悲哀,但是文科生思

    维真正的缺陷是,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只有是非和善恶,没有比较和选

    择。

    可这也正是文人世界的魅力所在,因为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投入那

    种浓烈的情感,做单向度的选择。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只能选是不会选

    非,只能选善不会选恶。“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

    者皆可抛。”这就是文科生思维。一旦切换到理工科或者是经济学思维

    里面,把自由、爱情、生命搁在一块儿权衡比较,所有的美感马上就没

    有了,人格显得非常卑污。

    越来越重要的机会成本

    为什么要给经济学冠以“魔鬼”两个字?因为它没有正能量。但是,如果没有比较和选择的思维,现代世界的真相我们根本无法把握。这就

    牵扯到经济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

    什么是成本?我们一般会认为,成本就是为买一个东西付的钱。这

    叫“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比这个要复杂得多。我们在同一时间、同一空

    间选择一个东西,请问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就是放弃其他选择的总和,这就是“机会成本”。

    他只能选择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换得第二年的粮食。

    到了现代社会,如果我们还是按照此前的思维方式去生活和行动,有的时候就会显得很可笑。很多人家里都有老人,老人的思维习惯往往

    就停留在过去。比如吃饭的时候,看到有一道菜剩下了,他们心里就百

    爪挠心,即使撑坏了也要把它吃完。这在农耕社会当然是理性的选择,因为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可是到了现代社会,我们还有其他的选项。比

    如中午吃撑了,晚饭再美味也没法享受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什么胃口

    都没有,我们也许就是放弃了另外一些更美好的东西。可是,家里的老

    人生活在过去的思维习惯中,没有看到这个选择。

    在现代社会中,机会成本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我们面临的选择几

    乎是无穷多的。比如一个年轻人现在下班了,一个哥们儿给他打电话说

    晚上一起吃饭、喝酒,还有一个姐们儿给他打电话约一起看电影。请

    问,他面对着多少个选择?表面上是两个,其实比这要多得多。他可以

    选择留下来加班讨老板的欢心,也可以选择上街去撩妹,还可以选择回

    家读书或者打游戏,或者去拜访一个他非常尊重的人,也或者上图书馆

    去听讲座。不管是吃饭、喝酒,还是看电影,他付出的机会成本都是高

    得吓人的。也就是说,他的认知水平越高,看到的世界的联络和协作越

    多,他的机会成本就越高。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创业公司,面对的

    其他选择越多,就会工作得越辛苦。这样的公司,员工往往会工作到夜

    里两三点,甚至是通宵达旦地工作。不是他们愿意工作,而是机会成本

    实在太高。

    总之,机会成本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一个理解世界的方式。

    本质上就是要认识到,任何一个选择背后都要付出代价。你如果忘

    了“机会成本”这个词的话,请记住经济学里最著名的一句话:“天下没

    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不是说买什么都得掏钱,而是说所有的选择必

    有代价。

    没有什么是值得不顾代价地去追求的

    我们建立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再来看文科生思维,它的缺陷就很明

    显了。这是一个由是非、善恶构成的世界,有一些目标是值得不管不顾地去追求的。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很符合我们的道德观,很正能

    量,但是它忘掉了代价。

    举个例子,防治空气污染固然是一件好事,谁愿意呼吸脏空气呢?

    但是,如果我们非要让北京的空气质量回到三十多年前那样,代价是什

    么呢?代价就是经济,包括周边的河北、山东的经济,都要回到三十多

    年前。新鲜空气有得呼吸,饭就没得吃了,请问你怎么选呢?

    当然,有些环保主义者会说:“我们并不是要毁掉经济,而是说那

    些排污量大的企业应该本着良心,购进一些防治污染的设备。”那不要

    花钱的吗?这笔成本加上去之后,这些企业就不赚钱了。不赚钱谁还办

    企业呢?经济还是得回到三十多年前,我们还是得在挨饿和新鲜空气之

    间选。面对这一选择,我们就要找到一个均衡点,那么就没有什么绝对

    的对和错了。

    就像很多环保主义者指责中国煤炭用得太多一样,他们说得没错,可这是工业社会在现状下的最佳选择。别以为中国企业从来都是用煤炭

    的,以前是用木柴的,用木柴还不如煤炭干净。煤炭的燃烧值大约是同

    等质量的木柴的一倍,而且煤炭非常容易保存,不会像木头那样容易腐

    烂。煤炭还非常便于运输,也比木柴清洁得多,它已经是这个状态下我

    们最优的选择了。

    在此状况下,一味地批评煤炭没有任何意义。就像还有人反对使用

    化肥,因为化肥会造成土壤的板结。这是不是事实呢?是,但是一旦禁

    用化肥,代价是什么呢?

    化肥的使用也就是这一百多年来的事。在前现代化时代,人类能够

    养活的人口数量最多也就8亿,现在是多少?70亿。这么多人都是靠化

    肥实现的粮食增产,然后才能养活的。要是禁用化肥,那么就意味着人

    口要减少到8亿,会出现多少人间惨剧?而且,那8亿人口的生活质量跟

    今天可没得比,什么水果、肉、蛋、奶,普通老百姓想都不用想,过

    年、过节能吃上一口就不错了,那是富人的专利。这个代价我们愿意付

    出吗?如果不愿意,还扯什么反对化肥呢?

    举个更纠结的例子,发生在美国。话说1962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位

    著名的女作家叫卡逊,她写了一本书叫《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在环保

    界有着《圣经》一般的地位,因为只靠出版一本书就切实地引发了一项

    社会变革,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这个变革就是全面禁用DDT。 DDT是一种高效的杀虫剂,对农业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对环境却

    不是,因为它杀灭了大量的昆虫,甚至是鸟类。书名为什么叫《寂静的

    春天》呢?就是说在春天的田野和村庄里,再也听不见虫鸣鸟叫了,所

    以说这个书名起得很煽情。此书出版之后,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甚

    至引发了很多人对环境崩溃的恐慌。美国政府不得已,只好宣布全面禁

    用DDT。后来,这股风潮刮到了全世界,全面禁用了DDT,包括中

    国。

    它的代价是什么?美国没付什么代价,因为它的医疗保健水平都跟

    得上。可是,非洲大陆就惨了,DDT原本对疟疾是有抑制作用的。全面

    禁用DDT之后,仅在南非的一次疟疾大爆发中,就夺走了10万条人

    命。

    “魔鬼经济学”系列书里提到,在全面禁用DDT的20年里,光非洲大

    陆因此而死亡的人就有2000万,等于一年100万。有人算过一笔账,每

    天有7架波音747飞机,上面装满了非洲儿童,每天失事,20年后失事人

    数才会达到2000万。到了2006年,国际组织就宣布,在非洲疟疾高发地

    区可以使用DDT。这个“毒药”又回来了。

    所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绝对好的东西、绝对坏的东西吗?没有,我们看到每一个选择背后的代价,然后用精密的计算,用理性去权衡,最后找到一个均衡点,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不顾代价去追求的。

    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中国二三四线城市都有新建小区。很多

    老百姓搬进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团结起来,把移动基站赶走。移动基

    站就是我们手机信号的来源,很多老百姓觉得这玩意儿是电信辐射,对

    健康一定有摧毁性的影响,长年遭受辐射哪里受得了?而这些基站往往

    又属于那些不讨人喜欢的大国企,什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

    信。他们一旦跟老百姓解释,老百姓就说:“你们这些黑心企业,为了

    挣我们的钱、喝我们的血,完全不顾我们的死活。来,团结起来跟它们

    斗。”

    这些企业是为了挣钱,谁愿意跟老百姓斗?我们搬走还不行吗?看

    起来这是好事,可是有没有代价?任何选择都有代价。在这个场景里,代价就是手机没有信号。2015年,我看到一则新闻,一个老太太刚刚喜

    迁新居,心肌梗死就发作了。儿女急得要死,但是手机没信号,走到小

    区大门外一公里才有手机信号,连忙打电话叫救护车。老太太的一条命

    差点丢掉了,这就是代价。 而且,这些老百姓不相信数字。有一些在电信部门工作的朋友说,跟老百姓家家户户地解释基站的辐射是微乎其微的,还不如家里Wi-Fi

    路由器的辐射大,可是没人信。老百姓不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移动基站

    的信号变弱的时候,手机搜索这个信号的功率就会变强,其实辐射是一

    样的。就算辐射会损害健康,也不是因为移动基站单方面的原因,但是

    老百姓才不管。

    这个例子就充分暴露了文科生思维的两大缺陷:第一,我们不相信

    数据,不相信专家;第二,我们只相信有一个单向的好事,不相信背后

    的选择和代价。所以,文科生思维虽然符合我们的情感需求,但是它真

    的挡上了我们了解真实世界的眼睛。

    前面我们把文科生思维痛批了一番,估计得罪了不少人。当然,你

    们也能看得出来,这里指的不是哪个具体的人或者是族群文科生思维,这是一种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的思维方式,这一点请

    大家理解。

    文科生思维应该被彻底放弃吗?

    话说到这儿,有两个很具体的纠结就出来了。第一个纠结是,既然

    文科生思维这么差,我们就应该彻底地放弃,然后转到理工科或者经济

    学思维那一边吗?万万使不得,因为人类价值观系统非常复杂,至少我

    就知道三套价值,就是真、善、美。我们这样是矫枉过正,片面地强调

    了求真应该用什么方式,毕竟还有善和美这两个维度,在这里面文科生

    思维就大有用场了。

    就算超越了真善美,我们想办成一件事,就总得求得他人的协作。

    如果天天强调什么东西是对的、什么东西是真的,那么什么事都办不

    成,任何事都在协作之中。文科生思维对于产生社会协作、吸引更大规

    模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越到互联网时代的深处,一个人是不是能写会

    说、情商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不矛盾吗?没错,人就是一个矛盾体,或者是一个纠结体。所

    以中国人说,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是圆融。圆融不是圆滑,是把各种对

    立的东西融合在我们的人格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才叫圆融。

    2016年,我听过一句非常棒的话,是王朔说的:“第一等智慧总是

    自相矛盾。”转换成通俗的语境,不就叫圆融吗?这是第一个纠结。 第二个纠结是,理工科思维听着挺好,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做

    到凡事相信数据、通过上网查数据来获取真相的,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受

    的教育不一样,拥有的时间也不一样。

    那么,怎样贯彻理工科思维呢?就是相信专业人员,因为这是人类

    社会构成一个大协作体的基本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封装复杂、接口简

    单。

    此话怎讲?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大协作不是乌泱乌泱70亿人全部在

    一块儿,你帮我,我帮你,而是形成了一个一个的模块,然后再组装在

    一起,其模块内部极为复杂,这就叫封装复杂。但是,模块和模块之间

    的接口变得非常之简单。

    就好像电脑里面的元器件,科学原理何其复杂,但是无非就是分成

    主板、硬盘、内存等几个大的模块,社会分工也是围绕这些模块进行

    的。有一次与和菜头聊天,他曾经在航空公司工作过,他说:“什么叫

    修飞机?修飞机不是用螺丝刀来修每一个器件,而是看得出来问题,用

    机器一测量,说这个模块坏了,然后整体换掉。这才叫修飞机。”

    我们唯一的生存策略:相信专家

    既然整个现代社会是这么拼装而成的,我们唯一的生存策略是什

    么?就是相信专家。你可能会反驳说:“中国的专家不能信,那都是砖

    头的砖,他们都是忽悠你的。”带着这种不信任,我们在现代社会一天

    都活不下去。比如,你到医院去开刀,大夫进来了,你说“什么狗屁主

    任医师,我不信,把你的大学毕业证拿出来我查一查”。大学毕业证是

    什么?不也是医学院的专家对他的信任背书吗?你本质上不还是在信专

    家吗?

    现代社会的本质就是一个协作和信任背书的网络,我们每个人都身

    在其中。你可能会不服,万一专家错了,不是辜负了我的信任吗?那也

    没有办法,就像前面反反复复强调的:任何选择必有代价,从来没有绝

    对的好和绝对的坏。

    前不久,有一个朋友问我:“罗胖,你号称在搞知识服务。万一你

    说错了知识,不就误人子弟了吗?你怎么能保证在节目里说的一个都不

    错?” 我还真没办法保证,我能保证的是本着良心,把每一个知识点尽可

    能核实一下,拿不准的观点找高水平的朋友切磋一下再说。但是,我毕

    竟是个人,是人就会犯错,再加上水平有限,我如何保证不犯错呢?错

    了怎么办?我的建议就是认了。这不是在耍赖,是因为我也是在以这种

    方式面对我自己的世界。

    比如,我非常喜欢万维钢先生(同人于野)的文章。他发布一篇我

    看一篇,因为我看得出来,他的文章中的资料、数字都是有来历的,是

    考证过的。万一他的哪个数字不对或者哪个观点是误信了传言,我该怎

    么办呢?我会保持对万先生的信任,与此同时,向未来展示我的开放

    性,因为这个知识点如果错了,在未来总有机会被纠正。国家还允许公

    开出版物有万分之一的错误率呢,错了一个字就把整本书销毁吗?不会

    的,再版的时候把它修订过来就好。

    所以,求知的过程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动态的、开放的过程,越是

    要求真,就越不能执着于真。

    在现代社会,我们怎样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完成自己的认知升级,做一个更聪明的人、一个站在高处的人?我将自己在经济学的智慧中得

    到的启发,总结成了十六个字:承认代价,比较权衡,不问是非,只争

    高下。

    03 经济学改变世界

    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我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为什么会对这门

    学科这么感兴趣呢?我的阅读经验告诉我,对经济学不见得要学到特别

    精深的程度,但是了解它的一些基本思维方法,无疑是一种改造自己世

    界观的最好武器。我们读一点经济学,接受了它的思维方法,就可以把

    自己从那种日常直觉中拯救出来,我们的世界立即焕然一新。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经济学是怎么改造世界的,哪些经济学的核

    心概念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也许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就能明白。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经济学家,叫德索托,秘鲁人,生于1941

    年,在日内瓦上的大学。这个人一生有无数的大头衔:关贸总协定

    (WTO的前身)的经济专家、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执行委员会主席、瑞士银行家什么顾问团的负责人等。他甚至还当过秘鲁的中央银行行长。

    但是,对于德索托本人来讲,他一生最重视的头衔却是一个普通的民间

    学术组织“自由与民主学会”的领导人。他一生都以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为

    荣。

    德索托是怎么改造秘鲁这个国家的呢?先简单介绍一下秘鲁。在地

    理上,秘鲁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往南就是特别狭长的智利了,秘鲁就在智利的北边。它的东边是玻利维亚和巴西,北边是厄瓜多尔和

    哥伦比亚。

    欧洲人没有入侵之前,印第安人在南美洲原来有两个帝国:北边的

    是玛雅帝国,位于今天的墨西哥一带;还有一个印加帝国,就在秘

    鲁。

    为什么要这么费劲地介绍这个国家呢?因为它没有新闻,如今我们

    看不到这个国家的任何新闻。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国家的新闻可

    多了,因为它是很典型的失败国家。要说它没政府吧,它有。可是,这

    政府什么也管不了,遍地狼烟,时不时就有恐怖组织暗杀、爆炸、行刺

    这些事,自然而然就经常上我们的新闻联播。

    这个国家为什么会闹到这步田地呢?因为一个组织——“光辉道

    路”。这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它的主要政纲还是那个年代非常流行

    的阶级斗争。这个组织的领导人叫古茨曼,他可不是个普通人,他是一

    个大知识分子,是秘鲁一所大学的哲学系教授。据说长得非常帅,而且

    长发飘飘,经常穿一件夹克,里面也不打领带,胳膊底下夹着一本书在

    校园里走来走去。那忧郁的眼神,那激昂的理想,让无数少男少女为之

    疯狂,把他奉为男神。他的口才又好,思想又非常新颖和新锐,在学生

    中的影响力特别大。

    他有一个外号叫“香波”,就是洗发水的意思。这有两层含义:第

    一,只要接触到他,不仅洗头,还洗脑;第二,不仅洗脑,还能留下气

    味,让别人也闻得到,再间接地影响到别人。可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

    他非常有行动力和执行力,所谓“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他不

    仅在校园里传播阶级斗争这一套理论,而且还深入秘鲁农村,去动员最

    底层的人民,渐渐地就搞出了“光辉道路”这个组织。 “光辉道路”兴起之路

    “光辉道路”是怎么动员底层人民的呢?当时,秘鲁非常穷,70%的

    人都在贫困线以下。“光辉道路”就跟老百姓讲:“你们看,那个首都利

    马的军人政府也不管你们,把你们搞得这么穷,我有办法。你有病,我

    有药啊!”什么药呢?无非就是过集体生活,不要有私人产权这一套。

    然后,对外争取主权。比如,秘鲁产铜,其他国家想要买秘鲁的

    铜,就是欺负和剥削秘鲁。他们都不是好东西,都是帝国主义,所以我

    们秘鲁要断绝一切对外的经济关系。

    这不是祸国殃民吗?退出全球化之后,秘鲁想要富裕,老百姓想要

    过好日子,门儿都没有。我们中国人经过三十多年的教育,已经很清楚

    了,但是当时秘鲁那些普通农民哪里搞得清楚呢?一听说大家要抱团过

    日子,不让别人欺负自己,就纷纷拥护。

    “光辉道路”也的确干了一些实在的事情,比如打击地主恶霸,谁有

    钱就把他给抢了。再比如,维护乡村起码的社会秩序,因为中央的军人

    政府管不了,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农民最恨偷牛贼,“光辉道路”经常组

    织人去抓偷牛贼,然后公审公判。这样一来,老百姓渐渐地就开始拥护

    它了。

    刚开始,首都利马的中央政府根本就没在乎“光辉道路”做的这些

    事。一直到1982年,“光辉道路”已经遍地开花了,中央政府才开始注意

    到它,但是为时已晚。现在搞互联网的都懂,这种分散型的组织有着极

    大的力量。它跟政府军作战,玩的就是游击战那一套。

    1982年,“光辉道路”已有能力直接和中央政府对着干了。那一年,它组织了200人的武装队伍,直接攻占了一座监狱,把所有犯人都给放

    了。此时,中央政府终于缓过神来想要对付它了,可是黄花菜都凉了,已经来不及了。形势就这么一直发展下去,从1982年到1990年,“光辉

    道路”整整折腾了8年。

    它最鼎盛的时候,攻城略地,控制了秘鲁将近一半的领土,眼看就

    要拿下整个国家了。他们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恐怖主义手段,比如爆炸、刺杀,直接针对利马的中央政府机构和官员。

    他们还玩了一招邪的,用张扬的谋杀通知来威胁中央政府,比如“×年×月×日之前,×官员(×部长,×议员),你必须辞职,否则我们就暗

    杀你,计划已经做好了,你自己看着办”。

    那些官员也是要养家糊口的,干吗拿命来玩呢?只好辞职。最高峰

    的时候,居然有70%的政府官员辞职,政府整个瘫痪掉了,眼瞅着这个

    国家就要落入“光辉道路”的手里。

    北美洲的美国人看着也着急,但是山高水长,也拿它没有什么办

    法。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光辉道路”是西半球最凶残的恐怖组

    织,如果任由它发展,就会变成像亚洲“红色高棉”那样的组织。如果政

    权落到它的手里,秘鲁就会变成人间地狱。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局

    面,但是没有人能扼制这个局面的恶化。

    经济学家完胜“光辉道路”

    “光辉道路”最后是怎么完蛋的呢?这就要说到我们故事的主人公

    ——经济学家德索托。德索托乃一个经济学家、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

    人,又不是手里握有国家军队的总统,又没有勾结美国人,让美国军队

    来干涉,他凭什么能够灭掉“光辉道路”呢?

    要知道,像“光辉道路”这样的组织是非常难对付的,因为它首先有

    一套漂亮的理论体系,敢于向人民承诺一个光辉的未来。当时,“光辉

    道路”甚至承诺,要恢复印第安人、印加帝国昔日的辉煌。而且,它还

    有一套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来保障它的战斗力。

    要对付这样的组织必须两手都要硬,理论上有一套,实践上有一

    套,既有思考力,也有执行力才行。

    首先,德索托有能力从理论上把“光辉道路”驳倒。德索托一生中最

    重要的一本著作叫《另一条道路》,我们现在看来是一个很普通的书

    名,而在当时秘鲁的政局中,它有一个清晰的含义:你们“光辉道路”主

    张一条路,我主张另一条路。你们所谓的光辉道路就是不要自由市场经

    济,退出全球化的协作体系,而我主张通过自由市场经济来实现这个国

    家的富强,这个国家绝对不可能靠你们的恐怖主义来达成富强。

    试想,为什么说经济学观念有力量呢?政治看起来很强大,又有枪

    又有炮,但很多时候它依赖于人的直觉,或者说它依赖于人类几百万年

    的进化史所带来的那种感性的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国家穷,一般人就会想,我们为什么穷呢?这总不能赖我吧?你看我天天这么辛苦,那一

    定赖某个人。“光辉道路”那一套理论,就是替百姓寻找这个替死鬼和背

    黑锅的人。我们穷,是因为地主恶霸,因为资本家,因为那些帝国主义

    国家要掠夺我们,把他们全部干翻,我们就不穷了。这套理论多么容易

    深入人心啊!

    而经济学之所以有力量,正是因为它不这么看问题。经济学认为,人和人是一个协作系统,所以它考虑的是怎么样优化这个协作系统和资

    源配置。我们和富人、帝国主义国家都在一个协作系统里面。经济学家

    总是在思考:怎么优化这个协作系统?说白了,往往是从制度层面来思

    考怎样让这个国家变得富强。

    经济学没有枪、没有炮,何以和“光辉道路”这样的恐怖组织打对

    台?这就是它的力量源泉。

    德索托先观察了一下当时的秘鲁,这个国家为什么这么穷呢?然

    后,他组织了大量的学生,搞了大量的调查。调查来调查去,发现一个

    非常刺眼的现象:秘鲁这个国家非常奇怪,有大量所谓的“不合法的经

    济”:它有56%的市场是非法市场,不是政府的,也不给政府交税;有

    70%的房屋都是非法房屋,没有任何产权证明;有60%的食品完全通过

    黑市交易;等等。

    这种非法市场居然将秘鲁将近80%的人口卷了进来,怎么会出现这

    么奇怪的格局呢?经济学家有能力从这个现象往后追,看看到底是为了

    什么。

    表面的原因就是政府的法律体系太复杂了。这也很奇怪,法律体系

    复杂好像是发达国家常见的现象,一个发展中的穷国的法律体系怎么也

    会复杂呢?秘鲁政府有一年居然颁布了28,000条法律针对经济。可想

    而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如果想做合法生意,这个法律的迷宫他怎么可

    能穿越得过去?

    德索托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想办一家合法的农贸市场,整套

    手续办下来大概要花多长时间?要花13年。另一个例子是说如果拥有一

    片土地,想造一所自己的房子,办手续需要多久?21年。真是子子孙孙

    无穷尽也,只有具有愚公精神的人才能住上合法的房子。

    所以,老百姓只能不合法,只能不走正经市场,沿街叫卖挣点小钱就算了。也不盖正经房子了,搭个窝棚就住进去,只要冻不死就行。因

    此,这个国家才到处是沿街叫卖的小贩,才全是贫民窟,这就是这个现

    象出现的原因。

    德索托还做过一个实验,他派了一组学生到美国,然后留了一组学

    生在秘鲁。让两组学生同时注册一个微型企业,也就是一个裁缝铺,只

    有两架缝纫机,看看分别需要花多长时间。

    在美国注册这样的企业一天就够了,在秘鲁呢?按一天跟政府打六

    个小时的交道来算,大概要花283天,而且还要花费1100多美元。这笔

    钱对一个只能开得起裁缝铺的穷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那怎么

    办?只好非法。这就是这个国家的非法经济特别庞大的原因。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追问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了:秘鲁作为一

    个穷国,为什么要搞出这么复杂的法律系统呢?它会增加社会运行的总

    成本,要耗费很多资源,会让穷国变得更穷,难道它疯了吗?

    有两个原因。

    第一,政府不够现代化,管制能力和边界就有限。有的时候,它只

    能增加自己管制边界内的负担。此话怎讲?我们举一个中国的例子。中

    国政府开征个人所得税,按说初衷很好,是通过政府之手让那些收入很

    高的人拿出一部分钱来补贴穷人。但是因为政府的管制边界有限,说白

    了,它收税的能力是有限的,什么样的所得税最好收?当然是那些在企

    业里工作的人,通过企业的代缴、代扣,这部分钱很容易收上来。但

    是,那些个体户、大富豪非常容易掩藏自己的财产,政府的收税能力够

    不着这种钱。长年运行下来,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反而是由工薪阶级来承

    担的,没有起到“劫富济贫”的作用。我们且不说“劫富济贫”这事对不

    对,它的初衷就没有达到。这是政府的管制能力所限带来的一个结

    果。

    这就很容易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是税收不够,就越要在自己能够

    控盘的范围内去收取。而越控盘,那些穷人就越要溢出。他们不愿意交

    税,不愿意做合法生意,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加入地下的非法生意中,这

    就是当时秘鲁的困境。

    第二,所有人都明白,无论什么政府,包括美国政府,有的时候总

    是有一种想多干事的冲动,要显出自己的存在感。 我曾经去一个政府单位办事,我前面有一个孕妇,她与政府官员的

    对话特别有意思。那个政府官员就是一个普通的办事员,也没什么级

    别,却很明显地在刁难她:“你给我补一个××材料。”就像李克强总理在

    大会上讲的那样,“你要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那种材料。结果,那个孕妇

    特别厉害,说:“我能跑那么长的路吗?我跑流产你负责吗?”那个办事

    员就说:“那算了,别补了。”然后把事办了。那个办事员就是刷存在

    感,他不见得是为了贪污受贿。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有很多电视台的朋友,他们如果想当主持人

    的话,就必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谁都知道,一个好主持人跟一口好

    普通话之间没有一毛钱关系,为什么这个制度从一开始创立到现在,越

    搞越严格,越搞越大呢?就是因为政府要刷存在感。

    政府本质上就是个生物,只要没有外在力量的扼制,它就会有冲动

    越长越大。这不是哪国政府的现象,古今中外,所有的政府都一样。所

    以,当年的秘鲁,在这两个原因中彼此激荡,最后搞出了一个这么可笑

    的结局,一年要颁发28,000条法律来管制经济。这个国家当然是一塌

    糊涂的。

    产权保护为什么这么重要?

    当年,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德索托面对的就是这样严峻的情况,大量

    的地下黑色经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国家的财富创造活动得不到产

    权保护。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视角,产权保护对一个国家富强有着重要

    的作用。

    产权保护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小时候学政治的时候,都说这是万

    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动不动就要坚定地保护私有财产。保护私有

    财产太重要了,如果没有这一条,有这么几个后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065KB,1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