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1661
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4日
第1页
第6页
第12页
第23页
第33页
第95页

    参见附件(6203KB,346页)。

     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是由G. 尼尔·马丁所著,人是怎么看到、听到、感觉到事物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梦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疑惑,来书中或许你能找到答案。

    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目录

    01、心理学是什么

    02、中枢神经系统与人的行为

    03、感觉与知觉

    04、学习、记忆与遗忘

    05、语言与沟通

    06、智力与人格

    07、发展心理学

    08、社会心理学

    09、情绪、压力与健康

    10、变态心理学:心理疾病

    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作者简介

    G. 尼尔·马丁(G. Neil Martin)

    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心理学讲师。他是英国最畅销的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第三版)的合著者,为《泰晤士报》《观察家》《心理学家》等报纸、杂志撰写了150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文章。

    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内容提要

    人为什么会变得好斗?人是怎样看到、听到和感觉到事物的?人为什么会有偏见?我们真的可以对人测谎吗?在睡眠或催眠状态下发生了什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怎样测量个体的智商和人格?人们为什么总是倾向于服从权威和从众?……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说是心理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系统梳理、讲解了现当代心理学的核心思想、重要实验和研究,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阿希的从众实验到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从人如何进行认知活动、偏见与歧视如何产生到心理疾病的治疗……涵盖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等9大心理学领域,用简单有趣的文字为你构建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网络,让你通过本书读懂心理学、爱上心理学。

    本书是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新核心素养”系列图书之一。“新核心素养”系列致力于推广通识阅读,扩展读者知识广度,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涵盖哲学、心理学、法律、艺术、物理学、生物科技等诸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读本。

    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截图

    本书纸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5月出版

    作者授权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作中国大陆(地

    区)电子版发行(限简体中文)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书名: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

    著者: G.尼尔·马丁

    电子书定价:59.99元

    Psychology: A Beginner's Guide by G. Neil Martin

    Copyright ? G. Neil Martin 2008

    First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by Oneworld

    Publications

    All rights reserved前言

    心理学研究什么

    心理学到底研究什么?

    在那个骄奢华贵,人人都穿着有垫肩的衣服、涂抹着发胶的

    20世纪80年代,我进入了一所隐没在苏格兰东北海岸的历史悠久

    的大学,成为一名学习英语、哲学和心理学的学生。我本来并没

    有打算学心理学,我当时的雄心壮志是成为一名作家和记者。但

    我当时必须选修第三个学科,于是我请教了新生的指导老师,询

    问他曾经的选择是什么。他当时选的是心理学,于是,我也选修

    了心理学。

    刚跨入校园的时候,我对心理学到底研究什么一无所知。我

    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并且把它和以研究、治疗心理疾病为目的

    的精神病学混为一谈。入学的第二年,我读到了一段影响我一生

    的话。当时,我坐在礼堂的台阶上,在研究方法手册里读到了下

    面这句话:“心理学家可以被看作去剧院观察观众的人。”

    这真是一句精彩的格言,深深地打动了我。

    第一,这句话也许只是一句老掉牙的警句,但它以简要、巧

    妙、诙谐和生动的方式总结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这句话概括了人们固有的关于心理学家花费大量时间观察、分析他人行为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对男性心理学家,这种

    刻板印象特别深。

    第三,这句话表明心理学家是古怪的戏迷。心理学家看戏的

    情景或许是这样的:“你觉得他演的哈姆雷特怎么样?”“我不

    知道,因为我一直在忙着看第二排12座的人努力‘啃’棒棒糖

    吃。”

    第四,这句话完全是错误的。通过本书,我希望能告诉你这

    句话有什么不对以及为什么不对,也希望能通过引用经典研究和

    新的研究进展来回答“心理学到底研究什么”这个问题。

    人为什么会变得好斗?脑是如何工作,使人能看到、听到和

    感觉到事物的?人为什么会有偏见?测谎可靠吗?人们睡觉的时

    候发生了什么?剥夺睡眠真的会损害人的思考能力吗?听莫扎特

    的音乐可以提高智商吗?婴儿是怎样学会感知和思考的?有没有

    基本的情绪?如果有,它们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

    心理问题?心理治疗有效吗?当他人经受痛苦时,我们真的只是

    旁观者吗?个体的智商和人格特征能够测量吗?人们为什么会声

    称自己记得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服是怎么起作用的?人们

    为什么会忘记事情?人们会偏爱某种体形吗?如果会,为什么

    呢?原谅并忘记会更好吗?人们可以成功减肥或减少吸烟行为

    吗?拥有光鲜的外表算一种优势吗?关于以上问题,你可以在本

    书中找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答案。

    虽然本书的篇幅只能揭开行为科学研究领域的冰山一角——

    心理学家,但我希望它能令你着迷。就像其他学科的科学家一样,心理学家不可避免地为上面提到的问题以及其他未提及的问

    题的正确答案而争吵。此外,本书最后的拓展阅读也会引导你找

    到更多的相关信息。

    无论你对所读的内容有什么评论,我都非常期待能收到你的

    来信(我的电子邮箱:n.martin @ mdx.ac.uk)。

    感谢尼基·布伦瑞克(Nicky Brunswick)审阅了本书的初

    稿,同时感谢玛莎·菲利翁(Marsha Filion)在本书从手稿到

    出版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感谢她对这本书的热情和执着,还

    要感谢她亲手烘焙的法式糕点,那味道简直无可挑剔。

    所以,从现在起,请抛开你心中的所有偏见和假设,真相一

    定会让你感到更加有趣。请尽情享受本书的阅读之旅吧!

    G.尼尔·马丁测一测:心理学知识你了解多少?

    1.第一个将自己称为心理学家的人是谁?

    A.威廉·詹姆斯

    B.威廉·冯特

    C.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D.伊万·巴甫洛夫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如果一个人没有胃,他仍会感到饥饿

    B.相比于未婚男性,已婚男性的睾丸素水平较高

    C.大约80%的食物的味道都来自嗅觉

    D.失忆症患者能够想起自己的名字和住址等信息

    3.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响起狗就会分泌

    唾液,这里的铃声是什么?

    A.条件刺激

    B.条件反应C.无条件刺激

    D.无条件反应

    4.语法缺失,所说言语不遵守句法规则,这是

    以下哪一问题的症状?

    A.发展性阅读障碍

    B.获得性阅读障碍

    C.威尔尼克失语症

    D.布洛卡失语症

    5.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受到普遍认同

    的,这是哪一种错误判断?

    A.基本归因错误

    B.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C.虚假一致性效应

    D.自利偏差扫描二维码,下载“湛庐阅读”APP,搜索“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获取答案。目 录

    前言 心理学研究什么

    测一测:心理学知识你了解多少?

    1 心理学是什么

    怎样界定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

    现代心理学的5个流派

    心理学领域的3种研究方法

    2 中枢神经系统与人的行为

    脑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脑和行为的认知神经技术

    饥饿和性:人类最基本的生物学行为

    睾丸素:与支配地位密切相关的激素

    心理药理学:药物对行为的影响进化心理学:为什么男女对伴侣的要求不同

    3 感觉与知觉

    视觉:如何看到并区分不同的颜色

    视知觉:如何识别不同的物体

    听觉:声音的3种知觉属性

    嗅觉和味觉:品尝美食依赖什么

    躯体感觉:疼痛对求生的驱动力

    意识状态:人是否有没有意识的时刻

    4 学习、记忆与遗忘

    学习:个体产生学习行为的4种方式

    记忆:如何产生记忆并回忆事件

    遗忘:艾宾浩斯等人的记忆研究

    5 语言与沟通

    语言:最成功的交流媒介

    阅读:人们如何阅读以及有哪些言语障碍

    男女在沟通上的思维差异6 智力与人格

    智力:如何带来个体差异

    推理和决策:8种普遍的认知偏差

    人格: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人格

    7 发展心理学

    动作和知觉发展:视觉悬崖实验

    记忆发展:你最早的记忆是什么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面临的挑战

    情感和社会发展:依恋行为

    性别角色发展:女孩天生喜欢粉色吗

    道德水平发展:如何处理道德困境

    8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对他人的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归因理论:我们如何评价他人的行为

    态度:是否与行为有必然联系服从和从众:如何影响他人

    群体:为什么人在群体中会更暴力

    偏见:歧视是如何产生的

    爱与恨:什么会影响人们的攻击和帮助行为

    9 情绪、压力与健康

    情绪:对激发动机的事物产生的反应

    压力:人们如何面对各种应激源

    健康心理学:如何促进和维持健康

    10 变态心理学:心理疾病

    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和误解

    心理疾病的分类

    4种最主要的心理疾病疗法

    4种最普遍的心理疾病

    后记

    拓展阅读

    术语表译者后记每个人对心理学都有自己的看法,就如同每个人都对真人秀

    节目、政治家、艺术品和社交名媛有自己的观点一样。我们总是

    认为自己十分了解他人,甚至能够预测他人的行为。例如,我们

    经常会说某个人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推断某个人“绝不会那样

    做”或“不会乐意像傻子一样被对待”。即使他人的行为表现和

    预测的不一致,我们也仍然坚信对方会有那样的表现。在某种意

    义上,我们表现得像外行的科学家,有时甚至是非常糟糕的科学

    家:根据证据做出有关他人行为的预测或假设。

    举个例子,萨拉是聚会的核心人物,所以我们预测她私底下

    也常会请大家喝饮料。然而,如果对萨拉行为的预测不成立,我

    们往往也不会觉得是提出的假设有问题,理由是:“我们的预测

    怎么可能出错呢?”所以,一定是预测对象的问题。我们或许会

    这样想:虽然萨拉通常是聚会的核心人物,但今天肯定发生了什

    么事,所以她才不愿意在唱歌的时候帮大家带饮料了。但事实

    上,萨拉组织联谊、表现得外向,可能只是因为她很孤独并且自

    我怀疑,只是因为她想要通过喝酒和聚会这种并不寻常的方式来

    应对伤痛。当然,心理学家努力理解的并不仅仅是这些。

    怎样界定心理学

    我们已经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心理学进行界定了,而目前最简

    洁的定义是:心理学是对人类与非人类动物的行为进行科学研

    究的学科。Psychology(心理学)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单词

    psukhe(意为“呼吸、灵魂”)以及logos(意为“诺言、理性”)。心理学研究的主题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生理,如心率;

    神经,如脑不同区域的活动机制;明显的、可直接观察的行为,如使用电脑键盘对某个刺激或他人做出的反应;以及可以间接观

    察的行为,如记忆过程、推理、人格、情绪。

    在心理学的定义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性,因为心理学家

    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行为进行研究。他们提出可以被检验的有关

    行为规律的各种假设,然后设计可以验证这些假设的实验。如果

    实验结果支持假设,那很好,因为这意味着该假设可能是正确

    的。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那么假设便需要修改。而且,即

    使你不喜欢某个实验结果,也不可以忽视在严格的规范操作下得

    到的实验证据。

    在科学等级分层中,心理学处于一个十分有趣的位置。迪安

    ·西蒙顿(Dean Simonton)的一项研究比较了心理学、生物

    学、物理学和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他统计了这些学科导论性文章

    中提及的理论和定律的数量、期刊文章中图表的数量、年轻研究

    者的影响力、学科的理解难度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如“演讲不流

    利”,也就是人们在演讲中使用“嗯”和“啊”的次数,这种情

    况多出现在有关缺乏结构性和实证性的学科的演讲中。在考虑了

    以上所有因素之后,该研究得出了结论:心理学在科学等级分层

    中处于顶层位置,位于生物学和物理学之间,社会学则处于最底

    层。

    现在,我们把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到某个潜在的重要问题

    上。你可以想象一下,你要检验这样一个假设:服用大麻会使驾

    驶员变得注意力不集中或易出现交通事故。要验证这个假设,心理学家或许会做这样一项实验:随机招募处于一定年龄范围、驾

    驶经验丰富的男女被试,然后对他们进行分组实验。将被试分为

    几个组:服用不同剂量的大麻组、不服用大麻组以及服用安慰剂

    组。服用安慰剂是指被试主观认为自己服用的是大麻,但其实并

    不是。接下来,在一段时间内,研究者通过开车模拟器评估被试

    驾驶时各方面的表现,比如对时速的控制、注意力、是否可以进

    行漂移、刹车能力等。

    正如这个例子所展示的,心理学家理解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

    于外行的理解方式,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更加复杂、更加系统。

    当然,公平地说,外行人没有花费数百万资金建立的大学实验室

    的支持,也没有大量的被试、大型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的支持,更

    没有时间进行这样复杂的实验。

    这种客观的研究方法意味着,许多科学研究的发现可能与人

    们的直觉经验相反,甚至可能与“常识”相矛盾。诗人塞缪尔·

    泰勒·科尔里奇(Samuel Taylor Coleridge)曾说过:“探

    究‘常识’的真谛,这便是芸芸众生眼中的智慧。”然而,根据

    常识回答心理学问题,往往会得到错误的答案。20世纪英国最伟

    大的心理学家之一汉斯·艾森克(Hans J. Eysenck),曾经在

    他1957年出版的《心理学中的理性与荒谬》(Sense and

    Nonsense in Psychology)一书中进行过这样的总结:

    不论一个人是否不辞辛苦地学习心理学,人们似乎

    一直存在着一个普遍观念,那就是任何人都有能力探讨

    心理学问题。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同等的价值,但专

    业心理学家的观点却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被排除在大众观念之外,因为心理学家所揭示的事实会彻底颠覆人们以

    前的猜测,让门外汉辛苦建造的美妙的梦想城堡毁于一

    旦。

    我们以说谎为例来说明。警方使用的标准测谎手册和全球欺

    骗研究团队(Global Deception Research Team)于2006年

    进行的一项调查均显示,“闪躲的目光”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有

    罪或说谎的最佳线索。此外,将手放在嘴巴或眼睛上、用手拨弄

    头发等也是判断一个人说谎的线索。然而,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

    究却显示,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说谎行为的因素并非以上这些,具

    体是什么我会在第9章说明。

    或许你已经知道我接下来要说些什么了,但在那之前,请先

    看一看以下的表述。你认为哪些表述是正确的,哪些表述是错误

    的?

    ◎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会产生人格分裂。

    ◎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顺从。

    ◎ 在做决定时,群体比个体更倾向于保守。

    ◎ 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发生危险的暴乱。

    ◎ 一个人的动机越强,就越能够解决复杂的问

    题。

    ◎ 用轻度电流直接接触脑,会导致疼痛并破坏脑的神经组织。

    ◎ 常常威胁别人要自杀的人很少有自杀行为。

    ◎ 人类只利用了脑的10%。

    ◎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用母乳喂养婴儿是最

    好的。

    ◎ 月圆之夜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和谋杀事件。

    ◎ 在亲密关系中,“异性相吸”一般来说是正确

    的。

    ◎ 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是一样的。

    如果你认为以上所有表述都是错误的,那就太棒了!大多数

    研究表明,以上表述都不正确,尤其是第一条和最后一条,很容

    易就能看出与事实不符。如果你认为以上大部分表述是正确的,那你就犯了根据常识轻易做出推断的错误。不过别担心,因为很

    多人和你一样!一项关于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当被问到一些有关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时,即使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回答的正确率

    也只有50%,因为他们认为那都是一些常识性问题,答案是显而

    易见的。社会学专业学生的答案正确率更低,工程学专业学生的

    回答则更不靠谱。总而言之,这个小测验告诉我们,根据常识并

    不能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准确的预测。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如今,几乎没有人称自己是心理学家了,因为心理学研究的

    问题的广度意味着,心理学专家几乎都是专攻某一特定的领域,并因某一专长而被人熟知。例如,他们研究的可能是记忆、脑的

    工作原理、感觉或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互动的。相应地,他们分别

    被称为认知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家、生物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

    学家。表1-1描述了心理学学科的不同分支,也就是根据研究领

    域的不同对心理学进行的划分。

    表1-1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心理学家会开展实验,会就健康、教育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

    为地方和国家政府部门工作建言献策,会为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

    人进行诊断和治疗,会参与针对儿童和成年人的人格和智力的评

    估,也会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可能会在大学、制造业、商业、医院、广告业和研究所等各个领域工作——所有需要理解行

    为的地方,都是他们开展工作或研究的舞台。

    心理学家通常拥有一个心理学或相关学科的本科学位以及一

    个如理科硕士之类的研究生学位,有人还拥有更高的博士学位。

    心理学家不同于精神病医生,因为精神病医生持有的是医学学

    位,专攻心理疾病(或称为心理障碍),并且可以开处方。精神

    病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非常相似,只不过前者具有医学学

    位并且可以开处方,后者则具有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学位。

    心理治疗师可以是心理学家,但心理学家不一定是心理治疗

    师。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是从特定的理论或思想的角度来理解、治

    疗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心理治疗通常被称为“谈话疗法”,因为

    心理治疗师主要是用谈话的方式与来访者讨论其心理问题,当

    然,其中也包含一些更加系统的涉及改变来访者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的治疗方式,而不仅仅是倾听来访者的宣泄。不过,这种治

    疗方法很少能够使病人痊愈。

    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例,它已经成功地被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

    抑郁症。这一疗法的基本方法是,让患者用不同的角度思考自己

    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负面的想法,并为患者制订明确的

    计划去改变他们的行为表现。甚至有证据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可

    以帮助失业的人找到工作,因为它不但强调如何做,还强调如何

    去思考。心理治疗有上百种方式,我们会在最后一章详细讲述一

    些运用最广泛的疗法。

    人们很容易将精神分析与心理学混淆,实际上,精神分析与现代科学心理学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你在与专业的心理学家

    谈话,那么千万别把这两个词弄混,否则这段谈话绝对不会让人

    感到愉快。精神分析是20世纪早期一些医生思想和工作的结晶,代表人物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卡尔·

    荣格(Carl Jung)、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和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他们通过精神分析去理解并处

    理患者的情感和行为问题。大多数精神分析理论都在描述“无意

    识”行为的工作机制,认为正是这些无意识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

    意识。

    很少有心理学家会认真对待精神分析,因为这是一个难以用

    科学标准衡量的领域,而且有些部分是完全无法验证的。比如

    说,如果你承认自己的异常行为是由童年时期的一些创伤性事件

    导致的,那么这种情况符合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如果你不承认

    自己的异常行为与童年时期的阴影有关,那么这种情况也符合精

    神分析的相关理论——你压抑了对相关事件的记忆,并造成了精

    神错乱。在第6章中,我会对弗洛伊德和他同事的研究进行详细

    的介绍。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

    心理学界的人乐于将心理学视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而这也并

    非没有依据。第一个将自己称为心理学家的人直到1920年才逝

    世;1878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在德国被建立起来;甚至

    到了20世纪初,一些大学也只会开设叫作“心理哲学”的课程,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因此,心理学这门学科可以说是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并不是只有心理学家

    在思考有关心理学的问题。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8年以

    前,而且正是这之前取得的成果和影响塑造了该学科之后的发展

    道路。

    像所有的科学一样,心理学也源于哲学。它和泛灵论、二元

    论、经验论、唯心论和唯物论等哲学流派的思想都有紧密的联

    系。简而言之,每个哲学流派都对心理学有所贡献。

    泛灵论

    这是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它的名字来源于拉丁语中的

    animare一词,意为“活着或赋予灵魂”。泛灵论认为,天下万

    物皆有灵魂来引导自身从事各种活动,身体的活动是由精神或灵

    魂控制的,就像月亮围绕着太阳运转一样。泛灵论自有其历史意

    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泛灵论也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它本质

    上是把内因归因于外部事件,例如把某个人的行为归因于“意志

    力”。不过,正如科学方法所揭示的那样,推断是一回事,客观

    地观察和测量行为与活动则是另一回事了。

    二元论

    这是由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提出的,因此,二元论也称为笛卡儿二元论。这一

    理论认为现实可以被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实体,即意识(思想)

    和物质(广袤)。像肉体这样的物质实体不能思考,而意识也不能创造物质。

    笛卡儿被称为现代哲学之父,也被一些人称为心理学之父。

    他是一个敏锐的行为观察者,描述了诸如反射这种不受意识控制

    的运动。比如人们对火焰的知觉,当面前有一堆火时,并不需要

    意识的参与,身体便会反射性地后退。人们并没有刻意地回避火

    焰,因此,他们的反应是机械式的、不自主的。从本质上来说,回避行为涉及一系列肌肉收缩反应。

    不过,笛卡儿认为意识和物质可以相互影响,这被称为交互

    作用论。他的这一观点与许多思想家的观点相悖。例如,柏拉图

    认为意识和物质是分离的,意识可以影响物质,物质却不能影响

    意识,就像木偶师可以控制木偶,木偶却无法控制木偶师一样。

    又例如,斯宾诺莎(Spinoza)认为意识和物质是同一实体的不

    同方面,就像线条可以是凸线,也可以是凹线一样。

    笛卡儿曾经在法国皇家园林看到做机械运动的雕像,他受到

    了启发,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他像孩子一样观察

    雕像的机械运动,发现按动踏板会让园林中的雕像移动,这丰富

    了他有关世界是如何运行的机械主义观点。笛卡儿的思想影响了

    后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内省主义和行为主义。

    经验论

    经验论指的是,真理是通过观察和经验而得到的。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提出了这一理论。当

    时,许多思想家在争论人的能力和思想到底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洛克认为,思想是通过经验习得的。洛克认为人的意识就像一

    块白板,各种经验在白板上印上印痕,于是人就有了思想。

    后来,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进一步发展

    了这一思想。他提出了一个哲学观点,即思想可以简化为可观察

    的物质,也就是实证主义。此外,他还发展了联想主义(1)

    ,即一

    个刺激和想法会激发人产生与其他刺激或想法相关的联想。相互

    对应的事件如果频繁出现,就会成为习惯。例如,如果你知道按

    动开关灯就会亮,那你便习得了这个习惯。

    唯物论

    唯物论指的是只有理解了物质世界,才能理解现实,当然,意识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这一理论由苏格兰哲学家詹姆斯·

    穆勒(James Mill)提出,与笛卡儿的二元论形成对比,因为从

    字面上看,它将意识看作物质的。

    现代心理学的5个流派

    结构主义与威廉·冯特

    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心理学开始从哲学

    的束缚中脱离出来,而促成这件事的,就是第一个把自己称为心

    理学家的人——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他在德国莱

    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写了第一本心理学教科

    书。在德国良好的学术氛围的带动下,实验心理学得到了发展,例如,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在德国逐渐发展成熟起来。

    冯特致力于将他的实验室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并发展出一个

    名为结构主义的学派,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学派。结构主

    义的核心思想是,心理由想法和思想等意识元素组成,它们就像

    化学元素,可以按照类似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方式进行编排。经

    过训练的实验观察者可以描述自己的体验,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的

    感受,这就是他所说的内省。除此之外,冯特和他的学生还参与

    了反应时(2)

    的研究。

    尽管结构主义在当时很有影响力,但它在20世纪初期就走向

    了衰落。

    作为结构主义最激烈的批判者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

    生(John B. Watson)认为,内省法的本质是主观和非科学性

    的。此后,他逐步建立起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即行为

    主义,我稍后再对其进行具体讲述。

    机能主义与威廉·詹姆斯

    在行为主义发展起来之前,另一个心理学学派也在美国诞生

    了,那就是机能主义。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机能

    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美国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和同事詹姆

    斯·安吉尔(James Angell)的研究重点在于学习和感知等过

    程是如何产生的,而非心理过程的结构。也正是因此,这个学派

    才被称为机能主义。它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而非精神事件。机能主义受到达尔文物种起源和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认为行

    为就像身体发展一样,是不断进化的。达尔文的兄弟弗朗西斯·

    高尔顿(Francis Galton)也对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

    了心理测量学这门学科,对人格和能力进行评估,并于1884年

    在伦敦大学建立了人体测量实验室,智力测验由此诞生。此外,高尔顿还以其广博的知识创造了“相关(系

    数)”(correlation)这个术语,绘制了英国第一张气象图,发

    明了指纹图谱,更是第一位描述高气压的人。

    高尔顿是首批研究心理变量的遗传影响的学者之一。他认为

    杰出的父亲能繁衍出杰出的儿子,杰出的儿子将来又能繁衍出杰

    出的后代。当然,“杰出”也可能是由环境决定的。而且,在实

    验中,高尔顿并没有以平庸的男性作为对照组,而对照组是任何

    优秀的研究都应该设置的。不过,即便如此,高尔顿提出的心理

    特质可以遗传这一观点也是具有创新性的。

    心理动力学理论与弗洛伊德

    当冯特在莱比锡发表开展心理实验的声明时,维也纳的一位

    医生正在尝试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行为,并在知觉心理

    方面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这个人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

    德。弗洛伊德最初的研究植根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后来,他根

    据对病人的观察而非实验建立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心理动力学

    理论,强调无意识对行为的影响。与冯特的研究方法一样,弗洛

    伊德的研究方法也具有结构性特征,他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

    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具体内容,我会在第6章进行深入讲解。行为主义与约翰·华生

    20世纪,另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也在美国迅速崛起,那就是

    行为主义,它主要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这一学派被认为是对内省

    法的强烈批判。行为主义者认为精神事件是无法被观察的,因此

    不能对其进行研究。他们甚至进一步强调,研究精神领域根本没

    有意义,因为我们不能以合理的方式研究它。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对行为

    主义学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人将他称为行为主义的鼻祖。他

    证明了在不依赖精神生活或内省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仍然有可

    能被条件化。巴甫洛夫发现,饥饿的狗会在之前两个不相关的刺

    激之间建立联系。一开始,当提供食物时,狗会分泌唾液;而当

    摇响铃铛时,狗不会分泌唾液。然而,如果将铃声和食物配对呈

    现的次数足够多,之后即便单独出现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因

    为它已经在铃声和提供食物之间建立了联系。通过经验的累积,有机体会对之前不会使其产生反应的刺激做出反应。

    约翰·华生将这个现象运用在人类身上,并在他1919年出

    版的行为主义专著《行为主义心理学》(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Behaviourist)中进行了更加具体的论证。

    华生是一位极具魅力的心理学家,他彻底否定了内省法,并认为

    心理学完全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应该用客观实验的方法进

    行研究。华生的研究对象都是可观察的行为——人和动物对刺激

    的反应。他的研究方法和观点逐渐被主流心理学采纳,因此,行

    为主义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而存在。关于华生的实验,我会在第4章详细地讲述。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行为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

    期间,斯金纳(B. F. Skinner)做出了最有意义或许也是最重

    要的贡献。作为一个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

    关系,特别是在行为如何被强化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行

    为的学习模型。在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有关学习的研究中,他

    发现通过给予鸽子特定强化物的方式来训练,可以改变它们的行

    为方式。在实验中,只有当鸽子做出了某种特定的行为,比如按

    压一次或四次杠杆,它们才能获得食物。而通过训练,鸽子们学

    会了通过按压相应次数的杠杆来获得食物。这一原理被称为操作

    性或工具性条件作用,因为有机体学会了“操纵”环境。人类和

    动物都是遵照规则做出行为的机器,都是空洞的有机体,与心智

    或精神的运作毫无关联。关于操作性条件作用,我会在第4章进

    行详细的讨论。

    认知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认知革命的10年。这一时期出现了一

    个新兴的学派,强调人类和其他有机体如何对通过感觉器官传入

    脑的信息进行加工,电脑被视为研究脑或心理如何运行的理想模

    型。另一项发源于19世纪的革命,即生物革命,同样对心理学产

    生了影响。例如,研究人员观察到,不管电脉冲传递的信息是有

    关人们看到的还是听到的事情,脑中的神经元都是通过电脉冲进

    行信息交流的。

    关于脑如何处理语言这样的具有鲜明人类特色的行为,19世纪中叶,有两份研究报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法国外科医生皮埃尔·保罗·布洛卡(Pierre Paul

    Broca)描述了一个被称为“坦”的病人的情况。这位病人的真

    名叫莱沃尔涅,他说话时只能发出“Tan”的音。他曾经得过中

    风,无法流利地说话。在解剖坦的脑时,布洛卡发现,他的脑前

    部左侧有一个很小的、鸡蛋形的缺口。布洛卡认为,这个缺口所

    覆盖的脑区就是产生言语的中心区域。现在,这个区域被称

    为“布洛卡区”,而像坦这样的病人所表现出的言语障碍则被称

    为“布洛卡失语症”。

    卡尔·威尔尼克(Carl Wernicke)发现了另外一组患者,他们表现出坦完全相反的症状:能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的含

    义。他们脑的受损区域和坦受损的区域很接近,现在被称为“威

    尔尼克区”,他们表现出的言语障碍被称为“威尔尼克失语

    症”。威尔尼克推断,这正是脑对发出言语的声音进行加工,并

    使听到的言语形成连贯、有意义的词或句子的区域。

    现在看来,这些结论略显粗糙,因为如果一个人丧失说话的

    能力,那么他脑损伤的区域要比坦损伤区域的面积更大。但总的

    来说,这些结论还是成立的。这些病人代表了心理学史上最初真

    实且最知名的个案研究。当然,你在本书中还会看到许多其他的

    个案,比如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在脑受损后,他的人格和社会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比如H. M.,他因为

    一起脑手术而导致无法形成新的记忆。

    在心理学的认知和生物变革中,还有两项很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工作。第一项是在1870年,古斯塔夫·弗里奇(Gustav

    Fritsch)和爱德华·希齐格(Eduard Hitzig)这两位科学家第

    一次用实验证明,某种功能或行为可以在脑中进行定位,也就是

    说,脑的某个区域负责某个特定的功能或行为。他们发现,用电

    流刺激狗的脑的不同部位,会使狗身体的不同部位做出反应。这

    与上面描述的个案研究完全不同,因为个案研究不是实验性的,而只是提供了相关性的研究结果。例如,按照推断,脑的损伤会

    导致言语障碍;弗里奇和希齐格的工作则是首次通过实验的方式

    观察到刺激脑部所带来的反应。

    第二项里程碑式的工作是弗朗茨·约瑟夫·高尔(Franz

    Joseph Gall)和施普尔茨海姆(Spurzheim)在19世纪进行的

    研究(当然,现在已没有人把这个研究当真了)。他们推论,脑

    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着特定的功能。比如说,人们在思考道德或

    数学问题时,对应的脑区就会过度活跃,而这种过度活跃会导致

    头盖骨上出现一个凹进。这种研究被称为解剖人格学或颅相学。

    这个理论显然很滑稽,于是迅速遭到了反驳。一位颅相学的强烈

    批评者把一个严重低能者的脑呈现给高尔和施普尔茨海姆,然

    而,这个人脑的凹进却表明他应该是一个数学天才。尽管并不可

    靠,但这种观点是现代功能定位说的萌芽,认为不同的脑区承担

    着不同的功能。

    直到现在,心理学家仍然在研究脑损伤的病人,因为他们所

    提供的有关脑功能受损的宝贵数据是无法通过任何其他方式获得

    的。当然,现代心理学也要借助脑成像技术的巨大力量。脑成像

    技术以某种特定的生理过程为基础,比如血流量和氧气消耗,让研究者可以测量并捕捉到脑的结构和活动。最知名的脑成像技术

    有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几乎所有的行为研究都要用到这些技术,包括对面部感知、说

    话、阅读、嗅闻、品尝、推断他人的动机、体验某种情感、做出

    道德判断等的研究。下一章,我会更具体地介绍这些技术的原理

    及其优缺点。

    心理学领域的3种研究方法

    正如前面所讲的,心理学家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行为,因为这

    是获得知识最好的途径。具体而言,他们主要通过3种常规的方

    法开展研究工作。第一,自然观察法,达尔文在比格尔船上航行

    时,或者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观察孩子

    们的游戏以及认知功能发展时所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第二,相关

    研究法,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测量变量之间建立关系,如在人

    格与智力或美丽的外表与智力之间建立关系。第三,实验研究

    法,该方法不同于前面两种方法,它不只是简单的测量,还需要

    人为制造某些事件的发生。通常,实验者在进行实验时需要遵循

    以下5个步骤:

    1. 确定一个研究问题并进行因果关系推断;

    2. 设计一个实验;

    3. 进行实验;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假设是否可以得到支持;5. 交流实验结果。

    在阅读后面的内容之前,不妨先来熟悉一下实验过程中经常

    用到的术语吧。下面列出了一些最常用的术语。

    假设:针对一项研究所做的陈述或对实验结果的

    预期,通常是指推断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理论:能够解释某种现象的陈述,假设源于理

    论。

    定量研究:研究可以量化的行为或事件的各种实

    验,比如实验中产生的智力测验分数、反应时、心率

    和激素水平等。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不同,它研究的是被试行

    为的含义和情境,例如他们的演讲或写作能力。定性

    研究的重点在于个人经验、反应和感觉。

    控制组:实验中能够用来做比较的组别,它不受

    实验条件本身的影响。

    实验组:实验中直接受到实验条件影响的组别,如服用某种药物或者在确定的条件下完成任务的组

    别。

    被试:心理学实验或心理测验中接受实验或测试

    的对象。独立被试间设计:实验中每组的实验条件都不

    相同,如一组服用药物A,另一组服用药物B,每组

    不会同时服用这两种药物。

    重复测量被试内设计:每组都接受实验中的所

    有条件,例如,想要观察被试认出正确词语的速度是

    否快于认出假词或非词的速度,就要求所有被试都参

    与对这三类词语的判断。

    变量:具有可变价值的事物,也就是心理学家在

    实验中操纵的事物,如光亮程度、词汇类型、焦虑水

    平、智力分数,甚至是性别。

    自变量:实验中可以被直接操纵的因素。例如,心理学家通过让被试回忆悲伤或快乐的事情来操纵他

    们的心境,因此心境对创造力的影响就可以测量了。

    而在这里,心境就是自变量。

    因变量:被测量的变量。在上面那个例子中,创

    造力就是因变量。

    效度:一项研究是否测量了该研究应该测量的事

    物。“聪明的汉斯”和巴纳姆效应便是两个著名的缺

    乏研究效度的例子。具体内容见后文。

    信度:一项研究中测量的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

    例如,对成人身高的测量是相当可靠的,因为它不会

    一周变化一次,但对学术能力的测量则没有那么可靠了。

    你可以在最奇怪的地方、从最奇怪的事情中学到心理学,比

    如一匹叫汉斯的马。在心理学领域,“聪明的汉斯”是一个众所

    周知的案例。这个案例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汉斯很勇猛,而是

    为了强调要质疑你看到的或听到的任何事情。

    汉斯是一匹可以表演读心术的能力非凡的马。当人们向它的

    主人提出问题,比如“2+3等于几”,它就会摇晃着走到观众面

    前,用蹄子敲打出正确答案。整个德国都对这匹神奇的马着迷

    了。1904年,为了研究这匹聪明、会读心术的马,研究者们成

    立了一个委员会。最后,他们得出结论:这匹马并不能根据周围

    人的外部提示做出反应。如果可以,那它简直能赶上魔术大师达

    伦·布朗(Derren Brown)了。

    然而,委员会中有一个心理学家对此非常怀疑,并要求一个

    研究生进行深入的调查。该研究生建议在马的上方放一个闪光

    灯,这样它就无法获得任何外部的视觉线索了。果然,当这样做

    时,汉斯非凡的能力全都消失了。事实上,汉斯擅长的是理解他

    人的肢体语言,甚至是微妙的身体提示。

    “聪明的汉斯”的例子是一堂有关如何质疑的课。它告诉我

    们,要去质疑那些看似显而易见或非同一般的现象,并亲自去证

    实、排除可能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下面,我们通过参观马戏团的例子,特别是巴纳姆效应,来

    继续探讨这个话题。看一看下面的陈述并指出哪句话能最好地概括你。对选择的数量没有要求,你可以尽可能多地选择你喜欢

    的。

    ◎ 你是一个习惯于自我批评的人。

    ◎ 你非常需要他人喜欢和称赞你,但你又为自己

    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而自豪,并且不接受他人没有充分

    证据的评论。

    ◎ 你有大量未被挖掘出的能力,并且还未将它们

    转化成你的优势。

    ◎ 虽然存在一些性格上的弱点,但你通常能弥补

    它们。

    ◎ 你喜欢改变和变化,当受到约束和限制时,你

    会觉得不满意。

    你是否觉得以上大多数陈述都在描述你?也许你的回答

    是“是”,因为这些陈述其实能适用于任何一个人。这就是巴纳

    姆效应,以伟大的马戏团表演者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

    (Phineas Taylor Barnum)的名字命名。巴纳姆认为“每分

    钟都会有傻瓜降生”,他的这种娱乐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点乐

    趣。巴纳姆效应被占星师和算命的人无情地滥用了,他们的预测

    如此模糊和普遍,以至于可以适用于所有人。例如,如果说有什

    么事情会让所有水瓶座的人都憎恨,那也未免太过一概而论了。

    心理学家在多种场景下验证了这个效应的强度,结果显示它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即使是对那些被人们认为比较聪明的大学生

    和人力资源主管来说,巴纳姆效应也能让他们在个性测试中找到

    共鸣。在一项实验中,伦敦大学学院的阿德里安·弗恩海姆

    (Adrian Furnham)要求被试提供一缕头发进行“毛发分

    析”。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得到基于样本的有关健康状况的反

    馈。事实上,所有被试得到的都是伪造、乏味的结论,比如“你

    的饮食虽然已经足够,但如果再增加一些蔬菜、水果,你一定会

    从中获益”“你可能比同龄、同性别的人毛发更多”“你偶尔会

    特别想吃某些食物”。然而,大多数被试都认为自己得到的结论

    非常准确。

    在下一章,你会看到心理学家是如何运用这章所描述的技术

    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行为的,从脑的活动到社会发展,甚至是心理健康。

    要点总结

    1.心理学:对人类与非人类动物的行为进行科学研

    究的学科。

    2.现代心理学的5个流派:

    结构主义:第一个心理学学派,认为心理是

    由想法和思想等意识元素组成的,并且可以按照化学

    元素周期表那样的方式进行编排,代表人物是威廉·

    冯特;? 机能主义: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精神

    事件,代表人物是威廉·詹姆斯;

    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根据对病人的观

    察而建立的人格理论,强调无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将

    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行为主义: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精神事

    件是无法被观察的,是对内省主义的强烈批判,代表

    人物是约翰·华生和斯金纳;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和其他有机体如何对

    通过感觉器官传入脑的信息进行加工。

    3.心理学领域的3种研究方法:

    自然观察法:例如皮亚杰在观察孩子们的游

    戏和认知功能发展时所做的那样;

    相关研究法:建立两个或两个以上测量变量

    之间的关系;

    实验研究法:不仅要测量,还要人为制造事

    件发生,并遵循5个步骤进行试验。在一堂面向硕士生的法律心理学课上,我用一张幻灯片给他

    们展示了摘自美国一份报纸的头条新闻的标题:“扫描婴儿的脑

    就能找出未来的杀人犯”。这个标题着实让人震惊,它表明了两

    件事:首先,在过去20年里刚刚发展起来的神经成像技术赋予了

    科学家一个难得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以30年前无法想象的方式研

    究人们的行为和脑的关系;其次,人们过度神化了神经成像技

    术。实际上,这些令人欢欣鼓舞的新技术并不是无所不能的。

    人们声称可以用脑扫描技术来测谎,寻找脑中哪个地方负责

    道德行为,确定哪些婴儿在未来更有可能成为罪犯,以及其他诸

    如此类的令人神往的宏伟目标——这些论断均来自2007年2月

    《卫报》的头版头条报道“能够解读人们意图的脑扫描技术”。

    当然,脑扫描技术现在还无法做到这些事,但它为脑在人们产生

    言语和理解、情绪、感觉和知觉以及其他心理活动的时候是如何

    工作的提供了大量数据。下面,我会讲到其中一些脑成像技术及

    其作用。根据伍迪·艾伦的观点,脑是他第二爱的器官。接下

    来,我就要讲述这个器官的结构,也正是这个器官帮助他去思考

    自己最爱的器官。

    脑的结构和功能

    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源于脑的运作。正因如此,心理学家已经

    详细研究了它的结构和功能。脑及其延伸出的脊髓是神经系统的

    一部分,又被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处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所有

    神经纤维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这些外周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与来自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肌肉和腺体的信息连接起来。成年人

    的脑重达1 400克,是一块不美观且松动的燕麦色组织。然而,正是这块组织使我们能够完成本书中描述的所有事情。

    脑这块组织被很好地保护着。它不仅被包裹在坚硬的头盖骨

    里,还被脑脊髓液和几层叫作脑膜的保护膜包裹着。脑包括左右

    两半,被称为脑半球。这左右两半由一条叫作胼胝体的粗粗的白

    质纤维束连接在一起。当通过外科手术切断胼胝体,病人就会表

    现得像有两个脑一样,因此他们也被称为“裂脑人”。事实上,病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们脑的两个半球无法相互

    交换信息。

    脑的最外层被称为皮质,也叫作大脑皮质,外表看起来是皱

    褶的。它之所以是皱褶的,是因为皮质是折叠的,并且由裂缝

    (长沟)、脑沟(短一些的裂缝)和脑回(突起)构成。这使得

    脑在有限的头盖骨空间里可以尽可能多地增加表面积。你可以想

    象一下将一张A4纸放入火柴盒中会怎样。除非不断折叠或揉皱这

    张纸,使其适合火柴盒的大小,否则你是做不到的。这就是脑在

    头盖骨里发育的方式。有机体越复杂,皮质上的皱褶就越多。皮

    质负责人的思维、情绪、感知和其他行为,而且是最晚发育的。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脑中最晚发育的部分是脑前面的部分。

    在图2-1中,可以看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构成。图2-1 人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大脑皮质又叫大脑。还有一个被称为小脑的脑结构,看起来

    像一个缩小版的脑,位于脑后方稍微靠下的位置。小脑主要参与

    身体姿势和动作平衡的控制,以及其他一些功能。

    从脑后延伸出脑桥和延髓,这部分也被称为脑干,脑的颅神

    经就来源于此。人有12条颅神经,负责把有关感知器官和肌肉的

    信息传递到脑的其他部分。其中最大的颅神经是三叉神经,它会

    对化学刺激做出反应。例如,剥洋葱会流泪以及闻氨气会被熏到

    就是因为三叉神经受到了刺激。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出咀嚼这样的

    行为,是因为做出咀嚼动作的指令是通过颅神经来传递的。此

    外,颅神经也控制着嘴部肌肉动作、眼部肌肉动作和舌头的运

    动。脑中的神经细胞

    脑包含100亿至1 000亿的神经细胞(神经元)和差不多同

    样多的支持细胞。这些支持细胞又叫作胶质细胞,负责协助神经

    元工作。人在出生时,脑里的神经元数量是最多的。事实上,神

    经元会在人出生以后大量死亡,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到人们成

    年。神经元通过电流和化学物质进行信息传递。一个神经元至少

    有一根长的神经纤维,也就是一个轴突。它看起来像一根电线,颜色呈乳白色,因为它上面包裹着一层叫作髓磷脂的物质。轴突

    传递信息给其他神经元,其尽头是突触。突触指的是连接轴突的

    末端和另一个神经元的间隙。突触能产生兴奋效应,比如刺激另

    一个神经元;或者产生抑制效应,比如阻止其他神经元的特定反

    应。

    神经元还有很多向外扩展的结构被称为树突,它的作用是接

    收来自其他神经元传递的信息。在轴突的末端,突触小体和其他

    神经细胞形成突触,这些突触小体释放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各种类

    型的化学物质。这些神经递质被突触后神经元接收,影响人们的

    行为。没有被使用的神经递质要么被支持细胞清理干净,要么被

    释放该递质的神经细胞重新吸收,这一过程被称为再摄取。

    神经递质对脑的正常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研究发

    现,抑郁症患者所释放的5-羟色胺这种神经递质有所减少,抗抑

    郁药物则力图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帕金森病患者表现出严重的

    运动功能障碍,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肢体运动,而他们脑中就

    存在过量的被称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左旋多巴这类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就是通过抑制病人产生过量的多巴胺而起作用的。这

    两种神经递质对人的大量行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由沿着轴突向下传递的电信号引起的。这

    种现象被称为动作电位,即轴突的放电。轴突上没有被髓磷脂包

    裹的部分使得电冲动会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传递,电冲动可以从一

    个有髓磷脂覆盖的部分直接跳到下一个部分。而对于多发性硬化

    患者来说,他们的轴突上完全没有髓磷脂,这使得电冲动要么传

    递得很慢,要么就根本无法传递。神经细胞之间交流的方式是极

    其复杂的,上面所描述的过程仅仅涉及十分简单的信息,你可以

    在后面的拓展阅读部分找到更多关于这方面的信息。

    脑不同区域的功能

    脑的两个半球看上去十分相似,但从解剖的角度仔细观察,其实差异很大。大脑皮质一般被分为4个部分,称为脑叶,它们

    分别是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其中额叶是大脑皮质中面积最

    大的部分,覆盖着三分之一的大脑皮质。它们之所以被这样命

    名,不是出于某些重要的心理学因素,而是因为它们对应的头盖

    骨的部位有所不同。不过,正如其名称所揭示的那样,每个脑叶

    也确实有特定的功能。图2-2展示了每个脑叶的位置。图2-2 脑的脑叶

    认为脑的某一特定区域负责某种特定功能或行为的观点被称

    为脑功能定位说。如果某个功能定位在脑的某一侧,这一现象被

    称为脑功能偏侧化,如果某个功能同时定位在脑的两个半球,这

    一现象则被称作脑功能双侧化。下面列出了每个脑叶承担的一些

    功能:

    枕叶

    ◎ 知觉加工和视觉信息加工;

    ◎ 识别物体和面孔;

    ◎ 构建心理图像。

    颞叶◎ 识别说出的词语;

    ◎ 理解语言;

    ◎ 提取常识信息;

    ◎ 编码自传体记忆事件;

    ◎ 形成记忆;

    ◎ 加工声音和音乐;

    ◎ 阅读布莱尔盲文。

    顶叶

    ◎ 保持注意力;

    ◎ 知觉加工和理解空间关系;

    ◎ 形成意象;

    ◎ 技能学习;

    ◎ 伸手抓取;

    ◎ 记忆提取;

    ◎ 算术能力;

    ◎ 躯体感觉(触觉)。额叶

    ◎ 形成工作记忆(指当人们在执行某种行为

    或产生某种想法时,还能短时间保留信息的能

    力);

    ◎ 保持注意力;

    ◎ 抑制不当情绪的产生;

    ◎ 开始、计划和编排动作;

    ◎ 察觉和辨别气味;

    ◎ 理解笑话的意思;

    ◎ 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想法;

    ◎ 体验正面的和负面的情绪。

    脑叶中存在负责加工听觉、嗅觉、味觉、躯体感觉和视觉这

    5种感知觉信息的区域。当这些感觉信息抵达脑部,正是负责加

    工各类信息的大脑皮质对接收到的感觉信息进行解读。眼睛就是

    一个很好的例子:眼睛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依次经过各种感觉通

    路、脑区和脑结构,最终到达脑中的初级视觉皮质。只有到了这

    个脑区,人们才能理解这些视觉信息。视觉信息经过初级视觉皮

    质的加工,使人能够理解各种信息,例如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

    是什么颜色、物体的清晰度,等等。初级听觉皮质、初级运动皮

    质和躯体感觉皮质分别以类似的方式加工接收到的声音信息、动作信息和触觉信息。身体做出的动作越复杂,参与工作的大脑皮

    质就会越多,正如图2-3所示的那样。

    图2-3 负责运动的大脑皮质

    脑的运动皮质对人身体运动的控制是对侧化的——右脑负责

    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左脑负责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视觉加工

    也是一样,来自左侧视野区的视觉信息会被传递到右脑。也有研

    究发现了听觉信息加工对侧化的证据,但是,听觉信息同样也会

    被传递到与接收耳同侧的脑半球。在大脑皮质中,还存在次级皮

    质,即联合皮质,接收来自初级皮质的信息。在图2-3和图2-4

    中,你可以看到哪里是大脑皮质的初级皮质区域,哪里是次级皮

    质区域。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在大脑皮质区,负责加工实际视知觉信息和控制身体运动的区域与负责参与想象视觉表象和身体运

    动的区域存在大量重叠,比如想象你正在使用钢笔写字。

    图2-4 大脑皮质以下边缘系统部分

    大脑皮质以下的区域被统称为皮质下脑区,包括脑干等脑结

    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它们是最古老的脑结构,是脑中最

    早发育的部分。更早的发育时间也意味着它们的功能是相对

    更“原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皮质下脑区的功能涉及控制饥

    饿、口渴、进食、饮水、恐惧和运动等行为。下面是皮质下脑区

    中一些最重要的脑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丘脑,负责接收、整合感觉信息;同时,它也可以被看作脑

    中的一种感觉信息中继器,负责加工来自各个感觉通道的信息,然后传递给大脑皮质。

    下丘脑,位于丘脑的下方,因此而得名。这是负责探测身体

    机能变化的一个小的脑区,可以监控血液通过脑的情况。同时,它还调控着一个叫作脑垂体的脑结构,而脑垂体会产生激素——

    人体内一种能激发身体去完成各种事情的化学物质,其功能类似于神经递质,但能传递得更远。此外,下丘脑还控制着自主神经

    系统,这是神经系统中控制腺体和体内器官的部分。自主神经系

    统中的交感神经分支参与需要消耗能量的各种活动,通过提高肌

    肉的血流供给使人对需要做的行为做好准备。这些活动包括跑

    步、心脏快速收缩、瞳孔扩散或达到性高潮等。相比之下,自主

    神经系统中的副交感神经分支则控制着不那么需要在短时间内消

    耗大量能量的活动,例如食物消化、瞳孔收缩等。

    基底神经节是一组神经细胞核团,主要功能是参与人的运动

    行为。帕金森病与这个脑区的功能变化有直接关系,而且治疗帕

    金森病的手术就是专门针对这些脑结构进行的。

    边缘系统是一组皮质下结构的代名词,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结

    构是杏仁核和海马。杏仁核的作用是监控周围环境中的威胁或负

    面事件,识别恐惧信息以及调控打架、逃跑等短暂的生理活动。

    海马对于记忆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海马受损的人无法学

    习新的事物。此外,海马还和其他脑结构一起参与空间导航的加

    工,这一点在第4章中也会讲到。

    研究脑和行为的认知神经技术

    心理学家通过各种技术和实验方法来了解脑是如何组织、工

    作以及参与人的行为的。虽然其中有些技术、方法听起来更具吸

    引力,比如神经成像技术要比列举脑损伤造成的影响听起来更让

    人欢欣鼓舞,但实际上,这两种研究技术都在心理学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心理学家也会使用测量血压、心率、激素与抗体分泌、皮肤

    电反应、呼吸、肌肉收缩等外周生理过程的技术。例如,通过肌

    电扫描技术,即测量人在产生情绪时的面部肌肉运动,可以探测

    肉眼看不到的肌肉运动变化,而这些细微的肌肉运动变化可以告

    诉我们一个人的真正感受。记录皮肤电反应是多导生理记录仪的

    一个功能,也就是所谓的测谎仪,由漫画《神奇女侠》的作者发

    明。或许你知道神奇女侠,她用真言套索打败了许多坏人。不

    过,多导生理记录仪其实并没有《神奇女侠》描述得那么神乎其

    神,它只是能够探测人生理唤醒水平的变化。通常人在说谎时会

    伴有生理唤醒水平的变化,而生理唤醒水平的变化可以通过皮肤

    电位变化来推算——皮肤电位的变化是由皮肤出汗导致的。

    此外,心理学家还会通过心电图来测量心率,这也是应激研

    究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例如,好胜心强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更高,因为他们的心率比有合作精神的人更快。

    心理学家使用的最有创伤性的研究技术是脑损伤研究法。在

    动物实验中,心理学家通常会破坏动物脑中他们感兴趣的脑区并

    研究破坏后的结果。神经心理学家也会研究由脑外伤、外科手

    术、脑病菌和中风这类神经病理疾病等导致的脑损伤对人行为的

    影响。有些脑损伤的病人会出现不同寻常的症状,而这或许有助

    于解释以下几个问题:

    ◎ 当一个人的脑功能受损时,脑是怎样工作的?

    ◎ 脑在正常状态下的工作形式是怎样的?◎ 我们是怎样完成阅读或说话等特定行为功能

    的,毕竟病人的症状总是和特定的功能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

    有些病人无法抑制不适当的想法和情感;有些病人无法识别

    物体,甚至无法辨别自己和熟人的面孔;有些病人虽然视力和视

    觉系统完好无损,却出现了“眼盲”的症状;还有些病人患上了

    严重的遗忘症,即记忆缺失。此外,还有的病人会患上深层失语

    症,阅读能力严重损伤,比如会将语义相近的词语读错,把“睡

    觉”读成“做梦”等;或者患上拼音性失读症,无法阅读非文字

    或伪词,比如无法识别“splant”这个词。通过这些症状,我们

    或许能够了解人究竟是如何学会阅读的,不过,具体内容到第5

    章再讲。

    各种神经成像技术要么是能够记录脑结构,要么是能够记录

    脑功能。能够记录脑结构的技术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计算机断层

    扫描和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利用X射线技术呈现脑结

    构的二维图像,其具体方法是使用X射线从各种角度穿过头,然

    后测量X射线的辐射量。磁共振成像的方法是,让被试的头进入

    带有磁场的扫描仪器内,这时脑中的氢分子会发生共振,而磁共

    振成像仪器会扫描并探测这些共振现象——这就是一次扫描。计

    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都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形成一

    个相对详细的脑结构图。

    能够记录脑功能的技术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正电子发射断层

    扫描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是创伤性的,需

    要向脑注入放射性的糖浆或水。这背后的假设是新陈代谢旺盛的脑细胞会消耗更多的氧气或者有更大的血流量,血液将氧气运输

    到需要能量的细胞中。于是,最活跃的脑区的放射量会不断增

    加,因为有更多的血液流向那里。注入脑的糖浆或水中的放射性

    部分被称为正电子,当它们被释放出来,机器就会探测到,因

    此,活跃的脑区就会在脑图像中显现出明亮的颜色。功能性磁共

    振成像是一种无创的研究技术,通过监测脑细胞的氧气消耗量来

    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研究技术并不能直接测量神经活动,而

    只能测量血流量和氧气消耗量等对神经细胞而言很重要的新陈代

    谢过程。如今,虽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应用范围比正电子发射

    断层扫描更广,但这两种技术都还是被用来研究健康的人和心理

    障碍患者的脑活动。例如,科学家使用这两种技术研究人们的记

    忆、知觉、社交能力、个性、语言、感觉、精神疾病、暴力和其

    他许多类似的问题。

    有研究人员曾经提出过一个假设,认为我们用不同的脑区来

    分别负责、处理无生命和有生命的视觉刺激,并试图通过实验来

    证实这一假设。有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人在观看工具类刺激

    和动物类刺激的时候分别激活了不同的脑区。其他研究还发现,脑中存在着专门加工面孔的脑区。

    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开始被用来研究更加复杂的行

    为,例如脑怎样帮助人们在虚拟的伦敦市进行定位、脑如何对

    《辛普森一家》和《宋飞正传》等电视节目做出反应,甚至是人

    怎样对爱人的面孔做出反应。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也被用来研究脑功

    能在脑受到外伤后是如何恢复的。例如,在脑损伤后,有的病人

    语言能力的好转与右脑更强的神经活动密切相关,但对正常人而

    言,通常是脑的左半球承担着语言和言语加工的功能。因此,有

    一种脑功能康复理论认为,接受康复训练的脑损伤病人之所以语

    言能力得到了提升,是因为他们的右脑接替了坏死的左脑的功

    能。直到有了神经成像技术,心理学家才能直接检验这一理论。

    而现在,心理学家已经可以直接观察这些现象了。

    最后,简单说一下心理学家还会运用到的其他几种技术。脑

    磁图是测量神经细胞产生的磁场,因此,当一个人说话时,参与

    讲话的脑区会产生更强的磁场。脑电图是用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

    来测量脑电活动。脑电图技术可以用来检测和监控癫痫这种表现

    出病灶电活动不规律特点的疾病,还可以用来区分睡眠的不同阶

    段——事实上,睡眠的阶段通常就是用脑电活动来定义的。重复

    经颅磁刺激是用一个形似短桨的特定装置产生交替的磁场短暂地

    刺激脑的某些区域,这样可以暂时地、却无真正损伤地扰乱脑功

    能。因为其刺激是无害的,所以该技术已经被广泛用来研究图片

    命名、动词产生、基本言语等功能,以及被运用于治疗抑郁症,当然,效果并非每次都很理想。

    饥饿和性:人类最基本的生物学行为

    我之所以在这里讲到这两种行为,是因为它们或许是人最基

    本的生物学行为,不同于理解隐喻、在雨中开车、给针穿线、演

    奏交响乐或者解读爱人表情中隐含的“我想我们应该结束这段感情”等。基本行为有时也被称为动机驱动的行为,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动力或欲望去做这些行为。这些行为能够

    满足某种基本的通常是生理的需求,而这种满足又使人达到了某

    种程度上的体内平衡,即处于稳定或均衡的状态,使身体可以最

    优化地运作。

    人之所以会饥饿,是因为体内缺少葡萄糖和某些脂肪酸。胃

    几乎与饥饿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没有胃,人也仍然能感觉到饥

    饿。人体通过摄入食物产生葡萄糖,但人体消耗食物的量比需要

    的量大。因此,多余的葡萄糖就被储存起来,在肌肉或脂肪中被

    转换成其他物质。人体将摄入的食物分解成葡萄糖来为身体提供

    所需的能量,这一过程被称为吸收期。而当人处于空腹期时,人

    体则利用从葡萄糖中获得的能量来保持正常运行。胰岛素在这一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细胞吸收葡萄糖。如果人体不

    再分泌胰岛素,身体就无法吸收葡萄糖,也就是患了糖尿病。当

    体内葡萄糖水平下降,人们就会主动寻找食物。如果无法获取任

    何食物,身体就会利用其中的葡萄糖储备,通常是指肌肉中的糖

    原。直到最后,脂肪才会被分解为葡萄糖。

    饮食心理学中有一个十分吸引人的现象,被称为“特定感觉

    的饱足”,指的是人们对于食物带来的饱足感和愉悦感的评价

    等,是由该食物的颜色、形状、味道、气味等特定感官属性决定

    的。例如,牛津大学的芭芭拉(Barbara)和埃德蒙·罗尔斯

    (Edmund Rolls)的系列研究表明,当以三种不同的形状来呈

    现意大利面时,顾客会比用一种形式呈现时吃得更多;当糖果具

    有丰富多样的颜色时,顾客会比它只有某种特定颜色时吃得更多;当顾客点了四道菜时,他会比只点一道菜时吃得更多。人们

    对吃过的食物的评价会降低,而对没吃过的食物的评价却很稳

    定。例如,如果你吃了一盘香肠并感觉非常饱足,那么你对香肠

    带来的愉悦感的评价就会降低;然而,如果吃的是另一种食物,你就会觉得那盘香肠更好吃。

    人之所以会有这种特定感觉的饱足,其中一个原因是吃多种

    食物可以保证身体摄入多种营养,进而可以增加生存和维持健康

    的机会。位于额叶底部的眶额皮质似乎能够调节人的饱足感。闻

    到吃过的食物,例如香蕉的气味,这个脑区的活动水平会降低;

    相比之下,闻到没有吃过的食物,例如香草的气味,这个脑区就

    会变得活跃。有学者用巧克力作为摄入食物来进行研究,也得到

    了同样的结果。

    与饮食行为不同,性行为是一种自主行为,人们对性行为其

    实并没有生理性需求。20世纪60年代,威廉·马斯特斯

    (William Masters)和弗吉尼亚·约翰逊(Virginia

    Johnson)发表了一篇经典的报告,报告表明性行为的发展有4

    个渐进的阶段。

    兴奋期:无须解释,这是在初次接触、前戏和性

    交过程中发生的;

    平台期:持续进行性交活动,但是性兴奋度和性

    唤醒度不再增加,而是趋于稳定;

    高潮期;消退期。

    男性和女性会产生性幻想,并伴有性器官充血。对男性来

    说,血液流向阴茎;对女性来说,血液流向阴唇和胸部。当人在

    幻想或实际进行性交行为时,有多个脑区参与,包括下丘脑、杏

    仁核和眶额皮质。斯坦福大学在2002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男性在观看色情视频时,脑的右半球更加活跃。然而,在性唤醒

    的过程中,男性与女性参与工作的脑区似乎少有重叠。

    神经递质在性交行为中扮演的角色尚不清楚。性唤醒时,多

    巴胺的分泌会增加,不过,这时血清素的分泌也会增加,而它会

    降低人们的性唤醒度。就性取向而言,异性恋和同性恋男性具有

    相似水平的睾丸素,但是有一些证据显示,异性恋与同性恋男性

    下丘脑中有两个区域存在差别。

    睾丸素:与支配地位密切相关的激素

    由于睾丸素对人们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它在心理学研

    究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例如,更高水平的睾丸素和社会地位、社会阶层以及社会优势都有关系。一些研究表明,犯人的睾丸素

    水平与他们犯罪时的残暴程度有关,而且女性犯人的睾丸素水平

    显著高于没有犯罪的女性。但是,有关更高水平的睾丸素和人们

    的攻击性行为究竟是否存在特定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还有研

    究发现,当自己支持的球队输了比赛之后,男性的睾丸素水平会

    下降。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5名男性单独留在船上生存。研究

    者发现,随着支配地位模式的形成,他们的睾丸素水平发生了变

    化:越是处于支配地位,男性的睾丸素水平就越高。另一项研究

    发现,自认为处于支配地位的女性睾丸素水平更高。也就是说,支配地位和睾丸素的水平密切相关。当你进入一个房间扫视人群

    时,睾丸素水平低的男性会显得犹豫不决,而睾丸素水平高的男

    性则更为直接。

    有一项实验对比了睾丸素水平不同的人在处于支配或非支配

    地位时的表现。结果发现,当睾丸素水平低的男性处于支配地位

    时,他们的情绪更为激动,更多关注自己的地位而且表现不佳。

    同样的结果也在睾丸素水平高的男性中发现了,前提是这些睾丸

    素水平高的男性处于非支配地位。

    此外,已婚男性的睾丸素水平偏低。也有研究表明,单身男

    性的睾丸素水平比处于异地恋和同居关系中的男性高,在女性中

    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也有证据显示睾丸素会影响人们的共情能力。在一项实验

    中,研究者给被试注射睾丸素,并要求他们与一系列情绪表情产

    生共情。实验发现,与没有注射过睾丸素的被试相比,注射过睾

    丸素的被试更少模仿这些表情。

    心理药理学:药物对行为的影响

    有些物质会对行为产生更加直接和强烈的影响,例如药物。医生开具的一些处方药可以缓解痛苦或疼痛,但它们会影响人的

    行为,比如使人意识增强或感到狂喜。药物作用于脑中相应的受

    体,可以通过口服、灌肠、使用减充血剂、吸入、注射或者通过

    浸入小片皮肤的方法摄入,其中注射是产生作用最快的方法。脑

    中的受体具有特异性,某类受体只对某种药物起反应。有多种因

    素会影响脑中受体对药物的反应,例如药物的剂量、之前的服药

    史、新陈代谢能力以及是否与酒精或其他药物一起服用等。那些

    能够对人的行为和意识产生重要影响的药物,大多要么是起到镇

    静的作用,要么就是起到激发的作用。

    镇静剂是中枢神经抑制剂,用来缓解焦虑或者达到药物镇静

    或使人困倦的作用。使用镇静剂后,人的生理活动会减少,会感

    到昏昏欲睡且认知能力下降。最常见的镇静剂是酒精,也就是乙

    醇,它可以快速被血液吸收,从摄入酒精到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

    峰值只需要30~90分钟的时间。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

    0.08%时,人就是处于醉酒的状态。当然,醉酒的标准不是统一

    的,不同国家的标准不同,但通常是0.05%~0.08%之间,因为

    当人血液内的酒精浓度达到这个程度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是平

    时的4倍。

    兴奋剂会刺激神经递质的活动。兴奋剂虽然没有医学价值,但却能产生极大的心理作用,可卡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美

    国,有200万~300万人是可卡因使用者,他们的年龄通常在20

    ~39岁,多为男性且往往伴有酗酒的习惯。秘鲁和玻利维亚有一

    种名为古柯的树,树叶中含有生物碱,可卡因就提炼自此。可口

    可乐曾经含有可卡因,并在市场中大肆宣扬这一点。被贩卖的粉末状可卡因被称为盐酸古柯碱,也被称为“水晶”或“雪”。当

    可卡因被加热、提纯到只剩固体时,这被称为克勒克(crock的

    音译),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在加热时会发出碎裂的声音。人在

    服用可卡因后会产生一系列症状,比如警觉、多动、瞳孔放大、健谈和极度狂喜,这些症状会持续大约30分钟,60~90分钟后

    症状减轻,然后是持续数小时的焦虑。

    咖啡因的影响没有可卡因那么明显。平均一杯咖啡含有50~

    150毫克咖啡因,小瓶的可乐含有35~55毫克咖啡因,而只有当

    摄入10克咖啡因或100杯咖啡时才会产生致命的后果。如果摄取

    的咖啡因达到2~5克,就会刺激脊髓,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咖

    啡因能够被人体迅速吸收,它在人体内的半衰期是3.5~5个小

    时,对吸烟者来说半衰期更短,对儿童来说则更长。咖啡因会使

    人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并且会刺激大脑皮质。它不仅会让人保

    持警惕和警觉,也会让人感到焦躁,影响人们运动时的表现,还

    会带来焦虑、失眠、情绪变化等不良反应。或许你可以在喝完几

    杯高浓度咖啡后试一下这个游戏:沿着起伏的电线线圈运动,并

    在不碰到线圈的情况下扔出圆环。试过之后,你就会知道咖啡因

    对你的行为有什么影响了。

    尼古丁是香烟燃烧时释放的4 000种化合物中的一种,并不

    是致癌物。通常,一支香烟中含有0.5~2毫克的尼古丁。一旦被

    人体吸收,尼古丁就会迅速作用于脑。它能刺激脑干,这或许可

    以解释为什么人在第一次尝试吸烟时会感到恶心、想呕吐——因

    为负责这一行为的正是脑干。此外,尼古丁还可以减轻肌肉紧

    张、增加体重、升高血压、加快心跳。它可以作用在脑中的多种受体上,特别是乙酰胆碱受体。

    进化心理学:为什么男女对伴侣的要求不同

    要讨论行为生物学,不提到达尔文一定是不完整的。达尔文

    的进化论对科学的发展以及心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有重大的影

    响。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环境的变化,物种要么有效地适

    应要么无法适应,这被称为“适应”。经过自然选择,物种之间

    的差异会通过繁殖被遗传到下一代。这些差异与适应能力,即与

    其他物种竞争同样资源的能力,是物种进化的保证。

    近年来,有些心理学家提出可以用进化机制来解释利他主

    义、外表吸引力、一夫一妻制或攻击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等行为,这个新领域被称为进化心理学,或者简称为EP。从本质上来说,进化心理学是另一种有关进化的理论,即社会生物学的延伸。

    1975年,爱德华·威尔逊(E. O. Wilson)在其著作《社会生

    物学:新的综合》(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中首

    次提到“社会生物学”这一概念,认为社会生物学是研究社会行

    为的生物基础的学科。

    20世纪60年代,遗传学家威廉·汉密尔顿(William

    Hamilton)提出社会生物学的信条是内含适应性,也就是说,自然选择青睐那些能够促使有机体基因得以传播的特性。这解释

    了为什么人们对家人比对陌生人更加无私,为什么关系越亲密就

    越有可能变得无私,因为这有助于保护和扩张种群的基因库。心

    理学研究已表明,这种关系不是持续不变的,而是由人们和家人情感上的亲密程度决定的。内含适应性最有力的证据是再婚家庭

    中人身侵害事件的数量:与初婚家庭相比,身体上的伤害和侵犯

    在再婚家庭中更为常见;与已婚的夫妇相比,谋杀在同居情侣中

    更为常见,且谋杀者通常是男性。

    如果利他主义是用来扩张种群基因库的,那么为什么人们也

    会对非家庭成员的人做出无私的行为呢?简单来说,这是因为如

    果互相合作,作为同一物种的人们工作起来会更有成效。这也指

    出了人们最欣赏的同伴的特征——善良、可信赖、情绪稳定和聪

    慧,而这些特征和利他主义非常相近。

    社会生物学家把人类看作“适者生存最优者”,但进化心理

    学家并不认同。唐纳德·巴斯(Donald Buss)是进化心理学最

    有名的支持者之一。他质疑说,如果我们都是适者生存最优者,那为什么男性不去精子银行排队捐献精子,为什么人们喜欢吃从

    长远来看对身体有害的高脂肪食物?

    进化心理学家把人类看作“适应执行者”,认为人逐步进化

    出了处理特定任务的机制,无论是在寻找食物还是在寻找伴侣方

    面,并且不同任务涉及不同的机制。据说,西方国家的男性特别

    偏爱腰臀比较小的女性,也就是臀部与胯部相对于腰部更加丰满

    的女性。而人们通常认为,腰臀比反映了女性的生殖健康情况和

    潜力。但是,在秘鲁的马特斯根卡文化等文化中,人们接触不到

    西方媒体热衷于宣传的有关好或不好的身材的资讯,男性则更偏

    爱腰臀比较大的女性,比如非常丰满的女性。还有研究显示,当

    被问到腰臀比与健康的关系时,来自西方国家的人们认为腰臀比

    小的女性更健康,而来自非西方国家的人们则认为腰臀比大的女性更健康。此外,西方男性偏爱体重指数偏低的女性,即体重与

    身高的比较小的女性。当然,不止男性对女性外表有肤浅的见

    解,女性对男性的身材也有所偏爱——她们更喜欢上半身呈倒三

    角形的“胸大腰细”的男性。

    男性和女性对伴侣的要求有所不同,这被认为有进化方面的

    原因。男性更喜欢身材窈窕的女性,女性则更加重视才智等非身

    材的特征。从进化的角度来解释,女性在怀孕的几个月中要履行

    对胎儿的责任和照料的义务,因此选择一个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伴

    侣来分享做父母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与女性不同,男性不需要

    直接履行身体上的责任,所以他们可以寻找很多伴侣。

    不忠行为遍及全世界。据估计,有20%~50%的已婚夫妇会

    在某种程度上对伴侣不忠。一项研究发现,84%的本科生说自己

    曾经是某个已婚人士寻找外遇的目标。男性往往在伴侣肉体出轨

    后更容易嫉恨,女性则在伴侣精神出轨后更容易吃醋,也就是当

    男性伴侣对另一名女性产生深深的爱意但没有发生性行为时。伴

    侣越难以相处,情绪越容易波动且不稳定,他她就越有可能被

    出轨。寻找外遇的已婚人士往往并不亲切友善,但他们有着极强

    的性欲,并且十分有性吸引力。

    然而,女性并不总是选择最英俊、成功的男人。一项研究发

    现,如果向女性展示同样单身但职业不同的男性的交友广告,他

    们的照片分为好看、一般和难看三类,女性更偏爱的是有中等社

    会经济地位且好看的男性,而不是极其成功且好看的男性。针对

    这种现象,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是因为要得到后者需要挡开太多

    竞争者,而且由于所有女性都会喜欢这种男性,他们会得到更多的奉承和机会,所以也更有可能不忠。

    对于心理学研究来说,理解行为的生物基础很重要。正是中

    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我们产生了几乎所有的简单和复杂行为。

    在下一章中,你可以看到心理学家是怎样研究两种看似简单实际

    上却十分复杂的行为的,也就是感觉和知觉。

    要点总结

    1.有关脑功能的理论:

    脑功能定位说:脑的某一特定区域负责某种

    功能或行为;

    脑功能偏侧化:某种功能定位在脑的某一

    侧;

    脑功能双侧化:某种功能同时定位在脑的两

    个半球。

    2.认知神经科学工具:

    脑损伤研究法:心理学家使用的最具创伤性

    的研究技术,在动物试验中,研究者通常会破坏动物

    的某个脑区并研究破坏后的结果;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脑结构成像,利用

    X射线技术呈现脑结构的二维图像,然后测量穿过脑的X射线的辐射量;

    磁共振成像(MRI):脑结构成像,通过扫

    描并探测脑中氢分子的共振现象来进行;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脑功能成

    像,具有创伤性,需要注入放射性物质;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功能成像,是一种无创的研究技术,通过测量细胞的氧气消耗量

    来进行;

    脑磁图(MEG):神经成像技术,测量神经

    元产生的磁场;

    脑电图(EEG):神经成像技术,用放置在

    头皮上的电极测量脑的电活动;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暂时性、无

    损伤性地扰乱脑功能来进行。

    3.进化心理学:

    适应: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种要么能有

    效适应环境的变化,要么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

    内含适应性:威廉·汉密尔顿提出,指自然

    选择青睐那些能促使有机体基因得以传播的特性。对于莫扎特的交响乐与50音分的噪声、翩翩起舞的蝴蝶与飞

    越头顶的飞机、爱人与陌生人的面孔、令人疼痛的击打与轻柔的

    爱抚,以及油腻的汉堡与烤焦干贝的气味,我们是如何区分的?

    感知系统是人体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它的每一部分都以其通

    常单调却偶尔具有挑战性的形式让我们感受世界。在感受世界的

    过程中,心理学家区分了两种现象,即感觉和知觉。感觉指的是

    对某种刺激单一属性的觉察,比如刺激的颜色、亮度、响度等;

    知觉指的是对包含运动、方位、背景等信息的刺激的整体性的觉

    察。因此,觉察到黄色是感觉,辨认出一根香蕉则是知觉;看到

    一个运动的物体是感觉,识别出这个物体是一辆汽车则是知觉。

    我们都听说过人拥有5种感觉:视觉(看)、听觉(听)、味觉(尝)、嗅觉(闻)和躯体感觉(触摸或被触摸)。但实际

    上,人拥有的感觉种类并不限于这5种。拿躯体感觉来说,它包

    括对温暖、冰冷、身体伤害、震动、四肢的运动、肌肉收缩等的

    觉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是不同的感觉。

    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会被特定的感觉器官接收,然后传递到

    脑的特定区域。感觉器官将外界信息转化为神经活动的过程被称

    为“传导”(transduction)。当我们捕捉到这些信息时,脑需

    要理解它们,并以某种方式对它们进行编码,其中一种编码的方

    式是对信息进行以神经系统结构为基础的结构性编码。例如,在

    挠眼睛时,你会刺激眼部的光感受器,并通过视神经向脑传递动

    作电位。由于脑并不知道这种刺激是被你挠眼睛的动作人为引起

    的,所以它会做出和被光刺激时一样的反应,进而你就会感觉眼冒金星或看到闪光。在接受手术时,如果患者特定的脑区受到电

    流刺激,他们就会产生尝到某种味道或听到某种声音的感觉,但

    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尝到或听到任何东西。这种编码只针对特定

    的感觉和对应每种感觉的刺激,例如,我们之所以能辨别触摸脸

    颊和轻敲膝盖之间的差异,就是因为有不同的神经纤维针对身体

    特定部位的刺激做出反应。

    我们的身体还能觉察强度,并对其进行时间编码,因为轻触

    会引发神经元低频率放电,高强度的触摸则会引发神经元高频率

    放电。研究这种感觉和觉察的差异的学科被称为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

    19世纪,解剖学家恩斯特·韦伯(Ernst Weber)提出了一

    种叫作最小可觉差的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是指可以察觉到的感

    觉幅度的最小变化,比如当两个物体的重量最小相差多少时,你

    能辨别出一个比另一个更重。当然,当不同的感觉相互影响时,这种测量会变得非常复杂,也会变得更有趣。一项研究发现,一

    家美国工厂的工人抱怨他们搬运的黑色箱子太重,而当主管在周

    末将箱子的颜色改成浅色后,周一上班时工人们就会认为箱子比

    之前轻了很多。实际上,箱子的重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还有人发现,一种感觉通道(如味觉)的刺激会引发另一种

    感觉通道的感觉(如触觉)。比如作曲家李斯特就曾声称,当听

    到特定的音符时,自己能看到某些色彩。这种现象被称为“联

    觉”(synaesthesia),可能与大脑中加工不同感觉的脑区之间

    特殊的沟通有关。视觉:如何看到并区分不同的颜色

    视觉是人最主要的感觉。如果你去询问他人生活中最不可或

    缺的感觉是什么,他们的回答通常就是视觉。让人毫不惊讶的

    是,人们往往认为可以不需要嗅觉。人的眼睛对光十分敏感。光

    有特定的波长,而且不同波长的可见光会发出不同的颜色,比如

    红色或蓝色。我们能够观察到的那部分光波被称作可见光谱,是

    整个电磁波谱中极小的一个区域。我们无法观察到紫外线辐射,但蜜蜂可以,所以一些花会释放特定的光波吸引蜜蜂。

    眼睛被各种精密的器官保护着,比如眉毛、眼睑、睫毛、眼

    眶,甚至在看到快速接近物体时眨眼的动作也在保护着眼睛。眼

    睛的各个部分都有重要的功能。角膜是覆盖在眼睛前端的一层透

    明的硬膜,也就是巩膜的凸起部分,它是人体唯一透明的部分。

    虹膜负责调节射入眼睛的光线的多少,它由两块肌肉控制,而且

    这两块肌肉能够改变瞳孔的大小,使其能够在光线强烈的时候收

    缩,在光线微弱的时候扩张。

    角膜后面的液体,即房水,主要负责维持角膜功能的正常运

    行。若房水过多,就会引发青光眼。虹膜后面的晶状体负责将图

    像呈现在眼睛的背面。尽管我们看到的图像都是正常的,但实际

    上,眼睛中的图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虹膜还可以通过改

    变自己的形状来使人看到附近和远处的物体,这个过程被称

    为“适应”(accommodation)。如果眼球前后径太长,人会

    近视;如果太短,人则会远视。眼睛背面的表层是视网膜,它含有超过1.3亿个能将光转换

    成神经活动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感光细胞)也被称为光感受

    器。眼睛的背面还有视盘,由于视盘没有光感受器,所以会使人

    形成盲点,图3-1就展示了这个现象。闭上左眼,用右眼去看图

    中的“X”,然后前后移动本书,让它靠近或远离你的视线。当

    本书移动到某个位置时,“Y”会因为落在了你的盲点上而消

    失。

    图3-1 盲点的示例

    视网膜上有两种光感受器,分别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前

    者有1.25亿个,后者有600万个,均因其形状而得名。视杆细胞

    能够在昏暗的环境下探测到光线,视锥细胞则负责在明亮的环境

    下运作,不过,这两者都会参与色觉的过程。视网膜背面有一小

    块区域叫作中央凹,它只含有视锥细胞,让人能够看到细节。

    视觉的传导非常复杂,但从本质上来说,光感受器包含4类

    视色素,由维生素A和蛋白质这两种分子组成。当光线进入视觉

    感受器时,视色素会分解成两个分子,而这将引发一连串的化学

    反应,并最终将信号传递给大脑。视杆细胞上的视色素,即视紫

    红质,是粉色的。正是它让人在经历了明亮的阳光后无法快速适应室内的光线。当光线分解视色素时,视色素会失去它原有的颜

    色。人们最终之所以能够适应室内的光线,则是因为光感受器让

    两个分子重新结合了起来,这个过程被称为“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我们是如何区分黄色和红色的?人的眼睛中含有三种视锥细

    胞,每一种都含有不同的视色素,它们分别对特定的波长较为敏

    感,例如能够分解分子的特定波长的光。正因如此,我们才能辨

    别不同的颜色,比如,540纳米波长的光表现为绿色。

    不过,视觉系统的主要特征在于它是综合性的,能将各个功

    能结合起来,而不是像听觉系统那样将各个功能分解开来。当两

    个或多个不同波长的光线结合到一起时,我们会看到颜色混合后

    的样子。这不像混合颜料那样简单,比如混合蓝色和黄色的颜料

    会得到一种比黄色更深的绿色;而混合两种波长的光线则会产生

    更明亮的颜色,比如在白色的背景上放射红光和绿光会产生黄

    光。

    1802年,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提

    出了一种著名的色彩理论,即三原色理论。他认为,人的眼睛有

    三种感受色光的感受器,而大脑会将这三者传递的信息加以综

    合。这些感受器对蓝色、绿色和红色都很敏感。之后,这个理论

    被纳入了更加精细的理论中。我们知道,视锥细胞含有三种吸收

    光谱中特定波长的光的视色素,而这些特定波长分别对应蓝色–

    紫色波段、绿色波段和黄色–绿色波段,但是蓝色波段较少。同

    时,我们知道还有两种编码色觉的特定细胞,即神经节细胞,分

    别编码红绿色和黄蓝色。这些细胞也参与了视觉后像的形成过程。

    有些人无法正常感知颜色,其中大多数是男性,这是因为产

    生视色素的基因位于男性的某一染色体上;有些人缺失了部分视

    色素,使用两种原色进行配色,他们被称为二色觉者;还有些人

    改变了三种颜色匹配的结果,他们被称为异常三色觉者。大约有

    1%的男性缺乏感知红色的感光色素,他们会把红色和橙色看成

    非常暗的颜色,这被称为红色盲;同样,如果感知绿色的视锥细

    胞充满了感知红色的感光色素,就是绿色盲;如果看到的世界是

    绿色和红色的,天空看起来是浅绿色的,那就是蓝色盲,不过,蓝色盲非常罕见。

    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004年奥运会上,身穿红色衣服的拳击、跆拳道、自由式摔跤和古典摔跤选手要比

    身穿蓝色衣服的选手获胜场次更多,同样的结果也发生在2004

    年的欧洲杯上。2007年,发表在《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的一项

    研究表明,即便是短暂地暴露在红色的环境中,也会损害人们的

    认知表现。针对这种现象,有一种理论认为,红色与统治和侵略

    有关,大多数人会尽力避免它,因此当红色出现时,人们往往能

    在搏斗类的运动中取得成功,思维却会遭到削弱。

    视知觉:如何识别不同的物体

    在看东西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仅仅对物体的个别特征进行

    知觉加工,而是会通过知觉加工把事物分为汽车、树木、人等,并且会注意到它们在哪里、是否在运动。想要识别物体的形式,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它的边界,但有时我们可以在一种刺激中看

    到不止一个物体。

    我们还会对物体进行分组,从而理解看到的对象。我们会创

    造出一种“格式塔”,这个词来源于德语,意为“形式”。比如

    在图3-2中,我们能看到两个假想的三角形,这是“错觉轮

    廓”最著名的标准图例。这个例子说明了知觉整合过程的封闭

    性:人总是会给不完整的图形补充一些缺少的信息,使它成为一

    个完整的认知对象。知觉整合过程的另一个原则是连续性。比如

    在图3-3中,我们更倾向于想象这条线是连续的而非分叉的。

    图3-2 错觉轮廓图例1图3-3 错觉轮廓图例2

    关于人为什么能识别出各种物体,有一种观点认为,人们通

    过经验形成一个物体看起来是什么样的模板。另一种观点则认

    为,如果这些物体有鲜明的特征,人们就能更好地识别熟悉的物

    体。想要了解这一点,不妨来做一做下面的练习:在图3-4的两

    列字母中找到字母Z。

    图3-4 找一找字母Z当把某个字母嵌入许多字母中时,相对于其他字母,人们能更快地找到这个嵌

    入的字母。

    或许你很快就在图3-4左列中找到了字母Z。这个实验是奈瑟

    尔(Neisser)在1964年设计的。在左列,字母Z和其他字母的

    共同特征非常少,因此显得尤为突出;而在右列,字母Z与其他

    字母较为相似,因此没有那么突出。同样,在许多字母B中寻找

    字母A,要比在许多字母A中寻找字母B更容易;在许多红色物体

    中寻找橙色物体,要比在许多橙色物体中寻找红色物体更容易;

    在许多垂直的物体中寻找倾斜的物体,要比在许多倾斜的物体中

    寻找垂直的物体更容易。

    心理学家比德曼(Biederman)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他

    认为人们对物体的识别,是以对被称为几何子(3)

    的36类不同形状

    的理解为基础的。有一些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例如,当看到一

    些特定的特征,如尖角和关节时,我们可以从不完整的图像中识

    别出物体。不过,虽然在识别一本书或一个杯子时,这似乎是一

    个很合理的观点,但在理解人如何识别复杂的刺激,如一副熟悉

    的面孔时,它就不太具有说服力了。毕竟,我们不可能通过汇

    总、整合各种形状来辨认自己最好的朋友。

    情境对于视知觉也很重要。看看图3-5中的几何子,你能识

    别出它们是什么吗?图3-5 各种各样的几何子

    现在,在具体的情境(见图3-6)中再来看这些图形,它们

    是不是就变得有意义了?这是自上而下的加工的一个例子:整体

    的情境有助于加工知觉到的信息。相反的认知过程,即自下而上

    的加工,则是指利用个别特征来加工看到的信息。有时候,人们

    会同时使用这两种认知方式,如图3-7所示。

    图3-6 当几何子作为物体的一部分时图3-7 同时使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的例子

    尽管图中有些字母模糊不清或排列不规则,但人们仍然可以辨认这些单词,或

    者至少可以假设它们是某个单词。

    对人们来说,最重要的社会和个体视知觉加工或许是对面孔

    的识别。人们可以快速确定一张脸所传达的性别、年龄、肤色等

    方面的信息。男性拥有较大的鼻子、较突出的眉毛以及较凹陷的

    眼睛;女性则拥有较丰满的脸颊、较少的毛发、较小的鼻子、较

    大的眼睛以及较薄的上唇。辨别性别最好的面部线索是眼睛,其

    次是鼻子。相比于整幅的肖像图,一幅三分之一的肖像图更容易

    让人辨别出对方的性别。(免费书享分更多搜索@雅书.)

    面孔对人的吸引力与它的独特性无关。19世纪,弗朗西斯·

    高尔顿提出,一张脸越平均(4)

    就越具有吸引力。然而,圣安德鲁

    斯大学的戴维·佩雷特(David Perrett)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

    实验,他们使用计算机合成技术创建了具有不同吸引力程度的男性和女性面孔的照片,并将其分为非常有吸引力的、有吸引力的

    和平均脸。结果显示,有吸引力的照片比平均脸的照片更受欢

    迎。而且,有吸引力的面孔都具有较高的颧骨、较薄的颌骨和较

    大的眼睛,嘴与下巴之间的距离也较短。

    还有一点也非常有趣,那就是人的面部趋向于不对称,即左

    脸和右脸有些许不同。如果给你的脸拍一张照片,用图片处理软

    件将左右脸做镜像处理,你就会发现你的脸出现了一些变化。一

    些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更加对称的脸与更好的健康状态以及更加

    成功的求偶策略密切相关。脸部越对称,他人就会认为你的吸引

    力越强、健康状态越好。当然,这一现象可以用一些生理因素来

    解释。同样,身体更加对称的舞者也会被认为更有吸引力、专业

    能力更强。不过,现在尚不清楚人们是更喜欢男性化的脸还是女

    性化的脸。有一些证据表明,在排卵期和睾丸素水平最高的时

    候,女性会喜欢更男性化的面孔以及较为强势的男性。或许这也

    反映了女性需要一个坚强、自信的伴侣。

    有证据表明,脑中有一个区域专门用于识别面孔,也就是梭

    状回,或者称为面孔区。神经成像学的证据表明,当人们看到脸

    部时,这个区域会比看到其他刺激时更加活跃。梭状回附近的脑

    区可能是专门用于识别标志性建筑这一类刺激的。

    脑中某些部位的损伤会使人产生不同寻常的认知障碍。例

    如,患有视觉失认症的人虽然能够画出一些物体的形状,却无法

    识别它们。关于这一点,有一个著名的案例。一个名叫HJA的患

    者能够画出建筑物的许多细节,却无法认出它们。患有盲视的人

    虽然视觉系统完好,但由于初级视觉皮质存在损伤,所以他们无法看到视野中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如果向他们展示一个物体,他们会无法看到;而如果移动物体,他们就会感觉到有某个物体

    存在。还有些人患有一种被称为脸盲症的离奇病症,虽然他们能

    够识别面孔上的性别、种族等信息,但由于脑后部存在损伤,所

    以他们无法识别熟悉的面孔。这方面有一个有趣的案例。一个顾

    客在就餐的过程中感觉有个人一直盯着他,他感到非常烦躁,实

    在是受够了,于是叫来服务员并向他抱怨。可是,服务员听完后

    礼貌地告诉他,他一直在盯着镜子中的自己。

    脑右后部受损,可能会使人无法注意到半个世界或一侧视野

    内的事物,而且通常是左侧视野。例如,如果让他们画一个时

    钟,他们要么会把1~12的所有数字都挤到右侧,要么就会只画

    到6。意大利电影导演费德里科·费利尼(Federico Fellini)在

    中风后就患上了这种空间忽视症。

    作为一个心理上的自我主义者,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所知觉到

    的也会是别人所知觉到的。但真的是这样吗?显然,对于感知对

    象的经验是很重要的。心理学家简·德雷格沃斯基(Jan

    Deregowski)发现,当把儿童填色本中的一些图片给埃塞俄比

    亚曼因部落的人观看时,他们会去嗅和听这些页面,并检查纸张

    的质地,而不会去关注图片本身。在他们的文化中,这些图片非

    常陌生,他们只注意到了那些有本地动物的图片。

    对生活在“木匠”文化中的人而言,他们眼中的建筑物是由

    坚硬、笔直的材料制成的,相比于生活在“非木匠”文化中的

    人,他们更容易受到著名的缪勒–莱耶错觉(Müller-Lyer

    illusion)的影响。如图3-8所示,在不考虑箭头的情况下,你觉得哪条线段更长?

    图3-8 缪勒–莱耶错觉

    大部分西方人,也就是身处“木匠”文化中的人会认为左边

    的线段更长,而实际上,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是一样的。也有研究

    表明,西方人往往以更加分析性的、聚焦的眼光来知觉加工物

    体,东亚人则更加关注物体出现的背景。例如,东亚人通常

    以“整体性”的眼光对一个场景进行知觉加工。曾有一项实验,研究者要求来自美国和日本的被试描述水下的场景,结果发现,美国人更倾向于描述水中的物体,日本人则描述了比美国人多

    6%的有关背景的信息。

    不过,当曾辨认过的物体出现在与之前不同的背景中时,美

    国人比日本人更能准确地识别出这个物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

    象,可能是因为不同文化造成的眼球活动的差异。例如,美国人

    倾向于关注具体的物体且能更快地注意到它们,日本人则将更多的视线,也就是眼睛的运动集中在背景上。

    对颜色知觉与命名的研究已经广泛地出现在跨文化研究中。

    19世纪中期,威廉·格拉德斯通(William Gladstone)指出,古希腊作品中没有关于“棕色”或“蓝色”的词语。一种观点认

    为,语言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知觉加工,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

    式。这就是语言相对论假说,也被称为沃尔夫假说。这个假说与

    颜色的关联在于,不同的文化会赋予人们所看到的颜色以不同的

    名称,从而描述许多不同的明暗与色度。例如,因纽特语中有几

    十个形容“雪”的词语,当然,这有可能是杜撰的。

    柏林(Berlin)和凯伊(Kay)这两位人类学家发现,在他

    们研究的文化中,有11个表示基本颜色的词汇。其中,如新几内

    亚的达尼文化等文化中只有两个描述基本颜色的词,分别是黑色

    和白色;俄罗斯文化中有两个词表达蓝色。当人们用语言去命名

    基本颜色时,命名的往往是黑色、红色和白色。在不同文化中,基本颜色往往是人们最熟悉的,进而才能更好地识别各种颜色。

    例如,当要求人们记住色卡的颜色名称时,如果把这些名称与基

    本颜色相联系,那么,即使是文化中只有两个基本颜色的达尼人

    也能快速记住色卡上的颜色。

    另外,还存在超感知觉吗?答案是不存在。

    听觉:声音的3种知觉属性

    根据索尔福德大学一位声学工程学教授的调查,世界上最难听的三种声音分别是呕吐声、麦克风造成的回声以及婴儿的哭泣

    声。物体的振动会连带着周围的空气也发生振动。当振动的空气

    传达到人的耳朵时,鼓膜会发生弯曲;而当空气的振动消失后,空气就会被鼓膜推出——这就是声音或声波,以赫兹(Hz)为单

    位。通常,人可以察觉到频率在30~20 000赫兹之间的声音。

    外耳部分被称为耳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耳朵,但要注

    意,它仅仅是耳朵的外部。耳郭有助于将声音传导至辛勤处理听

    觉工作的耳部组织:首先是鼓膜,它是一片薄膜,当声波到达时

    会向内或向外振动;其次是听小骨,它含有三块小骨头,负责将

    鼓膜产生的振动传达到内耳;最后是内耳,它处在一个被称为耳

    蜗的骨结构中,充满液体并含有听觉感受器官。耳蜗被含有听觉

    感受细胞的基底膜分为两个部分,基底膜是一个片状组织,其宽

    度和柔软度不同,因此不同频率的声音能使基底膜的不同部位产

    生振动。

    声音有三种基本的知觉属性:响度、音调和音色。正是最后

    一种属性让人能够辨别出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因为它将音调

    和人对物体泛音(5)

    的知觉结合起来了。也正是这种属性让我们能

    够将乐队中不同的乐器区分开。

    神经成像学研究表明,大脑的不同区域负责感知不同类型的

    声音,如音调、非言语声音、言语以及无意义的言语。这些脑区

    参与声音的产生、感知以及人对声音的情感反应。例如,与未受

    损伤的人相比,颞叶特定区域受损的患者会认为不和谐的音乐更

    令人愉悦。听觉皮质的不同区域会对不同的声音有所反应。在一

    项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听美剧《家族风云》(Dallas)主题曲的头5个音符,然后想象剩余的部分。研究者测量了被试头部的

    血液流动情况。结果发现,当被试在想象剩余的曲调时,他们右

    侧的听觉皮质以及运动区域的一部分被激活了。当然,这种激活

    也可能是因为人们想到了一些不可靠的情节线索或非常规的表

    演。要知道,在十大最难听的声音中,肥皂剧中的争吵声可是位

    列第七。

    视觉和声音可以通过非常有意思的方式相互影响:请想象一

    个身材魁梧、一米八多的足球运动员在吸入氦气后的说话声。这

    种反差非常好笑,但实际上,许多相互影响的例子都是有很大的

    心理学意义的。例如,在一项实验中,一次闪光出现时伴随着几

    声“哔哔”声,但被试却说他们看到了多次闪烁,而不是一次。

    不过,当两次“哔”声之间的间隔延长后,这种幻觉就会变得越

    来越微弱。在另一项研究中,两个视觉刺激物交错来回,并且当

    它们擦肩而过时会发出声音。如果听到了声音,被试会认为这两

    个图像撞到了一起;如果没听到声音,被试则会认为这两个图像

    擦肩而过了。这就好像被试在进行填空:我们认为两个物体相互

    碰撞时会发出声音,于是大脑便简单地将它所期望的内容加工了

    出来。

    嗅觉和味觉:品尝美食依赖什么

    人之所以能享受食物,要依赖两种最重要的感觉,即嗅觉和

    味觉,但其中有一种更重要,你可能想不到是哪一种。人对食物

    大约80%的味道的感受要依赖嗅觉,位于喉咙后部以及鼻子上部

    的嗅觉感受器让人能够通过释放嗅觉分子来识别事物。人可以区分出数千种不同的气味,但却只有5种基本的味觉,分别是酸

    味、甜味、苦味、咸味和鲜味(味精的味道)。还有人建议

    把“金属味”也加入基本味觉的名单。顺带一提,有些教科书将

    舌头的特定部位对应为特定的味觉,但这其实是虚构的,舌头的

    每一个区域都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味道。

    人的味觉范围是有限的,这意味着食物只会把一部分味道传

    给味蕾。感冒时,人们通常可以感觉到食物的味道,但却无法辨

    别食物。人们有时会说自己尝不出任何味道,但实际上品尝味道

    的能力并没有受到损害,只是嗅觉感受器的功能受到了损害。让

    ·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Jean-Anthelme Brillat-

    Savarin)在1825年出版的《厨房里的哲学家》(The

    Physiology of Taste)一书中写道:“当气味被拦截之后,味觉

    就会瘫痪。”对于味觉来说,这是一个很精辟的总结。

    嗅觉和味觉被认为是化学性的感觉,因为嗅觉和味觉感受器

    捕捉的是环境中的分子。嗅觉感觉器位于鼻子内部的顶端,因为

    直接暴露于环境中而显得颇为不同寻常。此外,嗅觉感受器最不

    受人喜爱,似乎也有些可有可无,因此被称为感觉系统中的“灰

    姑娘”。然而,它在生活中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我们

    需要通过它来享用食物,警惕各种烟雾、有害气体、腐坏的食物

    等危险,享受香水、情人的气息等能让生活变得更加惬意的气

    味。

    早在数十年之前,就有人提出了一些观点,认为人会产生信

    息素,这是一种能引发特定反应的化学物质,并且通常与性有

    关。例如,母猪分泌的信息素,即雄酮,会让它们进行性交。由于真菌中含有这种类固醇,所以人们常常利用母猪来寻找松露。

    不过,几乎没有证据表明雄酮能够增加人对异性的吸引力。事实

    上,香水的效果或许会更好。一项研究表明,当女性在月经周期

    的晚期进行性幻想时,男性的古龙香水味能够唤起女性的性欲。

    令人愉悦的气味能够增强或降低人的警惕性,提高文员的工

    作效率,促进利他行为,有利于编码和回忆事件。普鲁斯特效应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效应的名字来自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

    特在其自传式鸿篇巨制《追忆似水年华》中描述的一个情景:当

    闻到被浸泡在茶水中的玛德琳蛋糕的气味时,他立刻想起了一些

    与此相关的回忆。此外,愉悦的气味还能增强对疼痛的感知,不

    过,没有证据表明愉悦的气味能给健康带来长远的有益影响,能

    改变脑部活动,改善部分驾驶员的驾驶表现。

    当然,香水不仅可能会带来性吸引力,也可能成为一个障

    碍。根据美国一项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研究,穿戴正式且

    喷香水的女性往往更不受人欢迎,而且会被她们潜在的雇主评价

    为冷漠和颐指气使。相比之下,衣着休闲且喷香水的女性则较少

    受到负面评价。

    味觉感受器位于舌头上,有三条颅神经负责将信息从这里传

    递到丘脑,然后到达大脑皮质。大脑中似乎有两个区域负责加工

    味觉,其中一个区域负责加工食物的感官品质,另一个则负责反

    馈食物的享受特性,也就是它带给人的主观愉悦度。例如,吃得

    太饱会降低食物带给人的主观愉悦度,导致食物的享受特性降

    低,但并不会降低食物的感官品质。人的味觉和嗅觉具有可塑性。例如,如果给一个6个月大的

    婴儿喝糖水,一年之后再次测试,他就会更喜欢糖水;如果把糖

    水换成盐水,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不过,人们识别或命名气味

    的能力很差,经常会将闻到的气味认错。一项跨文化的研究发

    现,当给人们闻维克斯达姆感冒药膏时,25%的德国人认为自己

    闻到了食物的气味,25%的日本人则认为自己闻到了墨汁的气

    味。

    躯体感觉:疼痛对求生的驱动力

    身体上的感觉,即躯体感觉,能让我们体验到温度、压力和

    疼痛。疼痛感被称为伤害性感受。人体最敏感的部位是嘴唇和指

    尖。有毒性的刺激能够引起至少两种类型的疼痛:一种是尖锐的

    或“鲜明的”疼痛,另一种是钝的、悸动式的疼痛。

    尽管所有人都不喜欢疼痛,但我们却必须去经历和体验它

    们,因为疼痛是有机体求生的最大驱动力。身体正是在用这种方

    式告诉我们受到了伤害。如果迟迟感受不到疼痛,以致伤害无法

    得到及时处理,那么人可能根本无法存活下来。

    不过,有研究表明,分心可以减轻疼痛。

    意识状态:人是否有没有意识的时刻

    注意:选择性注意和鸡尾酒会效应意识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我们为有机体的状态所赋予的

    一个名称。老实说,长期以来,科学界一直对意识以及有关意识

    的研究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这一

    主题的研究兴趣才高涨起来,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6)

    的《意识的解释》(Consciousness Explained)

    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的《惊人的假说》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然

    而,“注意力”已经取代了“意识”,成为近年来心理学家惯用

    的概念。

    显然,在感知客体时,有些东西人们会不得不忽略掉,有些

    东西则是大脑不会让人注意到,因为它根本无法应付那么多信

    息。例如,在读书的时候,人们一次只会读一个字或一个词语,而不会读整页的内容。当然,也有极少的人拥有照相式的记忆能

    力,可以一次性记住整页的内容。人们能够意识到正在读的词句

    周围的词、页面的留白、封面的轮廓,甚至是书本后方背景中的

    物体,但往往不对它们特别注意,除非实在是感到无聊。同样,在参加聚会时,人们会专注于自己的谈话对象,而不是现场所有

    的谈话。

    在以上几个例子和很多其他例子中,人们都在进行选择性注

    意。有时人们是被迫进行选择性注意,比如当听到很大的噪声

    时;有时是被要求进行选择性注意,比如在飞机或轮船上听安全

    说明时;有时则是因为任务的要求而进行选择性注意,比如开车

    时。第一个通过实验对选择性注意进行的研究是通过双耳分听任

    务进行的。研究者通过耳机向被试一侧的耳朵播放一些句子,同时另一侧的耳机播放外语声。在这样的状况下,研究者要求被试

    大声重复听到的句子。结果发现,即便不断有声音传进另一只耳

    朵,被试也没有受到影响,能够集中注意力聆听一侧耳机中的声

    音并重复听到的句子。

    让我们回到之前的聚会场面,想象你正在与一个人投入地交

    谈。这时,尽管你的注意力放在正在进行的谈话上,但如果房间

    另一头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还是立刻就能听到。这就是鸡尾酒

    会效应,在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不过,那些能够屏蔽无关信

    息的人,通常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效应。

    有害的噪声会削弱人们的注意力,导致分心。播放音乐可能

    会增强人们对手头任务的注意力,但是从隔壁传来的响亮、单

    调、震耳欲聋的歌声却会让人恼火不已。如果住在繁忙的机场附

    近,儿童会睡眠较少,在认知任务上的表现也会不佳。当然,现

    在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手机,甚至很多国家禁止司机在开车时使

    用手机。然而,这种禁令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误导。心理学研

    究表明,不仅使用手机会分散司机的注意力,与他人交谈也会如

    此,而且交谈对驾驶表现的损害比收听广播还要严重。这意味

    着,不仅噪音会影响司机的驾驶表现,与他人进行认知上的互动

    同样会使司机受到影响。

    睡眠:猫头鹰型人与百灵鸟型人

    睡眠通常被视为无意识状态,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可变化的

    意识状态。人会经历如下所列的多个睡眠阶段,每一阶段均以特

    定的心理生理特征来区分。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脑电图和肌电图(EMG)来测量。

    阶段1:由清醒转向睡眠,肌肉依然活跃,眼球

    转动。

    阶段2:睡意加深。

    阶段3:慢波睡眠,因脑电图成像而得名。在这

    个阶段,那些在阶段1能唤醒人们的环境刺激不再对

    人产生影响。

    阶段4:慢波睡眠,脑电图成像和阶段1相似,通常在开始睡眠后的30分钟内进入。在这个阶段,人

    的呼吸和心率变得不规律;肌肉放松,但手脚可能会

    抽动;人们可能会梦游或说梦话;儿童可能会出现遗

    尿或尿床的睡眠障碍。

    在阶段4,眼球会快速地上下左右来回运动,这是因为人正

    在做梦,已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模式。这个过程会持续20~30分

    钟,之后是长达1个小时的慢波睡眠。从这个意义上讲,睡眠以

    90分钟为周期进行循环,在快速眼动睡眠和慢波睡眠之间来回切

    换。此外,这个90分钟的周期循环也适用于许多其他行为,例如

    吃饭、喝水、抽烟、泌尿等,因此也被称作基本休息–活动周

    期。

    如果人睡眠不足,往往会产生许多不好的结果。2001年,英国林肯郡一名叫作加里·哈特的37岁建筑师将他的路虎车从

    M62高速公路开向了东海岸附近的火车通道,造成10人遇难,76人受伤。而据他所说,在过去的24小时里,他只小睡了一会

    儿。

    英国拉夫堡大学的吉姆·霍恩(Jim Horne)曾开展大量的

    研究,证明了缺乏睡眠对注意力的影响。大多数交通事故是在早

    上4~6点以及下午的中段时间发生的。缺乏睡眠的人会感到疲

    劳,甚至感觉车道在漂移,尤其是驾驶在四周景观单调的道路上

    时。2005年,一项针对美国医学实习生的研究发现,如果医生

    经历了长时间、缺乏睡眠的轮班,他们发生医疗事故的风险会明

    显增加。霍恩的实验表明,摄入咖啡因、听广播以及打开车窗通

    风都不足以缓解疲劳,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小憩一会儿。

    缺乏睡眠并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的影响,人的身体活动等行

    为依然正常,而且如果可以的话,人们能够弥补失去的睡眠。但

    是,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认知能力会在短期内受到影响。大脑

    似乎需要通过慢波睡眠来进行休息和恢复。所以,如果人在慢波

    睡眠的状态下被叫醒,就会感到无力和迷糊。大脑有两个生物钟

    来控制睡眠,一个控制昼夜节律,每天改变一次,由位于下丘脑

    底部的视交叉上核负责;另一个则控制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

    眠。

    围绕睡眠,人可以被分为夜型人和晨型人,即猫头鹰型人和

    百灵鸟型人。猫头鹰型人往往熬夜到很晚,起床较晚,并且在晚

    上能更好地执行某些类型的认知任务;百灵鸟型人则通常在早晨

    表现更好。此外,在智力和创造力测试中,猫头鹰型人的得分也

    高于百灵鸟型人,但猫头鹰型人的缺点是,他们的状态比较不稳

    定,社会和家庭关系也比较不和谐。做梦:创造力的摇篮

    披头士乐队成员之一的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曾经做过一个梦,他在梦中听到了一段旋律。醒来

    之后,他在钢琴上弹出了这段旋律。之后,这首曾被他称为“炒

    鸡蛋”的歌曲,也就是Yesterday,成了历史上最具商业价值的

    歌曲。这首歌作曲的逸闻趣事证明了做梦对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

    重要性。法国数学家庞加莱(Poincaré)曾经有一个困扰了他几

    个月的定理,而他也正是在睡梦中找到了解决办法。

    梦境几乎总是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产生。如果在这个阶段将

    人唤醒,他们就能回忆起做的梦,而且回忆起的梦会是一个故

    事。相反,如果在慢波睡眠阶段将人唤醒,他们回忆起的梦则会

    是一些情境而不是故事。

    做梦表明人在睡眠中并不是无意识的。关于人为什么会做

    梦,弗洛伊德式的解释是围绕象征或压抑展开的。例如,如果女

    性梦到树干和火箭,那显然她在意识中想着某种特别的东西,但

    这些解释缺乏效力。有意思的是,人在把梦里的情节实际表演出

    来时产生的眼球运动,与做梦时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出现的眼球

    运动一致。不过,人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无力感会使他们无法

    把梦中的情节在现实中表现出来。总而言之,我们不知道人为什

    么会做梦。

    催眠:在心理上帮人抵御痛苦

    催眠不同于睡眠,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根据语言暗示而进行非自愿行动的过程。18世纪,奥地利医生弗伦茨·安东·梅斯梅尔

    (Franz Anton Mesmer)开始对催眠术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催眠术也被称为梅斯梅尔催眠术。一个人可以在放松或活跃的状

    态下被催眠,但在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先暗示人们放松或入睡,随后暗示他们握紧自己的手,告诉他们“你不能放开你的手”。

    被催眠的人极易受到暗示,被催眠者在非催眠状态下将暗示

    内容表现出来的能力被称为催眠感受性。一种催眠理论认为,催

    眠反映了一种不同的意识状态,而人本身拥有的多种控制系统并

    不能同时处在意识状态,催眠正是通过这一特性来达到目的。另

    一种与之对立的理论则认为,催眠根本不能反映意识状态的变

    化,只是反映了更为普通的现象,比如服从、角色设定、从众以

    及人们的预期。暗示、从众、角色设定以及想要取悦催眠师的力

    量是无穷的。在一项研究中,被试声称无法看到数字8,但当研

    究者告诉他们真正被催眠的人可以看到后,几乎所有被试都改口

    说自己能够看到了。但同一个研究人员询问一组进入催眠状态的

    被试是否可以听到“实验者”的声音时,他们都真诚地回答

    了“不”。

    除了娱乐价值,催眠还具有一定的心理意义,因为它可以帮

    助人们抵挡痛苦。有些研究甚至声称它比吗啡和镇静剂更管用

    ——分娩和牙齿钻孔带来的疼痛以及化疗引起的恶心感都可以通

    过催眠来缓解,但这只对容易被催眠的个体有用,并且需要一定

    的时间。此外,催眠还能改善学生在考试期间等压力较大时期的

    免疫系统功能。

    很多人试图解释催眠是如何缓解疼痛的,但它的作用机制仍然是未知的。有些人认为,容易被催眠的人可以更有效地分配注

    意力。神经成像学研究表明,在被催眠期间,额叶和躯体感觉皮

    质的血流量有所增加。另外,催眠也可能具有安慰剂效应。一项

    研究发现,虽然催眠能够帮助人们停止咬指甲,但人们之所以会

    停止咬指甲,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催眠会起作用。

    要点总结

    1.感觉:对某种刺激单一属性的觉察,比如刺激的

    颜色、亮度、响度等。

    2.知觉:对包含运动、方位、背景等信息的刺激整

    体性的觉察。

    3.心理物理学:指专门为了确定各种刺激的绝对阈

    值而进行研究的领域。

    4.最小可觉差:指可以察觉到的感觉幅度的最小变

    化,比如当两个物体的重量最小相差多少时,你能辨别出

    一个比另一个更重。

    5.视觉:人最主要的感觉,人眼能察觉到的那部分

    可见光被称为可见光谱。

    6.视知觉:

    封闭性:人们会给不完整的图形补充一些缺少的信息,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认知对象;

    连续性:人们更倾向于将一个事物想象成连

    续的。

    7.听觉:声音有响度、音调和音色这三种基本属

    性,音色让人可以辨别出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8.嗅觉和味觉:人可以区分出数千种不同的气味,但只有5种基本的味觉,人对食物大约80%的味道的感受

    依赖于嗅觉。

    9.躯体感觉:让人能够体验到温度、压力和疼痛。学习:个体产生学习行为的4种方式

    无论是语言交流、朋友交往、恋人相处还是工作,这些活动

    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依赖于我们的学习。学习是指

    个体对经历的体验做出回应并改变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心理学

    家已经阐明了个体产生学习行为的两种主要方式:经典条件作用

    和操作性条件作用。当然,除了这两种,我还会讲到另外两种方

    式。

    经典条件作用与巴甫洛夫

    人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过程习得的。通过经

    典条件作用,人们对以前不会产生某种反应的刺激或事件产生了

    相应的行为反应。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从没见过充

    气气球的小孩面前给一个气球不断充气,直至气球由于过度充气

    而爆炸。随后,在这个小孩面前给另一个气球充气。当气球由于

    不断充气达到濒临破裂的大小时,小孩会表现出退缩反应,因为

    他记得刚刚因充气过多而爆炸的气球发出了令他害怕的巨大响

    声,他怀疑相同的事情会再次发生。这个小孩已经习得了之前的

    中性事件(一个过度充气的气球)和一个爆炸事件的关联。这个

    经典条件作用的行为是退缩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的现象最初是科学家在无意中发现的。苏联生

    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腺体分泌和消化系统时,发现

    铃声和狗分泌唾液有明显的关联。简而言之,当巴甫洛夫给狗提供食物时,狗自然地就会产生唾液反应。随后,每次给狗提供食

    物之前,他都先敲铃或者让蜂鸣器发出声音。起初,铃声或蜂鸣

    器的响声的出现会让狗受到惊吓,但当给予食物的时候,它还是

    会分泌唾液。食物和铃声多次配对出现后,即使只有铃声响起,狗也开始分泌唾液了。这表明狗已经在之前两个不相关的刺激间

    建立起了关联。在经典条件作用的术语中,食物是无条件刺激,因为狗会自发地对食物的出现产生唾液分泌反应——这个唾液分

    泌的反应被称为无条件反应;铃声是条件刺激,狗对铃声产生的

    唾液分泌反应是条件反应。

    正如巴甫洛夫的实验所发现的那样,此后的研究证实,为了

    形成对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应,条件刺激和随后的无条件刺激需要

    配对反复出现多次。而且,无条件刺激的强度以及无条件刺激和

    条件刺激出现的时间间隔都会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建立的可能性。

    例如,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出现的时间间隔越长,就越不容易

    建立经典条件作用。之后的研究还发现,当条件刺激不再引起条

    件反应时,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就会消退。因此,如果食物不总

    是伴随铃声出现,铃声引起狗唾液分泌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少。此

    外,消退了的条件反应会表现出自发的恢复,这种现象在现实生

    活中很常见。一个新异的无条件刺激比一个熟悉的无条件刺激更

    容易建立起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会害怕某些“中性”事物,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恐惧症,也能解释为什么人会不喜欢甚至讨厌

    这些事物。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被试受到电击

    时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即使这些人没有参与电击被试,日后被试也会对他们产生敌意行为。相反,对于不在场的人,被试不会

    产生类似的敌意行为。

    在心理学历史上,首次在实验室里对中性事物产生恐惧反应

    的人类被试叫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当时,他还是一个只

    有9个月大的正常婴儿。这个著名的实验是由伟大的行为主义心

    理学家约翰·华生和助手罗莎莉·雷纳(Rosalie Rayner)实施

    的,实验成果发表于1920年。

    在这项实验中,实验者让小艾伯特暴露于锤子敲打铁棒发出

    的巨大声音中,同时还会出现某个事物逐渐靠近他,比如一只玩

    具老鼠,目的是让他对这一中性刺激形成恐惧反应。在暴露于锤

    子敲打铁棒发出的巨大声音之前,小艾伯特通常会靠近那只老鼠

    并抱起它。但当锤子敲打铁棒发出的声音和老鼠多次配对出现

    后,即使老鼠单独出现,小艾伯特也会感到极大的痛苦。而且,他的这种恐惧反应还泛化到了其他事物上。例如,实验完成的5

    天后,他对圣诞老人面具也表现出了恐惧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斯金纳

    第二种学习类型是工具性学习或操作性条件作用。这种学习

    类型是由美国新行为主义学家B. F.斯金纳提出的。最初,斯金纳

    想要成为一名作家。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确实写了一部很成功

    的小说——《瓦尔登湖第二》(Walden Two)。在书中,他把

    自己的发现和学习理论写成了小说。但事与愿违,斯金纳没有成

    为作家,而是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操作性条件作用是关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如果人

    们做某件事情并且得到了奖励,那就会重复这种行为;如果行为

    只引起了相对不太有吸引力的结果,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减少这种

    行为。奖励或惩罚都会强化某个行为,进而增加或减少该行为出

    现的可能性。

    通过观察箱子里一只饥饿的猫的行为,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

    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首次证实了操

    作性条件作用。为了能够逃出箱子获得食物,这只猫需要学会抬

    起箱子的门闩。起初,猫被关进箱子里时会四处乱抓,乱撞乱

    叫。一旦它偶然习得抬起门闩可以逃出箱子,随后几次再把它放

    进箱子时,它就会去抬门闩,而不再四处乱抓和乱撞乱叫。正确

    的反应伴随着令人开心的结果,这样的现象被桑代克称为效果

    律。这种行为更像是通过试错来进行学习。

    随后,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在这个过程

    中,他的工作也改变了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研究的框架。斯金

    纳的系列经典实验工作都涉及一个操作箱——也就是所谓的“斯

    金纳箱”,一个可以对老鼠或鸽子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影响的实验

    装置。这个箱子通常包含可以提供食物的杠杆装置、一些光源和

    一个扬声器。正是因为斯金纳的工作,心理学家才和老鼠扯上了

    关系。这一系列实验的核心问题是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对行为

    的影响。

    当人们对想获得的刺激的反应频率增加时,正强化就发生

    了。例如,你经常光顾那家有你喜欢的食物的餐厅。当人们为了

    避免或终止某个不喜欢或让自己感到痛苦的刺激而实施的行为频率增加时,负强化就发生了。例如,你的手在热锅上烫伤了,于

    是赶紧将手放进冰水里,这就是负强化的例子。

    惩罚的作用与负强化正相反,它是减少对某个令人厌恶的刺

    激的反应。例如,你把手伸进关大猩猩的围场然后被咬了,这很

    可能让你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从短期效果来看,在驯化动物

    和让小孩学习方面,惩罚通常是有效的。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惩

    罚是有害的,它可能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例如,在斥责、惩罚

    小孩时,过度惩罚可能就相当于虐待,下一章里讲到的吉妮的案

    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惩罚也可能会使人产生恐惧、憎

    恨、报复、反社会行为及其他消极情绪。例如,经常遭受家长身

    体暴力和语言暴力的孩子,他们虽然不会在家里出现暴力行为,但与同伴在一起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暴力行为。或许更重要的

    是,惩罚只是教会了人们要躲避什么刺激或事物,却没有教会人

    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也就是说,惩罚并不能教人如何做

    出更合适的反应,而仅仅是教人采取躲避的行为。

    惩罚作用的一个重要变体可以用反应代价来说明。反应代价

    是指随着某一刺激的终止,另一相应反应的频率会降低。想象你

    正在约会,你感觉气氛很融洽,同伴也很享受你的陪伴,她会对

    你开的玩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开怀大笑。之后,你对她喜欢的

    乐队做了贬低性的评价,她的笑容立刻消失了。然后,你马上把

    话题转到不会引起争端的话题上。在这个例子中,她消失的笑容

    就是对你贬低性评价的惩罚。

    我们也会通过消退来进行学习。消退指的是如果某种行为没

    有得到任何强化,相应的反应就会减少。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如果你敲门而门没有被打开,你就会停止敲门,因为强化物(某人

    来开门的行为)没有出现。

    心理学家通常把强化和惩罚分为两种类型。初级强化物是指

    那些我们与生俱来就会对其做出反应的刺激,比如食物、水、舒

    适的温度、休息、缓解瘙痒。而极度的寒冷或炎热、划伤、撞

    击、刺痛、胃胀、缺氧等都是初级惩罚物。惩罚物并不需要被刻

    意使用,它可以是任何阻止反应发生的刺激。想象一下,当你处

    于一种很糟糕、不舒服的状态,一位身材苗条、喜欢运动又很热

    心的朋友告诉你,只要慢跑40分钟你就会觉得舒服很多,于是你

    跟他一起去了。然而跑了几分钟后,你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好,精

    疲力竭和肌肉酸痛让你得出结论:这件事情并不值得做。因此,运动可以被看作一种惩罚物,但我们可以通过评估运动带来的未

    来潜在收益来改变这种认知。

    除此之外,还存在次级强化物和次级惩罚物。对小孩来说,10元的纸币只是一张薄薄的纸片。同样,对一个渴望成为艺术家

    的小孩来说,一面洁白的墙就只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绘画的诱惑。

    但是,通过将纸币与强化物(如食物、商品)配对,小孩就能学

    到纸币是有更重要意义的。同样,小孩也会学到一面洁白的墙立

    在那里是有原因的。这些就是所谓的次级强化物,当然,微笑、表扬和喜爱等也可以成为次级强化物。

    有多种心理过程会影响强化,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表现方

    式,比如行为塑造。在斯金纳的实验中,有机体的行为可以通过

    依赖特定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来塑造。例如,一只饥饿的鸽子因为

    脸部碰到了食物分配器的杠杆而获得了小食丸,或者当它靠近、接触到杠杆时就会得到小食丸,于是这只鸽子就习得了只有做出

    这样的行为才能获得食物。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因为小孩

    画画的动机较弱,于是通过奖励来增强他的动机。而随着小孩年

    龄不断增长、心智逐渐成熟,就需要基于他的能力水平去奖励

    了。成功的独角喜剧演员会通过行为塑造来磨炼表演能力,他们

    会尝试不同的表演方式,舍弃表演中不成功的部分,也就是没有

    得到观众反应的部分,精心打磨表演中成功的部分,从而实现强

    化,也就是赢得观众的大笑和喜爱。

    另一种行为塑造的方式是普雷马克原理(Permack

    principle),即高频行为的发生会强化低频行为。例如,家长会

    告诉小孩,如果他整理了自己的卧室(低频行为),就可以去骑

    自行车(高频行为)。

    目前,所有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涉及的共同机制是,每个反

    应的出现都会伴随着强化,但人们通常不会对刺激马上做出反

    应。例如,在一段浪漫的交往中,如果你对同伴的每句珠玑妙语

    都做出爆笑的反应,那只会让你看起来像个傻子或疯子。所以,有时候间歇强化的效果会更好,用在上述例子中,你就不会看起

    来过度疯狂、过度热情或易于发笑。这种强化方式就是比率强

    化,即强化物只出现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或一个固定的反应数目之

    后。例如,在斯金纳的实验里,灰鸽每按压5次或10次杠杆才能

    得到小食丸。

    如果强化物一直在每10次按压后出现,灰鸽就会迅速习得只

    有在第10次按压后才能得到食物这一规律,所以按压10次之后

    它就会停歇一下,这就是固定比率强化。现实生活中,只有当员工完成工作或卖出既定数量的货品后,才能得到报酬,这也是对

    固定比率强化的应用。此外,还有一种类似的强化原则,与固定

    比率强化程序唯一的区别就是它具有不确定的强化比率,即强化

    物随机出现在3次或30次之后。这种程序叫作变动比率强化,将

    强化物的出现变得不可预测,***就是利用了这种强化方式。

    训练其实也可以利用这一原则。例如,在训练初期,接受训练的

    飞行员每成功完成一次任务,就给予奖赏。但是随着飞行员经验

    和技巧的提升,只有当他们成功完成4次或5次任务以后,才给予

    赞赏。

    如果强化物出现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后,人们同样会做出反

    应。例如,薪酬通常是按周或按月发放,是遵循固定间隔强化程

    序,而不是按照制作或出售商品的数量发放。又例如,你或许每

    天都在固定的时间与身处异国他乡的爱人通话。于是,每当快到

    这个时间,你就会变得兴奋,时刻注视着手表或手机,确保自己

    已经准备好了,能够在铃声响起的第一时间接通电话。与比率强

    化程序类似,间隔强化程序中强化物出现的间隔时间也可以变

    化,即变动间隔强化。例如,在斯金纳的实验中,有时可以隔30

    秒分发给动物小食丸,有时又可以隔90秒分发给动物小食丸,等

    等。

    当然,人是可以克服间隔强化的影响的。约翰·鲍德温

    (John D.Baldwin)和贾尼丝·鲍德温(Janice I. Baldwin)

    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原则》(Behaviour Principles in

    Everyday Life)一书中列举了康妮和葆拉两个女孩的故事。康

    妮爱乱发脾气,而且每次发脾气父母都会对她进行关注。相比之下,葆拉也爱乱发脾气,但她的父母只是对她这一行为进行不定

    期的关注。大概葆拉每发6次脾气,父母才会给予1次关注,也就

    是变动比率强化。进入学校以后,老师并不希望她们乱发脾气,并建议父母不要理睬她们乱发脾气的行为,即采用消退训练的方

    法。你觉得结果会如何呢?

    第一天,康妮发脾气的次数有所增多,但几天后,她就不再

    乱发脾气了。与之相比,葆拉则用了两到三周的时间才达到同样

    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过去葆拉乱发脾气的行为受到了父

    母间隔强化的影响,她大概每乱发6次脾气才会得到父母的1次关

    注,因此她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明白父母已经不再关注她乱发脾

    气的行为了。相反,康妮很快就能习得这一点,因为她并不是每

    次发脾气都能得到父母的关注了。第一天康妮乱发脾气的次数之

    所以会增加,可能是因为她想要通过发脾气得到父母更多的关

    注。(免费书享分更多搜索@雅书.)

    有时,人们只有在付出极大的努力做出反应时才会获得某些

    强化。例如,一个运动员需要在快接近终点时进行冲刺,商人需

    要在投标截止时冲进会议室,警察需要及时赶到犯罪现场,建筑

    工人需要使用速干水泥。有时,人们不需要在短期内付出极大的

    努力做出反应也能获得某些强化。例如,画家需要时间慢慢完成

    作品,外科医生需要精心地切除部分脑组织。

    模仿和观察学习

    除了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人们还可以通过其他

    方式学习,比如通过对其他人的行为方式进行模仿来学习。模仿的对象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象征性的,例如模仿书中的图

    画、电影和电视中的人物。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习得模仿对象的行为方式。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父母怕狗,那么即使孩子没有直接经历过与

    狗有关的不悦体验,也会怕狗。儿童的口音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而且他们还经常通过观察家长、老师和同伴的行为来有意学习其

    他行为。当来到新的公司时,人们也会观察上级的穿着并模仿这

    种风格。此外,人们还会通过观察其他人受惩罚的行为来习得哪

    些行为不能做。

    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暂时性地模仿别人。例如,假如与朋友

    约在咖啡厅聊天,你或许不渴,但如果朋友已经点了一杯咖啡,那么你也会点一杯与朋友共饮。当看到人们聚集在一个商店的窗

    户旁边时,你也会好奇地加入他们。

    最后,来说一下观察学习。有一些证据显示,当职业拳击赛

    出现在美国的荧屏上之后,美国谋杀案的数量有所上升。而且,如果比赛中白人战败,被谋杀的白人的数量就会增加;同样,如

    果是黑人战败,被谋杀的黑人的数量就会增加。英国一项研究统

    计了英国连续63年的谋杀率,结果发现,在广泛宣传绞刑后,谋

    杀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当然,当时绞刑仍然是执行死刑的一

    种方式。不过,这种降低只持续了两周,之后就又回到了广泛宣

    传绞刑前的水平。

    记忆:如何产生记忆并回忆事件在电影《记忆碎片》(Memento)中,盖·皮尔斯(Guy

    Pearce)扮演的角色在头部受伤后,不得不把经历的重要信息都

    记录在自己身上。否则,他以后将再也无法回忆起来。即便是记

    在日记中,他也可能会忘记这件事以及日记放在哪儿。通过把重

    要的信息记录在身上,他能够适时地被提示,因为他可以通过镜

    子看到记录在身体上的信息。皮尔斯的角色基于心理学中一个著

    名个案研究案例:H. M.。在《记忆碎片》中,这个人物在脑部

    受伤后无法回忆起发生过的事情,而同样的命运也降临在了《海

    底总动员》中的多莉身上,她想不起别人的名字,也不记得自己

    要去哪儿。

    在现实生活中,H. M.为了消除癫痫症状进行了脑手术,医

    生切除了他颞叶的一部分,包括海马。这导致他患上了严重的顺

    行性遗忘,即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种病症与逆行性遗忘

    相反,即不能记起受伤前或手术前发生的事情。H. M.说不出

    1953年后发生的任何事,而这正是他进行脑手术的时间,当时

    他只有27岁。不过,H. M.手术前的记忆没有受到影响。他的短

    时记忆相对也没有受到损伤,并且能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出了问

    题。这一记忆障碍表明,脑的这块区域是形成新记忆的必要条

    件。

    在涉及记忆丧失的问题时,电影通常会使用明显的艺术手

    段,结果就是科学性很可能会被有意忽视,不过,上述两个例子

    除外。例如,在电影中,记忆的丧失或失忆症通常是由于头部受

    到重击引起的,并且大多可以通过另一个人恢复记忆。但在现实

    生活中,记忆丧失通常是由神经外科手术或中风引起的。电影中展现的那种漫无目的地游走的神游状态、只模糊地记得自己是谁

    以及像《谍影重重3》中展现的人物性情突然改变等情况,其实

    在失忆症病人中是很少见的。

    失忆症是由脑损伤造成的最常见的疾病,常被人们用来装病

    以逃避职责。有些人假装有失忆症,通常是为了假装受伤而要求

    他人赔偿。他们说想不起自己的名字、生日、家庭住址和社会保

    险号,因为他们认为失忆症患者就是这样的。事实上,失忆症患

    者能够很好地回忆起这些内容。

    记忆的类型和加工

    没有记忆,就不会有学习行为。没有记忆,人们就没有身

    份,没有过去,不知道自己是谁。记忆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不是一

    个单一的事物,它有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加工过程。例如,人们

    能回忆起只呈现了几毫秒的视觉或声音材料,这就是图像记忆和

    声音记忆,也就是感觉记忆;人只能短暂但不能永久地回忆起材

    料,这被称为短时记忆(STM);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还能

    回忆另一件事情,比如拨号时,你还能记得别人刚刚告诉你的电

    话号码,这被称为工作记忆;此外,人们还能回忆一段时间之前

    学习过的内容,这被称为长时记忆(LTM)。这些都是记忆的过

    程。来自心理学、神经成像和脑损伤的证据表明,这些记忆过程

    是有区别的。

    然而,有些人认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没有区别的,认为

    它们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但是短时记忆似乎是有限制的,它的

    容量有上限。为了说明这一点,你可以试着用10秒钟左右的时间阅读下面的数字,然后闭上眼睛背出它们,接着再睁开眼睛。

    4、9、3、7、2、8、1

    现在,重复以上步骤,背出下面的数字:

    8、5、1、7、3、9、2、4、8、5、2、6

    也许你可以很轻松地背出第一排数字,但要背出第二排就有

    些棘手了。这是因为短时记忆对于特定类型信息的容量是有限

    的,至多能够储存7±2个项目。短时记忆的材料进入长时记忆可

    能是复述的结果,复述的次数越多,记忆的材料就越有可能进入

    长时记忆,学习乘法表、一首歌或者一门语言都是如此。有时

    候,记忆依赖于不同类型的记忆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如果有人

    要求你做“6×7”的乘法运算,感觉记忆让你听到这些词,长时

    记忆让你理解“×”以及“6”和“7”这两个数字的含义。但

    是,短时记忆会让你将这些信息时刻保留在“记忆中”,以便得

    出答案。这里有另外一个例子。在接下来的5秒钟内,记住下列

    单词:

    cat、table、sexy、vegetables、car

    现在,闭上眼睛,重复这些单词。一旦完成,请再次睁开眼

    睛,对下列单词重复上述步骤:

    arp、prink、ozty、mitrablorin、olf

    继续,最后一次:cath、bwrdd、rhywiol、llysiau、modur

    或许你能完全回忆起第一排的单词,但第二排就记得没有那

    么好了,第三排的一点儿都记不住,除非你是威尔士人,因为这

    些单词都是和第一排的英语单词同义的威尔士语单词。第一排的

    英语单词是储存在你的长时记忆中的。第二排是由伪词组成的,虽然语法正确,但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你能记住其中一部分,因为你会用长时记忆中存在的一套规则去阅读它们,而它们符合

    这些规则。威尔士语的单词你或许就读不出来了,因为它们不在

    你的长时记忆里,除非你是威尔士人。

    有多种心理过程参与记忆的产生(信息获取编码)和回忆

    (信息提取回忆和再认)。提取涉及自发回忆信息的过程。再

    认涉及从先前未见过的其他刺激中,自发地识别出先前见过的刺

    激。

    记忆的内容分为几个特定的类型。人们能记住并回忆一些事

    实和数据,比如煮熟一个鸵鸟蛋要花多少时间(答案是40分

    钟)、人猿泰山的歌声是怎么做出来的(答案是用骆驼的叫声、土狼的嚎叫加上小提琴的高低弦音)、1973年的英国首相是

    谁、肯尼亚的首都在哪儿,等等。这些都是语义记忆的例子。

    此外,人们能够回忆起对自己有意义的事件或者经历过的一

    些事情,这是自传式或情景式记忆。人们还可以回忆起如何去做

    一些事情,比如骑自行车或弹钢琴,这是程序记忆。心理学家还

    将令人震惊的、栩栩如生的、令人激动的和对个人非常重要的公

    共事件的记忆单独分类出来。这些事件会促使人们想起自己当时在哪儿、在做什么等细节,这种类型的记忆叫作闪光灯记忆。众

    所周知,最早的闪光灯记忆的例子是有关约翰·肯尼迪遇刺案

    的。其他的例子还包括美国世贸中心遇袭、“挑战者号”航天飞

    机爆炸、戴安娜王妃之死和伦敦“七七”爆炸案。

    心理学家也对人们并未有意识进行编码的事件的记忆(内隐

    记忆或无意识学习)和有意识进行编码的事件的记忆(外显记

    忆)做了区分。在一项著名的实验中,研究者在被试面前呈现由

    6个字母组成的单词,要求他们要么记一下这些单词,要么判断

    单词中是否包含某些字母。然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回忆这些

    单词;或者是给被试呈现一个单词的前三个字母,要求被试说出

    立马想到的单词,即词干补笔任务。结果显示,记了这些单词的

    被试可以有意识地回忆起40%的单词,但判断单词中是否包含某

    些字母的被试的回忆率只有5%。相比之下,不管被试记了这些

    单词,还是判断过单词中是否包含某些字母,在内隐条件下,即

    给出部分词干的条件下,被试都能写出大约20%的单词。

    这个研究中的两个实验条件,即记忆单词与搜索字母,反映

    了加工水平的深浅,思考单词是深加工,而加工水平的不同会影

    响记忆提取。深加工涉及精细复述,比如对回忆材料进行自由联

    想、探究这些材料的意义。浅加工涉及保持性复述,比如一遍又

    一遍地重复单词,或者注意单词中的字母形状等表面细节。浅加

    工有益于短期内学习材料,但不利于长期学习。深加工可以源于

    浅加工,能使记忆材料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正是在长时

    记忆中,记忆的材料才得到了巩固。

    当然,深加工和浅加工都仅仅是词汇,对概念的界定取决于作者。最好的理解方式是把它们理解成这两个词所传达含义的隐

    喻。当学生被分为浅度学习者和深度学习者时,前者只是努力记

    住实验的材料,而后者是尝试理解材料的意义。但在一项研究

    中,要求一组学生阅读一篇1 400字的有关瑞典大学课程改革的

    文章并用两句话进行总结,你也许可以猜到哪类学习者表现得更

    好。

    另一个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是记忆材料中项目的位置。例

    如,相比于中间的词语,人们更有可能回忆起长词表中开头和结

    尾部分的词语,这两种现象分别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

    此的解释是:开头部分的词语进入了准长时记忆存储器,而结尾

    部分的词语仍然停留在短时记忆中,因为这些词语我们刚刚才听

    过。如果记忆材料的呈现和回忆有延迟,而且人们还在延迟期间

    去做了其他事,那么近因效应就消失了,这很可能是因为从事的

    其他事情阻碍了对词语的复述。但在编码和记忆提取之间让人从

    20开始倒数,并不会影响首因或近因效应。

    研究还发现,在人们对25年前听过的歌剧、美国历任总统以

    及泊车的位置等的记忆中,也可以观察到首因和近因效应。

    2002年进行的一项针对卫理公会派礼拜人群的研究中,研究者

    要求被试回忆赞美诗中诗句的位置。该研究发现了和在语义记忆

    中同样的首因和近因效应,被试能记住赞美诗开头和结尾的诗句

    的位置,但对中间部分诗句的位置感到很困惑。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是因为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在出现的时间上显得更有区分度。

    它们之间的距离越远,就越不可能混淆彼此,同样也不会把它们

    与中间部分的诗句混淆。短时记忆有其局限性,正如我们在上述回忆数字的练习中所

    看到的。一方面,短时记忆有时间上的限制。一项著名的研究发

    现,如果你阻碍他人复述某事15~18秒,并让他们做其他事

    情,那么他们对事件的回忆率就会降为零。另一方面,短时记忆

    还有数量上的限制。短时记忆数量上的限制可以概括为乔治·米

    勒(George Miller)总结出的一句名言:“神奇的数字是

    7±2。”这也是上面的练习中所展示的。当然,如果神奇的数字

    7±2是短时记忆储存信息的最大容量,那么你可能根本就无法理

    解这句话,因为作者也没办法在电脑上敲出9个词以上的句子

    了。我们之所以能在短时记忆中存储更多的信息,是因为采用

    了“组块”的策略,即把材料按照意义单元进行组合。例如,阅

    读下面的句子,看哪一句你能够记得更清楚。

    1. Probably Highway my wouldn't it probably to name

    at you Charles think look me it is though.

    2. My name is Charles Highway, though you probably

    wouldn't think it to look at me.

    因为第二个句子是按照语义规律编排的,所以我们可以更好

    地记住它。如果你记得这句话是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

    所写的《雷切尔文件》(The Rachel Papers)里的第一句话,那么你的语义记忆也非常棒。

    我们已经知道,造成短时记忆中信息被遗忘的一种方式是干

    扰对短时记忆中信息的复述。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是短暂的,很快就会消失。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会消退,而复述意味着信息能停留得更久一些。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同样受到信息更新的影响。

    因为短时记忆有自身的局限,因此要么新材料被有意忽略,要么

    新材料会代替某些已经记住的材料。

    回忆:对信息进行想象性的重建

    当你阅读这页的文字时,这个过程是自发的。你不会仔细阅

    读每个字的一笔一画,在理解这些字的含义上也不会有任何困

    难。阅读材料表现出的自动化过程使人无须思考读到的每一个

    字,而这正是斯特鲁普效应(Stroop e ff ect)所阐述的道理。

    在研究该效应的实验中,“蓝色”“红色”“绿色”等表达颜色

    的词语会用与其含义不同颜色的墨水来书写,比如用红色的墨水

    书写“蓝色”这个词。实验者会要求被试说出书写词语的墨水的

    颜色。这个实验任务相当有难度,大多数人都会纠结,因为我们

    首先会对词语本身的含义做出反应,而不是对书写词语的墨水的

    颜色做出反应。

    回忆似乎是一个对信息重新建构的过程。在真相最终被揭晓

    之前,你可能已经接触了一些小道消息。尽管这些消息不太准

    确,但也构成了真相的一部分。实际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小道消

    息。每当有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任何的24小时新闻都会对

    其进行播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早期报道的“事实”最后

    就变成了“非事实”。

    能够体现回忆是对信息重新建构的例子中有一个极为著名,那就是20世纪30年代剑桥大学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

    (Frederick Bartlett)针对人们如何回忆《鬼魂的战争》(The War of the Ghosts)这个小故事而进行的研究。这是一

    个很不同寻常的故事,讲述了两个猎人在部落战争中被抓获的事

    情。巴特利特要求被试分别在刚刚读完故事后、24小时后以及8

    天后回忆故事的细节。巴特利特发现,在每个情境下,人们都会

    进行“想象性的重建”,他们回忆的故事和原文存在差异。无论

    是在这项实验中,还是在其他的一些实验中,故事越不同寻常,人们就越会试图将回忆变得更连贯和易于理解,就好像是他们在

    通过自己的视角对记忆中的故事进行调整。

    类似的过程在下面这个谜题中得到了阐释:一个货车司机在

    单行道上反向前进,但警察并没有制止他,这是为什么呢?思考

    这件事情时,关键在于常识告诉我们这个货车司机应该是在公路

    上驾驶,所以我们感到非常困惑。可是,这个谜题的谜底是,货

    车司机的出行方式是“步行”。我们主观认为他正开着货车,因

    为他被描述为“货车司机”。这个例子说明,记忆是有误导性

    的,正如下面的内容所阐述的,对信息的回忆极易受到干扰。

    记忆是如何被扭曲的

    1992年10月4日,以色列航空一架飞机从阿姆斯特丹史基浦

    机场起飞后,突然有一个引擎爆炸脱落。机长想要返回机场,但

    由于不确定驾驶高度而撞上了一座11层高的大楼。这个事件被新

    闻媒体广泛报道,但都没有实时录像。10个月后,一组研究者就

    该事故对193个人进行了询问。当被问到“是否看到了飞机撞击

    大楼”时,55%的人回答看到了,还有59%的人回答飞机撞击大

    楼后立刻引起了大火。在随后的研究中,68%的人说看到了此次撞击,67%的人说看到飞机水平地撞向大楼。而事实上,飞机是

    垂直撞向大楼的。

    许多类似的研究都说明了记忆是如何被扭曲,以及人们是如

    何声称自己记得一些根本没经历过的事情的。例如,请仔细阅读

    以下的句子,然后确认它们曾经在哪里出现过:

    ◎ “这太小儿科了,亲爱的华生!”

    ◎ “把我送上飞船,史考特。”

    ◎ “你这个卑鄙小人。”

    ◎ “呆头鹅。”

    你或许会觉得答案显而易见——出自《大侦探福尔摩斯》

    《星际迷航》等。但事实上,这些句子根本就没有出现过。

    20世纪70年代,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进行了一系列现在众所周知且极具开拓性的实验。她发

    现,在针对同一个事件提问时,即使是用词有所不同,也会改变

    人们对事件的记忆。例如,假设人们看到了两辆汽车相撞,并且

    被询问汽车相撞时行驶速度是多少。提问时,你可能会使用“相

    撞”“撞上”“碰撞”“猛撞”等词汇,而使用的词语越夸张,汽车的行驶速度就会被人们估计得越大。甚至,即使是“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6203KB,3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