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情与爱.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8日
第1页 |
第9页 |
第16页 |
第29页 |
第46页 |
第150页 |
参见附件(894KB,162页)。
中国式的情与爱是作家武志红写的长篇作品,主要讲述了中国式家庭的各种病症,解剖亲密关系,如今的中国女人和中国男人等等内容,分析了中国式的婚姻和情爱。
中国式的情与爱内容简介
中国式的家庭,是中国式情与爱的写照,妻子总是习惯把老公当孩子对待;孩子第一,老公靠边站,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错乱;独生子女家庭危机四伏;婆媳关系,总是处于没完没了的战争状态;儿子却在妈妈理直气壮的爱中备受煎熬;或者,你的婚姻正在遭遇第三者;或许,你已经成为不肯离婚的“正宫”……
中国式的情与爱作者资料
武志红,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创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在广州、上海、北京均已成立心理咨询中心。
代表作:《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梦知道答案(升级版)》《为何家会伤人》《你就是答案:活出独 一无二的自己》《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等。
以《十诫》及《蓝》《白》《红》三部曲等影片闻名世界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中国式的情与爱目录
第一篇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去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90%的中国人都搞错了
究意谁在为所欲为
独生子女家庭的危机,如何防患?
第二篇解剖亲密关系
的人,在哪里?
在感情里,我们一定要完全直实
第三者的直相
不肯离婚的“正宫”
脚踏两条船的人
第三篇如今的中国女人
“公主病”病号的幸福密钥
为什么好女人都被剩下了?
女性单身真的那么可怕吗?
爱购物,为哪般?
成为“不招人待见”的妻子需要几步?
什么样的女人才是直的强太?
第四篇如今的中国男人
解读中国式男人
男人婚后对妻子没有“性趣”?
“面子”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要?
说句“我爱你”“对不起”就这么难?
“中国式好人”在婚姻中的危害
“中国式好人”怎么破?
老公是“妈宝男”,怎么破?
第五篇不肯放毛的父母
婆媳关系,两个女人的战鱼
婆媳关系的本质是三角关系
如何理顺婆媳关系
爸爸,放过你的女儿
第六篇成为你自己
为什么你妈总是催你结婚生孩子?
父母催婚,我们如何应对
怎样才是“做自己”
如何“做自己”
中国式的情与爱截图
目 录
序1 你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序2 嗨,你可能结了一个假的“婚”
第一篇 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90% 的中国人都搞错了
究竟谁在为所欲为
独生子女家庭的危机,如何防患?
第二篇 解剖亲密关系
对的人,在哪里?
在感情里,我们一定要完全真实
第三者的真相
不肯离婚的“正宫”
脚踏两条船的人
第三篇 如今的中国女人
“公主病”病号的幸福密钥
为什么好女人都被剩下了?
女性单身真的那么可怕吗?
爱购物,为哪般?
成为“不招人待见”的妻子需要几步?
什么样的女人才是真的强大?
第四篇 如今的中国男人
解读中国式男人
男人婚后对妻子没有“性趣”?
“面子”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要?说句“我爱你”“对不起”就这么难?
“中国式好人”在婚姻中的危害
“中国式好人”怎么破?
老公是“妈宝男”,怎么破?
第五篇 不肯放手的父母
婆媳关系,两个女人的战争
婆媳关系的本质是三角关系
如何理顺婆媳关系
爸爸,放过你的女儿
第六篇 成为你自己
为什么你妈总是催你结婚生孩子?
父母催婚,我们如何应对
怎样才是“做自己”
如何“做自己”序1 你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
世界的信心
一直以来让我纳闷的一件事情是,我这辈子就只有一次相亲。
那是报社的一位同事,将他妻子最好的朋友介绍给我,我们彼此有
好感,但我处在情绪非常低落的状态,后来没发展起来。
本来觉得这没什么,但逐渐发现,身边的朋友在适婚年龄时,多有
一大把相亲的机会,或家人介绍,或好友介绍,或同事张罗。
后来想,也许是因为一个报应吧。还是在初中时,在老家村子里,就已经有三个媒人上来张罗相亲。我妈妈问我的意见,我都拒绝了,说
以后都拒绝吧,因为我隐隐觉得,这不是我该有的婚姻的样子,我希
望,我的婚姻,能有我看的小说中那种爱情的感觉。
虽只是农民子弟,但我把能找到的书全看了,初中时还开始自己花
钱买小说什么的,所以对书中描绘的爱情很有期待,而对村里那种盖房
子、娶媳妇、生孩子,再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的简单循环,实在是
有强烈的抵触。
看来是,既然你把相亲给拒绝得这么干脆,以后就再也不给你相亲
机会了。
写文章时,我经常使用“中国式××”这样的说法,这让很多读者反
感,有一些喜欢我文章的读者说,我能不能不用这样的词汇,不然他们
实在是有抵触。但没办法,太多时候,我觉得必须使用这种词汇,这样才能表达出
我的感觉。
譬如相亲这件事,就带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当然,它不是中国独有
的,像在印度,相亲也很普遍。但在欧美国家,相亲就是相当罕见的方
式,他们主要是自己去追求。
为什么会这样?台湾学者孙隆基的说法是:他对于华人青年的观察
是,他们难以主动发起恋爱的诉求,而在遭遇拒绝时,会有不可承受的
挫败感,还可能会爆发出巨大的破坏性愤怒,所以被动的相亲是一个比
较合适的选择。
既然是被动的选择,那么被拒绝时,就不是“我”的选择被拒绝,而
是介绍人的选择被拒绝了,这样“我”产生的羞耻感就会弱很多。
这份羞耻感,是可以要人命的。一位男士对我说,他大学宿舍一哥
们儿,追求一个女孩几年未果,非常落魄。看着室友的那份痛苦表现,他发誓说,他绝对不会让自己陷入这种局面中。
结果就是,直到28岁时,他还没有谈过一次恋爱,后来是通过相亲
走向了婚姻。
类似的,我认识的一个非常美的大龄女孩说,在恋爱中,她绝不会
主动,必须要对方给了足够的爱的证明,她才会向前迈一步。
其实,我也是这种人,构建爱情的能力一塌糊涂,但我的好处是,尽管伤痕累累,我总能充满勇气地去追逐,由此形成了很多体验与思
考,还写了《为何爱会伤人》这样的关于中国式恋爱的书。
一次,写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的影评时,我心中冒出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对爱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然而在爱情中,我们为什么如此脆弱?
青音和我的这本书,谈的就是这个问题。从恋爱、婚姻、家庭到养
育,都可以看到这份脆弱。
这像是一个恶性循环:爱情不能坚韧,是因为我们的婚姻、家庭与
养育非常有问题,导致孩子的心非常破碎,漏洞百出;破碎的心,又不
能构建爱情,以至于婚姻与家庭,不能建立在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上,于是先天不足,必然脆弱……
譬如我们一再谈到的中国式好人,学者崔卫平也讲过,他们在事
业、社会等外在领域中,有各种好处,但在家庭内,特别是夫妻关系
中,没办法贯注激情,也不能构建亲密。
对恋爱、爱情、婚姻、家庭到养育的各种中国式问题,我做过很多
思考。不过作为“宅男”,我一直还缺乏和别人充分交流的意识,而我和
青音的这本书,有了非常大的不同,这是两个人交流碰撞而产生的,并
且还是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由此就有了不同的性别角度。
并且,也许我其他书还有晦涩之处,而青音和我的这本书,非常平
实,非常朴素,太容易读懂。
读的时候,一如“中国式××”这样的词汇,也许会让你不舒服。这种
不舒服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你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而这是改
变的开始。
愿我们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可以主动发起爱的欲求,也可以承受
被拒绝导致的挫败,由此形成一份坚韧的生命力。这样的人会体验到,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世界的信心。心中有美
好坚韧感情的人,也终将构建一个美好的世界。
武志红序2 嗨,你可能结了一个假的“婚”
“如果不是为了让你有个完整的家,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我和我老婆现在就剩亲情了,婚姻到最后就是亲情和责任,谁不
是呢?”
“所谓婚姻嘛,将错就错喽!”
关于爱情和婚姻,这样的论调你是不是很熟悉?听上去好委屈呀
——“我的婚姻不好噢,但这不是我的错!”
那么,又是谁的错呢?
曾经,我是一名在深夜里通过电波陪伴全国听众的主持人,这样的
陪伴有十六年。再后来,我学习心理治疗,成为一名家庭治疗学派心理
咨询师。在一次课上,德国家庭治疗大师艾娃老师向我发问:“Amily,你在你们国家的电台主持情感节目这么多年,我听说婚外情在你们国家
开始越来越多,是这样吗?”
我一边很有自尊心地在心里小声嘀咕着:“说得就跟你们国家没有
婚外情似的……”一边脑海中快速闪过我在一个婚礼上看到的情景。婚
礼主持人为了逗趣,问新郎:
“老实交代,这是你第几个女朋友?”新郎不假思索地回答:“以前
暗恋过一个,没表白,拉过手的女朋友这是第一个!”全体来宾在主持
人的带动下鼓掌,大赞新郎好纯情。主持人又问新娘子:“你为什么决
定嫁给他?”新娘子底气十足地回答:“因为他老实,我妈说这样的男人肯定不会欺负我。”掌声再次响起,在将婚姻作为生活实用主义筹码的
国人心里,这就是完美的婚姻组合,即便从头到尾,没听到爱。
可是,“后来”这首歌是这样唱下去的——两人很快有了孩子,男人
很快出轨了,女人三观尽碎地大彻大悟到原来老实的男人也未必可靠,于是这边抱定拖死不离婚的信念,那边把人生的希冀完全寄托在了孩子
的身上。
这个男人正所谓“婚前不懂浪漫,婚后拈花惹草”,而对这位妻子则
是“因为没有了人生,所以只好生人,于是把生的人的人生完全当作自
己的人生。”
可是这样的婚姻,在中国少吗?
婚姻应该是成年人之间最赤诚的关系,但很遗憾,很多人不是!
对很多人来说,结婚的原因只是由于自己心里有太多来自原生家庭
的“不满足”和对现实利益的“不安全”, 自己在心理上还是个需索无度
的“孩子”,于是婚姻便成了“父母”,结婚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来要”,而不是“来给”的!我们放大了幼童时期未能被满足的自恋的需要,走进
一段婚姻里,期待被对方看重、被对方拯救、被对方成全、被对方给
予,而不是重视自己在经营关系上能做的努力。
婚姻里的种种不可爱,是因为初心不是出于“我爱你”,而是来
自“你给我”——不是婚姻有错,是“巨婴”们向婚姻要的太多了!因此,看上去两人养着小孩子,过着小日子,其实是结了一个“假”的婚,只有
相互抱怨、不肯成长和推卸责任,没有彼此的支持、赞赏和亲密。那些
对婚姻的失望,其实是对自己的失望!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不,这样的婚姻才是!
第一次听到将“中国式”这个词放在心理现象上,是我多年前翻到的
一本心理学杂志,当时提出“中国式好人”理论的,便是现如今赫赫有名
的心理学专家武志红。
再后来,有缘的人终会相遇,我们成了朋友,于是录制了一套心理
访谈《中国式的情与爱》的想法也一拍即合。
这是一部教你如何维系婚姻的技巧辅导书吗?对不起,它不是;这
是一本应对恋爱婚姻的智慧宝典高钙鸡汤吗?很抱歉,它也不是。
它只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婚姻恋爱生活中那个不快乐的自己,它
没有自带美颜功能,因此那些清醒和真实或许还会令你不适。
不过,我和武志红老师都更希望它将是你的朋友,帮助你跟自己和
解,进而跟他人和解,做更好的自己,有更好的亲密关系!
亲爱的,爱人是来帮我们一起呵护我们心里的小孩子的,但请记
得,你在亲密关系里,不能只是个不长进的孩子!最好的爱,不假外
求!
以下是个段子,但或许也不是:一个中国小伙子和一个美国小伙子
谈论婚姻。中国小伙子说:“你们美国人真随便,一谈恋爱就上床!”美
国小伙子答:“你们中国人才随便呢,一上床就结婚!”…… 以上。
青音
于2017 年春天的一个清晨第一篇 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 结婚,但未必经历爱情 ]
有一个已经是第三次婚姻的朋友跟我聊,她说:“你一直在跟大家
分享‘爱是什么’。可是我周围的人,包括我在内,觉得中国人的惯性思
维,或者说文化养成里,是把爱情和婚姻当作两回事的。”这其实是一
个非常大的话题。
我想起自己在大四和研究生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就会对身边认识
的情侣的感情结果进行预测,结果大部分结局并不乐观,而且好像基本
言中了。其中只有一对情侣,我觉得他们未来会过得很幸福。一个多月
前我又跟那个朋友联系上了,我问,你们怎么样?他说,非常好。在此
之前,我们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
其实当时的预测没有别的理论工具,就是通过直觉,感觉他们之间
爱的成分的多少,彼此默契程度如何。我当时觉得,除了这一对,别的
情侣考虑情感之外的东西过多;也有几对似乎特别在意情感的情侣,又
有些东西非常不协调。所以,我对大多数情侣的结局持悲观态度。 后
来我做了心理咨询师,接待了大量来访者,写专栏,又收到数千封读者
的来信,才明白中国人把爱情活出来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大
家都结婚,但是大家未必都经历过爱情。我听过这样的说法:爱情是什
么?爱情就是鬼,听过没见过。首先,我们的父辈是羞于谈爱情的,因
此他们在参与孩子婚姻讨论时也不提爱情。孩子结婚时,爸爸妈妈不会
问他:你们相爱吗?父母的关注点往往落在买学区房、落户口这些特别实际的问题上。所以直到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选择婚姻的时候,虽然也
考虑爱情,但不会将爱情作为婚姻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将婚姻的持久稳
固视为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将重点放在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
[ 爱情是靠不住的 ]
关于爱情,我听过一些不同的说法。
有一种说法非常普遍,说,爱情的前提是两个独立的人,他们又想
在一起,然后才会有爱情。
另外一种说法是美国的一个哲学家,准确地说是神话学家提出的,虽然现在爱情的观念深入全世界每个地方,但实际上在文化渊源里,爱
情是只有在欧洲文化中才有的东西。除了欧洲,其他各种各样的文化
里,其实都不怎么讲爱情。
在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七仙女、白素贞,追求爱情,但基本
上都是悲剧结尾。白素贞被压在了雷峰塔下,七仙女跟董永隔着银河遥
遥相望。好像中国人普遍认为爱情是凄美的,追求爱情,就没有好下
场。 这里面其实藏了一种特别深刻的痛楚,也就是我总结的中国传统
文化中关于爱情的观点:如果整个民族都相信爱情是凄美的,其实是因
为我们认为“爱情是不可能的”。所以老一辈人教导年轻人说,不要只考
虑爱情,甚至不要考虑爱情,爱情是靠不住的。要选择让你感觉安全持
久的东西,比如社会经济地位,或者是否门当户对。我的理解是,之所
以这样教导,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藏着对爱的渴望,但是同时,身为中
国人,我们又会存着很深的对爱的绝望。
所以,即使有了爱情,在表达上,我们也都心虚气短,觉得不可能
实现。[ 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 ]
跟爱情有关的文艺作品,欧洲国家的表现风格都是奔放的、热烈
的,但是我们的表达常常是非常凄婉的。在国内的导演里,我觉得王家
卫对中国爱情的表达最到位。王家卫的电影里,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爱只
有一条线那么细,那条线似有若无,却连绵不断。就好像跳舞,两个人
碰到了,双目相投,却擦肩而过。这种表达非常符合中国特色,很渴望
爱,但又不敢,在两个人就要表露,就要在一起的时候,擦肩而过。
中国人对待感情的态度,就是这么压抑,就像龚自珍笔下的“病
梅”,扭曲、病态、不自然,甚至觉得热烈、奔放,大胆地去追求、享
受爱情,享受性爱是有罪的。同样是激情,我想到梵高的画。梵高是一
个病得很重的人,是严重的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患者,但是他的向日葵
非常奔放,他的星空非常奔放,他可以把生命的全部热情在笔下泼洒出
来。但在中国文化里,主流文化讲究的都是含蓄的、暧昧的、没有勇气
实现、只好一辈子心心念念的情愫。如同鲁迅笔下那个“文人的梦想”:
在下雪天,由两个侍儿扶着,吐半口血,去院子里看梅花。文人们觉得
这种感觉特别好,特别有意味。王小波对这段的评论是,大可不必搞得
这么憋屈,我是一个壮小伙子,如果需要,上去打他一拳,他立马就可
以吐出血来。
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是没有“儿童”这个物种
的。有的只是“小大人”。我们的成长过程,似乎就是一个学会压抑的过
程。因此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在并不适合自己身心发育的环境里成长,我们对爱的体验都是非常绝望的,生命里的热情、感性、奔放,就好像
跟我们彻底没了关系,统统被压抑了。这种体验一再重复、加强,情感
的需求被一再压抑,所以后来即使长大了,也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因为我们很害怕这种伤害:我很渴望你,但是你会让我体验到绝望。
[ 爱情是凄美虚无的,物质保障才是可靠的 ]
为什么中国人从文化到现实,对情感的态度会是这样呢?这里面包
含着几个层次的原因。
首先,客观地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平均水平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
度,我们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系统也没有达到让一个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
的想法去生活的水准,所以大部分人,即使是一些已经不用担心温饱的
人,也没有足够的物质上的安全感,因此,在选择婚姻的时候首先要考
虑物质条件的保障。
其次,我们对情感的态度,跟原生家庭、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受的
教育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混沌的、黏糊的文化,人和人之间界限极不清晰,而且彼此越位、侵蚀严重,大家都习以为
常;这些人一旦成家,组成家庭,就不是彼此独立的,他们一旦成为父
母,培养出的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其人格在进入婚姻之前也不是
一种独立的状态。所以即使大家觉得家人之间很相爱,但其实完全是共
生的,甚至是寄生的关系,这种情感是依赖的、是病态的;一旦这个孩
子恋爱、成家,他遵循的也是和他的父母一样的轨迹,而不是享受两个
独立的个体之间成熟的爱情。
除此之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民族的集体意识里,人们一
提到爱情,反应就是凄美的,靠不住的,像肥皂泡一样,一吹就破的。
我们知道,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人才会有的东西,但是在中国的两性
关系里,往往只有一个人能够绽放。这个人是核心,另外一个人要围着
他转,满足、照顾、烘托他的情绪。读者朋友不妨想想自己周围朋友们的家庭结构,两口子之间是不是大多数是这个样子。这种关系时间长了
一定会失衡,失衡就会出问题。一出问题,大家又会觉得,爱情是靠不
住的,还是物质比较靠得住。
因此,中国人将爱情和婚姻区分开来这种现象,是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现有的经济状况和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与我们代代相传的家庭意
识,都有深刻关联的。因此,在这些客观条件没有得到充分调整和改善
之前,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下结论,比如批评有些人结婚就是为了钱,或者嘲笑年轻人为了爱情而结婚。其实这是两种极端,都是片面的。
不管是发展社会经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调整我们的
家庭观念和养育观念,逐步培养人格独立、心智健全的人,都需要经过
长久努力才能慢慢地发生改变。在此之前,就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客观情
况,尽量清醒、审慎地选择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90% 的中国人都搞
错了
[ 妈妈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个爱的人 ]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的发现:中国很多家庭当中,妈妈和
孩子的关系特别亲密,类似一种结盟。比如,妈妈如果生的是儿子,一
定是妈妈和儿子的关系特别好;如果是个女儿,即使原本爸爸和女儿的
关系很紧密,但随着女儿逐渐长大,妈妈开始在女儿面前诉苦,讲爸爸
多么坏、多么糟糕,经过几年,或许是一夜之间,女儿就会从对爸爸好
到对妈妈很忠诚,疏远爸爸,甚至和妈妈一样对爸爸充满了抱怨和恨
意。那位朋友和我探讨说:“这种关系,会给家庭带来什么?”我
说:“那当然是一种灾难,带来的是婚姻关系的不和谐和亲子关系的扭
曲。”其实这种普遍现象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所有的孩
子,他生命中第一个爱的人都是妈妈。孩子和妈妈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连
接。怀胎十月,妈妈和孩子是一体的;按精神分析的说法,想把孩子养
好,就需要妈妈在孩子三岁之前,与孩子非常亲近,建立起一种亲密无
间,甚至共生的关系,即“妈妈就是宝宝,宝宝就是妈妈”这样的关系。
[ 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敌人 ]
关于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我特别喜欢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
的说法。他说:父亲是所有人的第一个敌人。
生命最初是伊甸园,妈妈和婴儿共生在一起,最初孩子会觉得:我
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但是随着长大,孩子会突然发现:怎么有一
个“父亲”在那儿?他会觉得父亲对母婴这种共生关系来说,是入侵者,所以说父亲是敌人的原型。
因此,父亲其实很不容易。作为父亲,他需要做到:第一,作为家
里的顶梁柱,或者说保护者,得有力量;第二,力量之外,还得有充沛
的爱,这样,他才能带着爱,入侵到母婴关系里;第三,他要感化孩
子,让孩子对父亲的敌意逐渐变成对父亲的爱。
这些功课对男人来说,是挺难的,如果没有妻子的帮助那就更难。
而我觉得中国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发展水平都不高,所以说,在受到挑战
时,很多男性会感觉受挫。受挫以后,他采取的应对方式是什么?是逃
走。
目前的婚姻现状里,男性出轨常发生于两大节点:妻子怀孕期间、生下孩子之后。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女性怀了孩子之后,就开始有一种
由衷的满足感。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人可以和自己完全连接在
一起,而且女性的这种需求要比男性更强烈。
从人性本身来说,这种需求的强烈程度是一样的。但女性可以直接
活在“我要连接,我要情感”的态度中,而男性则可能意识不到。女性如
果不能在丈夫这儿得到满足(我们前面讲道:中国式婚姻中很缺爱
情),那么在有了孩子以后,她会觉得她可以从孩子这里得到情感连接
的满足。这样一来,她和孩子连得很紧,丈夫就会觉得:我被抛弃了,我不重要。
如果丈夫的心理发展水平很低,他感觉到被抛弃了,就会逃走。但
如果丈夫的心理功能发展得比较好,他就能做一个包容的男人,会在妻
子怀孕、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努力付出;当他有被抛弃感时,他就会思
考:到底发生了什么?思考之后,他会去和妻子耐心沟通,从而想办法
去化解,而不是指责、攻击,甚至逃走。
[ “妈宝男”也可以遗传 ]
一旦男人选择在挑战面前逃走,婚姻中的女人就会更加失望,她和
孩子的连接就会变得更紧密,于是丈夫就“消失了”。这里我特别想提醒
男性注意,一定要小心这种局面。有段时间在新浪微博上,我的粉丝
(一些编剧和导演)就在探讨:公公去哪儿了?中国的影视剧当中,都
是女人在争夺年轻的男人或者孩子。但是,六七十岁的男人去哪儿了
呢?答案是“消失了”。影视剧当中的中国男人,尤其是父亲这个角色,要么是和事佬,要么就是一个“隐形人”。很难看到一个很有个性的、很
有主张的、很有力量的公公,在这个家庭当中起到权威作用的。而国外的电影,尤其是美国的电影里,父亲是很有存在感的。爷爷
会拍着孙子的头说:“去吧,我们都爱你!”或者说:“你很棒,加
油!”在这里我们能感觉到男人的力量。尤其是父子间的互动或者爷孙
之间的互动,非常感人。
所以我们说,一个家庭中,男人的消失,不光是女人的作用,男人
也起了相应的作用。男人是女人的镜子,女人也是男人的镜子。如果女
人这么容易和孩子建立同盟,排斥男人,这可能也意味着,这个男人确
实水平不高。和中国女性相比,男性的心理发展水平更低。这是我透
过“剩男剩女”现象发现的。就“剩男剩女”相比较而言,“剩女”大多比“剩
男”要出色。坊间有这样的说法—好男人都结婚了,但是好女人都没嫁
出去。
为什么有些男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如同龄的女性?我想这也和原生
家庭有关,是因为他们的妈妈也没有进步。妈妈主导的“母子结盟”关系
中,培养出了非常恋母的、依赖性很强的、内心没有长大的孩子,也就
是我们说的“妈宝男”。
有些男人不承认自己是“妈宝男”,觉得自己早早就离开家,生活很
独立,而且工作做得也不错。但是,当面对两性关系的时候,尤其是面
对家庭关系时,他如何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这个问题对他来
说很难,因为他的父亲—后来的“公公”—也没有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
亲;他甚至不知道一个合格的父亲是什么样的。所以,这是代代遗传
的。
[ 有效沟通,确保存在感 ]
如果丈夫在家庭当中已经发现妻子和孩子的关系特别紧密,自己像可有可无的人,他一定会很焦虑。于是,有的人会去找第三者,有的人
会埋头于工作、忙于应酬,但这些都是消极的应对。那么,如何积极地
应对呢?
积极的应对中,沟通,特别是关系里的沟通,很重要。丈夫可以对
妻子说:“我注意到你怀孕、有了孩子之后,你们变得很紧密,而我却
被排挤了,我感觉在家里很孤独。”丈夫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的表达很有可能让妻子觉得自己被攻击了,导致妻子有怨言。
但是无论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很重要。此外,比表达不满更重要
的是,丈夫要去认识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比方说,觉察一下自己是不
是对“被拒绝”太敏感,一感觉到被拒绝,就会有极大的愤怒和敌意。如
果丈夫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敌意,就会直接往后退,以至于他在家里
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当然,传统文化里讲究“男儿有泪不轻弹”,对于中国的男性来讲,表达自己被抛弃了,表达自己孤独,这个很难。作为一个男人,他觉得
跟妻子表达这些显得自己很软弱、没有男人样儿,真是做不到。而且男
性一般比女性敏感度差,他可能莫名其妙地就后退了,自己都不知道发
生了什么,所以这确实比较难。在此有一个简单的建议:如果自己捕捉
不到关键,可以找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比如找心理医生。全世界都是这
一比例—七十对三十,即心理医生的来访者中,百分之七十是女性,百
分之三十是男性。
沟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和对方沟通,再一个是和自己沟通。男性
对自己情绪的体察,确实是比女性要迟钝一些,而且大部分男性是向外
看,向内看的比较少。特别希望看到这段文字的男性读者,不管你年龄
多大,都希望你从现在开始,学习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多跟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向内走得越深,跟外界沟通、建立连接的时候,才会越顺
畅。男人要培养跟自己沟通的能力,而女性则刚好相反,女性要好好培
养与对方沟通的能力。
而那些跟孩子结盟的妻子,她们需要做什么改变呢?
对妻子来讲,她首先要有“警惕自己与孩子结盟”的意识。对妻子来
讲,和孩子结盟是很自然、很容易发生的事情。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
是一种必然的历程,当妻子生孩子之后,她有一段时间会全身心地贯注
在孩子身上, 这对养育孩子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也许中国家庭中的妻子,需要多一份心,在跟孩子建立联盟的时
候,看看丈夫是不是感觉到被疏远了。如果发现丈夫有这种感受,而且
丈夫又不会、不能表达,就需要妻子主动跟丈夫沟通。这一点,对女性
来讲也很不容易。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家庭关系的构建上,女性的责任
更大一些,因为女性天然就有比男性更好的感受能力和情绪包容能力。
而男性需要付出的努力、需要做的事更多一些,因为女性与孩子形成连
接是自然的过程,而男性则需要通过努力和爱才能实现。
[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
“妈宝男”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
庭的核心关系出现了错位,变成了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健康的家庭
里,核心关系应该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在中国家庭里特别容易看到这种现象:丈夫被排挤了,母亲和孩子
构成了联盟,如果这个孩子是一个男孩,那么这个联盟会导致这个男孩
长大后也一直是个“妈宝男”。要减少或防止这种现象,男性女性都需要
反思和成长。一个家庭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夫妻首先由爱情开始,他们之间感情
很深。在爱情中,刚开始,女人确实需要把男人当孩子似的引领,而同
时,男人需要包容女性的情绪。这听上去就像两个人在跳双人舞一样,是一种有进有退的、非常美妙的关系和节奏。当生了孩子之后,会出现
这样的局面:女性包容孩子的情绪,而男性要支撑这个家。男性曾经包
容过女性的情绪,女性才能很好地包容和这个男性所生孩子的情绪。随
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逐渐长大,父亲带孩子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但在前
期,男性确实需要主动地去包容体谅女性的情绪。
我认识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母亲,她在家庭关系构建中的做法是:当
她发现丈夫和孩子闹了矛盾,就跟孩子说:“我的丈夫是我选的,你在
我的家庭当中,在你长大成人之前的很多年里,你都要跟我一起来适应
他,因为我接纳他,所以你也要接纳他。但是我不要求你接纳他一辈
子,因为将来你会有你自己的家庭。但是希望我们这个家庭,给你带来
的更多的是温暖和包容。”这个孩子就会意识到“爸爸跟妈妈是一伙的,所以我在家里要规矩一点儿,我在家里要尊敬我的爸爸,要爱护我的妈
妈”。这个妈妈真是一个很好的妈妈,她在有意识地处理她和孩子的联
盟关系,不要太过于紧密。
他们的孩子特别感恩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情是孩子内心最笃定的
根基。不管生活、事业当中遇到多少挫折,孩子都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
很好的自己,不被父母牵绊,相信自己将来也会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家
庭,和父母当年一样温暖。
所以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顺位。夫妻关系是家里的
定海神针,夫妻间的爱,就是家庭之树的根。男性和女性共同学习、成
长,保持、增进夫妻间的爱,才是一个家庭幸福、健康的根本。究竟谁在为所欲为
[ “丧心病狂”晒娃党 ]
周围很多朋友经常聊起一个现象,说现在做妈妈的女人可真是了不
得,从怀孕开始就特别宝贝自己,各种求关注;朋友圈有一群人,叫丧
心病狂晒娃党,每天就是晒娃娃的照片,好像女人一旦有了孩子,那种
骄傲,那种志得意满,简直就是人生大赢家。为什么这些女人有了孩子
就呈现这种状态呢?
这其中有很纯粹的生理本能。做妈妈,是女性特别重要的生物属性
之一—子宫其实就是在为生孩子做准备。做了妈妈,就完成了一个很重
要的人生使命,从生物学上,这种满足感可以理解。另外一个原因是心
理部分的,对很多女性来说,有了孩子之后,她就有一种圆满感。人活
着,需要与世界有一种很深刻、牢固的连接,需要自己完全属于这个世
界上的某一个人,同时有一个人完全属于自己,两者合而为一。
从心理学上讲,婴儿在六个月之前都处在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叫作
共生期,就是我完全地属于你,你也完全地属于我。我们认为中国人普
遍在这个阶段出了很大的问题,没得到满足,而女性心理上没得到满足
的程度更严重一些。所以当怀孕了,有了孩子,她这部分就得到了满
足,真的有一个孩子在她的身体里,孩子和她共生在一起。孩子出生之
后,面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自主的能力,又必须与妈妈共生才能活下
来,所以妈妈共生的渴望也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但是如果一个妈妈“晒娃”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就可能还有
另外一层含义,即:这些妈妈们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所以生了
孩子之后,孩子的人生就成了妈妈自己的整个人生。在生孩子之前,这个妈妈可能没有强烈的存在感,一直很平常、很平淡;但是结了婚、突
然有了一个孩子之后,如果这个孩子又乖巧又漂亮,是可以拿出去到处
说的,于是这就变成了妈妈非常骄傲的部分,夸张一点儿说,怀孕的时
候孩子寄生在妈妈的肚子里,孩子出生后妈妈就寄生在孩子的人生里。
[ “某某妈”,注意啦! ]
这种将自己的身份完全寄生于孩子身上的现象在中国非常常见。当
一个女人做了妈妈,她就忘记了自己是谁,变成了“某某妈”,寓意因为
有了孩子她才存在,而作为一个女人,或者作为一个人的部分,就被忽
略了。在很多妈妈群里,我做互动的时候,经常提醒妈妈们,我说凡是
微信头像是宝宝的照片,名字也是什么什么宝妈的,这样的女性你要引
起注意了,你已经把自己的人生压在了孩子身上,已经没有自己了,永
远都是孩子、孩子,永远都在为自己如何当一个好妈妈而焦虑。事实上
你做不好自己,就不可能做好一个妈妈。爱孩子天经地义,对父母来讲
爱孩子的确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也很无私,但每当看到“伟大的父
爱”“伟大的母爱”这样的词,我都会迟疑一下,因为从心理的角度而
言,过于忘我的伟大背后,有可能隐藏着很可怕的东西。
我在火车上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在高铁一等座的车厢,坐在我旁
边的一个女士抱着一个八个月的孩子往地上撒尿,第一次撒尿我没有说
什么,但过一会儿又这样。我有些不满,本来高铁一等座是非常干净舒
适的,她坐在我旁边,过道里也没有人,卫生间就几步远,敞亮洁净的
卫生间不去,却让孩子把尿撒在地上。于是我就说你能不能抱孩子去卫
生间,别在座位上撒尿。这个妈妈的第一反应很有意思,她说你作为一
个大人怎么跟八个月的孩子计较。我说我不是跟孩子计较,我是跟你计
较。孩子不会去,你可以抱他去。然后她的丈夫开始跟我吵,说我媳妇
要是抱着孩子上卫生间,摔跤了、摔骨折了你赔钱呀!我说车厢是公共场所,你这一次又一次往地上撒尿合适吗?我觉得其实孩子很可怜,因
为孩子不会说话,如果孩子会说话,他一定不愿意让妈妈抱着他这样随
地大小便。这时候这位妈妈表现得特别愤怒,说你不是妈妈,你当然不
懂妈妈的心,妈妈为了孩子愿意怎么样怎么样,说了一大堆的道理,好
像自己这样做就是为了孩子在做牺牲,一副格外伟大的样子。
在一些公共场合,当孩子不懂事,招惹别人不满的时候,我也见过
大人不去管教孩子,而是跟对他的孩子不满的大人去理论,认为这就是
在维护孩子,表现母爱。但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已经不是一个母亲在
保护自己的孩子了,这背后除了对孩子过度的爱,其实还有对母亲这个
身份的过度骄傲。
从投射的概念来说,在这件抱着八个月的小宝宝往地上撒尿的事情
中,这个妈妈打着“保护孩子”的旗号,其实反映的是自己想为所欲为的
心理欲求。
这个妈妈内心住着一个“我想为所欲为”的内在婴儿。我认为中国人
的心理状态,普遍停留在六个月婴幼儿的水平,可能那个时候她没有得
到很好地满足,或者说她被过度满足,导致她一直卡在这个阶段出不
来。这个时期婴儿的心智特点就是为所欲为,我们也把它称为“全能自
恋”,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极致—我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整个宇宙
都应该围着我转,别的更不在话下。火车上的这对父母就出现了这种投
射,他们都把自己的为所欲为的内在婴儿投射到自己的宝宝身上,他们
让自己的宝宝为所欲为,实际上是他们想为所欲为。
我们可以想象,当父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全能自恋”这个位置的时
候,其实代表着父母很渴望这样,所以当有了一个孩子,他们就想让孩
子这样,然后就觉得自己很伟大,很了不起。当这种需求投射在孩子身上后,也就意味着其实那不是一个孩子,那是他们自己自我的一个延
伸。可能以前他们就非常希望在公共场合为所欲为,有了孩子之后,就
有了充足的借口。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这些荒唐的举动,都是以爱孩
子为最好的借口,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 你是生育机器吗?嘴上说“不”,行动说 “是” ]
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提醒女性警惕:不要把自己放在很可悲的“生
育机器”的位置上。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里,女人是外来者、依附者,她唯一的价值体
现就是可以生育,为男人家族传宗接代。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主流文
化就是把女人当作一个生育机器来对待的。
身为女性,如果你的关注点不在于怎么把自己的人生过好,怎么活
出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自我,而只是将自己的价值寄托在生孩子这件
事情上,生了孩子之后因为孩子就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那么你是自己
把自己当作一个生育机器,心甘情愿让自己成为附属品和被操纵、使用
的特殊工具,这就太可悲了。
妈妈们一定要记住:你是孩子生命的接引者、照料者,你也是孩子
最初和一生的榜样,孩子是比照着你的人生来活他自己的人生,所以你
越过好自己的日子,越有个性,越活出自己的人生魅力,你的孩子才能
活得越精彩,如你所期待的,成为一个成功、圆满的人。
独生子女家庭的危机,如何防患?
[ 家庭之内,宇宙的中心;家庭之外,难以适应 ]我国实行了长达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整整两代“独生子
女”家庭,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这种家庭里,因
为受到过分的关注,独生子女会一直有一种感觉—我是家里的中心,我
是第一位的,这个世界是因为我的注目而存在,宇宙是围绕我转的。
其实,每个生命一出生,都想成为宇宙的中心。据说,佛陀一出
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所有孩子一出
生都是这种感觉,我们前面说过,这叫作“全能自恋”,是以自我为中心
的一种极致的表达。这个感觉在孩子六个月之前或至少三个月之前,是
应该得到充分满足的。这种满足通常由妈妈来给予,当孩子这种感觉得
到满足之后,他才能够从这种状态中脱离出来,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发出别的更复杂更高级的感觉。
但在中国,通常的情形是:很多父母对六个月之前、不会说话的孩
子没有感知能力。他不知道怎么去捕捉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的需求,严
重忽略六个月甚至九个月之前的孩子,所以孩子这种“全能自恋”严重地
没有得到满足。等孩子长大了,会说话了,会走路了,变得可爱了,全
家人又会围着他转,过分地满足他……就相当于在该满足孩子的时候,没有给他足够的满足;等孩子长大了,不该给他那么多满足的时候,又
给了孩子过度的满足。
这种不恰当的满足方式,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随着年龄的
增长越来越强,无法脱离。孩子得到了表面情感的过度满足,他发现宇
宙星辰都是围绕着自己转的。但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清晰,这种满足会
让他很困惑,同时又让他很悲惨,因为在家庭之外,他就不是“宇宙中
心”了,家庭之外的任何事情都可能让他感觉委屈或者难以适应。而且
他承载着所有围绕着他转的人—至少两个,多则六个大人—的期待,这
些期待构成了他生命里沉重而且无可逃脱的负担。因此我们发现,独生子女在成长中普遍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
题对独生子女本人和独生子女家庭都影响巨大,并且存在着代际传递。
如何尽早发现、妥善调整、及时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参
与、智慧与勇气。
[ 出生至六个月,尽量给孩子全然的满足 ]
朋友说起她表妹有一个孩子,今年四岁了。和很多年轻的妈妈一
样,朋友表妹在生完孩子之后很快就去上班了,孩子交给老人和保姆
带,妈妈只是晚上回去看看孩子。这个孩子从小就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宝
宝,特别会观察人,一两岁的时候就会看眼色: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开心
了?那我今天要乖一点儿啊,等等,是一个很自觉的宝宝。但朋友发
现,他和妈妈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和我们这
些七大姑八大姨在一起的时候,孩子是三个状态。
相比较而言,只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孩子最老实,妈妈说让干什
么就干什么,特别害怕妈妈发飙,非常听话,绝对不胡闹。但是七大姑
八大姨围着他的时候,孩子就为所欲为,随便哭闹,谁说都不管用,脾
气变得极其暴躁,还骂人。同样一个宝宝,同样的年龄,面对不同的人
群,呈现的状态完全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朋友的推测是,当七大姑八大姨围着他的时候,他就觉得,我有那
么多人可以依赖,你不爱我还有人爱我,你不顺从我,有人顺从我,不
行我就哭、我就闹。有一个画面朋友印象很深:一大家子人带着孩子去
商场,宝宝一个人在前面跑,后面三个老人追着,再后面是这些姨妈、舅舅们追着,形成一个梯队往前跑。朋友当时看到这个画面就觉得非常
有意思,后来发现很多家庭都是这样。这真的是一个很经典的画面,但是朋友看到的只是一种比较表面的
现象。表面上,七大姑八大姨、整个家族都在围着这个孩子转,但这个
孩子在妈妈面前,就变得很老实,而且他察言观色的本领很高,这背后
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的简单推测是:孩子的“全能自恋”在妈妈那儿可能
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因为没有被真正满足,所以孩子一直不能从这
种需求中脱离出来,一直想要从妈妈那里获得和求证。
这种婴幼儿期的心理需求不被满足就会导致严重的成长不完全,我
们称之为“巨婴病”。一个人慢慢长大,甚至已经成年,但是他的心理发
展水平可能还是一个“婴儿”。他的心理需求还停留在婴儿期,这也
是“巨婴病”的核=心—这个世界是围绕我来运转的,更严重一点儿就是
—“我是全能的”。
“巨婴病”病得越重的人,通常就意味着早期他作为婴儿的时候得到
的满足就越少。甚至有些“巨婴病”的孩子在早期遭受过严重的母婴分
离,他被妈妈抛弃过、被别人养,比如被隔代抚养或者被保姆养。这也
是朋友表妹的孩子在妈妈面前和在别人面前表现完全不同的重要原因。
[ 孩子一点点长大,父母一步步放手 ]
我们经常说,中国人养孩子都是倒着养的。一岁以前,父母不关注
孩子的情感,也不给孩子足够的陪伴;等一岁到三岁,孩子有了自我意
识,要自己对世界进行尝试、探索时,家长就开始全方位防范,不许孩
子动手,或者直接阻止,或者迅速帮孩子做完孩子想自己完成的事,不
给孩子犯错误和学习、探索的机会;等三岁以后,特别是六岁以后,孩
子需要独立,需要向自由的空间生长时,父母、老师、社会都在要求孩
子“你要听话”,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等孩子长大了,十八岁之
后,父母开始干涉孩子成年之后的人生选择,不管是职业还是对象,父母会觉得“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而且会打着爱
的旗号。等到孩子成人、结婚、生孩子,父母百般不放心,死活要跟孩
子生活在一起。这过程完全是颠倒了的。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对号入座,说“没错,我就是这么对待自己孩子
的”或者“我就是这么被养大的”。这就是“巨婴病”在代际之间的传递途
径。“巨婴病”的一个经典的表现,就是“你我不分,我们是一体的”,我
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们称它为“共生”。这对婴儿来讲很正常,但如果
我们成年了,还认为“孩子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孩子的事”,那
就是“巨婴病”。
其实,六个月之前的婴儿和妈妈共生在一起,这叫正常的共生。因
为这个时候的婴儿必须和妈妈共生在一起才能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六
个月以后,孩子还和妈妈共生在一起,或者妈妈和孩子共生在一起,这
都叫作病态共生。现在90%的中国人都活在病态共生的状态里,我们需
要从这种病态里摆脱出来,因为这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
响,导致我们活得非常辛苦。
病态共生是一种“我为你活,你为我活”的生活方式。父母宣称“一
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我不离婚”,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追
求、兴趣爱好;孩子在这样的“奉献”面前,必须表现得孝顺,所以为了
爸爸妈妈,要选择一个让他们满意的职业,要选择一种让他们满意的生
活方式,甚至要选择一段让他们满意的婚姻。
而且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作为“一”的独生子女,要承担父
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的期待,这构成了双重的“过度”,一
部分是过度满足,另外一部分是极其严重、过度的负担。这个负担并不
是物质上的负担,而是他要顺从、承接六个老人的意志、意愿。所以我们看到,作为“巨婴病”家庭的独生子女,真的很孤独、很累。
但是这种家庭的父母不觉得,还会被自我催眠,觉得自己很崇高、很伟大,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多伟大的父爱母爱!但从心理
学的角度看来,这些安排其实是病态的,也是有害的,是因为父母早期
关系没有处理好,对孩子产生的投射。
如果中国家庭可以从这种搅成一团的病态共生里走出来,让父母归
于父母,孩子归于孩子;如果父母知道且止于做好自己,给孩子应有的
发展空间,不强烈地控制孩子;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自恋和依恋能得
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的“巨婴病”会比较轻或者没有。等到孩子逐渐地
成长,不需要承担父母、长辈意志的重压,成长为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完整的生活能力的人,那么“巨婴病”的代际传递就可以阻断了。
[ 掌握自己的人生,温和而坚定 ]
有些朋友说,现在家庭就是“四二一”这样的结构,而且自己已然跟
父母是一种共生的、分不开的关系,那么孩子该怎么处理父母对自己过
分地干涉?
首先,孩子需要展现出“我是成人”的独立能力。如果在一个家庭
中,你已经意识到父母跟自己是共生的关系,那么孩子必须依靠自己的
力量改变。比如我经常在节目中问一些很年轻的朋友:爸爸妈妈为什么
会反对你交男朋友?为什么会干涉你们不可以谈异地恋?等等。那是因
为在此之前,你没有给父母展现出“我是成年人”的这种态度,也没有让
你的父母相信你有处理好这些事情的能力。
你可以主动跟父母聊,你现在跟什么人交往,你对未来的生活是怎
么设计的,你有怎样的梦想,尽量让父母多了解你,并相信你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安排,消除父母对你的焦虑。父母焦虑越大,就越想控制
你。
其次,孩子需要给父母划出清晰的界限。和父母明确哪些范畴是你
不希望他们干涉的。比如要求父母不进入自己的私密空间,不允许父母
看自己手机和邮箱,甚至在交友问题上不允许父母过多地干涉。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可能很难向父母提这些要求,因为心里
会很内疚。这时,孩子需要认清自己内疚的原因是什么。这里涉及一个
生命存在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
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
命运负责。
“温和而坚定”地与父母沟通。坚定就是我坚定地做我自己,坚定地
对父母说“NO”,这是我的空间,你们离我远点儿。温和就是我在这个
过程中表现出非常“善意”的态度,我并不是非要和你们对着干,我还是
爱你们的,但是这个温和不损害自己的坚定。
有一个心理学家用另外一个很美的词来描绘这个状态,叫“不含敌
意的坚决”。这种描述很恰当:我很坚决,但是我没有敌意。
有些父母比较自觉,很早就知道跟孩子建立边界。但如果你的父母
非常坚持地要黏着你,你就必须尽早地、一次又一次地做这件事情,做
得越早,父母接受的难度越小,越不会觉得被伤害。
还有一个建议:从小处开始。很多人的习惯是这样,他们开始一个
转变,一定从一件标志性的大事开始,以此宣告自己“告别昨天”,我把
这个称为“殖民地起义”,就好像殖民地起义,要赶走宗主国的时候,往
往要杀一两个总督,以此为标志事件。但用这样的方式和家人沟通是不行的,用这种办法立刻就会激起极大的敌意。又比如在子女关系中,很
多子女要表达独立,如果从结婚生孩子、选择工作开始,这些事情太大
了,就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
可以先从小事开始,例如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服、几点钟起床、几
点钟睡觉、怎么交朋友、抽屉怎么弄、为房门上把锁或者把钥匙从父母
那儿要回来等,一点儿一点儿争取到自己的边界,而不是直接从人生大
事出发。只有这样你和父母的关系才能调回正常的轨道。
每一段关系的形成,都会有它的前因后果,每一个心结的后面也都
会有它的模式和开解之法。当我们下定决心要改善一个问题时,如果我
们能直面真相,清晰地认知自己和别人,就不难找到正确的调整方向。第二篇 解剖亲密关系
对的人,在哪里?
[ 恋爱时因为互补在一起 ]
很多人在选择恋爱对象时,都会纠结一个问题:到底是找一个性格
互补的呢还是找一个性格近似的呢?有一种理论说,之所以会产生爱
情,是因为两个人差异很大;但也有一种理论说,之所以发生爱情是因
为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他跟自己像,所以才会产生爱情。到底哪种理
论是对的呢?
实际生活中,这两种可能性都有。像邓文迪和默多克,邓文迪野心
勃勃,不喜欢因循守旧;默多克说他看见了另外一个自己,这里面除了
被吸引,还有自恋的成分,我很爱自己,所以我觉得我也爱上了你。但
相对来说,还是互补比较多,更常见一些。
很多人认为婚姻和恋爱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但我认为有比这个
更强的动力,就是追求自我圆满。何谓追求自我圆满?设想一个学佛的
人有十个罐子,每个罐子都用于积攒波罗蜜多,十个波罗蜜多都满了就
是功德圆满。罐子满了,积攒的人对这些罐子的兴趣就不是很大了,就
要去修其他的东西。比如有精进波罗蜜多,一个特别努力特别精进的
人,他的精进波罗蜜多不用多久就积满了,但是他可能缺智慧,于是他
对同样精进的人就不感兴趣,而对有智慧的人特别感兴趣,他要去弥补
自己缺失的这一部分。恋爱中,这种情形也会很明显,很多时候我们希
望自我圆满,但感觉自己不能一个人把它活出来,此时我们就需要找另
外一个人,把自我缺失的这一部分活出来,即缺什么补什么。所以我们看到,在恋爱中这种互补 的现象比一致的现象更多一些。
[ 结婚后因为互补而战争 ]
矛盾的是,恋爱时因为互补而吸引的两个人在进入亲密关系后,往
往又特别希望对方为自己而改变,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甚至追求一
致性。比如说,结婚之前一个人爱动,一个人爱静,两个人都认可对方
的生活方式,可是结婚之后发现问题来了,我想去打球,他却不陪我
去,于是就各种磨。磨了之后发现对方依然故我,就开始对对方失望,对婚姻失望,其实是对自己无法改变对方而失望。
这种恋爱时因为互补而在一起,结婚后因为互补而整天战争的根
源,也是因为人的自恋。我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追求内在生命圆满的渴
望,追求圆满的动力让我们找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但是因为又很自
恋,认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要按照我的来,所以会出现婚姻的战
争。
如果大家能很清晰地意识到,其实所有的选择都是很合理的,这些
选择里蕴藏着追求自我圆满的动力。明白这个之后,我们就能有意识地
向对方靠拢,但这种靠拢不是因为对方的要求,而是我有意识的、有觉
知的自觉选择。比如,我本来是一个内向的人,找了一个外向的人,我
逐渐让自己向外向的方向走,而之前外向的人逐渐让自己内向的部分觉
醒、呈现,这就是很好的结合。
在这个彼此适应的过程中,如果不要求自己,而一味希望对方改
变,就叫作自恋。如果想得特别极端,就叫偏执。所以大家要知道,你
强烈要求对方如何如何,就是自恋偏执,加上自我为中心。我有一个朋
友,很有智慧。他发现大家都希望别人顺着自己,既然这样,那他就先满足对方。结果他发现,当他先满足了别人,别人就更愿意满足他。
[ 关系是创造出来的 ]
关于追求自我圆满,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作《谁是你人格的对
立面》,这篇文章源自一个故事。我刚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水平也就
一般般,有一个来访者来找我,谈了大概三四次,但我没怎么帮到她。
她的问题是什么呢?她是一个非常节俭的女人,而她老公却赌博,于是
他们离婚了。离婚之后她一年之内相亲五六次,但是相亲的男人她总是
没感觉,她又回去找前夫,他们俩谈条件,谈复婚。她对前夫说,只要
你不赌,咱们就可以复婚,而她的前夫说,除了这个别的都可以谈,因
此他们无法往下谈,卡在这儿了。
最后一次咨询时她让我给她提点儿建议。通常我不怎么给人提建议
的,但这次,我跟她半开玩笑地提了一个建议。我说你也不要那么节
俭,你大手大脚一点儿,甚至你也可以去尝试赌博。虽然态度是半开玩
笑的,但我心里是认真这么想的。当然赌博可能不合适,但是如果去大
手大脚地花钱,尝试一下奢侈,活出她的节俭的对立面来,事情也许会
变得有些不同。我这样说了之后,她说,武老师你这样说其实很有道
理。她说她丈夫原先是不赌的,他们结婚两年以后他才开始赌。后来我
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反思,这个女人的人生逻辑就是节俭,随着年龄增
长,她的节俭度越来越高,在生命内在的系统里,就产生了严重的失
衡。生命就需要另外一种动力来与她的节俭平衡,就是我们讲的自我圆
满,所以她老公就变得开始赌博。如果说得夸张一点儿,就是她老公用
赌博的方式来爱这个节俭的老婆。
虽然听起来有点儿让人费解,但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关系是创造出
来的,而且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互动的结果。在一对关系里,一定是你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你们的关系才成了现在的样子。那些对伴侣抱
怨不停的人可以自己想想,他现在这个样子是你把他变成这个样子的,一定是你做了什么事情,或者你没做什么事情,他才会呈现这种状态。
如果你采取和之前相反的态度,跟他调换一下位置的话,他刚开始会很
好奇,慢慢地,他就会用另外一种状态来配合你。
有时候,我们的执念太重,以至于活不出自己的对立面来。像上面
故事中的这个女人,她来自一个典型的潮汕家庭,她是家里的老大,还
有六个妹妹一个弟弟。在这种家庭里,她作为一个女孩儿想获得父母的
爱和认可很难,她就通过勤俭持家,帮妈妈分担家务来获得父母的认
可。因为她早期用这种逻辑把自己活出来,获得了父母的认可,所以她
对这个逻辑非常执着。但是她的潜意识就构成一种对立面,潜意识觉得
她作为一个孩子她也想自由一些,也想大手大脚一下,但是她不敢,为
什么她不敢?她觉得这么做父母就不爱她了。因为她和自己潜意识隔离
得太严重了,所以她老公就把她的对立面活出来了。这种情况,也是恋
爱、婚姻中常见的现象。
当我们和自己内在的一部分失去连接,自己无法活出这一部分时,就会通过恋爱的方式把这部分投射出去,找到一个把这部分呈现出来的
人,然后和他在一起。因为恋爱就意味着结合,其实我们的本意是希望
通过和这个人的结合,把自己缺失的部分补上。但是因为我们又很自
恋,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又会排斥这一部分,结果就出现了情感和亲
密关系中的很多问题。
一些来访者来找我,觉得自己一直都是天使,老公永远那么糟糕,那么为所欲为,总之就是一个魔鬼。我说你看他为什么做魔鬼呢?因为
家里只有两把椅子,一把天使的椅子,一把魔鬼的椅子,你老待在天使
的椅子上不肯下来,人家没地儿坐,只能坐在魔鬼的位置上来配合你。你俩换换,你也试试做魔鬼的滋味,也为所欲为一次,也发一次飙,也
不负责任一次,试试会怎么样,互动于是就发生了。
所以当你对关系感到纠结和抱怨,觉得“他凭什么要这样对我”的时
候,想想你做了什么,或者是不是他的做法其实是你内心一直想做而没
有做的,你投射在他身上,把他变成了你想要的、但是你不敢面对的那
个自己。
在感情里,我们一定要完全真实
[ 包容,才能活出那个有攻击性的真实自我 ]
我们经常说两个人结了婚要彼此包容,这个包容到底是指什么呢?
是容忍他一切的不好,就叫包容吗?
在讲包容之前,我们首先讲一讲爱。爱,是最为深刻的情感连接。
如果两个人,我戴着一个面具,你也戴着一个面具,我们俩永远都不会
爱起来。必须把面具摘掉,把真实的自我在两性关系或者情感关系里呈
现,连接才可能产生。既然是真实呈现,自然既要表达爱,也要表达
恨;既要表达正向情感,也要表达负向情感;既要表达满意和感激,也
要学习表达不满。而且所谓的负面情感其实更加真实。
通常我们所谓的优点,是我们很早就努力出来的一种人格面具,我
们觉得有这样的面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但那都不是真实,或者说,不是全部的真实。而在情感里,我们一定要完全真实,完全真
实就意味着要把那个有攻击性的自我活出来。我们与朋友相处,是与他
的优点相处;但是与爱人相处,是与他的缺点相处;必须爱他的缺点,而且是带着很深的觉知去爱,连接才能建立。要把有攻击性的部分活出来,当然需要包容。两个人的关系要是足
够好的话,每个人都能活出有攻击性的自我,活出完全真实的自己。
[ “完美”,是另一种形式的攻击 ]
可是我们看到,在很多婚姻关系中,至少有一方为了维系这种婚姻
关系,总是把有攻击性的自我隐藏起来。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夸张
一点儿说,你感觉自己像是个完美的伴侣,但是对方就是不爱你。隐藏
自我的这个人,常常是女性,男人通常不会这么隐忍。我听过很多这样
的故事:
有些女人把自己的攻击性隐藏起来,在婚姻家庭中面面俱到,非常
地忍耐,自我牺牲,但是她们的丈夫往往并不领情。女人会因此抱怨,觉得除了丈夫不好,自己什么都好;除了丈夫不是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就是完美的。但是她丈夫死活不认账。为什么呢?因为她的“完美”是个
假人,这些“牺牲”的背后,男人其实感觉不到爱。而且这里面还存在着
一种隐形的攻击,她是在用“我很好”来攻击对方,就是因为我很好,所
以我们婚姻的问题都是你的问题。
这种绕着弯儿的攻击让人很受不了,而且这其中不仅有绕着弯儿的
攻击, 还有一种道德上的不平等,我对你错,我高你低。我很好,都
是你的问题,你做得不地道。这就一下把对方推到了墙角,没有办法反
抗。相比之下,真实呈现出来的攻击性,比如“亲,我对你很不满”或
者“亲,刚才发生过什么,我很愤怒”,这样的表达,反而是平等坦诚,更容易被接受的。
但是很多人在婚姻里担心自己如果直接表达攻击性,就意味着将自
己处在一种真实的、没有遮蔽的状态里,与对方是一种平等,甚至稍微有一点儿低的位置上,觉得这是挺大的冒险。所以,他们大多会选择将
自己的攻击性隐藏起来,而用“我很好,你不好”的方式来完成攻击。结
果就是忍的人很委屈,被忍的人很憋屈,两个人最后都很郁闷。
[ 包容,是有容量去化解对方的攻击 ]
通常我们以为,包容就是忍耐,包容就是把自己的攻击性隐藏起
来,但这其实是虚假的关系。婚姻当中的包容,是在包容之前先学会攻
击,把自己的攻击性活出来。
只表现好的一面,不表现坏的一面,就意味着我们的“坏”没活出
来。亲密关系就像是一个容器,真实的活力通常是带有一点儿攻击性
的,这个活力在亲密关系这个容器里流动的时候,我们希望容器是稳定
的,这个容器能够承受得住情绪在这儿流动,不会有破裂的危险。而且
一旦情绪流动过了,彼此都会感觉很亲密,被信赖、被包容,连接也就
更紧密了。所以,包容对方的攻击性才叫真正的包容。
这里,我想起一个特别好的故事。我在广州有一个好朋友,他是一
个极其敏感的人。他外在条件很好,但是安全感很差,或者说不安全感
非常之高,所以在亲密关系里,一旦感觉到不安他就换女朋友,或者去
找女朋友之外的女人。最后一次,他找了一个内心很强大的女人,这个
女人后来把他收服了。
怎么收服的呢?特别有意思,某一个节日里,他去了女友家里,但
他感觉在女友家里被严重冷落。他憋了一肚子闷火出来,一心想报复女
友,找个机会攻击她。于是他对女友说,你知道吗,我是学心理学的,当然这只是他的说辞,他并不是真的心理学专业的。他说从心理学的角
度,每个人最应该的状态就是真诚、真实。我现在很真诚地告诉你,我真的对你的身体不感兴趣。
对一个女人来说,自己的男朋友说对你的身体不感兴趣,这是多大
的攻击!可以想象,他的女朋友当时非常愤怒,转身就走了。但是过了
两天,这个女人又找到他,对他说:“我想了想这件事,你说你对我不
感兴趣,但我对你的身体就是这么感兴趣。”
女人这样说了之后,男人号啕大哭,因为他的本意只是想报复女方
在节日里冷落自己,他在表达他的攻击性,用的是生活中真实的、水平
不高的表达方式,所以很伤人。结果那个女人特别强大,包容了他的攻
击。这种包容很真实,不是说你来攻击我,我不生气,那简直不正常,她也生气,生了两天气之后又很真实地告诉他:“我就是对你感兴
趣。”于是,这个男人崩溃了。
这个男人曾经找心理医生做过一年多的咨询,他说他从来没有这么
崩溃过。作为来访者,他也会攻击心理医生,但毕竟两者不是利益相关
的人,所以攻击总是力度有限,不会激烈到让人受不了。但是在这件事
情上,他真实地攻击了自己的爱人,而且这个攻击力很强大,能强烈地
刺激对方。在他惯常的理解里,对方一定会还击,而他也准备再还击回
去。结果对方没有还击,对方对他表达了包容,所以这个男人立刻就号
啕大哭。我的理解是,他婴儿早期的那些创伤,在这次大哭中得到很大
程度的疗愈。
这件事情之后,我见到他,觉得很震惊。我当时还不知道这件事,我只是说你变了,他说我哪儿变了,我说我感觉你放松了。他过去是一
个紧绷着的人,其实在这次号啕大哭的彻底释放中,他立刻体验到自己
被极大地、稳妥地包容着,所以他就放松了。这里所说的“包容”,并不
是单方面的隐忍,而是有容量去化解对方的攻击。这后面确实需要极为强大的爱。
比如这个女人,她也没有什么技巧,只是非常诚实地面对了自己的
内心:虽然你攻击了我让我很愤怒,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而且要告诉你
一个事实,就是即使你不爱我,我还是非常喜欢你。
[ 包容,带来美妙的步调一致 ]
接着还是说这个故事。这个女人包容了一次这个男人很极端的攻
击,依然对他坦诚相待,之后,这个男人就变了。他把这种体验用到他
的生活中,也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他见到我,说:“武老师,我现在的
生活中各种关系都在发生转变。我发现人际关系里有一个终极的道理:
谁都希望别人顺着自己。”我说是啊,中国人有很大比例都是巨婴,巨
婴更是要别人顺着自己,全世界都要围着自己转。他说,既然别人是这
么想的,大家都想要这个,我就试试顺着你,给你你想要的呗。
我特别诧异。其实之前,这哥们儿虽然也爱好心理学,但我觉得他
不是一个那么容易能获得非常细致、美妙的领悟和体验的人,但他会有
一些特别大的领悟,这些领悟很关键,也有很深的智慧。
所以后来,当他和他的前妻出现冲突,他和他的孩子出现冲突,他
和他现在的女友出现冲突,包括后来他们结婚了,周围其他人跟他出现
了冲突,他都试着用“真诚地顺着你”的策略,首先思考对方到底想要什
么,自己想要什么,然后特别真诚地顺着对方。他发现起冲突的常见情
况是,他自己想往东,对方想往西。如果是过去,他会觉得自己条件这
么好,对你又这么好,比你更有智慧,你干吗不跟我一起向东,于是很
愤怒,两人就对着干,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跟自己走。他现在的处理方
式是,既然你就是想往西,那我们现在就往西吧,我心甘情愿地跟你一
起往西走一段。结果他发现,当他这样做了之后,对方一定会反过来跟他一起再向东走,所以他现在的人际关系里很多张力就变了。
他发现了一个很简单的规律,而且这个规律百试不爽,非常好用:
你如果想往西边走,我跟你一起,心甘情愿地往西边走,然后,必然会
换取你也心甘情愿地跟我一起往东走。其实这是一个真正改变对方的智
慧。但改变别人的前提是改变自己。当你想改变对方的时候,反其道而
行之,你去配合他,让他意识到你在顺着他,这个时候他也会调整步
伐,于是两个人的步调就非常美妙地一致了。
[ 敌意一定唤起敌意,而爱则唤起爱 ]
我的朋友后来总结出三点:第一,在已经获得的关系里,先顺着对
方;第二,一定要真诚;第三,无论如何吵闹,都要表达出“我不会离
开你”。
比如,在关系里发生了冲突,心里有恨,要表达恨;有爱,就表达
爱。但是在表达恨的时候,一定加上这么几句:我现在很生你的气,我
现在很愤怒,我很恨你,但是我告诉你我是来找你沟通的,无论如何我
都想跟你继续过下去。你不要以为我对你表达了恨就是想破坏关系,实
际上我表达恨也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在一起。要表达这个意思。所以对方
知道我无论怎么表达,我都是很爱她的。但有时候这种表达的刺激性很
强,对方真的会扭头走,那怎么办?他会再追上去抱住对方,说:你现
在在气头上,你认为,为了表达对我的愤怒,你要离开我一会儿,但是
我希望你知道,我不想跟你分手,我是爱你的,我希望一直和你在一
起。
这点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吵架的时候,互相攻击的时候,背后都有
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恐惧自己不被喜欢了,不被爱了,甚至被抛弃
了。但如果在表达一切之前,你先表达的是:我不管怎么表达对你的攻击,都是为了我们关系更好,都是为了不抛弃你,这时候对方其实就很
有安全感。
我在美国一个超市里遇到一对母子,孩子大概一岁多的样子,刚刚
学会说话。当时那孩子一直哭,而妈妈则十分着急地在买东西。我不清
楚孩子哭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因为坐在小童车里,位置很低,他可能看
不到上面,他看不到妈妈的脸,很焦虑大人没有关注他,因此哭起来。
如果是中国妈妈,大概的做法就是冲孩子嚷嚷:“别哭!你哭什么
哭!”或者赶快抱起来哄。而这个妈妈则停止了选商品,蹲下来,平视
着孩子的眼睛,然后告诉孩子说:“你知道妈妈很爱你,对不对?”孩子
的小脸哭得像带露的花瓣一样,满脸都是眼泪,看着妈妈点头。然后妈
妈又说:“好,你知道妈妈很爱你,你也爱妈妈,对不对?嗯,既然你
也爱妈妈,你给妈妈十分钟,妈妈要给你买奶粉,买完奶粉我们就出
去。所以这十分钟你不哭,好吗?”孩子居然立刻就安静了下来。
我当时看到这一幕,觉得简直像奇迹一样,一岁多的孩子怎么会知
道这些?但是这其实也就是刚才我们说的,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诉求,希
望亲密关系是稳定的,希望这个人是不走的。我又哭又闹,或者说非常
暴躁时,其实是因为我很恐惧你会因此而离开我。
但是我越恐惧、越闹,你可能就越要走。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给
对方这种信心,在不管对方跟你又哭又闹,还是你要跟对方又哭又闹之
前,两个人一定要达成共识,就是不管怎么样,我们两个人都不会离开
彼此,我们都待在关系当中。这时候,包容就发生了。这就是爱的真正
意义所在。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是主动的;我的朋友和他的太太相处的例子中,他们是互为镜子,彼此照见的。互为镜子,就是我照见的你是值得
爱的,而你照见的我也是值得爱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得到你的
爱,我先去爱你。这里有两种不同的逻辑:婴儿的逻辑和成人的逻辑。
在婴儿的逻辑中,婴儿觉得妈妈才能主动,我只能被动,我要等着妈妈
来爱我;但在成年人的逻辑中,为了得到爱,我要先去爱,想得到什
么,就要先给予什么。
这是我们从“包容”里延伸的部分:你想要什么先给什么,即敌意一
定唤起敌意,而爱则唤起爱。在包容里,最高的境界当然是“当你有敌
意的时候我仍然爱你”,但这很不容易。然而作为成年人,当我们想主
动创造一种关系时,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这个原理。
以爱促使爱,其实也就是修行的道理。
第三者的真相
[ “经典款”第三者 ]
婚外情是婚姻中最容易遇到的困境,现在在中国发生的频率也越来
越高。但是在西方社会,如果有了婚外情并暴露后,当事人会快速做出
选择,明确到底是要跟婚外人在一起,还是回归原有的婚姻,或者因为
婚外情,决定放弃一些什么。而在中国,更多的情况则是不做决定,婚
姻不解体,婚外情也一直持续,当事人长期处在三角关系当中,而且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中国的男人总有一种偏好,要享“齐人之福”,既有红玫瑰又有白玫
瑰。但他的太太就没有其他婚外的亲密关系,可能情人也没有其他亲密
关系。他其实是这些关系里的最大获益者。而且同样是出轨,西方社会指责的是出轨者本人,但是在中国大家都指责另一个人,就是第三者,大家会对第三者极尽侮辱之能事。
虽然如此,依然有很多第三者出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
一个人成为第三者呢?到底是什么在吸引他?是不是如大众所理解的道
德败坏,一定要去破坏别人的家庭,或者一定是为了情人的钱?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些第三者往往有着自己都不知道的真相。
我有一个朋友的好友,人漂亮,文化程度高,外企高管,收入也很
好,各方面都不错,可是她居然成了第三者,而且找的这个男人从各方
面条件看都配不上她,对方学历不高,职业是出租车司机。虽然职业没
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感觉两人实在是不搭。旁人都不明白,她跟这个
男人图什么呢?这个男人又没钱,也没什么特长。她说,就是觉得挺温
暖。“是因为打车认识的,慢慢地就成了朋友,聊一聊,其实没想和他
在一起,就因为他总是跟我说,他和他老婆不太好,我其实有点儿出于
同情,觉得这个男人都没有享受过爱情,我就填补一下,刚好我当时也
是空窗期。可是慢慢地越陷越深,刚开始觉得自己可以不在乎名分的,到后来发现自己其实非常在乎这个,可是对方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出离婚
那一步,所以我现在非常非常痛苦。”
这个故事里的女人可以算是第三者里的“经典款”之一,她们在无意
识,或者潜意识中,追求一种三角关系的竞争。最初她遇到的出租车司
机跟她讲自己和老婆关系不好,她就生出“同情”,这个“同情”的后面,其实有一种她自己都没有觉察的竞争心态,就是:你看,那个女人(出
租车司机的老婆)没有我好,她没有很好地安慰到你(出租车司机),我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她的深层心理反应存在着一种女性之间的嫉妒和竞
争:“我比另外一个女人好,我可以证明给你看。我可以给你爱情。”所
以她说的不在意名分,都是表面上的话。说“我没有想竞争”,实际上这
样的女人嫉妒心非常之强,但是她看不到自己的嫉妒心。这是很多第三
者,特别是女性第三者经常掉进去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不是别人给她
挖的,是存在于她的童年成长经历中,没有被觉察,也没有填补好的陷
阱。
[ 插足是竞争、嫉妒、破坏,并非爱 ]
我们可以想象,一元关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元关系极其不稳
定,一个圆球,或者一个点。接着是二元关系,两个点,构成了一条
线,这条线可以平放,但它依然很不稳定。一旦变成三元关系,构成一
个三角,一切就变得非常稳定了。实际上,所有关系里,三角关系是最
稳定的。人的天性都希望获得一种平衡感,获得一种稳定感,所以我们
都需要构建三角关系。
对于每个人来说,自己的出身家庭就是最初的三角关系,父母和孩
子。这个案例中,女孩也在这样的一种三角关系中成长,她和妈妈一起
竞争爸爸的爱。如果这部分得到比较好的解决,那么,她对于三角关系
的情结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以后她就不会这么强烈地要去构建这种
结构。这部分怎样才叫作“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呢?就是爸爸爱她,爸爸
也爱妈妈,妈妈也爱她,相当于在这种三角关系中的三条线都是平均
的,而且都很饱满。这样一来她就很平衡,就不会形成一个结。
但假如这种三角关系中各条线非常不均衡,假如爸爸对她的爱胜过
爱自己的太太,这就会形成问题;还有更常见的导致三角关系的一个原
因是,爸爸爱妈妈,而严重忽视了女儿,或者爸爸不怎么爱妈妈,同时对女儿也严重忽视,女儿就会认为,她之所以没有得到爸爸的爱,是因
为她被妈妈打败了,这就构成一种严重的三角关系的情结,会让她在以
后的关系里再去构建这样的关系。当她成年后开始寻找伴侣,表面上看
起来她是想得到一个男人,实际上她是想通过打败一个女人来得到一个
男人,甚至她的核心是打败那个女人,而不是得到这个男人。
所以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些男人因为婚外情离婚了,离婚之后却
发现第三者又不跟他了,或者跟了他,两人也没过好。第三者突然变得
不像他有太太时那样对他有热情了,而且第三者还会觉得这个男人对自
己的热情也下降了。因为在关系里,总是会有投射,实际上是她觉得对
这个男人没有热情了,所以会投射成这个男人对她没有热情了。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生找木子美求助,说自己很年轻的时
候,还在读大学或者是刚毕业的时候,去追求一个小官,结果那个小官
很爱她,闹得沸沸扬扬的,和自己老婆离婚了;离了之后,这个女生又
对那位太太很内疚,然后她就离开了这个小官。
木子美说这个妹子你够狠,你要害人就去害大官,别害这种小户人
家,他们也不容易;你把人家拆得家庭离散,最后又觉得这个男人其实
没什么水准,然后又离开他了,真是害人不浅。你把这个太太给伤害
了,你又把这个男人伤害了。你厉害,就去祸害真正的贪官,最后大家
还感谢你。
其实对于这个女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她要一种“打败一个女
人,把她心爱的男人从她身边夺走”的体验,而不是真爱这个男人。其
实这就是赤裸裸的竞争和嫉妒。当她真做完这件事,实现了目标,她又
觉得很内疚,她觉得自己是坏的。因为内疚,她转过来又要攻击一下这
个男人,把这个男人抛弃,然后同时也攻击了她自己,因为她也一无所得。木子美对这个东西看得非常清楚,她很了解,所以她直接对这个女
孩说你这是在祸害人家,你真狠,你这么狠,干脆去祸害贪官之类的
话。
我们经常说第三者破坏别人的家庭,这个“破坏”只是一种表述,她
其实不是要破坏这个家庭,而是在满足或者完成一个她在童年早期没有
完成的情节。这个情节就是:打败她的妈妈,赢得父亲的爱。所以在这
样的三角关系中,她的核心是因为嫉妒、竞争,而后破坏,并不是为了
爱。
[ 把爱挂在嘴边,只是为了掩饰一个事实 ]
我一个好朋友,在二十四岁之前做过不下十次的第三者。她有一个
男朋友,交往了三年,后来两人分手了。分手之后,这个男人对她说,你知道吗,我真的很爱你,我无数次地想跟我老婆离婚跟你结婚,但是
我发现我不能这么做。这个女人觉得很惊讶,说,为什么呢?男人说,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70%的时间谈的都是我太太,所以我感觉你对她
比对我用心多了,你对她的在乎胜过对我的在乎,我担心如果我离婚
了,你就离开我了。
这里,给做第三者上瘾的朋友,以及找第三者上瘾的朋友,一起提
个醒: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一段关系里真正要达成的是什么。从这
种长期存在的婚外情关系中,你要获得什么?为什么你要忍受这种长期
的、没有尊严的、没有任何安全感的、处处充满了危险,而且又极其不
道德的情感关系?当你把一切归因为“爱情”的时候,看看这种爱的背后
到底是什么?人都特别容易用自己的种种借口来催眠自己,什么“我是
为了拯救这个没有爱的家庭”“我非常爱这个男人”,或者“我为什么不离
婚呢,因为我爱孩子,因为我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母亲”,等等。其实都不是。在我们刚才讲的这几个故事里,其实真相就是嫉妒,真相就是破
坏。
这也许是第三者的“中国特色”,她的核心其实并不是真的由衷地感
觉到她对这个男人有多爱,她只是出现了一种破坏性的竞争欲望。从心
理医生的角度讲,这些做第三者上瘾的朋友,以及找第三者上瘾的朋
友,只把“爱”挂在嘴边,其实这种“爱”的名目只是为了掩饰一个事实:
你就是在嫉妒,你就是在竞争,就是在搞破坏。是内心没有被满足的一
种缺损弥补。
想要自己幸福快乐的人,就不要陷入这种丧失基本尊严的“关系弥
补”中。在生活中注意学习,更多地去提升自己,成长自己,学习用更
有价值的方式把自己心理的缺损补上,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如果
能有觉知地关注自己早年的成长经历,自行地,或者在专业人士的帮助
下,调整好女儿跟父亲、儿子跟母亲的关系,那么在应对情感问题的时
候,你就可以更理智、清明,更早地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
不肯离婚的“正宫”
[ 家破碎了,世界就会分崩离析 ]
现在有很多出现了婚外情,却既不离婚,也不修复的婚姻。这些家
庭长期处在这种关系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原配说我是为了孩
子,不能离婚;出轨者说因为我不想伤害我的家庭,我也不想伤害家庭
外的人;第三者说我是为了爱情。每个人都有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看过一种解读,似乎在这样的三角关系中,原配和出轨者形成了
合谋。夫妻两人知道自己婚姻的漏洞很大,但他们不去弥补,他们让一个第三者的感情来补。第者存在之后,原配就有了充足的理由用内疚来
控制出轨者,说你对不起我,所以就更不能跟我离婚,我们又是为了孩
子。出轨者会因为愧疚,反而家务多做一点儿,钱多给一点儿,表示自
己还是愿意对家庭负责的,至于其他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黑不提
白不提就这么过下去。
但我不觉得在三角关系中,原配与第三者形成了合谋,也不认为原
配想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丈夫或者让第三者感到内疚。我认为在这
样的三角关系中,原配一直选择在这个关系里待着,拿孩子作为理由,只是一个表层原因。在这个原因的后面,有一个她自己意识不到,或者
意识到了,但不敢面对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不安全感。也就是说,原配
选择在三角关系里待着,不肯从婚姻里走出来,是因为她内心很匮乏,她没有安全感。
她觉得如果婚姻破裂,她整个人也会四分五裂。为了维持这种表面
形式上的家庭完整,她选择忍受屈辱和内心的痛苦,以此来维系她的面
子,维系她破碎的自我,保持一种完整感。因为这样的原因,原配不容
易走到离婚这一步。她们通常说是为了孩子,那个孩子其实是她自己内
在的孩子,也就是她自己。如果考虑离婚的话,她会有一种很深的恐
惧,她的整个世界就崩塌了。在我经历的个案中,原配迟迟不提出离
婚,这是主要原因。这个原因胜过她爱自己的丈夫,也胜过为了孩子,列在第一位。
可能很多人会对此心存疑惑,觉得这种情况出现在古代的可能性比
较大,现代社会,一个女人只要能自己独立,带着孩子也是有办法生活
下去的,会是这个原因吗?其实对于这些没有安全感的人来说,物质上
的匮乏并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基本的生活资料,在现代社会已经容易
解决多了,特别是女性,如果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总不会没饭吃。这里所说的不安全感,是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我的一个女性来访者,她自己是亿万富翁,她的企业做得非常好,而且她的各种生存状态也都非常地好,但是她老公出轨后,她就是不能
够提出离婚。她告诉我这里面的原因。她说,自己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世
界,有一个完美的企业,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如果我离婚了,这个完美
就不存在了,所以,她宁愿维持一个形式上的完美,就是不向离婚的方
向走。当然她老公也不想跟她离婚,因为钱都是她挣的,家也是她养
的。她老公挺现实的,觉得我这边好好地维护,那边还有婚姻外的激
情,很好。这个女人的理由,我们听上去觉得很难认同,觉得她太追求
形式上的完美,也就是终极地追求面子,而不惜让自己活得很虚假。
她选择这样虚假地生活,是因为她的内在自我非常破碎,里面是空
的,没有支撑。如果这个家庭破裂了,她会感觉整个世界分崩离析,这
是一种很深的恐惧,不是简单的金钱、物质能消除的。她心底的自我是
非常非常脆弱的,这种心底的分崩离析对于她是一种很恐怖的、无法忍
受的感觉,所以她很害怕面对。因此,一些原配即使被出轨了,这段婚
姻对她已经是一种极大的消耗和折磨,也迟迟不愿意离婚。
[ 我要虚幻的面子,而非真实的人 ]
关于为了面子不离婚的故事很多。这个故事没有涉及第三者,纯粹
是因为面子。我的一个外国朋友找了个中国女人结婚。开始两人还谈得
挺好,但两人一起过日子,差异就显示出来了,问题越闹越大。结婚四
十多天时,两人打了一架,这个女人就离开了。这个朋友来找我,说:“武,你看我好悲惨,我跟一个美女才生活了四十多天,我人生履
历上就要写上‘离异’两个字。”
结果他发现,更悲惨的是,他想离婚还离不了。那女人家很有钱,她满世界做公益活动,不回来,不搭理这个男人,也不跟他离婚,所以
他离婚遇到很大的困难。我的朋友哭丧着脸跟我说:“武,你说她至于
这么折磨我吗?”他不明白:“这个女人恨我恨到这个份儿上!我也没有
伤害她呀!她为什么就这样呢?”
有一天,他突然收到这个女人给他写的一封电子邮件,邮件上
说:“我爸爸给我写了一份遗嘱,我可以分得很大一笔财产,我也要给
你立一份遗嘱,万一哪一天我死了,我这笔财产归你。”我那朋友非常
感动,觉得这个女人还是很爱他的,于是给她写了一封几十页的信,为
了表达情意,不用电子文档,直接用手写,并把自己的照片发给她。但
此后,那个女的依然杳无音讯,依然不搭理他。后来他从别人那里知
道,他的太太把他的照片放在相框里镶起来,放在自己家里和办公室
里,对别人说这是她的丈夫。别人都说“你先生挺帅的” ,她就说,他不
光帅,还很有才华,在中国事业非常成功,人也很好,等等。
而他那几十页的信呢?她直接就放到碎纸机里碎掉,完全不理会。
我的朋友感到很困惑,他说:“武,她到底在干吗?”
我的理解是:这个女人要的,只是一种虚幻的面子,而不是一个真
实的人。或者说,她不相信自己能拥有一个真实的人。当没办法从心底
真正拥有一个人、没办法在情感上真正拥有一个人的时候,那么在形式
上拥有一个人,他是自己的丈夫—法律上的丈夫,也能让她有所安慰,让她感觉自己就像牵线的风筝,虽然满世界飘,但可以假装还有那么一
根线牵在某个人的手里,虽然这根线脆弱得不得了。
有人觉得这个女人听上去挺变态的,至少她对我朋友的行为挺变态
的,但我能理解,她其实是非常非常脆弱的,她就是要这种形式上的某
个人跟她有一点儿连接。[ 我要报复你,坚决不离婚! ]
在安全感和面子之外,还有一个很多原配不肯离婚的原因是深深的
报复和嫉妒。很多女人会这样想:我通过坚决不离婚把自己毁了,把你
们也毁了。
当然,有这种报复性心理的人,首先是安全感很低的人。她有很深
的恐惧,如果这个家散了就如同自己也崩溃了,所以她会产生很强烈的
报复心,说,大家同归于尽,我也不会撒手。你不是要跟我争吗?你不
是要来攻击我吗?你不是要来嫉妒我吗?那我就要把你毁了!这种心态
下,就会引发一些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的心理医生朋友就遇到过三个类似的个案。一个家庭,妻子非常
贤良淑德,总是忍让,男人出轨后,觉得自己找到真爱了,就很轻松地
和妻子提出离婚,而且他认为离婚很容易达成,因为妻子一向很好说
话。结果他向自己的妻子提出离婚的瞬间,妻子把孩子叫过来,当着老
公的面,猛打孩子。
这样的妻子真是很可怕。她的心里一定积压了特别多的怨恨,她打
孩子的意思就是:我对你那么好,我做了这么多忍让,你还这样对我,所以我要报复你!我过不好,谁都不会有好下场!这是有点儿玉石俱焚
的做法。如果一个妻子处在这样的境地,我想她最需要的,是看到自己
忍让、怨恨后的恐惧,同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报复可能引起的对无辜
者,比如孩子的伤害,然后寻找其他更好的解决方式。
如果心里的恐惧特别深,确实觉得如果一离婚,一撒手,自己就碎
了、灰飞烟灭了,那我想她确实需要专业人士帮助,比如找一个专业的
心理医生陪她度过这个难关,这是很重要的。这样她才能在自我相对完整的状态下,去面对这样的三角迷局,面对可能发生的离婚,或者面对
财产大战。否则,以这种碎裂的内在状态,她是没有力量去应对这些
的。除心理医生之外,她还得再找一个很有经验的律师。心理医生的好
处就是帮助她面对自己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情绪,而经验丰富的专业律
师可以在法律事务上帮助她。而且这种经历过离婚大战的律师也会知道
无数的故事,甚至比心理医生的故事还要多。这对于缓解当事人的焦虑
情绪也会有作用。
如果一个妻子在丈夫出现婚外情多年之后,自己深受折磨,还不采
取任何行动,那么,她可能需要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一下童
年时期的自己跟父母的关系,寻找当年所感受的委屈的缘由,以及通过
自己的努力去面对、修复、弥补。当你与这种关系和解的时候,才能真
正地面对现在的困扰。
脚踏两条船的人
[ 既要稳定,又要激情 ]
在我们通常的概念里,出轨者往往是男人,其实不一定。从统计学
上说,男人和女人的出轨总量是一样的。所以这里说的出轨者,并不仅
指男人或者仅指女人,是指在婚姻里出现了外遇的人。
随着现代通讯的发展,想认识陌生的异性变得非常容易,微信、漂
流瓶、陌陌、摇一摇,甚至一些打车软件,都带有荷尔蒙社交的性质。
社交网络的发达,让“出轨”变成了一件特别容易、成本很低的事情。在
咨询的很多个案中,出现出轨、第三者这样的家庭问题也挺多的。因此
就有人感慨地说,不知道现在的人结婚还有什么意义?其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结婚的意义的确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对于结婚意义最普遍的解释包括
两点:第一,结婚是找了一个合法的性交对象;第二,婚姻就是一个契
约。现代社会,个体在性关系中的自由度比从前高很多,获得途径也多
了很多,出轨当然就会变得更容易;但同时,我在咨询中也一再看到,情感破裂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伤害极大。
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一方面,人的生物性本能在追求更多、更好
的性伙伴,但是同时人又很脆弱,希望关系很稳定,希望感情不被破
坏。出轨这件事情就是这个矛盾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出轨者希望自己
的家庭是稳定的,他们不希望因为出轨这件事情破坏家庭的稳定与平
衡;另一方面,婚外的激情,这种能让他找到存在感的状态又非常吸引
他,他也希望拥有比“稳定”更多的体验。所以一边希望稳定,一边希望
更多。
[ 透过爱情的镜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
那么,在这样一对矛盾中,人有别于动物的“情感”因素,就很值得
我们探讨。关于情感部分,人存在着与动物的明显区别。尽管很多人不
承认,实际上,人在情感中挺容易受伤的。文学作品中,90%的创作主
题都是关于爱情的。在心理学中,关于爱情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两个
谈恋爱的人或者两个在爱情中的人,其实他们互为镜子,我从你这面镜
子里照见我是谁,你从我这面镜子里照见你是谁。而且一个人能够把爱
活得多好,通常由他的自我完善程度决定。爱情和人格完善是一件相辅
相成的事情。你的人格越完善,你就越有可能活出一份很好的爱。同
时,当你活出很好的爱时,你的自我完善就变得越容易,因为你从对方
的这面镜子中照见的你是好的。也就是说,你的人格越完善,你就越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爱情;而高
质量的爱情会反哺或者反作用于你的人格完善,你透过爱情这面镜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爱情,或者说亲密关系,其实有其非常深刻的
部分,而不仅仅是我们所想的爱情是找一种稳定。
如果从生命的成长历程中去寻找爱情的发轫,可以从一种最简单的
关系—母婴关系开始。人类第一个爱上的人都是自己的妈妈。母婴关系
里,对婴儿来讲,妈妈就是他的第一面镜子。在这对镜像关系里:第
一,婴儿需要从妈妈这面镜子里照见自己的存在,有妈妈稳定的存在,婴儿才会有一个稳定的自我;第二,婴儿需要从妈妈这面镜子里照见自
己是受欢迎的,有这
样的感受,婴儿就觉得自己是好的,自己是值得爱的。所以,心理
学中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妈妈最好陪伴孩子成长到三岁,相当于对
孩子来说,在自己生命的前三年,妈妈一直是稳定的存在。妈妈不仅稳
定存在,而且陪伴也很有质量,这样的孩子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基础。
如果这三年,有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来养育孩子,孩子的未来就可以免于
心理疾病的折磨。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不会有痛苦。他依然
会有痛苦,会遇到挫折、打击、障碍,会有自己的纠结、难受、沮丧等
困境,但是这些挫折都不会把他打垮,都不会形成心理疾病。从生命的
前三年开始,我们就要有一个稳定、有质量的爱的关系,在这个关系里
持续地照见自己是好的。
[ 狡兔三窟,才有安全感 ]
在长大后的爱情里,我们也一样,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关系,并在关系里照见自己是好的。现在出轨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多,除了人的生物性
原因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我们早期的成长经历不够理想,大部分
人在自己的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足够好的陪伴,没有形成足够的安全
感,因此在情感上太脆弱,不敢相信别人,也不敢付出自己。如果在母
婴关系里,包括早期和父亲的关系里,一个人的情感受伤太多,就会导
致他成年后很害怕进入一种稳定的婚姻关系,或者一段稳定的情感,这
就是所谓的“不安全感”。
从这个角度而言,出轨者的心理反应是这样的:如果我只和一个人
谈恋爱,或者只有一个亲密关系的伴侣,相当于我只在一条船上,那
么,如果这条船翻了,我就可能被淹死;如果我脚踩两条船,甚至脚踩
几条船,狡兔三窟,那么这条船翻了,我还可以有另外一条或者另外几
条备用的船。这是很常见的解释。
在这个“翻船”理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让一个人选择将自己的情感
分散在不同的关系里。在爱情或者亲密关系里,双方都是彼此的镜子。
如果将自己只放在一面镜子前,如果这面镜子照见我是个魔鬼怎么办?
如果它照见我是荒淫的怎么办?所以现代人出现这样的分裂:混乱的性
关系,既不能全心投入地爱,又不能干脆利落离的婚姻,随时可能离开
的“爱情”。把爱、婚姻、性这三者都分开,是现代人很常见的生活状
态。
甚至有人会把这种分裂美化:之所以要分开,是因为我担心,把这
三种面目都呈现在一面镜子里的话,对方会不接受自己。所以,我把婚
姻和责任放在家庭里,婚姻就仅仅满足了稳定、有物质;把爱情和性放
在婚外情上,甚至婚外情中也不是全部的性,性再分散到可以随意放
松,可以什么都不用考虑。于是本来应该合而为一的“情感”整体,呈现一种很分裂的状态。为
什么要分裂呢?就是因为他担心在一面镜子里,在和一个人稳定相处的
关系里,自己会被排斥。这种担心被排斥,也可以理解为首先是自己排
斥自己,因为他对自己是不满的。可能在他的早期生命中,因为没有被
养育得很好,所以有了分裂的心理机制,等长大之后,一旦涉及亲密关
系或者很重要的情感,他就不自觉地又采取这种分裂的方式去处理。
[ 与其等你抛弃我,不如我先伤害你 ]
关于出轨,还有一种更简单、更现实的解释:人在情感中,其实是
很脆弱,很容易受伤的,与其我在感情中受伤,不如干脆让你受伤。
比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在恋爱的时候,就有一方不能够
专一地保持在一对一的关系里,他要到外面去找。我听过很多这样的故
事,两个人在谈恋爱,一旦出现了争执、吵架,一方就感觉到不安全,认为对方有一点儿不接纳他(她),于是就再找一个。
因为,我很担心,我和你谈恋爱,我爱上你,但是如果你抛弃我
了,那我怎么办?如果你抛弃我了,我就感觉自己会死掉,所以我要赶
紧再找另外一个人,就好像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也不能把
我全部的感情放在同一个人身上。
其实很多我们说的“花心的人”也是如此,他会非常担心,把所有的
感情给了一个人之后,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全部感情作为回馈,他该怎么
办。比如闹出艳照门的陈冠希,很多男人很羡慕他,简直要把他当偶
像,说什么“生子当如陈冠希”之类的话。但是实际上,陈冠希真实的状
态是他活得并不开心。他小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但对他隐瞒多年,等他
很大后才告诉他,他当时就很崩溃。在谈恋爱的早期,他的女朋友又跟他最好的朋友上床,这件事对于他的三观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后来他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感生活,其实在这么混乱的方式
里,存在很强的报复性心理。
当然,我这样讲是基于我对他的观察和推测。陈冠希有一首歌,那
首歌收录在他的一张唱片里,唱片的英文名叫作Please steal this album
,翻译过来时它是有歧义的,可以叫作《请偷走这部大碟吧》,也可以
翻译成《请偷走这部相册吧》。我认为陈冠希是有意的,至少是潜意识
里有把那些艳照给泄露出去的意愿,以此来显示女人都很贱,她们就是
他报复的对象。而且在这首歌里,有几句歌词是“你走就走吧,小心你
像一个傻子一样从房上掉下来”,就是你们想离开我就离开我吧,但我
会玩死你们。看得出来,这里面其实含有强烈的愤怒。他其实是用这样
的方式来攻击当年抛弃他的女人,他用这种滥性的方式来证明女人都不
是好东西,女人都很贱。崇拜陈冠希的那些人,通常也存有这种心态,他们觉得女人就是性工具,女人不应该去爱,如果爱上了女人,他就觉
得自己很贱。这其中含有这类人很多伤害性的体验。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网络上,承受语言暴力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因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男性存在,他们其实对感情有强烈的不
安全感,甚至很多人在感情上就没有得到过被呵护的体验。比如那
种“键盘侠”,看到某明星出轨就跑去骂那个第三者,其实这事儿跟他有
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一种投射,在这个过程中,他表达的是对自我生活
的不满和缺损的一种愤怒。
[ 在关系中解决问题,才是有意义的 ]
当然,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美满的感情生活。作为出轨者本身,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出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人格不完善,那么怎样做出改变呢?
在很多时候,人只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有勇气很深刻地反省自
己,那就意味着有自我负责的能力。其次,尽可能地让一份感情保持稳
定,这很重要,这相当于我们在一段关系中解决问题。精神分析中有一
个术语叫作见诸行动,意思就是:当有一种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在
自己心里涌动的时候,如果你承受不了这种情绪,在自己心里包不住
它,就会立刻把它变成一种行动。例如:我喜欢一个人,而这个人没有
表现出对我足够的热情,我立刻就会愤怒,我需要在心里化解愤怒,让
这种情绪流动。但是如果我的心理包容能力很差,我就只会立马把它变
成行动,比方我去找另外一个异性,以此来攻击你一下。那么,可以想
象,这种情感关系根本就稳定不下来。
曾经有这样的来访者来找我,他们来找我之前已经见过十几个心理
医生。其实这样的人与人相处的模式就跟谈恋爱是一样的,他通过抛弃
十几个心理医生来攻击那些心理医生。我对他说,你之前已经抛弃过十
几个心理医生,看来对你来讲,建立一种稳定的关系挺不容易的,我建
议我俩先试试。如果你对我的专业能力不满,或者你觉得我的职业道德
有问题,可以直接结束咨询关系,因为这两方面都是咨询工作的大忌,没什么好说的;除了这两种情况,当你想跟我结束关系的时候,你告诉
我一声,你可以坦然告诉我你对我的不满。
把这个先决条件说清楚后,我希望他可以尽情地在这次咨询关系中
真实呈现所有的东西,讨论所有的问题,表达所有的感受。如果一份爱
情能够承载完全的真实,它会是非常棒的,也就是说两个人可以坦然表
达所有的正向的情感,也可以坦然表达所有负向的情感,这个亲密关系
的容器里,可以承载两个人所有密不可言、无法启齿的部分。如果这样
的话,这份亲密关系对双方都是一个很深的疗愈。所以对于有家庭的出轨者来说,如果你现在还有一段婚姻关系,在
这段稳定的关系里,为了疗愈自己,你要做的不是去切割它,而是把自
己重新放回到这段关系中,在关系中解决关系里出现的问题,这才是有
意义的。
在婚姻里,一段非常稳固的情感,有时候甚至能包容所谓的“出
轨”。但是我们知道,这很不容易。通常,一旦出轨就意味着这段稳定
的婚姻关系要完蛋了。但如果两个人真的很相爱,两个人觉得过去有很
好的基础,那么,即使是出轨,也是可以去好好探讨的,而不是一拍两
散;甚至可以说,如果有出轨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亲密关系中两个人
所采取的行动、应对出轨这件事情的态度、彼此的面对方式,才是真正
考验感情,真正检验之前的婚姻质量的“试金石”。第三篇 如今的中国女人
“公主病”病号的幸福密钥
[ 中国流行“公主病” ]
现在的女性教育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强调男女平等,“女
人能顶半边天”,于是家长把女孩当男孩养,男孩上培训班学什么,女
孩也同样学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另一个极端是强调女人要依附男
人:“你要当一个淑女,将来嫁得好,才能活得好。”所以女孩从小到大
都要富养。
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孩,既没有传统女性的“贤良淑
德”,也不够现代女性的自主独立。很多女性从和男人发生性关系开始
就认定:“你欠了我的,我把一生都托付给你了,你要对得起我!”所以
我们看到,很多女孩都有非常骄傲的“公主病”—结婚以后不但什么都不
做,而且还有很多抱怨。
现实生活中,很多女孩对付男人的方法都是妈妈教的。我的一个朋
友,妈妈这样告诉她:“你跟男人在一起不能吃亏,应该让他使劲给你
花钱,这样你才能看得出来他是不是足够爱你,或者通过很多手段来试
探他。”我就问我朋友:“在你家里,你妈妈也是这么对你爸爸吗?”她
说:“对呀,我觉得我爸跟我妈的关系也是这样。说心里话,我是比较
心疼爸爸的。
网络上,关于中国两性关系的段子很多都是在讲男人要做“二十四
孝老公”“二十四孝男朋友”,女人要当作公主来养,男人要无限制地满足女人的情感需求等,这其实是对“公主病”的一种极端表达。金庸的小
说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很多都有“公主病”。黄蓉和郭靖最
初交往的时候,黄蓉就在做“公主”。“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说不要
就不要,你给我的好东西,我说毁了就毁了”—就是这种感觉。《倚天
屠龙记》里的殷素素和张翠山,一个是“魔女”,一个是典型的好男
人,“魔女”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男人只能无限制地包容,最后他们还产
生了很深的感情。我还看过一个由古龙小说改编的电影,里面有一个女
孩,大概十几岁,见男人就打,想骂就骂,而且还让人觉得很可爱。
有人觉得这是阶段性现象。在恋爱中,可能这样的女人让男人感觉
带劲儿、有存在感。其实中国的文化当中,一直都存在这样的传统。比
如我们熟知的《白蛇传》,白蛇看上去是一个温柔贤惠、无所不能
的“超级妈妈”,但实际上她骨子里是“为所欲为”的。在中国文化里有这
样一种搭配—一个好男人配一个“妖女”,“妖女”可以被包装成一个温柔
无私的女人,也可以成为一个“公主”。如果经过包装,她就是“白娘
子”,如果没有包装,她就是一个骄傲的“公主”。
[ 女人就应该被照顾吗? ]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在美国机场拿行李的时候,发现没有男士主动帮
自己把行李从传送带上拿下来,周围一些美国的女孩子也特别的“女汉
子”— 都是自己把行李“哐哐”地往下拽。朋友这才知道,国外和国内不
一样,于是就自己把行李拉了下来。
后来她从芝加哥飞纽约,箱子太重了,实在拿不了,这时候旁边有
位男士过来说:“需要我帮助吗?”朋友马上觉得这位男士非常绅士。她
说:“在美国这么多天,这是第一次有人主动帮我,我觉得你特别好。
美国是不是没有这样的文化—男人要帮女人?”帮助她的男士说:“不,如果你需要帮助,要说出来。你可以说‘你能帮我一下吗?’,一定会有
男士过来帮你。但是不说的话,大家会觉得你自己可以解决。”
她后来了解到,在美国,男人对女人的帮助不是理所应当的。她有
点奇怪,在咖啡馆里跟一个美国男人聊天,说:“为什么你们国家的男
人没有把女人看得很娇弱,觉得需要照顾呢?”男人很奇怪地眨眨眼
说:“不都是人吗?又不残疾,为什么非要别人帮助你?我们喜欢健康
的女性!”所以美国的女性会经常做运动,把自己晒成小麦肤色,觉得
有活力才性感,而苍白、柔弱,是病态的,是不性感的。
朋友告诉我说:“传说中的英国绅士、德国人、法国人等,都对女
人很好。但如果你真的和他们谈恋爱就会发现,他们吃饭是AA制的,如果希望对方埋单,要先提出来;并且不能随便使性子,如果你随便使
性子,他们可能会立刻翻脸。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和一个德国男人约
会,她在过程中不断地看手机,那个男人就很生气,说:‘你是在和我
约会吗?’后来那个男人就真的不理她了,对此她还觉得很惊讶。如果
放在中国,这种情况根本不算什么。”
她得出结论—西方男人看起来很绅士,但实际上是建立在平等独立
的基础上的,而且他们不会纵容你,不存在你越“作”他们越感到快乐,更不存在“我的定理永远都是错的,女人的定理永远都是对的”这种说
法。 而中国的那些情感专家们教给大家的都是:女人如何示弱、如何
有心计、如何用自己的弱势来套牢男人,甚至有些女性明明可以在外
面“呼风唤雨”,可是当她和男人在一起互动的时候,却把自己表现得很
弱智、很顺从。因为她们觉得中国男人就是被动的、消极的,她们需要
从女人的崇拜里获得价值感。
清朝人写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面提到一个总督。有人想贿赂他,送给他一位美女,温柔又善解人意,可是总督似乎不喜欢懂事的
女人,后来又送了一个村姑给他。村姑干什么都不管不顾,吃完饭后还
用舌头舔一下盘子。总督就笑吟吟地看着村姑,充满了满足感。
为什么总督不喜欢懂事的美女而喜欢疯疯傻傻的村姑呢?我的看法
是,村姑如同婴儿般的举动,勾起了总督做妈妈或者是做父亲的保护
欲。也可以这样理解:总督心里也住着一个没有被满足的婴儿,但是我
们的文化要求男人成为比较压抑的形象,所以男人通常要控制自己的情
绪,他们想把自己当作婴儿活着,却活不出来,所以当他找到一个现实
中的婴儿时,会觉得很有亲密感。
[ “公主病”的由来 ]
中国男人需要女人崇拜,所以 “公主病”也可以解释为—女人一直在
做“小baby”,而男人在做一个“父亲”,但实际上他是在做一个“妈妈”。
中国人在谈恋爱时,总有一个人在做婴儿,而另一个人在做“妈妈”。前
文我们谈到“妈宝男”时,是妈妈在做“妈妈”,儿子在做“宝宝”,但在两
性关系里,男人也做照顾者,也就是“妈妈”的角色,而女人则在做 “小
Baby”。
很多“公主病”特别严重的女孩,常常是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心
理学上有个基本的假设叫作“退形”,在恋爱的时候人们会退形,关键是
你会退形到什么程度?在中国,女人一旦恋爱,就会退形成婴儿。
为什么会退形到婴儿呢?因为她在婴儿时期得到了满足,或者严重
地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会再回到那个年龄,重新弥补缺失的东西。表面
上我们会认为,“公主病”是被家里惯出来的,但是以我的经验来
看,“公主病”情况较为严重的女孩,是在家里没有得到满足的。 按照心理学“精神分析”的理论,恋爱分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是一岁前的“口
欲期”,第二个级别是一岁到三岁的“肛欲期”,第三个级别就是三岁到
六岁的“俄狄浦斯期”,或者叫作恋父恋母期。一旦到了三到六岁这个时
期,我们就会要求平等、竞争、独立。
一岁到三岁的心理特点是“控制”,一岁之前的心理特点是“剥削”—
婴儿对妈妈的需求,是带着剥削性的。婴儿会觉得“你是我的,是我自
身的一部分,我想怎么对待你就怎么对待你。我要吃了你、为所欲为地
对待你”。在婴儿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妈妈足够敏感,是可以感觉到
婴儿这一需求的。
“公主病”其实是女人在恋爱中退形到一岁之前婴儿的状态,她有强
烈的剥削性的成分—“我之所以设置这么多底线,不停地突破你的底
线,不断地‘作’,其实是我想证明,你到底是不是一个愿意被我剥削
的‘妈妈’。”这其实是一种“施虐”的关系。中国小说里经常出现带有这种
色彩的女性形象,甚至比白娘子的形象还要鲜明。如果白娘子只是刘慧
芳的这种形象,贤良淑德,她不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形象。白娘子是一
个无所不能的、很温柔的妈妈,同时她又是一个敢爱敢恨、为所欲为的
女人。金庸小说里也有,比如小龙女和黄蓉,甚至黄蓉的形象要比小龙
女还典型。黄蓉是一个非常好的母亲、妻子,但是恋爱的时候,她就是
有“公主病”。
[ 辨识自己的行为指向,带着觉知去做“婴儿”和“妈妈” ]
有的女孩会说“对啊,我就是‘公主病’,但我现在已经回不去了”。
还有的女孩觉得“中国男人显然很吃这一套,我这一招在恋爱中是百试
百灵的。我不打算找外国人,我就愿意折磨中国男人,我觉得这样挺
好。”她们相信越会“作”,越能赢得男人的死心塌地。我建议这样的女孩不要“作”得太久。事实上,如果你成为被大家交
口称赞的贤惠女人,其实挺惨的。反而做一个挺“作”的公主,有时感觉
挺带劲儿,甚至男人也觉得很好。但是不要“作”太久,因为对方总会有
受不了的一天。
几乎每个成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婴儿,女性是这样,男性也是这
样。彼此心里都有一个婴儿需要照料、成长。恋爱时,他可能需要一个
女儿,但是结婚之后他需要的是一个女人,或者母亲。真正进入婚姻殿
堂之后,男人是需要你去包容他、呵护他、满足他的。因此,我们需要
让成年的自我快速成长,去照顾那个没有被充分满足的“婴儿”的自我,而不是把这些愿望一股脑儿地投射给身边的伴侣。如果要求男人既是你
的老公,又是你老爹,还是你的奴隶,这种关系早晚会失去平衡。
如果女性自我觉察到自己有“公主病”,怎样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呢?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并辨识哪些行为是出于自己的
真实需要,哪些行为只是在找一个“妈妈”,弥补自己童年没有实现的渴
望。对于自己的行为观察越细致,就越能明晰自己行为背后的指向;对
于自己的了解越透彻,就越能更好地照顾自己,越能有效成长。这是一
个很好的方法。
其次,是两个人都带着觉知去做“婴儿”,也带着觉知去做“妈妈”。
相互包容,相互替换,轮流来,有时候对方做“婴儿”,自己有意识地
做“妈妈”;有时候自己做婴儿,接受对方的照料和滋养。对于做惯
了“婴儿”的人,这样的角色互换也许一开始难以接受,但是只要有意识
地去做,慢慢地就会适应。我们叫它“恋爱的双人舞”—在陪伴过程当
中,经常进行角色的互换和调试,这样的关系才是最美妙的。我有朋友领悟到这种美妙,说“被哄者得以一时,哄人者得以一世”。
最后,切记两性关系相处中有非常多的智慧,但所有的智慧都源
自“自我觉知”。希望通过自我觉知的修炼,曾经的“公主病”和“妈宝
男”们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为什么好女人都被剩下了?
[ 女孩太优秀,就会被剩下? ]
前几天我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我周围有很多特别出色的女
孩,收入高、长得漂亮、见识广;去过许多国家,还会说多种语言;在
职场上,履历都特别漂亮。但就是有一点—单身。问她‘为什么不愿意
结婚?’她说‘我不想将就’,好像保持单身是一种骄傲。可是,如果再跟
这些女孩子深聊,她又会说‘我单身,是因为我找不到好男人,好男人
都结婚了’。” 这样的女孩子被称为“剩女”,与之对应的是“剩男”。一般
来说,一直没有谈过恋爱的大龄剩男,身上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
是我们所说的“病得特别严重”。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一直没有亲密
关系。而“剩女”们则似乎特别无辜,自己并没有什么毛病,却被婚姻遗
忘了。
于是,大家就形成了一种观念—特别好的女孩都被剩下了,特别好
的男人都结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的确是有这么回事:虽然现在倡导“男女平
等”, 以至于“女权主义者”越来越多,但实际上,女人一直在心理上渴
望男人比自己“高一点儿”,而男人希望女人比自己“低一点儿”。如果女
人太优秀,从社会学上来讲,就会成为一种麻烦。因为这样的女性也渴望男人比自己优秀,所以就导致了最优秀的女人“嫁不出去”,而男人这
边,就会出现“差男人”找不到老婆的现象。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道理非常简单—想嫁的都嫁了。剩下的就
是不想嫁的。我在微信朋友圈看过一个朋友转发的一篇文章,大概意思
就是:“剩男剩女”中的大部分人小时候都被抛弃过,导致他们害怕建立
亲密关系,更不敢走进婚姻。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更靠谱。小时候被抛弃
的经历,会导致个体对亲密关系有恐惧,所以不能很好地构建亲密关
系。
至于优秀,我身边那些优秀的女性,她们都有老公或者男朋友,只
有在那种看上去很好,但其实人格并不能称得上健康的女性中,“剩
女”比较常见。所以我认同“想嫁的都嫁了,想结婚的都结婚了;没有结
婚的,都是不太敢投入到亲密关系中的女性”,和优秀没有直接关系。
但男性就不一样,男人是性欲强烈的动物,对于男人来说,无论如
何他们都要去找一个可以与他发展“性关系”的伴儿。但如果自身条件不
够,或者缺少某种东西,他就进入不了这种亲密关系,进入不了婚姻。
[ 妈妈说“你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 ]
很多一直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剩女”,她们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很
深。我有一个朋友,是台湾人,今年已经快五十岁了,从来没有结过
婚。她不止一次告诉我:“我妈妈跟我说过,不要结婚,不要生孩
子。”我觉得她不结婚,与母亲的关系很大。但这就很奇怪,妈妈自己
是结了婚的,她为什么会告诉女儿“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难道是妈
妈觉得,婚姻是不好的,男人是不好的,自己是不幸福的?如果一个母
亲不断地在女儿面前说,你爸爸多么差,自己多么恨他,就好像我的一个咨询者说的“我妈人很好,就是恨我爸”,那么女儿长大后就很可能认
为,一个人远比两个人好。
这是影响因素之一。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母亲和女儿的竞争。
通常我们认为,男人彼此之间有竞争:去争夺女人。其实女人之间
也存在这种竞争。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在建立一种关系的时候,都像是
一种竞争。在原生家庭中,我们也存在竞争。比如,男孩要和爸爸去竞
争妈妈,女孩要和妈妈去竞争爸爸。假如妈妈总对女儿说“你不要结
婚,不要生孩子”。这就给女儿造成很直接的影响,女儿会觉得,“妈妈
对于我想和她竞争爸爸这种竞争力非常受不了,所以她才会让我不要结
婚,不要生孩子”。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动力,才让这位女士五十多岁还
没有结婚。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母亲的这种引导,会给女儿造成双重影响。第一,她会觉得父亲这种男人很差,所以她不
能找这种男人;第二,她会感觉到母亲在对她说:“你不要和我竞争,你爸是我的。” 孩子为了表示自己不和母亲竞争,就会选择远离父亲和
所有男性。
如果女儿听妈妈告诉她“不要找男人”的时候,能够明白妈妈这句话
对自己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能够对自己和妈妈之间的竞争关系有更深
的理解,并通过努力寻找到契机,重新和爸爸对她的爱连接上,那么她
就可以摆脱母亲的影响,获得更多的自由。
[ 美满的婚姻需要先跟自己的父亲和解 ]
说到婚恋情况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咨询中有一个个案我印象特别深
刻。也是一个女性咨询者,她找我时已经四十一二岁了,很漂亮,而且非常优秀;年轻时是厂里的“厂花”,她们厂是几千人的大厂,可以想象
她的条件有多好。但她找到我时,只谈过一次恋爱,但几年后她发现那
个男人有老婆,恨不得杀了他。
她做咨询没多久,我就说:“你早就觉得这个男人可能有老婆?”她
说:“是啊。”这个男人几次想带她去他家里看看,她如果去了男人家
里,立刻就会发现男人是结过婚的,但她就是不去,所以她就处在一
种“自身条件很优秀,但没有正式谈过恋爱”的状态里。这个个案咨询了
三年(咨询三年是很正常的),三年之后,她还是没结婚,但恋爱对象
都是很珍惜她的男人。追她的男人都对她特别好。她自己觉得很满意
了,我也觉得咨询可以结束了。
我问她,什么力量让你发生了改变?她想了想说,在咨询过程中,她感觉到了父亲的认可,包括她回忆起她和父亲之间曾经多么亲密,这
个想法给了她很大的疗愈作用。原来在她五六岁之前是爸爸带的,爸爸
像妈妈一样带她,有很多亲密的回忆。但是等她五六岁之后,在成长的
过程中,她越来越看不起她的爸爸,她妈妈也看不起她的爸爸。结果,她就把自己和爸爸之间的爱给切断了,在记忆中完全切断了。
当她这部分记忆全部恢复后,重新记起爸爸曾经与她的亲密时,她
又激动又感动。她由衷地相信爸爸是多么爱她,结果她后来找的都是深
爱她的男人。
和她相似的,有另外一个案例,也是一个女孩,个人能力很强,但
是找的男朋友都是骗她的。要么骗她的钱,要么骗她的色。她说起那些
男人的态度, 给人的感觉都是瞧不起、不屑一顾,觉得这些男人都不
如她。其实她心里对她的爸爸也是有很深的抵触,觉得爸爸是一个非常
糟糕的人,配不上妈妈。接待她的治疗师让她在春节休假回家时,每天早上起来给爸爸递杯茶, 向爸爸磕三个头,然后对爸爸说“我这是给你
拜年”;之后与爸爸认真谈话,每天发现爸爸身上一个值得尊重的优
点,让爸爸体会到女儿其实很敬重他,没有看不起他。休假结束之后,治疗师要求这个女孩定期给爸爸打电话,用行为不断地强化对爸爸的尊
敬。后来她也收获了美满的爱情,丈夫虽然是一个经济适用男,但个性
上有很多非常出色的地方。
所以,女性想要拥有美满的婚姻,需要先跟自己的父亲和解。
[ 其实“想嫁的都嫁了” ]
说了这么多,我们并不是要告诉你,不结婚是不对的,没有恋爱是
不对的。我们只是探讨一下,很多非常出色的“剩男”“剩女”没有建立亲
密关系的原因。
相比较而言,现实生活中,优秀的“剩女”比优秀的“剩男”要多。男
人和女人在情爱需求上有很大不同,女孩子就像一朵花一样,她们需要
被“滋养”。这个“滋养”除了自我“滋养”之外,还要学会让异性与你共同
浇灌这朵爱的玫瑰。
我觉得女性是活在情感中的。其实男性也一样,只不过男人经常忘
了这件事,而且男人不活在情感中不会这么快地枯萎,但女人就不同。
我还是想强调这句话,不要轻易看那些表面上的原因,核心的原因其实
都是“想嫁的都嫁了”。所以说,如果你期待恋爱的美好、婚姻的幸福,首先要有建立亲密关系的愿望。有了这个愿望,你自然就会去学习掌握
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如果这个愿望不强烈,你不妨认真看看自己,找
一找不愿意建立亲密关系的原因。
女性单身真的那么可怕吗?[ 主动选择单身的女性明显增多 ]
目前,中国有数以亿计的单身男女,尤其是近年来主动选择单身的
女性明显增多。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0岁以上的女性人口当中
有2.47%未婚,30岁以后的单身女性比单身男性要多。
有关调查显示,主动选择单身的女性中,攒钱买房的比例超过了买
衣服和美容。于是,某些情感专家就说:这是因为大城市生活压力大,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彼此之间情感依赖小,所以单身潮就大爆发了。
但我的理解不是这样的。我看到自己身边的单身女性朋友,都是因
为关于未来、关于婚姻、关于家庭,有她们的一些想法,如果没有达到
她们所要的标准,她们就选择不进入婚姻。
从比例来看,确实是男性结婚的比例更高。关于原因,我自己的直
观感受是,中国式的婚姻对女性不公平。我是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的,2012年,我正好赶上各种各样的同学聚会,首先是高中同学毕业20周年
聚会,然后是本科同学入学20周年聚会,接着又去见了初中同学,然后
我发现自己形成了这样一种感觉。
我是河北省无极县的,初中同学大多在农村。初中同学里,女同
学,哪怕是当年的“班花”,都变得不成样子,皮肤、身材,包括穿着都
很糟糕,可见在农村她们的生活状态。男同学则和女同学有所不同。其
实初中的男同学活得也不怎么样,但是他们普遍自恋得不得了,都觉得
自己活得很好,自恋程度比我的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都高很多,处处流
露着得意感。
我高中读的是省重点高中,所以同学里有一部分在农村,有一部分
在小城市或者大城市。能感觉到高中男女同学的生存状态普遍比初中要好,高中女同学的生存状态较初中的女同学也明显要好一些,但状态仍
然很糟糕,仍然是女生状态普遍要比男生差,而且差很多。高中男生的
自恋程度有所降低,但仍然也比较高。
但是在大学同学中,我就感觉女生比男生活得好。这是为什么呢?
大学同学的群体相对都在大都市生活。大都市对男人要求挺高的,男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上不去,只是一个普通的白领,挫败感会比较重。
特别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人中,人才辈出,作为男性,如果你只有一个普
通的社会地位,就会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但是女性就没关系,是一个
普通的白领也没关系,她们的知识或者见识让她们活得很自在。一方
面,确实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点在女性身上尤其明显。有精神追
求和没有精神追求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面貌差异非常大;另一方
面,在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里,女性所承担的社会压力、社会期待还是
比男性少。
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在我的本科、研究生同学这个阶层,对男人来讲,需要用社会经济地位这些硬件来证明自己;但是对于我的
初中同学这个群体来讲,男人稍微有个小职位就可以觉得自己很了不
起。至于女性,知识阶层的女性可以有更多空间活出自己的精彩,而在
农村,女性的作用似乎就是用来生孩子和结婚的,而且她们好像还要衬
托身边男性的莫名其妙的自恋。在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地方或者在农村,男性似乎什么都不做就可以很自恋。
所以我看到,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越是文明化程度高的地方,对女性的要求会更客观、更宽容;而对男性来讲,如果没把自己活出样
子来,就会活得比较惨。[ 受教育程度越高,活得越清醒 ]
国内结婚都讲究“适龄”,比如30岁就是一个坎儿。对于30岁的男
人,“是否成家立业”是他们社会成就评价的组成部分,因此这个阶段,男人是比较容易走进婚姻的。但是对于30岁的有文化的女性,她的知识
体系才完成构建,自我实现才刚刚开始。这个时候,她们会很清醒,需
要去衡量眼前的“婚姻”对自己来讲值不值。文化程度低的女性不会太多
关注自我价值,她们会觉得到时候了就得成家,得活得跟别人一样。但
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有足够的自立能力和自立意识,她们会更在意自己
的需求和生活质量,会问:结婚值不值,如果不值,我干吗要结这个
婚?
我身边很多女性对婚姻存有不满,说对婚姻很失望,或者说对老公
很失望,现在有了孩子,但又很想离婚,问我这样对不对,等等。这个
问题我之前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些结了婚的女性并不幸福、快乐?后来
看到国外有相关研究,发现在文明程度高的地方,离了婚之后,大部分
女性的幸福感会提升(是短时间之内,长时间的话就不同了);而男性
离了婚之后幸福感会急剧下降,所以男性更容易赶快再婚。
因此我的理解是,虽然表面上大家都急着结婚,但婚姻中实际收益
的多是男性,而且越是重男轻女的地方这种情况就越严重。
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持续了这么多年,过去女性的地位建立在她要
依附于一个男人身上,所以夸张一点儿说,她不结婚可能就会死,被别
人的口水淹死。因此在潜意识深处,女人就会有一种恐慌感,我必须得
把自己嫁出去,而且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被这种无意识控制。受教
育程度高的人,就会越活越清醒,虽然内心深处还会有这样的恐慌,但
是她在意识层面知道,自己的价值没必要依附在一个男人身上,可以自己挣钱,可以把自己养活得很好。
文化带来的恐慌,会让女性对没有伴侣这件事情偶尔顾影自怜,但
是她们在清醒、理性时就会知道,生活中不是必须要请进一个人。如果
这个人不是自己很爱的,对自己不够好,那就不如不要。
[ 单身并不可怕,活好自己才最重要 ]
随着社会发展,单身的人数越来越多。对于男性来说,以前的时代
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而现在男人既不需要女人织布,也不需要女人做衣服,到处可以买到衣服,也不需要女人做饭,有这么
多的快餐、送餐App,几乎可以吃遍百家饭。
对于女性也是这样,就不要说耕田了,以前有个男朋友,换个煤气
罐,家里弄个小维修,天气不好的时候下班来接自己一下,还是挺好
的。现在哪用得着自己动手换煤气罐、维修?天气不好想要坐车,“滴
滴”一下,什么车都有,各种打车软件任你选;以前找男朋友,逛商场
可以给自己拎包,现在流行网上购物,快递小哥比男朋友靠谱多了。即
使是商场,也提供快递服务了。
所以说,现代婚姻的物质功能、实用性越来越低,而对精神的需求
越来越高。精神上如果不能满足彼此,一定是单身的人会越来越多,大
家都更有时间,也更有耐心去找能与自己在精神上匹配的那个人。
过去急着结婚,还有要完成“生孩子,过家庭生活”这种压力;现在
这部分就算父母会施加压力,但是自我觉醒了,“我干吗非得这么
过。”所以我们看到,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个体受教育的程度越高,选择单身的人就会越多。据说美国甚至提出婚姻解体,而北欧一些国家
婚姻已经接近于解体了,其单身率非常之高。现行的婚姻制度是不是合理,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但经济发
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地区的确存在结婚率越来越低、生育率也越来越
低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单身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但我认为,单
身其实不是问题,真正给社会带来问题的是很多不健全,甚至病态的家
庭。病态的家庭产生病态的孩子,这才是造成社会问题的真正根源。
单身,从某种意义上表示我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这是很棒的部
分。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自爱,知道利他,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生活经营
好,社会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得快乐,有自尊、有爱的能力,那么不管结
婚不结婚,不管生不生孩子,这样的人对社会一定是有益的。
所以说,单身并不可怕,活好自己才最重要。
爱购物,为哪般?
[ “火鸡最好吃的滋味就是在你将吃未吃的时候” ]
我身边的女人都爱购物。淘宝的营业额几乎都是女人贡献的,马云
这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有全中国的女人在支持他。青音说自己其实也这
样,花完钱之后特别开心,那个开心并不源于她买了什么,而是源自
选、挑的过程。以前是去商场挑选,现在在网页上甚至在手机上挑选,这个鞋到底是买黑色的还是咖啡色的,纠结很多天,没事就拿出来选一
下,又放回去,就觉得很开心。
我发现女人们最快乐的不是买了衣服穿上的时候,而是买了衣服之
后拿回来,在镜子前试的时候。这让我想起动画片《麦兜的故事》里,麦兜说的一句特别经典的话:“火鸡最好吃的滋味就是在你将吃未吃的
时候。”女人购物其实也是这样,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在她买下来还没有穿、没有用的时候,当她拥有这个东西的那一刻她感到特别快乐。
第一次感慨于女人逛街的“不可思议”是在大学阶段。我那时喜欢一
个女孩,这个女孩和她的好朋友去逛街,有一次从下午3点逛到晚上9
点。我喜欢的女孩买了一双袜子,那个同学什么都没买。我当时特别震
惊,对男人来讲真不可思议,逛街6个小时,什么都不买,这不是开玩
笑吗?但是她们觉得非常开心,说逛街的乐趣就在于来回比较,来回试
穿,然后放回去,然后回去琢磨琢磨,心里长好几天草,然后再去。
女人如果有了一个设想,在实现之前会将这个设想拆分,构建成很
多部分。我另外一个朋友决定装修房子,买任何一种东西前,她都会在
脑子里反复盘算、计划,几乎把淘宝上所有涉及的物品都比较一遍,一
定要买到最好的那个。关键是这个过程她一点儿都不觉得累,如果让我
做这种事,我会觉得太浪费时间,也很累。但她非常享受,一直眉飞色
舞的。
还有朋友参加一个跑步活动,活动之前的一个月,这个朋友特别焦
虑,她不是焦虑跑步这件事,而是焦虑穿什么样的衣服,配什么样的
鞋,于是那一个月就在不断地买衣服、买鞋。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原
因,就是女人很在意自己是否漂亮。因为一般是男人主动追求女人,所
以女人需要把自己打扮得很美,用这样的方式吸引男人。而男人通常吸
引女人的地方则不是外貌。我在本科时做毕业论文,发现男人关注女人
时,会把女人的美貌和气质列在第一位;而女人会把男人的社会经济地
位列在第一位。虽然说现在女人也很能干,能挣钱养活自己,但是这种
集体无意识的部分还是存在的,所以,女人通常会特别在意打扮自己。
但问题是女人很多时候买东西,并不是在打扮自己,买的可能是些
并不需要的东西,甚至逛一整天街却什么都没买。[ 女人的感性需要具体、丰富刺激的滋养 ]
女人为什么喜欢逛街,哪怕不买都很满足呢?这涉及另外一件事
情,关于两性差异。荣格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女人是感性
的,男人是逻辑的。感性就需要大量的刺激。感性源于感觉。感觉一定
是一个事物和另外一个事物建立了关系,在那一刹那产生的东西叫作感
觉,女人要活成一个感性的女人,就需要非常具体、丰富的各种刺激。
女性要和各种各样的事物建立关系,她的感性才会得到滋养。
男人是逻辑的,男人活在自己的头脑中,所以男人做事情目的性很
强。追女孩,就是为了跟她建立关系(比如婚姻),如果买东西就直奔
主题。男人不需要这么大量的丰富刺激,如果刺激太多他反而觉得很
乱。
我身边的女性里有不少购物狂。我曾经分析过她们为什么那么爱买
东西。女性特别爱购物,首先跟安全感有关系。她们特别喜欢那种充裕
富足的感觉,这个不是嫌贫爱富,是因为家里摆的东西多,心里就特别
踏实,衣柜里一拉开有很多衣服,觉得自己拥有很多,内心就特别踏
实。其次,这种特别爱购物的女性,可能快乐的来源渠道比较少。第
三,购物确实是一种女性惯用的减压方法。
那么,男人和女人如果遇到痛苦,想为自己减压,怎么办?女人可
能购物,男人可能打电子游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因为女人要通
过建立感性的连接,她才感觉自己被疗愈;而男人则觉得通过玩逻辑可
以得到满足。当遇到痛苦时,男性和女性都需要一种被满足的、被爱着
的感觉,只不过女性需要一个丰富的世界环绕着自己。有一个很好玩的
说法: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女人,男人就都开悟了。因为没有了女人,男人就会每天无所事事,最后就都开悟了。但是因为有了女人,男人需要去挣钱,去买大房子、漂亮衣服等其他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这个世
界变得丰富多彩。
[ 女人越会购物,家庭越美好 ]
我的女朋友听我分析男人和女人,哈哈大笑说:“世界就是这样
的,女人是世界的第一推动力。”而且按照荣格的说法,女人也不是只
有感性,女人心中都有一个男人的原形,这一部分是讲逻辑的,所以女
人最好是既有感性又有一些逻辑。而男性如果只有逻辑他就完蛋了,他
也需要既有逻辑也有感性。然后我们聊到谁更适合养孩子。
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如果纯粹活在逻辑里,是不能养孩子的。因为
孩子的状态是触角完全打开的,完全打开就意味着他对世界有各种各样
的感觉、丰富多彩的感受。而男人如果活在逻辑里,他的头脑打开程度
比较大,而面向世界的打开程度比较小。如果父亲活在自己的头脑世界
中,玩电子游戏、股票或者符合自己逻辑的东西,孩子要跟父亲建立关
系就很难,孩子会感觉很孤单。
但如果是孩子和妈妈在一起,妈妈的触角也都打开,孩子的各种信
息都可以传到妈妈那儿去,孩子要跟妈妈建立关系就相对容易,孩子会
感觉到陪伴。在这里,两性差异还是存在的。所以小孩子大部分是由妈
妈带,不是因为爸爸在具体的生活事项上照顾不好这个孩子,比如喂
奶、换尿布等,男人也能做好;而是女性的这种好奇、细腻、丰富,对
一个人的内心发育也特别重要。
在一个正常的家庭,妈妈绝对在这个家里处于核心位置,因为她的
感受力,她的丰富的人际关系力量可以把整个家庭编织在一起。一个家
庭的氛围,基本上是由女主人,也就是妈妈来决定的。如果妈妈是一个暴躁的、苛刻的、挑剔的人,家庭关系就会非常紧张;如果妈妈是一个
特别跋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整个家庭都会围着她转;如果说妈妈
是一个温柔的、体贴的、细腻的,非常会营造快乐的人,这个家庭的氛
围就一定会很好。
女人要负责一个家庭的生活所需,因此购物也是女性的天职之一。
不管是逛街也好,还是上淘宝也好,女性的购物癖好背后都藏着很深
的、理所当然的道理。我们并不需要去谴责这一部分或者控制这一部
分,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可以让自己购物更加得心应手。女性越
会购物,就越有爱的能力,越有制造快乐的能力,家庭也会更加美好。
成为“不招人待见”的妻子需要几步?
[ 把老公当成孩子,婚姻关系都很糟糕 ]
有一位读者给我来信说:“我跟我老公结婚才三年,之前我们俩是
非常相爱的,我觉得他就是我这辈子的安全感,他也觉得是遇到了对的
人。可是结婚之后,我觉得他越来越烦我。比如说天冷了我想让他加件
衣服,他就说我把他管得像小孩一样。平时,他晚上出去加班、应酬、喝酒,回来我就特别不高兴,说他几句,他反而会跟我吵。我们的关系
越来越冰冷,在一起没有话说,老公回来不是上网、打游戏,就是抱着
手机聊微信。我觉得婚姻遇到了危机,可是不知道到底是因为出现了第
三者,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这三年当中,我们已经有了孩子,所以我
大部分精力也都是放在孩子身上,我现在觉得是在带着两个孩子。”
我觉得这位读者内心的痛苦特别有代表性。有很多妻子认为,老公
永远就是长不大的小孩,可事实上,凡是真的把老公当孩子的婚姻,夫
妻关系都挺糟糕的。在这样的关系里,两个人的情感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我们不妨就此讨论一下,成为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妻子需要几步。
[ 不是关心,是控制 ]
这个读者说她是关心丈夫,要去照顾他、提醒他,但她丈夫的感觉
其实是被控制。控制是任何关系中的大敌,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如果
一个人想控制另外一个人,或者某一个人感觉到很强的被控制感,不管
他的初衷如何,我们都会发现,两个人的关系立刻就会形成对立。控制
和亲密构成很鲜明的对比。
丈夫出去应酬,或者去玩,结果回来晚了,妻子就很不高兴。比如
有的妻子会跟老公说:“你十点钟一定要回家。”老公口头上答应了,但
十点钟他并没有回来,妻子就会非常愤怒。于是她就对丈夫提出更强烈
的要求,结果发现,丈夫逐渐地十一点回家、十二点回家……越来越
晚。
但是为什么丈夫回家晚了,妻子会反应这么强烈呢?表面是妻子想
控制丈夫,核心原因是她心里感觉不安全,这就是我们传说中的不安全
感。像这样的女性,如果丈夫没有按时回来,她一个人在家就会觉得非
常孤单、害怕、胡思乱想,比如想象丈夫在外面找女人了或者什么的。
甚至有一种被抛弃感。
她是因为有不安全感、被抛弃感,才去控制她的丈夫,要求她的丈
夫事事顺从她的意愿,我觉得这是“不招人待见”的妻子最核心的部分。
[ 我永远都是对的 ]
不过,对于控制欲,女性会有很多其他的解释。比如说,我不是想
控制他,作为他的妻子,关心他有错吗?他在外面应酬,回来那么晚,第二天怎么上班啊?他要是喝酒喝多了,回来我还得给他煮醒酒汤,对
他身体也不好,我多提醒他有什么不对呢?更绝的是搬出孩子来说话:
整天出去应酬,孩子就丢给我一个人,孩子怎么办?孩子学习他管不
管?
当女人用孩子当理由的时候,控制丈夫就有了无可辩驳的理由。而
且很多女性会真心相信自己的这些理由,真的被这些理由催眠和说服,觉得这些理由才是她的真实想法,她说:“我不是有不安全感,现在的
婚姻当中,老实说,有他没他根本无所谓。”到这个时候,丈夫在她那
里就是个零。
如果一个女性有这么理直气壮的理由,把这些话说得这么坚决,认
为自己百分之百有道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之间,真实的沟通不可能发
生了。“我说的都很有道理!”这个理直气壮的理由会进一步增强她的控
制欲。
如果说,成为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妻子第一步是控制,那么第二步就
是你都感觉不到你在控制了,甚至自以为是到“我控制我有理”的程度。
我永远是对的,家里我就是真理,也就是说家里有一个规则是:第一
条,妻子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妻子如果不对请参看第一条。
在“我永远是对的”这种道理下,意味着沟通不可能发生,男人自然
会逐渐逃避,或者想从这段关系中逃走。
[ 你永远都对不起我 ]
有些善于控制,而且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女性,会有另外一种能力
— 特别善于制造对方的内疚感,她们属于比较有手腕的女性。比如,我为这个家庭做了多少多少牺牲,我为孩子做了多少多少牺牲,我的精力全给了这个家,而你干吗去了?这导致了一个结果,很多人都认为,母亲是家里贡献最大的人,丈夫是“看不见”的。
在我的咨询案例里,有些家庭的父亲甚至到了某地副市长这样的职
位,而妈妈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主妇,但孩子们都会觉得妈妈是家
里贡献最大的。深刻反思才发现,其实孩子们都是被妈妈催眠的。
有的女性会直接说:我就是对的,你就按照我说的来做,如果你不
按照我说的来做,就是你对不起我。比如有些女性从刚结婚开始,甚至
还没结婚,这个劲儿就拿出来了。还没结婚的时候,要彩礼、谈婚礼如
何举行的条件—就是一副“因为我把一辈子都交给你了,你就得给我一
个什么样的婚礼”的这种“托付”心态。其实也就是要求从这一刻起,自
己拥有“控制权”,而把对方绑在“对不起自己”的柱子上,永无翻身的可
能。
这里,我们总结出成为不招人待见的妻子的三步:第一步,控制;
第二步,我永远都是对的;第三步,你永远都是对不起我的。假如这三
招都使出来,就变成“我”要说了算,“我”永远都是对的,“你”这个渣男
对不起“我”。这三步加在一起,就锻造出了两性关系中“让对方越跑越
远”的利器。
[ 只有爱会换来爱,怨只会换来怨 ]
有时候,女性还有一种这样的心理,比如说:我已经和你有了性关
系,我已经是你的人了,你就要对我的人生负责。我在大学里给女生进
行演讲的时候,都会跟大家说—姑娘们,你们一定要记住,你不是一个
货物,不是拆封了就贬值。如果总是一副我跟你发生了性关系,你就要
对我负责的态度,那请问:你要不要对人家负责?人家也是人,你为什么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女生的这些理念跟家长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家长从小教育女孩子
说:你不能被别人占便宜。当然,女性需要懂得自我保护,这是理所当
然的。但是真正成年后,当你进入两性关系,发生自觉自愿的性关系,包括接下来你要走进婚姻,甚至和他孕育一个孩子……这些应该都是一
个女性自觉、自愿、主动的选择,而不是因为上了床,你就理所当然地
成了一个附属品。
不是说:从我跟你“上床”开始,你就要对我负责;我要跟你结婚
了,你要给我买房子;你不但要对我负责,你还要对我爹妈负责;结了
婚之后,我把我的青春都交给你了,所以你要对我言听计从;在家庭中
不能有任何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等怀了孕,生了孩子,更加不得
了:我从此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对你这个男人,对你全家,甚至对
你这个姓氏(如果生一个儿子的话),都有绝对话语权……这太可怕
了。
这里藏着一种心理就是:很多女性认为,丈夫天经地义要对她的人
生负责。我的一个来访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我妈人很好,就是
恨我爸。”我身边的一些女性,以及我听到的无数的故事,让我感到这
句话精准地表达了“女人是对的,是丈夫欠妻子的”的心理。男性在这段
关系里,经常感受到强烈的被指责、被控制,所以就只想从这段关系中
逃走。
一段关系中,当你对对方有了“托付”的心态时,你就已经开启了两
人关系不和谐的大门。当你和对方的关系当中出现了“我为了你付出了
很多,你对不起我”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不爱对方了,已经开始恨他
了。所有的关系中,对方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照见的
都是我们自己。我们要经常想想,我们给予对方的动力是什么。如果我
们给予对方的主要动力是“怨”,那么你就别指望从对方这面镜子回馈给
你的是“爱”。只有爱会换来爱,怨只会换来怨。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
理。
提醒所有的女同胞:在婚姻或亲密关系中,出现任何问题,都不要
把这些归结为—“看,这些都是你给我造成的!都是你对不起我!”那样
你的婚姻只会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你的婚姻还没有出现危机,记得避开
我们讨论的这些雷区;如果你的婚姻已经出现了危机,你就要想办法完
成自我的救助和成长。那样,你才有可能拥有一个美好的自己,并因此
收获一生愉悦的婚姻。
什么样的女人才是真的强大?
[ 为什么中国女人脾气大 ]
有朋友说,好像现在的女孩子越来越强势。当然这个强势还有另外
一个意思,就是现在的女性确实越来越优秀,因此有时候也会显得咄咄
逼人。一个做音乐的台湾朋友对我说:大陆女孩子都很想表现自己的优
秀,热衷于说自己去过多少国家,从事多么高端的行业工作,有多少人
脉,取得过多少证书。但你跟她没有办法交流,因为她一直在支配你,她认为她的意见是最正确的。他觉得这样的女孩子很强势。
这种现象很普遍,也很中国。有两个外国老师对我说,在中国的街
头,他们总看到女人对着自己的老公或者男朋友发脾气,甚至还有女人
打男人,他们觉得很震惊,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中国女人脾气
这么大。中国式的恋爱里,两人吵架通常总得有一个人道歉,而道歉的一般
是男生。这里面存在着一个信息:女人永远都是对的,男人永远都是错
的。我们也经常说男人怕老婆才是真正地爱老婆,日常开玩笑时也会说
男人要怎么样回家就会跪搓衣板。其他国家的人听了觉得非常不可思
议,但在我们看来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好像男人这么做才是好男人。
韩国和一些中东国家可能也存在这种情况。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
友》充分地展现了这一点。这些国家重男轻女的现象比我们更严重,所
以女人都普遍处于压抑状态。像刚才我们讲的女人脾气大,而且传递的
信息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其实这是婴儿早期特有的心理。有一个
专业术语来形容它,叫作全能自恋。什么叫全能自恋?我为所欲为,世
界就要围着我的感觉转,我是神,神当然永远都是对的。
为什么这种现象发生在女人身上居多呢?我的理解是,中国社会重
男轻女的传统,导致女性在生命早期被忽略的程度比男性严重。在中
国,男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早期比女性会稍微好一点儿。因为他们在婴儿
早期得到的爱比女性要多一点儿。所以成年后,女性更容易卡在婴儿早
期的全能自恋中,觉得:第一,我无所不能;第二,我永远都是对的;
第三,如果发生冲突永远都是对方向我道歉。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婴儿在6个月之前如果被好好对待,他成年
以后就不太容易强势,后来的强势其实是对幼年时期没有得到的关爱的
补充。婴儿有这样的特点:我发号施令,妈妈要满足我。刚出生的婴儿
一点儿自理能力都没有,想吃也没办法,想玩也没办法,冷了也没办
法,他的生活需要都有待于妈妈配合,帮他完成。但是由于重男轻女的
传统,妈妈对女儿的排斥会很大,会把她内在的不被接受的小女孩投射
到自己的女儿身上,导致女性在这个阶段得到的满足比较少。这方面没
得到满足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会不自觉地要弥补这一部分。[ 女人的强势,源自缺乏真正的平等 ]
六个月之前,婴儿所有需求的满足都有赖于妈妈的帮助才能完成。
假如一个人的心理是早期婴儿的话,必然会有托付心理,觉得我的人生
应该由别人来满足我。而中国的文化似乎特别鼓励女人的这种心理,女
性嫁对了人,人生就成功了一半,甚至都不只一半,简直是全部,男人
要为她负责所有的东西,包括情绪。很多女性自己也会这么觉得,男人
要为她们的全部,包括情绪负责。
按照这个说法,男人是为了占女人的便宜而接近女人的,女人并不
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礼盒,被拆了就贬值了,被碰过了就掉价了。女
人自己也存在这种意识,现在很多情感专家的鸡汤文教女人如何迎合、掌控男人等,都是这个前提:女性是弱小的,是被欺负、被占便宜的,需要保护的。站在这个角度去看,男人对女人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占
女人便宜,男人成了坏人。之所以现在女人变得这么强势,我觉得这些
情感专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教给女人的不是怎么去爱,而是如何用
权谋和心术去对付男人。
不仅现在的情感专家这么做,中国古代文化也一直传递着这种信
息。古代的爱情故事《白蛇传》里,白蛇就是有脾气、有情绪的,而且
无所不能;许仙就是一个窝囊废,许仙的好处就是他没脾气,而且娘子
永远是对的。《红楼梦》里,贾宝玉是不能够发脾气的,永远都是林黛
玉想怎样就怎样,而且林黛玉比薛宝钗更受宝玉喜欢。其他还有金庸小
说中的黄蓉和郭靖,《倚天屠龙记》里的殷素素和张翠山。
《聊斋志异》里,都是书生和女鬼的爱情故事。概括起来就是:中
国真正的爱情故事都是在讲一个儒生,灭掉了自己情绪的儒生,说得更
极端一点儿就是“和尚”。我们的文化中,是把女性定义成一个“唤起”,包括情的唤起,自我的人格、情绪、攻击性的唤起。女人唤起的那个部
分,是男人不愿意面对和承认,但是又觉得很爽,所以唤起了之后,这
个女人就是罪恶的。
我们经常说红颜祸水,所有活色生香的女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西游记》里,除了观音姐姐之外,所有女性都是妖怪,唯一例外的女
儿国国王还必须是想爱而不能的。所有女性都是这样的定义:身为女人
就是惩罚,就是糟糕的。
从这个角度看,女人的强势也是对世俗的挑战。女性的强势、厉
害,恰恰说明男女还不平等,社会对女性还有很多歧视。整个社会要对
女性的强势负责任。
[ 真正强大的女人,一定是柔和的 ]
一个什么优点都具备,但唯独没有真自我的女人,更接近一个传
说。如果她真的出现在家庭里,通常她是被牺牲、被忽略的那个人。她
是不被爱的,而且男人也不会珍惜她。这个“不珍惜”后面有很复杂的原
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活得这么假,已经没办法呈现真自我。没有真自
我,别人就不会珍惜你,所以只能在传说中具有力量。
强势的女人其实是可怜的,是被迫的。据我所知,她们实在是没办
法到另外一个位置,让自己不强势。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在这方面表现
得特别夸张:她跟男人约会,如果两个人都开车怎么办?男人要坐她的
车;要做爱在哪儿呢?男人要到她家里来。她一直说要找一个强有力
的,能驾驭她的男人,但是她找了一辈子都没有找到。其实她身边这样
的男人很多,但是她不会去选那种人。
原因是什么呢?作为“妖女”,她的自我是没有成形的,或者说是她还没有变成一个人,她需要空间让她的妖性变成人性。这个时候,她就
需要一个完全没有攻击性的男人,这种人有安全感,她可以在这种人面
前肆无忌惮地释放她的情绪。这样的男人相当于一个容器,她要在这个
容器中历练她的妖性,逐渐地变成一个人。
而在她没有变成人之前,她其实很痛苦,她为所欲为的一切,都源
于自己的痛苦。所以,实际上她是没办法去做那个真正温柔的人,把自
己放低一点儿位置,她做不到,她必须处在妖的位置,通过为所欲为的
过程,慢慢地变成一个人。
所以我很明白强势女人的痛苦,越强势越痛苦,越痛苦越强势,形
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她们需要做的,是在内心对自己的真实完整地接
纳,自己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告诉自己,我可以真正强大起来,不需
要用强势来掩饰自己的恐惧。这样,她才可能发现一个轻松的、舒展的
自己,一个因为真正的强大而柔和起来的自己。
记住:一个真正强大的女人,一定是柔和的。第四篇 如今的中国男人
解读中国式男人
[ 不能有欲望的中国男人 ]
中国文化里歌颂的经典的中国式男人,就是老实巴交的、没有欲望
的、没有攻击性的、道德感极强的、非常负责任的男人。女人们不见得
会爱这样的人,但是很多女人会选择和这样的男人结婚,觉得这种人非
常靠谱儿。这样的选择是有道理的。对于还处于婴儿心理期的女人(上
一篇所讲的“妖女”)来讲,她的自我没有成形,她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不会抛弃她的男人作为陪伴者,或者说作为一个容器,来容纳她带着妖
性的情绪,而这样的男人正好和“妖女”构成了一对很深刻的存在。
但中国社会除了这样的男人,“和尚”也特别多,甚至可以说是“太
监”, 是心理上被阉割了的男人。因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直都是专制社
会,权力系统如今的中国男人由男人构成,女人不参与。既然是专制统
治,那么这个系统中就只能有一个男人,就是皇帝。其他男人构成权力
系统的砖和瓦,而皇帝作为一个绝对的权力所有者,他会要求其他男人
不可以对他构成 ......
序1 你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序2 嗨,你可能结了一个假的“婚”
第一篇 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90% 的中国人都搞错了
究竟谁在为所欲为
独生子女家庭的危机,如何防患?
第二篇 解剖亲密关系
对的人,在哪里?
在感情里,我们一定要完全真实
第三者的真相
不肯离婚的“正宫”
脚踏两条船的人
第三篇 如今的中国女人
“公主病”病号的幸福密钥
为什么好女人都被剩下了?
女性单身真的那么可怕吗?
爱购物,为哪般?
成为“不招人待见”的妻子需要几步?
什么样的女人才是真的强大?
第四篇 如今的中国男人
解读中国式男人
男人婚后对妻子没有“性趣”?
“面子”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要?说句“我爱你”“对不起”就这么难?
“中国式好人”在婚姻中的危害
“中国式好人”怎么破?
老公是“妈宝男”,怎么破?
第五篇 不肯放手的父母
婆媳关系,两个女人的战争
婆媳关系的本质是三角关系
如何理顺婆媳关系
爸爸,放过你的女儿
第六篇 成为你自己
为什么你妈总是催你结婚生孩子?
父母催婚,我们如何应对
怎样才是“做自己”
如何“做自己”序1 你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
世界的信心
一直以来让我纳闷的一件事情是,我这辈子就只有一次相亲。
那是报社的一位同事,将他妻子最好的朋友介绍给我,我们彼此有
好感,但我处在情绪非常低落的状态,后来没发展起来。
本来觉得这没什么,但逐渐发现,身边的朋友在适婚年龄时,多有
一大把相亲的机会,或家人介绍,或好友介绍,或同事张罗。
后来想,也许是因为一个报应吧。还是在初中时,在老家村子里,就已经有三个媒人上来张罗相亲。我妈妈问我的意见,我都拒绝了,说
以后都拒绝吧,因为我隐隐觉得,这不是我该有的婚姻的样子,我希
望,我的婚姻,能有我看的小说中那种爱情的感觉。
虽只是农民子弟,但我把能找到的书全看了,初中时还开始自己花
钱买小说什么的,所以对书中描绘的爱情很有期待,而对村里那种盖房
子、娶媳妇、生孩子,再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的简单循环,实在是
有强烈的抵触。
看来是,既然你把相亲给拒绝得这么干脆,以后就再也不给你相亲
机会了。
写文章时,我经常使用“中国式××”这样的说法,这让很多读者反
感,有一些喜欢我文章的读者说,我能不能不用这样的词汇,不然他们
实在是有抵触。但没办法,太多时候,我觉得必须使用这种词汇,这样才能表达出
我的感觉。
譬如相亲这件事,就带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当然,它不是中国独有
的,像在印度,相亲也很普遍。但在欧美国家,相亲就是相当罕见的方
式,他们主要是自己去追求。
为什么会这样?台湾学者孙隆基的说法是:他对于华人青年的观察
是,他们难以主动发起恋爱的诉求,而在遭遇拒绝时,会有不可承受的
挫败感,还可能会爆发出巨大的破坏性愤怒,所以被动的相亲是一个比
较合适的选择。
既然是被动的选择,那么被拒绝时,就不是“我”的选择被拒绝,而
是介绍人的选择被拒绝了,这样“我”产生的羞耻感就会弱很多。
这份羞耻感,是可以要人命的。一位男士对我说,他大学宿舍一哥
们儿,追求一个女孩几年未果,非常落魄。看着室友的那份痛苦表现,他发誓说,他绝对不会让自己陷入这种局面中。
结果就是,直到28岁时,他还没有谈过一次恋爱,后来是通过相亲
走向了婚姻。
类似的,我认识的一个非常美的大龄女孩说,在恋爱中,她绝不会
主动,必须要对方给了足够的爱的证明,她才会向前迈一步。
其实,我也是这种人,构建爱情的能力一塌糊涂,但我的好处是,尽管伤痕累累,我总能充满勇气地去追逐,由此形成了很多体验与思
考,还写了《为何爱会伤人》这样的关于中国式恋爱的书。
一次,写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的影评时,我心中冒出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对爱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然而在爱情中,我们为什么如此脆弱?
青音和我的这本书,谈的就是这个问题。从恋爱、婚姻、家庭到养
育,都可以看到这份脆弱。
这像是一个恶性循环:爱情不能坚韧,是因为我们的婚姻、家庭与
养育非常有问题,导致孩子的心非常破碎,漏洞百出;破碎的心,又不
能构建爱情,以至于婚姻与家庭,不能建立在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上,于是先天不足,必然脆弱……
譬如我们一再谈到的中国式好人,学者崔卫平也讲过,他们在事
业、社会等外在领域中,有各种好处,但在家庭内,特别是夫妻关系
中,没办法贯注激情,也不能构建亲密。
对恋爱、爱情、婚姻、家庭到养育的各种中国式问题,我做过很多
思考。不过作为“宅男”,我一直还缺乏和别人充分交流的意识,而我和
青音的这本书,有了非常大的不同,这是两个人交流碰撞而产生的,并
且还是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由此就有了不同的性别角度。
并且,也许我其他书还有晦涩之处,而青音和我的这本书,非常平
实,非常朴素,太容易读懂。
读的时候,一如“中国式××”这样的词汇,也许会让你不舒服。这种
不舒服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你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而这是改
变的开始。
愿我们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可以主动发起爱的欲求,也可以承受
被拒绝导致的挫败,由此形成一份坚韧的生命力。这样的人会体验到,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世界的信心。心中有美
好坚韧感情的人,也终将构建一个美好的世界。
武志红序2 嗨,你可能结了一个假的“婚”
“如果不是为了让你有个完整的家,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我和我老婆现在就剩亲情了,婚姻到最后就是亲情和责任,谁不
是呢?”
“所谓婚姻嘛,将错就错喽!”
关于爱情和婚姻,这样的论调你是不是很熟悉?听上去好委屈呀
——“我的婚姻不好噢,但这不是我的错!”
那么,又是谁的错呢?
曾经,我是一名在深夜里通过电波陪伴全国听众的主持人,这样的
陪伴有十六年。再后来,我学习心理治疗,成为一名家庭治疗学派心理
咨询师。在一次课上,德国家庭治疗大师艾娃老师向我发问:“Amily,你在你们国家的电台主持情感节目这么多年,我听说婚外情在你们国家
开始越来越多,是这样吗?”
我一边很有自尊心地在心里小声嘀咕着:“说得就跟你们国家没有
婚外情似的……”一边脑海中快速闪过我在一个婚礼上看到的情景。婚
礼主持人为了逗趣,问新郎:
“老实交代,这是你第几个女朋友?”新郎不假思索地回答:“以前
暗恋过一个,没表白,拉过手的女朋友这是第一个!”全体来宾在主持
人的带动下鼓掌,大赞新郎好纯情。主持人又问新娘子:“你为什么决
定嫁给他?”新娘子底气十足地回答:“因为他老实,我妈说这样的男人肯定不会欺负我。”掌声再次响起,在将婚姻作为生活实用主义筹码的
国人心里,这就是完美的婚姻组合,即便从头到尾,没听到爱。
可是,“后来”这首歌是这样唱下去的——两人很快有了孩子,男人
很快出轨了,女人三观尽碎地大彻大悟到原来老实的男人也未必可靠,于是这边抱定拖死不离婚的信念,那边把人生的希冀完全寄托在了孩子
的身上。
这个男人正所谓“婚前不懂浪漫,婚后拈花惹草”,而对这位妻子则
是“因为没有了人生,所以只好生人,于是把生的人的人生完全当作自
己的人生。”
可是这样的婚姻,在中国少吗?
婚姻应该是成年人之间最赤诚的关系,但很遗憾,很多人不是!
对很多人来说,结婚的原因只是由于自己心里有太多来自原生家庭
的“不满足”和对现实利益的“不安全”, 自己在心理上还是个需索无度
的“孩子”,于是婚姻便成了“父母”,结婚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来要”,而不是“来给”的!我们放大了幼童时期未能被满足的自恋的需要,走进
一段婚姻里,期待被对方看重、被对方拯救、被对方成全、被对方给
予,而不是重视自己在经营关系上能做的努力。
婚姻里的种种不可爱,是因为初心不是出于“我爱你”,而是来
自“你给我”——不是婚姻有错,是“巨婴”们向婚姻要的太多了!因此,看上去两人养着小孩子,过着小日子,其实是结了一个“假”的婚,只有
相互抱怨、不肯成长和推卸责任,没有彼此的支持、赞赏和亲密。那些
对婚姻的失望,其实是对自己的失望!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不,这样的婚姻才是!
第一次听到将“中国式”这个词放在心理现象上,是我多年前翻到的
一本心理学杂志,当时提出“中国式好人”理论的,便是现如今赫赫有名
的心理学专家武志红。
再后来,有缘的人终会相遇,我们成了朋友,于是录制了一套心理
访谈《中国式的情与爱》的想法也一拍即合。
这是一部教你如何维系婚姻的技巧辅导书吗?对不起,它不是;这
是一本应对恋爱婚姻的智慧宝典高钙鸡汤吗?很抱歉,它也不是。
它只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婚姻恋爱生活中那个不快乐的自己,它
没有自带美颜功能,因此那些清醒和真实或许还会令你不适。
不过,我和武志红老师都更希望它将是你的朋友,帮助你跟自己和
解,进而跟他人和解,做更好的自己,有更好的亲密关系!
亲爱的,爱人是来帮我们一起呵护我们心里的小孩子的,但请记
得,你在亲密关系里,不能只是个不长进的孩子!最好的爱,不假外
求!
以下是个段子,但或许也不是:一个中国小伙子和一个美国小伙子
谈论婚姻。中国小伙子说:“你们美国人真随便,一谈恋爱就上床!”美
国小伙子答:“你们中国人才随便呢,一上床就结婚!”…… 以上。
青音
于2017 年春天的一个清晨第一篇 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 结婚,但未必经历爱情 ]
有一个已经是第三次婚姻的朋友跟我聊,她说:“你一直在跟大家
分享‘爱是什么’。可是我周围的人,包括我在内,觉得中国人的惯性思
维,或者说文化养成里,是把爱情和婚姻当作两回事的。”这其实是一
个非常大的话题。
我想起自己在大四和研究生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就会对身边认识
的情侣的感情结果进行预测,结果大部分结局并不乐观,而且好像基本
言中了。其中只有一对情侣,我觉得他们未来会过得很幸福。一个多月
前我又跟那个朋友联系上了,我问,你们怎么样?他说,非常好。在此
之前,我们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
其实当时的预测没有别的理论工具,就是通过直觉,感觉他们之间
爱的成分的多少,彼此默契程度如何。我当时觉得,除了这一对,别的
情侣考虑情感之外的东西过多;也有几对似乎特别在意情感的情侣,又
有些东西非常不协调。所以,我对大多数情侣的结局持悲观态度。 后
来我做了心理咨询师,接待了大量来访者,写专栏,又收到数千封读者
的来信,才明白中国人把爱情活出来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大
家都结婚,但是大家未必都经历过爱情。我听过这样的说法:爱情是什
么?爱情就是鬼,听过没见过。首先,我们的父辈是羞于谈爱情的,因
此他们在参与孩子婚姻讨论时也不提爱情。孩子结婚时,爸爸妈妈不会
问他:你们相爱吗?父母的关注点往往落在买学区房、落户口这些特别实际的问题上。所以直到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选择婚姻的时候,虽然也
考虑爱情,但不会将爱情作为婚姻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将婚姻的持久稳
固视为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将重点放在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
[ 爱情是靠不住的 ]
关于爱情,我听过一些不同的说法。
有一种说法非常普遍,说,爱情的前提是两个独立的人,他们又想
在一起,然后才会有爱情。
另外一种说法是美国的一个哲学家,准确地说是神话学家提出的,虽然现在爱情的观念深入全世界每个地方,但实际上在文化渊源里,爱
情是只有在欧洲文化中才有的东西。除了欧洲,其他各种各样的文化
里,其实都不怎么讲爱情。
在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七仙女、白素贞,追求爱情,但基本
上都是悲剧结尾。白素贞被压在了雷峰塔下,七仙女跟董永隔着银河遥
遥相望。好像中国人普遍认为爱情是凄美的,追求爱情,就没有好下
场。 这里面其实藏了一种特别深刻的痛楚,也就是我总结的中国传统
文化中关于爱情的观点:如果整个民族都相信爱情是凄美的,其实是因
为我们认为“爱情是不可能的”。所以老一辈人教导年轻人说,不要只考
虑爱情,甚至不要考虑爱情,爱情是靠不住的。要选择让你感觉安全持
久的东西,比如社会经济地位,或者是否门当户对。我的理解是,之所
以这样教导,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藏着对爱的渴望,但是同时,身为中
国人,我们又会存着很深的对爱的绝望。
所以,即使有了爱情,在表达上,我们也都心虚气短,觉得不可能
实现。[ 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 ]
跟爱情有关的文艺作品,欧洲国家的表现风格都是奔放的、热烈
的,但是我们的表达常常是非常凄婉的。在国内的导演里,我觉得王家
卫对中国爱情的表达最到位。王家卫的电影里,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爱只
有一条线那么细,那条线似有若无,却连绵不断。就好像跳舞,两个人
碰到了,双目相投,却擦肩而过。这种表达非常符合中国特色,很渴望
爱,但又不敢,在两个人就要表露,就要在一起的时候,擦肩而过。
中国人对待感情的态度,就是这么压抑,就像龚自珍笔下的“病
梅”,扭曲、病态、不自然,甚至觉得热烈、奔放,大胆地去追求、享
受爱情,享受性爱是有罪的。同样是激情,我想到梵高的画。梵高是一
个病得很重的人,是严重的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患者,但是他的向日葵
非常奔放,他的星空非常奔放,他可以把生命的全部热情在笔下泼洒出
来。但在中国文化里,主流文化讲究的都是含蓄的、暧昧的、没有勇气
实现、只好一辈子心心念念的情愫。如同鲁迅笔下那个“文人的梦想”:
在下雪天,由两个侍儿扶着,吐半口血,去院子里看梅花。文人们觉得
这种感觉特别好,特别有意味。王小波对这段的评论是,大可不必搞得
这么憋屈,我是一个壮小伙子,如果需要,上去打他一拳,他立马就可
以吐出血来。
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是没有“儿童”这个物种
的。有的只是“小大人”。我们的成长过程,似乎就是一个学会压抑的过
程。因此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在并不适合自己身心发育的环境里成长,我们对爱的体验都是非常绝望的,生命里的热情、感性、奔放,就好像
跟我们彻底没了关系,统统被压抑了。这种体验一再重复、加强,情感
的需求被一再压抑,所以后来即使长大了,也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因为我们很害怕这种伤害:我很渴望你,但是你会让我体验到绝望。
[ 爱情是凄美虚无的,物质保障才是可靠的 ]
为什么中国人从文化到现实,对情感的态度会是这样呢?这里面包
含着几个层次的原因。
首先,客观地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平均水平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
度,我们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系统也没有达到让一个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
的想法去生活的水准,所以大部分人,即使是一些已经不用担心温饱的
人,也没有足够的物质上的安全感,因此,在选择婚姻的时候首先要考
虑物质条件的保障。
其次,我们对情感的态度,跟原生家庭、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受的
教育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混沌的、黏糊的文化,人和人之间界限极不清晰,而且彼此越位、侵蚀严重,大家都习以为
常;这些人一旦成家,组成家庭,就不是彼此独立的,他们一旦成为父
母,培养出的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其人格在进入婚姻之前也不是
一种独立的状态。所以即使大家觉得家人之间很相爱,但其实完全是共
生的,甚至是寄生的关系,这种情感是依赖的、是病态的;一旦这个孩
子恋爱、成家,他遵循的也是和他的父母一样的轨迹,而不是享受两个
独立的个体之间成熟的爱情。
除此之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民族的集体意识里,人们一
提到爱情,反应就是凄美的,靠不住的,像肥皂泡一样,一吹就破的。
我们知道,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人才会有的东西,但是在中国的两性
关系里,往往只有一个人能够绽放。这个人是核心,另外一个人要围着
他转,满足、照顾、烘托他的情绪。读者朋友不妨想想自己周围朋友们的家庭结构,两口子之间是不是大多数是这个样子。这种关系时间长了
一定会失衡,失衡就会出问题。一出问题,大家又会觉得,爱情是靠不
住的,还是物质比较靠得住。
因此,中国人将爱情和婚姻区分开来这种现象,是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现有的经济状况和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与我们代代相传的家庭意
识,都有深刻关联的。因此,在这些客观条件没有得到充分调整和改善
之前,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下结论,比如批评有些人结婚就是为了钱,或者嘲笑年轻人为了爱情而结婚。其实这是两种极端,都是片面的。
不管是发展社会经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调整我们的
家庭观念和养育观念,逐步培养人格独立、心智健全的人,都需要经过
长久努力才能慢慢地发生改变。在此之前,就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客观情
况,尽量清醒、审慎地选择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90% 的中国人都搞
错了
[ 妈妈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个爱的人 ]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的发现:中国很多家庭当中,妈妈和
孩子的关系特别亲密,类似一种结盟。比如,妈妈如果生的是儿子,一
定是妈妈和儿子的关系特别好;如果是个女儿,即使原本爸爸和女儿的
关系很紧密,但随着女儿逐渐长大,妈妈开始在女儿面前诉苦,讲爸爸
多么坏、多么糟糕,经过几年,或许是一夜之间,女儿就会从对爸爸好
到对妈妈很忠诚,疏远爸爸,甚至和妈妈一样对爸爸充满了抱怨和恨
意。那位朋友和我探讨说:“这种关系,会给家庭带来什么?”我
说:“那当然是一种灾难,带来的是婚姻关系的不和谐和亲子关系的扭
曲。”其实这种普遍现象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所有的孩
子,他生命中第一个爱的人都是妈妈。孩子和妈妈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连
接。怀胎十月,妈妈和孩子是一体的;按精神分析的说法,想把孩子养
好,就需要妈妈在孩子三岁之前,与孩子非常亲近,建立起一种亲密无
间,甚至共生的关系,即“妈妈就是宝宝,宝宝就是妈妈”这样的关系。
[ 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敌人 ]
关于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我特别喜欢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
的说法。他说:父亲是所有人的第一个敌人。
生命最初是伊甸园,妈妈和婴儿共生在一起,最初孩子会觉得:我
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但是随着长大,孩子会突然发现:怎么有一
个“父亲”在那儿?他会觉得父亲对母婴这种共生关系来说,是入侵者,所以说父亲是敌人的原型。
因此,父亲其实很不容易。作为父亲,他需要做到:第一,作为家
里的顶梁柱,或者说保护者,得有力量;第二,力量之外,还得有充沛
的爱,这样,他才能带着爱,入侵到母婴关系里;第三,他要感化孩
子,让孩子对父亲的敌意逐渐变成对父亲的爱。
这些功课对男人来说,是挺难的,如果没有妻子的帮助那就更难。
而我觉得中国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发展水平都不高,所以说,在受到挑战
时,很多男性会感觉受挫。受挫以后,他采取的应对方式是什么?是逃
走。
目前的婚姻现状里,男性出轨常发生于两大节点:妻子怀孕期间、生下孩子之后。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女性怀了孩子之后,就开始有一种
由衷的满足感。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人可以和自己完全连接在
一起,而且女性的这种需求要比男性更强烈。
从人性本身来说,这种需求的强烈程度是一样的。但女性可以直接
活在“我要连接,我要情感”的态度中,而男性则可能意识不到。女性如
果不能在丈夫这儿得到满足(我们前面讲道:中国式婚姻中很缺爱
情),那么在有了孩子以后,她会觉得她可以从孩子这里得到情感连接
的满足。这样一来,她和孩子连得很紧,丈夫就会觉得:我被抛弃了,我不重要。
如果丈夫的心理发展水平很低,他感觉到被抛弃了,就会逃走。但
如果丈夫的心理功能发展得比较好,他就能做一个包容的男人,会在妻
子怀孕、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努力付出;当他有被抛弃感时,他就会思
考:到底发生了什么?思考之后,他会去和妻子耐心沟通,从而想办法
去化解,而不是指责、攻击,甚至逃走。
[ “妈宝男”也可以遗传 ]
一旦男人选择在挑战面前逃走,婚姻中的女人就会更加失望,她和
孩子的连接就会变得更紧密,于是丈夫就“消失了”。这里我特别想提醒
男性注意,一定要小心这种局面。有段时间在新浪微博上,我的粉丝
(一些编剧和导演)就在探讨:公公去哪儿了?中国的影视剧当中,都
是女人在争夺年轻的男人或者孩子。但是,六七十岁的男人去哪儿了
呢?答案是“消失了”。影视剧当中的中国男人,尤其是父亲这个角色,要么是和事佬,要么就是一个“隐形人”。很难看到一个很有个性的、很
有主张的、很有力量的公公,在这个家庭当中起到权威作用的。而国外的电影,尤其是美国的电影里,父亲是很有存在感的。爷爷
会拍着孙子的头说:“去吧,我们都爱你!”或者说:“你很棒,加
油!”在这里我们能感觉到男人的力量。尤其是父子间的互动或者爷孙
之间的互动,非常感人。
所以我们说,一个家庭中,男人的消失,不光是女人的作用,男人
也起了相应的作用。男人是女人的镜子,女人也是男人的镜子。如果女
人这么容易和孩子建立同盟,排斥男人,这可能也意味着,这个男人确
实水平不高。和中国女性相比,男性的心理发展水平更低。这是我透
过“剩男剩女”现象发现的。就“剩男剩女”相比较而言,“剩女”大多比“剩
男”要出色。坊间有这样的说法—好男人都结婚了,但是好女人都没嫁
出去。
为什么有些男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如同龄的女性?我想这也和原生
家庭有关,是因为他们的妈妈也没有进步。妈妈主导的“母子结盟”关系
中,培养出了非常恋母的、依赖性很强的、内心没有长大的孩子,也就
是我们说的“妈宝男”。
有些男人不承认自己是“妈宝男”,觉得自己早早就离开家,生活很
独立,而且工作做得也不错。但是,当面对两性关系的时候,尤其是面
对家庭关系时,他如何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这个问题对他来
说很难,因为他的父亲—后来的“公公”—也没有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
亲;他甚至不知道一个合格的父亲是什么样的。所以,这是代代遗传
的。
[ 有效沟通,确保存在感 ]
如果丈夫在家庭当中已经发现妻子和孩子的关系特别紧密,自己像可有可无的人,他一定会很焦虑。于是,有的人会去找第三者,有的人
会埋头于工作、忙于应酬,但这些都是消极的应对。那么,如何积极地
应对呢?
积极的应对中,沟通,特别是关系里的沟通,很重要。丈夫可以对
妻子说:“我注意到你怀孕、有了孩子之后,你们变得很紧密,而我却
被排挤了,我感觉在家里很孤独。”丈夫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的表达很有可能让妻子觉得自己被攻击了,导致妻子有怨言。
但是无论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很重要。此外,比表达不满更重要
的是,丈夫要去认识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比方说,觉察一下自己是不
是对“被拒绝”太敏感,一感觉到被拒绝,就会有极大的愤怒和敌意。如
果丈夫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敌意,就会直接往后退,以至于他在家里
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当然,传统文化里讲究“男儿有泪不轻弹”,对于中国的男性来讲,表达自己被抛弃了,表达自己孤独,这个很难。作为一个男人,他觉得
跟妻子表达这些显得自己很软弱、没有男人样儿,真是做不到。而且男
性一般比女性敏感度差,他可能莫名其妙地就后退了,自己都不知道发
生了什么,所以这确实比较难。在此有一个简单的建议:如果自己捕捉
不到关键,可以找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比如找心理医生。全世界都是这
一比例—七十对三十,即心理医生的来访者中,百分之七十是女性,百
分之三十是男性。
沟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和对方沟通,再一个是和自己沟通。男性
对自己情绪的体察,确实是比女性要迟钝一些,而且大部分男性是向外
看,向内看的比较少。特别希望看到这段文字的男性读者,不管你年龄
多大,都希望你从现在开始,学习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多跟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向内走得越深,跟外界沟通、建立连接的时候,才会越顺
畅。男人要培养跟自己沟通的能力,而女性则刚好相反,女性要好好培
养与对方沟通的能力。
而那些跟孩子结盟的妻子,她们需要做什么改变呢?
对妻子来讲,她首先要有“警惕自己与孩子结盟”的意识。对妻子来
讲,和孩子结盟是很自然、很容易发生的事情。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
是一种必然的历程,当妻子生孩子之后,她有一段时间会全身心地贯注
在孩子身上, 这对养育孩子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也许中国家庭中的妻子,需要多一份心,在跟孩子建立联盟的时
候,看看丈夫是不是感觉到被疏远了。如果发现丈夫有这种感受,而且
丈夫又不会、不能表达,就需要妻子主动跟丈夫沟通。这一点,对女性
来讲也很不容易。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家庭关系的构建上,女性的责任
更大一些,因为女性天然就有比男性更好的感受能力和情绪包容能力。
而男性需要付出的努力、需要做的事更多一些,因为女性与孩子形成连
接是自然的过程,而男性则需要通过努力和爱才能实现。
[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
“妈宝男”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
庭的核心关系出现了错位,变成了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健康的家庭
里,核心关系应该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在中国家庭里特别容易看到这种现象:丈夫被排挤了,母亲和孩子
构成了联盟,如果这个孩子是一个男孩,那么这个联盟会导致这个男孩
长大后也一直是个“妈宝男”。要减少或防止这种现象,男性女性都需要
反思和成长。一个家庭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夫妻首先由爱情开始,他们之间感情
很深。在爱情中,刚开始,女人确实需要把男人当孩子似的引领,而同
时,男人需要包容女性的情绪。这听上去就像两个人在跳双人舞一样,是一种有进有退的、非常美妙的关系和节奏。当生了孩子之后,会出现
这样的局面:女性包容孩子的情绪,而男性要支撑这个家。男性曾经包
容过女性的情绪,女性才能很好地包容和这个男性所生孩子的情绪。随
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逐渐长大,父亲带孩子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但在前
期,男性确实需要主动地去包容体谅女性的情绪。
我认识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母亲,她在家庭关系构建中的做法是:当
她发现丈夫和孩子闹了矛盾,就跟孩子说:“我的丈夫是我选的,你在
我的家庭当中,在你长大成人之前的很多年里,你都要跟我一起来适应
他,因为我接纳他,所以你也要接纳他。但是我不要求你接纳他一辈
子,因为将来你会有你自己的家庭。但是希望我们这个家庭,给你带来
的更多的是温暖和包容。”这个孩子就会意识到“爸爸跟妈妈是一伙的,所以我在家里要规矩一点儿,我在家里要尊敬我的爸爸,要爱护我的妈
妈”。这个妈妈真是一个很好的妈妈,她在有意识地处理她和孩子的联
盟关系,不要太过于紧密。
他们的孩子特别感恩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情是孩子内心最笃定的
根基。不管生活、事业当中遇到多少挫折,孩子都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
很好的自己,不被父母牵绊,相信自己将来也会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家
庭,和父母当年一样温暖。
所以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顺位。夫妻关系是家里的
定海神针,夫妻间的爱,就是家庭之树的根。男性和女性共同学习、成
长,保持、增进夫妻间的爱,才是一个家庭幸福、健康的根本。究竟谁在为所欲为
[ “丧心病狂”晒娃党 ]
周围很多朋友经常聊起一个现象,说现在做妈妈的女人可真是了不
得,从怀孕开始就特别宝贝自己,各种求关注;朋友圈有一群人,叫丧
心病狂晒娃党,每天就是晒娃娃的照片,好像女人一旦有了孩子,那种
骄傲,那种志得意满,简直就是人生大赢家。为什么这些女人有了孩子
就呈现这种状态呢?
这其中有很纯粹的生理本能。做妈妈,是女性特别重要的生物属性
之一—子宫其实就是在为生孩子做准备。做了妈妈,就完成了一个很重
要的人生使命,从生物学上,这种满足感可以理解。另外一个原因是心
理部分的,对很多女性来说,有了孩子之后,她就有一种圆满感。人活
着,需要与世界有一种很深刻、牢固的连接,需要自己完全属于这个世
界上的某一个人,同时有一个人完全属于自己,两者合而为一。
从心理学上讲,婴儿在六个月之前都处在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叫作
共生期,就是我完全地属于你,你也完全地属于我。我们认为中国人普
遍在这个阶段出了很大的问题,没得到满足,而女性心理上没得到满足
的程度更严重一些。所以当怀孕了,有了孩子,她这部分就得到了满
足,真的有一个孩子在她的身体里,孩子和她共生在一起。孩子出生之
后,面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自主的能力,又必须与妈妈共生才能活下
来,所以妈妈共生的渴望也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但是如果一个妈妈“晒娃”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就可能还有
另外一层含义,即:这些妈妈们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所以生了
孩子之后,孩子的人生就成了妈妈自己的整个人生。在生孩子之前,这个妈妈可能没有强烈的存在感,一直很平常、很平淡;但是结了婚、突
然有了一个孩子之后,如果这个孩子又乖巧又漂亮,是可以拿出去到处
说的,于是这就变成了妈妈非常骄傲的部分,夸张一点儿说,怀孕的时
候孩子寄生在妈妈的肚子里,孩子出生后妈妈就寄生在孩子的人生里。
[ “某某妈”,注意啦! ]
这种将自己的身份完全寄生于孩子身上的现象在中国非常常见。当
一个女人做了妈妈,她就忘记了自己是谁,变成了“某某妈”,寓意因为
有了孩子她才存在,而作为一个女人,或者作为一个人的部分,就被忽
略了。在很多妈妈群里,我做互动的时候,经常提醒妈妈们,我说凡是
微信头像是宝宝的照片,名字也是什么什么宝妈的,这样的女性你要引
起注意了,你已经把自己的人生压在了孩子身上,已经没有自己了,永
远都是孩子、孩子,永远都在为自己如何当一个好妈妈而焦虑。事实上
你做不好自己,就不可能做好一个妈妈。爱孩子天经地义,对父母来讲
爱孩子的确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也很无私,但每当看到“伟大的父
爱”“伟大的母爱”这样的词,我都会迟疑一下,因为从心理的角度而
言,过于忘我的伟大背后,有可能隐藏着很可怕的东西。
我在火车上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在高铁一等座的车厢,坐在我旁
边的一个女士抱着一个八个月的孩子往地上撒尿,第一次撒尿我没有说
什么,但过一会儿又这样。我有些不满,本来高铁一等座是非常干净舒
适的,她坐在我旁边,过道里也没有人,卫生间就几步远,敞亮洁净的
卫生间不去,却让孩子把尿撒在地上。于是我就说你能不能抱孩子去卫
生间,别在座位上撒尿。这个妈妈的第一反应很有意思,她说你作为一
个大人怎么跟八个月的孩子计较。我说我不是跟孩子计较,我是跟你计
较。孩子不会去,你可以抱他去。然后她的丈夫开始跟我吵,说我媳妇
要是抱着孩子上卫生间,摔跤了、摔骨折了你赔钱呀!我说车厢是公共场所,你这一次又一次往地上撒尿合适吗?我觉得其实孩子很可怜,因
为孩子不会说话,如果孩子会说话,他一定不愿意让妈妈抱着他这样随
地大小便。这时候这位妈妈表现得特别愤怒,说你不是妈妈,你当然不
懂妈妈的心,妈妈为了孩子愿意怎么样怎么样,说了一大堆的道理,好
像自己这样做就是为了孩子在做牺牲,一副格外伟大的样子。
在一些公共场合,当孩子不懂事,招惹别人不满的时候,我也见过
大人不去管教孩子,而是跟对他的孩子不满的大人去理论,认为这就是
在维护孩子,表现母爱。但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已经不是一个母亲在
保护自己的孩子了,这背后除了对孩子过度的爱,其实还有对母亲这个
身份的过度骄傲。
从投射的概念来说,在这件抱着八个月的小宝宝往地上撒尿的事情
中,这个妈妈打着“保护孩子”的旗号,其实反映的是自己想为所欲为的
心理欲求。
这个妈妈内心住着一个“我想为所欲为”的内在婴儿。我认为中国人
的心理状态,普遍停留在六个月婴幼儿的水平,可能那个时候她没有得
到很好地满足,或者说她被过度满足,导致她一直卡在这个阶段出不
来。这个时期婴儿的心智特点就是为所欲为,我们也把它称为“全能自
恋”,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极致—我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整个宇宙
都应该围着我转,别的更不在话下。火车上的这对父母就出现了这种投
射,他们都把自己的为所欲为的内在婴儿投射到自己的宝宝身上,他们
让自己的宝宝为所欲为,实际上是他们想为所欲为。
我们可以想象,当父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全能自恋”这个位置的时
候,其实代表着父母很渴望这样,所以当有了一个孩子,他们就想让孩
子这样,然后就觉得自己很伟大,很了不起。当这种需求投射在孩子身上后,也就意味着其实那不是一个孩子,那是他们自己自我的一个延
伸。可能以前他们就非常希望在公共场合为所欲为,有了孩子之后,就
有了充足的借口。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这些荒唐的举动,都是以爱孩
子为最好的借口,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 你是生育机器吗?嘴上说“不”,行动说 “是” ]
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提醒女性警惕:不要把自己放在很可悲的“生
育机器”的位置上。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里,女人是外来者、依附者,她唯一的价值体
现就是可以生育,为男人家族传宗接代。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主流文
化就是把女人当作一个生育机器来对待的。
身为女性,如果你的关注点不在于怎么把自己的人生过好,怎么活
出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自我,而只是将自己的价值寄托在生孩子这件
事情上,生了孩子之后因为孩子就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那么你是自己
把自己当作一个生育机器,心甘情愿让自己成为附属品和被操纵、使用
的特殊工具,这就太可悲了。
妈妈们一定要记住:你是孩子生命的接引者、照料者,你也是孩子
最初和一生的榜样,孩子是比照着你的人生来活他自己的人生,所以你
越过好自己的日子,越有个性,越活出自己的人生魅力,你的孩子才能
活得越精彩,如你所期待的,成为一个成功、圆满的人。
独生子女家庭的危机,如何防患?
[ 家庭之内,宇宙的中心;家庭之外,难以适应 ]我国实行了长达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整整两代“独生子
女”家庭,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这种家庭里,因
为受到过分的关注,独生子女会一直有一种感觉—我是家里的中心,我
是第一位的,这个世界是因为我的注目而存在,宇宙是围绕我转的。
其实,每个生命一出生,都想成为宇宙的中心。据说,佛陀一出
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所有孩子一出
生都是这种感觉,我们前面说过,这叫作“全能自恋”,是以自我为中心
的一种极致的表达。这个感觉在孩子六个月之前或至少三个月之前,是
应该得到充分满足的。这种满足通常由妈妈来给予,当孩子这种感觉得
到满足之后,他才能够从这种状态中脱离出来,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发出别的更复杂更高级的感觉。
但在中国,通常的情形是:很多父母对六个月之前、不会说话的孩
子没有感知能力。他不知道怎么去捕捉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的需求,严
重忽略六个月甚至九个月之前的孩子,所以孩子这种“全能自恋”严重地
没有得到满足。等孩子长大了,会说话了,会走路了,变得可爱了,全
家人又会围着他转,过分地满足他……就相当于在该满足孩子的时候,没有给他足够的满足;等孩子长大了,不该给他那么多满足的时候,又
给了孩子过度的满足。
这种不恰当的满足方式,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随着年龄的
增长越来越强,无法脱离。孩子得到了表面情感的过度满足,他发现宇
宙星辰都是围绕着自己转的。但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清晰,这种满足会
让他很困惑,同时又让他很悲惨,因为在家庭之外,他就不是“宇宙中
心”了,家庭之外的任何事情都可能让他感觉委屈或者难以适应。而且
他承载着所有围绕着他转的人—至少两个,多则六个大人—的期待,这
些期待构成了他生命里沉重而且无可逃脱的负担。因此我们发现,独生子女在成长中普遍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
题对独生子女本人和独生子女家庭都影响巨大,并且存在着代际传递。
如何尽早发现、妥善调整、及时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参
与、智慧与勇气。
[ 出生至六个月,尽量给孩子全然的满足 ]
朋友说起她表妹有一个孩子,今年四岁了。和很多年轻的妈妈一
样,朋友表妹在生完孩子之后很快就去上班了,孩子交给老人和保姆
带,妈妈只是晚上回去看看孩子。这个孩子从小就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宝
宝,特别会观察人,一两岁的时候就会看眼色: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开心
了?那我今天要乖一点儿啊,等等,是一个很自觉的宝宝。但朋友发
现,他和妈妈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和我们这
些七大姑八大姨在一起的时候,孩子是三个状态。
相比较而言,只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孩子最老实,妈妈说让干什
么就干什么,特别害怕妈妈发飙,非常听话,绝对不胡闹。但是七大姑
八大姨围着他的时候,孩子就为所欲为,随便哭闹,谁说都不管用,脾
气变得极其暴躁,还骂人。同样一个宝宝,同样的年龄,面对不同的人
群,呈现的状态完全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朋友的推测是,当七大姑八大姨围着他的时候,他就觉得,我有那
么多人可以依赖,你不爱我还有人爱我,你不顺从我,有人顺从我,不
行我就哭、我就闹。有一个画面朋友印象很深:一大家子人带着孩子去
商场,宝宝一个人在前面跑,后面三个老人追着,再后面是这些姨妈、舅舅们追着,形成一个梯队往前跑。朋友当时看到这个画面就觉得非常
有意思,后来发现很多家庭都是这样。这真的是一个很经典的画面,但是朋友看到的只是一种比较表面的
现象。表面上,七大姑八大姨、整个家族都在围着这个孩子转,但这个
孩子在妈妈面前,就变得很老实,而且他察言观色的本领很高,这背后
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的简单推测是:孩子的“全能自恋”在妈妈那儿可能
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因为没有被真正满足,所以孩子一直不能从这
种需求中脱离出来,一直想要从妈妈那里获得和求证。
这种婴幼儿期的心理需求不被满足就会导致严重的成长不完全,我
们称之为“巨婴病”。一个人慢慢长大,甚至已经成年,但是他的心理发
展水平可能还是一个“婴儿”。他的心理需求还停留在婴儿期,这也
是“巨婴病”的核=心—这个世界是围绕我来运转的,更严重一点儿就是
—“我是全能的”。
“巨婴病”病得越重的人,通常就意味着早期他作为婴儿的时候得到
的满足就越少。甚至有些“巨婴病”的孩子在早期遭受过严重的母婴分
离,他被妈妈抛弃过、被别人养,比如被隔代抚养或者被保姆养。这也
是朋友表妹的孩子在妈妈面前和在别人面前表现完全不同的重要原因。
[ 孩子一点点长大,父母一步步放手 ]
我们经常说,中国人养孩子都是倒着养的。一岁以前,父母不关注
孩子的情感,也不给孩子足够的陪伴;等一岁到三岁,孩子有了自我意
识,要自己对世界进行尝试、探索时,家长就开始全方位防范,不许孩
子动手,或者直接阻止,或者迅速帮孩子做完孩子想自己完成的事,不
给孩子犯错误和学习、探索的机会;等三岁以后,特别是六岁以后,孩
子需要独立,需要向自由的空间生长时,父母、老师、社会都在要求孩
子“你要听话”,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等孩子长大了,十八岁之
后,父母开始干涉孩子成年之后的人生选择,不管是职业还是对象,父母会觉得“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而且会打着爱
的旗号。等到孩子成人、结婚、生孩子,父母百般不放心,死活要跟孩
子生活在一起。这过程完全是颠倒了的。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对号入座,说“没错,我就是这么对待自己孩子
的”或者“我就是这么被养大的”。这就是“巨婴病”在代际之间的传递途
径。“巨婴病”的一个经典的表现,就是“你我不分,我们是一体的”,我
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们称它为“共生”。这对婴儿来讲很正常,但如果
我们成年了,还认为“孩子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孩子的事”,那
就是“巨婴病”。
其实,六个月之前的婴儿和妈妈共生在一起,这叫正常的共生。因
为这个时候的婴儿必须和妈妈共生在一起才能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六
个月以后,孩子还和妈妈共生在一起,或者妈妈和孩子共生在一起,这
都叫作病态共生。现在90%的中国人都活在病态共生的状态里,我们需
要从这种病态里摆脱出来,因为这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
响,导致我们活得非常辛苦。
病态共生是一种“我为你活,你为我活”的生活方式。父母宣称“一
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我不离婚”,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追
求、兴趣爱好;孩子在这样的“奉献”面前,必须表现得孝顺,所以为了
爸爸妈妈,要选择一个让他们满意的职业,要选择一种让他们满意的生
活方式,甚至要选择一段让他们满意的婚姻。
而且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作为“一”的独生子女,要承担父
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的期待,这构成了双重的“过度”,一
部分是过度满足,另外一部分是极其严重、过度的负担。这个负担并不
是物质上的负担,而是他要顺从、承接六个老人的意志、意愿。所以我们看到,作为“巨婴病”家庭的独生子女,真的很孤独、很累。
但是这种家庭的父母不觉得,还会被自我催眠,觉得自己很崇高、很伟大,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多伟大的父爱母爱!但从心理
学的角度看来,这些安排其实是病态的,也是有害的,是因为父母早期
关系没有处理好,对孩子产生的投射。
如果中国家庭可以从这种搅成一团的病态共生里走出来,让父母归
于父母,孩子归于孩子;如果父母知道且止于做好自己,给孩子应有的
发展空间,不强烈地控制孩子;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自恋和依恋能得
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的“巨婴病”会比较轻或者没有。等到孩子逐渐地
成长,不需要承担父母、长辈意志的重压,成长为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完整的生活能力的人,那么“巨婴病”的代际传递就可以阻断了。
[ 掌握自己的人生,温和而坚定 ]
有些朋友说,现在家庭就是“四二一”这样的结构,而且自己已然跟
父母是一种共生的、分不开的关系,那么孩子该怎么处理父母对自己过
分地干涉?
首先,孩子需要展现出“我是成人”的独立能力。如果在一个家庭
中,你已经意识到父母跟自己是共生的关系,那么孩子必须依靠自己的
力量改变。比如我经常在节目中问一些很年轻的朋友:爸爸妈妈为什么
会反对你交男朋友?为什么会干涉你们不可以谈异地恋?等等。那是因
为在此之前,你没有给父母展现出“我是成年人”的这种态度,也没有让
你的父母相信你有处理好这些事情的能力。
你可以主动跟父母聊,你现在跟什么人交往,你对未来的生活是怎
么设计的,你有怎样的梦想,尽量让父母多了解你,并相信你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安排,消除父母对你的焦虑。父母焦虑越大,就越想控制
你。
其次,孩子需要给父母划出清晰的界限。和父母明确哪些范畴是你
不希望他们干涉的。比如要求父母不进入自己的私密空间,不允许父母
看自己手机和邮箱,甚至在交友问题上不允许父母过多地干涉。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可能很难向父母提这些要求,因为心里
会很内疚。这时,孩子需要认清自己内疚的原因是什么。这里涉及一个
生命存在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
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
命运负责。
“温和而坚定”地与父母沟通。坚定就是我坚定地做我自己,坚定地
对父母说“NO”,这是我的空间,你们离我远点儿。温和就是我在这个
过程中表现出非常“善意”的态度,我并不是非要和你们对着干,我还是
爱你们的,但是这个温和不损害自己的坚定。
有一个心理学家用另外一个很美的词来描绘这个状态,叫“不含敌
意的坚决”。这种描述很恰当:我很坚决,但是我没有敌意。
有些父母比较自觉,很早就知道跟孩子建立边界。但如果你的父母
非常坚持地要黏着你,你就必须尽早地、一次又一次地做这件事情,做
得越早,父母接受的难度越小,越不会觉得被伤害。
还有一个建议:从小处开始。很多人的习惯是这样,他们开始一个
转变,一定从一件标志性的大事开始,以此宣告自己“告别昨天”,我把
这个称为“殖民地起义”,就好像殖民地起义,要赶走宗主国的时候,往
往要杀一两个总督,以此为标志事件。但用这样的方式和家人沟通是不行的,用这种办法立刻就会激起极大的敌意。又比如在子女关系中,很
多子女要表达独立,如果从结婚生孩子、选择工作开始,这些事情太大
了,就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
可以先从小事开始,例如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服、几点钟起床、几
点钟睡觉、怎么交朋友、抽屉怎么弄、为房门上把锁或者把钥匙从父母
那儿要回来等,一点儿一点儿争取到自己的边界,而不是直接从人生大
事出发。只有这样你和父母的关系才能调回正常的轨道。
每一段关系的形成,都会有它的前因后果,每一个心结的后面也都
会有它的模式和开解之法。当我们下定决心要改善一个问题时,如果我
们能直面真相,清晰地认知自己和别人,就不难找到正确的调整方向。第二篇 解剖亲密关系
对的人,在哪里?
[ 恋爱时因为互补在一起 ]
很多人在选择恋爱对象时,都会纠结一个问题:到底是找一个性格
互补的呢还是找一个性格近似的呢?有一种理论说,之所以会产生爱
情,是因为两个人差异很大;但也有一种理论说,之所以发生爱情是因
为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他跟自己像,所以才会产生爱情。到底哪种理
论是对的呢?
实际生活中,这两种可能性都有。像邓文迪和默多克,邓文迪野心
勃勃,不喜欢因循守旧;默多克说他看见了另外一个自己,这里面除了
被吸引,还有自恋的成分,我很爱自己,所以我觉得我也爱上了你。但
相对来说,还是互补比较多,更常见一些。
很多人认为婚姻和恋爱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但我认为有比这个
更强的动力,就是追求自我圆满。何谓追求自我圆满?设想一个学佛的
人有十个罐子,每个罐子都用于积攒波罗蜜多,十个波罗蜜多都满了就
是功德圆满。罐子满了,积攒的人对这些罐子的兴趣就不是很大了,就
要去修其他的东西。比如有精进波罗蜜多,一个特别努力特别精进的
人,他的精进波罗蜜多不用多久就积满了,但是他可能缺智慧,于是他
对同样精进的人就不感兴趣,而对有智慧的人特别感兴趣,他要去弥补
自己缺失的这一部分。恋爱中,这种情形也会很明显,很多时候我们希
望自我圆满,但感觉自己不能一个人把它活出来,此时我们就需要找另
外一个人,把自我缺失的这一部分活出来,即缺什么补什么。所以我们看到,在恋爱中这种互补 的现象比一致的现象更多一些。
[ 结婚后因为互补而战争 ]
矛盾的是,恋爱时因为互补而吸引的两个人在进入亲密关系后,往
往又特别希望对方为自己而改变,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甚至追求一
致性。比如说,结婚之前一个人爱动,一个人爱静,两个人都认可对方
的生活方式,可是结婚之后发现问题来了,我想去打球,他却不陪我
去,于是就各种磨。磨了之后发现对方依然故我,就开始对对方失望,对婚姻失望,其实是对自己无法改变对方而失望。
这种恋爱时因为互补而在一起,结婚后因为互补而整天战争的根
源,也是因为人的自恋。我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追求内在生命圆满的渴
望,追求圆满的动力让我们找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但是因为又很自
恋,认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要按照我的来,所以会出现婚姻的战
争。
如果大家能很清晰地意识到,其实所有的选择都是很合理的,这些
选择里蕴藏着追求自我圆满的动力。明白这个之后,我们就能有意识地
向对方靠拢,但这种靠拢不是因为对方的要求,而是我有意识的、有觉
知的自觉选择。比如,我本来是一个内向的人,找了一个外向的人,我
逐渐让自己向外向的方向走,而之前外向的人逐渐让自己内向的部分觉
醒、呈现,这就是很好的结合。
在这个彼此适应的过程中,如果不要求自己,而一味希望对方改
变,就叫作自恋。如果想得特别极端,就叫偏执。所以大家要知道,你
强烈要求对方如何如何,就是自恋偏执,加上自我为中心。我有一个朋
友,很有智慧。他发现大家都希望别人顺着自己,既然这样,那他就先满足对方。结果他发现,当他先满足了别人,别人就更愿意满足他。
[ 关系是创造出来的 ]
关于追求自我圆满,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作《谁是你人格的对
立面》,这篇文章源自一个故事。我刚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水平也就
一般般,有一个来访者来找我,谈了大概三四次,但我没怎么帮到她。
她的问题是什么呢?她是一个非常节俭的女人,而她老公却赌博,于是
他们离婚了。离婚之后她一年之内相亲五六次,但是相亲的男人她总是
没感觉,她又回去找前夫,他们俩谈条件,谈复婚。她对前夫说,只要
你不赌,咱们就可以复婚,而她的前夫说,除了这个别的都可以谈,因
此他们无法往下谈,卡在这儿了。
最后一次咨询时她让我给她提点儿建议。通常我不怎么给人提建议
的,但这次,我跟她半开玩笑地提了一个建议。我说你也不要那么节
俭,你大手大脚一点儿,甚至你也可以去尝试赌博。虽然态度是半开玩
笑的,但我心里是认真这么想的。当然赌博可能不合适,但是如果去大
手大脚地花钱,尝试一下奢侈,活出她的节俭的对立面来,事情也许会
变得有些不同。我这样说了之后,她说,武老师你这样说其实很有道
理。她说她丈夫原先是不赌的,他们结婚两年以后他才开始赌。后来我
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反思,这个女人的人生逻辑就是节俭,随着年龄增
长,她的节俭度越来越高,在生命内在的系统里,就产生了严重的失
衡。生命就需要另外一种动力来与她的节俭平衡,就是我们讲的自我圆
满,所以她老公就变得开始赌博。如果说得夸张一点儿,就是她老公用
赌博的方式来爱这个节俭的老婆。
虽然听起来有点儿让人费解,但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关系是创造出
来的,而且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互动的结果。在一对关系里,一定是你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你们的关系才成了现在的样子。那些对伴侣抱
怨不停的人可以自己想想,他现在这个样子是你把他变成这个样子的,一定是你做了什么事情,或者你没做什么事情,他才会呈现这种状态。
如果你采取和之前相反的态度,跟他调换一下位置的话,他刚开始会很
好奇,慢慢地,他就会用另外一种状态来配合你。
有时候,我们的执念太重,以至于活不出自己的对立面来。像上面
故事中的这个女人,她来自一个典型的潮汕家庭,她是家里的老大,还
有六个妹妹一个弟弟。在这种家庭里,她作为一个女孩儿想获得父母的
爱和认可很难,她就通过勤俭持家,帮妈妈分担家务来获得父母的认
可。因为她早期用这种逻辑把自己活出来,获得了父母的认可,所以她
对这个逻辑非常执着。但是她的潜意识就构成一种对立面,潜意识觉得
她作为一个孩子她也想自由一些,也想大手大脚一下,但是她不敢,为
什么她不敢?她觉得这么做父母就不爱她了。因为她和自己潜意识隔离
得太严重了,所以她老公就把她的对立面活出来了。这种情况,也是恋
爱、婚姻中常见的现象。
当我们和自己内在的一部分失去连接,自己无法活出这一部分时,就会通过恋爱的方式把这部分投射出去,找到一个把这部分呈现出来的
人,然后和他在一起。因为恋爱就意味着结合,其实我们的本意是希望
通过和这个人的结合,把自己缺失的部分补上。但是因为我们又很自
恋,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又会排斥这一部分,结果就出现了情感和亲
密关系中的很多问题。
一些来访者来找我,觉得自己一直都是天使,老公永远那么糟糕,那么为所欲为,总之就是一个魔鬼。我说你看他为什么做魔鬼呢?因为
家里只有两把椅子,一把天使的椅子,一把魔鬼的椅子,你老待在天使
的椅子上不肯下来,人家没地儿坐,只能坐在魔鬼的位置上来配合你。你俩换换,你也试试做魔鬼的滋味,也为所欲为一次,也发一次飙,也
不负责任一次,试试会怎么样,互动于是就发生了。
所以当你对关系感到纠结和抱怨,觉得“他凭什么要这样对我”的时
候,想想你做了什么,或者是不是他的做法其实是你内心一直想做而没
有做的,你投射在他身上,把他变成了你想要的、但是你不敢面对的那
个自己。
在感情里,我们一定要完全真实
[ 包容,才能活出那个有攻击性的真实自我 ]
我们经常说两个人结了婚要彼此包容,这个包容到底是指什么呢?
是容忍他一切的不好,就叫包容吗?
在讲包容之前,我们首先讲一讲爱。爱,是最为深刻的情感连接。
如果两个人,我戴着一个面具,你也戴着一个面具,我们俩永远都不会
爱起来。必须把面具摘掉,把真实的自我在两性关系或者情感关系里呈
现,连接才可能产生。既然是真实呈现,自然既要表达爱,也要表达
恨;既要表达正向情感,也要表达负向情感;既要表达满意和感激,也
要学习表达不满。而且所谓的负面情感其实更加真实。
通常我们所谓的优点,是我们很早就努力出来的一种人格面具,我
们觉得有这样的面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但那都不是真实,或者说,不是全部的真实。而在情感里,我们一定要完全真实,完全真
实就意味着要把那个有攻击性的自我活出来。我们与朋友相处,是与他
的优点相处;但是与爱人相处,是与他的缺点相处;必须爱他的缺点,而且是带着很深的觉知去爱,连接才能建立。要把有攻击性的部分活出来,当然需要包容。两个人的关系要是足
够好的话,每个人都能活出有攻击性的自我,活出完全真实的自己。
[ “完美”,是另一种形式的攻击 ]
可是我们看到,在很多婚姻关系中,至少有一方为了维系这种婚姻
关系,总是把有攻击性的自我隐藏起来。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夸张
一点儿说,你感觉自己像是个完美的伴侣,但是对方就是不爱你。隐藏
自我的这个人,常常是女性,男人通常不会这么隐忍。我听过很多这样
的故事:
有些女人把自己的攻击性隐藏起来,在婚姻家庭中面面俱到,非常
地忍耐,自我牺牲,但是她们的丈夫往往并不领情。女人会因此抱怨,觉得除了丈夫不好,自己什么都好;除了丈夫不是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就是完美的。但是她丈夫死活不认账。为什么呢?因为她的“完美”是个
假人,这些“牺牲”的背后,男人其实感觉不到爱。而且这里面还存在着
一种隐形的攻击,她是在用“我很好”来攻击对方,就是因为我很好,所
以我们婚姻的问题都是你的问题。
这种绕着弯儿的攻击让人很受不了,而且这其中不仅有绕着弯儿的
攻击, 还有一种道德上的不平等,我对你错,我高你低。我很好,都
是你的问题,你做得不地道。这就一下把对方推到了墙角,没有办法反
抗。相比之下,真实呈现出来的攻击性,比如“亲,我对你很不满”或
者“亲,刚才发生过什么,我很愤怒”,这样的表达,反而是平等坦诚,更容易被接受的。
但是很多人在婚姻里担心自己如果直接表达攻击性,就意味着将自
己处在一种真实的、没有遮蔽的状态里,与对方是一种平等,甚至稍微有一点儿低的位置上,觉得这是挺大的冒险。所以,他们大多会选择将
自己的攻击性隐藏起来,而用“我很好,你不好”的方式来完成攻击。结
果就是忍的人很委屈,被忍的人很憋屈,两个人最后都很郁闷。
[ 包容,是有容量去化解对方的攻击 ]
通常我们以为,包容就是忍耐,包容就是把自己的攻击性隐藏起
来,但这其实是虚假的关系。婚姻当中的包容,是在包容之前先学会攻
击,把自己的攻击性活出来。
只表现好的一面,不表现坏的一面,就意味着我们的“坏”没活出
来。亲密关系就像是一个容器,真实的活力通常是带有一点儿攻击性
的,这个活力在亲密关系这个容器里流动的时候,我们希望容器是稳定
的,这个容器能够承受得住情绪在这儿流动,不会有破裂的危险。而且
一旦情绪流动过了,彼此都会感觉很亲密,被信赖、被包容,连接也就
更紧密了。所以,包容对方的攻击性才叫真正的包容。
这里,我想起一个特别好的故事。我在广州有一个好朋友,他是一
个极其敏感的人。他外在条件很好,但是安全感很差,或者说不安全感
非常之高,所以在亲密关系里,一旦感觉到不安他就换女朋友,或者去
找女朋友之外的女人。最后一次,他找了一个内心很强大的女人,这个
女人后来把他收服了。
怎么收服的呢?特别有意思,某一个节日里,他去了女友家里,但
他感觉在女友家里被严重冷落。他憋了一肚子闷火出来,一心想报复女
友,找个机会攻击她。于是他对女友说,你知道吗,我是学心理学的,当然这只是他的说辞,他并不是真的心理学专业的。他说从心理学的角
度,每个人最应该的状态就是真诚、真实。我现在很真诚地告诉你,我真的对你的身体不感兴趣。
对一个女人来说,自己的男朋友说对你的身体不感兴趣,这是多大
的攻击!可以想象,他的女朋友当时非常愤怒,转身就走了。但是过了
两天,这个女人又找到他,对他说:“我想了想这件事,你说你对我不
感兴趣,但我对你的身体就是这么感兴趣。”
女人这样说了之后,男人号啕大哭,因为他的本意只是想报复女方
在节日里冷落自己,他在表达他的攻击性,用的是生活中真实的、水平
不高的表达方式,所以很伤人。结果那个女人特别强大,包容了他的攻
击。这种包容很真实,不是说你来攻击我,我不生气,那简直不正常,她也生气,生了两天气之后又很真实地告诉他:“我就是对你感兴
趣。”于是,这个男人崩溃了。
这个男人曾经找心理医生做过一年多的咨询,他说他从来没有这么
崩溃过。作为来访者,他也会攻击心理医生,但毕竟两者不是利益相关
的人,所以攻击总是力度有限,不会激烈到让人受不了。但是在这件事
情上,他真实地攻击了自己的爱人,而且这个攻击力很强大,能强烈地
刺激对方。在他惯常的理解里,对方一定会还击,而他也准备再还击回
去。结果对方没有还击,对方对他表达了包容,所以这个男人立刻就号
啕大哭。我的理解是,他婴儿早期的那些创伤,在这次大哭中得到很大
程度的疗愈。
这件事情之后,我见到他,觉得很震惊。我当时还不知道这件事,我只是说你变了,他说我哪儿变了,我说我感觉你放松了。他过去是一
个紧绷着的人,其实在这次号啕大哭的彻底释放中,他立刻体验到自己
被极大地、稳妥地包容着,所以他就放松了。这里所说的“包容”,并不
是单方面的隐忍,而是有容量去化解对方的攻击。这后面确实需要极为强大的爱。
比如这个女人,她也没有什么技巧,只是非常诚实地面对了自己的
内心:虽然你攻击了我让我很愤怒,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而且要告诉你
一个事实,就是即使你不爱我,我还是非常喜欢你。
[ 包容,带来美妙的步调一致 ]
接着还是说这个故事。这个女人包容了一次这个男人很极端的攻
击,依然对他坦诚相待,之后,这个男人就变了。他把这种体验用到他
的生活中,也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他见到我,说:“武老师,我现在的
生活中各种关系都在发生转变。我发现人际关系里有一个终极的道理:
谁都希望别人顺着自己。”我说是啊,中国人有很大比例都是巨婴,巨
婴更是要别人顺着自己,全世界都要围着自己转。他说,既然别人是这
么想的,大家都想要这个,我就试试顺着你,给你你想要的呗。
我特别诧异。其实之前,这哥们儿虽然也爱好心理学,但我觉得他
不是一个那么容易能获得非常细致、美妙的领悟和体验的人,但他会有
一些特别大的领悟,这些领悟很关键,也有很深的智慧。
所以后来,当他和他的前妻出现冲突,他和他的孩子出现冲突,他
和他现在的女友出现冲突,包括后来他们结婚了,周围其他人跟他出现
了冲突,他都试着用“真诚地顺着你”的策略,首先思考对方到底想要什
么,自己想要什么,然后特别真诚地顺着对方。他发现起冲突的常见情
况是,他自己想往东,对方想往西。如果是过去,他会觉得自己条件这
么好,对你又这么好,比你更有智慧,你干吗不跟我一起向东,于是很
愤怒,两人就对着干,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跟自己走。他现在的处理方
式是,既然你就是想往西,那我们现在就往西吧,我心甘情愿地跟你一
起往西走一段。结果他发现,当他这样做了之后,对方一定会反过来跟他一起再向东走,所以他现在的人际关系里很多张力就变了。
他发现了一个很简单的规律,而且这个规律百试不爽,非常好用:
你如果想往西边走,我跟你一起,心甘情愿地往西边走,然后,必然会
换取你也心甘情愿地跟我一起往东走。其实这是一个真正改变对方的智
慧。但改变别人的前提是改变自己。当你想改变对方的时候,反其道而
行之,你去配合他,让他意识到你在顺着他,这个时候他也会调整步
伐,于是两个人的步调就非常美妙地一致了。
[ 敌意一定唤起敌意,而爱则唤起爱 ]
我的朋友后来总结出三点:第一,在已经获得的关系里,先顺着对
方;第二,一定要真诚;第三,无论如何吵闹,都要表达出“我不会离
开你”。
比如,在关系里发生了冲突,心里有恨,要表达恨;有爱,就表达
爱。但是在表达恨的时候,一定加上这么几句:我现在很生你的气,我
现在很愤怒,我很恨你,但是我告诉你我是来找你沟通的,无论如何我
都想跟你继续过下去。你不要以为我对你表达了恨就是想破坏关系,实
际上我表达恨也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在一起。要表达这个意思。所以对方
知道我无论怎么表达,我都是很爱她的。但有时候这种表达的刺激性很
强,对方真的会扭头走,那怎么办?他会再追上去抱住对方,说:你现
在在气头上,你认为,为了表达对我的愤怒,你要离开我一会儿,但是
我希望你知道,我不想跟你分手,我是爱你的,我希望一直和你在一
起。
这点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吵架的时候,互相攻击的时候,背后都有
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恐惧自己不被喜欢了,不被爱了,甚至被抛弃
了。但如果在表达一切之前,你先表达的是:我不管怎么表达对你的攻击,都是为了我们关系更好,都是为了不抛弃你,这时候对方其实就很
有安全感。
我在美国一个超市里遇到一对母子,孩子大概一岁多的样子,刚刚
学会说话。当时那孩子一直哭,而妈妈则十分着急地在买东西。我不清
楚孩子哭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因为坐在小童车里,位置很低,他可能看
不到上面,他看不到妈妈的脸,很焦虑大人没有关注他,因此哭起来。
如果是中国妈妈,大概的做法就是冲孩子嚷嚷:“别哭!你哭什么
哭!”或者赶快抱起来哄。而这个妈妈则停止了选商品,蹲下来,平视
着孩子的眼睛,然后告诉孩子说:“你知道妈妈很爱你,对不对?”孩子
的小脸哭得像带露的花瓣一样,满脸都是眼泪,看着妈妈点头。然后妈
妈又说:“好,你知道妈妈很爱你,你也爱妈妈,对不对?嗯,既然你
也爱妈妈,你给妈妈十分钟,妈妈要给你买奶粉,买完奶粉我们就出
去。所以这十分钟你不哭,好吗?”孩子居然立刻就安静了下来。
我当时看到这一幕,觉得简直像奇迹一样,一岁多的孩子怎么会知
道这些?但是这其实也就是刚才我们说的,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诉求,希
望亲密关系是稳定的,希望这个人是不走的。我又哭又闹,或者说非常
暴躁时,其实是因为我很恐惧你会因此而离开我。
但是我越恐惧、越闹,你可能就越要走。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给
对方这种信心,在不管对方跟你又哭又闹,还是你要跟对方又哭又闹之
前,两个人一定要达成共识,就是不管怎么样,我们两个人都不会离开
彼此,我们都待在关系当中。这时候,包容就发生了。这就是爱的真正
意义所在。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是主动的;我的朋友和他的太太相处的例子中,他们是互为镜子,彼此照见的。互为镜子,就是我照见的你是值得
爱的,而你照见的我也是值得爱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得到你的
爱,我先去爱你。这里有两种不同的逻辑:婴儿的逻辑和成人的逻辑。
在婴儿的逻辑中,婴儿觉得妈妈才能主动,我只能被动,我要等着妈妈
来爱我;但在成年人的逻辑中,为了得到爱,我要先去爱,想得到什
么,就要先给予什么。
这是我们从“包容”里延伸的部分:你想要什么先给什么,即敌意一
定唤起敌意,而爱则唤起爱。在包容里,最高的境界当然是“当你有敌
意的时候我仍然爱你”,但这很不容易。然而作为成年人,当我们想主
动创造一种关系时,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这个原理。
以爱促使爱,其实也就是修行的道理。
第三者的真相
[ “经典款”第三者 ]
婚外情是婚姻中最容易遇到的困境,现在在中国发生的频率也越来
越高。但是在西方社会,如果有了婚外情并暴露后,当事人会快速做出
选择,明确到底是要跟婚外人在一起,还是回归原有的婚姻,或者因为
婚外情,决定放弃一些什么。而在中国,更多的情况则是不做决定,婚
姻不解体,婚外情也一直持续,当事人长期处在三角关系当中,而且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中国的男人总有一种偏好,要享“齐人之福”,既有红玫瑰又有白玫
瑰。但他的太太就没有其他婚外的亲密关系,可能情人也没有其他亲密
关系。他其实是这些关系里的最大获益者。而且同样是出轨,西方社会指责的是出轨者本人,但是在中国大家都指责另一个人,就是第三者,大家会对第三者极尽侮辱之能事。
虽然如此,依然有很多第三者出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
一个人成为第三者呢?到底是什么在吸引他?是不是如大众所理解的道
德败坏,一定要去破坏别人的家庭,或者一定是为了情人的钱?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些第三者往往有着自己都不知道的真相。
我有一个朋友的好友,人漂亮,文化程度高,外企高管,收入也很
好,各方面都不错,可是她居然成了第三者,而且找的这个男人从各方
面条件看都配不上她,对方学历不高,职业是出租车司机。虽然职业没
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感觉两人实在是不搭。旁人都不明白,她跟这个
男人图什么呢?这个男人又没钱,也没什么特长。她说,就是觉得挺温
暖。“是因为打车认识的,慢慢地就成了朋友,聊一聊,其实没想和他
在一起,就因为他总是跟我说,他和他老婆不太好,我其实有点儿出于
同情,觉得这个男人都没有享受过爱情,我就填补一下,刚好我当时也
是空窗期。可是慢慢地越陷越深,刚开始觉得自己可以不在乎名分的,到后来发现自己其实非常在乎这个,可是对方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出离婚
那一步,所以我现在非常非常痛苦。”
这个故事里的女人可以算是第三者里的“经典款”之一,她们在无意
识,或者潜意识中,追求一种三角关系的竞争。最初她遇到的出租车司
机跟她讲自己和老婆关系不好,她就生出“同情”,这个“同情”的后面,其实有一种她自己都没有觉察的竞争心态,就是:你看,那个女人(出
租车司机的老婆)没有我好,她没有很好地安慰到你(出租车司机),我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她的深层心理反应存在着一种女性之间的嫉妒和竞
争:“我比另外一个女人好,我可以证明给你看。我可以给你爱情。”所
以她说的不在意名分,都是表面上的话。说“我没有想竞争”,实际上这
样的女人嫉妒心非常之强,但是她看不到自己的嫉妒心。这是很多第三
者,特别是女性第三者经常掉进去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不是别人给她
挖的,是存在于她的童年成长经历中,没有被觉察,也没有填补好的陷
阱。
[ 插足是竞争、嫉妒、破坏,并非爱 ]
我们可以想象,一元关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元关系极其不稳
定,一个圆球,或者一个点。接着是二元关系,两个点,构成了一条
线,这条线可以平放,但它依然很不稳定。一旦变成三元关系,构成一
个三角,一切就变得非常稳定了。实际上,所有关系里,三角关系是最
稳定的。人的天性都希望获得一种平衡感,获得一种稳定感,所以我们
都需要构建三角关系。
对于每个人来说,自己的出身家庭就是最初的三角关系,父母和孩
子。这个案例中,女孩也在这样的一种三角关系中成长,她和妈妈一起
竞争爸爸的爱。如果这部分得到比较好的解决,那么,她对于三角关系
的情结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以后她就不会这么强烈地要去构建这种
结构。这部分怎样才叫作“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呢?就是爸爸爱她,爸爸
也爱妈妈,妈妈也爱她,相当于在这种三角关系中的三条线都是平均
的,而且都很饱满。这样一来她就很平衡,就不会形成一个结。
但假如这种三角关系中各条线非常不均衡,假如爸爸对她的爱胜过
爱自己的太太,这就会形成问题;还有更常见的导致三角关系的一个原
因是,爸爸爱妈妈,而严重忽视了女儿,或者爸爸不怎么爱妈妈,同时对女儿也严重忽视,女儿就会认为,她之所以没有得到爸爸的爱,是因
为她被妈妈打败了,这就构成一种严重的三角关系的情结,会让她在以
后的关系里再去构建这样的关系。当她成年后开始寻找伴侣,表面上看
起来她是想得到一个男人,实际上她是想通过打败一个女人来得到一个
男人,甚至她的核心是打败那个女人,而不是得到这个男人。
所以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些男人因为婚外情离婚了,离婚之后却
发现第三者又不跟他了,或者跟了他,两人也没过好。第三者突然变得
不像他有太太时那样对他有热情了,而且第三者还会觉得这个男人对自
己的热情也下降了。因为在关系里,总是会有投射,实际上是她觉得对
这个男人没有热情了,所以会投射成这个男人对她没有热情了。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生找木子美求助,说自己很年轻的时
候,还在读大学或者是刚毕业的时候,去追求一个小官,结果那个小官
很爱她,闹得沸沸扬扬的,和自己老婆离婚了;离了之后,这个女生又
对那位太太很内疚,然后她就离开了这个小官。
木子美说这个妹子你够狠,你要害人就去害大官,别害这种小户人
家,他们也不容易;你把人家拆得家庭离散,最后又觉得这个男人其实
没什么水准,然后又离开他了,真是害人不浅。你把这个太太给伤害
了,你又把这个男人伤害了。你厉害,就去祸害真正的贪官,最后大家
还感谢你。
其实对于这个女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她要一种“打败一个女
人,把她心爱的男人从她身边夺走”的体验,而不是真爱这个男人。其
实这就是赤裸裸的竞争和嫉妒。当她真做完这件事,实现了目标,她又
觉得很内疚,她觉得自己是坏的。因为内疚,她转过来又要攻击一下这
个男人,把这个男人抛弃,然后同时也攻击了她自己,因为她也一无所得。木子美对这个东西看得非常清楚,她很了解,所以她直接对这个女
孩说你这是在祸害人家,你真狠,你这么狠,干脆去祸害贪官之类的
话。
我们经常说第三者破坏别人的家庭,这个“破坏”只是一种表述,她
其实不是要破坏这个家庭,而是在满足或者完成一个她在童年早期没有
完成的情节。这个情节就是:打败她的妈妈,赢得父亲的爱。所以在这
样的三角关系中,她的核心是因为嫉妒、竞争,而后破坏,并不是为了
爱。
[ 把爱挂在嘴边,只是为了掩饰一个事实 ]
我一个好朋友,在二十四岁之前做过不下十次的第三者。她有一个
男朋友,交往了三年,后来两人分手了。分手之后,这个男人对她说,你知道吗,我真的很爱你,我无数次地想跟我老婆离婚跟你结婚,但是
我发现我不能这么做。这个女人觉得很惊讶,说,为什么呢?男人说,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70%的时间谈的都是我太太,所以我感觉你对她
比对我用心多了,你对她的在乎胜过对我的在乎,我担心如果我离婚
了,你就离开我了。
这里,给做第三者上瘾的朋友,以及找第三者上瘾的朋友,一起提
个醒: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一段关系里真正要达成的是什么。从这
种长期存在的婚外情关系中,你要获得什么?为什么你要忍受这种长期
的、没有尊严的、没有任何安全感的、处处充满了危险,而且又极其不
道德的情感关系?当你把一切归因为“爱情”的时候,看看这种爱的背后
到底是什么?人都特别容易用自己的种种借口来催眠自己,什么“我是
为了拯救这个没有爱的家庭”“我非常爱这个男人”,或者“我为什么不离
婚呢,因为我爱孩子,因为我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母亲”,等等。其实都不是。在我们刚才讲的这几个故事里,其实真相就是嫉妒,真相就是破
坏。
这也许是第三者的“中国特色”,她的核心其实并不是真的由衷地感
觉到她对这个男人有多爱,她只是出现了一种破坏性的竞争欲望。从心
理医生的角度讲,这些做第三者上瘾的朋友,以及找第三者上瘾的朋
友,只把“爱”挂在嘴边,其实这种“爱”的名目只是为了掩饰一个事实:
你就是在嫉妒,你就是在竞争,就是在搞破坏。是内心没有被满足的一
种缺损弥补。
想要自己幸福快乐的人,就不要陷入这种丧失基本尊严的“关系弥
补”中。在生活中注意学习,更多地去提升自己,成长自己,学习用更
有价值的方式把自己心理的缺损补上,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如果
能有觉知地关注自己早年的成长经历,自行地,或者在专业人士的帮助
下,调整好女儿跟父亲、儿子跟母亲的关系,那么在应对情感问题的时
候,你就可以更理智、清明,更早地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
不肯离婚的“正宫”
[ 家破碎了,世界就会分崩离析 ]
现在有很多出现了婚外情,却既不离婚,也不修复的婚姻。这些家
庭长期处在这种关系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原配说我是为了孩
子,不能离婚;出轨者说因为我不想伤害我的家庭,我也不想伤害家庭
外的人;第三者说我是为了爱情。每个人都有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看过一种解读,似乎在这样的三角关系中,原配和出轨者形成了
合谋。夫妻两人知道自己婚姻的漏洞很大,但他们不去弥补,他们让一个第三者的感情来补。第者存在之后,原配就有了充足的理由用内疚来
控制出轨者,说你对不起我,所以就更不能跟我离婚,我们又是为了孩
子。出轨者会因为愧疚,反而家务多做一点儿,钱多给一点儿,表示自
己还是愿意对家庭负责的,至于其他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黑不提
白不提就这么过下去。
但我不觉得在三角关系中,原配与第三者形成了合谋,也不认为原
配想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丈夫或者让第三者感到内疚。我认为在这
样的三角关系中,原配一直选择在这个关系里待着,拿孩子作为理由,只是一个表层原因。在这个原因的后面,有一个她自己意识不到,或者
意识到了,但不敢面对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不安全感。也就是说,原配
选择在三角关系里待着,不肯从婚姻里走出来,是因为她内心很匮乏,她没有安全感。
她觉得如果婚姻破裂,她整个人也会四分五裂。为了维持这种表面
形式上的家庭完整,她选择忍受屈辱和内心的痛苦,以此来维系她的面
子,维系她破碎的自我,保持一种完整感。因为这样的原因,原配不容
易走到离婚这一步。她们通常说是为了孩子,那个孩子其实是她自己内
在的孩子,也就是她自己。如果考虑离婚的话,她会有一种很深的恐
惧,她的整个世界就崩塌了。在我经历的个案中,原配迟迟不提出离
婚,这是主要原因。这个原因胜过她爱自己的丈夫,也胜过为了孩子,列在第一位。
可能很多人会对此心存疑惑,觉得这种情况出现在古代的可能性比
较大,现代社会,一个女人只要能自己独立,带着孩子也是有办法生活
下去的,会是这个原因吗?其实对于这些没有安全感的人来说,物质上
的匮乏并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基本的生活资料,在现代社会已经容易
解决多了,特别是女性,如果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总不会没饭吃。这里所说的不安全感,是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我的一个女性来访者,她自己是亿万富翁,她的企业做得非常好,而且她的各种生存状态也都非常地好,但是她老公出轨后,她就是不能
够提出离婚。她告诉我这里面的原因。她说,自己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世
界,有一个完美的企业,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如果我离婚了,这个完美
就不存在了,所以,她宁愿维持一个形式上的完美,就是不向离婚的方
向走。当然她老公也不想跟她离婚,因为钱都是她挣的,家也是她养
的。她老公挺现实的,觉得我这边好好地维护,那边还有婚姻外的激
情,很好。这个女人的理由,我们听上去觉得很难认同,觉得她太追求
形式上的完美,也就是终极地追求面子,而不惜让自己活得很虚假。
她选择这样虚假地生活,是因为她的内在自我非常破碎,里面是空
的,没有支撑。如果这个家庭破裂了,她会感觉整个世界分崩离析,这
是一种很深的恐惧,不是简单的金钱、物质能消除的。她心底的自我是
非常非常脆弱的,这种心底的分崩离析对于她是一种很恐怖的、无法忍
受的感觉,所以她很害怕面对。因此,一些原配即使被出轨了,这段婚
姻对她已经是一种极大的消耗和折磨,也迟迟不愿意离婚。
[ 我要虚幻的面子,而非真实的人 ]
关于为了面子不离婚的故事很多。这个故事没有涉及第三者,纯粹
是因为面子。我的一个外国朋友找了个中国女人结婚。开始两人还谈得
挺好,但两人一起过日子,差异就显示出来了,问题越闹越大。结婚四
十多天时,两人打了一架,这个女人就离开了。这个朋友来找我,说:“武,你看我好悲惨,我跟一个美女才生活了四十多天,我人生履
历上就要写上‘离异’两个字。”
结果他发现,更悲惨的是,他想离婚还离不了。那女人家很有钱,她满世界做公益活动,不回来,不搭理这个男人,也不跟他离婚,所以
他离婚遇到很大的困难。我的朋友哭丧着脸跟我说:“武,你说她至于
这么折磨我吗?”他不明白:“这个女人恨我恨到这个份儿上!我也没有
伤害她呀!她为什么就这样呢?”
有一天,他突然收到这个女人给他写的一封电子邮件,邮件上
说:“我爸爸给我写了一份遗嘱,我可以分得很大一笔财产,我也要给
你立一份遗嘱,万一哪一天我死了,我这笔财产归你。”我那朋友非常
感动,觉得这个女人还是很爱他的,于是给她写了一封几十页的信,为
了表达情意,不用电子文档,直接用手写,并把自己的照片发给她。但
此后,那个女的依然杳无音讯,依然不搭理他。后来他从别人那里知
道,他的太太把他的照片放在相框里镶起来,放在自己家里和办公室
里,对别人说这是她的丈夫。别人都说“你先生挺帅的” ,她就说,他不
光帅,还很有才华,在中国事业非常成功,人也很好,等等。
而他那几十页的信呢?她直接就放到碎纸机里碎掉,完全不理会。
我的朋友感到很困惑,他说:“武,她到底在干吗?”
我的理解是:这个女人要的,只是一种虚幻的面子,而不是一个真
实的人。或者说,她不相信自己能拥有一个真实的人。当没办法从心底
真正拥有一个人、没办法在情感上真正拥有一个人的时候,那么在形式
上拥有一个人,他是自己的丈夫—法律上的丈夫,也能让她有所安慰,让她感觉自己就像牵线的风筝,虽然满世界飘,但可以假装还有那么一
根线牵在某个人的手里,虽然这根线脆弱得不得了。
有人觉得这个女人听上去挺变态的,至少她对我朋友的行为挺变态
的,但我能理解,她其实是非常非常脆弱的,她就是要这种形式上的某
个人跟她有一点儿连接。[ 我要报复你,坚决不离婚! ]
在安全感和面子之外,还有一个很多原配不肯离婚的原因是深深的
报复和嫉妒。很多女人会这样想:我通过坚决不离婚把自己毁了,把你
们也毁了。
当然,有这种报复性心理的人,首先是安全感很低的人。她有很深
的恐惧,如果这个家散了就如同自己也崩溃了,所以她会产生很强烈的
报复心,说,大家同归于尽,我也不会撒手。你不是要跟我争吗?你不
是要来攻击我吗?你不是要来嫉妒我吗?那我就要把你毁了!这种心态
下,就会引发一些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的心理医生朋友就遇到过三个类似的个案。一个家庭,妻子非常
贤良淑德,总是忍让,男人出轨后,觉得自己找到真爱了,就很轻松地
和妻子提出离婚,而且他认为离婚很容易达成,因为妻子一向很好说
话。结果他向自己的妻子提出离婚的瞬间,妻子把孩子叫过来,当着老
公的面,猛打孩子。
这样的妻子真是很可怕。她的心里一定积压了特别多的怨恨,她打
孩子的意思就是:我对你那么好,我做了这么多忍让,你还这样对我,所以我要报复你!我过不好,谁都不会有好下场!这是有点儿玉石俱焚
的做法。如果一个妻子处在这样的境地,我想她最需要的,是看到自己
忍让、怨恨后的恐惧,同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报复可能引起的对无辜
者,比如孩子的伤害,然后寻找其他更好的解决方式。
如果心里的恐惧特别深,确实觉得如果一离婚,一撒手,自己就碎
了、灰飞烟灭了,那我想她确实需要专业人士帮助,比如找一个专业的
心理医生陪她度过这个难关,这是很重要的。这样她才能在自我相对完整的状态下,去面对这样的三角迷局,面对可能发生的离婚,或者面对
财产大战。否则,以这种碎裂的内在状态,她是没有力量去应对这些
的。除心理医生之外,她还得再找一个很有经验的律师。心理医生的好
处就是帮助她面对自己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情绪,而经验丰富的专业律
师可以在法律事务上帮助她。而且这种经历过离婚大战的律师也会知道
无数的故事,甚至比心理医生的故事还要多。这对于缓解当事人的焦虑
情绪也会有作用。
如果一个妻子在丈夫出现婚外情多年之后,自己深受折磨,还不采
取任何行动,那么,她可能需要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一下童
年时期的自己跟父母的关系,寻找当年所感受的委屈的缘由,以及通过
自己的努力去面对、修复、弥补。当你与这种关系和解的时候,才能真
正地面对现在的困扰。
脚踏两条船的人
[ 既要稳定,又要激情 ]
在我们通常的概念里,出轨者往往是男人,其实不一定。从统计学
上说,男人和女人的出轨总量是一样的。所以这里说的出轨者,并不仅
指男人或者仅指女人,是指在婚姻里出现了外遇的人。
随着现代通讯的发展,想认识陌生的异性变得非常容易,微信、漂
流瓶、陌陌、摇一摇,甚至一些打车软件,都带有荷尔蒙社交的性质。
社交网络的发达,让“出轨”变成了一件特别容易、成本很低的事情。在
咨询的很多个案中,出现出轨、第三者这样的家庭问题也挺多的。因此
就有人感慨地说,不知道现在的人结婚还有什么意义?其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结婚的意义的确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对于结婚意义最普遍的解释包括
两点:第一,结婚是找了一个合法的性交对象;第二,婚姻就是一个契
约。现代社会,个体在性关系中的自由度比从前高很多,获得途径也多
了很多,出轨当然就会变得更容易;但同时,我在咨询中也一再看到,情感破裂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伤害极大。
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一方面,人的生物性本能在追求更多、更好
的性伙伴,但是同时人又很脆弱,希望关系很稳定,希望感情不被破
坏。出轨这件事情就是这个矛盾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出轨者希望自己
的家庭是稳定的,他们不希望因为出轨这件事情破坏家庭的稳定与平
衡;另一方面,婚外的激情,这种能让他找到存在感的状态又非常吸引
他,他也希望拥有比“稳定”更多的体验。所以一边希望稳定,一边希望
更多。
[ 透过爱情的镜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
那么,在这样一对矛盾中,人有别于动物的“情感”因素,就很值得
我们探讨。关于情感部分,人存在着与动物的明显区别。尽管很多人不
承认,实际上,人在情感中挺容易受伤的。文学作品中,90%的创作主
题都是关于爱情的。在心理学中,关于爱情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两个
谈恋爱的人或者两个在爱情中的人,其实他们互为镜子,我从你这面镜
子里照见我是谁,你从我这面镜子里照见你是谁。而且一个人能够把爱
活得多好,通常由他的自我完善程度决定。爱情和人格完善是一件相辅
相成的事情。你的人格越完善,你就越有可能活出一份很好的爱。同
时,当你活出很好的爱时,你的自我完善就变得越容易,因为你从对方
的这面镜子中照见的你是好的。也就是说,你的人格越完善,你就越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爱情;而高
质量的爱情会反哺或者反作用于你的人格完善,你透过爱情这面镜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爱情,或者说亲密关系,其实有其非常深刻的
部分,而不仅仅是我们所想的爱情是找一种稳定。
如果从生命的成长历程中去寻找爱情的发轫,可以从一种最简单的
关系—母婴关系开始。人类第一个爱上的人都是自己的妈妈。母婴关系
里,对婴儿来讲,妈妈就是他的第一面镜子。在这对镜像关系里:第
一,婴儿需要从妈妈这面镜子里照见自己的存在,有妈妈稳定的存在,婴儿才会有一个稳定的自我;第二,婴儿需要从妈妈这面镜子里照见自
己是受欢迎的,有这
样的感受,婴儿就觉得自己是好的,自己是值得爱的。所以,心理
学中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妈妈最好陪伴孩子成长到三岁,相当于对
孩子来说,在自己生命的前三年,妈妈一直是稳定的存在。妈妈不仅稳
定存在,而且陪伴也很有质量,这样的孩子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基础。
如果这三年,有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来养育孩子,孩子的未来就可以免于
心理疾病的折磨。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不会有痛苦。他依然
会有痛苦,会遇到挫折、打击、障碍,会有自己的纠结、难受、沮丧等
困境,但是这些挫折都不会把他打垮,都不会形成心理疾病。从生命的
前三年开始,我们就要有一个稳定、有质量的爱的关系,在这个关系里
持续地照见自己是好的。
[ 狡兔三窟,才有安全感 ]
在长大后的爱情里,我们也一样,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关系,并在关系里照见自己是好的。现在出轨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多,除了人的生物性
原因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我们早期的成长经历不够理想,大部分
人在自己的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足够好的陪伴,没有形成足够的安全
感,因此在情感上太脆弱,不敢相信别人,也不敢付出自己。如果在母
婴关系里,包括早期和父亲的关系里,一个人的情感受伤太多,就会导
致他成年后很害怕进入一种稳定的婚姻关系,或者一段稳定的情感,这
就是所谓的“不安全感”。
从这个角度而言,出轨者的心理反应是这样的:如果我只和一个人
谈恋爱,或者只有一个亲密关系的伴侣,相当于我只在一条船上,那
么,如果这条船翻了,我就可能被淹死;如果我脚踩两条船,甚至脚踩
几条船,狡兔三窟,那么这条船翻了,我还可以有另外一条或者另外几
条备用的船。这是很常见的解释。
在这个“翻船”理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让一个人选择将自己的情感
分散在不同的关系里。在爱情或者亲密关系里,双方都是彼此的镜子。
如果将自己只放在一面镜子前,如果这面镜子照见我是个魔鬼怎么办?
如果它照见我是荒淫的怎么办?所以现代人出现这样的分裂:混乱的性
关系,既不能全心投入地爱,又不能干脆利落离的婚姻,随时可能离开
的“爱情”。把爱、婚姻、性这三者都分开,是现代人很常见的生活状
态。
甚至有人会把这种分裂美化:之所以要分开,是因为我担心,把这
三种面目都呈现在一面镜子里的话,对方会不接受自己。所以,我把婚
姻和责任放在家庭里,婚姻就仅仅满足了稳定、有物质;把爱情和性放
在婚外情上,甚至婚外情中也不是全部的性,性再分散到可以随意放
松,可以什么都不用考虑。于是本来应该合而为一的“情感”整体,呈现一种很分裂的状态。为
什么要分裂呢?就是因为他担心在一面镜子里,在和一个人稳定相处的
关系里,自己会被排斥。这种担心被排斥,也可以理解为首先是自己排
斥自己,因为他对自己是不满的。可能在他的早期生命中,因为没有被
养育得很好,所以有了分裂的心理机制,等长大之后,一旦涉及亲密关
系或者很重要的情感,他就不自觉地又采取这种分裂的方式去处理。
[ 与其等你抛弃我,不如我先伤害你 ]
关于出轨,还有一种更简单、更现实的解释:人在情感中,其实是
很脆弱,很容易受伤的,与其我在感情中受伤,不如干脆让你受伤。
比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在恋爱的时候,就有一方不能够
专一地保持在一对一的关系里,他要到外面去找。我听过很多这样的故
事,两个人在谈恋爱,一旦出现了争执、吵架,一方就感觉到不安全,认为对方有一点儿不接纳他(她),于是就再找一个。
因为,我很担心,我和你谈恋爱,我爱上你,但是如果你抛弃我
了,那我怎么办?如果你抛弃我了,我就感觉自己会死掉,所以我要赶
紧再找另外一个人,就好像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也不能把
我全部的感情放在同一个人身上。
其实很多我们说的“花心的人”也是如此,他会非常担心,把所有的
感情给了一个人之后,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全部感情作为回馈,他该怎么
办。比如闹出艳照门的陈冠希,很多男人很羡慕他,简直要把他当偶
像,说什么“生子当如陈冠希”之类的话。但是实际上,陈冠希真实的状
态是他活得并不开心。他小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但对他隐瞒多年,等他
很大后才告诉他,他当时就很崩溃。在谈恋爱的早期,他的女朋友又跟他最好的朋友上床,这件事对于他的三观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后来他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感生活,其实在这么混乱的方式
里,存在很强的报复性心理。
当然,我这样讲是基于我对他的观察和推测。陈冠希有一首歌,那
首歌收录在他的一张唱片里,唱片的英文名叫作Please steal this album
,翻译过来时它是有歧义的,可以叫作《请偷走这部大碟吧》,也可以
翻译成《请偷走这部相册吧》。我认为陈冠希是有意的,至少是潜意识
里有把那些艳照给泄露出去的意愿,以此来显示女人都很贱,她们就是
他报复的对象。而且在这首歌里,有几句歌词是“你走就走吧,小心你
像一个傻子一样从房上掉下来”,就是你们想离开我就离开我吧,但我
会玩死你们。看得出来,这里面其实含有强烈的愤怒。他其实是用这样
的方式来攻击当年抛弃他的女人,他用这种滥性的方式来证明女人都不
是好东西,女人都很贱。崇拜陈冠希的那些人,通常也存有这种心态,他们觉得女人就是性工具,女人不应该去爱,如果爱上了女人,他就觉
得自己很贱。这其中含有这类人很多伤害性的体验。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网络上,承受语言暴力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因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男性存在,他们其实对感情有强烈的不
安全感,甚至很多人在感情上就没有得到过被呵护的体验。比如那
种“键盘侠”,看到某明星出轨就跑去骂那个第三者,其实这事儿跟他有
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一种投射,在这个过程中,他表达的是对自我生活
的不满和缺损的一种愤怒。
[ 在关系中解决问题,才是有意义的 ]
当然,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美满的感情生活。作为出轨者本身,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出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人格不完善,那么怎样做出改变呢?
在很多时候,人只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有勇气很深刻地反省自
己,那就意味着有自我负责的能力。其次,尽可能地让一份感情保持稳
定,这很重要,这相当于我们在一段关系中解决问题。精神分析中有一
个术语叫作见诸行动,意思就是:当有一种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在
自己心里涌动的时候,如果你承受不了这种情绪,在自己心里包不住
它,就会立刻把它变成一种行动。例如:我喜欢一个人,而这个人没有
表现出对我足够的热情,我立刻就会愤怒,我需要在心里化解愤怒,让
这种情绪流动。但是如果我的心理包容能力很差,我就只会立马把它变
成行动,比方我去找另外一个异性,以此来攻击你一下。那么,可以想
象,这种情感关系根本就稳定不下来。
曾经有这样的来访者来找我,他们来找我之前已经见过十几个心理
医生。其实这样的人与人相处的模式就跟谈恋爱是一样的,他通过抛弃
十几个心理医生来攻击那些心理医生。我对他说,你之前已经抛弃过十
几个心理医生,看来对你来讲,建立一种稳定的关系挺不容易的,我建
议我俩先试试。如果你对我的专业能力不满,或者你觉得我的职业道德
有问题,可以直接结束咨询关系,因为这两方面都是咨询工作的大忌,没什么好说的;除了这两种情况,当你想跟我结束关系的时候,你告诉
我一声,你可以坦然告诉我你对我的不满。
把这个先决条件说清楚后,我希望他可以尽情地在这次咨询关系中
真实呈现所有的东西,讨论所有的问题,表达所有的感受。如果一份爱
情能够承载完全的真实,它会是非常棒的,也就是说两个人可以坦然表
达所有的正向的情感,也可以坦然表达所有负向的情感,这个亲密关系
的容器里,可以承载两个人所有密不可言、无法启齿的部分。如果这样
的话,这份亲密关系对双方都是一个很深的疗愈。所以对于有家庭的出轨者来说,如果你现在还有一段婚姻关系,在
这段稳定的关系里,为了疗愈自己,你要做的不是去切割它,而是把自
己重新放回到这段关系中,在关系中解决关系里出现的问题,这才是有
意义的。
在婚姻里,一段非常稳固的情感,有时候甚至能包容所谓的“出
轨”。但是我们知道,这很不容易。通常,一旦出轨就意味着这段稳定
的婚姻关系要完蛋了。但如果两个人真的很相爱,两个人觉得过去有很
好的基础,那么,即使是出轨,也是可以去好好探讨的,而不是一拍两
散;甚至可以说,如果有出轨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亲密关系中两个人
所采取的行动、应对出轨这件事情的态度、彼此的面对方式,才是真正
考验感情,真正检验之前的婚姻质量的“试金石”。第三篇 如今的中国女人
“公主病”病号的幸福密钥
[ 中国流行“公主病” ]
现在的女性教育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强调男女平等,“女
人能顶半边天”,于是家长把女孩当男孩养,男孩上培训班学什么,女
孩也同样学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另一个极端是强调女人要依附男
人:“你要当一个淑女,将来嫁得好,才能活得好。”所以女孩从小到大
都要富养。
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孩,既没有传统女性的“贤良淑
德”,也不够现代女性的自主独立。很多女性从和男人发生性关系开始
就认定:“你欠了我的,我把一生都托付给你了,你要对得起我!”所以
我们看到,很多女孩都有非常骄傲的“公主病”—结婚以后不但什么都不
做,而且还有很多抱怨。
现实生活中,很多女孩对付男人的方法都是妈妈教的。我的一个朋
友,妈妈这样告诉她:“你跟男人在一起不能吃亏,应该让他使劲给你
花钱,这样你才能看得出来他是不是足够爱你,或者通过很多手段来试
探他。”我就问我朋友:“在你家里,你妈妈也是这么对你爸爸吗?”她
说:“对呀,我觉得我爸跟我妈的关系也是这样。说心里话,我是比较
心疼爸爸的。
网络上,关于中国两性关系的段子很多都是在讲男人要做“二十四
孝老公”“二十四孝男朋友”,女人要当作公主来养,男人要无限制地满足女人的情感需求等,这其实是对“公主病”的一种极端表达。金庸的小
说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很多都有“公主病”。黄蓉和郭靖最
初交往的时候,黄蓉就在做“公主”。“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说不要
就不要,你给我的好东西,我说毁了就毁了”—就是这种感觉。《倚天
屠龙记》里的殷素素和张翠山,一个是“魔女”,一个是典型的好男
人,“魔女”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男人只能无限制地包容,最后他们还产
生了很深的感情。我还看过一个由古龙小说改编的电影,里面有一个女
孩,大概十几岁,见男人就打,想骂就骂,而且还让人觉得很可爱。
有人觉得这是阶段性现象。在恋爱中,可能这样的女人让男人感觉
带劲儿、有存在感。其实中国的文化当中,一直都存在这样的传统。比
如我们熟知的《白蛇传》,白蛇看上去是一个温柔贤惠、无所不能
的“超级妈妈”,但实际上她骨子里是“为所欲为”的。在中国文化里有这
样一种搭配—一个好男人配一个“妖女”,“妖女”可以被包装成一个温柔
无私的女人,也可以成为一个“公主”。如果经过包装,她就是“白娘
子”,如果没有包装,她就是一个骄傲的“公主”。
[ 女人就应该被照顾吗? ]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在美国机场拿行李的时候,发现没有男士主动帮
自己把行李从传送带上拿下来,周围一些美国的女孩子也特别的“女汉
子”— 都是自己把行李“哐哐”地往下拽。朋友这才知道,国外和国内不
一样,于是就自己把行李拉了下来。
后来她从芝加哥飞纽约,箱子太重了,实在拿不了,这时候旁边有
位男士过来说:“需要我帮助吗?”朋友马上觉得这位男士非常绅士。她
说:“在美国这么多天,这是第一次有人主动帮我,我觉得你特别好。
美国是不是没有这样的文化—男人要帮女人?”帮助她的男士说:“不,如果你需要帮助,要说出来。你可以说‘你能帮我一下吗?’,一定会有
男士过来帮你。但是不说的话,大家会觉得你自己可以解决。”
她后来了解到,在美国,男人对女人的帮助不是理所应当的。她有
点奇怪,在咖啡馆里跟一个美国男人聊天,说:“为什么你们国家的男
人没有把女人看得很娇弱,觉得需要照顾呢?”男人很奇怪地眨眨眼
说:“不都是人吗?又不残疾,为什么非要别人帮助你?我们喜欢健康
的女性!”所以美国的女性会经常做运动,把自己晒成小麦肤色,觉得
有活力才性感,而苍白、柔弱,是病态的,是不性感的。
朋友告诉我说:“传说中的英国绅士、德国人、法国人等,都对女
人很好。但如果你真的和他们谈恋爱就会发现,他们吃饭是AA制的,如果希望对方埋单,要先提出来;并且不能随便使性子,如果你随便使
性子,他们可能会立刻翻脸。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和一个德国男人约
会,她在过程中不断地看手机,那个男人就很生气,说:‘你是在和我
约会吗?’后来那个男人就真的不理她了,对此她还觉得很惊讶。如果
放在中国,这种情况根本不算什么。”
她得出结论—西方男人看起来很绅士,但实际上是建立在平等独立
的基础上的,而且他们不会纵容你,不存在你越“作”他们越感到快乐,更不存在“我的定理永远都是错的,女人的定理永远都是对的”这种说
法。 而中国的那些情感专家们教给大家的都是:女人如何示弱、如何
有心计、如何用自己的弱势来套牢男人,甚至有些女性明明可以在外
面“呼风唤雨”,可是当她和男人在一起互动的时候,却把自己表现得很
弱智、很顺从。因为她们觉得中国男人就是被动的、消极的,她们需要
从女人的崇拜里获得价值感。
清朝人写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面提到一个总督。有人想贿赂他,送给他一位美女,温柔又善解人意,可是总督似乎不喜欢懂事的
女人,后来又送了一个村姑给他。村姑干什么都不管不顾,吃完饭后还
用舌头舔一下盘子。总督就笑吟吟地看着村姑,充满了满足感。
为什么总督不喜欢懂事的美女而喜欢疯疯傻傻的村姑呢?我的看法
是,村姑如同婴儿般的举动,勾起了总督做妈妈或者是做父亲的保护
欲。也可以这样理解:总督心里也住着一个没有被满足的婴儿,但是我
们的文化要求男人成为比较压抑的形象,所以男人通常要控制自己的情
绪,他们想把自己当作婴儿活着,却活不出来,所以当他找到一个现实
中的婴儿时,会觉得很有亲密感。
[ “公主病”的由来 ]
中国男人需要女人崇拜,所以 “公主病”也可以解释为—女人一直在
做“小baby”,而男人在做一个“父亲”,但实际上他是在做一个“妈妈”。
中国人在谈恋爱时,总有一个人在做婴儿,而另一个人在做“妈妈”。前
文我们谈到“妈宝男”时,是妈妈在做“妈妈”,儿子在做“宝宝”,但在两
性关系里,男人也做照顾者,也就是“妈妈”的角色,而女人则在做 “小
Baby”。
很多“公主病”特别严重的女孩,常常是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心
理学上有个基本的假设叫作“退形”,在恋爱的时候人们会退形,关键是
你会退形到什么程度?在中国,女人一旦恋爱,就会退形成婴儿。
为什么会退形到婴儿呢?因为她在婴儿时期得到了满足,或者严重
地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会再回到那个年龄,重新弥补缺失的东西。表面
上我们会认为,“公主病”是被家里惯出来的,但是以我的经验来
看,“公主病”情况较为严重的女孩,是在家里没有得到满足的。 按照心理学“精神分析”的理论,恋爱分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是一岁前的“口
欲期”,第二个级别是一岁到三岁的“肛欲期”,第三个级别就是三岁到
六岁的“俄狄浦斯期”,或者叫作恋父恋母期。一旦到了三到六岁这个时
期,我们就会要求平等、竞争、独立。
一岁到三岁的心理特点是“控制”,一岁之前的心理特点是“剥削”—
婴儿对妈妈的需求,是带着剥削性的。婴儿会觉得“你是我的,是我自
身的一部分,我想怎么对待你就怎么对待你。我要吃了你、为所欲为地
对待你”。在婴儿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妈妈足够敏感,是可以感觉到
婴儿这一需求的。
“公主病”其实是女人在恋爱中退形到一岁之前婴儿的状态,她有强
烈的剥削性的成分—“我之所以设置这么多底线,不停地突破你的底
线,不断地‘作’,其实是我想证明,你到底是不是一个愿意被我剥削
的‘妈妈’。”这其实是一种“施虐”的关系。中国小说里经常出现带有这种
色彩的女性形象,甚至比白娘子的形象还要鲜明。如果白娘子只是刘慧
芳的这种形象,贤良淑德,她不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形象。白娘子是一
个无所不能的、很温柔的妈妈,同时她又是一个敢爱敢恨、为所欲为的
女人。金庸小说里也有,比如小龙女和黄蓉,甚至黄蓉的形象要比小龙
女还典型。黄蓉是一个非常好的母亲、妻子,但是恋爱的时候,她就是
有“公主病”。
[ 辨识自己的行为指向,带着觉知去做“婴儿”和“妈妈” ]
有的女孩会说“对啊,我就是‘公主病’,但我现在已经回不去了”。
还有的女孩觉得“中国男人显然很吃这一套,我这一招在恋爱中是百试
百灵的。我不打算找外国人,我就愿意折磨中国男人,我觉得这样挺
好。”她们相信越会“作”,越能赢得男人的死心塌地。我建议这样的女孩不要“作”得太久。事实上,如果你成为被大家交
口称赞的贤惠女人,其实挺惨的。反而做一个挺“作”的公主,有时感觉
挺带劲儿,甚至男人也觉得很好。但是不要“作”太久,因为对方总会有
受不了的一天。
几乎每个成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婴儿,女性是这样,男性也是这
样。彼此心里都有一个婴儿需要照料、成长。恋爱时,他可能需要一个
女儿,但是结婚之后他需要的是一个女人,或者母亲。真正进入婚姻殿
堂之后,男人是需要你去包容他、呵护他、满足他的。因此,我们需要
让成年的自我快速成长,去照顾那个没有被充分满足的“婴儿”的自我,而不是把这些愿望一股脑儿地投射给身边的伴侣。如果要求男人既是你
的老公,又是你老爹,还是你的奴隶,这种关系早晚会失去平衡。
如果女性自我觉察到自己有“公主病”,怎样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呢?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并辨识哪些行为是出于自己的
真实需要,哪些行为只是在找一个“妈妈”,弥补自己童年没有实现的渴
望。对于自己的行为观察越细致,就越能明晰自己行为背后的指向;对
于自己的了解越透彻,就越能更好地照顾自己,越能有效成长。这是一
个很好的方法。
其次,是两个人都带着觉知去做“婴儿”,也带着觉知去做“妈妈”。
相互包容,相互替换,轮流来,有时候对方做“婴儿”,自己有意识地
做“妈妈”;有时候自己做婴儿,接受对方的照料和滋养。对于做惯
了“婴儿”的人,这样的角色互换也许一开始难以接受,但是只要有意识
地去做,慢慢地就会适应。我们叫它“恋爱的双人舞”—在陪伴过程当
中,经常进行角色的互换和调试,这样的关系才是最美妙的。我有朋友领悟到这种美妙,说“被哄者得以一时,哄人者得以一世”。
最后,切记两性关系相处中有非常多的智慧,但所有的智慧都源
自“自我觉知”。希望通过自我觉知的修炼,曾经的“公主病”和“妈宝
男”们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为什么好女人都被剩下了?
[ 女孩太优秀,就会被剩下? ]
前几天我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我周围有很多特别出色的女
孩,收入高、长得漂亮、见识广;去过许多国家,还会说多种语言;在
职场上,履历都特别漂亮。但就是有一点—单身。问她‘为什么不愿意
结婚?’她说‘我不想将就’,好像保持单身是一种骄傲。可是,如果再跟
这些女孩子深聊,她又会说‘我单身,是因为我找不到好男人,好男人
都结婚了’。” 这样的女孩子被称为“剩女”,与之对应的是“剩男”。一般
来说,一直没有谈过恋爱的大龄剩男,身上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
是我们所说的“病得特别严重”。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一直没有亲密
关系。而“剩女”们则似乎特别无辜,自己并没有什么毛病,却被婚姻遗
忘了。
于是,大家就形成了一种观念—特别好的女孩都被剩下了,特别好
的男人都结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的确是有这么回事:虽然现在倡导“男女平
等”, 以至于“女权主义者”越来越多,但实际上,女人一直在心理上渴
望男人比自己“高一点儿”,而男人希望女人比自己“低一点儿”。如果女
人太优秀,从社会学上来讲,就会成为一种麻烦。因为这样的女性也渴望男人比自己优秀,所以就导致了最优秀的女人“嫁不出去”,而男人这
边,就会出现“差男人”找不到老婆的现象。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道理非常简单—想嫁的都嫁了。剩下的就
是不想嫁的。我在微信朋友圈看过一个朋友转发的一篇文章,大概意思
就是:“剩男剩女”中的大部分人小时候都被抛弃过,导致他们害怕建立
亲密关系,更不敢走进婚姻。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更靠谱。小时候被抛弃
的经历,会导致个体对亲密关系有恐惧,所以不能很好地构建亲密关
系。
至于优秀,我身边那些优秀的女性,她们都有老公或者男朋友,只
有在那种看上去很好,但其实人格并不能称得上健康的女性中,“剩
女”比较常见。所以我认同“想嫁的都嫁了,想结婚的都结婚了;没有结
婚的,都是不太敢投入到亲密关系中的女性”,和优秀没有直接关系。
但男性就不一样,男人是性欲强烈的动物,对于男人来说,无论如
何他们都要去找一个可以与他发展“性关系”的伴儿。但如果自身条件不
够,或者缺少某种东西,他就进入不了这种亲密关系,进入不了婚姻。
[ 妈妈说“你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 ]
很多一直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剩女”,她们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很
深。我有一个朋友,是台湾人,今年已经快五十岁了,从来没有结过
婚。她不止一次告诉我:“我妈妈跟我说过,不要结婚,不要生孩
子。”我觉得她不结婚,与母亲的关系很大。但这就很奇怪,妈妈自己
是结了婚的,她为什么会告诉女儿“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难道是妈
妈觉得,婚姻是不好的,男人是不好的,自己是不幸福的?如果一个母
亲不断地在女儿面前说,你爸爸多么差,自己多么恨他,就好像我的一个咨询者说的“我妈人很好,就是恨我爸”,那么女儿长大后就很可能认
为,一个人远比两个人好。
这是影响因素之一。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母亲和女儿的竞争。
通常我们认为,男人彼此之间有竞争:去争夺女人。其实女人之间
也存在这种竞争。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在建立一种关系的时候,都像是
一种竞争。在原生家庭中,我们也存在竞争。比如,男孩要和爸爸去竞
争妈妈,女孩要和妈妈去竞争爸爸。假如妈妈总对女儿说“你不要结
婚,不要生孩子”。这就给女儿造成很直接的影响,女儿会觉得,“妈妈
对于我想和她竞争爸爸这种竞争力非常受不了,所以她才会让我不要结
婚,不要生孩子”。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动力,才让这位女士五十多岁还
没有结婚。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母亲的这种引导,会给女儿造成双重影响。第一,她会觉得父亲这种男人很差,所以她不
能找这种男人;第二,她会感觉到母亲在对她说:“你不要和我竞争,你爸是我的。” 孩子为了表示自己不和母亲竞争,就会选择远离父亲和
所有男性。
如果女儿听妈妈告诉她“不要找男人”的时候,能够明白妈妈这句话
对自己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能够对自己和妈妈之间的竞争关系有更深
的理解,并通过努力寻找到契机,重新和爸爸对她的爱连接上,那么她
就可以摆脱母亲的影响,获得更多的自由。
[ 美满的婚姻需要先跟自己的父亲和解 ]
说到婚恋情况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咨询中有一个个案我印象特别深
刻。也是一个女性咨询者,她找我时已经四十一二岁了,很漂亮,而且非常优秀;年轻时是厂里的“厂花”,她们厂是几千人的大厂,可以想象
她的条件有多好。但她找到我时,只谈过一次恋爱,但几年后她发现那
个男人有老婆,恨不得杀了他。
她做咨询没多久,我就说:“你早就觉得这个男人可能有老婆?”她
说:“是啊。”这个男人几次想带她去他家里看看,她如果去了男人家
里,立刻就会发现男人是结过婚的,但她就是不去,所以她就处在一
种“自身条件很优秀,但没有正式谈过恋爱”的状态里。这个个案咨询了
三年(咨询三年是很正常的),三年之后,她还是没结婚,但恋爱对象
都是很珍惜她的男人。追她的男人都对她特别好。她自己觉得很满意
了,我也觉得咨询可以结束了。
我问她,什么力量让你发生了改变?她想了想说,在咨询过程中,她感觉到了父亲的认可,包括她回忆起她和父亲之间曾经多么亲密,这
个想法给了她很大的疗愈作用。原来在她五六岁之前是爸爸带的,爸爸
像妈妈一样带她,有很多亲密的回忆。但是等她五六岁之后,在成长的
过程中,她越来越看不起她的爸爸,她妈妈也看不起她的爸爸。结果,她就把自己和爸爸之间的爱给切断了,在记忆中完全切断了。
当她这部分记忆全部恢复后,重新记起爸爸曾经与她的亲密时,她
又激动又感动。她由衷地相信爸爸是多么爱她,结果她后来找的都是深
爱她的男人。
和她相似的,有另外一个案例,也是一个女孩,个人能力很强,但
是找的男朋友都是骗她的。要么骗她的钱,要么骗她的色。她说起那些
男人的态度, 给人的感觉都是瞧不起、不屑一顾,觉得这些男人都不
如她。其实她心里对她的爸爸也是有很深的抵触,觉得爸爸是一个非常
糟糕的人,配不上妈妈。接待她的治疗师让她在春节休假回家时,每天早上起来给爸爸递杯茶, 向爸爸磕三个头,然后对爸爸说“我这是给你
拜年”;之后与爸爸认真谈话,每天发现爸爸身上一个值得尊重的优
点,让爸爸体会到女儿其实很敬重他,没有看不起他。休假结束之后,治疗师要求这个女孩定期给爸爸打电话,用行为不断地强化对爸爸的尊
敬。后来她也收获了美满的爱情,丈夫虽然是一个经济适用男,但个性
上有很多非常出色的地方。
所以,女性想要拥有美满的婚姻,需要先跟自己的父亲和解。
[ 其实“想嫁的都嫁了” ]
说了这么多,我们并不是要告诉你,不结婚是不对的,没有恋爱是
不对的。我们只是探讨一下,很多非常出色的“剩男”“剩女”没有建立亲
密关系的原因。
相比较而言,现实生活中,优秀的“剩女”比优秀的“剩男”要多。男
人和女人在情爱需求上有很大不同,女孩子就像一朵花一样,她们需要
被“滋养”。这个“滋养”除了自我“滋养”之外,还要学会让异性与你共同
浇灌这朵爱的玫瑰。
我觉得女性是活在情感中的。其实男性也一样,只不过男人经常忘
了这件事,而且男人不活在情感中不会这么快地枯萎,但女人就不同。
我还是想强调这句话,不要轻易看那些表面上的原因,核心的原因其实
都是“想嫁的都嫁了”。所以说,如果你期待恋爱的美好、婚姻的幸福,首先要有建立亲密关系的愿望。有了这个愿望,你自然就会去学习掌握
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如果这个愿望不强烈,你不妨认真看看自己,找
一找不愿意建立亲密关系的原因。
女性单身真的那么可怕吗?[ 主动选择单身的女性明显增多 ]
目前,中国有数以亿计的单身男女,尤其是近年来主动选择单身的
女性明显增多。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0岁以上的女性人口当中
有2.47%未婚,30岁以后的单身女性比单身男性要多。
有关调查显示,主动选择单身的女性中,攒钱买房的比例超过了买
衣服和美容。于是,某些情感专家就说:这是因为大城市生活压力大,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彼此之间情感依赖小,所以单身潮就大爆发了。
但我的理解不是这样的。我看到自己身边的单身女性朋友,都是因
为关于未来、关于婚姻、关于家庭,有她们的一些想法,如果没有达到
她们所要的标准,她们就选择不进入婚姻。
从比例来看,确实是男性结婚的比例更高。关于原因,我自己的直
观感受是,中国式的婚姻对女性不公平。我是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的,2012年,我正好赶上各种各样的同学聚会,首先是高中同学毕业20周年
聚会,然后是本科同学入学20周年聚会,接着又去见了初中同学,然后
我发现自己形成了这样一种感觉。
我是河北省无极县的,初中同学大多在农村。初中同学里,女同
学,哪怕是当年的“班花”,都变得不成样子,皮肤、身材,包括穿着都
很糟糕,可见在农村她们的生活状态。男同学则和女同学有所不同。其
实初中的男同学活得也不怎么样,但是他们普遍自恋得不得了,都觉得
自己活得很好,自恋程度比我的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都高很多,处处流
露着得意感。
我高中读的是省重点高中,所以同学里有一部分在农村,有一部分
在小城市或者大城市。能感觉到高中男女同学的生存状态普遍比初中要好,高中女同学的生存状态较初中的女同学也明显要好一些,但状态仍
然很糟糕,仍然是女生状态普遍要比男生差,而且差很多。高中男生的
自恋程度有所降低,但仍然也比较高。
但是在大学同学中,我就感觉女生比男生活得好。这是为什么呢?
大学同学的群体相对都在大都市生活。大都市对男人要求挺高的,男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上不去,只是一个普通的白领,挫败感会比较重。
特别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人中,人才辈出,作为男性,如果你只有一个普
通的社会地位,就会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但是女性就没关系,是一个
普通的白领也没关系,她们的知识或者见识让她们活得很自在。一方
面,确实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点在女性身上尤其明显。有精神追
求和没有精神追求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面貌差异非常大;另一方
面,在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里,女性所承担的社会压力、社会期待还是
比男性少。
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在我的本科、研究生同学这个阶层,对男人来讲,需要用社会经济地位这些硬件来证明自己;但是对于我的
初中同学这个群体来讲,男人稍微有个小职位就可以觉得自己很了不
起。至于女性,知识阶层的女性可以有更多空间活出自己的精彩,而在
农村,女性的作用似乎就是用来生孩子和结婚的,而且她们好像还要衬
托身边男性的莫名其妙的自恋。在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地方或者在农村,男性似乎什么都不做就可以很自恋。
所以我看到,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越是文明化程度高的地方,对女性的要求会更客观、更宽容;而对男性来讲,如果没把自己活出样
子来,就会活得比较惨。[ 受教育程度越高,活得越清醒 ]
国内结婚都讲究“适龄”,比如30岁就是一个坎儿。对于30岁的男
人,“是否成家立业”是他们社会成就评价的组成部分,因此这个阶段,男人是比较容易走进婚姻的。但是对于30岁的有文化的女性,她的知识
体系才完成构建,自我实现才刚刚开始。这个时候,她们会很清醒,需
要去衡量眼前的“婚姻”对自己来讲值不值。文化程度低的女性不会太多
关注自我价值,她们会觉得到时候了就得成家,得活得跟别人一样。但
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有足够的自立能力和自立意识,她们会更在意自己
的需求和生活质量,会问:结婚值不值,如果不值,我干吗要结这个
婚?
我身边很多女性对婚姻存有不满,说对婚姻很失望,或者说对老公
很失望,现在有了孩子,但又很想离婚,问我这样对不对,等等。这个
问题我之前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些结了婚的女性并不幸福、快乐?后来
看到国外有相关研究,发现在文明程度高的地方,离了婚之后,大部分
女性的幸福感会提升(是短时间之内,长时间的话就不同了);而男性
离了婚之后幸福感会急剧下降,所以男性更容易赶快再婚。
因此我的理解是,虽然表面上大家都急着结婚,但婚姻中实际收益
的多是男性,而且越是重男轻女的地方这种情况就越严重。
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持续了这么多年,过去女性的地位建立在她要
依附于一个男人身上,所以夸张一点儿说,她不结婚可能就会死,被别
人的口水淹死。因此在潜意识深处,女人就会有一种恐慌感,我必须得
把自己嫁出去,而且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被这种无意识控制。受教
育程度高的人,就会越活越清醒,虽然内心深处还会有这样的恐慌,但
是她在意识层面知道,自己的价值没必要依附在一个男人身上,可以自己挣钱,可以把自己养活得很好。
文化带来的恐慌,会让女性对没有伴侣这件事情偶尔顾影自怜,但
是她们在清醒、理性时就会知道,生活中不是必须要请进一个人。如果
这个人不是自己很爱的,对自己不够好,那就不如不要。
[ 单身并不可怕,活好自己才最重要 ]
随着社会发展,单身的人数越来越多。对于男性来说,以前的时代
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而现在男人既不需要女人织布,也不需要女人做衣服,到处可以买到衣服,也不需要女人做饭,有这么
多的快餐、送餐App,几乎可以吃遍百家饭。
对于女性也是这样,就不要说耕田了,以前有个男朋友,换个煤气
罐,家里弄个小维修,天气不好的时候下班来接自己一下,还是挺好
的。现在哪用得着自己动手换煤气罐、维修?天气不好想要坐车,“滴
滴”一下,什么车都有,各种打车软件任你选;以前找男朋友,逛商场
可以给自己拎包,现在流行网上购物,快递小哥比男朋友靠谱多了。即
使是商场,也提供快递服务了。
所以说,现代婚姻的物质功能、实用性越来越低,而对精神的需求
越来越高。精神上如果不能满足彼此,一定是单身的人会越来越多,大
家都更有时间,也更有耐心去找能与自己在精神上匹配的那个人。
过去急着结婚,还有要完成“生孩子,过家庭生活”这种压力;现在
这部分就算父母会施加压力,但是自我觉醒了,“我干吗非得这么
过。”所以我们看到,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个体受教育的程度越高,选择单身的人就会越多。据说美国甚至提出婚姻解体,而北欧一些国家
婚姻已经接近于解体了,其单身率非常之高。现行的婚姻制度是不是合理,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但经济发
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地区的确存在结婚率越来越低、生育率也越来越
低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单身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但我认为,单
身其实不是问题,真正给社会带来问题的是很多不健全,甚至病态的家
庭。病态的家庭产生病态的孩子,这才是造成社会问题的真正根源。
单身,从某种意义上表示我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这是很棒的部
分。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自爱,知道利他,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生活经营
好,社会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得快乐,有自尊、有爱的能力,那么不管结
婚不结婚,不管生不生孩子,这样的人对社会一定是有益的。
所以说,单身并不可怕,活好自己才最重要。
爱购物,为哪般?
[ “火鸡最好吃的滋味就是在你将吃未吃的时候” ]
我身边的女人都爱购物。淘宝的营业额几乎都是女人贡献的,马云
这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有全中国的女人在支持他。青音说自己其实也这
样,花完钱之后特别开心,那个开心并不源于她买了什么,而是源自
选、挑的过程。以前是去商场挑选,现在在网页上甚至在手机上挑选,这个鞋到底是买黑色的还是咖啡色的,纠结很多天,没事就拿出来选一
下,又放回去,就觉得很开心。
我发现女人们最快乐的不是买了衣服穿上的时候,而是买了衣服之
后拿回来,在镜子前试的时候。这让我想起动画片《麦兜的故事》里,麦兜说的一句特别经典的话:“火鸡最好吃的滋味就是在你将吃未吃的
时候。”女人购物其实也是这样,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在她买下来还没有穿、没有用的时候,当她拥有这个东西的那一刻她感到特别快乐。
第一次感慨于女人逛街的“不可思议”是在大学阶段。我那时喜欢一
个女孩,这个女孩和她的好朋友去逛街,有一次从下午3点逛到晚上9
点。我喜欢的女孩买了一双袜子,那个同学什么都没买。我当时特别震
惊,对男人来讲真不可思议,逛街6个小时,什么都不买,这不是开玩
笑吗?但是她们觉得非常开心,说逛街的乐趣就在于来回比较,来回试
穿,然后放回去,然后回去琢磨琢磨,心里长好几天草,然后再去。
女人如果有了一个设想,在实现之前会将这个设想拆分,构建成很
多部分。我另外一个朋友决定装修房子,买任何一种东西前,她都会在
脑子里反复盘算、计划,几乎把淘宝上所有涉及的物品都比较一遍,一
定要买到最好的那个。关键是这个过程她一点儿都不觉得累,如果让我
做这种事,我会觉得太浪费时间,也很累。但她非常享受,一直眉飞色
舞的。
还有朋友参加一个跑步活动,活动之前的一个月,这个朋友特别焦
虑,她不是焦虑跑步这件事,而是焦虑穿什么样的衣服,配什么样的
鞋,于是那一个月就在不断地买衣服、买鞋。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原
因,就是女人很在意自己是否漂亮。因为一般是男人主动追求女人,所
以女人需要把自己打扮得很美,用这样的方式吸引男人。而男人通常吸
引女人的地方则不是外貌。我在本科时做毕业论文,发现男人关注女人
时,会把女人的美貌和气质列在第一位;而女人会把男人的社会经济地
位列在第一位。虽然说现在女人也很能干,能挣钱养活自己,但是这种
集体无意识的部分还是存在的,所以,女人通常会特别在意打扮自己。
但问题是女人很多时候买东西,并不是在打扮自己,买的可能是些
并不需要的东西,甚至逛一整天街却什么都没买。[ 女人的感性需要具体、丰富刺激的滋养 ]
女人为什么喜欢逛街,哪怕不买都很满足呢?这涉及另外一件事
情,关于两性差异。荣格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女人是感性
的,男人是逻辑的。感性就需要大量的刺激。感性源于感觉。感觉一定
是一个事物和另外一个事物建立了关系,在那一刹那产生的东西叫作感
觉,女人要活成一个感性的女人,就需要非常具体、丰富的各种刺激。
女性要和各种各样的事物建立关系,她的感性才会得到滋养。
男人是逻辑的,男人活在自己的头脑中,所以男人做事情目的性很
强。追女孩,就是为了跟她建立关系(比如婚姻),如果买东西就直奔
主题。男人不需要这么大量的丰富刺激,如果刺激太多他反而觉得很
乱。
我身边的女性里有不少购物狂。我曾经分析过她们为什么那么爱买
东西。女性特别爱购物,首先跟安全感有关系。她们特别喜欢那种充裕
富足的感觉,这个不是嫌贫爱富,是因为家里摆的东西多,心里就特别
踏实,衣柜里一拉开有很多衣服,觉得自己拥有很多,内心就特别踏
实。其次,这种特别爱购物的女性,可能快乐的来源渠道比较少。第
三,购物确实是一种女性惯用的减压方法。
那么,男人和女人如果遇到痛苦,想为自己减压,怎么办?女人可
能购物,男人可能打电子游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因为女人要通
过建立感性的连接,她才感觉自己被疗愈;而男人则觉得通过玩逻辑可
以得到满足。当遇到痛苦时,男性和女性都需要一种被满足的、被爱着
的感觉,只不过女性需要一个丰富的世界环绕着自己。有一个很好玩的
说法: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女人,男人就都开悟了。因为没有了女人,男人就会每天无所事事,最后就都开悟了。但是因为有了女人,男人需要去挣钱,去买大房子、漂亮衣服等其他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这个世
界变得丰富多彩。
[ 女人越会购物,家庭越美好 ]
我的女朋友听我分析男人和女人,哈哈大笑说:“世界就是这样
的,女人是世界的第一推动力。”而且按照荣格的说法,女人也不是只
有感性,女人心中都有一个男人的原形,这一部分是讲逻辑的,所以女
人最好是既有感性又有一些逻辑。而男性如果只有逻辑他就完蛋了,他
也需要既有逻辑也有感性。然后我们聊到谁更适合养孩子。
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如果纯粹活在逻辑里,是不能养孩子的。因为
孩子的状态是触角完全打开的,完全打开就意味着他对世界有各种各样
的感觉、丰富多彩的感受。而男人如果活在逻辑里,他的头脑打开程度
比较大,而面向世界的打开程度比较小。如果父亲活在自己的头脑世界
中,玩电子游戏、股票或者符合自己逻辑的东西,孩子要跟父亲建立关
系就很难,孩子会感觉很孤单。
但如果是孩子和妈妈在一起,妈妈的触角也都打开,孩子的各种信
息都可以传到妈妈那儿去,孩子要跟妈妈建立关系就相对容易,孩子会
感觉到陪伴。在这里,两性差异还是存在的。所以小孩子大部分是由妈
妈带,不是因为爸爸在具体的生活事项上照顾不好这个孩子,比如喂
奶、换尿布等,男人也能做好;而是女性的这种好奇、细腻、丰富,对
一个人的内心发育也特别重要。
在一个正常的家庭,妈妈绝对在这个家里处于核心位置,因为她的
感受力,她的丰富的人际关系力量可以把整个家庭编织在一起。一个家
庭的氛围,基本上是由女主人,也就是妈妈来决定的。如果妈妈是一个暴躁的、苛刻的、挑剔的人,家庭关系就会非常紧张;如果妈妈是一个
特别跋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整个家庭都会围着她转;如果说妈妈
是一个温柔的、体贴的、细腻的,非常会营造快乐的人,这个家庭的氛
围就一定会很好。
女人要负责一个家庭的生活所需,因此购物也是女性的天职之一。
不管是逛街也好,还是上淘宝也好,女性的购物癖好背后都藏着很深
的、理所当然的道理。我们并不需要去谴责这一部分或者控制这一部
分,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可以让自己购物更加得心应手。女性越
会购物,就越有爱的能力,越有制造快乐的能力,家庭也会更加美好。
成为“不招人待见”的妻子需要几步?
[ 把老公当成孩子,婚姻关系都很糟糕 ]
有一位读者给我来信说:“我跟我老公结婚才三年,之前我们俩是
非常相爱的,我觉得他就是我这辈子的安全感,他也觉得是遇到了对的
人。可是结婚之后,我觉得他越来越烦我。比如说天冷了我想让他加件
衣服,他就说我把他管得像小孩一样。平时,他晚上出去加班、应酬、喝酒,回来我就特别不高兴,说他几句,他反而会跟我吵。我们的关系
越来越冰冷,在一起没有话说,老公回来不是上网、打游戏,就是抱着
手机聊微信。我觉得婚姻遇到了危机,可是不知道到底是因为出现了第
三者,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这三年当中,我们已经有了孩子,所以我
大部分精力也都是放在孩子身上,我现在觉得是在带着两个孩子。”
我觉得这位读者内心的痛苦特别有代表性。有很多妻子认为,老公
永远就是长不大的小孩,可事实上,凡是真的把老公当孩子的婚姻,夫
妻关系都挺糟糕的。在这样的关系里,两个人的情感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我们不妨就此讨论一下,成为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妻子需要几步。
[ 不是关心,是控制 ]
这个读者说她是关心丈夫,要去照顾他、提醒他,但她丈夫的感觉
其实是被控制。控制是任何关系中的大敌,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如果
一个人想控制另外一个人,或者某一个人感觉到很强的被控制感,不管
他的初衷如何,我们都会发现,两个人的关系立刻就会形成对立。控制
和亲密构成很鲜明的对比。
丈夫出去应酬,或者去玩,结果回来晚了,妻子就很不高兴。比如
有的妻子会跟老公说:“你十点钟一定要回家。”老公口头上答应了,但
十点钟他并没有回来,妻子就会非常愤怒。于是她就对丈夫提出更强烈
的要求,结果发现,丈夫逐渐地十一点回家、十二点回家……越来越
晚。
但是为什么丈夫回家晚了,妻子会反应这么强烈呢?表面是妻子想
控制丈夫,核心原因是她心里感觉不安全,这就是我们传说中的不安全
感。像这样的女性,如果丈夫没有按时回来,她一个人在家就会觉得非
常孤单、害怕、胡思乱想,比如想象丈夫在外面找女人了或者什么的。
甚至有一种被抛弃感。
她是因为有不安全感、被抛弃感,才去控制她的丈夫,要求她的丈
夫事事顺从她的意愿,我觉得这是“不招人待见”的妻子最核心的部分。
[ 我永远都是对的 ]
不过,对于控制欲,女性会有很多其他的解释。比如说,我不是想
控制他,作为他的妻子,关心他有错吗?他在外面应酬,回来那么晚,第二天怎么上班啊?他要是喝酒喝多了,回来我还得给他煮醒酒汤,对
他身体也不好,我多提醒他有什么不对呢?更绝的是搬出孩子来说话:
整天出去应酬,孩子就丢给我一个人,孩子怎么办?孩子学习他管不
管?
当女人用孩子当理由的时候,控制丈夫就有了无可辩驳的理由。而
且很多女性会真心相信自己的这些理由,真的被这些理由催眠和说服,觉得这些理由才是她的真实想法,她说:“我不是有不安全感,现在的
婚姻当中,老实说,有他没他根本无所谓。”到这个时候,丈夫在她那
里就是个零。
如果一个女性有这么理直气壮的理由,把这些话说得这么坚决,认
为自己百分之百有道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之间,真实的沟通不可能发
生了。“我说的都很有道理!”这个理直气壮的理由会进一步增强她的控
制欲。
如果说,成为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妻子第一步是控制,那么第二步就
是你都感觉不到你在控制了,甚至自以为是到“我控制我有理”的程度。
我永远是对的,家里我就是真理,也就是说家里有一个规则是:第一
条,妻子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妻子如果不对请参看第一条。
在“我永远是对的”这种道理下,意味着沟通不可能发生,男人自然
会逐渐逃避,或者想从这段关系中逃走。
[ 你永远都对不起我 ]
有些善于控制,而且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女性,会有另外一种能力
— 特别善于制造对方的内疚感,她们属于比较有手腕的女性。比如,我为这个家庭做了多少多少牺牲,我为孩子做了多少多少牺牲,我的精力全给了这个家,而你干吗去了?这导致了一个结果,很多人都认为,母亲是家里贡献最大的人,丈夫是“看不见”的。
在我的咨询案例里,有些家庭的父亲甚至到了某地副市长这样的职
位,而妈妈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主妇,但孩子们都会觉得妈妈是家
里贡献最大的。深刻反思才发现,其实孩子们都是被妈妈催眠的。
有的女性会直接说:我就是对的,你就按照我说的来做,如果你不
按照我说的来做,就是你对不起我。比如有些女性从刚结婚开始,甚至
还没结婚,这个劲儿就拿出来了。还没结婚的时候,要彩礼、谈婚礼如
何举行的条件—就是一副“因为我把一辈子都交给你了,你就得给我一
个什么样的婚礼”的这种“托付”心态。其实也就是要求从这一刻起,自
己拥有“控制权”,而把对方绑在“对不起自己”的柱子上,永无翻身的可
能。
这里,我们总结出成为不招人待见的妻子的三步:第一步,控制;
第二步,我永远都是对的;第三步,你永远都是对不起我的。假如这三
招都使出来,就变成“我”要说了算,“我”永远都是对的,“你”这个渣男
对不起“我”。这三步加在一起,就锻造出了两性关系中“让对方越跑越
远”的利器。
[ 只有爱会换来爱,怨只会换来怨 ]
有时候,女性还有一种这样的心理,比如说:我已经和你有了性关
系,我已经是你的人了,你就要对我的人生负责。我在大学里给女生进
行演讲的时候,都会跟大家说—姑娘们,你们一定要记住,你不是一个
货物,不是拆封了就贬值。如果总是一副我跟你发生了性关系,你就要
对我负责的态度,那请问:你要不要对人家负责?人家也是人,你为什么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女生的这些理念跟家长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家长从小教育女孩子
说:你不能被别人占便宜。当然,女性需要懂得自我保护,这是理所当
然的。但是真正成年后,当你进入两性关系,发生自觉自愿的性关系,包括接下来你要走进婚姻,甚至和他孕育一个孩子……这些应该都是一
个女性自觉、自愿、主动的选择,而不是因为上了床,你就理所当然地
成了一个附属品。
不是说:从我跟你“上床”开始,你就要对我负责;我要跟你结婚
了,你要给我买房子;你不但要对我负责,你还要对我爹妈负责;结了
婚之后,我把我的青春都交给你了,所以你要对我言听计从;在家庭中
不能有任何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等怀了孕,生了孩子,更加不得
了:我从此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对你这个男人,对你全家,甚至对
你这个姓氏(如果生一个儿子的话),都有绝对话语权……这太可怕
了。
这里藏着一种心理就是:很多女性认为,丈夫天经地义要对她的人
生负责。我的一个来访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我妈人很好,就是
恨我爸。”我身边的一些女性,以及我听到的无数的故事,让我感到这
句话精准地表达了“女人是对的,是丈夫欠妻子的”的心理。男性在这段
关系里,经常感受到强烈的被指责、被控制,所以就只想从这段关系中
逃走。
一段关系中,当你对对方有了“托付”的心态时,你就已经开启了两
人关系不和谐的大门。当你和对方的关系当中出现了“我为了你付出了
很多,你对不起我”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不爱对方了,已经开始恨他
了。所有的关系中,对方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照见的
都是我们自己。我们要经常想想,我们给予对方的动力是什么。如果我
们给予对方的主要动力是“怨”,那么你就别指望从对方这面镜子回馈给
你的是“爱”。只有爱会换来爱,怨只会换来怨。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
理。
提醒所有的女同胞:在婚姻或亲密关系中,出现任何问题,都不要
把这些归结为—“看,这些都是你给我造成的!都是你对不起我!”那样
你的婚姻只会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你的婚姻还没有出现危机,记得避开
我们讨论的这些雷区;如果你的婚姻已经出现了危机,你就要想办法完
成自我的救助和成长。那样,你才有可能拥有一个美好的自己,并因此
收获一生愉悦的婚姻。
什么样的女人才是真的强大?
[ 为什么中国女人脾气大 ]
有朋友说,好像现在的女孩子越来越强势。当然这个强势还有另外
一个意思,就是现在的女性确实越来越优秀,因此有时候也会显得咄咄
逼人。一个做音乐的台湾朋友对我说:大陆女孩子都很想表现自己的优
秀,热衷于说自己去过多少国家,从事多么高端的行业工作,有多少人
脉,取得过多少证书。但你跟她没有办法交流,因为她一直在支配你,她认为她的意见是最正确的。他觉得这样的女孩子很强势。
这种现象很普遍,也很中国。有两个外国老师对我说,在中国的街
头,他们总看到女人对着自己的老公或者男朋友发脾气,甚至还有女人
打男人,他们觉得很震惊,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中国女人脾气
这么大。中国式的恋爱里,两人吵架通常总得有一个人道歉,而道歉的一般
是男生。这里面存在着一个信息:女人永远都是对的,男人永远都是错
的。我们也经常说男人怕老婆才是真正地爱老婆,日常开玩笑时也会说
男人要怎么样回家就会跪搓衣板。其他国家的人听了觉得非常不可思
议,但在我们看来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好像男人这么做才是好男人。
韩国和一些中东国家可能也存在这种情况。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
友》充分地展现了这一点。这些国家重男轻女的现象比我们更严重,所
以女人都普遍处于压抑状态。像刚才我们讲的女人脾气大,而且传递的
信息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其实这是婴儿早期特有的心理。有一个
专业术语来形容它,叫作全能自恋。什么叫全能自恋?我为所欲为,世
界就要围着我的感觉转,我是神,神当然永远都是对的。
为什么这种现象发生在女人身上居多呢?我的理解是,中国社会重
男轻女的传统,导致女性在生命早期被忽略的程度比男性严重。在中
国,男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早期比女性会稍微好一点儿。因为他们在婴儿
早期得到的爱比女性要多一点儿。所以成年后,女性更容易卡在婴儿早
期的全能自恋中,觉得:第一,我无所不能;第二,我永远都是对的;
第三,如果发生冲突永远都是对方向我道歉。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婴儿在6个月之前如果被好好对待,他成年
以后就不太容易强势,后来的强势其实是对幼年时期没有得到的关爱的
补充。婴儿有这样的特点:我发号施令,妈妈要满足我。刚出生的婴儿
一点儿自理能力都没有,想吃也没办法,想玩也没办法,冷了也没办
法,他的生活需要都有待于妈妈配合,帮他完成。但是由于重男轻女的
传统,妈妈对女儿的排斥会很大,会把她内在的不被接受的小女孩投射
到自己的女儿身上,导致女性在这个阶段得到的满足比较少。这方面没
得到满足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会不自觉地要弥补这一部分。[ 女人的强势,源自缺乏真正的平等 ]
六个月之前,婴儿所有需求的满足都有赖于妈妈的帮助才能完成。
假如一个人的心理是早期婴儿的话,必然会有托付心理,觉得我的人生
应该由别人来满足我。而中国的文化似乎特别鼓励女人的这种心理,女
性嫁对了人,人生就成功了一半,甚至都不只一半,简直是全部,男人
要为她负责所有的东西,包括情绪。很多女性自己也会这么觉得,男人
要为她们的全部,包括情绪负责。
按照这个说法,男人是为了占女人的便宜而接近女人的,女人并不
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礼盒,被拆了就贬值了,被碰过了就掉价了。女
人自己也存在这种意识,现在很多情感专家的鸡汤文教女人如何迎合、掌控男人等,都是这个前提:女性是弱小的,是被欺负、被占便宜的,需要保护的。站在这个角度去看,男人对女人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占
女人便宜,男人成了坏人。之所以现在女人变得这么强势,我觉得这些
情感专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教给女人的不是怎么去爱,而是如何用
权谋和心术去对付男人。
不仅现在的情感专家这么做,中国古代文化也一直传递着这种信
息。古代的爱情故事《白蛇传》里,白蛇就是有脾气、有情绪的,而且
无所不能;许仙就是一个窝囊废,许仙的好处就是他没脾气,而且娘子
永远是对的。《红楼梦》里,贾宝玉是不能够发脾气的,永远都是林黛
玉想怎样就怎样,而且林黛玉比薛宝钗更受宝玉喜欢。其他还有金庸小
说中的黄蓉和郭靖,《倚天屠龙记》里的殷素素和张翠山。
《聊斋志异》里,都是书生和女鬼的爱情故事。概括起来就是:中
国真正的爱情故事都是在讲一个儒生,灭掉了自己情绪的儒生,说得更
极端一点儿就是“和尚”。我们的文化中,是把女性定义成一个“唤起”,包括情的唤起,自我的人格、情绪、攻击性的唤起。女人唤起的那个部
分,是男人不愿意面对和承认,但是又觉得很爽,所以唤起了之后,这
个女人就是罪恶的。
我们经常说红颜祸水,所有活色生香的女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西游记》里,除了观音姐姐之外,所有女性都是妖怪,唯一例外的女
儿国国王还必须是想爱而不能的。所有女性都是这样的定义:身为女人
就是惩罚,就是糟糕的。
从这个角度看,女人的强势也是对世俗的挑战。女性的强势、厉
害,恰恰说明男女还不平等,社会对女性还有很多歧视。整个社会要对
女性的强势负责任。
[ 真正强大的女人,一定是柔和的 ]
一个什么优点都具备,但唯独没有真自我的女人,更接近一个传
说。如果她真的出现在家庭里,通常她是被牺牲、被忽略的那个人。她
是不被爱的,而且男人也不会珍惜她。这个“不珍惜”后面有很复杂的原
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活得这么假,已经没办法呈现真自我。没有真自
我,别人就不会珍惜你,所以只能在传说中具有力量。
强势的女人其实是可怜的,是被迫的。据我所知,她们实在是没办
法到另外一个位置,让自己不强势。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在这方面表现
得特别夸张:她跟男人约会,如果两个人都开车怎么办?男人要坐她的
车;要做爱在哪儿呢?男人要到她家里来。她一直说要找一个强有力
的,能驾驭她的男人,但是她找了一辈子都没有找到。其实她身边这样
的男人很多,但是她不会去选那种人。
原因是什么呢?作为“妖女”,她的自我是没有成形的,或者说是她还没有变成一个人,她需要空间让她的妖性变成人性。这个时候,她就
需要一个完全没有攻击性的男人,这种人有安全感,她可以在这种人面
前肆无忌惮地释放她的情绪。这样的男人相当于一个容器,她要在这个
容器中历练她的妖性,逐渐地变成一个人。
而在她没有变成人之前,她其实很痛苦,她为所欲为的一切,都源
于自己的痛苦。所以,实际上她是没办法去做那个真正温柔的人,把自
己放低一点儿位置,她做不到,她必须处在妖的位置,通过为所欲为的
过程,慢慢地变成一个人。
所以我很明白强势女人的痛苦,越强势越痛苦,越痛苦越强势,形
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她们需要做的,是在内心对自己的真实完整地接
纳,自己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告诉自己,我可以真正强大起来,不需
要用强势来掩饰自己的恐惧。这样,她才可能发现一个轻松的、舒展的
自己,一个因为真正的强大而柔和起来的自己。
记住:一个真正强大的女人,一定是柔和的。第四篇 如今的中国男人
解读中国式男人
[ 不能有欲望的中国男人 ]
中国文化里歌颂的经典的中国式男人,就是老实巴交的、没有欲望
的、没有攻击性的、道德感极强的、非常负责任的男人。女人们不见得
会爱这样的人,但是很多女人会选择和这样的男人结婚,觉得这种人非
常靠谱儿。这样的选择是有道理的。对于还处于婴儿心理期的女人(上
一篇所讲的“妖女”)来讲,她的自我没有成形,她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不会抛弃她的男人作为陪伴者,或者说作为一个容器,来容纳她带着妖
性的情绪,而这样的男人正好和“妖女”构成了一对很深刻的存在。
但中国社会除了这样的男人,“和尚”也特别多,甚至可以说是“太
监”, 是心理上被阉割了的男人。因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直都是专制社
会,权力系统如今的中国男人由男人构成,女人不参与。既然是专制统
治,那么这个系统中就只能有一个男人,就是皇帝。其他男人构成权力
系统的砖和瓦,而皇帝作为一个绝对的权力所有者,他会要求其他男人
不可以对他构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894KB,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