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2776
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10日
第1页
第4页
第13页
第30页
第41页
第367页

    参见附件(2366KB,406页)。

     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在人生当中无论是创业还是交朋友,我们身边都要遇到一些重要的人,那么怎样找到合适的人呢,这本书带你了解下。

    内容提要

    作者为公共关系培训专家,总统顾问。一直致力于“六度人脉”理论研究,曾推出过畅销书《六度人脉》。

    这次作者化繁为简,将目光对准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要接触的七个关键角色——玩伴、同学、同事、上司、合作伙伴、知己、爱人,这7种角色代表人生不同阶段的7种关键力量!

    作者以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他们的重要作用,以及识别、交往的各种技巧要点。阅读本书,我们还将知道自己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制定的怎样的成长目标,需要与哪些人同行,以及与他们的相处之道。无论是学生、白领还是中高层管理者等,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参考的答案。

    作者资料

    李维文,公共关系培训专家,旅美华人,致力于六度人脉的理论研究和实战。他与美国政坛神秘的“公关黑手”史密斯联立了一家公关公司,并参与了多起企业的收购谈判。

    近年来,他逐渐从商业舞台的叱咤风云转向自己更感兴趣的政商舞台的人脉公关领域。曾任切尼总统竞选顾问组成员。著有《六度人脉》系列与《对自己狠一点,离成功近一点》等畅销书。

    他的每一本书都斩获“网终身五星级图书”荣誉。

    主目录

    PART1 遇对人,走对路,找到你的小伙伴!

    PART2 学生时代——找到你的“启蒙者"

    PART3 毕业头三年,每天和谁一起工作很重要!

    PART4 遇到一位好上司,胜过遇到一位好老师

    PART5 找到靠谱的合作伙伴,事业稳如泰山

    PART6 听一听最中肯的声音,找到一位好知己

    PART7 选择爱人,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PART8 别忘了最重要的事:提升你自己!

    精彩书摘

    刚到美国时,我问自己的个问题就是“应该向什么样的人学习”。在长江实业时,我立志成为李嘉诚那样的企业家,但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带领一家实体公司披荆斩棘,只能做一些策划和推广工作。所以,在离开长江实业到新加坡后,我走了一段弯路。

    由此可见,向谁学习的问题比我们怎么学习更加重要。找对了榜样,你可节省大量时间,少支付昂贵成本。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有时会长达三年、五年甚至八年,这样你等于延长了自己的职业生命。在你取得某方面的成功后,回望过去,你总会想起一些人。他们给了你这样或那样的帮助,才让你度过了一些关卡。正是这些当初你的“老师”,让你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了一些。

    向谁学习,其实就是我们提升自己能力的基础,也是基本前提。如果你的前进方向都搞错了,丧失的不仅仅是可能成功的机会和无谓的付出,更重要的是你会错过一个正确的过程中的大量的资源和关系的积累。一正一反,损失可就太大了。

    所以一到美国,我就针对自己的事业需求,确立了一个学习的目标:我要找一位营销推广方面的大师级选手,要从他那里学到我以前没接触过的知识。在后来进入总统竞选顾问组时,我幸运地遇到了纽曼先生,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纽曼让我知道,一个人可以错失昨天的全部,也可以对未来充满惶恐,这都没关系,但绝不可以对现在有任何疑虑。“人必须坚定地走好现在的每一步,不要考虑过去和未来。当你走好时,你就拥有了值得骄傲的过去和未来。”

    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务实,成为了坚定的现实主义者。所有的浪漫理想都需要在实现,再伟大的构想也不能只活在明天,而要拿到现实中一步步完成。这种极具成长性的力量推动我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机构,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并让我一直受益至今。

    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截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 李维文著. —

    南京 :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

    ISBN 978-7-5399-7304-3

    Ⅰ. ①找… Ⅱ. ①李… Ⅲ. ①人际关系学-通俗

    读物

    Ⅳ. ①C912.1-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

    055923号

    书名 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

    著者 李维文

    责任编辑 郝鹏?孙金荣策划编辑 一航

    特约编辑 康晓硕

    文字校队 孔智敏

    装帧设计 主语设计

    出版发行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社地址 南京市中央路165号,邮编:

    210009

    出版社网址 http:www.jswenyi.com

    经销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 北京兆成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开本 700毫米×1000毫米 116

    印张 18字数 182千字

    版次 2014年5月第1版 2014年5月第1次印刷

    标准书号 ISBN 978-7-5399-7304-3

    定价 35.00元

    (江苏文艺版图书凡印刷、装订错误可随时向

    承印厂调换)目录

    序 那些影响过我们人生的人

    引子 别让自己成为孤岛

    PART 1 遇对人,走对路,找到你的小伙伴!

    ◎ 谁和你一起玩大?

    ◎ 20年后还在影响你的力量

    ◎ 小伙伴代表着四种角色

    ◎ 最难把握的是“分寸”

    ◎ 不要过度投资

    PART 2 学生时代——找到你的“启蒙者”

    ◎ 真正能帮你的人总是在大学的时候认识的

    ◎ 向擅长分析的人学习,而不是成绩最好的

    ◎ 为你找到一个好老师

    ◎ 向他学习七种品德

    ◎ 最棒的本领是真诚

    ◎ 躲开消极的“启蒙者”!

    ◎ 建立你的“个人品牌”

    PART 3 毕业头三年,每天和谁一起工作很重要!

    ◎ 同事的水平影响我们的进步

    ◎ 选适合你的行业,才能遇到可以帮助你的人

    ◎ 让前辈看到你的努力,主动来帮你◎ 与潜力股成为盟友,一起经历成长的过程

    ◎ 什么时候该离开一个糟糕的环境?

    PART 4 遇到一位好上司,胜过遇到一位好老师

    ◎ 向谁学习,你就会成为谁

    ◎ 好上司比好公司重要

    ◎ 去成长型公司,而不是跨国企业

    ◎ 不成冤家成知己

    ◎ 好上司给你六种力量

    ◎ 服从的秘密

    ◎ 好上司和坏上司的区别

    PART 5 找到靠谱的合作伙伴,事业稳如泰山

    ◎ 选对合作伙伴,事业脱颖而出

    ◎ 必须有两到三位长期合作的人

    ◎ 小心牵你鼻子的家伙

    ◎ 你需要加入怎样的圈子?

    ◎ 经得起利益的考验

    ◎ 和正直的人一起合作

    ◎ 好客户的六大标准

    PART 6 听一听最中肯的声音,找到一位好知己

    ◎ 一个能听你诉说心事的人

    ◎ 遇到困难,可以无条件伸手相助

    ◎ 敢对你拍桌子的人是谁?

    ◎ 你需要一个能够批评你的人!◎ 寻找知己,杜绝功利心

    ◎ 必须远离这些人

    PART 7 选择爱人,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 爱人改变你的后半生

    ◎ 找可以给你精神支持的人过一生

    ◎ 成为一个“值得爱”的人

    ◎ 年轻时谈几场恋爱,你会更自信

    PART 8 别忘了最重要的事:提升你自己!

    ◎ 每天给自己安排一堂自我提升课!

    ◎ 意志力提升法则:意志坚定的人更容易交到

    朋友

    ◎ 沟通能力:交流、表达和说服别人

    ◎ 发现你自己的美妙个性

    ◎ 学习能力:接受、积累和更新知识

    ◎ 不要做世界的逃兵

    ◎ 性格决定你的命运,气度决定你的格局

    ◎ 无论遇到多少人,在你热爱的地方生活,做

    你热爱的事序 那些影响过我们人生的人

    人的一生要遇见许许多多的人,也将被许许多

    多的人影响。这些人里,有亲人、朋友、爱人,也

    有非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偶像。他们中的有些人你是

    无法选择的,如父母;有些人是可以选择的,如朋

    友,如爱人。本书主要是讲人生中你可以做出选择

    的7个人。我们都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与谁

    同行,你将越有可能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两年前我写了《六度人脉》系列,获得了百万

    读者的支持。如果说那是人际交往的“大数据”,那么《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就是化繁为

    简,只帮你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这7个

    人代表7种力量,他们将改变我们的一生。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在上学时学了一个

    不喜欢的专业,在上班后遇到一个糟糕的上司,结

    婚后又遇到了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伴侣。

    真糟糕啊,睁眼看去,处处都是“不喜欢”,事事都是“勉为其难”,这样的人生肯定不好过。还有人说,人生最悲剧的就是,你和他同时进

    入一所陌生的学校,那时你们不分高低,一同起

    跑,但是10年后再次相见时,你发现自己远远地

    落在了他的后面。在事业上无法望其项背,在阅历

    和见解上也差他一大截。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无论学生、公务员或商界巨子,不管你是什么

    身份,我们都有类似的想法,慨叹,困惑,也常有

    不期而至的反思: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遇到了什么样的人,才有

    了今天的境遇?

    在我的社交历史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我

    错失了那些宝贵的机会?

    我要怎样调整自己的社交心态,才能为未来的

    改变打下基础?

    我的朋友霍华德·纽曼是美国一位很受欢迎的

    心理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供职于常春藤盟校并且

    受雇于多家著名公关公司的成长学家。成长学(Growth Studies)是他在20年前就开始研究的

    课题,但它的重要意义最近才被发现,并迅速成为

    一门深受精英阶层欢迎的昂贵课程。

    人们对此趋之若鹜。所以,纽曼经常受邀去给

    美国各地的财阀后代讲课,教授他们社交技巧,特

    别是帮助那些年轻的豪门子弟养成健康的成长心理

    和拥有高超的社交眼光,从自己成长的环境中获取

    积极力量。

    在谈到上述问题时,纽曼说:“总有一些人会

    带给我们某种力量,来决定我们的人生。不同的

    是,有的人天资聪慧做得很好,拥有发现的眼光,做出敏锐的选择。有的人则经常错过自己的花开时

    节,没有招来蜜蜂反而引来了采花贼。就像一个愚

    笨的股票持有者在价格走高时遁匿不见,跌到谷底

    时才面露彷徨之色地现身交易所,成为被收割的对

    象。这是一种判断力错误的表现,他们总是从错误

    的人身上得到消极的力量,使自己的命运更加灰

    暗。正如同社交领域提供给我们的规则,你错过了

    一个机遇一定会受到惩罚,使你付出更多才能挽回

    损失。”人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人来成为

    自己的“点醒者”,从他们的身上得到启示,改变

    命运。这就是我们的社交机遇,也是成长学课程最

    为强调的一点:在别人的帮助下栽下成长的种子,来修正人生的航向。

    因为多数人的天资都处在同一个水平,在我们

    年轻时,没有谁比谁聪明许多,也不会有人真的很

    笨。在智力的舞台上,上帝给我们的底牌都是相同

    的。除去无法选择的家族背景,就只剩我们自己孤

    军奋战。在走进竞技场时,都是孤身一人。

    怎么打好手中的牌?如果有人帮你一把,推你

    一下,托你一下,就能让你更快地做出最正确的选

    择,在漫长的博弈中你将走得更远。

    如果找不到这个人,你可能需要在坚硬的地面

    再跑很远,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勉强跟上队伍。虽

    然这样的悲壮和艰辛很容易在你的“个人奋斗

    史”中吸引读者的眼球,引发听众的欢呼,但未免

    太过冒险了——因为你只有1%不到的概率跳过所

    有的障碍,成功地跑到最后。你一个人奋臂前行,只要摔倒一次就可能万劫不复。传统社交术的荒唐之处在于,人们总在以自己

    现实的需求去发掘关系,而很少为未来的五年甚至

    更长的时间布局。这当然很容易理解,长远计划意

    味着获得收益很迟。“我不知道将来发生什么,还

    不如把握现在。”有的人为了在明早就赚到100元

    而立刻投资50元,却不情愿为2年后可以赚到10

    万元而拿出5万元的成本。

    这种心理的根深蒂固,决定了他们只有

    1100000的成功基数。在某些领域甚至更高,可

    能达到几百万分之一。所以我们才看到过去和今天

    的世界,它总是由一个坚固的金字塔形构成的。站

    在上层的人数是如此之稀少,以至于人们哀叹命运

    是多么残酷。岂不知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铸造

    者?

    大凡取得一定成功的人士,他们的思维是完全

    不同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们都遇到过可以帮

    助他们的人,通过他们的力量,来激发自己的潜

    力,让这种帮助来扶携着自己跳过那些或高或低的

    障碍物。最重要的是,他们愿意为这样的着眼于未

    来的机遇进行“投资”,并能充满热情地抓住这些

    机遇,以超前的社交理念在很早以前就构建自己的资源平台,来获取实质的帮助。

    这种帮助当然并不仅仅局限于功利的扶持(经

    验、人脉和资金)——如果你又理解为是看得见

    和摸得着的物质输血,就背离了我们的社交宗旨

    ——它们更多是深层次的助力和启迪,改变了头

    脑,指明了方向,少走了弯路,坚定了决心。结果

    就是,让他们的内心更强大,思维变得更理智、更

    清晰,也更加明确和坚实。

    在这些不同的人的助力下,他们实现的是内在

    的提升,成功地跨越不同的人生阶段。

    问题是:

    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从中汲取有益的经

    验呢?

    我们有心改变的人——应该怎样在自己的人

    生中获得这些人的帮助?

    对于这两点,本书将是一个很好的蓝本。在书

    中,我们将讲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如何来甄选辨别

    不同的人,从品格、行为、背景、性格等进行了直入人心的分析,在什么阶段必须交什么样的朋友,有什么样的人可以帮助到我们,以及什么样的人必

    须远离。玩伴、同学、老师、同事、上级、竞争对

    手、客户、合作伙伴、家人等,他们都有可能成为

    我们的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七个人之一。

    在这些人中,有的人帮助我们健康地成长,避

    开成长路上的危险;有的人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

    有的人能够给予强大的社会资源;有的人则可以直

    接提携我们更上一层楼;有的人在困境中能及时伸

    手相援;有的人则是我们的感情寄托,是一杯香浓

    的咖啡、一块温热的毛巾,是在外拼搏劳累了一天

    回到家之后的温馨港湾。

    希望本书可以让你明白:除了我们的父母之

    外,谁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我们又

    如何在人生的关键点上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我也将

    与大家一同分享我所经历这“7个人”的过程。引子 别让自己成为孤岛

    苹果公司的CEO库克先生说过一句名

    言:“别让自己成为一座孤岛至关重要。我认为,作为CEO,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他觉得,一名志向远大的管理者,最害怕的就是陷入孤岛困

    境。

    的确,孤立无援,那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境地。

    你无力可借,没有参考,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做出判

    断,犯错的概率将大大增加。没有人愿意陷入这样

    的境地。

    在本书开始之前,我向您提出两个问题:

    1.你是谁?(这很少有人思考。)

    2.当你遇到问题时,可以向谁求助?(人人都

    想过这个问题,但在身处绝境时才能感受到它是如

    此重要。)

    回答这两个问题是打开库克先生提到的“孤岛

    困境”的钥匙。为什么要首先强调“你是谁”?因为这才是成长和社交的根本。如果你不清楚或不能

    定位自己,意味着你不知道自己能提供什么。忽略

    自我建设,没有办法向外辐射价值,那么你自己就

    会走入孤岛。不需要别人对你怎么样,你自己就跳

    不出来。

    解决了自己是谁的问题,你就明白,人生成长

    的核心就是建设自己,要将自我的强大作为成长的

    最重要任务。围绕着这个任务,去向外扩散自己的

    寻找范围,交一些有着不同性格和不同价值观的朋

    友,把他们纳入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能否帮助他

    们,关心他们,和他们一起提高。当然,无论你有

    多么出色,在你身边永远都会有值得你学习的榜

    样,也始终会有对我们很重要的力量。

    第二个问题强调的是你要了解“别人是谁”,别人有什么长处,对你意味着什么。这样你就可以

    知道在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否获取到帮助,以

    及向谁请求帮助。在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排除

    功利的想法——不是因为用到了才去社交,而是

    出于喜欢和帮助,社交必须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是一项水到渠成的工程,是一种共生的状态,而不

    是攀附的标本。就像吃饭一样,我们吃饭是为了防止饿肚子,而不是饿了肚子才去吃饭。任何一种事物,逻辑的

    顺序不同,其最终呈现的本质也就具有根本的区

    别。

    纽曼说:“如果你有企图,别人会看出来

    的。”有些人根本不考虑兴趣是否相投,只考虑对

    自己有用没用,这种交往会比较生硬和无趣。而

    且,他们总被识破。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就有能力避免陷入成

    长中的“孤岛困境”,成为一个合群的人。合群是

    一种乐观的性格特征,也是任何一种大社交理念的

    基础。一个合群的人,意味着他既能够接受别人,同时也能被别人接受;他乐于和人交往,很少封闭

    自己,可以轻松地向特定的人(往往有很多)敞开

    心扉,表达他的看法;他通常也是善解人意和热情

    的,以正面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并清楚地知道应

    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最重要的,我们要保持人格的完整,并懂得在

    成长中去“交换人格”,吸收别人身上的不凡之

    处。这尤其关键——第一,你将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第二,你可以懂得如何关心别人。

    第三,为自己构建开放的社交态度。

    第四,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并不断提升。

    第五,建立和别人交换意见的优质习惯。

    人和人之间的所有关系,在本质上其实都是互

    补关系。哪怕是敌人、仇人,这种关系的前提也是

    一种心灵的需求在推动。我战胜对手,是满足了我

    想赢的欲望;我杀了自己的仇人,是满足了我复仇

    的欲望。确立一种关系,就是在向对方索求某种东

    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是永恒不变的本质。没有

    谁能够在完全独立和与外界封闭的状态下实现自我

    的任何要求,都必须依靠他人的协作来完成。

    在成长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

    系中,没有他人,你就是一座孤岛;走出孤岛的经

    历就是一部寻人史,也是一部交换史。就像在小时

    候,一个好的玩伴你不珍惜,到了中学和大学,你

    也就不会珍惜那些纯粹的友谊,到了工作中,你就缺乏与同事和上司融洽共事的经验,当你想在事业

    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时,你就没有办法得到人们的全

    力支持。

    这是对人生的犯罪吗?纽曼就是这样认为的,他说:“我并不主张使用‘关系’这样的词汇来形

    容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因为社交本身是成长学的一

    部分,代表着你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的能

    力。”

    在中国,“关系”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们既

    需要它,又对它充满不屑,好像一个只知道寻找关

    系的人就是没有能力的。其实恰恰相反,一个人意

    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才会去寻求别人的帮助,才能

    在这个过程中和人们互动,彼此理解,学习对方的

    优秀之处,给自己充电,然后让自己也变得更加优

    秀。

    本书要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从根本上质

    问:“人为什么活着?”或者换一种说法:“我们

    为什么成长?”如果生命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这样

    的人生注定毫无意义。人类不但高度重视该问题,而且类似于对孤岛困境的思考和破解充满了每个人的一生。

    生存于孤岛的人,他的混沌不清,人生充满混

    乱,悲观情绪将在自己的生活中迅速弥漫。怀有如

    此紧迫的危机感和焦躁感的人到处都是。我们在寻

    找朋友,而他们也在寻找你。为了找到自己的同行

    者,帮助你度过一个充满幸福的充实人生,我希望

    这本书能带给你些许启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汲

    取有益的营养,重新规划自己明天的生活。

    对此,我将无比荣幸。PART 1 遇对人,走对路,找到你的

    小伙伴!◎ 谁和你一起玩大?

    建立一种亲密关系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

    相识;第二是相知;第三是相惜。相识很容易,我

    们可能每天认识许多人,客户、同事、聊友,这都

    是相识。相知和相惜就难了,有的人一辈子交际无

    数,也不一定能相知几个人,更不要提相惜了。

    我读小学时,班里有40多名同学,一年级时

    我们就相识,都是同一片区的邻居。可最终能和我

    成为伙伴的却只有七八个人,几年后到了中学,成

    为朋友的还剩下了两三个。其他的人都成为了人生

    中的过客,不曾相知,也不曾相惜。

    工作以后,公司上下有上百名员工,到了长江

    实业有几千名同事。我和他们同吃一碗饭,低头不

    见抬头见,可最终聊得来的、互相影响并帮助的,也只有那么几个人。其余的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观

    众,就像我们路边的花花草草一样。

    因此,亲密关系是很难建立的,这不但取决于

    信任、需求或者价值观,还与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有关,也与你对关系的理解有关。许多呈现在你眼

    前的亲密关系,通常只是表面现象,比如礼貌性的

    附和、伪装出来的亲近,看似一张张的笑脸,实则

    五味杂陈;好像他们在关心你,其实你们都被名利

    绑架。

    生命一开始,关系就产生了。而且,我们遇对

    人总是如此之难,所以人们才由衷地感到——朋

    友是如此难交。但是如果换一种角度,我们理解社

    交关系的方向是不是有问题呢?

    对朋友,你是想汲取他能够提供的价值,还是

    想在他身上获取自己成长的动力?不同的选择,会

    决定你不同的人生。

    沃伦·巴菲特是一位十分擅长总结的价值投资

    大师。他不但精于分析股票,也对人的成长有精辟

    的见解。他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

    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要想把雪球越滚越大,显然是需要上述两点。

    “雪”就是各种资源,包括钱、人,还有其他

    能够被聚拢合成一体的东西,长坡则是正确的方向。它们缺一不可。当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时,你所

    需要的就是体力、耐心和技巧了。后者在我们的人

    生历程中其实是必须具备的最为基础的本领。

    巴菲特所讲到的雪球之“雪”,也包括我们的

    社会关系。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他将必然

    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他来到世界的一瞬

    间,就无可逃避地进入了这个环境。我们的生命一

    开始,关系就产生了,这不因你生在何种家庭而有

    所区别。

    一个小婴儿,从他睁开眼睛的第一天起,他就

    走上了一条建设和经营自己的人生关系的漫长旅

    途。他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好人、坏人、有价值

    的人、无价值的人、有积极意义的人、只能起到消

    极作用的人……他必须学会辨别和选择。

    这是一件重要而且相伴他一生的工作,这件工

    作完成的好坏,决定了他最后会取得多大的成就。

    与此同时,他对于别人的看法,也促成了人们

    对他的印象。在一个互联互动的环境中,他从婴儿

    变成少年,从少年变成大人。在他30岁时,对自己的少儿时代一定已失去绝大部分记忆,但正是那

    些想不起来的记忆碎片,为他今天的状态播下了第

    一粒种子。

    在孩童时期的思维世界中,父母和亲人是第一

    重世界,这无可替代;朋友和伙伴是第二重世界。

    父母的概念是亲近的,朋友的概念是模糊的,至于

    玩伴——人们在思考对自己起到重要作用的人

    时,通常不会考虑自己的小伙伴。现在我要告诉

    你,这大错特错。

    “他们除了是我因玩具嫉妒而时常发生战争的

    对象,我不清楚还有什么作用。”一位23岁的纽

    约女孩乔丝说。她已完全记不起小时玩伴的模样,甚至她认为自己的童年没有一个可以陪自己玩的

    人。

    “除了喜欢酗酒的爸爸,我不记得还有谁经常

    在我面前出现,我是自己玩大的,就这样。”她

    说。所以她感觉自己现在交不到固定的好友、有些

    自闭倾向,可能即由于此原因。

    乔丝在两岁时就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小伙伴,可以和她分享玩具、争夺战利品以及一起玩游戏的

    人。但她没有兄弟姐妹,也没见过邻居家的同龄

    人。偶尔会有一些小孩进入她的房间,却总有不快

    收场。她们不是打得不可开交,就是互相仇视。成

    人很难理解小孩的世界,就是因为她们只见了一面

    可能就已视对方为最大的敌人。

    可是,即便这样的关系也很重要,不是吗?乔

    丝在五岁之前搬了三次家,随着爸爸从东海岸到西

    海岸,又跑到新墨西哥州。最后一次搬迁,是她在

    爸爸去世后孤身来到纽约。当她开始一份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可以拿出来跟同事分享的童年

    谈资。她发现自己甚至完全不懂得如何处理与同事

    的关系。这恰恰就是缺乏儿时的小伙伴可以给我们

    的力量。

    我们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个人在社会化的

    过程中,其实从3岁起,你身边的朋友就开始发挥

    至关重要的作用了,以人际交往为基础是每个人进

    行社会化的必然规律。儿时的玩伴,则是一个人进

    入人际交往的开始。

    你的行为会影响他,他的行为当然也会深深地影响你;你们会互相吸收优点,并感染对方的某些

    缺点。他们是你的发小、青梅竹马或“势如水火的

    大仇人”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第一次通过别人

    的眼光看待自己,并且开始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

    法,在乎他们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我们第一次仔细

    地了解别人,从他(她)的身上看到长处和短处,并且学会与他们共处,做大家都感兴趣的事。

    对于自己的“玩伴”或者认识很长时间的发

    小,并非来者不拒。如果不加以辨别地选择小伙

    伴,我称之为“放羊式童年”,凡是以这种态度交

    友的孩子一般都会对自己的未来失去自控力。

    根据我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想在自己人生的任

    何一个阶段都保证可以遇到对的人,走上对的路,最起码要让自己具备一种最基本的辨别的眼光。要

    懂得去理性地观察每一个人,要避开表面的陷阱,透过表象去看到他们内在的优点,然后综合起来分

    析,为自己找到一个“学习点”。

    这里还有两个原则:

    第一,优点是一种共性,每一个小伙伴都有他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因为每一个人都代表着某种性

    格或生存的方式,有你可以借鉴的方面。

    第二,用公平的标准衡量他们,世俗的观点不

    能影响你的判断,比如财富和相貌,再比如热情或

    冷漠,以及第一印象、衣着等这些功利的标准。我

    们必须采取完全脱俗的态度,超越眼前的得失去评

    判他们,选择自己的小伙伴,才能真正地找到值得

    自己学习的同龄人,在和他们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共

    同成长,将他们的优点融合到自己的身上。◎ 20年后还在影响你的力量

    在我们长大以后做某些事情时(人际交往或处

    理工作),经常突然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

    觉,这种感觉有时正是从深远的记忆存储下来的经

    验——或许它们就是在小时候与玩伴的共处中积

    累下来的体验。因此,那个和你一起玩大的人,其

    实在20年后还在影响着你,虽然你意识不到,也

    不清楚这是怎样的发生机制。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不可复制,并且有太多的

    因素左右我们的选择,所以不能绝对地认为一个小

    时候与你嬉闹游戏的人会主宰你未来的人生。但我

    们不能否认的是,这个角色确实在许多成功者的童

    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我们机构的培训教材中,巴菲特是一个经常

    出现的名字。我和史密斯都把他作为“成

    长”和“成功”的典型榜样,告诉学员必须尊重他

    的方法——对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适用的,比微软

    创始人和谷歌总裁的励志故事更有代表性。因为巴

    菲特从自己身边的世界获取了巨大的能量,他懂得如何利用集体力量,并让亲近的人成为他的得力帮

    手,一起把他的商业价值观发扬光大。

    巴菲特儿时的伙伴中有一个叫作拉塞尔的人。

    在9岁时,他们就结成了一对“商业伙伴”——他

    们把加油站门口苏打水机器里出来的瓶盖运走,并

    且精心地把每一种饮料的瓶盖数计算好,分析哪一

    种饮料的销售量最大。

    这一看似无聊的举动,实质上却是最简单和最

    原始的市场调查。这一行为在记忆中烙下印记,深

    入人的潜意识,形成强大的驱动力,使未来的成长

    向这一方向努力,最终会在人选择从事哪种行业时

    产生影响力。

    此后,他们又去寻找可以再用的高尔夫球,再

    一次地进行分类和整理,然后卖给邻居并且从中获

    得提成。两人后来还去当过高尔夫球场的球童,每

    月只赚3美元。两人携手赚钱,一点一点地积累资

    本。这门生意规模很小,也赚不到几个钱,但却等

    于一堂最基本的投资理财课程。

    实践就是最好的老师,而拉塞尔则是他的称职帮手。后来,他们还在公园里建立了高尔夫球亭,生意相当红火。

    难道是他们真的如此缺钱吗?拉塞尔的母亲问

    过他这个问题。巴菲特说:“这倒不是我想要很多

    的钱,我只是觉得,看着它慢慢变多是一件很有意

    思的事。”

    这段儿时经历为日后的“股神”巴菲特开启了

    一扇大门。正如他自己所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

    雪,还有很长的坡。一个有价值的玩伴和他一起玩

    大,两个人最终都做出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而你,那个和你一起玩大的人是谁呢?

    不管是男是女,我们小时候都会有一些伙伴,一起吃糖一起做游戏。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像拉塞

    尔一样在很长的时期内对我们造成深远的影响,甚

    至改变我们的生活(有他和没他,你将来的生活会

    有根本性的区别)。实际上,我们遇到什么人,总

    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需求——你想跟什么样的人

    一起玩?这导致了选择不是随机的,而是刻意的,如果你自己缺乏一些想法,你可能交到的朋友也都是白开水类型的。

    一个可以在20年后还能影响你的人,他首先

    必须也是有想法的,是一个富有活力及创造力的孩

    子。他一开始就能表现出惊人的思维跳跃性,不受

    传统的束缚和世俗观念的影响,从而能够提供给你

    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新鲜的思维角度。

    但不是谁在小时候的朋友都是有想法的人,多

    数人的忠诚玩伴都像一张没有内容的白纸,或者上

    面缺乏足够靓丽的色彩。他们合在一起只是多了一

    张空白纸而已,在逐渐变淡的记忆中很难令人印象

    深刻,没有涂抹下多少亮点。因此,我们才会在多

    年后再次遇到童年的要好玩伴时,惊讶地发现自己

    竟然记不起与他有关的任何事情,只能在浩瀚的记

    忆数据库中勉强找出一点模糊的印象,来证明他就

    是那个人。

    如果你的小伙伴也是这样的一个没有个性的

    人,你的童年往往就是“失败”的,你能从中汲取

    的营养就欠缺了一些必要的元素。

    什么叫有想法呢?1.这意味着一个人起码能够独立地做出决定,而不是被传统的思维和别人的意见左右。正如身处

    迷宫之中时,要辨别出哪一条路才能走出困境,而

    不是被困死在里面,或者只知道给家人打电话,向

    老师求助。

    2.还需要他们有一些离经叛道的念头和行为,超越年龄和世俗观念的限制,充分自由地畅想并进

    行实践。这未必是疯狂的,但一定是有趣的。实际

    上,我们小时候能遇到几个称得上有趣的伙伴,对

    自己人生的影响就已经足够大了,他们能够帮助我

    们埋下创造力的种子。

    多数情况下,有的人喜欢结交的伙伴是那种木

    讷型的,他们从来不会创造性地思考一件事情的不

    同解决方式,表现出活跃的思维。就像一辆遥控汽

    车,他们只能在某些既定的程序下,按照设计好的

    路线行走。和这一类人成为亲密玩伴的人,通常自

    己也不会有什么作为。

    而且,他们都暴露了某些缺乏自信的“潜

    质”,或醉心于成为一个老实同伴的“领导”,而

    不是向更聪明的人学习——哪怕只能给他打打下手。所以在20年后你再次遇见他时,你会惊奇地

    发现,他的人生一点都没有改变。◎ 小伙伴代表着四种角色

    和我们一起玩大的人,他们一般会具有一些共

    同的特点,并且代表着四种重要的角色。每一种角

    色,实质上都是我们对于人生的一种演习和提前的

    训练。

    玩具分享者

    玩具代表着“个人资源”,分享玩具的过程即

    资源共享的训练过程。

    从一些普通的游戏和对玩具的分配、使用开

    始,你和你的搭档就已经开始了这项至关重要的练

    习——如何对待玩具,以及怎样和小伙伴分享,它决定了你在未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资源,以及

    寻找盟友、客户和融入团队的能力。

    它将帮助你建立正确的团队意识。

    它将训练你调整心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它将提升你协作的意识和赋予你团结的力量。虽然你对此一无所知,但它已经替你悄悄完

    成,并把这种力量植入潜意识,你可能人到成年才

    对此恍然大悟。

    游戏合作者

    一项团体游戏如何协作?玩伴必须知道怎样一

    起做游戏,甚至这是小时候交朋友的唯一标准,凡

    是不能在游戏中合作的孩子将出局,而且他缺乏迅

    速融入一个团体的能力。

    康州的布兰克问:“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平等

    的,上帝是如此公正,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但

    是什么改变了我们之后的人生呢,重要的转折点是

    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在小时候与伙伴的游戏合作

    中获得的东西不同,有的人在恰当的时间遇对了

    人,走对了路,迅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角色,树立

    了正确的志向;有的则是被更好的小伙伴影响、改

    变。

    小时候的游戏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纽曼

    说:“我们人生的头几年对一生的命运具有决定性

    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时刻,那些难以抹去的情感和重要的相遇,共同决定了我们的性格。”

    比如打仗游戏,在这个临时或长期构成的团队

    中,有老大,有小兵,甚至还有军师。这就是一个

    由不同角色组成的组织,人们在组织中寻找自己的

    角色,训练协同作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一种考

    验,不能适应的人将被组织淘汰。

    和打仗游戏一样,过家家也是一种角色扮演的

    模式。但不同的是,过家家必须有女孩参加——

    我们在这种游戏中体验父亲与母亲的角色,打仗游

    戏则通常只有男孩参与,因为这是展示力量和智慧

    的初级体验。

    在十几年的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在7岁

    时每次“打仗”都当小兵的人,30岁时正在一家

    公司做着自己的部门小兵。而那个每次都充当老大

    的顽皮小子,28岁就从单位辞职做起了买卖,或

    者不到30岁就成了一个部门的老大。

    我们在中美两国对将近20万人做的采访表

    明,这个准确率高达79%。要知道一个社区

    (村)的“小老大”并不会太多,往往只有那两三个,小兵却有一大群。难道这不说明一些问题吗?

    “和经常欺负我的老大做朋友?这没错

    呀。”上海的赵先生笑嘻嘻地说。5岁时他是村里

    出了名的孩子王的副手,他打不过那个家伙,于是

    退而求其次,和他成为一对搭档,一起欺负别人,管理一支小团队,全村的小孩都听他俩的指挥。而

    现在,他是一家IT公司的副总。

    预言就是,你在小时候长时间承担的某种角

    色,其实是在为将来你的社会角色进行演练。它会

    变成一粒延时生长的种子,埋在我们意识深处,静

    悄悄地隐藏起来,然后在恰当的时刻,以你毫无知

    觉的方式爆发了。

    糖块争夺者

    糖块代表“战利品”,是所有“利益”的符

    号。玩伴既在一起争取大人给更多的战利品,又会

    为了自己可以多分几块而大打出手、争执不休以及

    明争暗斗。假如你总能在糖块争夺战中获胜,还不

    会破坏自己与小伙伴的关系,这代表了你在未来也

    会成为一个大赢家——至少你会拥有最大的概率继续赢下去。

    搞破坏的同谋者

    不在一块干点坏事,就称不上是自己的小伙

    伴。比如把邻居家的自行车胎扎破,给同班同学的

    书桌内放一只死蛤蟆。在搞破坏时,你总是需要一

    个同谋者与配合得力的帮手。相信我,在10岁以

    前,几乎没人不在意这事。

    在这四种角色的变换中,我们与玩伴经历了一

    个非常复杂的时期,也是对人生必不可少的实验期

    ——我们为成人世界的各种规则进行初级训练,并形成最初的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在和小伙伴一起

    肆无忌惮地从事各种活动的同时,也能慢慢地发现

    自己的兴趣,为人生的未来指明基本的方向。

    重要的是,你会形成最早的“自我意识”:这

    是我,不是别人。并且看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

    置,明白将向哪里去。◎ 最难把握的是“分寸”

    当你学会了定位,知道自己擅长干什么,应该

    干什么,在和伙伴的比较中有了自己的理想,形成

    了自己的个性,你就明白了什么叫分寸,做人和做

    事就具有了一种收放自如的力量。这往往是一个人

    的生命长河中的重要分水岭,是一个人成熟的标

    志。因为对一个人来说,你会发现做事最关键的地

    方不是能不能做成功,而是把事情做到何种程度。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需要衡量。在每一

    天,分寸都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决定着我们的

    心态是否从容,脚步是否稳重有力,前途是否光明

    远大。比如人际关系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业需要

    把握分寸,制定计划需要把握分寸,评价朋友和学

    习总结都需要把握分寸。

    用最简单的话说,分寸就是“尺度”,是一种

    决定自己站在什么位置的能力。

    我经常在讲座中谈到合伙人史密斯的故事,他

    是一位传奇人物,CNN和《纽约时报》都做过他的专访,还有很多机构想邀请他出版传记。史密斯

    之所以能够在复杂的公关工作中游刃有余,同时也

    在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顺风顺水,原因不仅仅在于

    他的聪明,也不仅仅在于他的勤奋,更不在于他懂

    得多少方法与手段,而在于他对于人性的洞察、对

    于人与人距离的把握和做事的时候火候的掌控。

    史密斯懂得什么叫作恰如其分,什么叫作不偏

    不倚以及见好就收。所以他永远都不会失去朋友,也是我身边拥有朋友最多、并且友谊最为长久的

    人。史密斯有一次曾颇为自傲地说:“30年前和

    我一起偷邻居家奶酪的麦克·布莱恩,那个喜欢吹

    牛的家伙,现在仍然是我家的座上宾,我从他身上

    学到的不是如何偷东西,而是怎样在邻居的家门口

    留下一张道歉的纸条,告诉威灵顿先生我们只是非

    常喜欢他妻子做的美食。”

    一句话,史密斯善于从任何一个人和事件中总

    结经验,学到一些取悦别人的智慧。就算犯下了一

    些错误,但如果以取悦的方式进行处理,我们发现

    对方总是能够轻易地原谅你。就像我们发生矛盾的

    时候率先道歉的一方总是能掌握主动权一样。在社

    交领域,这就是手段与时机的问题,它综合表现为一种社交技巧,代表着开放、诚恳和善意的力量。

    做人做到恰如其分,这当然是人生的最高境

    界。因此,把握好了人生的分寸,在和小伙伴的相

    处中掌握了自己的人生尺度,学习到了人生长跑的

    技巧,你就等于自己掌握了命运,而不是拱手交与

    他人。

    我们的人生既是目的更是过程,其中的成败与

    兴衰、得意与失意,都在分寸二字中见到分晓。

    只有懂得如何折中取度,才能实现做人做事的

    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人生的最大学

    问。

    ●批评的分寸:只有坦诚是不够的

    如果你自认为十分坦诚,就毫无顾忌地揭发别

    人的错误,即便没有恶意,也会让你在他人心目中

    的地位直线下降。和你关系最好,就可以承受激烈

    的批评?不,我们和伙伴的决裂往往就是从这时开

    始的。

    从很小开始,我们就有机会训练这种能力:批评和指责别人既要考虑到场合,也要注意分寸。若

    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让他难以接

    受,或者自尊心被你伤害,你和他的关系就会发生

    根本性的逆转。就算拜把子的兄弟,今后也可能在

    背后捅你一刀。

    ●表达的分寸:很多话是需要三思而言的

    说话小心一些总是没有错的,这代表了谨慎的

    力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会变得谨慎,而

    不是在朋友面前咄咄逼人或喋喋不休。这是无数经

    验、教训和长辈的训导换来的,也是向他人学习的

    结果。

    三思而言,察定后动,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再去表达你的看法,才能显示

    涵养而且受人欢迎。一个总是说错话的人不但缺乏

    城府,而且显得浅薄和俗气。一出生上帝就给了我

    们一张嘴巴和两只耳朵,就是让人多听少说,多去

    观察而不是总出风头。

    实际上,在我们的调查中,小时候开始就很喜

    欢出风头的人,他们在成人后的成就绝大部分都很一般,大多从事平庸的工作,而且已经丧失了儿时

    的那种创造力和惊人的活力。

    ●时机的分寸:口无遮拦的代价是遭人讨厌

    我见过很多口无遮拦的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

    地触及别人的禁区,在相处的分寸上犯下巨大的错

    误。比如探问别人的隐私,当众揭对方的伤疤,以

    及张扬对方难以启齿的缺陷等。这是缺乏训练的结

    果,和没有分寸的人成为伙伴,你自己也会变得没

    有分寸;和喜欢强人所难的人成为朋友,你也会变

    得和他一样,从他身上接收这些让人讨厌的力量。

    ●尊重的分寸:和人保持适可而止的距离

    即使一个和你关系密切的人,也要和他保持适

    可而止的距离。在任何话题上保持互相尊重,比如

    谈话不可拖得太长,否则会令人疲倦;不可严重介

    入对方的生活,这会有损你的形象。维持关系的深

    度,需要的不是时间,而是合作的兴趣和对对方的

    态度。

    我们有必要为自己找一个榜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从他的身上学习如何尊重别人,然后让自己也

    拥有这种品格。有时候,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把它带

    给我们。但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和同龄人的相处就

    成了磨炼这种品格的舞台,你要甄别哪些人不具备

    这样的品格,然后离他远一点,避免传染“放

    肆”的恶习。

    ●做事的分寸:借助书上的经验,阅读是我们

    一生的习惯

    伟大人物在成就一番事业的同时,他们也是一

    个很好的阅读者。一本好书就是他的好伙伴,从识

    字开始,就成为他相伴一生的朋友。在调查中,我

    发现67%的华尔街高薪职员在16岁以前就建立了

    定期阅读的习惯。没有人强迫,纯粹是兴趣使然。

    有的人在回忆儿时伙伴时往往没有印象,但却经常

    想起当时自己读过的好书——他们受益匪浅,从

    中了解到了这个世界,也培养了自己淡定和从容的

    品格。

    随着周围环境不断的改变,我们必须不断地适

    应,来改变说话或者做事的分寸,制定与人相处的

    更高的标准。就像一辆好车,我们需要升级它的配置,增加它的发动机,来改善它的速度,让它始终

    在自己的驾驭之中。

    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好的伙伴身上学习

    到这些积极的智慧,有所吸收并加以运用,那么我

    们就如同获得了一辆动力强劲的座驾,在漫长的岁

    月中逐渐地超越别人,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将事

    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它还会让你迅速成为一个受

    尊重的人。◎ 不要过度投资

    25岁的华盛顿男孩克莱尔对此有着沉痛的教

    训,他说:“千万不要对人太好了!我对人对事好

    到极点,好事几乎都做尽了,结果却让我失望,我

    总是那个最受伤害的人。难道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吗,它不是给好人准备的?”

    翻开克莱尔的过去,我看到的是一位对朋友尽

    心尽力、从不设防的年轻人,而且他确实喜欢义无

    反顾地对自己的朋友付出。这当然是非常好的品

    质,无可指责,也决计不能批评。但是,问题出在

    哪儿?

    克莱尔说:“我和夏西基在光屁股时就认识

    了,四五岁时,我们是社区最好的一对伙伴,所有

    的好东西都会跟他分享,像兄长一样照顾他;到了

    学校,我们是最好的哥们,我替他遮风挡雨,甚至

    帮他在考试时作弊。没有人怀疑我们的友情。”

    “这很不错,然后呢,发生了什么事?”克莱尔沉默了一会,说:“去年,夏西基投资

    了一家餐厅,前半年生意很不错,但后来不知他怎

    么经营的,亏损了一大笔钱。他曾想关闭餐厅,但

    我觉得这是他从小到大的理想,不能这么轻易放

    弃,就拿出了自己全部积蓄,大概30万美元帮

    他,维持了不到一年,但还是破产了。我并没有要

    他还钱的意思,可我发现夏西基对我越来越冷淡

    了,总是不接我的电话。直到上个月的一天,他从

    我的世界中消失了,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我马上明白了问题的症结,便问他:“在你们

    20多年的友情中,你有求过他帮忙吗,哪怕是一

    些微不足道的小忙,请回忆一下,尽可能列出他对

    你的帮助?”

    克莱尔想了半天,然后坚定地回答我:“没

    有,我从来没有对他提出过任何要求!”

    哦哦——这难道不是他们友情破裂的原因

    吗?在这对让人羡慕的关系中,克莱尔是完全的施

    与者,而夏西基只是单纯的接受方。他满足朋友的

    一切需求,却不要求对方给予一点回报。虽然他心

    里的确是这么想的,但夏西基可能并不这样认为。过度付出的结果就是对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后

    像断裂的弹簧那样无法修复。夏西基无法报答他的

    付出,只好一走了之。

    我的结论就是:对一个健全的人来说,他有劳

    动能力,而且智商正常,情商也不低。他在严酷的

    社会竞争中渴望朋友的帮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

    与此同时,独立和付出也是他内部的需要。他最希

    望的是通过自己的付出来获得帮助,而不是像乞丐

    一样接受施舍。

    本质上,我们的人际关系如果不是一种相互满

    足某种需要的稳定模式,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

    比较困难了。你对一个朋友过度投资的恶果就是他

    无法还债,不得不离你而去,和你撇清关系。你和

    他的关系再好,也敌不过这种来自人性本能的力

    量。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在很小就是过

    命的朋友,但成年后却逐渐疏远,渐渐地老死不相

    往来,许多时候就是出于这种原因。

    这是残酷的教训,人与人社交的本质,始终遵

    循着一种十分功利的原则,人们对此原则在潜意识

    中难以摆脱——人际交往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像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提出来的:“人

    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

    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

    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

    也就是说,虽然人们渴望自己得到的不能少于

    付出的,但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往往不会感

    到快乐,而是会令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从而做出

    与常理十分相悖的事情。就像夏西基对克莱尔做的

    那样,对这种结局,他们两人都不会有什么愉快的

    体验。

    这说明,对待你的玩伴时一定要有所保留,不

    可表现出一种“我全心全意为你”的姿态。很多人

    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他们倾

    尽全力,以为自己这种无怨无悔没有私心的付出,会让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结果

    往往是相反的——对方的心理感到极不平衡,因

    为他不能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这对他的自尊是

    极大的伤害。

    为了平衡双方的关系,使你与伙伴的亲密感维

    持下去,你必须遵守一个基本的原则:任何付出都应得到回报。这种回报未必就是金钱或其他功利的

    东西,但一定要让对方感到平衡和安全,至少要心

    安理得,能够从容地与你相处。否则,你会使人感

    到无法回报你,或者没有机会回报你,强烈的愧疚

    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做出极端行为,切断与你的联

    系。

    方法有两种:

    第一,在投资你的伙伴时,应该留有一些余

    地。适当地保持你们之间的距离,不要倾尽全力,或者不要过于靠近对方,让相互之间保留隐私。比

    如,你可以在某些时刻对他的困难视而不见,直到

    他来请求你,你再给予帮助。因为很可能对方并不

    希望别人知情,也不希望别人过早地给予帮助,要

    知道这往往意味着对他能力的蔑视。

    第二,如果你真的想帮助对方,尤其是你察觉

    到自己不出手的话,他可能无法战胜眼前的困难。

    那么,在你投资这份友情时,不妨同时适当地给他

    一个机会,让他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这种沉重的

    心理压力而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你可以提出一些

    请求:“嘿,哥们,我也遇到了些麻烦,而你恰巧擅长这种事,能帮我一下吗?”他会觉得你们之间

    的共处是平等的,从而能够在你们之间的关系中自

    由地呼吸,而不是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PART 2 学生时代——找到你的“启

    蒙者”◎ 真正能帮你的人总是在大学的时候认

    识的

    2013年有一部电影叫作《中国合伙人》,在

    国内票房火爆。有一位华人企业家看完后给我发来

    短信,讲述他的感慨:“李先生,我的第一次创

    业,就是和几位大学同学一起经历的。我们共同进

    行了人生的第一次冒险,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们成

    了一辈子的铁哥们,20多年过去了,每次我遇到

    困难,能够无条件地帮助我的人还是他们。”

    这一部由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主演的电影,讲述了过去30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三

    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

    至一起打拼,然后共同创办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功

    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

    这部电影为什么如此之火?因为每个人都能从

    这三个人的身上找到自己很熟悉的影子,那就是我

    们的大学时光,我们在大学时期无比纯真和充满激

    情的友谊。而现在,就算你认识的人多,当你真正

    需要帮助的时候,又能有几个人能够伸手帮助你呢?或者可以这么说:在大学一定要交到几个能真

    心帮助你的人。

    如果你在大学时连一个真心朋友都没有,你这

    辈子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很难想象一个过了18岁

    的人还没找到一两个可以互相帮助的“哥们”,如

    果不是患了自闭症,那就是他严重缺乏情商,不具

    备成功的潜质。

    下面我要给你纠正那些人们关于“大学与成

    功”的误区:

    相貌和未来的成功有很多联系?——错误!

    你看看马云就知道了;

    家庭背景跟成功有必然的联系?——错误!

    90%的富翁都出身贫困,他们赢在学生时代或在

    社会上遇对了人,而不是出身;

    上名牌大学的人会成功?——错误!多数名

    牌大学毕业的人只能打工,多数老板都毕业于一般

    学校甚至没有上过大学;

    学习成绩好的人比成绩差的人更加容易取得成功?——错误!成功的原因不是在大学时的成

    绩,而是在大学时拥有的视野和思维。

    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大学时拥有平等的机会,而在当时人们觉得非常重要的东西,可能跟我们未

    来的幸福与成功并没有太多联系。上述所有因素都

    只有10%是正确的,其余90%无效。这意味着你

    读到这里时,必须先停下来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

    ——或许你此时正是一名大学生,你应该想一

    想:“我现在秉承的是什么思想?我也这样认为

    吗?”

    在大学里,没有什么比交几个真正能帮助你的

    人来得重要。即便你自己已经是一个牛人,你也要

    跟着更牛的人跑,向他们学习。他们要具备一些优

    异的品质,比如:

    视野比你更开阔;

    心胸比你更宽广;

    眼光比你更敏锐;

    意志比你更坚定;处事比你更灵活;

    思维比你更活跃。

    作为我的心理学顾问及课程助手,纽曼向人们

    讲述了一位大学好友是如何决定性地影响到他的人

    生历程的:“我喜欢这样的朋友,坚持独特的方向

    并且富有毅力,就如同霍尔博格先生,那位出生在

    贫民窟的不屈奇才。他有着极天才的一面,并愿意

    帮助那些走近他的人,这是我做不到的,但我幸运

    的是可以向他学习。”

    霍尔博格比纽曼还小两岁,但极为喜欢读书,并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社会实践。他在哈佛大学时将

    自己所有的钱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

    组织各种活动,充分运用每一分钱的价值。有时霍

    尔博格会缺少生活的金钱,但他很有办法——给

    哈佛大学的富人子弟撰写有趣的策划方案,诸如如

    何才能有情调地与女人约会等,大受欢迎——他

    售卖自己的才华赚取佣金,这让纽曼大为吃惊并为

    之震撼。

    一个穷小子是如何改变命运的?相关的故事我们可以讲出很多,但像霍尔博格这样很轻松就搞定

    自己所有生活的例子,即便在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国

    社会也很罕见。霍尔博格成为了纽曼的理财老师,给他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重要的是,他乐意跟纽

    曼交朋友,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倾尽全力帮助他,比

    如与他探讨怎样将自己的心理咨询小组在校园内扩

    大市场并实现盈利,以及帮他确立未来的人生方

    向。

    来自圣地亚哥的大学生塞奇说:“大学意味着

    什么,是像您与霍尔博格先生启示的这样,尽可能

    地交结密友并取得他们的帮助吗?”

    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没有人愿意让自

    己珍贵的学校生涯变得如此功利,但可贵的是

    ——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总是多面的,我们能从同

    一件事情中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然后从中选择自

    己喜欢的观点加以利用。

    因此,纽曼回答说:“亲爱的塞奇,你要记住

    自己的人生在不同阶段的重点是什么。小学时我们

    什么都不记得,而大学相对于高中则是一段难以想

    象、完全不同的经历。这意味着转变,对许多人来说,如何适应这种转变,是你必须自己面对的事

    情。你可能觉得功课相对重要,压力很大,没有人

    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么你可以寻求这方面的帮助;

    假如你感受到了足够的自由,有时间去体验更多,我们对朋友的要求则可能进行相应的调整。目的总

    是简单的,重要的是我们的体验。”

    你要记得的一件事是,大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

    交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是其他什么——比

    如选择一位好的导师。后者当然十分必要,但它是

    可塑性的问题,只有选择朋友的心态才是容易在我

    们的内心被固化的。许多人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经

    常十年如一日抱持一个顽固的观点,正是因为在意

    识深处,与人交往的“处理工序”是极难改变的,人们很难更改自己的习惯,就像我们无法轻易抹掉

    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一样。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一开始就勇敢地迈出了第

    一步,那么在某一天或者某一个晚上,仅仅因为你

    和几个人交谈了几句、讨论了一些有意义的话题,你从此就拥有了一两位特殊的朋友,他们会变成你

    的多年好友甚至是几十年的老友。然后你会拥有自

    己的圈子,并很难进入其他人的圈子。你需要利用意识的这一点,尽快展示优点,纠

    正缺点。不要害怕对别人讲话,也不要害怕去倾

    听。在大学一年级就让自己成为一个别人可以对你

    打开心窗的人,而不是人们远远地就对你建立起警

    惕的防线。◎ 向擅长分析的人学习,而不是成绩最

    好的

    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必须具备的非常重要的

    能力。我们从出生到老去,都处于不断的学习状态

    中。但是学习也是有“技术”的,有的人轻而易举

    地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掌握和运用了学习技术,而不是因为他脑子好。

    由此观之,学习这项能力更多是通过后天的磨

    炼获得的。也就是说,如果想成为优等生,那就一

    定要掌握学习的技术和窍门。

    当然,每个人学习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效率

    却是学习的核心问题,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能够具

    备良好的学习能力的试金石。正如李小龙的武侠书

    里所说:“武术有两种,一种是花拳绣腿耍给别人

    看的;另一种是真刀真枪出战果的。站在强盗的刀

    尖前面,哪一种武术更有效呢?这是不言自明的事

    情。”

    小的时候我们总能发现身边的一些同学,他们很努力,很愿意学习,但总是学得不好。这就是学

    习的效率问题。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同学,他们非常

    偏科,只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认真学习,并且成绩

    很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试着让左右脑均衡地运

    转,假如你已经用左脑学习了20分钟的数学,这

    个时候你的大脑已经非常疲惫了,因此接下来就要

    用右脑学习20分钟的语文,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

    效率。因此,把它养成你的生活习惯,并且合理分

    配好你的时间,这将会大大提高你的学习能力。这

    种对学习时间的分配正是最基础的分析和调整能力

    的体现。

    如今,很多新闻都报道说,当学霸进入社会的

    时候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囧境。因为“学霸”往往就

    是学习成绩优异的代名词,他们的成绩最好,可是

    灵活的实践能力却并不一定合格。现实告诉你,当

    你是学生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成绩好就是一切,其

    实并非如此。有的时候那些通过苦学和死学的方法

    获得高成绩的人,在很多其他的方面却难以拥有更

    强的竞争力。学习成绩好并不一定能和“有出息”画上等

    号,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决定一个人能

    否闪光的并不是成绩,而是成绩背后的东西。你必

    须试着去发现你身边善于分析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如何拥有这项能力。

    艾伦·格林斯潘曾任美联储主席,那时他一手

    掌管了美国的货币发行、利率、国际金融流通等重

    要工作。曾经在一段时间内,美国的股市总是因为

    他的一句话而上下波动。从克林顿政府到布什政

    府,格林斯潘的名字在全球金融界和企业界无人不

    知。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称谓:他也是世界上举

    世无双的经济学家。

    格林斯潘毕业于纽约大学。但是当年教过格林

    斯潘的爱涅斯特·克鲁诺教授却回忆说:“当时他

    还不能算是好学生。有点傲慢,不怎么用功。那时

    的格林斯潘并不怎么聪明,知识也不多,还缺乏人

    情味,往往当着大家的面斥责自己的同学,使他们

    下不来台。当然啦,学生时期嘛,谁都可能傲慢。

    他现在可不一定那样。上了岁数了嘛,见多识广会

    有长足的进步。”当年的格林斯潘在大学时期就读于克鲁诺教授

    的门下,虽然成绩不太好,不太会交朋友,但最重

    要的是他掌握了学习的技术,虽然他营销学并没有

    学好,但是在学其他领域的知识时能很快地学会。

    学习的要义除了要学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外,还必须

    要能够见多识广,把自己所学的只是串联起来,为

    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拥有学习的能力。

    直到现在,艾伦·格林斯潘依旧是纽约大学的

    骄傲。每一位纽约大学的学生,都为有这么杰出的

    校友而自豪。每年招生的时候,学校也总会把他的

    名字排到前面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入学。从格林

    斯潘的身上,或许我们能够更加理解,应该向擅长

    分析的人去学习,而不是成绩最好的人。

    你知道吗?在中世纪,音乐是属于数学的。不

    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事实上彼此之间有着

    非常紧密的联系。一个创造世界最高品牌钢琴的斯

    坦威先生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这项调查旨在发现音

    乐与学习成绩是否有联系。根据他的调查,学习过

    乐器的孩子往往语言组织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比其

    他的孩子更强。一般来说,学过音乐的孩子的学习

    成绩也比没有学过音乐的孩子要强。这就能证明,学习音乐对孩子来说是可以提高

    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只要孩子们不觉得

    厌倦,一般的家庭都愿意为孩子购买乐器让他们练

    习,这对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曾经有人把音乐当作数学来学习。一边从数学

    的角度分析发出来的声音,一边看着乐谱的音符来

    按键。用数码或者图画来分析声音,这样可以有利

    于代数或几何的学习。事实上,音符是让你用指头

    表达一种感觉的指令。它是一种语言符号。这种理

    解语言符号的能力,就会日后成为学习英语、法语

    等语言的基础。

    另外,我们在小时候多数都学习过钢琴,其实

    这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除了好成绩之外的品质,那

    就是耐心和意志力。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学习就是多问自己几

    个“为什么”。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为什么?”这

    一质问最能表现人的好奇心。科学是什么?科学就

    是一边观察世界,一边提出“为什么”。“认识

    论”就是通过“纯哲学”提出的“为什么”,“纯

    哲学”又是通过“显像学”提出的“为什么”,而什么是“显像学”?那就是一边观察科学现象,一

    边提出问题。而在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能够

    提出“为什么”。

    我们在问自己“为什么”的同时,便是满足自

    己好奇心的过程。我们所谓的学习,就是在不断地

    满足自己好奇心,提出许许多多的疑问,然后再寻

    找一个一个的答案的过程。人的认识能力是受自身

    局限的。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所有疑

    问的答案都应该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现象里。在所有

    的考试面前,答案也都体现在我们的人生里。

    看看你的身边,有没有擅长提出“为什么”以

    及通过自己找到答案的人呢?如果有,多和他们交

    往,哪怕他们总是与世俗格格不入。通过和他们的

    交往,也能给你自己的人生带来意外之喜。◎ 为你找到一个好老师

    有的人愿意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有的人愿意交

    过路费上高速公路。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条,有句

    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有复杂的路,也有简

    单的路。区别在于,你自己愿意选择哪一条路呢?

    通往高速公路的方式之一,就是找一个适合自

    己模仿学习的老师,让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教给

    你一些重要的品质、方法或提供给你宝贵的经验。

    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为自己选择这个老师是十分

    重要的,因为你能从他(她)身上找到一些已经验

    证是成功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可以为自己所用。

    “股神”巴菲特在没有成为“股神”之前,也

    只是在费城交易所看经济走势图表和找小道消息的

    小散户。他每天只是重复着做一些技术分析之类的

    工作,和那些没有成功的投资者一样,他并非一开

    始就会购买翻10多倍的可口可乐股票,而是也需

    要学习和观察市场,为自己寻找一个指路的人。他

    和其他投资者一样,处在同一起跑线。如果巴菲特仅仅是止步于此,那他很可能到现

    在还只是一个小散户或者已经破产了。但是他却最

    终成为了“股神”,并且确定了自己的投资风格和

    交易体系,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巴菲特从来没有停下

    学习的脚步。他先是申请跟随价值投资大师格雷厄

    姆学习,1957年又亲自登门向知名投资专家费雪

    求教。

    后来,巴菲特开始将格雷厄姆和费雪两者投资

    体系的特长相融合,并且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价值

    投资”的投资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才能

    够成为一代投资大师和世界首富。

    一定要记住,最快的学习方法,不是自己闭门

    造车去发明一套自己的东西,而是按照大师们已经

    验证过的成功的方法去做。当然,你更要学会的则

    是和你的老师做朋友。

    每个人都是会有朋友的。但关键是你能吸引什

    么样的人成为你的朋友呢?

    我们以中国的书法为例,它所提倡的是骨力,清刚,遒韧。事实上它也是一种力量,一种让一个人从精神深处去认识,并且能够潜移默化最终表现

    为行为:为人刚正不阿,做事不半途而废,有恒心

    和毅力。这种行为就是这种力量由内而外的显现。

    它可能不具有如一台歌舞晚会所释放的狂热不熄的

    激情,但是它确实是润物细无声似的稳扎稳打,并

    且能够持之以恒。

    这样的美的渗透力,比任何说教和提倡都显得

    更有力量。这种文化力量的渗透对社会所起到的精

    神净化作用远胜于一切政治说教和艺术形式的点

    缀。当下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靠的并不是一时的

    激情,而是一种持久的感染力,它要对优秀的价值

    观进行肯定。

    正是这种感染力,才能成为你吸引别人的关

    键。你身上所具备的感染力越强烈,你便越容易吸

    引非常优秀的人成为你的朋友。

    同时你要记住,为自己寻找一位导师。他

    (她)会让你更加优秀。

    导师就如同你的私人教练一样,可以让你变得

    更优秀,并且能够给你提供客观而且个性化的帮助。一个良好的导师往往对你的工作或者公司有很

    好的认识,并且能够在关键的时候给予你一些指

    导。

    但是,导师也是有级别的。如果这位导师的级

    别不是很高,那么他们就有可能看得不是非常地

    远,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相反,如果导师的级

    别太高,那么他们也不太容易从你的立场和角度来

    看待问题。因此,最好的导师应该处于二者之间,既能够给你提供有用的帮助,也能够从你的立场出

    发来看待问题。

    通常会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导师:

    ●安慰型

    这类导师的优势在于倾听。通常情况下,当你

    遇到困难时,可以给此类导师打电话。他们会同情

    地倾听你诉苦,会借个肩膀给你来哭。他们能在倾

    听你诉说的同时,帮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

    你更多的信心与希望。你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心事

    完全交给他们,在你倾诉完之后,就会感觉到好很

    多。●解决型

    这类导师的优势是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通常情况下,他们会问你一些问题,然后与

    你一起分析问题,并且帮你建立多种不同的解决方

    案,之后再倾听你的回答,最后帮你挑选出最适合

    的一个。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位真

    正好的解决型导师会教你自己想出解决方案,并且

    会在各种情况下教会你当下次遇到问题时,如何自

    己来解决。记住,最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

    法。

    ●鞭策型

    这类导师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励你和推动你。每

    一个人都会有自满或者懒散的时候,在这时,这类

    导师就会来鞭策你、激励你,并且告诉你的目标。

    虽然他们往往很严厉,但是这类导师相当重要,尤

    其是对那些缺乏自律和勇气的人来说。当时你要记

    住,导师的鞭策只是外在的推动力,真正内在的动

    力在于自己的内心对某一目标的肯定。所以,树立

    目标至关重要。◎ 向他学习七种品德

    人的一生都在学做人,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

    事,没有办法毕业的。我从没听说有哪个人敢自信

    满满地讲他不需要学做人了,越是有很高成就的

    人,他们就越明白自己在品德方面仍然需要学习,他们会始终保持一个谦虚的态度。

    一位好的人生导师,可以把你引领进这间教

    室,给你找一个靠前的座位,让你听到最有用的知

    识。从他的身上,你不但能收获到生存的技能、人

    生的理想,还可以逐步使自己具备一些高贵的品

    格,这比世界上最厉害的技能还要重要。

    ●学习认错的品德

    认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具有打动人的力量。

    有的人经常不肯认错,而且是死不承认错误。不管

    做错了什么事,他都觉得这是别人的错,他认为自

    己才是对的。但恰恰是这种人,很难被人们接受,也不容易取得成功。能够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人,通常都能表现出自

    己很大的度量。至少在人们眼中是这样的,认错代

    表着谦逊,也意味着他可以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能够融入社会,也是一个可以去沟通的人。我们要

    学习认错的品德,勇于认错,纠正自己的缺点。认

    错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父母、朋友、上司、客户、社会大众甚至是自己的孩子,或者是陌生人等等。

    ●学习平和的品德

    平和是什么呢?就是柔软。越是柔软的力量,越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比如你看,人的牙

    齿是硬的,舌头却是软的,但往往到了老年,牙齿

    掉光了,舌头却还在。再比如石头放到水中,水围

    着它流来流去,早晚把石头磨穿。这两个比喻都很

    形象,说明柔软至刚,坚硬却未必坚强。

    做人也要柔软,要平和。好的老师一定会告诉

    我们这一点,平和并不是一味的柔软,而是不要太

    偏执。只有养成了淡定和无欲的品格,懂得变通,知道如何进退,克制自己的欲望,我们的人生才真

    正具备了强大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才能活得快乐和

    长久,也才能交到更多、更好的朋友。●学习宽容的品德

    宽容不是叫你忍让,也不是让你放弃对的原

    则,而是告诉你:当别人犯错时,不要过于计较。

    有了宽容的品德,我们就能够原谅他人犯下的某些

    过失,给别人留下一条退路,制造一个机会,就是

    在为自己的将来制造更多的机会。

    生活中许多人是没有这个智慧的,他们从不宽

    容,也绝不原谅,抓住别人的一点错误,就追究到

    底,定要置对方于死地。结果呢?结成仇敌,斗争

    到底,你死我活,最后渔翁得利,两个人都没落到

    好处。

    宽容就是一种为自己创造盟友的大智慧。学会

    了宽容,你就拥有了吸引盟友的强大吸引力,就像

    吸引力法则所讲的那样,人们被你美好的品德所打

    动,自愿向你靠拢,尤其是那些优秀人士,他们都

    愿意走到你的身边,来壮大你的力量。反之,不懂

    宽容的人就像一块冰冷的岩石,只会让人畏而远

    之,他也只能孤独地一个人经营自己的生活了,没

    有什么人愿意帮助他。●学习沟通的品德

    人与人之间若缺乏了沟通,就容易产生是非、争执和误会。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纠纷都是由

    于沟通不善引发的。因此,向自己的导师学习,最

    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沟通的意愿和本领。

    沟通的基础,不能是功利性的“我要从对方身

    上获得什么”,而是要抱着相互了解、体谅、帮助

    和协调的目的,来换位思考和进行信息的交换,最

    后达成一致。这样的沟通才能起到长久的效果。

    ●学习放下的品德

    过去太沉重了,就得放下。我们从很小的年龄

    起,就在不停地放下过去了。因为过去总有一些伤

    心的事情,总有一些想不开的结,如果你不能放

    下,你的未来就变得越来越沉重,回忆就不再是一

    种幸福,而是一种罪恶,因为它使你活在过去,不

    能轻松地面向未来。

    所以,找到这样一位老师,从他的身上看一

    看,他是如何对待过去的。要把人生视作一场自由轻松的旅行,我们经历的风景,记住就可以了,不

    要再挂在嘴边留恋不停,把眼睛放长远,盯着我们

    的明天,享受我们的现在,这才是真正需要的人生

    态度。

    ●学习感恩的品德

    当别人帮助了你时,懂得感激和记住对方的好

    处,这就是感恩。我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懂感

    恩,这是自私的结果。他们觉得受到别人的帮助是

    应该的,自己不需要做点什么;他们还嫌别人帮得

    不够多,至少他们心中没有受之有愧,而是心安理

    得。正由于有些人怀着这种心理,所以他们才无法

    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达到很高的高度。任何事

    情,都是有其因果的。

    我从李嘉诚先生身上学到的很重要的品德,就

    是感恩。因此,我一直把他视作自己的人生“启蒙

    者”。李先生记住每一个人帮助过他的人,然后自

    己也以帮助别人为荣。这就是感恩的最高境界。现

    在,我也很努力地兑现自己的每一个诺言,去感恩

    帮助过我的人,也努力地想办法让别人过得更好。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这样,如此我们的世界才真正充满了正能量。

    ●学习生存的品德

    生存当然是一种美德,这意味着你尊重自己的

    生命,不能随便放弃生命。看看那些动不动就自杀

    轻生的人,他们怎能说是具备了生存的美德呢?向

    那些精神的强者学习,去学习他们屡败屡战、绝不

    软弱的意志力,去拥有这种精神!

    当你也具有了这种美德时,你就会珍惜爱护自

    己的身体健康了。同时,拥有了这7种美德,我们

    也就学会了应该如何做人,为自己的这一生都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最棒的本领是真诚

    在最初的20年中,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最棒

    的本领不是如何考到100分,而是怎样去表现我的

    真诚。因为相比工具和手段,只有真诚才能完全地

    打动人心,让别人对你也推心置腹;也只有真诚,才可以让你自己体会到什么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

    力量。

    真诚首先体现在诚实上,自己有多少本事,就

    使出多少本事,无论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这比弄

    虚使诈赢得一时的成绩要更好。比如有的人只能考

    70分,为了取得好成绩,非得带小抄进去、或者

    抄同学的试卷。这就是最起码的不真诚。还有的人

    为了让女朋友欢心,向她许下很多根本无法实现的

    诺言,骗她跟自己在一起,这就是很恶劣的不真诚

    了。

    这些手段只有一时的效果,时间会终结它们

    的“表演”。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是能够

    越来越深地体会到真诚的力量。年轻时犯下的错

    误,大多都与不真诚有关;年长后取得的成绩,也大多都来自自己一颗真诚的内心。

    在年轻时就要学会辨别哪些人是不真诚的,然

    后与之保持距离。不要让这些人成为你的“人生导

    师”,否则你的一辈子都可能完蛋了。要懂得靠近

    那些不鼓励你弄虚作假和能够与你推心置腹的人,也要尊重那些不顾及你的面子,对你提出深刻批

    评、指出你的缺点的人,他们都是真诚之人,这都

    是值得你学习的品质。

    有位女孩曾经不解地说:“李老师,我发现自

    己一说实话就跟朋友闹掰,说假话的时候她们才高

    兴。这是为什么?”这也是她不知如何是好的原

    因。因为人人都喜欢听假话,不想听真话,至

    少“不真诚”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很有市场的。但

    是,这岂不正是真诚宝贵的地方吗?我们平时交到

    了太多喜欢虚荣、不能接受现实的“朋友”,也正

    是他们共同形成的环境,让你也跟着迷失了。

    真诚的力量当然是非常强大的,比如你和陌生

    人之间本来是隔了一层的,双方互相提防,他害怕

    你骗他,你也担心他有什么阴暗的想法。但是,你

    率先的真诚会让对方怦然心动,那种事先准备好的强大的防备心理就会为之融化。谁先主动谁占优,谁被动,谁就是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相信我,在人

    际交往中一定是这样的,率先拿出真诚态度的那个

    人,往往会在社交中占据优势,展现出更好的人格

    魅力。

    从古到今,谁也拒绝不了真诚之心。因为真诚

    代表着我们的内心是纯正的,目的是无邪的。这种

    内在的力量,能迅速让别人体会和感觉得到。你也

    可以去主动地、强力地表现自己的真诚,让它更加

    淋漓尽致,富有张力。例如,我们通过自己的表

    情、眼神、语气、话语的变化,让对方看到自己的

    真诚之心。

    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让真诚自然地显露,还

    要善于把它主动表现出来,迅速地起到效果。

    对此,史密斯的经验是:“假如你是一个观察

    力很强的人,你会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处理很好的

    人,大多都是谦虚平和之人。他们说话做事都富有

    魅力,温和有礼,平易近人,可以让别人在不知不

    觉中被他感染,接受他的观点,他们很真诚,也从

    不回避问题。与之相反的是,有的人把生活、工作处理得一团糟,正是由于自己言行不一,盛气凌

    人,或者显得城府过深,给人一种十分不真诚和虚

    假的感觉,留不下好印象。人们对后者,都是惧而

    远之的,我们都不喜欢有这种朋友。”

    史密斯在课程中对学员讲了一个故事。在我们

    为纽约一家公司准备的产品发布会上,有一位《纽

    约时报》的记者受到了良好的接待,公司希望他在

    报道时给予足够的力度。这是非常正常的媒体公关

    行为,所有的公司在自己发布产品时,都会对到场

    的记者给予足够的“笼络”,期望能得到照顾。

    但是几天过去了,我们仍然没有在《纽约时

    报》的商业版面看到这篇“期待之中”的新闻报

    道。于是公司就派出了琳达小姐去负责此项工作的

    善后,当天她就在某一种场合碰到了《纽约时报》

    的这位记者。她在此时的态度,其实就决定了该公

    司是否能赢得这位记者的帮助。

    下面,则是两种不同的态度会产生的不同结

    果。

    态度A:琳达对于记者坦然接受了公司的招待,拿走了礼品,但又不进行回报的行为十分气

    愤,她当然耿耿于怀,此时见到了他,不想放过,就当众对他进行责怪:“喂,我的大记者先生,您

    拿了红包,却不发稿哟!现在都三天了,你有什么

    能对我解释的吗?”

    琳达说的未必是假话,也许这位记者确实还没

    写稿。但她这种沟通和交流太不真诚了,给人一种

    居高临下的感觉,因此,这样的责怪一定让记者无

    所适从,并且在这么多人面前遭受羞辱,任谁也受

    不了。所以记者头也不回地走了,稿子也不可能再

    登上《纽约时报》的版面。

    态度B:琳达虽然很生气,但她仍然强忍怨

    气,主动地向前打招呼:“嘿,大记者!听说稿子

    还没发?没关系,现在做成一些事情太难了,总有

    许多不可预测的阻力吧?我们公司很感谢您的努

    力,给您添了不少麻烦吧,欢迎下次到公司坐

    坐。”

    琳达的第二种态度就非常真诚,既告诉对方这

    件事还没做成,道明了事实,没有回避,又表示了

    公司的看法:没关系。幸运的是,我们派出的专员琳达女士非常优秀,她采取的正是第二种做法。琳

    达不但及时地表达了问候,而且将责任揽到了自己

    的身上,认为是自己没有说清楚,可能导致记者还

    没有形成完整的思路。

    《纽约时报》的商业版名记在真诚攻势下“一

    败涂地”,他本来预备的无数种反击策略一样都用

    不上了。记者见琳达不仅没有责备自己,反而还宽

    慰他,心中愧疚,于是赶紧保证,回去就把稿子写

    好,争取次日见报。

    第二天,该公司新品上市的新闻报道就出现在

    了《纽约时报》的重要版面上。琳达的这种真诚态

    度其实是不难做到的,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以真

    诚示人,但为什么做到的不多呢?我们平时与人打

    交道的时候,向虚伪的人和事学习得太多了,或者

    干脆以为虚伪为师,以苛责为自己的启蒙思想

    ——对人对事,总以自利为先,以自私为基础,这就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和人不断地发生摩擦,既办不好事情,也无法为自己树立一个较好的形

    象,这皆由内心的虚弱导致。

    不够自信的人,总是与真诚很远。只有具备了自信,同时又能尊重他人的自尊心,为事情做长远

    的谋划,才可以经常真诚地对待这个世界,对待生

    活中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遇到了

    一位可以教授给我们真诚的老师,千万不要错过。

    这是我们能够经营好自己一生的宝贵的品质,它真

    达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无坚不摧的力量。◎ 躲开消极的“启蒙者”!

    并不是所有的“启蒙者”都是合格的。你不要

    以为只要是个“老师”,就一定能帮你解决心灵困

    惑,在某些方面给予你积极的指导,甚至替你指出

    一条康庄之道。事实上,的确有人可以把你引向光

    明,让你变得更加强壮;但有的人就只能把你扔进

    黑暗,拉着你一起抱怨、颓废和喋喋不休。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生导师,一种是前者,一

    种就是后者,后者只会给你提供一些使你向下坠落

    而不是向上飞升的动力。对于这类人,我用三个字

    来形容:盗梦者。没错,盗走你的梦想,消除你的

    内存,再放进去垃圾,拽着你一起沉入黑暗。

    他对你毫无益处,因为你的一切积极念头和美

    丽的梦想,都会遭到他的打击。他总是贬低你的想

    法,嘲笑你的努力,而且一直不断地告诉你:“这

    个世界很黑暗,这个国家很流氓,这个环境很糟

    糕……”

    “那么,我应该如何是好?”当你希望他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时,你不会

    从他的嘴里听到一个字,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

    办,或者他只是将自己的怨气通过你发泄出来,实

    际上他是在作弄你而已,不管你将来活得有多么糟

    糕,他一点也不在乎。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遇到过这种人,他们有

    的是老师、大学教授,有的是前辈,还有些则是我

    们的亲密朋友。当你向他请教问题或者他有机会向

    你兜售人生观点时,一定是把这些生活垃圾倾倒出

    来,对着你倾盆而下,全是消极信息,停都停不下

    来。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到你家拜访,进来后就把

    垃圾倒得遍地都是,你什么感觉呢?克莱娅

    说:“我会疯掉!”是的,就像克莱娅的那位华人

    导师——来自北京的一位经济学教授,他从北京

    来到华盛顿授课,据他自己强调不会再回到中国

    了。第一堂课结束时,他就轻松地毁掉了克莱娅

    的“中国梦”:“为什么要去中国?我就从那里

    来,我告诉你……”克莱娅对我说:“李,我很难

    想象他对自己祖国的厌恶之情会有如此浓烈,他让

    我觉得中国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而且丝毫不自由,他给我的印象是,中国是一座动物园,里面有

    各种危险动物,只要我一踏进去,就会像一块肉被

    它们分食。”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克莱娅都痛苦不已,因为

    她从16岁开始,就把自己的中国之行列为一个特

    别重要的梦想:她想去中国进修,在中国工作,游

    览中国的名山,去看黄河、长江、苏州园林、西安

    兵马俑,当然还有长城。她为此准备了十年时光,可现在,一位来自中国的教授警告她必须远离中

    国。

    克莱娅找到了我们的机构,她想了解真

    相:“我的导师的观点是否一定正确?”为了帮助

    她避免受到一位不靠谱“教授”的误导,我们帮她

    办理了签证,并购买了一张赴北京的双程机票,我

    告诉她:“这是当天的往返机票,假如你落地后有

    任何不适,或者感觉有任何一点如那位教授所言,你立即就能登机返美。”

    她考虑了两个小时,然后接受了提议。一周

    后,克莱娅去了北京。结果呢?克莱娅在中国快玩

    疯了,她在邮件中称:“我的心情从来没有如此快乐!”回到美国后,她向州学院写了一封很长的举

    控信,举报她的这位教授“误人子弟”,说:“我

    没有资格评价他的学术能力,但我有足够的证据表

    明他的品行存在很大问题。”

    很多我们视为精神启蒙者的人,可能本质上就

    是这样的,他们在向你灌输一些观点、某种世界观

    时,你一定想象不到真相到底如何。你尤其要警惕

    那些教你如何抱怨的家伙,他们可能一打开你的内

    心世界,就开始倒垃圾了。对这样的人,不管他是

    否学富五车,都最好离他远一点。这些精神垃圾害

    人不浅,而且误人终生。

    特别是从他们口中吐出来的消极言语,会在无

    形中误导你将来的选择,把你的生活变得十分邋

    遢,甚至污染你的心态和梦想。因此,绝对不要和

    这样的人来往。

    总的来说,下面的这些都可称为消极营养:

    1.在你遇到问题时,不是教你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引导你怎样抱怨。2.总是宣扬世界的阴暗面,灌输给你消极的价

    值观,比如容易导致你自闭、放弃理想或对积极的

    计划打退堂鼓的观念。

    3.以自己不良的品行为你树立模仿的榜样,并

    误导你向这个方向发展,我发现许多业界楷模都具

    备这一特点。

    4.不是教给你解决难题的技能,而是只会喊口

    号,让别人来解决,自己成为旁观者。

    5.偏颇地理解“自由”,让你成为一个自私而

    不懂得担负责任的人。

    6.忽视集体利益,并把此观念灌输给你。…………

    在我们多年的研究中,发现很多人都经常受到

    此类消极营养的毒害。人们犯下错误,不是因为自

    己想这么做,而是有一个错误的老师在教他这么

    干。他们从老师那儿学到了一些东西,觉得做一些

    错事是正当的,不必有愧疚。比如:“放弃生命也是我的自由和权利。”自

    杀行为的支持者如是表达,他们并非天生就持有对

    人生的悲观态度,而是在关键的人生阶段受到了一

    些人的影响,接受了这些人灌输的消极力量。

    一个好的启蒙者,或者说称职的人生导师,他

    应该鼓励我们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想象,并去不断地

    尝试新鲜事物。跟这类人在一起时,你的感觉应是

    阳光的、轻松的,也是没有压力的。如果你的身边

    有这样的朋友或者老师,你应以他为师,多花时间

    与他相处,从他身上学习和接受这样的力量。

    和他相处的时间越多,你对于自身的评价就会

    越高,自信心就会越强,你也会朝着越积极的方向

    发展,成为一个能够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和勇敢地

    挑战困难的人。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学习天性,凡是

    可以帮助我们融入社会的人,都应成为我们的导师

    和思想的启蒙者。你要多和这类人接触,并让他融

    入你的圈子,和他建立精神上的链接。

    并且,你要跟那些相信你的雄心壮志、并且可

    以给予你实际的积极帮助的人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在我的公司,我和史密斯总是小

    心翼翼地挑选每一名员工。我不是只选那些技能优

    秀的人,而是有许多重要的标准。因为在这个世界

    上,技能突出的人到处都是,我们不用担心找不到

    有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些具备良好

    态度和富有责任心的人,来一起共事,实现共同的

    理想。

    什么是积极营养?

    1.不满足于现状,总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

    去学习和充电的谦虚态度。

    2.将遇到的障碍视为挑战而不是问题,从不逃

    避,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在此过程中锻炼和提

    升自己的能力。

    3.愿意付出努力去帮助和鼓励别人,而不是打

    击他们。

    4.富有责任心,重信讲义,在关键时候不退

    缩,能够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的勇气。

    5.不但要变得更优秀,而且要让自己变得更乐观和更热情的人生观。

    6.从不自私,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东

    西,也愿意看到别人的成功,以及表现出自己良好

    的协商精神。

    诸如此类的人性优点,可称为积极的营养。你

    一定要为自己寻找这样的启蒙者,他们不仅比你更

    强大,而且比你更富有人格魅力。他们可以提供给

    你快速成长的途径,激发你的潜能,让你变得更加

    理智和自信。

    可惜的是,不少人经常做出相反的选择:有些

    人宁可选择一些庸俗或者惯于吸引眼球的品行低劣

    的家伙,视之为师,进而变得和他们一样。这不仅

    不利于成长,反倒会把他们带向平庸。如果你要成

    为真正的顶级人物,超越过去,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必须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 建立你的“个人品牌”

    一个人将来的成就——能取得多大的生活和

    事业上的成功,能获得人们多大范围的尊重,其实

    在他的学生时代就可以看出个大概了。有句话

    叫“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其实不是太准确,我

    的观点是,在12—22岁这10年的时光中,你如何

    来打造和经营自己,你向谁学习,以及学到了什

    么,更能决定你的一生是什么样子的。

    在未来,你是一个富有个人魅力的人吗?你是

    一个忠诚守信的人吗,还是勇于冒险、极富创造

    力?这些富有“个人品牌”特点的品质,当你还是

    学生时就已经强烈地体现在了你的言谈举止中,被

    他人接收和辨别。

    个人品牌=价值标识牌

    它是指一个人通过内在的涵养和外在的形象之

    综合体传递出来的信息集合——包括独特的、鲜

    明的、确定的和易被感知的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信

    息符号,是一种能够展现自己并决定别人对你的认知的力量。

    一个成功的个人品牌,不但具有整体性、长期

    性和稳定性这三大特性,还拥有三个基本的特征:

    独特性: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

    相关性:身上有别人认为十分重要的东西,是人们仰慕或渴望拥有的

    一致性:与别人长期观察到的优点具有内在

    的一致性或者共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最好的工作生存法则,就

    是建立个人品牌。有了优秀的个人品牌,建立优异

    的业绩才会有最大的可能。品牌不但是企业或产品

    的专利,还是个人竞争的大杀器。不论你是在哪个

    国家、什么样的组织里面,要让人们认识和接受

    你,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个体价

    值,这比任何能力都重要。

    你埋头工作却没有人知道、看到、感受到,你

    的杰出表现就会被其他的铺天盖地的信息所淹没,甚至比你能力差很多的人因为擅长表现个性也能获得比你更多的回报。因此,要想推动我们的个人成

    功,要想拥有幸福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每个人都

    需要学习明星的营销包装方式,对待自己像一个精

    致的商品一样,建立起自己鲜明的“个人品牌”,并且让大家都真正理解,完全认可,真诚推崇。只

    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事业,才可以成

    为别人研究和模仿的对象。

    从本质上讲,个人品牌其实不是自己的感觉,而是他人持有的一种情感,是别人对你的看法,也

    是建立在你和他人发生某种关系时他们所产生的体

    验和认同感。为自己塑造优质的个人品牌,就是把

    蕴藏在我们身上的最有价值的部分释放出来,把它

    扩大化、精美化,像最好的广告片那样植入人们的

    脑海,使它成为我们身上最闪光和不可替代的极富

    吸引力的东西。

    在学生时代,我们有两个主要任务,第一是增

    强知识的积累;第二就是建立自己的“个人品

    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需要学习和吸收的不

    但是那些工具性知识,还有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

    虔诚的态度。学校是学习知识的课堂,还是生活的

    排练场。让你用心生活,也让你演练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本我,强化本我,建立与他人的联系。

    思路和观念

    成绩决定你未来的职业?答案是:No!

    越是在学生时代成绩出色的人,他们未来的职

    业发展就越趋向于平庸和模式化,并且很难取得较

    大的人生突破。比如,超过90%的好学生在10年

    后只能成为一个听话的好下属,领着固定的工资,每天朝九晚五过着固定的生活。他们谈及未来时,几乎可以第一时间判定自己接下来的30年仍然会

    是这样的日子:“我不会饿死,但也不会发财。”

    相反,那些学习很差的人——当然只是其中

    的一小部分人,他们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

    ——付出了大量的辛苦,也会被淘汰掉许多人,会取得傲人的职业成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量

    的亿万富翁和职业经理人都是学校里的“坏分

    子”,他们在学习中几乎一无是处,经常作弊,被

    老师忽视,被尖子生蔑视,有的还提前退学。但

    是,当10年后你再遇到他时,很可能他已经成为

    你的老板,或者已经拥有了万贯家财,成为一个典型的成功人士,而你还需要用20年以上的时间才

    能达到他今天的高度。

    区别在哪里?

    这些学习成绩不好的人,虽然没有把心思放在

    书本上,但却提前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或者说

    他们提前碰到了自己的思想启蒙者,拥有了好的思

    路和观念。他们不会死记硬背,但却擅长分析;他

    们不会僵化地答题,但却能够灵活地制定自己未来

    的人生规划,并且可以脚踏实地体现出自己的适应

    能力。

    所以,这个世界与生存有关的现实就是——

    思路决定你的出路:你怎样思考,就将怎样成

    功。

    观念决定你的未来:你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

    什么样的人生。

    提升情商能力

    抓住一切可能提升你的情商能力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多考几分绞尽脑汁。你在做学生时的选择,决定了你将来工作的成色;你是一名什么样的学

    生,将左右你在工作时的高度。其中起关键作用的

    不是成绩,而是你的情商能力——它是一个人的

    个人品牌的核心要素。

    在学生时代完善情商,你将借此完成一次进

    化。提升情商能力,意味着你需要懂得控制情绪、换位思考以及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自己的

    意志力。这是一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基础,也是赢

    得人们真正尊重的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认为聪明、智商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出息,才能成才。但大

    量真实的案例表明,如果你只是注重提高智商,忽

    略了情商,你就只能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佣工

    型人才。什么是佣工型人才?就是只能被支配和驱

    使,像螺丝钉那样成为流水线的一部分,缺乏独立

    思考能力,自然也就没有潜质更上一步。那么,你

    还想获得人们对你的帮助吗?一个自身没有太多价

    值的人,即便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启蒙者”,也

    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在社会各个阶层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些在学校

    时表现很聪明并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

    后却一事无成(尽管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但工作

    平庸者大有人在;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差、但在情商

    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因为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个人

    品牌,带着极强的个人魅力走进社会,反而能够在

    事业上取得较大的成就。

    我的忠告就是:在学生时代,找到一位“非智

    力”启蒙者是非常重要的。让他帮助你完成情商的

    开发和培养,让你懂得学会思考而不是背诵标准答

    案,你将终生受益无穷!PART 3 毕业头三年,每天和谁一起

    工作很重要!◎ 同事的水平影响我们的进步

    你对自己的同事怎样评价?

    对于这一话题,我们的调查结果很不乐观,因

    为调查员从人们的口中听到的大多是对同事的抱怨

    或嫉恨。在曼哈顿或上海街头,人们对与自己每天

    共事的人充满了负面评价,就好像自己在与一只耗

    子共舞,这只耗子专门抢吃自己的美食,却一点力

    气都不想出。

    “两天前就可以完工的任务,他非要追求完

    美,不就是想抢功劳嘛!”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会拖我们的后腿,真

    是不想再和他合作了。”

    “他整天就知道拍马屁,真本事一点也没有,能力也就那么回事。”

    “这么快就升上去了,不是有关系就是有不正

    当关系。”…………

    工作中,总有一些人是让你很讨厌的,而且有

    些人每天都要和你面对面。面对低头不见抬头见、避之不及的“讨厌鬼”同事,怎么办?为什么不换

    一个视角来想想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你刚开始工作

    的前几年内,一个好同事其实是你非常需要的好朋

    友和好老师,你为什么不为此做点什么,和自己的

    同事们搞好关系呢?

    不得不说,我们总是缺乏选择同事的能力,总

    觉得身边充满了坏同事,恨不得他们离自己远点。

    但如果你把希望寄托在“讨厌鬼”同事的离职、消

    失,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得不到解决的。所以

    你只能换一个角度——我们不能随意决定谁是自

    己的同事,但却能够选择与什么样的同事共事。

    因此,这一章的话题就是:远离“垃圾人”,学会挑选你的工作伙伴,并学习他们身上促人奋进

    的品质,来帮助自己的成长。

    你喜欢老好人吗?我们的工作中最常存在两种人:好人和能者。

    有的人是老好人,他们很会处理同事关系,工作能

    力一般,却也不得罪什么人,所以赢得一圈的好口

    碑;还有一种人能力特别强,不擅长搞人际关系那

    一套。他们习惯了用实力说话,用业绩生存,但很

    难相处,有点特立独行的意味,就像独行侠。

    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面对老好人和能人,如果让你选,你会跟谁做工作伙伴?”

    让我们来看看在写字楼里的人们关于同事的能

    力和为人的常见评价:

    “他这个人太粗心了,总犯低级错误,连累我

    好多次,真是太让人无奈了。”

    “他确实很难缠,板着脸,不苟言笑,我们都

    对他的严苛痛恨极了。但不得不说,他的工作很完

    美。”

    “虽然他有点年轻气盛,工作经验不足,但是

    个挺好相处的同事。”

    “如果我在人事部,她早在一年前就被开除了,真是又骄傲又令人讨厌。”

    这是人们对于怪脾气家伙的评价,看得出来,多数人都想跟老好人打交道,和他们一起共事,毫

    无疑问没有多少心理压力。现实中的确如此,你我

    对那些温和派的第一印象超好,乐意与之相处,但

    对那些怪脾气的能干分子则保持警觉,好像他们全

    身都刺,碰一下就会流血。

    不过,针对这个讨论,股票大亨巴菲特给出了

    这样的建议:“一开始就要有这样的念头,我喜欢

    这个人。然后,毫无疑问一切都会顺利。”

    这个观点就是说:如果你想找到好的生意伙伴

    和业务关系,首先要喜欢他人,这样才可能会有好

    的结果。你只有率先表达出自己的善意,才能赢得

    别人的尊重和合作,不论对方是“老好人”还

    是“很难相处的能干的家伙”。有时候,越是充满

    怪脾气的人,他们就越是才华横溢,能够让你学习

    借鉴的地方也就越多。

    在课程中,我说:“如果你不试着摘走那些

    刺,你永远无法拿到一束芬芳的玫瑰,为自己赢取一位好同事的青睐也是如此。”

    前不久,《哈佛商业评论》有一期针对“我们

    愿意同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这个主题做出了研究

    和讨论。通过一个实验人们发现,毫无疑问,我们

    都想要两者兼具的同事——他既要有出色的工作

    能力,同时还令人感到愉快。而那些让我们讨厌的

    而且还没有能力的人,是我们最不愿意共事的。

    这当然是最佳的期待,但现实并不满意,因为

    很少有这样的人。这会影响我们对待工作的心态

    吗?如果你总是碰不到完美的同事,你的心情大受

    影响,又如何调整?

    360公司的老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一定

    要像打游戏一样工作。”我推荐的就是游戏心态,要把工作视作一场严谨的游戏,你不但需要充满激

    情地自我激励,提升自己,来完成目标,还需要具

    备一种通过改变自身来配合队友的心态,你要容忍

    优秀队友的缺点,来获得他们的帮助,同时你也要

    提供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要把握住自己,就必须表现出“把握别人”的能力。所以,你可以只喜欢老好人,也可以

    乐意挑战那些难缠的同事,但在这个过程中,最不

    能忘记的就是遵守一个基本原则:无论他们是哪一

    种类型的人,你都要先看到对方的优点而不是缺

    点。

    当然了,生活并不完美,人也如此,工作中我

    们通常只会碰到具备其中一项素质的人。我们的课

    程顾问发现,如果让人们选择:一是与讨人喜欢的

    傻瓜共事,二是与能力很强的怪人共事,人们的选

    择大多数是前者。这就显示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我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类似的人,而且还喜欢

    同样喜欢我们的人。

    因此,就有公司开始推广一种同事间相互吹捧

    的文化,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员工间的相互喜欢。当

    然了,吹捧文化并不是大家在一起相互恭维、假谦

    虚,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

    好同事和坏同事

    如果你已工作了三年以上,你一定知道什么是

    好同事,什么又是会带来噩梦的坏同事。同时你也一定清楚地知道,一个好的同事会成为你的福星,而一个坏同事则是你挥之不去的灾星。

    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什么样的

    人在一起,慢慢地,你也会变成那样的人。工作

    中,那些总是拉后腿的人、喜欢搬弄是非的人、浮

    夸草率的人,如果你总和这样的人共事,毫无疑

    问,他们一定会影响到你。而从某个角度上讲,他

    们的水平也映射出了你的水准。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同事,他水平不如你,能力

    不如你,却擅长搬弄是非,喜欢抢风头,并常在上

    司面前说你坏话,你该怎么办?

    值得指出的是,打击报复和针锋相对是不可取

    的,因为大家要长期在一个屋檐下工作,用对峙的

    方式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愈加严重。而且,你再

    用这样的方式回击的同时,你就变成了他,你的水

    准就降到了和对方一样低的水平上。

    我更建议你采取下面的做法:

    1.不要盯着对方的弱点不放,转移视线,关注他的优点。始终存有这样的认知:尺有所短,寸有

    所长。对方缺点的放大对自己就是警示——我一

    定不能成为那样的人。但他的优点是我所不具有

    的,我仍然需要学习。

    2.我相信正当的竞争,也相信正义和公平。争

    强好胜的愿望人人都有,如果有人过于表现出这一

    点,他一定是自卑的,所以才会企图通过阴谋手段

    而非工作能力赢得尊重。而我对此表示同情。

    3.从大局出发,不争一时高低输赢。同事毕竟

    是一种“利益”朋友,如果因此争斗,最后不仅影

    响了工作,自己也会筋疲力尽。所以,退一步,或

    者换种方式尽量与之处好关系。

    4.相信你的上司。你的上司之所以能坐在如今

    的位子上,起码的看人、识人能力还是具备的,相

    信他也相信自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许他能够蒙蔽一时,但最终总会露出马脚,到那

    时候,一切是非自有定论。

    工作中,我们很少有机会靠自己的单打独斗获

    得成果,说白了,任何事项都要与同事合作完成,能否与同事和谐相处,直接关系到工作、事业的发

    展,对你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会产生影响。

    学会与同事相处,做一个令人愉快的人,彼此

    之间都会感到融洽,这样就有利于工作的推进,也

    便于大家的相互了解,工作也更有默契;反过来,如果同事关系紧张,每天互相看不顺眼,相互拆

    台,摩擦不断,非但正常的工作难以进行,也会影

    响到生活和情绪。

    那么,如果同事的水平跟你的期望有差距,你

    该怎么面对?

    就拿踢足球来说,每个人对足球的看法和理解

    不同,而踢球的技术水平也千差万别,这就导致踢

    球的时候非常没“默契”,有的人就成了其他队员

    眼中“猪一样的队友”。

    工作也是如此,就算是一支精英强队也总会有

    一个人属于“差强人意”的范围。你要做的就是做

    好自己:

    首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出你应有的能力,同时耐心和友好地帮助其他队友,给他人以信

    赖。

    其次,如果有可能,尽量换一个人来跟你自己

    合作。当然这是没有办法时的最佳策略,我们在一

    般情况下都不会急于采取这种“摊牌”的办法,这

    意味着你会彻底得罪他。◎ 选适合你的行业,才能遇到可以帮助

    你的人

    “我找不到自己喜欢的职业,我觉得我应该自

    己创业。”

    很多人都对我表达过类似的想法,我当然是赞

    成年轻人创业的,因为人这一生总要活得精彩一

    些,尽可能释放自己的能量,创业就是人生中可以

    创造精彩的一个极大的机会。但是做一番事业并不

    容易,也并非人人都能从创业的经历中寻找到成

    功。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创业需要太多的前提条

    件。

    第一,对专业知识的高要求。

    第二,和他人分享利益的能力。

    第三,对行业精准的判断力。第四,具备基本的商业操作原则和商业运作知

    识。

    第五,具有很强的领导力。

    第六,超强的冒险精神。

    你看,这就是问题。每个人都想自己当老板,可老板难做,十万人之中也只能有一个成功的老板

    (也许这个概率还要更低)。因此,对多数人而

    言,当你觉得自己无法拥有上述老板品质时,就只

    能采取次优道路: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业,去好好

    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取得

    更大的成就。

    很多人选择自己事业的方法并不正确,他们经

    常入错行,然后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所以我经常

    看到那些工作不顺心的人抱怨没有人帮助他,身边

    全是自己瞧不上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别人瞧不上

    他),他缺乏同伴,也找不到同伴,因此郁郁寡

    欢,毫无工作的干劲。

    对于自己选择一个行业的心态,人们有着不同的理由:

    “我觉得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你应该干

    什么工作。”

    “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有份工作做就不

    错了,所以我就干了这个。”

    “我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它看起来蛮有趣,至

    于内容是什么,我不太清楚,当然未必喜欢它。”

    “我父母希望我将来做这个职业,因此我就选

    了这个职业。”

    “这份工作赚钱多,来钱快,所以我当然选择

    做这个喽!”

    人们在通过这些意见或者想法来选择自己职业

    的时候,往往都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你的兴趣

    是什么?你擅长做什么?你有热情吗?如果仅仅是

    参考了别人的意见或者迫于生活压力就草率选择职

    业方向,这就是不正确的。

    我的建议是,在你选择一份职业的时候,首先尊重自己的想法,其次才是考虑他人的意见,最后

    结合你的自身特点来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因为只有

    在一个你能够如鱼得水的行业中,你才能真正地遇

    到一位可以帮助你的人;反过来说,只有你喜欢并

    擅长这个行业,别人给你的帮助才能起到实质的作

    用。

    第一,抛开成见。

    我们学到的很多经验和方法来自他人的“指

    导”,而这些“指导”中有很多并不适合你,甚至

    是错误的,如果过于相信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就会

    导致对自我出现错误的评价。比如最典型的一种不

    正确的想法,“我很喜欢做某种工作,可是别人

    说……”

    第二,不要过多地考虑收入问题。

    有人会把职业划分为高端行业和低端行业,所

    以就有了高端行业赚钱多、低端行业不赚钱的说

    法。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任何一个行业,只要付出

    了足够的努力,总有人会成为前面的10%,他们

    是这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领军者。只要你有激情,肯努力,不管在什么行业里都会获得很多。

    第三,保持足够的清醒。

    如果有人说“我觉得你擅长这个,不擅长那

    个”,不要全部依赖于这个想法,别人毕竟是别

    人,无法完全了解你,你应该看清自己,关注自己

    真正的兴趣所在。生活中已经有太多令人惋惜的案

    例,很会画画的孩子被逼迫从医,因为家里人认为

    画家会穷一辈子;热爱踢足球的丈夫被阻挠从事体

    育事业,因为妻子认为这不是什么正当职业。你只

    需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好了,不要理会那些不懂

    你的人。

    如果你大概已经清楚了自己的目标,那么,接

    下来你就需要拷问自己的技能和本事了。

    我的专长是什么?很多人并不能清楚地了解这

    一点,生活中也并不总有机会或者情境可以显示我

    们在某方面很专长。但你认真地回想自己做成功过

    的那些事,就会从中发现一二。

    例如:你在学习过程中,哪门学科感觉格外轻松?或者说,你擅长什么学科的考试?哪些知识轻

    松就能学会? 弄清楚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自己的

    天资或者兴趣所在。

    接下来的问题:你觉得哪种职业最适合你的个

    性?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也许可以帮助你找到一

    个有参考意义的范围。

    周围的人觉得你最擅长什么?也许是电脑难

    题,也许是唱歌,也许是联络人际关系,不管哪一

    方面,他们觉得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什么样的职业会让你感到快乐?回想一下你小

    时候的梦想,尤其是学生时代最想做的职业。

    我们无法保证人人都能从这些问答中找到天资

    所在,但你至少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我的激情点在哪里?

    值得指出的是,不要盲目追随周围人们口中

    很“酷”的东西,那不是你真正的兴趣,仅仅是他

    人的兴趣所在而且想要推销给你的东西。你应该去

    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你可以广泛涉猎,不要束缚自己,尝试那些自

    己有兴趣但一直没敢或者没机会接触的事物。学会

    迈开步子,有点冒险精神。如果某件事情激起了你

    的兴趣,那就给自己机会再试一次。如果激情维持

    了短暂的时间就消退了,那就放弃这个兴趣吧!这

    不是你要的。这样坚持去做一段时间,你总会找到

    自己的激情。

    最后,你需要深入地了解某些特定的职业,如

    果你已经找到了想要的职业的话。你可以去联系那

    些正在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尤其是那些强人,了解

    工作的实质和内容,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及客观衡

    量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些都是判断工作是否合适的

    重要参考。

    不要说你总是无法成功,你遇不到自己的“同

    道者”和愿意提携你的前辈,那是因为你选择的行

    业不对,别人即使有力气也帮不到你。因此,先选

    对行业,才会遇到能够帮助你的人。◎ 让前辈看到你的努力,主动来帮你

    一个自恋的新手,他往往也是生活充满了悲剧

    的笨蛋。我在美国找到第一份工作时,听到的第一

    句忠告就是:“所有的恶霸都是自恋狂。”一个自

    恋的上司、一个自恋的下属,或者一个极度自大的

    你?你是否在自己刚开始工作时,陷入过这种几乎

    每个新手都会经历的“困境”呢?

    你自恋吗?

    自恋的人通常不怎么努力,他们仿佛也根本不

    想得到前辈(优秀同事)的任何帮助。事实上,他

    们瞧不上自己的前辈。他们总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尊

    严,前辈必须像父母疼惜儿子一样对待他们,才能

    获取认可,否则在他们眼中就成了“一无是处的老

    家伙”。

    我在美国认识的第一个“制造自己人生悲

    剧”的家伙叫作诺瓦克,他是得克萨斯州人,在华

    盛顿已待了六年,包括大学在内,所以他偶尔以华

    盛顿人自居,就差见人就说“我是特区人”。诺瓦克比我早到公司1年半的时间,但他显然还不清楚

    如何才能赢得同事和上司的尊重,尤其是那些公司

    元老的青睐。就像所有的自恋者一样,他不但瞧不

    上在自己之后才入职的新同事,而且对公司元老充

    满鄙夷。

    在一次部门会议上,当时的负责人奎恩斯让他

    把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做一次汇报,以便听取项目

    小组成员的意见,看目前的营销策略是否还有更改

    的必要。我们经常会进行此类工作步骤,以便集思

    广益。但是,自恋的诺瓦克认为这是上司对他的不

    信任,而他自认是不需要任何“指导”的,尤其是

    坐在他身边的这些“不学无术”的家伙。

    所以,诺瓦克不高兴地说:“头儿,我单独向

    你汇报就可以了,不需要再讨论计划细节。我可以

    在散会后给你发一封邮件。当然,也可以转发给同

    僚让他们看看。”

    奎恩斯很不高兴,但没有第一时间发作。

    他“哦”了一声,大声说:“看来你根本不需要同

    事的协助?那你就自己做好了,我相信你能够给公

    司一个完美的结果。”“没错,头儿!”诺瓦克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

    正向他逼近,反而坚定地回答。

    悲剧这才刚刚开始,仅仅一周后,诺瓦克就遇

    到了大麻烦。客户决定降低营销成本,本来计划给

    我们的资金被砍掉了30%,而这在诺瓦克的工作

    规划中并没有被列入应急预案中,他对此完全没有

    准备。巧合的是,在那次会议上,奎恩斯专门询问

    了这个问题,问他是否做好客户临时削减预算的准

    备,当时诺瓦克的回答是:“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我已做了详细沟通。”

    所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你可能已经猜到了

    ——诺瓦克本来就是一名新人,现在被拿掉了项

    目经理的头衔,成为了一名蓝衣员工(穿着蓝色工

    作服在街头干杂活的一线职员),工时长,很辛

    苦,而且薪水也被调低。用奎恩斯的话说:“这是

    对他自大的惩罚。”

    总有一些人瞧不起自己的前辈,看不上那些经

    验丰富的同事,认为自己不需要跟他们搞好关系,也没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获得他们的帮助。同

    时,如果别人的话是他不喜欢的,他就认为这个家伙很刻薄;如果别人的行动让他感到不舒服,他就

    觉得这是刁难。好像自己的能力完全没有问题,那

    些老家伙都在嫉妒他,针对他。

    于是,他怀着自恋的情绪在工作中将自己封闭

    起来,和同事、上司对立。长此以往,他获得的将

    不是前辈的帮助,也不可能迅速吸收同事的经验,而是逐渐被排挤出工作的核心,离自己的职业成功

    越来越远。

    脱颖而出的关键力量

    职业生涯发展协会(CCDA) 的相关研究中

    心抽样了500名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士,然后对他们

    进行了一个有趣的调查。

    “为了让你在职场新人中脱颖而出, 你觉得

    下面哪三项最为关键?”对于这个问题,抽样中心

    给出了一份选项清单,例如“时间管理”“人际沟

    通”“积极的职业态度”“找到自己的天赋”等

    等。被调查对象需要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出自认为

    最重要的几项。最后的调查结果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发现,但是

    研究人员通过对职场新人(0-3 年占51.2%) 和

    老人(3年以上,占到了47.8%) 的选择做比较,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对于最重要的三项

    素质选择中,新人们给出的答案是:“专业知识与

    技能”“ 拥有核心的硬技能” 和“认可的行业与

    职位”。可这三项选择在老人的表格里却分别排在

    了第2、第6 和第5名。

    职场老人的选项是什么呢?排名第一的是“积

    极的职业态度”,第二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第

    三则是“良好的职业习惯”。他们认为这三项是工

    作中最重要的。而在新人的选择中,这几个选项分

    别排在了第8、第1和第10名。

    由此可见,新人与前辈在对工作的认知领域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很难说谁是绝对正确的,或

    者说并没有什么错误的选择,但是很显然,新人需

    要综合前辈的这些选项,去参考他们的标准,并从

    中获得有益于自己的力量,帮助自己在职业竞争的

    初期就可以脱颖而出,而不是到了一定的岁数才自

    然地改变看法。新人总是将良好的技能和知识作为职业成功的

    首要因素,而且注重行业的认可度和职位性质。但

    是职场前辈经过了入职后的摸爬滚打,发现了那些

    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积极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

    习惯等,这被他们认作自己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至于“职业定位”以及“认可的行业”则成为了次

    要的东西——事实也是如此,在决定我们能否做

    好一项事业的长期条件中,最重要的经常是一些宝

    贵的职业品质,而不是你的能力到底怎样。

    为什么新人和前辈对于工作的判断会有这么大

    的差别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双方的认知存在巨大的不同

    新人通常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心怀理想,没有工作经验。这些人的事业刚开始起步,就像诺

    瓦克那样,他们更容易把工作认为自己的学生生涯

    的后续延伸,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这样的认识

    ——我应该能力高,专业好,有大量的知识储

    备。并且,只要我能力强,知识储备足,我就可以

    搞定一切。但是,职场前辈们早已经度过了这个年少轻狂

    的阶段,在相当一段时期的工作磨炼中,他们已经

    明白学校生涯和工作环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平台,再强的人也需要从零开始,面对一个新挑战。那

    么,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习惯自然是最重要的,而

    不是你拥有多少知识。

    ●真正的卓越技能,是工作以后才能学到的

    一旦你开始了工作生涯,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

    知识很快就会失效,就像过期的牛奶一样。大学一

    毕业,就有40%的知识被淘汰,而余下的60%

    中,大概能派上工作用场的不会超过20%。大学

    的专业优势对我们职业的支持度最多只能维持半

    年,通常三个月过后,很多人就会感觉力不从心,技能匮乏。至于学历方面的优势,像硕士、博士等

    最多也就维持三年。

    这并非告诉你学历不重要,而是你必须明白,在工作中需要建立新的战场,做好重新再来的准

    备。那些对工作有效的技能,只能进入职场多年以

    后才能学到,所以,你需要前辈的指点,也需要他

    们的提携,帮助你尽量拥有这些技能。●适合的工作重要,还是保持清醒的头脑重

    要?判断并不相同

    大多数的新人会认为找到匹配自己的工作和职

    位是重中之重,所以会过度看重定位问题,恨不得

    一下子找到终身职业,然后大展身手,实现自己的

    雄心壮志。但是老人们显然吃过了太多的亏,摔了

    太多的跟头,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工作都

    需要时间检验才能发现是否合适。也就是说,你首

    先应该肯干,积极地干,积累经验,保持积极,如

    此才能有机会、有实力匹配想要的职位和工作。

    这意味着,新人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匆忙地

    做出重大判断。在进入职场的头几年,初期定位根

    本不算什么,而是你是否能够挤进去,拿到入场的

    门票。这也表明,不要急于判断一份工作是否适合

    自己,而是要沉下心来,先把分内工作干好,谦虚

    地向同事学习,过一段时间再视工作的成果去决定

    自己未来的打算。

    ●做好本职工作重要,还是比拼天赋更重要,选择也不一样许多人喜欢听到“天赋”这个词用在他们的身

    上,尤其是初出茅庐的新人。他们总觉得自己与别

    人不同,不但运气好,而且才能也比同事优异。因

    此,他们期待发挥天赋赢得竞争,超过前辈,战胜

    试图挑战自己的同事。这决定了他们不会求助于前

    辈,不会向同事低头。说白了,这些人一进入职

    场,就摆出了一副全力冲刺的架势,想不费吹灰之

    力达成目标。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即便你具备某方面的天

    才,想获得人们的承认也不是什么易事。即便获得

    普通的尊重,也可能比你干好本职工作所花费的努

    力要多出成千上万倍。工作时间在3年以上的老人

    们显然更加冷静和清醒,他们经历了这样一个阶

    段,所以能够理性地总结出有利于把工作做好的原

    则,那就是——在前几年的职业生涯中,积极的

    态度和良好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胜过了一切的天赋

    异禀。

    如果我们给这些职业素质打分的话,只要你足

    够认真,就能达到及格分;而付出努力和汗水,你

    会拿到80分;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好的工作习

    惯会助你到达90分;最后,跨过了从90分到100分的台阶,才轮到谈论天赋。

    而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他的努力程度之

    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所以,你有没有底气不向

    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呢?

    互相需要是前提

    你不妨问问你自己,你现在可以达到多少分

    呢?

    实际上,让前辈看到你的努力,同时也是在

    让“未来的你”看到现在的你的努力。而且在工作

    中,互相需要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如果你不能提供

    足够的价值,或者表现出足够的努力,就不太可能

    有人愿意帮助你。

    就像刘邦和韩信,他们谁是谁的贵人,到底谁

    帮助了谁呢?事实上他们互相需要,不存在有一方

    施舍而另一方接受施舍的可能性。刘邦不会随便找

    一个庸才给他军事指挥权,封他作齐王,一定是基

    于韩信的能力和忠诚;韩信也不会将就着找一个无

    能的主公,然后献出自己的才华,否则他就没必要离开项羽阵营了。

    因此,有句话叫“打铁尚需自身硬”。我们需

    要获得职场前辈的帮助,就必须先放弃“贵人相

    助”的幻想,而且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提高自己的

    能力。在工作中不要盼望得到施舍,没有人会当一

    个无条件帮助别人的傻子,都是以互利合作为出发

    点的。你需要前辈的提携,其实他也需要你的帮

    助,至少你要表现出能成为他很好的助手的能力。

    应该避免的五种行为

    在和前辈的相处中,有哪些需要避免的问题?

    ●不合群

    什么是不合群?比如,大家都在讨论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你躲在一

    边不去参与;公司在某一天将发奖金或福利,你第

    一个知道了却不通知同事;同事请你一起聚餐,你

    冰冷冷地拒绝,没有参与的意识。如此几次下来,同事就觉得你是一个不合群的人,缺乏团队意识,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不合群的危害平时只体现在交流上,你和同事

    的沟通会有障碍。但到关键时刻,它的危害就没有

    这么浅了,反而直接影响你的前途,比如年终考核

    或者在某些发展机遇的竞争中,由于缺乏实力同事

    和前辈的推荐以及一个广泛的好人缘,你缺乏胜

    机,会成为一个角落中的不被上司注意到的人。

    ●不热情

    一个热情的人很容易就能获得大家的好感。不

    管公司的情况如何,你都应在第一时间体现出自己

    的真诚和热情:“我想和你们搞好关系,我正努力

    和你们融为一体。”这是你要表现出来的态度,并

    且积极参与和他们的沟通。

    你要表现自己乐于助人的一面。相反,不热情

    的人在有必要帮助同事时,会冷眼旁观,比如同事

    要请假去办事,需要一个人帮他代理一下工作。他

    找到了你,而你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就是不热

    情而且不理智的选择。等到下次你需要帮助的时

    候,就没人理会你了,因为你已经“恶名远扬”。

    ●不告知有事互相告知既是共同工作的需要,也是和同

    事沟通、联络情感的必备原则,它能体现你和这个

    团队成员的尊重与信任。不告知则是“我只看见我

    的事,你的事我一概不知道”,或者“我的事与你

    何干”?抱着这种态度对待工作的人,他们不管去

    干什么,都不会通知同事,甚至自己的协作伙伴,他也不会告知一声,结果就是一有事的时候大家都

    在找他,却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

    我在新加坡时,就有一位神秘兮兮的同事朱先

    生,他是公司的“独行侠”,谁也不知道他接下来

    会做什么,因为他的工作计划从不通知什么人,哪

    怕是需要同事配合的工作。有一次老板着急找他,问谁看到他了,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说得清。老板只

    好亲自拨打他的电话,才问清了他的位置,竟然跑

    到20公里的郊外去见客户了。

    老板很生气,在电话中说:“下次麻烦您有事

    告诉我一声?”语气十分不爽。当然,朱先生的薪

    水就没怎么涨过,没过多久就离职了。在他走的时

    候,也没有一个人送他,大家都坐在自己的位置

    上,装没看见。朱先生很尴尬地抱着箱子在每个人

    的面前走过,那副很想打声招呼可又不好意思的复杂神情,很让人同情。

    由此可见,如果你养成了“不告知”的缺点,对你的工作会有多大的负面影响。不光普通同事对

    你敬而远之,有心帮助你的前辈,也会因为你的这

    种冷漠和自闭的态度,对你失去兴趣。也许心理矫

    正中心的专家会很有心情对你助人为乐,在写字楼

    与时间紧张作战的白领们可是没有闲余时光在你身

    上浪费宝贵精力的。

    ●不聊私事

    我们和同事聊一些私事并没什么坏处,这有益

    于增进了解,拉近距离,降低提防心,还可以加深

    感情。比如结婚了没有、孩子多大、爱人在哪里工

    作以及家乡的风景和名吃等。这些话题都可以在工

    作之余随便聊聊。

    如果你把所有的工作之外的内容都全部加深,不告诉任何人,也不探讨任何隐私,你就会成为同

    事眼中的“怪物”。大家不了解你,看不透你,也

    就不会跟你交心,当然更不可能在必要的时候提供

    协助。因为你不是“自己人”,就连“一般关系”也算不上。什么都不让人知道,人们就无法和

    你建立信任,要知道信任的前提就是互相了解。

    ●不求助

    虽然不能轻易不求人,但也不能遇到问题时总

    是不求助,尤其是不想向经验丰富的前辈求助。你

    不想得到他们的帮助吗,不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吗?那么就要改正“不求助”的缺点,勇敢地开

    口,请他们伸手相助,提供一些经验和指导。

    频繁地求人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但偶尔在关键

    问题上求助别人,却可以及时表达你对他的信赖,融洽相互关系,建立某种情感联系。即:“我可以

    成为你的人。”这其实是实践了一条普遍的社交原

    则:人际关系的前提是互相帮助。当然,在求助时

    也要讲究分寸,看准时机,不可随便开口,也不能

    不顾对方的态度,让对方为难。◎ 与潜力股成为盟友,一起经历成长的

    过程

    我们去结交“落难英雄”,等同于在投资潜力

    股。这就像股票一样,如果我们在低价时购入潜力

    股,陪它一起成长,那么在它价格升高时便可以赚

    钱了。相反,在一只股票最高价时买入,你虽然拥

    有了这个世界上当时最火爆的投资产品,赚足了面

    子,但你却收不到什么实惠。

    因此,我经常对人们说:“看一个人是不是懂

    得交到有价值的朋友,是不是那种擅长经营自己人

    生的人,就看他是否愿意在别人落魄时伸出援

    手。”

    多做帮忙解难的行为,就可以为自己赚取好人

    脉。这对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更是十分重要,如果

    你被功利心控制了头脑,你就很难去做这些事,因

    为你的眼睛只盯着那些志得意满的成功者,试图跟

    他们搭上关系,忽略了那些虽然现况不如意但却十

    分有潜力的人。事实上,后者才是你真正需要结交

    的人。在他还没有崛起的时候与他成为盟友,将来他才能真心实意地帮助你。

    一个人的成功,有85%的原因要归功于他找

    到盟友的能力。什么是盟友?一起经历艰辛的起步

    过程的、遇到挫折时不会离你而去的,才是盟友。

    在你春风得意时过来找你合作的,只不过是想分一

    杯羹的人。后者不叫盟友,只是跟着市场走的投机

    者。

    有的人刚参加工作一两年,就突然升职到了公

    司的高层,或者忽然拿到了一笔投资,开起了创业

    型公司,而且业绩还不错。看似幸运之神“巧

    合”地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其实多半是他在这两年

    内找到了好伙伴的结果。

    一个好的同事,就像一个网络接入点,把你带

    入了他的网络,将你们的资源连为一体。因此,在

    外人来看,你们两个呼风唤雨、无所不能。那些成

    功的企业家、职场精英,无一不是这样的——他

    们在走出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重视经营自己

    的工作人脉了,第一步就是和同事搞好关系,在同

    事中寻找一位结盟者。既然找的是潜力股,那么你自己至少也要有潜

    力。不管你多么地希望结识对方,多么地想得到对

    方的帮助,假如你没有什么“价值”,或者你的天

    赋、资质和潜力不为别人所知,对方怎么会愿意认

    识你呢?

    方法是,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漫无目的地

    到处交好同事,就像患上了社交强迫症一样——

    有的人但凡有公司的内部聚会就一定去参加,不管

    是哪个部门的,也不问这些人是否与他兴趣相同,就匆匆地跑去插一杠子。结果呢?到了会场又呆坐

    在角落无从适从,虽然和座位旁边的人交谈了几

    句,但双方都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必要交往下

    去。第二天一觉醒来,昨天干了什么、记了几个人

    的联系方式都忘记了。

    一位纽约的金融白领自嘲说:“与一些部门的

    联谊其实是酒精的舞台,不要幻想有人会在次日能

    够给你打电话,事实上你一文不值,当然他们在你

    眼中也仿佛如此。人们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互相了

    解上,他们心里想的是:嘿,工作如此劳累,何不

    狂欢一场?”喝得酩酊大醉的你在酒醒后,可能并不会对这

    种社交方式有任何反思,这是社交强迫症的结果。

    造成这种症状的病根,仍然是那个“认识的人越多

    越好”的误区。这个误区会导致你盲目地去认识更

    多的同事,然后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最多只是找

    到一堆空洞无用的名片而已,他们没有人能够成为

    你的长期盟友。这一点就如同多数同事都没有丝毫

    潜力一样,是现在的职场真理。

    结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把关系分成两种:

    实心关系和中空关系。

    ●实心关系——有价值的同事

    实心关系就是那种能和自己分享各种有用信

    息、工作心得,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并且在工作方

    面给予实际性帮助的有价值的同事。你一旦遇到这

    一类同事,千万别轻易错过,而是应不断积累和拓

    展他们的数量,最终形成你自己的精英关系圈。

    ●中空关系——酒肉同事

    中空关系就是以旧的关系理念所形成的看似庞大、华而不实的关系资源。这些人与你只能是酒肉

    情缘,虽然名片满天飞,互留了联系电话,但却只

    有在聚会时才能见到,在酒肉中短暂交流。这些关

    系无法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对你也不会有任何帮

    助。而且,在你倒霉的时候,他们还是落井下石和

    背后嘲笑你的人。◎ 什么时候该离开一个糟糕的环境?

    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呢?总有一些标准

    可以证明,我们能在某一个环境中长期工作下去而

    不需要逃跑,比如:

    公正的用人制度和竞争氛围,每个人各司其

    职,并劳有所得,不必担心潜规则的影响。

    当然,这份工作是你喜欢的,是你的兴趣所

    在,也是你一生的志向。

    包容和多元的公司文化,允许你有个性发

    挥,并保护你的个人色彩,而且提供给你足够的发

    展空间。

    高素质的同事,使你不需要提防小人,当然

    还有值得你学习的非常优秀的上司。

    这样的环境经常是友好的,让你感到十分舒

    服。而且它是欢迎你犯下某些错误的,对你没有那

    么苛刻,同时又有某些机制可以激励你迅速成长。

    不得不说,环境的影响就是这么巨大,一个优秀的理想的工作环境,能迅速造成就。在团结和积极的

    群体中,你受到环境的感染,也能很快勤奋起来,激活自身的潜能并从庸人成为优秀的成员。

    拥有好环境的一大标准就是这家公司必须有乐

    于助人的前辈——可以是某些部门的领导者,也

    可以是技能与经验丰富的老同事。他们是理想环境

    的重要组成,能够帮助每一名新来的雇员在最短的

    时间内就表现得十分出色,迅速成长为公司的主

    力。

    总的来说,优秀前辈是为公司未来着想的人。

    在他们的积极努力和热情带动下,你能很快学到关

    键知识,缩短自己的职业磨炼期,少摔跟头,少走

    弯路,在这个适合你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最后也成

    为一名独立的优秀的成员,最终变得像这些前辈一

    样,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芝加哥一家房产公司的雇员麦斯说:“感谢我

    的同事威尔金森,他让我很快融入了这个充满乐趣

    的场所。在这里,人们都受到公平的待遇,拥有一

    定的自由,尊重不同的信仰。每个人都互相帮助,没有歧视,没有打压,也没有嫉妒,我感觉好极了。”

    麦斯为自己选择了这家公司深感骄傲。实际

    上,他的事例向我们表明,非常理想的工作环境确

    实是存在的,它由许多环节构成,除了必需的硬件

    和由董事会提供的软件之外,当然还包括好的同

    事。同事对你造成的第一印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你对这家公司、这个环境的印象,因为很多

    人正是因为在入职第一天遭到了同事的排挤和冷

    视,留下了强烈的心理阴影,并最终在短时间内辞

    职走人。

    这说明了友好的氛围是多么重要。好的环境必

    须由一群乐于助人的同事构成,和这些人一起工

    作,我们就有足够的动力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

    件。

    纽曼说,他自己在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之

    前,曾经在美国北部的一家公司从事销售工作。那

    时候他还很年轻,是事业的初期,还处在建设自己

    的职业观和选择未来理想职业的阶段。虽然他的老

    板不怎么样——确切地说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但幸运的是他有一帮好伙计,他们在一起互相聊天,彼此交流。正是这一条件使他在那里多工作了

    长达一年的时间,否则他早就离职了。

    他说:“我看见老板的第一眼,听到他说了第

    一句话,就想马上走人,但我忍了一会,决定再看

    看。等我和同事相处了2个小时,我就决定再忍几

    天,最后我一直待了13个月。这段时间让我学习

    到了大量的知识,拥有很宝贵的体验,这告诉我人

    际关系对工作环境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对于身处其

    中的每一个人的心理影响也是极为巨大的,它甚至

    远远地超过了薪资水平的影响。”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是糟糕的?如果出现下面

    这些危险的信号或者严重的体验,你就可以考虑离

    开了。

    对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经过认真的调

    整也无力扭转。

    感觉压力很大,这份工作让你的身心备受折

    磨,每天都像一场噩梦,甚至引发了严重的附加问

    题,比如家庭或健康压力。在这里找不到归属感,像边缘人一样,根本

    无法融入这个环境,或者不认同这里的企业文化。

    上司在你看来是不折不扣的“恶人”,你和

    他的关系无法调和,而他又不可能离开。

    工作难度太低,以至于很难有成就感,也没

    有太多的晋升空间。

    公司的财政状况问题严重,欠薪已是家常便

    饭,甚至有倒闭的风险。

    工作风气很坏,因为这份工作需要你去做违

    背法律或道德原则的事情,而且需要你经常去做。

    上述这些因素都会让你在工作陷入被动,哪怕

    与同事的关系良好,你也难以战胜这些困难,顺利

    地融入这个环境之中。因此,这时候你应该果断地

    离开,另谋高就。否则,你可能不得不委曲求全,强行改变自己的个性,调低自己的理想追求来迁就

    这份没有意义的工作。PART 4 遇到一位好上司,胜过遇到

    一位好老师◎ 向谁学习,你就会成为谁

    刚到美国时,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应

    该向什么样的人学习”。在长江实业时,我立志成

    为李嘉诚那样的企业家,但最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

    合带领一家实体公司披荆斩棘,只能做一些策划和

    推广工作。所以,在离开长江实业到新加坡后,我

    走了一段弯路。

    由此可见,向谁学习的问题比我们怎么学习更

    加重要。找对了榜样,你可节省大量时间,少支付

    昂贵成本。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有时会长达三年、五年甚至八年,这样你等于延长了自己的职业生

    命。在你取得某方面的成功后,回望过去,你总会

    想起一些人。他们给了你这样或那样的帮助,才让

    你渡过了一些关卡。正是这些当初你的“老师”,让你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了一些。

    向谁学习,其实就是我们提升自己能力的基

    础,也是基本前提。如果你的前进方向都搞错了,丧失的不仅是可能成功的机会和无谓的付出,更重

    要的是你会错过一个正确的过程中的大量的资源和关系的积累。一正一反,损失可就太大了。

    所以一到美国,我就针对自己的事业需求,确

    立了一个学习的目标:我要找一位营销推广方面的

    大师级选手,从他那里学到我以前没接触过的知

    识。在后来进入总统竞选顾问组时,我幸运地遇到

    了纽曼先生,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纽曼让我知道,一个人可以错失昨天的全部,也可以对未来充满惶恐,这都没关系,但绝不可以

    对现在有任何疑虑。“人必须坚定地走好现在的每

    一步,不要考虑过去和未来。当你走好今天时,你

    就拥有了值得骄傲的过去和未来。”

    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务实,成为了坚定的

    现实主义者。所有的浪漫理想都需要在今天实现,再伟大的构想也不能只活在明天,而要拿到现实中

    一步步完成。这种极具成长性的力量推动我创建了

    属于自己的机构,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并让我一

    直受益至今。

    那么,对新人的启迪是什么,你究竟应该是向

    谁学习?许多人会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向第一名学

    习。没错,第一名令人敬佩,这是一种正常的心

    理。我们在年轻时总是把第一名当作榜样,视为行

    动的指南和坐标。像在上学的时候,第一名是所有

    人羡慕的对象,也是老师口中全班同学要追赶的尖

    子;在工作以后,部门业绩最好的同事又成了学习

    的目标,他怎么能卖掉这么多的产品?你嫉妒又仰

    慕,因此悄悄学习他。

    可是,我们却总是成不了第一名,这是为什么

    呢?

    我们向班级第一名学习,但成绩还是提升很

    慢,而且考不到第一名;我们向部门业绩最高的同

    事学习,但我们的销售业绩还是没有提升;我们向

    上司学习,可我们仍然成不了上司,替代不了他的

    位置。

    “我向他学习了,却没有成为他!”

    出现这种情况——它是如此普遍,肯定是有

    原因的。当然,你可以找出很多原因来自我释解:“我学习还不算最刻苦。”

    “我还缺乏足够的销售技巧。”

    “我不懂得驾驭别人,在管理上心不够狠。”

    “我什么都做了,但机遇不好。”

    “我运气太差,没这个命。”…………

    在我们为自己开脱时,最后总免不了归到宿命

    论上。可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原因是你没

    有学到地方,或者说,你不是学习了错误的人,就

    是在正确的人身上学习了错误的东西。多数情况

    下,人们都属于后一种原因。

    比如你需要学习的上司,他必须至少具备三个

    优点。你也应该学习他的这些内在优点,而不是浮

    在水面上的那些具有欺骗性的东西。

    ●懂得如何倾听当你知道如何倾听时,你才能明白别人是怎么

    想的。

    ●公正

    任何人都渴望公正,你能给别人多少公正,你

    就可赢得多少尊重。

    ●值得下属信任和依赖

    被人信任是一种稀有的能力,一个被许多人信

    任的人,他会天然具有某种号召力,这正是优秀上

    司可以给你的东西。

    另外,你还要有野心。点燃你的渴望与野心,你将会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跟在成功者的

    屁股后面,只能为他们摇旗呐喊,充当他们爬上顶

    峰的垫脚石。

    在中国,“野心”好像一直是一个贬义词,在

    政坛,有野心的人常被形容成“独裁者”;在职

    场,野心家经常代表着“阴谋”或“非分之想”,比如狗血泡沫剧每天都在上演某人试图篡夺家族企

    业的所有权;在生活中,野心又常由于其不守常规的特点,为喜欢细水长流的稳定生活的世俗大众所

    厌恶。

    然而在英语中,野心一直是中性词汇,它与抱

    负共用一个ambition这一个单词。野心就是梦

    想,而且比梦想更直接。在今天,野心与成就已越

    来越明显地具备了相关关系。机遇对大家都是平等

    的,是否具备野心,就成为了事业成功的关键,也

    成为了你能否获得贵人相助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人

    愿意帮助不思进取的人,也没有人想和这种人交朋

    友。

    当你决定向更优秀的人学习时,你必须目标明

    确,然后准备充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还有最重

    要的一点:乐观向上。不要害怕挫折,要把每一次

    挫折看作一次转折,在转折之后就是全新的机遇。

    每当有人问我在工作中应该向谁学习时,我总

    会告诉他:“先向你的上司学习,假如他让你尊

    敬。”没有做过领导的人,他不理解自己的上司每

    天都在忙什么,因此对上司总是充满负面观感和意

    见,也谈不上愿意拿出谦虚的学习态度。比如有的人一脸鄙夷地说:“学习那个胖子?

    不,我最恨的人就是他,他已经四次退回我的加薪

    申请了。”可是,他为何不想一想加薪被否决的原

    因呢?恐怕这恰恰是上司值得他学习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你应该向哪一类的上司学习?

    上司有好有坏,有的领导每天不务正业,把工

    作全扔给属下,自己去娱乐场所逍遥快活。这种领

    导不学也罢,如果你跟着他学,你将来恐怕连成为

    一名管理者的机会也没有。因此,一名值得学习的

    上司,首先应该是敬业的,热爱工作,并且能够和

    属下同甘共苦。其次,他能够教给你正确的工作和

    处事的方法。好的上司在做事时,考虑得会更加全

    面、周到。他们的判断力也更强,而且在更加自信

    的同时,又能比较全面地听取和参考下属的意见。

    这种管理的艺术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

    所以,要向各方面都非常出众的人学习,也要

    向大家一致认可的上司学习。

    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向上司学习呢?●首先成为上司的协助者,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是作为学习者的身份理智的定位。承认自己

    的不足,向对方学习,就要先成为一个工作中的好

    助手,以及合格的执行者。你想成为谁,就要先接

    近他,和他相处,为他提供协助,在和他一起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且体现自己的价值。只有这

    样,他才能注意到你,最终认可你的才能。

    因此,打动上司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解决一

    个又一个的问题,展示你优秀的一面,让上司知道

    你是一个人才,然后提供给你更多的机会。

    ●多沟通是永不过时的学习利器

    沟通是什么?就是交流互相的想法,擦出火

    花,加深理解。机会合适时,我们可以与上司聊任

    何话题,包括工作、生活以及做人处世。这时,你

    将发现上司平时不为人知的一面:优秀或者缺陷的

    一面,从而更理智地看待上司,得到更大的收获。

    沟通也是让上司了解你的绝佳方法。你必须在

    沟通时谈谈你对工作的看法、对项目的设计或者对管理方面的建议。上司往往也从中观察到你的才能

    和潜质,来确定你是不是那个他想提拔或重点培养

    的人。不要担心会说错什么,如果涉及工作,你可

    大胆表达积累许久的见解——这正是一名好上司

    想听到的,除非你判定眼前的这位领导不是值得自

    己交心的好上司。

    ●从观察和模仿开始

    平时一定要多注意观察,看上司的喜好和习

    惯。这并非教你讨好他,而是提醒你:优秀的习惯

    总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他工作时的收放自如、果敢判断、粗中有细、快速反应等,都是需要长时

    间观察和体会的,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另外,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去模仿和借鉴上司

    的行为。理由很简单,如果你想成为一名领导者,就必须具备这些特质。想成为一个和他同等优秀的

    人才,就得逐步拥有和他同等优秀的行为模式。因

    此,学习他好的想法,也要具备他好的行为,才能

    内外兼修。

    以上这三点,是我们与上司互动的三种基本模式,也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 好上司比好公司重要

    刚毕业的时候需要找一个精明苛刻的老板,能

    学到东西。自己锻炼出来了,就需要换一个愿意放

    权或者能力稍差的老板,获得施展空间。

    “一个好的上司能够带给你什么?”

    “好上司的作用真的胜过一家好公司吗?”

    这是每个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对此,纽曼

    说:“一个好的上司,他可以带给你成长性,帮你

    指明方向。再也没有比这点更好的答案了,这是年

    轻白领在工作中最想获得的帮助,但遗憾的是,很

    少有人可以碰到令自己满意、能提供真正帮助的上

    司。”

    遇到一位好上司,胜过遇到一位好老师。遇到

    一个好上司,会让你终生受益。

    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有一些误区,人们在工作

    中实际的感受是什么?我的调查小组成员佛莱彻谈到了他曾经的心路

    历程:“在年轻时,我认为老板会对你贴心贴背,关怀备至,就像一个兄长。我们期待在第一份工作

    中就得到上司兄长般的关怀。但现在我显然已经过

    了那个年龄了,所以我目前的认识是,宁愿对自己

    保持忠诚,也不要依赖一位根本不把你当回事的上

    司。”

    我很喜欢他的观点。这是对所有年轻人的忠

    告:不要靠一个梦幻泡影似的理想中的工作来满足

    你自己。对上司不能心怀幻想,而要首先确定自己

    的价值。你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当然也包括你的老板。

    毫无疑问,年轻人都在做梦。他们对于工作单

    位有着很高的期望,或者说偏爱。他们喜欢豪华的

    办公场所、气派的桌椅和优越的福利。重要的是,名片拿出去一定要足够震憾。“呀,你竟然在这家

    公司上班?我好羡慕啊!”起到类似的效果,会令

    他们心花怒放。

    但在一些管理者看来——尤其是那些经历过

    类似选择、最后取得成功的人,观点却是相反的。加州一个传媒公司的高管说:“这种想法极为‘自

    以为是’,事实上一家好公司不会给新人任何决定

    性的帮助,反而会因为高竞争性的淘汰机制,让一

    些有潜质的新人失去锻炼的机会,对他们的信心的

    打击是摧毁性的。”

    工作中的新人有很多困惑,他们缺乏帮助,不

    管是公司还是上司的。要努力地成为最好的自己,当然就得严肃地对待这一选择。

    我的问题——你是选择一定好公司,还是一

    位好上司呢?

    佛莱彻说,对任何阶层的人来说,鱼和熊掌是

    难以兼得的。喜欢好公司的人,他们进了一家好公

    司,却发现上司的风格不是自己喜欢的,甚至上司

    简直令他痛恨。一个坏的上司毁掉了有些人的“在

    大公司工作”的梦想;而有的人,他们幸运地遇到

    了一位好的领导,但公司的环境却很差,随时都有

    倒闭之忧。

    似乎没有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答案。但在我看

    来,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略的——我们的身边并没有那么多的好公司可供你选择。也就是说,多数

    单位其实都是十分普通的。不会有太多人可以找到

    一家好公司,这不具有普遍性。第一份工作进入一

    家烂公司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这倒是多数年轻人共

    同的心声。

    所以,为自己找一个好的领导者是最重要的。

    但有人担心说,烂公司里的好上司又经常绊住我们

    寻求更高平台的脚步。

    佛莱彻讲了他以前一位同事蒙蒂略的例子。蒙

    蒂略是来自巴西的移民,他的梦想就是去撒哈维公

    司工作——巴菲特的投资帝国总部。蒙蒂略信誓

    旦旦地说:“如果我能进入这样的公司,我可以当

    成一份终身职业来对待它。我不就需要看人脸色

    (他指上司的苛刻),我不再需要上司的提携来为

    自己未来的发展提供资质证明。”

    蒙蒂略大错特错。他没能进入撒哈维公司,而

    是很不幸地被蜗居在一座小镇上的为证券交易所提

    供数据收集的小公司聘用了。在这里,他遇到了一

    位特别好的老板,帮助他重新树立了信心,并改变

    了他看待工作的价值观,拓宽了他的视野。最后,他有点舍不得这位上司了——当一份

    更好的邀约摆在面前时,他很矛盾:“我是该辞

    职,去更高的平台发展,还是继续留在这里,和这

    位难得一遇的老板共事?”

    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一个人每个选择所面临的

    真实境况并不是别人能够体会到的。工作和人生一

    样,从来没有什么标准的备选答案。别人无法给他

    方向,他的每个选择都是现实和理想的博弈、理智

    与情感的较量的结果。

    佛莱彻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可贵的老

    板,获得了提升,相比之下,接下来如何选择是微

    不足道的,我们都需要先为自己找到一位工作中的

    好老师。”

    刚开始工作时,如果你的实力不是够强大,进

    入普遍意义上的好公司的概率是非常渺茫的。这一

    点我们已论述得非常清楚。我的朋友纽曼虽然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366KB,4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