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2840
做自己人生的CEO:人人都需要的管理术.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11日
第1页
第7页
第13页
第25页
第34页
第131页

    参见附件(5166KB,221页)。

     做自己人生的CEO:人人都需要的管理术,一个人具有管理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自身没有管理能力的也不要放弃,通过阅读次书你会得到大量的管理知识。

    通过本书你将会学到些什么

    精力管理:巧用分工思维,牢牢掌握关系中的主动权;

    行动管理:快速有效地说服别人? ?

    权力管理:提高能动性,更强大的自己;

    思维管理:撕掉标签,看清困扰你的人和事? ?

    焦虑管理:走出“越想好越糟糕”的怪圈;

    潜力管理:如何用好你身边的人?

    沟通管理:看清对方真正的需求,避免沟通僵局;

    向上管理:管理你的老板,获得更多支持?

    目标管理:摆脱束缚,自己想的事;

    激励管理:怎么让别人更加主动?

    冲突管理:如何搞定那些难相处的人;

    合作管理:学会当责,达成更高效的合作?

    做自己人生的CEO作者

    崔璀

    专注女性成长的内容服务平台Momself创始人兼CEO。

    知名媒体人,财经大咖吴晓波器重的左膀右臂。6年时间从职场小白晋升到CEO,历任蓝狮子文化COO,头头是道基金投资合伙人,参与投资十点读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小小包麻麻等知名文化项目。

    她主讲的系列课程《人人都需要的管理术》近20万。

    做自己人生的CEO主目录

    第一章精力管理巧用分工思维,牢牢掌握关系中的主动权

    第二章行动管理:快速有效地说服别人?

    第三章权力管理:提高能动性,更强大的自己?

    第四章思维管理撕掉标签,看清困扰你的人和事

    第五章焦虑管理走出“越想做好越桔糕”的怪圈

    第六章潜力管理如何用好你身边的人

    第七章沟通管理看清对方真正的需求,避免沟通僵局

    第八章向上管理管理你的老板,获得更多支持

    第九章目标管理摆脱束缚,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十章激励管理怎么让别人更加主动

    第十一章冲突管理如何搞定那些难搞的人

    第十二章合作管理学会当责,达成更高效的合作

    做自己人生的CEO:人人都需要的管理术截图

    做自己人生的CEO:人人都需要的

    管理术

    崔璀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目录

    推荐序 崔璀是怎样养成的

    自序 管理是我信仰的价值观

    第一章 精力管理 巧用分工思维,牢牢掌握关系中的主

    动权

    一、为什么老板一发火你就很慌张?

    二、分工思维让你不再害怕面对老板

    三、确认是谁的困扰

    四、不要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人

    五、分工就是做好课题分离

    第二章 行动管理 快速有效地说服别人

    一、他拖延是因为他想最后一天完成

    二、改变心理预期,就没有难事

    三、快速有效说服别人的步骤一:从对方出发

    四、快速有效说服别人的步骤二:明确执行人

    五、快速有效说服别人的步骤三:自己的态度要坚定

    六、快速有效说服别人的步骤四:不按套路出牌是终极武器

    七、目的论的核心:先有对结果的预期,才决定行为

    第三章 权力管理 提高能动性,做更强大的自己

    一、你为什么允许他们这么对你?二、使用权力钥匙要避开的三个陷阱

    三、看到、表达和行动是权力管理的三把“钥匙”

    四、学会授权,把是非题变成多选题

    第四章 思维管理 撕掉标签,看清困扰你的人和事

    一、贴标签是人类的惯性

    二、标签贴多了却不自知的困局

    三、很有可能你也在给自己贴标签

    四、简单四步撕掉标签

    第五章 焦虑管理 走出“越想做好越糟糕”的怪圈

    一、越控制越去想(关注即强化)

    二、关注即强化是怎么发生的?

    三、走出怪圈的方法一:注意力转移

    四、走出怪圈的方法二:列出最坏结果清单

    五、走出怪圈的方法三:让问题变优势

    第六章 潜力管理 如何用好你身边的人

    一、为什么我一直在当“救火队长”?

    二、什么让你看不到身边人的能力?

    三、忍住不插手,试试静默观察法

    四、止住手,睁开眼

    第七章 沟通管理 看清对方真正的需求,避免沟通僵局

    一、沟通不畅,因为只看到“我”,没有看到“你”

    二、I型沟通:我是为你好,怎么会有错?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三、U型沟通:把“我”变成“你”,才能展开真正的沟通

    四、确认感受是成功沟通的前提

    第八章 向上管理 管理你的老板,获得更多支持

    一、向上管理总是不灵?因为你太自恋了

    二、抛开自恋,正确说出自己的需求

    三、找到老板的需求

    四、你和老板之间也需要努力达到双赢

    五、真正的向上管理,是让老板成为你工作的助力

    第九章 目标管理 摆脱束缚,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你的目标总实现不了,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开始

    二、目标管理的最大阻碍是责任

    三、三个方法让目标实现近在眼前

    四、目标管理与逃避自由

    第十章 激励管理 怎么让别人更加主动

    一、当你要求别人主动时,他已经“被动”了

    二、传统的激励刺激怎么没有效果了?

    三、反转视角的三个方法

    四、主动性让人看到更多可能性

    第十一章 冲突管理 如何搞定那些难搞的人

    一、提到“难搞的人”,你想到了谁?

    二、被控制—惯性思维带来的后果

    三、拆掉思维里的墙:黑色想象和思考四、回避激烈情绪和暴露疗法

    五、不是所有的控制都要反抗

    第十二章 合作管理 学会当责,达成更高效的合作

    一、意识不到合作,让你孤立无援

    二、把主语从“我”变成“我们”

    三、明确责任分配:谁做什么,谁不做什么

    四、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职责

    五、总结

    后记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推荐序 崔璀是怎样养成的

    一

    崔璀是蓝狮子的第一个实习生,第一面见到她,我就说,你特别适

    合当编辑。

    为什么。

    因为你的名字叫崔璀。一个好编辑,就是不断催催催死作者的那个

    人。催的时候,作者很烦你;书出来了,他会无比感激你。

    后来果然被我说中了。崔璀的策划和催稿能力很强,实习的时候就

    整出了几本畅销书。

    临毕业时,她怯生生地跑进我的办公室,告诉我一个她的选择困

    惑:她很喜欢蓝狮子,不过,她考上研究生了。

    我说服她的办法很“粗暴”,不过也很有效:当年我读的是一所比她

    更好的大学,也被保送研究生,不过我没读,因为写作与编辑这个工

    作,关键是实践,读到本科就足够了,再读下去,会傻掉的。

    这个傻姑娘,真信了我的话。

    二2008年,蓝狮子的员工有十来个人了,我把崔璀推到了总编辑的岗

    位上,那年,她23岁。

    做这个决定的原因,说出来,你可能不太相信:我是一个特别不善

    于管理人的人,所以,必须找一个顶班的。

    很多年前,一位企业家前辈曾告诉过我一个“管理的秘密”:如果你

    要用一个人,就把他推到拳击台上,会不会被打得鼻青眼肿,甚或被击

    下台来,是他的事情。

    在后来的几年里,她果然做得比我好多了。蓝狮子成长为国内最大

    的原创财经出版机构,跟她富有人情味、井井有条的管理是分不开的。

    另外一个意外的功效是,因为主编是个85后——这可是十年前,所以,她招募的小伙伴也几乎一律是同龄人,蓝狮子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得

    以保持一股嗷嗷叫的年轻朝气。

    崔璀跟着我,也打过败仗。

    2010年,数字出版崛起,蓝狮子面临转型,我组建数字出版中心,让崔璀领衔,她一鼓作气,竟然真的促成了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又过一

    年,我们做一款叫“智慧狮”的企业级知识服务产品。在当时,我们就用

    上了短视频、图文集合、打卡等功能。很可惜,“智慧狮”出生得太早太

    早了,几十人的团队,近两年的时间,最后打到山穷水尽。

    不过让我很吃惊的是,即便到最后的时刻,崔璀的这支团队仍然非

    常团结,充满不服输的闯劲。

    “智慧狮”项目结束后,其中的一位骨干现在是巴九灵的COO(首席

    运营官),其他成员无论留在蓝狮子还是出走他处,都小有成就,他们

    之间,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这应该是管理者的魅力。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三

    2015年,我与曹国熊筹建风险投资基金,在国内率先投资自媒体,崔璀又被我推去“开路”,在后来的一年里,她参与主投了十点读书、灵

    魂有香气的女子、小鹅通、张德芬空间等等,又做得风生水起。

    过了两年,崔同学自己也手痒了,有一天,突然提出,她也想去创

    业,做一个女性成长项目。

    就这样,有了Momself——一个为女性终身成长提供解决方案的平

    台,有了她的女性成长课程,有了这一本《做自己人生的CEO》。

    现在回想一下,十多年间,崔璀能够嗖嗖地养成,肯定不是我“管

    理”出来的。

    她做任何一份工作,都先是从热爱出发,一旦确定,就落子无悔,全力以赴;她善于从人心的角度从事管理工作,以女生特有的细腻和柔

    软去处理各类关系;她是一个有细节洁癖的人——这一点倒像我,能够

    把最烦琐的工作打理得天阔地圆。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就本质而言,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是对

    人的洞察,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崔璀的这本新书,正是她实践和思考的结果,其中大大小小的道理

    都很可人,也可用。今天推荐给大家。

    你没猜错,这篇序也是被她催催催出来的。当然,我挺乐意的。财经作家,巴九灵新媒体、蓝狮子财经出版创始人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自序 管理是我信仰的价值观

    (一)

    “你的管理术,改变了我接下来30年的人生”。半年前的一天,我收

    到了一封这样的邮件。起初觉得夸张,细细阅读,才知其中意义。

    写邮件的是丽卿,她曾是一名记者,生完孩子后辞去工作,专心照

    顾家庭,一直以为自己会这样平稳地幸福下去,直到有一天老公回家,告诉她,他们就要破产了。

    这是三年来老公第一次跟她谈工作,谈的是上百万的债务、举步维

    艰的公司。

    丽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月。她想起自己在照顾孩子间隙听的课

    程里,有一句话,“失控的人生需要管理”。一个月之后,她做出了决

    定:不同意关掉公司。后来的后来,是一个摸爬滚打的故事:改变公司

    经营方向,说服债主延长账期,请之前不合的婆婆来照看孩子,自己出

    面做公司管理……

    她用了课程里讲的说服管理、借力管理、行动管理。她说,我开始

    觉得,现在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

    她学的课,是我的在线课程《人人都需要的管理术》。

    我们的编辑采访她,写成故事,在那篇文章前我加了一句导

    语,“在所有的境况之下,始终有选择,这是多迷人的一种姿态”。一年多时间,这门在线课程有近20万人收看。经常会收到一些学员

    发邮件给我,讲述他们因为“管理”而带来的改变。觉得很奇妙,只是一

    门课程,我们变成了彼此生命中的一段经历。

    想要《人人都需要的管理术》留得更久一些,想要以更多形式接触

    到更多人,索性重新修订了一些内容,落笔成铅,变成了今天这本书。

    我不是管理学出身,却在刚工作没多久就被架上了管理岗位。摔了

    很多跟头,束手无措过。说来也有趣,当时在国内最好的财经出版公司

    工作,每天打交道的都是一流的经管图书。但人就是这样,就像读书

    时,天天面对着老师的耳提面命,却不知道学来何用。心里的想法跟现

    在的很多朋友一样,“我不过是个小白,没什么权势,管理跟我有什么

    关系”。

    后来采访一位企业家,被一句话点醒,“一个人就像一个企业,也

    需要管理”,自此开始看见新天新地。采访企业家,编辑经管书,都成

    为我吸收“管理方法”的绝好机会。

    像是海绵,见水就吸。

    能让我坚持下来的,肯定不是毅力,而是实打实的看得见的好处。

    因为用了“向上管理”,老板好像配合我的需求;我教唆新来的同事使

    用“说服管理”,他一下子拿到了别人拿不到的资源;谈判前我们以“行

    动管理”为原则,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不在原地打转,出手时候

    稳准狠;带过很多团队,总是坚持“合作管理”,这帮助我找到人和人之

    间最本质的关系,有了更多更紧密的同行者。

    “管理”成了我一切行动和思维的出发点,甚至是我的价值观。

    (二)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很多人对“管理”这个词的理解,是一种进击式的、强势的,这种感

    觉会让很多人退缩。

    恰恰相反,这本书里讲的管理,是后退一步的艺术。在很多个失

    控、冲突无法面对的时刻,停下来,后退一步,用“管理”思维,尝试看

    到“真相”:

    你以为的那个没有潜力的同事,你知道只要能多看到一步,就能反

    转吗?

    他总是忽视你的需求,真的只是他的问题吗?

    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只是性格原因,无法改变吗?

    你觉得自己人微言轻才没有说服力,真的是这样吗?

    听到很多人说,自己对人生无法掌控,只能被推着走,倍感辛苦,但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就像是在一条错的路上狂奔,跑得大汗淋漓,也没办法到达你想要

    去的地方。

    因为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

    这本书里的12个管理术,也许能帮你看到“行动勤奋,思维懒惰”的

    模式,在关键时刻,停下来,后退一步,就能看到更多。

    初入职场没多久,我进入到管理岗,管理比我年长和有经验的人,跟强势的甲方谈判。管理就是上令下达吗?不,后退一步你会发现,管

    理是让你说的每句话有作用,去管理你的老板和客户,去管理更大的权

    威。

    后来我担任新公司CEO,开拓全新业务领域,改变并不容易,每天在质疑、争执、协调中挣扎,跌得鼻青脸肿。管理是搞好关系,八面玲

    珑吗?不,管理是允许冲撞,有效沟通,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必备生存技

    能。

    再一年,我当了妈妈。千头万绪,恨不得每天醒着的时间有20个小

    时,事业和家庭就是水火不容,无法平衡吗?不。停下来,慢一些,你

    会发现,家庭也需要管理,协调资源,互相成就。

    2016年,我重新出发。成立了Momself,开始创业。

    我选择不断行走,仅仅是因为听到了内心的声音,我相信自己可以

    接得住它。

    因为我拥有一个保护神,护着我的时间、精力、情绪和目标,它叫

    作管理。

    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大到事业拐点、情感选择,小到你今

    天的谈判,跟父母、朋友的沟通。只要你需要判断,做出决策,或跟别

    人产生交流,你就需要管理。

    世界总是充满不确定,它有时优待我们,有时对我们凶残,应对它

    的唯一方法,是努力提升自己内在的确定性。

    人生只有一次,不想让它来管理你,你就要去管理它。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第一章 精力管理

    巧用分工思维,牢牢掌握关系中的主动权

    一、为什么老板一发火你就很慌张?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做了一个策划案,你明明准备充足,创意满满,但在讲述方案的过

    程中,老板表现出不满意,对你发飙,又或者在你和客户谈到有分歧的

    地方时,客户质疑了你,你开始慌了,一秒变?、口齿不清、心跳加

    速……瞬间不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做,满脑子都是:“完了完了,老板

    是不是生气啦?”“客户肯定很不满意,这回又搞砸了!”

    等事后平静下来,你又会很懊恼:“我当时明明有应对方案的啊,都怪我不够自信,不够机灵,导致没发挥好!”

    每次看到同事有这种情况,我都忍不住会问一句:“老板生气,你

    慌什么?”被我问到的同事每一个都一脸问号:“你说得轻松。是我表现

    不够好,才把老板惹毛的啊,我怎么可能不慌?你开玩笑吧!”

    其实前面这句看似简单、不负责的“玩笑”话背后,运用了一个深刻

    的管理学概念:分工。

    这里的分工是指:每个人负责好自己应该负责的事情。将这个概念

    运用到工作中,也很好理解,即“我们不用为别人的工作负责”。而如果

    我们把它用到生活中就是:我不用为他人的困扰负责!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是我让他不高兴、是我让他难过的,我怎么就不用为他的困扰负

    责呢?”相信很多正遭遇这个困扰的人都有这个念头。十年前,我也是

    这样想的。二、分工思维让你不再害怕面对老板

    谈老板色变

    十年前的我还是个职场新人,印象很深的一次,我要在所有同事面

    前阐述一个准备了很久的方案。刚说到一半,老板就打断了我:“你这

    个方案考虑不周全,好多地方都不靠谱。”这句话让我当场蒙住,不知

    所措,并且瞬间冒出一大堆的心理活动:“老板是生气了吧?他是不是

    后悔招我进来了?同事们会不会觉得我很笨?会不会觉得我拖了他们的

    后腿?”接着,我额头冒汗、结结巴巴地说:“其实……我的意思

    是……”我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于是老板更没有耐心听下去了,起身离开,同事们也陆续离场。

    那种感觉真是糟糕透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自己产生了巨大的怀

    疑,觉得自己就是菜鸟一个,什么都干不好,整个人的状态都跌到谷

    底,工作效率严重下滑。我的心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谈“老板”色

    变,一和老板说话,或者当众发言就紧张。

    后来研习了大量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书,我才逐渐理解这个状态:为

    什么我们常常会像这样陷入被动局面,无法自拔,甚至因此影响了自己

    的行动力?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别人的不满,内心产生了负疚感:“一切

    都是因为我”,是我导致他不高兴,都是我不好。一旦有了这种想法,我们就会把最宝贵的精力全部用在否定自我上,失去精准努力的方向和

    动力。

    那我们怎么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重新找回动力呢?这个时候就要

    用到“分工”这个概念了:我不必为他人的困扰负责。老板是不是生气,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老板是不是对我不满,那是老板的困扰,我不应该为此负责。我把老板

    的困扰加在自己身上,就是我搞错了分工。

    如果十年前的我明白“分工”这个概念,是不是情况就会不一样呢?

    试想一下,当老板说我的方案不周全时,如果我心里这样对自己

    说:老板好像很生气,但这是他的事情,他的情绪都由他自己负责。而

    我所要负责的,就是把方案讲清楚。有了这样的分工思维,我便能把注

    意力放回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上,理清思路,向老板和同事自信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刚才我可能没有讲清楚,现在再讲一下,大家看这个可行

    性报告,里面有方案评估和应急预案。”

    不为别人的困扰负责,可以让我们甩掉本不该我们承担的包袱,轻

    松做自己。

    以催婚为例

    你也许会说,工作的事情可以这样分工,但是生活中呢?当我们面

    对至亲至爱的人时,怎么可能这么冷静,不被他的困扰影响呢?怎么可

    能做到那么明确的分工啊?

    就拿催婚这件事来说,爸妈因为我不结婚,又愤怒又伤心,每次我

    们都要为这个事情吵架。我不可能因为父母的催促就随便结婚生子,但

    是他们不厌其烦地催,让我很烦躁。这种情况下,难道也能说,我根本

    不用为他们的困扰负责吗?这不会很冷血吗?

    请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烦躁?你可能会说:就是觉

    得他们老是唠叨,很讨厌;因为他们老是提各种要求,我做不到。这只

    是表面原因,藏在这些表面原因背后的,是我们的“背负感”:我们觉得

    自己让父母失望了,我们没有成为他们理想中的完美小孩。看到了吗?在催婚这件事情上,我们常常会把各种责任和困扰混在一起,导致与家

    人之间的“混战”——明明是相爱的人,明明彼此在乎,但就是说不到一

    起,或者大吵一通,越说越乱,又伤心又委屈,这让我们感觉压力很

    大。

    这时候,该怎样运用“分工”的概念呢?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想一

    下:假设,如果被催婚的人不是我,而是我姐姐——妈妈因为姐姐迟迟

    不结婚的事情伤心,我会怎么做呢?极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我不会烦

    躁,因为有所抽离,我反而会清楚地反应出来,那是妈妈自己的失望和

    困扰。我会看到一个着急的母亲为了女儿的幸福正在发愁,我会走上去

    跟妈妈聊聊她的失望、安慰她,也可能会抱抱她,彼时彼地,我没有内

    疚,也不会自责,更不会因为这些情绪的压力,而跟她吵起来。

    因为具备了这种分工思维,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思路一下子

    变清晰了:哪些是妈妈要负责的,哪些是自己要负责的,一清二楚。我

    们会感觉像是被解除了紧箍咒一样,明白自己可以采取哪些不一样的做

    法。我们会更直接地看到两个失望的老人,而不是看到让他们失望的自

    己。这样就有能力去理解妈妈,帮助她处理和面对她的情绪——这不

    是“冷血”,而是清醒的温暖,这段关系因此而变得柔软、舒服,而不是

    被你越弄越僵。

    你看,不为他人的困扰负责,反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行动,真正帮

    助到我们爱的人。

    催婚这个例子所讲的,就是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化被动为主动。这并

    不是沟通技巧,而是教大家如何活用“分工”的概念,改变思维模式,转

    化内心的想法。不为他人的困扰负责,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束缚,解

    除限制,主动地推进关系。

    电子书基地,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

    站长QQ微信:876679910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三、确认是谁的困扰

    有些朋友会问:“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这个道理我懂了,但是遇

    到具体的事情时,我可能还是因为会惯性思维,又陷入自我否定中,有

    没有什么技巧,可以帮助我尽快转化思维模式呢?”

    我要分享给大家的方法是:主语转换。也就是说,在描述他人困扰

    的时候,永远让他人成为句子的主语。

    比如,在催婚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这样转化思维:把“我不结婚,这让妈妈很伤心”转化为“妈妈很伤心,因为她还没有想通我不结婚的

    事”。把主语变成妈妈之后,你会发现,这是她的困扰,你不应该将她

    的困扰强加到自己身上。当再次遇到老板或者客户不满发飙时,把“老

    板生气都是因为我没讲清楚,表达能力不好”,转化为“老板很着急,因

    为他没办法接受一个不完美的方案”——在这个想法之下,你的发力点

    便非常清楚了,你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优化方案。

    适时使用主语转换的方法,你就能够从“自我否定”中解放出来,把

    精力聚焦在接下来应该做的事情上,重新找到目标感。

    同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的一个朋友是大学老师,有段时

    间他特别纠结,跟我聊天说:“我觉得自己‘口孽深重’。临近毕业季,好

    多学生找我聊职业规划,你说,万一一个学生本身不适合创业,听了我

    的一些建议,真跑去创业了,这可怎么办?我最近都有些不知道怎么表

    达观点了,压力太大。”

    我问他,那如果这个学生创业成功了,他会怎么想?会觉得学生应

    该把功劳分给他一半吗?“不会啊,如果他成功了,说明这个学生本身

    能力就很强。”你看,“别人的成功是他自己的功劳”,我们都很容易承认这一点,那为什么当他困扰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他的困扰归咎于自己呢?要知

    道,无论别人是成是败,只要你把自己当成了第一责任人,你就是在暗

    示:“你没有用哦,全靠我。”长此以往,你就会把自己变成一个无处借

    力、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

    所以,既然胜不可以居功,那么败亦不必担责。

    在我朋友的这个例子中,他其实可以这样转化思维:把“我给了他

    建议,导致他失败了”转化为“他认同了我的建议,他失败了”。如果大

    家反复练习这样的思维方法,再遇到类似的被动局面时,就能准确地分

    清楚别人的困扰和自己的责任,明确自己该做的事,掌握主动权。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四、不要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人

    分工概念的A面是“不要把别人的困扰揽到自己身上”,这还不全

    面,分工的B面对我们也很有帮助,那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

    人”。在人际沟通中,我们其实都知道,抱怨是最无效的沟通方式,它

    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双方的关系对立起来,但即便如此,抱怨还

    是无处不在,看看以下这几种说法:

    “我这么不开心,都是你造成的。”

    “妈妈忙成这样,都是因为你这个不听话的小孩!”

    “我为什么生气?因为老公不靠谱啊!”

    “真倒霉,遇到这样的员工!”

    “如果男朋友体贴一些,我也不会变成现在这样了。”

    是不是很耳熟?遇到问题时,我们可能会在第一时间为自己辩解,抱怨对方,认为自己的痛苦,都是对方造成的,所以对方要为我们的痛

    苦负责。这样想的那一刻我们也会觉得很解气,但这种短期镇痛药对我

    们真的有帮助吗?显然没有。

    痛苦都是对方造成的?

    我有一个用户,她和她男朋友已经交往了三年,后来男孩去了上

    海,她放弃了家里给她安排好的工作,背着行李也去了上海。在她心

    里,坚信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感情才能长久。可是现实总有另一种样子,在上海生活不到半年,她和她的男朋友就开始了没完没了的争吵。

    女孩经常会抱怨说:“你天天在外面加班、应酬,每天都这么晚才

    回家,你有没有想过我?你有那么多朋友、同事、客户要陪,而我呢?

    我只有你啊!你怎么不多陪陪我!”男生往往都敷衍地回答说:“我错

    了,我错了,我下班就尽快回来陪你。”

    一旦男生有一点儿疏忽或者不耐烦,女生就觉得非常委屈:“我是

    为了谁来的上海?还不是因为你!我在这儿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我就

    只有你!现在连你也这么对我!”

    我的这位女性朋友越是这样想,越是觉得自己的“悲惨生活”完完全

    全是男朋友造成的。可想而知,她很痛苦,但更糟糕的是,他们之间的

    关系,也进入一个“向下螺旋”,女生越是想紧紧抓住,男生越是回避。

    有时候即使没有应酬,男生也会选择在公司待到很晚才回家。

    很奇怪对不对?明明女生是为了能让男朋友安心地工作,为了他们

    俩能更好地在一起,才来到上海,为什么现在的情况却变成了这样:男

    朋友的工作,成了她幸福的对立面?

    如果我们启动分工思维,就会很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因为她搞错

    了“分工”。她把自己的困扰,完全推到了男朋友身上。两个人的关系,就这样僵住了。在这段关系中,女生使用的是传统的、依靠直觉的思维

    方式:“我现在这样不幸福,都是你造成的”“我背井离乡留在这个城

    市,都是为了你,你应该为我负责”……她陷在这类想法中不能自拔,仿佛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男朋友手里,在她的意识中,有一个莫名的信

    念:“他只要不改变,我就没办法在这个城市立足。”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真的只能这样吗?如果她试着用“分工”的视

    角重新看待这段关系,会有什么不同吗?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分工的方法提醒我们:在分清困扰的归属的时候,可以尝试把句子

    中的主语都变成“他”;而在这里,这个女孩可以把因果关系中表示原因

    的主体都变成“我”:把“我陪他到上海,是为了他”换成“我陪他到上

    海,是我自己的决定”;把“他没有陪伴我,所以我才这么委屈”换成“我

    需要更多的陪伴,所以我才这么委屈”。

    如果这样想,会有什么不一样吗?最直接的变化可能是:她的局面

    打开了,她也许会用更合理的方式向男朋友要求更多陪伴,也许会发展

    其他的爱好,结交朋友,学习新技能,因为是为了“自己”,怨气和敌对

    少了很多。而男朋友的感觉呢?也许会感觉到她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

    充实,这段关系自此进入平等融洽的状态中。

    有些朋友会说,明明是我委屈,为什么我要负责的事这么多,这样

    是不是给自己增加了太多压力呢?其实不然,分清困扰的归属既给了对

    方更多的在关系中的空间,也给了我们自己更多的勇气和动力。

    都是乙方不靠谱?

    我们再用一个职场上的案例,来说明一下这个方法该怎么应用。前

    不久我们有个合作项目进展得不太顺利,复盘的时候,有个员工

    说:“我为什么没做到?是因为乙方不靠谱啊。”请注意,他的潜台词

    是:“也许我也有问题,但最终的责任是乙方的。”

    当他说出这句话时,他还会再积极行动吗?不会。如果有这种想

    法,意味着在他心里,责任都是对方的,自己是被动的,那么他无论遇

    到什么问题,都很难主动想办法解决。

    我找了那位员工谈话。我问他:“在这件事情上,你会受到影响

    吗?”他说:“我也很不开心啊,我的绩效泡汤了,我在团队当中的信用

    也受到了影响。”你看,他是有困扰的,“他困扰”,那这就是他要负责的事。那么我

    们怎么引导他使用“分工”的方法,激发出自己的主动性呢?

    我们可以让他试着转化主语,把“因为乙方不靠谱”变成“因为我拿

    乙方没办法”。不要小看这简单的一个转化,我们的行为,是受意识影

    响的。能将思维转化到这一步,至少在主动性上有所转移,是自己要为

    此负责,认识到“我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跟乙方合作”。

    很多时候,人和人最根本的差别,是认知的差别。这也是我在管理

    中非常重视的一个方法——不刻意纠正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专注影响他

    的认知。当一个人能够准确分工,意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那他就会主

    动行动起来。那个时候,我再去与他讲工作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了。

    思维转化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当我们“拥有”了这个意识,我们

    会从苦苦等待对方发生改变的困局中解脱出来,自发行动,内心变得更

    积极,在看似被动的局面当中,重新掌握主动权。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五、分工就是做好课题分离

    前面讲到的关于“分工”的种种,其实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我不用为

    他人的困扰负责,我也不会把自己的困扰推给他人。再精炼一点就是:

    谁困扰,谁负责。这六个字中,涉及的是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课题分离。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我们都有获得幸福的

    能力,但要获得幸福,首先要做的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

    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

    题——这话听上去很抽象,但是运用“分工”的概念,是不是就很容易理

    解了呢?那就是谁的困扰,谁负责。

    我在这么多年的管理工作当中,领悟了一个道理:那些成功的高效

    能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会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不把

    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而“分工”,就是合理分配精力的诀窍。

    实操手

    册

    我们试着探寻以下问题的解决办法:

    1.你生活中有哪些被动的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学了这章节的课程之后,你会怎么应用“分工”,去扭转上面的

    被动局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注:思维导图获取方式是关注Momself公号回复“实操手册”第二章 行动管理

    快速有效地说服别人

    一、他拖延是因为他想最后一天完成

    有一次,我上一个访谈节目,主播问我,说自己的孩子哪儿都好,就是爱拖延,问我怎么办。我开玩笑说,有拖延症的人,是因为他们太

    被宠爱了吧。

    主播特别惊讶。我解释完背后的道理,她大笑起来,连说:“我从

    来没这么想过。”

    要解释这句话,要从几个故事说起。

    我有一个同事小六,总说自己有拖延症。不管我们怎么催促,他每

    次都能拖到任务截止的最后一天才匆匆忙忙地交活,我们每次都只能临

    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先审核他提交的工作成果—但其实这样的审核也没

    什么意义,因为不管好坏,根本来不及提修改意见,自然也保证不了质

    量。他的主管特别郁闷,很想说服他改掉这个毛病。

    我问她,你觉得小六的问题可能出在哪里?主管也没什么头

    绪:“可能因为他没有毅力、不懂自控?我是不是应该让他去学学时间

    管理?但没用啊,我把该说的话都对他说了,该教他的技巧也都教过

    了,可他呢,积极工作了一两天,没多久又拖拉起来了。”

    遇到这样的同事,的确很头痛。更头痛的是,为什么用了那么多方

    法都不行?我大胆地提了一个新的角度:因为,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键。如果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问题真正的关键是:其实他就是

    为了最后一天把工作成果交上去,才在前面那些天磨磨蹭蹭的。

    是不是听上去怪怪的——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都莫名其妙地

    瞪我半天。但其实,这个听上去有点儿荒唐的角度,来自个体心理学创

    始人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之一——目的论。

    一般来说,我们的想法是,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了事情的结果。比

    如,都是因为他之前磨磨蹭蹭,才导致最后一天完成任务。但目的论告

    诉我们:我们对结果的预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什么意思?仔细想想,我们规定他30号提交工作成果,他可以拖到

    30号交,如果规定20号提交工作成果,他也可以提前到20号交。他看上

    去“不靠谱”,其实心里都是有数的。他知道只要在最后期限前交了就

    行,就算他迟交了几天,那也是因为他心里知道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他

    有“自己的”最后期限,所以在潜意识里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排期。

    所以他就是冲着“最后一天交”这个结果,才在之前几天磨磨蹭蹭

    的。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更是常见,我再来举个例子。我的朋友安迪,最

    不满老公的一点就是“爱迟到”:“我老公真是太不靠谱啦,不管我俩约

    好干什么,陪我逛街啊,去朋友家吃饭啊,看电影啊,都要迟到个十来

    分钟,说再多遍也没用。”我问她:“上次你们出国玩,他误机了

    吗?”安迪一愣:“那倒没有,他早早就到机场了。”

    你看,是不是很有意思。他为什么坐飞机就不会迟到,和老婆约会

    会迟到呢?因为机场广播会说:“我们将在10分钟之后关闭登机闸

    口。”这意味着,飞机不会等他,而老婆会。

    我们一直以为,很多人做事拖拉,经常迟到,是因为他做事情没有时间概念,不够上心。而在这一章,我们讲的是,因为他知道迟到有人

    等,最后期限还不到,他才会迟到,才会拖拉。

    这么一想,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就变了。这时如果我们想去改变一

    个人的行为,就不会直接说“你怎么这么不靠谱”“你怎么不准时出

    现”“你怎么可以这样”……我们会先去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一定

    是想过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想:那我们能

    不能改变他对结果的预期呢?只有他对结果的预期改变了,他的行为才

    会改变。

    在这个思维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便拥有了影响他人、说服他人的能

    力。

    因为工作的关系,这些年,我接触了很多一流的企业家。他们非常

    有说服力,几乎每件事都能做到令行禁止。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一个

    说了算的人,一个让人信服的人,靠的不是大嗓门,不是盛气凌人,而

    是非常准确地改变对方的心理预期,从而举重若轻地改变对方行为的能

    力。

    根据他们的实战经验,结合目的论的理论,从职场到生活,我总结

    出了四个关键步骤。只要掌握好这四个步骤,我们每个人,就都可以成

    为有说服力的人。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二、改变心理预期,就没有难事

    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找到他的痛点,精准地改

    变他的心理预期。

    那该怎么改变他对结果的预期呢?先来看看在职场中有什么好办

    法:

    我的朋友飞飞是人力资源总监,最近,她发觉团队的状态很懈怠,整个团队在新业务开拓上始终没有突破。他们组织了几次头脑风暴,还

    请了公司外部的专业策划人员,这些外脑也的确提出了一些新的办法。

    可是,一旦到了要执行新方案时,运营总监总会说:

    “唉,不是没试过,真的很难。”

    多数的新办法都打了水漂,无疾而终。飞飞很苦恼:“你说为什么

    他们就这么懈怠呢?老板说了多少次了,要突破,要创新。我一个人

    力,这些业务也不是我的责任,但我光看着都急死了。”她希望我帮她

    制定一套有效的奖惩机制。

    我对她说:“先不用急着制定制度,我反而觉得,他们就是冲着‘不

    创新’这个结果去的啊。”飞飞对此不理解,一副“你又在传播什么歪理

    邪说”的表情。

    我告诉她,现在的这个绩效制度是和业绩挂钩的。在团队总的盈利

    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员工们依靠原有的存量业务,努力一下就能完成七

    八成,而开拓新业务需要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比做老业务多很多。团队成

    员看到这个结果,自然会各种躲避创新。说白了,无论创新与否,团队

    成员的业绩、在团队中的地位,都不会受到实质性影响,而老板呢,也不过是想起来就念叨他几句,也不会因此对团队成员怎样。这些都是

    对“不创新”的结果预期,有了这种心理预期,即便是我,也不会费尽心

    思去搞什么创新。

    飞飞问我:“那你现在为什么每天都在吭哧吭哧地研究新产品

    呢?”“因为我现在在创业,没有存量业务,不推出新产品,对我来说,几乎等同于公司会死掉。你说在这种心理预期下,我有第二个选择

    吗?”

    不愧是人力资源总监,她马上反应了过来:“以前我总认为当然要

    创新啊,这么正确的事情为什么你们都不做呢,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我

    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也许我该考虑的是,对于现在所在的团队来说,怎样的机制才能真的促进这件事呢?”她想了一下,年薪和老板的重视

    程度是团队成员在“创新”中最关心的核心点。意识到这一点,按照她丰

    富的人力资源经验,很快就调整出了有的放矢的新制度。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三、快速有效说服别人的步骤一:从对方出发

    当然,很多时候,将改变心里预期的方法用在更简单的事情上,效

    果更明显。我之前看的一本关于京东的书,里面提到了京东的一些管理

    方法,比如如何管理十几万员工?对京东来说,要管理11万蓝领,用“罚款”的方法肯定不合适,因为对这些蓝领来说,100块钱的奖惩都

    是大事,他们很在乎这笔钱,罚款会引发他们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工作

    动力。

    那怎么办呢?看看京东是怎么做的:每天晨会时,前一天出错的员

    工,要上来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多数快递员都很内向,对他们来说当众

    表演很难为情,这会让他们强烈地感受到做错事的难堪,所以这种方式

    对他们就更有效。

    如果快递员犯了更大的错怎么办?京东会让快递员写500字的检

    查。写检查对大部分快递员来说是很为难的一件事,他们可能会写不出

    来干着急,耽误很多送货赚钱的时间,比起表演节目,写检查的效果更

    进一步。比起罚钱,这些方法相对“柔软”,还带有调节团队氛围的功

    能,但是呢,真要落到谁头上,还真不容易,所以员工们是用一种“积

    极”的心态在避免犯错。

    生活中也一样啊,好多我们觉得难搞定的事情,其实也可以这样换

    个角度看。

    我的儿子小核桃快两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不喜欢刷牙,我想

    尽了办法,追着他到处跑,试图说服他刷牙,“不刷牙,牙齿会长虫

    哦,你怎么能不刷牙呢?别的小朋友都在刷哟。”道理翻来覆去地讲,但磨破嘴皮也没用,越是追着他跑,他跑得越快。我也上网去找了刷牙

    的儿歌,结果效果维持了三天,很快又没用了。好几次我忍不住着急,还为此吼了他。

    没想到竟然被“刷牙”这个小事情给打败了。

    我特别困扰:我们都知道“应该刷牙,这样对牙齿好啊”,可是小朋

    友并不配合,问题出在哪里呢?把这个案例拿到选题会上分析,团队里

    的一位心理学家问我:“你想了这么多办法,小核桃是不是很开心?”

    我垂头丧气地说:“是啊,太挫败了,想了那么多办法,他不仅不

    听,还折腾得更起劲了……”话说到这里,我突然醒悟过来。

    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啊!我根本没有看到小核桃的“心理预期”。那段

    时间我工作非常忙,回到家也是一门心思对着电脑和手机,小核桃有时

    候会拉着我说,妈妈你还在工作吗?你什么时候工作完啊?我也是头都

    不抬地应付他两句。只有在一个时间段我是认认真真对待他的,那就是

    在督促他刷牙洗脸的时候。那结果就显而易见了,对他来说,他对于刷

    牙的心理预期是:“每当刷牙的时候,妈妈就会认真对待我,想那么多

    办法跟我玩。”

    所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他就是“冲着”不刷牙去的,他对于不

    刷牙的心理预期是,“这样妈妈就有好多时间跟我玩了”。那是不是我想

    越多办法,追他、说服他、给他放儿歌,恰恰正是在维持他“不刷牙”这

    个动作呢?

    刷牙事件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影响了我以后跟孩子相处的很多模

    式。

    在那之前,我面对孩子的问题,常常第一反应都是:“怎么能不刷

    牙呢?我这孩子不爱刷牙、不爱吃饭、不好好睡觉这可怎么办?一定要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改才行啊。”而现在我的思考角度是:“他一定是觉得不刷牙也挺好,所

    以才不刷牙的。他为什么会冲着不刷牙这个结果去呢?”

    相比之下,后者才是真正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它给我的启示在

    于,所有的关系都是双向的,我不再单方面地认为,世界必须按照我的

    想象来运行。我原有的固执的想法开始松动,开始有意识地去思考:他

    做这些事情时,他的心理预期是什么?

    看到这一点,再次面对小核桃的刷牙问题时,各种各样的办法在我

    脑袋里出现,比如我会跟他约定:“小核桃,我们今晚有30分钟可以讲

    故事,如果你用5分钟刷牙洗脸,那我们可以讲25分钟故事呢!”他本来

    就是想要跟我玩才拖拖拉拉不肯刷牙,有了“讲故事”这个预期,刷牙也

    不再是什么值得拖拉的事情了。

    所以,要管理一个人的心理预期,一定要从这个人本身出发:

    · 要明确让他知道,假如他现在的表现不一样了,结果会有什么差

    别。

    · 要保证结果上的这个差别,是他真正在乎的。四、快速有效说服别人的步骤二:明确执行人

    那是不是只要找到痛点就一定能改变预期呢?也不是百分之百。

    Momself的用户群里,经常会看到有人抱怨老公不帮忙分担家务:

    老公一回家就赖在沙发上看手机,老婆一遍遍地说希望他不要再看了,但老公每次都只是敷衍地说,好啦知道啦,我就再看一会儿,很快!但

    大家都知道,“很快”并不快,老公仍然稳如泰山,老婆依然喋喋不

    休……

    “到底怎么才能改变我老公!”很多太太发出了呐喊。那么让我们根

    据目的论,从老公的角度出发,想想他的痛点是什么。

    我们做几种假设:

    假如老婆对老公说:“你看起来很闲嘛,那你帮我把碗洗了。”那么

    也许有的老公会马上放下手机:“谁说的?我一点都不闲。”原来家务活

    是这些老公的痛点,如果让他们看到玩手机的结果是“我会被老婆认为

    很闲,于是就会有家务活”,那么他自然就会放下手机了。

    这就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改变他心里的预期,他的行为就自然而

    然地改变了。

    一般来说,这个方法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但有些朋友可能要说

    了:“我的老公很难搞的,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上套?他知道我只是吓

    唬他而已,即使他不做家务活,我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遇上这么“赖皮”的人,我们是不是真的没什么办法了?不一定哦,我来给你举个例子。老板说:“上班不许迟到啊,谁再迟到谁就要发红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包。”有些同事迟到了,但就是不发红包,嬉皮笑脸地赖掉。但如果老

    板说的是“谁再迟到,我就从他工资里扣钱”,结果就不一样了。这两句

    话的差别在哪里呢?

    在第二句话里,老板说了“我”,而这个“我”就是结果的执行人。所

    以,我们在管理预期时,要掌握的第二个法则就是:一定要明确执行人

    是谁。

    我再说个身边的例子吧。

    几年前,有一家医院,总有陪床的人在走廊吸烟,院方很想杜绝这

    个现象,就在走廊上贴出了一条“禁止吸烟”的标语。可想而知,这个

    标语收效甚微。

    后来,医院贴出了第二条标语—“禁止吸烟,违者罚款200元”。

    好像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是总是有一些人心怀侥幸,依然故我。

    于是,医院又在这条标语的后面,增加了五个字,从此之后几乎没

    有人在走廊上吸烟了。这五个字是“此处有监控”。

    “此处有监控”就是明确了执行人,它意味着有人监督,有人来执行

    这个结果,这样想在走廊上吸烟的人就会知道结果是赖不掉的,也就会

    自觉地去掂量“吸烟”的后果。

    再回到“看手机”的案例里,对于那些“赖皮”的老公们,我们可以怎

    么说呢?

    “如果你还看手机,今天我就不做饭了。”

    “我们去吃大餐。我约了车,十分钟之后车就会到楼下。”“你如

    果现在不看手机,就有机会看到我穿新买的性感内衣哦,过期不候!”这些话具体的执行人都是“我”,“我”可以控制这个结果,主动

    权在“我”手里。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五、快速有效说服别人的步骤三:自己的态度要坚定

    升级打怪到这个地步,还是有朋友给了我一个新难题:

    老婆跟老公说,如果他再看手机,自己就不做饭了。跟老公来回10

    分钟拉锯战,结果这件事会被老公敷衍过去:“啊,知道啦,知道啦,我再忙一会儿,你先去做饭吧。”

    明明做到了明确执行人,那为什么他还是不听呢?从管理对方心理

    预期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发现,这是因为老公不相信,他心里的声音

    是:“虽然她这么说,但她不会真的不做饭。”

    所以,我们要把握的另一条法则就是:足够坚定。

    你或许会说,我都说了那么多遍了,还不算够坚定吗?请注意,反

    反复复地强调,那可不是坚定,反而是在逐渐弱化自己的话的效果,使

    它更加不可信。足够坚定的意思是:你要有心理上的准备,你是不是真

    的敢去执行你所给出的结果。

    因为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担心:我要不要做得这么绝呢?对方也

    会通过观察你的行为,来判断你的底线到底在哪儿,之后再去调整他的

    心理预期。如果你只是说了,而不去做,那么你其实是在行为上默许

    他。

    比如,有段时间,我儿子小核桃到了吃饭时间总是磨磨蹭蹭的,姥

    姥会说:“再不来吃饭,今天就没饭吃啦。”可是,就算孩子没有乖乖听

    话马上来吃饭,等他跑到饭桌前一喊饿,姥姥还是会给他吃的。你看,这就是在行为上默许孩子可以继续磨磨蹭蹭。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坚定呢?因为我们心里是自相矛盾的。姥姥设置

    的结果是:如果不马上来吃饭,就没饭吃。但是姥姥的目的是什么?是

    让孩子吃饭。设置的结果和目的自相矛盾,设置者当然就不可能坚定

    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一点:设置的结果,不能和你的目的

    相互矛盾。

    这一点看上去很简单,可是我们往往会忽略。比如,有时候女生会

    说:“你再不陪我,我就跟你分手!”她设置的结果是“分手”,但是她的

    目的明明是“不要分手,要多陪陪我”。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这么不一

    致,鬼才相信你会去执行“分手”这个结果呢!几个来回,连威胁“分

    手”都没有用了。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还是讲讲我儿子小核桃不好好吃饭的事。有一次姥姥哄他

    说:“乖,如果你好好吃饭,姥姥就给你买一个和你一样高的乐高玩

    具。”这可把小核桃高兴坏了,他立刻乖乖听话。

    当我们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就真的给小核桃买了一个和他一样高的

    乐高玩具。姥姥很不解:“我只是哄哄孩子而已,这么贵的玩具,为什

    么真的去买啊?”

    如果你每次都不坚定地兑现结果,孩子的心理预期就会变成:我不

    听你的,因为你说了也不算数。我们真的给他买了玩具,他看到了结

    果,下次他就会更加相信,我们真的会那么做。

    再回到老公看手机的案例。老婆其实不用多唠叨,她要做的很简

    单,只要说:“十分钟之后,我就要出门去吃大餐。”说完马上换衣服,准时出门,这就够了,老公一看这架势,十有八九会跟上来。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如果你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让他相信你真的会说到做

    到。立即行动比说上一百遍效果好多了!六、快速有效说服别人的步骤四:不按套路出牌是终

    极武器

    到这里为止,通过改变心理预期来影响对方的行为的方法,我们已

    经掌握了大部分。当然,也会有少数朋友说:“我们都是老夫老妻啦,他太了解我了,他简直就是最难搞的大魔王,对于上面这三种方法,他

    已经免疫了。”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一个方法叫作:改变参数。换句话说就是,不

    按套路出牌,让事情不在原来的脉络下继续发展。

    比如在职场中,开会就是一个大难题。

    开会现场,有的人低头看手机,有的人看电脑,有的人玩笔,有的

    人目光呆滞看着投影仪……组织者说:“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啊。”大

    家坐直了身体,也有些人把头埋得更深了。会场气氛凝重,没有人说

    话,但每个人都有大段的内心戏。

    员工已经很熟悉老板的套路了,对同事也都知根知底,所以会怎么

    开、怎么参与、怎么应付,心理都有一个固定的预期了。如果管理者想

    让大家积极一点儿,全心投入到会议当中,就要打破固有模式,比如把

    点名发言改成轮流发言,就每一个议题转圈发言,每个人都要说说看

    法,或者分小组讨论发言,每3~5人一组,讨论10分钟,组员换组,组

    长不动,等待新的成员过来,再讨论10分钟,然后集中起来,由组长分

    享讨论结果等等。

    参数改变了,大家就会觉得这次会议有点儿不一样了,不得不重新

    去试探新的规则:“如果我这样做了,那么会怎样?如果不这样做,又

    会怎样?”这样固有的预期就会发生变化。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此外,还可以改变很多参数。比如:开会的环境、时间、形式等

    等,这些都是开会这件事的参数。从改变参数这一点出发,我们会发现

    很多高效开会的方法。比如:站立开会法,把坐着开会变成站着开会。

    再比如:午餐会议,把会议场景变成餐厅或茶水间,边吃边开会……

    很多团队管理的书里,都分享过很多开会的方式,我们不妨多做些

    尝试,“改变参会人的心理预期”。

    回到生活中,如果你们已经是老夫老妻,彼此的心理预期都固定

    了,有些小毛病,你指出了很多次,对方也不改,这个时候,你就要改

    变参数了。

    比如,你想让伴侣多顾家,之前你总是在谈你们两个人之间的问

    题,单方面地指责对方:“你老是忙工作,这家难道是我一个人的

    吗?”现在,如果你增加一个新的参数,会怎么样呢?

    “最近孩子的成绩不好,我也辅导不了。”

    “儿子想要去学游泳,我不能带他进女更衣室啦,那每周末就只能

    拜托你啦!”

    “孩子好像心情很差,也不跟我说,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导他。”

    通过增加孩子这个参数,来调整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

    其实参数有很多种,而且不一定非得是人。比如你想要对方更重视

    夫妻关系,就可以说:“我最近工作压力很大,身体也不好,医生说我

    需要更多的陪伴。”增加了一项身体状况的参数的情况下,对方就要重

    新判断,如果他不陪伴你,会带来什么后果。七、目的论的核心:先有对结果的预期,才决定行为

    还记得前面那位快要抓狂的人力资源总监面临的问题吗?她改变了

    思考的模式,从团队出发,再结合我给出的“明确执行人、足够坚定、改变参数”这些建议,很快制定了新的公司制度:

    · 核心业务负责人的40%的绩效,与创新所带来的利润直接挂钩。

    (这就意味着,只是完成存量业务,只能拿到原有绩效的60%。)

    · 在完成总体利润的前提下,由创新业务所带来的绩效,比存量业

    务所带来的绩效高2倍。(跟第一条相结合,这条规定从绩效上支持创

    新,而且幅度比之前大很多。)

    · 原有运营总监的基本薪资上浮20%,但是运营总监的选拔采取竞

    争上岗制度,上岗条件包括存量业务稳定增长,创新业务的开拓。(这

    就意味着,在创新与团队地位的关系上,也有制度保证了。)

    · 老板每季度必须参加一次“创新业务探讨会”,听取各事业部对

    于本季度创新业务的进展汇报。(显示公司重视程度。)

    改革的效果非常明显,新的制度使团队的创新积极性提高了很多。

    在没有看到目的论前,我们考虑问题的模式往往是按照因果顺序

    的,认为先有原因,再有结果,比如:为什么迟到?因为闹铃没响、路

    上堵车等等。这种传统的因果逻辑,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常常觉得问题

    没有办法解决。

    但现在,我们考虑问题有了一个新的维度:对结果的预期决定了我

    们的行为。那为什么会迟到?“因为我们知道对方会等,所以我们才迟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到。”这种倒因为果的认知方式,颠覆了常规的因果逻辑,也教会我

    们,想要增强说服力,影响别人的行为,最需要做的是改变对方对结果

    的心理预期。如果不能顺利地改变对方的心理预期,你还可以尝试明确

    执行人、足够坚定、改变参数等方法。总之,想要成为一个说了能算

    数、很有说服力的人,上面这些方法会很大程度帮到你。

    实操手

    册

    1.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个很拖延的同事,总是拖到最后一天才完成任

    务,我们该怎么说服他改掉拖延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生活中,你是不是遇到过说服不了的人?现在,你有什么新想

    法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第三章 权力管理

    提高能动性,做更强大的自己

    社会心理学之父库尔特·勒温在他关于“团体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到

    过,所有的权力都是在互动当中产生的,是在关系当中被授予的。

    这里说的“权力”的拥有者,是在我们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的概

    念,不仅仅是职场中的上级,强势的朋友,也包含了各种各样能够对自

    己产生影响的人,比如权威、专家、老师、客户等等。凡是一个人对另

    一个人产生影响的能力,都包含在本章所讲的“权力”概念中。延展开

    来,影响力、说服力、领导力、控场力、可信度、气场等等,都是拥有

    权力的表现。

    那我们作为普通人,手里的权力到底是什么?它又怎么在关系中授

    予和传递?又是怎样和自己有关联的?我们能做到什么?意识到权力的

    存在,并且能利用好手中的权力,就能随时掌握主动,提高能动性。一、你为什么允许他们这么对你?

    授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

    我真是太倒霉了,摊上这么一个糟糕的老板,吹毛求疵不说,还特

    别不公平;我辞职在家带娃,没有经济地位,整天都要看老公的脸色;

    我竟然遇到了这么刁钻的客户,天天给我出难题;我婆婆太不讲理了,就没见过这么奇葩的人,我真是受够了……

    每当有人对我这么说,我都会问一句:“的确很糟糕,可是,这么

    糟的老公,这么糟的老板,你为什么会允许他们这么对你?”

    听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一般都会先愣一下,紧接着回答:“我能

    怎么办啊,人家有钱、人家有权,我能有什么办法啊?”

    这就是我们一般的认知。我们总觉得,权力是一种可以用来支配、影响别人的东西,是自上而下的。比如:大臣的权力是国王给的,员工

    的权力是老板给的……他是领导、是权威、是专家,他的地位比我高,他就自然拥有了支配我、影响我的力量。他在上,我在下,我是弱势的

    一方,理所当然地被他管着。除非有一天,我也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上,拿到属于我的权杖,我才能拥有权力,否则,我就只能忍受和服

    从。

    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你以为你没有办法,你以为你没有权力。事实上,你随时随地都有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权力,你是那个有力量的人,他们之所以可以让你不舒服的原因只有一

    个:你允许了他们。是你把让自己不舒服的权力交给了别人。

    很难理解吗?我来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之前有部很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主角侯亮平被委任为汉东

    省反贪局局长,他是“上面”派来的人,他见了省委书记、检察长,上级

    认可、手续齐全,看上去,他已经具有了管理下属的权力。但当他被介

    绍给反贪局其他成员时,大家在第一时间里并不认可他,他谁也使唤不

    动。那些自上而下的头衔、文件,都不能帮助他随心所欲地指派大家做

    什么、不做什么。后来他靠自己的能力,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大家才心

    甘情愿地配合他的工作。

    所以,他的权力是他的下属给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的权力,是自下而上给予的,真正有权力的

    是那些看上去被领导、被影响的人。你能够领导我,是我认可了你的领

    导;你能够影响我,是我接受了你的影响;你能够欺负我,是我忍受了

    你的欺负……自始至终是“我”把权力给了“你”,这就是“授权”。

    授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十几个人一起去餐厅吃饭,你点你的,我

    点我的,很可能半天都点不好。最好的办法就是选一个人来点菜,这时

    候,大家把点菜的权力交给了这一个人。看上去他拥有了一些特权,但

    我心里明白,这个权力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家给他的,他并没有凌驾于我

    们之上。他如果点的菜我不爱吃,我也能随时拒绝。

    同样的道理,你加入一家公司,有了一个老板,他对你发号施令。

    他看上去拥有权力,但这个权力也是你给他的,他并没有凌驾于你之

    上。我们挑选喜欢的公司,是为了通过这份工作,实现自我。从这个角

    度讲,你可以说我在帮老板打工,也可以说老板是在帮我打工。权力的钥匙

    我常常用“钥匙”这个比喻来帮大家更形象化地理解:我们每个人在

    这个世界上,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房间”,我们掌握着进入那个房间

    的“钥匙”,那就是我们的权力。“授权”就是把自己这把“钥匙”交给别

    人,让他能走进我们的“房间”。交出去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帮我们做

    点儿什么,是为了合作。

    但很多人在生活中很难意识到自己手里握着这把钥匙,也没有意识

    到这把钥匙是不是交出去了。

    这就好比我们把家里的钥匙暂时给了清洁工阿姨,让她来打扫一下

    卫生。可是,一些人忘掉了这件事,反而把这样的“清洁工阿姨”当成了

    掌握权力的地主恶霸,认为她随时都可以闯进我们家,如果她把东西弄

    得一团糟,我们也只能默默忍受委屈。

    这很荒唐不是吗?对于那些糟糕的老板、摆脸色的老公、不讲理的

    婆婆、刁钻的客户,我们常常会抱怨他们“你凭什么这样、凭什么那

    样”,其实他们“凭”的就是我们糊里糊涂给他们的那把“钥匙”。所以,找回主动性、成为更强大的自己,先要看见这把“钥匙”,并能灵活使用

    它。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二、使用权力钥匙要避开的三个陷阱

    既然意识到了自己手里是有权力的,那我们是怎么把“钥匙”糊里糊

    涂地给了别人的?常见的“陷阱”有三种。

    语言上的陷阱

    我有个朋友叫默默,她有段时间最大的苦恼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孩子

    这么不听话,她特别挫败,说:“自己管得了公司一个团队,搞不定家

    里一个孩子。”有一次我去她家做客,亲眼观摩了她跟孩子的相处方

    式。默默是个温柔的妈妈,她一般会对孩子说:“哎哟,我的小祖宗,你看这儿乱的,你快把玩具收起来,好不好啊?”“乖,别看动画片了,先过来吃饭,行不行?”态度柔和,凡事都跟孩子商量,但孩子往往一

    个字回了她:“不!”

    我以前也是这么对我儿子小核桃说的:“我们现在去刷牙,可以

    吗?”小核桃就会说:“不可以。”后来,有一次我们过马路,眼看着红

    灯了,小核桃还在往前跑,我大喊:“危险!站住!”大概是我的语气和

    声调震慑到了他,他旋即停下脚步,看着我一动不动。事后我回想起

    来,才发现自己是有办法在这种“重要紧急”的关头,一句话就让孩子乖

    乖听话、不敢反驳的。因为这种时候,我不会跟他商量,不会说“你停

    下来,好不好”“你不要过马路,行不行”。

    “好不好”、“行不行”这种带有选择空间的疑问句,就等于是把“不

    好”、“不行”、“不可以”这些话送到孩子嘴边,给了他拒绝你的权力。

    如果我说“把玩具收起来,过来吃饭”,那被拒绝的概率就小很多。我跟默默反馈了这个想法,她有点犹豫,“那这么强硬地跟孩子说

    话,真的好吗?”

    这个问题点到了关键:我们之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把“不用听

    话”的“钥匙”交给孩子,是隐含着某些目的的。我们有可能是为了让孩

    子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又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开明的家长,这些都

    是我们交“钥匙”的目的。但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些“目的”,反而会觉

    得是孩子的问题,是孩子调皮,不懂道理。看到这一点,你还会一直单

    方面责怪孩子不听话吗?

    这就是言语上的主动权陷阱。我们在跟人交流时,由于表达不当,很容易不知不觉地就把“钥匙”给了对方。

    行为上的陷阱

    有时候我们嘴上什么都没说,或者口头上说着不要进入我的“房

    间”,但是我们没意识到的是,在行为上,我们却伸着手把“钥匙”递给

    了对方。

    比如,你嘴上抱怨着老公乱扔东西,不收拾房间,可是他一扔,你

    就去捡,这不就是在用实际行动配合他乱扔东西吗?

    职场上也有类似的非常典型的例子:

    我刚刚升为部门主管时,有一个不到十人的小团队。团队的伙伴都

    很年轻,没有经验。做项目方案,我自己做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是交给

    新人做的话,单是讲解培训的时间就得两三个小时,新人交上来的方案

    还不一定能用。我要是再重新教他一遍,又要耽误很多时间,每到这时

    我都会想“还不如我自己做能更高效地完成”。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一

    边会说着“嗯,还行,你先放这儿吧”,然后自己再重新做一遍。这导致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了什么结果呢?堆积在我身上的工作越来越多,我越来越累,觉得简直

    在被团队压榨。

    后来有一次我跟一位企业家聊天,说起当时的困扰,“人招进来,成长得都这么慢,一点忙都帮不上,我自己越来越累!”企业家云淡风

    轻地说:“嗯,听上去,你并不想他们真的能帮忙啊。”

    “什么啊?”我一头雾水。

    “我是说,你也没有很想让他们成长呀。”

    我忽然就明白他的意思了。看上去,好像是团队不给力,我被压

    榨,但事实也许是,我把“压榨我”的权力,主动交给了同事们。管理者

    很重要的一份职责就是“培养团队,成就别人”,我的工作应该是指导同

    事,帮助他们成长,但我却一次又一次越俎代庖,代替他们完成工作,还抱怨他们不成长。

    这不就是在行动上,把压榨我的“钥匙”交了出去吗?

    心理上的陷阱

    除了语言和行为上的陷阱,还有一种陷阱更加隐蔽,就是你既没有

    说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但是在心理上默默地就把权力授予了别人,自

    己还压根儿没有意识到。

    在以前的公司,我遇到过这么一件事儿:

    同事梅子有段时间工作得特别不开心,原因是同部门的佳佳总

    是“针对”她。她们俩同期进公司,一直相处得都不太好,最近合作一个

    项目,更是矛盾集中爆发。“你看她那趾高气扬的样子,开会时不是说我这个方案不行,就是

    说我跟客户谈判不成熟。真是烦死了,想起来公司要看到这个人我都不

    想起床。你快帮我看看方案,我急着要交。”

    我拿过她的方案看了一遍,发现有几个地方有很明显的逻辑漏洞。

    我跟她提了出来,也把原因解释给了她听。梅子听完,点头称是,“你

    这么一说我就理解了,你真是厉害。”但其实,我指出的那几个问题,佳佳也有指出过。可梅子却觉得,自己备受佳佳的刁难。

    同样一个方案,我跟梅子关系要好,提的建议她很容易接受,佳佳

    提出来梅子就烦躁不安,感觉处处被针对,甚至觉得在公司待不下去

    了。为什么?因为梅子没意识到的是,实际上,是她自己出于某种原

    因,把让自己生气的“钥匙”给了佳佳,她反而觉得自己很被动,是对方

    处处针对自己。这种心理层面的授权,一般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所

    以是最难捕捉的。

    这种心理上的陷阱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出现。越是亲密的人,越容

    易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如果你刚刚失恋,非常痛苦,这时候,哪怕只是

    看到前任发了个朋友圈,或者从朋友那儿听到了他的什么消息,你都会

    伤心半天。你会觉得,是这个人做的这些事让你伤心了,“我这么痛

    苦,都是因为你,我没有办法”。

    但其实,也许是你没有意识到,是你自己把让你在意伤心的“钥

    匙”交给了对方,你允许他可以在你心里走来走去。而你不肯收回“钥

    匙”,也许是因为你想挽回他,又或者是为了纪念这段感情。总之,是

    你交出了那把“钥匙”。

    不信你看,时间一晃而过,一年半载之后,你有了新的感情,甜蜜

    幸福,这时候看到对方也交了新的女朋友,你好像也没什么感觉了。这

    是因为你放下了这个人,收回了“钥匙”,关上了心里的那道门。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所以,在那些无助的时刻,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权力,我们就不再

    是一个无辜的小白兔,不再是一个无助的受气包,我们就会明白:他能

    这么做,是因为我给了他“钥匙”。换句话说,我也可以选择不给他这

    把“钥匙”。三、看到、表达和行动是权力管理的三把“钥匙”

    知道了“钥匙”是怎么被自己交出去的,就可以找到方法,看管好手

    里的“钥匙”。与上面我们提到的陷阱相对应,权力管理的三把“钥匙”分

    别是:看到、表达和行动。

    看到:知道手里有“钥匙”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到”。你先得知道自己手里有这

    把“钥匙”,这是最关键的。

    最简单的看到是:你现在看到了《做自己人生的CEO》这本书,看

    完觉得很有启发,并且运用这些思维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表面上是因为

    我有管理学经验,并懂得心理学理论,我影响了你,但归根结底,是你

    自己把“影响你”的钥匙递到了我手里。“人性的本质是主动的”,权力随

    时随地都在你自己的手里。

    但很多人也会说:“我已经明白我是有权力的,可是一碰到具体事

    情,我就忘了。这把‘钥匙’太容易忽略了。该怎么强化这种意识?”

    为了更好地看到“钥匙”在哪里,我们可以尝试列出自己的授权清

    单。

    第一步是写出自己的困扰: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授权清单,我们也可以称之为“5W表格”。就拿

    前面说的“孩子不听话”为例,这件事情的授权清单是这样子的:

    这样一来,当我们遇到看似解决不了的困扰时,列出授权清单,就

    会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那把“钥匙”了。

    很有趣的是,当我们看到生活中的这把“钥匙”时,看问题的角度就

    变了,在管理权力的时候也会非常灵活。比如孩子不听话这个情况,你

    综合判断了一下,意识到自己更想保有他的自主性,也许就会维持现

    状,但你不会再抱怨孩子“不听话”了。因为你意识到,是自己主动给出

    了“钥匙”。

    但在工作中,我反而建议大家要牢牢抓住自己的钥匙,不要轻易交出去,否则会得不偿失。

    我刚入职场的时候,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在项目讨论时,有时候我

    并不认可主管的意见,但觉得反正主管会负责,我乖乖听着就好了。后

    来项目失败,复盘时我说“当时我也觉得这样不妥……”,不仅被领导大

    骂“你早干吗去了!”同事也觉得我这是马后炮。刚开始我还觉得委

    屈,“你是领导啊,不都你说了算吗?”直到有一次我的主管认真找我谈

    了一次话,他告诉我,在职场中,每个人都是这个公司的一分子,你做

    的每一个动作,都共同决定了公司的走向。“难道公司发展不好,对你

    一点影响也没有吗?”

    后来我发现,职场上的确很多人常喜欢扮演“沉默的聪明人”,明明

    有很多想法和点子,开会的时候却往后排躲,全程保持沉默,心里想的

    是“反正那些有权力的人会做决定”“我说了也白说”,轻易地把自己参与

    决定的权力交了出去。

    如果当时我拿授权清单来梳理,就会发现:我用放弃发言这个行

    为,来授权主管全权对项目做决定,我的目的是不想承担责任,后果却

    是遭受了项目失败的损失,而且被老板质疑和批评。所以在工作

    中,“表达”就是行使权力。把自己的想法、建议表达出来,等于是在和

    别人说:我是有权力的。

    表达:牢牢握住自己的钥匙

    脸书(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她的《向前一

    步》一书里面不止一次提道:很多时候,女性在职场中会遇到一些特殊

    的困难。加入脸书的前半年,桑德伯格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她不能再像

    以前一样陪伴孩子,心里很难受,觉得如果再这样下去,她肯定会离

    职。桑德伯格跟一些有同样困扰的女性聊起这个问题,当她问对方是否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跟上司聊过这些问题时,她们几乎都会说:“没有!我做不到!”她们总

    觉得一旦说出来,就会鱼死网破,会被处罚或者解雇。

    但是,桑德伯格不这么想。她愿意为公司尽心工作,但她也想在工

    作时为家庭留出时间,她确信自己有权力让公司保障这一点。于是她去

    和自己的老板谈,没想到竟得到了老板的认可。之后她可以每天5:30回

    家陪孩子吃饭,再继续工作,而且每周一晚上开会时,她可以把孩子带

    到公司。事实证明,公开表达让桑德伯格找回了自己的权力。

    所以,管理好手中的权力的第二把“钥匙”就是表达。

    在“授权”引起的困扰中,最多的情况就是没有及时表达。

    我在大学时代认识了一个女生桃小姐,她灵敏可人,我们很快成了

    好朋友,并把这份友谊保持了10年之久。但前几年有一次,我差点失去

    这个朋友。那段时间,桃小姐遭遇了一次很痛苦的失恋,她彻底被打倒

    了,情绪糟糕透顶,每天都给我打电话哭诉。刚开始,我非常心疼她,陪着她聊很久,开导她。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她还是没有太多好转,每

    每想起往事,都忍不住掉泪。我如果不挂她电话,她会持续倾诉1~2个

    小时,我那时不知道如何是好,总觉得“她这么信任我,我如果拒绝

    她,算什么朋友”。那时候我刚升职,很多业务并不熟练,团队中还有

    比我资深的同事,每天压力也都很大。越来越难集中精力陪她聊天。有

    时候还会故意“漏接”她电话。有一次加班到9点多,接到了桃小姐的

    电话,她刚好感冒,心情更加糟糕,我们聊了快3个小时,她还没有挂

    电话的意思,那个时刻我感觉自己“电量已耗尽”,只能“嗯嗯嗯”应

    付。她感觉到了我的心不在焉,尴尬地说了声不打扰你了,草草挂掉了

    电话。

    按权力管理的思路,那时我可以挂断电话,屏蔽她的负能量,直接

    收回“听她说话”的权力。这是一种办法,但是它肯定不是一个成熟的办

    法,毕竟这样显得很不近人情,自己也于心不忍。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既不伤害感情,又能解决问题呢?

    后来我选择了“表达”:“我们曾经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彼此有什么

    心事都第一时间向对方倾诉,有聊不完的话题。但是我们最近好像都是

    反复说车轱辘话,我给你的建议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也不知道该说什

    么、做什么了。我想帮你,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先看一看,问题出在哪

    儿。”

    那次聊完之后,我们改变了“电话”模式,找到了两个人都舒服的方

    式:相约每周一起做两次瑜伽,小长假时还一起去外地散了心,没过一

    个月,她的状态明显好起来了。

    听上去,表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为什么我之前迟迟没办法开口

    呢?哪怕我看到了“我是有权力拒绝的”,却也说不出来。因为我们有时

    候害怕“表达”会让对方不舒服,有时候觉得拒绝对方是自己的错,但憋

    着不说不能解决彼此的“关系”问题,反而会积攒情绪,造成不必要的误

    会。只有大大方方地表达,才能让关系变得更密切。

    行动:夺回“钥匙”

    前面已经介绍了“看到”和“表达”这两种方法,还有第三种方法,叫

    作“用行动来管理权力”,这里也有个案例:

    有一天,我忽然被拉进一个微信群。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

    个“吐槽群”。那段时间我的同事丫丫跟一个广告公司合作项目,可惜

    效果不好,结案的时候大家都不满意,闹得也不太愉快。结果合作方就

    拉了这个群,一直在群里说丫丫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当然比他更加

    了解丫丫,也更加知道事实的真相是什么,觉得他这样说实在有失公

    允,而且丫丫也在群里,看到那些吐槽,非常难过。为了能尽快结束这

    样的争执,我跟其他同事一直在群里劝和。当时我采取的第一种方法是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表达,做了简单的澄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希望合作方不要再在群里

    非议我的同事。

    但这没有用,双方情绪都有点儿激动,我发现不管我怎么说,都没

    有办法收回“听他抱怨”的权力。意识到这一点后,我立即做了一件事

    ——退群。

    结果你猜怎么样?丫丫说群里马上安静了。当时我选择了“表达”,但是没有用,我发现只要自己还在群里,就是在行为上默许了他可以继

    续说,他说的话,还是会被我看到,只有让对方失去“观众”,才有可能

    停止这场争执。

    所以,退群这个“行动”,就是夺回听他说话的这把“钥匙”。四、学会授权,把是非题变成多选题

    既然我们现在手里已经有了管理权力的三个方法:看到、表达和行

    动。不如将它们运用起来,试试怎么才能在“找老板谈加薪”—这个职场

    人都关心的问题上取得成功。

    通常我们都会觉得“老板用什么薪水雇用我”是老板决定的,但了解

    了权力管理后,我们应该很清楚这是我们授予老板的权力。

    这个授权是怎么完成的?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先列一个授权清

    单:

    通过授权清单,我们很容易想明白:我想要在这家公司工作,所以

    我在行为上默许了主管决定我的薪水高低,授予了他用这份薪水雇用我

    的“权力”,但是,这份薪水满足不了我。这时就应该去谈加薪了。一提

    到“谈”,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谈”是要以各种形式“说服”老板。如果你

    也这样想,是因为你没有意识到一个关键认知:“我值多少钱,是我自

    己决定的。”

    有人会说:“我自己觉得‘我值多少钱’有什么用啊?发钱的是老

    板。”没错,所以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去证明“自己值多少钱”。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直接和老板谈加薪时,你可以这么说:“老板,你看我现在的工资

    是一个月4000元,我可以把底薪降到3000元,但是我要求多设置3000元

    的绩效奖金,只有我完成绩效考核目标,才拿这笔奖金。”对于这种表

    达,老板一般都会认为你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大多会同意。

    当然,如果希望自己成功的概率更高,你也可以直接行动,在谈加

    薪的时候,同时做一个能够提升业绩的详细的方案给老板展示。管理大

    师彼得·德鲁克就曾建议,员工可以用“给经理的信”这种形式来向经理

    表述绩效协议的要点,双方就预期结果、指导方针和可用资源深入讨

    论,以保证目标一致。

    再进一步的行动,就是你可以先努力三个月,实实在在取得了成

    果,把结果放到老板面前,然后获得你想要的薪水。

    总之,员工值多少钱,是和员工创造的价值直接相关的,那把“钥

    匙”在员工自己手里。老板真正想要的并不是从员工身上省钱,而是期

    待每个人创造更大的价值。公司得到更大的收益,你得到更理想的报

    酬,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现代社会讲求分工协作,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商业的本质”,只要

    我们认识到“我值多少钱,这把钥匙是在我手里的”,就离升职加薪更近

    了一步。生活中,比升职加薪更难表达和处理的,其实是日常工作里那

    些急迫而令人左右为难的情况。比如,我们的一位用户小宁在工作中就

    陷入了两难:换项目以后,前任主管仍然来要求她处理工作、修改幻灯

    片。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时,小宁选择了用私人时间加班做,可第二

    次、第三次,她就真的不想帮忙了。这时候,小宁既不知道用什么方法

    拒绝,也害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影响正常工作。她不知所措,来

    找我们求助。

    那么用授权理论来看,小宁手里的“钥匙”在哪里?小宁提到她不想跟对方起冲突,所以最终还是加班给他做了。也就

    是说,她权衡了利弊,最终决定把“被要求做幻灯片”的“钥匙”拱手交了

    出去。这无可厚非,每一个人都会在当时当地,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

    择。显然,比起加班做幻灯片,不跟对方起冲突、维护良好的同事关系

    是小宁更在乎的。我认为,能看到这一点,就是变强大的过程。什么叫

    强大?强大不是掌控一切,强大是清楚地知道,我做的每件事儿,都是

    我要做的,不委屈,不抱怨。就像是对自己说:我看到了,是我在授权

    这一切,我之所以交出“钥匙”,是因为我想获得一些别的利益。

    我们再来看看小宁到底该怎么拒绝。

    《哈佛谈判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每个人的头脑

    里都有几个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分别是梦想家、思想者、爱人和勇

    士。其中爱人负责关注人性、感知情感、维护关系;勇士代表规矩、负

    责行动。这本书的作者把这几个角色称为我们内在世界的谈判者,无论

    你是领导一个团队,还是维护一个家庭,这些内在世界的谈判者都以各

    自的角度发表观点,整合起来,就可以使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取得成功。

    比如,很会谈判的妈妈会这样对孩子说:“亮亮,你不能打妹妹,快向她道歉……现在,你需要冷静5分钟。你知道我爱你,你一直都很

    棒,但是打人是不被允许的,不但在这所房子里,在其他任何地方也都

    一样。你坐在楼梯那里想想。等你回来以后,我们一起做饼干。”

    这是非常棒的表达方式。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是丰富的、有层

    次的。这段话清楚地包含了赞扬与界限、对和错、关系和规矩、爱人和

    勇士。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授权与否是非此即彼的,我们要么忍受,又憋屈又痛苦,要么反抗,那就意味着有可能撕破脸,两败俱伤。事实

    是,授权真的有很多维度。小宁可以对前任主管说:“帮你做幻灯片是

    我的荣幸,但是我真的没有时间了。上次我熬了一整夜做完,耽误了好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多手头的工作。不过,我可以帮你提提意见,出出主意。”她也可以

    说:“能帮到你我很高兴,不过我最近两周的工作安排都满了,我无论

    如何都没办法了,如果你不着急,可否等到两周之后?”温和而坚定的

    态度,同时又包含了情感和理智。既可以维护关系,又能达到自己的目

    的。

    我在工作中,也时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有一次,一个大客户临时决定要来公司拜访,我要赶在他到达之前

    做完用于展示的幻灯片。在我全身的细胞都处在奋战状态时,老板忽然

    走过来要跟我谈别的事情。我满脑子都是方案的事儿,想都没想就跟他

    说:“老板,大客户快要到了,我正全力以赴赶幻灯片,现在的确没时

    间,你再给我半小时吧,一会儿我去找你。”我当时的语气很着急,头

    也没抬。

    一旁的新员工梦梦很诧异,“啊,你怎么这么跟老板说话啊……”我

    这才抬起头:“我相信老板能感觉到,我是为了公司的项目在全力以

    赴。”

    梦梦有点恍然大悟:她刚参加工作没多久,本身就还没掌握节奏,时不时被同事和老板叫去开会,自己的工作乱成一团,正苦恼着呢,这

    下好像发现了什么:“如果老板总是打扰我工作,原来我是可以拒绝

    的,而且还可以很漂亮地拒绝,我可以说,老板,我知道你也很着急,但是我现在手头有一份更着急的工作。如果你能再给我半小时,我先把

    手头这份工作完成,就会比较容易全身心地去处理你要跟我谈的事情,否则我担心两边事情都处理不好,会耽误工作。”

    看到权力,然后说出来,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很多。因为你面前的明

    明是一道多选题,请不要把它变成一道是非题。

    我一直觉得,做强大的自己,不是去掌握全世界,而是更通透地看世界,跟世界相处,跟自己相处。我们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或者无路可

    走,而是知道其实有很多路,只是自己选择了眼前的这条路。在这个视

    角下,你不会委屈,不会抱怨,因为,你手里紧紧握着自己的“钥匙”。

    实操手

    册

    请运用本节课所讲的方法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强势的人?他对你做了什么?而你又是

    如何“配合”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你以往的经历中,有没有特别被动的时刻?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决定如何找回能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第四章 思维管理

    撕掉标签,看清困扰你的人和事

    在日常生活里,给人贴标签是十分简单又很便捷的事情。然而,我

    们常常意识不到贴标签会导致什么直接后果,在商业世界,有时候那可

    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

    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是著名的组织心理学家,沃顿商学院

    的管理学教授。他有一本书叫《离经叛道》,在里面有这么个故事:

    七年前,有一个学生找到他,希望格兰特投资他们的公司。这家公

    司的创始人是四个还在商学院里读书的学生,他们想在网上卖东西,而

    且认为他们的业务可以覆盖整个行业。

    格兰特猜想,他们四个人应该为了这家公司筹备了很久,毕业之后

    也应该会全情投入在这份事业上。然而,学生回答他:其实整个暑假他

    们都在实习,这样万一创业不成功,他们还有工作可以备选。给自己留

    有后路,可能是比较安全的做法。但格兰特因为他们的这一做法得出了

    一个结论:他们还不够专注。格兰特打算再观察一段时间。六个月之

    后,公司还有一天就要开张了,但是公司的网站居然还不能正常运营。

    这些学生要在自己的网站上卖东西,网站就是公司的全部啊,这也太拖

    延了吧?格兰特当即决定不投资。

    后来,公司还是开张了,年轻的创业者们将它命名为“瓦比·帕

    克”(Warby Parker)。这个美国的眼镜电商网站在成立的第一年就卖

    出了10万副眼镜,还被知名杂志《快公司》(FastCompany)评选

    为“2015年50大创新企业第一名”,要知道,当时排在第二名的可是大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名鼎鼎的苹果公司。

    作为管理学教授的格兰特为什么会丧失这个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

    呢?是什么阻碍了他做出正确的判断?回顾他做决定时的看法,当时他

    认为这四个学生对待创业不够专注,做事很拖延。“拖延”这个标签挡住

    了格兰特的视线,把他挡在了事情的真相之外,错过了这次绝佳的投资

    机会。

    这次事情之后,他就对“拖延”这个标签产生了兴趣,并做了大量的

    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他发现:中度拖延症患者更有创造力。因为

    拖延的行为让人有时间去发散思维,反复思考,然后获得意想不到的收

    获。

    拖延症、懒癌、渣男、失败者……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给各种人贴

    标签。贴标签看起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可是这一稀松平常的事

    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盲区,贴标签会遮住我们的视线。一、贴标签是人类的惯性

    我曾跟一位主管做过这样的一番对话:

    主管:刚刚调到我们部门来的这几个新员工,实在是太没上进心

    啦,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管理他们。

    我:那他们为什么没有上进心啊?

    主管:做每件事情都得让我推着才肯做,平时也根本不学习,不会

    给自己充电,做事一点都不主动!

    我:那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管:我不是说了嘛,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上进心啊。

    “没有上进心”,是主管给新进员工贴的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太常见

    了。不管是新进员工还是老员工,领导只要认为下属工作不积极,就往

    往会给对方贴上这张标签。

    乍看之下,这标签贴得好像也没什么错。但仔细想想,因为主管给

    员工贴了一个不上进的标签,就给“自己管理不了新员工”这件事,找到

    了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借口:因为他们没有上进心,所以我管不了。

    有没有发现这是一个死循环,从“他们没有上进心”开始,到“他们

    没有上进心”结束。从头到尾,好像只是为了给我们自己一个交代。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些例子:格兰特给四个年轻人贴了“拖延症”的标

    签,给自己放弃继续考察他们找了一个交代;主管给员工贴了一个“粗

    心”的标签,就给“我纠正不了他犯错”找了一个交代……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发现了吗?只要我想解释这件事,就总能找到或编出一个理由,给

    这件事情一个交代,似乎是有个交代就够了。可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啊,我们仍然停留在原地。主管还是管理不了下属,格兰特因此失去了

    一个绝佳的投资……

    如果真的想要解决这个困扰,看清楚真相是什么,那就得好好地研

    究一下自己贴给别人的标签了。

    为什么我们这么执着于给自己一个交代、一个解释?这涉及心理学

    中的一种防御机制——自我合理化。人类是非常执着于为所有事情找理

    由的动物,相信所有事情都是合乎逻辑的。

    在碰到困扰、一时之间找不到合乎逻辑的理由的时候,我们倾向于

    自我合理化,自己赋予自己觉得合乎情理的解释。这是人类最常见的心

    理防御机制之一,也难怪贴标签这么常见。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David Perkins)的研究也印证了

    这一点:一般人会“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以此证明自己的立场是“有道理的”,然后思考就戛然而止了,当然,他

    们更不会主动自发地去做反向思考。

    除了给自己找理由之外,贴标签还是分类学上的一种行为。我们这

    么频繁地使用标签,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处理信息,对人和事

    做出判断。你新认识一个人时,会去了解他是什么星座,什么血型,什

    么特点,这样能更快速地建立对这个人的印象。比如面试员工时,人力

    资源工作者有时会让应聘者先做一个“九型人格”的测试,在最短时间内

    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进而根据他的性格,选择不同的岗位培训

    策略。

    所以,标签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我们的认知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快

    速地归类,减少思考,节约时间。二、标签贴多了却不自知的困局

    贴标签的好处是,它为我们处理海量信息提供了一条捷径。但是,也许因为这条捷径太方便了,对某些人来说,它就变成了唯一的路。有

    些人贴标签贴得太多、太顺手,久而久之,就忽视了它的弊端。

    先从认知层面来说,贴标签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摸到了大象

    的腿,就马上给这条腿贴了一个标签,说这就是大象。从此我们就把这

    条腿当成了大象。

    比如:

    他为什么做事要问妈妈的意见啊?因为他是个妈宝男啊。

    他为什么不敢和客户讲话啊?因为他性格内向啊。

    他为什么脾气这么暴躁啊?因为他是白羊座啊。

    他为什么不做家务啊?因为他懒啊。

    长此以往,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就会不假思索地、快速地给出

    判断,这看上去很省事,但是很容易让我们变成了摸大象的“盲人”,摸

    到了局部,就以为是“看见”了全部。这么一来,我们就看不到事情背后

    的真相,也不知道问题的关键在哪儿,更没有办法对症下药。

    在认知层面有了这样一个“大象腿”之后,它还会在更深的层面上误

    导我们的行为,就像是在我们的身上贴了一张“定身符”,把我们卷进一

    个很危险的闭环里。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她家的小孩还在上小学,她就总说自己的小

    孩“学习成绩不好”,这就是给孩子贴了标签。这个时候,妈妈把自己和

    孩子拉进了下面这种闭环中:

    第一步:孩子拿着90分的数学卷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妈,快

    看!我今天考了90分!”妈妈夺过卷子,生气地说:“别人家的小孩都

    考100分,你才考90分!那10分扣在哪里?!”孩子被泼了一盆冷水。

    第二步:孩子拿着100分的数学卷子,开开心心地回家:“妈,你

    看!我这次考了100!”妈妈夺过卷子,生气地说:“一次考好了,只

    是运气好,有啥好骄傲的?英语呢?”孩子怯生生拿出英语卷,妈妈更

    生气了:“英语成绩这么差,还好意思高兴啊?尾巴翘那么高!”孩子

    又被泼了一盆冷水。

    第三步:孩子非常沮丧地掏出一张80分的数学卷子,妈妈:“我说

    什么来着!明明就是成绩不好,还骄傲,还翘尾巴,你看看你的真实水

    平吧!”孩子再次被泼了一盆冷水,“浑身湿透”。

    妈妈没有意识到,尽管她内心是希望孩子成绩更好的,但是,她给

    孩子贴了“学习成绩不好”的标签,就根本看不到孩子的优势了。她对孩

    子的各种进步、成就、闪光点,根本不做任何的反应。那孩子呢,得不

    到正面的鼓励,就会更容易气馁,对学习失去兴趣,渐渐地,开始讨厌

    学习。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之后,妈妈就会想:“唉!我就知道他不是

    学习的料。”

    “认知——行为——认知”,这就是“孩子学习不好”这个标签引发的

    一个闭环。我们可以把这个闭环,称为一个“困局”,妈妈在这个困局中

    打转,特别气馁,我都这么费心地教育孩子了,为什么孩子成绩就是不

    见起色呢,她找不到出口。

    这么分析下来,很容易就能看到标签的弊端,想必大家都急着要撕掉标签。先别着急,要撕掉标签,前提是我们先得知道自己把标签贴在

    了哪儿。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三、很有可能你也在给自己贴标签

    把标签贴在别人身上,相对比较容易下手,比如定义员工“不上

    进”、说老公是“懒癌”等等。但有时候贴标签是很隐蔽的,以至于我们

    自己都没意识到。

    贴在别人身上

    小吴刚换了一份新工作,却很不满意:“我们部门主管似乎不喜欢

    我,每次都在中午时给我一堆文件让我处理,说是下午开会用,这不是

    在刁难我吗?开会的时候他让我提建议,可是我刚来,情况都还不明

    白,他专门点名让我发言,不是为难我吗?有时候明明没有什么事,但

    他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还要时不时瞪我两眼,明显看我不爽。待不下

    去了,我是不是该换一份工作?”

    我们感觉到了别人的“敌意”,不知不觉给他贴上“不喜欢我”的标

    签,这时候我们就像戴上了一副墨镜,之后无论这个人说什么、做什

    么,我们都觉得他是因为“不喜欢我”才这么做。这时候如果有第三个人

    在场,会说“不是啊,他对谁都这样”。你也会觉得“不可能,他就是针

    对我”。

    比起“懒癌”、“不上进”,这种标签隐蔽得多,会让我们分不清哪些

    是“事实”,而哪些是“我觉得这是事实”。戴上了墨镜之后,你看到的世

    界就是改了颜色的,行为也会按照这个心理设定去发展:认定主管不喜

    欢你,所以不管主管安排什么工作,你打心眼里抗拒,在行为上也配合

    得不顺畅。因为有这一层心理障碍,你没办法发挥出百分百的才能,工

    作起来总是感觉被“限制”了。这种无形之中的“别扭”和工作上的懈怠,很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主管真的对你开始“没好感”了。本来一段正常的

    同事关系,因为这莫须有的标签,彼此越走越远。而你意识不到这

    是“标签”所为,心里多有抱怨“都怪主管”。束缚住你的不是任何人,而

    是那种“标签”。

    贴在别人的行为上

    还有一种标签是贴在别人的“行为”上。

    有位用户曾经来向我们求助:她有一次发现自己孩子偷偷拿家里的

    钱,转头还跟什么事儿都没有一样,跟爸爸嬉笑打闹。妈妈吓坏了,不

    知所措。我问她:“那你有问过他,为什么拿家里钱吗?”这位妈妈又气

    又急:“不管为了什么,他都不能偷钱啊!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啊!这

    很严重的!这是品德问题啊!”

    我本来想引导这位妈妈,去看看孩子到底是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她

    根本不关心原因,反反复复强调,偷东西那是不行的!好像“偷”这个

    字,就给全部的行为定了性。她全部的注意力都围绕着这个标签,其他

    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了。

    虽然她来求助我,但我心里清楚,只要“偷”这个标签还在,那妈妈

    眼里就只有一个办法,严厉告诫孩子:“你怎么可以偷呢!不可以偷东

    西,这样不对!”

    可这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吗?

    其实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是他的一种表达,背后都藏着一个真实

    的诉求。我常说,“谎言是最真的真话”,看上去是在“撒谎”,却是因为

    背后有着表达不出来的一些东西,因为太为难,才不敢说。但“撒

    谎”、“偷”这些标签都太严重了,它自动化地让我们觉得恐惧,只要一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看到,我们就会暴怒、生气。但这样的应对方式,也许只会带来更大的

    谎言。只有放下对“撒谎”、“偷”这些标签的偏见,我们才有机会去探索

    事实的真相,看看在“偷”这个动作背后,孩子到底在表达什么。

    以这样的心态去和孩子谈论拿钱这件事,我们才会真的好奇:为什

    么孩子要拿家里的钱呢?为什么他不直接跟妈妈说呢?可能是因为他想

    买校门口的零食、玩具,每次提需求都会被妈妈拒绝,可是小朋友们都

    有,他太想要了,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选择这种方式;也可能是他并

    不觉得拿家里的钱有什么问题,因为没有人跟他说过用钱的“规则”。如

    果是后一种原因,妈妈就可以告诉他,“规则”是“你要拿钱的时候,要

    先跟妈妈讲,征得妈妈的同意”。在我接触到的案例里,还有孩子偷拿

    钱还是为了“获得妈妈的注意”。那位妈妈自己开公司,孩子生下来就放

    在奶奶家,每周才回去看一次。平时孩子想妈妈,也找不到人,因为他

    的妈妈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开会。后来孩子长大了,发现妈妈只有在

    他做错事,被奶奶告状的时候,才会气冲冲地跑回来,教育他一顿。在

    他小小的脑袋里,“拿家里的钱”就等于“可以见到妈妈”,虽然在我们大

    人的世界里,这简直不可思议,可是当知道这个原因时,那位女强人妈

    妈抱着孩子放声大哭。大概在那一刻,她才看到,标签背后,有孩子多

    么纯真的心愿。

    因为“标签”,我们错过了很多沟通的机会。撕掉标签,我们才有机

    会看到更多的真相。而那些真相,才是人和人之间本该有的亲密。

    贴在自己身上

    标签这个东西,除了给别人贴,我们也很热衷于往自己身上贴。听

    听这些话有没有觉得很耳熟:“我说话直,你别往心里去啊,我白羊座

    的。”“我也没办法,谁让我是O型血呢,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哎呀,又胖了!唉,我真是自控力差。”“我这种人吧,就是太感性了,我能有什么办法啊?”也许你会说,不过是给自己多标注了一个符号而已,没

    什么大问题。但你没发现吗,我们会被这个符号牵着走。不管它“听上

    去”多科学,都隐藏了一个念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也没办

    法。”放到商业社会,它更像是一种借口,我们用来逃避责任的借口。

    有时候跟员工谈话,对方会说:“我就是这样的人,不好意思催促别

    人,所以才导致方案一拖再拖。”“我就是这样的人,特别容易发火,不

    小心就得罪了客户。”言外之意就是“我改变不了,我不要改变”。标签

    此时就不再是简单的一句话或一个词了,它把我们限制在原地,阻碍了

    我们的成长和改变。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四、简单四步撕掉标签

    意识到标签的阻碍,我们就来看看,怎么才能“撕掉”标签。最关键

    的一步就是,你要“发现它”。因为当你真正发现了自己在贴标签时,你

    就会意识到,标签带来的判断是片面的,是有局限性的,这时候,其实

    你就已经把标签撕掉了。

    问题是,一旦受到提示,我们就会恍然大悟,马上意识到“原来我

    在贴标签啊”,但是回到生活当中时,我们很容易陷入惯性,忽略标签

    的存在。所以,系统地训练很有必要。

    那该如何训练呢?我下面给大家由浅入深地介绍四种方法,帮助大

    家发现标签。

    列出清单

    先做一个练习:拿出纸和笔,选择一个你很想要去改变的人,这个

    人可以是任何人,也包括你自己。在纸上写出五个词,这些词代表着你

    对这个人最深刻的几点印象。比如,你部门新来了一位同事,你一直看

    她不太顺眼,你写了5个词来描述她:“90后”、“坏脾气”、“拖延”、“心

    直口快”、“粗心”。在这几个词中,其实就隐藏了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标

    签。然后从这五个词中挑出一个最让你头疼的,假如是“坏脾气”,这就

    是一个典型的“标签”,那我们就来看看怎么察觉它,继而撕掉它。

    奇迹提问我的一个朋友,听我讲了“贴标签”的危害,一拍大腿:“哎呀我每

    次跟老公吵架,都会说我就是这么挑剔的人啊。幸好你帮我察觉到了,我得赶紧改改。”没过几天,她又来找我:“这具体怎么改啊?我去问我

    老公,他跟我说,就是不要这么挑剔。但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就是撕掉标签过程中的一个难题,要把改变“具体化”。

    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奇迹提问法”。我们还是用90后新同事的例

    子,来做一个假设:某一天,你一觉醒来去上班,有一个奇迹发生了

    ——同事的“坏脾气”消失了。这时,请你回答这几个问题:

    你是怎么发现她的标签消失了呢?

    她具体做了哪一件事,让你觉得她今天和以往不同了?

    她的表现中哪一部分是好的?

    比如你发现原本“坏脾气”的同事可以跟别人柔和地说话,不会随便

    把情绪发泄给无辜的人了。她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别人说话的时候,她能安静地先听对方讲完,不会着急地打断对方,也不会否定对方

    说“你说的不对”。

    “奇迹提问”的要点在于,不是让你去猜想奇迹是怎么发生的,而是

    让你想象一下发生奇迹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个具体表现,才是破解难

    题的关键点。这一步的目的是问题的突破口——弄明白到底哪些做法,需要改变。

    在知道“奇迹提问”之前,面对坏脾气的人,我们常常会说:

    “你能不能改一改,脾气好一点儿。”但是这个说法太笼统了,“好

    脾气”是个很模糊的方向,对方即使有意想要改变,也是一头雾水:我

    该怎么做才算是好脾气啊?经过“奇迹提问”之后,我们完成了“改变具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体化”,对于坏脾气的人来说,那就是声音小一点儿,语速慢一点儿,不要打断别人说话……“奇迹提问”,就是让我们越过标签的阻碍,直接

    看到改变的方向。

    想要找到一个东西,首先要知道它长什么样子,这就是奇迹提问法

    的意义所在。

    具体描述

    紧跟着“奇迹提问”的步骤,叫作“具体描述”。

    有时候夫妻俩聊天,妻子说“你这人就是这样,没有责任心。”丈夫

    会忽然暴怒:“你一定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吗?”这就是贴标签的坏处,会让人感觉彻底地被否定。

    那通过奇迹提问,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我说他不好”,其实是

    说“他某一个具体的行为不够好”。那在你下一次想贴标签的时候,就可

    以尝试把标签替换成具体的描述。比如:把“他脾气不太好”,替换

    成“他和同事说话时很急躁、声音很大”,进而优化成“他和某些同事说

    话时,会着急,声音很大”,再优化成,“他在某些情况下,和某些同事

    说话时,会着急,声音很大”。总之,描述的情境越具体越好。

    用客观的视角、具体的描述来代替主观上的笼统的评价,这就

    是“具体描述”,它可以大大削减标签的魔力。这样我们就会从他“哪儿

    都不好”这样的对立中,走向他“只是在某些事上做得不好”的清醒里,在两人的互动中也有了更具体的发力点:我真正想让他改变的其实只是

    具体的某一个行为。

    例外观察想要“松动”标签,还有一个方法,叫作“例外观察”。有一个用户跟

    我们求助,说自己的孩子做作业一直拖拉,他们夫妻俩试了各种方法都

    不管用,为了做作业的事情,家里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在她给我

    描述的情况里,有一个细节,说那个孩子有一次为了在最后一天改完作

    业,熬到凌晨5点,睡了3个小时,又起来继续埋头写。我提醒家

    长:“你的孩子竟然能熬到凌晨5点啊。”家长好像没有听到我这句话一

    样,继续抱怨:“这孩子太没有自控能力了,怎么就非要拖到最后一天

    呢。”我继续问她:“难道不觉得,这样无论如何都要完成作业的举动,很值得肯定吗?”我反复提醒这一点,家长最后不得不停下来,对我

    说“那只是例外”。我们常常忽视例外情况,觉得那不重要,只不过是偶

    然。可是如果我们试着集中注意力,寻找例外,就可以发现很多与以往

    不同的事。

    想一下,如果试着把注意力放到孩子的这次“通宵赶作业”的例外

    上,再认真回忆一下,上一次在孩子身上看到的这样的例外,是什么时

    候?

    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家长终于小声说了出来:“他期末考试前也是

    熬夜把所有课程都复习完了。”沉默了一会儿,妈妈忽然对爸爸说:“咱

    们孩子好像总是能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他好像是一直都有自己的节

    奏,只是那个节奏跟咱们要的不一样。”

    再回到“坏脾气”的同事那里。他和同事说话时会着急,声音很大,他脾气不太好,那他有没有语速比较慢、声音比较低的时候,哪怕只是

    很偶然的一次?认真回忆一下,然后再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上次看到

    这个同事身上这样的例外,是什么时候?”你也许会发现,在对待重要

    客户的时候,他语速是慢的;上次他接女朋友电话,声音特别温柔。

    这是“标签闭环”中的一个小小的切口,看上去它只是改变了你的一

    点点想法,却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改变你跟这个人的互动方式,甚至

    有可能改变对这个人的印象。十年前,我刚入职做编辑,遇到了一个特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别“不友好”的作者。我觉得他对我简直太挑剔了,那段时间我天天跟同

    事吐槽这个“不友好”的作者又做了什么“挑剔”的事情,一度都想放弃跟

    他合作。但这并没有帮助我改变跟作者的关系,也对我的业绩一点好处

    都没有,甚至有资深的前辈问我,你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挑剔你?后来

    我要求自己试着去观察有没有例外的情况。有一次我注意到,他看到我

    把他的一个章节题目替换成了更生动的词语,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于

    是我试着又做了几次同样的改动,发现他开始跟我的互动多起来了。原

    来,之前的“不友好”是他对我不够专业的表示啊。

    一旦我注意到例外情况,之前的那个标签就会松动,我开始更多的

    尝试。这时候,我对他的态度就会不同,不再像之前,心里默默地与他

    对抗,有时还因为抵触情绪消极怠工。结果呢,我发现,我的转变提升

    了我的行动力,同时,他对我表现出友好的次数也变多了。一个月之

    后,我已经彻底撕掉了那个标签,我们互动良好,配合愉快。

    “例外观察法”就是让我们在每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中都有办法找到

    特例。只要找到那个特例,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伴随而来的,是打破

    认知惯性的过程,它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标签以外的信息,让我们看到改

    变的希望。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向着与以往不同的方向走,从无限循

    环的闭环和困局中解脱出来。

    这四个由浅入深的步骤会帮助我们理清思路。以前,你认为他是这

    样的人,他肯定改变不了,现在,你撕掉笼统的标签,通过“奇迹提

    问”和“具体描述”,明确改变的方向,找到改变的路径,再通过“例外观

    察”看到改变的契机,找回改变的希望。标签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被撕

    掉了,无法解决的人际难题也不复存在。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跟“标签”有关的故事:

    吉利安·林恩(Gillian Lynne)是一位著名的舞蹈编剧,由她编舞的

    代表作品有:《猫》《歌剧魅影》,很多人即便没有看过,也一定听过。这样一位著名的编舞奇才在上小学的时候,却被老师认为有学习障

    碍——她坐不安生,总是迟交作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多动症。总之

    老师给她贴上了标签:这孩子,没办法好好学习了。

    吉利安的妈妈带着她去看医生,医生观察了她一会儿之后,就说要

    和吉利安妈妈出去商量一些事,把吉利安独自留在诊室里,并在临走之

    前,打开了音乐。医生和吉利安的妈妈没有走远,躲在窗外观察吉利安

    的举动。他们发现独自在房间的吉利安,随着音乐的节拍,自己跳起了

    舞。医生对吉利安的妈妈说:“你看她,多美好。她没有病,我建议她

    去舞蹈学校学习。”

    就这样,吉利安进入了舞蹈学校,发现了许多和她一样的人,他们

    都是普通学校的老师所说的“坐不住”的学生,但他们都善于用肢体动作

    来表达情感,吉利安在学校里愉快极了。

    后来,吉利安考入了皇家芭蕾舞学校,毕业之后,她成立了自己的

    舞蹈公司,为音乐剧编舞,创作了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

    老师给吉利安贴上了“学习障碍”的标签,有了这个标签,大家就只

    能看到吉利安的上课不安分,也许她从此就会被当作一个“差生”来对

    待。当医生帮助妈妈撕掉了这个标签后,那个翩翩起舞的自由的孩子出

    现了,这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自己爱的人真正的样子。

    实操手

    册

    请结合吉利安的这个温暖的案例,试着思考以下问

    题:

    1.想想看,在你以往所贴的标签中,有哪一个最为隐蔽,且对你的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影响最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在撕掉了标签之后,看到的真相是什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改

    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第五章 焦虑管理

    走出“越想做好越糟糕”的怪圈

    一、越控制越去想(关注即强化)

    现在这个时代生机勃勃,效率惊人,但伴随而来的,是我们深藏内

    心底层的焦虑。我们似乎在过一种被焦虑挟持的生活,身份焦虑、财富

    焦虑、阶层焦虑……哪怕是日常生活中很小的选择,也总会前赶后追、左右为难地焦虑。很多年轻人自嘲,说见面打招呼,不提自己“焦虑”,都感觉跟不上时代的节奏。玩笑归玩笑,但焦虑让人心烦气躁,有时候

    很影响我们的状态。

    我有一位创业者朋友,因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常常焦虑到睡不着

    觉,她很想调整状态:“我越是告诉自己不要焦虑,就越烦躁不堪,有

    什么办法可以摆脱焦虑吗?”

    这就要从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的白熊实

    验讲起。在这个著名的实验中,参与只有一个要求:一定不要想一只毛

    茸茸、胖嘟嘟的大白熊(你如果愿意,现在也可以做这个实验)。

    好,现在开始,闭上眼,想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想那只圆滚滚的

    大白熊。10秒、30秒、1分钟……怎么样?是不是越想着“我可不能想到

    白熊啊”,那只白熊越会变着花样地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你并不孤单,跟你一样的人有很多。参与白熊实验的人中,几乎每

    个人每一分钟都会想到白熊。越是不允许自己想,越是想得“起劲”。好像陷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循环,就像我们的焦虑。我们越是为解

    决一个问题而焦虑,这个问题往往就会越来越糟。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上台演讲的时候,拼命告诉自己不要紧

    张,但越这样想,就越紧张,大脑一片空白,准备的时候一切都很完

    美,想象着台下观众掌声雷鸣,结果一上台,连自己水平的一半都发挥

    不出来。

    我们越是焦虑着想把事情做好,事情往往就变得越糟糕,这就使我

    们更加焦虑,我们就这样陷入一个怪圈里,拼命挣扎。

    这到底是为什么?

    韦格纳的研究表明:在白熊实验当中,我们的大脑分成了各自执行

    任务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在抑制我们想“白熊”,而另一个部分却在时

    不时地检查我们有没有想到“白熊”。讽刺的是,这种检查,反而不断提

    醒我们想到“白熊”。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关注即强化”。

    演讲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太担心自己讲不好,就会只关注到自己

    的表现,而不是演讲的内容本身。“台下这么多观众,我千万不能紧

    张,被他们看出来就糗大了。”越是这样想,我们就越不能将注意力集

    中在演讲本身,而是把全部注意力转移到内心的想法上,这往往会导致

    演讲的失败。

    “现代病”失眠也一样。很多失眠的朋友,都有各种各样应对失眠的

    招数,睡前做瑜伽拉伸,喝一杯牛奶,泡个热水澡……所有的一切都是

    为了自己今晚能快速入睡。一整套动作做下来,带着这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心情躺到床上,10分钟、15分钟、30分钟……“怎么这样还

    睡不着!”越看时间,越焦虑,正着睡、倒着睡、倒立着睡,戴上耳机

    听一会儿音乐,继续在屋里走来走去,倒在床上……越想睡越睡不着,怪不得有人说,没睁着眼度过深夜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睡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可是为什么我们却常常失去这种能

    力?当我们很想睡又睡不着的时候,我们开始烦躁,有压力,忍不住用

    各种方法,可还是睡不着,压力更大,这个过程交感神经被激活,肾上

    腺素也开始飙升,这反而会让自己更加清醒。

    我们关注一个问题,却往往会让它变得更糟,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

    作中,都逃不开这个循环。二、关注即强化是怎么发生的?

    那这个焦虑循环是怎么发生的?细细拆解分析下来,我们发现,导

    致这个循环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我们应对焦虑的方式不对;第二,我

    们的注意力会因此变得狭窄,只盯住一个点而忽视了其他;第三,焦虑

    会让我们的动作变形。

    我们常常收到一些“妈妈”的求助,发现妈妈往往会对孩子身上所谓

    的“问题”产生极大的焦虑。一位用户森森,她的儿子刚上幼儿园。前几

    天,她很紧张地来跟我说:“真要命,我儿子学会说脏话了。而且那天

    是幼儿园家庭日,好几个家庭都在场,他正和其他几个小朋友玩,不知

    道怎么就忽然冒出来一句脏话。当时其他家长也听到了,我尴尬死了,所有人都齐刷刷地看着我。”

    我问她:“那你是怎么处理的呢?”她说:“肯定是把儿子臭骂一顿

    啊。怎么能说脏话呢?一定得把说脏话的坏习惯扼杀在萌芽状态啊!这

    段时间我时刻处于警戒状态,只要一听到他说脏话,就赶紧提醒他。可

    让我崩溃的是,他不仅不改,还越说越上瘾了。”

    为什么妈妈使出浑身解数去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反而说脏话说得更

    勤快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关注即强化,焦虑会使问题更严重。

    我小时候去外地姑姑家过暑假,听到那里的有些人称呼自己

    为“爷”,总是说“给爷来两块羊肉”“给爷来两个烧卖”。我跟表姐觉得好

    玩,随口也跟着说了一句。姑姑听到之后,严厉地批评了我们。不仅如

    此,她还会跟到家里做客的朋友说:“这俩丫头来了几天,什么没学

    会,倒是学会说些没礼貌的话了。”后来几天,姑姑时不时提醒我们要

    有礼貌,不能乱说话。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的感受:本来那些话我

    们不是故意说的,只是觉得好玩,可是大人的关注,反而让我们觉得这

    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大人们竟然这么重视,看来这真是一件值得注

    意的事情啊。”

    那段时间,我跟表姐忍不住试验说那些话的结果,感觉像是冒险。

    现在想来,我们这些小孩子,是在利用那些话去吸引大人的注意,那种

    感觉,就像是自己手里有了一把可以用来刺激大人的宝剑。只要一亮

    剑,所有人的焦点就都会关注到我们身上,“大人们紧张兮兮的表情,有时候其实挺有趣的”。

    暑假结束我们回家了。因为我爸妈压根儿不知道这件事,也就没人

    再提过这事儿。我开学了,认识了新的朋友,每天都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情发生,不知不觉间,那些话就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可是当姑姑以一

    种极紧张的方式应对孩子的“脏话焦虑”时,反而延续了孩子的这个习

    惯。

    除了“应对方式不对”,焦虑还会让我们的注意力变得非常狭窄。

    我曾经搭档过一位运营经理,她各方面都很优秀,就是对数据不太

    敏感。我想,她是运营经理啊,怎么可以对数据不敏感呢。我铆足了劲

    一定要补齐她这方面的短板。跟她谈了很多次,不断强调数据的重要

    性,但好像收效甚微。后来我索性给她报了一个运营课程,督促她去

    学,可是一个月下来,还是看不到她的成长。不仅如此,她的工作状态

    越来越差。这让我很困惑,拉着她深谈了一次。

    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她知道我很重视数据敏感性,自己也很想有所

    提高。因为太紧张了,即使她每次看运营报表都看好几遍,也还是觉得

    自己肯定会算错。而且我眼里好像只有这一个问题,不管其他方面她做

    得再好,我似乎都看不到,但是只要一有数据问题,我肯定会揪住不

    放。这让她非常挫败,连带着整个工作效率都下滑。我这才意识到,焦虑占据了我的几乎全部的注意力,把我的视野压

    缩到了一个很小的点上。如果不是同事及时提醒,恐怕我的动作也会开

    始变形了。

    早上10点,同事巫力气喘吁吁赶到办公桌前,包还没放下,就赶紧

    打开电脑,因为他有个方案今天一定要交,客户给的deadline(最后期

    限)就在今晚。隔壁桌同事来问:“你有没有空,能不能帮我……”巫力

    头也不抬地拒绝“没空,今天是我的大限之期”。

    半小时之后,巫力瘫到椅子上,决定休息5分钟,“压力好大啊,要

    缓一缓”。他顺便打开了朋友圈,手指也就滑动了那么两下,半小时过

    去了。巫力有点儿烦躁,心里惦记着没做完的方案,手指一边跟微信上

    各种朋友聊天。1个小时过去。两个同事从巫力身边经过,喊他一起去

    吃饭,巫力这才发现,已经12点了,他有点儿崩溃,本来打算上午做完

    至少一半的!他没好气地跟同事说:“我哪有时间吃饭啊?我方案还没

    写完,你们去吧。”同事陆陆续续去吃饭了,巫力对着电脑愣了2秒钟,打开手机开始点外卖,一边选一边嘀咕:“烦死了,怎么有这么多事一

    直打扰我。”

    快下班了,同事问他:“那个方案还没做完啊?”巫力已经濒临崩

    溃:“行了行了,你们先走吧,我今天晚上不睡觉也会把它弄完的!”这

    时候妈妈打电话来,“巫力啊,下班没啊,记得吃饭啊”。巫力积累了一

    天的烦躁彻底爆发了:“你烦不烦啊!我不知道吃饭吗!我忙得要死,你别烦我了好不好!”挂了电话,心情跌入谷底。可是电脑上的方案只

    做了几页……

    看到了吗?巫力很想要把重要的方案按时写出来,这个方案不容易

    做,他很焦虑,可是事情好像并没有因为他的焦虑而顺利发展,相反,他并没有持续专注地做方案,而是去干些能暂时缓解焦虑的事,比如刷

    朋友圈、打电话、吃零食、点外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一点点在流

    逝,他的焦虑指数一路上升,行为却是越来越不受理性控制,方案也并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没有按时完成。在焦虑循环中,他的动作一直在变形。

    应对方式不对,注意力狭窄,动作变形,我们看到了焦虑是怎么样

    让事情越来越糟糕,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森森会说:“总不能任由孩子说脏话吧?我要是不管,万一他长成

    一个没礼貌的孩子,怎么办?”我自己也不能任由运营总监一直对数据

    不敏感吧?万一数据出错,给公司带来大纰漏,那可怎么办?

    的确,这些事情之所以会引起我们的焦虑,一定是对我们而言很重

    要的,我们总不能不管吧?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三、走出怪圈的方法一:注意力转移

    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的困境就是:无论肯定焦虑,还是否定焦虑,都会强化焦虑本身。看上去,我们实在太“专注”在焦虑上了。那既然如

    此,我们就来看看,怎么样瓦解这份“专注”。

    心理学有一个重定向理论,它认为,无论在一个方向上增加还是减

    少关注,最终的结果都会是加强关注,因此,更好的方式是引入新的刺

    激,扰动原有的注意定向。这个刺激的权重越高,对原有注意定向的扰

    动效果越好。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去关注一些更有

    意义的事情。

    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想要让自己拥有更好的工

    作和生活,但为什么最后却要被焦虑绑架,享受不到更好的生活呢?

    看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试着把关注点从令人焦虑的问题转移

    到“更有意义的事”上。这不是什么高深的技巧,可是我们常常会忽略

    它。

    比如,我有一个治疗失眠的绝招:在失眠的时候,放弃“要睡着”这

    个念头,去想想还有什么事情比一晚上的睡眠更重要,更有意思。

    “我攒了好几部电影想看,还有一幅油画没画完,好像还欠老板一

    个方案呢!桌上的那本书也才翻看了几页,我还是先看书吧,白天忙成

    狗,好久没有看书充电了”,结果看着看着也就睡着了……

    如果是别人的问题让我们焦虑呢?以刚刚提到的“孩子说脏话”的事

    为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创造力、爱心、观察力、想象力,哪一点不比一句脏话更值得关注呢?听到他说出一个新的词语,跟他一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起玩一个新的亲子游戏,哪怕是与他在草丛里看一下午蚂蚁搬家……这

    些事情分分钟都可以让妈妈忘记他说过的一句脏话。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试着把关注点从问题上转移开。而当我们

    把关注点放在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时,会发现原本“揪住”我们的

    那些事,其实也没有自己起初认为的那么重要。四、走出怪圈的方法二:列出最坏结果清单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个方法固然很好,但是我太焦虑了,完全没办

    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抑制不住地去想让自己焦虑的事情。

    那我在这里再推荐一个更适合的方法,在心理学中,它叫作“最坏

    结果清单”。它的原理来自心理学里的暴露疗法——既然没办法转移注

    意力,那就正面迎战,拿起笔,把最坏的结果列出来。

    下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有一位用户木棉,她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了,有段时间却忽然开

    始尿床。木棉非常焦虑:是不是女儿上学后不适应啊?是不是生病了?

    不然怎么可能这么大了还尿床呢?她反复对孩子说:“你都这么大了,还尿床,很丢人的。和你一样大的小朋友,早就不尿床了。”女儿很懂

    事,妈妈每次说她都难过地快要哭出来了。可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女儿

    尿床的频率反而变高了。

    我们团队的一位心理学家问木棉:“如果女儿继续尿床呢?”木棉

    说:“那可不行,这刚好梅雨天,哪有那么多床单可以换洗啊。”

    听到这儿,心理学家给木棉出了一个主意:买十条床单备用,并且

    让她对女儿说:“你尿床也没关系,我们有足够的床单可以换了。”不仅

    如此,他还让木棉跟家人也都通好气,大家异口同声地跟孩子说,别在

    意了,没事儿的,反正有足够多床单可以换,大家都可以安心睡觉了。

    结果,妈妈说完这句话后的那个晚上,半夜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原来小姑娘恢复了正常如厕的习惯。尿床这个困扰了母女俩很久的问

    题,就这么一夜之间消失了。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这么简单的方法,为什么这么有效呢?因为在这之前,女儿尿床只

    是偶然现象,妈妈的不断关注,无意中强化了全家人的焦虑。木棉想要

    摆脱女儿尿床的过程,恰好强化了尿床这件事。而心理学家给的“最坏

    清单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木棉并不是真的买不起10条床单,她只

    是非常焦虑而已,焦虑到根本看不到任何其他的可能。当她遵循心理学

    家的建议,真的准备了10条床单时,弥漫在家里的焦虑气氛消失了,随

    之发生的,反而是女儿不再尿床的奇迹。

    受到这个案例的启发,我重新考虑了运营经理的问题。她对数据不

    够敏感,最坏的结果是,有可能造成疏漏。我有方法应对吗?

    当然有,我也许可以给她配一个对数字非常敏感的助理。这个助理

    可以帮她分担一些细节上的工作,这样她就能有更多精力去发挥她的潜

    力,比如她的大局观、资源协调能力、执行力。我只盯住了最短的短

    板,忘记了一整圈长板,差一点因此错失了一位人才。

    当你准备好了应对最坏的结果时,意味着你有了承受的勇气和准

    备,你会发现,焦虑开始弱化,甚至消失,你想着“来吧,面对吧”。而

    事实是,你的“最坏清单”,都不一定有机会用到。五、走出怪圈的方法三:让问题变优势

    更高级的“焦虑管理”,不只是“消除”焦虑,还能变废为宝,让焦虑

    成为你的助力。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很特殊的治疗方法,叫作“悖论干

    预”,用在这里,就可以帮你利用问题,把你为之焦虑的问题,反过来

    变成你的资源和优势。

    我有一位朋友是高校老师,他从小就有一些社交恐惧,一看到人多

    就紧张。很多人都问过他:“啊?你这样那还能当大学老师吗?”这的

    确是个问题,但是,却是可以被利用的问题。每当他接触到一个新的班

    级,就会在上课之前对同学们说:“我有一种病,叫作社交恐惧症,你

    们知道症状是什么吗?就是我一旦看到有人在玩手机,或者睡觉,我的

    大脑就会一片空白,至少要5分钟后,我才能接着讲下去。”说完这句

    话,他就看着一个玩手机的同学开始发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大家都

    自觉地把手机啊闲书啊收了起来。这样一来,同学们都变得很专注,课

    堂效果也很好,面对这样的课堂氛围,老师的心情也很好,教学效果也

    越来越好,每年的教学评估,学生给这门课的评分都很高。

    我曾经在一次销售培训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她去

    一家公司应聘。老板看到她样貌清秀,学历也很好,有心录用她。可

    是,她有一个问题——一紧张就结巴,这让她很苦恼。

    女生说:“我可能不适合做销售,因为我和陌生人说话会紧张,一

    紧张就结巴,我都不敢给客户介绍产品。”

    带她的师父反而说:“你这结巴得很自然啊,很好。”女生一脸迷

    糊,不知道师父在说什么。

    师父解释说:“首先,可以引起客户的注意啊,他们会认为这个销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售员很特别。其次,因为你结巴,真的有意向的客户就要更认真地听你

    讲,才能听得清楚,有时候他都恨不得替你讲,这样他就更容易听取你

    的意见。甚至有些客户,他会觉得口若悬河的销售员都是套路,你这种

    结结巴巴的,他反而觉得你比较老实。你甚至还可以试着再结巴一点

    儿。”

    女生真的不敢相信,竟然还有这种解释!她还以为师父是在跟她开

    玩笑:“师父,你、你、你……认真的吗?”

    她的师父说:“当然!曾经有两个销售员去卖书,有点儿结巴的那

    个销售员,反而卖得更好。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拿着书对顾客

    说:‘你、你、你、是、愿、愿意、自、自己、买、买、买、买、买

    一、一本呢?还、还是、愿、愿、愿、愿意、听、听我给你、讲、讲一

    遍?’顾客吓得赶紧掏钱买书走人。”

    女生这下就很放心了,接下来她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师父,你这么一说,我不仅不焦虑了。我还有点儿担心自己没办法一直结巴

    呢。”

    是不是很有趣?一个问题,当你一直想要去克服它时,它就是你的

    噩梦,仿佛永远都解决不了。但是当你把它看成优势时,它反而没那么

    容易保持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悖论。你留住它,或者留不住它,都是

    一件好事。这样一想,是不是觉得很轻松呢?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我很喜欢: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

    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就看你看到的是哪个了。

    最后,我们再回想一下韦格纳的白熊实验。你猜猜:这些参与实验

    的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想到白熊了呢?

    估计你也已经想到了答案,没错,就是当韦格纳说“好,实验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离开了”后,他们离开了实验的房间,开始讨论午饭

    吃什么的时候,“白熊”自然就消失了。

    有的时候,当我们把问题当成一个“问题”,会有助于尽快解决它。

    但是更多时候,情况刚好相反,我们越把问题当成“问题”,问题就越严

    重,甚至越无解。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我们试图去解决问题的方式,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

    所以下一次,当你陷入了这样的怪圈时,请用本章所讲的方法,帮

    助自己停下来。管理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停下来。停下来,跳出焦虑

    划定的那个怪圈,走到更大、更丰富的生活中,你走着走着,再一转

    头,就会忽然发现,那些曾让你困扰的焦虑,在你更丰富的生活中,不

    知不觉地消失了。

    实操手

    册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自己来一场心灵对话:

    1.你为什么事情感到焦虑?你真正害怕的结果是什么?现在,你能

    做哪些准备,来应对这些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换一个角度想,让你焦虑的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价值?它可以

    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第六章 潜力管理

    如何用好你身边的人

    一、为什么我一直在当“救火队长”?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管理中“唯有依靠优势,才能真正实

    现卓越”。这也正是我们需要优秀员工、好的合作者的原因。但我总听

    到身边很多的管理者在哀叹:“为什么多了一个人手,我反而觉得更累

    了呢?”

    下面这种一个方案要来回三次的情况,我在职场中经常见到。

    第一回合:

    小王:领导,活动方案做好了,您看一下。

    领导:好……小王啊,这个主题不行。主题要先定好,因为主题才

    是核心啊……(领导OS [1] :现在这些年轻人,根本不懂这些套路。

    所以我一定要一点一点教,他们才能成长。)

    第二回合:

    小王:领导,方案按您的意思修改过了,您再看一下。

    领导:哎呀,你这个主题还是定得不行呀,太一般了。(领导OS:

    我就是想轻松一点,所以招了一个有经验的,可是现在呢?都第二次了

    还改成这样,我真的是不想说了。)第三回合:

    领导:小王啊,你说,我连怎么措辞都告诉你了,你是以前没有写

    过文案吗?这可怎么办啊,活动都要开始了,这连文案都还没写完?行

    了行了,你先放这儿吧。

    (领导叹口气,挽起袖子自己加班改方案。)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很疲惫的管理者身边的人好像都

    很“弱小”,一直在吸收能量,但结果还是这个不行、那个不会。而管理

    者呢,就像救火队员,觉得到处都是火烧屁股的紧急情况,到处灭火,这一天天下来,真的是感觉身心俱疲。

    我们这些做爸妈的,也经常有这种感觉。我的邻居Cindy(辛迪)

    有两个孩子,家里有保姆帮忙,但她还是每天都累到爆炸。“怎么什么

    都要靠我啊!”有一天我去上班,在电梯里碰到她。“你说,都多大的孩

    子了,被小区里别的小孩抢了玩具,就在那儿哭,哭有什么用啊!我实

    在看不下去了,帮他抢了回来。说了多少遍了,被欺负了要反击!这么

    大了还要靠妈妈帮忙,愁死了。我帮得了一时,还能帮一世吗!”

    这些妈妈和老板,到底要做什么,才能不这么累?到底要怎么做,他们才能处理自己的事呢?

    在我们眼里,孩子被欺负了只会哭,他什么都做不了,那个管理者

    手下笨手笨脚的新人就是不行,他什么都做不好。所以我们一边身心俱

    疲地帮着他们,一边念叨着,怎么样我才能不这么累啊,怎么才能让他

    们自己变得有能力啊。

    想要不再当救火队长,首先要转化一个视角:很多时候,不是他们

    没有能力,而是你根本看不到他们是有能力的。

    我猜你会觉得疑惑,孩子那么小,老在那儿哭,员工交出来的活儿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就是不行,怎么是我看不到他们有能力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大自然的故

    事:

    草原上,各种动物在自由奔跑,忽然你看到一头凶猛的狮子在追兔

    子,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大多数人会觉得“那只兔子好可怜啊,赶紧

    想办法,把狮子赶走,救下那只兔子啊!”

    关键点就在这里,先等一等,按住你想帮忙的那只手。

    兔子虽然可能会被吃掉,可在那之前,这个物种已经把自己的基因

    拷贝了成千上万份。兔子超强的繁殖能力,让它可以在草原上生生不

    息。如果所有人都冲上去赶跑狮子,狮子就会被饿死,兔子会大量繁

    殖,以至于过度泛滥,对草原来说,反而成了一个灾难。

    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当中存在了千万年,就一定有它的延续之

    道。那些没有办法适应环境的生物,我们是看不到的,因为它们早就被

    淘汰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每一个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物种,都有一套

    自己的生存哲学,来适应这个世界。

    我们人也是一样,但凡生存,就在用自己的办法适应周围的环境。

    正如一个成年人进了公司,姑且不说他有没有工作经验,他在此之前生

    活了几十年,而且通过面试进了公司,他就一定有自己的办法来应对环

    境。

    不只是成人,我们认为弱小无助的孩子其实也一样。一个婴儿来到

    世界上,他会通过不同的行为来试探、摸索这个社会的规则。他会这样

    试一试,那样试一试。不同的行为产生的不同的结果,就是这个世界对

    他的反馈。不好的行为会让他受到惩罚,比如他跑得太快被石头绊倒

    了,他觉得很疼,下一次他跑的时候,就会小心一些,去躲开那些障碍

    物。而那些良好的行为,给他带来了“甜头”,他就会把这些行为保持下

    来。久而久之,他就知道该怎么跟现在的环境打交道。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环境会选择那些活得最好的基因,活得不好的,就淘汰掉。这个

    过程叫作“适应”。我们每个人都在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不管是下

    属还是孩子,他们都是有自己独特的能力的。那为什么,上级或者大人

    却常常看不到下属和孩子的这些能力呢?

    [1] OS,overlapping sound的缩写,指内心独立。—编者注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二、什么让你看不到身边人的能力?

    我们做了一组街头测试,被测试的妈妈,在发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

    不敢还手时,什么都不做,只是去观察。结果让妈妈们哭笑不得,“大

    开眼界”:

    情况一:我们家孩子只会一直哭,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就把老师给

    引来了。在老师的干预下,他拿回了他的玩具。我真是没想到,哭原来

    也是一种办法!

    情况二:没想到我们家小孩还挺聪明,知道躲着欺负她的小孩,自

    己画画去了,跟另外一个小孩一起,画得可开心了呢!

    情况三:我们家宝宝知道拿自己的变形金刚跟人家换,没想到还有

    这样的好办法!

    情况四:我们家孩子会跟那个抢玩具的小朋友商量,两个人各玩两

    分钟。

    情况五:哎哟!我们家小孩太搞笑了,他就一直在那儿等,等所有

    小孩都不玩了,他一个人把玩具拿过来玩了。我没想到,他居然有这么

    好的耐性。

    没想到吧,家长如果不出手,让孩子自己解决,就会发现孩子的方

    法还是挺多的。孩子有孩子的江湖,江湖里有他们自己的生存法则。我

    也仔细观察过我儿子,有一次在早教班,他的玩具被抢了,我正犹豫要

    不要出手帮忙,毕竟他“性格内向”,没想到他转头就走了,不玩了,一

    边自言自语地说:“刚好想换一个玩具。”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也是

    一种应对手段——不是非要保住那个玩具才是好的,放弃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而且他相信,自己现在手里拿着的这个玩具才是最好

    的。这样的孩子,也许也有一种难得的品质:拿得起放得下。

    在“看到”之前,我们一直都觉得孩子们真的是太弱小了,根本没有

    办法保护自己。那到底是什么阻止了我们“看到”别人的能力?闭上眼

    睛,在脑海中按一个退后的播放键,想象一下,在发现那些孩子自有江

    湖,各有各的办法之前,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直接插手了。

    我们没有管住自己的手,直接采取了行动,帮别人把事情做了,就

    像孩子的那个案例,我们直接出手去保护他,也就看不到孩子自己的能

    力。

    还有一种插手的方式,是直接给出操作步骤,就像前面说的带新人

    的主管那样,“你这样不行,你要按照123步这样做”,“算了,我来

    吧”。

    “我来吧”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你做到这个份上其实也没关系,反正

    有我兜底”。“按照123步来”传递的则是“你别思考了,按照我的来就可

    以了”。

    使用这种插手方式,就像看一部电影,你一旦看到不喜欢的情节,就直接按了退出。但问题是,这样一来,你怎么知道后面的发展呢?后

    续发展都没了,他的能力我们又怎么能看得见呢?

    一位心理学家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12岁的小男孩,常常大发脾气、乱扔东西,被诊断为情绪认

    知障碍。父母很发愁,到处求医。有一次,他们带孩子去看一位著名的

    心理医生,在心理咨询室,孩子又发作了,冲着爸爸妈妈一顿狂吼,满

    地打滚,把自己的眼镜扔到地上,把沙发的绒布扯成一团。心理咨询室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被他搞得一片狼藉。

    那对父母一边呵斥孩子,一边冲上去,准备把孩子拉出咨询室,这

    时候,心理医生制止了他们,并把他们请出了房间。回到咨询室,医生

    关上门,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个孩子。

    小男孩又拿起一个玻璃杯,往下砸的瞬间,看了一眼医生,却发现

    医生只是一动不动。就在那一刻,转变发生了。他举着杯子的手在半空

    中停了一秒,轻轻地放下了玻璃杯,然后,他说了一声“对不起”,叹

    了一口气,拉了拉自己的衣服,捡起眼镜,还把沙发的绒布铺了回去。

    孩子平复之后的样子很乖,一点儿都看不出是刚才失控的那个家

    伙,心理医生忽然发现,这个孩子刚才扔的所有东西,其实都是砸不坏

    的。

    当医生把这个发现反馈给家长时,他们完全不敢相信。在他们眼

    里,孩子总是失控,必须要赶紧制止,否则将一发不可收拾。但在心理

    咨询室里,我们看到了另外一面:孩子是有分寸的,当他转头看向心理

    医生,发现医生无动于衷的时候,他就知道只能自己控制自己了,因为

    没有人会帮他兜底。而如果不是心理医生的介入,父母是永远没有办法

    发现孩子的这一面的。

    因为在孩子砸第一件东西的时候,他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出手制止,他们“坚信”,孩子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三、忍住不插手,试试静默观察法

    发现能力的第一步是管住手,让他(孩子或者下属)自己来。别看

    简单的几个字,做起来却很难。“就眼看着他犯错吗?”“不放心啊。会

    不会出什么事啊?”那怎么才能做到呢?你可以试试“静默观察法”。

    英国的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行为试验,让两名7岁的孩子去公共图书

    馆借书,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只能观察,但绝对不能出手干预。在去

    图书馆的公交车上,两个小男孩说笑打闹时,不小心把零食袋子掉在了

    地上。但他们一点儿都没有察觉,依然在打闹。

    心急如你,可能忍不住要上前提醒了,是吗?观察老师跟你一样,好几次忍不住想要上前,但是顾及之前的约定,咬牙忍着一直没动。车

    子到站,两个孩子站了起来,背上书包准备下车。老师心里叹了口

    气,“唉,看来他们还是不行啊”,正准备起身去提醒,突然一个小孩一

    低头,看到了零食袋子,他很自然地捡了起来,跟他的伙伴一起下了

    车。

    仔细想一下这个过程:无论是在一发现食品袋掉落时就提醒,还是

    在途中或到站时提醒,也许结果会相同(食品袋会被捡起来),但我们

    会觉得这是“自己的提醒帮到了他”,而不是他自己做到的。

    而事实是,即使我们一直没提醒,他自己也能处理;可若是我们提

    醒了,便发现不了“原来他自己有能力处理”——食品袋是他自己发现

    的,他自己认为要把食品袋带走,他自己捡起并带下车。

    所以,要忍耐,不要急着插手,相信对方是有办法的。

    我知道有人会反驳,对于孩子的教育,这个过程是必然的,因为他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需要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可如果是工作呢,我明明有办法,也不对新

    人讲吗?就等着看他能不能解决?眼看着他掉进坑里也不拉一把?这听

    起来很低效、很不现实。

    我以前也是这么觉得。10年前,我初入职场,束手束脚,总想

    着“我就是没有经验”“我肯定需要人带”“我要是有办法,我自己早就做

    了”……这些念头让我很不自信,工作上也一直没什么特别的起色。直

    到我经历了跟主管之间“惊心动魄”的8分钟对话:

    我:主管,这次新书发布会的活动方案,我已经写好了。觉得不太

    好,但也没什么新想法了,想请你帮忙把关。

    主管(看了方案):你觉得我们为什么要办这次活动呢?

    我:销售更多的新书。

    主管:销售多少本呢?

    我:这我倒没想过……

    主管:现在想一想。

    我:大概10000本吧。

    主管:好。现在就以销售10000本为目标,你会怎么做呢?

    我:我会找到更多的渠道。

    主管:还有吗?

    我:还有啊……主管,我不太懂,要不你提示一下吧?

    主管:我明确告诉你,我没有任何办法,你是这个活动的第一负责人,也不是第一天来上班了,你现在要想出五个办法来。

    我:还可以……还可以找一些名人过来,然后送一些小礼物……还

    有的话,我真的想不出来了……

    主管:你是有过其他活动策划经验的,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想出其他

    的办法!还差三个。

    我:还有的话,哦,可以让作家现场组织一次读者互动,发动读者

    传播,还可以在活动开始之前,联合行业协会在网上招募一些人……

    主管:你看,你是有更多办法的。

    在这之前,我真的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有这么多办法。我一直自

    以为是个新人,领导会给我出主意。实际上,是我把“看到”的那条路给

    封闭了。这次对话改变了我工作的思考方式,每次遇到棘手的问题,我

    都会问自己,“还可以怎么办?”

    有些管理者会问:“这样的训练方式没问题,但很多时候我出手,是因为事情太紧急了,根本没有时间和下属这么心平气和地对话。如果

    期限就在明天呢,就在今晚呢?我还是不插手吗?”如果期限就在今

    晚,那自然二话不说,加入团队一起作战。

    我想先问你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你是怎么让这件事,变得这么非

    你不可的?”

    管理学中按照重要和紧急这两个纬度,把所有事情分成四象限:重

    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一个经典的论述

    是,如果你不去处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你就会一直处理又重要又紧急

    的事情,变成职场中的“救火队长”,但这恰恰是管理的大忌。管理者最

    重要的工作是管理整个团队的工作节奏,帮助大家确认目标,分解目

    标,在执行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辅助大家达成自己的目标。重要而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不紧急的事包括“培养人”,而不是“替代人”。很多管理者因为没有培养

    人的意识,只盯住眼下的事情,一出问题就自己上手,长此以往,员工

    形成了依赖,觉得“反正是为你做事,你会来兜底”,潜力自然也发挥不

    出来。

    “这不是我的事儿,是为了你们在工作”,这就是我说的思维问题,也是我最警惕的职场思维。这意味着,做事的人不认可这件事情,只是

    为了完成而完成,在这种思维框架下,是不可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潜力

    的。

    这就是我们说的思维被限制住的情况。我常提醒管理者,“管理要

    极度敏感,不放过任何一点不对劲”。选择在这一刻停下来,跟他一起

    看,是什么限制住了他的潜力,而不是不停地催促和责怪他,甚至是自

    己直接上手把事情做完。哪怕耽误了一些看上去很急的事情,但我仍然

    觉得值得。

    这是我理解的潜力管理,它不快,但是它更有深度。四、止住手,睁开眼

    忍不住插手,是我们看不到别人能力的一个原因。那有的人会

    说:“我可一直都没出手,但我也没看到他有什么能力啊?”这个时候,可能就不是手的问题,而是眼睛的问题了。

    测试一下:在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

    图1

    你看到的是“ICE CREAM IS GOOD”吗?但事实上……它就是一串

    没有特殊含义的大写英文字母(见图2)。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图2

    可为什么你会觉得它是“ICE CREAM IS GOOD”?

    因为我们被经验给“误导”了。有时候,我们的经验越丰富,就越容

    易先入为主,我们能力越强,就越容易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所谓的能

    力,反而失去了看到其他能力的可能性。这就是除了“插手”,我们看不

    到其他人有办法的深层原因。我们总是用自己觉得正确的,甚至是“唯

    一正确”的眼光,去评判别人。

    佛教中有一个说法叫作“知见障”。“障”在佛法修行中的意义是遮

    蔽。知见障简单解释就是自己以为知道太多了,遮蔽了很多本应看到

    的。

    今天的社会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多跟我们不同的人出现,越来越多

    超出我们认知的现象在发生。我们曾经以为的“唯一正确”的东西,一不

    小心就会成为限制我们的束缚,它正以一种“顽固”的姿态,阻止我们去

    理解跟我们不一样的东西。所以,看到别人有能力的第二个办法就是:睁开眼,真真正正地看

    到他。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他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中讲了这么一

    个案例:当时有位莱文教授拍了一部心理学实验电影,目的是为了识别

    缺陷儿童和正常儿童在相同的环境当中的不同反应。电影里,第一组儿

    童进到了一个放满了玩具的房间,立即被琳琅满目的玩具吸引了,马上

    拿起玩具开始玩,玩完又拿另一个,放下一个,拿起一个,循环往复。

    第二组儿童进到房间里后,慢腾腾地开始观察,没有立即去玩玩

    具,反而走来走去,他们聚集在玩具周围,仔细地观察,似乎还有点懒

    散地站着。

    大多数人看到这儿,都会立即做出判断:当然是第一种儿童啊,他

    们是正常的孩子。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认为“反应灵活,马上就投入玩耍的孩子更聪

    明”,我们把这种特质等同于快乐和活泼。但答案会让你失望,因为第

    二种孩子才是正常的孩子。

    蒙台梭利是这样分析正常儿童的:他们安静地走在房间里,看到一

    个玩具会先观察一段时间,再决定要不要玩,在他们的行为当中带有理

    性的审视。而缺陷儿童看到玩具就抓起来,玩完一个扔掉一个,在这个

    过程中,他们没有任何思考。

    很多人都判断错了。有时我们自己定义的能力,反而会束缚我们,就好像我们戴了一副墨镜,只看到一种颜色,这种颜色叫作“我认为”。

    凡是不符合“我认为”的,就是没有能力。

    有些人认为“下属做策划时没有按照我的模式来写方案,那肯定是

    不好的;同事没有按照我的标准去修改,那肯定是不对的”。为什么?

    更多免费电子书搜索「雅书」 https:yabook.org因为“我是过来人,我有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我跟前辈一起总结出来

    的,怎么可能不好呢?他们常常在内心自动给员工设定了一个分值。比

    如,管理者需要员工做到8分,但员工只能做到6分或者5分,管理者就

    会觉得:“我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时间等他做到8?”这就是一个“设定的结

    果”,一种“我以为”。如果我们要的有且只有这一个目标,“我只要跟我

    要求的一模一样的方案”,那么从这个设定出发,只要有任何不同,别

    人就都只有5分或者6分。

    你的设定有可能限制你的眼界,进一步限制了你的合作对象。

    有没有这种可能,你放下了自己的限制,然后发现别人是10分?就

    像老板是鹰,所以他一直很着急:为什么员工不飞起来呢?就扑腾翅膀

    啊,飞啊!快飞啊!可是,有可能,而且有很大可能,那个员工是老

    虎,他征服环境靠的不是飞,是奔跑,是跳跃。

    不只是管理者,很多职场人都有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5166KB,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