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547
个体心理学.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3日
第1页
第8页
第12页
第24页
第34页
第64页

    参见附件(886KB,142页)。

     个体心理学,这是一本帮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籍,书中从社交、职业、教育和婚恋问题说起,帮助你能够正确的面对这些事情,并且把它们都完成好。

    个体心理学介绍

    当物质基础有保障后,顺境时我们会去想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而逆境时又会思考如何与这生活和平相处?这些在我们内心深处纠结的问题,阿德勒以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为我们做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本书以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及现代人所面临的社交、职业、婚恋、教育等问题,深入剖析了抑郁、强迫、拖延、懦弱、叛逆等负面心理,通过科学又专业的建议和治疗给人们以希望和指导。

    图书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深蕴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

    他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目录

    第一章 生活的科学

    第二章 正能量的自卑感

    第三章 自卑与超越

    第四章 生活方式

    第五章 记忆的秘密

    第六章 你的表现

    第七章 梦的世界

    第八章 儿童教育

    第九章 社交兴趣

    第十章 你的情感

    第十一章 亲密关系

    第十二章 苹果的诱惑

    此书编辑推荐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经典之作!

    读心理学不可不读阿德勒,读阿德勒不可不读《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是一种关于如何使用你的能力,而不是你天生拥有哪些能力的心理学。跟随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找回那个优秀的你。

    本书是阿德勒研究个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内容丰富,案例生动,深入浅出的分析了个体面临的各种社交、职业、婚恋、教育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只要你心中尚有疑惑,本书就能给你解答!

    个体心理学截图

    介 绍

    关于本书

    个体心理学的主要概念

    第一章 生活的科学

    生命的创造力——达成目标

    看世界的方法

    改正错误的根本方法

    孩子的性格养成

    探索童年记忆

    罪犯的逻辑

    打开心扉走出去

    是什么控制了你的情绪

    我们的信念值得相信吗?

    第二章 正能量的自卑感

    意识和无意识

    你是一个人

    语言是社交强有力的武器

    克服自卑的根本方法左撇子为什么会显得很聪明?

    正视自卑情结

    第三章 自卑与超越

    你的优越感从何而来?

    弱点也是一种武器

    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

    超越自卑

    别让你的优越感害了你!

    健康的野心,健康的情结

    第四章 生活方式

    你让自己生活方式“不正常”了吗

    “正常的”生活方式

    “失调的”生活方式

    寻找早期记忆

    自卑感,不是一种有害的情绪

    那条叫作“抑郁症”的黑豹

    第五章 记忆的秘密

    我们的早期记忆

    你的记忆都有迹可寻

    避免让儿童接触死亡

    男孩、女孩都不能无条件“富养”

    别让孩子被忽视你的未来可以预测

    第六章 你的表现

    你的肢体语言透露你的心

    你为何会怯懦?

    你为何总是无法坚持下去?

    别让心态毁了你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你的嫉妒从何而来?

    女孩的“男性反抗”

    第七章 梦的世界

    梦中的生活

    梦的目的

    梦的逻辑

    梦的解析

    做梦者和无梦者

    睡眠与催眠

    第八章 儿童教育

    应当怎样教育孩子?

    理解父母与儿童

    问题儿童的优越情结

    问题儿童的特征

    天才儿童如何鼓励儿童

    兄弟姐妹的竞争

    第九章 社交兴趣

    个体心理学的目标

    一个五岁男孩的案例分析

    适应社会从适应学校开始

    我们生活中的三大任务

    你必须要有个性

    第十章 你的情感

    消灭情结的力量源泉

    隐藏的情结

    自卑情结的爆发

    人为何会有反社会情结?

    自卑情结不是遗传

    第十一章 亲密关系

    你准备好爱上一个人了吗?

    婚姻幸福的秘诀

    正确爱情观

    被宠坏的孩子

    婚姻的保鲜

    爱情态度

    婚姻的危险信号婚姻的终极目的

    第十二章 苹果的诱惑

    童年性欲

    性欲并不可怕

    变态性心理的畸形心态

    正确看待性欲

    术语表

    书名:个体心理学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张俊贤[译]

    排版:HMM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01

    ISBN:9787514512809介 绍

    关于本书

    《个体心理学:一种微妙且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在阿德勒

    离世前十年,即1927年首次以英文出版,涵盖了个体心理学的

    主要原理。此书对学习阿德勒心理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尤其有意

    义,因为它用了很多例子来解释理论观点。整本书的内容,对

    指导人们理解社会需求并且愿意尽力为公共福利做出贡献具有

    重要的意义。读者会发现,常识在阿德勒的思考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在阿德勒举办一场心理学演讲后,有评论说他讲的都

    是常识,他回答:“常识有什么错呢?”

    阿德勒是一个富于启发性的演讲者,不过,他并不是一个

    系统性的写作者。很多标有他名字的书其实并不是他写的,而

    是他的演讲集或其他人听过他的演讲之后所做的笔记,本书即

    是如此。阿德勒早期演讲时那超凡的个人魅力已经无法传达给

    我们了。而且这类书好像有些重复和肤浅,缺乏精练的短语和

    清晰的写作结构。但是,书中却有一些观点和看似无用的话语

    能表明个体心理学是一种微妙且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他非常不

    认同一些没有社交兴趣或社交兴趣很低的团体,在阿德勒看

    来,个体社交兴趣发展的缺乏和神经衰弱的程度有直接关系,表现为两点:一个人不是有没有问题,而是有多少问题;随着

    个体心理学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被当作一种有效的实用主

    义心理学,它的一些理论应被看作时代的产物,就像阿德勒需要被放在他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来理解一样。即使阿德勒是个

    天才,也不一定总是对的。

    本书首次在美国出版时名为《生活的科学》(The science

    of living),旨在对阿德勒的主要概念和理论进行简明概述。

    此次出版的是经过修订的版本,旨在提供更易于理解的阿德勒

    的理论介绍,不仅可以吸引研究阿德勒的专家,也可以吸引学

    习心理学的学生和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文章经过重新编排,行文更加流畅,并加上了标题来提高内在的逻辑清晰度,一些

    术语表达已根据当代英语应用原则及现代阿德勒实践研究更

    新。读者会发现,复数人称代词在所有可以使用的地方都被用

    到了,而不是用“她”或“他”代替。关键术语总汇也被添加

    进来以便读者使用。

    编辑对第一版做出提炼和重组的确切数字已不可知,他或

    她的名字没有相关记录,阿德勒谈话的原始文字也没有保存下

    来,但希望这个经过修订的版本,可以让阿德勒对20世纪心理

    学做出的伟大贡献被更广大的读者熟知。

    个体心理学的主要概念

    个体心理学是一个可以用来认识人们的体系。它在辅导、精神疗法、教育、组织生活及自我救助等领域有特殊的价值。

    它是一种哲学、一种对未来的观点、一种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和

    他人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方法。个体心理学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它把人们看作一个需要共

    同生活在这个星球的完整单元。无可争议,我们需要彼此。因

    为没有彼此,我们就不能生存。所以个体心理学的准则之一就

    是社交兴趣。我们的社交兴趣是我们对一个团体的积极归属。

    我们能察觉到自己的力量、资源和能力,能察觉到社会的需

    要,能用同情心把自己置于同伴的处境,从而做出贡献以改进

    每个人的生活。社交兴趣是“我和你”的叠加,而不是“我反

    对你”(阿德勒对于神经衰弱的定义)。社交兴趣有时听起来

    像行善者的行为准则,阿德勒也的确把它形容为一种理想、一

    种人类未来的愿景,而不是一种已经存在的东西。但是行善并

    不是“正在行善”,社交兴趣是合作,是一种可以学习和发展

    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即使它是未来的概念,也或多或少是我们

    可以看待今天生活的东西。

    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都是目标导向的生命体,有目

    的地朝着生活中吸引我们的目标行动。这些目标是我们自己设

    定的,而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目标激励我们,它们被认为是

    我们最好的生存方式,基本上是我们想要的,或是我们认为的

    对我们最好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们不是被过去驱动,而是被

    未来吸引,从而为自己创造未来。

    生活中,我们都有一系列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这些

    目标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阿德勒所说的“虚构的最终目

    标”。很不幸他用了这个术语,因为这个“多个主题的共同主

    题”并不是一个目标,它就像生活中音乐的循环旋律或重复的

    修辞手法一样。举个“虚构的最终目标”的例子——“我想当好人”。它是最终的,因为它是我们生活的终极成就;也是虚

    构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达到。

    最后,有目标就会有朝它努力的一系列行动。阿德勒指

    出,我们如果能清楚地看到这种“方向的路线”,那么就能猜

    出最终目标是什么。

    这是一种研究目的的心理学,所有行为都被看作是目的性

    的。换句话说,一个阿德勒主义者会寻找我们的行为(思想、感觉和表演都被认为是行为的,因为我们正在做这些事)背后

    的精神收获,我们理解了行为的原因,就可以改变它们。集中

    精神于行为本身就像治病,而不是致病。如果致病原因不变,另一种症状会取代第一种。阿德勒把他的方法称为“硬”心理

    学。“硬”是指需要直面我们行为的未知原因。对于个体来

    说,这是可被揭示的挑战性经验。

    与个人目标和目的联系紧密的是自卑。毋庸置疑,人类对

    自然有一种生物性的自卑,我们会生病、变老和死去。我们害

    怕这些元素,要造房子来保护自己。这些事情及无数其他事情

    都比我们强大,所以我们自卑,但是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也

    有些自卑是消极的,其中之一就是社会自卑:我们认为一些人

    比其他人差,比其他人价值小。如果我们都这样相信,即使它

    并不是事实,也会据此展开行动。

    一方面,我们的身体自卑和精神自卑是实际的、自然的。

    作为孩子,我们都会自卑,事实如此。另一方面,当我们长

    大,失去——或应该失去——这种自卑感(并不是常常如此)时,我们当中仍有很多人怀疑人人平等的人类价值,并在生活

    的某些方面感到不如他人。我们是社会存在体,不希望别人看

    出我们的自卑感,于是试图通过发展或展现某种形式的优越加

    以掩饰。本书就提到此类掩饰法,一种是过度补偿(比情况所

    需做出更多),一种是抨击他人,还有一种就是避免曝光一

    切。换句话说,我们从不利的感觉移动到有利的渴望,从不够

    好的感觉移动到足够好的信仰——一种自然的发展是可以被鼓

    励的。这意味着自卑感是有益的,随着我们希望远离它,并这

    样做了,我们发展了自己和社会;而不利的感觉是——当我们

    发展的进程受到了阻碍,或当我们试图在生活中(社会“无

    用”的那一面)寻找“有利的渴望”来克服它时,才存在。

    朝着目标移动这一概念,是个体心理学的基础。勇气是我

    们用来向社会有效目标移动的燃料。勇气也是一种自信,可以

    用“我行”来描述,而不是“我不行”。勇气暗示着“去试

    试”的意愿,去做我们能做的,聚焦于做出贡献的意愿与为此

    付出的努力,而不是聚焦于一个完美、完整的产品或行动。阿

    德勒的辅导和治疗,可以看成一个人获得勇气的过程,是对自

    己和自己能力的信仰。辅导过程是从“只有当我确信自己能成

    功的时候我才会做”移动到“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勇往直

    前,相信自己,暗示自己在成功和失败中保持独立,也就是我

    们的自我价值不依赖于做得有多正确,而是在情况所需时——

    做我们能做的。失败对于阿德勒主义者而言不是“不成功”,而是“不尝试”。那么鼓励可以看作自负的发展——“我足够好”的信仰的

    发展。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所相信的,我们有意识的想法、感觉、情绪和行为,都是一个我们没有察觉到的独一无二的信

    仰体系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信仰体系会与我们周围

    的人相一致,这是常识。我们的信仰体系若与其他人的不同,便被称为私人逻辑。一方面,正是我的私人逻辑使我成为我,使我独一无二;另一方面,它会成为产生困难的根源之一,阻

    碍我成为一个完全发挥作用的社会成员。我的信仰也成了我无

    能的根源。

    私人逻辑的一个方面是我持有的“只有当”信仰。如上面

    提到的例子,只有当我很可能成功时,我才会尝试一个任务。

    这体现了我如何限制自己,避免风险(风险可以使人成长),减少自负。我的行动、我的私人逻辑好像是正确的。在我们的

    信仰体系中,这个“好像”的元素帮助我们创造关于我们自

    己、生活和其他人的虚构元素,并与我们的生活相一致。阿德

    勒的辅导和治疗的目的,就是向客户揭示他们的私人逻辑,帮

    助他们理解他们私人持有的信仰,找出哪些是影响他们日常发

    挥的想法,并且通过仔细计划这一系列行动来减少私人逻辑的

    排他性,帮助他们过上更充实满意的生活。

    这是一种关于如何使用你的能力,而不是你天生拥有哪些

    能力的心理学。对于阿德勒主义者而言,重要的不是我们与生

    俱来或发展出的能力,而是我们用所拥有的能力做了些什么。

    相同的是,我们做什么比说什么更重要。阿德勒建议,怀疑时就“捂住你的耳朵来观察”:如果一位女士这也抗议、那也抗

    议,问问自己她为什么如此。

    知觉或者看待自己、世界和人类的方式,是这种心理学的

    基础。阿德勒主义并没有试图改变生活,而是想改变一个人的

    生活方式。阿德勒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改变他们的感知

    框架,帮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

    和其他心理学分支一样,个体心理学有时候讲的是一般

    性。不过,它强调个体的独一无二性及“他”或“她”的创新

    能力,因此只能给我们的思考提供指导。阿德勒很明确地表

    示:“事物总是不同的。”这是以防阿德勒主义者把来访者做

    严格的类别区分。第一章

    生活的科学

    伟大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只有

    与生活直接相关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也可以这样说,在真正的科学中,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所谓生活的科学,建

    模于生活动力学,是研究如何生活的科学,这种说法特别适用

    于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尝试把个体生命看作一个整体,重视个体的每

    一个反应、每一个举动,它们是个体生活态度的表达。这样一

    种科学应该是实践性的和实用主义的,因为通过知识的帮助,我们能改变和纠正我们的态度。因此,个体心理学不仅预测将

    会发生什么,而且能像预言家约拿(Jonah)一样,通过未卜先

    知来避免某些可能发生的事情。

    生命的创造力——达成目标

    通过努力理解生命中神秘的创造力——这种力量表达了一

    种追求、达到、获得另一领域的成功来补偿一个领域的失败的

    渴求——个体心理学的科学得到了发展。这种力量是一种目的

    论——在于努力达成一个目标:在努力中,个体的身体和精神

    配合得十分默契。所以,不把个体当作整体、单纯研究身体或

    精神状况是荒谬的。因此,我们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

    整体研究。举个例子,在犯罪心理学中,我们通常把大部分注意力放

    在罪行而非罪犯上。但事实上重要的是罪犯,而不是罪行。无

    论我们怎么分析罪行,也不能理解它的本质,除非我们把它当

    作某个特殊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章节。重要的是理解该个体的生

    活经历——那些引导他产生行动和冲动的生活目标。知道了这

    些,我们也就能够理解行为举止背后所隐藏的含义,让孤立零

    散的信息成为有机的整体。当我们研究局部的时候,我们也能

    把它们当作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整

    体。

    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我对心理学的兴趣始于我的医学实

    践。医学为目的论提供了论点,这对于理解心理学的表现形式

    是必要的。在人体中,所有器官都朝着特定的目标发展;个体

    成熟后,它们都能达到特定的形式。人类自身的天性会为克服

    身体缺陷做出努力,或发展其他器官的功能来取代有缺陷器官

    的功能。生命总是努力生存,生命力绝不会放弃挣扎而屈服于

    外界障碍。

    现在,心理的发展与器官的发展类似。每个人都会形成一

    种有关目标的构思,即通过构建未来的目标来超越现状或克服

    现存缺陷和困难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个体能够思考并感觉

    到自己超越了现存的困难,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有未来的成功蓝

    图。没有了这种目标感,个体的活动将失去意义。

    所有证据都指出,这种目标必须在生命的早期形成,即童

    年的成形阶段。成熟性格的模型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展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过程如何发生。儿童是那么弱小,他们会感觉自卑,发现自己生活在不能承受的情境中。因此他们努

    力发展,确定自己的目标方向。很难说儿童的目标是如何确定

    的,但这样的目标明显存在,它支配着儿童的每一次行动。的

    确,童年早期的冲动、理智、能力或无能很难理解,也没有必

    要理解,因为只有当儿童确定他们的目标之后,才会确定他们

    的发展方向。只有当我们看清一个孩子的发展方向之后,才能

    猜测他在未来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拥有目标可以理解为渴望像上帝一样,但像上帝一样当然

    也是其终极目标。教育者在教育儿童时须格外小心,因为儿童

    会去寻找身边最强的人来当自己目标的模特或化身。也许是父

    亲,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其他任何人。当孩子怀着这样一个目

    标时,就会试图像这个强大的目标人物一样行事和穿戴,表现

    出与目标人物一致的特征。之后,为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会把

    医生或老师当作化身,因为后者能惩罚孩子,孩子容易对老师

    产生崇敬之情,觉得老师是强大的人;而成为医生的目标,是

    出于一种像上帝那样掌握生死的渴望。这个目标就这样被建立

    起来,因为它可以通过社会服务而实现。

    看世界的方法

    当原型——蕴含着个体人生目标的早期个性——形成时,人生的发展方向也就确定了。这使我们能够预测个体在之后会

    如何发展。从这时起,个体的统觉(Apperception)(1)体系就

    开始服务于他的人生目标了。儿童会根据个体的统觉体系来感

    知环境,也就是说,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兴趣和偏见来观察世

    界。人们已经发现,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的发展方向都与有缺陷

    的器官有直接联系。例如,有胃病的孩子会对吃表现出异常的

    兴趣,视力不好的孩子会对一切可见的物体更加着迷。这些表

    现与个体的统觉体系相一致。因此,这意味着若想找出一个孩

    子的兴趣所在,就要确定他的哪个器官有缺陷。但事情并没有

    这么简单,孩子对于生理缺陷的体验,并不一定和外界观察者

    看到的方式相同,而是根据自己的统觉体系调整他们的体验。

    所以,虽然器官自卑是儿童统觉体系的一个元素,但我们并不

    能根据孩子的器官缺陷来推导出他们的统觉体系。

    儿童从相关性体系中看待一切,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

    们谁也掌握不了绝对的真理。我们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我们

    可以改正错误。在我们的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这种改正会比较

    容易;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改正,日后再想改正就必须回想当时

    的情形了。因此,在治疗一个患者的神经衰弱时,我们的问题

    不是发现他得病之后犯的常规性错误,而是发现他人生早期形

    成原型时犯的根本性错误。如果发现了这些错误,我们就可以

    通过相应的治疗方法来对其进行纠正。

    所以个体心理学并不强调遗传因素,重要的不是一个人遗

    传了什么,而是这种遗传让他早年做了什么,也就是童年时期

    形成的原型。生理缺陷当然有遗传的原因,但我们只是治疗具

    体问题,尽可能排除孩子自身的不利因素。

    有生理缺陷的儿童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更多的自卑感。原

    型形成的时候,他们对自己更感兴趣,而不是对他人更感兴

    趣,今后的生活中也会继续如此。器官自卑远不是原型错误的唯一原因,例如,被宠坏的或不被喜爱的儿童也可能会有原型

    错误。有生理缺陷、被宠坏以及不被喜爱是对儿童身心发展极

    为不利的三种情况。这三种类型的儿童害怕被攻击,永远学不

    会独立。这类情况会在本书后续章节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改正错误的根本方法

    我们的下一个任务是找出阻碍个体发展的因素。在被宠坏

    的孩子的案例中,社会和家庭都不会永远纵容他,所以被宠坏

    的孩子会很快面临生活的问题。在学校,他们发现自己处于新

    的社交环境中,面临新的社交问题:他们不想和其他孩子一起

    学习、玩耍,因为他们还没准备好迎接学校的社交生活。事实

    上,他们在原型阶段的经历使他们害怕此类情况,使他们总想

    寻找更多的纵容。这些个体的特征都不是遗传的,因为我们可

    以从他们的原型和目标的性质来推断。因为他们拥有朝向特定

    目标的特定性格,所以他们不可能拥有朝向其他方向的特征。

    四五岁的时候,原型已经建立,所以为了理解它,我们必

    须寻找那个时期或者之前儿童所产生的印象。这些印象形态各

    异,与我们从成人的角度的想象有很大不同。其中对孩子的头

    脑最有影响的印象之一就是父母过度惩罚或打骂带来的压力。

    这使得孩子努力寻找解脱,有时表现为心理上的排斥感。因此

    我们会发现那些拥有坏脾气的父亲的女孩会避免和所有男性接

    触,因为她们相信这些男人都是坏脾气。或者那些拥有严厉母

    亲的男孩会排斥生活中的女性,这种排斥会有多种表现形式:

    当有女性陪伴时,孩子会变得羞涩,或者可能变成同性恋。这

    些过程都不是遗传的,而是由孩子早年的生活环境引起的。儿童往往要为他们早期犯下的错误付出高昂的代价。尽管

    如此,他们却得不到指导。父母不知道或不愿向孩子承认他们

    为人父母的疏忽,所以孩子只能带着这些错误走完漫漫人生

    路。

    不能过分强调惩罚、责备和说教对孩子都没有帮助。只是

    说,如果孩子和家长不清楚什么是错误的,以及应该做些什么

    来改正错误,那么什么效果也不会有。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会受

    到惩罚,就会变得顽皮和胆小,而且这些惩罚和说教改变不了

    他们的原型。生活的经历也改变不了原型,因为生活的经历总

    是与个人的统觉体系相一致。只有当我们接触到构建性格的根

    本因素时,我们才能做出改变。

    孩子的性格养成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个家庭出生的两个孩子,成长情况

    也不尽相同。即使出生于同一个家庭,围绕每一个孩子的氛围

    也是不同的。第一个孩子是唯一的,是注意力的中心。一旦第

    二个孩子出生,老大会发现自己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地位,会不喜欢这种变化:他们曾有权力,但现在没有了。这种沮丧

    感会影响他们原型的形成,也会在他们成年后的性格中表现出

    来。案例显示,这样的孩子常在成年后遭受挫折。

    还有一个发现,一个家庭抚养男孩和女孩的方式是不同

    的。通常男孩被过分重视,而女孩被认为难以成事。被这样对

    待的女孩长大后总会变得犹豫不决,自我怀疑。终其一生,她

    们都保持着一种只有男人才能功成名就的印象。第二个孩子在家庭中的境遇也有其特殊性。他们与第一个

    孩子的地位完全不同,因为总是有别人为他们设定节奏。他们

    通常会赶超节奏设定者,我们发现原因来自老大在竞争中的气

    馁:年长的孩子害怕竞争,表现不好,在父母的评价中越陷越

    深,父母开始越来越欣赏第二个孩子。另外,第二个孩子因为

    有节奏设定者,总在赛跑,他们所有的性格特征都反映了家庭

    中这种特殊地位的影响——他们有造反倾向,不把权力或权威

    放在眼里。

    历史和传说中有很多非常强势的最小的孩子的故事。《圣

    经》中约瑟(Joseph)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想超越

    所有人。在他离家几年后,不认识的小弟弟出生了,但这个事

    实显然没能改变事情的局面,他还是坚称自己是最小的孩子。

    在童话故事中也有相同的例子:最小的孩子往往扮演领导者的

    角色。这些特征发源于童年早期,在没有获得更深刻的见解之

    前无法改变。为了帮助他们,必须让他们理解在他们的童年早

    期发生了什么,让他们认识到这些原型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什

    么不利的影响。

    探索童年记忆

    探索童年记忆是理解原型、理解个体本性的有用工具之

    一。我们的所有知识和观察都指出记忆是原型的因素之一。以

    有生理问题的孩子为例,比如胃不好的孩子,他们最早的记忆

    可能与食物相关;习惯用左手的孩子,他们使用左手的习惯同

    样会影响他们的观点。一个人告诉你他的母亲纵容他,或者关

    于弟弟、妹妹出生的事情;如果他有一个坏脾气的父亲,他可能还会告诉你自己如何被打;或者他当年在学校是如何被嘲

    笑、被欺负的。如果我们懂得这些话语的重要性,那么它们就

    是非常有意义的信息。

    理解童年记忆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同理心,即需要有

    高度的同理心,也就是要有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童年情境的能

    力。通过这样的同理心,我们才能理解弟弟、妹妹的出生对一

    个孩子的独特的重要性,或坏脾气父亲的打骂在孩子心里留下

    的阴影。

    罪犯的逻辑

    如果观察那些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孩子,我们会发现,他

    们虽然看起来很聪明(如果你问一个问题,他们能给出正确的

    回答),但会流露出强烈的自卑感。聪明当然不是什么必不可

    少的特质,这些孩子有完全私人的心理态度,与神经衰弱者类

    似。例如,在强迫性神经症中,患者意识到强迫性的行为是无

    用的,却无法停止。私人理解和私人语言也是这种病症的特

    征,他们从不说代表高度社交兴趣的常识语言。

    如果我们把常识的判断与私人逻辑相比较,会发现常识的

    判断通常更接近事实。我们用常识来区分好与坏,会在复杂的

    情况中犯错,而这些错误会自我修正。但是那些总是从私人兴

    趣出发的人,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区分对与错。事实上,他们总

    是显露这种无能,因为他们所有的行为对观察者而言都是透明

    的。想想犯罪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我们询问罪犯的智力、理解

    力和犯罪动机,就会发现,他们通常觉得自己的罪行是聪明的

    英雄举动。他们相信自己达到了优越的目标——也就是他们比

    警察更聪明,并能比其他人得到更多。因此他们是自己心中的

    英雄。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些行为其实与英雄的所作所为大相

    径庭。他们缺乏社交兴趣,这使得他们的行为都是有害的,或

    是对社会无用的。这种社交兴趣的缺乏与缺乏勇气、性格懦弱

    直接相关,但他们并不知道。那些面向无用人生的人,通常害

    怕失败、黑暗和孤独;他们希望和其他人一起生活。这是怯

    懦,应该被贴上怯懦的标签。的确,阻止犯罪最好的办法是说

    服所有人,犯罪只不过是怯懦的表现。

    众所周知,一些罪犯在接近三四十岁的时候,会改变他们

    的生活方式——找工作,结婚,变成好公民。为什么?想想窃

    贼。40岁的窃贼如何与20岁的后辈竞争?后者更迅速、更有

    力。三四十岁时,罪犯被迫对以前的生活方式做出改变,因为

    他们并没有得到需要的东西,犯罪没有用了,他们发现金盆洗

    手更容易。

    还要注意一个与罪犯相关的事实,那就是如果我们给予更

    严厉的处罚,不但不能威慑犯罪者,反而会强化他们认为自己

    是英雄的想法。我们不应忘记,罪犯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

    界里,这个世界里找不到对真正的勇气、自信、社交感和共同

    价值的理解。这种情况下,人不能在社会中扮演有用的角色。

    神经衰弱者很少开俱乐部,这对有广场恐惧症的人和犯罪狂人

    来说是不可能的举动。问题儿童很少交朋友,原因之一是,他们的早年生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的原型发展出错误的目

    标和私人逻辑系统,所以顺着这个方向他们走到了生活的消极

    面。

    打开心扉走出去

    社交兴趣或社交感受是极其关键的概念,是我们的教育、治疗中最重要的部分。世界上的人只有充满勇气、信心并且无

    拘无束,才能从生活的问题和优势中同时获益。他们从不害

    怕,因为他们知道生活中总会有困难,也知道自己能克服这些

    困难。他们已经准备好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我们上文提到的三种类型的儿童,发展出的是低层次的社

    交兴趣。他们没有解决生活难题所必需的心理态度,而是发展

    出错误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他们总会有受挫

    感。治疗这样的患者时,我们的任务就是鼓励他们做出“有用

    的”社交行为,积极的、“有用的”面对生活和社会。

    社交兴趣的缺乏使人们走向消极、“无用的”生活。严重

    缺乏社交兴趣的人,可能会变成罪犯、酗酒者、精神病人。我

    们应该找到好的方法去影响他们,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模式,使

    他们对他人产生兴趣。因此可以说,我们所谓的个体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社会心理学。

    是什么控制了你的情绪生活的科学研究的下一个问题是感觉和情绪。个体的目标

    不仅影响个体的性格特征、生理运动和表达方式,也支配着个

    体的感觉和情绪。个体总是试图把态度诉诸感觉和情绪。因

    此,如果个体想做好工作,这个想法会被放大,并在他们的情

    感生活中有决定性的作用。个体的感觉和情绪通常与他们的观

    点一致:情感加强了他们的假设。哪怕我们做一些不需要一丝

    情感的事,也常常会在其中掺杂情感。

    上述观点可以在人的梦境中得到清晰的印证,梦的研究可

    能是个体心理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每个梦都有一个目的,虽

    然这一点之前从未被清晰理解。一般来讲,梦的目的是创造一

    种感觉或情绪,这种感觉或情绪反过来促进梦的进行。做梦的

    方式是我们的行为方式。梦是我们清醒时的计划和态度的情绪

    化排练,这个排练的实际演出可能永远不会发生。所以梦是靠

    不住的,然而这种情绪化的想象却能带给我们真实的行动起来

    的刺激——虽然是在做梦。

    这种特征也存在于清醒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从情绪

    上欺骗自己的倾向,比如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却总是说服自己按

    照童年时期形成的原型行事。

    我们的信念值得相信吗?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总结了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体

    心理学是一门朝着新的方向有着诸多发展的科学。这里融汇了

    各种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不同的心理学家选择的发展方

    向不同,没有哪一个心理学家相信别人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读者或许也不应该依赖于信念和信仰,轻信某个学说,而是要

    进行研究和对比。

    (1) 最初由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提出,他认为,统觉是

    一种自发的活动,主要依赖心灵中已有内容的影响。通过统

    觉,人们理解、记忆和思考相互联系的观念,从而使高级的思

    维活动得以完成。——译者注第二章

    正能量的自卑感

    意识和无意识

    把“意识”和“无意识”分割开来,在个体心理学中是不

    正确的。意识和无意识是朝着同一个方向作用的,并不像人们

    通常所认定的那样互相矛盾或冲突,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

    限。如果没有理解整体的联系,我们就会很难判断哪些是意

    识,哪些是无意识。我们在上一章分析了原型,而整体的联系

    就体现在个体的原型之中。

    有一个案例能够展现意识和无意识在生活中的紧密联系:

    一个40岁的已婚男子总是有从窗户跳下去的冲动。他一直在努

    力地与这种冲动做斗争,除此之外,他很健康。他有朋友,有

    一份好工作,与妻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的案例极其复杂,我们只能用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渗透来解释。

    在意识里,他感觉到必须从窗户跳下去,但是他从没实践

    过。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他的生活有另一面,这一面是无意识

    的,他与自杀的欲望斗争而做出的努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

    意识的一面与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他胜利了。事实上,从

    生活方式的意义上来讲,他是一个征服者,收获了优越感。

    读者可能会问,这个人在意识里有自杀的欲望,怎么还能

    感觉优越呢?答案是他身上的一些东西在与自杀倾向做斗争。这种斗争的胜利使他成为一个征服者,同时也收获了优越感。

    对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来说,他获取优越感来克服本来会使他感

    到自卑的弱点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重要的是在这场私人战

    斗中,他努力地去获取优越感,努力地去生存、去征服,克服

    了自卑感和死亡的欲望——尽管后者是有意识的,前者是无意

    识的。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已婚男子的原型的发展是否符合我们的

    理论;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童年记忆。我们得知他小时候不

    喜欢上学,他害怕其他男孩,想要逃跑。尽管如此,他还是下

    定决心留下来面对他们。这里已经能看到他为克服自身的弱点

    所做的努力,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且征服它。

    如果我们分析患者的性格,会看到他的生活目标之一就是

    克服恐惧和焦虑。在这个目标中,他的意识和无意识共同形成

    了一个整体。现在,那些不把人类当作一个统一体来看待的

    人,可能会觉得这个患者只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想挣扎战斗,到头来却是一个懦夫。这个观点有误,因为它没有考虑这个案

    例的所有事实,也没有把个体的生命作为一个基本的统一体来

    解读。如果不把人类当作一个统一体,我们的整个心理学和我

    们试图理解个体的努力都将是无效和无用的。如果我们预先假

    设每个人的意识和无意识是分割的,是没有相互联系的,也就

    不可能把生命当作一个统一体来看待。

    你是一个人除了把个体的生命当作一个统一体,还必须把它放到社会

    关系中来考察。刚出生的婴儿很弱小,需要他人照顾,如果不

    考虑孩子的监护人,就不能理解孩子的生命形式。如果我们只

    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分析,就不能理解孩子与母亲、与家

    庭的连锁关系。孩子的个体性不仅是生理的个体性,也涉及整

    个社会关系。

    适用于孩子的,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所有成年人。孩子

    的弱小使他们生活在家庭中,人类的弱小使他们生活在社区

    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如此

    强大,以至于一个人根本难以面对。所以人性中最强大的一个

    趋势就是聚集起来,作为社区成员生活在一起,而不是作为孤

    立的个体独自存活。毋庸置疑,这种社会生活方式对于克服个

    体的不足感和自卑感有巨大作用。

    动物也是这样,相对弱小的物种常常群居生活,用联合起

    来的力量来满足个体的需要。所以一群水牛能抵御狼的袭击,而一头水牛却不能。另外,大猩猩、狮子和老虎能够单独生

    活,是因为大自然赋予了它们自我保护的技能。人类没有它们

    那样强大的力量,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所以不能单独生

    活。因此可以说社会生活始于个体的弱小。

    我们不能期待所有人的能力都是相同的。但是一个组织良

    好的社会,能够支持组成它的不同能力的个体(这点很重要,否则会被误导成要根据遗传的能力来判断个体)。如果单独生

    活,个体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所不足,但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能

    够补偿他们的不足,鼓励他们贡献自己特殊的技能。让我们假设个体的不足是遗传的。如果是这样,心理学的

    目标就变成帮助人们与他人和睦相处,减少先天的不足对个体

    造成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们如何合作来克服缺点和问

    题的历史。

    语言是社交强有力的武器

    每个人都知道语言是社会化的产物,但很少有人知道个体

    的不足正是这个产物之母。我们可以从儿童早期的行为中看到

    这一点。当他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通过语言来获取

    注意。如果儿童不需要获取注意,他们不会尝试说话。在生命

    的头几个月,语言能力发展之前,孩子的母亲提供孩子所需的

    一切。有记录表明,一些孩子直到6岁才说话,因为他们根本不

    需要说话。

    有一个案例也证明了这一事实,这个案例中的孩子的父母

    都是聋哑人。当摔倒受伤的时候,他并没有哭出声来,因为他

    知道声音是无用的,他的父母听不到,所以他做出哭的样子来

    获取父母的注意。

    因此,我们必须看到与所研究的事实有关的整体社会环

    境。我们必须通过审视社会环境来理解个体选择的“优越的目

    标”和他们特殊的社交问题。因此个体心理学考察所有问题发

    生的背景。很多人适应社会时有困难,因为他们不能通过语言

    与他人正常交流。口吃就是如此。如果我们考察有这种问题的

    人,会看到他们从童年起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交;他们很少自

    愿参加活动或交朋友。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和他人配合,但因对于儿童,没有绝对固定、正确的教育方式。他们用自己个人

    境千差万别。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体犯的错误是不同的。

    意味着每个人都一样。个体的体力、健康状况、所处的外部环

    虽然自卑感和获取优越感的努力是所有人的共性,但并不

    个体的实际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表现出好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告诉他们,事情的最后结果和

    己表现出了好意,神经质的人会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但是只

    我们的任务是让这样的人对社区生活感兴趣。只要觉得自

    有通过和这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人、事物交流才能得到拯救。

    私人理解的人对他人、社交机构和社交规范不感兴趣,但是只

    会团体的共同智慧。另外,如上一章提到的,使用私人语言和

    交训练与常识之间也有直接联系。说到常识,我们想到的是社

    交失调引起,所以社交训练是我们克服自卑感的基本方法。社

    自卑感和社交训练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卑感由社

    克服自卑的根本方法

    人们相信自己和观众时,才能很好地演讲,才能不害怕上台。

    来不太友好、有支配欲的观众时,他们有一种自卑感。只有当

    讲话,害怕上台,这是因为他们把观众当作敌人。当面对看起

    很多在生活中不善社交的成年人发觉自己不能在公众场合

    一种驱使他们寻找孤立。(免费电子书)

    问题的人具有两种推动力:一种使他们想和他人配合协作,另

    为他们不愿配合,他们的语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有语言的方式来做出反应。他们朝着更好的生活方式努力,但是用自

    己的方式,犯自己的错误,对成功有着自己的解读。

    左撇子为什么会显得很聪明?

    我们来分析一下个体能够展示出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以左

    撇子儿童为例。有一些儿童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是左撇

    子,因为他们一直被训练使用右手。他们开始使用右手时不甚

    灵活,因此受到批评。

    左撇子儿童刚出生时就能看出来,因为他们的左手比右手

    活动得更多。之后的生活中,他们可能会为了克服不善使用右

    手的缺陷而发展出绘画、写作等兴趣。这对发展潜在的艺术天

    分和能力很有利,这样的孩子为克服自己的局限而战斗。如果

    这种挣扎是认真的,他们可能会变得嫉妒别人,从而发展出自

    卑感。通过不断地挣扎,左撇子儿童可能会成长为好战的人,总是想着不能太笨拙,不能被别人认为有不足之处。

    儿童按照四五岁时形成的原型发展,他们或努力或犯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标。有些孩子想成为画家,有些孩子则想

    逃离让他们感觉不舒服的世界。我们也许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

    弱点,但孩子们不知道,可偏偏我们没有向他们做出正确的解

    释。

    很多孩子的眼睛、耳朵、肺或胃不是很好,这些弱点刺激

    了他们的兴趣。从一个有趣的例子可以看到这点,一个男人只

    有当晚上下班回到家时才会发生哮喘。他45岁,已婚,有一份好工作。被问及他的哮喘是如何发生的,他解释道:“你看

    哦,我的妻子是一个爱慕物质的人,而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我们经常意见相左。下班回到家我就想放松放松,想静静

    地待在家里,但她想出去活动。久而久之,她总是抱怨不能出

    门玩个尽兴。于是我就会发脾气,开始窒息。”

    这个人为什么会窒息?他为什么不呕吐?他只不过是忠于

    自己的原型。小时候他的一些缺陷影响了他的呼吸,这使他很

    不舒服。有个护士非常疼爱他,总是坐在他身边安慰他,她让

    他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全世界的人都会逗他玩,安慰他。他四

    岁时,这个护士因结婚离开了他,他陪她到车站,哭得很伤

    心。护士走后,他对母亲说:“她走了,以后再也没人对我感

    兴趣了。”

    我们看到他成年以后和早年形成原型时的想法一样:寻找

    一个理想的人——总是愿意逗他玩,安慰他,只对他一人感兴

    趣。他的问题不在于缺乏勇气,而是他不能总想着被逗着玩、被安慰。自然,要找一个总逗你开心的人不容易。他总是想控

    制一切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成功了,当他开始窒息的

    时候,他妻子不再想出去社交或去剧院,他实现了“优越的目

    标”。

    在意识层面上,好像他总是对的,但在潜意识中,他被成

    为征服者的欲望驱动着,他想让妻子变成跟他一样的人。我们

    应该怀疑有这种行为的人,怀疑他们是否表里如一。同样,我们经常看到视力不好的孩子,对可见的东西有更

    大兴趣。诗人和画家常常视力不好。比如视力不好、散光的诗

    人古斯塔夫·弗莱塔格(Gustav Freitag)取得了伟大的成

    就。他说:“因为我的眼睛和别人的不同,我好像不得不训练

    和使用我的想象力。我不知道这是否帮我成了一个好作家,但

    因为我的视力,我确实在想象中看到了比别人在现实中看到的

    更好的东西。”

    很多天才都视力不好或有其他生理缺陷,即使是“神”,也有诸如一只眼或双眼失明的缺陷。那些天才,就算几乎失

    明,也能比其他人更好地理解线条、格调和颜色的差异。这说

    明:如果正确理解了生理缺陷,我们就可以为那些有生理缺陷

    的儿童做些什么。

    一些人对食物特别感兴趣,总是讨论什么能吃,什么不能

    吃。这些人年轻时通常有消化问题,所以比其他人对食物更感

    兴趣。他们可能有一个爱操心的母亲,总是告诉他们能吃什

    么,不能吃什么。于是他们努力克服自己的肠胃问题,变得对

    早餐、午餐和晚餐吃什么特别感兴趣。对食物的执着,有时让

    他们变成很好的厨师,或餐饮方面的专家。

    肠胃不好常使得人们从吃东西以外寻找代替品。有时这个

    代替品是钱,这样的人可能会变得吝啬,或成为金融家。他们

    经常为了积累财富而极度努力,夜以继日地训练自己。他们不

    停地想着自己的生意,使他们在相同的条件下比其他人更有优

    势。所以经常听说有钱人遭受胃病的折磨。我们要提醒自己重视身体和头脑之间的联系。相同的缺陷

    在不同的人身上结果不一定相同;生理缺陷和生活窘迫之间并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生理的缺陷通常可以被有效治疗,至少

    可以减轻,并不是生理缺陷本身会带来什么坏的结果,而是由

    患者的态度决定的。这正是为什么,对个体心理学家来说,单

    纯的生理因果关系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对生理缺陷的错误态

    度。这也是为什么个体心理学家鼓励通过发展原型来克服自卑

    感的原因。

    有时我们会遇到看起来总是焦躁不安的人,因为他们总是

    急于克服自己的困难。只要我们看到坐立不安、脾气暴躁的

    人,一般能推断出他们有强烈的自卑感。那些相信自己能克服

    困难的人,是不会那么焦躁不安的。

    自大、无礼、争强好胜的孩子也暗示出强烈的自卑感。我

    们的任务是找出他们自卑的原因,发现他们要克服的困难,对

    症开方以开展相应的治疗。在此过程中,永远不要对原型的生

    活方式提出批评或者做出惩罚。

    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上的原型发现这些特征:有不寻常的爱

    好,总是企图超过他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有些人在行事和表

    达时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喜欢排斥别人。他们逃避新的情况,试图待在自己觉得安全的小圈子里。在学校、工作、社会和婚

    姻中,他们表现相同,总是希望在自己的小范围内实现优越的

    目标。这样的人不胜枚举。这些人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

    就是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应对各种局面的能力,回避是

    没有意义的。如果个体把某些情况和某些人定义为不可能仅用私人逻辑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健康的生

    活,人们需要社交和常识的清新空气。

    生活对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作家想写出好作品,不

    能总是出去和别人吃饭,因为他们需要长时间独处来整理自己

    的想法,但他们也必须通过社交互动成长,这是他们发展的重

    要部分。我们要记住这些人的两种要求,还有他们既可以对社

    会有用,也可以没用。所以要仔细考察有用和无用行为之间的

    差别。

    正视自卑情结

    社交过程的核心,是人们总是努力寻找可以彰显自己的机

    会。所以有强烈自卑感的儿童会排斥比自己大的孩子,只和比

    自己弱小、受自己支配的孩子玩耍。这是自卑感的一种反常、病态的表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自卑感,而是它的程度和特

    点。

    反常的自卑感称为“自卑情结”。但“情结”这个词不足

    以形容渗透整个性格的自卑感。它几乎是一种病,在不同情况

    下严重程度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在工作中注意不到某人的自卑

    感,因为他们很相信自己的能力,但他们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

    中可能不相信自己,这样综合来看,我们才能发现他们真正的

    心理状况。

    在紧张或面对困难时,这些人的错误更加明显。当个体处

    于困境或新的情况时,原型会表现得更加清楚;困难的情况往往不是新的情况。所以,如我们第一章所说,一个人社交兴趣

    程度的表现,在新的社交环境中会变得明显。

    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看他是和同学打成一片还是避开他

    们,以此来观察他的社交兴趣。如果他有选择地对其他孩子做

    出回应,或者犹豫,我们就要当心他以后在社会和婚姻中也会

    表现出相同的特点。

    很多人说:“我想接纳那个人,但是……”所有这样的陈

    述都暗示出强烈的自卑感,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去解读,会对

    诸如怀疑等情绪有新的洞察。爱怀疑的人总是在怀疑,结果一

    事无成。

    心理学家能从人们身上看到犹豫和矛盾,这些可以当作自

    卑感的信号。我们还要考虑主体的行为举止,观察他们在待人

    接物时是否犹豫不决,或肢体动作是否很笨拙。这些人在其他

    情况下也会表现出这种犹豫不决。很多人习惯性地一会儿决定

    这样,一会儿决定那样,这正是强烈的自卑感的标志。

    我们的任务是训练人们摆脱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正确的

    治疗方法是鼓励他们,永远不要让他们气馁。我们必须让他们

    相信,他们能够面对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这是建立自信的唯

    一方法,也是治疗自卑感的唯一方法。第三章

    自卑与超越

    你的优越感从何而来?

    上一章我们讨论了自卑情结以及它与我们所共有并与之抗

    争的自卑感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来看看它的补充——优越情

    结。

    我们已经看到了个体生命的每个特征在行动进程中的表

    现,这些特征可以说是有过去和未来的。它们的未来与我们的

    努力和目标紧密相连,它们的过去代表着我们试图克服自卑与

    不足的阶段。这就是为什么在自卑情结的案例中,我们感兴趣

    的是最初的起源,而在优越情结中,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它们的

    过程和变化。这两种情结是有关联的,一方面,如果我们在自

    卑情结的一个案例中也发现了隐藏的优越情结,我们不应该感

    到吃惊;另一方面,如果观察优越情结,研究它的持续性,也

    常常能或多或少地发现隐藏的自卑情结。如果没有对目前状况

    感到一定的不满意,我们就不会努力去追求成功,去成为优越

    者。

    获取优越感的努力不应停息,它对个体的头脑、心理至关

    重要,正如我们说过的,生命是目标或理想的实现,获取优越

    感的努力会让它一直处于运动之中。看看懒惰的孩子,他们缺

    乏活力,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可以说他们似乎没有任何进步,尽管如此,在他们身上也能发现对成为优越者的渴望,这种渴

    望让他们说:“如果我不懒惰,我可以当总统。”他们自视甚

    高,有条件地努力进步,总是觉得如果……就能……这是自我

    欺骗,当然,它是虚构的,但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人性经常从

    虚构中得到满足,这对缺乏勇气的人尤其适用:他们感觉自己

    不够强大,总是在困难面前迟疑,试图逃避它们,通过迟疑和

    逃避,他们保留了其实自己更强大、更聪明的感觉。

    弱点也是一种武器

    有偷窃行为的儿童有潜在“优越感”。他们相信别人对自

    己的骗术毫不知情。这样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变得比别人富

    有。这种“优越感”也发生在那些觉得自己是英雄的罪犯身

    上。

    我们已经从私人逻辑的论证角度谈论过这个问题,它并不

    是一种普遍的或者说社会性的意识。如果罪犯们觉得自己是英

    雄,那只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事实上,他们缺乏勇气,因为他

    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不能真正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犯罪

    行为是出于优越情结的表现,而不是出于邪恶的人性或者原始

    的兽性。

    在神经衰弱的人身上也能看到相同的症状,比如,他们可

    能失眠,所以第二天感觉没有足够的精神来满足工作需要。因

    为他们的失眠,他们觉得不应该要求自己工作,因为他们完成

    不了这些本应完成的任务。他们痛哭:“如果我能睡着哪怕一

    会儿,有什么是我做不到的啊!”在饱受焦虑折磨而变得抑郁的人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这一

    点。焦虑使他们成为暴君,他们用焦虑来统治别人——因为必

    须有人围着他们转,走到哪里都要有人陪,等等。这些人的伴

    侣不得不为满足他们的需要而调整自己的生活。

    抑郁生病的人通常是一个家庭的注意力中心。在他们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自卑情结是如何行使自卑情结这一权力的:他们

    抱怨自己身体虚弱,体重下降,但他们却往往是最强大的,因

    为他们支配着家庭中的健康成员。不用对这点表示惊讶,在我

    们的文化中,弱点可以成为有力的武器。

    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之间的联系。比

    如,如果研究有优越情结的问题儿童——他们一般无礼、自大

    ——会发现他们总是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我们都知道

    脾气不好的孩子如何试图控制别人。他们为什么会有诸多要

    求、如此无礼呢?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足够强大到能够实

    现自己的目标,因为他们感觉自卑。他们在努力让自己看起来

    比实际年龄大时,总是小心翼翼,以此来获得成功、自豪感和

    优越感。

    我们必须找到治疗这些孩子的方法。他们之所以采取那种

    方式行动,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事物的自然顺序。我们不应该指

    责他们,而是要用友好的方式向他们解释常识,帮助他们逐渐

    理解它。自卑的人才炫耀,那只是因为他们不能用更积极的方式与

    别人竞争。他们无法与社会和谐相处,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交生

    活,不知道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社交问题。我们经常发现,这样

    的人在童年时与自己的父母或老师有过冲突。

    在神经疾病中,我们同样会看到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的结

    合。神经症患者常表达自己的优越情结,却不知道自己有自卑

    情结。

    一个有强迫性神经衰弱症的女孩的案例,在这个议题上很

    有启发性。这个年轻的女孩与她充满魅力、受人欢迎的姐姐走

    得很近,这个事实很重要,因为如果家里的某个人在某方面很

    出色,其他人就会受罪——经常如此,不论这个人是父亲、孩

    子,还是母亲。对其他家庭成员而言,这将意味着要面对一种

    艰难的处境,有时他们甚至觉得不能承受。

    这个女孩是在一种不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她感觉受到

    了限制。如果她对其他人感兴趣,理解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她

    会选择其他道路。但她经常遭受紧张情绪的折磨,这种紧张情

    绪出于和姐姐对比造成的自卑情结。

    在她20岁时,她的姐姐结婚了,她就想在婚姻上与姐姐一

    决高下。她离健康、有益的生活越来越远。她开始发展出自己

    是一个邪恶的人的想法,后来又觉得自己拥有可以把人送去地

    狱的魔力——我们把这种魔力看成优越情结的表达——她开始

    抱怨她拥有的这个“天赋”,就像我们有时听到富人抱怨他们

    钱多到花不完。她觉得自己有把人送去地狱的神一样的力量,有时也觉得自己能够并应该拯救这些人。通过这个虚构的系

    统,她确信自己拥有比姐姐更高的权力,也只有通过这种方

    式,她才能超越姐姐。所以她不断地抱怨自己拥有这种力量,因为她越抱怨,就越觉得她真实地拥有它。只有通过抱怨她才

    感到快乐。

    姐姐曾经更受人喜爱,因为她曾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真是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3年后,妹妹的出生改变了姐姐的整个生

    活。以前姐姐总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现在她突然失去了这个地

    位。所以她变成一个好战的孩子,但好战只在有弱者伴随的地

    方存在,好战的孩子不是真的有勇气——他们只和比自己弱的

    对手战斗。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孩子可能会变得暴躁,因此在

    家里也就不会那么受人喜欢。

    所以这位姐姐觉得自己不像以前那么受人喜爱了,并将此

    看成厌恶妹妹的证据,她觉得母亲是最有罪的,因为是她把这

    个婴儿带到家里的。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她把攻击的矛头指向母

    亲的原因了。而这个婴儿,当然需要像所有婴儿那样被照看,所以处于有利的地位。她不需要努力,不需要斗争,她成长为

    一个小甜心,被喜爱,成为注意力的中心。有时,美好和服从

    这类美德,是可以征服他人的!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种美好,看看它是否奏效。我们可以假

    设,只要被纵容,孩子就会顺从、易于管教。当被纵容的孩子

    去上学时,他们不再处于有利的地位,从那一刻起,我们看到

    他们对生活采取了犹豫的态度。这个案例中的妹妹就是这样。她开始学习缝纫、弹钢琴

    等,但每一次,过不了多久就会放弃,甚至开始对社会失去兴

    趣,不再喜欢出门,变得郁郁寡欢。她感觉姐姐的阴影笼罩着

    自己,她的犹豫使她变得脆弱,使她的性格变得扭曲。

    在之后的生活中,她在工作上也总是犹豫不决,到头来一

    事无成。在爱情和婚姻中也是如此,虽然她一直在与姐姐竞

    争。她30岁时嫁给了一个患有肺结核的男人,这个选择自然遭

    到她父母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她反而觉得没必要犹豫,因

    为父母不同意这桩婚事。

    一年后,她又和一个比自己大35岁的男人结婚了。我们常

    常能从这种选择比自己年长很多的人或者已婚者作为伴侣的行

    为中看出自卑情结的存在。当面对明显的阻挠时,他们可能会

    表现出怯懦。这个女孩没能通过婚姻实现优越感,于是她找到

    了另一个方法,开始坚持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清洗,她

    总是在不停地洗手。如果有人或东西碰到了她,她就必须洗

    手,通过这个方式,她变得完全孤立了。这些看起来都像是自

    卑情结,但这个女孩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唯一干净的人,她不断

    地批评和指控他人,因为他们不像自己那样有清洗强迫症。她

    一直想成为优越者,现在通过虚构的方式,她做到了:她是世

    界上最干净的人。所以我们看到,她的自卑情结发展成了优越

    情结,只是表达方式完全不同而已。

    超越自卑用。某些人蜷缩在床上,用被子蒙着头,这表现出自卑情结,当 时 , 个 体 心 理 学 试 图 找 出 睡 姿 对 优 越 感 或 自 卑 感 的 作

    )

    治 者 死 了 , 还 出 现 在 自 己 的 梦 中 。( 免 费 电 子 书

    的报纸,也不能说服他相信这个统治者还活着,他坚称这个统

    他只是个小男孩啊!即使人们给他看报道这个统治者最新活动

    这个统治者出现在自己的梦中,要求他统领奥地利军队抗敌。

    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幻想奥地利的统治者死了,并声称

    有 一 个 15 岁 男 孩 的 案 例 , 他 因 为 有 幻 觉 被 送 进 精 神 病 医

    觉得自卑,很痛苦,从而发展出优越情结作为补偿。

    们在生活中是孤立的。如果我们回到他们的过去,会发现他们

    大的领导者,这些人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好像是真的一样。他

    夸大狂患者身上也有相同的现象,他们相信自己是神或伟

    乏社交兴趣,就没有准备好解决生活的问题。

    个人优越感,有社交兴趣,就能取得一些成绩,但如果他们缺

    力获取优越感,这似乎是人性的一个特征:只要人们努力获取

    ——觉得自己特别匮乏时,他们就会减少对别人的兴趣,只努

    轻 松 , 因 为 不 需 要 自 己 解 决 问 题 了 。 当 个 体 —— 孩 子 或 成 人

    而转向生活无用的一面。在有别人支持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很

    社交问题的态度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这些人很少成功,继

    趣,对他人漠不关心,所以没有任何集体感。他们对待生活中

    感 觉 自 己 好 像 生 活 在 充 满 敌 意 的 世 界 里 , 总 是 寻 找 自 己 的 兴

    地解决生活的问题。但如果他们发展出严重的自卑情结,就会

    只要人们不仅对自己,也对其他人感兴趣,他们就能很好我们能相信这样的人是勇敢的人吗?另外,当我们看到身姿挺

    拔的人时,能相信他们是生活的弱者吗?也有观察显示,那些

    趴着睡觉的人多是固执而又咄咄逼人的人。

    为了找出清醒时的行为与睡姿之间的关系,我们观察了这

    个男孩。我们发现,他睡觉时双臂在胸前交叉,就像拿破仑

    ——我们都看过拿破仑双臂交叉的漫画。

    第二天,我们问这个男孩:“这种姿势让你想到了谁?”

    他回答说:“我的老师。”

    这个发现有些困扰我们,直到我们意识到可能这个老师像

    拿破仑,事实确实如此。这个男孩很喜欢这位老师,想和他一

    样。他渴望成为老师,但家里付不起学费,不得不让他去餐馆

    工作,那里的顾客都嘲笑他,因为他个子矮小。他难以承受,时刻都想逃离这种羞辱感,但他逃向了生活无用的一面。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案例中的这个男孩:开始时他有自卑情

    结,因为他个子矮小,但他不断地努力获取优越感——他想当

    老师,但因为这个目标受阻,他绕到了生活无用的那一面,找

    到了另一个优越的目标——他在睡眠和幻觉中成为优越者。

    别让你的优越感害了你!

    对优越感的追求可以通过无用或有用的活动来实现。例

    如,有的人乐善好施,那么这可能意味着下面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很好,愿意帮助别人;他们仅仅是为

    了炫富。

    心理学家会遇到很多夸夸其谈的人。罪犯的行为也有类似

    的倾向——喜欢炫耀轻而易举的成功,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

    进行了讨论。纽约的报纸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窃贼在

    闯入一些女教师家中行窃时受到了她们的阻挠。他们之间进行

    了一个有趣的讨论,这名窃贼告诉这些教师,她们不知道通过

    正常、诚实的方法挣钱有多困难,当窃贼比做正常工作来钱容

    易多了。这个人逃向了生活无用的一面,却发展出优越情结,他觉得自己比这些女教师强大,尤其是他有门路,而她们没

    有。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懦夫了吗?没有。相反,他觉得自己

    是一个英雄。

    一些人选择自杀,寻求抛弃整个世界和所有困难的方法。

    他们看起来不关心生命,所以感觉优越,但他们其实是懦夫。

    我们看到,优越情结是次生的,它是对自卑情结的补偿。我们

    要努力寻找其中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可能看似矛盾,却是符

    合人的本性的,正如我们前面所展现的那样。一旦找到这种联

    系,就可以治疗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了。

    健康的野心,健康的情结

    想对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的主体得出结论,就要说说这些

    情结与正常的推动力之间的关系。正如我们说过的,每个人都

    有自卑感,但自卑感不是一种疾病,它是人类健康、正常发展

    的一种兴奋剂。只有当不足感淹没个体的时候,它才成为一种疾病,不是刺激他们做出有益的活动,而是让他们变得抑郁落

    寞,停滞不前。

    优越情结是感到自卑的人逃离困难的方法之一。他们假设

    自己是优越者,也许事实远非如此,但这种虚假的成功补偿了

    他们所不能承受的自卑。

    正常的人没有优越情结,他们甚至都没有优越感,但他们

    有成功的野心,只要这种努力得到建设性的表达,就不会引发

    导致精神疾病的错误价值观。第四章

    生活方式

    你让自己生活方式“不正常”了吗

    长在山谷中和长在山顶上的松树是不同的。虽然都是松

    树,但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生长方式。树的生

    长方式是树对环境的个性表达。当我们把它放到某种生长环境

    时,会发现它们的生长方式与我们的预期有出入,那是因为每

    棵树都有自己的生长方式,并且它的生长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机

    械反应。

    人类也是如此。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看到的生活方式,都需

    要分析它与现存环境的确切关系以及随着环境变化个体产生的

    思想变化。只要人们处于有利地位,就无法看清他们的生活方

    式,而在新的环境中,当他们面临困难时,生活方式开始变得

    不同,变得清晰。一个受过训练的心理学家甚至能够发现处于

    有利地位的个体的生活方式;而如果个体处于困境,即使没有

    学过心理学的人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些个体的生活方式。

    生活不是游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形形色色的困难

    时刻环绕着人类,当主体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必须研究他

    们了,要找出他们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反应:正如我们说过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统一体,它起源于早年的困难,并在对目标的

    追求中不断发展。相比过去,我们对未来更感兴趣,为了理解某个人的未

    来,我们必须理解他的生活方式。即使我们能理解本能、刺

    激、驱动等,但还是不能预测会发生什么。一些心理学家试图

    通过观察本能的行为或创伤来得出结论,但通过进一步考察发

    现,所有这些元素都预先假设了整个生活方式,因此,无论接

    收到什么信号,都只是在强化生活方式而已。

    我们已经看到有生理缺陷的人如何遭受自卑感的折磨——

    他们深陷困境,惶恐不安。但他们不可能一直忍受这种状况,自卑感会刺激他们行动,导致目标形成。个体心理学起初把个

    体朝向目标的连续活动称为“生活的计划”,但因为这个名字

    有时会被误解,现在它叫作“生活方式”。

    因为个体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有时通过和他们谈话、向他们提问,就可以预测他们的未来,就像是看戏剧的第五

    幕,所有的谜题都解开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做出预测,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个体有哪些困难,他们的生活有哪些问

    题。因此,通过经验和部分事实可以预测在那些总是远离他人

    的孩子身上将会发生什么,也包括那些黏人的、被溺爱的、在

    新环境中畏首畏尾的孩子。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就是获得别人的

    支持,那么在他的身上会发生什么呢?——他会犹豫,停止寻

    找,逃避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下此结论,是因

    为我们已经看到相同的事发生了上千次,我们知道他们不想独

    自应对,而总想被溺爱,远离生活的基本问题,投入不相关的

    事情上,而不是为重要的事做斗争。他们缺乏社交兴趣,结果发展成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罪犯,然后自杀——做最后的

    逃避。现在,我们对这些都有了更好的理解。

    我们意识到,了解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用“正常

    的”生活方式作为衡量的标尺,也可以把那些能很好地适应社

    会的人作为比对的标准,通过与“正常”的对比发现异常。

    “正常的”生活方式

    到这里应该说说我们是如何确定“正常的”生活方式的,以及我们如何以此为出发点去认识错误和特殊性的。

    不能将人简单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

    的个体生活方式,就像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

    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类的生存环境如此复杂,会

    发生无数可能性,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

    谈论的类型,只是一种识别个体之间相似性的智力机制。如果

    我们根据智力水平分类并研究处于该智力水平的个体的特殊

    性,然后就能得出更清楚的结论。但我们并不能总是使用相同

    的方法分类;我们要使用最有用的分类来得出同类个体所具备

    的相似性。在严谨的分类中,一旦某一个体被归为某一类型,那将意味着不可能再被归为其他类型。

    有一个例子可以更清楚地说明我的观点,当我们谈到不能

    很好适应社交的这一类人时,是指那些过着无聊的生活、没有

    任何社交兴趣的人,这是划分类型的方法之一,或许也是最重

    要的方法。看看那些只对视觉的东西感兴趣的人,他们与兴趣集中在口头表达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但他们可能都在社交环境

    中遇到困难,不能与同伴建立联系。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

    类型只是抽象概括,那么按类型分类就会产生混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为衡量不同类型的参考的正常人——

    他们通常拥有社交导向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意或无意地

    使社会获得益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有足够的能量和

    勇气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精神病患者缺乏这两种

    品质:他们既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不能在心理上适应日常

    的生活和工作。

    “失调的”生活方式

    来看一个生活方式失调的案例:一个30岁的男人,总是在

    解决问题的最后一刻逃跑。他经常怀疑自己的朋友,所以与朋

    友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发展——友谊在怀疑中是不能发展的,因

    为对方能感受到友谊中的紧张气氛。尽管这个男人和很多人在

    一起,但实际上他没有朋友,他对其他人没有足够的兴趣,不

    喜欢和人待在一起,在有别人在场时总是很沉默。他解释说,有人伴随时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他非常害羞。他说话会脸红。如果他能克服这种害羞状

    态,他就能很好地说话,他需要别人的帮助,而不是批评。他

    知道自己不是很受欢迎,这使他更不喜欢和别人说话。他的生

    活方式是:如果他接近别人,只是要引起他们的注意。他的社交生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工作。这个患者总害怕

    难以胜任工作,所以他夜以继日地学习;过度的劳累导致他不

    能完成工作中的任务。

    从他面对生活的方式,可以看到他总是把自己置于压力之

    下。这是他有强烈自卑情结的标志:他低估自己,总是觉得别

    人和新的情况对自己不友好。他好像处于敌人领地那样时刻准

    备行动。

    现在我们有足够多的信息来勾画这个人的生活方式了。我

    们看到他想前进,但同时又犹豫不决,因为他害怕失败。他好

    像站在一个深渊前面,感到很紧张。他想前进,但是有条件

    地,他更喜欢待在家里,而不是和其他人打交道。

    这个人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爱的挑战,这是大多数人没有

    准备好的挑战。他接近女性时很犹豫。他想谈恋爱,想结婚,但因为他的自卑感,他很害怕面对未来。他不能拥有他想要的

    一切。这种行为和态度可以用“是的!但是……”来总结。他

    爱上一个又一个女孩,这种事经常发生在神经症患者身上,他

    们认为两个女人比一个女人更让人感到轻松,而普通人则认为

    其实两个女人还不如一个女人来得省心。这解释了一夫多妻或

    背叛倾向。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形成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个体心理学

    分析:这个人,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在四五岁时建立了自己

    的生活方式——那时肯定发生了一些悲剧,极大地影响了他,所以我们必须找出这个悲剧。某些东西使他失去了对其他人的正常兴趣,造成一种生活只是一个巨大的麻烦的印象,希望最

    好不要继续面临困难。他变得小心、犹豫,寻找逃避的方法。

    他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我们已经谈论过这个地位的重

    大意义,第一个孩子在一段时期内是注意力的中心,当别的孩

    子出生时,他们的地位被取代。在很多情况下,害羞、不敢前

    进的人是因为相信别人更被喜爱。不难得出结论,问题就出在

    这里。

    寻找早期记忆

    通常我们只需要在咨询室问问患者:“你是家里的第一

    个、第二个,还是第三个孩子?”然后就会有线索,也可以用

    另外一种方法:询问早期记忆(这个问题在下一章会探讨)

    ——这个方法很重要,因为这些记忆或早期图景,是早期生活

    方式得以发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型。当人们论及

    早期记忆的时候,就涉及原型。每个人都记得一些重要的东

    西,而那些存在于记忆中的东西往往都是很重要的。

    有一些心理学学派有相反的假设,他们相信那些被人们遗

    忘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但这两种观点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也

    许人们能够回忆起有意识的记忆,但不知道它们意味着什么

    ——他们看不到这些记忆与当前行为的联系。所以不论我们是

    否强调被隐藏的或被遗忘的有意识或无意识记忆的重要性,其

    结果是一样的。早期记忆的描述很有启发性。一个人也许会告诉你,小时

    候他的妈妈带着他和弟弟去买东西。他提到了弟弟,我们立刻

    能够看出这个弟弟对他很重要。他还回忆到有一次外出购物时

    天突然下起雨来,他的妈妈抱起他,但看到弟弟后,就把他放

    下,抱起弟弟。我基本可以勾画出他的生活方式:他总是觉得

    别人更受喜爱。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他不能在有其他人在场

    时说话,因为他总是在避免,或者说希望不会被人推到注意力

    的中心,他对友谊也是如此:他总是认为他的朋友更喜欢别

    人,所以他不能建立真正的友谊。他不断地怀疑,把一些小事

    当成背叛或拒绝。

    我们也能够看到他经历的悲剧如何阻碍了他的社交兴趣的

    发展。他回忆起妈妈把弟弟抱在怀里,觉得弟弟比他更受到妈

    妈的喜爱,并不断加深这个观点,因此经常感到压力——当觉

    得别人更受喜爱时,完成一些事就显得特别困难。

    对于这些人来说,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把他们完全地孤立

    起来,这样他们就不用和别人竞争了。有时,这样的孩子确实

    会幻想世界爆发灾难,他们是唯一的幸存者,因为没人比他们

    更有优势。我们看到他们如何让自己感觉良好,不理会逻辑、常识、事实,而是按照怀疑或私人逻辑行事。他们生活在自己

    的世界里,心里总想着逃避。他们与别人没有联系,也对别人

    不感兴趣,但不应责备他们,因为我们知道他们的思想过程是

    不正常的。

    自卑感,不是一种有害的情绪我们的任务是帮助这样的人发展社交感,使他们能够很好

    地适应社会。具体来说要如何做呢?这些人总是很紧张,总是

    寻找一些东西来确信他们的固有想法。除非我们能潜入他们的

    性格,质疑他们的先入之见,否则不可能改变他们的想法。这

    需要技巧。如果咨询师与患者没有紧密的关系,或对患者没有

    兴趣,那就最好,因为如果关系太紧密,咨询师会发现他在根

    据自己的兴趣而不是患者的兴趣来行动。患者不会注意不到这

    一点,于是变得多疑。

    重要的是减少患者的自卑感,而不是彻底消除,我们也不

    想彻底消除,因为自卑感是一种有用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做

    的是改变患者的目标。我们已经看到,他们的目标是逃跑,因

    为别人更受喜爱,而我们必须让他们看到其实是他们低估了自

    己,以此来减少他们的自卑感。我们可以展示他们的错误行

    为,让他们知道他们总是紧张、惶恐不安,仿佛时时刻刻都如

    临大敌。我们可以向他们解释,他们对别人表现出的恐惧如何

    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以及给人留下了怎样的不好印象。

    如果这样的人能当好派对的主人,确保朋友们过得愉快,对朋友们很友好,考虑朋友们的爱好,他们会改进很多。但在

    正常的社交生活中,我们看到他们并不愉快,而且没有建设性

    的主意,他们总是说:“愚蠢的人们,他们不好好和我在一

    起,我对他们不感兴趣。”这些人的问题是他们不理解自己的

    情况,因为他们依赖于私人逻辑,缺乏常识。

    那条叫作“抑郁症”的黑豹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抑郁症患者。抑

    郁症这种病很常见,而且是可以治愈的。那些容易遭受抑郁困

    扰的人,在其生命的早期就已经有了特定的表现。许多孩子在

    接触新环境的时候都表现出了抑郁症的迹象。

    在这个例子中,该患者的抑郁症大约发作过10次,并且通

    常都是在他换新工作的时候。如果他从事的是熟悉的工作,那

    么他可以被描述为接近“正常的”,但是他会不愿意外出,并

    且想管着别人,这样的结果就是他没有朋友,并且到50岁的时

    候都没有结过婚。

    为了研究他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童年。他曾

    经非常敏感,并且喜欢争吵,总是通过强调自己的痛苦和缺陷

    来支配他的哥哥和姐姐。他告诉我们,在他四五岁的时候,有

    一天在沙发上玩耍,他把其他的孩子都推了下去。当婶婶责骂

    他时,他说道:“都是因为你骂我,我的整个人生都被毁

    了!”

    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总是试图掌控别人,总是抱怨自

    己的缺陷以及自己遭受了多大的痛苦。这种性格特点在日后就

    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抑郁症本身只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许多

    抑郁症患者几乎都喜欢说同一句话:“我的整个人生都被毁

    了。我什么都没有了。”这种人通常都曾经被溺爱,但是现在

    却不再是这样了,这就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绝大多数人都有恐惧的倾向。这种胆怯如果表现在社会情

    景中,就是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的最常见的原因。有一个来自贵族家庭的人,从来都没想过努力工作,但总是想得到别人的

    支持和照顾。他显得很没能力,自然找不到工作。他的哥哥们

    都对他很反感,并且说:“你真是蠢得连工作都找不到啊,你

    什么都不知道。”于是他开始酗酒,几个月之后,他被确诊为

    酒精成瘾,然后在治疗中心待了两年。

    治疗中心的治疗对他有所帮助,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他并无

    益处,因为他被送回到社区时并没有做任何准备。虽然出身名

    门,但除了体力活,他找不到任何别的工作。不久之后他开始

    出现幻觉,总认为面前有个人在捉弄他,折磨他,以至于不能

    让他正常工作。最初他是因为酗酒而不能工作,后来则是由于

    幻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仅仅让酒精成瘾者戒酒并不是恰当

    的治疗措施;我们必须找出并纠正他们生活方式中的差错。就

    这个患者来说,他曾经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总想着被帮

    助,所以他实际上根本没有做好独立工作的心理准备。

    我们必须帮助所有的孩子变得独立,只有让他们明白其生

    活方式中的错误,独立才能得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中,孩子们

    本应该得到训练去做一些有用的工作,这样他们在兄弟姐妹面

    前才不会觉得羞愧。第五章

    记忆的秘密

    我们的早期记忆

    之前我们已经分析了个体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现在我们来

    讨论一下早期记忆这一主题,这或许是理解生活方式最重要的

    方法。通过回顾早期记忆,我们可以发现原型——生活方式的

    核心——这比其他任何方法都要有效。

    在我们听了患者的一些抱怨之后,我们可以询问他的早期

    记忆,并将这些记忆与他所讲的其他事实进行对比。大多数情

    况下,个体的生活方式从未改变: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性格相

    同的同一个人,一个统一体。正如我们之前证明的一样,个体

    的生活方式是通过追求优越感的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因此

    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和每一种情感都应被当作这种努力

    的一部分。在某些时刻,尤其是在早期记忆中,这一点表现得

    非常明显。

    我们也不应把早期记忆和近期记忆区分得太明显,因为个

    体的生活方式在近期记忆中也有涉及,但是在最初的记忆中会

    更容易,也更能得到启发去找到一个人努力的方向:这样我们

    就能找到基本主题,并能够认识到,其实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并

    没有改变。当患者回忆过去时,我们可以肯定,他们的记忆所呈现

    的,都是对他们来说在情感上感兴趣的,我们也能从中找到他

    们个性的线索。不可否认,遗忘的经历对生活方式以及原型来

    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通常很难发现那些经历,或者说潜意

    识的记忆。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记忆,都有朝向优越

    性这一共同目标的性质。它们都是完整原型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建议,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对有意识和潜意识的记忆都进

    行调查,这是因为两者是同样重要的,而个体本身通常不能认

    识到这两者,只有局外人才能理解并解释。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有意识的记忆。有些人被问到早期

    记忆时会回答“我什么都不记得了”。我们必须让这些人集中

    注意力,努力去回忆。经过一些努力,我们经常会发现,他们

    会记起一些事情。但是他们刚开始的这种犹豫可以被认为是他

    们不想回忆遥远童年的征兆,于是我们可能就有了这样的结论

    ——他们的童年是不愉快的。为了找出想知道的东西,我们需

    要鼓励这些人,并给以暗示,最终他们都记起了一些事情。

    另外,有些人却说能够记起在他们一岁时发生的事情。这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些事情可能是想象而不是真实

    的记忆;其实这些事情到底是他们想象出来的还是事实并不重

    要,因为无论怎样,它们都是一个人个性的一部分。

    其他人强调,他们不确定这是不是他们自己记起的事情,因为这都是父母后来告诉他们的。这一点其实并不重要,因为

    即使他们的父母曾经讲过那些事情,他们也已经把那些事情刻

    到了脑海中,因此这也能使我们知道他们的兴趣所在。你的记忆都有迹可寻

    正如我们在上一章里解释的那样,出于特定的目的把个体

    分为几种类型是很容易的。对早期记忆的分类能够展示出属于

    某种特定类型的人会有哪些行为。比如,有这样一个人,他记

    得曾经见到过一棵绝美的圣诞树,树上满满的都是彩灯和礼

    物。这个故事里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是他看到了这些东西的

    事实。他为什么要告诉我们他看到的东西?因为他总是对视觉

    的东西感兴趣。他可能曾经同某种视力问题做过斗争,而且曾

    得到过训练,一直以来都对看到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并专注于

    此。可能这并不是他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可能是有意

    思或有价值的部分。它提示我们,如果要给他推荐一个合适的

    工作,应该是一个让他用眼睛来劳动的工作。

    在学校,儿童的教育通常会忽视这种分类原则。我们可能

    会发现那些喜欢视觉事物的儿童不愿意听老师讲课,这是因为

    他们想看一些东西。对这些儿童,我们应当耐心地教育他们去

    听讲。学校里的许多儿童只通过一种途径来学习,因为他们只

    用一种感官来感受事物。他们可能只善于听或者看。有些可能

    总是喜欢行动和实践。不能期待不同类型的儿童有同样的表现

    方式,尤其是当老师比较喜欢一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比如讲给

    学生听。若这一方法成为主导,那些“爱看的”或者“爱做

    的”就会比较痛苦,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我们看一下这个病例:有个年轻男子,24岁,其遭受的症

    状是晕厥。我们问到他的早期记忆,他回忆到,4岁的时候,当

    他听到发动机轰鸣的时候就晕倒了。换言之,他回忆的是听到的东西,因此可以说他对听觉更感兴趣。在这里就没有必要解

    释他后来怎么出现了晕厥的情况,但是从他的童年就足以看出

    他对声音是非常敏感的。他很有乐感,不能容忍讨厌的声音

    ——不和谐的或者刺耳的音调。因此,轰鸣声竟然给他带来这

    么大的影响,就不会让我们感到吃惊了。儿童或成人经常对特

    定的事物感兴趣,因为他们曾经遭受过这些事物所带来的痛

    苦。在第二章提到的哮喘患者身上也可以看到这一点,由于童

    年时期的他被捆绑过,致使肺部受到了压迫,总是感到呼吸困

    难,结果就对呼吸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有些人似乎所有的兴趣都在食物上,他们的早期记忆都跟

    吃有关,并且对他们来说好像世界上只有吃是重要的事情——

    怎么吃,吃什么,以及不吃什么。我们通常会发现他们在人生

    早期遇到过进食障碍,这通常都强化了吃对这些个体的重要

    性。

    一个人也可能有与行动和走路有关的记忆。许多在人生最

    初由于虚弱或生病而不能很好地行动的人,在日后都变得对运

    动异常感兴趣,并且做事总是很急。下面的案例就很好地说明

    了这一点。

    一个50多岁的男子找到医生诉说,每当和别人一起过马路

    时,他总是异常地担心他们两个都会被车子撞到,而当他独自

    一人的时候,却从未有过这种担忧,并且过马路的时候非常镇

    静;只有当别人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他才会感到难以控制地要

    去救人。他会抓住同伴的胳膊,把他推到右边或左边,这通常

    都会把同伴惹恼。我们来分析一下他这种行为的原因。当被问到早期记忆时,他解释说在3岁时,他的身体非常虚

    弱且患有软骨病,有两次在过马路时被汽车撞了。而现在,他

    是个成年人了,所以对他来说证明自己已经克服了这个缺陷很

    重要;也就是说,他想证明自己是唯一一个知道怎么过马路的

    人。每当他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总在寻找机会证明这一

    点。当然,对大部分人来说,能够安全过马路,不是他们感到

    骄傲或者想跟别人一较高下的事情。但是对于类似这个病人的

    人,想敏捷地行动以及炫耀自己拥有这种能力的愿望是非常强

    烈的。

    另一个案例是一个即将踏上犯罪道路的男孩,他偷东西,逃课,等等,直到父母为此变得绝望不已。他的早期记忆显示

    他一直都想走来走去,做事总是很急躁,目前他在父亲的公司

    里做事,整天都坐着。从这个案例的本质出发,医生给的部分

    治疗方案是让他成为一个销售——为打理父亲的生意而到处出

    差。

    避免让儿童接触死亡

    儿童记忆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儿童早期亲人的死亡,亲人的离开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儿童可能会

    产生病态,会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死亡这个问题,并总以某种方

    式致力于对抗疾病和死亡。我们发现许多这样的孩子在日后的

    生活中,会对医学非常感兴趣,可能会成为医生或者药剂师。

    这样的目标当然是属于生活中的有用面,他们不仅仅是致力于

    个人与死亡的斗争,也是在帮助他人。然而有的时候,该原型的发展方式是非常自我的。一个深

    受姐姐死亡影响的小孩,被问到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期

    望的答案是他想当医生,他的回答却是“挖墓的”;当被问到

    为什么想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他回答:“因为我想埋葬别

    人,而不是成为被埋葬的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目标不是

    建设性的,因为这个男孩只想着自己。

    男孩、女孩都不能无条件“富养”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那些娇生惯养儿童的记忆,其早期

    记忆能非常清楚地反映出他们的性格特征。这类儿童经常会提

    到他们的母亲,这或许是正常现象,但是也可以作为想争取宠

    爱地位的一种象征;有时这些记忆似乎平淡无奇,但是仔细分

    析仍能有所收获。比如,一个人可能告诉你:“我在房间里,我的母亲站在柜子旁。”这看上去并不重要,但是他对母亲的

    提及说明这曾是他的兴趣所在。

    有时对母亲的叙述十分隐秘,研究就变得更加复杂。我们

    必须做出关于其母亲的一些猜测。这样,我们正在谈论的那个

    人可能会告诉你:“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哪儿旅行。”如果你询

    问谁和他一起,你会发现答案是他的母亲;或者,如果儿童告

    诉你“我记得有一个夏天我在乡村”,可以推测孩子的妈妈跟

    他在一起,这样就看到了母亲的影响。 图像

    通过对很多人早期记忆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宠爱

    的争取。可以看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是如何开始看重

    母亲给予的关注,他的记忆都涉及这种关注的存在与否。这对于我们的理解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儿童或成人把他们的这种记

    忆告诉我们,我们能够确定他们总是感觉可能会失去某些东

    西,或者会有另一个事物让他们更加喜欢。我们能够看到一种

    不安,预示着在日后的生活中这些人可能会容易嫉妒。

    别让孩子被忽视

    有时人们对某件事情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对其他事情。比

    如,有个病人最早的记忆是:“有一天我在照看我的妹妹,我

    想尽可能地保护她。我把她放在桌子上,因为桌布被钩住了,她掉了下来。”当时这个孩子只有4岁,让一个小孩照顾一个更

    小的孩子,这个年纪显然太小了。可以看到在这个尽最大努力

    保护妹妹的小孩的生活中,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啊。这个病人

    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善良——几乎可以说是温顺的丈夫,但她却

    总是嫉妒和挑剔,总是担心他会喜欢上别人。很容易想象,她

    的丈夫是怎样地厌恶她,并且她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有时人们对不安的表达更加直接,他们想伤害其他家庭成

    员,甚至杀死他们。这种人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不喜欢别

    人——他们感觉跟别人有明确的竞争。这种感觉在原型中就已

    经存在了。

    有一些人从来不能真正完成任何事情,因为他们害怕自己

    的朋友或同事会更受欢迎;或者他们怀疑别人总在努力超越他

    们,因为害怕别人超越自己,比自己更受欢迎,所以他们从来

    不能真正地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在每个情境中他们都极度地紧

    张,尤其是在爱情和婚姻中,这种紧张感更加明显。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那些被讨厌或被忽视的儿童,幸运的

    是,这种儿童非常少。如果一个孩子在其生命最初就真的被讨

    厌和被忽视,他肯定不能活下来——这样的孩子会死掉。通

    常,孩子的父母会在一定程度上溺爱他们,满足他们的愿望,但是我们的确看到有一些儿童感到被讨厌或者被忽视,这些儿

    童会经常变得抑郁。我们发现,他们的记忆都突出被责骂、被

    讨厌或者被批评的画面。

    例如,一个人来看心理医生,因为他总是害怕离开家。他

    最早的记忆是因为母亲经常责骂和惩罚便离家出走,后来他掉

    进了一个池塘,差点儿被淹死。从这个记忆中可以看到,他曾

    经离开过家并且遇到了很大的危险,从那以后,出门时他经常

    留意有没有危险。他曾经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是因为总是害

    怕不能在考试中得第一,变得犹豫而不能有所进步。当他终于

    考上了大学,他又担心不能与别的学生竞争。我们看到,所有

    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他对危险的早期记忆。

    另一个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在大约一岁时父母就去

    世的孤儿,那时他没有得到恰当的照顾——没有人照顾他,在

    之后的生活中,对他来说很难交到朋友或者跟同事一起工作。

    回看他的早期记忆,我们会发现他总是感觉别人更受欢迎,这

    种感觉在他的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总是感觉被讨厌,这阻碍了他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他没有经历生活中所有正

    常的环节——所有那些需要与同伴接触的环节,比如爱情、婚

    姻、友情、工作。这都是因为他的自卑感。再来看另一个更有趣的案例,一个总是抱怨失眠的中年男

    人。他46岁,已婚,有孩子。他对每个人都很挑剔,并且总是

    很专横,尤其是对家人。他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很痛苦。

    当问及他的早期记忆时,他解释说他的父母总是吵架或打

    架,甚至互相威胁,于是他非常害怕父母,外加没有人照顾,老是脏兮兮就去学校了。有一天,他的任课老师有事请假,另

    一个女老师替这位老师上课,那位女老师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感

    兴趣,并且认为这是一份善良高贵的工作。她在这个邋遢的男

    孩身上看到了潜力,特意去鼓励他,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受到

    这种待遇。从那以后,他开始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却总感觉身

    后好像有人在推他。他并不真正地相信自己能够做好,因此整

    个白天加半个晚上都在学习。他长大后笃信必须用半个晚上进

    行自己的工作,或者根本不睡觉,而是把时间花在思考自己需

    要做什么上面才是正确的。他相信为了完成任何有价值的事

    情,几乎整晚醒着也是必要的。

    之后,他想变得强大的愿望,表现在了他对家人的态度以

    及对他人的行为上。他的家人比他弱,他就扮演他们的征服

    者;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不可避免地遭受了这种行为所带来的痛

    苦。总结这名男子的性格特征,可以说他有一个优越感的目

    标,这是一个自卑感很强的人的目标。他的紧张是对怀疑自己

    能否成功的映射,反过来,这种怀疑被优越的姿态掩盖。如此

    可以看出,对早期记忆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事情的真实面目。

    你的未来可以预测如我们所说,如果能分析早期记忆,就能预测病人在日后

    的生活中会发生什么。记忆是个体生活事件和成长过程的标

    志,它们能预示朝向目标所需的努力,以及需要克服的障碍;

    它们还显示出人们是怎样变得对生活中的某个方面比其他方面

    更感兴趣的,比如,我们看到他们可能在性行为方面经历过创

    伤,因此,比起其他事情他们对这类事件或许就更感兴趣。

    如果我们询问其早期记忆,一定会听到一些性行为方面的

    经历。在很小的时候,有些人就会比他人对性更感兴趣,当

    然,对性感兴趣是人类正常行为的一部分,但是,如我之前所

    说,兴趣有多种类型和程度。我们会发现,通常那些诉说性行

    为经历的人在日后都会非常关注生活中的这一方面,而过于强

    调人类本性这一特质最终会导致性生活不和谐。一方面,有些

    人认为生活中的每个经历都建立在性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有

    些人认为胃是身体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会发现,在这些案例

    中,患者的早期记忆与其后来的性格特征是非常一致的。

    有一个男孩高中时一直不能安静地坐下来。他总想动来动

    去,一直不能集中注意力搞好学习。他总想着别的事情,经常

    光顾咖啡馆,找朋友玩儿——在本应该学习的时候。因此,了

    解他的早期记忆就显得非常有趣。

    “我记得我躺在自己的小床里看着墙壁,”他说,“我注

    意到墙上的纸,还有上面的花朵和各种图案。”这个男孩只做

    好了窝在床上的准备,而没有做好学习或考试的准备,因为他

    总是在想别的事情——做白日梦,所以他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学

    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被宠坏的小孩,不能独立进行工作。尽管我们不能完全治好这类人,但能够通过对早期记忆的

    熟练研究来帮助他们,来理解并改善他们的处境。第六章

    你的表现

    在上一章中,我们描述了如何使用早期记忆和幻想来发现

    个体隐藏的生活方式。对早期记忆的研究,仅仅是研究个性的

    方法之一。所有方法都遵循着这样的原则,那就是以小见大,用局部来解释整体。除了早期记忆,也可以观察个体特有的身

    体运动和精神态度:身体姿势和运动是心理态度的表现,这些

    态度则代表了个体对生活的整体看法,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生活

    方式。

    你的肢体语言透露你的心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身体运动。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会根

    据人们的站姿、走姿、坐姿、面部表情等来评判他们,虽然这

    种评判不会总是有意识的,但是这些印象会引起认同感或者反

    感。

    就站姿来讲,我们第一时间能注意到一个孩子或成人是站

    得笔直,还是弯腰驼背。但是我们要讨论的是夸张的情况,例

    如站得太直的人,总是处于一种牵拉的状态;这使我们怀疑他

    们是否在刻意保持这种姿势,另外可以推测这些人自我感觉的

    形象比期望的要小。通过这个小现象,可以看出他们是在表现

    优越情结——他们想看上去比较勇敢。另外,就是那些总是弯腰驼背的人。这种弯腰驼背的姿势

    说明他们是胆小鬼,但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求我们应该谨慎,去寻找其他论据,不要仅凭一个标准下结论;有时我们会觉得

    自己是基本正确的,但仍然会通过对比其他方面来验证我们的

    判断。我们会问:“我们认为那些弯腰驼背的人通常是胆小

    鬼,这个观点对吗?我们会期待他们在困境中有什么样的表现

    呢?”

    这种人通常喜欢靠在一些东西上,比如靠着桌子或椅子。

    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想得到他人的支持。倚靠的姿势和弯

    腰驼背的姿势反映的是同一种心理态度,因此,如果我们看到

    一个人有这两种姿势,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我们的判断。

    那些总想着被支持、被保护的孩子跟那些思想独立的孩子

    有不同的姿势。我们可以通过儿童的站姿以及他们如何接近他

    人来判断其独立程度,对这种情况我们不需要有任何疑问,因

    为有很多方式能够证实我们的结论。一旦证实了这些结论,我

    们可以采取措施对现状进行补救,并且把他们带上正确的道

    路。

    我们可以用总在寻找支持的儿童做实验,让他们的母亲坐

    在椅子上,然后让孩子来到房间里。我们会发现他们不会看任

    何其他人,而是直接走向母亲,靠在椅子上或者靠在妈妈身

    上:这证实了我们的期待——他们有依赖感。

    讨论儿童接近他人的方式,也是很有趣的,因为这反映了

    儿童的社会兴趣和社会适应程度,它能体现出儿童对他人是否有信心。我们会发现那些不愿意接近他人的人和那些总是站得

    很远的人,在别的方面也很内敛,他们很少讲话,通常都比较

    沉默。

    来看一个女性患者的案例:医生期待她搬个椅子坐到他旁

    边,但是给了她椅子后,她却看了下周围,在远处坐了下来。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她是那种只想与特定的人接触的类型。她

    立马说她已婚,这点可以猜到整体情况——她只想跟她丈夫接

    触,也可以猜测她想被宠爱。如果独处,她会有强烈的焦虑

    感,她从来不想独自离开住所,不喜欢见其他人。简言之,从

    她的一个身体活动,就可以对整体情况做出很好的推测。

    也有其他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断,她可能会告诉我

    们:“我很焦虑。”我们知道焦虑可以被用作控制他人的武

    器。如果一个成年人或儿童感到焦虑,可以推测出有其他人给

    予他们支持。

    曾经有一对夫妇,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自由思想家:这种

    人认为在婚姻中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告诉对方

    发生了什么事即可。结果丈夫发生了一些桃色事件,并且告诉

    了妻子,她当时看上去毫不在意,但后来她就开始焦虑,不愿

    独自出门,她的丈夫必须陪着她。此时可以看到,她是如何利

    用自己的焦虑或恐惧,来对他们的关系进行修正的。

    你为何会怯懦?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一个做事怯懦、犹豫不决的人物原型。

    有一个男孩上学的时候看上去非常害羞——这是他不想与他人

    接触的重要标志;他没有朋友,总在焦虑地等待放学回家的时

    刻;他走路很慢,在学校下台阶的时候总要靠着墙走,之后看

    看街上再奔向自己的家。由于他在学校感到不愉快,所以功课

    很差,也不是好学生,而且他总想回家找妈妈——一个柔弱

    的、非常宠爱他的寡妇。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案例,医生跟孩

    子的母亲进行了一次交谈。

    医生问道:“在睡觉时间小孩愿意去睡觉吗?”

    她回答说:“愿意。”

    “他晚上会哭闹吗?”

    “不会。”

    “他尿床吗?”

    “不。”

    医生想,肯定是哪里出错了,然后他意识到——这个男孩

    肯定跟母亲睡在同一张床上。医生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好吧,晚上小孩哭闹是为了获得母亲的关注,如果男孩睡在她

    的床上,这就没有必要了;同样,尿床也是为了获得母亲的关

    注。医生的结论得到了验证:男孩睡在母亲的床上。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心理医生关注的所有小细节构成了

    个体完整生活计划的一部分。这样当我们能看到其目标时——

    在这个孩子的例子中,目标是一直跟妈妈在一起——我们能总

    结出很多结论。通过这种方式,能总结出一个小孩是否有智力

    缺陷:不聪明的孩子是不可能建立一个如此聪明的生活计划

    的。

    你为何总是无法坚持下去?

    让我们来谈谈在不同人身上所能分辨出的精神态度。有些

    人爱争吵,咄咄逼人;有些人总是看起来半死不活。不过,我

    们从未看到过真正放弃奋斗的人——这不可能发生,因为它超

    越了人类的本性:正常人不会放弃。如果他们看起来要这样

    做,这就预示要进行一种比不这样做更让人绝望的抗争。

    有一种类型的孩子看起来总是容易放弃。这些孩子在家里

    通常都是大家的焦点,每个人都会照顾他们,敦促他们前进,教导他们。他们必须在生活中得到支持,因此总会成为别人的

    负担,这是他们优越感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表现出

    想支配他人的愿望。当然,这种优越感的目标是自卑情结的结

    果,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如果不对自己的能力怀疑,他们就不

    会选择这种获得成功的简单方式。

    有一个17岁的男孩就显示出了这个特征,他是家里最大的

    孩子。我们已经了解,当第二个孩子使长子失去家庭宠爱焦点

    的位置时,他通常会经历怎样的悲剧,这个男孩也是这种情

    况:他非常抑郁,并且易怒,没有工作。有一天他想寻短见,但没有成功,之后没多久他看了医生,解释说在自杀前他做了

    一个梦,梦到自己开枪打死了自己的父亲。我们看到,这样的

    人——抑郁且呆滞——一直都有在头脑里做出戏剧性行为的可

    能。我们还看到那些在学校里比较懒的孩子,以及那些看起来

    做不好任何事情、好逸恶劳的大人,是怎样处在危险的境地。

    通常情况下,怠惰只是表面上的,一旦发生某些事情,他们就

    会试图自杀或采取其他暴力行为,否则可能会出现神经质或精

    神障碍,弄清这类人的精神态度有时就是完成一个艰难的科学

    任务。

    儿童的害羞是另一个充满危险的特征。害羞的儿童必须得

    到谨慎的对待,这种儿童将来总会面临很大的困难,除非他们

    能够克服害羞的心理,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勇敢和外向

    的人才会有好结果,并能从生活的有利因素中获益。如果一个

    人比较勇敢,那么他在遭遇失败时就不会受太大的伤害,但是

    害羞的人一旦看到面前的困难,则会倾向于逃向生活的无用

    面。在后来的生活中,这种儿童会变得神经质,甚至会疯掉。

    我们看到这类人走路时会带着羞怯的面孔,与别人相处

    时,他们会犹豫不决,不怎么讲话,或者干脆避免与他人接

    触。

    别让心态毁了你

    以上我们描述的性格都是个体表现出的不同心态,它们不

    是先天或遗传的,而仅仅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个体的某种特

    殊性格是生活方式感知到了面前的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当然,它不会总是哲学家所期待的逻辑性答案,它是个体的童年经历

    和错误感知教育所给出的答案。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心态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它们是怎样

    在儿童或非正常人身上,比在正常人身上更加清晰地形成的。

    如我们所知,生活方式的原型阶段比后来阶段更加清晰,更加

    简单。事实上,可以把原型的运作与大树的成长进行类比,二

    者都会同化周围的所有事物——肥料、水、养分和空气,所有

    这些事物都会作用于它们的成长。

    原型与生活方式的区别,就像是结着青涩果实与结着成熟

    果实的树之间的区别。打开并检查人类的“青涩果实”阶段要

    容易得多,但是它所揭示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对“成熟果实

    阶段”依然有效。比如,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在生命之初就懦弱

    的儿童,是怎样在他们所有的精神态度中表现其懦弱的。

    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将怯懦的儿童与好斗的儿童区分开

    来,好斗的儿童总会有一定程度的勇气,会有我们称作常识的

    自然结果,而那些有时怯懦的儿童,会在某些场合中看起来很

    英勇——他们有目的地想争取第一名,这在一个不会游泳的男

    孩身上得到了清晰的说明。一天,他和邀请他一起的孩子去水

    里玩,水很深,这个男孩为了夺冠险些溺水,这显然不是真的

    勇敢,这种行为可以被认为属于生活中的“无用”面。这个男

    孩之所以这么做,仅仅是因为想被他人称赞。他想都不想自己

    面临的危险,还想着万一有危险别人也会救他。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勇气和怯懦的问题与对宿命论的信仰

    密切相关。对宿命论的信仰,能够影响我们做出有用行为的能

    力,有些人有很强的优越感以至于他们感觉自己知道所有东

    西,能胜任任何事情,而不愿意学习任何事物。我们都见过有

    这种想法的人的最终结果,这样想的儿童在学校里通常成绩比

    较差。还有一些人,总是想尝试最危险的运动——他们感觉自

    己不会有任何危险,不会遭受失败,但是很多时候都没有好结

    果。

    我们通常能在那些大难不死的人身上找到这种命运感。比

    如,他们可能经历了严重的事故,但没有受伤。于是他们感到

    自己是注定要做一些大事的。曾经有个病人就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在经历了一次事故之后,他失去了这种自信并变得抑郁,因为他最重要的支持消失了。当问到他的早期记忆时,他提到

    了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

    有一天,他准备去维也纳的一家剧院,但是却必须先完成

    别的事情。当他最终来到剧院时,它已经烧毁了,所有东西都

    烧毁了,但他却幸存了下来。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他内心的感

    受,他觉得自己大难不死,必会有一番作为——此后的一切都

    很顺利,直到他的婚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时他垮掉了。

    关于这种信仰宿命论的意义有很多事情可以说,可以写。

    它影响着整个人类和文明,更别说个体了,但是我想指出的只

    有——它的心理活动的来源以及与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对宿

    命论的信仰让个体在许多方面逃避有意义的奋斗和付出。因

    此,可以说宿命论所提供的心理支持是一种虚假的力量。你的嫉妒从何而来?

    最能影响我们与友人关系的一种基本心态是嫉妒。嫉妒是

    自卑感的一种表现。我们的性格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嫉妒,轻微

    的嫉妒心理没有坏处,但是必须确保嫉妒心理符合有用的目

    标,能督促我们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以及直面困难。如果的确

    如此,我们应当原谅每个人都有的些许嫉妒心理。

    另外,因爱生妒的心理,是一种更难处理并且更加危险的

    心态,因为它不会有有用的一面。没有任何单一的办法能够使

    妒忌心重的人做出有用的行为,而且可以看出,妒忌是内心自

    卑的结果,一个妒忌心重的人,对他们留住自己伴侣的能力感

    到担忧。因此,当一方很想影响对方时,他或她便会表现出妒

    忌心,暴露出自己的懦弱。如果我们去看这种人的原型,会看

    到一种挫败感,他或她很可能曾经被抛弃过,因此总有会被再

    次抛弃的想法。

    女孩的“男性反抗”

    在嫉妒的一般类型中,有一种非常特别的嫉妒类型——女

    性对男性社会地位的嫉妒。我们发现很多妇女和女孩想成为男

    性,这种态度,我们称之为“男性反抗”。这是非常能够理解

    的,因为如果我们公平地看待事物,会发现在我们的文化中,男性经常都是领导者,他们更加被喜欢、被看重,比女性更受

    人尊敬,但是在道德上这是不能被原谅,并且应当被纠正的。女孩们会发现,在家庭中男人和男孩在很多事情上享有特

    权,比较不用操心生活中的琐事,而这些都被丢给了女性。男

    性在很多方面都更加自由,这种自由感使得女孩对自己的角色

    不满,她们会因此表现得像男孩。女孩对男孩的模仿表现为多

    种形式,比如,她们穿得像男孩,这种行为有时还会被父母支

    持;但还有一些有害的表现形式,比如一个女孩坚持要起一个

    男孩的名字,而不是用一个女性化的名字,如果别人不用她们

    选的名字喊她们,她们就会非常生气:如果这种行为反映的是

    一些深层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恶作剧的话,这种态度就是非常

    危险的。在此类情况中,这种态度可能会在日后的生活中重

    现,体现为对女性角色的不满以及对婚姻的厌恶——或者,结

    婚后对女性角色的厌恶。

    女人想像男人一样发展,以及像男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是

    恰当的,但是如果对自己的女性角色不满,或者养成了男人的

    恶习却是非常危险的。这种危险的倾向最先在青春期出现,因

    为此时原型最容易出现问题。不成熟的女孩对享有特权的男孩

    开始妒忌,她们的反应是模仿男孩的行为——这是一种优越情

    结,并且偏离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我们要相信两性关系的基础应当是平等原则,任何人都不

    应当鼓励女性身上的“男性反抗”。两性的平等可以融入事物

    的自然框架中,而“男性反抗”是对现实的盲目厌恶,因此是

    一种优越情结。通过这种“男性反抗”,所有的性别功能都会

    紊乱,可能会产生很多严重的症状。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这种状况在儿童时期就已经

    出现。就像那些想成为男孩的女孩一样,虽然没那么经常,我

    们也会遇到一些想成为女孩的男孩,他们想模仿的不是普通的

    女孩,而是那些喜欢夸张地调情的女孩,这些男孩可能会擦

    粉、戴花,并且行为轻佻。这也是一种优越情结的表现形式。

    我们发现,在很多这样的案例中,这些男孩的成长环境

    ——女性是家里的领导者,因此这些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模

    仿母亲的性格,而不是父亲的。

    曾经有个男孩因为某些性行为问题过来咨询。他提到自己

    跟母亲关系很密切,父亲在家中没有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他的

    母亲结婚前曾经是一名女装裁缝,婚后继续从事这一行业。这

    个男孩总是跟她在一起,于是对她做的东西就很感兴趣,他开

    始做针线活,画女性的裙子。从他4岁时就因为母亲总是下午4

    点出门,5点回家而学会了判断时间,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

    兴趣程度,由于看到母亲回家时喜悦心情的推动,他学会了判

    断时间。

    在之后的生活中,上学时他的行为也像女孩:他不参加任

    何运动或游戏,其他的男孩都取笑他。有一天他们表演节目,可以想象得出,这个男孩表演的是女孩。他演得太好了,以至

    于很多观众都认为他真的是个女孩,于是,这个男孩开始认为

    自己不能作为男性得到欣赏,而能作为女性得到极大的赞赏,这也是他后来性行为问题的根源。第七章

    梦的世界

    梦中的生活

    对于个体心理学来说,意识与无意识共同构成一个个体,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已经进行了解释。在前面的两章中,我们

    一直在从个体整体的角度诠释个体意识的各种元素——记忆、态度和行为。此刻我们应当将同样的诠释方法应用于无意识或

    半意识的生活——梦中的生活。使用这种方法的理由是梦中的

    生活跟现实生活一样都是个体整体的一部分。其他心理学派的

    追随者,一直在努力寻找通向梦境的新途径,但是我们一直坚

    持认为梦是个体心理的一种表达和活动形式。

    我们已经知道,现实生活由个体优越感的目标所支配,梦

    也是由个体优越感的目标所决定的。梦通常是生活方式的一部

    分,我们总能在里面发现个体的原型。事实上,只有认识到原

    型与某个梦是如何联系的,你才能确定自己真的理解了那个

    梦。此外,如果你对那些人非常了解,你就差不多可以推测出

    他们梦境的本质。

    比如,假定人类作为整体来说并不是真的勇敢,从这个普

    遍事实中我们就能推测,梦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恐惧、危险

    或者焦虑的。因此,如果我们认识某个人,并且知道她的目标

    ——逃离必须解决的生活问题,就能推测她经常做有关跌落的梦。这样的梦就像是给她的警示:“不要再继续努力——你会

    失败的。”她通过跌落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大部分人在生

    命中的某一阶段,都会做类似关于跌落的梦。

    有一个具体的案例:考试前夕,有一个男孩——我们知道

    这个学生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可以猜到他会做些什么——在考

    试前的一整天都很担心,不能集中注意力,最后他跟自己

    说,“时间太短了。”他希望能够推迟考试:那他的梦就会是

    一个关于跌落的梦——这体现出了他的生活方式。 图像

    再看看另一个在学习上取得很大进步的学生,她很勇敢,从不找借口:也能推测出她的梦——考试前她会梦到在爬山,陶醉于从山顶看到的景色,然后醒了过来:这是她生活趋势的

    表现,也反映了她想成功的目标。

    还有些人会限制自己的潜能——这些人只能前进到某个特

    定的点,他们会梦到不能逃离某些人或某些困难,并经常会做

    一些被追赶和被追捕的梦。

    在继续讨论梦的目的之前,最好先提一下,如果某个人告

    诉心理学家:“我不能告诉你我的梦,因为我从来不记得它

    们,但是我会编造一些梦境。”心理学家绝对不会灰心,因为

    他们知道,人的想象不可能创造出任何不符合自己生活方式的

    东西,他们编造的梦跟真实记忆中的梦几乎没有差别,因为他

    们的想象和幻想也会是他们生活方式的表现。幻想不需要一点儿不差地反映人们真实的行为,才能作为

    生活方式的表现。比如,我们发现有一类人比起在现实中,更

    多地生活在想象中:白天的时候,他们非常怯懦,在梦中却相

    当勇敢。但是我们总是能发现一些表明他们不想完成任何实际

    工作的表现,即使是在最勇敢的梦中这些表现也会相当明显。

    梦的目的

    为优越感的目标——也就是为个体的优越感目标铺路,一

    直是梦的目的。一个人的所有特征、行为和梦境都是使他们能

    够找到这一重要目标的工具——不管这个目标是成为注意的焦

    点,是渴望决定他人的命运,还是逃避自己的责任。

    梦的目的既不能有逻辑地,也不能真实地表达。梦的存在

    是为了创造一种特定的情绪、心情或情感,我们不可能完全搞

    清楚它的晦涩之处,但是它仅仅是在程度上跟现实生活不同,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我们已经看到,心灵对生活问题所给出的

    答案,跟个体的生活计划有关:它们不会融入一个预先设立的

    逻辑框架——尽管是为了改善社会交往——我们要让它们更加

    符合逻辑。一旦我们把梦中的生活,跟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到

    一起,梦中的生活就没有了神秘感。跟现实生活一样,出现在

    梦中的情景也是矛盾的,是现实与情感的融合。

    在人类的历史上,梦一直都显得非常神秘,许多民族都赋

    予它预言性的解释。梦常常被当作未来事情的预言,这种想法

    半对半错:对的是,梦是联系做梦者面临的问题与他们想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桥梁。所以,梦常常会成真,因为做梦者在梦中

    进行了练习,这就是在为梦的实现做准备。

    跟现实生活一样,在梦中也能揭示出同样的关联性。如果

    一个人很有洞察力且很聪明,那么他就能够预见未来。不管他

    们分析的是现实生活还是梦境,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去判断。比

    如,一个人梦到了熟人去世,而那个人真的死了。这个做梦者

    不过是把自己日常的想法或者担忧带到了梦中。

    正是因为梦有预言性的观点包含了半对半错的东西,所以

    我们说它迷信:它通常被那些生性迷信的人所坚持,或者被那

    些让大家认为他们有特殊能力、能找到其中重要意义的人所利

    用。

    为了消除预言性迷信和围绕着梦的谜团,就需要解释一

    下,为什么大部分人不能理解自己的梦。现实生活中能够了解

    自己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从这个事实中就能找到答案——很少

    有人能够进行反思性自我分析,来帮助自己看清自己前进的方

    向,并且像我们之前说过的那样,梦的解析比现实行为的解析

    更加复杂,头绪更加繁复。可想而知,梦的解析超越了大多数

    人的能力范围——也难怪当他们不懂其中涉及的东西时,会寻

    求江湖骗子的帮助。

    梦的逻辑

    如果我们不把梦与正常的现实生活直接比较,而是跟我们

    在前面几章中称为个人逻辑表现形式的这种现象进行比较的话,就会对理解梦的逻辑有所帮助。诸位读者应该记得之前我

    们是如何描述罪犯、问题孩子和神经症患者的态度的——他们

    会创造出某种情绪、脾气或心态来说服自己接受某种事实。正

    如杀人犯会这样跟自己解释:“对于这个人来说生命已经没有

    用了,因此我们必须杀死他。”通过在自己头脑中强调受害者

    是多余的,他们创造了一种准备谋杀的感觉。

    这种人还会想着某某有辆好车而自己没有,他们如此看重

    这一点以至于变得妒忌。他们优越感的目标就变成拥有一辆好

    车,于是我们发现他们会做那种可以创造某种感觉以达到这一

    目标的梦。事实上,在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梦中也能看到这一

    点。比如,《圣经》中约瑟做的梦。他梦到其他人都向他下

    跪。可以看到约瑟的梦是如何跟七彩衣以及他被兄长们驱逐的

    片段达成一致的。

    另一个著名的梦是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Simonides)的

    梦。他接到邀请去小亚细亚讲学。虽然船在港口等他,他却犹

    豫不决,三番五次地推迟行程。他的朋友试图劝他走但没有起

    作用。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已经逝去的故人——他给

    他办的葬礼——出现在他面前跟他说:“因为你很关心我,帮

    我办了体面的葬礼,我现在要提醒你不要去小亚细亚。”西蒙

    尼德斯说:“我不去了。”

    后来,他原本要坐的那艘船跟上面的所有人一起消失了。

    他认为是那个梦拯救了他。但是在做这个梦之前,他已经倾向

    于不去讲学了,他只是创造了一种情绪或情感来支持那个他已

    经得出的结论,所以他并不理解自己的梦。很明显为了自欺欺人,人们可以创造出一种想象,从而营

    造出自己想要的情绪或情感。而通常,这就是我们的梦。

    在对西蒙尼德斯的梦进行思考时,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

    解释梦的步骤应当是怎样的?首先,要记住,梦是一个人创造

    力的一部分。西蒙尼德斯在梦中用他的想象编了一个故事,他

    选择了那个逝者。在这个诗人所有的经历中,为什么他会选择

    那个逝者呢?显然,因为那时他非常关注死亡的想法,他害怕

    坐船航行。那时候海上航行真的很危险,因此他会犹豫,这暗

    示他很可能不只是害怕晕船,可能也怕船会沉。由于心里有这

    种关于死亡的偏见,他的梦就选择了那个逝者的片段。

    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思考梦,那么对它的解释就不难了。

    应该记住,图像、记忆和幻想的选择,是对大脑思考方向的暗

    示。它能告诉你做梦者的意向,最终能看到他努力的目标。看

    下某个已婚男子的梦。他有两个孩子,对自己的家庭生活不甚

    满意,总是担心孩子们,认为妻子没有给他们足够的照顾,而

    是把太多的精力放到了别的事情上。他总在批评妻子,想改变

    她。有天晚上,他梦到自己有了第三个小孩,这个小孩被弄丢

    了,怎么也找不到,在梦里他因为妻子没有照顾好孩子而对她

    大声斥责。

    在这里我们看到,他心里想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可能会有一

    个走丢,但是又没有足够的勇气把他们中的一个作为梦中的受

    害者。因此他虚构了第三个孩子,然后让他走丢。我们要观察

    到另外一点——他很爱自己的孩子,不想失去他们。此外,他

    感觉两个孩子对妻子造成的压力已经很大了,不可能承受照顾三个孩子的压力,所以这第三个孩子会丢掉。因此可以看到梦

    的另一个方面,并可以这样解释:“我是否应该要第三个小孩

    呢?”

    这个梦的结果是他对妻子产生了不好的感觉。实际上并没

    有孩子丢失,但是他早上起床时就会批评她,产生敌对心理

    ——由于夜间做的梦所产生的情绪,人们经常会在早晨起床时

    想吵架,并且很挑剔,这就像醉酒的状态(与抑郁时不同),病人让自己醉心于失败、死亡、失去一切的想法中。还可以从

    中看出,他选择的,是他认为自己比较优越的事情,例如这样

    的感觉,“我照顾孩子很细心,但是我妻子不是,所以才丢了

    一个孩子”。这样在他的梦中就显示出了他想掌控现状的倾

    向。

    梦的解析

    梦的现代解析方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梦在最初被弗

    洛伊德认为是幼儿性欲的满足。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因为如果

    梦是这样的一种满足,那么所有事情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满足

    ——每个想法都有这样的特点:从潜意识深处上升到意识层

    面。如此说来,这一性满足的公式并不能专门解释什么。

    后来弗洛伊德又说在梦里会有死亡的愿望。但是很明显,我们举的最后一个例子就不能用这种方法解释了,因为不能说

    那个父亲希望自己的一个小孩走丢并且死掉,或者希望自己死

    掉。实际上,除了已经讨论过的关于精神活动的整体性,以及

    梦中生活的情感特征的一般原则外,没有某个特定的公式能够

    解释所有的梦。这种情感特征及伴随的自我欺骗,是很多人梦

    中的主旋律,它也会以对比或比喻的方式体现在人们的偏见

    中。对比是欺骗自己和他人最好的方法之一,因为我们可以确

    定,当人们用到对比的方法时,他们其实不确定自己能够用事

    实与逻辑说服他人,因此总想通过无用和牵强的对比来影响别

    人。

    诗人会使用这些方法去欺骗世人——但那是一种令人愉悦

    的方式,我们也享受着他们的比喻和诗歌化的对比。然而,我

    们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目的——比起苍白的语言的无力和黯

    淡,他们想让我们受到更多感染。

    举个例子,荷马说希腊军队的士兵像雄狮一样越过田野,当我们最初看到这个比喻时,不会被它欺骗,但是当接受了诗

    歌的基调之后,我们肯定会沉醉其中。作者的描述使我们感受

    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他仅仅描述士兵们穿的衣服、使用

    的武器的话,就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我们也在那些很难解释清楚某件事情的人身上,看到了同

    样的做法:他们如果发现不能说服你,就会使用对比的方法。

    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比喻和对比的使用其实是自我欺骗,这就是象征性形象在梦中会如此重要的原因。这是一种自我陶

    醉的艺术形式。

    做梦者和无梦者梦会让人在情感上沉浸其中,有趣的是,这个事实引起了

    不想做梦的现象。如果人们理解了一直以来自己所做的梦,并

    且意识到他们只是在自欺欺人,就会想停止做梦。做梦对他们

    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的:自从意识到做

    梦的意义之后,我就不再做梦了。

    这种认识必须是全面严谨的情感对话才会有效。我的认识

    是最后一个梦带来的。这个梦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跟

    我的职责相关,那时我在尽力阻止某个人被送到前线去。在梦

    里我杀了一个人,但是不知道杀的是谁,我总想着“我杀了

    谁?”这让我的心情很糟糕。事实上,我只是沉迷于尽最大努

    力保证那个士兵安全的想法中。梦里的情感肯定是有助于这个

    想法的,但是当我知道了梦的招数之后,就不再做任何梦,因

    为我不想欺骗自己去做那些按照逻辑来讲自己应当或不应当做

    的事情。

    这也许能够当作我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

    人从来不做梦?”——的答案。这是一群不想欺骗自己的人,他们关注行动和逻辑,并且想直面问题。这一类人,如果做

    梦,通常也会很快忘掉,事实上,这个速度非常快,以至于他

    们认为自己没有做梦。

    有一个观点认为,我们一直在做梦,只是会忘掉大部分的

    梦。如果接受了这个观点,它就会改变某些人从不做梦的事

    实:我们都会变成总是忘记自己做的梦的那种人。我不赞同这

    个观点,我宁可相信有一些人从来不做梦,也有些人会偶尔忘

    记自己做的梦。从这件事情的本质来讲,我们很难驳倒这个观点,但是我们可以给这个理论的倡导者压力,让他们寻找证据

    来证明这一观点。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重复做同一个梦呢?这个现象很有趣,但还没有明确的解释。在这些重复做的梦里我们通常可以找到

    表达非常清楚的生活方式——关于个体优越感的目标是什么,这个反复做的梦会给予我们准确无误的暗示。对于那些漫长的

    梦,要相信做梦者还没有做好准备去寻找摆脱问题、达到目标

    的办法。由于这个原因,最容易理解的梦是简短的梦。这种类

    型的梦有时候只有一个画面,或者几句话,这表示做梦者其实

    正在寻找一个简单的办法来欺骗自己。

    睡眠与催眠

    最后,我们用睡眠的问题来结束讨论。很多人会问一些关

    于梦的没用的问题,他们认为睡眠是清醒的直接对立面,并且

    跟死亡相似,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睡眠并不是清醒的对立

    面,而是某种程度的清醒。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并没有中断生

    命,相反,在睡梦中依旧可以思考,可以听到声音,并且通常

    在睡梦中跟清醒时一样会表达出同样的倾向。所以有一些妈妈

    不会被街上的任何声音吵醒,但是如果她们的孩子发出最轻微

    的声音,就会马上醒过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她们的精神力一

    直都是醒着的。还有另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在睡觉的时候不

    会从床上掉下来,从中可以看到在睡眠中仍然可以意识到界限

    的存在。个体的全部个性在睡眠中和清醒时都可以表现出来,这可

    以解释催眠的现象。江湖骗子表现出的魔力,大部分都仅仅是

    一种催眠,但是这是一种人们愿意接受,并且知道催眠师可以

    让自己睡着的催眠。它最简单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父母

    说,“好了——现在去睡觉!”于是孩子们就去睡觉。催眠也

    是因为催眠对象听话才得以进行。个体依从性越大,越容易被

    催眠。

    在催眠的时候,可以使人们想象一些清醒时压抑着,而记

    不起来的场景、想法或者记忆,唯一的要求就是听话。通过这

    种方式,可以找出那些在之前可能已经被忘记的早期记忆。然

    而,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催眠术也有其危险。我并不喜欢催眠

    术,当病人对其他方法都没反应的时候才会使用它。

    我们会发现,被催眠者可能报复心很重。开始时他们看上

    去似乎克服了自己的困难,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生

    活方式。催眠术就像是一种药或者机械辅助一样:个体真正的

    本性并没有被触及。如果我们真的要帮他们,要做的是给他们

    勇气、自信以及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除了极少数

    的病例,催眠术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不应当广泛使用它。第八章

    儿童教育

    应当怎样教育孩子?

    应当怎样教育孩子?这恐怕是当前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问

    题,也是个体心理学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探究的问题。教育,无

    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为了促使和引导个体性格的

    形成。因此个体心理学为正确的教育手段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可以把所有教育都当作心理学的分支,是一门关乎心理发展的

    艺术。

    先来看一些预备知识,教育最普遍的原则是必须跟个体日

    后需要面对的生活一致,这表示它必须跟国家理想一致。如果

    不按照社会理想教育孩子,这些孩子日后的生活就可能会遇到

    困难——他们不会融入社会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国家理想可能会发生改变——甚至可能会改变得很突然,比如在革命后或是在社会演变的过程中逐步地改变,但这仅仅

    表示教育者应当思考一个比较广泛的理想,它应当是一个永远

    具有一席之地的理想——能够教会个体如何调整自己更好地适

    应变化的环境。

    教育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会受到它跟政府统治之间关系的影

    响,并且国家理想应当体现在学校制度中;政府不可能随时接

    触父母或家庭,但是可以监控学校内的事情。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学校表现出的理想也不同。在欧

    洲,学校最初是为贵族家庭设立的,其理念也是贵族式的。后

    来,学校由教堂接管,只有神父才能成为教师。之后,国家提

    高知识水平的要求开始加强,更多的人开始接受教育,这需要

    大量的教师,超过了教堂所能提供的数量,于是除了神父和牧

    师之外的其他人也加入了教师行业。

    直到近代社会,教师才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在此之前教

    师隶属于其他行业,比如制鞋、制衣行业里面的师傅。但这些

    师傅中的很多人只会通过棍棒来教育学生,他们所在的学校不

    是那种可以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地方。

    欧洲的现代教育起源于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时期。裴斯泰洛齐是瑞士的一位教育改革家,也

    是首位推崇除棍棒与惩罚之外的其他方法的教育家。他表明了

    正确的学校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每个孩

    子——除非他或她是学习困难儿童——都可以学会阅读、写

    作、唱歌和算术。我们不能说自己找到了最好的方法,但是一

    直都在进步的过程中。为了使教学正确且恰当,我们在不断地

    寻找新的更好的方法。

    以前在欧洲只有贵族是有权势的,对官员们是一种要求,对劳动人民却是另一种。那些需要为更高地位做准备的人才会

    去上学,其他人根本不会接受教育,教育制度反映了当时的目

    标。现在,学校制度响应的是一套不同的国家理想。不再有那

    种孩子们在里面必须安静地坐着、双手叠放在大腿上一动不动

    的学校。现在的学校,孩子们是老师的朋友,不会被管理者强迫着去服从,而是会受到鼓励更加独立地发展,以及独立地思

    考。

    学校制度和国家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由于它

    的起源和组织方式,如我们所见——但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

    看,它让学校更像教育机构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社会适应。

    同家庭相比,学校更容易引导孩子社交的潮流,因为它更接近

    国家的要求,并且更不容易被孩子们的要求和指责所影响。它

    不会溺爱孩子,总的来说更加冷静客观。

    另外,家庭不会永远洋溢着社会理想,更多时候,我们会

    发现传统纪律观念或绝对的物质主义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只

    有当父母自身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并且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必

    须是社会化的时候,才可能会有进步;只有父母知道并懂得这

    些事情时,我们才会发现孩子们为学校做好了准备,就像是在

    学校里面他们为生活中的特定角色做好准备了一样。这应当是

    孩子在家里与在学校的完美发展,学校处于家庭与国家的中

    间。

    理解父母与儿童

    在前面几章中,我们指出孩子的生活方式在四五岁之后就

    固定了,并且不能通过直接的方式进行改变——这暗示出现代

    学校的前进方向:它不能责骂或惩罚,而是要训练教育和培养

    儿童的社会兴趣。现代学校不能以压制和惩罚为原则来运作,而是要努力理解并解决孩子的性格问题。另外,由于父母跟孩子在家中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父母

    很难从社会的角度教育孩子,他们更喜欢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教

    育他们,因此容易使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产生心理冲突。这些

    孩子注定会面临很大的困难,从他们入学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

    始面临困难了。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有必要对父母进行教育。通常这并不

    容易,因为接触家里的大人不会像接近孩子一样容易,并且即

    使接触到了他们的父母,可能也会发现他们对社会理想并不感

    兴趣,他们太在意自己的问题了,以至于他们不想去懂得。

    既然对孩子的父母我们做不了太多,那就只好尽力传播更

    多的知识了。最好的开展地点是在学校:首先,这里聚集了很

    多孩子;其次,比起在家里,他们生活方式中的错误在学校里

    表现得会更清晰;最后,老师们都受过教育,能够认识到孩子

    们的问题所在。

    问题儿童的优越情结

    正常儿童——如果说有这样一种类型——不是我们所要关

    注的。如果我们看到那些发展良好适应社会的儿童,最好不要

    妨碍他们,要相信这些孩子会找到一个有益的目标,以此来产

    生优越感。正是因为他们的优越感是对生活有益的,所以它不

    属于优越情结。

    另外,问题孩子、神经症患者、少年犯等,将优越情结表

    现为对自己自卑心理的补偿。如之前所述,这些自卑感存在于所有人心中,但是只有在它们使人们灰心,并且驱使他们做出

    破坏性或者没有价值的事情时,才会成为自卑情结。

    所有的这些自卑和自尊问题,都来自孩子上学前那个阶段

    的家庭生活。正是在这个阶段,他们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活方

    式,跟成年人的生活方式相对,我们称之为原型。原型是未成

    熟的果实,像所有生涩的水果一样,如果里面有条虫,它长得

    越大越熟,里面的虫子也变得越大。

    我们已经知道,那些麻烦通常来自生理问题或者器官自卑

    感。造成问题的不是器官自卑感本身,而是它所引起的社会适

    应不良的后果,这正是教育机会的所在,因为可以教育人们以

    使其适应社会,器官问题可能会成为他们的宝贵财富。因为我

    们已经看到,生理问题可能会激发与众不同的爱好,通过训练

    可以得以开发,它可能会影响个体的一生,并且假如这种爱好

    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它可能会非常有优势。

    它全部依赖于器官问题适应社会调节的方式。因此,对于

    那些只对视觉或只对听觉感兴趣的孩子,老师要做到在使用他

    们所有感官的同时开发其兴趣爱好,否则,同其他同学相比,他们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除了那些有器官缺陷的孩子,另外一个问题来自学校里很

    多娇生惯养的孩子。由于学校的组织方式很难让某一个小孩总

    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有时,老师可能会非常亲切和蔼,会迁就

    喜欢的孩子,但是随着这些孩子不断地换班级,他们就失去了老师的青睐。在日后的生活中,情况更加糟糕,因为一个人不

    可能不做任何有价值的事情就永远是被关注的焦点。

    所有这些问题儿童都有某些明确的特征:没有面对生活问

    题的能力;野心勃勃,想要实现个人的成功,而不是站在社会

    的角度。此外,他们爱争吵,爱跟别人唱反调。他们通常是胆

    小鬼,因为他们不想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问题儿童的特征

    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另一个特征是很谨慎,总是犹豫不

    决,他们会推迟解决生活造成的问题,或者面临问题时他们会

    完全停滞不前,扯到别的问题上去,永远不能完成任何事情。

    这些特征在学校比在家里暴露得更为明显,学校就像是试验,或者说是考验,因为在那里能显露出孩子是否适应社会以及他

    人存在的问题——错误的生活方式在家里通常很难会被认识

    到,但是在学校它随时有可能表现出来。

    由于强烈的自卑感,娇生惯养的孩子和那些有生理问题的

    孩子一样,都想“阻挡”生活困难,这就夺去了他们的应对能

    力。但是,在学校里,我们可以调控他们的困难,这样就能慢

    慢地使他们能够解决问题。这样,学校就成了真正教育孩子的

    地方,而不仅是简单的教学。

    可以看到,无论教师和官员们是否喜欢,认识到这些问题

    并找出最优解决办法,应当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天才儿童

    除了问题儿童,还有一些被认为是神童的异常聪明的孩

    子。有的时候,因为他们在某些科目上遥遥领先,对他们来说

    也很容易在别的科目上显得出色。他们很敏感、野心勃勃,通

    常不会被同伴喜欢。孩子们貌似能迅速地感受到他们里面某个

    人是否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种神童会被人羡慕,但不会被

    赞扬。

    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很多这样的神童能满意地完成学业。但

    是当他们进入社会生活中之后,却没有充分的生活计划。当他

    们接触生活中的三大问题时——社会、就业和恋爱——问题就

    出现了,他们原型阶段的状况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看出他

    们在家时坏习惯没有被纠正的后果:在家里,他们总是处于受

    宠的地位,这不能显现出生活方式的差错,但是一旦出现新的

    处境,那些错误就会显现出来。

    个体心理学为神童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跟那些问题儿童

    一样。个体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任何事

    情。”这句箴言去掉了神童身上的压力,他们一直背负着大家

    的期望,总是被督促着前进,变得过于关注自我。那些接受这

    一箴言的人们能够培养出聪明的孩子,但这些孩子不会自负,野心也不会膨胀。他们明白自己的成就是训练和好运的结果,如果继续进行良好的训练,他们做到的会更多,但是如果老师

    能够给予鼓励,那些不太被喜欢也没接受过良好训练和教育的

    其他儿童,也能做出有益的事情。如何鼓励儿童

    上节提到的后面那些儿童可能已经没了勇气,因此应当防

    止他们强烈的自卑感,这种感觉没有人能够承受太长时间。我

    们可以理解他们被学校里的问题压垮了而不遵守纪律,或者根

    本就不去想学校的这些事,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已经没有希望

    了,如果事情的确这样,我们应当认同他们的行为是一致的、合理的。但是个体心理学不能接受这类孩子没有希望,个体心

    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做有用的事情,虽然总会有错误出现,但是它们能够纠正,孩子们可以继续进步。

    然而,他们处境中的问题通常没有被处理好。当孩子被学

    校的新困难压垮时,母亲的态度就开始变得谨慎和焦虑。学生

    在学校所有考得差的成绩,以及在学校里面受到的批评和指

    责,都被家人的反应放大。很多时候,那些在家里很乖的孩子

    因为在家里被宠爱,在学校的时候就会因为失去与家人的联

    系,并且不再是关注的焦点而表现得很差。此时,溺爱孩子的

    母亲就会被孩子讨厌,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骗了,母亲的地位

    跟以前就不一样了——由于新环境引起的焦虑感,他们会忘记

    母亲以前的宠爱。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在家里很爱争吵的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却

    很安静、平和,甚至很拘谨。有时母亲来学校说:“这个孩子

    占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他总在打架。”老师回答说:“他

    在学校一整天都安静地坐着,一动不动。”这跟前者恰好相

    反:这个孩子在学校里得到了关注,因此很安静、很谦逊,在

    家的时候他不被关注,因此爱打架。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8岁的女孩,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并

    且她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他的父亲却找到医生,说:“这

    个孩子有暴力狂的倾向——实在是一个暴君。我们再也忍受不

    了了。”原因是什么呢?她是一个弱势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

    只有弱势的家庭才会害怕孩子的到来。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这个女孩觉得自己地位不保,并且她还希望像以前一样是被注

    意的焦点,她就开始变得好斗。在学校,她受到大家的喜爱和

    欣赏,没有理由去打架,于是就发展得很好。

    有些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会遇到困难,家人跟学校

    的人都埋怨他们,结果这些孩子犯的错误越来越多。有些孩子

    在家里跟在学校里一样都是邋里邋遢,如果他们在家跟在学校

    的行为一样,我们就必须在过去发生的事情中寻找原因。无论

    怎样,必须考虑这些孩子在家里跟学校里的所有行为,以形成

    对其问题的判断。如果想正确地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跟他们努

    力的方向,他们生活中的每个部分对我们来说都变得非常重

    要。

    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那些社会适应能力相当好

    的孩子面临学校的新环境时,也许会不能应对,这通常会在他

    们来到一个老师和其他同学都非常敌对他们的学校时发生。例

    如,那些不是来自上流社会的孩子被送到贵族学校时,会很痛

    苦,因为别人认为他们不是来自“对的”背景,并且同学们似

    乎都跟他们对立。这些孩子之前也是娇生惯养的,或者起码也

    是受到百般呵护的,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处于非常敌对的环境

    中;有时其他孩子的残忍程度也令人震惊。很多时候,有这样经历的孩子在家里不会提任何相关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羞

    耻,他们默默地承受着这些痛苦的折磨。

    通常,当这些孩子到了16~18岁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必

    须像个大人,并且要直面困难的时候——会突然停滞不前,因

    为他们没有了勇气和希望。除了适应社会的困难,他们还有人

    际关系的问题,因为他们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于这种病例,我们要做什么呢?他们的能量无处释放,他们与世隔绝,或者是感觉自己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一方

    面,那种通过伤害自己来伤害他人的人可能会自杀;另一方

    面,也有想消失的那种人,他们会孤立自我,丢掉他们曾经仅

    有的些许社会能力,不以普通的方式与人交谈,不接近别人,总是对世界怀有敌意——这种状况是急性的,我们称之为精神

    分裂症。如果遇到任何一个这样的人,必须想办法让他们重拾

    勇气,他们是很难处理的病例,但是可以被治愈。

    由于儿童教育问题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其生活方式的诊断,在这里就需要回顾一下个体心理学为这种诊断所研究出来的方

    法。生活方式的诊断自然对除教育之外的很多其他事情非常有

    用,但是它在教育实践中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对他们的直接研究外,个体心理学

    还用到询问儿童早期记忆和他们关于未来的职业计划,观察其

    姿势与动作,以及从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中进行推理的方法。

    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些方法了,但是可能有必要再强调一

    下孩子在家里的地位,因为它与教育成长的关系最为紧密。兄弟姐妹的竞争

    我们已经看到,家庭中孩子的出生顺序之所以重要,是因

    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有一段时间是家中的独子,但是之后被挤

    下了那个位置。所以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他或她在一段时间内

    享有很大的权力,后来却失去它。其他孩子的心理也被他们不

    是家中老大这一事实所影响。

    我们发现,关于长子流行着一个传统的说法:他们觉得掌

    权的应当永远掌权,他们失去权力只是一个意外,并且他们非

    常仰慕那些有权势的人。

    老二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关注

    的焦点,在他们的前面还有一个领跑者。他们总想迎头赶上,意识不到权力的神圣不可侵犯,而是认为它应当易主;他们有

    着急切前进的冲动,就像在赛跑一样;他们的所有行为都表明

    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前面的某个地方,为的就是赶上它;他们

    总在努力改变科学和自然的法则,并且也的确很有革命性——

    不是在政治上,而是在社会生活以及对其同伴的态度上,《圣

    经》中的雅各和以扫就很好地表明了这一点。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家里老小的地位是很有趣的。说他

    是老小,当然指的是那些永远是最小的孩子,不会有后来者。

    这种孩子处于很有利的地位,因为他们永远不会被挤下那个位

    置。老二可能会失去这个地位,并且有时也会经历跟老大一样

    的悲剧,但这在老小的人生中永远不会发生,他们因此处于最

    有利的地位,并且,如果其他情况都一样,我们会发现这种孩子的发展是最好的。在有活力和总想超过别人这一点上,他们

    跟老二相似;他们也有领跑者,但是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个跟家

    里其他人都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家里有几个科学家,最小的

    孩子可能会从事艺术或商业活动;如果家里做生意,那最小的

    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位诗人——最小的孩子一定总是不同的。因

    为从事另一个行业,比在同一个职业领域内竞争要容易得多,出于这个原因,家里的老小喜欢走与别人不同的道路。这也说

    明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勇气,因为如果这些孩子很勇敢,他

    们则会更乐于在同一个领域内竞争。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所做出的性格预

    测,仅仅是一些倾向;其中并没有确定性。并且事实上,如果

    家里的老大很聪明,根本不会被老二征服,那就不会遭遇任何

    悲剧——这些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良好,并且其母亲可能鼓励过

    他们对他人的关注,包括那个刚出生的宝宝。另外,如果老大

    不会被征服,这就使老二面临更大的问题,这个老二可能会经

    历很多困难,通常也会失去勇气和希望。我们知道在赛跑中比

    赛的孩子们,必须一直有胜利的希望,如果没了希望,就什么

    也没有了。

    如果在又一个小孩出生前,其他几个孩子都差不多成年,那么最后出生的那个孩子会发现自己的处境跟独生子女差不

    多。独生子女也有自己的悲剧,因为他们在整个童年时期都是

    家里关注的焦点,于是他们在生活中的目标也会成为焦点,他

    们不会按照逻辑而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思考。那些在有一群女孩的家庭中的唯一男孩,处境也很困难。

    我们通常认为这种男孩的行为方式会比较女性化,但是这种观

    点太夸张了。毕竟,我们大部分人主要都是由女性来教育和照

    顾的。然而,整个家庭都是为了女性也是由女性所建立的,在

    这种情况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困难。处于这种环境中的男

    孩可能会努力显示自己是一个男人,于是夸大自己性格中的这

    一特征;要不然,他确实可能会像家里的其他人一样逐渐变得

    阴柔。简而言之,我们通常会发现这种男孩要么非常温柔要么

    非常好斗。在第二种情况中,他们似乎总在努力证明和强调自

    己是男人的这个事实。

    那些在有一群男孩的家庭中的唯一女孩,也有着同样困难

    的处境。她要么很安静,非常的娇柔,要么想做所有男孩子做

    的事情,并且行为跟他们很像。在这种情况中,自卑感显而易

    见,因为在男孩被认为比较强的环境下,她是唯一的女孩。自

    卑情结在于她“只”是一个女孩的这种感觉,“只”这个字表

    现出了所有的自卑情结。当她开始穿得像个男孩的时候,或者

    在日后的生活中,当她想有男性所拥有的性关系时,我们可以

    看到补偿性自卑情结的形成。

    可以用老大是男孩、老二是女孩的案例,来结束关于家庭

    中孩子地位与性别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两人之间通常会有

    激烈的竞争。女孩的前进不仅是因为自己是老二,也因为自己

    是个女孩,她更加努力,这也显示出很明显的老二特质。她很

    有活力而且很独立,男孩注意到了她似乎总是在赛跑中追赶自

    己。众所周知,女孩最初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比男孩发育得快——例如,一个12岁的女孩比同龄的男孩成熟得多。男孩看出

    了这一点,但不能解释其原因。这样,他感到自卑,并且想放

    弃,他不再进步并且开始寻找逃避的方式,有时会建立起一种

    建设性的逃避方式,但在其他情况中,他可能会变得神经质、有犯罪倾向或发疯,他觉得自己没有足够强壮到继续赛跑。

    尽管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可以完成任何事情的”,这种

    情况也是很难解决的。我们所能做的主要是告诉那个男孩:如

    果女孩看起来超过了他,也只是因为她更加努力;通过更加努

    力,他可以找到更好的成长方法,也可以设法引导女孩和男孩

    进入非竞争性的领域,尽可能地做到这一点,以消除他们是在

    赛跑的感觉。一个五岁男孩的案例分析

    书)

    那里可以用简化的方式研究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免费电子

    也就是上一章的主题。学校和托儿所都是小型的社会机构,在

    社会问题的分析直接建立在对教育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方法。

    上,我们应当讨论起作用的生活方式,以及能够促进正确行为

    讨 论 的 原 则 是 一 样 的 , 但 是 我 们 的 注 意 力 不 在 诊 断 生 活 方 式

    现在我们继续之前的分析,更加注重社会适应的问题。要

    且有其社会应用。

    体的生活方式,但这种分析一直都是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的,并

    二者之间没有区别。我们的讨论到目前为止都是在努力分析个

    们分为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个部分,但是对我们而言,要。个体只有在社会背景中才成为个体。其他心理学体系把它

    体 具 体 的 心 理 活 动 时 , 才 能 认 识 到 其 中 的 社 会 元 素 是 多 么 重

    但如果自相矛盾,那也只是语言上的。事实上,只有当关注个

    个体心理学的目标是社会适应。这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个体心理学的目标

    社交兴趣

    第九章从一个五岁男孩的行为问题来分析。他的母亲向医生抱怨

    说自己的儿子很不安分,极度活跃,并且非常爱惹麻烦。她总

    是竭尽全力地去掌控他,每天结束的时候她都筋疲力尽。她

    说,自己再也应付不了这个男孩了,如果有建议说把他送到教

    养院,她愿意那么做。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能很容易“同情”这个男孩——很容易

    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我们听到某个五岁的小男孩极度

    活跃,不难想象他的行为是怎样的:他会在家具上蹦来跳去,总会把自己搞得脏兮兮的,还老闯祸。如果他的母亲想看书,他就会玩儿家里的灯;如果他的父母想说话或者听音乐,他就

    会大喊大叫;如果他没得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大发脾气,并且他

    总是在要这要那。

    一个小男孩有这样的行为,可以确定他想打架,并且他做

    的每件事都是为了挑起打斗。不管白天黑夜他都很不安分,而

    他的父母总是很累。这个男孩永远不累,因为不像他父母,他

    不需要做那些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是想动来动去让别人有事

    做。

    有件事情可以显示出这个男孩是怎样争取成为被关注的焦

    点的。有一天他被带去听音乐会,音乐会上他的父母弹了钢

    琴,唱了歌。他们正在唱一首歌的时候,这个男孩喊道:“爸

    爸,你好!”然后绕着大厅跑来跑去。我们也许能预测到这一

    点,虽然他的父母不能理解这种行为,但他们还是把他当作一

    个正常的孩子,尽管事实上他的行为并不正常。到这种程度,他仍然是正常的:他有着很聪明的生活计

    划。他做事的时候很聪明,跟他的计划是一致的。如果我们知

    道他的计划,就能猜到它所引起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断定

    这个男孩在智力方面并无缺陷。

    当母亲有客人时,他会把别人从椅子上推下来,老是想要

    别人正打算去坐的那把椅子。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也是跟他的目

    标以及他的原型一致的——他的目标是比别人强,是支配他

    人,以及永远占据父母注意力的中心。

    我们可以推断他曾是娇生惯养的孩子,如果他继续被宠

    爱,他就不会打架。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失去了宠爱地位的孩

    子。

    他怎么失去的宠爱?原因是他一定有了一个更小的弟弟或

    妹妹,这样他就成了一个新环境里的五岁孩子,被挤掉了受宠

    的地位,想争取重新获得他觉得自己失去了的中心地位。由于

    这个原因,他就总是让父母闲不下来,但还有另一个原因,我

    们能看出这个男孩还没有为新的环境做好准备,并且在他被宠

    爱的那段生活中他没有培养出任何的社会感。这样他就没有良

    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只对自己感兴趣,并且总是忙于自己的

    福利。

    当母亲被问到自己的儿子是怎么对待他的小弟弟时,她坚

    持说,他喜欢他,但是每次跟弟弟玩儿,他总会不小心把弟弟

    推倒,这些行为显示不出来明显的喜欢,但这一点可以被原

    谅。为了全面地理解这种行为,应当把它和我们经常见到有些

    好斗的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886KB,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