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医学》 > 2014年第4期
编号:650655
显微镜下结肠炎:一种容易被错过的腹泻原因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22日 新医学 2014年第4期
乳糜,奈德,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展望
     卢艳娴 李子俊

    显微镜下结肠炎(MC)是一种以慢性水样腹泻、结肠镜下肉眼观察结肠黏膜大致正常而病理活组织检查(活检)可见特异性改变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包括胶原性结肠炎(CC)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C)两个亚型[1]。MC最早是瑞典病理学家Clas Lindstorm于1976年提出,将慢性水样腹泻伴腹痛、内镜检查正常而组织病理表现上皮下胶原带增厚的称为CC;此后,1989年Lazenby提出将结肠镜表现正常而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表面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伴有固有层炎症反应的称为LC[2]。

    过去认为MC是一种罕见病,并常被忽视,而如今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该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约占慢性腹泻病例的13%[3]。近期报道提出一种新型肥大细胞性的肠炎也应属于MC范畴[2]。

    一、流行病学

    我国尚无MC流行病数据报道,来源于西方的流行病学数据报道MC的发病率约1~12/100 000[2]。近些年来MC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发病率升高至20/100 000[4-8]。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临床医师包括专科病理医师意识增强,结肠活检增多或引起MC相关药物应用广泛等有关。

    MC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常见的是老年人,MC发病年龄是53~69岁,但也有报道25%患者年龄小于45岁[9]。MC以女性多见,CC男女比为1:3到1:9,LC男女比是1:6[1, 9-10]。女性怀孕期间疾病活动性较弱,提示可能与激素或免疫介导结果,这一现象与炎症性肠病(IBD)相似。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M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推测的机制可能包括:

    1.免疫因素

    女性较男性更易患CC,类似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特点。多达40%MC患者同时伴有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乳糜泻、甲状腺炎、I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和牛皮癣等[1]。MC患者血清中IgM和抗核抗体平均滴度升高,部分患者核周围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阳性。但血清中未检测到特异性诊断抗体[11]。

    2.药物

    腹泻是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迄今已发现700多种药物引起腹泻。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服用药物种类增多,因药物引起的MC发病率也渐增加。研究报道NSAID,PPI、雷尼替丁、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噻氯匹定、拜糖平和他汀类与MC的发生具有强相关性, 卡马西平、氟他米特和帕罗西汀的相关性较弱[1]。

    NSAID能引起小肠和结肠黏膜损伤和炎症,甚至加重IBD,长期服用NSAID患者60%~70%有无症状性肠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5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