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医学》 > 2015年第9期
编号:650440
川崎病合并感染时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
http://www.100md.com 2015年7月18日 新医学 2015年第9期
丙种球蛋白,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
     汤昔康 陈泽楷 李汝霞 麦友刚 覃丽君

    临床研究论著

    川崎病合并感染时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

    汤昔康 陈泽楷 李汝霞 麦友刚 覃丽君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感染时的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亚群、Ig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29例合并感染的川崎病患儿为感染组,同期未合并感染的35例川崎病患儿为非感染组,21例腹股沟疝患儿为对照组。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儿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及冠状动脉损伤情况,比较3组患儿外周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g水平。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及近期冠状动脉损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感染组远期冠状动脉损伤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感染并未影响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及近期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可能与感染并未进一步影响机体免疫水平有关,但合并感染可能增加远期冠状动脉损伤的风险,需注意随访。

    川崎病;感染;免疫;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是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多项研究表明,川崎病可能是由病原体入侵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后,通过超抗原、热休克蛋白等触发体内异常免疫反应引起。鉴于目前对病原体感染后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免疫状态的变化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收集了合并感染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及免疫状态情况,并与无合并感染的川崎病患儿及非川崎病儿童作对比,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9年6月至2014年3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中,选择合并感染的29例患儿为感染组,以同期经检验未合并感染的35例患儿为非感染组。入组标准:①符合日本川崎病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川崎病诊断修订案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入组前均未使用任何影响免疫功能药物;③无合并肿瘤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1]。感染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6个月~7岁,中位年龄2.3岁;非感染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9个月~8岁,中位年龄2.5岁。另选择同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外科收治的21例腹股沟疝患儿为对照组,男13例,女8例;年龄1岁~6岁,中位年龄2.4岁。3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征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二、方法

    于3组患儿入院当日抽取静脉血送检。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CD19+T细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1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