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医学》 > 2023年第1期
编号:649762
卒中后自杀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3年3月5日 新医学 2023年第1期
意念,功能障碍,因素,卒中后自杀的流行病学特点,卒中后自杀的生物学机制,卒中部位,5-羟色胺(5-HT)能系统,卒中后自杀的影响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社会属性及社会家庭因素,小结
     王欢 山盈盈

    卒中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除急性期的高病死率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发症的出现还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或认知功能等引发其行为异常和情绪障碍,使其生活质量恶化,导致其产生自杀意念或增加其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预示着疾病的严重不良结局[1]。目前关于卒中后自杀发病机制的研究相对有限,其病理生理学基础尚未明确。本文从生物学、精神心理、社会家庭的角度阐释卒中后自杀的发病机制,以实现对高危病例的早期干预。

    一、卒中后自杀的流行病学特点

    卒中是一种突发且进展迅速的、以局灶性或整体脑血液循环障碍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因,其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2-3]。卒中患者常由于心理或躯体障碍而产生故意结束自己生命的动机或者行为,即为卒中后自杀。Beck 自杀意念量表和自杀风险评估量表可为卒中后自杀的筛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4-5]。国外研究显示,7.2%的卒中患者死于自杀,即使在卒中发生1 年后,其自杀意念出现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6.6%),卒中作为危险因素对自杀有一定预测作用[6-8]。Vyas 等[1]的荟萃分析显示,超过200万的卒中患者中有5563 例企图自杀或死于自杀,与非卒中组相比,卒中组合并调整后的自杀总RR为1.73 (95% CI:1.53~1.96,I2= 93%),其中自杀企图的风险(RR:2.11, 95% CI: 1.73~2.56, I2=83.5%)高于自杀死亡的风险(RR:1.61, 95% CI:1.41~1.84, I2= 91.5%)。孙雅儿等(2019 年)的调查显示,老年卒中患者自杀意念出现率为14.9%,稍高于关震等(2020 年)对空巢老人发生缺血性卒中后出现自杀意念的调查结果(9.27%)。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研究卒中后自杀的发生率存在异质性的原因。

    二、卒中后自杀的生物学机制

    1.卒中部位

    Kishi 等[9]阐明了患者在卒中不同时期出现自杀行为的病变位置特点,指出卒中急性期自杀患者脑部受损区多位于前部额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1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