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0年第11期
编号:11037818
腧穴主治的形成
http://www.100md.com 2000年11月1日 《中国针灸》 2000年第11期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主题词 腧穴/主治 历史

    如果说药性主治是中医方药治疗的基础,那么腧穴主治自然是针灸选穴处方的依据。正如中药的主治主要来自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总结一样,腧穴的主治也包含了历代针灸医家大量实践经验的结晶。

    1 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要考察古代针灸腧穴主治的形成过程,仅仅笼统地说来自临床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一般说来,对于取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治疗该病症经验的积累不难理解,那么腧穴治疗远隔部位或全身性疾病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1.1 来自脉诊病候

    对于脉诊病候的针灸治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直接刺灸诊脉处治之,因而诊脉部位渐渐演变成针灸治疗部位--腧穴,这类腧穴早期的主治症便直接来自原先的脉诊病候。最典型的例子是由十二脉口演变而成的十二"经脉穴"[1],以及由十五诊络部位演变而成的十五络穴,这两类腧穴的主治病症最初期都直接来自相应脉口的诊脉、诊络病候。试以足厥阴为例说明如下。

    例1:《灵枢·经脉》足厥阴"是动"病候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明堂经》"足厥阴"穴主治

    太冲穴主治:男子疝,女子少腹肿,腰痛,嗌干,面尘黑。

    例2:《灵枢·经脉》足厥阴络脉病候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

    《明堂经》足厥阴络穴主治

    蠡沟:足厥阴之络,在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实则挺长,虚则暴痒;气逆[则]睾肿卒疝。

    从以上2例可以看出,足厥阴脉口"是动"病与"足厥阴"穴(相当于"太冲"穴)主治、足厥阴络脉病候与足厥阴络穴主治不仅病症相同,而且文字也一脉相承,有着明显的同源关系。其他各例详见拙著《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华夏出版社,2000年)。

    其实,所有由诊脉处演变而来的腧穴,其最初的主治病症都直接来自相应的诊脉病候。例如据《内经》记载,手太阴脉诊脉部位除了寸口脉外,还有"天府脉":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灵枢·卫气》)。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大牖五部(《灵枢·寒热病》)。〖HT〗以上《灵枢经》二篇所记之手太阴之标脉都为"腋内动脉",此脉名曰"天府",其中《寒热病》篇还记载了此脉的诊治病候。

    那么根据这一规律,《明堂经》所载"尺泽"、"天府"的主治病症必然包含有相应动脉的脉诊病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3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