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1年第4期
编号:11037195
张从正刺络放血的理论和实践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1日 《中国针灸》 2001年第4期
     (1.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针灸科,江苏南京*"21000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 床医学院)

    [摘要]目的介绍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从正的刺络放血理论及其应用 。

    方法:认真分析张从正的代表著作《儒门事亲》,整理其中的 有关记载。

    结论:张从正不但继承了《内经》、隋唐时代的学术思想,而 且进一步创新和发挥,对刺络放血疗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主题词]刺血疗法/历史;金元四大家;张从正

    Zhang Congzheng′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icking Blood TherapyZhang Jianbin1,Wang Lingling2(1.Department of AcupMoxibustion,Affiliate d Zhongda Hospital of Dongnan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2.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PurposeTo introduce Zha ng Congzheng′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pricking blood therapy,who was a famous physician in the Jing Yuan times.The represent wo rks of Zhang Congzheng,Rumen Shiqin,w a s analysed and the relative recorder in the book were systematized.

    Conclusion Zhang Congzh eng inherited not only academic thought of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and Su i Tang times,but also further innovated an d gave play to them,and h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pricking blood therapy.

    Pricking Blood Therapy/hist;4 Eminent Ph ysicians Jin Yuan;Zhang Congzheng

    张从正(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自号戴人,提出邪去正安学说,为攻邪派 的代表 ,金元四大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虽然他不专攻针灸,但对于刺络放血疗法的 运用颇有心得。根据《儒门事亲·卷一·八》的记载:"余尝病目赤,或肿或翳,作止无时 。偶至亲息帅府间,病目百余日,羞明隐涩,肿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会, 速以铍针刺四五十刺,攒竹穴、丝竹穴上兼眉际一十刺,及鼻两孔内以草茎弹之出血。三处 出血如泉,约两升许。来日愈大半,三日平复如故。余自叹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学医 半世,尚缺此法,不学可乎?"我们可以知道,张从正是在行医半世,自己患眼病而束手无 策的时候,遇到眼科医生姜仲安的刺络放血疗法。神奇的效验,使他不得不自我感叹"不学 可乎?"从此,张从正对刺络放血疗法不但在理论上潜心研究,更在实践中不断地发挥和创 新。

    1张从正刺络放血理论特色 

    在理论方面,张从正首先秉承《内经》的学术思想。例如,在遇到疟疾病人而不敢用药物治 疗时,"乃取《内经·刺疟论》详之",根据《内经》"血实者宜决之"的治疗原则,提出 治火之法"在针则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血之";又如,根据《内经》经脉"气血 多少"的理论以及《素问·血气形志》篇"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 血",提出"太阳阳明宜出血,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张从正 刺络放血理论与《内经》的学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张从正在理论上也又有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刺络发汗论

    《儒门事亲·卷一·八》提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的论点,同样意义的结论还 有"出血者,发汗之一端也"(卷二·十一)。张从正将刺络放血疗法归属于汗法的范畴, 是 他在理论上的创举。确实,"血"与"汗"、"出血"与"发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 先,血与汗都是人体津液所化生。如《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口……蒸津液,化 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因此,血与汗有着 共同的物质基础--津液。其次,张从正汗法的内涵比较宽泛,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发 汗解表","凡在表者皆可汗"(卷二·十五)。统看《儒门事亲》的有关原文,适用和可 以 应用汗法之表者,包括皮毛、肌肤、腠理、经隧、脉络、六府、孔窍等等,张从正将它们归 于广义的"玄府"。"汗以泄其表",其机制也泛指疏通、升发、渗泄、转枢等作用。而从 张从正所列举的适合刺络放血的病症来看,刺络放血有泄邪通经、疏风散瘀、泻火排毒、开 壅清窍等作用与汗法的机理类同。因此,从临床适应症和治病的效验推测,刺络放血与发汗 ,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殊途而同归,可能存在着极为相似或相同的机制。张氏明确提出"出 血同于发汗"是对《内经》刺血理论的一大突破,也是他临床广泛应用刺络放血疗法的基础 。

    1.2刺络补虚论

    《内经》时代,刺络放血疗法也是被普遍应用的。不过基于"宛陈则除之""血实宜决之 "的思想,它是邪实病症的一种最直接的祛邪方法。因此不难理解《内经》将痈疡、腐疽等 疾病作为刺络放血的适应症。张从正继承了这一思想,同时还提出"岂知出血乃所以养血也 ""年衰火胜之人,最宜出血"(卷一·八)的论点。其实际含义突破了刺络放血仅仅有祛 邪 作用的认识,将一些虚证也纳入刺络放血的治疗范围,明确指出了刺络放血的补虚作用。 其实,这也体现了张从正对补法的独特认识。

    张从正论病多从"邪气"立论,各种治法方药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指出"先论攻其邪 气,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卷二·十三)。这就不难理解,临床的补益效应也可以通过攻邪 的方 法获得,邪去则正安。因此,张从正提出了"刺络放血的补虚作用"和"虚证适宜刺络放血 "的论点。在《儒门事亲·卷一·四》记载了这样一则病案:"会陈下有病疟二年不愈者… …余见其羸,亦不敢投寒凉之剂……正当发时,余刺其十指出血,血止而寒热立止。"虚 羸之证,已不敢用药,却仍然予以刺络放血治疗且取得明显效果,不能不说其理论的独到性 、正确性。

    1.3刺络调节平衡论

    张氏针对经络气血的病理变化指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经实者络必虚,络 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卷二·十三),而"血之为物,太多则溢,太少则枯。人热则血 行 疾而多,寒则血行迟而少。此常理也"(卷一·八)。根据经络气血虚实的生理常数与病理 特 点,张从正认为"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阳阳 明"(卷一·八)。通过调整经脉气血多少,泻实以补虚。从这一个意义上说,刺络放血还 有平衡经络虚实,调节气血偏颇的作用。

    2张从正刺络放血的临床特色

    应该说,张从正对刺络放血理论上的阐述和发挥,是基于他大量的临床实践活动。他没有将 眼光仅局限于放出一点血,而是还看到了其后续效应,综合效应。我们可以从他本人和门人 的记录中,进一步了解其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

    2.1刺络放血的病症和病案

    《儒门事亲》一书,共分十五卷,记载了大量的适宜刺络放血的病症和张从正刺络放血的病 案。具体分析如下:

    卷一、二、三为医论30篇。在《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和《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两篇文 章 中指出:目疾(肿、胀、疼痛、翳、胬肉)、头风(头痛、年少白发、落发、白屑)、喉舌 疾病 (单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痹),共计16个病症应该 首先 选择刺络放血的治疗。另外,在这三卷中,还提到适宜刺络放血的病症有6个:疟疾、腰脊 强、外肾囊燥痒、疝痛、肉积、大暑之病;与刺络放血有关的医案4则,其中包括自患目疾 和误出血案各1则。

    卷四、五为《治病百法》提到适宜刺络放血的病症共有7个,分别是:雷头、两目暴赤、目 肿、喉闭、背疮、眉炼、赤瘤丹肿。其中最后2个病症为儿科病症。卷十一《治病杂法》, 内容与卷四、五相似,所及病症也是7个,而且几乎完全一样。与前(卷一、二、三)重复 的病症共有3个。

    卷六、七、八为《十形三疗》,共记载刺络放血的病案15个,没有单独列举刺络放血的病 症。

    卷九《杂证九门》、卷十《撮要图》、卷十二《三法六门》、卷十三《三消论》、卷十四《 治法心要》和卷十五《神效名方》中均无刺络放血的病症列举和病案记载。

    因此,《儒门事亲》一书中适宜刺络放血的病症共有35个,共载有病案19个,涉及内科 、外 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儿科等专科病症。并且明确指出五官科、外科、急诊科的病 症宜首选刺络放血。按中医辨证,则是火热、风热病症最宜刺络放血。

    2.2刺络放血的方法

    (1)循经取穴砭刺。张从正对经络理论的掌握是相当娴熟的。在刺络放血治 疗时也 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循经取穴时当知经络气血多少之常数,"宜太阳阳明出血,盖二经血 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又如,阳明经交鼻中,阳明热盛,急泻之则可 以刺鼻中出血,"初病呕血……以草茎鼻中出血半升";还如"目上网内眦之瘤……刺委 中出血"。经络理论也指导循经选择穴位或部位。

    (2)病灶局部砭刺。在许多病症和病案中,以局部砭刺为主。如"背疮初发 ……以铍针于肿悻处出血";"肾风也,宜先刺其面";"当痒时于癣上各刺百余针";" 以铍针绕疽晕刺数百针"。选择病灶局部砭刺,可以迅速驱除病邪,取效迅捷,尤其适用于 疔疽痈肿等热毒炽盛的病症。

    (3)头顶五穴放血。张从正在《卷一·八》中提到:"治火之法……在针则 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血之","至于暴赤肿痛,皆宜以铍针刺前五穴出血而已" ,"其前五穴,非徒治目疾,至于头痛、腰脊强、外肾囊痒,出血皆愈";"目盲……乃刺 其鼻中,攒竹穴与顶前五穴,大出血,目立明"。前头部自神庭至百会五穴,刺络放血,可 以达到祛火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一切火热之象。故张从正又说"火至于顶,炎上之甚也 "。

    (4)鼻内弹刺出血。如:"两目暴赤……以草茎鼻中出血最妙";"目肿… …鼻内出血更捷";"面肿风……以草茎鼻中大出血,立消";甚至"初病呕血……次以草 茎鼻中出血半升"《卷十一·风门》。"凡两目暴赤痛者,肿不止,睛胀胬肉,结成翳膜, 速宜用秆草左右鼻窍内弹之出血,立愈。……口噙水,紧扣衣领,不可便喷水,候血尽,便 吐了水"。张从正不但擅长运用鼻腔出血治疗疾病,而且言明操作要领,可谓体会之深刻。 

    2.3刺络放血的特点

    (1)刺血部位多。例如:治疟疾"刺其十指间出血";治肾风"自额上下铍 针,直至颅顶皆出血……偏肿处皆针之";治目圜"与头上出血,及眉上、鼻中皆出血"。 张从正在选择出血部位时往往不只一处或一个穴位,一般都是几个部位或穴位。

    (2)砭刺次数多、刺激量大。如:治舌肿"日砭八、九次,血出约一、二盏 ";治湿癣"各刺百余针";治背疽"以铍针绕疽晕刺数百针"。一天内砭刺近十次,或一 个部位刺数百次,确为张从正所独有。

    (3)出血量大。治目赤肿痛,鼻内"出血如泉者约二升许",治舌肿"出血 约一、二盏"。在《十形三疗》中,出血量一般较大,尤其是鼻内与头部五穴,一般为几盏 甚至如升。如果按现代度量体制,则有几十到百余毫升之多。由现代医学的知识可知, 出这个量的血液对我们人体是毫无影响的。

    (4)张从正多用的刺络放血的工具为:铍针、磁片及草茎。应该说,这些工 具各有特色。如铍针、磁片较锋利,适宜于皮肤、穴位等的放血;而草茎较多用于鼻内出血 。

    2.4刺络放血的宜忌和注意事项

    尽管张从正较多地应用刺络放血来治疗疾病,但仍是有选择地谨慎使用,并提出包括经络、 部位和病症等方面的相应要求。如在《卷一·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中提出"少阳一经不宜 出血,血少故也""后顶、强间、脑户、风府四穴,不可轻用针灸,以避忌多故也""雀目 不能夜视及内障,暴怒大忧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还指出"惟小儿利久, 反疳眼昏"不宜放血。这些同时说明了张从正对刺络放血疗法"大胆实践,细心求证"的一 面。

    3张从正刺络放血理论的不足

    应该指出的是,限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张从正的刺络放血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3.1关于"少阳经多气少血,不宜放血"一说,过分拘泥,而立少阳经穴不能刺络放血 的 规矩。事实上,《内经》中也经常有在少阳经上放血的记载,如《素问·刺腰痛论》"少阳 令人腰痛……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我们在阳陵泉穴位区域放血以缓解急性胆绞痛的发作 ,收到良好效果而并无不良反应。

    3.2《卷七·一百十九》"肭己痛矣,更加针,二痛俱作,何以忍也?"这里,张从正 将 跌打损伤导致的软组织疼痛作为刺络放血的禁忌症,是不恰当的。而现代临床上,经常用刺 络放血方法来治疗软组织损伤所致的局部肿痛,收到很好疗效。

    总之,尽管有一点点局限性,但是张从正作为一名非针灸专科医生,对针灸,尤其是对刺络 放血疗法的贡献,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是极为巨大。他不但继承了《内经》、隋唐时代的 学术思想,而且进一步创新和发挥,为后世刺络放血疗法的延续和繁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 用。

    (注:本文所引《儒门事亲》出自萧国钢著《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19 98年12月,第1版。)

    (收稿日期:20000117,刘炜宏发稿), 百拇医药(张建斌指导: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