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1年第12期
编号:11037320
温针治疗偏瘫性肩痛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1日 《中国针灸》 2001年第12期
     (东阳市巍山医院,浙江322109)

    [摘 要] 方法:采用温针治疗本病,并设电针治疗作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温针治疗组有效率为92.8%,电针对照组有效率为77.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两组病例基本情况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温针治疗组

    取穴:肩、肩、肩贞、臂、会、阳陵泉。取直径035mm、长40mm针灸针,用指切进针法进针直刺,得气后取2~3cm长艾条行温针灸3壮,并用薄纸板套上针身垫在皮肤上,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在治疗中患者的取穴、体位采用轮换取用法,即仰卧位时取肩、肩、臂,侧卧位时取肩贞、肩、会,仰、侧卧位轮换施灸。阳陵泉(取患侧),仰侧位均取,只针不灸,行平补平泻手法,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温针1次,2周为一疗程,休息1周再针第2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2 电针对照组取穴、体位、针刺手法及疗程均同温针治疗组,所不同的是进针得气后不灸,接G6805电针治疗仪,频率在55~60Hz之间,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时间为30分钟。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患肩疼痛消失,肩部活动基本正常,上肢肌力提高2级以上。好转:患肩疼痛明显减轻,肩部活动部分障碍,上肢肌力提高1级。无效:治疗前后肩痛、肩部活动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见表2。

    表2显示温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电针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经卡方检验(χ2=4235,P

    4 典型病例

    李×,男,72岁,退休教师,1999年8月25日就诊。患者于1999年7月20日晨起锻炼身体时,突发语言不利,右侧肢体活动障碍,遂送往当地医院诊治。头颅CT示:左侧内囊外侧基底节脑出血。经住院治疗半月,病情稳定好转。后又经针灸、中药治疗,患者下肢功能基本恢复,但上肢功能恢复不佳。1周前右肩出现疼痛,手背手指肿胀,肤色淡黯,其痛夜间较甚,不能安睡,用热水袋熨敷患肩后疼痛可缓解。先仰位取肩、肩、会穴用指切进针法进针直刺,得气后取3cm长艾条施灸3壮,取阳陵泉穴只针不灸,行平补平泻手法,隔5分钟行针1次。针后患肩即有松解、温暖之感,其痛稍缓。治疗10次后患者夜间能安然入睡,手背肿胀减半,精神好转。共治疗2个疗程,肩痛、手背、手指肿胀全部消失,肩部活动基本自如,手能持物,生活自理。

    5 讨论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中观察到,偏瘫性肩痛往往具有得温痛缓、遇冷痛甚,白昼痛减、夜间痛增,患肩活动后其痛可缓,患肩静而不动其痛甚等特征。因而笔者认为偏瘫性肩痛主要是由于患者上肢活动障碍,肩部久处不动,以致阴寒内聚,筋脉凝滞收引,气血闭阻不通所致。而当患肩得温时阴寒可散,白昼阳盛时阴寒相对消减,患肩活动后阳气得以布散,从而使疼痛缓解。

    从表2可知,温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电针对照组,这主要是由于温针疗法除了针刺作用外,还可通过艾灸的温热作用能使凝滞、闭阻的筋脉得以温通舒畅。如《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所以温针疗法对这种以“阴寒内聚、筋脉凝滞收引、气血闭阻不通”为主要病机的偏瘫性肩痛较为适宜,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对有头晕眼花、午后烘热、口干咽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等阴虚阳热较明显的病人不能温灸太过,以免火热伤阴,加重其症。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若要进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则必须注意正确的姿势和活动范围,如患肢应避免高处滑轮运动,早期肩关节的被动运动只限于90度以内,以免因牵拉而引起肩胛周围损伤导致肩痛等。

    (收稿日期:2000-12-28,齐淑兰发稿), 百拇医药(俞国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