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2年第11期
编号:11036844
针灸为主治疗颈椎阻滞椎8例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1日 《中国针灸》 2002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

    8例患者均为椎体间完全联合的阻滞椎,其中男6例,女2例;发现症状时年龄最小25岁,最大39岁;病变部位在C2、C35例,在C5、C63例。所有病例均否认外伤史,检查亦未发现类风湿、结核等病理性特征。临床表现见头昏,头痛,颈、项胀痛或项背酸痛,或伴上肢麻木,时有恶心、耳鸣等症状。X线片示:先天性阻滞椎前后径变短,椎体与椎体融合部变细,如黄蜂腰状,无骨刺样增生或破坏。

    2 治疗方法

    以针灸治疗为主,选穴以双侧太阳、风池、夹脊(病椎棘突下间隙旁开0.5寸)为主,其中太阳穴直刺0.5寸,施以泻法;风池穴向下颌方向刺入0.8寸,施以泻法;夹脊穴直刺1寸,施以温针灸。

    配穴:伴上肢麻木者加曲池(温针灸)、八邪(泻法);伴恶心者加内关(泻法)、足三里(温针灸);伴耳鸣加外关(温针灸)。每天针灸1次,每次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捻转1次;同时隔日予红花注射液2ml注射于病椎棘突下间隙旁开0.5寸夹脊穴,左右交替进行。1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3 治疗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共计2例;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缓解,共计4例;无效:临床表现无太大变化,共计2例。治疗时间最短2个疗程,最长5个疗程。

    4 典型病例

    何××,男,31岁,因头昏、项背酸痛伴恶心5天,曾自服复方丹参片及维脑路通片无效,于1998年6月来我科就诊。X线片示:C5、C6椎阻滞椎。无外伤及风湿、结核等病史。临床诊断:先天性颈椎阻滞椎。针灸处方:太阳(泻法)、风池(泻法)、病椎棘突下间旁开0.5寸(温针灸),左内关(泻法),右足三里(温针灸),左、右肢体交替针刺。隔日予红花注射液2ml注射于病椎棘突下间旁夹脊穴,左右交替进行。经6天治疗,恶心消失,但仍头昏,项背酸痛,继以前方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自觉头昏消失,项背酸痛明显减轻,经3个疗程治疗,诸症消失,随访6月未复发。治疗后4个月,患者复查,X线片示:C5、C6颈椎阻滞。治疗前后X线片对比无明显改变。

    5 体会

    先天性颈椎阻滞的发生率较低,其发病时间亦较晚。本组8例患者均为初次发作,经X线确诊,从发病年龄看,所有病例的骨骼均已发育完全;从临床表现观察,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压迫症状及血运障碍,与常见的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治疗上目前并无较好的方法。因此,笔者运用中医针灸理论,以"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为大法,取得了一定效果。

    (收稿日期:2002-01-17,齐淑兰发稿), 百拇医药(曾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