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6年第5期
编号:11042040
滞针法治疗风寒湿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1日 《中国针灸》 2006年第5期
滞针法治疗风寒湿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滞针法治疗风寒湿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观察滞针法对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复试床疗效。方法:将50例风寒湿阻型RA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滞针法;对照组20例彩用常规毫针刺法。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以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洽疗风寒湿阻型RA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治疗组在各项临床指标的观察上获得了更优于对照组的疗效;尤其是对RF、压痛关节数以及症状总积分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滞针法治疗风寒湿阻型:RA的临床疗效肯定,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题词] 关节炎,类风湿/针灸疗法;留针;风寒/中医病机

    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报道较多,但尚未见到采用滞针法治疗RA的报道。其次,在病例纳入标准方面采用中西医结合、分型纳入的报道也较少见到。另外,在选穴方面,是否存在不同于常用穴位的选择方法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研究将围绕这几方面的内容逐步展开,旨在为针灸治疗RA探寻新思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在治疗组中,男7例,女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45.53±2.3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0年,平均(8.18±1.23)年;病情分级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标准[1],Ⅱ级16例,Ⅲ级12例,Ⅳ级2例。在对照组中,男4例,女16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1岁,平均(43.25±2.8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5年,平均(7.48±1.38)年;病情分级:Ⅱ级10例,Ⅲ级9例,Ⅳ级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级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采用1987年ACR关于RA的诊断标准[1]:①每天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病程至少6周;②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⑤有皮下结节;⑥手X线摄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稀疏和关节间隙狭窄);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确诊为RA。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关于“尪痹”风寒湿阻型的标准: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沉紧或浮紧。

    1.3 病例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排除标准:①虽为本病,但长期服用西药或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②晚期有严重畸形、残废的患者;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④合并其他风湿病患者,如: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⑤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不符合ACR诊断标准者,以及中医诊断标准中除外风寒湿阻型的其他型患者。

    (3)剔除标准:①中断治疗,或在治疗期间采用其他治疗方法作为辅助者;②治疗期间患者对滞针疗法难以接受,改用其他针刺手法者;③最终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1)取穴:两组治疗均采用整体辨证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取穴参照《针灸学》教材中关于“痹症”的治疗方法,另外在治疗组中加用督脉三段针刺取穴法:①辨证取穴:膈俞、血海、肾俞、关元、足三里、商丘。②局部取穴(因教材中无手部、足部取穴,故这两部分取穴根据导师和本人经验制定):肩部取肩髃、肩谬;肘部取曲池、尺泽;腕部取外关、阳池、阳溪、腕骨;手部取合谷、八邪、局部阿是穴;股部取秩边、环跳、居谬;膝部取内膝眼、外膝眼、梁丘、阳陵泉;踝部取昆仑、照海、丘墟;足部取太冲、八风、局部阿是穴。③督脉三段针刺取穴:仅在治疗组中加用督脉三段针刺取穴法,即:第1段为大椎及其相应夹脊穴,第2段为至阳及其相应夹脊穴;第3段为命门及其相应夹脊穴。在针刺时,这9个穴位也要运用滞针手法,一般督脉穴针刺深度为12~25 mm,夹脊穴为25~40 mm。

    (2)针具选择:两组针具均选用0.30 mm×25~40 mm毫针。

    (3)针刺方法:治疗组选用滞针手法,其操作如下:先将针迅速刺人穴位,达到一定深度并得气,然后将针稳定于该处,右手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轻轻将针柄向同一方向捻转3~5转,至肌肉缠针、针体不动,出现滞针现象,此时医者可明显感到针下沉重紧涩,患者则感觉局部针感较强烈。对于督脉穴及夹脊穴进行滞针手法操作时,应严格掌握进针深度,以免造成气胸。对于肌肉较薄处,如手指、足趾等部位,不必出现得气感,直接捻至滞针,操作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患者难以接受。出针时,应先将针反向捻转进行松解后再徐徐出针,以免出现弯针、断针。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刺法,取穴同治疗组①②,得气后平补平泻。两组均留针30分钟,1周治疗3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2.2 观察指标

    首先采用症状评分法,根据以上中西医不同的诊断标准拟定症状评分标准,包括关节疼痛、肿胀、怕冷、沉重程度,以及关节功能障碍程度,将患者得分相加得出症状总积分。其次需观察患者临床指标的变化,包括治疗前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以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

    2.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尪痹的疗效评定方法制定如下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症状减轻,关节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及关节功能无进步,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见表1。

    (2)两组治疗前后压痛、肿胀关节数比较见表2。

    (3)两组治疗前后ESR、RF、CRP比较见表3。

    (4)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见表4。

    表4经秩合检验,两组综合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4 讨论

    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疾病,其发病具有慢性、进行性、侵袭性等特点,如不给予及时治疗,病情则会逐渐加重,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等残疾。目前西医治疗RA目的主要在于减轻疼痛、缓解症状,尽可能地保护关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何 巍 张 吉 谷世喆)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