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68036
体针与头体针联合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作用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中国针灸》 2008年第1期
体针与头体针联合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作用比较
体针与头体针联合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作用比较

     文章编号:0255-2930(2008)01-0010-03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目的:比较头针配合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2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头针配合体针和单纯体针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并比较。结果:2组疗后积分均比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显著大于体针组(P<0.05);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疗效明显高于体针组。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志、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状态,头针配合体针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主题词]脑梗塞/针灸疗法;颅内动脉硬化/针灸疗法,头针,急性病,@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体针
, http://www.100md.com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亦称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也称脑血栓形成,占脑梗死发病率的80%以上,是指脑动脉系统中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终止所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坏死。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属中医“中风”范畴,临床上表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脑梗死比脑出血的死亡率低而致残率高,为降低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康复治疗宜早期开始。针灸是行之有效的中风康复疗法。为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针刺方法提高临床疗效,于2001年7月—2005年5月,笔者对42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不同针刺取穴方法治疗并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病房请针灸科会诊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分为2组:头体针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63.2±12.0)岁;病程(8.7±4.3)天;疗前主症积分(12.7±4.8)分。体针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62.1±11.8)岁;病程(10.3±3.0)天;疗前主症积分(14.4±5.4)分。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疗前积分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拟定,全部经CT或MRI确诊。

    (2)中医诊断标准: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病分期标准:①急性期:发病在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②恢复期:发病2周至半年;③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本次研究选取发病在2周以内的急性期患者。

    1.4 排除标准
, http://www.100md.com
    (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恐惧针灸者。

    (2)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头体针组

    头针:取穴依据高等医学院校教材《针灸学》,偏瘫取对侧运动区(下肢取上1/5、上肢取中2/5、面瘫取下2/5);偏身麻木、感觉异常取对侧感觉区(下肢取上1/5、上肢取中2/5、面部取下2/5);运动性失语取左侧运动区下2/5,感觉性失语取左侧言语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左侧言语二区;平衡障碍取双侧平衡区。操作方法:穴区常规消毒,选用直径0.30mm、长40~50mm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15°~20°夹角,将针快速刺人头皮下,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达到针刺该穴的相应深度后,快速捻转1~2分钟,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1~2次。
, 百拇医药
    体针:采用《针灸学》教材通用方法,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和少阳经穴,针刺瘫侧。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丰隆、昆仑等;语言不利、饮水发呛取廉泉。均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2.2 体针组

    与头体针组中的体针取穴、操作等治疗方法均相同。

    2组均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2周,治疗期间不停用常规西药。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1)综合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计分法,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神志、言语、肢体运动功能等主症进行综合评定。
, http://www.100md.com
    ①神志状态:神志清醒0分;神志恍惚(思睡、唤醒后能与人言)1分‘神志迷蒙(嗜睡、呼之答不确切)2分;神昏3分;昏(神昏同时兼有脱证)4分。

    ②语言表达:正常0分;一般表达,命名不能1分;说话成句而表达不全2分;不能说单词、词组3分;语言不能或基本不能4分。

    ③上肢肩关节:正常0分,上举正常但肌力差1分;上举平肩或略过肩2分;上举不到肩3分;不能动或前后略摆动4分。

    ④上肢指关节:正常0分,手指分别动作有效而肌力差1分;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不成拳、不会伸3分;不会动4分。

    ⑤下肢髋关节:正常0分;抬高45°以上1分;不足45°者2分;摆动能平移3分;不能动4分。

    ⑥下肢趾关节:正常0分;伸屈自如但力弱1分;伸届不全2分;略动3分;不会动4分。
, http://www.100md.com
    ⑦综合功能:生活能自理,自由交谈0分;独立生活,简单劳动而有部分功能不全1分;可行走,部分自理,尚需人辅助2分;可站立迈步,需人随时照顾3分;卧床4分。

    (2),临床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疗效指数≥85%为基本痊愈;50%~84%为显效;20%~49%为有效;<20%为无效。

    3.2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软件处理,分别用t检验和x2检验。

    3.3 治疗结果

    (1)2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评分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2组疗后积分均比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显著大于体针组(p<0.05)。
, http://www.100md.com
    (2)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2组临床愈显率比较,p<0.01,说明头体针组疗效显著优于体针组。

    4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急性梗死灶的中央为坏死组织,周围为水肿区。梗死早期水肿明显,后期病变组织萎缩,坏死组织清除后留下有空腔的瘢痕组织。治疗原则是尽一切可能减少脑梗死区,通过消除脑水肿,防止血栓继续扩展、减轻脑损伤,改善脑循环,尽早进行肢体的康复,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过去认为针灸等康复治疗宜用于恢复期,近年经大量研究已认识到康复治疗宜早期开始。因此,抓住急性期的治疗时机,有利于降低病残率,提高远期疗效。

    针灸对中风的治疗已延续两千多年,传统针刺治疗方法选用阳明经、少阳经为主,取偏瘫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足三里、环跳、阳陵泉、解溪、昆仑等穴。《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头针疗法是现代针灸学在祖国医学脏腑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区域,在相对应的头皮穴区进行针刺,治疗脑源性疾病为主的一种针刺方法。头针治疗可直接刺激诸阳之会,振奋人体阳气,调动五脏六腑之精气,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促进肢体恢复。在脑源性疾病的针刺治疗中,头针属针灸选穴原则中的近部取穴,体针属远部取穴。

    头体针是针灸配穴方法中远近配穴法的应用,即将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配合使用的方法。在血栓形成的初期,脑细胞尚未坏死,细胞活性处于可逆状态,此时给予恰当的治疗,可使病灶周围血管扩张,加速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脑细胞的营养状态,促进脑组织的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梗死急性期给予头体针和单纯体针治疗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志、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说明针刺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残率的有效途径。头针配合体针使临床综合评分及愈显率明显提高,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体现了远近配穴法的优势。, http://www.100md.com(包 飞 王道海 张云祥 王凤琴 孙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