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628018
神、机与知机之道(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中国针灸》 2008年第4期
     [摘要]探讨神、机与知机之道之间的联系。通过检索古代文、史、哲和当代人文社科文献,摘录出与神、机有关的内容,并与中医典籍中关于治神、知机之道的论述进行对照、分析,必要时加以考释,发现古人通过治神以知机,而知机之道有认识细微病兆,把握针刺时机.懂得乘机用势,能够在形气逆顺、补泻针法等复杂情况中知机变化等内容。知机之道概括了针灸治疗的主要思想。

    [主题词]刺法;神;形神学说;@知机之道

    “灵枢”即为“神机”之意,《灵枢》的首篇《九针十二原》(后文称《九针》)开宗明义就论述守神与守机,可见神、机在针刺中的重要性。其词日:“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针道毕矣。”守神和守机是针刺的上乘境界,这不仅当时就为一般医生难以企及,而且年代愈远,愈难理解。关于针刺守神,笔者去年在《中国针灸》上发表了“感应、治神与针刺守神”一文,从古人思维:认知方式人手进行了探讨,自谓颇有发明,本文则在上文的基础上,继续对神、机和针刺的知机之道进行讨论。现解析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神与机

    将神与机并提大约可以追溯到《易经》时代。机字先为“几”。《易·系辞上》说:“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系辞下》又说:“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由此清楚地看出:机是认知的对象,神是一种认知的能力,分别属于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不同范畴。

    《周易正义》孔颖达疏曰:“几,微也……事物初动之时,其理未著,唯纤微而已。若其已著之后,则心事显露,不得为几;若未动之前,又寂然顿无,兼亦不得称几也。”“几者,去无入有,理而无形,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者也……唯神也……故能朗然玄照,鉴于未形也。”根据这种说法,机是事物变化初萌,形迹未著时的细微征兆,它“不可以形睹”,又“离无入有,在有无之际”,所以最为难知,而必欲知之,则须借助于神,只有神能“朗然玄照,鉴于未形”,并能显幽烛隐,知于有无之际,所以说“知机其神乎”。
, http://www.100md.com
    人文学者认为,神是在冥契观照中的直觉映现。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说:“所谓观照,是对物不作分析的了解,而只出之以直观的活动。此时的态度及学问(求知)的态度分开,而只是凭知觉发生作用……洞察到物之内部,直观其本质”。所以,当邪客在门,“未睹其迹”,征象未著之初,“上工”就能凭着治神的功夫,感知经脉气血的细微变化,揣测病症起源,而在这一过程中,神之清鉴朗照,运转不息,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云:“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倘若神气不运,“回则不转”,就会丧失揆度色脉、知机变化的能力。

    因神以知机,因机而知变,因变而知微,因微而知著,称为“神机”。从临床角度看,机虽难知,却也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一般来说,眼中神气是全身神气的集中体现,《阴符经·下篇》:“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心理的细微变化可以从眼神上捕捉到,细微的征象也是如此,因而观察眼神的变化当为“因神以知机”的方法之一。有的学者认为中医思维独特之处在于医生能“发挥悟性,压缩思维程序”,并且能“尽善地把知识、经验和具体病情结合,启迪其经验——直觉的创造性思维”,这大约是“因机而知变”的最好说明。但无论怎样,神机是建立在默察、体悟、高超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之上。
, http://www.100md.com
    2 察脉知机

    《九针》说:“机之动,不离其空。”病症的细微征象发生在经穴(“空”)之中,并且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动”,指经穴中气的律动。“古人在观念上将经穴作为‘脉气所发’之处”,“当‘脉气流经’之时,整条经脉均被‘脉气’所充满,发出节律性搏动,故从广义上讲,经穴都在律动,都是‘动脉”,只不过有些律动非常明显,有些则不太明显,甚至难于感知罢了。基于这种认识,古人采取了扪按经穴的方法以诊察气血的变化。病兆极微极精,为了见微知著,则当睹著知微,从三部九候脉气搏动明显之处人手,才有比较、领悟、感知细微差异的余地。

    机还有危险的意思。《尔雅·释诂》:“几,危也。”《尚书》:“竟竟业业,一日二日万几”(《皋陶谟》)、“敷天之命,惟时惟几”(《益稷》)、“疾大渐,惟几”(《顾命》)。这些几字均指危险或危难。此义保留在后来的机字里,如《淮南子·原道训》:“处高而不机,持盈而不倾。”高秀注:“机,危也。”因而机往往不是好兆头,空中之机多半指的病机、病症的苗头和征兆。知机就是考察经之脉动,揣识疾病之端倪,只是这类征兆“清静而微”,难以确知。
, http://www.100md.com
    为了凭据脉之律动以知机变化,《黄帝内经》采用一种称为“揆度奇恒”(《素问·玉机真脏论》)的方法,使医生在正常脉动中对于微量邪气的分辨方面多少有迹可寻。其法是将人与天地相参,根据脉象与四时阴阳升降的符合情况,即所谓“得一之情”(《素问·脉要精微论》),结合当前脉象进行对比,过与不及都主疾病。对此中医脉诊论述精详,这里不赘述。

    然而,脉动在心手之间,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全凭经验与体会。要察事象之微,识寻常所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而在切脉的同时,需辅之以“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的治神方法。《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何谓神?岐伯日: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日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意谓在治神的直觉观照(“适若昏”)中,三部九候的病脉会因神之“俱视独见”而“昭然独明”,呈现出清晰的局面。

    3 知机之宜

, 百拇医药     “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这里的机字涉及到钱钟书先生称之为“一字多意之同时合用”现象。古文能合多义于一字,因而常常“语出双关,文蕴两义”,并杂以联想或意象。这是古代汉语独有的一种奇特现象。钱先生在《管锥编》中引智者《法华玄义·卷六上》所谈的机字:“机是微义,是关义,是宜义”“微义”.前已叙及;“关义”是指机关;“宜义”指机宜、时机。对照《九针》可以看出本节的机字经历了义移、联想的过程。由于知机之机与弩机之机同为一字,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弓弩的机关,因而词义暗移,以此机作彼机,喻发针如放箭,于是称针刺治病需有的放矢,“不可挂以发”(以,连词,同而),即不可轻率从事,需知可取之处与可取之时,应当把握时机,见机而作。机不可失,即“宜义”这一主题。

    《素问·离合真邪论》日:“夫邪去络入于经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故日其来不可逢……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 百拇医药(卓廉士)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