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6年第10期
编号:11268447
中风辨治述要(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6年第10期
     关键词 中风 辨证 治法 医案 学术探讨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为主证,病轻者可无昏仆。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代有发展,从外风到内风,病机有主风、主火、主痰、主瘀、主气、主虚,各执一端,经过相互补充而得到不断充实。当前辨证虽多以中经络、中脏腑为纲,而其具体分类、证候繁简迄今尚难求同,治法亦各有见解。现就有关辨治要领,作一初步探讨。

    1 对中风辨证分类的商榷

    中风的辨证分类源于《金匮》,根据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类。因经与络本属一脉相通,脏与腑又多表里相传,故汉代以后医家多以中经络、中脏腑作为分证的纲领,基本沿用至今。金元时期的《东垣十书·中风》独辟蹊径,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颇具卓见,因经络本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与血脉形同一体,经与络纵横相连,中络、中经似可分而实又难分,若径称为中血脉,更能显示其病在肢体;中腑则属邪闭腑实,蒙蔽清窍,故神志时明时昧,似清似糊,病势处于轻重进退转化之间;中脏则为邪实窍闭,故神志昏愦无知,病势处于由闭转脱,内闭外脱的演变过程。诚如东垣所说:“中血脉,外有六经之形证,……中腑,内有便溺之阻隔,……中脏,则痰涎昏冒”。嗣后明朝李中梓亦师其说,分为中腑、中脏、中血脉。

    当前对中风的辨证,一般仍多承袭中经络、中脏腑作为纲领,而其具体分类、证候繁简不一,或有目无纲,径条列其证候者。笔者认为可以沿用现行分期、分类、分证的辨证要领,辨病期病程、辨病位浅深、辨虚实闭脱,作为指导治疗的原则。首分卒中期、恢复期(可附后遗症期),卒中期分中血脉、中腑、中脏三类,并分列其证候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