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31427
从《内经》解读情志活动与胃脘疾病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日 余水园
第1页

    参见附件(285KB,2页)。

     关键词 内经 情志 胃脘疾病 中医学术发掘

    胃脘病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大致包括了西医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它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目前对于胃脘病的认识正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而变化,有学者认为胃脘病的发生与频繁的七情刺激,特别是忧思恼怒引起肝胃不和、土虚木横、气滞血瘀以及长期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有关。笔者试从《内经》中的有关论述来对情志活动与胃脘疾病的关系做一综合分析。

    1 情志活动与胃脘疾病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素问·灵兰秘典论》亦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提纲挈领地说明了“心胃相关”。中医学认为神与形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神”与“形”相依,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二者的对立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矛盾,二者的统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对立、统一的生命观,表明重视心理与生理关系的研究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情绪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胃脘部疾患的影响。人的情绪表现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就是平时所说的七情,它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一般属于生理活动范围,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提出了“九气”为病,其中情志致病占了六种,足见情志因素多使脏腑之气失调而致人发病。它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学把精神因素致病归纳为七情内伤,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有不同的影响:心在志为喜,过喜伤心;肝在志为怒,怒则伤肝……。在《素问·举痛论》中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悲则气下,惊则气乱。”情绪变化可引起脏腑功能的失调,反之,脏腑功能失调,也可以引起情绪的变化。在《灵枢·本神》中曰:“肝藏血,血合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合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