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66538
心肾交通理论之我见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7年第5期
     摘要 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宗旨,从发生学的角度澄清了心肾交通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脉络,例证了心肾交通理论及其在现代临证方药运用中已走向虚化和泛化,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心肾交通理论不宜在中医临证方药中运用。

    关键词 心肾交通 心肾不交 中医学术发掘 临证方药应用

    笔者近日研读周凤梧教授《实用方剂学》,对交泰丸章节中关于心肾不交的阐释颇存疑虑。周老言:失眠一证,多由于心火上亢。而心火上亢,可因肾阴亏耗所致,也可因肾阳衰弱所致;前者属于阴亏阳亢,后者属于火不归源,二者虽有不同,但都属“心肾不交”。又言:失眠方中常用黄连泻心火,配以阿胶、鸡子黄、白芍之类滋养肾阴,以制其亢阳;配以肉桂,是温其肾阳,引火归源。这些配伍,都属“交通心肾”的治法。此外,远志、菖蒲性味辛温,功能开窍,与养血重镇药相配即有安神之效,也称为交通心肾[1]。那么究竟什么是心肾不交?它包括哪些病证?什么是交通心肾?它包括哪些治法?笔者从发生学的角度将心肾交通的理论形成与发展简略归纳为三个阶段,三种观点。

    1 心肾交通的理论萌芽

    交通心肾一说,一般认为源于易学。《周易·象上》曰:“天地交,泰。”泰,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坤上,天地交,万物通,其志同。《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又曰:“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从宇宙范围说明天地之间阴阳水火相交的自然规律。华佗在《中藏经》中提出“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的观点,认为水火相交才属正常。直到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了心肾相交的理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由此可见心肾交通在中医学理论中的本始含义为:心为火,肾为水,心肾交既,阴阳相和,故人体康泰。此为观点一。这种观点现代中医理法方药多已不取。

    2 心肾交通的理论形成

    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