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7年第12期
编号:11532376
针刺治疗眼轮匝肌痉挛36例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7年第12期
     眼轮匝肌痉挛为面肌痉挛的特例,以眼睑间歇性、强直性痉挛为主症,无强迫感,无法以意志来停止发作,在精神紧张、肌肉紧张、面部随意运动时均可诱发,笔者针刺治疗36例,疗效满意。体针取穴为双侧内庭、太冲,及患侧风池,皆平补平泻;若效不显著,再深刺患侧下关,稍强刺激。每日1次。水针取穴为两点,第一点为耳前点,乃连接外眼角与耳屏、口角和耳屏的二等分线上取耳屏前方1.5cm处,第二点为耳后点,即翳风穴。刺第一点,以5ml注射器接皮试用的细针头,垂直刺人,注入0.5m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观察眼轮匝肌力减弱情况。若肌力减弱,再注入1ml、0.05%亚甲蓝注射液(第二次注射改为0.1%);刺第二点,用6号针向上、与皮肤表面呈30度角进针,从侧面观察针体约与前额部平行,深度约2.5~4.0cm左右,若穿刺到面神经,面部会瞬间小抽动,当阻滞针进入茎突孔时,患者面部出现麻痹,亦可伴有剧痛。即停针,顺原路退回0.5cm左右,注入0.5m|、0.05%亚甲蓝注射液(第二次注射改为0.1%)。隔日1次。治疗以体针7次,水针4次为1疗程。共治疗36例,其中女性26例,男性10例;年龄39~57岁,平均46.3岁,右眼14例,左眼22例。病程均超过3个月。均治疗1个疗程,36服中11跟显效(痉挛消除或基本消除),17眼有效(痉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8眼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面肌痉挛较难治。笔者临床对于此病的治疗,曾经历3个阶段,先是普通体针,控制率不到10%,且有因局部刺激致症状加重,后改为以熄风散风为人眼点针刺,则鲜有致病情加重者,但控制率仍难达20%。3年前又结合注射药物,有效率从而达77.8%。注射之耳前点为面神经之眼轮神经支,耳后点为若杉式面神经穿刺压迫法加局部阻滞法常用点,所用药物亚甲蓝兼具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作用,以0.05%~0.1%浓度注射,疗效良好,且对神经的阻滞作用是可逆的,因此较之乙醇及酚类在安全性上要可靠得多。, 百拇医药(史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