怫郁致病论
病因病机,朱丹溪,中医学术发掘
关键词 怫郁致病 病因病机 朱丹溪 中医学术发掘“怫郁致病”的理论,是元代医家朱丹溪提出的,他在《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从词义上解,“怫郁”犹悒郁也,是情志抑郁不得舒畅的意思。但朱氏所说的“怫郁”,不单纯局限在情志方面,其义当更广泛,明代医家赵养葵曾对此作过解释:“郁者,抑而不通之义。……为因五气所乘而致郁,不必作忧郁解。忧乃七情之病,但忧亦在其中。”朱氏强调“怫郁”在发病学上的重要作用,是有其深远学术渊源和坚实实践基础的。
早在《内经》中就记述了郁滞不得发越所致的诸多病证,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五气之郁,并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相应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更提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名论,即是指对疾病的治疗,应着眼于疏通脏腑气血,使无郁滞之弊,则人体可恢复平和与健康,诚如清代医家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所释:“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血气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指出:“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所谓“元贞”者,即五脏真元之气,亦即朱丹溪《格致余论》所说的“人之所藉以为生者,血与气也”。《医宗金鉴》说得更为透彻:“五脏真元之气,若通畅相生,虽有客气邪风,勿之能害,人自安和;如不通畅,则客气邪风,乘隙而入,中人多死。”即是说,只要五脏元气通畅,抗病力强,就能抵御外邪的侵袭,使人平安健康。
朱氏秉承了《内经》和《金匮要略》的旨意,且作了很大发挥,提出了上述影响十分深远的“怫郁致病”理论,并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创制了一套独特的治郁名方如六郁汤、越鞠丸等流传于世。以越鞠丸为例,朱氏谓其能“解诸郁”, 方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分组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