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瘀热痹阻证治探讨
摘要 从系统性红斑狼疮瘀热痹阻证的形成、致病特点、辨证要点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瘀热痹阻证的辨证论治特点。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瘀热痹阻证 辨证论治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病因未明,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为脏腑阴阳失调,且以肾精亏损为主,又加上热邪、火毒之邪的侵袭,致使阴阳平衡失调愈甚,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脉络,瘀热痹阻,使病情缠绵,难求速效。笔者现对其瘀热痹阻证进行探讨于下。
1 瘀热痹阻证的形成
1.1 中医对瘀热痹阻证的认识:历代医家对瘀热痹阻之证均有较深刻的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曰:“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血而实者泻之”,此为阳明热盛,搏血为瘀,瘀热上菀,心神被扰,而见狂症,治之用泻血实法,此症极其类似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出现的精神症状。张仲景在《伤寒论》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首先提出瘀热一词,并指出瘀热为病,其病位在里而不在表。外邪随经入里,瘀热搏结,可致“下焦蓄血”,治以抵当汤活血逐瘀、荡涤瘀热。张仲景还提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意即热瘀血分可致黄疸,此理论精辟地阐明了黄疸形成的一个重要病机,并成为后世认识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之狼疮性肝炎在内的多种因素所引起的肝脏损伤出现黄疸的理论渊源之一。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诸阳受邪,热初在表,应发汗而汗不发,致使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积,故吐血。”明确提出热毒内侵五脏,可致瘀热搏结发为血证。唐代孙思邈认为伤寒及温病,邪在卫表,应发汗而不汗之,邪热失于外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