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9年第9期
编号:11817486
熔古冶今究温病 探得骊龙颔下珠(1)
熔古冶今究温病 探得骊龙颔下珠


     摘要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潘澄濂研究员学识深厚,医术精湛,其对温病学说尤有潜心研究,造诣精深。文章从深究温病学术源流,明析伤寒温病学说关系;熟谙温病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治尤有发挥;精研温病治法方药,滋阴开窍更具卓识;热病急症善施治,衷中参西疗疫病等四大方面,择要记述了潘老生前在温病学研究上的重要成就和诊治温热病的丰富经验。全文继承发扬并举,整理提高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切合实用,对今天临床特别是防治急性传染病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潘澄濂 温病学 学术成就 临证经验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原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潘澄濂研究员(公元1910—1993年)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他不仅熟谙《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还对温病学说研究有素,造诣精深。笔者曾从其学,受益匪浅,先后负责整理编写了《潘澄濂医论集》和《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潘澄濂》;潘老还指导我们编撰了《温疫论评注》、《温病研究》、《温病名著精华》等著述。上述各书出版后深受读者的欢迎。兹就其在温病学研究上的成就,概述如下。

    1 深究温病学术源流,明析伤寒温病学说关系

    潘老认为,温病学说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提出“温病”的病名,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民乃厉,温病乃作。”《素问》的“热论”、“刺热”、“评热病论”和《灵枢》的“热病”四篇鸿文,对包括温病的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则等作了专题阐述,实开温病学说之先河。《难经•五十八难》提出“伤寒有五”之说,其中“湿温”、“热病”、“温病”显属温热病的范畴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71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浙江中医杂志》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