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9年第9期
编号:11817484
顽固性呃逆辨治举隅
http://www.100md.com 2009年9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9年第9期
     关键词 顽固性呃逆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俗称“打嗝”。正常健康人亦有偶然发作者,可不药而愈。而顽固性呃逆病程较长,常严重影响说话、进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近年来,笔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三则验案。

    1 虚寒型呃逆

    王某,男性,42岁,教师。2006年12月就诊。患者2个月前过量饮用冰镇啤酒后出现呃逆,经治效果不显。诊见:精神苦闷,呃声沉缓有力,不能自制,伴胃纳减少,胃脘部胀闷不舒,遇热减轻,舌苔白润,脉沉缓。证属寒邪阻郁,胃气上逆。治以温中散寒,理气降逆。方以丁香柿蒂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处方:公丁香、柿蒂、姜半夏各12g,炒党参、旋覆花各10g,生姜9g,代赭石30g,槟榔15g,炙甘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毕诸症悉愈。

    按:《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入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由此可知呃逆与中上二焦及寒气有关。本病呃逆为寒呃,由胃中虚冷,气逆上冲所致,临床比较常见。胃为阳明燥土,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寒邪侵袭,胃气失和,而浊气上逆,呃逆遂作,故治疗多用温燥之品。刘河间论治寒呃亦善用丁香柿蒂散,认为丁香可去胃寒,理元气,柿蒂苦温入胃,专能温中下气止呃逆。本例合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下气消痰涎,代赭石体重而沉降,善镇冲逆,生姜助丁香温中散寒,党参补中气,半夏化痰湿,槟榔下气,诸药合用,共奏温中祛寒止呃之功效。

    2 瘀滞型呃逆

    黄某,男,46岁,工人。2007年3月就诊。患者呃逆之病已1年,常因恼怒引发,多次就医,反复不已,呃逆甚时,伴呕吐食物。诊见:呃逆频频,说话每因呃逆而暂时中断,胸脘作闷,不时呕吐痰涎,舌质紫黯,苔薄白腻,脉弦滑。证属痰瘀互结,胃气上逆。治以祛瘀化痰,理气降逆。方以血府逐瘀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处方:桃仁、川牛膝、旋覆花、姜半夏各12g,红花、当归、赤芍、枳壳、代赭石各10g,川芎、柴胡、桔梗各6g,瓜蒌仁15g。5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呃逆渐平,脘闷亦舒。

    按:此案前医已投温胃、降气、化痰、平呃等法,效果欠佳,笔者见其舌质紫黯、苔薄白腻,脉弦滑,且其病常因恼怒而发,故悟此因恼怒气郁而生痰浊,痰阻血行而成瘀,痰瘀互结胸中,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故予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之味化痰通络,配以牛膝通血脉,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而血行,桔梗引药上行,旋覆花、姜半夏、瓜蒌仁之味理气化痰,代赭石重镇降逆,以收瘀散痰化逆降之功。

    3 阴虚型呃逆

    谢某,男性,56岁,农民。2008年4月就诊。患者患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3年,长期服用利尿剂,此次因脘腹胀满、尿少入院。诊见:精神疲软,腹大臌胀,胃脘部隐痛,呃声低微,连续不断,纳呆,尿少,口唇干燥,舌质红,苔剥少津,脉弦细。证属胃阴亏虚,虚火上逆。治以养胃滋阴,和中降逆。方以《重订严氏济生方》之橘皮竹茹汤加减。处方:生地、白芍各20g,石斛、麦冬各15g,炙甘草、公丁香各6g,陈皮10g,姜竹茹、太子参各12g,生姜9g,代赭石3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呃逆除,胃纳启。

    按:此案患者久病体弱,加之长期服用利尿剂,损伤气血津液,出现舌质红、苔剥少津,胃阴亏虚较甚,胃之气阴不足,又生内热,而致气逆不降,故致呃逆。治疗当以养胃阴、清虚热之橘皮竹茹汤加减。方中太子参补气虚,生地滋养胃阴,辅以石斛、麦冬增强养胃益阴之功,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竹茹清热安中,陈皮、生姜、丁香理气和胃降逆,代赭石重镇降逆,使胃阴得复,虚热可除,胃气得降,呃逆自愈。

    收稿日期 2009-04-03, 百拇医药(袁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