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9年第9期
编号:11817457
手法整复超踝夹板合中药外洗治疗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36例
http://www.100md.com 2009年9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9年第9期
     关键词 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 手法整复 中药外洗 夹板

    2003年至2008年,笔者采用手法整复超踝夹板合中药外洗治疗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6~67岁,平均47.8岁;左侧16例,右侧20例;伤后就诊时间30分钟~2天,平均3小时。本组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36例中有明显的骨折移位23例,占63.9%。

    2 治疗方法

    2.1 牵引治疗:将移位明显的23例病人均先行跟骨牵引,48小时后床边拍片。常规止血、消肿、补液,如肿胀明显应密切注意患肢血液循环,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感觉等情况,预防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发生,伴有张力性水泡时,应积极治疗水泡,防止感染,待肿胀缓解,水泡消失后,进行手法整复,行跟骨牵引的病人牵引时间4~6周。
, http://www.100md.com
    2.2 手法整复与固定:13例移位及肿胀不明显的病人直接进行手法整复及固定,23例骨牵引病人,依据床边拍片情况,先由两助手将患肢拔伸牵引,矫正骨折端的旋转、成角和短缩畸形,在助手持续的牵引下,术者运用正骨手法,纠正重叠、成角及侧方移位。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证实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后,用超踝夹板固定,依据移位方向,骨折端使用压垫。夹板固定不要太紧,稍松一些,固定带上下移动范围稍大于1cm,每天进行固定带松紧度的调节。固定期间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运动、感觉、血运情况,防止压疮的产生。每2周复查拍片1次,2个月后,骨痂包裹骨折端。当局部压痛消失,肢体纵轴叩击痛消失时,开始扶双拐下地行走。

    2.3 中药外洗:夹板固定2个月后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拆除夹板,用中药外洗。药用:桑枝、桂枝、川牛膝、乳香、没药、川木瓜、羌活、独活、海桐皮、补骨脂、当归、威灵仙、川续断各15g,川红花、川萆解、秦艽各12g,伸筋草、艾叶、透骨草各20g。以上药物加水3000ml,煮沸后以文火再煮约5min,待降温至50~60℃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用毛巾外洗,配合主动踝关节活动,每次15~30min,每日2次,每日1剂。每7剂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 百拇医药
    3 治疗结果

    按天津医院骨折愈合[1]标准,36例病人全部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73.5天;解剖对位者29例,功能对位者4例,骨折对位不良,导致畸形愈合者3例。本组病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出院后6个月至10个月。33例病人在伤后8个月后恢复工作,疗效满意率达91.7%,3例病人存在小腿成角、短缩,导致不同程度的行走跛行,其中2例病人后经手术矫形恢复功能,1例放弃治疗。

    4 病案举例

    张某,男,31岁。2006年7月15日诊。因跌倒致左小腿肿胀、疼痛,活动不利1小时入院。诊见左小腿严重肿胀,皮下瘀斑,局部压痛,叩击痛,足背动脉搏动可及,舌淡红,脉弦。X线摄片显示:左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伴成角外旋移位。诊断:左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即刻在局麻下行左跟骨骨牵引,重量4公斤,抗炎、脱水、消肿处理。48小时床边拍片显示:左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伴成角移位,较前好转。运用上述手法整复与固定,纠正重叠、成角、移位,依据移位方向,骨折端使用压垫。用夹板超踝固定,每天调整扎带松紧度,每2周拍片1次,观察骨折对位线以及愈合情况。6周后拍片显示:骨折端有骨痂形成,去除骨牵引。待骨牵引针眼愈合后,以中药外洗并进行踝关节的功能锻炼,2月后复查,证实骨折端有较多骨痂形成,下地扶拐行走。出院后随访,6月后拍片,骨折线消失,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行走正常。
, 百拇医药
    5 体会

    胫腓骨是长管状骨,骨折多由遭受直接暴力打击、压轧所致,治疗目的是恢复小腿的承重功能。因此骨折端的成角畸形和旋转移位应该予以纠正,以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和发生关节劳损[2]。祖国医学对骨折治疗强调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原则。笔者采用手法整复超踝夹板中药外洗的方法,夹板从小腿内侧、外侧、后面和胫骨前嵴的两缘固定骨折局部,内外侧夹板在足跟下方,作超踝关节结扎固定,符合小腿的生理曲度,配合压垫,不仅能纠正前后移位,而且还可纠正侧方移位。

    6 参考文献

    [1]天津医院.骨折疗效标准草案[S].天津医药(骨科附刊).1978(试刊号):32.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81.

    收稿日期 2009-03-11, 百拇医药(胡仕其 朱广平 吴振华 曾 玮 高春洪 盛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