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22年第3期
编号:163890
“和法”论治儿科疾病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2月7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第3期
僵蚕,口臭,枳壳,1“和法”内涵意义,2“和法”立方举隅,3结语
     王晓鸣 宋艳玲# 姚国芳

    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2 杭州市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 杭州 311100

    “和法”源于《内经》,是中医八种基本治疗方法之一。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临证中屡见虚实夹杂之脾胃(肝脾)之疾,笔者常用“和法”缓图,每每获效。本文就“和法”的临床应用,谈谈以下体会。

    1 “和法”内涵意义

    “和法”的理论最早起源于《内经》的“治病必求于本”,这里的“本”是指阴阳。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治疗疾病的大法,即以调和阴阳为总纲,故“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恢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协调状态,所谓“因而和之,是为圣度”。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确立了“和略”“和阵”,并对其进行系统论述,对后世“和法”影响至深。笔者最推崇张景岳对“和”的定义:“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病有在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这里的“和”,是调和之意,因其不和而和之。有些疾病虚实夹杂,单用补法反而助邪,专使攻法又恐伤正,用“和法”最为适合。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育仁教授在《健脾不在补贵在运》一文中论述“运脾法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中的和法”。江育仁教授运用“和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立意调和脾胃,认为“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的特点”。“脾健在运,运属和法”这一理论,对中医儿科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小儿患病与脾胃(肝脾)失调关系密切。如今孩童多喜食肥甘厚味,日久伤脾,中焦运化失职,致痰食蕴结;再加上学习紧张、压力大,情志调节能力差,肝失疏泄,气滞郁热,久郁化火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