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答时间与反应依赖关系建模:基于双因子模型视角*
閸忔娊鏁拠宥忕窗测验,残差,分层,1引言,2双因子分层模型,1模型构建,2参数估计与模型识别,3模拟研究,1评价指标,2数据生成与分析,3结果,4实例数据分析,1数据描述,2分析,5总结和展望
郭小军 柏小云 罗照盛
作答时间与反应依赖关系建模:基于双因子模型视角*
郭小军1柏小云1罗照盛2
(1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研究中心, 江西 赣州 341000) (2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南昌 330022)
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 测验的计算机化越来越普遍, 使得被试作答的过程性数据的搜集也越来越便利。分层模型的提出为作答时间与反应的联合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建模框架, 且逐渐成为当前最流行的方法。虽然分层模型被广泛使用, 但仅仅通过参数间的关系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作答时间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因此,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模型,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基于双因子模型的新视角, 文中将测验的作答时间与反应分别视为测量被试速度和能力的两个局部因子, 而作答时间与反应又视为综合测量了被试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的一般能力或全局因子。基于此, 文中提出双因子分层模型, 以探讨作答时间与反应的依赖关系。模拟研究发现Mplus程序能有效估计双因子分层模型的各参数, 而忽视作答时间与反应依赖关系的分层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存在明显的偏差。在实例数据分析中, 相较于分层模型, 双因子分层模型的各模型拟合指数表现更好。此外, 不同被试在不同项目上的作答时间与反应存在不同的依赖关系, 从而对被试的作答准确率与时间产生不同的影响。
作答时间, 反应, 依赖关系, 分层模型, 双因子模型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在测验实施中的普及, 心理与教育测验也通常以计算机化的形式进行。计算机化的测验不仅能非常便捷地采集被试的作答反应数据, 还能获得被试的作答时间数据。在被试的作答数据中, 不仅作答反应能反映被试的重要作答信息, 作答时间也是被试的重要信息来源(Luce, 1986; van der Linden, 2009)。为了联合分析被试的作答时间与反应, van der Linden (2007)提出了分层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HM), 它是目前最流行的建模方法之一。HM被广泛地应用于传统测验中(Klein Entink, Kuhn, et al., 2009; Lu et al., 2021; Scherer et al., 2015), 并逐渐扩展到认知诊断测验(Liang et al., 2023; Zhan et al., 2018)、人格测验(Ranger, 2013)以及认知实验(Loeys et al., 2011)的数据分析领域。
在HM建模框架中, 作答时间与反应模型构成第一层, 被试参数间的相关与项目参数间的相关构成第二层(van der Linden, 200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2372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心理学报编辑部联系。
瀵邦喕淇婇弬鍥╃彿
閸忚櫕鏁為惂鐐
鐠囧嫯顔戦崙鐘插綖
閹兼粎鍌ㄩ弴鏉戭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