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岁女性儿童下颌位置遗传作用的纵向分析(2)
第7页 |
第1页 |
参见附件。
MP、FH-MP、PP-MP)、长度(L1、L2、L3)、高度(H1、H3)能够检测到环境因素的影响(P<0.05)。
2.2 遗传因素作用的分析结果
比较MZ与DZ组的差异来分析遗传因素的作用,比较DZ与RD组的差异来分析家族遗传因素的作用,其结果见表3:角度(NSAr)、高度(H1、H2、H3、H4)检测到遗传因素的影响(P<0.05);ArGo’Me、SN-MP、NSGn、SGn-FH检测到家族遗传的影响(P<0.05)。
3 讨论
3.1 利用角度关系来研究下颌位置的遗传变化
由于下颌是咀嚼活动的功能载体,能够在一定范围进行开闭口运动。采用头影测量法记录正中位下颌与颅面的位置关系时,可将下颌看成一个三角形,三点分别是髁突、颏部、下颌角,以此为基础来研究下颌与颅底的相对位置关系的遗传变化。
下颌髁突在颅底的位置(角度NSAr)受遗传的控制作用强;下颌颏部相对于前颅底的角度关系(NSGn、SGn-FH、SNB、SND、SNP)受遗传的控制作用较强;下颌角与颅底的位置变化(SArGo’)能够检测到环境作用的证据,但变化幅度不大;这些结果说明,下颌整体位置关系受遗传的控制作用较强,而环境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弱。将下颌平面与颅面参考平面形成的角度关系进行研究,角度SN-MP、FH-MP、PP-MP能够检测到环境因素影响的证据,虽然角度变化的幅度不大,遗传对其控制仍占主导地位,但遗传阻力相对要弱一些;因此环境因素能够改变下颌下缘的平面关系。
由于缺乏统一的参照标准,难以对不同部位的角度变化进行大小比较,因此判断下颌结构中的髁突、颏部、下颌角以及下颌平面哪个更易获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为困难;这是角度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需要长度研究来进一步补充说明;但是角度变化的数据仍然表明,下颌的整体位置是不容易改变的,环境因素改变下颌的位置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下颌研究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