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5年第2期
编号:11033188
太极拳劲力理论:肢体力在太极拳运动技击中的作用(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1日 《中华武术》 2005年第2期
太极拳劲力理论:肢体力在太极拳运动技击中的作用
太极拳劲力理论:肢体力在太极拳运动技击中的作用

     肢体力是肌肉收缩拉动骨骼,骨骼以关节为转轴,带动人的肢体运动而发出的一种机械力。那么太极拳运动技击中,人体所发的肢体力干什么去了?发挥了哪些作用?这是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正确认识传统劲力理论和指导练拳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肢体力在太极拳运动技击中有以下作用。

    一、支撑人体

    运动生理学认为,人体骨骼借关节连接而成骨架,具有支撑人体站立或保持某种状态的作用。骨架支撑作用是由骨杠杆本身具有的坚硬性,以及骨关节本身的连接、稳定作用(如韧带有关节稳定作用等)决定的。但这种作用发挥有前提条件。过去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同寝室一个同学生病,两天没吃东西,我们背他到医院,放下来他软塌塌的,站不起来。他的关节、骨架完好无损,为什么站不起来?原因是,骨架、关节的支撑作用必须以肌肉收缩发力为前提条件。他站不起来是因为两天没吃东西,体内缺乏能量,肌肉或肢体发不出一定的力量。

    骨架支撑作用是骨骼、关节、肌肉相互作用的结果。肌力或由肌力转化而成的肢体力是其中的能动性要素。人体之所以能保持站立或某特定动作状态,均是附着在骨骼或关节上的肌肉收缩发力,并对其进行调节或稳定的结果。
, http://www.100md.com
    太极拳运动技击中,要求始终“立身中正”,即保持头和躯干的正直,需要躯干发出部位肢体力来进行调节,减少脊椎弯曲度。为此,需要肢体向上发出顶劲,向下发出塌腰劲,将脊椎向上下两个方向拉扯,从而在弯曲度较大的胸椎和腰椎部位,分别形成向前、向后的两个张力,减小脊椎弯曲度(如图1所示)。还有肢体发的含胸劲、拔背劲、顶腰劲等对减少躯干弯曲度,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太极拳要求在屈膝等状态下进行,也需要下肢肌肉发一定量的张力,才能支撑躯干、上肢和头部重量。下肢的弯曲度越大,下肢肌肉需要发出的张力就越大。

    所以,在太极拳运动技击中,首先需要肢体发出部分力量调整或支撑好肢体,使其处于“立身中正”、屈膝等状态,进而再发出另外一些肢体力,去发挥其他作用。

    二、拉动肢体运动

    在太极拳运动技击中,肢体除发出部分力量来支撑人体外,还要发出一部分力量来拉动肢体运动。肢体不断地进行着屈和伸、内收和外展、内旋和外旋等交替轮回运动,都是以肌肉收缩为动力、以骨为杠杆、关节为转轴而实现的。肌肉不收缩发力,肢体就动不了。
, 百拇医药
    三、推动人体位移

    物理力学知识告诉我们,物体要发生位移,必然有一个外力作用于物体上。人体要发生位移也是如此。

    人体从自然站立状态拟迈右腿向前运动时,首先是左脚稍作弯曲,人体重心线逐渐移到左腿上(如图2所示),随即提起右脚向前迈步(如图3所示),脚跟先着地(如图4所示)。这时(图4状态)重心线仍在右腿上,人体重量主要靠左腿支撑。

    随即右脚掌下塌,同时左腿发出蹬力,推动脚底作用点由脚跟前移至前脚掌部位(如图5所示)。此过程,先是脚跟作用发出蹬力,地面同时产生蹬力反作用力,这个力可分解为竖直向上的支撑力和水平向前的摩擦力,分别克服该点承受的重力和推动脚跟离地。同理,由图5至图6,脚前掌作用点发出的蹬力产生的反作用力,它的分力,同样分别克服该点重力和推动脚前掌前移,最后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如图6所示)。

    由此可知,人体发生位移,主要是由于腿发出蹬力后,地面同时产生蹬力反作用力,这个力分解成竖直向上的支撑力和水平向前的摩擦力,分别克服人体力量和推动脚底作用点前移,最后离开地面。下肢不发出蹬力就无所谓人体位移。
, http://www.100md.com
    太极拳运动技击中各种位移动作,其基本力学原理同上。只不过蹬力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同、位移情况不同而已。如蹬力与水平面夹角呈90°,并以爆发力的形式发力,此时蹬力效果是推动人体竖立向上跳跃。

    四、保持重心稳定或人体平衡

    一般来说,人体重心的水平位置在两臂下垂的对称站立姿势中位于第1至第5骶椎之间,略高于髋关节的额状轴;它的左右位置,在接近人体正中面内,稍偏向右;它的前后位置;在骶骨和耻骨之间。由于个人的体型不同,身体各部分质量大小不一,其重心位置也约有差异。另外,同一个人,由于受肢体动作变化,以及呼吸和血液循环等因素影响,其重心位置也不是固定的,而是随之变化的。

    在太极拳运动技击中,人体的稳定性与重心有很大关系。

    首先,从竖直方向看。我们以自然屈膝站立为参照,重心离地面的高度越高,人体的稳定性越差;反之则稳定性越强。但在太极拳运动技击状态中,不是重心越低越好,重心过低,下肢承受的力量过大,会造成能量消耗大和下肢动作转换不灵。太极拳讲究无过不及,重心最好能掌握在双脚自然弯曲的中架状态下,这样便于兼顾人体稳定及动作转换。为长功夫练低架是另一回事。
, 百拇医药
    其次,从水平上看,重心在水平面运动,要保持人体稳定,有一个有效范围(如图所示)。这个有较范围要求,重心线水平移动时,要保持在脚底作用点(或脚底作用点与其他肢体部位地面作用点)依次连线所构成的几何图形面积内(如图7~8所示),超过这个范围,人体则要发生位移而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

    如金鸡独立时,重心线水平移动的范围,应保持在独立脚底作用点连线所构成的平面图形内,这个图形大体上与脚底的形态相似(如图7所示),否则会失去稳定平衡。因为,在这个范围内,当重心线位于图形中点(涌泉穴位置)时,人体最稳定;当重心线由中点向外,并在图形内发生偏移时,可以通过脚底各作用点发出平衡力调节。如当重心向前偏移时;可在前脚掌作用点处发力阻止偏移趋势,把重心线控制在有效范围内等。当重心线偏移出有效范围,脚底各作用点(根据脚底不同部位,在克服不稳定趋势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脚底作用点大至可分为田大区城,如图7所示)发多大的平衡力也不起作用,人体因而失去平衡。

    处于弓步状态,人体平衡有效范围,如图8所示,人体重心线超出这个范围,同样也会失去稳定平衡。
, http://www.100md.com
    在太极拳运动技击中,由于内、外力的作用,重心上下起伏和前后左右摆幅过大的不稳定趋势客观存在,必须发出部分肢体力以克服不稳定趋势,将人体重心控制在人体稳定平衡有效范围内,才能确保重心稳定或人体平衡,增强运动技击中人体的稳定平衡性。

    五、防守或化解对手攻击

    太极拳运动技击中,举手投足,均包含着技击含义,即攻防含义,而不是单纯的健身或艺术动作。因此需要肢体发出攻击和防守力量加以保障。肢体做防守动作,肌体发出的力量,除推动肢体运动所需要的肌体力量外,还需要发出另一部分力量去防守或化解来力。

    太极拳界有的人认为,防守中不需要

    [ 下 页 ], 百拇医药(杨黔筑)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