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5年第8期
编号:11032992
《孙子兵法》与传统武术招式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1日 《中华武术》 2005年第8期
     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军事指导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实践中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广泛地渗透于现今的外交、商业、管理等领域,并指导着它们的实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华传统武术也不例外,在许多方面受到了《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下面我们试从传统武术招式创立的角度,来阐释《孙子兵法》对其招式形成的影响。这对解读《孙子兵法》与传统武术招式创立的内在联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有重要意义。

    由传统武术的技击本质,我们可把传统武术招式分为“主于搏人”的进攻招式、“主于御敌”的防守招式和“搏御兼备”的攻防合一招式三大类。《孙子兵法》对这三大类招式创立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一、“可胜,攻也”的思想对传统武术“主于搏人”招式的影响

    《孙子兵法·形篇》云:“可胜,攻也。”意思是说,可以战胜的时候,就采用进攻战略,主动进攻对方。这种战略思想被历代武术家吸收,用于传统武术招式的创立,使一些传统武术招式形成了“主于搏人”、为“可胜,攻也”的技术风格。
, 百拇医药
    在采用“主于搏人”的进攻战略制胜对方时,《孙子兵法·九地篇》指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表明作战的关键在于神速,要乘敌人来不及反应的时机,经由敌人意料不到的途径,快速攻击敌人戒备不严的地方。《孙子兵法·势篇》又说:“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主张大军向敌进攻,要像以石击卵。这些战略思想,被历代武术先贤们吸收,用于传统武术招式的创造,使一些传统武术招式呈现出以“主于搏人”、为“可胜”为原则。如翻子拳的招式就是如此,此拳的招式在平时演练及应敌时,讲究“快硬脆弹,势长节短,接二连三,攒翻应便,手密步坚,长腿搠拳”。又如形意拳的招式,在研习或运用其招式接敌时讲究“七疾”,即“眼要疾,手要疾,脚要疾,意要疾,出势要疾,进法要疾,身法要疾”。习拳具此七疾,方能制胜。所谓“纵横往来,目不及瞬,令人不可捉摸者,惟恃此耳”等等。这些传统武术招式的思想深处无不蕴涵着《孙子兵法》“兵情主速” “以碫投卵”“主于搏人”、快速敏捷、为“可胜”的兵法思想,显现出“主于搏人”的技击特点。可见,《孙子兵法》从传统武术的技击本质上,指导着传统武术“主于搏人”招式的创立。
, 百拇医药
    二、“不可胜,守也”的思想对传统武术“主于御敌”招式的影响

    《孙子兵法·形篇》云:“不可胜守也。”意思是说,不可战胜的时候,要采用防御战略,制胜对方。这种战略思想迁移到传统武术招式创立的思想体系中,影响着传统武术招式的形成,使一些传统武术招式显现出“主于御敌”、为“不可胜,守也”的技击风格。

    在采用“主于御敌”的防守战略制胜对方时,《孙子兵法·九变篇》指出:“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攻也。”要求“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以“避高”“避实”,“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形篇》)。如太极拳的招式就是如此,在接敌时,太极拳各招式无不表露出“舍己从人”“随人所动,随曲就伸”的思想,不管对方是刚劲还是柔劲,我总以柔劲相接,用逆来顺受之法,引入我毂中,摸清对手的动静、虚实,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实现“百战不殆”。

, http://www.100md.com     太极拳的这种“舍己从人”“随人所动,随曲就伸”的思想与《孙子兵法》“避实而击虚”“恃吾有以待”“恃吾有所不攻”“主于御敌”、为“不可胜”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可见,《孙子兵法》从战略思想的深处影响着传统武术“主于御敌”招式的创立。

    三、“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的思想对传统武术“搏御兼备”招式的影响

    《孙子兵法·虚实篇》云:“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意思是说:善于进攻的人,能使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善于防御的人,能使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孙子兵法·形篇》又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阐明善于防守的人,就像藏在地底,深不可测;善于进攻的人,就像从天而降,势不可当。这种“善攻善守”及“善守”之“藏”与“善攻”之“动”的战略思想,浸润于传统武术招式创立的理论中,使一些传统武术招式形成“搏御兼备”的技击风格。

    在采用“搏御兼备”的战略制胜对方时,《孙子兵法·虚实篇》指出:“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这是说,为了隐己真相,就得将己之假相显示到极点,把真相藏至于无形,这样,即使是深藏能干的敌方间谍也无法窥察真相,高明练达的智者也不能施计谋划。《孙子兵法·虚实篇》又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用办法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意图,而自己不露真迹,使敌人捉摸不透。由于无形无迹,就会使敌人始终处于虚幻的境地、搏影的状态,自己也就会战无不胜。《孙子兵法·军争篇》还说:“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指出两军作战要避开敌军的锐盛之气,待敌气势懈怠,再出兵进击。《孙子兵法》的这种“攻防兼备”的战略思想与传统武术“搏御兼备”招式中所涵盖的技击思想精髓是“不谋而合”的。如峨嵋拳的招式就“多暗中设伏之法,多以引手、顶手、让手中用之”;又如山西子母绵拳的招式在对敌时遵循“打人不露相,打人不见手”的原则;再如醉拳的招式,外形一看步履踉跄、跌跌撞撞、身形飘忽、东倒西倾,其实每一招式在实践中处处暗藏着指东打西、闪展腾挪、逢击而避、见隙而入、虚守实发的技击思想,每一跌摔的假象之中都包含有攻防之意。
, 百拇医药
    可见,传统武术中各“搏御兼备”招式的创立,无不吸收《孙子兵法》“善攻善守”“敌不知其所守”“敌不知其所攻”“攻守兼备”的战略思想,以达到麻痹对手,待对手放松戒备后攻之,以求胜利的目的。

    总之,透过传统武术纷繁招式的绚丽外表,我们发现其内在深处无不深涵着《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这说明《孙子兵法》与传统武术招式的创立有着渊源关系,在冥冥之中,从策略思想上指导着中华传统武术招式的创立,影响着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轨迹。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武术招式作为一个承载着厚实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其形成过程、原因极其复杂,它绝非仅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还受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儒释道教、诸子百家及其他兵法思想等的影响。我们探讨其与《孙子兵法》的内在联系,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有志于发展传统武术的广大武术爱好者们对传统武术招式形成原因的关注,并加以深入研究,这对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有重要意义。, 百拇医药(余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