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5年第11期
编号:11033258
明清时期的潍坊武术(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1日 《中华武术》 2005年第11期
     潍坊武术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以远。春秋时期,齐人就曾以“隆技击”而闻名天下,并引起兵家的重视。考古发现,汉画像石中有关武术活动,或是与武术阳关的杂技之类的题材与内容,均为数不少。此后历朝历代,潍坊武术不断发展完善。隋唐武举制度的创立,对潍坊民间武术的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明清两代,则是潍坊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

    一、武举几仕成就了明清两代大批武功卓著的军事将才

    武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古代非正式的武举制度始于隋朝,唐武则天时,武举制度正式建立。从此,武举制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武勇之才的方法,为历朝历代沿袭。古代武科与文科考试一样,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中者分别为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殿试成绩也分“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分别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并授“武进士及第”。据《潍县志》记载,“胜朝康熙中,准文生人文场,武生人武场,邑中由此进身者正复不少。”明清两代,据可考史料记载,潍坊曾出过两个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及其他武职官员更是不在少数,仅昌邑一地就有70多人中试并任各种武职,青州、高密等地还出现了一些历代以武从宦的武术世家。

    《青州回族》一书记载,青州回族人丁殿祥,原名殿宁,字靖远,号菘生,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中武进士,殿试第一名,嘉庆皇帝钦点武状元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15 字符